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精选8篇)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篇1

——人民日报记者在广东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

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2013-4-28 6:00:38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28日 05 版)对话人:

人民日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张仁寿

成功之路

规划政策引领,集聚发展筑基,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保障

记者: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亮点。

张仁寿: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从大的方面讲有4点: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等;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四是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蒋述卓: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的出版社、企

业和杂志社全部划转省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并下放部分行政许可权;全省广电系统实现机构分设、管办分离。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陆丰等市县成立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其余一些市县也在积极筹备成立相关机构。

向晓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性。广东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发展势头强劲,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二是融合性。新兴文化产业同传统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集聚性。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会展交易平台,文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四是引领性。努力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升级之困

长远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

记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对此,应增强忧患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

蒋述卓:是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文化产业园区一直不能固定下来,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文化企业税负较重。一些职能部门认为文化产业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对文化企业的税收过高。三是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这方面的问题广东注意到了,并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给好剧本支持40万元,但这还远远不够。

向晓梅:当前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完全适应”: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品种类、内容和生产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还不够,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完全适应;三是文化产业经营单

位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缺乏“走出去”的雄厚实力,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不完全适应。

张仁寿: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广东文化产业,可以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家底不清。广东文化企业名录库调查虽已完成,但调查方式还比较落后。二是缺乏绩效评估。广东从2009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亿元,现在已将近10亿元,但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科学评估。三是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很合理。应充分调研、核查,构建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尽管成立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但相对缺乏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作支撑。

应对之策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法规政策,深化区域合作,培养高端人才

记者:各位专家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广东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大家有哪些好的对策和建议?

蒋述卓: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大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文化产业规划与现实之间应更紧密结合。例如,应制定长期性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使入驻企业能安心发展、做大做强,从而使园区提高层次,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文化企业起步阶段,应通过不征税或少征税来扶持其发展。三是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音乐人才、动漫制作人才等文化创意人才的资助力度。

向晓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在推动创新、扶持新生业态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广东来说,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强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广东与香港的合作和错位发展,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深港创意产业带”,推动广深佛创意产品制造业升级换代;建立促进文化人才流动及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篇2

宝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自然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地域文化独具魅力。近年来, 宝鸡坚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民间艺术精品产业为龙头、以历史文化推介为载体、以文化创意策划为重点、以文化传媒娱乐产业为补充, 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 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 已初步形成由文化娱乐、音像、书报刊、演出、文物、影视、美术及民间工艺、印刷、艺术培训等十大门类二十一个行业构成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市场体系。截至2012年上半年, 全市已拥有文化企业机构5 840家, 从业人员82 713人, 年产值8 600多万元。

但是, 如果我们以关天规划区为维度, 总体考量宝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就会得出一个非常客观的结论:宝鸡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低谷。无论是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 还是在经济效益, 都远远无法与同处关天规划区的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地市文化产业相媲美。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差距明显。按照国际标准, 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以上, 才能称之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 而宝鸡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1%, 若以产业增加值计算则更为微乎其微。

二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 宝鸡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较小, 文化产业外围层 (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它文化服务) 的比重还不足, 新兴文化产业 (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与动漫游戏) 发展明显处于落后态势;而相关层 (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 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很高。大多数文化企业, 集聚在生产复制环节, 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偏低, 内部竞争激烈。

三是文化产业政策创新不够, 体制机制改革内在动力不足。鼓励、扶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体系尚未形成, 财政投入力度不大, 国办文化主导地位未建立;文化产业整体运行机制不活, 金融政策、资本市场支持不够, 已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宝鸡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点基础, 但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往往还停留在纸上, 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在体制上, 政企不分, 政事不分, 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产业, 现有文化设施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政策法规上, 缺乏配套和规范, 不能很好地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是创新经营人才资源不足。文化产业属于创新产业, 需要一大批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然而, 由于城市设施不完善, 产业发展氛围不浓厚等原因, 宝鸡市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人才十分缺乏, 创作、编剧、导演等人才面临断层现象,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与人才紧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产业发展遭遇了人才瓶颈。

五是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公众文化消费新理念尚未确立。经济相对发达的凤翔、岐山、千阳、眉县、陈仓区、渭滨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早, 目前已初具规模, 其它县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文化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大,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促进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简称“规划”, 下同) 提出了“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经济区“一轴”的次核心城市中, 宝鸡位于轴线的中心位置。《规划》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给予宝鸡的空间定位是:建设姜炎周秦文化基地。具体地说, 就是要加快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都市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观光游和历史文化游, 建设一批姜炎周秦文化产业园, 打造东方佛都、炎帝故里、华人老家、秦岭中央公园、周秦文化示范区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名市, 形成西安—宝鸡—天水古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走廊。通过文化旅游业的突破发展, 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到2020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 第三产业占到GDP的49%。

这个目标, 对现时的宝鸡而言, 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它既是宝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增强区域竞争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是宝鸡传承姜炎周秦文脉、重振文化辉煌的历史使命, 也是宝鸡加快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求, 更是宝鸡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任务。作为财政部门,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扶持引导。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加大扶持力度, 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当前, 要着力完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激励机制, 将网络文化或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纳入政府扶持、奖励范围, 对在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文化品牌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 给予重奖和扶持。对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经营收入按3%征收营业税, 2012年前实行先征后返政策, 由省市县 (区) 财政按现行体制负担。2012年前, 对文化企业自用土地和房产, 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对文化企业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 按企业缴纳数额, 以项目方式予以安排。对转制文化企业土地变性, 免交土地出让金。对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 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和参股的文化企业, 经批准可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样的财政税收和投融资优惠政策。对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民营文化企业, 经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 并享受原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设立专项资金, 有针对性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重点用于文化建设、项目配套和品牌打造。区县财政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也应稳定增加。应整合文化产业扶持专项、重大文化精品专项、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资金, 统筹使用, 保障重点。可将体育彩票公益金、旅游开发与推介、各类人才专项等资金, 用于文化产业发展, 并向重大产业项目倾斜。改进财政投入方式, 建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创投基金”等, 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对优势企业尤其是转制的文化企业, 应加大扶持力度, 促其做大做强。

三是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扶持。一是设立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交易平台。搭建专业化市场交易中介平台和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对引领、示范、引擎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 地方银行应重点推介支持。二是建立文化产业项目融资担保机构, 着力解决文化企业抵押变现难、担保难、融资难等问题。三是成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专利评估中心, 评估文化企业资产, 为银行信贷、无形资产入股、转让等搞好服务。四是积极开展专利权、著作权、“版权+票房收益”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五是探索文化企业的信贷创新产品。六是优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上市培训, 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运用债务工具融资, 申请上市或借“壳”上市。七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摘要:宝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自然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地域文化独具魅力。但客观地看, 宝鸡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低谷, 与其他地区相比, 文化发展差距明显。要做大做强宝鸡的文化产业, 一是要加强财政政策扶持引导;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三是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扶持。

把产业化蛋糕做大 篇3

做产业化先做产品

住宅产业化就好比是一个汽车的生产线,住宅产品就是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汽车,而作为产品的销售商——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方面履行的是汽车销售商的职责,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还担当着住宅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责任,因此地产开发行业是一个相对综合的领域,从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常的顺序是,产业的发展带动着生产线技术的革新,生产线技术的进步带动着终端产品品质的提升,而住宅领域却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是通过终端产品的不断变革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向前发展,因为在没有形成住宅的生产线之前,大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自下而上的革命要求开发企业,要想做好住宅产业化必须先做好自己的产品。

1999年,当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的时候,民兴地产就开始了对建筑品质、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依托项目、依靠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取得了一个个第一:第一个采用外墙保温技术、第一个实现二步节能、第一个人车分流、第一个“五明”设计、第一个“绿色社区”。从建筑部品、从结构设计入手,通过民兴花园项目完成了住宅产品的产业化初始发展。正是在此类项目的带动下,新世纪初的几年间,城市住宅产业化发展速度大幅提高,开发企业开始重视住宅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一批造型新颖的精装修房、科技房纷纷上市,项目间的竞争也逐渐由概念转变为产品品质的竞争,它们如今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民兴花园是试金石,它的成功不仅仅是给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高性价比的房子,更重要的是让行业协会、政府组织一直大力推广的新产品、新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让同行业企业看到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效益。目前,大连房地产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个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研发方向,有研发太阳能应用的,有研发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有研发节能省地的,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地产行业进步的象征,是建筑文明的延续。

民兴地产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偶然的,没有当初的走出去与请进来,一切就无从谈起。作为一个行业发展刚刚起步的国家,向外国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理念尤为重要。从2003年至今,公司先后多次组织企业高管、部门经理赴日本、韩国、欧洲各国参观学习,考察建筑生产企业、学习项目施工技术,给员工“洗脑”。与此同时,把国际先进产品带回国内,并应用于项目,实践证明,这些代表世界建筑发展一流水平的部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并成为我们项目宣传的又一个卖点。

“001号”的裂变效应

2003年,前城国际花园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在民兴花园项目的基础上,我们对项目的部品进行打包设计,把原来单一的、零散的部品统一起来,形成了民兴地产独有的住宅部品体系,也就是后来民兴地产所倡导的住宅标准体系。省、市第一个三步节能示范项目、第一个L.E.E.D社区、第一个建筑节能达到“欧标”项目,一系列的荣誉印证了民兴人的正确选择,在这个时候选择再进一步也就水到渠成了。

2005年,在前城国际花园二期中,民兴选择与海尔合作,进行成品房的研究。成品房的出现等于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建筑设计逻辑,原来是先出建筑施工图,后出室内装修图,而现在则是两张图纸合二为一,从设计上就把产品的建筑施工和室内装修两个环节联系起来,保证了住宅实现成品化一体式交房,这种对住宅功能现代化的革命,开创了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新天地。我们与海尔合作的成品房不单纯是图纸的革命,而是整个施工设计过程的革命,即从产品研发、设计、施工、交付、售后服务全部由海尔介入,因此产品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海尔装配式装修房,也叫海尔房。

海尔家居事业部从2001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室内装修集成化的研究,这恰好与我们的住宅标准体系形成互补,有了默契,合作顺理成章。住宅外部为民兴标准体系,内部为海尔装配式装修体系,建筑的一体化得以实现。2005年,中国第一个海尔房花落前城国际花园二期,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使得该装配式装修体系被建设部命名为“康居产品001号”,从技术和理念上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而前城国际花园项目也自然而然成为中国第一个康居产品001号住宅示范项目。

如今第一个“001号”产品已经部分交付使用,可以说,“001号”的效应不是量变,不是质变,而是裂变。它是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为中国今后住宅产业化之路应该怎么走打下了实战基础;它为房地产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品化、工厂化、集成化的大生产将取代现在的单兵作战的开发模式;而对民兴地产而言,它坚定了企业走成品化的决心,确立了公司今后的经营方向,目前包括已经启动的山东中央华府项目、旅顺戴维营项目等都将采用该项技术,我们不但要立足自己的项目继续住宅产业化产品的延伸,更要把目光上升到整个产业链的高度。

用产品延伸把产业化蛋糕做大

有了产品的基础,产业化链条的轮廓逐渐清晰。通过我们和海尔的合作与努力,集部品生产、住宅研发、产品设计、施工、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住宅生产线已经雏形初具。面对着产业化发展的加速和产业化需求的不断加大,在区域形成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产业化基地成为我们思考的又一个问题。而此时的海尔也正在进行家居事业基地全国发展的战略布局阶段,两家的发展观点再一次不谋而合,于是在山东以青岛为基地,在东北以大连为基地的海尔产业园区域发展概念浮出水面。

按照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速度,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城市对住宅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到2020年为止,每年将有2000万的城市新增人口,以人均22平方米计算,就要增加4.4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再加上原有城市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客观要求,说明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巨大的真实需求,这样的结果对房地产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快速推进“节能、省地”的住宅产业化速度显得尤为重要。

住宅产业化发展除了政府的大力推进,还需要

行业企业的实践探索,我们的构思是在这种行业发展大背景下,建立以区域为中心,辐射周边,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化示范基地。该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在进行产业规划时,本着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力求实现相关产业的互补以及产业链的完整和顺畅,在有效整合资源、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各种产业同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推动房地产行业以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住宅产业化国家示范基地将以具备强大的家装部品研发、生产、集成能力的海尔集团和大连民兴房地产为龙头,以其他国内外知名住宅部品生产企业为“骨干”。在构建住宅产业化产业链时,把企业经营能力、创新能力、技术领先水平、品牌知名度作为衡量引进企业的基本标准,以使住宅产业基地在引领区域市场的同时,也具备引领整个大连市场乃至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能力。在具备绝大部分住宅部品工厂化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将大力研究各种部品的集成技术,并进一步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化,最终真正达到住宅开发的工厂化和标准化。

大连住宅产业化国家示范基地涵盖的产业主要包括海尔家居装修体系、海尔整体厨房、海尔整体卫浴、商用及家用中央空调、海尔社区和家庭智能化系统等部分。其每一部分都是住宅建筑结构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具有特定的功能。其中,海尔家居装修体系参与住宅产品的前期设计,提出装配式装修的主张:集成式的配套使用各种整体式部件设备,项目标准化部件使用率能达到70%。并将以独创的工厂化管理为支撑,将传统的装修过程转变为产品生产,有效确保项目工期与工程质量。同时,还将把海尔家电的模块化和各项技术指标有机的融合到整体的空间设计中,最大限度实现室内空间的装修风格与家用电器实用性与功能性的有机统一。

同时,“基地”还将与国际知名建材连锁企业合作,建立国际化的装修材料和标准件供应系统,可提供上万种绿色环保的专业材料;并与国内外众多标准化部件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引进相关配套产业,通过与他们的紧密合作,共同研究及发展应用内装木制产品,如门、窗、门窗套、木线、衣橱、收纳柜等,适应住宅部品产业化要求。最后,将研发的装修技术、家装以及其他住宅部品应用与试验住宅,通过消费者的居住体验,对不足之处加以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最终使基地的试验成果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做大文化产业推进跨越式发展 篇4

肖旭明

2011年第6期 ——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和全国先进自治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恩施州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来,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基础差,开发起步晚,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恩施州巴楚文化交融,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最古老的人类——“建始直立人”以及古代巴人的发源地,有土司皇城、抗战时期临时省会等历史遗址,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被列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以哭嫁、跳丧、摆手舞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是列为世界25首经典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故乡,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艺术之乡;红色文化弥足珍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有叶挺将军囚居地、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文化开发初见成效。近年来,恩施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以“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推出一批具有恩施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民族文化精品。电影《沉默的远山》、大型歌舞《比兹卡》、地方戏曲《西兰卡普》、民族歌曲《巴山谣》等众多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来凤《土家摆手舞》获得全国广场舞“群星奖”,“土苗兄妹”、巴东“土家撒叶尔嗬组合”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组金奖,歌舞《山乡春来早》走进央视2009年春晚。二是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利川“龙船调民歌节”和恩施“土家女儿会”、来凤“土家摆手节”、巴东“三峡纤夫节”等“一歌三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丰富了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利川腾龙洞景区大型歌舞《夷水利川》历经三次改造,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展示恩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全州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民间职业剧团5个,歌舞等娱乐场所136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宝石花竹筷、西兰卡普织锦、土家绣花鞋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旅游工艺产品。积极推动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恩施报业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湖北民族歌舞团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湖北民族歌舞团代表中国艺术团赴巴基斯坦进行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巴基斯坦总统、总理及三军参谋长等政要的亲切接见,赢得巴基斯坦各界一致赞誉。

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势头良好。但是,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较大。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还没有彻底分开,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乡镇综合改革后配套管理没有跟上,基层文化干部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文化精品少,特别是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还不多。三是文化市场发育不够。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规模小、实力弱。全州现有文化企业不足1000家,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市的差距较大。综合分析,我州民族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既不能超越特定阶段,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又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历史机遇,走出一条符合恩施实际的发展新路子,推进跨越式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妥善处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广泛借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在恩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是一个全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自我探索,积累经验,又要增强开放意识,拓宽发展视野。把世界的拿到恩施来,把恩施的拿到世界去。向国内外发达地区学习,把他们的先进经验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融入现代理念,又彰显民族特色,在更大的空间,以更高的标准,谋划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对传承的扬弃。没有创新,传承就难以延续;不注重传承,创新就失去了根基。要以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加大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开发利用和传承力度。一方面,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抓手,挖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永久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的文化产品。

妥善处理产业升级与突出特色的关系。针对我州文化产业“软、小、散”的状况,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把产业结构升级与突出民族特色统一起来,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个性特色,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制定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聚文化要素,整合文化资源,培植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由数量型向素质提升型转变。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变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低的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内部搞活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把文化产业放在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引进来”,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问题。坚持“走出去”,发挥开放的“倒逼”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到巴基斯坦等地演出的经验。大胆“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合作,有效宣传推介恩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统一起来,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大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建立文化资源永续利用保护机制和法规体系,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三、积极探索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恩施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国家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支持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和湖北武陵山试验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要抢抓机遇,抓住关键,着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植市场主体。以湖北省民族歌舞团为龙头,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培养一批更具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抓好文化招商,吸引外来资本;鼓励全民创业,激活民间投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形成多方投入、共同发展的局面。重点培育广电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网络信息、体育休闲等文化企业,组建州广播影视集团、恩施日报报业集团、恩施新世纪电影院线集团、恩施印务集团,扩大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扶持培育民间文化传人成为文化产业“专业大户”,在继承民间艺术绝活中开发文化产品,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导和支持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乡镇作为文化产品生产“专业村镇”走向市场,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办好民俗节庆活动,让文化与旅游融合。巩固发展“一歌三节”等旅游文化节会品牌。以腾龙洞、大峡谷、神农溪、坪坝营、龙船水乡、仙佛寺等旅游景点为基础平台,以正在建设的“恩施旅游港”、“中国女儿城”、“中华茶城”、“三峡纤夫文化旅游公园”等旅游文化项目为延伸载体,整合节会资源,创意发展以“女儿会”、“龙船调”、“摆手节”、“纤夫节”为重点的民俗节会,挖掘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发展商业会展,延伸旅游链条,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扩大旅游文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传承传统工艺,继承开发土家织锦、刺绣、竹编、藤编、石雕等民间工艺产品,加强“民族特色购物街区”建设,发展旅游文化商品。打造民族饮食品牌,发展民族餐饮业。加快特色民居建设,构织旅游文化“风景线”,促进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着眼于我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文化艺术创意,打造一批彰显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旅游示范县(市)、旅游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组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演艺集团”,发展有品位、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节目。打造民族歌舞精品,借助国内外巡演,展示推介民族文化。大力推广宣传《直尕思得》、《比兹卡》、《撒叶尔嗬》、《土家女儿会》、《黄四姐》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文化演艺节目。依托清江流域,策划山水实景演出《神话恩施》;依托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民族歌舞演艺场所,打造摆手舞、堂戏、撒叶儿嗬、傩戏等具有土苗风情的商业演艺队伍。加大影视作品创作力度,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出《大水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电影作品,打出恩施文化名片。

完善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科学把握文化市场消费的新趋势,拓展群众文化消费新途径,引导文化消费朝健康时尚的轨道发展。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文化产品专业市场;繁荣中介机构,发展文化服务市场;积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文化投资者到恩施创业发展。■

小老板靠什么把生意做大? 篇5

秦老板代表了那些想把生意做大的中小经销商,他和很多人一样虽然创业初期门店不大,但是他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到生意上,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生意做大做强。在求发展的道路上,这些小老板有的已经进入了快车道,有的正在蓄水加油。关于“小老板靠什么把生意做大”的话题,曾经有销售人员很不屑一顾地跟我说,他们靠的就是市场机会。但是看看秦老板的表现,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这么一句话来定义他们的成功,相反,我们更应该肯定秦老板们的努力、坚持和人格魅力。那些已经进入快车道的经销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来者做出了榜样,总结这些人的成功经验,必然会对想把生意做大的老板们有所启发。

一、敢为天下先

的时候,公司要求所有的经销商都必须统一以专卖店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有很多老板觉得装修费用太高而拒绝装修,为了这件事我没少跟客户周折。上海郊区有位姓林的温州老板,年纪不大话不多,在我的说服下最终同意拿出150平米的面积进行装修。能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多数经销商在装修这件事上通常有四个顾虑:装修以后生意能不能好起来,装修费用什么时间能够赚回来,装修期间要损失多少生意和给你多大面积进行装修?顾虑多了,大家都盼着让别人先装,看看别人装修以后的情况再决定自己怎么办?林老板此举可是说是敢为天下先,快人一步。事实证明,专卖店的作用是巨大的,装修以后林老板的生意直线上升,当年就进入了公司的中层客户行列,第二年年初,林老板主动找我要求再次对店面进行翻新。

在别人还没有行动以前主动迈出第一步是很艰难的,因为没有先例,结果不是先进就是先烈,所以迈出一步,需要的不仅仅是眼光还有魄力,

即使做的再大的经销商,也常常会因为眼光和魄力的问题而错失市场机会。我曾经给吴老板提过建议让他到专业市场的核心位置拿个店面装修,作为公司的核心客户除了自己要赚钱,为公司的品牌推广建一个形象店是大户的责任。由于当时核心位置的门面转让费用高达50万元左右,吴老板犹豫不决,就在此时,公司的另一个大户在这条街上拿了个位置花重金砸了家旗舰店出来。此时,吴老板独享公司大客户待遇的时代已经划上了句号。

市场竞争格局常常会因为老板的眼光和魄力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综观那些成功的或者失败的经销商发展故事,不难发现:只要这件事情是对的,那么就算有风险也要敢为天下先,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抢占市场先机。

二、差异化经营

门店看起来很相似,但经营的方法却各有不同,在靠什么赚钱这件事情上,每个老板的玩法都不一样。对于家居建材行业来说,门店生意有很多销售渠道,门店不仅是零售的主要载体,同时还是其他渠道销售产品和形象展示的主要窗口。张老板找到我们的时候,正赶上公司进行区域市场的调整,大家坐下来一谈,思路和理念相投,后经过对张老板进行的一番明查暗访,那个市场的生意就交给他了。可是三个月的蜜月期刚过,张老板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他的门店管理一团糟糕,每次到他店里竟然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但奇怪的是张老板的生意一直都做的不错。几个月接触下来,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张老板的生意主要靠的是中小工程,他手上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朋友关系。

刚刚跨入家居建材行业的小老板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行业的生意学问,除了门店零售,还有中小工程、隐性渠道和分销网络三大销售渠道。如果你想赢得竞争,首先就要确定自己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什么,然后在这条渠道上加大投入力度。做家居建材门店零售生意,就要学会集客、留客的技能、技巧,加大店外推广和店内成交两个业务模块的管理;做中小工程,就要学会建立关系网,整合公司资源快速打开局面;做隐性渠道则要学会与家装公司、设计师群体打交道,并且能够通过专业的产品应用培训和设计师建立长期关系,不能单纯地依靠利益驱动;分销网络对于小老板们并不适用,这条销售渠道除了要得到公司的授权还要具有强大的配送能力。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篇6

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在京组织召开了“2014互联网企业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尚冰、总工程师张峰,以及部电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新浪、新华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2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尚冰在座谈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2013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和用户规模、业务和市场规模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跨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2014年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创新将加速推进,网络规模将不断扩大,设备智能化、业务社会化、服务云端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尚冰对与会企业负责人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坚持不断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根本,要抓住行业演进发展的机会,不断加大技术、产品、业务、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把互联网行业做大做强。二是坚持理性竞争,营造行业和谐发展环境。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合规经营、公平理性竞争,高度重视和保护用户权益,处理好企业自身发展和行业整体发展的关系,共同营造健康的行业发展生态。三是加强安全保障,构建诚信网络社会。要高度重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强化内部管理,完善保障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尤其要做好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用户信息保护工作,努力打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四是加强开放协作,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要找准定位,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视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竞争和互联网治理,增强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订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行业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把银川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 篇7

把银川建成西部区域性文化产业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银川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这几年我们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从规模来看,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试验园区2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21.63亿元,增加到2015年46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3%,约占全区总量60%以上,年均增长22.5%。虽然占比较小,但发展潜力大、势头好。这表明文化产业作为一股新的力量,正在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从结构来看,文化产业不仅仅自身在发展,而且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步伐加快,“文化+”開始带动旅游、农业、酿酒葡萄及酒庄、会展等相关产业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异军突起,去年,旅游收入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7%。全国第三个韩美林艺术馆在银川落成开馆,水洞沟、军博园分别跻身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银川获评“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iBi育成中心的软件开发、动漫游戏紧跟世界前沿和百姓生活需求,跻身中国产业园创新力百强,“iBi模式”在全国推广。去年举办第二届WCA世界电竞大赛,4天的时间在线观看人数达1.6亿,WCA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赛事平台,市场估值达到5亿元。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先后借助中阿博览会,成功举办了中阿艺术节、中阿国际动漫节、中国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建中阿舞美演艺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大型民族舞台剧《月上贺兰》先后赴埃及等13个阿拉伯国家演出60多场,邀请11个阿拉伯国家政府文化代表团来宁开展中阿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

下一步,一是实施“一带一路”文化产业促进计划。加快组建银川市文化投融资公司,成立“一带一路”毗邻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加快中阿文化园、中阿雕塑园、回乡文化园二期、中阿文化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投资达到2000亿元,全力打造中阿文化交流的核心区。二是实施“十百千”文化产业壮大计划。 “十三五”期间,重点引导培育10家产值过亿的龙头文化企业,培育壮大100家产值过千万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发展1000家特色小微文化企业。三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强规划引导、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办好“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中阿国际动漫节、华夏国际动漫艺术展、“wca全球电子竞技大赛”等大型博览活动。依托智慧银川和大数据建设,鼓励支持文化特色产品、非遗生产性保护网络创意交易平台和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鼓励发展面向伊斯兰国家的艺术设计服务外包,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各领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力争把银川建成西部区域性文化产业高地。

行政审批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推进”。

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会城市银川,认真落实宁夏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两优”投资发展环境,在行政审批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4年,成立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建成市民大厅并投入使用,成为西部地区首家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进行审批的城市。一是一局一章管审批。将59枚公章彻底封存,由“一枚印章管审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80个工作日减少到880个工作日,减幅达79%,平均审批效率提速了75%。二是一个大厅管服务。将企业注册、房屋交易、“五险一金”等500多项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放在市民大厅400多个窗口办理,真正实现了“群众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新格局。三是一份清单管边界。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将全市8570项行政职权精简了65%,将78个审批事项改为备案制运行,是西北地区保留职权事项最少的省会首府城市。四是一个部门管市场。在全区率先开展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工商、食药、质监“三局合一”,形成“一个部门管市场”的格局;我们还创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先照后证”商事管理和服务机制。五是一支队伍管执法。成立了市及市辖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划转有关部门及其执法队伍人员编制及职责,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六是一个平台管监督。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实施全方位无盲点的监控监察和督查督办。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行政审批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15年全市新设立企业达到1.2万家,比2014年增长46%,比2013年增长185%,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营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活力。

201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视察银川市民大厅时指出:“银川市从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彻底打破了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2016年2月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银川市民大厅时指出:“银川行政体制改革切实做到简政放权到位,放管结合到位,优化服务到位。”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无疑是对我们行政体制改革成果的巨大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改革步伐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报告》中的要求,“解决好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接得住、管得好下放的审批事项”。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供更加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是把简政放权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依靠互联网+政府服务,深化与中兴公司的合作,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巩固扩大网上申报、网上审批规模,让数据多跑腿,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二是再取消下放一批审批事项。落实、承接好国务院、自治区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做到无缝对接。结合县区政府贴近基层的特点,对确需审批但由县区实施更有力、更方便、更有效的审批事项,继续向县区下放审批权限。同时继续向市场、社会、企业放权,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家职业资格等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建立个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的诚信体系和征信制度,形成三者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两点建议

一是申请国家支持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目前,西夏陵申遗已列入世界申遗预备名录,按照申遗要求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物本体保护、博物馆迁建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刘延东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前期工作国家文物局给予充分肯定,请求国家文物局针对银川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大的支持,确保2018年申遗成功。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篇8

作者:邹成燕

猪苓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而且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供需矛盾日见突出。位于秦岭南麓的宁陕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猪苓作为富民的一项主要产业来抓。

一、宁陕猪苓产业发展现状

宁陕县人工栽培猪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群众在长期的猪苓半野生栽培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新世纪初,宁陕县围绕“打造秦岭药谷,建设猪苓之乡”的目标,大力发展猪苓产业。在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相继引进、探索出了半野生猪苓种植技术和立体化种植模式,将种植范围扩大到全县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130个村民小组,并初步建成江口、旬阳坝、新场等8个猪苓生产示范基地乡镇、10个示范村、8000个示范户,形成了以洵河、汶水河流域为主的两大猪苓产业带。2007年,宁陕申报实施了国家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9年6月,由省质监局以陕西省地方标准发布了宁陕县制定的秦岭猪苓的生长环境、猪苓菌种、猪苓菌材、猪苓密环菌、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秦岭猪苓六大标准体系,弥补了我国猪苓栽培无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宁陕猪苓产业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县猪苓地存数量达到86万窝(2150亩),仅2009年,全县新发展猪苓20万窝,新翻10万窝,实现产值2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二、宁陕发展猪苓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陕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海拔540——2965米,森林覆盖率达90.2%,年平均气温12.3℃,多年平均降水量921.2毫米,宜种猪苓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加之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防止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和隔离带。据统计,县境内产各类中药材1034种。常见药材有猪苓、天麻、秦党、秦贝、杜仲、山茱萸、桔梗、绞股蓝、五味子、黄芪、黄芩等,近年挂牌收购药材300种。猪苓是陕西重点保护的22种濒危中药材物种之一。

宁陕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人工栽培猪苓有近30年历史,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猪苓又是国家医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市场前景好、适生范围小的紧缺中药材,目前猪苓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惠的扶持政策,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县进一步扩大猪苓种植规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猪苓产业已逐渐成为群众致富的首选项目。

(二)问题。

虽然宁陕猪苓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户分散种植,总体规模小,管护难度较大;二是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进行加工,产品大部分为干猪苓;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自我开发和创新能力低;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给药农提供有效服务;五是规范标准化种植意识薄弱,尚未形成品牌。

三、做大做强猪苓产业的措施

如何将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黑金矿”,结合宁陕实际,通过深入调研,个人认为宁陕猪苓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国家级猪苓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优选和菌种提纯扶壮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基地建设和科学管理,优化品种结构,规范技术标准,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猪苓产业化经营,使猪苓产业成为支撑宁陕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猪苓生长条件,重点在江口回族镇、旬阳坝镇、皇冠镇、新场乡、太山庙乡、四亩地镇、广货街镇、金川镇、丰富乡等9个乡镇海拔在1000—1600米的猪苓适生区,大力实施猪苓标准化种植,从2009年开始每年新发展30万窝以上,到2012年实现猪苓地存150万窝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一个产业。

(一)示范带动扩大产业规模。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进一步创新思路,通过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从2009年开始,在抓好两沟一线(江口冷水沟、旬阳坝大茨沟和高速路沿线)猪苓标准化种植产业示范点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抓好3—5个品质优良、专业水平较高、规模在5—10万窝以上的种植示范区,到2012年发展26个猪苓种植专业村、培育1000个大户。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农户开展联营结对子活动,鼓励一般干部带头发展,在11个适应猪苓种植的乡镇继续推行领导包抓制度,乡镇主要领导每人每年包抓一个500窝以上的扶持点,副职每人买年包抓一个100窝以上的联系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猪苓产业,实现猪苓产业规模的突破。

(二)标准种植打造产业品牌。标准化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和起码要求,没有标准,操作没有依据,质量就难以保证。围绕国家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猪苓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大力推行猪苓标准化种植,并积极申请宁陕猪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力打造“中国猪苓在秦岭,秦岭宁陕为最佳”的产业品牌。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制定猪苓人才培训规划,按照猪苓SOP操作规程,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猪苓种植、销售等方面的人才,及时把最新栽培技术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传送给药农,努力做到“户有明白人、村有技术骨干、乡有推广队伍”,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鼓励、引导药农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猪苓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维权、服务、自律职能,使药农有组织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医药企业联姻,开展猪苓孢子有性繁殖栽培等新技术研究,进行新品种选育、实验、示范,积极推广新技术,使猪苓产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走现代药业之路。

(三)龙头引领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连结市场和基地的桥梁,其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坚持“开放发展”战略,运用现代媒体扩大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以优惠条件、优质服务、切实可行的方式吸引国内外制药企业来宁陕建立药源基地,建加工企业,把生产、加工、流通这一产业链条连接起来,发挥带动猪苓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扶持一两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猪苓多糖、猪苓软胶囊等保健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使生产者增收、国家增税。逐步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猪苓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使用地理标志、统一使用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向外营销,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猪苓产业健康发展。

(四)健全机制保障产业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药菌办、财政局、林业局、扶贫办、质监局、信用社等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猪苓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夯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切实抓好猪苓产业建设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等工作。同时,强化考核,将猪苓产业发展作为乡镇、部门目标任务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严格兑现奖惩,促使各级各部门都为发展猪苓产业出谋献策、多做贡献,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猪苓产业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多方筹资机制。本着“农户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在认真总结财政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扶持面,加

上一篇:维护人员岗位职责(电信)下一篇: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