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借款合同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企业借款合同(精选9篇)

小企业借款合同 篇1

负责人: 联系人:

住所(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借款人:

负责人: 联系人:

住所(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借款人、贷款人经平等协商,就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事宜达成一致,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部分 借款条件

第一条 借款用途

本合同项下借款用途为 。未经

贷款人书面同意,借款人不得将借款挪作他用,贷款人有权监督款项的使用。

第二条 循环借款额度和使用期限

2.1 本合同项下循环借款额度为人民币 万元(大写: )(大小写不一致时,以大写为准)。

2.2 本合同项下循环借款额度使用期限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在上述期限内,借款人可循环使用上述借款额度,但每次提款金额不得少于 万元,且在该期限内任一时点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循环借款额度。

2.3 借款人每次提款的借款期限自实际提款日起至约定还款日止,以借据记载为准,但每次提款的借款期限最短不少于 ,最长不超过 ,且任何一笔提款的到期日不得迟于循环借款额度使用期限届满日。

第三条 利率、利息和费用

3.1 【人民币借款利率确定方式】

人民币借款利率为下列第 种:

(1)固定利率,年利率为 %,在合同有效期内利率不变。

(2)浮动利率,借款利率以基准利率加浮动幅度确定,其中基准利率为提款日与该笔借款期限相对应档次的中国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 (上浮/下浮/零) %,合同期限内浮动幅度保持不变。借款人提款后,借款利率以 (1/3/6/12)个月为一期,一期一调整,分段计息。第二期利率确定日为提款日满一期之后的对应日,如果调整当月不存在与提款日对应的日期,则以该月最后一日为对应日,其他各期依此类推。

(3)其他:

3.2本合同项下借款自实际提款日起按日计算,按 (月/季/半年)结息。借款到期,利随本清。其中日利率=年利率/360。

3.3本合同项下逾期罚息利率在原借款利率基础上加收 %确定,挪用借款罚息利率在原借款利率基础上加收 %确定。

3.4除利息外,借款人还应向贷款人支付承诺费。承诺费按下了第 种方式支付:

(1)按循环借款额度的 %,在本合同生效日一次性支付给贷款人。

(2)对循环借款额度按 %得年费率,在本合同生效日以及该日在每一年的对应日按年分次支付,并在循环借款额度使用期限届满日结清全部承诺费,不足一年的仍按一年收取。

(3)本合同生效后,在每 (月/季/半年)的`20日,按循环借款额度与借款人已提款项(计费周期内日均余额)的差额和 %的年费率,分次向贷款人支付,并在循环借款额度使用届满日结清全部承诺费。

(4)

第四条 提款

借款人按下列第 项提取本合同项下的借款:

(1)直接向贷款人指定银行营业网点提取借款。

(2)通过网上银行自动提取借款。

第五条 还款

5.1 借款人偿还本合同项下借款本息的资金来源于但不限于:

5.2 借款人提前还款,应符合本合同约定,提前还款金额不得少于 万元,并按提前还款金额的 %向贷款人支付补偿金。

第六条 账户

借款人应在贷款人开立或指定下列账户作为提款以及还款的专用账户:

第七条 担保

7.1 本合同项下借款的担保方式为:

7.2 本合同项下借款担保合同为:

担保合同名称:

(编号: )

担保人:

第八条 财务约定(选择性条款,本条 □适用 □不适用)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借款人应遵守下列财务指标约定:

第九条 争议解决

本合同项下争议解决方式为 :

(1)将争议交 仲裁委员会,按提交仲裁申请时该会有效之仲裁规则,在 (仲裁地点)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2)在贷款人所在地法院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第十条 其他

10.1 本合同一式 份,借款人、贷款人、 各执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0.2 下列附件及经双方共同确认的其他附件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小企业借款合同 篇2

关键词:借款合同,法律,效力

对经济合同效力的确认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所持的态度。因经济活动而签定的合同被确认为有效, 则表明法律对该经济活动的认可, 而一但被确认无效, 则表明该项经济活动为法律所不容许。合同法在注重鼓励交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立法宗旨前提下, 确立了依法自愿原则这一确立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并赋予这一原则以全新的含义, 表现在:合同法首次将依法自愿原则规定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是否签定合同、与谁订立合同、订立什么内容的合同, 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借款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 企业间资金拆借由来已久,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目前市场化经济时代一直存在,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脚步的加快, 亦有快速发展之势。然而, 在这些活跃的资金借贷活动中, 也深藏着很多的不规范性, 由此带来的法律问题也很多。因为企业间的借款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学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一、合同法确认合同效力的意义和原则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减少国家的直接干预, 将国家的宏观调控置于市场规划之中, 直接赋予各市场主体最大限度的意志自由, 从而参与竞争, 求得发展。宽泛的无效合同制度, 增加了财产的损失和浪费, 因为合同被宣告无效后, 双方当事人就要按照恢复原状的原则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返还已经履行的财产或赔偿损失的责任, 这种返还不但意味着订约目的不能实现, 还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和损失。无效合同过多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也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合同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不能全力保障和促进社会生产力, 因此要进行改革。

对经济合同效力的确认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所持的态度。因经济活动而签定的合同被确认为有效, 则表明法律对该经济活动的认可, 而一但被确认无效, 则表明该项经济活动为法律所不容许。合同法在注重鼓励交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立法宗旨前提下, 确立了依法自愿原则这一确立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并赋予这一原则以全新的含义, 表现在:合同法首次将依法自愿原则规定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是否签定合同、与谁订立合同、订立什么内容的合同, 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

由于旧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法律界定很宽泛, 导致的后果只能是过多的干预, 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使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 畏首畏尾, 得不到法律的最有效的保障。如前所述, 新合同法严格界定了违反法律及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方为无效。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法律、法规的范畴, 对于一些违反地方性法规及某些行政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应不在此列, 不属于合同法界定的无效合同范畴。我们在审判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审查的一方面是主体资格问题, 某些特殊行业, 在从事经营活动时, 必须取得相关资质, 或为某种许可;另一方面, 要对合同的内容、标的物进行审查, 是否为禁止流通物等。对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禁止行为而为之的行为, 则是当然的无效。而新合同法并未对违反地方性法规及某些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作出无效的界定, 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把握。

二、维持借款合同效力的立法趋向

在我国《合同法》施行之前, 借款合同适用的是1981 年颁布的《经济合同法》, 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借款合同, 根据国家批准的信贷计划和有关规定签订。”第七条规定, “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计划的合同”无效。《经济合同法》于1993 年修订一次, 相应条款被修改为:“借款合同, 应当遵守国务院有关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为无效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借贷的几个司法解释, 包括前述最高院的批复 (法复〔1996〕15 号) 就是在这种法律背景下出台的, 是对已经废止的《经济合同法》的解释。比如:“……明为联营, 实为借贷, 违法了有关金融法规, 应当确认合同无效”的规定 (法经发〔1990〕27 号) 、“融资租赁合同所涉及的项目应当报经有关部门批准而未经批准的, 应认定融资租赁合同不生效”的规定 (法发〔1996〕19 号) 等等,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的《合同法》取代了旧的《经济合同法》, 已经改变了那种一直以来“认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就无效”的观点, 进一步缩小了无效合同的法定范围, 除符合法定情形合同无效外, 法律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尽量维持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正式施行后, 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发布司法解释 (即法释〔1999〕19 号《〈合同法〉解释 (一) 》) , 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 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2009 年4 月, 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发布司法解释 (即法释〔2009〕5 号《〈合同法〉解释 (二) 》) , 坚持从宽认定合同有效的态度, 严格适用合同无效的法定条件。进一步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 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情形, 作出了限缩性解释, 将这里的“强制性规定”限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排除了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也就是说, 在细分强制性规定为取缔性或管理性规定和效力性规定之后, 认为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能确认其为无效合同。

三、变相借款合法化的法制环境

1999 年新的《合同法》不再使用“借贷”的措辞, 而统一采用了“借款合同”的称谓。在《借款合同》一章中, 没有把借贷行为界定为金融业务, 没有对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主体资格进行限制, 贷款方的主体资格也并未完全局限于金融机构。并且《合同法》还专章规定了融资租赁合同, 企业之间有些借贷行为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合法解决。

在此之前,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当年的2 月9 日发布《关于如何确定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法释[1999]3 号) 。其中明确规定, “公民与非金融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企业间借贷与民间借贷在法理上并无不同, 企业作为合法的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法人, 只要意思表示真实, 不应与民间借贷区别对待。

2005 年2 月9 日, 国家商务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典当管理办法》。典当实际上就是一种质押担保性质的借款, 依附借贷法律关系而存在, 典当合同就是一种抵押借款合同。按规定, 从事融资活动, 必须遵从有关金融法规。典当商行未经人民银行批准, 应视为非法机构。然而作为一种融资手段, 典当业的兴起, 反映了社会对多种融资方式的需求。

典当行自复出以来, 其主管部门历经央行、国家经贸委和商务部。目前的《典当管理办法》就其法律等级和效力而言, 仅属于部门规章, 层级和效力远远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自2000 年8 月, 典当行监管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国家经贸委, 似乎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性质随之取消, 但本质上仍属金融业务范畴。目前《典当管理条例》已处在国务院的积极研制之中, 或许有望在明年出台。

2005 年, 我国修订通过新的《公司法》。《公司法》及“三资企业法”, 均未限制公司的资金不可借贷给关系企业。另外, 从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税务机关的实际做法来看, 我国税务机关对企业间的借贷行为不但未限制, 而且在依法征税。国家税务总局曾于1995 年4 月17 日发布《关于印发< 营业税问题解答 (之一) > 的通知》 (国税发[1995]156 号) , 其中第十条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 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 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 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该通知的部分条款虽然已被后来的国税发[2009]29 号文件予以废止, 但上述规定仍被保留, 至今有效。

2001 年11 月, 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就企业间借贷问题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建议放开企业间借贷。理由主要有三个:第一, 企业间借贷普遍存在;第二, 《合同法》并没有明确禁止;第三, 既然民间借贷已经放开了, 再继续禁止企业间借贷, 对企业“不公平”。据介绍, 最高院正在制定的《合同法》分则第12 章借款合同的司法解释, 也在考虑对企业间借贷是否有条件地开启一律禁止的大门。

而对于变相的企业借贷, 最高人民法院也已作出一个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司法解释, 2004 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4]14 号) 第6 条规定, 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 承包人请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的, 应予支持。该解释实际上就是确认了这种以垫资为表现形式的企业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

看来, 完全禁止企业间借贷是转型经济时期的一种无奈选择。央行也注意到了“禁令”带来的种种弊端, 采取了一些变通方式, 比如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形式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同时,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企业间借贷的“创新”形式, 比如私募基金等等。

四、公法、私法相互协调而发挥作用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 企业间的借款合同没有违反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且一些取长补短、调剂余缺的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还可以将企业的闲置资金有效地利用起来, 降低交易成本, 拓宽融资渠道,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 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就可以放任不管吗?金融毕竟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活动不能游走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严重影响了金融秩序。前述国务院颁布的 《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至今有效, 但其性质是行政法, 属于公法, 不能直接当做判定合同效力的法源依据。尚且该办法, 已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作出了明确界定。企业之间借贷, 其借款对象不具有广泛性和不特定性, 其贷用资金属于自有资金, 不是转手放贷。此贷非彼贷, 与金融业务中的借贷截然不同。

法律一向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公法多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法律, 一般而言不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合同无效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彻底否定, 完全打破了当事人对自我财产的自主安排。大量、经常和不加控制的宣告合同无效, 必将灭杀市场活力, 浪费社会资源。如若非法经营, 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 自有行政法律甚或刑事法律予以相应制裁。

《〈合同法〉司法解释 (二) 》对如何适用第52 条第 (五) 项规定的规定, 解决了正确协调公法与私法关系的重大问题。我们既要严格遵循国家的立法意志, 严惩损害公共利益的不法行为, 也要防止对“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的滥用, 不恰当地扩大无效合同的范围, 干扰正常的市场交易, 损害交易人的合理预期和交易安全。一般可以认定企业间借款合同当属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合振.合同法理论与实践应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2]姜振颖.合同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借用他人名义签订借款合同的后果 篇3

2003年6月9日,被告李强借用王权之名与原告中国农业银行A县支行订立《个人生产经营借款合同》,约定被告向原告借款40万元。还款期限为2004年6月3日,借款年利率为6.9%。被告李强以其所有挂靠于某市融通运输有限公司的卧铺客车(价值68万元)作为该笔借款的抵押物。融通运输有限公司与原告双方于2003年6月3日在《动产抵押清单》上盖章,并约定该清单作为借款合同的附件。原告按该借款合同将40万元贷款发放给被告李强,被告李强获得贷款后,将此款用于了通达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2004年6月3日,被告李强又以王权的名义与原告的双江营业所办理了《借款展期协议》。协议约定,将原告借款合同借款金额40万元的借款期限从2004年6月3日展期至2005年5月20日,展期期间借款年利率为7.1%。

2005年12月30日,原告(甲方)与被告李强(乙方)达成《债务落实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为:李强于2003年至2004年,为了扩大其客运业务经营规模,借用他人的名义向中国农业银行A县支行贷款共计18笔,金额共计510.7万元。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乙方自愿承担所有的贷款及其所产生利息的全部偿还责任。乙方必须对其所承担偿还责任的贷款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物作抵押担保。本协议签字之日的次月起,乙方必须按月偿付甲方贷款本金不少于10万元,并按季支付所承担全部贷款的相应利息。贷款期限及利率仍按原借款合同约定执行,贷款逾期的执行利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08年4月29日,被告通达公司给原告作出承诺。其主要内容:通达公司以王权等18户的名义,于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在农行双江营业所申请借款18笔,金额共计545万元,现有贷款余额489万元,表内应收利息105万元,以上借款均已逾期,所借款项实际用于通达公司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使用。为了保障农行债权,公司承诺“以上借款由通达公司承担所有债务,同时将以我公司的固定资产房产作为担保抵押,从2008年6月份起每月由我公司偿还贷款5万元,并承担以上借款合同中的所有法律条款及履行偿还义务”。截至2008年4月20日,该借款合同涉及的借款本金39.5万元及利息99842元未偿还。

原告农行A县支行起诉要求:判决被告偿还原告贷款本金39.5万元及资金利息并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被告王权因法院无法直接送达相关法律文书,依法公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等,因逾期未到庭应诉,法院依法进行了缺席审理。经审理后判决如下:由被告通达公司、李强在本判决书生效后十日内共同偿还原告借款本金39.5万元,利息99842元,从2008年4月21日到付清之日的利息按照农业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标准计算利息,被告王权不承担责任。

争议的焦点问题

关于借款合同的效力

本案涉及的《个人生产经营借款合同》是由银行与王权签订,但是王权并不是合同项下权利义务的真实承受人,尤其是该借款合同上并无被告王权或其受托人的签署,因此被告王权与原告没有成立合同关系。相反,本案被告李强承认自己以被告王权的名义与原告签订了《个人生产经营借款合同》并获得贷款40万元。被告李强将该笔借款用于其投资设立的独资企业即被告通达公司。那么,这种当事人的变化是否影响合同的效力?本案受案法院并没有因此认定借款合同无效,而是通过否认名义借款人王权作为合同当事人并将实质借款人李强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方式,肯定了借款合同的合法有效。

法院的理解是否存在明确的法律依据?笔者认为,我国《合同法》并未直接规定借用他人名义签署合同的效力问题,但是从法理上来看,如果有关合同的实质权利义务承受人认可并接受有关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则支持该合同的有效性更有助于有关纠纷的解决。当然,从借款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银行角度来说,如果王权的偿还能力和信誉明显优于实际的借款人,且名义借款人知悉实际借款人借用其名义签署借款合同的事实,则名义借款人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合同的效力并不因此而受到损害,而是实际承受借款人义务的当事人认定可能更为复杂。

关于实际借款人与名义借款人的过错及其责任

从代理关系角度看,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规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由此可知,如果名义借款人知悉实际借款人用其名义向银行借款且不反对,则存在其“默认”的问题。我国《合同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第四十八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如果实际借款人借用他人名义,有着明显的欺骗银行的意图,且发生有关贷款资金的违法使用并导致银行资金的损失,则实际借款人可能构成骗取银行贷款的刑事犯罪行为。此种情形下,既有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也有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例如,借款人的身份虚假,系冒用他人名义或使用伪造的身份证明、购车证明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该借款合同一般认定为无效合同。该类案件因有贷款诈骗犯罪嫌疑,法院往往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裁定驳回起诉或者中止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我国《刑法》对贷款诈骗罪开始有所规范。《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仅规定了“贷款诈骗罪”,即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认定为有罪并处以刑罚。但实践中,难于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有些案件虽然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损失,但由于不能定贷款诈骗罪,致使此类案件呈现高发趋势,甚至成为某些人打法律擦边球的手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充分考虑了实践中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及其后果,对于虽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给金融机构造成了损失,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骗取了金融机构信用与贷款,使金融资产处于非正常的高风险之中,可认定为犯罪。本案虽然存在实际借款人借用他人名义向银行借款,但是实际借款人一方面承认了自己的实际用款人身份,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承担还款义务,且尚未给银行带来较大损失,因此不宜追究实际借款人的刑事责任。

银行有无过错及其责任应如何承担

发生名义借款人和实际用款人的分立,银行是否存在过错?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由于实际用款人对借款合同项下借款人义务的认可和接受,使得法院并未就银行的过错问题作出分析和认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涉及名义借款人承担责任时,银行是否有过错以及该如何承担相应责任的问题则无法回避了。从我国《贷款通则》等监管规章来看,本案借款合同的贷款人以及实际借款人均有违反相关规定的问题。根据《贷款通则》第十九条规定,借款人应当如实提供贷款人要求的资料(法律规定不能提供者除外),应当向贷款人如实提供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配合贷款人的调查、审查和检查。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贷款通则》第二十七条贷款调查规定:“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该文件第三十一条还就贷后检查做出如下规定:“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这些规定,充分表明了银行对借款人及其借款用途负有审查的职责,如果银行不认真履行和这些职责,则银行的行为构成违规的情形,不仅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还可能遭受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

关于承诺函的效力

针对《个人生产经营借款合同》的履行,原告与被告李强签订了《债务落实协议》,被告通达公司出具了《承诺书》。这两个法律文件实质上将实际借款人和实际用款人纳入了借款法律关系中,并确立了李强和通达公司的借款合同项下的借款人地位。由于这两个文件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是合法有效的。况且,案件审理中原告与被告李强、被告通达公司对欠款本金及利息均无异议,且被告通达公司和李强同意按《债务落实协议》和《承诺书》履行偿还贷款本息的义务。

对银行的几点启示

从本案来看,虽然银行没有在借用他人签订借款合同的纠纷中发生严重的损失,但是银行应该总结该案的教训,有必要注意以下事宜。

第一,银行充分认识虚假借款人引发的重大风险。实际借款人与名义借款人的分离,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的民事法律责任,还可能导致银行的行政法律责任。银行不能为了业务的拓展而放任不具有借款主体资格或不符合借款条件的主体借用他人名义向银行借款。否则,银行不仅可能遭受贷款被骗的问题,而且将因自身的放任行为承担有关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特别是当存在第三人担保或者保证保险等贷款保障机制时,一旦发生借款人身份虚假,则担保人或保险人将会据此抗辩银行存在违规行为,并因此免除或者减免担保人、保险人的法律责任。从一些银行前几年发生的较大面积的虚假个人消费贷款案件来看,银行为此付出的成本是高昂的。

第二,银行应谨慎履行审查借款人及其借款用途的义务。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对银行审查借款人及其借款用途做了明确的规定,银行应该认真审查有关信息和材料,防止出现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分离的情形。对于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借款当事人信息审查,更有必要认真核实代理关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发生超越代理权、滥用代理权的情形。

第三,出现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相分离的情形时,银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与相关当事人协商,促成实际借款人承担借款合同项下名义借款人的权利义务。对于名义借款人确属不知情且无任何过错的,银行应该积极争取实际借款人的认可,及时变更借款人身份,以便向实际借款人追偿贷款。如果银行无视此类问题的后果,不及时采取挽回损失、纠正错误的措施,而是采取将错就错的手段,把虚假的名义借款人的不良信用信息报告记载到了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数据库,则可能引发该名义借款人的抗辩,甚至给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

企业借款合同 篇4

借款方: (以下简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

甲乙双方就乙方向甲方借款一事,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一致意见,特制定本合同,以昭信守。

第一条 借款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 借款金额:人民币伍百万圆整( )。 第三条 借款期间月利率计为%,即月利息为人民币 ( )。 第四条 借款和还款期限:

1、借款期共计____月,即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2、甲方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将该款项一次性汇付于乙方指定账户。乙方自收到甲方出借款项之日起,及时向甲方出具收到款项凭证。

乙方账户信息:

开户名:__________ 银行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款时间与金额:

乙方应当于借款期届满之日起____日内足额(本金+利息)一次性还款于甲方。

乙方足额还款后,甲方应当返还借款合同及乙方出具的收款凭证于乙方。

甲方账户信息:

开户名: __________银行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 甲乙双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应当按本合同约定,向乙方交付借款。

2、甲方于借款期届满,有权要求乙方按合同约定还款。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必须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方式使用所借款项,不得挪作他用。

2、乙方应当按本合同约定积极履行还款义务。

3、乙方逾期还款,逾期期间按月利率 %计息。

第七条 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1、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内容。

2、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八条 违约责任:

1、本合同签字盖章生效后,双方应当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2、任何一方违约时,守约方有权要求违约方按本合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九条 其他规定

1、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发生法律效力,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补充。

3、因执行本合同引发的争议,双方应当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均可将争议事项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裁判。

甲方: ______________代表人: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个人企业借款合同 篇5

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申请,向借款人发放借款。为保障各方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特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借款金额

本借款金额为人民币(币种) 整(小写: )。

第二条 借款用途

本借款用于 。

第三条 借款期限

借款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共计 天。具体以借款借据/银行凭据所记载的实际发放日为起算日。

第四条 担保条款

1、担保人自愿为本合同项下的主债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自愿提供担保物作抵押/质押担保。抵押/质押物为 。

2、担保人自愿为本合同项下的主债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自愿提供担保物作抵押/质押担保。抵押/质押物为 。

第五条 借款的使用与偿还

为确保本贷款项下的资金安全,借款方须严格按照本协议第二条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贷款人可随时检查、监督该借款的使用情况,并按贷款人的有关指示和约定,使用和偿还上述贷款。

一、为便于借款人使用资金,贷款人指定下列帐户转款为借款人赎取房产:

户名: 账号: 开户银行:

二、贷款偿还时,借款人必须按照贷款人的指示将上述贷款本金转入下列账户:

户名: 账号: 开户银行:

第六条 还款来源

借款人 为本合同项下的第一还款来源,但不排除借款人用其它的还款来源用于偿还本合同项下的借款本金及利息。

第七条 权利与义务

一、借款人应根据贷款人的借款要求提供真实的商务合同、文件、报表、凭证等资料。

二、借款人应当保证有关商业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贷款人如发现不实或违法情况,有权中止本合同的执行。

三、贷款人有权依法或根据本合同约定采取相应措施提前收回本借款,借款人在此不可撤销地授权贷款人有权从借款人账户上扣划款项用于偿还借款。

四、贷款人依法或根据本合同约定采取相应措施提前收回借款而借款人无清偿能力时,担保人在此不可撤销地授权贷款人有权从担保人账户上扣划款项用于偿还本借款。

五、为保障贷款人能如期收回贷款,经双方一致同意,借款人将其名下位于 )作为该笔借款的担保。如贷款到期,借款人无法归还本合同项下的贷款,双方约定贷款人有权按以下任一方式处理该房产以收回本合同项下借款及其它相关费用,借款人对此无任何异议。

1、贷款人有权赎取该房产并按照市场评估净值的

2、转卖上述房产。赎取并转卖该房产后,贷款人收回本合同项下赎楼款、其它相关费用及因过户产生的所有费用后,余款返还借款人。

3、其它:

第八条 合同的解除

如借款人违反本合同的约定,或因借款人的原因造成贷款人无法履行义务,则贷款人有权根据下列情况解除合同:

(一)、如借款尚未发放,则贷款人有权解除合同,停止发放本借款;

(二)、如借款尚未到期,则贷款人有权解除合同,提前收回本借款;

第九条 违约责任

(一)如借款人违约逾期未还款且未就延期事宜与贷款人达成协议的,违约方应支付贷款本金总额 5% 的违约金。

(二)如借款人违约逾期未还款且未就延期事宜与贷款人达成协议的,贷款人有权依法采取一切可实现债权的措施,并由借款人承担实现债权的费用。

(三)如借款人违约逾期未还款且未就延期事宜与贷款人达成协议的,因违约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贷款人有权要求借款人赔偿。

第十条 合同的生效

立约各方已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第十一条 合同纠纷的解决

甲乙双方发生纠纷,首先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向合同签署地所在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合同文本 附加条款 本合同正本壹式 份,立约各方各执壹份,担保人 份。副本根据需要增订,具同等法律效力。

贷款人(签名盖手印): 借款人(签名盖手印): 签署地点:深圳市福田区新闻路深茂商业中心15楼

签署日期: 年 月 日

本担保人已阅读上述合同文本,自愿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担保人:

身份证号:

企业间的借款合同 篇6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和诚实信用原则,就借款事宜达成一致。特订立本借款合同,供双方恪守履行。

第一条 借款金额与期限

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乙方向甲方出借现金共计人民币__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元整)。

本合同借款期限为______年,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第二条 借款用途

甲方将借入的资金用于___________。如业务发展需要,甲方也可将该笔本金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有权随时对资金去向向甲方索取书面说明。

第三条 利率与利息

1、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借款年利率为税后______%,即借款总额______%,合计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元整)。

2、本合同借款自乙方划出资金之日起计息,利息在所借款项到账后当场以现金或现金划账方式支付,不得拖欠;如未能及时支付利息,则视为甲方违约,乙方有权当场解除合同,并向甲方索取相应的经济损失。

风险告知:首先,借款要收取利息的,应当在合同中写明利率标准。利率标准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法院不予保护。其次,利息不能并入本金计算复利,也不能在借款时预先将利息在本金中扣除。

第四条 还款方式

1、经协商一致,甲乙双方选择以下第____种还款方式: (1)甲方分期偿还借款: (2)本合同借款期限届满后,甲方一次性偿还借款。

2.乙方指定以下银行账号为收款账号并保证其真实有效。借款期限(或者分期期限)届满前七个工作日内,甲方将本合同借款(或者分期还款金额)汇入该账号。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企业借款合同 篇7

农村畜牧养殖借款合同公证, 它是指公证机构依法证明借贷双方当事人之间签订借款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是公证机构当前为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提供法律服务的方法措施, 是引导政府职能部门、集体组织和农民依法办事的有力手段,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畜牧养殖借款合同公证, 不仅要对当事人的合同等事项进行审查, 借款的偿还提供保障, 通过审查也使借贷双方对各自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具体, 增强履行合同的责任感, 对当事人的合同权利有了可靠的保障。

审查农村畜牧养殖公证合同除要按照《公证程序规则》相关规定进行审查, 在办证实践中笔者认为还需要着重审查如下方面: (1) 审查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即申请办理公证事项当事人身份、资格是否具有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能力。 (2) 审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要仔细询问当事人是否了解合同的性质、内容、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合同内容是否有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 防止和避免行政命令等方式。 (3) 审查合同内容是否真实合法, 权利义务是否平等, 要帮助当事人修改、完善合同, 严格把关, 使合同达到条款齐全, 文字严谨, 内容合法有效, 防止合同变成单方义务保证书。 (4) 审查抵押担保人的身份是否属实, 是否有担保能力, 是否愿意担保及担保范围, 担保责任是否明确, 审查担保物的所有权人是否同意用该物作为担保, 担保物是否有担保价值, 是否进行了登记等。 (5) 审查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的真实、合法, 合同当事人的签名、盖章 (指印) 是否齐全属实, 必要时要进行核实查证, 做好谈话记录。 (6) 公证员认为应当审查的其他内容。一方面要宣传法制, 教育当事人依法办事, 信守合同, 另一方面, 要与有关部门配合, 做好回访监督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调解, 使合同得以履行。 (7) 农村畜牧养殖种植时间性、专业性都很强, 要从便民利民原则出发, 尽量采取集中办证, 现场办证的方法, 注意发挥农村公证信息员、法制宣传员的作用对真实、合法合同, 应及时出具公证书。

企业虚假委托支付银行借款探析 篇8

一、企业虚假委托支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危害

(一)虚假委托支付的主要表现形式

1.企业提供虚假购销合同办理委托支付。一般情况下,借款企业仅凭提供的虚假《购销合同》就能够办理委托支付;在贷款资金按《购销合同》名义上的约定首次支付后,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对手或者关联企业的账户将部分甚至全额款项过渡回流到借款企业的账户。在这里,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借款企业提供了虚假《购销合同》满足了银行在形式审查上的要求;二是银行未对购销合同等证明资料进行严格审核,最终导致信贷资金被挪作他用。

2.化整为零逃避委托支付。企业将本来已经达到委托支付金额起点的信贷资金,拆分为多笔,每笔金额控制在委托支付起点金额之内,在短期内自主划至某一账户,以达到规避贷款银行审查,甚至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目的。

3.提供虚假垫款资料办理委托支付。企业向贷款银行提供虚假的第三方企业为其垫款的证明资料,银行往往难以对企业间的真实借贷关系进行审核,办理了委托支付,将资金划至虚构的垫款企业,导致信贷资金用途改变。提供虚假垫付款资料和提供虚假购销合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在流动资金借款中采用编造虚假购销合同支付的情况较多,而垫付款证明则经常出现在项目借款中,借款的种类不同。

4.通过“长贷短用”委托支付。最常见的情况是借款企业将固定资产借款变成流动资金借款来规避委托支付。一般情况下,银行对企业固定资产贷款的控制较之流动资金贷款的控制更为严格,而银监会对固定资产贷款委托支付起点条件的规定也相对明确。目前,银监会规定的固定资产贷款委托支付起始金额,比目前各个银行可自行设置的流动资金贷款委托支付起始金额低得多,从而导致一些贷款银行将固定资产贷款作为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申报,以规避银监会委托支付的相关规定,挪用信贷资金。

(二)虚假委托支付的危害

1.严重干扰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在目前经济下行阶段,这种危害很容易被叠加放大。国家要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鉴于投资实体经济短期难以见效,大量的信贷资金通过虚假委托支付转移到了理财等非实体经济。造成的结果是账面上实体经济信贷规模在上升,但现实中实体经营活动仍处于资金匮乏的状态。

2.部分企业利用虚假委托支付挪用信贷资金进行其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基本没有纳入银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视野,一旦投资失误或失败必然导致信贷资金风险。

3.部分企业逃避银行监督。利用虚假委托支付挪用信贷资金用于股市、楼市、黑市等不正当投资领域,无形之中加大了贷款资金风险。

4.虚假委托支付。往往需要借用多个其他单位账户,并经过多家银行流转最终转回借款企业自己控制的账户,只要一个环节失控资金转不回来就会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和损失。

二、企业虚假委托支付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企业与银行的利益格局发生调整。委托支付打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原有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一是在降低贷款挪用风险的同时,将会对贷款银行的收益产生影响。以项目贷款为例,在自主支付下,企业自主决定借款资金用与不用、如何使用,在此情况下,贷款银行一般在项目建设的准备期内,都会利用项目资金投放的时间差,选择转存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但采用委托支付后,银行一次性支付贷款的可能性下降,企业短期操作的空间被压缩。企业为追求资金收益的最大化,主观上必然存在规避委托支付的冲动。二是项目审批效率与企业用款进度的平衡问题。一个项目的审批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很多项目在走完全部审批程序前,已开始用款了。三是如何处理贷款银行与借款企业交易对手的纠纷问题。贷款银行受托将资金支付给借款企业的交易对象,但如果出现工程质量未达到要求,贷款银行将可能与项目建设单位产生纠纷,其利益如何保障就可能成为问题。在现阶段,贷款合同签订后,银行出于“早投放、早受益”考虑,希望企业尽早提款,而在委托支付方式下,企业反倒不急于提款,因为贷款一旦被支付到虚构的商品或劳务供应方,对企业而言,既承担了利息却又不能实际使用资金,显失公平,资金也脱离了银行监督。鉴于以上情况,对较大金额的贸易类贷款,企业与银行双方会心照不宣地想法设法促使贷款资金在首次委托支付后回流借款银行账户,当然,回流资金也不排除被银行人员动用于购买理财产品。

(二)政策执行存在一定障碍。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委托支付政策的执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市场的多变性因素。市场是多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购销活动必须随之而变,这就有可能使企业与银行预先协定的贷款具体用途和交易对手产生脱节。二是银行贷款审批和规模配置到位的不确定性。企业购销合同的履行是有时间要求的,但商业银行贷款获得审批和规模配置到位的时间受诸多方面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如信贷政策的变化,信贷计划规模的调整等,不可能单一考虑客户的支付因素。鉴于信贷资金到位与企业资金需求客观上存在的时间差,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迫使客户临时安排调节其他资金用于履行购销合同的资金支付,而贷款资金到位后要完成实贷委托支付就难以操作了。三是银行全过程监管客户信贷资金使用客观上存在较大难度。银行往往只能管住信贷资金的一次支付。面对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和众多的金融机构,贷款客户的销售回笼资金与原贷款资金难以一一对应分辨,因此贷款客户的二次及后续资金支付商业银行无法管控。这便产生了银行客户经理对内审及银监部门检查指出的贷款资金被挪用等违规行为并不认可,因为在他们看来,依据贷款新规,只有首次贷款资金支付到指定的交易对象账户,就算执行了委托支付规定。

(三)企业存在某些抵触情绪。从近年来贷款新规实施的情况看,企业对相关管理要求依然存在消极抵触情绪:一是企业依然存在掌控资金使用权的主观意愿和客观需要,根据轻重缓急自主使用和支付资金。特别是在贷款规模收紧的时期,企业取得贷款难度较大,自主支配资金愿望就更为强烈。二是部分企业集团集约化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与银行要求的真实贸易背景下的贷款资金支付方式相抵触。不少贷款资金首次委托支付后,便会通过企业的集团公司或关联企业被挪用,而且资金流比较复杂,监管难度很大。三是部分强势企业(如一些垄断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有充分的主动选择权,如果银行硬性实行委托支付就会丢失优质客户和市场。目前,几乎对所有银行而言,都面临着贷款放不出和不敢放的纠结局面。一方面,拼命向一些国字号央企和知名上市公司放款,即使不能新增贷款,也要设法保住存量贷款;另一方面,对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银行则出于规模效益、管理难度考虑,介入意愿不够强烈。

(四)银行严格执行政策的意愿不强。严格执行委托支付的管理要求会对银行积极竞争优质客户、增加存款和经营收益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增加办理贷款频次和贷后监管工作的负荷,加大了信贷管理难度,容易使银行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因此,银行尤其是基层银行普遍存在被动执行委托支付管理要求的问题。即使通过监测、检查发现客户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或资金回流等问题,往往出于维系企业与银行关系以及后续合作等因素而不得不放弃监管。

三、治理企业虚假委托支付的建议

(一)树立全局意识。作为委托支付的两个当事人,无论是借款企业还是贷款银行,双方只有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将落实委托支付等贷款新规上升到稳定国家经济金融秩序的高度来认识,才有可能遏制企业或者银行直接实施或助推虚假委托支付的行为。

(二)加大贷前调查力度。银行应当准确测算贷款需求,避免因过度放款而给挪用贷款留下空间。从已查处的信贷资金被挪用案例看,凡是超企业需求发放的贷款,被挪用几乎是必然的。因此,要通过对借款银行提供的贷款申请、购销合同、库存和财务状况进行仔细核查,准确测算申请事项的资金实际缺口,严禁超需求放款。

(三)构建新型银企关系。虚假委托支付之所以难以根治,除了前述原因之外,与企业和银行双方长期位置不对等、互信感缺乏等有一定关系。为此,要建立平等、互信、互惠的新型企业与银行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银行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相对强势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相对于国字号的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等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强势客户来说,银行又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向强势企业扩大放款或者争取其所掌控的巨额行业性、系统性资金,银行不得不在利率、结算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总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与银行强弱互转,从长远看,不论是中小弱势企业面对强势银行,还是弱势银行面对强势优质客户,都应该平等相处,并不断增进在信贷投放、结算服务和资金监控等方面的互信互惠,并在落实委托支付等管理制度中相互理解支持。

浅论企业间无效借款合同 篇9

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

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

上一篇:我校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