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幼师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毕业论文幼师(精选8篇)

毕业论文幼师 篇1

xx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我在遵义县尚嵇镇尚嵇小学实习了天。在天内,我上了节课,作为实习班主任,带领学生参加锻炼,带领该班学生参加运动会,读报、课间操时维持秩序,做了几名后进生的细致的思想工作,筹办了“学会关爱”主题班会。在整个实习期间,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学生心理辅导员和高一年级班主任的实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学生如此的渴求有一位知识比较丰富、能力比较全面的、能倾听自己心声的朋友。作为他们的朋友,我惟有仔细倾听、耐心询问、认真思考,最终协助他们增强认知正确看待和科学处理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作为语文老师,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精心备课、认真组织,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同学,用清晰的话讲解好每一个问题,用深切的情表达每一个核心思想。

在这些天的实习中,我受益匪浅,让我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站在教育的最前线,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心中倍感任重而道远。我一定要不断努力学习,做一位勤劳的园丁,把祖国的花朵浇灌得更加艳丽。

同学们在我的讲座上积极提问、仔细听讲,尔后以热烈的掌声鼓励,鞭策着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创新开拓,不断进步!

我,以一颗真诚的心、朴实的情,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打动了学校的领导、老师和亲切、可爱的同学。

毕业论文幼师 篇2

一、调查情况情况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河南省有十余所专门的幼专或幼师学校本研究在郑州、驻马店汝阳、焦作沁阳和南阳邓县四地展开问卷调查, 所在园所涵盖了省会、地级市、县级市和乡村四个层次, 调查对象以幼师学校毕业年级的顶岗实习生或就业一至三年的青年幼儿园教师为主 (占到被调查者的73.6%) , 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普遍代表性。本次研究以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同时发放, 计划回收350份, 实际回收297份, 回收率84.86%, 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有效回收率为84.29%。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鉴于目前对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研究尚有欠缺, 没有成熟的调查问卷可以直接借用,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 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方式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对于回收的问卷通过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从量的角度对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行为进行宏观的分析。

为弥补调查问卷设计统一、刻板的不足, 本研究还运用访谈法进行辅助研究, 对于调查问卷没有涉及的问题进行个别访谈, 以便深入了解幼师毕业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整体状况分析

1. 对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整体看法。

调查显示, 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但是不是普遍现象, 只有32.5%的人明确表示在就业中遇到过侵权现象, 高达51.5%的被试者表示没有遇到过。与此相印证的是对于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现象的认知, 当被问及“当前侵犯幼师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的现象”时, 只有19%的人认为“非常普遍”, 认为“有, 但不是主流”和“偶尔有”的比率高达64.4%。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两个问题都存在较高的“不清楚”选项比例, 分别为15.3%和16.9%。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可能是调查对象中实习生所占比例较大, 还没有大范围参与签约就业活动, 也存在一种可能性, 就是幼师毕业生对自身享有的就业权益不了解, 对于侵权行为不敏感或者不关注。

2. 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具体表现。

本次问卷调查拟通过“你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过的侵权行为”“你所知道的侵犯幼师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你所了解的幼师毕业生遭遇最多的就业侵权行为”和“你所了解的用人单位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行为”四个问题了解当前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具体表现。

调查显示, 幼师毕业生认为被侵犯就业权益的权重, 从高到低分别为获取合理报酬权、节假日休息权、平等就业权、知情权、自主择业权、接受就业指导权和隐私权, 其中获取合理报酬权和节假日休息权居于前列, 分别有62.3%和57.2%的被调查者选择。对于自己所了解的幼师毕业生遭遇最多的就业侵权行为分别是获取合理报酬权节假日休息权, 所占比例高达接受调查者的57.6%和46.2%。

对于用人单位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行为, 幼师生普遍认为集中在“经常安排免费加班”, 比例高达56.8%, 其次是“违法规定较长的试用期”和“收取押金或扣押毕业证等证件”等行为, 这一点在幼师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针对个人就业中遇到的侵权行为, 选择频次从高到低分别是“试用期过长”、“收取押金或扣押毕业证等证件”、“虚假信息”等。对个人求职择业过程中遭遇的侵权行为, 有高达37.7%的个案选择“其他”, 通过访谈发现多为报酬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 幼师毕业生认为自己就业权益被侵犯的现象,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过低, 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二是经常被安排免费加班, 节假日的休息权得不到保障;三是试用期过长超出国家法定期限;四是经常被扣押证等相关证件, 严重侵犯个人的自由择业权等。

(二)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总体分析

1. 对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情况的整体看法。

相对于幼师毕业生对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状况整体比较乐观的认知 (只有19%的人选择“非常普遍”) , 幼师毕业生对社会上应对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状况的认知明显消极, 认为“非常好”和“十分不好”的分别有20人, 都占到6.8%, 认为“不太好”的有50.2%, 另有35.9%的人表示对河南省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状况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面的分析:研究对象多为实习生, 还没有亲历过求职、签约等环节, 对被侵权或者应对侵权都没有切身体会;很多幼师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权益并不了解, 很多时候被侵权而不自知, 缺乏对就业权益的关注。

2. 对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行为的态度。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态度整体是积极的, 绝大多数人认为积极应对就业侵权“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比例高达91.5%。但对现实中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状况的认知并不理想, 只有52.7%的人选择“坚决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14.6%的人屈从于现实, 选择“忍了吧, 胳膊拧不过大腿”, 25.9%的被调查者认为幼师毕业生随大流, 选择“视情况而定, 有人站出来就参与”。值得关注的是10.9%的人选择“其他”, 通过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并没有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选哪个, 于是选择“其他”。这表明幼师毕业生理论上认为积极应对就业侵权非常必要, 但现实社会中幼师生应对就业侵权的行为选择不容乐观。

3.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行为选择。

根据调查,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首选方式为“协商解决”, 占到被试者的51.4%, 其次是“辞职不干”, 有32.5%的被调查者选择, 选择“运用法律武器”的有26.4% (见表1) , 这说明整个幼师毕业生群体在应对就业侵权上, 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 积极应对者占绝大多数, 比例高达77.8%。但是, 采取消极措施选择“辞职不干”的人超过三成, 从侧面反映了幼师毕业生依然是就业维权路途上的沉默者和弱势群体。

注:a值为1时制表的二分组。

(三) 影响幼师毕业生积极应对就业侵权的原因

针对影响幼师生应对就业侵权的主要因素, 5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法律知识的多寡”, 47.4%选择了“社会风气的影响”, 归因于个人个性的占到30.8%, 只有19%的个案选择“学校教育的效果”, 还有8%的人归因于“家庭的影响”, 9%选择“其他”的被调查者, 通过访谈了解是个人经验的不足、维权意识不高等。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渠道。调查中69.2%的人反映学校开设有相关法律课程, 另有4.7%的个案选择“有法律报告或讲座” (见下页表2) , 但是只有1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应对就业侵权的行为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说明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在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如果仅从统计数据来看,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行为的影响因素中, 选择“相关法律知识的多寡”的比例并不大, 只占总人数的51.9%。但是, 综合分析调查数据, 就会发现学生对这一点的认识并不充分。例如, 当被问到“了解的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法律途径”时, 绝大多数被试者不能再认“调解、行政复议、仲裁和诉讼”这四大法律途径, 清晰知道这四大法律途径的只有1人;而对于侵犯就业权益的主体, 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用人单位 (响应率86.9%, 但依然有13.1%的个案没有选择) , 只有12.5%和10.4%的个案选择了“毕业院校”和“行政管理部门”。可见, 相关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是影响幼师毕业生辨别侵权行为、有效分析原因并及时做出有效应对的根源所在。

社会环境深深影响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行为选择, 这在幼师毕业生对于“影响自身法律知识多寡的主要原因”的认知中也得到印证 (见表3) , 被调查者中有高达49%选择了“社会法律宣传力度”, 同时还有45.2%的个案选择了“依法维权的氛围和信念”。

注:a值为1时制表的二分组。

综上可知,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态度和行为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更受幼师毕业生自身法律知识匮乏的制约, 同时还有家庭和个人个性的影响, 其中社会环境在当前影响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行为的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

三、调查结论

(一)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意识整体较高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当前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态度整体较为积极, 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幼师毕业生依法维权非常重要, 90%以上的受试者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只有0.7%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必要”;同时他们对当前社会上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状况认可度不高, 只有6.8%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好”, 50.2%则认为“不太好”。

(二)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知识和能力亟待提升

影响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行为的原因, 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相关法律知识的多寡”, 居于所有因素中的第一位。结合对“幼师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法律途径”、“侵犯幼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主体”等问题的数据分析, 也明显暴露出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知识的不足, 可见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知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三)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意识和能力与学校教育有关

通过齐性方差检验, 我们得到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意识与学校是否开设相关法律课程具有关联性, 学校开展相关法律教育的被试者其积极应对就业侵权的意识较高, 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较之空缺者差异性明显。可见, 学校是否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对幼师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意识和能力影响显著。

(四) 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行为受社会法治氛围影响明显

社会大环境对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行为影响非常明显, 有47.4%的被调查者选择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样反映这一点的是对“影响幼师生法律知识多寡”原因的选择, 分别有高达49%和45.2%的人选择了“社会法律宣传力度”和“依法维权的氛围和信念”, 可见当前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意识和行为都深受社会风气影响。

综上所述, 在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态度认同整体较高的情况下, 要改善其应对就业侵权的具体行为, 除了学校要采取措施提高法律法规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外, 更需要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共促共建, 努力营造一个人人信法、学法、懂法, 愿意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的社会氛围。

摘要:提升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幼师毕业生应对就业侵权的行为存在整体意识较高、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不仅与学校教育效果直接关联, 并且深受社会风气影响。

毕业论文幼师 篇3

关键词:幼师生;语文教学;幼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28-01

一、 幼师教育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学课程没有结合幼师的职业特点。

语文教学作为提高幼师学生全面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应该是幼师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有意识地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幼师专业的学生往往更重视声乐、舞蹈等专业技能学科的学习,轻视文化课的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一切其他学科的基础,正因为语文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具有其专业特性,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没什么用处的一门学科,语文重要地位开始动摇。以某些拥有两种学制的幼师学校为例,该校幼师培训是五年学制,那么五年里每个学期都有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非常全面,包括现代、古代汉语,教师口语,儿童文学以及中外文学等,而如果是三年制,幼师的语文课程则锐减,这样的话幼师培养显然不够全面,页无法很好地凸显出幼师特点。怎样才能给学生更“有用”的语文课,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幼师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摆在所有幼师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

(二)语文教材内容不符合幼师特点。

由于幼师教育的教育和职业特性,一般的语文教材并不十分适合幼师语文教学,再加上目前市面上提供给幼儿师范的语文教材非常多,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因此目前的幼儿师范教育的教材内容不符合幼师的职业特性。幼师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水平不高素质也较低,对他们来说,教材的内容可以比较难理解,并且也与他们的学习能力不相符,这是幼师教育所面临的教材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跟幼师生的兴趣和专业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现在的幼师生大多是90后,而陈旧落后的语文教材内容已经严重与幼师生的专业脱节,很难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审美素养。

(三)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类学科,除了自身的知识构造,在日常的听说读写中会大量涉及自然和其他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相连的。但是目前来说,幼师教育中的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处于脱节状态。语文教学过于追求教材内容,缺乏针对幼师专业的体现,学生无法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古诗词类,就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幼师的语文教学也失去了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部分幼师在制订计划、编写教案、工作总结上面能力确实,这都是因为忽略了对语文学习,导致个人素养积淀远远不够。

二、幼师生语文教学凸显幼师特色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

无论是从教学课程还是从口语交际等实用角度来说,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都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坚决摒弃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陈旧思想,把语文教学摆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教师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幼师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在遵循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保存幼师语文教学独有的特色。幼儿教师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而这个职业又是教师,基于这个特性,幼师生被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对于幼师这个职业来说,成为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前提一定是热爱幼儿、热爱本职工作的,并在这个基础上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幼师也应该是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加强培养幼师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并且要让幼师生认识到语文水平的重要性。

(二)将幼师专业课与语文教学结合,凸显幼师特色。

语文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是非常显然的,光从理解上来说,如果没有语文,其他学科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少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相关学科间甚至是专业课程的渗透是非常重要且合理可行的,同时其他学科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学科之间达到一个相辅相成、双赢的效果。学科间的渗透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拼装,而是需要语文老师在熟练掌握自身学科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同时要求语文老师一定要找准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的契合点,重组知识,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体系呈献给学生。比如说舞蹈、音乐是幼师学生的专业课程,幼师生往往在专业课上兴趣很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的时候,背诵不下来的学生可以把古诗用唱的形式进行记忆,效果非常好。这种语文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结合方式,非常符合幼师的职业特点,并且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合职业特点从事教学活动。

幼师教育这种职业类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一定要体现其职业特点。幼师作为师范类职业属于师范教育的范畴,但是与普通的师范教育相比,基于师范类教育共性的基础上,又独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因此幼师语文教学显然是不能与普通教育的模式相提并论,幼师教师要紧紧抓住幼师生的职业需求来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贴近他们的职业生活所需。此外,针对幼师的职业特性,我们知道幼师应该具备阳光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给幼儿带来正面的影响。幼师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注意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言传身教,利用好的契机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幼师语文教学结合幼师职业特性来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凸显了幼师的职业特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幼师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课程理念,为全面深化幼师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幼师生的职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莲.有效教学理念下幼师生语文策略性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11)

[2]蔡万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

[3]张艳宁.关注人文性: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问题与实施策略[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幼师毕业论文 篇4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 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孩子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所以常会因争抢玩具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就赌气独自一个人玩游戏,不愿再与同伴交流。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喜悦,获得合作的快乐,我们借助游戏这一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主动合作,使身心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积极创设交往环境,激发幼儿合作意识。

幼儿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而当前大部分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很少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及日趋单元化的住宅,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那如何在游戏中积极创设交往环境呢?

1、丰富的物质环境

丰富、优美的环境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其身心愉悦。游戏中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交往的桥梁:不同内容的区角,如娃娃家、理发店、医院、商场、表演区、益智区等,能让幼儿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活动和交往;区角中琳琅满目的材料,如各种商品、形象的理发用具、娃娃家的炊具、医生的听疹器、表演区中的头饰等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交往机会。

2、和谐的人际环境

(1)教师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处处为幼儿做榜样。如:引导幼儿学习“裙子”的制作方法,要将裙布钉在拉直的松紧带上,一个人是很难办到的。正当教师想办法时,另一教师走上前给予了帮助。教师相互协作很快完成了作品。教师的合作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他们也相互合作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有两人一组的,有三人一组的;

有的钉扣子,有的装饰。大家一起合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2)同伴的交往氛围

同伴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及团结协作的交往氛围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比如:在表演区,可选择热闹的“音乐伴舞”场面:有的小朋友敲锣打鼓,有的小朋友则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唱歌跳舞,还有的小朋友帮助小演员精心打扮。这些小乐手、小演员、小化妆师们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一台热闹而出色的节目,真是快哉快哉!这样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可见,环境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营造游戏中的合作环境,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是一种交往的有力武器,从而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二、充分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合作行为。

规则不仅是幼儿的活动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合适、明确的游戏规则,能成为幼儿自觉遵守、友好交往的工具。

1、制订游戏规则

以往,都是老师规定游戏的要求,幼儿只是机械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游戏中出现交往上的障碍时,常会听到幼儿说:“老师说的!”为了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我们让幼儿自行制订游戏规则:先让幼儿集体或分组协商、讨论出每个游戏区的一些交往规则,然后让他们用别人能看懂的示意图画下来,再贴到相应的游戏区里。如,在娃娃家,幼儿设置了标志图“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娃娃手拉手、头靠头,脸上笑眯眯的;爸爸拎着菜篮子、妈妈在做饭、孩子在给客人拿吃的东西。幼儿解释为: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一家人,要商量好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关心家里的事情,关心家里的每个人;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他们用“一家人”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暗示了他们在行为上要合作。幼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规则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别人遵守规则,使相互间的合作行为变得更自觉、更主动、更规范。

2、执行游戏规则

规则制订出来了,就应该认真地贯彻和坚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执行规则,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提醒、暗示幼儿的合作行为。如在理发店里,两位理发师都要抢着帮客人洗头,于是就发生了争执。这时教师就可以以顾客的身份参与进去,用语言来指导:“听说你们理发店为了使生意更好,为了让顾客更加满意,采取了新的规定。”接着,教师可以假装很认真、细致地看贴在区域中的标志图,还可以让幼儿讲一讲,提醒他们要分工合作。教师还可以请幼儿来扮演角色,监督大家的合作行为。如让幼儿扮演城管、检查员等,去每个区观察,把合作行为和不良行为都记录下来,还可以当场给予奖励,以此来提醒和诱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3、强化游戏规则

经常反复、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则,能使规则得到强化,使幼儿的合作行为提升为良好习惯。在这里,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认真地开展每一次游戏,严格地执行每一条规则,反复地进行提醒和督促,以自身的严谨和踏实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合作态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如在游戏评价的时候表扬和奖励合作好的幼儿、用良好的合作榜样来激励幼儿、用情境表演再现各种合作行为、用摄像机现场拍摄幼儿的游戏交往情况、用评选“文明顾客”和“服务明星”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三、合理运用游戏评价,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游戏评价包括游戏中的指导和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教师合理、及时的指导和公正的评价能引导游戏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应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以尊重幼儿的活动意图为前提来指导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充分激发幼儿的合作欲望,并通过活动后的肯定性评价,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行为。

1、认真观察,灵活引导。

教师加入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幼儿游戏,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最受幼儿欢迎的指导方法。如在建构区,听到一幼儿对另一幼儿说,“你帮我搭个弓形门吧!”教师仔细一看,该幼儿面前摆着“转盘”“攀登架”“木马”……全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这时就可以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参与,很高兴地说:“呀,这么多好玩的玩具,孩子们肯定很喜欢,我想把它们全部买下来,好吗?……怎么运到我们幼儿园呢?”教师积极投入指导,激发了孩子搭建的兴趣。于是一幼儿拿起了积木插起了汽车,有的幼儿搭起了公路,有的搭起了交

通岗,有的继续当玩具制造商……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顺利完成了合作,而且合作得很愉快,效果也非常好。

2、善于发现,及时指导。

幼儿在活动中常有需要合作的时候,但他们却往往意识不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如大班幼儿开展了剪染纸活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吸引着幼儿,他们玩的很投入。但老师在指导时发现,幼儿在剪纸后要收拾好纸屑,放下剪刀,还要去拿笔来蘸色,再染纸,所以就会出现一系列小问题:笔滚下桌、拿剪刀时碰翻碟子、染料洒了一桌子;染纸时把未折的正方形纸片全都渗透……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介入,对一刚剪完纸的幼儿说:“你剪的真棒,我帮你染吧!我俩合伙办个剪染纸厂,怎样?你是剪纸师,我是染纸师,好吗?”教师的介入一下子就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剪染纸的兴趣,他们纷纷学样,有的专剪,有的传染,忙得不易乐乎!

3、公正评价,巩固行为。

游戏后的评价能巩固和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请大家把游戏中开心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玩得高兴吗?”“你和好朋友玩了什么?”“你到哪些地方去玩的?他们怎么招待你的?”“你们那里来了哪些客人?”等等,给幼儿更多的机会把自己在分享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对于一些好的做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合作行为。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合作意识。如在表演区中,教师发现几个幼儿都争着当猫和画眉鸟,谁都不想当狐狸和公鸡。在整段晨间活动时间里,他们始终在争角色,而没能去表演。于是教师就利用晨间谈话时间,与幼儿展开了讨论:“玩表演游戏时,怎样选角色,大家才会玩的高兴?”有的幼儿说:“剪子、包袱、锤,谁赢了谁当!”有的说:“每个小朋友都演一演,谁表演的好谁演!”有的说:“轮着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好主意。通过这次评议活动,孩子们意识到要想玩的好,玩的高兴,就必须相互协商、友好合作。果然,在以后的表演游戏中,他们能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问题,合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面对21世纪的竞争,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使自己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从幼儿抓起,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抓起,从他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抓起,并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师专业毕业设计 篇5

校名:集宁师范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年级:2011级 班级:学教三班 姓名:张夏

学号:201120313342 指导老师:姚小蓉

夏天来了(中班)

主题活动目标:

一、欣赏有关夏季的美术作品,会画出夏季自然景物的特征。

二、通过观察和体验,使幼儿知道夏天气温高,有时会下雷阵雨等主要季节特征。

三、发展幼儿语言,能够感受夏天的美好与快乐。

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主动、全面的发展。

活动一:夏天的歌(语言)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及其所营意境美 2.学习诗歌中“×××,在„„里”的句式特点,初步尝试仿编诗歌.二、活动准备:

1.反映诗歌内容的四张幻灯片

2.关于夏天自然景观和人们活动场景的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2.师:在夏天里,你听到过什么美妙的声音吗?(二)萌发学习兴趣,初步欣赏诗歌。

1.幼儿欣赏PPT。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幅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教师带领幼儿欣赏幻灯片。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蝈蝈、知了、青蛙、戴帽子吃冰淇淋的小朋友,大树、池塘、小草、雨伞„„)2.教师朗诵诗歌,幼儿初步欣赏。

(1)师:这些美丽的画面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歌。下面请你们仔细听。

(2)教师朗诵,幼儿欣赏。

(3)师: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夏天的歌在哪里?

(三)学习诗歌

1.分段出示幻灯片并理解诗歌内容。

(1)师:夏天的歌,在哪里?(在草丛里。)师:(出示蝈蝈在绿绿的草丛里的幻灯片)谁在草丛里?它是怎么叫的呢?(蝈蝈在草丛里“蝈、蝈、蝈”地叫。)(2)师:夏天的歌,还会在哪里呢?(在大树上。)师:(出示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的幻灯片)谁在大树上?它又是怎么叫的

呢?(知了在大树上“知了、知了”地叫。)(依次学习第三、四段诗歌。)2.结合幻灯片。用问答的形式学习诗歌。师:夏天的歌在哪里? 幼: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师:夏天的歌在哪里? 幼: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3.带领幼儿边看幻灯片边朗诵诗歌2~3遍。

(四)根据诗歌的句式创编 1.感受诗歌独特的句式结构。

(1)师:你们想一想夏天的歌还会在哪里呢?夏天,我们还可以听到什么美妙的声音?(小鸟叫,下雨的声音„„)(2)师:小鸟怎么叫的?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打雷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叽叽喳喳,滴答滴答,轰隆轰隆。)(3)师:你们说得真好。那怎么样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说呢? 幼:夏天的歌在哪里?叽叽喳喳,在我们头顶的天空中。2.出示夏天自然景观和人们活动场景的课件,幼儿观察并想象、仿编。

(1)师:夏天还有许多东西都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就像唱着美丽的歌。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去想一想,编一编。也可根据课件里面的内容来编。(幼儿自主想象并创编。)3.幼儿展示、交流仿编结果,教师记录并引导幼儿学习同伴仿

编的诗歌。

四、诗歌

《夏天的歌》

夏天的歌在哪里?蝈蝈 蝈,在绿绿的草丛中。夏天的歌在哪里?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

夏天的歌在哪里?咕呱咕呱、哗啦哗啦,在清清的池塘里。夏天的歌是太阳帽,是小花伞,是甜津津的冰淇淋,在小朋友乐呵呵的歌声里。

五、活动总结

诗歌《夏天的歌》以寻找美妙动听的声音为主线,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内容生动有趣,深受幼儿喜爱;易于幼儿理解与掌握。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活动二:夏天的雷雨(音乐)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学会演唱歌曲。2.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3.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二、活动准备:

1.录有闪电、雷、雨声的磁带、歌曲《夏天的雷雨》录音磁带、2.在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现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雷、闪电、雨声,引起幼儿对夏天雷雨的回忆。2.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发生了什么事?

3.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看到过的雷雨现象。(帮助幼儿回忆再现夏天雷雨的现象,为下面学习歌词做好铺垫。)

(二)欣赏、熟悉歌曲

1.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录音磁带,幼儿欣赏歌曲。2.再次播放音乐录音后,用“教师问一问,幼儿答一答”的句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如:教师问: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答: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3.幼儿 以问答方式朗诵歌词。

(三)演唱歌曲

1.教师跟随音乐朗诵歌词,并示范演唱。

2.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录音磁带,幼儿跟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注意:(1)唱“一闪闪”“哗啦啦”时,用响亮的跳音。

(2)唱“轰隆隆”时,声音要大而有力。(3)幼儿演唱歌曲2——3遍。

(四)表演歌曲

1.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

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2.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3.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演唱。

(两两结伴演唱,有表情地演唱,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根据歌词内容表现夏天的雷雨,使每个孩子有了表现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夏天的雷雨》

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 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 天空中,哗啦 啦,什么落下来? 小朋友请你快快想一想。一闪闪,一闪闪,天上闪电亮。轰隆隆,轰隆隆,打雷声音响。哗啦啦,哗啦 啦,大雨落下来。告诉你这是夏天大雷雨。

四、活动总结:

《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形式活泼、问者自由,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在音乐活动中以音乐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活动中把舞台让给幼儿,幼儿是课堂的主体。

活动三:夏天的大树(绘画)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绘画的天性,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2、引导幼儿认识树的结构、造型和颜色,感受自然之美。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提高绘画的技能。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领幼儿观察夏天茂盛的大树,感受大树的高大、2、画纸、油画棒。

3、示范画、夏天大树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教师:北方的冬天是漫长的,天气特别冷,大树也光秃秃的。现在夏天来了,小朋友们见过夏天的大树吗?你觉得夏天的大树 是什么样的?(请小朋友来说说.)

2、教师:夏天的大树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出示夏天的大树图片)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4、教师小结:夏天,大树吸收了许多营养,长得又高又大,有的树干粗的两个小朋友都抱不过来,有的长得有三层楼那么高。树上长满了叶子,密密的,小朋友可以躲在树下乘凉。

(二)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老师这里画了一棵夏天的大树,老师画的夏天的大树是什么样的?画中都有什么? 2教师小结:夏天的大树下,有小朋友们在乘凉,还有小朋友在放风筝,有两个小朋友抱住了大树,一片欢乐的景象。

(三)引导小朋友画夏天的大树。

1、教师:如果你来画夏天的大树,你会画什么?大树是怎么样画的?

2、交代绘画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画一画夏天的大树,要画得大大的,怎样才能把树画大呢?树干两边的两根竖线距离近,树干就细;距离远,树干就粗;树干上画许多树枝,树枝要用双线画,大树枝上再画小树枝,左边、右边、上面、下面都伸出树枝来,全画满;最后在树枝上添画一片一片的树叶。树干、树枝的线稍微有些弯曲,就会显得更活泼、可爱。画好后涂上颜色。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将图画大,将整张纸画满。帮助幼儿掌握大树树枝穿插的画法。指导幼儿添画小鸟,树干上的花纹、树下的人物等,以丰富作品。

四、活动总结: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喜爱绘画的天性,鼓励幼儿大胆绘画。引导幼儿认识树的结构、造型和颜色,感受自然之美。在活动中培养幼儿 的动手能力,绘画的技能,以及掌握颜色的运用。

主题活动总结:

经过《夏天来了》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夏天的主要特征及人们在夏天的活动。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活动积极性,而且活动的情绪非常的好,始终是非常快乐的。由此可见,幼儿喜欢亲身经历,及操作性强的活动。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 于涌著: 《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幼师专业毕业论文 篇6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 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古人说 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方法 ;策略

作者简介

王洪新、女、1963年3月9日出生,1978年在辛店中学毕业,1986年3月在辛店担任民办教师,结婚后继续在皂户李镇任教,上级安排回家,于7月在十五里堂幼儿园任幼儿教师至今,在工作期间于取得进修学校中等专业证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遵循科学的原则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具体的家长可以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1.1、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

目前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不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用精神去刺激孩子,如果不加引导,孩子不知道被赏识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该赏识的地方被赏识,就会导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从而引发逆反心理。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抚育则会鲜花茂盛。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1.2、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1.3、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儿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比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4、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老师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小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小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5、要有默契的合作 ,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画画。边画边说:“爸爸坐的飞机来了。”他奶奶对我说:“他爸爸今晚回来,看把他高兴的。”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往往和父母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

另外还应该注意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默契合作。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师不和家长团结协作,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以帮助和促进幼儿的健康的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6、要注意方式方法。

在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孩子对我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除了以上6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

2、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1、明确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2、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家教专刊、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2.3、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2.4、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3.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3.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3.3、进行榜样教育。

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身边的成人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包括老师,也包括小朋友。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3.4、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

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你们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复杂工作,长期的工作。

3.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

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估和表扬,行为规范的指定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只有及时的评价,才能够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达到预期制定规则的目的。

3.6、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良好的风气的形成往往能给工作带来好的效果,并且给工作带来很多方便。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就会在班里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了,大家会一致反对,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幼师钢琴教学现状 篇7

一、新中国幼师教育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师教育的拓展, “大跃进”至“文革”期间幼儿教师教育的挫折。“文革”结束后幼儿教师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提高, 一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机构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道路。教育的转型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 幼师的转型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师范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师范教育结构调整的过度时期, 一直都是单一的中专层次的教学模式, 出现了几种转型。我国的幼儿教师教育转型是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 有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度背景下进行的。转型后的幼儿师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原有的幼儿教师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多的是需要幼儿师范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幼儿教师教育需要革命性的改革。

二、幼师钢琴的教学的现实问题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新《纲要》”) 颁布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对改革过程中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引发由下而上的思考:培养具备音乐综合能力, 富有创新理念的高素质音乐教师是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现状的全面了解, 并从发展幼儿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 找出当前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不适应之处, 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对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的改良能为幼儿音乐教育的新发展助一臂之力。这些研究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从一定程度上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2010年7月8日, 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改革创新, 培养合格全面加特长幼儿教师。《纲要》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认真落实新课改方案, 坚持使用幼师新教材,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适当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按照《幼师学生教育教学基本功达标方案》的要求, 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活动。重视举行综合性的文艺汇演, 以演促教, 以演促练,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这就需要大批优秀的音乐幼儿教师适应幼儿教学的需求, 改革传统的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 钢琴幼师就的具备弹唱的能力, 还有更高的艺术综合素质, 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的提高。

男幼师稀缺原因何在 篇8

事无巨细 幼儿园让男人走开?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学前教育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很多考生受此影响而不敢报考。南京晓庄学院刘老师说:“很多男生认为男幼师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从传统意义上说压根不是男人的工作,以后势必会影响到找女朋友。”江苏省教育学院刘健老师则认为,幼儿园男教师少很大程度上是考生自己的问题:存在认识误区,很多考生认为到幼儿园上班就是带小孩,还有学生认为好不容易考上本科,然后去幼儿园工作,觉得不甘心。

幼儿园重点在保育,从孩子的吃喝拉撒到身体安全,事无巨细,都要照顾周全。由于受身心特点的影响,多数男教师在耐心和细致方面远不及女教师, 当这些男幼师走上岗位准备大展身手之时,却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身的先天不足。这些男幼师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不得不选择转行。

“薪”情不好 男生压力巨大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位老师谈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如果不在编制内,薪资待遇会很低,考虑到今后男人要养家糊口,很多男生开始转专业。”南京晓庄学院的刘老师则告诉记者,很多上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都会在大一下学期转入小学教育、经济、外语专业。“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影响很多人的择业观。”

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男性当幼儿教师要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对其他职业而言,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网友“少将军”发帖子说,我别无选择,一年后想要成家立业,现在幼儿教师的职业和收入都让自己很不满,所以只能选择离开。

记者在采访中深刻体会到,经济待遇低是男性幼儿教师成就感低的最主要表现,也是导致幼儿园男教师流失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同时,幼儿园的工作琐碎繁多,重复性强,缺乏挑战性。男性幼师的很多潜力得不到很好发挥,消极的情绪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以及管理者对其的较低评价,而较低的评价又反过来会挫败其工作积极性,如此的连锁不良反应使得男性幼师不得不离开幼儿园。

如今,男幼师的重要作用和稀缺状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低收入、社会偏见和心理压力,以及缺乏长远的事业规划,仍然让幼儿园里的男老师们坚守得很苦很累。

江苏省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省教育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常熟技术师范学校 、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延伸阅读】:

幼儿教育鼻祖人物全是男性

翻开我国幼儿教育的历史,记者惊奇地发现,幼儿教育的鼻祖中就有好几位是男性,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的他们,个个都是寿星。

陈鹤琴: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陈鹤琴(1892~1982),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张雪门:中国幼儿教育先驱者

张雪门(1891~1973),1918年,张雪门与几位志趣相投者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

张宗麟:中国第一位男幼儿教师

上一篇:入党考察谈话记录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促进教育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