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精选9篇)

浅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篇1

摘要:目前我国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日常工作存在大量基础工作不规范、信息失真严重的问题,极易引发会计风险。鉴于此现状,本文围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不达标的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给财务人员的带来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基础工作 建议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会计制度、资金、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监督的程序要求等。我国历年来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财政部于1996年6 月17 日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二十年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依然不达标,笔者在总工会下属的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近30年,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一、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机构设置、会计人员任免上缺乏按章设岗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受机构、编制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有些领导认为,自己是机关单位,不是经营性的企业单位,财务部门只是报报销,发放工资等简单的工作,只要是领导信得过的人,就可以担任会计主管,同时为了减少人员经费开支或其它原因,未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甚至不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由于他们身兼多职,日常其他事务复杂繁乱,工作调到又较为频繁,造成会计基础工作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才会出现随意设岗安人现象。

(二)在会计审核、核算及资产管理等方面不能按章处理

在会计凭证报销审核环节:领导及会计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存在着报销凭证要素不齐全、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缺少明细清单、甚至自制或外购收据及白条报销。

在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环节:首先会计科目使用混淆,如,某市总工会机关职工因大病住院,单位送去慰问金2000元,该单位会计人员作为“维权支出-困难职工帮扶费”处理,按照《工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县级以上工会机关发生的各类日常支出,都应在“行政支出”科目处理,该项支出的会计分录应作“行政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次固定资产、库存物品缺乏专职财务人员核算及管理,如新增固定资产,会计分录只作“经费支出”,却未作“固定资产及资产基金”增加的双分录账务处理;相关部门报废、捐赠固定资产后,不及时到财务部门销账,从而造成账实不符,2012年新的会计制度颁布后,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至今许多单位仍未按照制度要求计提折旧;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土地前期均由国家划拨,存在单位无人办理房产证、土地证现象,故单位固定资产帐上查无此项,长期以往,极易造成产权归属不明确。

在资金及收支预算管理环节:存在多头开户的现象;擅自扩大现金支付范围,超限额留存现金,用于单位各项费用支出周转;混淆不同性质的非税收入界限,非税收入不能坚持“收缴分离”制度和“收支两条线”原则,如有的执收单位存在当场收取非税收入现款,还不开具相应的非税票据现象;对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即不上缴财政专户,又不按照税法规定依法纳税。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年初虽编制当预算报告,但由于不能及时分析全年收支预算执行情况,遇有特殊需要调整预算的,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随意调整当年预算。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监督管理,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及财务部门虽有制度、但由于缺少监督机制,执行的随意性较大,会计人员为了方便,全部银行存款印鉴由会计或出纳一人保管,票据领购、保管、开具均为出纳一人,出纳管钱、管账又管物;重大经济事项虽实行集体研究,但只是走过场决策;对于大宗办公物品采购,不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及招投标规定;超标准开支“三公”经费;资产租赁合同或协议管理混乱。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因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进而导致会计报表信息失真。

二、怎样达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作为单位一把手,也是财务主要负责人,更要了解《会计法》赋予的职责、义务,按照岗位分离、相互制约原则,设置财会机构、配备业务素质和数量相适的会计人员,明确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保持会计人员工作相对稳定,任免及调到应符合法定手续,并办理交接手续,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支持财务人员履行工作职责。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具备较强的会计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参加财政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会计岗位内部牵制制度,实施关键岗位责任制;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对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实行风险评估,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进行考核、评比,按照责权对等原则进行奖罚;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会签及决策问责制度;加强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财务部门虽然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更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比如,会计核算及时性要依赖于各部门报账的及时,会计凭证的规范化要依赖于各部门报销凭证的规范性,会计人员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各业务部门要明确在会计规范化建设中的各自职责,做到不刁难报账,不违规收账。

总之,只有通过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才能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行为,才能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资金、财产安全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余贵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J].审计与理财,2006(9)

浅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篇2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通过会计工作可以对事业单位各项费用进行及时、准确地反映与控制, 通过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的情况等进行集中体现, 进而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可以使原始凭证的内容要素、报表的编制、审批的手续以及其他会计处理更加细致、更加规范, 进而保证财务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所以在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也已经成为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 有利于保证会计质量

要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 要针对不同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当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如对会计凭证的填写、整理归档以及会计账簿登记等工作进行更细致的规范。如此以来则可以使会计处理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自然也将得到有效提高。因此, 要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离不开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不难看出, 在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环境下, 要维单位内部的财经纪律, 在加强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并对其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就必须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 有利于维持财经纪律

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对会计机构设置以及会计人员任命提出全新的要求, 并使会计主管、会计人员及出纳等会计业务的分工和制约关系更加具体和明确, 这从组织结构上对会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保障, 使会计监督可以得到有效落实, 进而对各种违纪和违法的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而, 要有效维持现有的财经纪律, 就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二、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常见的问题

(一) 相关领导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对《会计法》不了解, 他们将会计基础工作理解为简单的账务处理, 不重视规范性管理。领导人不重视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 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会计工作管理水平低下。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疏于管理, 缺乏依法理财的意识, 甚至为各自部门或个人利益所驱动, 钻管理上的漏洞。业务经办人、个别财务人员、个别领导干部、各主管部门为达到各自的目的, 想方设法在会计核算上做文章, 将不能报销的项目填写成能合法列支的项目, 编造虚假凭证, 为部门利益, 甚至非法支出大开方便之门, 损害国家利益。

(二) 会计核算工作不按照要求进行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部分单位对于经济业务的入账核算并不及时, 会计核算工作明显滞后;另外还存在着部分原始凭证的内容缺失, 白条收付并以此作为原始票据记账的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会计核算工作失去真实性。而对于会计人员管理方面来说, 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的使用不够严谨, 会计凭证的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对于不同性质和不同行业的会计科目也存在混用的弊端, 会计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 通常将不同类别的业务记在同一个会计科目上, 这就导致会计科目与实际的经济业务对应不上。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来进行, 还表现在部分会计人员为了贪图工作的方便, 对会计账目进行随意的调整。

(三) 会计监督中的不规范性

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 违反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坐支现金现象严重;违背现金收支范围规定, 单位之间收支大额现金;违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规定。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严格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 审查力度不够。如一些原始发票, 实际支出的是餐费, 被填写成会议费且在会议费中列支;一些实际是购买有价证券 (卡) 的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 (或计算机耗材) , 被会计人员列入办公用品支出;报销会议费仅提供一张发票, 没有附详细记录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租用房间、租用车辆、用餐标准、用餐数量、会议用品等会议结算清单等。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对策

(一) 进一步加大《规范》的宣传力度。

认真做好舆论宣传, 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有重点地宣传《规范》的各项内容。向社会宣传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社会各界了解会计工作;向单位领导人宣传会计工作和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责任, 促进单位领导人更加重视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向广大会计人员宣传《规范》的各项内容, 详细讲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和精神, 澄清会计人员思想上的一些不正确认识, 积极引导会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规范》, 使会计人员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成为自觉行动。

(二) 通过会计电算化工作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会计电算化是指在会计工作中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 通过电子计算机记账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的方式, 同时, 还通过电子计算机对会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记账。在事业单位内部推广会计电算化的使用, 顺应了现代化管理和会计工作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要求, 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不仅可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 还有利于财政和监督部门从网络上了解各单位的会计工作情况, 便于管理和监督。因此, 事业单位应健立健全会计电算化长效机制, 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使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三)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工作规范化、制度标准化、管理手段科学系统化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具体目标。各单位按照《规范》和内部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 使之切实可行, 便于操作。一般由内部的审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合规性、有效性的审计, 具体审计流程为:内审部门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 抽调熟悉会计基础工作的专业人员, 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方面开始进行定期审计, 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及其执行情况, 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情况等, 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另外, 必要时候可聘请外部中介审计机构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流程等内容的梳理, 从而有效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合规性、有效性。

(四) 加强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要规范化, 广大的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首先,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树立财务人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树立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其次,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使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制度和财经方针、政策, 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熟练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项要求, 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技术性规范是由会计人员来执行的, 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具体业务的主观判断以及对技术规范的执行, 从而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会计工作规范性直接体现会计管理工作水平高低, 会计工作得以规范化开展, 提升会计工作质量, 使得会计发挥出巨大作用, 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平提高。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提升, 对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修养, 要跟上新准则需求, 努力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朝规范化、国际化以及标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建勇.论如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5) .

浅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篇3

一、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上存在超、串、突击使用公用经费等问题。有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按预算分配指标标准核算经济事项,挤占串用预算指标、工程建设监督验收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在印刷费中列支办公费、在专项检查验收工作经费中列支非本市差旅费等等问题。同时,存在年终公用经费突击核算使用的问题,形成一至三季度“节约使用”,四季度“突击使用”的现象。不按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及实际经济业务进度执行预算。

2.核算监督管理不到位,会计审核制度执行力不够问题。有些单位会计核算没有执行会计审核程序,甚至个别单位对会计审核持有偏见,认为财务人员抢权、要权、乱用权,不能够正确认识会计审核的作用。出现了不合规票据列支费用、超限额使用现金、个别事项财务核算不规范、无明细列支费用、建设项目未预留质保金等等问题。

3.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出现了不按规定履行招标程序、出租出借工程资质等问题。如个别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以工期紧、任务急等“理由”不严格履行建管要求,对一些达到公开招标要求的建设项目,而不按规定建管程序进行;个别部门为了增加产值,违反规定出借、借用施工资质证书等问题。

4.财务人员奇缺,且在岗财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我部门规范检查发现,在17个独立核算单位中的36名财务人员中,具有会计专业、会计职称的人员仅有4名,占财务人员总数的11%,具有非财务专业职称或无职称的32名,占财务人员总数的89%。在岗财务人员具备财务专业、具有财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严重匮乏的程度。很多部门的财务岗位工作人员多为其他专业业务干部或者是临时雇员担任。

5.部分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有些部门财务人员不够重视会计档案的归集和整理工作,平时形成的会计档案用档案袋、或分散存放,整理归档不及。

二、整改措施及建议

1.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杜绝挤、占、串等超常规使用使用预算的问题。加强预算管理是改善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领导重视,积极做好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单位领导要深刻认识到财务岗位的不兼容性、重要性,认真选拔或培养专职的财务人员做好此项工作。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素质和数量的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3.提高认识,认真做好会计基础核算与档案管理工作。会计基础核算、以及会计档案管理是考核各单位整个经济业务的重要环节。会计档案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它是对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通过会计档案,可以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检查一个单位是否遵守财经纪律,在会计资料中有无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行为;加强会计档案管理还可以为国家、单位提供详尽的经济资料,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单位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4.广泛宣传,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审核监督作用。审核会计凭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审核来核算和监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它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后并认为正确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并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它可以起到监督、控制经济活动,提供记账依据,加强经济责任的作用。各单位要积极做好财政法规及财务知识的宣传工作,特别是《会计法》《行政是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政策的学习教育工作,认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职能工作。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 篇4

第一条为适应公司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可检验性,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会计科目的运用及账户的设置,按《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不得任意更改或自行设置,个别企业因业务需要新增科目时,须报总公司财务部批准。

第三条会计凭证一般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或收款、付款、转账凭证。工业企业可采用收款、付款、转账凭证,贸易企业可采用通用记账凭证。

第四条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采用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程序。

1、根据审核无误后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2、根据记账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

3、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4、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5、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各明细分类账。

6、月终,根据总分类账和各明细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

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全部记账凭证,按照相同科目归类,定期(5天或10天)汇总每一会计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填写在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相关栏内,以反映全部会计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

第五条记账原则:

1、记账依据必须是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除按照会计核算要求进行 1

转账时,用记账员填制的转账凭证作记账依据外,其他记账凭证都必须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没有合法的凭证,不能登记账簿,且每张记账凭证必须由制单、复核、记账、会计主管分别签名,不得省略。

2、登记账簿时用钢笔书写,墨水颜色使用黑色或蓝黑色。

3、记账凭证和账簿上的会计科目以及子、细目用全称,不得随意简化或只使用代号代替科目全称。

4、会计分录的科目对应关系,原则上一种经济事项分别或汇总编一套分录,不得将不同内容的多种经济事项合并编制一套分录。

5、明细账应随时登记,总账定期登记,一般不超过10天。

6、每一笔账须记明日期、凭证号码和摘要,经济事项的摘要不能过分简略,以保证第三者能看清楚。每笔账记完后,在记账凭证上划“√”号。

7、记账的文字和数字应端正、清楚、严禁刮擦、挖补或涂改,不得跳行隔页。出现空白行或空白页时应将空行或空页画斜红线注销,并注明“此页空白”或“此行空白”字样。

8、记账发生错误,用以下方法更正:

(1)记账前发现记账凭证有错误,应先更正或重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或账簿上的数字差错,应在错误的全部数字正中划红线,表示注销,并由经办人员加盖小图章后,将正确的数字写在应记的栏或行的上方。

(2)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会计科目、借贷方向或金额错误时,先用红字填制一套与原用科目、借贷方向和金额相同的记账凭证,以冲销原来的记录,然后重新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一并登记入账。如果会计科目和

借贷方向正确,只是金额错误,也可另行填制记账凭证,增加或冲减相差的金额。更正后应在摘要中注明原记账凭证的日期和号码,以及更正的理由和依据。

(3)报出会计报表后发现记账差错时,如不需要变更原来报表的,可以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一并登记入账。如果会计科目和借贷方向正确,只是金额错误,也可另行填制记账凭证,增加或冲减相差的金额。更正后应在摘要中注明原记账凭证的日期和号码,以及更正的理由和依据。

9、红字冲账除了用于更正记账错误外,还可以用于下列事项:

(1)经济业务完成后,发生销售退回或退出。

(2)经济业务计算错误而发生多付或多收。

(3)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需要保持同一借贷方向,如采用多栏式明细账中的“管理费用”科目。

(4)其他必须冲销原记数字的事项。

10、各账户在一张账页记满后接记次页时,应在最后一行中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需要加计发生额的账户,应将加计的本期借贷发生总额和结出的余额记在次页的第一行内,并在摘要栏“承前页”。

11、月、季、末,记完账后应办理结账,为了便于结转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需要结出发生额的账户,应分别结出月份、季度和发生额,在摘要栏注明“本月合计”、“本季合计”和“本年合计”的字样,在月结、季结数字上端或下端均画单红线,在年结数字下端划双红线。总结的数字本身均不得用红字书写。发生笔数不多的账户,也可不结总。不需要加计发生额的账户,应随时结出余额,并在月份、季度余额下端划单红

线,在余额下端划双红线。

12、编制会计报表前,必须保证总账和明细账记载齐全,试算平衡,每个科目的明细账各账户的数额相加总和同该科目的总账数额核对相符。不准先出报表,后补记账簿。

13、更换新账时,需要结转新的余额,可直接过到新账各该账户的第一行,并在摘要栏内注明“上年结转”字样。必要时,详细注明余额组成内容,在旧账的最后一行数字下面注明“结转下年”字样。结转以后的空白行格连同不结转余额的账户,划一条斜线注销或盖戳注销。

第六条结账、对账:

1、结账是结算各种账簿记录,它是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内容如下:

(1)在结账时,首先应将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记入有关账簿。

(2)本期内所有的转账业务,应编成记账凭证记入有关账簿,以调整账簿记录。如待摊、预提费用应按规定标准予以摊销提取。

(3)在全部业务登记入账的基础上,应结算出所有的账簿余额。

2、对账是为了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具体内容如下:

(1)账证核实:是指各种账簿(总账、明细分类账以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的记录与会计凭证(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的核对,这种核对主要是在日常编制凭证和记账过程中进行。月终如果发现账账不符,就应回过头来对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进行核对,以保证账证相符。

(2)账账核对每月一次,主要是总分类账各账户期末余额与各明细分类账账面余额相核对,现金、银行存款二级账与出纳的现金、银行存款日

记账相核对,会计部门各种财产物资明细类账期末余额与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保管账相核对等。

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一些体会 篇5

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一些体会

一、对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持久性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对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会计基础工作涵盖与会计工作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工作,而且会计基础工作的概念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由于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导致一些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能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进而影响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会计基础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持久性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为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服务的,离开这一基本环节、会计信息就失去可靠保证,会计工作就难以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作保证的,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开始再次要认识到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角,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起直接作用。

最后要认识到会计工作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会计工作在提供上述服务中,必须以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作保证。

二、弱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弱化会计基础工作有几方面表现:一是对已经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不能坚持深入学习:二是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没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做具体规定,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只做原则性规定的内容;三是对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没能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结合实际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突出表现如下:

首先,不能坚持深入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方面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涉及财务的新政策、新规定大量出台,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规定以应对新的工作内容.工作量明显增加。从而忽视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而单位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财务工作.弱化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管理。其次,没能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针对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环节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而对会计基础工作中的其他问题。只做了较为原则的规定,但在其第九十九条中要求:“各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原则。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对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许多单位、尤其是中小型单位不重视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没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或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深度、广度不够,导致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找不到操作依据或工作程序规范性不强、随意性增加的问题而导致经济问题的发生。最后.会计基础工作没能跟上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财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各级管理部门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也没有做到深入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精神实质以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各单位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和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项规定,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认识到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既是各单位的内部管理行为也是社会管理行为:认识到因会计基础薄弱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和经济问题.不仅影响本单位的经济建设。严重的还会侵害国家利益,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导致经济决策信息紊乱.甚至动摇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若一个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或出现混乱。应先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单位领导人对自己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作用有充分认识.重视并切实抓好本单位的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

业务主管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出全方位工作程序和具体实施办法。财务人员要认识到基本业务技能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不具备基本业务技能的财务人员是肯定做不好财务工作的。

2.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精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国家抓大放小的管理形势下. 国家制定的规章侧重于宏观管理,一些不影响整体建设、却又是财务工作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对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务主管部门要把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组织财务人员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总结,根据工作需求修订、完善单位的工作程序和具体实施办法,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需求。财务人员要把《会计基本工作规范》作为日常工具用书学深、学透.做到活学活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浅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篇6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史文淑 罗 菲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服务的对象转向多主体化,会计信息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说明会计基础工作及其规范化管理,来分析与信息质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出如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办法和措施,事在必行。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化 信息质量 会计服务 质量标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信息质量的关系

史文淑

建国以来,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做出了一个科学的论断:“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在整个会计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环节。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会计人员通过对各种经济业务资料的采集、分类、计算、分析、检查、编表等基础工作所产生的结果,为企业、事业、机关的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总括的反映了会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状态,为编制计划、改善经营管理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由于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基础工作,因此说: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与信息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信息质量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由于它们自身的属性,相互间构成了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就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反之会计工作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必要性。信息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逐步引起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已把深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制度的改革,加快制定并逐步实施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监督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放在经济工作的主要日程上。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开发利用会计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含义及其意义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建立正常财会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及时,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重要保障。然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有序,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首当其冲就必须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含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会计工作逐步受到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主要是对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登记、核对、结账等;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和审核要求、报送期限等;会 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数据安全、资料保管等;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会计人员配备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职责分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立和执行,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等。应当说,会计基础工作的概念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必须结合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管理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的单位甚至将与会计工作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工作如定额管理、计量管理、指标考核等也纳入会计基础工作的范畴,这也说明会计基础工作在范围上的广泛性。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意义

会计基础工作贯穿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这是法律赋予广大会计工作者的职责,各单位只有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长抓不懈,才能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总之,会计工作最终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因而提供的这些服务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然而这一切,必须以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管理混乱,造成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无用,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也容易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造成失误;同时,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无序,也会加剧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从表面上看,会计基础工作仅仅是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但影响面很广,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必须切实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总而言之,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只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会计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才能给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会计信息的含义及其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含义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运用特定的准则和方法,经过记录、分类汇总等过程,以会计报告形式所提供的有关企业经济资源、资源上的权利及权利变动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绩效。会计信息与一般的信息不同,它是在特定的会计主体上产生的,因而具有自身的许多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具有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明晰性、重要性和及时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 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为所有者、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同时会计信息更是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直接信息来源。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整个会计工作的标准,它不但影响所有者、经营者等各方的决策利益,而且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影响着经济的有序运行和社会稳定。

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应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把握: 1.信息真实可靠

真实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生命。一企业的实际情况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信息必须以合法可靠的资料为依据,能忠实地反映所应反映的交易事项;信息必须没有偏向,即信息具有中立性,而不以信息编制者的意志为转移;信息必须数字准确,所反映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没有误导性。

2.信息与经济决策相关

所谓相关就是能够满足决策各方对信息的需求,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对经济决策没什么作用,那就是不相关了。所以,会计工作者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的信息需要,向企业外部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信息需求者在进行预测的过程中,能增强预测的能力,以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为对企业进行投资、信贷和商务决策起到支持和引导作用。

3.信息提供应及时

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在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工作者应及时地收集会计资料,积极取得有关凭证,并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会计报告,将该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关各方。

4.信息应横向可比,纵向一致

所谓横向可比,是指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会计信息的口径一致,只要发生相同的经济业务,就应采取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得出相同的数据和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避免各行各业内部制定与国家统一政策相违背的土政策。同时,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应尽量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所谓纵向一致,就是企业采取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应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只有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利用。

5.信息表示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这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会计工作者依据所掌握的原始凭证,清晰准确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各账户间对应关系清晰,文字说明简洁完整;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完整,数字准确等。

6.信息要有充分的前瞻性

会计信息不但要如实地再现过去,使之在企业内部起到核算和监督作用,更要充分地展现未来,增加信息的预测价值,使企业内部在制定融资决策、市场营销、技术革新等方面,以及在人、财、物的管理和资金、成本、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而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则可据此对企业资源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和其他商务决策时不致失误,以利于资本市场和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当然,上述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各项标准,其评价价值不是完全平行一致的,也有主次之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整个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应以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为核心,从逻辑构架上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作为第一层次的质量标准,因为这几个方面的质量特征直接反映了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的影响。非真实的、非相关的和非及时的信息必然要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在信息的收集、整理、确认和计量的过程符合重要性原则和质量的成本效益比的前提下,信息的完整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则可视为信息质量的形式要件,作为次级质量标准,对信息质量起着修饰和制约的作用。而信息的可理解性、清晰明了的质量要求,则是在信息使用者和针对决策的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起到了直观明了的沟通作用,使各项会计信息能更充分地科学地发挥其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决策价值。

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选择、运用先进的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乃至具体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有所加强,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但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出现比较突出问题,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

(1)单位领导(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而导致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单位领导尤其是负责人是一个单位的“火车头”,错误地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不会影响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行,致使会计基础工作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从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

(2)会计人员数量不足或素质不高而导致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甚至会计资料散失,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岗 位需要由不同人员来完成,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会计知识,尤其对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业务,不是简单数字加减可以完成的。

(3)为了达到偷逃税款、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非法目的,有意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且还造成违纪违法事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差,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甚至没有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视而不顾或趁制度不规范、不完善而伺机参与违纪违法活动,甚至为违纪违法活动出谋划策。

2.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以及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几点意见

(1)会计基础工作要逐步实现规范化

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整改,健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本部门所属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应采取切实措施,指导和督促各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要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检查工作以单位自行对照检查整改为主。在此基础上,业务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当地单位之间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互检查,或者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会计基础工作情况检查的组织工作。包括具体组织形式、检查期限和内容、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的确认形式等,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突出重点,抓出成效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从会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抓紧抓好对会计基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整顿,力求有所突破,取得成效。通过严格考核验收和复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其及时改进,真正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4)要在密切配合方面作努力

因为会计基础工作是单位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开展的好与坏和效果如何,不是单靠财会机构和会计人员就能完成的,需要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财会部门和会计人员应履行好会计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能,发挥其主要作用,严格执行《会计法》;单位 内部各部门要积极配合财会部门规范会计行为,对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要自觉遵守和执行。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5)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工作

业务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和整改情况,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认真总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在推广先进单位、先进系统实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规范》好的做法及经验的同时,选择会计基础工作虽然达不到标准但又相对做得较好的系统或单位,重点组织实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促使其会计基础工作范化,成为典型,以达到引导其他单位或系统推进会计基础规范化合格的目的,促进和加快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进程。

3.采用先进方法,提高会计信息精确度

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发挥会计职能作用提供前提条件的工作,换言之,取得会计核算资料的工作就是会计基础工作。所以,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会计基础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账户的设置、科目的运用、账簿的记载、单证的流转、费用的分摊、指标的考核以及各种资料的积累等等。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将其价值运动的数据处理成会计信息,中间要经过记录、整理、分类、汇总等过程,每一过程都必须有一套规范的作业程序,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方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精确度。

(二)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及其在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方面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1.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建全内部牵制制度各基层单位应按照规定配备会计工作人员,合理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明确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具体分工,制定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办法。加强各工作岗位的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

2.继续坚持会计岗位资格制度,严禁无证上岗积极推行会计岗位资格制度,严把入门关,严禁无证上岗,进一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坚持会计证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程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会不断更新和进一步完善,为了贯彻新的制度精神,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工作。在保证继续学习的基础上,坚持会计证年检制度,督促会计人员及时学习新的制度和新的准则精神。

4.进一步加强检查和指导工作各级主管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定期的全面检查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相结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通报,情节严重者追究当事人和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5.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提高会计人员自律意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相对公开的会计人员业务网站。在办理会计资格证的同时,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考核情况、学习和接受培训情况、获得奖励以及违纪行为和处罚结果记录在案,并上网公开。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

总之, 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企业只要牢固地树立会计信息是重要资源的观点,合理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采用有效措施,使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信息质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成内外交融,上下贯通,左右纵横的信息网络,使会计的信息系统发挥最大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最大能量。

参 考 文 献

浅议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篇7

1 我局会计电算化进程

新疆地矿局在1999年开始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达标验收工作, 并要求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 从规范基础工作及建章立制两方面入手为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 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到2010年全局三十多个单位全部实现了机制账代替手工账的甩账验收工作。2012年与用友公司合作全面开始使用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 ( 以下简称NC) 替代原有的用友U8系统, 在全疆范围内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管理。

第三地质大队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早, 但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直接影响了电算化进程缓慢。2010年在局全面指导下, 第三地质大队电算化工作也顺利通过了验收。2012年NC系统的运用, 使我队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电算化的相互促进

2. 1 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及使用

在会计工作当中, 会计科目体系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整个会计核算系统都是以会计科目体系为基础建立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不规范及随意性, 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取数的准确性及合理性。手工账时期受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影响, 对会计科目使用比较随意, 导致账务处理错误, 影响到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例如在地勘财务制度中“地勘生产”科目是为归集各类项目成本费用的, 包括财政性资金和社会自筹资金。而我单位在手工账核算时期, 人为地将社会自筹资金项目的成本费用通过“经营成本”科目归集, 这实际上是对“经营成本”科目的错误运用, 从而导致“地勘生产”归集项目成本费用数据不完整。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会计科目准确使用的问题, 因为在电算化系统中, 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 例如我局所属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 行业为地质勘查业, 在NC系统初始化时就参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及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设置了会计科目, 这样就为能够准确的生成预算单位决算报表及地勘单位会计报表奠定了基础。这为会计人员在提高专业知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增强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理解, 会计核算也更加准确真实, 从而提高了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促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2. 2 二者在处理账务程序上的互相促进

电算化的方式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以后, 对单位的现有账务处理程序也进行了规范, 避免了传统的会计实务的业务操作流程的随意性。手工账时期, 由于月末工作量大, 会计人员在月末将本月数据科目汇总试算平衡后, 在没有时间登记明细账的情况下, 就匆忙登记总账并编制财务报表, 等到登记明细账时, 经常会发现科目汇总错误, 导致明细账与总账数据不一致, 次月还要对错误数据进行调账, 这样既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又无法做到会计核算“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的基本要求。有的单位还会出现凭证的制单及审核到编制会计报表全部由同一人完成, 不符合内部牵制制度要求。而在电算化工作中会计人员只需根据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在系统中编制会计分录后, 数据就会直接在会计账簿及报表中反映出来, 由于系统中设置了牵制功能, 经过机制审核、记账、对账、结账等一系列自动核对功能后, 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考核和验证, 这既提高了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 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又促进了单位账务处理程序操作流程按规范有序的进行。

2. 3 二者的相互作用有效的促进会计报表质量的提高

如果电算化工作只是通过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基础规范, 减少核算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将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为决策者提供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依据, 这样大量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数据在手工账时期无论如何在短期内都能实现。电算化工作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通过将会计核算与现代的科学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 通过软件中自定义报表功能来定义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 将单位所需的大量数据按管理要求自动、快速、准确生成各类报表, 通过分析、对比数据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 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 以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 降低单位的经营风险。为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向会计管理电算化的迈进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 通过这一系列的规范化过程, 简化了财务人员的核算职能, 强化了监督职能, 从而促进了单位整体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2. 4 从根本上促进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电算化之前, 记账、算账、报账, 都是通过手工完成, 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低。电算化方式的出现, 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 要能够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知识并熟悉会计软件; 其次, 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才能在电算化初始化及后期运行中, 将按会计基础规范整理后的手工业务数据在电算化环境下准确地核算并有序地进行推进; 最后, 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 利用数据资源合理地进行会计预测、计划、控制、分析, 以期达到节约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 财务人员通过电算化工作促进了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及落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 结 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单位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很显然, 在科学和社会经济普遍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现代经营管理的需要, 不仅要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而且还要将电算化的方式不断地引入进来。通过二者在会计工作中的结合, 可以互相完善, 互相推进, 使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的加大, 新疆依托矿产资源大省的优势, 在地质勘查技术服务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会计工作也在进行着不断地完善。会计电算化方式应用, 有效地为地勘单位的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帮助。对此, 本文针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析, 为单位的继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电算化,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企业会计制度.中国特色及国际惯例的协调[J].会计研究, 2007 (1) .

[2]张丰君.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报, 2008 (8) .

[3]郑维.浅析会计基础工作与电算化.[J]会计.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17) .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研究 篇8

摘 要 会计基础工作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笔者在分析当前我国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会计 基础工作 规范化

一、现阶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道德教育尚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些财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松懈,把心思更多的用于拉关系,走后门,于财务基础工作不顾。财务人员有悖严谨的工作作风,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抛弃了严守工作纪律、努力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精神。

2.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影响了会计基础的规范化

每年会计人员以通过会计证的年审工作,都要自行报名参加或由单位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但实际情况是,上述企业虽名义上组织培训学习,但实为应付年检,培训学习常会流于形式。在此形势下,会计从业人员既没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又得不到后续的教育培训,致使会计从业人员无从理解和消化国家最新的会计规章制度,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疏松,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规范作用

表现在以下方面:(1)原始凭证的签字流程形式各异。究竟是财务人员先对数据审核,对票据的合法、合理、合规性进行审核后,再交由领导签批,还是经办人和报销人先直接找单位领导签字后交由财务核算和做账?(2)记账凭证没有统一的规范。各个会计从业人员全凭自身经验自己判断,从而使会计基础工作陷入混乱。(3)缺乏统一原始凭证,企业的借款单、拨款单、缴款单、领款单、单据粘贴表、付款申请格式各异。(4)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基层企业还有没有必要登记手工的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各企业总部与分公司执行上就参差不齐。(5)如何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正确归集成本各异。有些企业把招待费、大额宣传企业形象的广告费等列入办公费,把原材料采购过程中装卸费、运输费等计入机械使用费等等。(6)会计记账没有严格的记账流程,随意性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趋严重。(7)反映财务情况不真实,不完整,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不能及时入账。

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1.领导重视不够

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业绩的的影响往往并是不直接的,不表现在盈亏数字上,因此,某些单位负责人唯结果论,不重视不能带来直接效益的会计基础工作,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贬低其作用,仅仅将会计基础工作当做是支付中心,导致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

2.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方面,在业务素质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本来就有高有低,再加上对对新的业务知识和最新会计法规的学习的长期忽视,致使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至于会计道德方面,此外,部分会计人员尽管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因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的缺乏,导致会计从业人员不认真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随意降低工作标准,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3.造假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企业为了小团体利益,为达到偷逃税收、转移国家资产、粉饰业绩等目的,在会计数据上做手脚,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账实不符。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负责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财务收支失控,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还有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设置会计科目,不建账或账目混乱等等,这必然导致会计基础工作混乱。

4.组织监管力度不足

某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执行监管力度不足,致使会计工作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检查的作用。因此,在上述单位,根本就没有人过问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就算偶尔有次检查,也是应付公事,走走过场,根本不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基层单位 会计基础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否就全赖本单位的会计人员的自身职业素质与工作能力了。

三、促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措施

1.加强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做好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就必须加强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1)在现有会计才人队伍基础上加以提高,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促进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实现,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2)注重提升财会人员自我修养,将法律的外在约束和道德的内在约束结合起来,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3)建立健全企业财会人员业绩档案管理制度。(4)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人员培养制度,如培训、考核、晋升、淘汰等。

2.健全会计机构及规章体系

一是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依法建立健全会计机构。要建立起完善的内部会计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企业领导、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的责任,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二是从强化会计基础上着手,制定本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有序开展工作以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理顺会计工作秩序。

3.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通过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责任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内控制度,保证财务决策及财务计划真正得以有效贯彻落实。其内容如下:(1)建立全面财务预算的管理制度。(2)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3)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及牵制制度。(4)建立财产清查保全制度,如存货、固定资产等收、发、存、清查、处置等。(5)建立财务授权审批制度。(6)建立内部财务分析制度。(7)建立单项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8)建立内部财务预警及报告制度。

4.提高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水平

會计电算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水平主要从如下着手:(1)继续学习培训以增强电算化人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2)提升计算机的软硬配置,确保高效、准确的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3)加强会计数据档案管理,会计数据经记账审核后要及时备份和妥善保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第一版).人民出版社.2003.3.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讲解三doc 篇9

(三)关于会计监督的基本规范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对维护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第四章在明确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权的基础上,提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单位内部的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更好地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同时,对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会计监督的主体和对象

《规范》第七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这就是说,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虽然,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但单位领导人应当积极支持、保障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行使好会计监督职权,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会计监督的依据

《规范》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一是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二是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四是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五是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会计内部监督的内容和范围

会计内部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包括:

(1)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

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核和监督。《规范》第七十五条规定:“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所谓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是指原始凭证表述的事项与实际业务不符,是一种虚假的凭证;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是指原始凭证所表述的事项与经济业务相符,但经济业务本身不符合法规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通过审核监督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进行制止、纠正、不予办理和揭露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社会利益不受损害。

二是对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完整性的审核和监督。《规范》第七十五条还规定:“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主要是由于填制凭证的人员在填写时出现的差错,只要退还经办人改正或补充记录,仍可以作为记账依据。

(2)对会计账簿的监督

会计账簿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一个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了解一个单位全面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现实工作中,会计账簿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是设置多套账,即将经济业务按不同口径、不同用途、不同要求登记会计账簿以满足不同方面的要求,达到不同目的。这是伪造、变造会计账簿的欺骗行为,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

二是设置账外账,即正常的经济业务不通过单位的统一会计核算(俗称“大账”),也不在正常的单位财务报告中反映,而是通过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中另设“小账”进行核算,以达到私设“小金库”、搞资金体外循环等非法目的。这样做,虽满足了小集体的利益,却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是不记账、乱记账、造假账。这种行为可造成核算不实、家底不清、管理混乱、偷税漏税,给违法乱纪创造条件,给国家、集体和社会公众利益带来严重影响。

四是随意隐匿、毁灭会计账簿,以达到销毁证据,逃避监督检查的目的。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上述违法行为,要按《规范》第七十六条规定去做。对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账簿或者账外设账行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作出处理。

(3)对财务报告的监督

财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会计信息的重要环节。如果随意编造、篡改财务报告,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规范》第七十八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处理。”这就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不参与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对领导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处理。

(4)对实物、款项的监督

《规范》第七十七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超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职权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款相符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从其业务特点出发,加强本单位的财产物资的监督和管理,对各项财物、款项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及时进行记录、计算、核对、反映,对账实、账款不符的情况要及时作出处理,超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职权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以保证国家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

(5)对财务收支的监督

对财务收支的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关键内容。《规范》第七十九条对财务收支的监督规定如下:

一是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

二是对违反规定不纳入单位统一会计核算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

三是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办理。

四是对认为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单位领导人应当在接到书面意见起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对决定承担责任。

五是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制止和纠正,又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的,也应当承担责任。

六是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财务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

(6)对其他经济活动的监督

《规范》还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以及单位制定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的经济活动实行监督。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作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若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不发挥

会计监督的作用,按照《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指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中介组织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实行的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健全和完善,可以督促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更好进行。

(1)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

《规范》中规定,各单位必须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国家监督主要包括财政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和税务机关的监督。

①财政机关监督,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在资金积累、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及其成果所实行的监督。根据《会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财政部门主要对下列情况进行监督:

一是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二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三是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②审计机关的监督,是国务院审计机关和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进行的审计监督。一切属于政府审计范围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必须接受审计监督,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各级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干涉。

③税务机关的监督,主要指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对纳税人及影响纳税的其他工作所实施的监督。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来实施监督。这样做一方面可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遵纪守法,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另一方面,可促使纳税人依法经营,加强内部管理。

各单位除了接受上述监督外,还要接受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的国家监督。对于国家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各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得拒绝,不得采取阻挠、刁难等手段,隐匿有关资料,谎报有关情况。

(2)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法》和《规范》指出,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如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会影响到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有四种: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拒绝意见的审计报告。①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依照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后,确认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符合实际情况;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可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②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以下情况出具的审计报告:

一是被审计单位个别会计事项的处理或财务报告个别重要项目的编报方法不符合有关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二是由于财务报告中个别项目失实,影响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情况的恰当反映,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三是个别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或财务报告个别重要项目的编报方法与前期不一致,又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四是存在重要的未确定事项,注册会计师无法适当地预计其对财务报告相关项目的影响;五是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人为的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某些必要的审计程序,难以证实个别重要项目的真实情况。

③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以下情况出具的审计报告:

一是被审计单位选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严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会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二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严重歪曲了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

三是重要事项的会计处理或财务报告重要项目的编报方法与前期不一致,且不符合财会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

四是存在重要的未确定事项,注册会计师已知其结果严重影响到财务报告重要项目的真实反映。

④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不能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对应当审计的项目不提供合作甚至阻挠审计工作,或者强迫注册会计师作出虚假审计报告等行为,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和违反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拒绝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表示意见。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最好评价,表明被审计的财务报告是真实、公允、合理的,是可以信赖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好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时,积极配合其工作,争取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关于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规范

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和办法。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会计法规制度的基础,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完善会计管理体系的要求,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规范》在第五章对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问题做了原则性规定,由于这项工作还在起步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可以根据《规范》给出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设计的原则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体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遵循的原则

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规范》共规定了6条原则:

一是应当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这是制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首要原则。

二是应当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即要求各单位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能生搬硬套书本或其他单位的模式。

三是应当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基础,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是应当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执行。

五是应当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六是应当根据管理需要和执行中的问题不断完善。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规范》提出各单位应当制定以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1)建立内部会计体系

建立内部会计体系,主要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单位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决定会计机构的设置,明确会计机构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的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关系;确立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2)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这方面内容在前面已涉及过,此处不再叙述。

(3)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

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单位会计指标体系。

(4)建立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组织分工;出纳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条件;有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5)建立稽核制度

稽核制度是指会计机构内部制定专人对有关会计账证进行审核、复查的一种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

(6)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原始记录是会计核算工作基础环节。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原始记录的内容和填制方法;原始记录的格式;原始记录的审核;原始记录填制人的责任;原始记录签署、传递、汇集要求。

(7)建立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管理制度是指确定定额制定依据、制定程序、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的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和修订定额的依据、程序和方法;定额的执行;定额考核和奖惩办法等。

(8)建立计量验收制度

计量验收制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计量检测手段和方法;计量验收管理的要求;计量验收人员的责任和奖惩办法。

(9)建立财产清查制度

建立财产清查制度是保证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财产清查的范围;财产清查的组织;财产清查的期限和方法;对财产清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办法;对财产管理人员的奖惩办法。

(10)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

(11)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实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成本分析等。

(12)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上一篇:市城管支队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人教版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