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污染(推荐10篇)
4月9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召开专项督查工作部署会,部署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专项督查工作。4月10日起,分派6个督查组前往29家企业开展现场督查。
3月初,中国石化召开《大气方案》工作部署会,相关18家油田、炼化和销售企业,以及13个总部部门、事业部、专业公司参加了会议。会后,按照有关企业梳理出的工作任务,制定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计划》。
日前,中国石化又制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专项督查方案》,成立6个督查小组,由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油品销售事业部、润滑油有限公司、催化剂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任组长,进驻“2+26”城市区域内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开展督查工作。
1.1 客观存在的信息源
从全球来看, 现在全世界每天有近百万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在传递, 而且全球因特网的信息仍以30%的高速在增长。
信息爆炸, 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动力;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信息污染, 不仅妨碍了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 而且还在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 正如约翰奈斯特所言:“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 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1.2 人们主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信息人的信息心理是信息污染产生的主观原因。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由于网络社会系统是建立在一种具有虚拟性、超越时空性和符号互动性特征的人们网络行动及其网络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的, 它的有效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现实的行为规范, 道德标准的改变, 创新乃至扭曲丧失为代价。现阶段, 网上冲浪成了很多人的“虚拟的精神放风空间”。有的网民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和消极情绪的工具, 无拘无束地发布信息, 没有人对信息的真伪、导向的正负负责。此外, 利用计算机犯罪的不法分子编制、设计各种计算机病毒, 造、成了严重的电子信息污染, 也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缺乏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是造成信息污染的主观原因。
2、网络信息污染的表现形式
信息污染是网络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而造成的无效信息对有效信息在传播、存储、加工和利用上的干扰甚至破坏。根据信息污染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后果, 可将之分为两大类:正面信息污染和负面信息污染。正面信息污染主要是信息量的急剧增长造成的, 包括信息超载、信息垃圾等等。负面信息污染则是由人为的不规范行为造成的, 包括污秽信息、失真信息、垃圾邮件、病毒等等。但无论是哪种信息污染, 都不利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2.1 信息超载与信息垃圾
据统计, 在互联网上运行的信息量每月增长10%以上, 全年增长率可达200%以上。由于人们用于接收、处理及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时间有限, 互联网的无限扩展, 导致网络信息汹涌而来, 大大超过了人类有效利用信息的限度, 出现了信息超载。另一方面, 网络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和人们有限的信息接收能力的矛盾直接造成了大量信息的积压, 使得信息过剩、贬值, 最后成为信息垃圾。
2.2 污秽信息
由于互联网信息监控的困难和缺少网上信息把关机制, 给网络系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污垢。在互联网上, 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淫秽色情信息、暴力信息、低级趣味的信息以及封建迷信、流言蜚语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而且意识形态的各种言论, 如反政府、种族歧视、恐怖主义等信息在网上也肆意传播。这些有害的信息, 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既腐蚀人们的灵魂, 又阻碍有效信息的顺利传播。
2.3 失真信息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环境,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由于网上信息发布没有严格的新闻审查和核实机构, 使得大量虚假、错误的信息涌入互联网, 也给信息制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失真信息不仅影响人们对网络信息的有效使用, 还可能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或者精神伤害, 干扰用户的决策行为, 使得相对信息量减少。而且这些有害、虚假的信息占用了大量宝贵的网络资源, 降低了网络运行效率。
3、信息污染的对策
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 使整个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环境下, 网络信息污染己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虽然信息污染是网络环境中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为尽可能减少危害, 提高信息质量, 我们应有信息精品意识, 对信息污染源进行控制。
总之, 控制信息污染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要有效地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就必须把污染降到最低水平。信息污染和自然界的环境污染一样, 也必须进行治理和“环保”.治理信息污染是全社会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控制它的发展, 象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从各个方面来保护信息环境、净化网络环境, 维护网上信息的“生态平衡”, 进行网络“环保”。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地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才能使网上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维海, 金武钢·因特网信息污染表现形式及成因探析的[J].情报科学, 2000, 18 (9) :837-840。[1]李维海, 金武钢·因特网信息污染表现形式及成因探析的[J].情报科学, 2000, 18 (9) :837-840。
[2]谢亮.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污染及其防御[J].图书馆学刊, 2001, (5) :48-49。[2]谢亮.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污染及其防御[J].图书馆学刊, 2001, (5) :48-49。
(2013年2月25日《法制日报》)
一方面,土壤污染数据确实存在敏感问题,如果污染严重,我们很多人吃的食品产自污染的土地之上,我们住的房子建在污染的土地之上,公开确有可能会引起大范围或大数量人群的恐慌,不利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土壤污染状况数据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居住环境安全问题,事关公共利益和公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理应公开,不公开不利于公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利于土壤环境保护治理。
“癌症村”已经遍布中国27个省、至少247个村。毒大米、毒韭菜、苏丹红、硫磺馒头、注水肉、地沟油、三聚氰胺、塑化剂……国人啥没见过,也都没有引起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实际上,害怕影响社会稳定,只是将土壤污染信息作为“国家秘密”的一个因素,背后是更复杂的利益博弈。在人们普遍关注生存质量的当下,环境就是“硬通货”。越是土壤没有污染的,越希望公开,因为可以吸引更多的移居和投资;越是土壤污染严重的,越不希望公开,公开之后不仅会影响政绩冲动实现的可能,还会让更多人和更多的投资闻风而逃。
环保部在公民的知情权与复杂的利益博弈面前,选择“鸵鸟”决定,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带了一个很坏的头。如果其他部门都学习环保部,动辄用“国家秘密”为借口限制信息公开,甚至权力滥用,侵害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如何救济?因此,我们必须先厘清一个根本问题,是不是“国家秘密”,应该由谁说了算?公众有无知悉被定为“国家秘密”原因和依据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条的规定,国家秘密有3个特征,一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二是“依照法定程序确定”,三是“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此前,环保部多次对媒体称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将报告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开,可见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数据最初是没有列为“国家秘密”的。现在又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时候被定为“国家秘密”的?是出于何种考虑被定为“国家秘密”?遵循了怎样的法定程序?保密的时间是多长?
之所以强调国家秘密“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就是因为国家秘密不应该让公众感到神秘,更不能让公众感到恐惧。公开确定国家秘密的法定程序、保密期限和原因,既可以避免让国家秘密过于宽泛,侵害公众的知情权;也可以增强相关知情人员和公众的保密意识,更好地做好保密工作。“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从来就是对等的,不能只有保守秘密的义务,而没有对国家秘密确定法定程序、保密期限和原因的知情权。
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污染源普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污染源普查档案,合理开发与利用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污染减排,构建和谐社会.但更重要的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实现科学管理,才是做好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作 者:李里 Li Li 作者单位:徐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徐州,221006期 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Journal: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年,卷(期):,28(5)分类号:X830.3关键词:普查档案 开发 利用 服务
水污染防治法
一、水污染的概况
1、水污染及其特点
1、《污染防治法》中的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即由于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物质或能量排入陆地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所指的水体,包括所有的江河、运河、湖泊、渠道、水库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污染的特点
第一,水污染影响的范围大,涉及地区广;
第二,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经过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改变其原来的性质,产生不同的危害;
第三,水污染造成的其些疾病潜伏期长、不易发现、不易彻底治疗; 第四,水污染治理困难,一旦形成,即使停止排污,旧的污染也难以消除,有的已不可能恢复,且水污染治理费用大、费时长、代价高,治理费用往往要比预防费用高出许多。
(二)水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3、对渔业生产的危害。
4、对其他方面的危害。我国水污染现状:
全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2007年全国26.7%的地表水断面水质为劣V类标准(最低标准),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全国7大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其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江河的污染什么颜色都有,真可谓“七彩江河”。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特别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相继大规模暴发蓝藻,一些重要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
“南方有水皆污,北方有河皆干”。
(三)水污染防治立法概况
我国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1979年9月,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法律的形式对水污染的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据此国家还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水环对防治陆地水污染作出了系统的规定。1989年7月,国务院还批准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在1988年国家制定的《水法》中,也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环境污染作出了规定。
在环境标准方面还制定有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等。
1995年国务院还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针对淮河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第二次修改,使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水环境保护的形势与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保护的压力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区域性和结构性污染日渐突出,流域污染排放负荷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部分地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仍有可能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将形成新的水污染空间格局,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部分城市水体水质仍劣于Ⅴ类,严重影响群众人居环境;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集中供水规模日益加大,仍有约7%的饮用水水源地仍达不到功能要求,部分城市尚无备用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安全依然存在隐患。
(三)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保障生态用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面积缩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抗冲击能力减弱,迫切需要统筹流域污染治理措施,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水生态修复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四)流域环境风险防范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重点流域内部分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不完善,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屡禁不止,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跨界水污染矛盾凸显,区域环境纠纷问题亟待解决。“十二五”期间,石油化工等沿江(河)分布的高风险污染行业布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对流域环境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水污染防治中的职责是: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编制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划定重点保护区并加以特殊保护;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定水环境质量标准、组织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发生水污染事故时,采取了强制性应急措施以及限期治理等。同时,《水污染防治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水污染的三项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2、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二)水污染防治综合制度
1、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2、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排污许可制度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制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
6.饮用水水源区保护制度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为加强生活引用水源的保护可依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
此外还有
水污染事故处置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
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等
(三)水污染防治措施(1)防治水体污染的一般措施 禁止性规定 应当性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
一、大气污染概述
(一)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向大气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的特点是污染速度快,范围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大气污染的类型可分为:(1)煤炭型污染;(2)石油型污染;(3)企业废气、粉尘所造成的混合型污染;(4)氮氧化物型污染(汽车尾气)。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对工业生产的危害(3)对农业生产的危害(4)对动植物的危害(5)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 主要法规有:
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70年代《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80年代以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锅炉烟尘排放标准》、《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1990》、87年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88年6月1日实施;95、2000年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
二、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
(一)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职责 统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分管:各级公安机关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对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对渔业船舶排气和渔港港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职责:(1)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必须合理规划工业布局。“预防为主”,从源头治理大气污染。(3)必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
(4)必须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如煤炭洗选加工、改进城市燃料结构、推广高标号无铅汽油等。
(5)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植树造林、城市绿化工作。
(二)防治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
2、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
3、现场检查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大气污染监测制度;
4、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制度;清洁生产制度;
5、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 除上述制度外,还有如下制度: 1.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制度
该制度也称超标排污违法制度,是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法律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这条规定表明凡超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均属于违法行为。
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
总量控制的实施形式有两种:一是容量总量控制;二是目标总量控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目标总量控制,即通过硬性削减排放量实现总量控制指标
3.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度
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可以对已经产生、可能产生酸雨的地区或者其他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后,划定为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注:“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和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三)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
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防治大气污染应以防止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和碳氧化物为重点。
《大气污染防治法》设专章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1、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限制高硫分、高灰分煤炭的开采
2、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3、发展集中供热
4、锅炉产品质量标准应含有环境保护要求,达不到标准的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5、对大、中城市饮食服务企业限期改用清洁能源
6、控制火电厂和其他大、中企业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
7、对属于“两控区”内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已建企业,应该依法限期治理。
(四)防止机动车船排放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法》设专章对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作了规定:
1、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
2、控制车用燃油品质以及有害物质含量
3、加强对在用车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
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船舶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船舶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五)防止废气、尘和恶臭污染
1、严格限制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排放
2、防止可燃性气体污染大气
3、配备脱硫装置
4、防止含放射性物质气体污染大气
5、防止烟尘、扬尘和恶臭气体污染
第四十一条 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除前两款外,城市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治烟尘污染的其他措施。
一、农村信息污染及其影响
1. 农村信息污染的界定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 欺骗性, 误导性信息元素, 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 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信息【2】。农村信息污染概念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农村信息污染是一种有关农民生活生产信息过量的异常现象, 即向农民传播农村信息速度和容量超过了农民所能处理和利用的限度, 致使农民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 过量的农村信息反而对农民的选择造成了困扰, 使许多农民产生了被农村信息“狂轰滥炸”的感觉, 而无从挑选真正有用的农村信息加以利用。第二, 农村信息污染是一种有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虚假的异常现象, 即信息媒介向农民传播的农村信息不可靠, 农村信息资源中混入了不确定性、诈骗性、错误性信息的异常现象。第三, 农村信息污染是一种有关农民生活生产信息重复的异常现象, 即大量复述、转抄、甚至剽窃, 使许多农村信息和信息源成为言之无物的语言空壳。
2. 农村信息污染的影响
农村信息污染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方面, 农村信息污染影响了农民农业生产生活。由于农村信息污染, 使得农民对施肥、防虫害、选种、气象、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等相关农业信息的了解不够全面、
有效和准确, 从而使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 农村信息污染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农业现代化, 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繁荣, 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 文明和谐的目标。农村信息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农村信息污染使农村信息失真, 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二、农村信息污染的途径
1. 农村信息源的污染
从信息制造者的角度来说, 农村信息制造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专家制造、评析, 且由政府组织传播的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信息。这类信息农民认为较为可靠, 因为此类信息由政府组织, 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帮助农民更科学的生活生产。目的虽好, 但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技术人员素质要求很高, 它需要既懂得农业又了解互联网等诸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情况显示, 此类人才相当匮乏, 绝大多数人懂得农业知识但不懂得信息技术, 熟悉信息技术但对农业知识又了解甚少。另一类, 部分信息服务机构将信息市场化、商业化, 完成加工包装之后再传播给农民群众。他们主要以盈利为目的, 再者, 政府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 致使市场上屡屡出现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坑农害农。调研显示, 99.40%的农民买到过假种子、假化肥, 4.00%的农民经常买到假化肥、假种子, 只有1.00%的农民没有买到过假化肥、假种子, 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信息污染确实存在并且很严重。现在迫切需要加强对农村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以及农村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等。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推进种子、化肥等农资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 传播过程中的农村信息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 信息的传输途径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先进。信息的传输由以前的函授信件邮寄到各地的方式、简单的人工培训传播方式增加到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等一系列新型的传播方式, 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农村信息化的步伐。但同时由于传播信息途径更加便捷, 传播速度更快, 也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无法接收过量信息和消化信息。大量信息未经过筛选就被传播, 在各种广播电视、网络流行, 致使农民无法甄别, 不知道怎么选择与吸收。再者, 近年来, 我国信息服务机构不断壮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有很多信息服务机构与国家政府分离, 走向市场, 这的确对于信息结构的重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同时也意味着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也越来越露骨。另外, 由于传播过程中政府并没有扮演好宏观调控市场和帮助农民消化接受信息的作用, 以至于农村信息污染更加严重。
三、农村信息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农村信息垃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推广, 网络已经渗透到农村。虽然它给农村了解外部信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农村提供了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环境, 但同时也带来诸多农村信息垃圾。第一, 由于网上信息言论的自由而且缺少相关机构的核实, 使得大量无用甚至错误的农村信息涌入互联网;第二, 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 站点间盲目的互相转载信息, 使农村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 由于没有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 使得许多过时的农村信息得不到有效地处理而长期存在,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困扰。
2. 农村信息干扰
农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会受到损失, 容易使农民断章取义, 这样就会影响农民接收农村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这种农村信息干扰阻碍了农村信息市场的正常发育, 加剧了农村信息污染, 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3. 农村信息误导
农村信息误导是因为部分农村信息的不确定性, 致使农民无法选择正确、有效而全面的农村信息, 从而造成农民在农业生活生产中损失严重的现象。一方面, 由于农村信息间的信息相关性, 使得农村信息包含了多种可能性, 造成信息失真, 致使农村信息误导;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 没有及时地更新农村信息, 致使农村信息误导。
4. 农村信息剩余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后, 各级政府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第一要务, 有关于农村的信息迅速增加, 农民获取信息的媒介也增多。当农村信息增长速度超过农民吸收和利用能力的时候, 过量的农村信息和过快的农村信息更新速度对农民而言反而变成了一种拖累, 文化知识水平的不足也致使农民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 从而降低了农村信息的利用和吸收率, 造成信息吸收量与信息生产量的不均衡。
四、解决农村信息污染的措施
1. 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好坏决定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3】。要想解决农村信息污染, 首先要发展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调研显示, 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建设和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同时导致农村信息采集、农村信息处理, 农村信息发布和传输滞后。所以在充分利用已有设施的同时, 要提高农村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 健全指标体系, 积极探索科学的采集方法, 对农村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合理的规范和调整, 提高农村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全面性。
2. 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力度, 提高农村用户的信息素养
由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低, 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也相对较弱, 因此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养也有利于农村信息的传播【4】。政府机关应为农民提供更多免费或低费使用的网络中心或体验中心, 通过正确引导, 使他们逐步了解和利用网络资源。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选派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培训。如政府可以定期下乡开设网络信息讲座、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 加大广播宣传, 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民对农村信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从而提高农村用户的信息素养。
3. 建设多种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并加大对其监督管理力度
坚持一站多能,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 逐渐优化农村信息服务结构。目前我国为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建设了多种农村信息服务站点, 包括气象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农业技术服务站、文化服务站等。工业部和信息化部在2009年制订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 (试行) 》, 并在年底由工业部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联合组织对全国农村信息员和综合信息服务站进行双重考核评估,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污染问题。
4. 要重视专业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要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培养人才才是硬道理【5】。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双重复合型”人才, 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差别。现在懂得互联网知识的人其实很多, 但是对于农业生产知识却知之甚少, 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不能将互联网知识应用于农民的生活生产服务。重视专业的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污染问题, 也有利于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5. 优化网络环境, 创造一个“绿色上网”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收入的提升, 电脑开始逐渐走进农村家庭。由于“村村通”工程、“宽带下乡”工程, 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 推进光纤到村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农民上网的普及逐渐成为可能。可以通过设立网上信息管理部门, 核实农村信息并及时处理过时的农村信息, 为农民创造一个“绿色上网”的平台, 使得网络信息的功能能够最大化。
摘要:农村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到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通过对安徽省农村的调研, 着重分析了农村信息污染的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提出了解决农村信息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污染,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方亮.浅析农村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及优化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10) :66.
[2]夏日.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污染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 2011 (8) .
[3]陈冉.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87.
[4]李宁.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6) :2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污染;’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62—02
一、“信息污染”释义
一是信息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采集和传递未形成规范和制度,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加工基本处于低级阶段等。由此引致的信息失实、重复、过载、堵塞、误导而造成的信息混乱、失灵甚至失效现象。二是信息量的急剧增长、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造成的误差导致各种意见、判断选择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事实的现象。三是信息资源中混入干扰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的现象。四是无价值与错讹的信息泛滥并造成危害的现象。五是社会信息流中的信息由于蛰伏着与生俱来的不完全性、可伪性、时滞性等可污因子以及受人类在信息生产、加工处理、传递与应用等各环节中诸如物欲驱动等多因素的合力作用,它正带来与其正效用近乎平行的负面影响——信息污染。六是在人们从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虚假、冗余、过剩、老化、淫秽等不良信息,影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甚至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和损失的现象。
参考上述表述我们可以对信息污染作出界定:一是信息污染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其存在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信息传播。离开了信息传播,信息污染就失去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环境。二是信息污染是有害的。具体表现为:降低信息效用,影响有效信息的利用;恶化信息环境,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毒害人们的自身健康,引起各种现代信息综合症;扰乱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影响两个文明的建设,破坏社会安定等。三是信息污染运动是有规律的。信息源的虚假、信息传播中的异化、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内容理解的歧义都是信息污染运动的一般规律。
二、教育者是信息污染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性因素
第一,传播什么,表现为有用与无用,有益与有害信息的传递。其一,由于自身“预存立场”、认识能力、思维方式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理解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际状况的把握可能出现偏差,在信息价值判断、选择标准上会存在偏差,在信息搜集、筛选过程中,与传播目的不相关或者相关性较低,甚至背离传播目的的信息就会乘隙而入,从而产生极大的信息误导、模糊,甚至以讹传讹。其二,缺乏足够的能力对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加以搜集、选择、制作,任其积压泛滥,膨胀无度,也会造成信息污染。
第二,传播多少,表现为信息量不足与多余,充足与过剩。教育者应在充分认识了解受教育者信息接受处理能力、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以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信息有效吸收和利用作为衡量标准,以避免造成某方面信息不足,某方面信息过载,形成信息积压、堵塞现象。
第三,怎样传播,表现为传播渠道和媒介的选择运用及时机的把握。传播渠道选择失当,思想无法真实准确表达,受教育者也因接受不到全面的、正确的、针对性的信息,导致信息缺损、错位、失真;还会使信息与媒介在时空结合上疏离,从而未能及时有效地接受信息,信息因失去时效而价值贬值,甚至过时,以至成为信息垃圾。
三、教育者不断优化素质。强化防“污”控“污”
1教育者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教育者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者在宣传、教育之前,先要教育好自己,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比别人学得更扎实,更有成效。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更加明确“传播什么”,所搜集、整理制作、传递的信息才不会偏离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此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为教育者准备了最基本的思想武器及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教育者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帮助他们分辨是非,明确方向。总之,“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才能增强对社会信息的判断和反馈能力,教育传播中的社会信息才能得以优控。”
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专业知识,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业务方面的知识,包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等专门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有利于教育者提高教育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这样教育者在充分认识了解受教育者接受规律和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可以运用适当的传播媒介适时有效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必须具有丰厚的相关学科知识。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包括论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外语等。例如,青少年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语言、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宣传论调,他们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竭力向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特别是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教育者掌握一些信息学知识,辅以现代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地获得信息;较好地掌握外语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渗透进行深层揭露。
2教育者要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社会环境下,教育者若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对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加以搜集、选择、制作,任其积压泛滥,膨胀无度,也会造成信息污染。
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贯穿于教育者信息处理全过程,谁具有较强信息意识,谁就能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就能自如地处理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对的种种问题。相反,信息意识差,认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差,无用的、不重要的、有害的信息就可能混杂于有用信息之中传递给受教育制,势必造成受教育者有用信息吸收的困难,传播难以致效。
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即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全面、准确、快捷、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思想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育者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理解、判断、鉴别、表达和对信息的趋利避害等能力。信息传递能力,是指教育者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符号和方式方法,特别是网络传播手段,将已经重新整合和生成的新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教育者传播手段落后、传播时机把握不准、方式方法运用不当等,都有可能导致信息异化,滋生信息污染。
必须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即教育者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要求教育者遵守相关法律、抵制违法的信息行为及信息污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合法的信息活动。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者“以什么样的形象参与社会信息交流,以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原则问题。当处于信息社会环境下面对各种思潮时,有红的、黑的、白的、黄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全靠教育者的信息道德来维持。
3教育者要不断强化传播控制和自我控制。教育者有责任为受教育者选择和鉴别信息,传递有用的、正确的思想信息,排除或阻止污染性信息或可能造成污染的信息,即传播控制和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教育者必须对自我进行约束,即自我道德或传播伦理约束,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信息污染的程度、范围,避免、减少来自相关条例的制裁或社会大众,包括受教育者批评、指责。这种控制不是硬性的、强迫性的,是一种“软控制”,主要依靠教育者的道德自觉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体验出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心良知。当然,自我控制并不是绝对完全属于个人的事情,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为准则规范和条例,使之屈从于一定的压力,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来遵守。
把关控制。教育者总是代表着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实际需求,对试图流向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进行检查,作出鉴别和选择,决定是否进入传播渠道。对被允许进人传播渠道、合乎传播目的的思想信息,教育者发给传播“通行证”,在充分考虑传播媒介特性、受教育者的特点等因素前提下,按照社会要求和自己的意图对之“精心打扮”一番之后,发送给受教育者;不合乎传播目的的思想信息则遭到阻止,或者受到删改,或者需要再次“排队”。
针对本工程特点,开工伊始,首选识别施工生产中将要出现的各种环境因素(主要是水、电、气、声、渣)及其会造成的影响,针对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指标。编制环境管理方案,详见《项目重大环境影响因素及管理方案一览表》(下图)项目经理部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在运行控制中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能力,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监督和指导,保证环境管理方案的贯彻落实并持续改进。
项目重大环境因素及管理方案一览表
序号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目标、指标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1噪声 影响人身健康、社区居民休息 施工现场场界噪声:结构施工,昼间<70dB,夜间<55dB;装修施工,昼间<65 dB,夜间<55dB。1.工程外采用木目安全网实行全封闭;
2.现场搅拌机、木工房使用之前完成封闭,封闭率达到100%;
3.解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音环保混凝土振捣棒和有效声降噪的施工机械。4.现场拌匀材料、模板脚手架的拆除,针对才智采取措施,轻拿轻放。5.购置噪音监测仪,专人定期监测,发现超标立即整改。
2粉尘 污染大气应向居民身体健康 现场目标无扬尘。现场主要运输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1.现场主要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厂区内进行绿化.覆盖易扬尘地面;2.成立文明施工保洁队,配备洒水设备,做好压尘,降尘工作;3.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降低扬尘.4.现场食堂和供暖采用清洁燃料.5.各专业班组下班前必须保持作业面清洁,做到“工完料清”.6.搅拌机和木工房必须封闭施工,减少粉尘污染.3污水 污染水体污水排放符合所在地的环保规定 1.现场厕所设置化粪池;食堂设置隔油池;2.现场洗车槽、混凝土拖式泵和搅拌机处设置沉淀池。3.设雨水排放管、沟,实现雨水和污水分别排放。
4废弃物和建筑垃圾 污染土体、水体、大气 分类管理,合理处置各类废弃物,有毒有害物回收率100%
1.施工前,向城市环卫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处理计划填报建筑垃圾 种类、数量、运输路线及处置场地。
2.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及时清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及回收,回收率达100%;工程竣工5日内,将工地剩余垃圾处理干净。
5运输遗洒 污染路面,影响居民生活 运输无遗洒现象
1.道路出入口设清洗槽,车辆离开现场前应清洗轮胎和底盘的泥尘; 2.车辆不超载,并覆盖严密,严防遗洒,一旦发现遗洒,及时组织人力清扫。3.混凝土罐车出场前清洗下料斗。6化学危险品、油品的泄露及挥发
污染土体、水体施工现场的化学品(如油漆、涂料等)和含有化学成分的特殊材料一律 实行封闭式、容器式管理和使用,杜绝泄露、遗洒。
1.编制化学品及有毒有害物品的使用及管理作业环保指导书,并对操作者进行培训。2.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品存放设专用仓库,存放地面先硬化或铺垫。3.施工机械设备设置接油盘。4.配备沙土、铲等以备泄漏时使用。
其他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市有关法规和规定,减少环境污染,营造绿色建筑。
根据《**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防止扬尘污染治理暂行规定》为了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环境,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工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措施。1 保证体系
项目不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环境保护体系,明确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规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体系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2 工作制度
(1)、每周召开一次“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2)、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检查制度、奖罚制度。3 管理规定
(1)实行封闭式施工。工地实行围挡封闭施工,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临主干道路围挡不低于2.5米)。围挡要坚固、稳定、整洁、规范、美观。建筑工地脚手架外侧必须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封闭高度要高出作业面1.5米以上,并定期清洗保洁。
(2)施工现场出入口地面实行硬化,厂内道路和作业场按规定进行硬化处理。
(3)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采取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5)场烟尘控制。
建筑材料、构件、料具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图划定的区域堆放,堆放要整齐,要挂定型化的标牌。水泥、石灰粉必须在库内存放或着严密覆盖。沙、石等散体材料和土方要采取表面固化、覆盖等防治扬尘措施。多余土方及时清运出厂。
a)施工现场建立保洁制度,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做到工完场清,配备洒水设备及时洒水清扫,喷淋压尘、降尘。
b)严禁在施工现场排放有毒烟尘和气体,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工地生活燃料以电和气为主,符合环保要求。c)施工现场设置密闭式垃圾站分类存放施工垃圾,施工垃圾按照有关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规定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清理高空建筑施工垃圾时,采用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洒。清理垃圾过程中适量洒水。
(6)加强施工现场运输车辆管理。工地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排水设施。驶入建筑工地的运输车辆必须车身整洁,装载车厢完好,装载货物堆码整齐,不得污染道路;运输车辆经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建筑工地。车辆严禁带泥土上路,严禁超载,必须有遮盖和防护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和尘土分杨、洒落和溢流。
(7)现场设计排水网络,每隔一定距离设沉淀池,废水、与水、生活污水经沉淀后排入城市排水系统。沉淀淤泥及时清除并集中存放。4 不扰民措施
(1)现场成立专门小组,办公区设立来访接待室,及时掌握和处理居民的有关意见和建议。负责解决因施工造成的扰民问题。
(2)及时办理齐全有效合法的施工证件和手续,依法施工。
(3)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可能减少一些高噪音的工序夜间作业。配置和使用低噪音以及符合环保要求的施工工具和设备。在学生高考等特殊时期,夜间不安排高噪音施工。5 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的措施
我公司在该工程施工中,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使工程能得以顺利建设,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及**市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法律,切实做到符合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主要措施有:
(1)因建筑工程的需要,出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对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尽量不同时开启或尽量避开夜间和午休时间,尽可能地将噪声污染控制在国家规定之内。
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环境的植物修复机理
利用活的生物体对有毒有机物污染土壤环境的修复是一种被人们认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植物修复是生物修复研究的热点.植物修复的机理包括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植物根系分泌物、微生物对根际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促进作用.
作 者:李兆君 马国瑞 LI Zhao-jun MA Guo-ru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资学院资科系,浙江,杭州,310029 刊 名:土壤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年,卷(期):2005 36(3) 分类号:X592 关键词:有毒有机物 土壤 环境生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