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通用7篇)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篇1

送友人(李白)

原文: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问题)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对偶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诗人送别时的大场景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诗中将飘泊生涯比作孤蓬,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篇2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旷古绝今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送友人》,据说在唐人五言送别律诗中堪称空前绝后、独领风骚。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这首感人肺腑、情真意切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精致之作,是在我们南阳有感而发、一挥而就的。诗人与友人结伴尽兴游玩之后, 便要依依惜别,策马辞行了。友人姓甚名谁已于史无据,但其与太白友谊的真情实感却是情意绵绵、动人心弦的。诗中所描绘的南阳名城地理轮廓也是极为符合的。那么,在此就让我们随着太白的诗思来漫游驰骋一下,对其中的真意作一个简单的艺术赏析吧。

第一、二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说送别友人之处———古宛名城南阳。诗人与挚友走出东郭城门之外,因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极目远眺, 只见城北横亘着青翠的紫峰、独山山峦,城东闪耀着澄澈见底的白水清流自北往南环绕城墙一路向西默然而去。开头这两句诗对仗极工。“青———白”“山———水”“横———绕”“北———东”“郭———城”。字字成对,天衣无缝。色彩间杂、远景近物、方位准确、动静有序。起笔不凡、气势恢弘。两句既有汉赋起首处的精致、豪放韵味,又具晋诗牧歌般的田园、质朴风骨。诗笔率有古意、令人神往,又可谓诗中有画,画出一幅秋高气爽、景致分明的辽阔、清新、壮美、秀丽图景。

第三、四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与朋友就要在此分手,从此便成为天涯孤旅,诗人不禁觉得无限感伤。二人从此一握,或许便成永诀。我的朋友,你不正像那孤独的蓬乱的杂草那样,随风翻转、飘忽不定?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远隔万里,独自奔波。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担忧,其情思一往情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处处无家处处家,不知何处是吾家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同情。当然,诗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落笔比较自然,笔法相对舒缓。此二句并不拘于对仗,两句乍一看时显得突兀,但却给人以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之感。前句是铺垫,后句乃必然。

第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对仗非常严切,且又写得那么清新婉转、那么顺畅自然。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以之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失意游子”“伤情离人”,堪称挽唱、绝响。同时,诗人又十分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为比喻来表明心迹、吐露心声。晴空历历、白云悠悠、千载飘浮、独来独往,象征友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飘忽东西、不由自主。远望天边夕阳慢慢西沉,似有不忍遽然落山之意。隐喻诗人对朋友的怅然离别,内心也充满了无限惆怅之情。也或许,在诗人的心目中,夕阳要比离人幸运得多,因为夕阳有西落但还有东升,而离人呢,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死别已吞声,生离更伤情。

第七、八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三、四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显得情真意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离去的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友人回回首,向诗人挥挥手, 诗人也挥挥手,劝友人别再回首了。而恰在此时,却出现了“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班马嘶鸣暗示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道别、频频致意。二人胯下的马匹也要和他们的主人一样天各一方了,便禁不住引颈长嘶,似也不忍更不愿分离。这两句别有新意,独出心裁。太白化用古典名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深情,可谓鬼斧神工、画龙点睛。

《送友人》阅读答案 篇3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悬知:料想。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分)

答案:

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李白《送友人》原文及赏析 篇4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离别,写景,浮云,落日

【名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出处】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注】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说明】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赏析】

李白的送友诗,除了《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只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流。景物色彩明丽,毫无离别时的悲伤情调。“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你就要像随风飞转蓬草一样,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流露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浮云”对“落日”,一浮一落;“游子意”对“故人情”,一个不舍,一个情深。天空中的白云随风飘荡,任意东西,而远行的游人正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行踪不定,由不得自己的志向;远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是不忍心离开世间,而故意慢悠悠地下落,这正像诗人对朋友眷恋不舍的心情。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诗人将情感与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色彩鲜明,气韵生动,虽有无尽的惜别之情,仍保持一种潇洒与诗意。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春夜别友人》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5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9、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赏析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篇6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4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

(2)郑诗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2分)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比,突出了友人的美丽。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2分)

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赠别》

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李白《行路难》阅读答案 篇7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李白(7―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⑴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

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食物。直:通“值”,价值。

⑷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济,渡过。

【阅读训练】:

一: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二:

1、①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②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4、.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5、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6、.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7、.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8、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9、赏析《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3:这首诗的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4分

5: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3分

6: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2分)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2分)

8、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2分)

6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7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8.诗中采用吕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3: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4: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的两句,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二:1:①::停 投 拔 顾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4:世道险阻。

5:“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6: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7:答: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8:A 垂钓碧溪――吕尚B 乘舟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

9:答: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长风、破浪、直挂、济沧海,这些词一气贯下,尽扫前面茫然苦闷带来的沉郁之气,将诗情推向一个境界开阔的顶点。在此,我们听到诗人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倔强的相性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后人常以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想

三:

1:A

2: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3:(诗歌开篇四句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中间四句紧承“心茫然”,正面

写“行路难”。而此间想到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和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再四句则写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此可谓:卒章显志,云开日出。)

答案:

此两句在全篇中起到卒章显志的结构作用。诗歌四个层次跌宕起伏,弥散着失意困顿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但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意则显得高昂乐观,境界顿开,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实现理想的向往。

4: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5: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6、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句描绘1分。)

7、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问1分。)

8、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上一篇:喝茶的作文下一篇:合欢树作品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