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精选10篇)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1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幼儿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什么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

各种能力的总和。什么是创造教育?所谓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创造教育思维训练,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实施素质教育,也要提倡和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发育健康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不仅可以而且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幼儿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潜力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启蒙,将十分有助于他一生的成长。

我国三代领导人对于创新都十分重视。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生考试时曾经说过:“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敢想、敢闯、说真话、说新话,要求鼓励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创新,针对学习外国的东酉,他强调:“先要学会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江泽民同志特别重视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对幼儿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是跨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幼儿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和扶植其创造萌芽,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个性品质,尽早形成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幼儿创造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鼓励幼儿我和别人不一样,突破以教为中心,允许幼儿自由创造并能得到鼓励和鉴赏,能自由地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小班以丰富孩子的形象积累、培养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强化孩子的记忆功能为主要目标;中班让孩子敢于想象、善于联想,在学习中具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大班的培养目标是创造,让幼儿幻想未来,异想天开,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做前人所不敢做,具有勇于独创的精神。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个性。使幼儿有理想和事业心,求知欲强,勤奋、勇敢、自信、坚强,有意志、毅力、好奇心、注意力和想象力。

三、幼儿创造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幼儿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创造为培养目标,力求构建“三加一” 的课程模式。在起点低的前提下深认,看一看,观察、思考;在高要求的标准下,想一想,寻找规律找异同;在认、看、想的基础上变一变,像什么,以增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在认知方面敏于感知问题,构思巧妙、独特、流畅、变通;在情感方面做到具有与求奇、求异、求新吻合的精神状态,即心灵开放,勇于表达和表现,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善于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依据实践归纳策略如下:

(一)创设一个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幼儿可以充分地联想、想象、交流和表现幼儿的创造能力是在他所生活的具体 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这样的环境应该是:突破以教为中心,允许幼儿自由创造并能得到鼓励和鉴赏。我们不能忽视幼儿创造的火花,当4岁幼儿说:“我多么想在月亮上荡秋千;我多么想在阳光中奔跑,多么想睡在云做的被子里啊!”就应由衷地鼓励。在物质方面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时间、场所和材料,倮证幼儿有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可能性。如设立各种活动区角,为幼儿提供多种废旧的成品和半成品材料,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操作方式主动地去观察、试验,测量、分类、种植,自由取放物品和材料,即所谓“取其所欲、玩其所欢”,教师尽量不要干涉。在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自由的心理气氛使幼儿感到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心理自由和心理安适,能自由地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使幼儿有问题准许问,有话敢直说。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了“花为什么会开”的问题,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去?”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老师一句:“老师,你说呢?”老师想了想,又想了想

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而教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教师对幼儿的丰富想象和创造尝试进行了积极鼓励,她放弃的是束缚幼儿情趣的绳索,放飞的是充满想象的一群白鸽!

(二)通过创造性游戏,创造性讲述、续编故事、创造性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创造

性科学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的创造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能满足幼儿的自我创造欲望,获得自我能力的体验,形成创造兴趣,激发创造思维和想象。在我们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有产生美的或最佳体态的活动(创编体操、创编舞蹈动作);产生新的结合关系、新的表达方式的活动(创造性游戏、创造性讲述、续编故事);产生新的造物活动(创造性泥工、手工、科技小制作);产生新的精神作品活动(创编谜语、创编诗歌、歌曲、绘画、书法);培养新型人才的活动(值日生、天气记录、种植园管理、报幕

员)等等。

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开放式的提问非常重要。因为开放式的提问是教师根据创造性思考的特点及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编拟丰富而多变的开放性问题,它的优点在于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角度、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甲老师拿两颗球,问幼儿:“这两颗球哪个大哪个小?”答案只会有一种;而乙老师拿两颗球请幼儿观察:“这两颗球有什么不同?”幼儿可从大小、形状、颜色、轻重等多角度观察,从多方面考虑。比较甲、乙老师的两种提问,甲老师的提问是封闭式的,答案只能有一种;而乙老师的提问则是开放式的,答案可能有许多种。

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孩子的回答本来是多种多样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但我们的老师千问万问最后总要归结到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中,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扼杀了幼儿智慧的火花。作为创造性的老师要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指导幼儿感知一探索一发现一运用或迁移。如活动目标:比较铁球和皮球,知道用多种方法尝试进而能比较其他类似物。活动准备:铁球和皮球各1个。活动过程:分四步

(一)看物认物这是什么?

(二)提出问题:“这里有两颗球,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

球?”

(三)比较解答

1、用手掂一掂;

2、用手捏一捏;

3、沉浮小实验;

4、把球放地上拍一拍;

(四)类比思考,用一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铁球和皮球可培养

幼儿从多角度观察,从多方面考虑,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进而能比较其他类似物,达到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适当教会幼儿创造的技巧,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求知、发现和创造。创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新形象。

1.联想

①摸拟联想训练,如教幼儿改填歌词、改编儿歌、仿编谜语等

②相似联想训练,如月亮象小船

③接近联想训练,如由江河想到船和鱼

④对比联想训练,如由瘦想到胖,由近想到远

⑤因果联想训练,如由冷想到冰

⑥要求联想训练,如果你去的路上前面有一滩水,你怎样想办法过去

2.想象

①图形想象“O”尽可能多地说出与它相象的事物,表、扣子、饼干、轮子、太阳、球、碗„„

②特征想象,请幼儿说出会飞的、会跑的、会爬的、会游的东西越来越好

③结果想象,假如你身边一个小朋友没有,那该会怎么样?假如世界上没有植物,将会怎样? 假如人总也不死,怎么办?假如世界上没有水、电、汽车、电视等将会怎样?

①用途的想象,请幼儿说出水、电、风、桌椅、铅笔、积木„的各种用途

⑤梦幻想象,如倾听自然的声音进行描述与想象;观察云彩、雨、雪进行描述和 想象等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2

一、音乐如阳光, 普照幼儿的一日生活

音乐审美的情趣能使人感到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境, 更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在园的任何时候, 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 我们因势利导, 利用音乐的审美效应让音乐如阳光般撒向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点点滴滴。

1. 借助音乐变化, 转换活动环节

我们科学地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及音质各异的乐器乐曲, 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离园等活动环节播放, 使园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音乐。如早上来园时, 我们播放轻快的音乐迎接幼儿的到来, 让幼儿一入园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音乐气息, 从而心情愉快地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在明快的儿歌、童谣、故事RAB中孩子们进行晨间锻炼;一曲《铃儿响叮当》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他们停止活动, 相互提醒开始整理收拾器械;“红星闪闪, 放光彩, 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激昂有力的《红星闪闪》在园内响起, 孩子们就会迅速地排好队伍, 踏着音乐的节奏, 情绪昂扬地来到场地上, 准备做操;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有序的学习和游戏, 教师和孩子们在悠扬抒情的《蝴蝶找花》中, 进行午餐前的准备工作, 动静交替, 消除了活动带来的疲劳,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舒缓的《致爱丽丝》是午睡的信号, 孩子们在音乐中平静情绪, 准备上床;起床时, 活泼有力的《哆来咪》响起, 孩子们伴随着欢乐的节奏穿衣下床, 以饱满的情绪开始了新的活动。现在我园的幼儿一听到熟悉的乐曲就犹如听到教师的口令, 自觉地进入相应的活动环节。

幼儿享受着美好音乐的熏陶, 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时就该干什么了, 随之也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当一组乐曲幼儿熟悉一段时间后, 再换一组, 幼儿在三年生活中可接触大量的歌曲和乐曲, 从而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同时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时的各项常规, 我们都尽可能用音乐指挥, 起立、坐下、搬椅子、排队形都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掌控。随着音乐的律动, 孩子们井然有序地完成教师的指令, 在欢乐、自由的氛围中, 体会、欣赏、接受特定的信号。在教师用心设计和精心安排下, 幼儿的一日生活沐浴着音乐的光辉, 舒展着身心的愉悦。

2. 改编歌曲内容, 凸显活动个性

为了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鲜活活动环节, 我园各班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活动环节的内容要求, 对幼儿喜爱的歌曲内容进行改编, 在每个活动环节开始时唱起来, 使每项活动都充满了情趣。如中二班的孩子喜欢唱《快乐拍手歌》, 老师引导幼儿创编, 巧妙的将歌词置换为环节要求:洗手时唱“好朋友, 好朋友, 我们一起来, 一起快来洗洗手”;游戏时唱“好朋友, 好朋友, 我们做准备, 准备好一起做游戏”;散步时唱“好朋友, 好朋友, 我们拉拉手, 拉着手一起去散步”……孩子一边唱着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歌曲, 一边自觉地开展活动, 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

3. 妙用音乐背景, 营造进餐氛围

午餐是一日生活中备受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体成长。医学证明, 人边用餐边欣赏优美的音乐, 不仅能增进食欲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因此, 在餐前我们让幼儿听听轻音乐和故事, 使情绪趋于稳定, 同时教师轻轻向幼儿介绍今天吃什么菜, 喝什么汤, 这些饭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等, 并适当让幼儿参与交流。幼儿进餐时, 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抒情浪漫的散文, 把孩子大脑皮层的倦意驱散, 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 轻柔的音乐使幼儿动作也轻柔起来, 他们慢慢细细地咀嚼, 品味饭菜的香甜, 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食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4. 枕着文学静卧, 伴着音乐入梦

让幼儿从小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会将真善美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播入幼小的心田。如果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背景音乐, 可以极大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 激起孩子对作品的共鸣, 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有了以上的认识, 我园开展了午睡前半小时的配乐文学欣赏活动。如:诗歌《梦》选用了《梦幻曲》, 故事《桃花瓣》选用《爱的礼赞》等, 声音由强到弱, 幼儿心情放松地在曼妙的艺术享受中, 安然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如今各班幼儿一听到午睡的音乐就会很快地躺在小床上, 安静地等着教师为他们播放优美动听的配乐文学作品。

5. 听着熟悉歌曲, 带着快乐离园

幼儿离园前的那段时间, 是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应该让幼儿在平静有序的环境中度过。为安稳幼儿的情绪, 让他们以愉快的心境结束一天的活动。我园将歌曲欣赏融入了此环节, 教师将幼儿会唱的歌曲全部放在电脑里, 让幼儿按学号依次自由点歌, 教师在轻松、优美的歌曲声中整理幼儿的穿戴, 发放物品, 处理特殊情况。这是一天中幼儿最自由的时间, 最快乐的时刻。

二、音乐如轻风, 吹启幼儿的智慧

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不再是每周开展1~2节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应融入主题教育活动里, 整合到其它领域的教学活动中, 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渗透。因此, 我们尝试着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将音乐融会贯通于环境和各种活动中, 发挥音乐的感染力和鼓舞性以及表达表现的作用, 借助音乐开启幼儿智慧之门, 使他们更充分地认知、理解与创造。

1. 创设情景, 将无声的环境音乐化。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年龄小, 他们有一对音乐的耳朵, 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各班都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 提供了演唱演奏磁带、VCD光盘等, 尽量多地让幼儿接触音乐, 引导幼儿只要有空, 就去“欣赏天地”。动听的歌曲, 悠扬的旋律, 把孩子们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哼唱、舞蹈, 尽情地亲近音乐, 释放音乐, 享受音乐。

2. 注入音乐, 把无形的情感有形化。

情感是先于知识的, 可以说, 幼儿期的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音乐的音响效果可以形象展示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帮助幼儿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在综合活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中, 在幼儿欣赏动物一家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景时, 教师配上了动画片《狮子王》的音乐, 借助缠绵而舒缓的音乐, 动物之间的爱深深地印在了幼儿的心头, 幼儿在音乐中具体感受了“爱”这一抽象的、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

3. 借助音乐, 使枯燥的学习趣味化。

将音乐渗透学习中, 可以让枯燥的学习活动变的很有趣味性。如在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中, 教师在活动的开始、转换及结束部分均插入了音乐活动, 使得整个教学动静交替, 充满吸引力。在巩固阶段, 教师借助《找朋友》的旋律, 将最后一句歌词改编为“相同的图形握握手”, 幼儿根据自己手中图形去找拿相同形状的幼儿握握手, 幼儿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活动的既定目标。

4. 音画结合, 变抽象的音乐具体化。

我们发现, 孩子在纸上涂鸦, 玩捏粘土或进行其他美术创作时, 常伴随轻浅的哼唱, 表现出一定的通感能力。因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进行涂色训练时, 准备一些幼儿喜爱的体形和速度悬殊的动物卡片, 幼儿听到高音时就给小鸟涂色, 听到低音时就给大狗熊涂色;听到快音时就给小兔涂色, 听到慢音时就给乌龟涂色;听到长音时就给老牛涂色, 听到短音时就给小猫涂色。幼儿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 音画结合, 把抽象声音具体化, 既增添了活动趣味, 也培养了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欣赏音乐, 表现音乐的能力。

5. 设立区角, 让幼儿活动自主化。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音乐角, 让幼儿在音乐角这个小天地里学习音乐, 满足初步探索音乐, 感受音乐, 享受音乐, 理解音乐的需求。我园为幼儿开设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区角活动, 如声音探索区、节奏探索区、音乐欣赏区、乐器演奏区、表演区等, 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乐器、服装、各种头饰供幼儿自由选择, 自由探索, 自由操作。既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又让他们在区角活动中享受快乐, 建构音乐知识经验。

三、音乐如清泉, 浸润幼儿的心灵

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了不健康的信号。如自私、自控力弱, 缺乏爱心, 同伴间合作、交往意识不强等。因此, 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 能给幼儿带来快乐, 其蕴涵的优美旋律和丰富的情感, 能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3

一、对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认识不到位

对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质与价值认识不够而产生了一种功利性的心理,如:只把教育科研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招牌,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招生率;把教育科研作为幼儿园应付上级评估的挡箭牌等。

近年来,幼儿教育“科研热”在不断地升温,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个别幼儿园在未弄清教育科研实质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无论是从科研选题、方案设计,到操作实施和组织管理都显得研究方向把握不准,比较混乱。

二、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够

幼儿园教育科研之所以形成以上的误差除了对教育科研的实质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原因外,还与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不够透彻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国外幼儿教育理论的引进扩大了我们视野,但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各种流派的理论所在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观点也不同,但它们对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学习得不透彻,就可能会盲目引用,以致毫无意义。究竟哪一些适合解决当前问题?哪一些适合本园教育改革?哪一些适合自己所要进行的科研活动?就都需要我们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表面上的、断章取义的学习,而是深入的、全面的、结合实际的学习。

教育科研应强调科学性,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该领域里各种现象,探讨其关系揭示其规律的实践过程,应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不断扩展,也促进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当今与儿童发展和教育有关的已包括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科学、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的理论。特别是近十年来,脑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新理论,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这些理论对我们幼儿教育的研究确有更多、更新的指导意义。

但在我们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对理论的学习的确还不够,而深入的、全面的、联系实际的学习更是不足。

三、对幼儿园搞教育科研的策略未掌握好

幼儿园的已有经验、特色及“硬件、软件”是我们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如果连自己幼儿同有什么优良传统、有哪些经验体会?当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课题所必备的环境、设施、设备、经费、时间、地点、资料人员的配备如何?与该课题之间关系是怎样的等问题没搞不清楚或理解不够的话,又怎么去搞科研?不能很好地对自己所在幼儿园的已有资源进行利用,到了科研工作真正开展时,必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我个人认为“以实践为基础,以经验为依托,以理论为指导”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策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是我们搞研究的园地,各种的研究课题都将产生于你所在的实践工作中;教育经验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工作体验、感受的积累,教育研究需要这些经验的帮助;而经验型的研究深度不够,就必须要以理论来指导。那么,经过了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教育实际问题,提高了认识,再去进行实践,获取了新的经验;而把新的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后,又给理论提供新的元素,推动理论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我们的幼儿同、教师、幼儿都会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同时,把教育科研和平时的教研活动结合在一起,以科研促教研,这正是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4

一、建设教师发展的立体结构

“科研出名师、名师强科研”,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全校教师在“弘毅精神”为核心的教师生态文化浸润下,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一大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甚至一些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例如: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授级高级教师严侠华主持申报的“地理课程基地”, 被列入江苏省教育厅遴选的31个2011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教授级高级教师朱占奎, 荣获数学教师的最高荣誉———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在这些名师的带动下, 学校教师的生态分布趋向于良性循环。学校现有“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称号的骨干教师共有9人, 其他的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很迅速 (如下表) 。这为我校教育科研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建设教师发展的立体结构, 我校主要做法如下:

(一) 建立青年教师发展学校

为了使教师有一个成长的智力背景和支持系统, 学校不仅加强“青蓝工程”的建设, 还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学校”。该学校自成立以来, 采用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的培师模式, 在名师引领和指导下, 他们举办读书活动, 展示优秀备课笔记, 走进“名师课堂”, 观摩“魅力课堂”, 聆听名师讲座, 推出“活力课堂”等。经过教学实践的磨砺, 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在各级各类优课评比、教案评比、论文评比等活动中屡屡获奖。

(二) 健全骨干教师发展机制

学校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制定了《骨干教师评定标准》、《骨干教师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进行规范, 以促其发展。每年派出优秀教师到名校挂职研修;建立与国内名校的定期互访制度, 定期进行教师校际对口交流互访;每年安排并资助一定数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接受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 (硕士研究生学位或研究生课程) 、境内外短期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活动;定期派遣教师到外国合作学校参观考察、学习等。五年来, 有50多位教师在泰州市三级骨干评比中被评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

(三) 建构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库

为了带动一些骨干教师向名师迈进, 名师工作室在对他们的师德修养、教学业绩、教育科研等情况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 遴选出一些具有发展潜质的骨干教师作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对象。学校为他们提供培养经费, 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分析, 提出发展建议, 使他们进一步明晰年度发展目标, 教科研发展目标, 并坚定信心, 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发展目标。在这种促进机制的帮助下, 很多骨干教师发展很快, 其中一位教师被选入“泰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库”, 另一位教师荣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

二、完善科研管理的组织结构

(一) 组建名师科研群体, 发挥榕树效应

我校的名师科研群体组织形式是“名师工作室”, 包括校长、两位副校长在内的9位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组成。不仅担任着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的总顾问, 而且还是学校重点项目的“领题人”、课题研究的“设计师”、课题实施的“执行者”。名师工作室定期开设“弘毅讲坛”, 引领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放“名师课堂”, 指导教师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的方略。同时, 他们的专家引领作用还不断地向外辐射:名师工作室成员陈国祥校长兼任“泰州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名师工作室主任严侠华兼任“泰州市地理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员朱占奎兼任“泰州市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员陈斌是“泰州市物理学科基地”负责人、成员张纯是“泰州市英语学科基地”负责人。他们像榕树那样, 让我校的教育科研根系发达、不断扩展、枝繁叶茂, 甚至“独木成林”, 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 打造协作科研团队, 推进群体实践

良性循环的教育研究生态应该注重“群体效应”, 学校鼓励教师组成协作团队, 团队完全由教师自主形成, 有强强联合式的, 有异质互补式的, 其目的都是通过团结协作, 集中智力资源, 提升团队效能。团队内部定期进行专题研究、主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学校还采取多种措施, 如举办教科研讲座、组织理论学习来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制订激励措施, 运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杠杆效应, 有效地调动教师的教育研究激情, 促进全体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逐步走向自觉从事研究的境界。

(三) 依托资深科研专家, 强化有效督导

良性循环的教育科研生态少不了强有力的评价机制, 为此我校成立了督导室, 由省英语特级教师张纯负责, 两位副校长及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参加, 同时还返聘了一些退休的特级教师、科研专家组成教育科研督导组。督导组的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 根据绩效管理的需要, 对教师完成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的结果和工作表现, 实施绩效考核, 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其次, 定期督查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手段、具体措施、主要途径等, 定期督查各个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阶段总结。另外, 督导室还重点督查结题课题的成果及成果转化情况, 对于教师而言, 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应用, 在应用中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 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构建课题研究的层级结构

我校发展教育科研生态是以课题为载体的:将各级课题打造成“专题研究项目”, 按照项目的需求和教师自身的科研意愿组建协作团队, 以“专家引领、明确专攻、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的16字方针运行协作团队。学校的课题分为三个层级:重点项目、专项研究、微型课题。

(一) 重点项目统领全局

我校将能够统领学校全局工作的课题称为“重点项目”, 全体教师参加, 校长亲自主持, 采用“三驾马车”驱动项目研究的模式进行过程管理———名师工作室负责“理论基础”, 各职能部门负责“实践过程”, 督导室负责“成果评价”。

“九五”期间, 重点项目是省重点课题《现代化教学与师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研究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开发师生创新潜能, 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方面开展有益的、有效的探索。“十五期间”, 重点项目是省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师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组立足于教育、教学、管理实践, 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网络教育管理、网络教学、网络德育对师生素质培养的影响。“十一五”期间, 学校重点项目是国家级课题《学校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承》。课题组秉承学校历史文化传统, 明确“弘毅”精神的时代内涵, 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支柱, 成为师生员工追求的核心价值观;立足学校内涵发展, 探讨弘毅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基本路径, 铸造“弘毅”校园文化品牌;树立符合“弘毅”精神的先进人物, 使大家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毅”活动, 使弘毅文化渗透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十二五”期间, 我校将以国家级课题《学校文化浸润下师生个性发展的研究》为重点项目。

(二) 专项研究推进改革

我校将重点项目之外的市级以上课题称为“专项研究”。“十一五”期间, 学校完成结题的省级以上课题10个 (其中3个课题获一等奖) , 市级课题结题的共计22个。主要分为六个专项 (见下表) :

六个专项研究目的分别是:

(1) “文化建设”专项。这类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 以促进师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 “课程改革”专项。这类课题主要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决策, 研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案例和经验。

(3) “教学探赜”专项。这类课题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主要研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 强调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探讨。

(4) “教材开发”专项。此类重点研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依据课标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 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 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资源优化”专项。这类课题主要研究网络数字资源和中学教学如何整合, 关注校园环境资源优化、促进学校高品位发展。

(6) “心理研究”专项。此类课题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三) 微型课题贴身教学

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短、平、快”, “贴身式”的教育研究。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以教师本人为主体, 是教师自主发展的精彩呈现。浸染其间的, 不仅有教师的智慧、认知、经验, 更为欣喜的是, 这些智慧、认知、经验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 使得过程中的积淀越发厚重, 越发诗意般增长, 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关于微型课题的研究已有两年时间, 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生态中的草根研究, 学校教科室先期进行了培训、示范, 并且每年制定微型课题指南供教师选用, 定期组织专家指导、结题。目前, 已129个课题结题, 73个课题正在研究中。贴身教学的微型课题成了我校教育研究生态系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发展良性循环的教育研究生态作出了重要贡献。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5

STEM教育作为美国政府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样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瞩目,近年来在引入STEM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进行了部分STEM课程的推广,如小学阶段的船模探索、鸟笼制作等活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在青少年创造发明暨青少年工程创新活动中尝试融入STEM教育,在经过一年多的深入实践与思考后,总结了四点经验。

经验一:营造良好的环境是青少年创新发明活动融入STEM教育的基础

目前中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比较注重最后的成果,以此出发,绝大部分创造发明活动的环境布置更像一个小型车间。从STEM视角来看,如此单一的环境难以满足青少年在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中的需求。

实践证明,符合STEM教育理念的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场所应该是一个能够放松探讨的空间,是一个印证团队设想的实验室,是一个小小设计师的乐园。其中至少需要有三大空间:讨论区、加工区、测试区。讨论区是一个进行讨论、交流学习的区域,在该区域内要有网络查询、信息公示栏等功能,学生可以根据各自项目需求进行在线学习,或者将自己研究的项目公示出来供大家探讨,更可以此来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加工区配备一些常用工具,如台钻、小型综合机床等。另外3D打印机、各式传感器套件、物联网套件也应当成为标准配备,独特的零件能够立即建模并3D打印,一个电机的触发控制可以是光控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各个设备之间能够通过蓝牙或者WiFi即时通信,这些都能够给予青少年创造发明更广阔的空间;测试区是配备标准的测量仪器、设备的空间,学生们的作品在这里经过科学的试验、测量,给进一步修改提供数据。在这样的环境配置下,能够给一个基于项目研究的团队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制作、试验、交流、改进、运行的条件。

经验二:优良的师资是STEM教育在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中实施的有力保障

目前,国内辅导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的师资有以下几种来源,校内一般由科学、物理、劳技老师兼任,校外一般是有物理、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专职老师,还有一些高校工程专业的教授作为特聘辅导教师,这些来源的指导教师都具有同一特点:专业背景单一,要适应STEM教育的跨学科教育方式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将STEM教育融入创造发明活动后,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形式成为常态,经常会出现如下场景,在学生团队A研究“定时录音牙刷”时,有学生提出“什么是有效刷牙方法?”“录音模块如何进行编程烧录?”学生团队B研究“自发电GPS定位自行车”时,提出“GPS定位精度与模块选择的关系?”“自行车不同骑行速度与轮毂发电电流稳定的关系?”学生团队C研究“上阶梯星棘轮的研制与实验”时,3D建模软件,星棘轮支撑角度调整与节省力的测量与计算等诸如此类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一位教师能够精通那么多专业是不现实的,学高为师将成为过去式,教师与学生的界限需要模糊,一位优秀的STEM教师不仅能够按项目指引学生团队,而且能够与学生团队一起学习,成为团队一员,是否肯学、好学是评判STEM教师的重要标准。

经验三:着眼于实际问题的STEM教育给予青少年参与创造发明活动更强大的动力

在现有的创造发明活动中,普遍现象是学生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在提出创新发明创意时也往往停留在书面阶段,只将创意写出来、画出来,或者只是制作了演示模型。这些问题引入STEM教育后,都是完全能够克服的。

STEM教育理念中科技理工的核心素养为“解决问题、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创造力”,这也是青少年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能够走向运用阶段的发明,将极大地激励孩子投入项目研究的热情,成为他们参与活动的强大动力。如“定时录音牙刷”项目中,孩子们观察发现中学生们的牙齿普遍不白,通过调查发现是因为自小没有养成良好刷牙习惯造成的,继而开始了项目研究。他们不知道有效刷牙方法,就去请教牙科医生,不会烧录录音模块就现学现用,动手能力不够就一次次地尝试,在活动课程中时间不够就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孩子们从不知正确的刷牙方法到成为牙科小专家,从录制几个简单测试音到制成3分钟的刷牙操,从粗糙的简单组合模型到精细加工的牙刷杯组,在这样解决一个个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着跨学科的学习,提升工程技术的基本素养的目标便水到渠成。

经验四:团队合作研究是基于STEM教育的创造发明活动的重要育人手段

因此目前的青少年发明创造项目一般都是由1至3名学生组成,这让指导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没有特别关注团队合作研究的内容。

引入STEM教育后,团队合作研究成为了硬性要求,每个项目必须要有3名以上学生参与,任何一名学生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创新发明创意在公示栏中招募合作对象,团队组建后,制订研究计划时必须进行任务分工,分清每个成员的任务,共同来推进项目。看似简单的合作人数改变,培育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真实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互相配合,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分工定位,能够在整个团队中寻找机会表现自己,这将有效地提升青少年将来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一个典型融入STEM教育的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现场就是在一个表面上看来杂乱无章实际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的学习情境中,辅导者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吸引学生团队聚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里,通过对项目的实际解决,按项目需求学习各科知识,整体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价值的再思考 篇6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实施者、落实者,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与任务。长期以来,中小学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离教育方针的倾向,热衷研究升学考试的种种方法,致使学校教育偏向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突出不完全的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造成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前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科研,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是着重研究如何使学校端正办学思想的问题;如何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扎实推进创新教育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研究体系,诸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研究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在教学任务上,研究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质量的评定上,研究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研究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方向转变的问题;在教学安排上,研究从单纯依靠课堂向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要求上,研究从死记硬背的唯一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统一的发展型转变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从只重视教师的教法向重视学生的学法,将主张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的问题;在教學途径上,研究从单纯的传授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大家知道,提高升学率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优化教与学的方法。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时间”已经不是可挖掘的因素了,能够挖掘的是“优化的方法”。“优化的方法”哪里来?从研究中来!研究能发现规律,研究能提高效率,研究能提高质量。

二、教师从唯教走向开拓创新的需要

教师唯教,即只会教书,不会研究是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必须不断教研相长,开拓创新之路。“教研相长”的方式有3种:一是教师“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用,即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从事研究,并将研究所得用于指导、改进教学。二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研”后知不足,深入基层学校,亲自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完善。三是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携手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合作性研究。

第一种方式无疑最方便有效,也最具有可行性。在国外,“行动研究”已引人注目,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英、美、澳等国蔚然形成一种“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在我国,已涌现出了研究“情境教学”的李吉林、研究语文“六步教学法”的魏书生等许多“教研相长”的成功者。只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育科研等活动,使教师以教学质量作为立足点,认真研究问题,才能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会对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在教学活动中,“教研相长”有助于教师在输出、接受、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感知能力以及分析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既便于因材施教,又便于及时校正、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学生只有在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教师指导下,才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创造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与研究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有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并蓄,教研互融,才能使教师拓宽教学视野,挖掘创造潜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地培养合格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素养的需要

教育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要大幅度进行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改革,就必须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社会和时代要求我们各类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具有下列观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念;贴近生活,讲求实用,课堂内外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为全面提高未来人才素质服务的观念;新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整体改革的观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寓教于学,重视审美情操协调发展的观念;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同步进行,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让学生会学、乐学的观念;在开发智力的同时,重视开发非智力因素的观念等。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固然十分重要,但真正能支撑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还要靠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影响教师职业成就的因素至少有三方面:教育能力,专业(学科)所长和教育理论素养。最缺乏的,同时也是最能促使中青年教师早日脱颖而出的因素则是教育理论水平。尤为重要的是能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来研究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丰富的知识应用于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而这就促使每个教师结合教学、结合学科选学教育理论,摘写读书卡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可以说,教育改革的生命在于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的丰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给教师以精神与气质的熏陶,思维与智慧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升华。教育改革和实验必须依靠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没有教育科学理论作指导,教育改革就会盲目进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很多办得好的学校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育科研引航入口,闯出教育改革新路子的。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教科研则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今的教育走向,越来越向人们昭示: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生命。一个不在教科研上投入的名教师将会逐渐失去生命力,一所不在教科研上投入的名学校将会逐渐失去存的理由,一个不在教科研上投入的名地区将会逐渐走向衰落。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7

1 新进人员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13年,我院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新招录高等院校毕业生61人。从学历结构看,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21人,研究所学历34人。研究生中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所2人。从民族结构看,汉族53人,维吾尔族6人,回族2人。从岗位看,专业技术岗57人,工勤岗4人。

2 入院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2.1 入院教育培训的形式

入院教育培训是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处组织实施,并选派专人负责管理。采取封闭式集中培训,军事化管理,培训时间为40天左右。

2.2 入院教育培训的内容

根据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特殊性,结合实际,设置了以下培训内容:一是由院领导介绍新疆农科院的发展史;二是由组织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规章制度,组织构架,岗位任职要求等;三是由各研究所领导、各学科带头人介绍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及各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四是通过拓展训练、观看励志影片、参观博物馆等形式,进行价值理念、角色转化、团队协作和沟通等方面的培训;五是军事训练,以培养新进人员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六是进行劳动实践,体验农业科研生活。

2.3 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形式

采取自主管理,根据新进人员不同的部门、性别、学历、族别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培训、劳动实践、生活起居等。通过自主管理,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也加强各组员间的交流与联系。

2.4 入院教育培训的效果反馈

培训结束后,新进人员首先进行互相交流,向大家谈自己的培训体会和感受;其次是举办了“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汇报会”,邀请院领导、所领导参加。汇报会以组为单位,通过ppt形式进行汇报,意在让培训组织者、授课教师、单位领导就自己对本次培训的认识、心得体会以及还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交流。

3 入院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1 培训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一般没有独立的培训部门,培训工作只是指定组织部门临时负责,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在每年新进人员进行入院教育培训时,只是临时安排一个部门负责,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都是临时商定,因人而异,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入院教育培训体系。

3.2 培训中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部分新进人员会出现旷课、不遵守劳动纪律、作息时间等现象,他们认为已经被单位正式录用,培训只是走过场,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3.3 培训效果反馈不完善

当参加完每一项培训后,新进人员都希望能从培训管理者那里获得评价,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建议。由于培训体系不健全,常常会忽视培训评价阶段,对新进人员的培训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不能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培训是否有效也无从得知,新进人员不知道自己受训的结果也就不能主动做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改变,对培训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进一步加强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

4.1 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

一是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设立培训机构,选派专职人员负责培训工作;二是制定完善的《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三是设立专项经费,为培训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方面有了保障,入院教育培训工作会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4.2 建立培训奖惩制度

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可将日常表现作为受训人员转正定级的一项考核指标,对在培训中表现较差的人员要向单位领导通报,并酌情给予延迟转正定级,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以充分调动新进人员的培训积极性。

4.3 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反馈及评估体系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8

一、初中阶段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 一) 为更高层级的人生规划教育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普及各类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各类基础知识,为后续更高层级的教育水平奠定基础。因此,保障人生规划的实施效果,在初中阶段就开始逐步进行做好人生规划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一边学习基础知识,一边培养人生规划的意识。

(二)为实现人生规划教育的统一要求

当前,相对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问题,我国对中小学阶段学生人生规划教育关注程度较弱,不仅对中小学阶段的人生规划教育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而且也没有一个体现中小学生早期自我认知、未来人生规划具体要求的完整的法规和系统。虽然近些年一些地方学校开始注重在普通中学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如广东省开始探索的在普通中学中构建职业指导教育模式。或一些学校也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普通中学职业指导教育实施刚要的学习,但大多都还只是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要求。

二、初中阶段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模式借鉴

虽然目前人生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也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实施模式,但是高中时代开展的一些实践和已形成的一些模式,值得借鉴。

(一)基于研究课题立项的主导模式

一些学校通过申请各级各类的人生规划教育研究课题,逐步构建适合本学校的学生人生规划教育问题的课程体系,丰富人生教育课程,扎实推进人生规划教育进程。如北京市京源学校,成立项目组,组织编写了《人生规划与高中学习》等多部校本教材,初步构成了以人生规划专业课、学科渗透课程、主题班会课程、校园文化隐性课程、动态生成性课程、学生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七类课程组成的人生规划教育大课程体系,从课程主题到课程形式,逐步深化并拓展人生规划教育。

(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模式

一些学校通过融合师资力量,自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以实施研究校本课程的方式,一方面,不断完善、充实校本教材; 另一方面,开拓、新增有关人生规划教育教材体系,推进人生规划的教育。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针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问题,专门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通过沟通交流,总结经验,先后编写出包括《生涯规划( 高中) 》、《生涯规划管理手册( 高中) 》、《生涯规划活动指南( 高中) 》等在内的高中生涯教育教材系列丛书,大力推动了本校的人生规划教育进程。又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中,就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问题,专门制定了人生规划教育的标准。按照标准,为推动人生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组织进行了《高中人生规划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高中各阶段人生规划教育实施要点》的编制,并将高中阶段分为六个时期,分别对六个时期的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目的、主要内容、主要实施载体、具体目标和评价要点进行了明确。

(三)基于多课程资源整合的促进模式

一些学校通过整合本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或与大学联合共同开发新课程,或以人生规划教育为核心,重新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人生教育的实施。如北京广渠门中学,与北京五所高校探索尝试着将高中的一些课程与高校的基础课程进行衔接,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提前自行选择进修大学课程。为促进顺利衔接,试验阶段,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一对一”的高校导师指导,还可以利用大学的图书资料和重点实验室资源,介入初级的课题研究。通过学科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开展不同种类的专题教育课程与活动,如地理研究、化学实验、天文观测、学生公司管理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普及人生规划的教育。

三、初中阶段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人生规划教育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观要求。因此,要实施好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就需要国家、学校、社会乃至家庭共同努力。

对于国家,尤其是教育从事部门,要加快构建系统的人生规划教育体系的起点和步伐,统一高等教育阶段各时期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要求,按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发展阶段,逐步将要求进行普及和推广。因为人生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年级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需要奠定一定的人生规划教育基础。因此,成功的人生规划教育应在初中时代就进行人生规划的启蒙教育。

对于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为广博的人生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并具备高素质的人生规划师资力量。因为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教师素质非常关键。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关键载体,教师素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规划教育实施成功与否。另外,课程建设人生规划教育的核心,因此高校要加快人生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如依托自身学科门类的优势或融合企业资本优势,围绕人生规划教育设置包括人生规划理论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

对于社会,要促进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首先,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服务中介机构,如建立一批新型非赢利性的人生规划服务机构,为进行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提供帮助或协助。其次,是要完善对高校人生规划指导中心内部职能机构的服务功能, 莅临指导工作和交流,进而指导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

对于家庭,要协助学校,着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规划意识,正确理解人生规划教育的初衷。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关人生规划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开拓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

四、结语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9

关键词:青少年;荣辱观;实践;多维度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时代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我们的社会要求。为班主任和学校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缺失荣辱感的青少年,往往是有智商而没有理智,有知识而没有文明,有文化而没有教养,有目标而没有信仰。从这点上说,荣辱观教育比文化知识教育更根本、更重要。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人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宗旨是帮助青少年树理想、立信念、知荣辱、学做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背景下道德教育的本质,突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题。要使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重视教育,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笔者认为可从班主任和学校两方面的工作做起。

1.站稳一块阵地——课堂教学

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我们应当注意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理论体系,把课堂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整合统一,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渗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这也是班级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方面,班主任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搞好教学,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系列活动。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入生活,结合实践,引进学生头脑之中,并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做出的优秀事迹引导学生,用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2.注重一道风范——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师德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笔者认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特别是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老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青少年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品德操行、价值取向对学生有着深厚而又持久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然,无论哪位教师无论教什么课都将构成一个德育环境,高尚的人格、良好的道德风范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力量,负载在这种人格上的信息和知识则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鉴于此,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3.架好一座桥梁——社会实践

荣辱观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笔者认为,作为班级实践活动的直接领导者的班主任,应有计劃地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文化建设、科技发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各项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甚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背离的现象,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种社会现象。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需要、人间真情和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肩上的责任,增强奉献意识。这对于青少年学生形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必然大有裨益。

4.抓好一个载体——校园文化

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很好地把握校园网络和校园广播这两个阵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学生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的信息载体,开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栏目。笔者认为,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阵地,做好荣辱观教育的入网、入脑、入心工作,加大网上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方便学生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荣辱观的教育资料,接受生动、形象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校园广播也要贴近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选择易为他们接受的内容,在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上多下工夫,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的融合。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论断抓住了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也科学界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与要求,对于在学校中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作为班主任不得不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深度的思考。

1.在德育目的上,要强调受教育者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主张张扬学生个性,使其自由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现代德育思想发展的普遍思潮。“培养和谐的个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德育最直接的目的。”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我们的德育也应以其为出发点,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2.在德育内容上,要强调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

在当今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人性化的形势下,我们的德育就不仅仅是学生凭借教材,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经验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的道德知识和规范,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地感受、体会、领悟,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3.在德育方法上,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当是教育者的认知、体验和践行相结合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在环境的影响下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展开,人本主义德育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作用与环境的作用协调发展。

总之,现代道德教育日益凸现人自身的价值,要求尊重人和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解放。无论是在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还是有关政策方面,当前学校德育要处处体现对人性和谐完美的追求和渴望。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观念,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班主任工作不容忽视,但是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校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都要基于尊重他们的个性,遵循人本主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田建国.校园文化与道德建设.齐鲁艺苑,2005(01).

[2]刘云山.知荣辱树新风 促和谐社会: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03-22.

作者简介:史海勤,男,出生于1979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曾获无锡市首届班主任工作新秀、“无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受到无锡市教育局嘉奖。

幼教科研论文: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10

目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的前身为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由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的。此后,创造教育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得到重视和发展,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其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3]。创新是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善于变化的精神和态度,包含更多思维层面的创造。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首先是由柯林·博尔正式提出的。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理念上和内容上实现了对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的超越[4]。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2.1 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结合,医学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创新人才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己成为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重任[5]。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其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日益严峻。毋庸置疑,传统医学教育在过去的医学人才培养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却显得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胜任21世纪的人才需求,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目标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2.2 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当前,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医学院校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普遍提高医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医学教育的根本职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从而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全国大中型医院和事业单位已经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医学生就业压力。医学生目前的主导需求就是就业,在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完满解决的情况下,创业就成为了他们的主导需要。大学生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缺乏对跨领域思维、多元化思维、自我表达、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这些素质对创新能力的实现尤为重要。不仅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贯穿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1 建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

医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础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联系紧密。时下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采用“以学科为基础” 的传统模式。各门课程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与相关课程的呼应和交流。基础知识和临床学科界限分明,形态和功能分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致使各学科部分授课内容重复,同时又不同程度存在与医学科学前沿知识脱节的问题。在以往的“应试” 教育体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注重单科结业成绩的好坏,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一科丢一科” 的现象。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之间差距甚远。

中国医科大学自1999年引进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新途径”(New Pathway)的整合课程体系,它是“混合型综合性课程”,既有水平综合也有垂直综合。该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将基础医学与部分临床医学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形成了9门整合课程模块。整合课程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以临床问题为基础。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的相融合的课程,更有效地学习医学知识,同时培养医学生终生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我们按照新的整合课程要求,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意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编写了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有的整合课程通过删减重复内容,不仅使内容有机结合,而且缩减了总学时数。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都得到了发挥和锻炼。随着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整合课程将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应该在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改革整合课程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整合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3.2 实行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方法

PBL 教学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2004年由中国医科大学相关人员启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新项目CMB 03-793“中国北方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课题,多次举办全校性PBL教学培训班,编译《国外PBL研究文献译文》等内部参考材料,系统地对教师进行了PBL教学模式的系统理论指导。通过在全校范围内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各课程子项目组自行针对教师及学生进行培训。各课程项目组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组,重新编写讲义并设计病例,不仅采用灵活多样的PBL教学方法,而且针对课程特点设计了多种评价方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

3.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开展了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为了促进中国医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学校每年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营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研锻炼的环境,给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参与研究工作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方面的最新动向,通过亲自实践,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中国医科大学的相关教师还定期指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协会”为牵头单位,鼓励各创业团队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活动采用项目负责人制,运行过程包括活动策划、教师审阅、具体实施、总结和评价。通过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使他们的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或公司潜质学生的技能教育,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其宗旨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业实践的意义在于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从而全面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其次,目前我国有些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在教学管理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和实践平台的情况比较普遍。另外,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局限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上,将创业教育限定在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甚至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忽略了创意型创业与社会创新,使创业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的创业环境有待完善。

综上所述,从目前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力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包括加强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医生, 才能真正全面提升我国卫生人才的质量。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结合本校在此领域实践与探索,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对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2]卜庆亮.当前形势下医学毕业生就业路径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806-807.

[3]何崚,黄树林以科研促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57-458.

[4]李珍晖.高校需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28-30.

上一篇:《武汉日夜》观后感机关单位个人心得下一篇:办学章程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