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精选8篇)

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 篇1

赵立彬、何文平、邱捷、吴义雄、曹天忠、谷小水

摘要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近年来,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课程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专业理论,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本科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与1919-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课程统筹起来建设(在学术界这两门课程统称为“中国近代史”),继承传统,重视实践,大胆创新,发挥师生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本理念

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如何在新时期焕发生机,是当前所有大学历史系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无论从大学的价值还是从社会的需要来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学科必须存在和发展,历史学的本科教育也不可放弃或削弱。

历年来,我们系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历史学硕士的有较高比例,也有一定数量去报考相关专业(如中文、法律、人类学),另一些则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就业。我们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必须在历史学专业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但这种训练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钻故纸堆,更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现成的资料和结论。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专业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在社会实践方面予以适当的训练,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严密思考的能力,既了解过去,也了解现在,那么,无论他作为史学研究的后备军,还是到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都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系主干本科课程,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国情观的形成尤其重要。中国近代史在广东翻开第一页,广东又是近代西方新事物首先传进中国的窗口,19世纪末叶以来,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广东近代纪念遗址之多是其他省区所少见的。我们在广东工作,在孙中山手创的大学从事历史教学,有责任、也更有条件教好这门课。

这几年,我系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重点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课是广东省重点课程,已往曾由著名学者陈锡祺、陈胜粦主讲;在学术传统、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图书资料、电脑网络、研教经费等方面条件优越;同时,我系同孙中山故居等文博单位有几十年的合作、共建关系,在本科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得到较多的资源和支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搞好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以上理念,我们把教学队伍的建设视为首务。参与本项目建设的教师6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5人有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史”课程由两名教授(博导)从头到尾主讲。任课的每位教师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这是课程得以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基本保证。同时,我们强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保证时间、资源等向教学有足够投入,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此,整支教学队伍共识明确,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互相促进,把科研优势体现于课程建设中。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意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主要做法

1、重视专业理论。我们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将相关经典文献放在本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的“教学参考阅览室”中,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对国内外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及进展,我们也重视向学生介绍,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了解和讨论。如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论著,是指定的必读书。对近年西方学者比较关注的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问题和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视野,我们都会适当介绍,开拓学生的思路。

2、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在课程的每一章,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最主要的学者和成果,并启发学生自行检索。我们着重要求学生了解该课题或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以及近年引起重视甚至争议的新成果。例如,讲授“两次鸦片战争”时,我们让学生讨论茅海建的《天潮的崩溃》,学生认真阅读这本书和有关史料,并与其他著作比较,展开争论,从而对研究鸦片战争的学术史获得较多的了解。讲授“五四运动”时,既介绍彭明、周策纵等学术前辈的著作,也介绍一些近年的新著。我们还建议学生阅读每期的《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逐步明白,学术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随时了解学术的进展和动向。利用珠海校区专的文科基地阅览室以及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度阅读有关原始资料。对中国近代史上每个重大事件的主要资料,我们都会在讲授中简略介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文献汇编。对新资料,例如1990年代俄罗斯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新资料,及时予以介绍。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对“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基础”、“以新资料研究新问题”的观念有基本的了解。专门开设了《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课程,进行史料学方面的系统讲授。在《中国近代社会史》、《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中,都大量利用原始资料,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原始资料进行课程报告,锻炼学生找史料、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讨论提纲、小论文等训练中,我们很强调原始资料注引规范的训练。

3、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重点。配合中国近代史主干课程,我们开设了实践性选修课《口述史的训练与实践》,多次举办口述史的讨论,请人类学家向学生介绍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与珠海市平沙镇建立口述史教学实践基地,结合课程组织本科生进入基地开展“记忆平沙”的口述史实践,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已收集第一批平沙口述史料,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并为将来建立“记忆平沙”口述资料库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申报珠海市社科项目《珠海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料》,将社科项目与本科教学结合起来,组织本科生分别在珠海各地采访、搜集和整理资料,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此外还进行一个主题为“近现代重大事件中的平民百姓”的口述史计划,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这一类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我们还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地方,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多个,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口述史方面,我们建立一个口述史教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近代史课程的教师都参加到这个体系中来。我们还重视近代史遗址、纪念地的考察,与珠江三角洲多家文博机构签定合作协议,定期开展考察和实习。我们要求学生除了了解遗址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周边环境的变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新面貌,以从近代到当代的大视野认识这些遗址、纪念地的意义。2004年3月,我系学生主办珠海校区首届“历史文化节”,我们帮助学生确定以“珠海校区周边的历史”作为主题,对内容也作了一些提示,并提供一些经费,此后完全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设计陈列大纲、联系制作展板,终于办了一个出色的“历史文化节”,不仅受到师生的赞许,还被《珠海特区报》报道。我们还利用“中国近代史”重点课程的经费支持历史系学生学术刊物《学行》的编印,学生用这个园地学习写作论文,以及进行思想、学术交流。

4、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以往近代史的教学,注重事件的讲述、观点的灌输,考试则以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这些做法虽不必一概否定,但的确有使学生习惯于定势思维、满足于记忆和重复的弊端。我们在教学中一再提醒学生不要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要独立思考。我们将总课时的1/5---1/4用于讨论,讨论课的方法是由师生根据近年学术界的研究动向,结合实际,共同提出论题,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拟出提纲,再进行讨论。更多是利用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中的“历史教学

讨论区”随时进行讨论。学生提出的话题既有学习中的疑难,也有关于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以及关于事件、人物、资料、论著的问题。学生多数能根据资料,有分析、有见解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往往一个话题带出更多的话题。通过网络讨论,解决了了珠海校区与广州校本部距离太远、师生面对面交流不易的困难,密切了师生关系,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训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专门举办“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本科生学术研讨会”,采用国际规范的学术研讨会形式,让同学们在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学会开展正式的学术研讨的方法和规程。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同学们钻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又经常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学生在报告后提出问题,与作报告的学者进行讨论,这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宽。对于考试内容,我们也作了改革,我们在中段考、期末考基本不再出“名词解释”这类传统题目,而会出一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题目,以及一些对史料进行辨识的题目。以上这些基本做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三、初见成效

通过以上做法,我们在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程的教学质量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一直都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对学生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本课程是二年级的必修课,学生对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倍增,到了三、四年级,大部分学生都选了中国近代史方面的选修课。我们系实行学生自己提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题目,然后教师选择学生来指导的办法。这几年,多数学生自选的题目属于中国近代史范围。优秀本科生选择保送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以及报考硕士生的比例也最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讲座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不少学生阅读了教师指定书目以外的论著。

2、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几年,中国近代史范围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不少有较优水平。南开大学主办的重点大学历史系史学论文新秀奖,在国内历史本科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在2000年以后的三次评选中,我系先后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3等奖2个,优秀奖1个,在各重点大学历史系中,是成绩最优者之一。在7篇本科优秀论文中,有5篇的内容同中国近代史有关。2004年3月举办的“历史文化节”,也反映了我系本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上的扎实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举办的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同学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参加会议的老师们的高度评价。2000年,我系主办教育部委托的“海峡两岸青年学生追寻孙中山足迹夏令营”,本系学生丰富的近代史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养,给台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东京大学的滨下武志教授、澳大利亚社科院院士黄宇和教授等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在为我系本科生开讲座时,对我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所提的问题的深度予以很高评价。

3、多数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由于在本科受过严格训练,我系学生在进入硕士生阶段后都很快适应。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几位同学(专业均同中国近代史有关),受到接收学校导师的好评。在本系继续攻读的同学,在学术史、学术规范、资料收集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口头表述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基础。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对工作也很快适应,据了解,毕业生在广东省文博系统(省、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黄埔军校等)从事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有关工作,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其他系统,如党政机关、公安(安全)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 篇2

一、通过研究和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从单一性思维向多元性思维转变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学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现象。某些中学生把中学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当做绝对正确的东西, 而实际上, 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的正确性永远都是相对的。进入大学后, 这种单一性的思维方式导致大学低年级学生不能较好地转换角色, 不能较好地转变学习方法。当他们遇到与原来不一样的说法和学术观点时, 往往变得不知所措, 他们不免问:是中学历史课本错了呢, 还是大学老师教错了呢?这时, 靠硬性灌输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让学生陷入进一步的迷惘之中。因此, 促使学生由中学阶段简单化的单一性思维, 向大学阶段多元性的思维方式转变, 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笔者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 运用讨论和研究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 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系统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如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材认为是战国时期, 虽然一些大学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 但对于学术界来说,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的说法只是学术界众多观点之一种, 不是唯一的说法。因此, 让学生掌握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几种观点, 是非常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首先介绍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几种说法, 如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的说法 (1)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的说法 (2)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 (3)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汉时期的说法 (4)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东汉时期的说法 (5)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魏晋的说法 (6) 。其次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比较几种观点的不同理由, 形成基本看法。最后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 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虽然这种研究和讨论的结果, 最终并不能解决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问题, 但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问题的基本内容, 改变中学阶段形成的历史观点绝对正确性的误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站在学术前沿的角度, 介绍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现在大学里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种类不少, 数量很多, 但大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内容和观点老化。许多教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编写的, 材料不全, 观点守旧。尽管后来也陆续编写了一些教材, 但大多是过去教材的改良, 并无多大新意。比如目前所用的朱绍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1],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读大学时就用过, 现在还在使用, 虽然有些边边角角的修改, 但整体上来说, 换汤不换药, 从形势到内容, 在体系上并无多大变化。八十年代以后, 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黄金时期, 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也更成熟, 但这些很少反映到教材中。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 所谓新教材, 仍然延续过去不成熟的, 甚至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观点, 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比如关于井田制的观点, 教材一直沿用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即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 周天子将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 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 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 从而使各级奴隶主贵族成为所受封地的实际占有者;在井田制下, 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 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 不得随意买卖转让, 因而成为“公田”, 在西周中期以后, 在“公田”之外, 一些奴隶主贵族往往驱使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 增加分外的土地, 有时王室也常将一些未垦辟的荒地或者山林随意赏赐给下级贵族, 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 不征贡税, 实际承认为他们私有, 称为“私田” (7) 。二是缺少个性和独创性。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 都是众人合作的结果, 很多教材只是材料和观点的集合, 难免显得涣散和粗疏。

基于这两点因素, 我认为, 目前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难以达到让大学低年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应不单纯依靠教材, 而是注意介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学生尽量靠近学术前沿。

三、将考古学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由于受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考古学的成果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到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教学中。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中国的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两个学科间的关系长时间以来仍然处于较严重的隔离状态, 考古学家与以研究文献为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交流应该说是很不够的, 彼此间在心态与操作层面上都有隔阂, 甚至缺少对话。”[2]考古学与历史学之间长期的弱交流态势, 不能不说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共同损失。历史学, 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需要考古学的参与, 为其提供证明观点的有力证据, 考古学需要中国古代史为其提供基本方向和指引。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大多依靠传世文献, 传世文献的抵牾和错讹之处甚多, 加之古人用语的模糊和缺乏对概念界定的习惯, 使得对一些历史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得不到解决。考古学通过科学的地层分析和器物界定, 给我们提供了较为确定的历史信息, 使我们一步步走近历史真实。因此, 利用和吸收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李玄伯先生说:“解决古史的唯一方法就是考古学。” (8) 这可谓一语中的。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出现, 解决了商文化的问题;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 回答了秦律的疑问;张家山汉简的出土, 为汉代土地制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等等, 无不是考古学成果的作用。可见, 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撑。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 即以“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可谓慧眼独具。

具体涉及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教学, 我们需要跟踪考古学的新成果, 及时将考古学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如讲述夏代, 应联系二里头考古发掘情况, 证明夏文化的确凿无疑;讲述《孙子兵法》, 应联系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 证明其所言不虚。总之, 在讲述具体历史史实时, 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成果, 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且可以纠正中国古代史教材中一些相对滞后的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中国古代史教学中, 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 手段单一, 靠的是教师的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但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繁杂, 历史时间跨度大, 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 要面面俱到, 不仅困难, 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通过直观的影像, 配以声音信息,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 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社会时, 通过直观的图像, 可再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工具的不同形状, 使学生快速把握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差异和不同特点;可以再现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外形,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化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 基本史料和各种流派的观点非常多, 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将其均写在黑板上, 那么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师生都会感到疲乏, 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且使学生觉得枯燥,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可以节约时间,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基本史料和学术动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 涵盖面非常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多媒体技术通过信息存储器和更广泛的网络, 能够克服传统人力的局限, 为学生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 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观看到与中国古代史教学有关的人物、器物、地图、遗址、表格、文献资料、思考题等”[3]。这正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

当然, 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优越, 它总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对其不能过于依赖。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且是师生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过程。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 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无论现代技术如何发达, 都不应该忽视师生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和传统教学手段相互配合, 取长补短, 才会发挥作用。

摘要:《中国古代史》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转变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是教师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 应用研究和讨论的方式, 介绍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及时跟踪和吸收考古学的成果,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够较好地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学术前沿,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朱凤瀚.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关系[J].历史研究, 2003 (1) :45-56.

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 篇3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近代化可以映射出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全貌。学制不仅承载了整个教育的历史,而且会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学制是研究我国教育近代化的钥匙。鉴于此,本文选取对我国近代体育影响较大的三个学制,对我国体育课程的近代化进行探讨。

一、《癸卯学制》与我国体育课程近代化

1《癸卯学制》产生的背景

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强势文化随之流入我国。西方基督教会为了使“全中国及全世界基督化”,在我国强行开办教会学校,并按照西方课程模式开设体育课程,从而把近代体育课程的种子埋入我国封建教育的土壤里。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为了兴办实业发起洋务运动,并效仿西方建立洋务学堂,开设体操课程,从而在我国自主创办的学校里出现了近代体育课程,标志着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教育救国呼声日甚,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并对体育课程(体操课)作出了明确规定。

2《癸卯学制》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近代化的影响

《癸卯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并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施行的新学制,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我国近代学制的最初模式,奠定了我国近代学制的第一块基石,标志着我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启动。

(1)《癸卯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突出了“实用化”特点。实用化是课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癸卯学制》中的体育课程“实用化”表现在:首先,《癸卯学制》的课程体系是对日本课程体系的模仿,体现了服务于近代工业的教育宗旨。《癸卯学制》规定“以谨遵御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所谓通才,即“振兴实业”通用之才。体育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毫无置疑地被纳入“培养通才”的教育计划中。其次,体育课程的实用化还表现为服从军事需要。《癸卯学制》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形势而制定,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养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为此,《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课程,把“尚武”作为第一要事,指出“学堂兵操万不可少”,“兵式体操为主”成为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体育课程内容。

(2)《癸卯学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针,确立了体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癸卯学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体魄”,其中“强壮国民之体魄”即体育方针。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冲破了我国封建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

(3)《癸卯学制》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体现出一定的科学倾向。《癸卯学制》模仿自日本,根源于德、法,课程的编制固然体现出西方科学主义精神。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已经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当时的《学务纲要》第26条要求:“各学堂课程科学,皆量学生之年龄精力而定,实可无竭蹶之虞。”并初步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确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4)《癸卯学制》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在全国得到普及和推广,使体育课程向平民化、大众化迈出了重要一步。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指出,“今中国振兴学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尤以明定宗旨、宣示天下为握要之图”说明学部将办学的对象锁定为“全国之民”。

但是,也应该看到,《癸卯学制》是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制订的,并非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我国体育课程还仅仅停留在对外国体育课程器物层面的照抄照搬上,缺乏对当时我国国情的考虑,体育课程存在的我国文化基础不足。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我国体育课程的近代化

清末教育改良没有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加速了我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小学校令》和《中学校令》、以及之后陆续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学校课程标准》等有关学校的法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基本上沿袭了《癸卯学制》开设的体操课程,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乃至教法等都与《癸卯学制》没有多大差别。其体操课程仍隶属于军事需要,明确提出了军国民教育的宗旨。军国民教育——也称军国民主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出现了体育课堂、课外执行两种不同体系的体育内容的双轨现象:一方面,课堂上实施《壬子癸丑学制》所规定的体操课程,主要以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为主;另一方面,课外开展以田径、球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那些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在学校有了广泛的学生基础,为其日后成为正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体育课程的新变革,推动了体育课程的近代化。

三、《壬戌学制》与我国体育课程的近代化

1922年11月1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史称《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提出了七项标准:一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是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三是谋个性之发展;四是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是注意生活教育;六是教育易于普及;七是多留地方伸缩余地。为便于新学制的实施,1923年教育部又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壬戌学制》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集中体现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思想,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近代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壬戌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突出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把人性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是对封建旧教育的一次彻底否定。《壬戍学制》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从课程内容上彻底剔除了机械、严肃、整齐等体现绝对服从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兵操,代之以活泼、快乐、机敏等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田径、体操、球类,使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更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在课程要求上,正式取消了男女差别,赋予女生与男生一样平等地享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彻底冲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使资产阶级平等思想贯穿整个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制定的价值取向上,由服从社会需要的社会本位占统治地位,向关注学生自身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本位转变。

《壬戌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科学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近代我国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壬戌学制》是我国历次学制改革中,比较自觉地试图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以指导教育改革实践的。《壬戌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顺应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壬戌学制》的颁布带来了20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的革命。把我国的体育课程从“军国民主义”时代带到了“自然主义”时代。它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发展儿童的本性,纠正了以往体育课程过分强调服务于社会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现象;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构成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思想基础,对后来的体育课程乃至当今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篇4

标题 《新中国诞生前一百年艰苦探索的历史启示》

教师 雷志敏 学生 杨树兵

学号 20094395 专业 市场营销09级2班

新中国诞生前100年探索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摘要】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 中国是那样贫穷, 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 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顾时势,仍安于现状,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

【关键词】侵略 抗争 主权 反帝反封 落后 耻辱 民族独立 【正文】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确是惊世之语!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德国历史学家赫尔德在十八世纪末写道:几千年来,中国始终停滞不前。他们那些关于道德和法令的教诲总是反反复复,变着腔调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子,千篇一律地颂扬一种孩童式的义务。中国恰如一具木乃伊,周身涂着陈腐的香料,描画着象形文字,包裹着丝绸,它体内的血液循环早已停止,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敌视、窥测、阻抗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也无兴趣,更不喜欢,它的最高旨意就是终日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漫长黑暗之中。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历时109年,是为中国“百年近代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向中华民族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严重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没落、腐朽的清王朝不断割地、赔款、通商,中国的主权遭破坏,中国的领土遭瓜分,中国的人民遭蹂躏„„可以说这一百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史”。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东征,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充满了黑暗、耻辱、斗争、彷徨,充满了血与火、灵与肉、英雄与狗熊、光荣与梦想、尴尬与冲突。这一百多年,有盗火者为我们照亮前路,有窃国者将我们带进深渊;这一百多年,我们经受了难以承受的失败,也迎来过并不可靠的胜利;这一百多年,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审视、重估、颠覆、摧毁,然后又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世界。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在这期间,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纷纷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央,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或奔走呼号或变法维新或浴血奋战,因而这一百年也更应该是,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中国百年近现代史,可谓是在荒原中狼奔豕突的一百年,在耻辱中惶惶不安的一百年,在无边的历史旷野中哀号呼告等待破晓的一百年,也是加速度的一百年,来不及看风景的一百年,只争朝夕、以一当十的一百年。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命运,为了这个东方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已。他们生于忧患,在难以想像的深重的民族苦难中,以极大的坚韧、勇气和担当精神,将中华民族推向前进。

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83年底,法国进攻中国驻守越南的军队,中法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1900年6月初,英、俄、德等八国侵略联军进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31年9

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诬蔑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制造“九一八事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华北而蓄意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此年夏,《中法新约》在天津签订,中法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1931年、1935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接连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中国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努力着:

(一)农民阶级的英勇斗争。1841年,广州附近的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军。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二)地主阶级的自救、自强运动。“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首先从中国近代器物方面何以不敌西方的现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差异。”【1】地主阶级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倡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但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却不为我国所用,还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崛起。学者岩谷宕阴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之书,不为其

君所用,而反落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矣,而并为清帝悲之!”【2】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中国近代科技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重“道”而西方文化尚“器”。【3】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正如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4】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派”积极倡导发展实业,掀起实业救国的高潮。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无产阶级的不懈斗争。无产阶级的努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大革命和抗日战争。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4年实现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和专制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受“西方中心论者”的影响,曾有一段时间,殖民的、“西化”的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致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社会误识:是中华传统文明,特别是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阻碍着中国近代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人说:没有西方人的入侵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也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西方文明。在他们眼里,民族的、爱国的精神长城是那样的易坍塌,几千年民族辉煌的表层似乎很容易就被一百多年来的民族耻辱锈化得斑驳陆离,西方似乎是人类文明的“主宰”。不能因为百年的落后、屈辱和挨打就否定几千年的文明和辉煌。近年来,就是连这一基本认识也遭到一股股思想误流的湮灭。我想这是我们对自己伟大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中所应有的崇高地位缺乏了解,缺乏深刻认识,甚至漠视的恶果。

当然,我们绝忘不了近代以来这场血与火的“洗礼”。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等一系列变革,砸碎了近千年的封建割据统治和近乎窒息的宗教桎梏,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奔跑。经过二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非洲成了贩卖与屠戮黑人的屠宰场;美洲文明的创造者被屠至殆尽;印度与东南亚被掠夺得千疮百孔;最后,中央之国也成为了‘东亚病夫’”。这样,在19世纪上半期末,两个文化相遇,一个是农业的,尊奉儒教的、落后的,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两种制度相遇,正如有人所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失败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百年的历史时时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是竞争规则,也是生存法则,永远都不能忘。今天,中华民族已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必将彻底洗刷近代以来因落伍惨遭蹂躏的种种耻辱,“用人类第一族的气魄、人类第一族的自豪、人类第一族的精神高筑起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长城!”

中华民族有着无限蓬勃的生机,任何一个民族都打不垮她。“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5】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辉煌不败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动力。自中华文明发祥以来不仅抵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且能化腐朽为神奇,化野蛮为动力,同化周边各少数民族,吸纳百川成一海,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的机体也大大增强了。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在百年近代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训了侵略者,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中华民族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在公元前4000—前2000年形成的最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从未中断过或失落过,只有中华文明是从未发生断层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拥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道:“由于人民共和国的兴起,我们的传统对华政策和作为它的基础态度破产了,并且事实上是彻底改变了。”

因此,我们要坚信一个拥有如此生命力的民族,一个拥有如此丰厚历史遗产的民族,她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摘自《陈独秀与近代中国》 董根明 第18页; 【2】 摘自《翻刊海国图志》序 岩谷宕阴; 【3】 摘自《陈独秀与近代中国》 董根明 ; 【4】 摘自 《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大学论文 篇5

近代的中国,从治经由乱再到治,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中国人民不断面临着选择,但是从今天的局面看来,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这一急剧变化的过程,应该有其转捩点。这一转捩点,或其变化的枢纽,到底是在什么时候?

在当时经过长期的艰苦、艰苦的探索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道路,十月革命更是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诞生了。由此看来,着三个选择是历史趋势所产生的,是顺应规律的。

高山大河见证了历史的风狂雨落,历史纪传则记载下了祖国成长的历程。翻开《晚清血泪》《中国近代史》那历史的一幕幕尽展现在眼前。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等战争使祖国饱受沧桑。《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孱弱的祖国在当时饱受欺凌。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英勇斗争,为了中国的崛起,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无数英雄的伟大精神,见证了祖国繁荣兴衰的历史。1949年10月1日,一个新的中国站起来了!虽然有着血雨腥风,但终于结束了那些阴霾岁月,苦难和伤痛都已成为过去。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屈辱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活困苦,经济落后,国家百废待兴。但政府和人民并没有畏缩,而是勇往直前,努力建设,发展。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是在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资本主义作过分析论证。列宁曾经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垂死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到了19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提出:“尽管国际形势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曲折和反复,但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总趋势,是改变不了的。”现在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借用恩格斯当年说过的话:历史表明,所有有着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在近代的中国,顽强的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的时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也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

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不能延续下去。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抗战胜利后的几年,国共两党内战,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民众成了胜利者。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还是得益于抗日战争。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

毛泽东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1949—2010,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沧桑61年。61年,我们的祖国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60年的奋斗,61年的辉煌,61年的巨变,61年的信念,61年有太多的沧桑。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命运的颠簸: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迎战冰雪、抗震救灾„„但一次次的困难并没有击败我们,在灾难中,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我们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祖国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7年7月1日,中国国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冉冉升起;1999年,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2008年8月8日晚8点,奥林匹克圣火在鸟巢燃起,那一刻,13亿中国人的心全都沸腾了;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三艘载人飞船“神七”。当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湛蓝太空中飘扬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我们的祖国在日益强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精神和物质方面越来越丰富。人民富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国裕强国之梦,指日可待,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今天,我终于见证了这一时刻,我感到十分的高兴!

大学中国近代史试题与答案 篇6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以(五四运动)为结束标志。

1、增开天津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__________;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_(马关条约)______

2、洪秀全与孙中山提出的土地纲领中,都有“平均”主张,前者主张平均 土地,后者主张平均 地权。

4、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是(安庆军械所),第一个民用企业是—(上海轮船招商局)———。5、1895年签订的 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

6、戊戌变法时,作为维新派变法理论依据的两部书是康有为的 《孔子改制考》 和

《新学伪经考》。

7、义和团运动首先在 山东 兴起,其口号为 扶清灭洋。

8、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乱局面逐渐形成,其中代表北洋军阀的是、段琪瑞为首的皖系

和 冯国璋为首的直系。

9、鲁迅的《狂人日记 》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标志着新文学的诞生。第一篇新诗是郭沫若的《女神》。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学派代表人物徐继畲的著作是(、《瀛环志略》)。A、《海国图志》 B C、《朔方备乘》 D、《圣武记》

2、太平天国最先分封的五王之中,哪一位最先牺牲?(南王)A、东王 B、C、西王 D、北王

3、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负责人是(③陈玉成 ④李秀成)。

①洪仁玕 ②石达开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近代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者是(C、洪仁玕)。A、魏源 B、康有为 D、李鸿章 5、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B、辛酉政变),从此开始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垂帘听政”。

A、天京事变 C、戊戌政变 D、亚罗号事件

6、规定外国公使可以常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C、《天津条约)。A、《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 D、《黄埔条约》

7、以下活动中,由洋务派策划兴办的是(②设立翻译馆③筹建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校)。①设立军机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除广东外,还有哪些省曾受到英国军队的进攻?(、福建、浙江、江苏)A B、浙江、江苏、山东 C、江苏、山东、福建 D、山东、福建、浙江

9、中日甲午战争中,在平壤战役中牺牲的清军爱国将领是(A、左宝贵)。B、邓世昌 C、徐邦道 D、丁汝昌

10、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B、甲午战争以后)。A、洋务运动以后 C、中法战争以后 D、“公车上书”以后

11、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对外通商口岸开放最多的省份是:(A、福建)B、广东 C、江苏 D、浙江

12、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A、贫苦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小商贩)。

13、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发生在(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A、第一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14、下列通商口岸开放的先后顺序是:(B、上海、汉口、天津、重庆)A、南京、天津、淡水、苏州

C、厦门、天津、沙市、琼州 D、广州、杭州、天津、九江

15、在近代中国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D、戊戌变法运动)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新文化运动

16、太平天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B、偏师北伐)A、定都天京 C、固守安庆 D、进攻上海17、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abd)。A、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B、争夺中国铁路投资权。C、倾销过剩的商品。D、在华开设工厂。

18、“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论述属于(A、洋务派的观点)B、维新派的观点 C、顽固派的观点 D、立宪派的观点

19、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d)A、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中国行不通 B、中华民族富有反抗精神,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C、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 D、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20、新文化运动中,主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将文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的是(B、鲁迅)。

A、陈独秀 C、胡适 D、蔡元培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0·5分)。(2)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秉公议定税则;废除公行制度(2分)。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0·5分)

2、“天京变乱”

3、厘金制度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创设厘金制度(0·5分)。1853年7月江北大

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它是一种工商税,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按规定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至50年代末,厘金制度几乎遍及全国,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2分)。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0·5分)。

4、“总理衙门”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分)。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任命奕欣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分)。其主要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并管辖三口和五口通商大臣(1分)。1901年改为外务部(1分)。

5、“五四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了五月四日的爱国学生运动,即“五四运动”(1分)。这次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月4日到6月3日,以学生为主力军,在北京举行示威游行;第二阶段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心转移到上海(1分)。“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分)。

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刺激和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19世纪60、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方、商人、买办开始投资于新式企业,一些原来的旧式手工工场或大作坊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中国开始出现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分)。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大多没有经过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和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大部分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积累了相当资金的官僚地主、商人、买办,从外国输入机器和技术来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分)。

民族资本主义大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1分)。

民族资本主义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的某些部门得到一定发展(1分)。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主要设立在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为最,广州、武汉、天津次之(1分)。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存在既依赖又矛盾的

关系。这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的反映(1分)。

2、试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主要是在1905——1907年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同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的保皇派进行思想论战。(1分)

论战内容: 主要是围绕“三民主义”进行的,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政治革命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以及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等三大问题,实质是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还是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要不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5分)

论战意义: 充分揭露了保皇派“忠君保皇”的反动本质,使人们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

界限;捍卫并宣传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舆论上的准备;使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的束缚,走上民主革命道路;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几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

系。

2、由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资产阶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对帝国主义

和封建势力软弱妥协的一面。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就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问题,自己拟定题目,做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字通顺,不得少于600字。几种重要的社会思潮:

维新变法思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为此,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发动维新变法运动,通过光绪帝进行变法(3分)。

民主共和思潮。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这一思想。为此,他们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与保皇派展开论战,举行多次武装起义,直至推翻清王朝统治(3分)。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领导和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分)。

社会主义思潮。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3分)。

历史评价:

维新变法思潮是对封建专制政治的最早冲击,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民

主共和思潮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学习西方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3分)。

2、由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资产阶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对帝国主义

和封建势力软弱妥协的一面。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就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问题,自己拟定题目,做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字通顺,不得少于600字(答案略)。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4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2、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3、土地 地权

4、安庆军械所 上海轮船招商局

5、《马关条约》

6、《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7、山东 “扶清灭洋”

8、段琪瑞为首的皖系 冯国璋为首的直系

9、狂人日记 女神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B

3、B

4、C

5、B

6、C

7、A

8、A

9、A

10、B

11、A

12、ABCD

13、B

14、B

15、D

16、B

17、ABD

18、A

19、D 20、B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0·5分)。(2)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秉公议定税则;废除公行制度(2分)。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0·5分)。

2、“天京变乱” 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关系逐渐疏远,宗派色彩日益明显(0·5分)。1956年9月,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返回天京,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害杨秀清及其眷属,血洗天京,洪秀全遂诛杀韦昌辉,后又有石达开带兵负气出走(2分)。“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大伤员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破坏内部团结,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0·5分)

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关系逐渐疏远,宗派色彩日益明显(0·5分)。1956年9月,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返回天京,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害杨秀清及其眷属,血洗天京,洪秀全遂诛杀韦昌辉,后又有石达开带兵负气出走(2分)。“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大伤员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破坏内部团结,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0·5分)。

3、厘金制度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创设厘金制度(0·5分)。1853年7月江北大 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它是一种工商税,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按规定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至50年代末,厘金制度几乎遍及全国,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2分)。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0·5分)。

4、“总理衙门”

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分)。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任命奕欣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分)。其主要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并管辖三口和五口通商大臣(1分)。1901年改为外务部(1分)。

5、“五四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了五月四日的爱国学生运动,即“五四运动”(1分)。这次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月4日到6月3日,以学生为主力军,在北京举行示威游行;第二阶段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心转移到上海(1分)。“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分)。

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刺激和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19世纪60、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方、商人、买办开始投资于新式企业,一些原来的旧式手工工场或大作坊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中国开始出现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大多没有经过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和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大部分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积累了相当资金的官僚地主、商人、买办,从外国输入机器和技术来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分)。

民族资本主义大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1分)。

民族资本主义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的某些部门得到一定发展(1分)。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主要设立在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为最,广州、武汉、天津次之(1分)。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存在既依赖又矛盾的

关系。这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的反映(1分)。

2、试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同盟会成立后,主要是在1905——1907年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同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的保皇派进行思想论战。(1分)

论战内容: 主要是围绕“三民主义”进行的,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政治革命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以及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等三大问题,实质是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还是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要不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5分)

论战意义: 充分揭露了保皇派“忠君保皇”的反动本质,使人们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

界限;捍卫并宣传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舆论上的准备;使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的束缚,走上民主革命道路;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几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并对其进行评价。

几种重要的社会思潮:

维新变法思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为此,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发动维新变法运动,通过光绪帝进行变法(3分)。

民主共和思潮。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这一思想。为此,他们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与保皇派展开论战,举行多次武装起义,直至推翻清王朝统治(3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领导和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分)。

社会主义思潮。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3分)。

历史评价:

维新变法思潮是对封建专制政治的最早冲击,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民

主共和思潮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学习西方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3分)。

2、由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资产阶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对帝国主义

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 篇7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这门课所讲的是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这是一部中国无数的先辈们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无私奉献的血泪故事。为了加强国人对历史的认知,教育部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没有形成制度化;少数教师不能科学、全面分析近代历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忧患意识教育成了悲观主义教育。因此,运用历史加强“90后”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中重点。

二、“90后”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现状

大学生的主体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亲戚朋友的多重庇护下长大,往往缺乏对别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现状总体是乐观的,主流也是积极向上的。尽管对忧患意识的深层次内涵八成以上的同学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九成左右的同学能够做到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利益的维护。综合以上,大学生在国家的安危、荣誉感、责任和使命等方面整体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温室中的花朵,在思想上难免不太成熟,功利心和狭隘的自我意识还是存在的。

三、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加强“90后”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育路径

大学生忧患观念的缺失,既有主客观原因,又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深入的剖析这些方面,有助于我们探求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能力的有效途径。家庭的责任教育是最基础的,学校的忧患教育是核心方面,而政府出台相应的教育规范,对大学生的忧患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上都有关注到对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只不过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和认知上的差异性,使得忧患意识的培育效果不彻底、不全面、不深刻,因而缺乏感染力和号召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事实上,忧患意识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早已经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史国情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因而,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一定要引起高校思政教师的重视。大学生只有拥有一颗忠贞的爱国之心,具有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才能够以理智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谊的大学生,只会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闻不问,享受事不关己的庆幸,甚至,当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还会经常的抱怨,阻碍社会的发展。相反,一个对社会发展时刻关注,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生,他会在认真学习的时候关心时政,会为钓鱼岛问题而烦恼,为中国南海问题殚精竭虑,显现出落后就会挨打的忧虑。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历史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鸦片战争的爆发,让古老的中华民族暴露出闭关自守的弱点,面临外敌的大规模入侵,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史,更是一部国人的成熟和奋进的历程。翻开历史这幅长长的画卷,几多的悲哀,几多的沧桑变化,它生动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所受屈辱和奋起抗争的全过程。因此,这部精彩的历史的画卷就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以西方列强无理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国耻为切入点,深刻揭露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如何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犯我国领土主权,掠夺我国大量的财富,损坏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文人书画。这种在中国地盘上烧杀抢夺的侵略行径是可耻的,把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而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的讲述方式是对历史最好的诠释,也是探索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培育的最优化路径。

综上,在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都要求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公民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在这其中贯穿忧患意识教育。“90后”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的培养其忧患的素养,应该把现代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提高大学生的忧患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

摘要:忧患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个教学平台,来提升“90后”大学生群体的忧患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课题。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90后”大学生,忧患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艳秋.谈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教育[J].社科纵横,2009,10.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 篇8

关键词: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4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通过研究分析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对其应用性能的影响,揭示其中的构效关系,进而才能设计、制造出性能更为优异的材料。"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是材料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应用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如果仅采用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能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过程中除了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还采用"问题导向"结合"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探究性、实践性研究和学习,增加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更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教师重构知识结构框架

在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模式下,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快速涌现,每个人都必须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学生前期知识积累以及课时安排等对授课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具体到"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其讲授的核心内容是X射线、电子束等多种物理信号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探测一次或二次信号的种类及其强度及其变化等信息,来揭示材料内部、表面以及界面等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没有拘泥于某一本具体的教材,而是根据"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所要求掌握的课程要点,结合我校材料化学专业以纳米材料以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为主的特色,将授课内容按照表征方法涉及到的物理信号为主线,重新梳理知识結构,搭建出几个知识主题框架。比如,第一个主题是X射线及其相关测试方法,讲授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X射线的本质,包括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特征,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其中X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重点内容,在讲授上按照能量转换的角度,重点讲散射能量和吸收能量及其物理机制。通过将类似检测方法对比着讲,使同学们对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及其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授课过程中表现出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加工等都体现出教师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师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承给学生。

二. 变被动教,为主动学

正如一句格言所讲:如果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句话给出了"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核心。"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最初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方法,后来被美国一些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引入到学校课堂里,对其教育效果展开了实证性的探索,现在角色扮演已经成为国际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培训、教学以及心理治疗等多个领域。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可能就是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或教师。因此,在组织"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在台下被动学习的传统"听-讲"模式,提前让学生体验"扮演"老师和科研人员,去解决作为老师或科研人员会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角色扮演"呢?我们采用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即,教师首先建立课程知识结构框架,讲述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和难点,然后提出针对某一方面的主题问题,让学生准备相关材料,然后进入"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学生"扮演"老师给大家讲述相关知识。比如,电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及其物理机制是SEM,TEM,EPMA和AES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动画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SEM,TEM,EPMA和AES分别利用了电子束和材料相互作用中的哪种物理信号,通过这些分析测试方法,能了解材料的哪些信息?围绕这一主题,将全班同学四十多个同学分为4个组,分别选一种测试方法进行材料准备,并各选派一名同学下次课堂上扮演老师,负责给同学们讲述相关内容,讲述结束后进入提问和答疑环节,提问环节要由不同的学生回答大家的问题,最后老师和同学们打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老师在同学们完成讲述和答疑环节后,用较少的时间把该部分知识再串一下,把同学没有讲到的要点知识补充一下。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定主题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的方向,学生们分工合作查阅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讲述给大家,最后通过老师和同学们打分,对同学们的努力给出反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内容选择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比如,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大概包括基本理论知识、仪器构造和原理以及各表征技术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考虑到整个课时有限,我们在选择讲授内容方面侧重于基本的物理原理和机制以及在材料表征中的具体应用,并且在表征方法的应用中,略去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而侧重于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此外,在讲授过程中特别注意各表征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不同表征技术之间的联用。比如,XRD,EPMA,XPS及AES都可用于材料成分分析,它们对样品有什么不同的要求,能给出哪些不同的信息?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个表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畴,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上一篇:服务表扬信样式下一篇:支行负责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