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精选12篇)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1

职业健康安全监管方面,我局于今年5月成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监督管理股,并从内部调配了3人到该股室开展工作。半年多以来,我局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为抓手,以职业危害专项治理为突破口,以保障“平安大运”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组织全县可能涉及职业危害的企业召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工作动员大会,并邀请了市安监局领导和专家到会为企业讲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二是联合县疾控中心现场检查了可能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36家,下发现场检查记录21份,责令整改指令书4份,立案查处2宗,经检查、教育、要求和督促后,目前为止,我县已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企业有13家,已做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3300余人;三是以水泥生产企业、石粉或灰粉加工企业、电子厂、手袋厂等职业危害较重的企业为主要对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要求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使企业管理人和从业人员提高对职业病防治的重视,进而提高全社会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了解和关注。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2

1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及特点

1.1 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 患病数量大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全国职业病报告发病情况》, 截至2007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90 858例, 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627 405例。2007年尘肺病新病例10 963例 (比2006年增加2 180例) , 其中89.37%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 分别为5 351例和4 447例。1991至2007年累计发生中毒41 745例, 其中急性中毒22 082例, 慢性中毒18 568例;其他职业病22 803例。

1.2 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 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 到汽车制造、医药、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职业病危害。我国职业病名单规定的职业病涉及粉尘、急慢性化学中毒、职业肿瘤、职业传染病等10大类115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的工业生产中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达133种。我国各类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90%以上, 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职业病危害也突出地反映在中小企业, 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

1.3 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在引进境外投资和技术时, 一些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企业和工艺技术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与此同时, 境内也普遍存在职业危害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转移, 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情况。我国有近2亿农业劳动力, 其中相当部分人从事有毒害作业。由于劳动关系不固定, 农民工流动性大, 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 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

1.4 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 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潜伏期较长, 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疗, 病死率高。

2我国职业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概念不清

职业卫生工作主要指防控劳动过程中各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伤害。依照国家标准GB/T 15236-94, 职业卫生指“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把“职业卫生”混同于“职业病防治”的含混认识。职业卫生重在减少和消除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物理、化学、生物) , 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个体防护和管理等措施, 尽量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对劳动者的伤害。职业病是职业卫生工作的结果, 职业病的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

2.2 体制不顺

由于对职业卫生的概念不清, 对其内涵外延理解上的歧义, 导致在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上一直存在着体制不顺的问题。建国以来职业卫生监管体制经历了3次变革:1949-1998年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由劳动部门主管;1998-2003年将职业安全、职业卫生体制分割, 前者由经贸委 (现国家安全监管局) 监管, 后者由卫生部监管;2003年至今, 职业卫生工作中作业场所的监督检查交由国家安全监管部门监管。我国现行分工体制, 不仅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进行了拆分, 而且还将其中的职业卫生的相关工作内容分属不同的部门, 使其相对的完整性受到损害, 加之我国部门之间协作存在一些问题, 更使实际工作难以开展。

2.3 两法并立

职业卫生监管体制不顺导致了在法律上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分离立法、分割监管的现状。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由劳动部门负责的职业卫生工作内容整体划归卫生部。在卫生部的积极推动下2001、2002年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形成了目前我国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分离立法、分别规范的现状。由于我国立法以部门推动为主的特点, 职业卫生并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之中, 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在法律上具有相等的法律位阶。

3国际通行的职业安全卫生立法过程

职业安全卫生是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作为雇佣劳动过程表现出来的突出劳动关系问题之一, 在西方国家大致经过了如下演变。

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法》是现代劳动法的开端, 也是职业安全健康 (卫生) 问题引起重视的起点[1]。1819年在《学徒健康法》的基础上颁布了《工厂法》, 其中包括有大量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律规范。1880年英国的《雇主责任法》确立工伤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而1872年德国的《国家责任法》虽早于英国确立了同样的法律原则, 但因英国该法对其他工业化国家影响更大, 而被称为这一新的法律原则确立的标志。 1906年英国的《工人赔偿法》奠定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成为同一性工作领域的基础。 1970年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奠定了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及工作体制的现代基础。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奠定了现代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继承了过去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所创造和积累的成果。比如, 立法开宗明义, 载有:“所有雇主都应为每一雇员提供安全保障, 确保其在工作场所免于遭受可确知的、致命或可能致命或严重身体伤害的危害因素的伤害”严格的一般责任条款, 使无过错责任原则得以贯彻始终;“职业安全卫生法”的法名不仅继承了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具有同一的性质, 而且更加突出了其作为劳动关系领域中一个特殊问题的重要性与专业性。 (2) 根据美国的体制特点, 由成文法授权组建了专门的行政执法机构——职业安全卫生局和专业的技术支撑机构——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两个机构都由国会直接拨款, 并在该法授权范围内独立地开展相关工作。该法所设定的特殊权利义务关系及其体制架构对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影响更显示了其在该领域的奠基者地位。

1972年, 日本模仿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颁布了其《工业安全卫生法》。1974年英国颁布了《劳动安全卫生法》, 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也陆续颁行了相同或相似的法律。1974年我国台湾地区也颁布了《劳工安全卫生法》。与英美法律传统不同的法、德两国在1973年分别颁行了《劳动灾害防治法》和《劳动安全法》。1981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并颁布《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 我国于2006年批准该项公约, 其对我国已具有拘束力。

4实现我国职业安全卫生一体化监管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职业卫生的严峻形势, 加强职业卫生工作极为迫切。应加大相关工作力度,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卫生执法工作, 履行法定职责, 促使企业履行保护职工健康的相关义务, 尽快地扭转被动局面。继续深入研究分析职业卫生工作的特点, 澄清相关概念, 明确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区别, 突出职业卫生工作重在预防的特征;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 改变目前职业卫生分割监管的现状, 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卫生监管真空的问题;借鉴工业化国家的一般做法, 在体制理顺的前提下, 推动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立法的归并和一体化, 以利于整合政府行政资源, 提高行政效率。

从长远来看, 推动职业安全卫生的一体化, 既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自身特点决定的, 又是安全监管部门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国家经过200多年的反复探索和积累, 迄今已经较为明确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属于同一工作领域, 具有相同的性质, 二者涉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基本权利, 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工作, 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工作方式存在一定差别, 彼此密不可分[2]。因此, 目前应逐步理顺职业卫生体制, 统一立法,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正从狭隘的劳动保护朝着一体化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实现职业安全卫生一体化, 一体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3]。

关键词:职业卫生,监管,一体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剑虹, 楚风华.国外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发展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J) .河北法学, 2007, 25 (2) :94-96.

(2) 查京民, 聂淼, 范运林.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在我国的开展状况 (J) .职业与健康, 2003, 19 (7) :15-16.

化妆品的卫生安全监管 篇3

一、化妆品卫生安全监管所面临的环境

1.国际化妆品法规一体化

近几年来,化妆品法规一体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化妆品相关各界的关注。中国作为颇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化妆品法规管理受到各国化妆品行业的普遍关注。为使化妆品在各国间能够顺利进出,化妆品和原料生产企业迫切希望和要求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因各国和地区间的法规和标准差异而导致的技术壁垒。为此,以欧、美、日化妆品工业协会为代表,提出了化妆品法规国际一体化的问题,并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一体化进程。

化妆品法规国际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

⑴生产企业或进口商对其产品安全和质量负责;

⑵政府主管部门对产品的监管应主要在产品上市以后;

⑶应建立和完善包括生产企业基本情况、生产设备和产品种类,以及进口商基本情况和经营品种的备案制度。基于企业自律的原则,提倡以备案制取代审批制;

⑷各国统一化妆品定义和范围,无论是否标识产品的功效均采用普通化妆品的管理模式;

⑸各国标准中的化妆品原料成分禁、限用物质采用统一要求;

⑹各国统一产品标签标识的标注要求。

随着一体化基本原则的确定,各国和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越来越关心此问题,而企业界尤其高度重视各国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和行动。我们一直关注国际化妆品法规一体化的进展,并结合国际惯例,调整我们的对策。

2.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监管模式

各国法规中对化妆品的定义类似,但管理范围和分类有所不同。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在化妆品管理中有共同的特点:

⑴企业的自律是前提,行业协会起到自身约束的作用;

⑵以上市后的监管为主,一些国家的功效性产品实施上市前的许可;

⑶企业普遍实施GMP管理,虽然不是政府法规强制性的;

⑷重视过程管理,针对全过程实施监管,而非只是着眼于最终产品;

⑸重视原料的安全性保证;

⑹标签要求全成分标识,重视警示性标识对消费者使用安全的意义。

3.入世对化妆品监管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研究、指定适合国际通行做法,符合WTO要求,在保障产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又能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化妆品管理法规和标准更加紧迫。目前进口化妆品在国内占有很大份额,保持定期的国际交流,及时了解国际上的法规管理和技术标准动态,对避免管理的盲目性十分必要。

WTO给我们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法规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要求有一定时间来公开征求意见。法规颁布后,要在规定期限内向WTO通报等。同时,特别是要符合SPS协定和TBT协定的要求,应用危险性分析的方法,使管理措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4.市场经济秩序有待完善,企业自律性较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还很艰巨。

5.依法行政,转变职能。政府自身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包括制定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树立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高效、运转协调、程序简便、公开透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真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今后监管的思考

1.国际动向和国内实际情况

了解国际动态,既要参考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监管模式,又要看到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不同。不能脱离现实套用人家的模式。我们在企业自律性、原料控制、安全评价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2.关于化妆品法规体系

化妆品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特别需要具体和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如标签标识的标准亟需修订,对于原料的安全保证也需要制定技术规范,生产的管理尚无GMP指南等。

3.关于化妆品的监管体系

目前,监督的力量,从人力到物力条件均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要,应在监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4.关于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监管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如在检测手段和水平上还远远不能达到安全评价和监管工作的要求。尚无专门的专家队伍来跟踪和了解国际上有关的技术法规进展。需要从体质上予以支持和保证。

5.产品的卫生和安全不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还与经济和贸易密切相关。

6.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危险性分析方法包括危险性评价、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交流三个部分。应做好危险性评价的科学基础工作,使得管理措施切实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7.监管方式与重点的转变

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发言稿 篇4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局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体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支持的结果,是技术服务机构热情服务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要充分认识我省职业卫生监管工作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是当前各方面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够,工作落实效果不理想。有些部门、企业领导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更多表现为重“伤亡事故”,轻“职业病危害”。有的重视只是停留在书面或口头上,缺少实际行动和措施,没有真正将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加以谋划。

二是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全省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队伍总体力量依然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和必要的执法监察装备,技术支撑体系没有很好建立,导致职业卫生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是部分企业法制观念淡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关注劳动者的健康权益,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防护设施落后,管理不严格,治理不到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严重;部分建设项目,尤其是招商引资项目未认真履行职业卫生“三同时”程序,存在“先上车、后买票,上了车、不买票”现象。

四是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维权意识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成为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的主要接触群体。由于文化水平低,职业病危害预防知识少,加之用人单位不认真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缺少防护意识和技能,不能依法维护相应权利。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建议: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切实做好2014年职业卫生监管工作

2014年,我省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局党组中心工作这两个大局,实施顶层设计,强化基层基础,突出重点领域,深化专项治理,不断开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力度,解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正确思想的形成与引导。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的培训,集中组织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以及劳动者职业卫生专题培训,通过宣传教育促进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要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和“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期间,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媒体,大力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普及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扩大宣传面,努力营造全社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从源头预防职业病危害。省局已将职业卫生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纳入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前置,并实现网上统一受理、审查、审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发改、工信、建设等部门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对未履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建设项目,不予备案、核准。要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加大考核权重,加强建设项目源头管理。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避免“先上车,后买票或上了车,不买票”现象。要按照省局要求,对安全设施“三同时”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审查。省局将适时对各市(地)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核审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严把准入关。

(三)突出重点,强化执法,深化治理,逐步解决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严重问题。一要做好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国家总局治理进度要求,到今年5月底,没有达到防尘工程治理要求且粉尘浓度超标的,一律责令停止产生粉尘危害的作业;10月30日前,对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或经治理仍达不到条件的,要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二要严格职业卫生执法监督。国家总局将今年确定为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省局将委托权威检测评价机构,随机开展监测检验,并发布职业卫生飞行检测情况公告。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四不两直”要求,开展暗访暗查、互检互查、执法检查,对用人单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要认真编制职业卫生执法计划,精心组织,严格执法,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做到“零容忍”。三要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各地市要结合实际,继续深化金属制品加工和建筑混凝土搅拌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启动火力发电(燃煤发电)行业

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同时,做好木质家具制造、工业园区职业病危害治理“回头看”工作。在此基础上,再研究确定2-3个重点行业领域进行专项治理,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四)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示范企业,有效指导工作。为突出重点,强化指导监督,省局确定了20家职业健康重点企业,制定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开展职业卫

生基础建设工作。各市(地)、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重点企业,通过加强和规范重点企业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培养树立一批管理有序、控制科学、职业病防治效果明显的先进典型企业,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进一步推动全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各重点企业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方法》,提高思想认识,掌握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要围绕建立完善责任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前期预防、工作场所管理,加强工程防护、个体防护、教育培训、健康监护、应急管理等10个方面重点工作做好落实。省局将组织专家对职业健康重点企业基础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对工作开展好的企业进行表扬,对不达标企业列入“黑名单”在媒体曝光,并依法进行处理。

(五)继续加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力度。省局确定2014年全省新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企业为3188家,同比增幅为15%,并已经将任务分解到各市地。各地要认真研究制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计划和工作措施,突出重点治理行业领域申报工作,合理测算各季度申报指标,做好任务分解,确保完成省局下达的申报工作目标。要结合全省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重新开展一次对水泥制造、石材加工企业排查摸底工作,确保全部申报。要做好新建投产项目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及时跟踪新建项目和园区企业投产情况,确保及时、如实进行申报。要加大对未申报企业的处罚力度,对没有及时、如实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强化执法促进申报工作。省局将继续把申报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进行量化考核,对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全省通报。

(六)认真完成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和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和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试点工作。一是要认真研究制定今年本地开展《活动》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目标,层层分解任务,要准确掌握现有相关企业底数和生产经营现状,按照国家总局规定的考核标准,组织企业认真开展自检自评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及时整改存在问题,逐一进行考核验收,确保本地区木质家具制造等已开展基础建设的十个行业领域及今年重点治理的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年底前全部达到标准要求,为实现到2015年全面完成本地区、本系统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目标奠定基础。二是在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实施阶段,国家总局将抽取我省的2个市(地)及所属70家用人单位进行材料核查和现场抽查,评估结果直接影响我省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综合评价。各市(地)安全监管局要高度重视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将执法年活动、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等重点工作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用人单位达到职业卫生标准,确保评估工作真实反映我省职业病防治水平。

(七)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工作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职业卫生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各市(地)要进一步加大县(市、区)职业卫生监管体制理顺工作力度,要明确所辖县(市、区)职业卫生职能调整时间表,并纳入当年责任目标考核,争取职业卫生监管机构能够独立设置,不能独立设置的也要明确专人负责。今年,省局还要为县(市、区)安全监管人员配置职业卫生现场检测仪器和设备,各地要利用好这些仪器设备,开展必要的培训,依靠科技力量,不断提高县(市、区)职业卫生监管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

省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制定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014-2015年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市(地)、县(市、区)积极筹建丙级检测评价技术支撑机构,以满足本地区技术服务要求。省局将按照有关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开展乙级资质延续工作;同时,扶持技术水平高,信誉好的乙级机构晋升甲级。各市(地)要鼓励技术服务机构跨区域服务,打破区域垄断行为,加大检测实验数据和评价报告审查把关力度,不断提高检测评价机构能力和水平建设。要建立检测评价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对不按规范要求从业的机构,严肃查处;问题严重的要责令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消其资质。要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充实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和厂矿企业等领域职业卫生专家,合理调整专家队伍结构,发挥好专家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5

【打印文章】接收回传作者:剑川县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6日点击数: 38

2012年2月6日上午,剑川县卫生局和县安监局在县政府办公室举行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职能交接会议。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和剑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剑川县卫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剑政办发〔2011〕97号)规定,由县政府召集职业病防治相关部门,将县卫生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并查处违法行为;负责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等职能正式移交给县安监局。

参加交接工作会议的领导有县政府主管副县长,县安监局局长,县人社局局长,县卫生局副局长,卫生监督所所长。卫生、安监双方相关科室负责人也参加了交接。在交接会议上,王副县长就如何做好剑川县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了要求,各部门明确表示,要以这次职能移交为契机,分工负责,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推进剑川县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6

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小结

元旦、春节将至,群众对肉类食品需求量大大增加,受利益驱使,经营病害肉的不法分子蠢蠢欲动,为净化我县肉类市场,确保全县人民双节期间吃上放心肉,根据省畜牧局《关于批转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我县组织开展了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52号文件一下来,县畜牧局立即组织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班子成员开会,传达文件精神,并按《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安排部署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织执法人员下乡开展专项整治宣传活动,由局长亲自带队。11月下旬—12月上旬,召开专项整治活动动员会2次,悬挂严厉打击病害肉经营者等宣传横幅22条,发放宣传册子2000余份,参加咨询宣传人数135人(次),接受咨询人数600人(次)。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40份。共出动执法人员35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5车次。检查养殖场35个,屠宰场10个,市场15个,超市5个,专卖店3个。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7

明确部门职责 形成监管合力

苏州市始终把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作为认真履行政府职责、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在落实当前工作的同时,着眼建立完善职业卫生长效监管机制。2005年以来,苏州市坚持职业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安监、卫生、人社、总工会等部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会商协调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组织开展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检查等。2011年8月,苏州市根据职能调整,重新明确了各有关部门职业卫生监管职责,确立了“依法监管、分工协作”的工作原则。目前,全市各级安监、卫生、人社、总工会等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开展监管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在工作谋划上加强联系,在应急处置上加强联动,在执法检查上加强联合,构建了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仅2012年,全市组织开展联合检查221次,检查重点企业615家次。

完善组织机构 提升监管能力

职业卫生监管机构职能调整后,苏州市积极完善各市(区)安全监管局职业卫生监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2012年,全市将设置职业卫生监管科室和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列入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作为年终重要考核项之一。截至7月底,苏州市级和6个市(区)安监部门成立了专职的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其他4个地区安监部门则成立了合署办公专业监管科室。全市现共有专职职业卫生监管人员54人,其中研究生7人、本科39人。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全市各级安监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岗位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监管队伍素质,每年定期举办覆盖到全市乡镇(街道)一线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着重讲解职业卫生监管方面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与此同时,各市(区)监管部门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职业卫生监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和强化其业务素质和监管能力。

严格网上申报 掌握基本底数

职业病危害网上申报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之一,也是安监部门掌握职业卫生监管底数的重要手段。2010年以来,苏州市通过落实指标任务、定期通报、行政处罚等方式,全力推动企业职业病危害网上申报工作。全市各级安监部门积极深入企业一线,现场指导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网上申报,细致排查辖区内企业,督促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如实进行网上申报。截至7月底,全市共网上申报职业病危害企业4 000余家,涉及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106种,涉及从业人员158.97万人,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26.35万人。网上申报工作严格坚持量、质并行的基本原则,全市所辖各市(区)监管部门每年按照20%的比例,随机对企业的申报情况进行检查核对,既掌握了基本底数,又确保了申报质量。

加强监督执法 落实主体责任

根据市政府对职业病危害重点企业严控、严管总体要求,苏州市各级监管部门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抓好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企业蓄意隐瞒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岗位,未落实职业病危害员工告知,未经申报违规使用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毒有害物品,未开展职业病危害现场检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未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体检异常人员未进行复查、调岗、治疗等违法行为,一律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进行行政处罚,并形成典型案例邀请媒体曝光监督,形成对职业卫生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的高压态势。

通过监管执法,促进了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切实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2013年以来,全市各级安监部门共检查职业病危害企业2 768家次,下发检查意见书2 463份、整改通知书377份,责令停产整顿企业14家,依法提请关闭企业2家,对8家企业进行了总额76万的经济处罚。同时,向相关企业发送职业病危害防治告知书3 218份,要求企业加强相关员工职业健康监护和作业场所现场检测等工作,督促企业不断强化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突出监管重点 开展专项整治

近年来,根据全市职业病因素病发特点,苏州市突出有机溶剂、电焊烟尘这2个重点危害因素,每年筛选千家重点企业,定期集中开展有机溶剂、电焊烟尘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要求企业通过替代、通风、物理隔离等方式,实现职业卫生本质安全。2011年,全市通过开展企业有机溶剂使用情况“十查清”专项整治行动,初步掌握了各地有机溶剂职业病危害现状。2012年,突出开展有机溶剂、电焊烟尘“十检查,十整改”,完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做到“四个更加清楚”和“四个明显提升”。今年,苏州市继续强化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切实改善职业卫生各项条件,要求整治企业切实做到5个100%,即: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工作场所有机溶剂、电焊烟尘检测率,从事接触有机溶剂、电焊烟尘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率,有机溶剂、电焊烟尘岗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配备率均达到100%。

创新工作举措 突出源头管控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工作是从源头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手段。苏州市紧抓源头,创新工作举措,加快启动职业病前期预防工作,以期通过前期介入,确保实现职业病危害源头管控。

今年4月,苏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我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相关工作的通知》(苏府[2013]73号),明确了全市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重点控制项目以及严格限制项目,决定从2013年7月1日起,全面对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前期干预管理。

5月中旬,苏州市安全监管局与市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局、监察局等部门召开职业病防治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政府“三同时”文件精神,确定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部门间流程。今后,凡在苏州境内新设立工业企业,首先必须填写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报表,然后提交至属地安全监管局,企业承诺对预报表内容承担法律责任。安监部门根据预报表内容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前期控制工作进行分类指导。投资主管部门必须参考企业提供安监部门出具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意见,或无职业病危害的证明后才可核准该建设项目。住建部门将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纳入施工许可证发放审核参考条件。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企业须提供安监部门出具的设计专篇意见文件;职业病危害较重及一般的项目,企业须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报告书。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8

摘要:近年来,动物饲养场在动物品种、质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到省外引种的次数也越来越多,非乳用、非种用动物跨省调运比较频繁。由于跨省调运动物造成的动物疫病传播时有发生,给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按照动物防疫部门规定,非乳用、非种用动物跨省调运动物在到达目的地以后24小时内要报告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然而大部分养殖场(户)并未严格遵守此项规定,给各级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带来困难,也给动物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机会。笔者认为,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工作。

关键词:动物;跨省调运;监管问题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6.028

1 西安市动物检疫的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10月,西安市产地检疫生猪38.95万头、牛1.866万头、羊0.2614万头、禽类464.549万羽;屠宰检疫猪108.206万头,牛羊3.4694万头,禽类21.401万羽;交易市场共检疫畜类40.6393万头,禽类217.7724万羽,动物产品26313.25吨。无害化处理(染病動物)猪0.6704万头、牛羊0.0409万头、禽类3.0894万羽;肉类35.317吨。而每年跨省调运动物调入西安市的非乳用、非种用动物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千头(只)。

2 动物检疫监管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复杂,随着西安市畜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很多养殖户由于不懂相关调运知识,导致从外省调运来的种畜禽不适应当地环境,造成畜禽死亡,甚至将疫病引入,造成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非乳用、非种用动物需求量不断增加,不按规定申报跨省调运动物,尤其是非乳用、种用动物的现象在个别地区时有发生,有些地区调入落地报告甚至为零,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管发现某某养殖场(户)调入非种用动物已经饲养很长时间,基层防疫人员由于养殖场(户)不报告也只是在春秋季防疫及补针时才发现该场户存栏的数量发生变化。这些疫病隐患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养殖场监管工作的开展。如何完善监管机制是摆在动物卫生监督监管中的一大问题,同时也是对动物监管执法队伍能力的考验,要在养殖环节做好管控,从源头上切断病源污染传播。给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新时期监督执法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 解决方案

根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6号)第十九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用于饲养的非乳用、非种用动物到达目的地后,货主或者承运人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要让单位养殖场(户)的货主或者承运人自觉履行落实规定的报告制度,降低因动物跨省调运引起疫病传播的风险。具体解决的方案如下:一是认真做好辖区养殖场(户)的调查工作,建立动物贩运经纪人备案制度,建立动物贩运经纪人登记台账。对登记建档的重点场所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定场定人定责,明确监管责任,摸清底子。对养殖品种、数量、地点、法人代表、联系方式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养殖场养殖档案,对新增养殖场(户)随时进行补充,做到对每个养殖场(户)底子清、情况明;二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定期组织执法人员、监管人员进行动物防疫、检疫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队伍素质。同时加强对养殖场(户)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明确养殖场户的主体责任和包联官方兽医的职责,增强养殖者安全生产意识和官方兽医监管责任意识;四是认真履职,严格执行农业部关于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严格监管。监管人员对饲养场畜禽的强制免疫、用药、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执行情况要进行全面监管,认真填写监管记录做到“痕迹化”管理;五是指导养殖场建立健全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无害化处理档案制度,对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的养殖场户要依法进行严厉查处,从源头上控制传染源;六是村级防疫人员要充分做好信息收集,充分发挥哨兵的作用,发现跨省调运非乳用、种用动物,要及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接到报告以后派员及时调查处置;七是引导跨省调入非种用乳用动物者履行落地申报义务,降低疫病引入传播风险。要加大对辖区内养殖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公布举报电话,发现跨省调入动物未按规定报告或者未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的,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立案查处。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采取积极主动有效的监管解决方案,才能提高跨省调运非乳用、非种用动物监管的效果。落实报告制度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关键环节,也是保证辖区动物及动物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有效举措。切实把跨省调运非乳用、种用监管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可有效防控动物调运环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扩散,促进西安市养殖业健康发展。保护人畜健康,对保障畜牧产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9

为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我所依据密云县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下发的《北京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对辖区内的餐饮业、集体食堂和民俗旅游户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情况

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701户次,其中餐饮业436户次、民俗户117家、加工企业4户次、集体食堂136户次、销售单位8户次。进行各类行政处罚20起,其中警告5起、罚款15起,罚款人民币15000元。

二、全面推进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全面提升我县餐饮业的卫生水平,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我局通过组织全县餐饮业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培训,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量化分级宣传动员。通过培训和监督员现场评审,现已完成量化分级评审BC级单位149家。完成了溪翁庄垮炖鱼一条街及新中街量化分级管理B以上示范街的评审工作。

三、专项检查

(一)我县溪翁庄、石城、古北口、新城子是我县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我所监督员节日期间进行巡回检查。对上述景区景点内餐饮 单位、宾馆、民俗户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此次共出动监督车7辆次,监督员35人次,共检查食品经营单位85户次,其中景区景点周围餐饮业44户次、星级旅游定点餐厅7户次、民俗户31户次、其他经营主体3家。检查中发现大多数食品单位对“十一”黄金周期间食品卫生工作比较重视,卫生状况较好,个别单位存在操作间防蝇设施不齐,操作间有苍蝇;从业人员上岗不戴工作帽等问题。我所监督员对存在问题较轻微的9个单位依法予以责令改正。在监督检查工作同时,我所在各景区设宣传咨询台,向游客宣传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并对景区餐饮单位可疑食品进行抽检,利用快速检测箱进行快速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进行相应处理,保障游客用餐安全。通过此次专项检查,及时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保证了“十一”黄金周食品安全。

(二)为加强秋季开学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共检查学校36户次,其中农村小学19所,中学12所,城镇中学4所,普通高校1所,军训基地1所,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健全。食品从业人员均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各学校食品原料均从定点机构采购,索证索票齐全。但是个别学校、军训基地存在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不良,上岗未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帽,库房防潮、防鼠设施不到位;部分学校对学生餐留样制度未完全落实。我所监督员针对上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各学校也及时规范了自己的食品安全工作。

(三)2007年9月25日,2007北京.密云鱼王美食节开幕式在密 云县溪翁庄镇北京市密云水库宾馆隆重召开,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在局领导的安排下,我所及时对开幕式食品安全制定了应急预案和保障方案。7月24日上午,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对就餐单位及周边餐饮业进行了预查。下午对接待领导、工作人员就餐的2家单位及周边20家餐饮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提出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经营者的政治敏感度,加强防范意识。同时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25日,对最后确定提供用餐的2家北京市密云水库宾馆、北京荣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严格落实进货索证制度。各驻点分派两名监督员,从食品的制作、上盘、上桌进行全程监督,签字放行。我局监督员共对开幕式期间使用的青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食盐的亚硝酸盐含量、碘盐、水发产品甲醛含量、冷荤间工用具物体表面洁净度、食用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等进行快速检测,未发现阳性样品。通过我局监督员细致周密的工作圆满完成此次开幕式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四)10月2日中央领导来我县视察工作,我局监督员按照预案和方案的要求圆满完成了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四、取样检测

我所依据市局抽检任务对学校学生餐抽检25件,餐饮业禽类制品15件。日常监督抽检蔬菜水果、水发产品、调味品、植物油和餐具表面洁净度共计356件。

五、群众投诉举报处理工作

共接到督察科转来的群众投诉举报16起,均已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六、信息宣传工作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期间我所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及时的信息报道共发出信息21期。同时发放宣传材料、书籍、宣传画1000余份。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10

2011年,贾汪区卫生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监督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推进依法行政”这条主线,以“廉洁、务实、规范、高效”为宗旨,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模式,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餐饮服务卫生监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和信息报送工作

充分利用新闻与媒体的宣传作用,及时报道餐饮业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和工作动态。先后 在省、市卫生监督网站及江苏卫生监督信息杂志、徐州餐饮监管动态、贾汪新闻报刊发表卫生监督信息11篇,积极开展餐饮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单1600余份,制作宣传展板4块,条幅6幅,接受群众咨询1200余人次;认真有序的开展了三期餐饮业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严格许可程序,规范许可行为

依照工作职责,不断加强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严格做到按照法定程序办事,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全年共接受餐饮服务行业 许可申请人的咨询593人次,审查餐饮服务单位申报材料262户次,受理餐饮服务许可申请183份,发放、验发餐饮服务许可证180户。

三、加强餐饮服务卫生监管,保障群众饮食安全

(一)、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上级工作部署,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自5月16日起 先后检查餐饮服务单位430余家,出动卫生监督车辆325台次、卫生监督员880人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360余份,发放餐饮业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承诺书160余份、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公示表160余份,现场快速检测8个类别60余个品种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在全区餐饮行业实行了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对10家违规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餐饮单位给予了行政处罚,罚款金额23000元。坚决打击非法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收到了明显成效。

(二)、地沟油及餐厨废弃物整治工作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 篇11

1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现状与特点

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跻身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伴随其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速度突飞猛进,大量新兴产业不断涌进,企业用工中农民工已成为主力军,新的安全隐患和职业危害不断出现,此新形势对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安全健康维护意识普遍淡薄,因此,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并具有现时期鲜明特点。

1.1职业危害因素分布极广,以中小企业危害最为严重最新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法定职业病名单分10大类132种,仅工业生产中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已达133种[1]。这些危害涉及30多个行业,从传统工业, 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 而职业病危害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较为集中。

1.2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多,患病数量大,农民工是高发群体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等均居世界前列。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达2亿多,2010年我国新报告职业病例2.7万余例,比2009年增加50%。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5万例[2]。我国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大多数农民工在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中小企业工作。由于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情况复杂,职业健康不能得到有效监护,其健康状况很难准确评估。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在企业中从事着劳动强度大、个体保护措施差、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工作,成为罹患职业病的高发人群。

1.3明显职业病危害转移,具有隐匿、迟发性和致死致残率高特点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 职业危害也随之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国内,国内再次转移至欠发达地区,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常可以看到某乡村由于职业病危害造成的因病致贫、致残、致死的报道。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延误认识。慢性职业病, 如有些化学中毒,特别是尘肺病,其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又很难以治愈,病死、致残率高。这些不仅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都将增加职业病监督管理的难度。

近年,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矛盾激化。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职业病调研报告:被调研的职业病患者出现病症的平均年龄为37.5岁[3]。由于职业病具有难以治愈和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患病劳动者因失去健康,而过早丧失劳动能力,使家庭和社会遭受严重损失,影响到家庭、地区乃至社会的不和谐,甚至引发诸多矛盾。目前患职业病农民工的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也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职业病危害问题已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2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职业安全卫生法规与职业伤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2.1.1现有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影响执法监管效率我国现有职业安全卫生法 规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简称OSH)体系基本形成,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面对当前复杂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现有OSH显露出明显弊端。我国OSH与执法体系基本上为传统的 “控制型”模式[4],其特征是建立保障工作场所安全卫生的强制性标准,对责任主体提出要求,并通过执法检查等手段实现这些标准,目的是提高与改善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劳动者权利。其优点是要求明确,便于监督。尤其对于设备技术更新较慢的企业,其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已确定的防范措施,监督企业控制事故发生,提高监管效率。其缺点在于原则性过强,对更新变化不能灵活应变,难以适应当前飞速发展工业带来职业安全隐患与职业危害因素繁杂变换的状况。 客观上看,执法监察效率不高,未达效果,OSH立法层面应负主要责任。我国职业卫生监察覆盖率较低[5],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不足有直接关系。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类似时期情况,美国职业健康管理局的做法是:广泛与企业、员工、工会等组织建立合作的关系,开展合作项目[6],激发企业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企业自觉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使事故发生得到控制和降低。

2.1.2职业伤害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现阶段,我国主要的职业伤害补偿形式是工伤保险,相应法文《工伤保险条例》,旨在救治和补偿受伤职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其作用的发挥对保障职工利益、分散企业风险均有重要价值。自条例实施以来,诸多问题显露,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1工伤保险参保率不够高,覆盖面狭窄,不均衡。随着工伤保险参保的政策推进,我国职工参保率逐年增加,但是增幅很小,与工伤保险事业做得好的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差距甚远[7]。参保单位主要集中在全民所有制和大型集体企业,而安全生产薄弱和职业危害严重的中小型企业、乡镇民营企业覆盖率较低;其中,以农民工的参保人数最少。中小企业和农民工是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风险最大的承担者, 当遭遇伤害或职业病后, 却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使救治困难重重,经济生活也更加艰难,已成为社会问题。从地区分布看,经济发达城市及实行工伤保险改革地区的参保情况看好,如广州省,截至2011年底,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 848万人,其中农民工人数1 909万人 (占参保人数的67%),位居全国首位[8]。2工伤保险的预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工伤保险条例》第12条: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预防安全事故和职业病是工伤保险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在提升企业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督促企业整改安全隐患,对降低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有重大意义。然而,从我国工伤保险基金各地费用支出情况看,主要用于工伤待遇,而用于康复和预防工作的很少。很多政府机构和相关机构不知道这笔费用怎样使用,或不知道存在可以用于预防的费用;还有些机构将这笔费用于安全设备更新。总之,现在用于宣传教育培训的基金规定不详细、缺乏评估监管的机制,造成这笔基金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2.2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监管机制有待形成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有效运作主要依靠政府的执法监督,而执法监督效率和覆盖面一直较低,不能满足当前复杂而严峻形势的需要。

2.2.1提高职业安全卫生监管工作效率,有待协同监管工作机制的建立职业安全卫生防治工作涉及安监、卫生、劳动保障、企业雇主、工人等政府部门和利益团体,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长期系统工程。目前, 协同监管工作机制未建立,部分省份尚未理顺工作职能,出现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监管职责定位模糊。出现多头执法、重复监管或监管缺失等问题,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和权威协调机构[9],在监督监察执法时,不同机构的配合协作不畅通,难以形成合力,工作效率低。

2.2.2 “行政干预”监督模式,难以调动责任主体和员工积极性我国目前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属于较单一的“执法—监督—惩罚”模式,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权力的执行来实现其监管职能。这种行政干预为主的模式,很难调动企业雇主和员工的积极性,更缺乏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实现监管高效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通过与企业责任主体、工会组织、第三方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着力引导责任主体的主动性,多领域积极参与,社会重视,形成合力,有效促进职业安全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2.2.3实施三方协商机制,调动工人主观能动性,提高监管绩效我国劳动关系市场化,强资本、弱劳动现象极普遍,劳动者为保工作,往往处于弱势;加之监管配置的不合理,监管信息不对称[10],可想而知,工人很难拥有话语权,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无从谈及。工会组织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工会三方协商机制,监督企业,保护职工安全健康权利。因此,工会组织肩负面临重要责任,即合理实施三方协商机制, 协调政—企—工关系,调动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监管绩效。近年来,面对重大或突出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我国各地多采用安监、卫生、人力社保、工会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经验与存在问题,形成联合协作机制,对促进监管监察效率已是发展必需。

2.3宣传与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足,维护生命健康意识和法制理念有待提高新安全生产法重申“预防为主” 的重要作用,要求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放在预防上, 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有效的预防工作是控制安全事故、职业病发生率的根本。然而我国用于“预防”的投入以及重视程度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制定法规源头上,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规的具体细则缺乏,造成操作困难。例如,工伤保险基金使用中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可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但是费用支出比例,相关宣教与评估要求未有详细规定,导致很多部门不知道如何使用这部分经费,甚至很多不知有宣传培训的相关经费可以支出。以煤矿为例,有数据表明,我国煤矿安全投入的85.73%流向了安全工程、安全设备等“硬件”方面,而在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安全科技等“软件”方面则投入很少[11]。近几年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有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80%以上发生在教育培训缺失的农民工集中的小企业[12]。这说明,提高安全健康工作效率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职业培训。职业安全培训已成为保护工人根本利益和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的根本保证[13]。现在安全卫生培训由哪些部门主管,宣传教育与职业培训职责和评估,经费提取的要求、使用比例及监管等,都在实践摸索。有些省市大胆实践,取得一些成果。如,广州省工伤康复中心联合省社保部开展的普思参与式工伤预防培训项目已经取得明显效果[14],值得推广。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生命健康意识和法制理念普遍较低,企业、工人,甚至某些地区政府部门仍然固封在经济利益为要的意识形态中,尤其职业危害严重的一些中小企业,寻求经济利益短视行为常见, 某些企业主甚至规避法律责任,无视法律规定的防护与管理义务,造成监管工作举步维艰。这种现象与我国 “过去”经济地位落后贫穷有关系,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培训没有及时跟进有直接关系。有统计“不知道职业病是什么”占到总数的89%,患病前并没有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或《工伤保险条例》的占总数的92.3%[3]。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生命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法制理念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 加强并加大普及力度应放在首要位置。

3工会参与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必要性

3.1工会发挥职业安全卫生职能作用工会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职工群众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公信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号召力。工会参与职业安全卫生防治工作中有其它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1法律赋予的职责与权力。《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安全健康合法权益,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企业职工安全卫生工作开展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强大社会网络资源。作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的群众团体,其工作网络延伸到企业和社会的各部门、领域及层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3较完善的协调工作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各级工会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了履行职能较为完善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和矛盾调处机制。在企业安全卫生监管工作中,代表职工参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协调处理。主要负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并指导帮助职工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等。4宣传教育功能强大,工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技能培训班、安康杯知识竞赛等,在职工中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宣传贯彻,传播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提高职工安全健康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切实保障生产领域中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3.2工会参与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意义近几年来, 各地工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15],不断探索实践,在“源头参与”、三方协调机制、群众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收获。

3.2.1工会“源头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 “源头参与” 工会参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化和提升工会参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发挥职能优势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工会维权从源头开始的一项长效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研究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参与。主动地与各级人大等政府部门合作,参与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发挥工会代表的作用。在当前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情况下,工会作为职工权益维护的代表,直接参与到涉及职工权益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职工权益。尤其, 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相关法规,必须强调职工的主动作用和话语权。职工是安全生产的实施者,只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安全生产,降低安全卫生事故发生率。因此,现行OHS法规应考虑调动职工维护职业安全健康权益的主动性。2参与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通过主动参与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的政策、 制度的制定,参与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计划审核等, 经职工代表大会,平等协商解决方案,从源头上维护职工权益。天津石化工会做出了榜样[16],他们发挥工会源头参与职能,各级工会的主要领导兼职公司HSE委员会重要成员,他们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计划实施。在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公司各级工会加强项目中劳动安全卫生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参加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三查四定” 和中间交接、开工条件确认等工作;参与生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和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验收率达100%。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使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达到显著成效。

3.2.2深入开展重点难点问题调研,加大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权益的维护力度农民工重点问题。中国有大约2亿多农民工,集中在安全隐患多、职业危害发生率高,而监管薄弱的中小企业,他们成为主要的受害群体。关于农民工职业伤害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研究并做好农民工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贫穷等原因,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安全和健康意识淡漠,因此,上岗前和在岗时接受宣传教育和职业安全卫生培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工会组织利用自身教育培训功能之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农民工技能竞赛等, 为切实保障职工安全健康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政府或社会团体联合作为,在制定工作目标,职责分工,落实培训责任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实践研究。中小企业监管难点问题。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然而,这些企业却是安全隐患和职业危害高发的重灾区,特别是职业安全卫生监管实施中,存在困难最多、难度较大的区域。这些中小型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了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很多问题和矛盾,比如,政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关系市场供需问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企业雇主短视经济利益驱动等,都使得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非常难做。面对困难,各地工会组织深入调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义乌市非公中小型企业多,外来职工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基础非常薄弱。该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动参与”职业安全卫生工作, 在其推动下,职工主动,全员行动,实现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的平等协商和共议共决,构建了企业全员行动、劳资双方以平等的姿态共决共议、跟踪落实、持续改进的良性工作机制。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变监督检查为主动参与,实现监督实效,扭转了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被动局面。同时,企业主兑现自我承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增强;工人参与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职工的安全健康意识普遍提升,人为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17]。

3.2.3工会参与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近年来,各地工会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源头参与、 建立三方协商机制、大型企业职业卫生检查表、中小企业工会组建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签订职业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效,同时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合作,调动企业积极性,长效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机制有待形成。工会作为职工权益的代表,调动工人积极性,协调企业雇主,建立三方协调机制,行使“群众监管”,见效快,效果好。但是形成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转变被动的“监管”局面,还需要作为责任主体的积极合作。例如,工作初期往往遇到企业主的不理解,不配合,像躲避责任、不做安全设备的更新,劳动保护资金到位不足等问题经常遇到。一方面,研究企业雇主的职业安全卫生的主动行为,可以从制定法律法规考虑,加大惩罚力度;像德国企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严厉惩罚可以使其破产,迫使它将安全卫生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对职业危害保险体系进行改进,如加大用于工伤预防基金的分配额,对于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控制好的企业给予预留基金利率的下浮或一定奖励等。可以加大扶植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能力,比如政府出资,吸纳高校、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同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卫生合作项目等。这些措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示范。企业主积极性和责任感调动起来,政府由被动的“监管”,转为主动的提供指导服务,职业安全健康防治工作才能达到长期稳定。

(2)工会劳动保护队伍亟需加强,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工会在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显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同时,自身建设也到了必须强化的时刻。1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在开展具体项目工作时,工会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很难适应职业安全卫生监管工作。原因有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设备新技术更新变化;建立三方协商机制、大型企业职业卫生检查、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等具体工作不仅专业性强,涉及专业广泛,如法律、管理、 医学、安全等;而且协调关系的构成因素复杂,如法制意识普遍薄弱、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中小企业雇主偏重经济利益等。因此,做好工作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以及坚定维护职工权利的根本理念。2劳动保护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我国工会劳动保护检察员是工会专门从事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队伍。我国紧缩机构政策之后,工会劳动保护检察员从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缺失。据本课题组调查,劳动保护岗位专职工作有5年工作经历的非常少,而且多数为兼职;从事该岗位工作者多数为新手,也没有相关专业工作经历。可想而知,这样的专业队伍要完成当前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管理能力要求较强的协调或监督管理工作,工会组织在其培训方面投入了很多。但是,考虑工会参与职业安全长效机制的完善,劳动保护队伍建设的加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我国职业安全卫生防治工作展望

(1)改变控制型被动“监管”模式,形成职工主动、 企业负责、政府提供指导的监管局面。建议在制定OHS法律法规时,应考虑:以调动职工主动性为核心,群众监督作用才能实现,劳动保护工作效率才能保证;与政府相关机构及社会力量达成合作[18],争取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改变以往单方面强调企业主的责任而疏于引导和提供服务指导的做法,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 通过项目合作、联盟计划等形式,调动企业主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从政府机构、工会、工人和企业及社会力量的全员参与的联合监管模式,达到全社会成员安全健康保护意识提高,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2)工会在“三方协商机制”“群众监督”“协调劳动关系”和“推行劳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等工作成绩显著,凸显其在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重要价值。然而,实施这些基本工作的工会劳动保护检察员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工会劳动保护干部队伍人员流动性大,数量严重不足,专业化技术化能力也亟待提高。因此,保证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发挥作用,实现工会的依法维权,其队伍建设和稳定发展应引起重视。

(3)重视职业安全卫生宣传教育及职业培训工作。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对职业安全卫生预防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差甚远。OHS立法在工伤预防方面的缺陷,职工安全健康维护意识薄弱,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不够规范和缺乏评估等,这些相关预防工作的薄弱是导致我国现今局面的重要原因。当前,宣传教育及职业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职业安全卫生预防工作的效果,因此,值得研究和加大投入。

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 篇12

第155号公约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经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召集,于1981年6月3日在日内瓦举行其第67届会议,并经决定采纳本届会议议程第六项关于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的某些提议,并经确定这些提议应采取国际公约的形式,于1981年6月22日通过以下公约,引用时得称之为1981年《职业安全和卫生公约》:

第一部分范围和定义

第一条

一、本公约适用于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

二、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经与有关的、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在尽可能最早阶段进行协商后,对于其经济活动的某些特殊部门在应用中会出现实质性特殊问题者,诸如海运或捕鱼,得部分或全部免除其应用本公约。

三、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应在其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提交的关于实施本公约的第一次报告中,列举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予以豁免的部门,陈明豁免的理由,描述在已获豁免的部门中为适当保护工人而采取的措施,并在以后的报告中说明在扩大公约的适用面方面所取得的任何进展。

第二条

一、本公约适用于所覆盖的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的一切工人。

二、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经与有关的、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在尽可能最早阶段进行协商后,对应用本公约确有特殊困难的少数类别的工人,得部分或全部免除其应用本公约。

三、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应在其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提交的关于实施本公约的第一次报告中,列举出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予以豁免的少数类别的工人,陈述豁免的理由,并在以后的报告中说明在扩大公约的适用面方面所取得的任何进展。

第三条

就本公约而言:

(一)“经济活动部门”一词涵盖雇用工人的一切部门,包括公共机构;

(二)“工人”一词涵盖一切受雇人员,包括公务人员;

(三)“工作场所”一词涵盖工人因工作而需在场或前往、并在雇主直接或间接

控制之下的一切地点;

(四)“条例”一词涵盖所有由一个或几个主管当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

(五)与工作有关的“健康”一词,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并非体弱,也包括与工作安全和卫生直接有关的影响健康的身心因素。

第二部分国家政策的原则

第四条

一、各会员国应根据本国情况和惯例,经与最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协商后,制定、实施和定期审查有关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及工作环境的连贯的国家政策。

二、这项政策的目的应是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把工作环境中内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预防来源于工作、与工作有关或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和对健康的危害。

第五条

本公约第四条提及的政策,应考虑到对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有影响的以下主要活动领域:

(一)工作的物质要素(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工具、机器和设备、化学、物理和生物的物质和制剂、工作过程)的设计、测试、选择、替代、安装、安排、使用和维修;

(二)工作的物质要素与进行或监督工作的人员之间的关系,及机器、设备、工作时间、工作组织和工作过程对工人身心能力的适应;

(三)为使安全和卫生达到适当水平,对有关人员在某一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培训,包括必要的进一步培训、资格和动力;

(四)在工作班组和企业一级,以及在其他所有相应的级别直至并含国家一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保护工人及其代表,使其不致因按照本公约第四条提及的政策正当地采取行动而遭受纪律制裁。

第六条

本公约第四条提及的政策的制订应阐明公共当局、雇主、工人和其他人员在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方面各自的职能和责任,同时既考虑到这些责任的补充性又考虑到本国情况和惯例。

第七条

对于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的状况,应每隔适当时间,进行一次全面的或

针对某些特定方面的审查,以鉴定主要问题之所在,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应采取的优先行动,并评估取得的成果。

第三部分国家一级的行动

第八条

各会员国应通过法律或条例,或通过任何其他符合本国情况和惯例的方法,并经与有关的、有代表性的雇主和工人组织协商,采取必要步骤实施本公约第四条。

第九条

一、实施有关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的法律和条例,应由恰当和适宜的监察制度予以保证。

二、实施制度应规定对违反法律和条例的行为予以适当惩处。

第十条

应采取措施向雇主和工人提供指导,以帮助他们遵守法定义务。

第十一条

为实施本公约第四条提及的政策,各主管当局应保证逐步行使下列职能:

(一)在危险的性质和程度有此需要时,确定企业设计、建设和布局的条件、企业的交付使用、影响企业的主要变动或对其用途的修改、工作中所用技术设备的安全以及对主管当局所定程序的实施;

(二)确定哪些工作程序及物质和制剂应予禁止或限制向其暴露,或应置于各主管当局批准或监督之下;应考虑同时暴露于几种物质或制剂对健康的危害;

(三)建立和实施由雇主,并在适当情况下,由保险机构或任何其他直接有关者通报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程序,并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建立统计;

(四)对发生于工作过程中或与工作有关的工伤事故、职业病或其他一切对健康损害,如反映出情况严重,应进行调查;

(五)每年公布按本公约第四条提及的政策而采取措施的情况及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或与工作有关的工伤事故、职业病和对健康的其他损害的情况;

(六)在考虑本国情况和可能的情况下,引进或扩大各种制度以审查化学、物理和生物制剂对工人健康的危险。

第十二条

应按照国家法律和惯例采取措施,以确保设计、制作、引进、提供或转让业务上使用的机器、设备或物质者:

(一)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查明机器、设备或物质不致对正确使用它们的人的安全和健康带来危险;

(二)提供有关正确安装和使用机器和设备以及正确使用各类物质的信息,有关机器和设备的危害以及化学物质、物理和生物制剂或产品的危险性能的信息,并对如何避免已知危险进行指导;

(三)开展调查研究,或不断了解为实施本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需的科技知识。

第十三条

凡工人有正当理由认为工作情况出现对其生命或健康有紧迫、严重危险而撤离时,应按照本国情况和惯例保护其免遭不当的处理。

第十四条

应采取措施,以适合本国情况和惯例的方式,鼓励将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问题列入各级的教育和培训,包括高等技术、医学和专业的教育以满足所有工人培训的需要。

第十五条

一、为保证本公约第四条提及的政策的一贯性和实施该政策所采取措施的一贯性,各会员国应在尽可能最早阶段与最有代表性的雇主和工人组织并酌情和其他机构协商后,做出适合本国情况和惯例的安排,以保证负责实施本公约第二和第三部分规定的各当局和各机构之间必要的协商。

二、只要情况需要,并为本国情况和惯例所许可,这些安排应包括建立一个中央机构。

第四部分企业一级的行动

第十六条

一、应要求雇主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保证其控制下的工作场所、机器、设备和工作程序安全,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二、应要求雇主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保证其控制下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物质与制剂,在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后,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三、应要求雇主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保护服装和保护用品,以便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预防事故危险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第十七条

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如在同一工作场所同时进行活动,应相互配合实施本公约的规定。

第十八条

应要求雇主在必要时采取应对紧急情况和事故的措施,包括适当的急救安排。

第十九条

应在企业一级做出安排,在此安排下:

(一)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协助雇主完成其承担的职责;

(二)企业中的工人代表在职业安全和卫生方面与雇主合作;

(三)企业中的工人代表应获得有关雇主为保证职业安全和卫生所采取措施的足够信息,并可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就这类信息与其代表性组织进行磋商;

(四)工人及其企业中的代表应受到职业安全和卫生方面的适当培训;

(五)应使企业中的工人或其代表和必要时其代表性组织,按照国家法律和惯例,能够查询与其工作有关的职业安全和卫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并就此接受雇主的咨询;为此目的,经双方同意,可从企业外部带进技术顾问;

(六)工人应立即向其直接上级报告有充分理由认为出现对其生命或健康有紧迫、严重危险的任何情况;在雇主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之前,雇主不得要求工人回到对生命和健康仍存在紧迫、严重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去。

第二十条

管理人员与工人和(或)其企业内的代表的合作,应是按本公约第十六条至第十九条所采取的组织措施和其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十一条

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不得包含使工人支付任何费用的规定。

第五部分最后条款

第二十二条

本公约对任何公约或建议书不作修订。

第二十三条

本公约的正式批准书应送请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登记。

第二十四条

一、本公约应仅对其批准书已经总干事登记的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有约束力。

二、本公约应自两个会员国的批准书已经总干事登记之日起1年后生效。

三、此后,对于任何会员国,本公约应自其批准书已经登记之日起1年后生效。

第二十五条

一、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自本公约初次生效之日起满10年后得向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通知解约,并请其登记。此项解约通知书自登记之日起满1年后始得生效。

二、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在前款所述10年期满后的1年内未行使本条所规定的解约权利者,即须再遵守10年,此后每当10年期满,得依本条的规定通知解约。

第二十六条

一、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应将国际劳工组织各会员国所送达的一切批准书和解约通知书的登记情况,通知本组织的全体会员国。

二、总干事在将所送达的第二份批准书的登记通知本组织全体会员国时,应提请本组织各会员国注意本公约开始生效的日期。

第二十七条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应将他按照以上各条规定所登记的一切批准书和解约通知书的详细情况,按照《联合国宪章》第102条的规定,送请联合国秘书长进行登记。

第二十八条

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在必要时,应将本公约的实施情况向大会提出报告,并审查应否将本公约的全部或部分修订问题列入大会议程。

第二十九条

一、如大会通过新公约对本公约作全部或部分修订时,除新公约另有规定外,应:

(一)如新修订公约生效和当其生效之时,会员国对于新修订公约的批准,不需按照上述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依法应为对本公约的立即解约。

(二)自新修订公约生效之日起,本公约应即停止接受会员国的批准。

二、对于已批准本公约而未批准修订公约的会员国,本公约以其现有的形式和内容,在任何情况下仍应有效。

第三十条

上一篇:第九届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总结(发言稿)下一篇:《海底两万里》启发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