科学教案和反思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和反思(推荐8篇)

科学教案和反思 篇1

执教者:郭梦楠

活动目标:

1、认识卵生动物、胎生动物。

2、通过大小、颜色等办法区别不同蛋的特征,知道鸭蛋、鹅蛋、鸡蛋、鹌鹑蛋的主要特征。

3、通过探索操作,能够区分部分卵生、胎生动物,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鸭妈妈头饰、各种动物的图片

2、实物(鸡蛋、鹅蛋、鹌鹑蛋、鸭蛋)、框子。

3、幼儿操作动物图卡,操作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有一只可爱的鸭妈妈来我们班找他的小宝宝,这是鸭妈妈第一次当妈妈,她在草丛里生了一个蛋,刚生完,她就急急忙忙去找朋友分享她生蛋宝宝的喜讯。糟糕的是现在鸭妈妈想把宝宝带回家,但是她怎么找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宝。嘎嘎嘎,这里有好多蛋宝宝啊,但是这些蛋宝宝到底哪个是我的宝宝呢?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宝宝吗?

二、帮鸭妈妈找宝宝

1、区分鸭蛋宝宝

师:每一组桌上都有4个蛋宝宝,鸭妈妈也给每个蛋宝宝都标上了记号。请你仔细观察哪个是鸭妈妈的宝宝,请你记住他的标记等等告诉鸭妈妈。

师:但是鸭妈妈还有一些要求,我的蛋宝宝是很容易怎么样的(狠容易破的。)那就要请小朋友怎么样啊?(请小朋友小心一点。)每个小朋友都要轮流观察每一个蛋宝宝,不能抢着看。等等还要请小朋友们来告诉我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我的宝宝。

2、幼儿操作 师:音乐开始就请小朋友们到后面进行操作,音乐结束时请全体小朋友回到位置上。

3、送鸭宝宝回家

师:你们都找好了吗?觉得几号是鸭蛋宝宝啊。你是用什么办法的? 师:请每一组的一号小朋友来帮鸭蛋宝宝送回家。

师小结:一般的鸭蛋都是淡青色的,椭圆形,不大也不小的。

4、送其他宝宝回家

师:现在鸭妈妈找到他的宝宝了,但是还有一些妈妈没找到自己的宝宝,我们也来帮助他们吧。

师:这是什么动物?(举起鸡妈妈、鹅妈妈和鹌鹑妈妈的框子。)

师:刚刚我们都已经仔细观察过了,现在请红色组的②③④号去自己组每个人拿一个蛋把送回妈妈的怀抱。(接着每一组都送过去。)

师:好,现在我们都送好了,说说你送了什么蛋?(我送的鹅蛋。)师:是这一筐吗?(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是鹅蛋宝宝的?(鹅蛋白又大。)师:还有送不同蛋的吗?(我送的是鸡蛋。)师:是这一筐吗?(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是鸡蛋?(鸡蛋是肉色的。)师:哪些小朋友是送这个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蛋吗?(鹌鹑蛋。)

师:鹌鹑蛋有什么特点?(最小了,还有身上有斑点。)

师小结:鹅蛋大而且白、鸭蛋是青色的,比鹅蛋小。鸡蛋是肉色的、鹌鹑蛋最小,还有斑点)。

三、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认识卵生和胎生动物

师:因为要感谢大家的帮忙们,所以鸭妈妈就请他们来家里做客,请了那些小动物呢?

师:嘎嘎嘎,这时鸭妈妈又生了一个蛋,顿时大家都围着讨论起来,鸭妈妈生下来的是蛋宝宝,这里哪些动物生下来也是蛋宝宝的呢? 师:还有好多动物没有被点到名,那他们生下来什么样的呢?

师小结:妈妈生下来是蛋或者卵的就是卵生动物,如果生下来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小动物就是胎生动物。

2、幼儿探索操作、分类

师:我这里还有很多的动物,那他们到底是胎生还是卵生的呢?需要小朋友们来帮忙分类。

师:操作之前请听清楚要求:每一组都有10个动物卡片,每个小朋友拿两张。自己认真思考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想清楚后把他贴在图表上。师:请每一组的⑤号把图表交上来,看看别的组合和我们贴的有什么不同的,是谁不对呢?

四、活动延伸:

师:除了上面的一些动物以外,动物世界里面还有很多的动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去找一找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明天回来和我们讨论一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对于大班下册的小朋友来说时间太短了。同时目标

2、通过大小、颜色等办法区别不同蛋的特征,知道鸭蛋、鹅蛋、鸡蛋、鹌鹑蛋的主要特征。这个目标对于大班幼儿太过于简单了,这个目标应该适用于中班。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胎生动物、卵生动物,我前后环节的着重点没有把握好。在后面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这个环节可以再加点,这样或许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到卵生动物的整个发展,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同时延伸环节也可以换成认识特殊的动物像卵胎生之类的。

这是一个科学活动,我在活动中说了生蛋的动物就是卵生动物,所以导致有些幼儿弄不清楚像蝴蝶、鱼之类产卵的动物是什么动物。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今后我会很注意的。

科学教案和反思 篇2

关键词:人类理性,哲学理性,科学理性,文化

近代以来,人类理性在结构上发生了剧烈变化。随着人本主义的崛起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理性在发生学意义上的科学、人文和宗教三种基本理性的平衡结构被彻底打破了。与之同时发生的是哲学这种“智慧”之学在问题域和解释功能上的严重萎缩,原本是反思批判人类理性的哲学逐渐陷入了被排挤、拒斥的困境。

进入20世纪,哲学的合法性危机抑或自恰性困境就更加突出了。似乎哲学这种学问自身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与身俱来地就是缺失的。然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通过对人类理性和哲学理性的历史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并非是社会抛弃了哲学,而是哲学自己逐渐地走向了自我撕裂以至自我消解。Stanley Jeyaraja Tambiah指出:“现代西方关于理性的哲学-科学观念可被应用于其中的相关的语境问题,在现代哲学家(及哲学地定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之中引起了分歧,他们在大致和近似的意义上分为宽泛的两派。让我们称他们为‘统一者’或‘联结者(lumper)’与‘相对化者’或‘分裂者(splitter)’。”前者认为,“只能有一种基于普遍地有效的逻辑和推理规则的理性。现代西方分析规则和概念提供了理解的范畴,即使如目前构成的‘理性知识’是暂定的。一个外部观察者应该能够将这些理性标准应用到他所研究的现象中。”后者认为,“能够有多种‘理性’,不同的‘语言游戏’、‘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或者‘推理风格’(哈金)并且这些中的一些可以是不可通约的活动。因此,有必要尽可能长时间地推迟和抑制一种对于可能不合适的理性标准的草率使用。”[1]

我们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智慧”,面对逐渐加剧的合法性危机和逐渐加深的自恰性困境,理应历史地反思自身。

一 人类理性的和谐发生与理性冲突的源起

在理性这个概念最宽泛的意义上,它与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在人类史初期,人们为了逃避危险,寻求和平,有两种基本方法:其一是祈祷、献祭、礼仪和巫祀等和解的方式,这是人类在感情和观念上改变自我的方法;其二是发明许多艺术,通过它们来利用自然的力量,人就从威胁着他的那些条件和力量本身中构成了一座堡垒,这是通过行动改变世界的方法。[2]人类出于应对无法预知和无法抗拒危险的求生欲望,理性地选择了妥协;而出于对存在物求本溯源的求知欲望,理性地选择了大胆假设。

而在理性这个概念最普通的哲学意义上,它与“关系”或“关系状态”是不可分割的。人类从“关系”中获得经验、知识,从“关系状态”中做出推论、断定和选择,进而从“关系状态”中获得心理的和平和安定。“理性”是人类作为一个具有“智慧”的物种自我认同的,但迄今还仅是一个没有明确模式的混沌“标识”;而人类的“智慧”史,也是各种理性时而和谐共存,时而相互冲突的历史。

在人类社会初期,虽然人类还非常缺乏反思批判意识和理性梳理工具,但出于理解自然和协调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已然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基于日常经验的(直观经验知识的同时包含基于经验直觉的知识的合理性辩护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现象的经验(型)理性与出于敬畏之心的(包含伦理秩序合理性的)自然宗教理性和谐并存。【注文1】即使是到了国家出现之后,上述两类理性还能与逐渐形成的(奴隶主统治阶层的)政治理性和(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理性和平共处。这种情况,在(关于历史条件的)表象上可能与人类还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严格地质疑自身理性相关;而在(关于意识形态形成的)本质上,可能与原始社会一元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和奴隶社会奴隶主绝对控制之下的两大阶级二元对立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齐整性直接相关。

到了古希腊时期,随着生产部门的细化,也随着城邦制国家中奴隶主阶级的分化,出现了由小手工业主、从事商业贸易的小商人和其他小奴隶主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在中国先秦时期,则是随着贵族、士族阶层的扩大),从而逐渐形成了拥有充裕闲暇时间的自由民群体;在那些没有薪俸意识的从事“义务教育”的“爱智者”们的知识普及和引导下,人们有时间也有能力思考、论辩或反思与生存直接相关事物之外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问题,以及对统治者的统治提出“政治理性”质疑。从而导致了因对抗遵从神话秩序的思维模式的崇尚人类理性的求真精神的苏格拉底式悲剧的发生,也引发了类似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理性与(统治者的)政治理性的冲突。哲学理性与其他文化形态理性的冲突由此开始。

二 人类理性在宗教与政治禁锢中的结构平衡和世俗理性的复兴

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国家与教会或者结盟或者合二而一,从而也就造成了统治者的政治理性与教会的宗教理性的结盟或者合二而一。这种异常的强势理性侵入到了本属于世俗理性的存在空间,使得世俗的政治理性、社会理性、伦理理性、经验理性几无存身之所。而亚里士多德哲学被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所曲解和肢解,部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被基督教教士集团演化成为了经院哲学,其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成为了政治理性和宗教理性的附庸;其逻辑学说也遭受同样命运,演绎-归纳的完整的逻辑体系被截然分割,演绎逻辑成为了中世纪政治理性和宗教理性的工具。“这种假亚里士多德主义使科学脱离了它的经验基础,从而助长了对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3]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而上学和逻辑,在逻辑自身功能的意义上,由于本体论前提的自明性设定与范畴体系的结合,在逻辑上看不出(关于自然的客观性法则的)经验理性与政治理性和宗教理性【注文2】之间的区别【注文3】。特别是在此期间,由于宗教哲学(或神学)的成长,宗教教义呈现为了一种关于世界本原、因果溯源的哲学形态,宗教教义演化为了具有“合理的”形而上学内核的文化理论形态;而不仅仅是出于畏惧而求得心理和平、心灵慰籍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伦理规范的神话、巫术依据。但是,在宗教势力强盛之后,或者说在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结盟或合二而一时,就不可避免地助长、放大了哲学以及逻辑学的宗教理性和宗教功能,因而阻滞甚至拒绝了经验理性和对经验进行批判的科学理性。

所以,罗素说,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以至过了两千年,世界才又产生出来任何可以认为是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直迄这个漫长时期的末尾,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教会的权威性一样地不容置疑,而且它在科学方面也正如在哲学方面一样,始终是对于进步的一个严重障碍。”[4]

作为西方近代史的开端,15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了属于世俗性质的各种理性试图逐步消解宗教理性的强势地位。这种图谋以不同的路径和方式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人们试图在理性上寻找人类乃至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系统自身内在的存在理由,而不仅仅将理性限于对上帝及其创造作为本体论预设和存在秩序之原因的理解之中;从而造就了作为世俗理性的人本主义理性和科学理性;它们以一种区别于宗教哲学、宗教理性的方式来构筑自己。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开拓者的笛卡尔和霍布斯,他们就是根据“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战争”来设想他们本身的文化使命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提出“哲学系统”,而是致力于数学和力学研究的繁荣,以及使思想摆脱教会机构的控制。霍布斯把哲学界说为“关于现象的结果的知识,我们获得这种知识,是根据我们首先具有的对于它们的产生原因的知识进行正确的推理的结果。”[5]因为谁也没有看到或听到关于上帝的直接的现象,因而也就划清了科学与宗教的界限。但是,他并不想将所从事的工作与被称作“科学”的另一种工作加以区分[5],因而,霍布斯的“哲学”仅仅是关于科学的哲学,或者只是为了与宗教文化相对抗的科学这种文化的哲学。

在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场持续了四个世纪的世俗理性与宗教理性的对抗或较量——前者还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运动,似乎是“人文主义者”处于“领导者”地位。然而,这场运动的人文主义者群体本身就是人本主义者、科学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的世俗联盟,这种基于共同时代使命的理性精神组合随着历史进程而愈加明显;而在思想资源的整合或者联结的意义上,这种对抗的真正领导者是泛科学主义者或者科学理性。他们以相对一致的、比较充分的、基于感觉经验的认识论建构和诉诸观察-测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来表征自己的理性路线,因而,这种易于认同或达成一致结论的科学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与精于形而上学玄思的宗教理性进行对抗的坚实思想内核。这种影响力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那里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三 与资本结盟中科学理性的崛起和人文理性的异化

随着宗教力量和世俗力量在社会空间中的此消彼长,科学理性迅速成长、扩散,并逐渐地将自己从人文主义的阵营中区别出来。与宗教理性相对,在宽泛的意义上,世俗理性就是人文理性;然而在哲学理性的意义上,科学理性显然不同于人本主义理性,前者是以自然的世界为中心的哲学理性,而后者是以自然的人为中心的哲学理性。由于内在的一致性,培根的“新工具”和孔德的实证主义相结合成为真正区别于人本主义的关于经验科学的科学理性。从而在学理上造成了人文主义者阵营中人本主义者与科学主义者的彻底分裂。

在“工业革命”之前,虽然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理性的根本区别已经昭然若揭,但是,在人文主义阵营整体力量与宗教和国家结盟的整体力量相比还处于劣势地位,科学主义的力量强势还未彰显出来的时候,人文主义阵营内部尚能和谐共处。然而,世俗理性的扩张,主要地得益于科学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随着世俗理性存在空间的扩大,科学理性迅速成熟,科学理性的发展促成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技术发明,从而促成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此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技术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而资本给技术带来了愈来愈多资金、社会资源的支持。由于科学与技术内在关联上的整体性,科学和技术中的科学理性与资本理性的结合,科学和技术的“知识的力量”与“资本的力量”的结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资本的力量”与“科学的力量”——严格地说是技术的力量——日趋紧密结合,非常偏爱技术同时也(由于技术与科学的内在关联性和边界模糊性)盲目地喜好科学的资本家与技术专家及科学家逐渐成为了同盟军。(自然)科学大大地沾了应用技术(发明)的光。在(自然)科学以及科学理性自身具备快速成长条件的时候,在人文理性内部的科学理性与人本主义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样的结果是人本主义者们所始料未及的。对于人本主义者而言,这场理性的对抗显然是一场“闹剧”。而且,这场“闹剧”还远远没有落下帷幕。

随着科学以及科学理性在理性生态系统中成为强势理性,更在于培根式的(其本质上是关于技术之为“力量”的而不是真正关于科学的)“知识就是力量”的鼓噪下,在特定历史阶段这种强势理性势必要在精神领域清除与之相左的其他“理性”形态。科学囿于利用(实验测量和理论表达的)新工具,并且不断地发明新工具,从而使得科学理性在形态上成为非常依赖人造工具的工具理性;这种理性一方面钟情于实验手段和测量仪器工具,并为之作实证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则钟情于数学(模型)工具,寻求逻辑与数学(关系与数字)结盟的逻辑理性。从而理性被压缩在了纯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以往的在理性层面的人类智慧领域的价值关照、伦理看护、心灵慰籍和人性关怀,被从关于“自然”的智慧探索中清除出局了。

似乎是,关于自然法则探索的科学活动走向了摒弃形而上学之自明性逻辑预设的属于归纳逻辑的理性道路,然而关于技术发明(或者应用)则是遵从其亘古不变的演绎逻辑的理性道路。近代科学革命中的一些科学工作者在口口声声地拒斥(曾经与哲学结盟的)演绎逻辑(理性)的同时,却始终未逃脱关于世界秩序的统一性和关于自然法则的同一性这个根本的逻辑预设!他们只是为了(与神学家和人本主义者)在理性上作出区隔而做出了并不高明的“理性声明”;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旁人看来,那些追寻世界本原和本因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与宗教相对抗的)自然主义的或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工具的从而也是不具有合理性或者合法性的理性,从而标榜自己与人类理性的历史传统毫无关联的彻底的革命性。尽管诸如牛顿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并未如此狂妄,并且还在著作名称上继续沿用了“自然哲学”来作为其研究领域的标识,而有些“科学哲学家”就不那么谦逊也不那么具有宽容精神了。

数学模型崇拜,数学化工具的测量理性,本体论上与世界镜喻式的关系,在认识论上的工具化(从尺子到射电望远镜,再到对于测量工具本身的运载手段),使得“人”的信心无限膨胀;而大工业的机器这种“利润增值”的经济怪物使得“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从而,科学特别是技术成为了智慧世界拥有“神圣的”工具的“神圣”主宰,而“人”则成为了整个世界的拥有“神圣的”(科学和)技术这种“经济工具”的“神圣”主宰。

在科学主义者拥有话语霸权的今天,人文主义者阵营已非昔日着重于人类自然本性的(文学色彩的和追求自然权利的)群体,除了人本主义者,还有大批关注当下人类生存环境、关心人类未来的人文主义者,似乎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庞大阵营。当今人文主义者阵营与科学主义者阵营的冲突,或者说当今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冲突,与当年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同样地激烈,当然这种激烈已经摒弃了野蛮的强制手段而仅仅是思想上的。作为冲突双方之一,科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两场冲突中的地位已然天壤之别:如今的科学主义者已经凭借与资本主义者的结盟、与渴望国力强盛的国家主义者——尽管西方的国家主义是伴随民族观念的觉醒在18世纪之后才真正出现的——的结盟而处于强势地位;况且,人文主义的劣势并不仅仅在于自身在满足人类资本欲望与物质欲望的“经济力量”方面的先天缺陷,更由于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潮缺乏在哲学理性上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很难形成既具有说服力又声音一致的力量。历史地和现实地看,人文主义者的抵抗只能是一种软弱的抵制。昔日的人本主义者和今日的人文主义者都不可能真正地成为理性对抗的最后胜利者。更何况,以科学理性为坚实内核的人文主义运动已成往昔,当今世界所弥漫的是极端人文主义——所谓的人文主义的形形色色的为了反科学而反科学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嘈杂声音。

如果说在与宗教理性的对抗中,科学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以及资本主义者的联盟也算神圣同盟的话,那么,在资本与技术日益紧密结合,资本主义迅速膨胀、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候,科学主义者与资本主义者就结成了真正的神圣同盟。科学主义者居高临下鄙视排挤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的社会声望每况愈下,科学主义者进而科学就成为了极端人文主义者——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所憎恨的敌人。

四 视域收缩、功能颓废:

哲学理性的异化

“康德的学术活动与法国大革命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大约处于同一时期。这两种相互关联的发展意味着,政治和艺术是世俗文化的中心,科学和宗教却不是。”“康德以后,哲学成了一门学术专业,具有它自己内在的辩证法,而不同于全体文化领域。”[5]

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浪潮中,哲学的命运与人文主义如出一辙。从康德开始,哲学作为关于人类全部智慧的精神文化,以及相继的关于人类智慧反思与批判的精神文化的历史使命宣告终结。哲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而偏于一隅。从哲学母体中脱胎而来的科学,母体“智慧之学”基因中的谦逊和自我反思的精神逐渐钝化了;在庞大的科学家群体中,取而代之的是作为一种安生立命的作为社会生存状态的职业化理念及其越来越狭窄的理性视域。【注文4】并且,对于科学来说,“智慧之学”理性生态体系中各种理性之间互相批评监督的“批判者”、“监督者”几乎统统退席或缺席了;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显学雄心和如日中天的显赫地位。

在宗教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抗中,随着应用技术与工业化的紧密结合及科学和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凸现,强势的宗教文化日益削弱,而代之以科学和技术这种新的强势文化集群。以“知识论”为核心的“哲学”这种作为科学与宗教斗争的工具,在企图作为自然科学以及不断出现的社会人文“科学”更大范围的“科学”的理论基础的过程中,与自然科学区别开来[5]。

然而,在科学日益强盛,哲学日益“无用”的演化中,哲学逐渐地由“科学的皇后”变成了科学主义者所鄙夷的只会瞎吵吵乱嚷嚷的“小人”——它还没有资格做仆人;在哲学日益逻辑化,逻辑日益数学化,理论日益语言学化,以及人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哲学逐渐地由大众乐于接受的启迪人类智慧的显学,蜕变成了空间狭窄的极少数专业人士自我欣赏、自我把玩的“哲学家”这一角色的道具。如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所言,“19世纪下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完全被实证科学所决定并完全被它们所产生的‘繁荣’所蒙蔽。这种完全性意味着从对真正的人类来说是决定性的问题的一种冷漠的旋转远离……它在原则上恰恰排斥了在我们不幸的时代被交托于预示性的剧变的人类发现极严重的那些问题:人类今天生存的全部意义或无意义的那些问题……科学的、客观的真理完全成为一个建立事实世界——物理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什么的问题。”[9]

人文主义运动不但唤醒了人们动物本能的欲望,也唤醒了人们商品崇拜的物质的和资本占有的欲望,也就是创造和不断地创造了商品市场。是科学特别是技术提供了满足人类物欲的条件,同时也造就了迎接工业革命的潜在市场。因此,从根本上说,是人文主义运动催生了工业革命,催生了社会的重大变革,使得无产者异化为机器的奴隶,资产者异化为金钱的奴隶,人文主义者沦落为从自己阵营脱颖而出的科学主义者的奴隶;而哲学则被广大现代民众当作毫无(现实)价值的被置于象牙塔中的完全可以视而不见的古董抑或玩物,哲学家则被当作了现代世界中关于智慧的学术活动格局的“局外人”、“旁观者”或者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学者”。

在这种理论现实的背景下,不得不提的是马克思的贡献和人们对于他的伟大贡献的态度。他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合理成分,成就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后一位体系哲学家。青年马克思试图将哲学理性回到前康德时期的,既富于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性关怀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和谐共存的哲学理性状态;而后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重心则由关心个性的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转换为了特别关注工人阶级群体生存状况的历史唯物主义。当人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是历史地一贯地理解和运用的时候,要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要么简单化为斯大林的钦定哲学模式。而前者往往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化为批判“异化”的纯粹的人本主义哲学;而后者,由于将人类社会的理性简单化为集体经济理性,似乎是将一种人性“关爱”的理性简约化归为简单理性的经济理性,从而将“人”也定义成为了单纯的经济动物,使得这种“关爱”由尊重个性的人性关怀的出发点转出,置换成为一种群体“经济自然主义”的“关爱”。然而,在元哲学性质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倒是更接近于元哲学性质,起码在融合与沟通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方面是如此。

张扬什么“主义”并不可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为了社会进步,张扬某种切合时宜的意识形态是必要的。关键在于不可将“主义”走向绝对化、极端化,使之成为僵死的教条。“具有纯粹真理的人类知识领域这种观念,是教条主义者所宠爱的幻觉,无论他们是神学家、科学家或者人文学者。”[10]极端的“主义”崇拜,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的反思的哲学理性!

哲学既想成为一切“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以至哲学本身——的(理论)基础,为何一定要幻想貌似(自然)科学而且以“科学”自居呢?为何一定要以仅仅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种文化的自然科学的本体论前提来为自己画地为牢呢?为何一定要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模式顶礼膜拜呢?为何一定要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范式束手自缚呢?显然,对于自己妄自尊大的幻想,将自己的理论方式、认识论模式和方法论范式,禁锢于自然科学范型之巢臼当中,在认识论上无异于自欺欺人,在方法论上无疑是削足适履。

因此,“我们最好扪心自问:在哲学思想的发展中我们究竟在诉诸于何种手段?证据在哪里?很明显,问题的答案是在文明化的相互交往中共享的人类经验。”[10]一方面,哲学系统化是通过源于科学专业化的方法而进行的普遍性的批判,它预设了一个原初观念的封闭集合;另一方面,哲学是一些广义的、具有充分普遍性的概念活动(entertainment)。这种思想习惯正是文明的本质,它就是文明本身。[10]

五 文化理性:

理性整合中的哲学理性重建

“‘广义’理性,因此超越了形式上的要求,并且试图规定,激发一致行为的信念和愿望其本身在一种较为真实的意义上是理性的:因此‘本质上理性的信念是那些根据可得到的证据的信念:它们与判断的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3]人文主义者与科学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一场具体文化的哲学理性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的消解,根本在于各种文化理性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从而达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首先,人文主义者要从仅仅是人性关怀的偏激的人本主义中走出来,成为真正的关于个体的人性关怀和关于人类群体的人性关怀相统一的辩证的人类关怀;并且要正确对待极端科学主义者的鄙视,矫正为了反科学而反科学的狭隘心态,要积极与科学界沟通,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从而使得自己相对狭窄的人本主义色彩的哲学理性得到扩展和升华。

其次,科学和技术工作者也不可狂妄自大,要认识到科学和技术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因为,起码在目前,科学和技术还不能解决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一切问题,诸如疾病、死亡、挫折、瘟疫、战争和自然灾害;而由于科学和技术所催生出来的机器,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又加剧了人类所必须应对的上述难题,当前的事实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欲望,同时也加剧了人类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是所谓的“双刃剑”效应;况且,科学预言“对于自在的自然界来说,仍然是人自己为自己的一种言说,并不能表现出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作用性和有效性。”[14]以自然科学自己的理论范式来审视科学预言,无疑它的意义等价于宗教预言和神话。在科学理性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其他文化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平等对话,根本在于具有人类关怀之哲学理性的科学家的大量涌现,在于科学主义阵营中人类关怀哲学理性的成长。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文化形态的哲学理性之间的阻抗是正当的,并且在承认各种具体哲学形态的局限性的前提下,特别要承认单一性哲学的自闭性,从而确立哲学以及哲学理性的复杂性思想,进而不要将元哲学当作一种意识形态,从而消解元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神圣”的狭隘性。因为“神圣的”必然是局限的。各种思想,各种理性,在环境剥离而形成思想或理性后,应当随着思想或理性赖以生成的原系统的变化过程,随时将思想或理性放置于原生态环境中予以重新审视审查。哲学就其历史及本质而言,应当不是宏大的、伟大的,但却是宏观的。因而,哲学应当是开放性的,而不是自闭性的,要具有多样性和可容入性,而不要单一性和“完善性”。

第四,对于哲学理性的历史更替,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仅仅是话语方式的转变,而是一种范式转换。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人类哲学理性的几次蜕变和分化,仅仅是类似于库恩的科学范式转换。20世纪之前的哲学家大都是建构性的哲学家,而20世纪却出现了大量(虽然在路径或方式上不同的)解构性、消解性的哲学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哲学在“转型”上出现了困难,或者说在单一性的哲学范型上出现了困难,单一性的哲学范型建构几被穷尽,再则,在不同文化形态基础上的或服务于不同形态文化的哲学范型互不容纳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实现具体哲学范型之间的某种互换或变形的转换。

最后,哲学生长于文化的土壤之上,哲学按其精神本质来说是“文化的”[14]。“哲学作为一种对多样世界,对丰富人生的智慧的追求,它的内容,即它之所思,决不应局限于‘本原’、‘知识’和‘逻辑’这样的框架内,哲学决不应只满足于使自己成为一门‘科学’,哲学应该面对整个人类文化,或曰,它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文化形态’。”[14]并且,由于哲学不能排除任何东西,这样它不应该开始于系统化,其起始阶段可以称为“汇聚(assemblage)”[10],而文化就是科学、人文以及其他文化形态的聚会处。“恢复理性的尊严乃至重建新时代的理性哲学,决不能脱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全面考察。”[18]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理性,即包含科学理性在内的,容纳了价值理性,以及道德理性、法律理性、社会理性、政治理性,甚至宗教理性的文化理性。哲学就应当在基于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承认具体文化形态之间理性对抗的合理性,承认文化系统在具体存在形态上的复杂性,在人类文化系统整体理念上来重新建构。

这也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观念,在“哲学”的层面上来建构文化理论,在“(大)文化”的意义上来建构哲学;[19]而不仅仅是基于自身狭隘的文化视域和理性结构来为某种文化存在辩护,或者为了排斥某种文化存在而提出反对的理由。当然,这需要耐心和勇气;但这必定是我们有必要从事的哲学事业,虽然这是一种学术冒险之旅。这种大综合的做法似乎可以是,以(大)文化观和语境观的双重视界来整合以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论资源,从而尽可能地尝试建构出具有普适的有效性和解释力的理论体系。

结语

总之,“哲学的多样性,应当是哲学的常态,是哲学进步、发展和繁荣的标志。从单一性到多样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是哲学思维的一大变革。”而“强调多样性并不否定共同性、统一性、普遍性。求同存异,是一种哲学思维;求异存同,也是一种哲学思维。”[20]并且,我们相信,每次哲学危机都是哲学自身蜕变前的阵痛,因为,追本溯源、缘果求因哲学意义上的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确认自身存在,求得心理和平的必然要求,哲学消解也仅仅是某种特定范型哲学的消解,而非“哲学”存在本身的消解。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类的理性是多样性的,哲学理性不可偏于一隅,使自己在人类多样性理性的漩涡中或隐或现,飘忽不定。当代哲学要想消解自身合法性危机,走出自身的自恰性困境,首先就要克服自身的合理性缺陷,积极谋求自身符合时代的自恰性。

人类需要的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和谐共存,人类需要的是建构性的哲学家,而不是消解性的哲学家,需要的是各种理性在“哲学”界面上的联手或融合,需要的是发现和发展人类的“共同文化”的智慧!

参考文献

[1]Tambiah Stanley Jeyaraja.Magic,Science,Religion,and theScope of Ration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115.

[2]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3]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邱仁宗,金吾伦,林夏水,等译.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66.

[4]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9.

[5][6][7][8]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3,123,“中译本作者序”,7,124.

[9]Wolff Jonathan.Introduction[A].M.W.F.Stone and Jona-than Wolff ed.,The Proper Ambition of Science[C].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1.

[10][11][12][17]怀特海.思想方式[M].韩东辉,李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4,65-66,7,6.

[13]Elster Jon.Sour Grapes:Studies in the Subversion of Ra-tionali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aris:Maisondes Sciences de l’Homme,1983.2.转引自Stanley Jeyara-ja Tambiah.Magic,Science,Religion,and the Scope of Ra-tion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18.

[14][15][16]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0,7.

[18]刘钝,曹效业.发刊词[J].科学文化评论,2004(创刊号):1-5.

[19]韩彩英.关于语境问题的哲学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3):65-69.

科学教案和反思 篇3

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做到了,做好了。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反思”。当我回顾走过的办学历程,有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有需要冷静的思考,更有为了今后的发展应及时调整的方法和策略。现将自己从事六年多的校长工作做感悟和反思,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用科学的

教育思想引领学校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作为校长,必须研究、尊重教育规律,严格按规律办学。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基层组织,校长是基层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既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又是校内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所以,校长必须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

我从走上校长岗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思考:如何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端正办学方向?如何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何按照教育规律育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首先,正确“定位”。一是对学校定位,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此前提下,深入了解目前学校的状况是怎样?主要矛盾在哪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工作切入点应是什么?对这些问题了如指掌之后,科学制定学校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2003年暑期我被组织安排到39中任副校长,2006年任校长后,结合学校实际我便确立了“创造一流管理,锻造优良师资,打造精品校园,培养合格学生”的办学目标,确定了“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二是对自己定位,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将自己的优势与学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学校发展的立足点要高,但必须要脚踏实地,一个目标实现了,再设定下一个目标,让学校年年都有新变化,一步一个新起点。

其次,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树立,是对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和与学校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全体师生员工发掘历史传统、重新学习教育理论和总结办学经验的过程。办好一所学校,不能忽略学校精神的塑造、传承和弘扬。因此,我十分注重学校精神的再造和弘扬,带领教职工研究提炼一套办学思想和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文德双修、身心俱健”的办学理念和校训经过不断强化已逐步成为39中人的共识。

最后,遵循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教育教学管理是艺术,也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管理就能事半功倍。其中有两条是最基本的:一是育人为本的规律。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堂教学和一切活动都要强化育人意识,把育人放在首位。另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二是教学为主的规律。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确立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坚持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全员为教学服务。提倡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实施教学,提高质量,形成自身风格。

注重干部使用培养,把班子

成员团结在校长的周围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校长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重选拔、培养和使用锻炼青年干部,把班子成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战斗堡垒作用。

校长要有高屋建瓴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打造”青年干部,要有输出优秀人才为己任的气度和责任意识。我始终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之一,为了使班子成员能够团结在校长周围,形成整体合力,同唱一台戏,同下一盘棋。我坚持以下管理措施:一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范围,使班子成员心情舒畅,工作顺利,工作绩效大幅度提高,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二是放心、放手、放权。一个学校,倘若只有校长一人忙里忙外,疲于奔命,那么这个学校就没有什么生命力。我最大的体会是校长要善于通过“用人”去“办事”,摒弃时时事事“舍我其谁”的观念,对下属要有“放心”的诚意、“放权”的胆略和“放手”的措施。使他们紧紧地团结在校长的周围,乐此不疲分担责任。三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学校重大问题要集体讨论决定,要发扬民主。

另外,校长还要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班子成员之间要长期在动态中相处,如果校长没有纳言之胸、容人之量、坦荡之怀,是不容易做到相容的。校长要有容人之短的雅量和取人之长的风格,要能容人、容事、容话,做到小节不究,小怨不积,在宽容中求合作,在忍让中求合力。

创设和谐人际关系,使教师

队伍焕发勃勃生机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关键。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建立规章制度。任何一个学校,如果校长治校凭感情办事,凭权力办事就绝对办不好事,必须构建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常言道:人管人,难服人;制度管人,易服人。教师管理要上水平、上档次,必须抓好制度管理。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本校实际,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简明、实用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理,以减少工作上的客观随机性和主观随意性,以实现人尽其才,财尽其用、物尽其效,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教育资源。

2.精神激励和情感投入。科学的制度化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仅仅用制度来管理又是不够的。单纯的制度化管理容易使学校管理僵化,影响学校的生气和活力。学校的管理应注重人文关怀,将制度规范、精神激励和情感投入三者有机融合,即领导、教职工和学生通过情感这根纽带连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精神激励是注重引导和提升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以教师高尚的精神修养和追求来陶冶和感染学生。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教师点滴的成功与创造,如一段精彩的教学环节,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教案,一个感人的爱生故事等。另一方面,还应建立覆盖面较广、各有侧重的评选表彰制度,我在学校大力评选“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等,使不同层面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的工作都能得到及时肯定,精神上得到激励和满足。

3.助人成功,激活校园人力资源。应以“助人发展,助人成功,助人和谐”的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和激活校园人力资源,焕发教职员工的精神和生命活力。首先,引导每一个人积极投入学习、实践与反思。以“学习—实践—反思”为主要策略,引导教师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积极实践,不断实现自我专业的成长与发展。现在,以新课改为契机,引导教师学习和感悟新思想、新理念;开展各种主题研讨活动,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促使教师将先进理念物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引导教师撰写教学随笔和开展课题研究为抓手,逐步培养教师的反思重建能力。其次,把每一个人安排到适当的岗位。在工作中,珍惜每一位教师的所长、所爱、所变,精心把他们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实现人才所长与岗位所需的最佳结合。因为只有当人与他的岗位形成一种最合适的配置时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他的潜能。

加强自身修养,讲究领导

艺术,畅通管理渠道

加强自身修养,讲究领导艺术,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自控力。校长是矛盾的“中心处理器”,肩上的责任就是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推进建设。虽然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校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压力面前不退缩;当工作受到上级责怪时,要控制自己不迁怒于下属;在人格受到侮辱时,能保持克制;在权威受到他人挑衅时,能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碰到毛病较多的人,暗示自己是领导,必须站在教育管理者的高度,以平常心待之,以公心剖之,以耐心导之,以恒心对之,不恼、不烦、不怒、不躲。

2.注重语言艺术。校长每天要接触很多人,要发表意见,处理矛盾。在这方面,应特别注意语言的使用,对中老年同志讲话做到谦逊,语调轻缓,注意用词;对年轻同志讲话做到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一语中的;在庄重场合做到典雅庄重,体现素质;在非正式场合,也不妨“幽默”一下,以活跃气氛,融通情感;对那些“逆反”的教职工说话,应仔细分辨出合理成分与错误之处,采取正确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反驳,同时,还经常适时适度地使用赞语,也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师找校长谈话时,主要运用倾听的方法,先听后谈,尊重教师,心平气和;坚持原则,体现正气大气,正理加正气,最终换来服气。

3.恰当使用承诺。校长治校,总不免要给下属一些承诺。切实可行的承诺又常常是下属开展工作的一股“动力源”。对于承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现实,不能信口开河,随便承诺。第一,承诺不能太多,过频。第二,要看准“火候”,把握时机,将有限承诺用在“刀口”上。使“承诺”法宝在关键时刻起到鼓舞士气、提高干劲的作用。

科学教案和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水母和海葵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大胆表述自己所看到的,尝试总结两种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水母图片、海葵图片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海洋动物,大致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基本部分:

(1)认识水母

A、观察各种各样的水母,并让孩子们说出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B、说出水母的不同之处和共通之处。

(2)认识海葵

A、观察不同种类的海葵,并让孩子用自己的尝试用自己的言语描述自己看到的。

B、说出不同海葵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样的相同之处。

(3)让孩子尝试说出水母和海葵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师进行补充。

3、结束部分: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记录表上记录水母和海葵的不同和相同。

教学反思:

水母和海葵是海洋中较为常见的两种生物,但孩子们对他们了解并不透彻,他们因为各种电视节目的误导,认为水母是有电的,有许多孩子会认为海葵是一种植物。因此这样的.一次科常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海葵和水母都是海中美丽的生灵,因此这次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是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海葵和水母,让他们欣赏的同时,让孩子找出他们的共通之处,并让他们总结外在的共通之除,并找到他们的差异。在这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去纠正幼儿对这些生物了解的一些误区。

科学教案和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能说出他们的名称。

2.能表述蔬菜的主要外形特征。

3.懂得要多吃蔬菜,逐步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胡萝卜、白萝卜、青椒、土豆、冬瓜、西红柿、蘑菇、黄瓜、茄子、苦瓜

2.切好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胡萝卜、白萝卜、苦瓜分别装在盘子里,盘子边放牙签及相应的蔬菜小纸贴。

3.冬瓜一个(扮成冬瓜阿姨)篮子一只

活动过程:

一、猜猜、找找、产生活动兴趣

1.师(抱着用围巾包裹的冬瓜):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客人,请你们猜猜它是谁?(幼儿自由回答)他说是xx瓜,谁还有不同意见?哦,你们都猜错了!它呀,是冬瓜,咱们吃的冬瓜丸子汤就是用它做的。

2.师:冬瓜阿姨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她还带了许多的好朋友呢,他们都藏在教室里,请大家去把他们找出来。但你们要记住,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谁?(幼儿寻找蔬菜)

二、认认、说说、说出蔬菜的名称

(一)认识黄瓜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如我在桌子上找到了黄瓜)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黄瓜?举起黄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黄瓜?

(二)认识茄子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茄子?举起茄子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茄子?

(三)认识土豆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土豆?举起土豆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土豆?

(四)认识蘑菇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蘑菇?举起蘑菇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蘑菇?

(五)认识胡萝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胡萝卜?举起胡萝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胡萝卜?

(六)认识西红柿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西红柿?举起西红柿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西红柿?

(七)认识苦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苦瓜?举起苦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苦瓜?

(八)认识白萝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白萝卜?举起白萝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白萝卜?

三、看看、说说、了解蔬菜的外形特征

(一)说说黄瓜的外形特征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手里拿的蔬菜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如黄瓜是长长的,是绿色的)

2.师:请你摸一摸,黄瓜身上有什么?

(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说出其他蔬菜的外形特征)

(二)教师小结

你们把做游戏的蔬菜朋友都找出来了,它们是黄瓜、萝卜、西红柿、茄子、蘑菇、青椒、苦瓜,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幼儿自由回答)他们共同的名呀!叫“蔬菜”和老师一起说“蔬菜”。它们有的是弯弯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紫色的。

师:现在蔬菜朋友有点累了,请你们把他们送到篮子里,让他们休息休息。(出示篮子,幼儿将蔬菜放到篮子里。)

1.现在篮子里装满了什么呀?(幼儿回答蔬菜)

2.几篮蔬菜呢?(幼儿练习说一篮蔬菜)

四、尝尝、评评,萌发品尝蔬菜的愿望

1.师:你们认识了这么多蔬菜,真不错!这些蔬菜不仅好看、还好吃呢。现在我们就来尝一尝。用牙签把蔬菜送到嘴里,你吃到了什么蔬菜,就取什么贴纸贴在手上。

2.师:你都吃了哪些蔬菜(幼儿自由回答)

3.师: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小结:蔬菜呀有很多种味道、有酸甜的、苦苦的、有清香的、还有辣辣的,但是不管是什么蔬菜对我们小朋友的身体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能让我们长的高高的,身体很强壮。所以呀!多吃蔬菜身体棒!

师:现在我们把蔬菜送到厨房,请厨房的阿姨给我们做又好吃、又有营养的午餐。

活动延伸:

午餐时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表扬、鼓励愿意吃蔬菜的幼儿。

教学反思:

通过主题活动中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孩子们的热情很高,都积极地动脑、动手,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中,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从而认识了各种蔬菜,了解了蔬菜的营养,产生了爱吃蔬菜的情感。在逛蔬菜超市的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浓,一边看,一边高兴地谈论,在直观的观察,动手摸、玩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加强了情感体验,但是由于活动场所过小,幼儿有些拥挤,影响了观察和交流的效果,活动场所再大些会更好。

科学教案和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 ,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教学反思:

“光和影子”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反思 篇7

首先来看看学生分组实验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前往往要先对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作较详细的介绍, 并作一些示范, 学生方面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

一、学生注意力分散

在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时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之时。例如, 在学生分组做《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时, 教师在课前已经演示过天平的使用方法, 介绍过使用天平应注意的事项, 但是,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特别是农村中学, 学困生和外来民工子女相对较多, 多种原因导致这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 注意力常常不太集中, 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对这些学生来说效果并不好。因此, 分组实验时, 许多教师还需对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强调。比如, 天平使用前应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 即把天平放置在水平桌上, 游码移到零刻度, 调节平衡螺母, 直到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 这样, 天平才算平衡了, 只有到这个时候, 才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而学生方面, 由于在实验室, 环境改变, 有新鲜感, 手边又摆放着实验器材, 加上天生好动, 情绪激动, 于是立即开始称量物体的质量, 根本不管天平有没有调节平衡, 接下来, 又是物体和砝码放错盘, 用手直接拿砝码, 不会读数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了, 老师强调的注意事项被这些同学抛到九宵云外去了。问题一大堆, 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怎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呢?首先, 分析实验之前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和介绍实验器材失败的原因:这里有信息相互干扰的因素, 当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和介绍实验器材时, 由于学生看不清教师手上的器材, 肯定得看自己桌上的器材, 这样的话, 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来自实验桌上, 而听觉信息来自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就大大下降, 出现大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由于学生听讲时不认真, 导致一些学生在基本的知识点上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上也要发生错误。

解决办法:培养小助手, 实行结对帮助, 一人一组, 实现人人过关。不管怎样, 班级里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属于所谓的好学生, 他们应该是认真听, 认真学且认真做的, 提前让他们准确无误做完实验, 再把这些学生一一分散到基础薄弱的学生中去, 与这些难以完成实验任务的学生结对, 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整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严密监督下完成, 杜绝替代完成实验。

二、学生损坏仪器严重

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也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之时。除了前面所述的由于信息干扰这一原因外, 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 讲解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不及实验器材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大。很多同学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时一直在摆弄实验器材。例如, 在“测小灯泡额定功率”这个实验中, 当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时, 不少学生就已经开始连接电路了, 由于没有听明白教师强调的注意事项:即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移到阻值最大处。于是许多学生一连好线, 就合上开关, 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移到阻值最大处, 造成电流过大, 结果出现许多小灯泡爆掉, 造成实验不能顺利完成。还有, 电流表连接错误, 造成短路, 损坏电流表。

要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 教师必须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让学生知道损坏实验仪器不仅仅只是赔偿的问题, 还意味着实验的失败。有的学生还会狡辩, 推卸自己的责任, 认为小灯泡本来就是爆掉的, 以为老师拿他没辙, 我们的实验老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之时才把小灯泡发到他们手上, 并现场演示小灯泡是好的。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保证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我们仍然要培养小助手, 仍然要实行一帮一, 教师仍然是组织者、指导者, 仍然要监督我们的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三、热闹而无序

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由于学生在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 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 通过实验操作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这一目标。比如, 在做《实验室制氧气》的分组实验时, 教师讲完实验注意事项后, 学生看到瓶瓶罐罐觉得新鲜, 兴趣很高, 迫不急待想开始做实验, 想早点制取氧气;可是, 由于平时基础不好, 上课没有认真听, 不知道实验从何下手, 有点措手无策, 这时, 我们的老师千万别挖苦、讽刺、打击报复我们的学生, 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多问、多看, 跟着别人做。学生都有一颗好强的心, 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呵护。在同学们忙于做实验时, 我们教师以及我们的小助手要来回不停巡视, 认真仔细地指导我们学生完成好实验,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及时讲解, 使得实验朝着正确有序的方向进行下去, 避免实验课的热闹而无序。

此外, 学生分组实验课, 还应注意两点。

1. 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视听信息相互干扰大大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做实验的控制与引导, 使开始阶段的信息传输受阻, 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对于以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学生实验课来说, 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一定要让学生的头抬起来, 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到教师所强调的实验注意事项上来。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认为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 或者教师先在教室里演示一篇 (学生的课桌上没有实验器材) ,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 又可以听教师讲解。在实验原理讲解时, 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用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生的动作技能是比较缺乏的, 具体表现在参加实验考查时, 既便面对十分简单的实验。例如, 学生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显微镜的使用”这样普通的实验时, 手也在不断地抖, 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 我认为这是由于教师不熟悉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的缘故。有的教师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学习, 认为已经把它讲清楚了, 学生也就会了。有的教师由于自己已经掌握了动作技能, 而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很简单。殊不知, 从学生了解基本实验操作到学生基本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再过渡到能熟练操作,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既使是比较简单的骑车、游泳等动作技能, 也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 哪个人是一学就会的呢?只有通过教师很好地示范和严谨而有力的指导, 学生耐心而有序操作流程,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率才会大大提高, 学生走进实验室也就不再漫无目的, 也就不再热闹而无序, 实验教学也必将取得满意的效果。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科学实验不仅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 科学实验历来是考查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重点, 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中考。

关键词:分组实验教学,科学素养,注意力,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反思 篇8

【关键字】自然科学教学 自主学习 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学教育中偏重于理科性质的学科,因此,自然科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传统教学模式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固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实施,旧的教学模式弊端日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熟知的填鴨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一切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可以很好的掌握教材上要求的内容,在考试总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在自主创新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甚至没有任何创新能力可言,以至于在高中学习中出现很大的困难。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自主学习的提出无疑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证,因此,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种与传统模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和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

首先,在中学自然科学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自主学习中要改变这种理念,要坚持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的思想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自主学习中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如何教”为“学生如何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侧重于结果的做法。在自主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知识还要能够使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即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自主学习中,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知识,教师要从根本上克服满堂灌,包办代替的现象,提倡精讲精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主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最终达到 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探讨的新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

尽管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生最终还是要面临升学考试,所以在中学教学中还要有着教学的主线,考试大纲无疑就是在教学中所要坚持的标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灵活遵循课程大纲,忠于考试大纲但又不能死守考试大纲,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中的低起点、高标准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升学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握教学主线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自然科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自主学习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传授变为引导,这就要求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转变。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组成和发展规律率的科学,所以相对于文科而言极具抽象性,这就增加了学生再学习中的困难,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感性认知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抽象的自然科学概念。所以,在实施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力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

1.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前提,每个人都有发现些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认识和知识的局限,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具备发现自然科学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加以引导。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即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主的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即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体会其中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

2.在试验课中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试验在自然科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甚至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所在。但是在传统的实验课中,考虑到安全因素,教师往往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实施,这固然是试验要遵守的原则,但是也扼杀了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在试验中,只要学生遵守了最基本的试验原则,教师可以适当的放宽对学生的限制,允许学生在遵循科学的原则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试验;允许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原有试验方法中的不足,教师要对学生发现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引导找出其改进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试验的真正含义,理解科学的内涵。

当然这只是改进自然科学课堂的几个方面,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艳.转换角色.挑战自我——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中国教师[J],2008.1:63~64

上一篇:青春励志的朗诵稿下一篇:句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