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法答案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教法答案(精选8篇)

中教法答案 篇1

1、形象思维的自主性:对一幅作品的理解,即使同一个老师讲解,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对造型也是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共性

2、脑。手并举的实践性: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美术教学需脑手并用。当领会到素描学习的方法与步骤,需不断地思考,临摹写生,不断动手总结才能掌握素描的方法和表现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美术课重视注重对此的培养,对学生启发性去思考,尽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4、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矛盾性:学生个体美术水平不同,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以集体为主,原则上对全班学生都要有统一要求,提醒老师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集体教学的关系

二:美术教学原则:

1、整体性原则:体现两方面含义:1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即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人才,2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整体性要求:1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必须要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性是指合理地对结合材料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上应侧重审美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努力使教学的科学性与审美思想性教育有机结合2、实现传授美术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1教师选择科学的规范的美术知识,注重知识的质,也保证知识的量,在教学法上引起学生积极探求的兴趣,又注意训练学生的能力,3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全面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接受和加工信息,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起来4抓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非只是心理因素的培养,把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现美术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教材,了解学生,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环境,处理各要素间的关系,使教学各要素在具体完成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有机配合,保证最佳整体效益

二、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由美术的造型艺术特点决定的,利于从直觉直觉感知升华到本

质的认识,不仅可以引起学习者极大的兴趣,让他们以更大的激情,投入美术专业的学习中,可以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

1、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学生在老师直观形象的讲解启发下很快就明白了(透视,近大远小马路,树林都汇于一点)

2、直观教具的创作和运用,范画,过程范画,模型幻灯片学生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些问题用语言表达不来,但面对直观性的图像工具反映便十分简单清晰-----直观性的优势(素描中的5大调子,白色石膏球,聚光灯)

中教法答案 篇2

初中英语教材新增的“Integrating skills”板块提供了以听和读为主的综合性语言材料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语法、词汇,并通过读达到有效的“输出”。该板块的阅读部分,旨在扩充文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听力作铺垫。听力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并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空间。但是,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不能正确处理好读和听之间的关系,要么整节课围绕reading部分,无暇涉及听力部分,要么两者兼顾,但reading部分的处理单调、乏味,时间过长,只解释几个句子或短语就算完成,使学生信息量输入不足,导致学生做听力时很困难。因此,我认为Integrating skills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Reading和Listening两部分的关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两者的关系

1. 顺序关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利完成听力的必要准备,只有通过成功而有效的输入,才能激活学生听力的提高。因此,Integrating skills课堂的第一活动过程——阅读的目的是:(1)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2)获取信息,拓宽文化视野;(3)掌握文章体裁及结构,学习重要的语言知识,为提高听力打下基础。

第二活动过程——听力,其目的是在英语学习中借助听觉,大量、快速地复习学过的单词和词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更多地掌握同一词的不同用法,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

2. 逻辑关系

阅读是顺利完成听力的必经之路,而通过听力又能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应努力提高听力,这样可以借助听觉,大量、快速地复习学过的单词和词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更多地掌握同一词的不同用法,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以Book 8A Unit 3 Integrated skills中的“The Bsketball Final”为例,此阅读部分展示了一份学校某一次活动的海报,海报后设置了一个听力时间表,提供了时间和对应的活动安排。之后学生还可以检查他们从阅读文章和听力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后半部分鼓励学生运用表示提建议和作安排的语言来组织一次活动。对话提供了提出建议、提出异议、作出回应、说明不利之处,以及最后达成协议时经常使用的语言。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及想象力。可设计如下活动。

(1)个人活动,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When and where does the match take place?

Where do they have lunch?

How much is the cost of the trip?

(2)小组活动:交流以上思考结果,并继续讨论有关旅行中要进行的活动。

(3)班级活动: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并完成听力,最后核对听力答案,在此基础上整合成阅读新材料,进一步阅读,扩充词汇,解答问题,提高阅读。这一活动的特点体现了延伸阅读,以读导学,以听促读,读听结合共同提高的教学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进行趣味听力,提高阅读能力。

3. 时间关系

Reading和Listening两部分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根据Integrated skills课的任务和特点,我认为Reading部分为二十五分钟,听力部分为十分钟,师生评议为十分钟。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学生对读这一部分的感知和记忆,运用听力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师生评议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学生反省提高的过程。

4.“教”与“学”的关系

交互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创建民主愉快的学习气氛。因此在Integrated skills中,只有“引导”得法,才能“学”的有效。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轻松民主的教学中,创设和谐与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真正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Integrated skills教学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要表达自我介绍的短文,教师可先提供一篇关于自我介绍的短文,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形容词来描述人,识别阅读和听力材料中呈现的具体信息,谈论未来计划,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如下:

(1)教师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活跃思维,为听力做好铺垫。在这篇文章中,Millie向Editor谈论了她的未来计划:

What is Millie like?

What is her future plan?

Why does he want to be a social worker?

通过回答问题有以下关键词:be kind, help people solve problems, travel around the world。通过听写这些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对上下文形成符合逻辑的预期的能力和对上文的理解进行相应调整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信息传递的线索和方向,抓住内容要点,合理分配他们的注意力,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来构建一篇新的短文。

(2)小组活动,自由讨论。

(3)各组选出代表,口头表述自我介绍的短文。

(4)师生评议,找出优秀的短文进行阅读。

三、提高阅读和听力的教法探索

1. 阅读短文的听写

教师选择一篇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的短文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例如在教Unit 4“Helping Wild Animals”时可把Millie和Amy写的如何保护虎和狼的Fact sheets发给学习小组,每组有一名“写者”和多名“读者”。“写者”备好纸笔坐着,而“读者”排成一队站在“写者”旁边。听写开始后每组按顺序每次派出一位“读者”跑到壁前快速阅读此短文并默记一部分后返回本组,将内容“We are writing to you about protecting wild animals.They are in danger because people like their furs...”告诉“写者”,后者可以问前者一些相关的问题:(1) How can we protect wild tigers and wolves? (2) Why should we protect wild tigers and wolves?以求准确,或派下一位“读者”核实前面的内容。各个小组展开竞赛,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精确地写出短文的内容。这种听写方式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阅读思考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体力。

2. 合作听写有关的阅读文章

合作听写要求教师先选择一篇相对较长的文章,其长度以让学生不可能一次记下为宜,内容上可以包括新近学习的语法点或短语。Book 8A Unit 5中的Integrated skills给学生提供了通过听录音获取细节信息的机会。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听一段有关扎龙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介绍的录音,捕捉有用的具体信息,并完成相关报告。其中的重点词组和句型有an area of...,different kinds of birds, an interesting bird show, the reserve has an area of more than 210, 000 hectares, Would you like to go birdwatching with us at Beijing wildlife park?在完成这一报告后,告诉学生文章只能读一遍并且在读的时候不可以做任何笔记。在以正常语速读完后给学生三到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写下他们所能记下的任何内容,再让全班同学用英语互相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尽可能接近原文地描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情景。

3. 学会写听力材料中的长、难句

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阅读是“接触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主要的途径”。阅读技能的提高对听力有着“纲举目张”的效用。因此,提高英语阅读技能对英语学习者的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Book 8A Unit 2 Integrated skills中有长句“British students spend less time doing their homework than Chinese students.”我们可以分解成两大主干,less time than(比……时间少)和somebody spend time doing something(某人花时间做某事)。“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四、教学感悟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中阅读与听力的关系,不但会浪费丰富的教学材料,而且费时费力,极易造成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并能巧妙、合理利用该部分提供的听力材料,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阅读策略,学生的Integrated skills就能得到较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 .

在反思中体味历史教法 篇3

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学生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并批改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必须结合实际,方法灵活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必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课堂上,教师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全是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当然要成功的进行反思,不仅要悉心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揣摩学生的心理,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而且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多年教师工作所积累的这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

小学英语教材教法测试题及答案5 篇4

一填空(15*2=3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追求。

2、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______________、调控策略、_____________和资源策略。

3、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遵循______________、真实性原则、整合性原则、_______________、综合能力培养原则和结果可评价原则。

4在人类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听说占了人类语言交际活动的_________%,所以在小学阶段,在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我们应该坚持_________________、读写跟上的原则。

5、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复述法。复述法可以分为两步来实施;第一步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是活性复述。

6、英语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合作学习方式和探究学习方式。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课外作业应以____________为主导。

8、主要的外语教学法有_____________,直接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和_____________.9、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犯语言错误的过程,教师只有注意建立和谐、_______、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才有提高语言的可能。

10、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二 简答题(3*10=30分)如何理解《课标》的6个基本理念?

2、如何理解教师会教和乐教?

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三、设计:随着英语课程在小学的开展,小学的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你认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0分)

小学英语教材教法测试题5答案

一.填空题(15*2=30)

1、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2、认知策略、交际策略

3、情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4、75,听说领先

5、机械性复述

6、自主学习方式

7、项目

8、语法翻译法、交际语言教学

9、宽松

10、文化知识的传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简答题(3*10=30分)

1、如何理解《课标》的6个理念

要点: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2、如何理解教师会教和乐教 要点:

一、1、教师会教的含义)会教的教师通过“教”使自己得以全面发展 2)会教的教师通过“教”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会教的实现1)加强学习2)科学管理 3)争取支持 4)积极合作 5)全力投入

二、教师乐教的含义

1)以教为乐――把教育教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舍此不能成为优秀教师,亦不能办好教育。

2)使教为乐――使教育教学变成快乐的事情。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绝妙的教育教学境界。舍此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亦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要点

1.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景

2、用故事来常设情景

3、用教师来创设情景

4、用学生来创设情景

5、用真实生活来创设情景

三、设计:随着英语课程在小学的开展,小学的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你认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0分)

要点

一、要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

二、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

三、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四、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

五、要善于沟通、善于合作

(1 无意注意占 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2 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结色彩(3)注意的品质较差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是④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⑤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和 谐的语言教学氛围,⑥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⑦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⑧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5、⑨语言知识 和⑩ 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11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 的保证12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听说领先的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三点:

第一,学习语言的自然顺序和规律。听、说是口语,学口语有助于学习书面语,是学习读与写的开路先锋。第二,小学生 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小学生比成人胆子大,不怕羞,喜欢开口对话、记话,从口语入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三,语言教学规律。先从口语训练,可使课堂教学自然化,12、情景教学的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三点:

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小学生有强烈的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知欲,爱幻想,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征,情景教学可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创造力。第二,语 言的习得规律。语言的习得不是从词形与语法规则入手的。语言是在语境中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的。第三,小学生是学习规律。情景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学习,整个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写作教学中解题思路暴露式教法 篇5

2.个别询问法。课堂问答还不能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思路展开情况,有的学生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思想过程如实讲出,因而教师必须在课后抓住机遇,采取个别询问的办法了解学生的构思,开始几次也可能失败,只有当建立了信任和理解时,这种方法才会十分奏效,特别是对于提示差生的作文构思与审题能力,能同时起到个别辅导的作用,并对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短时间内产生一种综合效应。

3.问卷调查法。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及其他一些原因,学生作文并不必要每篇都成文交卷,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外小组活动时间,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让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写出构思过程与全文提纲,教师则通过查看答卷进行综合分析,多次反复后,一则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二则能对全班学生的作文审题构思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估量,掌握第一手材料,找出规律与特殊性。

4.小组讨论法。对有争论或主题难点、具有多重性的文题,需要学生具备多向思维与一定的综合能力时,可采取小组讨论法,每组指定组长主持与记录。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突破,是走出教师灌学生写的封闭之圈的较好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拓创新,发挥其创造思维的功能,各抒己见,大胆争鸣,刻苦探索,在争论中提高认识,求得真知。之后,要组长向全班汇报各组的大体情况与典型的解题思路,教师则起综合平衡与协调督促的作用。这样,充分反映了学生群体思维的水平,利用其好奇与求胜的心理,往往能使个体思维在群体力量的共振下发生质的飞跃。

5.临场应变法。教师当堂拟题,采用即兴小演讲或发言的方式,学生当场主动口头叙述作文。教师对文题的设计要新颖别致,有吸引力,可采取同类文题类推递进的形式,也可采取相反文题比较辨别的形式。这样,将其临场构思用口头表达方式加以叙述,动脑与动口相结合,能锻炼思维的应变性、灵活性、敏捷度,又能训练口才与语言表达能力。

6.教师中心放射法。文题拟定后,学生与教师分头作文,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然后,教师向学生朗诵自己的文章,进行对题讨论,学生与教师可能立意构思相同,即思路吻合,也可能有偏差与歧见,甚至会偏离很远或相反。这样,教师就应在各种情况中择1—2名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并不要求与教师的完全融合为一,但必须求得正确,以教师为中心,对全体学生产生放射性效应,通过争论—导引—总结,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教师与学生在写好文章这点上,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观点,模仿其审题构思过程,发现其独特的匠心、精巧的审题意向与巧妙的构思设计,真乃潜移默化。

7.范文模仿争鸣法。每篇文章的写作,都建立在作者正确的审题构思基+础之上。一篇成功的范文,对学生来说,是构思成功的活标本。若能通过其文体形式而深入体味到审题之新,构思之巧,便能举一反三,得到启发。平日要求学生读好范文,其最终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某些漂亮的字词句,而在于在掌握其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能理顺文意,疏通脉胳,通晓思路,并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之中。但是,每个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的不同,对相同的文章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对其审题构思的理解也不会整齐划一,而这实际上正是对这类作文的审题思路与构思的一种不自觉的暴露;因而,教师利用范文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抓住一类典型的观点作突破口,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必要时还可仿写,既从中借鉴启示,又能逐步训练提高。

8.批阅评讲综合法。其实,在使学生暴露解题思路的诸种方法中,教师对作文的详细批阅是最为切

实可靠的形式,能从中窥出学生解题思路运行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情况,能看到其提高与发展的过程,因为文字的表达形式,本是一种感情的结晶与心态的反映,是其思维的外化,虽不是一种直接暴露,但最为客观。所以,教师应综合自己经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材料,在进行作文讲评时,对学生解题思路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整体性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暴露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能最为现实地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把握其思维动态,但也还有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最后应走向自觉的、自然而然的境界,而不应是人为的,强制的手段;应该建立在师生的默契与和谐的思维状态之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理解他们的心理与情感,并充分发挥其思维的主体性创造功能;而且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依赖与爱护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长期坚持;其中特别应做到的有两件事:一是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存有有关解题思维与心理的档案材料,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定期分析问题,找出规律、解答难点,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提高与进步,激发兴趣,坚定信心,而且可从中提炼与概括出典型的解题思路实例,用于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二是教师要按目的与要求建立有关作文文题与材料的保存库,并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充实与完善,以适应其发展的要求,使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普遍意义。

写作教学中解题思路暴露式教法责任编辑:飞雪

中教法答案 篇6

周党培 陈业仙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示波器原理及使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示波器原理与使用教学的改进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例子作类比,从现象入手,讲解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关键词: 示波器

物理实验

信号发生器

教学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各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用实验的手段去发现、观察、分析及研究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丰富,凡涉及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实验均可列入课程的范畴,不同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开设不同的实验。

示波器通过荧光屏直观地反映电压信号的变化过程,帮助人们对电信号进行分析和测量。实际生活中,非电信号,如温度、湿度、位移、速度、压力、声强、光强、磁场等可以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压信号,从而可以通过示波器间接观察这些信号的变化过程。因此,对于工科各专业学生,掌握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成了各校必不可少的一个实验[1,3]。

一、示波器使用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课中的一个难点。大学生实验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教育制度造成许多高中毕业生普遍具有理论知识强于动手能力的特点,分科考试以及个体差异,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工科学生知识面和实验能力的差异十分悬殊。大部分学生对电学的知识了解不多,更没有接触过示波器。第二,现实社会的变化,促使一部分学生实用主义心理越发严重,一些学生认为示波器与所学的专业没有什么

关系,将来工作也可能不会用到这种仪器,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更纯粹为了拿学分而被迫学习。第三,在心理角度上,即使有些学生有好奇心,有求知欲,但面对这么复杂的一个仪器,这么多的按键和旋钮,往往无从入手,不免产生畏难情绪。第四,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得要领,一般只是对示波器的各个主要开关、按键和旋钮进行一一介绍。由于仪器上开关、按键和旋钮很多,而且通常示波器还配合信号发生器一起使用,情况就更复杂了(如图1)。学生对仪器的功能非常陌生,所以一次讲解后学生根本记不住它们的功用。当屏幕上出现有时有图像、有时无图像、有时图像稳定、有时图像不稳定等情况时,初学者往往会对屏幕上的现象手足无措。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开关或旋钮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它们互相配合才能使波形正确地显示出来[2]。很多学生经过一次实验之后对示波器还是很生疏,有的甚至因此产生恐惧情绪。有的学生课堂上操作还行,但课后没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日久也就忘记了。

图1 SS7802型示波器及SP-F05A型信号发生器

二、示波器使用教学方法改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并巩固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应该互相结合起来。预习时由老师把要讲解的内容列出一份简要的操作提纲,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资料事先对示波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看法。课堂讲解时首先根据学生学习示波器的心理特点,结合各专业的特点,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应用例子,从思想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分两部分进行讲解,一是原理部分,通过学生熟悉的简单例子进行阐述;二是操作部分,要把荧光屏上出现的现象与有关的键钮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中看到心目中期望的结果,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使学习变得有趣。对于课后复习,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可能经常实际接触示波器,我们制作了一套教学视频,详细地展示了每个操作的细节,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复习。三个教学环节以课堂讲解的内容为中心,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以下重点讲述课堂讲解内容与方法的改进。

(一)示波器显波形的原理讲解

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为了更好地使用示波器,必须了解示波器是如何稳定显示信号波形的。以往的做法是照书直说,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无法消化理解。经过思考和课堂实践,在讲示波器原理时,主要抓住两个方面要点,用类比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1. 示波管的结构。示波管主要由电子枪、偏转板和荧光屏三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其中电子枪与荧光屏比较容易理解,偏转板是重点讲解的对象。为了形象地说明两对偏转板上所加的信号和它们的作用,举了一个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接触过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3所示,用沙漏作单摆运动比作加在Y轴偏转板上的电压信号,这个信号是示波器来观测的对象。由于单摆作简谐振动,按正弦规律变化,即相当于在Y轴偏转板上加上正弦波电压信号。在沙漏下面匀速抽动的一张白纸比作加在X轴偏转板上的锯齿波电压信号,这样沙子落在白纸上形成的正弦曲线就如电子经过两对偏转板作用后在荧光屏上的轨迹,即正弦波的图像。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示波管的工作原理。

图 2 示波管结构

图3 沙漏单摆在白纸上形成的正弦曲线

2.波形稳定显示的机制。加在X轴偏转板上的锯齿波信号是个周期信号,一个周期内,电子从左到右扫描一次,在荧光屏上就出现一次扫描的波形。如果把每个周期扫描的波形打印在透明纸上,把这些纸叠放在一起,如果每一张纸上的图像完全相同(包括起止位置)则可以重叠在一起形成一致的图像,即能显示出稳定波形,否则就会看到一幅杂乱无章的图像,波形不能稳定地显示在荧光屏上。

为了达到每张纸上的图像一样,必须使每一次更换白纸时,单摆都处于相同运动趋势的相同位置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保证更换白纸的周期与单摆的周期相等或成整数倍的关系,也即锯齿波的周期要与被观测信号的周期相等或成整数倍。为此示波器要利用被观测信号来产生符合要求的锯齿波信号,首先在被测信号上进行采样,即在信号波形上处于同一变化规律的点进行采样,从而得到信号的周期,再用这个周期来产生相应的锯齿波。这个过程在示波器里叫作触发,被观测信号即被选作触发源(Source),采样点的选择可以在信号的上

升沿(Slope +)或下降沿(Slope-),而用触发电平(Level)来表示具体的采样点位置,当这个位置超出信号的电压变化范围就失去了采样点,会造成采样失败,波形不稳。

(二)示波器的使用讲解

打开示波器之后,由于各个按键和旋钮一开始所处的位置不同,荧光屏上所出现的现象也各不相同。学生面对的现象不同,就无法用统一的步骤来进行解答,学生自己摸索起来十分困难,老师进行逐一指导更是困难重重。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之前对示波器有一个了解,在授课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教材上补充了一些仪器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并按讲解的内容拍摄相应的照片,加以文字说明操作步骤。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按提纲进行预习,熟悉面板上各个按键旋钮的位置和功能。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把示波器的按键和旋钮打乱,课堂讲解后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摸索调出波形。

预习和讲解的内容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根据自己思考过的步骤来进行操作摸索,印象更深刻,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tep1 调节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波信号。

把信号发生器波形选择为正弦波,频率500Hz,电压峰峰值2Vpp,把信号线连接到示波器的通道1,即CH1。信号发生器可以产生多达30多种波形的信号,还可以产生一些常用的调制信号,如FM,AM信号等,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在示波器的操作上,这里只要求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按键操作输出一正弦波信号。

Step2 找扫描线。

通道1的耦合方式选择接地GND,扫描时间旋钮调到最快。① 水平显示模式设为A; ② 选择自动扫描(AUTO)方式;

③ 亮度旋钮调至最大; ④ 调整X轴和Y轴的位置旋钮(POSITION),使扫描线居中。

以上4个条件必须同是满足才能找出扫描线,由于这些按键和旋钮不是放在一起,预习时学生要在面板上寻找它们的位置,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它们的位置的记忆,操作讲解时重点强调它们的功能,说明为什么要

这样做才能找到扫描线,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3 调整荧光屏的显示状态 ① 减小亮度,调到合适的位置INTEN; ② 调节文字的亮度READOUT; ③ 使图像和文字清晰FOCUS; ④ 调节坐标分度网格亮度SCALE。

这一步骤4个旋钮均位于荧光屏下方,比较容易操作,通过这样的操作,可以使波形达到便于观测的效果,同时告诉学生学会控制亮度,保护荧光屏。

Step 4 正确显示波形 ① 去掉通道1的接地状态GND; ② 调节Y轴的电压分度旋钮VOLTS/DIV; ③ 调节X轴的时间分度旋钮TIME/DIV;

通过这个步骤告诉学生,把荧光屏视作一直角坐标系,X轴是时间轴(t),Y轴是电压轴(u),调节Y轴的电压分度可以改变波形在Y轴上的显示比例,但是没有改变信号本身的电压幅度(信号的电压幅度是由信号发生器来改变的);调节X轴的时间分度可以改变波形在X轴上的显示比例,同理,信号本身的周期或频率也没有发生改变。使波形的高度显示约占荧光屏的2/3,水平方向约显示2个周期。这个步骤要结合使波形稳定的步骤来完成。

Step 5 使波形稳定显示 ① 选择被观测信号作为触发源SOURCE; ② 视频触发方式选择为边缘触发TV; ③ 选择触发沿SLOPE; ④ 选择耦合方式COUPL; ⑤ 调节触发电平LEVEL。

结合前面原理部分的讲解,说明这5个部分的调节如何能够使波形达到稳定,特别是触发电平的调节,在操作过程中解释这个电平的位置,演示当电平超出触发信号的电压范围时,波形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现象。

Step 6 参数的测量

简单讲解一下波形的电压峰峰值测量和周期的测量方法,包括用坐标系测量和用光标法测量。

Step 7 李萨如图观测

当示波器的水平扫描方式由A换成XY时,X轴偏轴板上的锯齿波信号通过CH1输入换成与Y轴偏板一样的正弦波信号,此时X轴不再是时间轴,荧光屏上会形成一封闭的图形,即李萨如图,它的形状与两信号的频率有关,然后请同学们参考教材的说明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视频教学

通过上述方法,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示波器的基本操作不再感到茫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就已经比较熟练了,这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仅仅是课堂的短时间练习是不够的,如果课后没有及时巩固,时间长了就慢慢又忘记了。因此,特意录制了示波器原理[5]与使用的教学视频,详细地展示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其中包括了许多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解的细节问题,图4是这部视频片的部分画面。这部视频放到学校的物理实验中心网站,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复习,加强理解。

图4 示波器教学视频样图

三、结束语

从实验现象出发,把示波器的关键原理与使用技巧总结归纳出来,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对仪器的操作进行预习,然后配合教师课堂有条理的讲解,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摸索、反复操作,以及课后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复习巩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比以前更容易入门,克服了对示波器操作的恐惧感。但要熟练使用示波器,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多作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平。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跳远技术教法初探 篇7

一、教跳远的传统方法是用以下一系列启蒙动作来教走步式

1、学生用短距离助跑, 以半分腿的姿势往一个挖得很深, 垫得很松软的沙坑里跳, 起跳腿在后, 脚落地时, 脚没在沙中, 用双手防止跌倒。

2、学生向前跑二、三步跳起, 在空中换腿, 用上述姿势落地, 但这一次是起跳腿在前。

3、在第三阶段, 学生的跑法同上, 在空中换腿并收后腿, 使双腿一起落地。对用短距离助跑的学生来说, 要获得充分的高度和时间来完成这些动作, 弹簧跳板是很有用的。然后, 把长距离助跑和这个动作结合起来, 学生跳的姿势应与空中走二步半的走步式跳远方法相似。

在实践练习中, 学生用这种方法往往不能成功, 因为学生掌握整个动作的关键技术, 即掌握直腿后摆的技术有困难, 大多数学生仅仅是把两腿弯曲朝相反的方向摆动, 这个动作对完成空中身体、姿势和维持身体平衡没有有益效果。

二、传统教法的其它缺点是, 除沙坑特别大外, 在一个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学生练习, 并且沙很快板结得难以完成落地动作, 选用下列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给许多学生教跳远。

学生任意跑, 每四步或六步向空中作一次单腿跳用起跳脚落地, 脚一落地就继续跑, 一次快速的示范是教这个动作最容易的方法。不久学生就作发展平衡的练习, 有的学生要发展摆动腿的自由摆动动作, 要强调这个动作。应该指导学生使其摆动腿的自由摆动适应于在空中的直腿后摆。

这一阶段的练习应继续几个周期, 同时注意技术的各个方面, 一直练到学生用摆动腿作单脚跳时发展了像样的走步式。右脚单脚跳和左脚单脚跳应花同样的时间, 使两腿都发展走步式动作。这个动作最主要的部分是摆动腿后摆过髋, 因为正是这个动作可以产生希望得到的躯干反作用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让学生用起跳腿站立, 作伸腿骑墙支撑的练习是有帮助的。这样摆动腿的全部摆动动作可以得到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第一次被领到沙坑去练习时, 让学生练习高跳, 用“快速向上跳起”练习来发展起跳, 去触击一个举起的目标也是有好处的。如果鼓励学生用胸去触击目标。好处特别大。应强调高抬膝和爆发用力的起跳。

2、学生也应当学习“挺身”姿势。许多学生不会作这种“挺身”动作, 相反只是“屈髋”。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或开始教“挺身”动作时, 教师一定会以为立定跳远是有用的, 如果可能让学生用双脚从坑边跳进沙坑, 或由其它凸起的地面跳进沙坑, 在腾空时, 试图做背弓姿势。

这个动作也可用于教正确的落地姿势, 作“挺身”时, 学生先曲腿, 后迅速前靠, 并高抬腿准备落地。落地时屈膝缓冲成蹲坐姿势, 并且向后坐入沙中, 在正常情况下向前的冲力不一定大得足以使学生的身体移过支撑点成站立姿势, 想成站立姿势的人会使脚落入沙坑内太快。一但学生开始大体不错地掌握了“快速向上跳起”时的“挺身”, 就应该改进单脚跳的技术。“快速向上跳起”时必须加进走步式跳远动作, 强调前腿的摆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截止现在, 之论述了起跳、腾空和落地, 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发展稳定不变的助跑。

3、学生可以从15步助跑学起, 学生可以成对的练习, 以便在同一时间内几个学生都可以学。第一个学生双脚站在起跳板上, 然后沿着助跑道快跑, 用起跳脚迈出第一步, 第二个学生数第一个学生跑的步数, 并且在第15步处作一标志。数脚步时只数起跳脚的步数1、3、5、7、9、11、13、15, 第一个学生跑5—6次, 就可以有5—6个第15步的标志, 这5—6个标志的平均数可当作这个学生的起跑点, 该学生就用这个起跑标志进行练习, 直练到从这个起跑点开始跑每次起跳脚都能接近或踏上起跳板, 到学生的助跑发展到稳定不变时, 可以对标志作稍许的调整。

4、在跑道上, 学生可以用跑道上的分道成对的作助跑练习, 使很多学生可以同时练习。对跑道的距离要进行丈量, 并把丈量的距离转换成助跑距离。每个学生的助跑距离都要丈量出来, 以免每次练习都在去丈量, 常以一个学生用某种永久性的参考物, 如跑道边上的一个记号, 作为起跑标志。

四、注意事项

1、每次练习前都要清除鞋内沙子, 有条件要用海绵橡皮保护脚后腿为好。

2、对于助跑道一侧紧挨着起跳板的地面应与起跳板齐平, 这块地方常常磨损, 使起跳板的边缘露出来, 造成脚掌的严重损伤。

3、永远不要让学生为了获得起跳的高度而要他们跳过某物, 这将使学生提腿成团身姿势, 这个姿势与学的“挺身”姿势恰恰相反。

4、很少解释或不要解释起跳的理论, 特别是强调最后有关三步或四步的步长、避免讲述有关“用力向下踏脚”, 或关于学生在起跳时“不充分”或“臀部下坐”的说法对学生改进技术是否有帮助, 从现在看起来过多对这类技术动作的纠错语言是否有价值是值得疑问的。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篇8

摘 要: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注重理论,深入浅出,在有限的课时内搞好微积分的教与学.

关键词: 高职数学课 现状 微积分教学

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极限和微积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后半叶,牛顿和莱布尼茨在许多先辈数学家的理论基础上,分别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但他们建立微积分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无穷小量,理论基础并不是很牢固.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建立了极限理论,康托尔等建立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门学科才得以严密化.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主要包括微分学和积分学.微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导数、微分等;积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定积分、定积分等.促使微积分产生的因素,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的问题:第一类是求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问题;第二类是求曲线的切线问题;第三类是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第四类是求曲线长、曲线围成的面积、曲面围成的体积、物体的重心等问题.

根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大纲要求,对高职学生,只需要把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交代清楚,无需过多关注理论的推导和证明,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这些理论和公式法则解决问题,切实教会学生如何求极限,如何求导数微分,如何求积分.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特殊情况和师资及课程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充分学好微积分呢?笔者有如下几方面的设想.

一、介绍理论,归纳解法

1.极限理论应当理清的问题和方法

介绍有关极限的理论之后,可以总结求极限的方法大致有几种:观察法,利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利用两个重要极限,利用无穷小的性质和等价无穷小的替换,利用罗比塔法则,换元法,等等.笔者仅举两例.

二、介绍微积分的初步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详细介绍下微积分在数学上的一些应用,略谈谈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导数的应用

(1)研究函数的性质,作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极值、最值、凹凸性、拐点、渐近线、最终作出函数比较精确的图形.这是一个重点内容;

(2)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限,即利用洛比达法则求极限,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3)导数在经济问题中的简单应用,这一点在经济类专业中要重点介绍.

2.微分的应用

(1)利用Δy≈dy计算函数改变量的近似值;

(2)利用f(x+Δx)≈f(x)+f′(x)Δx或f(x)≈f(0)+f′(0)·x[x→0]计算函数的近似值.

3.积分的应用

(1)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2)利用定积分计算几何体的体积;

(3)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曲线的长;

(4)利用定积分计算某些物理量,比如液体的压力、变力做的功、物体的引力、几何体重心的测定和质量的计算等.

总之,高职学生是个特殊群体,数学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订授课计划,既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又要保证在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中够用,这是高职教育中的新课题,有待进一步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同济大学等.高等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质量职业健康安全手册下一篇:网点支行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