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明办(通用8篇)
区文明办工作安排
区1—11月精神文明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1—11月份,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要求,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以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为载体,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着力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各项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1、理想信念教育紧扣区委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结合我区第二批、第三批学教活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重点开展了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贯彻上三级会议精神等宣教工作。首次在理论教育中运用了双讲模式,受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2、结合扎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区文明办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涉及面广的优势,围绕“发展”和“惠民”两大主题,紧密联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科学发展在身边、我为崛起献良策”活动,为各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建言献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截止目前,已有40余个单位部门上报有关城市建设、社区管理、环境保护、卫生治理等良策达200余条。区文明办已
对上述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于12月中旬集中反馈到各相关单位,同时,总结调研报告的草拟工作已接近尾声,将于近日上报送至区委。、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群众道德新境界
3、为弘扬社会主义新风,选树群众身边的道德典型,区文明办在全区开展了区首届“身边好人好事”评选征集活动,目前已征集好人好事事迹材料32份,评选活动已全面进入核实评选阶段,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崇尚和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11月中旬,区文明办积极配合市文明办报道“道德模范”优秀事迹的工作,采访并攥写了许建新、任英、孙建军三位道德模范的优秀事迹,营造了道德模范大家共尊敬、模范事迹大家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4、开设宣传思想网?精神文明网页和扎区文明办博客,占领网上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精神文明网页开设精神文明动态、网上文明办、文明论坛等6个版块,截至目前,精神文明网页发布文明动态80余条,各版块内容更新100余条,文明办博客共发表博文45篇,开辟了我区精神文明建设新领域。、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5、为弘扬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立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在全区各中小学校中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与家乡共成长”未成年人主题实践活动。以“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为主题,以未成年人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以“红领巾心向党”、“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争做道德小公民”等主题实践活动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自觉实践和自主参与中增强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养成,践行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6月3日在扎区站前广场举行了活动启动式,姜成章、高胜等参加活动的区四大班子领导和来自全区13所中小学校的千余名学生代表在“我承诺:做一个有
道德的人”横幅上签名,全体学生代表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聘请了80名中小学生为我区首批文明小监督员。
6、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现状的研究,6月至7月,区文明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全区各单位共上报创新案例26例,区文明办对已上报的创新案例进行了初选,从中筛选出《关于幼儿饮水量问题的解决办法》等6个创新案例推荐上报到市文明办。、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塑造市民文明新形象
7、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将7月、8月确定为扎区的公民道德教育宣传月,通过开展提升市民素质大讨论、启动“树良好形象、做文明使者”主题实践活动、公共文明道德实践活动、“我支持、我参与、我奉献”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宣教活
动、志愿服务活动、未成年人文明培育活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等六大主题活动,以“让坐日”、“排队日”、“劳动日”、“宣讲日”等主题日为载体,从细小处入手,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8、为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升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迎接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7月8日,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委党校联合举办了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理论宣传骨干培训班,全区各创城工作责任单位、窗口单位、条管单位的理论宣传骨干和各街道社区书记84人深入学习了《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支持、我参与、我奉献”宣传提纲》。7月14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集中宣讲日,进一步扩大了创城知识覆盖率,掀起了迎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贡献的热潮。10月中旬,市文明办协调满洲里报开辟《文明长征》专栏,我区积极开展《文明长征》
专栏组稿工作,撰写了《风声水起满眼春——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巡礼》一文,完整展现我区在开展精神文明建重点工作所走过历程,在全市范围内受到广泛好评。、巩固成果,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夯实精神文明创建细胞工程
9、实施城区环境综合改善工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节约理念,普及环保知识,开展植绿护绿行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绿化美化和环保实践活动,创造绿色、清新、宜人的生活环境。大力治理环境污染,加大处罚力度,改善环境质量。7月,区文明办联合区爱卫办,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月行动,并把7月31日确定为全区集中劳动日重点整治城市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公厕等部位的环境卫生,以走访检查和新闻曝光等形式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同时进行绿化、亮化、美化,着力改变乱扔垃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现象。集中劳动日当天,区文明办联合共青团区委、区
爱卫办、创建办三个单位,围绕街区环境卫生和街头小广告进行了集中整治,全区36个责任单位和2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参加了劳动,美化了城区环境、清除了影响城市形象的小广告,营造全区共同改善城区环境的良好氛围。
10、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城市是我家”的观念。按照分类治理、疏堵结合、纠建并举的方针,动员社会单位和市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城市环境保护中来,营造人人维护市容环境的良好氛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对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积极营造文明卫生、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11、为充分发挥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进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区文明办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各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推荐申报工作。9月初对申报各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的部门进行了材料审核,实地查看,严格考核程序,严把质量关,进一步规范了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已向市文明办推荐申报满洲里市级以上文明单位14个,呼伦贝尔市级文明社区3个,第二街道办事处、满市二院已通过呼伦贝尔市文明办检查验收,扎区国税局已通过自治区文明办检查验收。此外,10月中旬,区文明委在全区各级别文明单位中开展了全区“十佳文明单位”评选活动,此项活动受到全区各单位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全区共有29个单位提交了申报材料,区文明办对申报单位进行初选后,报区文明委做最终裁定。
12、为推动职业道德建设,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活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区文明委在全区窗口服务行业和执法部门中开展“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已有17个单位部门申报“文明示范窗口”、24人申报“文明服务标兵”,此项工作正在考核评选阶段。、积极培育精神文明品牌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13、以筹办第六届文化艺术节、矿工节为契机,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着力提高区文化实力。积极筹办第六届文化艺术节、矿工节大型文化活动。为使艺术节提升档次,邀请高水平艺术团体参加此次文艺活动。第六届艺术节与往届不同,除邀请国内知名演员演出外,其他参演人员将以我区本土演员为主,参演人数达到200人,真正呈现出人唱家乡歌、说家乡事、表家乡情的特点。艺术节书画作品展、“魅力大舞台”社区文艺汇演、金马鞍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再相会”文艺演出暨第六届文化艺术节、矿工节闭幕式演出、全区职工中小学生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展现了我区人民群众较高的文化体育素质和艺术水平。
14、为隆重庆祝建国60周年,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7月至10月,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
体局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红歌活动。全区各单位、部门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歌曲学唱、传唱、演唱活动,利用广场、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共举办大型文艺汇演5场,社区广场红歌演唱8场、学唱50余场,共有3000余人次参加了红歌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9月末,在喜迎国庆的同时,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区文明办在全区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教育,使中秋节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培育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区文明办积极响应市文明办号召,组织全区各企事业单位和临街商铺悬挂国旗,营造节日喜庆氛围,全区共悬挂国旗930余面。11月初,区文明办选派优秀队员参加了市文明办主办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参赛选手彰显了区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15、元旦、春节期间,地企联手,继续
举办了第五届“网通杯”歌手大赛。整合扎区优秀文艺人才,举办全区少儿迎新春专场文艺演出、春节联欢晚会、秧歌会等系列节日文化活动。活跃了节日文化舞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了文明、祥和、喜庆的节日文化氛围。
16、以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为前提,推进志愿服务。以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队伍为基础,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广大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组织各类志愿者广泛参与普及文明风尚、整治公共环境、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文化、科技、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全区各种大型社会活动的成功举办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在迎国庆和抗甲流的各项工作中,广大志愿者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是满洲里市迎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第二年,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快推进精神家园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1、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紧紧围绕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市环境等四个方面,精心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公民文明素质提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培育社会风尚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深化“讲道德、做好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认真开展全区第二届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在全区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宣传一批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爱公益、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使评选过程成为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倡导良好风尚过程。继续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活动。二是推进文明礼仪知识宣讲普及工作。继续组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巡讲活动,以机关公务员、窗口行业员工、中小学师生、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为重点,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开展文明礼仪实践,着力促成市民养成良好的文明言行,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塑造文明新形象。
2、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以
“营造舆论氛围,调动社会参与,建立长效机制”为原则,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大力推动形成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热潮。,满洲里市将迎来第二次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区将认真根据《满洲里市公共文明指数评体系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加强督查,确保工作到位。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专题片,在电视、报纸开辟专题专栏,开展一系列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活动,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实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大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优异的成绩为我市圆满通过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做贡献。继续抓好“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评选工作,规范文明示范窗口和“十佳文明单位”管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做好“区精神建设重点工作表彰大会”的筹办工
作。
3、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普及化。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完善我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志愿服务注册程序和完善的组织网络,逐步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扎实推进大型社会活动、扶贫帮困和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开展社区平安建设、环境维护、扶老助残、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的重要作用,把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列入教学计划,推动志愿服务理念进学校、进课堂;及时总结志愿者服务工作经验,广泛开展志愿者心得征集活动,适时组织表彰优秀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4、精心组织传统节日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抓好传统节日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中,围绕中秋、端午、清明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
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人们认知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营造更加欢乐、祥和、奋进、乐观的社会氛围,丰富全区百姓的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工作合力,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5、加强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加强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网吧管理力度,依法取缔“黑网吧”,坚决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建立评估标准,推进“警校共育”模式,切实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6、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抓好主题实践活动联系点学校,总结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组织开展第二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与家乡共成长”活动,培养全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精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7、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利用国庆等重大节日,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系列庆祝活动,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祖国的富强、家乡的美丽,以及全国人民、家乡百姓在发展与改革进程中展现出的新风貌。不断强化精神文明网站建设,打造吸引力高、感染力强的服务平台
8、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传达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做好理论武装、内外宣传等工作的信息发布,进一步增强服务中心大局的能力,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撑和工作机制,促使文明网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改进工作,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信息资源渠道,能及时宣传,全面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政策文件、工作部署和各单位生动实践,成为有效的工
作服务平台。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9、不断改进机关作风。严格组织纪律,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若干规定,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评优争先的公开、公平、公正,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公环境,切实增强工作落实力和执行力。
10、切实抓好队伍培训。积极参与文明办主任、各级文明单位领导培训,组织开展精神文明队伍建设专题培训,推动各单位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切实增强指导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本领。
11、精心组织调查研究。针对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推出一批调研成果,以指导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区文明办将组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等专题调研活
动。
一、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丝绸之路三千里, 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 也是对甘肃省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甘肃省具有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独特条件, 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前五位, 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省文化资源个性特征鲜明, 类型多样。古文化遗址、石窟寺、长城及古城遗址星罗棋布, 古文化遗址有7 000多处, 古文化类型近10个, 其中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闻名中外。全省现存各类石窟寺337座, 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敦煌是世界文化宝藏, 敦煌学是甘肃文化辉煌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标志, 丝绸之路旅游线被国家确定为向全球推介的十二条中国旅游精品线路之首。现存明代长城里程居全国之首。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花儿”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物遗产代表作之一。全省出土汉简6万多枚, 占全国出土总数的82%, 是见证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始材料。全省目前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6 895多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历史文化名镇7座。全省馆藏文物近43万件,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 240件, 珍贵文物11万多件。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遗存丰厚。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三个少数民族文化, 为甘肃所独具[1]。
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对策探究
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及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全省现有的6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约760万元, 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工作需要。甘肃省大部分野外文物如长城遗址保护、大遗址保护等, 点多面广线长, 机构、设备欠缺, 交通工具不足, 文物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由于经费不足, 一些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文物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 如武威文庙、庆阳北石窟寺和被誉为“地下画廊”的嘉峪关魏晋墓群等, 都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 投入不足使甘肃省一些博物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些地方新建了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 但因历史欠账较多, 设备不完善, 服务能力差, 不能满足工作和群众文化需求。根据目前的现状, 建议加大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和建设资金的力度, 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对进入全省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文化项目、企业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给予资金奖励和优先扶持。可喜的是, 当前国家已将甘肃省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 纳入利用世行贷款用于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域, 估算总投资9亿多元。目前,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已被定位为传承创新区的“首位工程”, 一批战略性产业支撑项目陆续落地,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也正在规划立项[2]。
二是在高校增设相关专业。普通高校三大基本任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 都赋予了高校神圣的使命, 同样要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发挥作用。同时,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获准建设, 也为省内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 在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加大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建设力度上做文章、下功夫。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联合大学等省属高校应专门研究这一课题,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 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 增加相关需要专业;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大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多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重点, 推动高校协同创新行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也应认真学习研究, 将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人才培养、社会认识等内容纳入其中, 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切实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3]。
三是打造文化盛宴。根据规划, 今年起甘肃省将争取用五至七年时间全面启动实施“历史再现”工程, 在全省建设1 000个左右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所有制、不同投资主体的博物馆, 用最实际的文化成果切实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据了解, 除全面启动实施“历史再现”工程, 探索不同类型文物资源展示利用新方式的同时, 甘肃省还将推动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 继续做好丝绸之路申遗相关工作, 加快推进省内重点地段长城保护工程和嘉峪关、拉卜楞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 启动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甘肃省将重点打造歌剧《貂蝉》、歌舞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剧目, 继续修改大型话剧《天下第一桥》、陇剧《西狭长歌》等剧目, 不断增强甘肃剧目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此外, 甘肃省还将加快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敦煌、松鸣岩、莲花山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建设, 积极争取立项建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习所等。建议向文化部积极申请保护资金, 加大对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儿”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对年事已高、濒危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要重点进行抢救性记录, 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保护[4]。
摘要: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上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及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加大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和建设资金的力度, 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二是在高校增设相关专业, 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培育多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三是打造文化盛宴, 全面启动实施“历史再现”工程, 推动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 做好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关键词:甘肃,华夏文明,建设,对策探究
参考文献
[1]赵万山, 景积栋.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省四类文化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前五位[N].兰州日报, 2013-02-18.
[2]吕霞, 陈彩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期待突破瓶颈[N].甘肃经济日报, 2013-11-28.
[3]孙亚斐.甘肃省高校将增加“华夏文明传承项目”相关专业[N].兰州日报, 2013-02-28.
立足“文化河南”,突出传承和创新
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传统,构成了“文化河南”的恒久魅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必须坚持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
一是明晰新定位。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让中原文化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是坚持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中原文化发展繁荣,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四大古都为中心,以黄河文化带为主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创新格局。
三是实践新目标。把河南建设成为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使传统文化展露新颜,现代文化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精神富足,河南文化影响日益扩大。
立足“老家河南”,突出保护和利用
中原是华人根亲、省亲、寻亲的华夏祖地,“老家河南”实至名归。突出保护和利用,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迫切任务。
一是打造根亲文化圣地。充分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中原根亲文化节等为主要平台,努力把河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根亲文化圣地。
二是推进知名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打造国际一流的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不断扩大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积极探索和建设大遗址保护机制。建立和建设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努力构建河南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融的格局。
立足“务实河南”,突出为民和实效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按照“务实”要求,抓住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在硬件上抓落实。加快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基层文化资源配置,共建共享,让群众广泛享有方便、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在软件上抓精品。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论证规划一批、组织实施一批、加工提高一批具有河南元素、体现河南风格、展示河南形象的优秀文化产品,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三是在服务上抓特色。开展“欢乐中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群众文化活动,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效应,叫群众满意,让百姓叫好。
立足“厚重河南”,突出做大和做强
要依托河南丰厚的文化资源存量,坚持“政府运作”和“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把“做大”和“做强”统一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支撑。
一是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河南出版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壮大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实施集团化、规模化战略,支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支持一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名单
2015-02-27 16:12 西安文明网
字号:T|T
一、全国文明城市(9个)、文明城区(3个)名单
文明城市:张家港市、厦门市、青岛市、大连市、宁波市、深圳市、包头市、中山市、烟台市。
文明城区:天津市和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西城区。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 副省级城市(4个):厦门市、大连市、深圳市、宁波市; 地级市(3个):包头市、烟台市、中山市; 县级市(1个):张家港市;
直辖市城区(2个):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和平区。
二、全国文明村镇名单(494个)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通州区梨园镇大稿村、顺义区马坡镇、顺义区南法信镇、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平谷区峪口镇、怀柔区北房镇;
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新立村、津南区小站镇东大站村、静海县双塘镇西双塘村、西青区张家窝镇、北辰区宜兴埠镇、武清区梅厂镇、宝坻区城关镇、宁河县芦台镇、蓟县别山镇;
河北省:藁城市岗上镇岗上村、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底街道槐底村、石家庄市长安区高营镇南高营村、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宣化县沙岭子镇、蔚县南留庄镇西寨村、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中心庄村、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沙流河村、唐山市开平区开平镇半壁店村、唐海县八农场、香河县淑阳镇、霸州市胜芳镇、蠡县北郭丹镇武家营村、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乡大汲店村、定州市高蓬镇钮店村、献县河城街镇小屯村、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小圈村、冀州市漳淮乡北内漳村、武强县武强镇南立车村、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沙河市白塔镇栾卸村、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武安市磁山镇、涉县更乐镇东巷村;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迎新街道北固碾村、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朔州市朔城区小平易乡、应县金城镇龙泉村、交城县天宁镇西街村、汾阳市贾家庄镇贾家庄村、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晋中市榆次区郭家堡乡南关村、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长治市城区常青街道紫坊村、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壶关县常平开发区常平村、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霍家沟村、侯马市新田乡乔村、洪洞县赵城镇官庄村、泽州县巴公镇、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泽州县南村镇东常村、陵川县杨村镇杨村、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巧报镇大台什村、土默特右旗苏卜盖乡美岱桥村、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突泉县水泉镇、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镇二号村、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建新村、宁城县热水镇、赤峰市元宝山区山前镇前进村、东乌珠穆沁旗额和宝力格苏木、丰镇市官屯堡乡口子村、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隆胜镇、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
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虎石台镇、辽中县刘二堡镇皮家堡村、瓦房店市炮台镇、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镇、海城市西柳镇、抚顺县石文镇毛公村、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凤城市凤山街道大梨树村、凌海市双羊镇、大石桥市青花街道青花峪村、阜新市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铁岭县凡河镇胜台子村、盘山县太平镇、兴城市四家屯街道四家村;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双丰村、榆树市五棵树镇、舒兰市平安镇、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李家村、磐石市呼兰镇孤山村、公主岭市朝阳坡镇、辽源市龙山区山湾乡七一村、通化县石湖镇老岭村、抚松县万良镇、扶余县三岔河镇、扶余县新万发镇新农村村、白城市洮北区林海镇交通村、敦化市江南镇官屯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力区朝阳乡前进村、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查罕诺村、宁安市渤海镇、桦川县梨丰乡黎明村、大庆市大同区林源镇、铁力市桃山镇新建村、逊克县车陆乡宏伟村、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西太平村、绥棱县上集镇诺敏河村、漠河县漠河乡北极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嫩北农场第八管理区;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浦东新区张江镇、浦东新区高行镇解放村、嘉定区马陆镇、奉贤区南桥镇、青浦区赵巷镇、宝山区大场镇新华村、南汇区新场镇蒋桥村、崇明县竖新镇前卫村;
江苏省:高淳县古柏镇武家嘴村、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宜兴市官林镇、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五一村、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张家港市塘桥镇、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通州市石港镇、启东市汇龙镇城北村、赣榆县柘汪镇、涟水县高沟镇、盐城市亭湖区城郊大洋村、江都市丁伙镇、扬州市维扬区平山乡平山村、扬中市新坝镇、丹阳市新桥镇、兴化市张郭镇、泰兴市黄桥镇、宿迁市宿豫区黄墩镇魏场村; 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淳安县千岛湖镇、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余姚市泗门镇、诸暨市枫桥镇、上虞市丰惠镇、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嘉善县西塘镇、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义乌市佛堂镇、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开化县华埠镇、温岭市箬横镇、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镇、杭州市拱墅区康桥镇蒋家浜村、奉化市萧王庙镇滕头村、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绍兴县柯岩街道新风村、桐乡市河山镇东浜头村、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大片村;
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肥东县石塘镇、濉溪县刘桥镇、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固镇县刘集镇、颍上县八里河镇、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毛集镇、天长市秦栏镇、舒城县城关镇、霍山县衡山镇、当涂县博望镇、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繁昌县孙村镇、芜湖县湾沚镇、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铜陵市郊区大通镇、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太湖县弥陀镇、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黟县西递镇;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长乐市航城街道洋屿村、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厦门市翔安区大嶝镇、龙海市角美镇、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惠安县崇武镇、永春县一都镇美岭村、永安市大湖镇、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建瓯市徐墩镇、龙岩市新罗区西城街道西安村、福鼎市秦屿镇;
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南康市潭口镇、石城县小松镇、大余县南安镇新民村、修水县渣津镇、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萍乡市安源区城郊管委会长兴馆村、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高安市八景镇、宜春市袁州区温汤镇、宜丰县潭山镇、广丰县永丰镇、德兴市泗洲镇、鄱阳县谢家滩镇、吉水县八都镇、崇仁县巴山镇巴山村;
山东省:章丘市普集镇、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阳村、即墨市通济街道西北关村、胶州市李哥庄镇、桓台县马桥镇、淄博市博山经济开发区岜山村、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广饶县大王镇、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孙路村、龙口市东江镇南山村、莱州市土山镇、招远市玲珑镇欧家夼村、潍坊市奎文区廿里堡街道南屯村、诸城市昌城镇得利斯村、兖州市新兖镇、邹城市北宿镇、新泰市新汶办事处孙村、威海市环翠区竹岛街道陶家夼村、莒县城阳镇岳家村、莱芜市莱城区雪野镇房干村、沂水县沂水镇、临沂市河东区相公街道刘团村、乐陵市黄夹镇梁锥希森新村、茌平县冯屯镇小杨屯村、邹平县韩店镇西王村、巨野县大谢集镇;
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中牟县城关镇、开封县城关镇、开封市郊区西郊乡、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栾川县冷水镇冷水沟村、宝丰县商酒务镇龙泉寺村、郏县广阔天地乡、林州市姚村镇、浚县善堂镇、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北村、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临颍县城关镇南街村、陕县大营镇温塘村、西峡县双龙镇、镇平县石佛寺镇、虞城县利民镇、固始县黎集镇、罗山县彭新镇南杨店村、商水县城关镇郑庄村、项城市李寨镇、西平县宋集乡、济源市克井镇;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和平乡、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沟镇、大冶市陈贵镇、大冶市灵乡镇、谷城县五山镇、谷城县石花镇、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当阳市半月镇、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洪湖市府场镇、石首市小河口镇、洪湖市茅江办事处洪林村、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鄂州市华容区葛店镇、汉川市田二河镇、云梦县伍洛镇、红安县城关镇、蕲春县横车镇九棵松村、浠水县清泉镇十月村、通城县麦市镇、仙桃市沔城回族镇;
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浏阳市淳口镇南冲村、宁乡县花明楼镇、衡阳县西渡镇、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株洲县雷打石镇砖桥村、攸县黄丰桥镇、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邵阳市双清区高崇山镇东郊渔场、平江县伍市镇、汨罗市大荆镇、临澧县新安镇、桑植县官地坪镇黄家台村、益阳市赫山区牌口乡、安化县平口镇、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郴州市北湖区郴江镇、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会同县坪村镇、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永顺县灵溪镇咱竹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水村、梅县雁洋镇、惠州市惠城区陈江镇、东莞市长安镇、东莞市石龙镇、中山市小榄镇、中山市古镇镇、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五丰村、吴川市黄坡镇林屋村、化州市下郭村、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西岐村、罗定市附城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武鸣县城厢镇大皇后村、横县横州镇笔木脚村、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柳州市鱼峰区羊角山镇鸡喇村、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亚平村、上思县思阳镇高加村、北流市民乐镇、北流市北流镇鸭琅村、浦北县北通镇福多堂村、昭平县昭平镇、宜州市德胜镇;
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儋州市那大镇、琼海市龙江镇双举岭村、琼海市长坡镇文屯村、文昌市文教镇培龙村、文昌市宝芳办事处美柳村、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地宝村;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街道红光村、涪陵区珍溪镇、沙坪坝区覃家岗镇、沙坪坝区覃家岗镇新桥村、九龙坡区含谷镇、九龙坡区九龙镇盘龙村、南岸区黄桷垭镇、万盛区万东镇五里村、江津市杜市镇、荣昌县荣隆镇高田村、璧山县青杠镇、忠县汝溪镇、云阳县人和镇、潼南县塘坝镇半街村、大足县龙水镇;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凤凰乡济公村、绵竹市天池乡花石沟村、会理县鹿厂镇铜矿村、汶川县水磨镇白果坪村、长宁县长宁镇、大竹县竹阳镇竹阳村、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三台县潼川镇、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康定县炉城镇金刚村、乐至县童家镇伍家寨村、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村、射洪县金华镇、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峨眉山市新坪乡净安村、荥经县严道镇同心村、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果山村、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苍溪县元坝镇鲜家沟村、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太宝村、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红砂村、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南部县南隆镇望月村;
贵州省: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野鸭乡金关村、贵阳市乌当区新场乡王坝村、遵义县南白镇、余庆县构皮滩镇、遵义县新舟镇、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镇隆村、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石板房村、贵定县盘江镇、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黄平县旧州镇草绿坪村、望谟县复兴镇平洞村、铜仁市河西街道双江村、江口县太平乡寨抱村;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福保村、丽江市古城区寨后上村、水富县花坛村、云县晓街乡月牙村、景谷县钟山乡江东村、曲靖市麒麟区珠街乡墩子村、宣威市祯祥村、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世科村、沾益县白水镇、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镇、宜良县狗街镇、腾冲县腾越镇、鹤庆县云鹤镇、禄丰县金山镇;
西藏自治区:朗县仲达镇、乃东县泽当镇、亚东县下司马镇、申扎县巴扎乡七村、察雅县吉塘镇、波密县扎木镇;
陕西省:户县甘亭镇东韩村、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和平村、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东岭村、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村、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八庙村、咸阳市秦都区古渡镇、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合阳县坊镇、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乡马咀村、志丹县张渠乡、延安市宝塔区临镇镇任家塬村、神木县神木镇、米脂县高渠乡高西沟村、南郑县大河坎镇、城固县博望镇小西关村、安康市汉滨区江北街道中渡村、丹凤县月日乡保仓村、杨凌示范区杨凌区梁氏窑村;
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永昌县朱王堡镇、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临泽县平川镇、高台县南华镇、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敦煌市沙州镇、泾川县王村镇、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徽县江洛镇、临夏市南龙镇、迭部县电尕乡、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景泰县草窝滩镇龚家湾村、宁县焦村乡任村村;
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寺壕子村、贵南县茫曲镇沙拉村、祁连县默勒镇扎沙村、尖扎县康杨镇、玛沁县大武乡江前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塔桥村、平罗县姚伏镇、吴忠市金积镇、同心县王团镇沟南村、西吉县兴隆镇单北村、中卫市文昌镇东园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哈图布呼镇、沙湾县四道河子镇、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昌吉市六工镇、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五工台村、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哈密市陶家宫乡陶家宫村、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库车县齐满镇、泽普县奎依巴格镇;
**区新时代文明实践
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各类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按照“8个有”的标准要求,在全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目前共有8个街道、66个社区分别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实践站,使之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学理论、用政策、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思想理论武装的重要阵地。成立新时代志愿服务联合会,根据服务“资源清单”,结合群众“需求清单”,常态化开展便民惠民志愿服务活动,涉及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法律知识、健康养生等内容,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感动**”最美系列评选为引领,推动“**好人”、“潍坊好人”、“山东好人”以及各级各类道德模范挖掘评选活动,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生根,在全区形成了学习典型、宣传典型、争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尚。针对文明城市创建和卫生城市复审中社区建设管理难点,以志愿服务形式,推动建立部门、社区挂钩联系制度,重点落实党员干部入户走访、道路街巷“双捡”、创建重点督查等工作机制,按照统一身份、统一标识、统一要求的原则,参与社区治理,最大限度凝聚创建力量,实现共创共享。
一、加强领导,把创建工作放在首位和贯穿整个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工作扎实。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每年制定目标和计划,使创建活动经常化,目标化、具体化。
二是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思想。党工委班子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学习组活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知难而进,真抓实干。
三注重把政治理论学习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申报材料政策结合,把自身工作与地区实际相结合,深入社区、社会单位、企业、学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群众的称颂。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一是以社区学校为平台,举办公职人员礼仪、文明礼仪、依法行政、公文写作、青年后背干部等培训,不断提高街道和社区干部的理论、文化水平,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真抓实干、团结拼搏”的干部队伍。
二是中心组学习理论实践相结合。街道党工委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突出主题,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中心组学习的内容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组织开展了中心组廉政教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品牌社区建设、争先创优等专题研究学习会,不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事迹材料
三是扩大理论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依托《东方讲坛》,以双月报告会的形式,邀请了高层次专家学者来街道作理论讲座,提升党员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先后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报告》、《世博志愿者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等专题讲座,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申报材料队党员干部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以《纲要》为依托,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组织社区群众、机关单位和学校唱响以“文明xx”为主题的广场文艺活动;组织社区幼儿、青少年才艺比赛;迎奥运迎世博文明行动;“文明之声”歌咏比赛,大力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辖区文明氛围进一步加强,文明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
一是主题宣传重点突出。如2011是世博年,我们通过环境道路布置,进行了道旗、世博墙等户外环境宣传布置;设计制作“交通文明劝导牌”,倡导交通文明;在各社区利用橱窗、黑板等张贴世博知识宣传画;制作了大量的“文明迎办世博”海报,创建文明单位申报材料范文“三五”集中行动宣传折页、台历、日历等宣传制品,积极营造迎世博的良好宣传氛围。
二是统筹抓好宣传阵地。每月结合时事制定宣传主题,对社区宣传橱窗、黑板报进行布置宣传。抓住《xx人家》、《xx印象》,通过“动”、“静”结合的新闻宣传阵地,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市民文明程度。
三是加强基层宣传队伍。重视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加强社区通讯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个人先进事迹健全社区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及时提供有价值新闻线索及稿件,涌现了一批新闻基础知识扎实、政治觉悟性强、新闻敏感度高的通讯员队伍。
关键词:生态文明,休闲农业,产业布局,高要区
近年来,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客观评价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现状,深入探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发展存在问题,积极探求如何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对实现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双重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研究区域
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肇庆市,地处西江干流中下游,拥有七星岩、鼎湖山以及德庆龙母祖庙等著名的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高要区是广东省肇庆市辖区,地处肇庆市南部。本文研究的区域是肇庆市高要区所辖河台、乐城、水南、禄步、小湘、大湾、新桥、白诸、活道、莲塘、白土、回龙、蚬岗、金利、金渡、蛟塘等16 镇和南岸街道。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肇庆市高要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色优势、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休闲农业已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融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如广新农业生态园、回龙镇黎槎八卦村、金麟休闲农场等。下面进一步分析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特征,探索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路径,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评价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集聚有待优化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主要集聚在白土、金利、回龙、小湘、蚬岗、大湾等镇,这些区域依托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开发的休闲农业取得了成效,初步实现休闲农业多样化。
白土镇的广新农业生态园, 集农业生态,环保教育,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是广东省最大的农林果自然生态景区,获得“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开发回龙镇的古村落文化观光园, 回龙镇黎槎古村八卦村四面环水,村里的古屋、村道分布似八卦格局。回龙镇黎槎八卦村以其独特的文化、 上乘的服务于2015 年获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 以小湘、莲塘、白土等镇为主开发的农业观光采摘园。 如小湘镇汉塘村利用镇里优越的自然资源和靠近肇庆城区的优势,发展集蔬菜种植、采摘、饮食、赏花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农家乐”旅游。 以小湘镇,禄步镇为主打造的现代农业科技园。 目前,肇庆市高要区正在建设粤台(高要)农业合作试验区, 在现有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先进农产品种植、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集生产、科研、旅游、物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规划合理,但集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塑造区域特色项目的品牌时, 也要注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形成集聚效应。 要以重点项目为中心, 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项目,形成连线、成片的休闲农业区。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以个体或农户为主,还有社会资本、外商、政府等投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在休闲农业项目的选择上往往盲目跟风, 没有依托本地自然资源,根据对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满足市民需求的休闲农业项目;缺乏休闲农业方面的专业培训,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休闲服务水平、推广营销等方面能力不强。
(三)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类型多样,特色不明显
目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有观光农园、科技农园、休闲渔园,生态农园等,但数量少,规模也不大。 肇庆市高要区仅有广新农业生态园,高尔夫度假村等为数少,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景点。 肇庆市高要区多数的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为主,其经济实力难以承担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的开发。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 主要是垂钓、果蔬采摘、就餐、住宿等,缺少市民参与体验的农村生产活动,休闲农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
(四)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粗放型经营,会污染水资源、 破坏自然与人文景观,必然会影响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大多是以个体或农户为主,环保意识淡薄,无害化处理设备落后导致垃圾、污水等无法有效处理,甚至有的经营主体没有环保设施,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由于经营主体环保意识淡薄,缺乏行业规范和政府有效监管,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我们调查发现, 一些农家乐餐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西江或村里的水塘, 生活垃圾也是堆积在露天,没有及时处理。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构想
我们要根据肇庆市高要区的地理空间分布,交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依托肇庆市高要区不同区域资源优势的组合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发挥休闲农业产业的区域聚集与辐射的作用, 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
1. 在空间集聚上, 优化建设白土、回龙、小湘、禄步等核心区的休闲农业,依托西江、宋隆河等山水环境,构建 “一心两带” 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 “一心”即以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中心,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两带”即西江休闲渔业带和宋隆河景观带。 依托西江,建设休闲渔业项目, 带动西江沿岸休闲农业发展。发展宋隆河流经的蛟塘、白土和金渡等镇的休闲农业项目, 打造宋隆河景观带。 利用肇庆市高要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构建 “一心两带”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生态环保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2. 在经营主体上,引导个体或农户向集体企业或合作社转型。 同时,政府需制定社会资本或外商等参与休闲农业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外商等主体参加休闲农业项目开发。 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引进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专业的人才,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在经营类型上, 在保留广新农业生态园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农园、观光农园等项目的建设。 实现休闲农业投资多元化,吸纳资金发展生态农业园、观光农园、休闲渔园等休闲农业项目,扩大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规模, 丰富休闲农业项目内容,提高休闲农业项目档次。 政府主导休闲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实现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错位开发,避免同质化开发。
4.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 因势利导,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规划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时应该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依托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打造休闲农业, 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政府要加强相关环保技术推广,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改造垃圾收集、 处理等环保设备, 实现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进当地村容村貌,加强乡村文明的建设。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休闲农业集中区域的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增加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站点; 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和参与休闲农业项目的市民爱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思喜,张日新,马佩菲.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以梅州丰华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13).
[2]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
[3]肖光明.肇庆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若干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4]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吴慧敏,马晓蕾.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
[关键词]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中华祭龙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42-02
一、倡导对中华文明——龙文化的信仰,凝聚海内外华人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习总书记的指示,高度概括了在全党、全国、全民族树立共同理想、信念、信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不仅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者的动员和要求,也是我们这些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思潮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理想信念淡化、信仰缺失现象。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出现了对中华文化问题认识浅薄和自信不足。因此,如何树立共同的理想、信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信仰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民族信仰、拜物信仰等,而这些信仰的灵根和源流是文化信仰。
人类发展史上,曾经有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四大古文明。其他三种文明都曾中断,或者已经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是一直延续和发展至今。而且在不断地创新、不断丰富,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
可以说,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对昨天、今天、明天有着前瞻意义的、最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既继承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思想,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吸收融合了当今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文化。比如我们现在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四个全面”理论,究其根源都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思想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实践也证明,中华文化倡导的核心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越来越得到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认同。即便是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中国的智慧不但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更根本的是它能解决人心的问题。据世界出版界的权威统计,近几年来,在全世界经典图书的销售上,中国的《道德经》稳居销量第二位。仅次于《圣经》销量,如果扣除《圣经》有组织的团购因素,《道德经》是人们自由选购量最大的经典书籍。
同时,西方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举出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当今西方科技最新发展获得的成果,往往与中国古老的哲学和文化理念暗合。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特别是在全球的华人中,中华文化有着极高的认同度。虽然不同的政治团体、不同的宗教派别、不同的民族、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理想和信仰。但是,这些理想和信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或植根、传承于中华文化,或融汇、包容于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广大人群的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因此,把中华文化作为我们共同的文化信仰来大力倡导,最大程度地凝聚海内外华人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中华祭龙坛”得其时,遂人愿
人们的信仰,在形式上往往需要寄托于一定的标志、图腾来表达。龙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据国家权威机构和媒体在海内外开展的“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活动”显示:在中华文化圈内有87.7%的人认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认同“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 由此证明龙是世界上近1/5的人们心中的文化信仰图腾。
中华龙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向上向善、团结合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开拓奋进的精神。龙给我们展示的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
自古以来,龙又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昭彰他们奋发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龙的形象也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从古到今,龙形象的演变,都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纵观中华大地,有我们表达对大自然的敬拜的天坛、地坛以及敬拜中华始祖的黄帝陵、炎帝陵、伏羲庙等,唯独没有我们表达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敬仰的“祭龙坛”。所以,建设“中华祭龙坛”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举措,也是十分迫切的事情。
在当前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建设“中华祭龙坛”可谓得其时、遂人愿。
三、在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河心岛建设“中华祭龙坛”是得天独厚的最佳选择
“中华祭龙坛”建设之地的选择意义重大,近要考虑到政治、文化、地理、人文条件,远要前瞻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世代传承、世代认同等因素,不是可以随意选定的。
甘肃是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故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兰州是甘肃首府,也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是中国地理几何中心。九曲黄河,犹如一条巨龙,翘首腾身在兰州;黄河百流,三源汇成在兰州河口。兰州既是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又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黄金地段。更为巧合和神奇的是,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乡黄河段有一个黄河流域九省唯一的、最大的、有着千年历史的天然河心岛。周围山势雄伟,左龙右虎,是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巨龙翘首之地。当地已经有传承千年的“祭龙王”、“龙抬头庙会”等民俗活动。近几年,兰州沿黄河百里风情线建造了龙源公园,展示中华龙文化景观;成立了龙文化研究院,开展龙文化研究;举办了全国龙字书法篆刻大赛 、“龙之吟”诗歌大赛、龙文化演唱会,出版了一大批龙文化研究文集等,有着发展龙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因此,在兰州建设“中华祭龙坛”,可以说是有着集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条件,是中华文化蕴藏丰富、灵根渊源条件独具的最佳选择。
【区文明办】推荐阅读:
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宣传工作实施方案09-27
区建设局2007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09-30
区文明城市创建会议上的表态发言稿10-24
金凤区教育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07-11
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申报表07-27
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05-26
养成文明习惯创建文明班级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