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精选8篇)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篇1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2007-12-15 23:35:5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2)新洲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事业。

=、基本特点:(=)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

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为主,不给政府背包袱;(=)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养老基金没有互济性功能;(=)采取县(市)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金运营方式为储蓄、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与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历史包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对象:全体农民。我区村干、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对象。

=、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线管理,并实施财务监督。

二、新洲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和现状

新洲区地处武汉北部,现辖==个街镇场区,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新洲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启动,近十四年来,有起有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有萎缩滑坡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农民“老有所养”,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启动发展阶段(====年—====年):==年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全武汉市有=个。==年当年实现参保农民====人,征收基金===万元,==到==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万元,到==年底参保人数达=====人,基金达====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其主要原因有五:(=)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将武汉市列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地

区。以后民政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交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积极引导。我区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政府工作目标,并将农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各乡镇民政办增设=—=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较为充足。根据民政部民办发[====]=号文件,可以按当年收取的保险费总额的=提取管理服务费。==到==年提取了管理费===多万元,一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二是作为乡镇完成基金征收任务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和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养老保险承诺利率较高,==年——==年

==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利率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调整整顿阶段(====年—====年):==年,国家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基金挤占挪用、违规投资、乡镇和村截留保费、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规范,一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部门管理,二是不得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三是清理整改基金违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未理顺(民政部门至今未移交工作到劳动部门),工作经费无着落(按财政应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农保工作人员太多,我区乡镇==人,财政压力较大,并未将此列入预算),另乡镇于==年开始机构改革,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了精简,区民政局只承认了退休的=人,使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由于银行利息大幅

度降低,国家为了化解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对养老保险的利率进行了调整,==年=月降为=.=(==年=月降为=.==),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年省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阶段不再接受新业务”,至此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滞阶段。

=、停顿、半停顿阶段(====年—====年):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到====年出现了退保人员增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近三年来基金当年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篇2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一) 发展状况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3年以来, 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建立由政府财政补贴的新型农保制度。

2007年年底, 全国1805个县 (市、区、旗) 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保工作, 5171万农民参保, 积累保险基金超过412亿元, 392万参保农民领取养老金, 当年支付养老金40亿元。

2008年新组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实和加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

近年来, 各地在制度模式和财政补贴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试点探索, 形成了三类制度模式:

1.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础养老金部分个人不缴费, 直接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个人账户部分实行个人缴费, 有些地方还给予参保补贴。

2.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制度结构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类似, 但筹资和保障水平较低。其中社会统筹部分由政府预筹或者企业 (单位、集体) 缴纳。

3.完全个人账户模式。即全部筹资都记入参保者个人账户模式。

在财政补贴方式上也有三种:一是“进口”补, 即从缴费环节进行补贴;二是“出口”补, 即从发放环节进行补贴;三是两头补, 即在缴费和发放环节都进行补贴。

2009年9月1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农民老有所养即将变为现实。它标志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完全依赖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成为历史, 其意义堪比2006年正式取消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

(二) 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这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 在这种养老方式下, 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

2.自我养老。这同样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 其能够为农村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 但是与传统的自我养老相比, 如今的自我养老在内涵上出现了很多变化。在发达农村地区, 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是多元化的。

3.社区养老。这是一种以集体作为养老服务提供者的养老方式, 在这种养老方式下, 集体承担其成员部分乃至全部的养老责任, 这种养老方式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其实行需要坚实的集体经济作为后盾。

4.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供给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 但商业养老保险只能面向部分富裕而且观念比较新的农村居民。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给者是政府, 从长远看, 其必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方式, 该制度正处于改革之中。

6.“五保”养老和优抚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针对的都是农村中的特殊群体, 在这种养老方式下, 相关群体的养老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 但是不具有普遍性。

如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把我国农村分为发达农村地区、欠发达农村地区、落后农村地区的话, 那么三者的主要养老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发达农村地区, 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在落后农村地区, 低龄老人的养老以自我养老为主, 高龄老人的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 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养老方式介于二者之间。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人口众多, 老年人比重过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 农村4-2-1式的家庭也在增多;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 使农民实际的购买能力下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 覆盖对象有缺陷。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 其中75%在农村。据统计, 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

(二) 农民收入水平低, 缴费压力过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 农村人口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在不断增大。

(三) 缺乏国家的财政支持和集体单位的配套缴费

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强制性的缴费制度, 国家财政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城镇居民参加的各种保险, 唯独对农民参加的各种保险缺乏财政拨款。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 农村的村级单位大多没有独立的资产和固定的收入, 乡镇政府是通过财政资金拨款维持运行的。

(四) 养老基金的运营及管理不合理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主要依靠银行存款、委托贷款、购买国债和财政补贴收入, 只有少量基金参与股票或直接投资。由于管理不够规范, 管理费用和投资损失过高, 很难保证农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 银行利率的持续递减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困难, 运行低效主要是银行利率下调的原因。

(六) 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

从整体发展过程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缺乏法律性规定, 大多是以政策、通知、会议决定等形式进行制度落实, 缺乏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配套缴费都不具强制性, 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 这也注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

三、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我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 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

(二) 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这三种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居住代际分离倾向的出现, 越来越多家庭的养老功能出现弱化, 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满足将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我国人多地少, 农民承包的土地数量有限, 农业的比较收益低, 土地承载负担重。土地承包制也使农民丧失了集体的福利保障。

(三) 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 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城乡差距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 养老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四、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建立新农保的前提

1.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新农保, 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 势不可当, 家庭养老势单力薄, 难以为继。如何防止农村老年人陷入贫困, 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2.从农村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 改变传统养老观念, 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养老观念需要随之转变。引导农民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树立靠“社会养老”“自身养老”的意识。

(二)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1.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 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已明显影响农业效率的提高, 在这一制度下, 由于土地使用权难以有效流转, 大批进城务工人员不愿种地, 但又不愿放弃承包权, 使得一些种植能手又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 究其原因, 就是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如果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就有可能实现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 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 有助于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有利于启动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实现“保增长”的目标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刺激内需是解决保增长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消费需求巨大, 但由于受传统的家庭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观念的影响, 多数农民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以防遭遇年老、伤残、疾病等风险, 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稳定农民的心理预期, 从而激发农村潜在的购买力, 扩大内需, 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调节城乡收入差距, 缓和社会矛盾。“保稳定”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的头等大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 对丧失劳动能力者及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提供物质保障, 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分配不公, 缩小贫富差距, 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三) 具体措施

1.财政支农费用中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资金。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主要有: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四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财政的支农经费增长很快, 却没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资金, 这是不合理的。

2.减免的部分农业税转变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为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顺利恢复, 有效地运行, 在减免农业税的过程中, 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或地方政府的名义把减免的农业税的一部分强制性地转变为农民养老保险基金, 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分层次地记录到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 以减少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负担。

3.建立农民养老保险的动态账户。在设计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农民流动的特点, 设立农民养老保险的动态个人账户, 无论参保农民流入哪里都会根据所在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增加个人账户的养老基金。通过动态个人账户把流动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统一起来, 根据个人账户的状况进行养老金发放。同时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 为省际间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接续转移提供技术支持。

4.允许农民实行土地权投保。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 耕种农民具有减少的趋势, 这对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就应该建立农民以土地换保障的制度。

5.建立赞助基金。我国的支农和扶贫都建立了专用基金, 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一定效果。借鉴这一经验,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赞助基金。制定相应的政策, 鼓励国内外的企业、乡镇企业、城市居民中的高收入阶层以及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等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赞助部分养老保险金, 以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6.加强政策配套, 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农保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混合制度, 个人账户部分为基金积累。而账户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是基金积累制度的内在要求。提高基金积累制度收益率的重要途径是进行市场化运营, 只有资本比较自由地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 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平均收益率。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篇3

[关键词]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由国家、各类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按一定比例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为解决农民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1]建设便捷、高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发展新疆的必然要求,关系到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目前,新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初步建立,农村低保工作正在稳步开展,农业保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年轻人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内在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新疆区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前,新疆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体制,社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依靠生产队,而家庭只是这种生活保障的直接体现者。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新疆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不复存在,原集体保障功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全部重担暂时回落到家庭。1980 年代初,乌鲁木齐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少数富裕村借鉴内地的做法,开始探索仿城市的社区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但这在全疆只是凤毛麟角。[2]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始于1991年。1991年初,乌鲁木齐、米泉、博乐被列为全国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并在新疆民政厅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办公室,制定出《新疆建立和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启动后得到了绝大多数农牧民的欢迎并迅速在全疆各地普及,到1997年底,全疆13个地州、49个县市的13.44万农民自愿参加了农民养老保险,收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6 548.95万元,截至2003年5月底,已为到期的1 857名投保人员领发放养老金25.7万元,为去世的396名投保人员发放本息27.8万元。[3]新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是以养老金为贷款抵押的呼图壁模式等一些先进经验还曾在全国大力推广,但由于种种原因,自1998年4月起,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停滞,部分参保农民办理了退保手续,农保干部减少近40%。目前新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正处于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低迷时期。

二、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干部和农民养老保障意识较薄弱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某些干部对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目前城市养老保险工作还不太完善,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制度正处于摸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较仓促,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悲观和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教育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民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有些农民将农村养老保险费的收缴与乱收费混为一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否定态度。有些年轻人认为让父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会被人指责不孝和无能,从而反对父母参加养老保险;而有些老人则认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相当于对子女不信任,丢子女的脸,因此不敢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另外,少数民族普遍存在“四怕”思想,即怕政策变、怕不兑现、怕钱贬值、怕干部换,尤其害怕国家政策的大起大落,所以对于养老保险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投保积极性不高。

2.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1991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新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薄弱,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不高,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新疆农民平均年收入为2 48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元,相当于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半。[4](P23)新疆绝大部分乡村集体经济状况不佳,有关资料显示,全疆乡村两级负债284万元,村均负债35.3万元。[4](P146)因此南疆地区大部分农村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变形为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3.基金筹资困难,保障水平低,执行有一定的困难

《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若按每月2~20 元标准计算,60岁时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为7~70元左右,若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涨等经济因素,最终拿到手的养老金很难起到养老的作用。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每月2元的投保档次,这样60岁以后他只能每月享受7元的养老待遇。这种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来说仅仅具有象征性意义,远远不能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5]如果新疆农民想得到较高的养老保险,每年必须缴费480~600元左右。2007年南疆喀什地区农民平均收入为1 872.5元、和田为1 417.29元[4](P324),若按每年600元来计算,仅养老保险就占其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在目前的情况下按这种标准缴费是不可能的。此外,新疆南北疆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别较大,新疆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大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未得到解决,南北疆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在南疆农村地区进行养老保险筹资有很大的难度。[6]

4.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新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运输不便,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新疆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把养老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的方式以保值增值。但是近几年来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导致政府的包袱加重,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以前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还导致地方民政部门直接受制于当地政府。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此外,《基本方案》还规定,农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基金的3%来支付,但是由于养老金数量有限、当地政府资助不足等原因,所收管理费很难维持农村养老管理人员的日常业务需要,再加上会议费、宣传费、资料费缺口很大,很难有效开展工作[7],由于工资低、待遇差,许多农村养老管理人员离开了工作岗位,造成农村养老基金管理队伍紧张和服务水平下降,这对虚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对做好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几点设想

1.大力宣传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逐步提高干部和农民的参保意识

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鉴于此种情况,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培训和讲座,逐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养老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参保、人人支持养老保险、人人宣传养老保险的良好氛围。 还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受众面广的媒体大力宣传现代生育文化和养老文化,使现代养老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使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采取“个人账户积累为主、社会统筹为辅”的筹资模式

目前,新疆一些地区已经具备投保能力,特别是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乡镇企业发达,农民收入高,集体经济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在新疆克拉玛依、奎屯、鄯善、石河子、沙湾县、玛纳斯县等地率先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保试验,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应在农村计划生育户、多女子户先行,然后逐步在其他群体开展。在南疆三地州和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目前农牧民收入普遍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很难向投保农民提供经济补助,而且农民很难承担全部养老保险费用,目前暂不具备投保条件,建议暂时延缓。有条件的农民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没有自给能力的老人应当享受低保或送到敬老院,也可以采取免缴型普惠制养老模式。缴费困难的农民的保费尽量减免。每村还可以设立农村养老保险互助金,每人每年交5角到1元不等,通过严格审核用来支付困难户的养老保险费,从而尽量避免养老保险“保富不保贫”悲剧的再次重演。鉴于新疆目前严峻的财政状况,建议由国家、自治区、集体、农民个人这四方来进行筹资。笔者认为,目前农民总投保标准占农村平均收入的约10%比较合适,南疆农民的个人缴费总额不能超过平均收入的5%(按照北疆、东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递减的情况,国家、自治区出资所占比重依次递增,而集体补助和农民自筹比重应依次递减,国家可以采取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参保补贴方式)。各方投入比例和缴费标准应当根据新疆各地实际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可以在农民出售夏粮或棉花时集中扣除,所交款的90%存入个人账户,其余存入统筹账户(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灾年农民可以缓缴,最后缴纳农村养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南疆粮棉主产区可以采取粮食换保障和棉花换保障、土地入股建合作社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最终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养老保险制度。

3.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提倡农民早日参加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归根到底是资金的问题,只要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必然会跟上。建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素质等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民参保年龄越早,个人和国家经济负担越轻,因此应鼓励青年农民尽早参加养老保险。

4.成立独立的养老金管理中心,加强对养老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新疆资源丰富,毗邻的国家较多,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十分方便。建议新疆农村养老保险部门把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投资于中亚和新疆地区的天然气、煤炭、矿产、高速公路等低风险、高回报行业,或专门成立农村养老金投资公司,高薪聘请投资专家进行管理,逐步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力度。此外,建议自治区政府允许养老保险管理机关发行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福利彩票,以解决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资金和管理费问题;改变以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由民政厅一家单独管理的局面,建立由政府财政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审计和银行多方组成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委员会,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独立核算和管理,县级以上单位应成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行政关系上应直接隶属于自治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不属于地方政府;从社会上聘请监督员,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公开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挪用和滥用问题,保证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

5.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层次比较低,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规定只能停留在政府文件、通知、实施规则等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上,没有提高到地方性法规的层次,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其权威受到一定的质疑。建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利用地方立法权,制定一系列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农保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6.

[2]尚卫华.论新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17-18.

[3]高仲霞.新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49.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与展望[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5]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6]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吾马尔•拜克罗,吐热尼古丽•阿木提.转型期城镇贫困群体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06农村区域发展1班060102013谢翔

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旨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发展农民养老保险事业对保护广大农民特别是老人的权益,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与满足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并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世界各国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的发展方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因此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改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权利受到侵害,急待解决。

一、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定义及意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为了解除农民养老之忧而建立的保障全体农村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它以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为手段,强制缴费,强制参加,对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或退出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进行基本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 ,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数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现阶段,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我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国家根本大法的要求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赋予广大劳动者以获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事实上,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只有尽可能地扩大保险范围,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我国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来看,其范围是很有限的。如养老保险主要在城镇职工中实行,农村实行的比例还很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范围则更窄。因此,遵循社会保险立法的普遍性原则,把所有劳动者都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是发展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一个基本方向。属于社会保险一个重要分支的养老保险理所当然也应遵循普遍性原则,让同享公民资格的广大农民也实际享受到养老保险的权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根本大法——宪法还有规定,全国所有公民,不论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宗教信仰等,平等的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利。那么,我们从公平的立脚点来说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体现在机会上、结果上。养老保险制度原则上规定其适用范围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工、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 1

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上的缺失造成这两类人员在参保机会上的不均等。截至至2001年低,包括个体户在内的1.7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仅有535万人,覆盖率仅为3%。其中农民是领会就业人员的大多数。造成了大量农民的养老保险的不公平待遇。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机会上的不均等,已经或者将造成结果上的不均等,大量的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贫富差距没有在这个制度上得到改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以及各项规章法律制度都应该遵守,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于得到改善,才能很好的和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适应,和宪法的基本精神相适应。

2.农民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2.37亿,其中农业人口9.14亿。占总人口的73.92%,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有老龄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在农村人口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预计到2020年后,农村老年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比城是14.0%-17.7%。在农村,老年人与其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虽然高达88.7%,但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依靠老年人自己的比例高达50.7%和82.2%。

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的养老问忒是一个涉及多半个中国的大事件,但现实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10余年,收效并不理想,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花了很大力气,但就全国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是参保率低、覆盖面宰,管理也出现一些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的重任是保证全国老年人生活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比重还有现实告诉我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很大空缺,要解决突发起来的“银色浪潮”,迫切要求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减轻、化解养老压力,从更深的意义来说,只有得到完善,才可能有全国的安定与幸福。

3.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以上,农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现实情况表明,由于被生病和养老问题所困扰,农民不愿也不敢将积蓄用于消费。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生产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养老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其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其二,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跨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提高,而迁移者大多为青壮年,这也使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

4.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备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公民养老或其他方面的保障。现代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

意识,但仍以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为主体。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不然。《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资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不少地方在实施中还进一步把“个人交纳为主”改为“由个人全部交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这一模式表明,其主体是个人,而不是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养老保险或其他保险的性质决定于资金来源的主体。既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以个人交纳为主”,自然就不具有“社会”的性质。故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具有社会养老保险所共有的根本点,是名不符实的。

5.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了近30年,国家对农村计划生育的经费投入是巨大的。目前城市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但在农村多数地方生育二胎属于合法,三胎以上也大有人在。造成农村高生育意愿是多方面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农村家庭养老的现实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农民为降低老年生活的风险要多生儿子,为遵守生育政策而选择性别 胎或抛弃女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农民的生育意愿贴近生育政策,降低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使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真正得到落实。

6.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些实地调查显示,农村老人最羡慕的就是可以领取退休金的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拥有基本生活来源大保证,有利于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可以极大得增加农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现状及其问题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近九亿,约占全国人口70%和全球人口30%以上。但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的保险覆盖率仅为30%,特别在养老方面。由于农民收的低水平,使得养老保险投保率低,即使现有近千万农民投保,但是保障效果较差,仍有三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农村的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1.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这种以区县为主要统筹单位的办法存在着较大缺陷。一般而言,保险覆盖的范围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很多情况都相同,这就使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需的不变成本(机构设置,管理系统装备)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特征。

2.商业保险不愿进入农村。由于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小,商业保险作用便至关重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除农村人寿的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在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寿险公司不愿意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第二,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城市没有网点。开发县域城市需要重新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前期投入较大,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城市长。

3.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仍在。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仍比较落后,人们的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仍在,导致对于养老保险的排斥心理,阻碍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

4.保富不保贫。因为目前推行老年计划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储蓄养老式的社会保险计划,它的收益者必须首先是缴费者。而在农村地区,能够长年负担固定费用的人口必须要有稳定的相当的经济收入来源,这对大多数贫困人口,特别是老年贫困人口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此,大多数贫困老年人实际上不可能成为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因此,对于当前正处于老年阶段的老年人来说,很难从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中获益。

三、世界各国的经验

日本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人口在出生率、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上,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上都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比日本整整晚了三十年,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大,发展快,各地发展不平衡,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要比日本难得多。因此,在研究老龄化政策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各地不同需求,各地区差别以及高龄老人老年妇女的特殊需求。日本在解决农村养老保险时采取的分类指导原则和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学会因时因地制宜,从不同层次,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分析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美国养老保险政策推行了社会保障税制度,通过税收征收来缓解赤字缺口,解决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资金投入问题。

西方国家最早开始养老保险制度,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依靠立法手段,逐步将养老保障覆盖面普及全社会成员。美国在1935年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英国于1946年和1948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如《国民保险法》等,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村养老保险事业。

四、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现状及问题,借鉴各国发展经验,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选择好的乡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扩展农村保险业务。从国内保险市场分析,城市市场竞争激烈,农村市场相对冷清,因此,选择好的乡村,以点代面开拓农村市场,利用有线广播等工具开展养老保险的反复宣传,逐步改善人们的养老观。根据情况,不定期派出水平较高的讲师,召开形式多样的养老保险说明会,提升宣传成功率,迅速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保险业因确立正确的营销思路,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开发适合农民的险种,拓展商业养老保险。

2.加强基金的运用,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然而,仅仅凭借存入银行、购买国债、交存财政专户取得利息等手段,根本保证不了兑付要求。为了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建立较高层次的基金管理中心,组建一支懂金融、会运营的基金管理队伍,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运作,达到基金最大程度的增值。二是建议国家发行农保基金保值债券。三是加工基金参与股市的力度,或尝试探索银行有偿使用农保基金的途径。

3.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中国是一个75%人口在农村的国家,农村人口的急剧老化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将严

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因此,让更多的农村人民意识到保险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逐渐消除养儿防老的观念,使保险也可以进入农民的意识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逐渐缩小与城镇人民的差距,使中国保险业与农村找到相互的契合点,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4.农村养老保险还应坚持几点原则:(1)因地制宜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既应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能够提供剩余积累,而且从积累中提取的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保险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当前的生活消费没有影响时,建立社会保险才具有可能性,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就谈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所以,农村经济发展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是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条件,我们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适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而不能不顾经济发展。(2)区别对待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管理。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应灵活对待,能够纳入到城镇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应尽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提前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衔接。(3)循序渐进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逐渐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二,资金的筹积,在现阶段因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今后,随着农民收的不断增加,集体和国家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第三,逐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衔接,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第四,现阶段应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与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相结合,慢慢过渡到完全的以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是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当前农民养老保险事业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地面对并积极解决相关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篇5

摘 要:农村养老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探索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农村 新型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6%。预计在未来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5%。养老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中国农村还处在传统的“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阶段,显然这些模式已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保基本、一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基本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酥体补州、政府补贴和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一些地区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此后,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纷纷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且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进行,许多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深入研究。许海燕(2005)认为尊重和保护农村居民人权的具体体现是建

[1]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筹集

[2]与基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唐自政(2010)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较多问题。

[3][4]。宋艳(2010)指出应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朱政旭(2011)认为新

[5] 型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层次低,运营方式单一,保值增值压力大。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取向,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 “老农保”的区别是:“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支付上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2.1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出台,但是覆盖面仍然不足,尽管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险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受时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难度很大。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2643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8525万人。基金支出588亿元。领取人数占参保人数的26.12%,平均每人每年689.74元,平均每月57.48元。

再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的影响,这种水平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只能算是一种生活补贴。

而在当前经济水平下,农民日常家庭支出中,最紧迫的需要是发展生产、教育子女等,养老保险并不排在前列。目前,新农保制度规定的收益回收期为15年,农民领取年龄为60周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而目前我国公民平均寿命为73.5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限仅为13.5年,农民还存在顾虑心理。许多农民处于观望态度。政策中的集体补助很难落到实处,多数乡村集体经济、集体企业已经转为私有,只有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乡村,才能提供一些补助,这样就导致集体补助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压力增大。

2.2基金保障及管理制度不足

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这种筹资模式主体为农民,这就导致部分贫困农民由于财力不足,不愿参保。而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往往落实不到位,更是大大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缺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专业型人才。管理混乱,工作中还存在较多漏洞,大多数基金由当地民政部门单独管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无法保证,许多老年人无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甚至有的老人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一下。

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机构,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是非常巨大的,2011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对于这一巨额资金,其保值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因为新农保基金的是农民养老的保障,其保值增值工作也会直接影响新农保制度的信誉,如果无法保值增值将严重影响新农保工作的进行。

2.3缺乏相关法律保护,稳定性、持续性差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了萌芽期、探索建构期、探索创新期三个阶段。各阶段政策法律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试点阶段,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还是依据《指导意见》,各地根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差异很大,缺少规范性、稳定性、持续性。致使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无法根据法律予以解决,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目前情况下,推行新农保试点的地区,纷纷出现案件纠纷,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无法可依,纠纷无法解决,只能靠调解手段,但是农村普遍文化水平低,觉悟性低,调解往往不奏效。这些纠纷的发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4我国农村发展的特殊性限制

我国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且增长速度缓慢。我国大多数农民并不富有,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当前环境污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严重,常常导致农民入不敷出。许多农村仍然没有实现机械化,导致农民的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大多数收入水平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977元,人均支出为5545元,农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民缴费占的比重最大,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就无法缴费参保。

3完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参保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并对政策予以充分讲解。如针对农村以看电视为主要娱乐工具的特点,做一些大型公益广告;地方政府举行宣传活动,帮助农民解读政策,宣传新政策的优惠;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要为农民树立新的养老观念,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愿参保。宣传对象要

扩大范围,不仅要包括6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要包括中青一代,改变农民“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提高政策吸引力。

3.2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用范围,完善管理制度

诸多学者及实践证明,建立全面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农村中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在外面打工,常年不回家,这类家庭更希望尽早建立全面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另外,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有七八年的试点,中央及各地政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已经比较牢固。我国已经具备了扩大甚至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是一大亮点。关键在于政府财政支持要到位。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方农民生活水平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补贴,加大贫困地区的补贴份额。一方面在资金管理上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基金金由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共同管理,并且定期向社会公布资金收缴及利用情况。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养老资金管理人才,充实到基金管理中去,建立完善的基金保值增值机构。

3.3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保障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政策能否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当前我国试点进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目前的情况及出现的一些纠纷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在以后进一步完善。这部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资金的来源、运营、使用和监督等等。同时各地方政府应依据这部法律出台相应条例作为补充,以此将制度进行完善,保证其稳定性、持续性及发展性。

3.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才能够提高,保障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改善生产条件。本文认为政府在对待农村经济的问题上应该具有延续性。制定正确长远的发展战略并且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切实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鼓励与支持,也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试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推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覆盖面、管理及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农村的国情,在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覆盖面,尽快完善养老基金的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海燕.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05,(11):76-77.[2]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22-12045

[3]唐自政.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的思考[J].法学杂志,2010,(3):139-141.[4]宋艳.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2010,(6):34-36

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 篇6

刘翠 霄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1)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国营企业职工退休金可以达到退休前工资额的70%左右,集体企业职工退休金为退休前工资额的40%-60%,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为退休前工资额的60%。在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领取到的退休金解除了人们在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基本保证人们能够颐养天年。而且当时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得到切实地贯彻实施,人们能够及时足额地领到自己的退休金。这种立而有信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使得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稳定机制的内在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1]而且极大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这种完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养老保险责任、由单位和企业办养老保险事业的制度安排,不仅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将职工与企业死死地捆在了一起,职工将终身在一个企业工作和在退休以后从这个企业领取退休金。结果,在企业不断吸收新职工的情况下,职工队伍越来越庞大,退休职工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2]使得企业不堪重负,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日益显露出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了推动国企改革,国家必须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责任的制度。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按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企业缴纳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的15%,合同制工人缴纳本人标准工资的3%),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在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国家给予财政补贴(1998——2001年,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额为861亿元。[3])。这个规定虽然是国有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它已表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国家将放弃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转而实行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化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并由劳动合同制工人推广到全国所有国有企业职工。

第二,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企业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发放退休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新建立的企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使企业之间不能在相同的起点上竞争,而且缺乏竞争力的老企业已无力支付众多退休工人的养老保险金。[4]于是在199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养老保险金由市县起步、向省级过渡、最后实现全国统筹的资原则筹。到1992年底,全国有2300个县市实行了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革,占全国县市总数的95%,有13个省市自治区实行了省级统筹。[5]

第三,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原则。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法定的、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由政府组织实施,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在必要时国家必须予以财政投入,它是以国家信誉保证最终兑现的制度,因而是最安全可靠的制度,在养老保险三种形式中占有核心地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次之,个人储蓄养老或者个人购买商业人寿保险居第三层次。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6]同时还发布了两个实施方案,[7]供各地城市选择。各地在实施两个方案的过程中,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确定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比例也不同,[8]出现了大、中、小三种个人帐户比例:大个人帐户为职工工资的16%、中帐户为12%、小帐户为3%。至1996年上半年,上海等7个省市选择了办法之一,北京等5个省市选择了办法之二,多数地区综合了两种办法之长处,制定了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标准。[9]不同的帐户比例,不仅成为职工在地区之间流动的障碍,[10]不符合市场经济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而且造成不同地区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差别,对未来建立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困难。

鉴于以上问题,国务院于1997年7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三个“统一”:(1)统一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低于本人工资的4%,以后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2)统一个人帐户规模。按职工本人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不足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不断提高,企业划入部分最高只能是3%。(3)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金支付额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当地职工上月平均工资的20%,另一部分是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2000年12月发布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个人帐户的缴费率由本人工资的11%降到8%,同时扩大社会统筹部分,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全部记入统筹基金,而不再划入个人帐户。这一改变表明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由注重效率公平逐步倾向于注重社会公平。[11]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不享受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第四,养老保险逐步社会化。(1)养老保险的社会化表现在由独立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2)养老保险基金由非官方机构负责投资运营,养老金不再由离退休人员的单位发放而是由银行、邮局发放。到2001年底,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由银行和邮局发放的已达到98%。[12]

第五,覆盖人口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统计表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从1989年的4800余万人扩大到2000年的10400余万人;离退休、退职人员从1989年的890余万人扩大到2000年的3100余万人。在以上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中,不仅有国有企业职工,而且还有城镇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职工。[13]可见不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在增加,而且保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种发展态势将极大推进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形成。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开、1958年的合并、改革开放又分开的调整变化以后,基本固定下来,即使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没有涉及。

现行退休制度是197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退休待遇是,离休金为离休时工资的100%;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以后,其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按本人原标准的全额计发,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规定比例计发,即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88%计发,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2%计发,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75%计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以后,按本人职务工资和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即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实施了20多年的退休制度,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它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第一,覆盖范围太广,将国家公务员以外的党派团体、事业单位等不应包括在内的人都包括了进来,这无疑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1993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高达222亿元;[14]第二,养老金待遇明显高于企业职工,为劳动力合理流动设置了障碍;第三,离退休人员仍由原单位管理,这样在成立比较早、离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的单位,增加了单位的工作负担,影响单位工作效率。基于此,也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总体改革方案,只有一些省市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探索,只能说是为以后的改革积累了一点经验,而且各地进展也不平衡。所以,真正的改革只能在中央有关法规出台以后才能开始。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受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念的制约,而且受实施了30多年的、使亿万人民从中受益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它不仅要对国家、单位或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调整,而且要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城乡居民所应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进行调整;它不仅要对每一个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而且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安排。所以改革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艰难性,[15]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前进。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以上问题,改革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须进一步扩大。在新制度实施以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虽然从国有企业扩大到了非国有企业,参加保险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全国范围来看,养老保险在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中覆盖范围仍然比较小。以全国养老保险搞得比较好的北京为例,1998年底,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仅为30%。其他地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更低,甚至不到10%。[16]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乃至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减少,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由1997年的8671万人下降为1998年底的8475.8万人,而同期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则由2533.4上升为2727.3万人。[17]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才能筹集到比较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经济成分多元化,非公有企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面过小,将制约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应当把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中来。

(2)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须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对于基金的共济性和抵御基金风险功能的影响,我们用以下事例来说明:在1998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之前,在湖北省内,武汉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达26%,但筹集到的养老基金仍然不够支付,而其他城市缴费率仅为16%,但是用不完,还有大量养老基金滚存积累。[18]如果实行省级统筹,在一个省内,基金的共济功能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目标,但是由于历史责任没有理清,有些负担轻的新企业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所以到2001年底,除了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区以外,绝大多数地区依然停留在县市级统筹层次。2001年7月中央在老工业区辽宁省进行省级统筹试点,为此给予了大力财政支持,但是省级统筹没有建立起来,各地仍按以前费率缴费。所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前提是,划分清楚国家和企业在养老保险基金问题上的历史责任。

(3)统一制度规定的缴费比例偏低。1997年颁布的“决定”规定,企业缴费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0%,其中3%转入个人帐户,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这就是说,工资总额的17%用于社会统筹,即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11%用于在职职工的个人帐户积累,两项合计为工资总额的28%。在实行统一制度之前的1996年,养老费用的实际支出达到了工资总额的23.58%,假设在统一制度实施以后,养老金支出维持在1996年23.58%的水平,那么个人积累无论如何不能达到11%。许多地区由于养老金支付比例高而出现了个人帐户帐面余额高于实际积累的空帐现象。有人提出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非财政途径,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1996年为92.5%,1997年90.7%,1998年为82.7%,呈逐年递减态势,主要因为国有企业效益不好),提高统筹层次以缓解国有企业集中、退休人员多、养老保险金支付困难的情况。[19]

(4)规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法律责任。在目前的缴费比例下,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缴费越来越难,征缴率在逐年下降。例如,1996年,国有企业收缴率为90.38%,比1995年下降3.22%;集体企业收缴率为90.11%,比1995年下降0.99%;其他所有制企业收缴率为96.04%,比1995年上升3.44%,这表明其他所有制企业经营好于国有企业。[20]到1998年底,全国欠缴社会保险费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9户。[21]200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2版刊登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长期欠缴养老保险费超千万元的16家企业名单,这16家企业欠费累计达44191万元。养老金所具有的赡养性质,决定了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影响到养老金的发放,并直接损害离退休人员的权益,因此需要用法律对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加以规范。对此,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法国,为了消除雇主对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抵制,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在给雇主发出最后警告以后,可以采取强制征收的办法:①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发出具有执行力的强迫性命令;②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诉诸监督机构(在全国范围为社会保障事务部部长,在地方范围为地区社会保障机构),监督机构发出执行令,由国家征税机构对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予以征收;③向一般法庭提起诉讼,以判处雇主缴纳其应缴的社会保险费;④不缴社会保险费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以民事当事人的身份向刑事法庭提起诉讼。对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刑事惩罚可以是罚款(数额是所雇佣人数的倍数),必要时可以判处监禁。对于逾期(发工资日为缴纳社会保险费日)缴纳者处以滞纳金,滞纳金的数额视拖欠的时间长短而定,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缴清的,增缴10%,之后每逾期一个季度再增加3%。只有在雇主能够证明自己的诚意或者有不可抗力,或者向有一审或终审权的社会保障法庭提起诉讼的,雇主才可以请求部分或全部取消逾期滞纳金。法庭只审查减免滞纳金的条件,而减免的数额由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决定。[22]我国可以参照法国的立法经验,在我国的有关法律中作出相关规定,以保障养老保险费的按时足额征收。

(5)要有效化解在养老保险上的历史债务。在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下,在职职工不仅要承担为上一代职工提供养老金的责任,而且要为自己储存养老金。在传统养老保险模式下,国家将本应为职工积累的养老保险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构成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隐形债务。这就是说,在新制度实施时,在已经离退休的职工(到1995年,约有2850万人[23])没有任何积累的情况下,需要为他们筹集足够支付他们养老金的经费;对于尚未退休,但在新制度实施时已工作了多年的中年职工,由于在退休时难以积累足够的养老基金,需要将其以往的工作年限视为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而予以补偿(据有关部门测算,按11%个人帐户缴费比例积累,视为缴费年限的补偿金需要14000亿元[24]),这两者构成的历史债务数以万亿元计。[25]如此巨额的债务在1996年为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26]按照目前的积累规模,大约需要二三百年的时间,即使按照世界银行的乐观估计也需要100年左右。[27]在假设国家不化解历史债务的前提下,到2004年,养老金提取总额等于养老金实际支出总额,即当年的实际积累资金为零。[28]此外,不清理历史债务,就使得历史负担重的老企业和没有历史负担的新企业在养老保险费率上的巨大差别,例如。武汉市等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养老保险费率达到24%以上,而深圳地区的企业费率只有6%,这种畸轻畸重的保险费负担,恶化了地区之间的竞争环境。[29]所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化解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历史债务,即合理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在通过财政途径解决养老保险金资金缺口问题上,主要有以下政策和观点是:(1)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国家社会保障基金。(2)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交社会保险机构作为社会保险基金。变现的国有资产由社会保障部门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经营者经营。[30]但是也有人在同意由政府承担主要还债责任的同时还认为,尽管由国家单方面对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进行补偿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在实践中几乎不具有现实性。认为,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历史欠账并按一定比例对责任进行分解,是较为理性、可行的方案。[31]

(5)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在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企业,退休人员由于能够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获得养老待遇而保持与在职期间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而没有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就业群体,在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定保障(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覆盖职工560万人[32])。1990年福建省莆田地区推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1991年,福建、四川、广西等省自治区在本地区试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深圳市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取工资总额的10%作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以此计算,工作35年的养老金替代率为35%。但是,补充养老基金的经办机构没有规定。学者们认为,建立统一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具体经办机构应由企业自主选择,合理的做法是,商业化经营并形成竞争机制。[33]

在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障机制方面,法国的经验可供借鉴(迪贝卢书第204页以下)

(6)逐步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199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农村的社会保险。实行行业统筹的也交由地方管理。但是,养老保险主管部门的权力实际上受到其他部门的极大牵制,例如原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征收养老保险费的做法由于职能部门的意见分歧而演变成由各省自主决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管或是由税务部门征管,这在国际上都是鲜见的,给制度的实施带来新的问题。再如,国有股减持与社会保障基金直接挂钩进入证券市场,对证券市场造成很大打击,这也是证券部门牵制的结果。所以,国有股减持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才能既做到使社会保险资金保值增殖,又能与经济协调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强化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7)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营运。1998年财政部等四个部门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但如何对养老基金进行管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有学者指出,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组织,设立中央与省两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担管理责任。还有学者指出,要使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分开,独立进行核算,在个人帐户变为实帐以后,再建立独立的个人帐户管理机构。在统筹帐户不能透支个人帐户的情况下,由于历史欠债而形成的资金缺口就显现出来,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并寻求解决的途径。[34]在基金的营运上,目前政策规定,养老金在留足两个月的支付需求之后只能购买国债和存银行,不得进行其他投资。在目前资本市场动荡且不成熟的情况下,限制养老金的投资方向,实行准政府管制型投资政策,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殖。但是,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方式与途径,国家可以采取有偿运营额度限制的方式,开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试点,为养老保险基金商业营运提供示范。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方面,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要与投资管理机构和投资机构加强沟通与协作,但也要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以确保基金的安全性。[35]

------------------

[1]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2] 例如辽宁省大连色织布总厂1994年10月破产之前,在职职工为1258人,退休职工为1503人,这样的企业要发展是难以想象的,破产是必然的。参见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人民日报》2002年4月28日。

[4]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纺织、粮食、制盐、搬运等行业中的老企业,退休费相当于工资总额的50%以上,个别企业甚至超过工资总额;而在电子、仪表、化工等新兴行业和新建企业中,退休费不到工资总额的5%。参见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纳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07页。

[6] 在国际上,养老保险采取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实践证明,三种模式尽管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现收现付制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全积累制会遭遇通货膨胀冲击,而部分积累制能够吸纳两者的优点,避免两者的缺点。所谓部分积累制,是指在养老保险中按一定比例将既有共济部分的现收现付制,又有积累部分的完全积累制结合在一起的制度。有人认为,中国当前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典型的部分积累制,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28页;有人认为,我国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是国际上流行的部分积累制,而是部分现收现付和部分完全积累的组合模式,参见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7] 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实施办法之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实施办法之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职工均按一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保险费分别记入社会统筹帐户和职工个人帐户,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由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帐户积累两部分组成。

[8] 第一个方案强调发挥个人帐户的作用,即强调制度的激励机制,以体现制度带来的效率;第二个方案强调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即强调多发挥社会保险的共济功能,以体现社会公平。

[9]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10] 例如个人帐户武汉市采用16%的比例,湖北省采用12%的比例,这样在湖北省,市属企业和省属企业之间职工的调动就发生了困难。参见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1] 由于各人工资基数不同,因此在相同的缴费标准下,个人缴费数额不同,多缴养老保险费者能够获得较高的养老保险金待遇,因此个人帐户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或者体现的是效率公平;而社会统筹在缴费高和缴费低的企业之间进行调整,由此体现为在低收入和高收入的职工之间进行调整,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来体现社会公平。

[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人民日报》2002年4月28日。

[13] 刘永富主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696页。

[14] 郭成伟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15]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6]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17] 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18]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36-137页。

[20]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21] 胡林:《关于隐性债务的若干思考》,载《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增刊,第86页。

[22] [法] 让-雅克•迪贝卢:《社会保险法》,蒋将元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68页。

[23] 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24] 同上。

[25] 1995年劳动部社会保险所测算的结果是28 753亿元,2000年国务院体改办测算的结果是67 145亿元,1999年郑功成教授测算的结果是45 000亿元—50 000亿元。参见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26] 侯文弱 孔泾源主编:《社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27] 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拿办,第55页。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35页。

[29]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30]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175页。

[31]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32] 同上,第97页。

[33]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45页。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42页。

[35]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作者简介: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篇7

一、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养老保险 (或养老保险制度) 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 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基本原则包括:1、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原则;2、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原则;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4、自我保障为主, 社会调剂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原则;

5、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原则。

1、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近年来, 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降低, 新增保险人数增长乏力, 退保人数增加, 保险金收入下降, 农村养老保险呈全面萎缩状态。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 甚至出现萎缩的状况, 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集体经济薄弱、生产方式落后、保险工作方式等因素。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集体经济积累、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以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

2、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在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以下是一份对吉林省农村人口近10年的参保情况的调查。

1993年, 吉林省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一年工作的开展, 1993年底, 全省有48个县 (市) 开展了这项业务, 承保人数达到6.2万人, 收取保险费750万元。但是, 随着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保险面窄, 投保人数增长缓慢, 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到2000年, 全国有8200多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累计保险基金达166多亿元, 而吉林省养老保险金累计只有7329万元。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 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出现全面萎缩的态势。投保人数下降, 保险费收入620.9万元, 比上年减少600万元。

从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 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降低, 新增保险人数增长乏力, 退保人数增加, 保险金收入下降, 呈现出全面萎缩的趋势。

二、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性

自1993年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 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迅速建立起来, 但其养老保险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人们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高。近几年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出现全面萎缩的态势, 参保人员纷纷退保, 至2000年末,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办状态。由此可见, 吉林省农村养老处在一个较低水平。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 吉林省不断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与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 采用适合吉林省农村发展的养老方式,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 还是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还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 致使吉林省的农村养老相较于全国而言仍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因此, 建立规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三、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改革重点及措施

1、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改革重点

吉林省是一个人口众多、严重老龄化的农业大省, 迫切需要借鉴中国改革的经验, 建立与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运行的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 中国已经选择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支柱养老保险模式。要完善这个模式, 吉林省还需要对政府在再分配领域和出现领域的不同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坚持三位一体原则, 即国家, 企业, 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同时也鼓励社会互助保障、社会慈善组织、家庭养老保障继续发挥作用。

第二, 吉林省应当对基本养老保险支柱进行合理调整, 采用适当方式, 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地、谨慎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享有养老保险待遇;采用多层次养老保障方式, 体现国家、企业、个人的责任,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其中社会统筹通过收入再分配体现公平, 个人账户体现效率。

2、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改革措施

第一, 增加农民收入, 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 我国经济收入城乡差距大, 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民收入过低, 自然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养老保险当中。所以,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为农民制定合理、公平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提高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首要前提。

第二,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村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和敬老院。农村养老保险和敬老院都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 而敬老院只有少数具备特殊条件的人才能进入, 农村养老保险保障程度和覆盖面比较低, 除此之外就是家庭养老。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 在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缺乏过渡性的中间养老方式, 建立多元化农村养老机制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年134。

[2]厉以宁:《中国社会福利模型—老年保障制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99。

[3]孙常敏:《世纪转变中的全球人口与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199。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 篇8

大家知道,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安全网”正逐步向农村扩展。本文通过对原州区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村养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固原市原州区大部分乡镇,大多数村民依然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寄托在儿女身上。例如中河乡苦井村村民海占柄现在50多岁,膝下4个儿子,他说:“四个儿子都娶上媳妇了,我也老了,不过还能干点农活。等彻底干不动了,就让四个儿子轮流养着。”当问起有没有想过不靠儿子养老时,他表示惊讶:“不靠儿子靠谁?政府不会白给你钱吧。”在村上,老年人一般都和自己已成家的儿女同住一个屋檐,因为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上也完全依赖儿女。

在农民把晚年生活寄托在儿女身上的同时,我们也时不时听到,某家儿女把老人推来搡去,老人艰难度日的消息。在原州区大多数救助对象都是50岁以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原州区头营乡胡大堡村三队68岁的李恒清,自己患病在床不说,老两口还要养活一个智残的儿子,属于“无儿可靠”一类。收入除了62岁的老伴耕耘20亩薄地外,就是每年享受政府给的204元低保金,而这连他的医药费都不够。难道农民除了儿女外,就没有“铁靠山”来养老了吗?农民,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贫困农民,除了要时时为眼前的柴米油盐着想外,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养老难的问题上,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2、农保工作前行艰难

原州区清河镇东红村农民党新生在打电话咨询了当前农保情况后,一次性投保4万元,成为原州区农保局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保单。这一情况让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农民终于有“养老靠自己”的意识了,我们的工作终于被肯定了!

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之后我们不无忧虑:“农民在大力的宣传下虽然已经知道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存在,但对此还不是很了解。”原州区先是实行每月2元的小额投保,但由于农民居住分散,缴费十分不便,后又改为最低100元,很多农民一次交100元后,就再也不继续投保。第一种方式操作上行不通,第二种方式目的不明确,100元的投保金额根本起不到养老作用;同时由于农民过分看重短期效益,导致缴费时年龄偏大,积累年限短,缴纳金额又较少,缴费基数普遍偏低,根本达不到养老保障作用。

3、农村社保如何养活60岁的自己

原州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从1997年就已经展开了,到目前,投保群众已有4979人,累计保费金额65万余元,已有208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在投保群众中,投保金额最多的为4万元,但投保千元以上的只有24人,百元以上的1012人。

有关负责人表示,贫困地区的农保工作不但要搞,还要搞好。现在的农村社保并不是全面铺开,而是针对重点人群。只要贫困地区抓好失地农民、农民工、计划生育户、村干部、复转军人、特殊困难群体等群体的养老保障,争取政府对这些群体的养老金予以补贴,对今后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有关负责人介绍,原州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据贫困山区农民的实际经济情况,自1997年以来一直采取“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扶持”的政策,月缴费最低为2元。与此同时,农保局还积极鼓励农民根据经济能力提高缴费标准,也就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宽裕一些。农民还可以丰年多交,欠年少交,灾年也可不交,以后补交。

二、解决对策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原州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从原州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2、推广规范操作逐步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各项管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重要措施。各级社保部门要把加强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推行和普及规范化操作,逐步推广和运用计算机个人帐户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个人保险编号、缴费情况等基本要素的完整准确。

3、切实加强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数额大、周期长,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基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基金安全无风险并规范运营加大增值。任何部门都不得挪作他用或用于直接投资。对贪污、挪用基金或由于渎职造成基金严重损失者,要按党纪政纪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逐步建立由有关方面组成的基金监督委员会。要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政策研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金增值运营机制和基金管理监督体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其他方面的管理,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改进工作方法

上一篇:浅谈特色学校创建策略下一篇:《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