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通用11篇)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篇1

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法规和上级指示,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对治未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予以指导。按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准确、及时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治未病的各项 工作有效进行。

2.负责制定并保持“治未病”科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效具体落实,深入开展。

3.制定“治未病”科长远发展规划和规划,定期做好总结工作,并向上级部门做好汇报工作。

4.定期深入门诊及其他工作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负责开展组织、检查临床教学工作,培训科室人员业务学习。

5.定期检查治未病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和贯彻执行情况,采取措施,促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运用、引进新技术,新方案,提高医疗、教学及科研水平。

6.检查教育本科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和工作作风,改善服务质量。

7.落实社会监督,及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8.开展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室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9.指导担任本辖区的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及访视工作,使未病、欲病人群与慢性病管理既有效区分又能良好对接,实现健康全程管理。

10.通过适宜的预防保健服务及中医适宜技术,提高疾病的预防,满足民众偶的健康需求,使民众不生病、少生病、延年益寿,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长寿,从而提高医疗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

“治未病”科职工工作制度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严格执行“治未病”科统一的考勤制度。请事假要按规定事先亲自向科主任提交请假报告,特殊情况可电话或托人请假,但不能超过一天,事后需补办手续。病假要有符合要求的病假条。

3.工作期间要坚守岗位,不要窜岗闲聊,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工作间。工作间要保持清洁。

4.“治未病”科假日值班人员除负责调配处方外,要负责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事物,并在值班记事本上登记,必要时向科领导或院总值班人员汇报。

5.不得对患者和临床科室直接供给药品,需通过门诊或住院药房。

6.建立差错事故记事本,各组每月底统计上报科室,重大的差错事故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并采取积极抢救或挽回错失。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篇2

关键词:“治未病”理念,党风廉政建设,启示

中医药学传统核心理念“治未病”以“预防为主、固本强根, 既病防变、已变防渐”为基本思路, 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 对疾病进行系统性预防和治疗, 以达到强身健体、治病救人的目的。

与其同理, 党风廉政建设也要做到“未病先防”。党风廉政建设是纯洁党的组织、修复党的肌体、提高党员干部执政素养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2013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指出:预防腐败必须从狠抓党风建设入手, 切实改进作风, 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由此可见, 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党风廉政建设是需要系统规划、长期坚持的过程, 不仅需要通过党员教育、制度规范达到党组织自身固体强身的目的, 还需要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不断清理党的肌体、防病治病, 随时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组织纯洁, 提高执政素质和执政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 传统中医药学“治未病”的理念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未病”的理念对党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治未病”之“未病先治、固本强根”的防患性理念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强根、制度固本”预防性理念的启示

“未病先治、强根固本”的预防性养生理念强调未病先防, 防病于未然, 是指通过营养、锻炼、药物等养生方法, 强化肌体自身功能, 增强肌体适应环境、抵御各种疾病侵袭的能力, 通过强身固体预防疾病的发生。党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注重预防的方针, 通过党员教育、制度规范达到规范党员管理、强健党的肌体、巩固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的目的, 是党的建设的固本之重要措施。

首先, 教育为先、思想清源。强化长效的党员教育导向机制, 构建一支信仰崇高、服务群众、执政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是党组织的根, 中国共产党的先锋作用不仅通过党的纲领体现出来, 更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 因此党员标准和党员素质是保证党的先锋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我党历来重视党员的发展、党员的纪律要求和党员教育, 经历了近百年艰苦奋斗的风雨历程,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500多万名党员、42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领导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 这一成就足以证明大多数党员是符合党员标准的、合格的, 也足以证明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但是,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 党的队伍也存在入党动机不纯、要求自己不严的不合格党员, 也存在难以经受各种诱惑、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党内腐败分子, 他们的违纪违法活动不仅影响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也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执政威信和执政地位, 因此党要长期开展以党员标准为核心的党员教育工作, 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党性。“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 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 以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 坚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 在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治未病, 强化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和权力观念, 不断提高免疫力, 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强化党员教育达到党组织“教育强根”之目的。

其次, 制度规范、行为有矩。建立科学的制度预防约束机制, 强化制度对权力机关与人员的用权约束和规范, 提高党的执政素质和执政能力, 制度建设应把握两个层面:

1、完善国家宏观法律制度建设,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党风廉政防腐机制, 促进权力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研究新形势、新环境下党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规律,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相适应、与新时期党的执政要求相适应的, 更加规范、严谨的法律制度, 促进权力监督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据中央纪委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省 (部) 级以上机关共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3000多项,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重大法规制度, 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 十八大以后我党又公布《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从严要求、从严治党的根本思路,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 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

2、完善部门微观章程制度建设, 建立与部门具体工作相适应的勤政廉洁制约机制, 规范基层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的用权行为。如果说科学严格的国家法律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宏观约束机制, 那么, 各级党组织和基层单位建立的与国家法律制度相适应的、与本单位本部门具体工作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就是党风廉政要求得以具体有效落实的基本手段。当前基层单位的制度建设基本以单位自建为主, 开展管理制度、岗位职责、风险防控点的自查梳理、查漏补缺,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风险预料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为了更加完善地进行风险预测, 基层制度建设应打破封闭运行的机制, 借鉴和引进各级纪检机关指导意见, 帮助自身完善规章制度。这是由于纪检部门长期开展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监督和检查工作, 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 能够及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 也能及时了解和总结基层党组织优秀的、有效的、有价值的制度建设经验, 因此纪检部门指导帮助相关单位查漏补缺, 构建科学、有效的单位或部门管理制度, 扎牢基层党组织制度篱笆, 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基层制度缺陷而导致腐败的可能, 真正实现党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 让每一个党员、干部、公务人员真正认识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法所限”的法制化的权力观。

二、“治未病”之“祛邪防控、及时调理”的调理性理念对党风廉政建设“惩防并举、防微杜渐”控制性理念的启示

“治未病”理念认为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 强调“祛邪防控、及时调理”,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作为执政党以及其组织成员, 随时会面临各种诱惑、问题以及新环境新任务的挑战, 党的肌体也难免会受到细菌侵入而“生病”, 有针对性地开展党风廉政防控机制的建设工作,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醒、及时修正、及时清理, 能控制病情蔓延, 达到对党的组织祛邪扶正、恢复健康的目的。

首先, 强化有效的制度运行过程监控手段。过程监督是确保制度执行的重要控制性环节, 过程监督涉及监督平台的建设、监督主体权利确定、监督方法有效选择等, 从监督主体而言, 党风建设不仅要重视法律监督和党纪监督, 还要重视媒体、社会机构、公民等社会力量的监督, 近年来通过的网络监督、群众举报等途径发现、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也充分说明社会监督的重要性;从监督过程而言, 监督工作不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更应该将监督工作前移, 做好预防性提醒和告诫, 如一些地方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约谈”, 将诫勉提醒和教育作为监控的首要步骤, 做到监控前移、提醒到位。

其次, 做好缺陷制度的事后弥补措施, 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扎牢篱笆的重要步骤。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 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会不断出现, 制度的建设总有可能滞后于现实的发展, 原有制度的缺陷或规定的笼统性模糊性也容易造成执行过程的走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总是屡禁不绝, 因此, 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或事后发现的新情况、新的违法犯罪手段、贪污腐败案件的新动向等需要及时梳理、及时总结, 并及时进行制度弥补。

总之建立监督渠道畅通、监督手段丰富的党风廉政防控机制, 对党风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处理, 防微杜渐, 可以避免矛盾集中激化积重难返, 达到治小病防大病, 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三、“治未病”之“重病特治、严防反复”的治疗性理念对党风廉政建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救并重理念的启示

“排毒祛瘤、严防复发”是“治未病”理念对于重病治疗的“排毒祛瘤、严防复发”是“治未病”理念对于重病治疗的基本思路, 其目的是预防复发, 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从严治党一直是我党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方针, 对严重违反党纪国法, 给党的声誉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党员干部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及时清理害群之马, 是我党历来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体现, 尤其是针对拒腐防变的严峻形势, 我党近年来采取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两手硬的措施, 对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贪污腐化分子进行绝不手软的严厉查处和打击, 一方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坚决清退和开除严重影响党的形象的不合格党员, 整顿机构, 纯洁党的队伍, 另一方面切实解决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 通过法律途径重症特治、祛除党内毒瘤。这样做既纯洁了党的队伍, 又对党员干部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不仅证明执政党有自我教育自我修正的勇气和决心, 还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 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篇3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础和准则。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后为历代大家推崇。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近年来,国家也很重视传统的中医中药,并大力扶持发展。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2008年1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致辞,就开展“治未病”工作强调了三点意见。并指出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工作基础厚实。2000年成立中医管理科,开展中医工作至今,有了比较健全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工作制度,清晰的网络构成,明确的责任分工。多次参与常州市卫生局、天宁区区卫生局的中医工作的创建,2006年获“常州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街道”的荣誉称号,2008年获“江苏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先进示范单位”的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常州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配合市、区的中医工作安排,我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9年起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我中心中医工作基础坚实:①有优良传统,中心有多位资深的名老中医,其中2位被评为“区名中医”,他们的医德医术能被老百姓称赞,有扎实的群众基础。②有特色创新,中心领导目光卓越,坚持走专科专病和中医药特色的道路。我中心的“甲状腺专科门诊”和“烧烫伤专科门诊”于2004年被常州市卫生局评为“常州市中医特色专科”,在优胜劣汰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中开拓了市场。③后继有人,中心近年引进中医药专业本科大学生,依凭前辈的“传、帮、带”,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特长,促进我中心中医药事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④团结合作,中心中医管理科和医务科两个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统筹兼顾,融会贯通,中西结合,确实地做好社区卫生惠民工作。

开展“治未病”服务是一种新的健康保障服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中心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并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预防、保健工作:在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中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药方法积极参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定期为街道所属的幼儿园、小学的儿童,敬老院老年人巡访,做健康宣传教育,分发预防的药物。对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的管理,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加体质辨析,对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通过辩证分出证型,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有相应的内容反应,做为指导保健治疗个体化的依据。中心还制定了社区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开展并推广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运动功法等活动。使预防保健工作的内涵深化,内容丰富,更易被群众接受和掌握,减少避免疾病的发生。

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指导:目前社会生态环境恶化,工作压力增强,人群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缺失,有很多生理、心理亚健康的人处于发病状态的边缘,如果此时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干预,能够体现出“治未病”事半功倍的成效,能够节约大量的社会、医药资源。而且社会、个人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中心领导对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一方面设立对外联系部,负责体检工作的接洽;成立体检小组,负责体检报告的汇总、体检结果的评定、治疗方案的制定、预防保健的宣传。对于有需求的,进行中医药方法的调理治疗,也得到了很好地成绩。另一方面,主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工作。成立健康宣讲团(其中2位被聘为市级健康宣讲师),每个月举行健康教育讲座,针对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中医防治方法进行讲解、答疑,并坚持在门诊、家庭巡诊时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接受有用的、正确的知识,改变养身理念,改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沟通能力。

医疗、康复工作:我中心成立了7支全科医疗服务团队,由经过全科培训的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组成,并保证每个团队均有1名中医师,负责辖区内的社区居民健康工作。

中心确立了甲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小儿麻疹等病种的中医药防治、诊疗规范;制定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九种慢性病的干预方案,要求临床相关的内科、儿科、中医科、防疫科的医师能熟练掌握运用,其他专科医师能够基本了解。负责社区卫生的临床医师和乡村医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正确合理地使用中成药品。

我中心积极推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穴位注射等方法,发挥了中医药在基层卫生事业中的简、便、廉、效的优势作用,能被广大群众乐意接受。

在对中风后遗症、伤残康复治疗、指导中,我中心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应用现代和传统互补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作业疗法,配合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取得了令人满意疗效,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我中心切实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下规范的服务理念、服务准则、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有关技术操作要求,认真开展“治未病”服务,在服务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充分认识中医“治未病”实施工程、构建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我中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能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在内部以中医“治未病”工作制度为工作标准,以中心中医管理科为基石,医务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科和妇科、儿科等相关职能科室为重点部门,按要求在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健康指导、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防病治病等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与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老年医学等紧密融合,与社区、农村等基层预防保健需求紧密结合,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紧密配合,切实强化、细化和深化“治未病”内涵建设。

对外加强与其他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横向联系,深化与市级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的纵向合作,整合资源,各取所长,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经过3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新形势下开展“治未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系统阐明了人与疾病的辩证关系和“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治未病”工作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治未病”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在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中医“治未病”工作能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是做好这项健康惠民工程的一把金钥匙。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以服务群众健康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是我们的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也不断提升,2008年获“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治未病科宣传资料 篇4

健康是我们一切的基础。中医药学是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力量,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强劲的保障实力。

近期获悉,×××××××为相应国家号召,全面提升中医御病、防病、却病能力,积极筹建了“治未病科”。延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国家扶持重点科室,是一个具有管理职能、辨识技能、临床功能,对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和解析并进行培训与教育的复合型科室。面向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保健人群及热衷于传统医药养生人群,严格遵循“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和辩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个体进行科学、规范、系统干预的适宜性健康干预。提升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保障水平,彰显了中华医药文化绿色养治理念和特色优势。临床涵盖中医药调养、体质辨识体检、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与随访管理、健康宣教等内容,以时辰疗法、环境干预、认知干预、养生功法、音乐疗法等业务为科室研发方向。目前开展:中药、针刺、拔罐、推拿、物理疗法等业务。治未病科的建立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民健康权益,是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推动了广大民众养生保健及就医模式的转变,是引领我们健康发展方向的积极举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认同,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是弘扬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重要行动。为我们积极奉献中医方向的健康服务,是延安人民健康发展的福音与福祉。

×××××××治未病科宣

治未病中心管理制度 篇5

中医预防保健科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及社区群众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 , 促进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的进行,特制订本制度。

一、对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明确的计划 , 定期给予专项经费预算并纳入医院的工作计划。

二、医院领导分管医院中医预防保健。设立体质辨识门诊、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疗法门诊,配备专职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人员 , 具体负责全院的中医预防保健业务计划、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方案实施,并对本院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三、在本院所开展的预防保健内容、方法、形式等 , 要与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 ,对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包括预防保健的文字图象资料、各种标牌、标志的悬挂、张贴)要有统一领导和管理。

在门诊或病房各种候诊区域醒目位置可提供闭路电视、预防保健专栏 ,传播各种常见病和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急救、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教育等知识。

四、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学习预防保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培训 , 使其掌握必要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技巧。

五、积极组织本院医务人员参与市(区)的社会性预防保健活动 : 有专人负责所属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 严格按照《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方案》中有关中医预防保健的规定 , 完成各项中医预防保健任务;制定出详细具体结合法定宣传日的活动计划 , 对特殊人群教育要

铁岭市中医医院

有针对性、有内容 ,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六、医院行政职能部门应对医护人员为病人实施的预防保健计划(包括内容、方式、效果)有定期的评估和反馈 , 并对反馈情况有落实、有记录。

七、积极开展有关中医预防保健方面的调研工作、理论研究、课题设计等 , 指导各部门、科室的预防保健效果评价 , 及时总结经验并交流推广。

铁岭市中医医院

首诊负责制度

一.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人的咨询、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二.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员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员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治疗。

三.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必须及时收入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四.如遇危重病员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五.对已接诊的病员,需要会诊及转诊的,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检查后再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铁岭市中医医院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一、健康档案包括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户一份,个人健康档案每人一份,以家庭为单位成册。

二、以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三、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楚、表达准确,不得随意涂改。

四、健康档案不外借,严守档案资料保密制度。

五、健康档案应定期随访,进行动态管理。

六、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写、归档保管。个人健康档案分散存放的应在家庭健康档案中标明其存放地。

七、健康档案管理应责任到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铁岭市中医医院

体检科管理制度

一、认真做好各类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并于10日内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受检人或受检单位及家属。

二、按照客户的要求和有关规定内容,确定检查项目。

三、检查中发现疑似严重疾病,应及时与客户、单位取得联系。

四、健康体检应认真填写“健康档案”及各类医技申请单。

五、各种检查记录及检查结果,应及时收集、汇总,不得随意外泄。注意保护客户隐私。

六、检查过程发现法定传染病应及时填写“疫情卡”,上报有关部门。

七、保持体检场所整洁,卫生,物品放置有序。

八、严防差错事故,随时协调相关科室工作。

九、廉洁体检,不得营私舞弊,弄虚作假。

十、认真做好体检的组织、咨询及解释工作。

铁岭市中医医院

传统疗法中心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开诊,坚守岗位,执行医院休、请假、奖金发放等制度。

二、科室作息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00~16:30;夜间:17:00~20:00,必须工作期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8:00必须在岗位上,导诊人员提前十分钟到岗)

三、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关心患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四、坚持例会制度,贯彻医院工作方针;科室有工作计划和总结。医院例会传达时间为周三下午16:15(特殊情况则临时通知),没有紧急或特殊情况,不得缺席。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欺瞒病人。

六、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团体。

七、坚持专业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及各种形式的业务交流,及时修订各种操作规范,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科室人员业务水平。

八、加强安全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九、科室功能分区明确,不得在办公场所聚众闲谈、吃东西,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铁岭市中医医院

十、迟到早退,擅自离岗,在科室场所吸烟,被患者投诉,一经查实,第一次扣罚当月奖金30%,第二次扣罚当月奖金50%,第三次调离工作岗位。

针灸治疗室管理制度

一、遵守科室管理制度,按时开诊,开诊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二、工作人员要维持就诊秩序,任何人不得在针灸室喧哗,确保治疗环境的安静。

三、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四、做好患者告知和保护患者隐私工作。

五、患者一般物品应存放在储物柜,但不得存放贵重物品。

六、定期检查、维护各种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时关闭各种电源,做好防火工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七、针灸治疗室应保持适宜温度,并保持干净整洁。

铁岭市中医医院

理疗室管理制度

一、遵守科室管理制度,按时开诊,开诊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二、工作人员要维持就诊秩序,任何人不得在理疗室喧哗,确保治疗环境的安静。

三、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理疗室保持适宜温度,并保持干净整洁。

四、做好患者告知和保护患者隐私工作。

五、患者一般物品应存放在储物柜,但不得存放贵重物品。

六、定期检查、维护各种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时关闭各种电源,做好防火工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铁岭市中医医院

健康教育制度

1、对患者及家属要进行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

2、对入院病人做好入院教育,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病室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

3、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检查、治疗、用药、饮食知识和介绍指导。

4、做好各种治疗前准备及治疗后注意事项指导。

5、作好出院病人健康指导。(1)出院带药的用法、注意事项。(2)病情观察、复查时间。(3)有关饮食的注意事项。

(4)按时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功能锻炼等。

6、健康教育可采取以下各种形式:候诊时间进行集体讲解、电视宣教;利用板报、宣传栏、图画等形式进行宣教,做到标题醒目、内容通俗易懂;个别指导:结合病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做具体讲解。

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工作总结 篇6

“一对夫妻一个孩”计划生育已见成效。现在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出现对孩子的溺爱和纵容使得许多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差散漫成性厌学情绪严重、自控能力差导致部分学生逃学、早恋、打架斗殴甚至敲诈勒索、抢劫等最终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当然导致“问题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有社会、教育制度等诸多方面班主任要学会驾驭、统筹全局的本领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怀着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思想耐心的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在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下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预防了学生心理与行为部分问题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了心理疏导或心理治疗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学生中学生的错误倾向50左右是由于心理健康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班主任向他们广泛的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比如开展专题讲座、观看心理卫生和励志为主题的影片、开设与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等将宣教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讲究教育艺术注重心理疏导矫治学生的心理误区坚持虚功实做使他们学会记忆、学会思维、学会办事、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完美的人性。

二、加强了教育和管理班主任或心理老师在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思考、总结再思考、再总结。做到了1明辨是非端正态度。分析问题找准病根“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上网、谈恋爱的问题班主任不是一味惩罚、批评因为这样的“严”不但起不到教化作用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把握尺度做到严之有方严之有度、严之有情、严之有则、严而垂范严中有爱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过程中感化问题学生。

2提高了个人素质主动学习教法和管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巧。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和青春期学生心理特征及个体特点进行教育随着“问题”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班主任或心理老师转变思维定势怀着大爱之心与耐心进行学生教育。走进学生掌握思想变动依据个体特征选择最佳技巧实施教育。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苛求一次性药到病除做好“反复”的思想准备。正如前面所说“问题学生”历来有之老师做好学生反复的心理准备。在“问题”反复时老师不急躁、付出耐心和爱心告诉学生的进步。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引导随着现代通讯的飞快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利用网络、手机、电话等手段与学生交流随时随地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并且极具速效性和隐蔽性对那些处于心里不健康的学生特别适宜。利用假期和双休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批量学生大面积授课这种途径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推进基层中医“治未病”工程 篇7

一、加速观念转变,促进基层“治未病”队伍不断壮大

(一)培训促进观念转变。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全面开展、满足辖区居民不断增长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为理念,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观念大转变培训工作。与市中医药协会联系,邀请中医专家,对全院医师特别是中医师进行“西学中”集中短期培训。医务科负责中医药使用辨证施治的培训,护理部负责护士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的培训,信息科和财务科负责相关数据维护。同时,组织中医药人员外出考察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吸取他山之石,引进中医技术,感受中医文化。

(二)制度督促主动学习。

将中医“治未病”项目列为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科室、服务站考核的重要指标。制订了《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中医治未病培训规划》、《中医经方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方案》,将科主任及服务站站长列为第一责任人,秉着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态度,督促科主任带领医务人员主动学习治未病知识,不断提升治未病技能,促进中医药健康管理质量不断优化。

(三)凝炼中医人才队伍。

根据单位中医药人员分布情况,定位中医人才梯队战略。引进中医类研究生,加强中医科力量,注重中医学科带头人培养,鼓励中医药人员参加各级学术组织,各类培养工程和院校联合,扩展中医药人才视野,为他们搭建有效沟通平台。加强基础培养和专科培养相结合,结合临床技能实训和技术项目准入遴选,中医科与临床各科西医师及社区医生结对,点对点进行技术指导,使西医师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本体质辨识和经典经方的应用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二、深入健康服务,推进基层“治未病”工程稳步发展

通过对三大主体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慢性病患者)开展三大主题(中医药健康指导、中医药慢病防控、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服务,稳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治未病工程。

(一)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老年人“百千万工程”

辖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5747人,占辖区总人数的15.7%。我们针对老年人对中医有一定偏爱的特点,借助街道老年协会力量,每月5号开展“相约5号行”活动时,及时将中医“治未病”知识与技能融入健康促进工程中,让辖区老年人在听课、免费体检、健康指标监测、义诊等服务中享受中医药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信得过、用得上一些学到的中医“治未病”技能。

(二)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妇幼保健及慢病防控管理

全面完善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设置中医诊疗室,添置推拿床、电针仪、颈椎牵引仪、TDP神灯、中频治疗仪、家庭远程血压监测系统、中药饮片、颗粒等,中药饮片达282种、中成药45种,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中医保健知识宣传、穴位推拿等中医保健指导。为慢性病人(尤其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等重点慢病患者)结合免费体检进行中医“四诊仪”体质辨识,并做好体质辨识建档和人群的随访工作。结合开展高血压家庭远程监测项目,对监测人群进行“治未病”理念全方位植入,将中医“治未病”手段贯穿于高血压病的防控全过程,促进慢病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临床工作管理

紧紧围绕“服务更可及、能力有提高、群众得实惠”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

1. 完善体系。

制订覆盖全面、互有交叉的中医“治未病”管理制度,完善发展有目标、运行有评价、行为有约束、奖励有制度、惩处有依据的体系。

2. 细化做法。

根据季节变换、传染病流行趋势、常见病及各类慢性病发病情况,针对性引入中医经方,进行辨证施治和系统调理。并将雷火灸、穴位敷贴、耳穴埋籽等易操作、起效快的技术植入到各临床科,确保中医适宜技术使用至少达5项以上,每病区每天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不少于20例。

3. 落实方法。

①拟定任务,有效对照。围绕年内需完成的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业务总量,确定各科室年度需完成的任务指标。②保量促质,两手并重。将“中医药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比例、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列为科室重要考核指标,确保中医工作有数量并有质量。③落实保障,考核到位。成立中医“治未病”组织网络和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实施工作的宏观指导及相关工作。设立“中医治未病专项奖励”,用于中医药工作运行奖励,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加强督导考核,领导小组对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定期检查评估和不定期督导,医务科和护理部把好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关,公卫科和核算科每月对各科室部门中医药使用情况落实奖惩,对开展得力、效果明显的科室部门进行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进行督导、约谈和通报批评。

三、加强文化推导,促进基层“治未病”传承发扬光大

(一)舆论引导,主流推广。

充分利用民政、村委、老龄协会等社会团体力量,加强舆论引导、主流推广,夯实中医药基层网底建设。认真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每月更新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介质,全面弘扬江阴中医的瑰宝——龙砂医学文化,不断推进中医中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特别编制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等专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手册,定期发放入户,以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面。

(二)活动传播,阵地前移。

将中医药文化宣传融入“健康社区行”、“相约5号行”、全科团队驻点服务及各类卫生宣传活动中,发放中医健教处方;每年举办“中医文化宣传周”活动,进行大型的义诊、宣传、现场为居民针灸、推拿;每月播放中医治疗保健常见病慢性病的宣传片;医务人员进行家庭访视时做好群众的中医药保健指导,不断传播中医药国粹文化。

(三)品牌引领,打造特色。

优选中医技术全面、群众基础好、区域影响力大的家庭医生,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稳步推进基层中医治未病工程,充分发挥“百姓医苑、中西兼容”特色,助长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不断深入,引领各服务站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四、坚持三个统一,推进基层“治未病”步稳更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基层中医“治未病”工程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和政策的关心和重视。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我们认为,在基层中医“治未病”工程上,需“蹄步走,不停步”,做到三个统一:

(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既要从实现基层中医“治未病“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要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坚持中西结合和辩证施治相统一。

当前,中医药服务内容很少,中医不中,中医西化,两级分端,急需发挥中医药在一些医疗领域的优势作用,恢复医生对中医的自信,营造良好的中医发展环境,科学规范管理,中西结合,辩证施治,发挥疗效,保障健康。

(三)坚持服务优先和群众受益相统一。

良医治未病 篇8

“赢在中国”某参赛者请教张瑞敏说:“张总裁,您日理万机,最优先处理的事是什么?”张回答说:“重复发生错误的事。”

的确,重复发生错误的事,表示我们的问题管理有警讯了!不然何以会一错再错?他也说道:“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强调把企业出现的任何危机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患于未然,及早解决可能演变为危机的问题,和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

实务上,仍有许多管理者,终日工作像个“救火队长”一样,为处理已爆发的突发事件和问题疲于奔命,从来无法静下心来思索如何防危杜渐。让管理者当救火队长的缺点,除了“大材小用”不符成本效益原则外,由于因为忙着执行操作的细节,耽误管理规划工作,只忙着“灭火”而无暇规划“消防”,回到事发的根本上,从源头控制起,才能让一个专业经理人回归到管理角色的本位,一劳永逸。殊不知许多问题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有些甚至于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危机一旦爆发,再怎么有能力的救火队长也解决不了危机背后积累已久的问题。Paul Niven在 2002 一项针对全球抽样企业,经理人执行战略规划的调查中揭露,85%的经理人每月花在讨论战略与规划的时间不到1小时!而这种情形,据我的观察在东方更形严重。

“问题”,无疑是管理者面临的必修课,为了解决它,除了使用前述所提到的要因分析去找出根源,防患未然以外,再提供一个必备的管理改善方向,那便是兼顾“落后管理指标”与“领先管理指标”的掌控。简单地说,落后指标就是对已经发生结果所衡量的管理指标(例如: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减少2%);而领先指针是指驱动最终结果的达成过程或原因的管理指标(例如:销售额减少的原因,是客户满意度降低或产品质量不稳)。我们不能等到发现销售额不佳后,才拼命派业务代表去招揽生意、更大规模的推出营销方案,这样的做法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就长期而言,平日应多专注于顾客服务响应,以期提高满意度,或是严格质量管理等等。运用具因果连结的战略性管理思维,我们所管理的就是问题的“根源”而非“乱象本身”。

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9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由体检中心、传统疗法中心、健康咨询门诊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20__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20__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600余份,举办健康讲座10期,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篇10

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针对中医“治未病”工程,医院经深入调研,决定以体检中心为平台,以探索实现“治未病”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为目标,以使用中医药服务大众,提高祖国医学健康保健水平为宗旨,以“治未病”为方式,健康辨体质为工具,健康促进为手段,健康管理为平台,建立新的健康管理中医新模式。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发” 三个层面加快“治未病”服务网络的建设。

本中心特点是“四位一体”形成一个管理环,环环相扣,循环渐进地上升。高年资中医采用轮流坐诊的形式,首先对就诊人群进行未病和已病的体质辨识,已病人群引导到医院本部有关科室和专家治疗。未病人群辨其体质平和与偏颇制定出改善体质的综合方案。环节的第二位则是健康养生教育,采用健康教育大课堂“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接受者信赖中医自然的养生保健功能,在心理上更加接近中医的自然和谐。第三位是中医养生干预措施,根据受检者情况不同,采用针灸,推拿,足浴,中药熏蒸,中医康复和调理运动,中药饮片,精神调护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干预服务。第四位是健康信息管理,详细采集每一位受检者的健康信息,对参与辨识和干预的人群建立了健康档案,详细采集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实现通过干预,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未病防治的目的。

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医道同源“治未病” 篇11

新华社记者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权威解读,特别梳理了五大看点,但从其五大看点来讲,主要是将中医看作是产业,是一项能够带来效益的产业。笔者认为,国家将中医地位提升,重视中医,还应当有弘扬传统文化内在精神、提升国民素质、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多方面意义。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医在先秦时代早已形成,在《周易》《尚書》《左传》《国语》《战国策》及诸子百家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关于治疗疾病的记载。特别是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更是中国上古医学的宝典,是中华民族先民对人类医学的智慧贡献。至今,这部宝典的内在精神仍然是人类认识自身、治疗疾病、过健康生活所应学习和遵循的法则。在对《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学习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医学之 “治未病”的先见之明,这个先见之明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也与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在此作一梳理。

中医与道家有着甚深的渊源关系,古人就说过“医道同源”,关键在于对“道”的体会和运用,《庄子·齐物论》曾言:“道通为一。”道是一个道,在不同的方面去运用,就有不同的妙用,如古人较多提到的有治国之道、用人之道、用兵之道、医道等。道,运用于医学领域就是医道。《黄帝内经》就是“道”在医学领域的种种妙用的方法论。其开篇《上古天真论》是以黄帝问“道”于天师岐伯起始,开启了高屋建瓴、雄视百代的中华医学宝库。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提问,也适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并没有摆脱疾病的困扰,反而不断增生新型疾病、新的病毒、新的疫情,得病的人群也日趋年轻化。天师岐伯回答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又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两段文字含义深刻,表明了中国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以及健康观念等多方面的意义,可以看做是中医治病的总原则、总纲领,指明了什么是健康的生命,指明了疾病产生的根源,指明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简要来说,就是要人们首先要过“合于道”的生活,起居有时,知足常乐,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样才能远离疾病。反之,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纵情声色、贪得无厌等,这样疾病也随之而来。当然,要完全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这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所以,道不虚行,仗缘方生。《道藏》中就有一部《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就是道家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了解这个道理而宣讲的健康生活原则。其开篇言: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所谓的“病”,如“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憎欲令死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等等,共列举百种,就是人们种种不善的行为,从而会引发疾病的后果。所谓的先见之明,就是如果看到某些人有以上的这些行为,疾病已经不远了。应当注意修正自己行为,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那么,如何治病呢?老君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又开出治疗上述不良行为的药方百种,所谓百药者:“体弱性柔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除去欲心是一药。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虽憎犹爱是一药。好相申用是一药。为人愿福是一药。救祸济难是一药。教化愚敝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戒敕童蒙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扶接老弱是一药。以力助人是一药。”等等,其实,是让人们转换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种种良善行为,才能远离疾病。

正如老君最后总结说:“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炁不守,故风寒恶炁得中之。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

所以,中医认为,疾病,并不是单纯的,不是孤立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和人的心性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有种种不良的行为,这是引发疾病的根源所在,反之,如果改掉这些不良行为,而树立起种种善良的行为,疾病会不治而愈。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对待疾病这个问题,也应当结合诸多要素来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正确分析疾病的来源,也才能形成“治未病”的先见之明。这也是“道”在这个领域的深湛妙用。

上一篇:适合农村的创业项目下一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