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为题的作文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呼唤为题的作文(精选16篇)

呼唤为题的作文 篇1

几百万年前,地球上生机勃勃,万物生灵各安其分,地球母亲健康而快乐地跳着轻盈而飘逸的舞步,简直就是宇宙苍茫星海中的一位“绝代佳人”。当时,如仙女般俊俏但又如孩子般天真的她根本不会想到数万年后,自己会变得奄奄一息,更不会想到使她变成这样的竟是她最宠爱的儿女――人类。

今天,人们虽然拥有了超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智慧,但却不善于利用资源,浪费资源屡见不鲜。地球母亲渐渐病重了,变得逐渐憔悴起来,瘦弱起来,变得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大树们被斧头、锯子、砍刀齐刷刷地斩断了健壮的身躯,无数的矿物在百万年的沉睡中被惊醒、被浪费。就连地球母亲的生命也无法幸免。尽管地球母亲乐于为自己宠爱的儿女做出更多的贡献,可是她的儿女似乎根本没有知恩图报的意思,倒是有恩将仇报的做法。人类对地球母亲身上的资源大肆地采掘,本来人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矿物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为人类长期做贡献的,可是,人类并不有给它们留下一丝生机,让它们屡屡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人类好像在地球母亲实行全方位封杀,想让她彻底死去。

望着遍体鳞伤的地球母亲,听着她不断发出一声又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上帝无可奈何地说:“干吧,你们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的!”节约资源,让我们共同挽救被我们伤害得奄奄一息的地球母亲吧!

呼唤为题的作文 篇2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批改作文又非常辛苦、单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意志力不强的老师难免偷工减料。

许多学生只看作文的分数等级,对圈点批语却不屑一顾。老师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尊重、劳动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缺乏责任感的老师便就此应付。

勤于写作的学生作文批改时往往无需改动、指导,而怠于写作的学生作文虽一改再改,即使改得再细,一时也无多大起色。于是这些老师们便肯定地得出结论“作文不是改出来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好像这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作文真的不是改出来的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从实际效果看。听、说、读、写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片面地强调多写。多写多练也经不住推敲,它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比较原始,类似于广种薄收,是高投入低产出,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不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有点道理,但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试想,若没有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怎会有世界名著《红楼梦》及“红学”;若没有斟字酌句,历史上怎会有那么多的“一字之师”故事及有关“推敲”的佳话。修改乃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学生认识能力不高,作文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也无法鉴赏,对作文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老师的批改,他们根本得不到明晰的认识。没有认识,作文水平怎会提高。

从因材施教原则看。每次作文都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只有一一批改,才能把握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促其发展提高。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集体指导作文并不难,个别指导才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批语,一是面批。若只看不改,这个难点怎能突破。

再从学生心理看,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长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以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得出老师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印象,反感随之产生,那么这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学生还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文而对作文渐渐失去兴趣,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

也许有的同行会抱怨学生不看批语。其实,不是学生不看,实在是看腻了:小学作文批语是“段落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初中是“层次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高中还是这样的套话,学生怎不倒胃口。因此,要想学生关注批改,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批语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主性。让生动的个性面孔代替千人一面;让亲切的春风代替严厉的冬寒;让宽容代替武断,允许学生针对批语下批语,让他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一个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应当归还学生这个权利。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张扬 篇3

一.倡导学生的习作生活化是追求个性化作文的源泉

1.仔细观察生活,悟出人、物个性特点

作文就是生活,只有平常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发现自己的身边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景处处。但,对生活缺乏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缺乏观察,写出的作文就是一个模式,缺少个性。如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科任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据此,教师可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她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她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她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对学生的态度,还可观察她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学生就大有改观了,作文中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一读就异口同声地说出是哪个老师了。

二.注重感受的独特性,抒写个性作文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要在“独”字上下功夫,才有自己的个性化特点。教师在指导这类学生写真实生活、真情实感时,首先在选材上要在别人没写过的内容上下功夫,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在写相同主题时,要注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要富于联想,找出事物的想似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面对一个事物,你如果能依据其某方面的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上去,找到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那么你的文章就会有独特之处,富有个性。荷花池边一缕缕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幽香,能使朱自清联想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而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的妙处也恰恰在于由“瀑布”到“九天银河”的联想。

2.要顺应时代变化,用发展的眼光感悟事物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思索和感悟事物的时候,就要应着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着眼于其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这样才能把握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味。没有细心地观察和认真总结,就不会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体会。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6年9月份开始,我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个性作文。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语本来就有贬义,意在指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若逆向思维,我们何尝不能写成“把眼光投向高山”的文章,而赞扬那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同理,“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可以写成“学海自有无穷乐”。

2.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3.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5.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四.鼓励学生拥有个性化语言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让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作文的亮点。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1.从教材中学习

教材中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风格迥异的语言风格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个性化语言的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平实中饱含愤懑。鲁迅、孙犁、老舍、赵树理等人的作品语言都以朴实著称。古人也曾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淘尽铅华见真情”,当你用朴实的文字写作感到极为艰难时,才可以说你正在攀登朴实美的艺术高峰。当然,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如《爱莲说》高远脱俗的语言风格,《竞选州长》幽默含蓄的语言风格,《曹刿论战》善变、机智的语言风格,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语言风格,使他们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2.课外阅读吸取精华

作文不应受老师、教材的束缚,课外阅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沈从文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天真、质朴、从容、恬淡的气息,而教材中很少有这样的文章,所以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读大量的名家名篇能激活思维,形成语感,化别人的语言如同出于己口。

3.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个性的语言

或者是豪放、婉约;或者是达观、哀怨;或者是幽默、风趣……他们的语言可能深刻,富于逻辑;可能浅显,直白明了;可能形象,生动自然。无论哪种语言特点都是自己的风格。鞋子的款式五花八门,合脚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当学生说“有人说月亮就像白玉盘,我说它像我姐的大脸盆”,“愁,是秋天的那颗心”之类文字时,看到的已经不是文字本身了,你还可以看到学生的独特性情。

时代呼唤学生个性的张扬,让习作体现孩子的个性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没有个性的习作是没有生命的废话。我们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心智潜能发展,在习作个性化的探索中与时俱进。

母亲的呼唤作文 篇4

宜昌市第十中学703班 费娇萍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使身处沼泽地的心灵感受到一丝温暖。

——题记

在刚到宜昌读书时,我对自己没有一点信心:别扭的普通话,歪斜的字,听天书一样的英语,土气的衣着,与机灵洋气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就像一个多余的人,只是一个用来充数的人头而已。

我失去了原来乡里读书的优越感,觉得自己被重重地抛在了地下。我郁闷落寞,于是我开始上课不好好听讲,并尝试和旁边的同学讲话,作业也不认真写,只是草草的画几笔,就交差似的万事大吉。

记得有一次,我正和旁边的同学讲得火热,老师忽然叫我起来回答问题。这堂课我根本没听,连老师在讲什么内容我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这道题的答案呢?于是我呆呆地站在那,头也嗡嗡的响着,脑子里一片空白。老师见状摇了摇头,说了一句:“同学啊,你还不清醒就来不及了,当你以后哭的时候就晚了。”说完这句话后老师让我坐了下来。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有人时不时还望我一眼,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的心微微一震,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还是我吗?这还是那个要强﹑听话的我吗?

我想改,可是我没办法改。光怪陆离的城市张大了它诱惑的眼,我对校外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我对学校老师都充满了恨意,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后来,我甚至连作业都不写了。上课和下课的概念在我脑海里都是一样。从那以后,上课只有我的课外之谈,我从不回答问题,有时连书都不翻一下,即使老师点我起来回答问题,我也不会脸红;老师批评我,我也会若无其事。

许多老师都对我失去了信心,都认为我是不可能走上正道了,都认为我的人生已经定格。而我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障碍,只是一个阻挡他们的绊脚石。

有一天,班主任给我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了她关于我这些天的变化,这些天的所做所为,让母亲把我带回去,把我教育好了再送回来。

我很怕,我终于怕了,老师和同学我都不怕,我唯独怕母亲。我默默地等待着,等待母亲的批评。我的心越跳越快„„

过了半个小时,母亲终于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我的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母亲会怎样处置我呢?是打我,还是骂我?还是会流泪?„„

还没等到母亲开口,班主任又把刚才在电话里的一番话给母亲说了一遍,还说我现在不改的话,以后一生都会受到牵连。我知道,母亲要爆发了,因为这是母亲的习惯。

于是我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一动也不动地站在班主任的旁边,头低低地垂着,没想到母亲只说了一句:“回去”,母亲的声音很低,但那种声音我不敢抗拒,也不能抗拒。

我羞愧地地走出办公室。街上很冷,人也很稀少,我走在前面,母亲紧在后面。谁也没有说话,只听得见两个人急促的脚步声。这种寂静让我惶恐不安,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终于捱到了家,母亲忽然对我说:“你还想不想读书?”我沉默了片刻,便点了点头。母亲又问:“你还能像以前在老家一样读书吗?”我小声的“嗯”了一声,“要想得到别人尊重,必须努力进取,不被别人拉下。不要跟别人比吃穿,要跟别人比学习。好生活可以自己创造,拿出你的勇气来克服眼前的困难。”我坚定地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溢着泪花。母亲努力地笑了笑,说:“希望你不要再走回头路,再犯这种低级错误。要好好把握自己。”望着母亲疲惫的脸,粗糙的手,洗旧的衣衫,我的心陡然有一种揪痛,对母亲的愧疚让我失落的灵魂又慢慢复归。为些无聊的忧愁,我耽误了多少美好的光阴啊!我为亲人承担了什么呢?我应该赶快悬崖勒马!

在家里反省期间,我认真复习以前学过而没弄懂的知识,又预习了新的内容。到了第三个星期,我又去上学,我已经走过心灵的泥泞,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通过努力,我的成绩冲到了班级前十名,老师、同学们都说我真的脱胎换骨了,真的醒了。

母亲的那些话我会永远铭记于心,她既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又告诉我人的一生不容易,要好好珍惜。

呼唤的初中作文 篇5

我爱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记忆里,她的年轻模样早已是一张白纸,模糊的双眸,模糊的鼻梁,一切好像都与模糊划上了等号。只是,那轻轻的呼唤依旧响在耳畔,温柔的融化一切坚冰,好像一潭泛着涟漪的湖水,声波轻柔的流向心室,然后默默的在心石壁上刻下了美丽花纹。

我慢慢地长大,看她一点点的地衰老,岁月无情,如今的她已生出华发。可那伴我度过五千多个日子的呼唤依然没变。无数次,我失败在成长路上;无数次,我跌倒在成长路上;无数次,我迷失在成长路上。现在,我依旧跌跌撞撞地在成长路上摸索,可我从不沮丧,因为我知道,在不远的前方,母亲在微笑着等着我投入她的怀宝,因为我知道,母亲的呼唤一直响在耳畔——“来,孩子!不要害怕!”

蜂蝶踏着舞步在花上起舞,金色的阳光如同柔软的绸缎一般,为大地增了一点温暖,远处青山未老,湛蓝的天好像是被谁不小心打翻了蓝色墨水,连风也是温柔的。

远处的她正对着我扬着笑脸,眼神里的慈爱一览无余,我笑着望向她,眼波流转出,只见她薄唇轻启——“来,孩子!不要害怕!”

一瞬间,像是黑暗中光明的利剑,我的世界在刹那间云破日出,像是雨后的雏菊,越发的开得灿烂了。

母亲,我怎么会怕呢?您的呼唤使我从冰冷的泥潭中解脱,您的呼唤就像是千万只飞鸟从田野里飞过,那样震撼,却那样温柔。

心灵的呼唤作文 篇6

夜幕降临,我依然站在那里。我不想动,也不敢动。我想,在这里,让夜晚湖水的芬芳洗礼我内心的丑恶。

晚上的夜很迷人,但我没有时间去看,只能呆呆地看着远方。给人一种迷茫,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岁月。

我记得在硕果的第一个春天,我开始和来到南方的春燕结下不解之缘。我喜欢听她的声音,看她飞翔,和她一起跳舞。不出所料,秋风吹来,燕儿要离开硕果和我。那天晚上,我熬了一夜,独自抬头看着宫殿。燕儿还是走了,相思之情缠绕着我。我开始迷茫,开始愚蠢,开始与众不同。

让人高兴的是,明年春天燕儿就回来了,而我又难过了。上帝故意让人离开,我也要离开北方。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我记得我的爱和明月,带走我的爱。

这时,一声巨响打断了我的记忆。

一片漆黑,看不见手指。的确,夜晚,湖边的空气很香,让我陶醉。

我仍然没有忘记我刚刚在脑海中错过的春燕。茫茫夜色中,我在湖对岸轻轻呼喊,远处传来我的声音,不仅仅是对岸的人。

夜风吹来,我觉得冷,起身在岸边徘徊,恰好来到荷兰塘。宁静的荷花令人着迷。莲花迷人,荷兰精神骄傲。记得学过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莲,不染妖》,这是一幅荷兰的画像,而荷兰的这种精神正是我儿子在国内学到的,公正正直,洁身自好。

走着走着,我感觉不到我的腿刺痛,但我想我累了。我在湖边闭眼看了一会儿,脑海里印着一幅广阔的袁野。青青园冶有两个孩子在跑步,活泼可爱。一瞬间,他们不再是孩子,而是进入花季的少男少女。这时候两个人已经不在一起了,一天南,一地北,相思情结让男生学会逃避。望着天空和蓝色的大海,年轻人独自走在湖边回忆童年的乐趣。

夜深了,我的眼皮在打架。我想我看不到更美丽的夜景了,所以我不得不回到我的住处。

晚上的气氛很安静,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在内心深处,我呼唤:我喜欢在这样的夜晚,在夜空下漫步,对着月亮歌唱,但我需要等待黎明明的通知。

作文教学呼唤自我回归 篇7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真情,个性化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叶圣陶指出:“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 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一切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 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 都应该放在次要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抒发真情, 彰显人的主体性是写作的主旋律。只有“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刘锡庆教授语) ,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打开心灵的闸门, 挖掘生活素材, 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 写出自然的、真实的、个性化的文章。

然而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的作文法则的制约, 以及高考的指挥作用的发挥, 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急功近利、避难就易的程式化训练, 学生作文呈现出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 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 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 全然不见青少年出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 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真实的自我。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难怪张文德在《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一文中沉痛地说:“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 压抑了‘我’, 扼杀了‘我’。”

这些负面东西使作文教学长期脱离真实、回避真实, 使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真实轨道, 陷入危险的泥潭。因此, 作文教学对真实的忽视急需改变, 要将“真实”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远离格式化、模式化, 对各种虚假编造行为给予明确的批评和否定。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多个角度切入, 才能“正本清源”, 还作文以本真面目。

一、淡化“道统”, 宽容另类, 激发情感, 释放生命活力。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 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思想为“道”, 却是错的, 用狭隘的“道统观”判断事物, 极可能扼杀学生创新思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将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展现出来, 就是眼下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教师应该敞开襟怀、放眼未来, 以十分自信的心态宽容所有不合“道”的“异类”或“异说”, 对学生作文中积极昂扬的情绪要肯定和褒扬;对那些稚嫩的、偏激的甚至灰色的思想, 只要是发自肺腑的, 也要予以理解关心, 并将其引入正轨。因为每个人的每一天并不都是鲜花和阳光, 每个人的成长也并不都是顺风顺水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文无定法, 作文无“禁区”, 不要试图束缚无忌的童言, 无需在写作技巧上做过多限制,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 尽量挖掘闪光点, 从总体上予以认同, 使其不断获得成功感, 这样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真实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 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 精心打造绿色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 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限时”甚至“限旨”, 止于教师的批改, 整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 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 学生处在被动写作状态, 时间一长, 便没了自主意识, 失去了写作兴趣。因此, 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是精心打造“绿色作文”的关键。

所谓“写作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冲动, 激活学生潜在写作能量,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可见, 培植学生的“写作期待”, 是实现高效作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其途径有:

1. 目标自定。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写作目标, 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 符合个人实际水平,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 这样, 五彩纷呈便会取代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

2. 开放时空。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跳出封闭的小圈子, 拓展写作外延, 向学生开放。首先, 要开放写作时间。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 不妨先把“应试作文”的一套放到一边, 不局限于课堂写作, 让学生准备随笔本, 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课堂布置的大作文, 先放宽一定的时间, 可以从课上到课下, 随时写随时交, 让学生尽情地抒写, 使他们有一个灵感产生的过程。其次是开放空间。当我们埋怨学生作文枯燥单调空洞肤浅时, 有没有想过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把学生关在文化的“铁屋子”里太久了?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甘的水喝。”由此可见, 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将单纯的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 转向对地球大花园缤纷物象的深层观察, 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 直接与蓝天对话, 与白云对话, 让大山的褶皱撞击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 让大海的波涛激荡他们的灵感诗行。进而鼓励学生读书看报, 关注社会热点, 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 并作深入思考, 探其原因, 思其趋向, 以获得独到的认识和启迪。如学了《陈情表》后, 我让大家写一封信给父母, 作文收上来一看, 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宣泄可谓淋漓尽致。生活随笔, 学生信手拈来, 某一同学周末举家到郊外采草莓, 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莓园风光》, 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在这里, 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真愿就在这里陪伴着草莓看太阳东升西落。”多么富有诗意呀, 恍若山间流出汩汩清泉, 让人心旷神怡。这样, 一篇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的绿色作文就打造出来了, 那些“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将逐渐被扫出作文舞台, 还作文教学一方净土。

三、带领学生品读真情美文,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的写作底蕴除了上文提及的思想底蕴、生活底蕴外, 还要拓宽阅读面, 丰富精神底蕴。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纳与积储, 没有丰富的吸纳和充足的积储, 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佳作真品。学生有了语言积累, 心中埋藏的真情才得以抒发, 否则就“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开学初要推荐一组鲜活且有生命力的真情文章引导学生品读, 落实“晨诵、午读、暮省”, 印发近一两年引起社会共鸣的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给学生读, 如《爱是怎样炼成的》、《爱到无力》、《父亲》、《牵着母亲过马路》等感人的文章, 学生读后无不产生情感触动, 仿佛是自己的生活经历,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写日记、写信、写随笔, 这样, 学生想写自己的内心冲动就有了。写真情类文章还要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积淀精神底蕴, 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的文章。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作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一位哲人说:“你可以欺骗一些人于永久, 你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 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久。”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些话都应当成为作文教学“求诚”的至理名言。具体落实到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中, 就是必须转变陈旧观念, 摒弃程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方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 让学生养真性, 动真情, 说真话, 写真文,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最终形成尊重真实、追求真实的风气。那么,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拥抱生活,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中学语文, 2011.Z1期.

[2]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文学教育 (下) , 2009.06.

[3]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

[4]走进新课程作文须“求诚”.语文教学通讯, 2004.3.

作文教学呼唤“创新” 篇8

开导学生想中求“真”,不断提升想象空间

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立足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来描写真实的生活。一般来说,写观察日记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的方法,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写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想,写自己头脑中进发的灵感、闪现的火花。

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引导他们大胆想象。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其头脑中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想象力培养的方法很多,如在教学中教学生编童话,教师可以通过抓读写练习,激活学生记忆的表象,帮助学生领悟童话写作的一般方法,再采取“根据提供材料编写——自选材料编写”这一由扶到放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编写童话的能力。又如利用图画进行想象作文:让学生看图写文,或依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简笔画进行想象作文……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不平凡,从司空见惯的人、物、景中获得人生的感悟,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仿中求“创”,不断探索写作规律

一般来说,在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的文章,教师往往都要出示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进而掌握要点。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笔者抓住课文的精彩语段,有效进行说话训练。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蜒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模仿说话。他们纷纷发言: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蝴蝶飞过来,告诉我翩翩起舞的美妙感受。青蛙跳过来,告诉我它昨天抓了多少害虫……渐渐地,他们的语句跳出文本的束缚,变得生动起来了: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一只小蜜蜂在我耳边“嗡嗡”吟唱。几只小蝴蝶在我身边翩翩起舞。小虾们在我脚下快乐畅游……孩子们的想象太精彩、太丰富了,他们已经完全忘却了自我,与荷花融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笔者不失时机地让他们把这些话写下来,细细品味。有效的说话练习,适时的写作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模仿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诱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

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表现为:要么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要么题材陈旧,主题落伍;要么脱离生活,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是他们不善于求异思维。

首先,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来获得。而知识经验则要帮助他们从阅读中获得。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阅读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的倾吐。不管是课内的阅读教学,还是课外的自由阅读,教师都应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句段,并在写作中加以巧妙运用。丰富的词句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铺垫,能够让他们在写作中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引导他们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的反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人手,如在指导学生作文《下课了》时,笔者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以更好地确定主题。这样一来,他们的作文不再是单一的“课间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是出现了各种富有新意的主题,如“助人为乐好风尚”“课间打闹不应当”“关心集体好品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同学确立的主题是“课间十分钟的噪音值得重视”,这种从环保的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显然是独树一帜,富有特色的。这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的表达空间,并能在自己的空间里任意驰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及内心的喜怒哀乐无拘无束地展示出来。久而久之,他们写作文时就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了。

故乡的呼唤作文 篇9

那条乡间的小路,是否还像过去那样开满野花,走在小路上,是否还能听到那汪汪的犬吠?那被我扯下的藤蔓是否还在那葡萄架下?那口枯井是否仍旧被一块大理石压着?那门外锈迹斑斑的铁栅栏,是否仍旧在那经受风雨?啊,这一切的一切啊,都是那样的清晰,这一切的一切啊,都在向我呼唤,呼唤我回去看看。

当我垂下眼帘,抹掉脸颊的润湿,当我把做完的作业收近书包,我的脑海里常有你的回忆。哦,在清风的吹拂下,我记起来了,我记起来了迷蒙的月光下的竹海。在这个凉爽的秋季,竹尖也许微微发黄了吧?孩子们也许在竹间捉迷藏吧?我刻在竹上的那些字也许因岁月的风雨多了点沧桑吧?啊,在这静静的月夜,我听见了你们的呼吸,听到了你的呼喊,感受到了你殷切的期盼,闻到了你的芬芳清香。没有人会忘记他的家乡,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你的乳汁,我的脉搏里,渗进了你的旋律。望着那轮明月,我的心早已热血澎湃,我多希望现在就回到你的身旁,依偎在你温暖的怀抱。

远山的呼唤作文 篇10

晚间,郑总这人还真大方,为我们开了三千多一夜的星级房,感谢刘欣带来一款爷。菅他呢,几天没洗澡了敢紧敢紧!

洗浴后,郑总又请我们去大厅喝咖啡,并问服务生有k歌不,听说有,刘欣倒底年轻些,同何勇基呼同声;好啊!我虽喜欢唱歌,但这几日翻山越岭累得很,真想回房休息,又怕扫大家兴趣,随和吧。怪不得郑总要k歌,他那浑厚的男中音演唱着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真唱得好!刘欣、何勇俩歌霸,我累正好做个听者,郑总邀请我共唱《东方之珠》不唱还好,唱完便要我独唱,他们叁拍着巴掌,我壮态虽疲倦,但还是打起精神唱了首《陪你一起看草原》二小时后,各自回房休息,刘欣刚来不累,她睡不着想与我聊天,懒得理她,闭上眼便到梦里了。

晨起,我们一行去了最远的一站,板壁岩。在路过风景垭途中的某一绝岭之上,公路左侧突现云海茫茫,一望无涯。在一片惊呼声中,郑总停下车来,并用相机不停按着快门,刘欣、何勇更是怕失去这精彩瞬间,摄像机在她们手里那真叫一痛快!你还别说,这里的秋声里真带有原始的野性,也充满神秘的色彩,那些旷古的幽情就连满山坡的青苔也无法盖住。

到达板壁岩时,我们正好遇到二个旅游团,导游举着小旗在前面边引路边讲解,板壁岩是一片石林。据说就是在这里发现过野人的毛发、足迹和粪便,因此多处都有标示,请按指定线路行走,不得随便穿行其它石林。导游讲曾经发生过游客在这里随便穿行而迷路的事件。由于石林高耸,手机在这里没有任何信号。林边空地上,有山民卖当地土产药材,于是认识了神农架独有的药材“四个一”,我们跟随导游团队穿行在石林曲径中,郑总稍胖似有点喘息,我便要刘欣她俩不要跟团了,找一树阴处座下休息。息间,又来一团队,路过我们身边时看到那团队里掉队的一对壮年夫妇,可能是那女的上不了山了,男人在后面用手推着女人动脚。触景生情,人就是感情的动物,一景一物就会把人带到那些曾经里面去。

呵呵,我这次难得轻轻松松地享受一下出游的幽静,不仅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心灵的释放。我想,度假归来后心态是否会平和些,对待问题也不会像先前那么焦躁不安了吧。尤其是到那些生活环境还很原始的地方,看过走过,会顿悟好多,深感自己活得太累了,真羡慕人家的日出日落而息,简简单单的幸福!

想想自己,每天必须要24小时开机,要不定期收发工作邮件。这样的休假其实不是休假,充其量也只是“待命假期”,说白了精神还是要围绕着工作转。多年前,我就曾经有过这样多次的经历,好几次探亲假,到家刚卸下行李,屁股还没坐热,就接到了通知出差某地的.电话。放下筷碗,骂了句粗话后,还得背起行李就去机场。也许很多人会说,为何你休假了还开机,还接受出差的任务?没办法,24小时开机是职业要求,另外职场也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这就是军人!必须得以服从为天职!

回到正题,我们一行下山后的的节目被郑总安排太多,令人应接不暇。我感觉自己老了,没有了前几年去4千米高“色达”时的那股冲劲了。现在3千多米高便深感不适!真是岁月不饶人啦!

作文教学应呼唤“童真”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童真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当下多数学生的作文中很少看到孩子那颗可爱的“童心”?为什么假话、空话、套话充斥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是什么东西“泯灭”或者“压抑”了他们的那份本应属于他们的“童真”?

一、教师的专制,淹没了学生的童真

作文失去本真,学生缺乏真情,已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的题目是老师出的,作文的立意是老师定的,作文又是老师评的,学生如果想得高分,能不去揣度老师的用意?能不去讨老师的欢心?于是,学生想着法子为别人代言,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因此习惯了应付,习惯了服从。学生的作文确也基本符合了老师要求的规格。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应题”的束缚、“应体”的拘泥、“应命”的违心、“应法”的尴尬、“应套”的就范和“应试”的无奈,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进入了一个个“怪圈”,使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变得暗淡无光。此时,学生的写作已很难说是“我手写我心”了。

因为教师的个人“专制”,淹没了学生的自由和“主体地位”,使本该是心灵自由鲜活地展示的作文,失去了本应有的童真和灵性,成了为教师而写的“应制之作”。

二、作文集的引领,让写作成为模式下的填空

教师在批改孩子的作文时,常常发现:构思大致相同,故事情节基本雷同。

让学生写篇《我后悔了》,我曾不止一次地浏览到这样的写法,说是:学生自己偷藏了小鸡摊上的小鸡,带回家,妈妈教育,第二天把钱交给卖小鸡的老爷爷。

要写《好人好事》,在学生的作文里你可能不止一次地看到同样的情节:卖烧饼的老爷爷在一个年轻时尚的女子对他不敬的情况下,还要喊回已经走开的女子,把钱找还给她。

显然,这并非孩子们的亲身经历。那是因为,他们在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集中,选择同样的文章作范文进行了自己的“创作”,让写作成为范文模式下的填空。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事实上,这样变相抄袭的做法,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写作。长此以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就只能看到别人的影子,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就缺少了观察、思考、积累的习惯,写作素材习惯于从作文选中去搜集,案上有几篇、十几篇范文预备着,与老师出题一一对应,对上了得个高分,对不上只能拿个不及格。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认识世界,细心地观察生活,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把这种感受说出来,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言为心声”。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前提。积累生活,是学生创作的基石。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写生活中自己看到的事、听到的事、思考过的事,这样才能找回学生自己的感受,真情实感才能跃然纸上。

三、辞藻的过度堆砌,让文章真情难觅

在写作中,如果说到“优美词句”学生绝对不会陌生。书店里卖的是做了系统分类的“优美词句”,学生在积累时往往也会直奔那些书籍,直接抄录,而不是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甄别、去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在学生开始写作之前常常不会忘记提醒的是“用上优美词句”。实际上,在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教学训练中,华美的词句应该给生活体验让位,给学生的真情实感让位。有生活、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有自己独特发现的文章才可能是好的、美的文章。别让优美词句对文章的“美化”弱化了学生用童心表达的欲望,别让学生的作文成了套用优美词句的模子,优美词句不能“喧宾夺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些无不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从儿童特有的童真出发,去观察世界、感悟人生,去描绘世界。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赢得学生的欢迎,才会让学生感到作文的乐趣,才能唤回学生作文中的那份本应有的、似乎已经远离了的“童真”。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祖国,母亲的呼唤 篇12

一别就是几十年

站在美丽的日月潭看着母亲的容颜

那般地望眼欲穿

心想何时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

大陆的亲人早已在祈盼

思念的心从未间断

日日夜夜盼着团圆

只因过去实在太难

总要绕一大圈

如今得以实现

三通就是新的起点

美好的明天不会太远

母亲告诉我说

在若干年前

轩辕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长江黄河与我们有着很深的渊源

不是时间所能隔断

更不能分割两半

海峡两岸始终是血脉相连

只有成为一家才能成就明天美丽的宝岛台湾

祖国母亲的怀抱广阔无边

以前的风雨不会重演

一国两制就是最好的典范

母亲时时再向你呼唤

放心的回到母亲身边

亲情的呼唤作文 篇13

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平分生命你肯定会说怎么可能生命怎么可以平分呢?我面对他严肃地说:不生命是可以平分的。

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他们父母双亡和他的妹妹相依为命,但不幸依然降临在他们身上。小男孩的妹妹得了重病他问医生她妹妹怎么样了?医生说她需要输血。在这个十岁的小男孩心里输血意味着他将要死他的`妹妹将会活过来。他在父母的坟前发过誓他一定会好好照顾妹妹的,当他献完血之后,他面色苍白问医生他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被震惊了我也被震惊……

医生说你能活一百年小男孩从床上蹦下来,天真的说医生你把我的血分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五十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我从中懂得了真爱、亲情他们是多么的高尚我扑到妈妈怀里轻轻说了声妈妈谢谢您我以后再也不调皮了

爱的呼唤作文 篇14

爱的呼唤

亲情、友情、爱情,情情入心;父母、朋友、伴侣,人人可爱。热恋中的情人轻轻的一声,或深深的一句“我爱你”,可以让你感到海阔天空,泪光闪烁。但又有多少人会对父母说声“我爱你”呢?

我的.爸爸曾经有很多次对我说:“爸爸爱你。”我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直到我看了一篇文章:里面的主人公在父亲生前没有对他说过一句:“我爱你。”待他父亲去世了,他后悔不已。恨自己没有表达出自己对父亲的爱。 一天,爸爸在QQ上和我聊天时,对我说:“老爸爱你。”当我收到信息时,我的脑子里闪过了那篇文章。我回了一句:“老爸,我也爱你!”那刻,我能感受到,爸爸那时心中的无比激动与喜悦。这话以前我从来没有说出口就这么简单的一句“我爱你”,胜过了泛泛的物质,超越了默默的祝语。 人在慢慢地长大,也许慢慢忘却许下的诺言优秀作文 ,叛逆的心把一切亲情风化、侵蚀;容易忘却的你,为孩提时的诺言而嗤之以鼻。你可以把自己许下的诺言置之度外,感到心安理得,可你又怎能无情地淡忘父母在你生病时那焦急的眼神和忙碌的身影?

如果你知道有些事情需要做的话,千万不要等。抓紧时间去干你需要干的事情,现在就行动。对于那些迟迟不敢表达对父母感情的子女,赶快说出你的爱。因为年轻的你可以等待,但岁月回带走父母的年轻。因此年轻的你要抓紧时间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不要感到羞涩,说出一句有时可以胜于千言万语。不要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才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野性的呼唤 篇15

这些栅栏保护着的动物,虽然有着丰盛的美餐,但已失去了奋斗的激情、冲撞的野性,当栅栏没有了,如何独立生存、自由生存呢?传统电信业的栅栏也正在失去,如何面对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呢?

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是企业家行为,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当前通信产业正承受新技术冲击和市场饱和压力,突破困局需要野性的冲动,变革原有运营模式,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推动产业创新进步。

创新作文评语 呼唤人文精神 篇16

关键词:师范 作文 评语 人文精神

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小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影响着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作文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然而,近年来学生对语文写作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表述上往往词不达意、言之无物、缺乏生命力。面对这样的现状,不少老师在作文的批改上遇到很多困境,常常采用固定模式,评语也就成了摆设,达不到有效教学。长此以往,造成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学生不愿写,老师不愿改,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形势严峻让人堪忧。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求教师不仅在作文教学上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评语更具创造力,更有震慑力,发挥它的有效性。

其实,作文评语在整个写作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评语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延续,它不仅能指导学生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优化作文评语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应有之意。

一、 传统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作文评语往往缺少人文关怀,一味地提出问题,却忽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大致可见以下几种类型:一言以概之,过于笼统,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没有针对性,不具体化,经常看到教师在看完整篇文章后写下“不知所云”,“语言不流畅”,“结构不清晰”,这样的评语,学生看了只会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忽视细节,“立意不深刻”“主题不明确”,往往这样的评价大而化之,却忽视了文章的细节,比如基本的词汇、句子、语法,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从根本上讲缺乏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无法自如的运用词汇等;吝啬称赞,否定为主,很多学生的作文情感淡薄,思维浅薄,没有深度,缺少个性,而一般的教师在评语时,往往语言生硬,没有温度,多以批评为主,缺少人文性的关怀,无法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其实教师饱含情感的评价能让学生找回缺失的自我。

二、作文评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标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批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开放式评估方式。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首先要从作文批改的形式上改革,作文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单一化。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批改作文,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确实如此,现在的作文批改形式很单一化,往往都是老师在结尾处写上几句话就了事了,很少让学生参与到评语中来,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就处于被动,评语也就失去了它的本原意义。如果教师能将“师改”转变为“生改”,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针对学生自己的批改给出一些指点,这样不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了,也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

文章不厌百回改,空说无用,必须在每一次的作文中实践。教师可以先整体把握,指出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对细枝末节进行修改,拨开雨雾,因势利导;每次作文挑出几篇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来,在课堂上跟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探讨、精改,在多次阅读中察觉作文中的问题,认真推敲,反复斟酌;将学生分组互批,每次作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提出意见,教师总结,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每次作文选取几位同学面批,这样学生和老师能更直接地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及时诊断,拉近距离。这些形式,可以让老师随时启发学生,而学生无论是批改自己的作文还是其他同学的作文,都会及时发现问题,反复思考斟酌,这个过程远比老师直接将自己的评价写在纸上好了很多,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自觉发现作文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不再依赖老师了。

三、作文评语要有的放矢具体指导

很多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只在结尾处写上几句,如“语言生动,情感丰富”“脉络分明,结构清晰”“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立意不深刻,感情不丰富”等,作文主体部分却只是找出一些错别字,少有其他痕迹,这样的评语都是泛泛而谈,笼统空洞,学生无法知晓哪里有问题,也无法把握该做怎样的修改,起不到任何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写的情绪。一篇作文,不同的学生,各有千秋,所以评语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有针对性。

线索不明确,就明确指出该用怎样的线索,以具体时间为线索还是以事件发展顺序为线索;结构不完整,该指导学生怎样安排,是横向安排还是纵向安排;材料不全面,该加些什么,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例还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修辞不恰当,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修辞;语句不通顺,如何修改通顺等等。总之,一定要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明确地分析和评价。

四、作文评语要用真情滋润学生心灵

学生时期的茅盾写下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一文,老师给了这样的评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这样的评语一直激励着少年茅盾,是他创作道路上的动力,也成就了他光辉的一生。可见,一个好的作文评语不仅能在写作技术上指导学生,更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年制师范是初中毕业进入五年制大专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波动比较大,在生活、学习、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成长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负面的心理,于是,在作文中学生很容易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比如厌学、自卑、挫败感等,教师每每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把语言、内容、技巧等暂时抛开。在评语中,可以就他倾吐出来的问题进行探讨,用自己的爱去关怀、鼓励学生。在作文《我的自画像》中,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写道“我是一个热爱舞蹈的女生,从小到大我喜欢跳舞,舞蹈是我的第二语言,我喜欢在舞台上的感觉,但是因为我的个子很矮,我从来都没有自信,音乐一响起我就像一只自卑的丑小鸭……”这样的作文,实际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这是一个勤奋好强,却缺乏自信的女孩,她需要的是老师的聆听和鼓励,需要的是一个精神的引领者,需要的是对她自我存在的肯定,于是有了这样的评语“一只自卑的丑小鸭,飞上了她心爱的舞台,在属于她的舞台上翩翩起舞,我欣赏她的热情,怜爱她的娇弱,但我更珍视她洒满汗水的羽翼,我相信终有一天这只丑小鸭会变成舞台上充满自信白天鹅,你相信吗?”看了这样的评语,学生不仅开始热爱写作了,更加热爱舞蹈,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本科,现在已经成为一线优秀的舞蹈教师,在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她作为优秀毕业生发了言,并深情地讲述了那篇作文对她人生的影响。确实,充满真情的评语就像一缕缕春风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nlc202309032240

六、作文评语要注重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作文中,无论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指出来。缺点的指出要注重方式,不能一棒子打死,要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养成终生作文的习惯,而不是一次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恰当的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要含蓄、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更要弯下腰跟学生对话。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地扬长避短。例如“如果你把字写的再工整一些,将来你一定也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如果你再仔细地阅读材料,老师相信这篇作文更能切合主题,能让我们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里把这个词变成xx,你看好不好?”“我觉得这段的修辞有些画蛇添足了,你同意吗?”等等。这样的评语尽管指出的是学生作文的不足,但不是冷冰冰的评判,而是委婉、商榷的口吻,学生看了心理上会容易接受,下次作文时,也会更加用心,避免再出现评语中所指出的不足,这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当然,教师不能一味的指出缺点,同时要指出优点,不过要把握好“度”,一味地指出优点,也不是科学的评价,这样学生会迷失自我,不能对自己的文章做出客观的评价。

七、作文评语要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学生喜欢生动、优美和耐人寻味的作文评语。语言优美的评语不仅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干瘪、贫乏的评语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很有文采,而老师的评语索然无味,这样显然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就要求老师自身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用精彩纷呈的评语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果教师能够旁征博引,引用古今中外经典诗词、格言警句、寓言故事,善用各种修辞、成语、句式等来品味学生的作文,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的作文较上次稍有进步,教师何不送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在作文中表露自己失败时的悲观情绪时,适时送上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学生定会重振旗鼓;学生作文立意深刻,内涵丰富,高屋建瓴,可否附上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评语,自身的语言魅力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在享受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学生定会爱上写作。

作文,其实就是做人的过程,教师的作文评语,不是简单的甄别和指导,更不是批判与否定,而是为了鼓励学生反思、促进终生发展。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在评价作文时,一定要真诚的赞美,真挚的关怀,委婉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作文中感受到快乐,让学生爱上写作,享受写作,终生写作,并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茅盾文课墨迹[M].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与杭州富阳“华宝斋”古籍印刷厂合作出版,2001.

[2] 叶至善,等,编.叶圣陶集(15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我的智能房间作文600字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