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二首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乐府二首(精选7篇)

汉乐府二首 篇1

一、音乐性

乐府诗从其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音乐文学。《汉书·礼乐志》载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最初的乐府都是入乐的歌诗,随着时间的推移,乐谱多散佚,识乐者减少。乐府的音乐性渐渐丢失,而只是在思想内容、篇章形式以及现实主义精神上继承了汉乐府。加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曾说道 :“新乐府辞”皆“未尝被于声”。后世文人多认为唐以后的乐府诗都不再具有音乐性。

其实,白居易已不止一次的表示他创作新乐府是有合乐的要求的。首先,《新乐府序》要求创作乐府诗要 :“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在具体创作中也表现出这一点 :新乐府中有几篇是专述音乐与乐府的。如 :《华原磐》、《五弦弹》、《立部伎》三篇倡导雅乐,反对俗乐。《法曲》、《骡国乐》、《胡旋女》等篇倡导古乐,反对胡乐。其次,白居易把他创作的这50首组诗命名为新乐府。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汉乐府的音乐性。除了白居易本人的要求,我们还可以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找到依据 :郭氏收录新乐府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唐世之新歌”。在体制上,松浦友久曾谈到 :除了狭义的白居易新乐府外,无论是否入乐,都要求具有“对乐曲的联想”。这种自创新题、自创己格的新乐府靠的就是“歌”的质素与风格来维系其与乐府诗的关系。

二、叙事性

汉乐府很好的继承了《诗经》赋的手法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它既是对《诗经》以来民间叙事诗作的继承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六朝“拟乐府”诗作和唐代的“新乐府”运动。

汉乐府叙事诗以一种写实的方式再现了汉代的社会现实、人生百态。首先,变《诗经》中第一人称主观叙事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这有利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如《病妇行》、《孤儿行》、《东门行》等,情节构思巧妙,肖像形态呼之欲出。其次,表现手法上常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上山采糜芜》记叙了女主人公上山采糜芜偶遇前夫以及与前夫之间的简短对话。这首诗对于女子被弃的原因等事件都没有交代。但是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就对人物和事件有了很清晰的把握。女主人公的宽容、善良、仁忍与刚毅决绝的性格也一览无余。最后,汉乐府在表现事件时往往不作全面叙述,而是选择一个更能突出事件矛盾的侧面加以刻画。如《东门行》就选择了一个家庭生活的细节,写出了下层人民不堪压迫而以极端的方式进行斗争的故事。

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继承了汉乐府长于叙事的特点,最典型的例如《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卖炭翁》等。既有对“地不知寒人要暖 , 少夺人衣做地衣”的质问 (《红线毯》),也有对“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残酷现实的指责 (《杜陵叟》)。它们以政治问题或社会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采用民间客观叙述方式,使“这种政治批评更接近采诗观风的客观呈现效果”。人物塑造方面,白居易能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讲话,塑造了真正的农民形象。情节设置方面与汉乐府也颇多相似之处,即选取本身具有较强情节性和戏剧性的事件来构成尖锐的矛盾冲突。

三、体制形式

白居易新乐府在体制上也多继承汉乐府传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其一,多取法汉乐府以概括诗意的三字题命题。汉乐府多用“歌、行、曲、吟、谣”为题。正如元稹《乐府古题序》将“诗、行、咏、吟”等“二十四名”“尽编为乐录”。除此之外,汉乐府还有不少以二三字命题的题目。这些诗题往往都带有很强的歌辞性。如汉《铙歌》十八首,都为二字或三字题。这些题目都是由该诗首句而来。在这一点上,可以明显的看出白居易对汉乐府的继承。

其二,语言的通俗易懂,朴素生动。明胡应麟《诗薮·內编》卷一“古体上·杂言”云 :“惟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白居易学习汉乐府这种语言的特点,形成了通俗浅切的诗风。后世人多认为白诗过于“浅俗”,而且这种评价不在少数。如宋人张戒《岁寒唐诗话》:“元微之云 :‘道得人心中事。’此故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蕴,此其所短处。”在笔者看来,这些学者并未站在历史演变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其实,白诗之所以俗,是由乐府这种诗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乐府的民间性、通俗性决定了白居易新乐府不可能超出这种特性的规范。

汉乐府民歌《江南》主题新解 篇2

诗歌的起句“江南可采莲”点出了事件发生时间和地点,但如果仅停留在对采莲劳动这一层次的理解,那是很不够的。我们查阅文学史上有关“采莲”的诗句,会发现它的意义绝不会仅仅是一般的劳动,而往往是以“莲”喻人,用“莲花”来比喻采莲的女子,如宋代欧阳修的“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蝶恋花》)和明代于谦的“玉腕罗裙双荡桨,鸳鸯飞近采莲船”(《夏日忆西湖》)就很明显地揭示了两者的关联。之所以有这种关系,就在于民歌习惯于谐音的传统写法,“莲”与“怜”谐音,而“怜”含有可爱的意思,自然会用美丽的莲花来比喻青春美貌的女子。另外“莲”也与“恋”谐音,表达出思念、爱恋之意,如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借采莲这一动作巧妙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爱恋之情,所以古人云:“采莲歌里尽是相思苦。”人们以“莲花”来比喻爱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莲花的并蒂相生的自然现象寄予了同命运共患难的美好爱情之理想,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

诗歌的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是承接上句而对莲叶的静态描写,关键在于对“田田”一词的理解。“田田”是一个单纯词,具有完整的意义,不能拆开来理解。关于它的涵义主要有两个观点,其一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代表:“田田,莲叶茂密貌。”另一个是韩传达先生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田田,荷叶挺出水面的饱满劲秀貌。”如果从爱情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歌,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田田”一词表面上是描写荷叶的饱满秀美,实际是对青春丰腴、亭亭玉立的女子的描写,这与“荷叶挺出水面的饱满劲秀貌”相一致。这种借植物描写来比喻女子的写法,是对《诗经》所开创的民歌传统写作方法的一脉相承,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和“桃花灼灼,宜室宜家”(《诗经·桃夭》),分别借对“桑叶”的鲜嫩润泽和“桃华”的光鲜耀眼,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汉代乐府民歌接受并发展了《诗经》的写作方法,时常可以发现把莲花和人相联系的诗句,如“空留此日田田叶,不见当时步步人”(欧阳修《荷花赋》)就是明证。还可以从历代咏莲诗中找到旁证,发现“田田”一词的涵义,唐代李群玉的《新荷》:“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绕平水,圆阴已蔽鱼。”这首诗告诉我们两个信息:既然是新荷刚发芽并且只有八九叶散落在池中,那么“田田”一词对荷叶的描写当然就不可能达到朱东润先生所讲的“莲叶茂密貌”的状态;后面的“嫩碧”一词是对“田田”涵义的最好诠释,它的表面意思为荷叶的娇嫩碧玉,隐含的意思却是女子的年轻娇媚。另外唐代姚合的《和李補阙曲江看莲花》:“露荷迎曙发,灼灼复田田……日浮秋转丽,雨洒晓弥鲜。”其中“灼灼”一词缘自《诗经.桃夭》:“桃子夭夭,灼灼其华”中的诗句,“灼灼”具有光艳明亮之意,“田田”是“灼灼”的递进意,应有娇嫩可爱之意,而不是“莲叶茂密貌”的意思,诗歌里的“鲜”字对“田田”一词作了最好的注解。

诗歌后面几句反复咏唱,突出了一个“鱼”字,写出了鱼的动态,这是理解全文意思的关键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鱼”被赋予了深刻的涵义,在这首诗里“鱼”是一个隐语,指代情侣。鱼本来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它在满足原始先民“食”的需要之时,也产生了与“色”相关的生产艺术活动。闻一多先生曾经在《说鱼》一文中雄辩的提出了“鱼”具有配偶之意,我们可以在《诗经.陈风.衡门》中找到这一涵义的证据:“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诗中通过反复咏唱,突出了鱼的涵义,吃的是鲂鱼和鲤鱼,娶的妻子是齐国和宋国的女子,这里的鱼便是女性的隐语。为什么要用鱼来象征配偶呢?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除了它的繁殖能力,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的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其实这只对了一半,因为毕竟还有很多生物比鱼的繁殖能力强盛,如蚂蚁、飞蛾等,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鱼会情有独钟呢?这要归结于原始先民直接形象的思维方式。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指出:“从表面来看,因为鱼的轮廓,更准确地说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从内涵来说,鱼腹多子,繁殖能力强。当时的人类还只知道女阴的生育功能,因此在两方面的集合,使生活在渔猎社会的先民将鱼作为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可见鱼作为女性的隐语缘于女性生殖崇拜和生殖器的崇拜。时到如今,在我们的苗乡还有这样的民歌:“姐家门口有条沟,有对金鸡在里头;哥打金钩来下钓,好对鲤鱼莫吃钓。”民间歌谣依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古诗文中鱼意象作为女性的涵义。

在诗歌的后面几句,我们感觉出有《诗经》的遗风,它回环反复,互文见义,同时也启迪后世民歌,在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影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是古汉语中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每句话只讲出了意思的一部分,只有把所有有关的语句综合考察,才能看出完整的意义,它真正的意思是在各种市场购买与马有关的驰骋疆场的必需品,当然它的深刻涵义不只于此,这几句诗的目的在于写木兰匆匆奔赴战场,以突出战事的紧迫。我们可以以同样的思维来理解:“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几句以重词叠唱的形式,虽然是写鱼儿在莲叶间游戏穿梭的欢快情景,但明显地隐含了青年男女相互嬉戏和相互追逐之意,鱼儿在莲叶间游戏穿梭得越快,实际上是青年小伙对姑娘追逐得越猛。体味着这首民歌,我们仿佛看到了姑娘小伙相互追逐的情形, 仿佛听到了姑娘小伙欢快的笑声,也似乎被这种欢愉的气氛所感染。

每到采莲时节,在宁静美丽的江南水乡都会重复演绎着无数浪漫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多情的季节,这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让我们以萧贡古的《采莲曲》作为本文的结尾:“洋洋长江水,渺渺涨平湖;田田青嘉荷,艳艳红芙蕖;酣酣斜日外,冉冉凉风余;蒨蒨谁家子?袅袅二八初;两两并轻舟,笑笑相招呼;悠悠波上鸳,泼泼蒲中鱼;采采不盈手,依依意如何?”

出自 陌上桑 汉乐府 篇3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歌行汉乐府读后感 篇4

篇一:读后感

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出自《增广贤文》,它所讲述的大概意思是,年轻时不努力学习上进,年老时一事无成,只有独自悲伤了。其实,这句话的寓意是要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在老的时候还留有遗憾。这句话在汉乐府《长歌行》中也出现过,小时候我们也一直在吟唱。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含义,但是真的能做到不留遗憾,不会后悔的又有多少呢?

读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一句名言,我们能感受到诗人那气宇轩昂的呐喊,从此句名言中,我们更能体会古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衷心,也对自己努力学习或做事的决心。毛泽东曾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 是啊,国之栋梁,天之骄子,我们必须加油!珍惜少年大好时光!知识就是力量!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繁荣、强大作贡献!记住,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珍惜时间何等重要!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古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抓紧时间,努力苦读,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晚上还有明亮的电灯,条件比古人好多了,我们珍惜了吗?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惜时的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梦醒,街前梧叶已秋声。”都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

世界上珍惜时间的典范数不胜数,“发明大王”爱迪生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巴尔扎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更是拼命工作,一天只睡4个小时?? 现代社会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讯,就是利用时间的典范。他每天笔耕不止,发表了许多评击旧社会的文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当有人赞叹他是天才的时侯,他回答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鲁迅也有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细想自己,回想平时。常常整天在家看电视,回出去和同学玩,只有爸爸、妈妈在的时候,才会认真地看—会儿书,或应付一下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其它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看了那些巨人们的事迹,想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一句格言。我明白了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可贵!我从现在起,一定要牢牢抓住每一分—秒,不让时间从我身边悄悄地溜走。再想想我们班的少数同学,总喜欢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再把明天的事情拖到明天的明天做。或今天我好好玩一玩,明天再学习,可到了明天还是想贪玩,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入心思里,如果这样下去,又有多少明天能够你使用,够你学习呢?《明日歌》中所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如果只知道等待明天,被明天所妨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会一事无成,少年时不好好学,到老了再来后悔伤心也没用了。

每当我偷懒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每当我沉迷于游戏的时候,是它教育了我;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是它鼓励了我每当我们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时间总是一刻不停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去。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时间是公正无私的,它对每个人都一样,不会给哪个人多几秒,也不会给哪个人少几秒。如果谁想让时间过得快点就快点,慢点就慢点,那简直是痴心妄想。关键在于它的主人。我体会到,只有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才能做时间的主人,不做时间的奴隶。在上课时,我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就节约了上课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课余时间,除了做作业,多做一些有益而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就又节约了许多时间,我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时间的主人。“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一切。”列宁的这句话透彻地反映了时间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说明了一个人年青时不珍惜大好时光,到老了只能白白地叹息。如果年青力壮的时候就努力学习,那他就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一切,也就不会为年老时碌碌无为而感到悲伤。

我们正处于增长知识、吸收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抓紧时间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光辉成就;反之,如果不抓紧时间,把宝贵时间用来“痴迷看电视”、“打游戏机”“成天玩乐”,看来就只能“老大徒伤悲”,那长大将是一事无成,再来后悔伤心也就来不及了。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个明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应该像爱迪生、巴尔扎克—样,珍惜现在的每一秒每一分,只有这样,等到我们长大以后,才会感谢少年时的勤勉了。

时间一天一天悄悄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如果你不抓紧时间、利用时间,认真学习,时间对你就没用,你也不会得到任何知识。只有珍惜和利用时间,抓紧学习,才能得到丰富的知识,才能进步。记住: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给延误时间的人以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偶一回顾。时间又是有情的,对于珍惜时间的人,它却馈赠以无穷的智慧和财富。朋友们: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奋斗,打好底子,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而不是等天上掉下馅饼!不能抓住时间的人,只能是做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能是等到将来自己还在碌碌无为的时候,一个人感叹自己的不努力,自已独自后悔,独自遗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篇二:读书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 【1】《红与黑》读后感

当我快速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遗憾!于连是一个野心勃勃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物。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一些才华,当然他也有一副美好的面容。如果他是一个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的人,那他会和同他的阶级一样的人过着平淡但安稳的日子。但他不是,他为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于连天生有温柔易感动的心,他也善良,但是他把这些都隐藏起来了,装作冷酷的样子。为跻身与他地位完全不同的阶级里,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得时刻注意他的言行,以便伪装自己,明明看不惯身边的人,还装作顺从,而且大部分时间他都失去了自我。时刻怕被上流社会的贵族们藐视。

他对德.瑞那夫人的感情,开始是为了报复那些他厌恶的贵族老爷们,但后来却不知不觉爱上了她。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单纯温柔的贵族夫人,她有着天使般的脸庞,她即软弱有坚强,在与于连发生关系后,她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有无法拒绝于连,在深深的矛盾中,她因看到小儿子的病情严重而更加自责。她那因爱情与母爱两种感情折磨的心几乎要崩溃了,但当她在于连离开的几个月中无意遇上了他,她由于过渡的激动而晕过去。最后她因为于连而坐牢,他为了能见到他而四处奔波,为了于连她不顾一切。所有的羞却和担心害怕都不复存在了,她变得勇敢,她以前担心的名誉之类的念头烟消云散。当她知道于连被判死刑后,打算和他一起自杀但她疯狂爱着的于连阻止了她的这个

可怕的念头。最后当她得知于连被处决,她可在第三天就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痴情的女人。我比较同情和佩服她。

我同情于连小时侯的情况,他从来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经常受到父亲和两个哥哥的打骂,他周围人因此也轻视他,这对他以后的悲剧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我喜欢于连但是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喜欢他真实的一面,喜欢他具有的同情心和易感动的心。他能判断是非,但是他没有坚持他本来的意愿办情,我不喜欢玛帝尔德,他太骄傲而藐视比她地位低下的人,他还喜欢挖苦别人。对她这样任性自傲的女人,于连曾为了她痛苦伤心过,后来有耍些手段得到了玛帝尔德的爱情。但在他失去一切之后,他才大彻大悟,才勇敢面对一切,坦然地承认自己的虚伪与野心,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他因此更加珍惜他真正爱着的德.瑞那夫人。最后于连这令我怜惜的人物在平静的心态下离开了人世,我不能理想于连这种狂妄的心,我喜欢没有野心的他,喜欢他在没有伪装下的俊俏动人的相貌。不喜欢他故作冷漠的表情。

这本著作有两处使我感动:一处,当德.瑞那在教堂看见于连而晕倒。另一处是结局,太不幸了。

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渐渐长大了,我感到了知识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从何说起。爸爸、妈妈为我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常常买许多书让我阅读。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们家里开展成语比赛,该我说成语,妈妈说意思,我翻开成语词典,说道:“金蝉脱壳(ké)。”刚一说完,爸爸、妈妈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的惊诧,说:“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读什么。”“噢!是?金蝉脱壳(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以后要注意多读书,那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现在,当我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

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更爱读书了。

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名著有所了解;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就是看一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幽默,更加富有想象力。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你能说读书不快乐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9、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0、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茨威格

22、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23、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2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26、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篇三: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

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 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一 青岛东胜路小学 六年级一班 王明君 《卜算子·咏梅》出自陆游之手。全诗上下透露着一种苍凉感、一种悲伤感、一种无力感、还有一种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在冬天开放的梅花,要独自与风雪斗争,要拼尽全力去争夺那仅有的半分之一的生存希望。他要独自承受来自风和雨的打击,还要独自承受冬天的苍凉,没有朋友的寂寞......难道他还不够可怜吗?你身为同类为什么还要打击他?难道他有早开的权利是他所能决定的吗?难道只有他放弃生命,你们才会接受他?不,不是这样的。当一个生命在同类中显得非常出色时,难免会遭到嫉妒。但他的出色也是用同等价值的东西换回来的。正是蜡梅花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才受到了人们的赞赏。梅花,你苦战三季,才迎来在冬天开放的权利。在这三季中,你要独自承受来自同类的冷嘲热讽。你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同类们冷眼相待下苟活三季,在冬季中化悲愤为力量绽放出你最美丽的容颜。梅花无意与他人争夺早报春的“权利”,只因自身的需求却引来了众花的嫉妒。听了古今的名人对梅花的赞赏,我们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学习梅花凌寒怒放

的品质,不畏人生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像梅花那样,时时早、时时早,做“东风第一枝”。“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二 青岛东胜路小学 六年级一班 冯超 我,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从一个惧怕语文课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喜欢语文,挚爱文学的学生,而在经典诵读学习过程中的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对我启发很大。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全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为:美好的春天的早晨,葵承朝露,晶莹青翠,正等着太阳的光和热,万物一派生机!但担心这好景不长,只要秋天一到,叶黄花落,便是一片萧条了。在想想百川东流归大海,一去不复返,哪里会再向西流回来呢?人生要趁少壮的时候努力,否则,只有到衰老的时候空自懊悔悲叹了。在诗中有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句子,这句话说的没错。日子慢慢地过去了,人也慢慢变得衰老起来。转眼间,你不知不觉地由儿童变成中年人,然后再变成老人。到那时候,你会感到空虚,感到寂寞,感到悲哀。

(读后感)回想幼年的时候:日子从玩耍里过去;日子从电视的屏幕里过去;日子从洗澡时过去;日子从睡觉时过去;日子从逛街里过去;等你老时你当然会感觉到它从你眼前过去。今天,我们还年少,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现在应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多学知识,练好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回报祖国。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让我们珍惜时光,为祖国的强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篇5

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中接连例举了5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由爱变恨的变化和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当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依然决定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女主人公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c、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薤露》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表达人们对死的厌恶之情的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就是一个典型,由太阳的升降联系到人的个体寿命。太阳每天东出西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没有尽头。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有限的,生为出,死为入,一出一入变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从而和反复出入、永恒存在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大胆地想象,期待能够驾驭六龙在天国遨游,盼望神马自天而降,把自己载入进入太阳运行的世界。《艳歌》则描绘出衣服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两首诗歌都把人神仙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

a、两汉乐府诗叙事诗大多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大多数叙事诗多具有完整的情节,不局限于一两个生活片段,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述的一般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一条是刘兰芝与婆婆、兄长的矛盾及冲突;一条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相互同情和日益加深的过程,这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b、当中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与叙事而略与抒情诗其的一大特点。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造实践中努力吧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是两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当中的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繁简有法表现如《陌上桑》中详写了众人观罗敷、罗敷夸耀夫婿的场面,其余则略写;《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c、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

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

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汉乐府二首 篇6

一、乐府存在并兴盛的原因

1. 乐府在秦朝就已经出现, 其证据是1977年在秦始皇陵墓附近

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 钟柄上铭刻有秦篆“乐府”二字。秦朝时乐府隶属于“少府”, 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汉承秦制, 建立乐府的设想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经提出, 但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 因此未能实现。

2. 西汉建立后, 到汉武帝时, 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 建立

了乐府, 其指导思想是“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遍, 下不知四守。愚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 民所知从矣。”

3. 汉武帝时, 彻底解决了北方的匈奴扰边问题, 社会稳定, 经

济发展, 物质条件丰厚, 因此才有了设立乐府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基础, 汉武帝将郊祀定于乐府, 此时对旧代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 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定郊祀, 设乐府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产物。

二、乐府的社会作用及其意义

乐府的主要职能是采集民间乐、编创音乐曲调、乐队排练等, 其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汉书·礼乐志》记载:“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 造为诗赋, 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从上文中可以看出, 乐府采集民歌规模很大。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乐府搜集的西汉民歌, 有数可考的有138篇, 如揭露封建统治罪恶的《战城南》, 表现热烈而真挚爱情的《上耶》、《有所思》, 清新朴素的《江南》等, 以及优美的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等。乐府的任务除了采集民歌、编曲配乐外, 还创作并填写歌辞, 研究音乐理论, 进行演唱、演奏。

乐府盛行了很长的时间, 形成了歌曲和歌舞音乐的繁荣局面, 一直到隋唐才由燕乐代替了它的历史地位。乐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 又融合了外来音乐的因素, 因此比以前更为发展了, 发展出了多种形式, 如《孤儿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另外, 乐府的表现力也大大提高了, 在大量的乐府歌曲中, 表达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反映了人民的生活, 社会的风俗等。乐府音乐的曲谱没有直接流传下来, 但是其中的一些存于古琴曲中, 并已经变成了器乐曲, 从而间接保存下来。这一时期, 乐府歌曲和歌舞音乐及其流行。社会上各个阶层都爱好乐府音乐。如王灼《碧鸡漫志》载:“汉文帝使慎夫人鼓瑟, 自瑟倚而歌……”;葛洪《西京杂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 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 歌毕, 每泣下流连。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歌《出塞》、《入塞》、《忘归》之曲, 侍妇数百皆习之, 后官齐首高唱, 声彻云霄。”

乐府机构的建立, 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宫廷享受音乐的需要, 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相当广, 涉及当时中国各个地区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 对当时我国音乐创作、演奏和演唱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社会的同意和稳定。无论是华夏的原有的“楚歌”、“秦声”还是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新声”, 都是乐府演奏研究的对象, 并在乐府中互相交流融合后得到发展。因此, 乐府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对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 汉乐府在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乐府音乐的发展之所以成为当时音乐史上最具有影响的事件, 其决定性的因素是统治阶级对音乐艺术的大力提倡。首先, 乐府音乐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民间和外来的有利因素, 劳动人民的艺术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有力因素, 但是, 在阶级社会中, 决定艺术主要面貌的常常不是劳动人民的民间艺术, 而是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艺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同时也支配着精神力量生产资料, 因此,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 在汉成帝 (公元前33年——公元前5年在位) 时达到空前的地步。《汉书·礼乐志》记载:“是时, 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疆、景武之属富显于世, 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 至与人主争女乐”民间音乐的盛行对于统治阶级提倡的雅乐无疑构成严重的威胁, 尤其在西汉后期政治、经济不断衰落的情况下, 这一矛盾更加显得尖锐。因此, 天生不喜欢音乐的汉哀帝在绥和二年 (公元前7年) 即位后, 便迫不及待地取消了乐府机构。诏书曰:“郑声淫而乱乐, 圣王所放, 其罢乐府”。因此存在了106年的汉乐府就此宣告结束了。乐府虽然被取消了, 但无论是豪富还是平民依然热爱“郑声” (“然百姓渐渍日久, 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 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 由此说明, 民间音乐的传播不是政治统治能禁止和控制的。

三、汉乐府对音乐文化“非遗”工作的借鉴意义

汉代的乐府设立其本质和出发点是为政治统治而服务, 是国家政治的辅助工具, 同时也是为贵族阶级, 尤其是为了满足王室享乐的需求。而现今的音乐文化“非遗”保护工作是基于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但正面临衰落的音乐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而开展的。两者从主观上具有本质的不同, 但是在客观上却都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作用, 所不同的是两者在具体的运作上又有不同。但笔者以为“非遗”保护工作可以对乐府的某些具体运作措施进行一定的借鉴。

1. 乐府因为是汉代王室设立的国家机

构, 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力地位, 其中的乐官虽然较之其他政府官吏地位低下,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具有王室家奴的意味, 是王室的艺人, 是“吏”而不是“官”。乐府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并专业化的机构, 在职务上涉及了与音乐有关的多方面的事务, 如上文说述的收集民间音乐、编创新曲目、乐队编制排练、音乐理论研究、歌唱研究等, 甚至包括舞蹈艺术方面。因此, 乐府首先是有关音乐的综合性机构, 不但收集原有的音乐资料, 更难能可贵的是乐府在收集整理音乐资料后对其进行研究, 并进行新的创作, 即使这里的音乐创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自由性, 但最终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创新, 是一种音乐动态性的保护。而现今的音乐文化“非遗”主要是侧重于对现有音乐形态的保护, 正如某些音乐学家所倡导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因此, 较之乐府对民间音乐的保留和传承, “非遗”保护是相对静止的音乐文化保留。

2. 乐府对于音乐的传承更全面, 而“非

遗”的重点放在了民间音乐的表演方面, 如主要用拍照、录音、录像等电子方式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措施, 而对于相关的音乐所涉及的文化信息、音乐本体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则次之。因此, “非遗”应该拓展对音乐文化的保护空间, 从更全面, 更深入的层次上开展, 把相对静止的保护方式转化为动态的, 开放性的音乐文化保留和传承, 并有所发展。

3. 乐府的乐官虽然是作为官属的艺人,

汉乐府二首 篇7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乐府中描写“死亡”主题的诗篇进行细读研究,探究汉乐府描述“死亡”主题的浪漫主义精神,其浪漫程度,虽不能与楚辞比肩,但是浪漫色彩斑斓闪烁其间,异常动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魔幻奇异的想象色彩;浓郁悲怆的悲剧基调;物我合一的神秘意境。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发现,汉乐府中对于“死亡”主题的表达,有着鲜明的浪漫特色。

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才歌谣,於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敢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之薄厚云。”汉乐府就以其杰出的叙事手法和现实怨刺精神闻名。诚然,当我们阅读《鸡鸣》中富贵之家的奢华生活、《平陵东》中现实之残酷黑暗、《孤儿行》中孤儿的孤苦悲哀、《东门行》中丈夫的被逼无奈时,就会联想到一副真实生动的汉代社会图景。然而,当我们仅仅拈出汉乐府中描写“死亡”的章节时,却会发现其手法是极其的奇幻浪漫,这些诗歌中不仅具备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其语句、其造词、其所塑造的意象、意境皆具浓郁的浪漫色彩。

一、魔幻奇异的想象色彩

在以“死亡”为主题的汉乐府中,魔幻奇异的色彩非常鲜明,这当然和古人的认知程度有关,正如《礼记·祭法》中所说“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礼记·祭义》中所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因此,在古人眼中,除了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灵魂的世界、鬼的世界。同样的,大自然中的动物具备灵性。比如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当面对“死亡”这样令人无法理解并且恐怖的自然现象时,先民想象的翅膀无疑展开,把这种对“死亡”的奇异感受凝化为诗歌,表达恐惧和悲哀。这就构成了诗中人鬼对话,人与动物交流,鬼与动物对话,鬼与鬼伯对峙而相交织的魔幻世界。我们先看,汉乐府之“死亡”中营造的魔幻世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诗描述的是死后的尸体,毋宁说是鬼魂与啄食其腐肉的乌鸦的对话,鬼魂对尸体说,我没有得到安葬啊,腐肉怎么逃的掉呢?你为我嚎叫一下吧。我是逃不掉的。这是何其诡异而又生动的画面,而正是通过这样生动富于想象力的画面性描述,作为读者的我们才能了解到“野死”是多么的悲哀,而如果是良臣为国战死而“野死不得葬”的话,那更是凄凉欲绝。前人评价这首诗说“腐肉做人语,妙。‘可’字,‘谅’字,‘安能’字,极尖极冷。‘水激深深,蒲苇冥冥’八字。浑如一幅古战场。”(顾茂伦《乐府英华》卷三)的确,正是这种用词的精准才能塑造出这样一幅动人心魄的阴冷的鬼与乌对话的图画。试想一下,苍茫阴暗的古战场上,乌鸦一边凄厉的叫嚣一边啄食着已经腐烂的尸体,鬼魂在旁如泣如诉,哀求乌鸦不要吃自己的尸体,再加上清冽、清冷的水声和飘摇在风中的蒲苇,这情景不但悲凉,更是魔幻阴暗。陈祚明评价这首诗——‘水深’八字沉郁,‘枭骑’二字悲壮,末段淋漓凄楚,‘暮不夜归’句劲,朝望军士而动感怆之心,死者诚可哀,而偷生者多。忠臣不可得,而思良臣,全师早归为上,亦《大风》之意。颇,牧之怀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乌生》亦是如此:

“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唶!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工用睢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唶!我一丸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间。唶!我人民安知乌子处,蹊径窈窕安从通,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复得白鹿脯。唶!我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钩尚得鲤鱼口。唶!我人民生各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

全篇借“乌”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乌”死后,魂魄飞扬上天。然后回首自己的出生,成长,直至死亡。又借白鹿,黄鹄,鲤鱼的故事来表达“我人民生各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的哲理。全篇借动物之口来表达生死命运之无奈之叹。因而有学者称之为“‘奇杰之调’。‘唶’读嗟叹之音也,‘端坐’字妙,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出入乌东面’写人,并且有致魂魄飞扬语,奇,正是哀其寿命。‘阿母生乌’故反言一段,若追怨乌不知避患。下乃引白鹿等,畅言之,见患至本不可避。“蹊径”句,生动!”(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这首诗歌犹如一个人的回忆录一般,讲述人生,叙述哲理。但主角却是一只鸟,诙谐有趣的同时又显示了作者想象力之奇崛夸张。综观两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其都具有奇思妙想之魔幻,想象力之丰富,语句之生动夸张,令人拍案叫绝。可见古人对“死亡”之迷惑与敬畏程度之深,只能借用这种浪漫的手法进行诗化表达。

二、浓郁悲怆的悲剧基调

从人类诞生起,“死亡”就是让人恐惧而又悲痛的事件。更何况在医学、科学技术都不够发达的古老年代,“死亡”无疑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悲剧主题。汉乐府中表达“死亡”不仅是奇异魔幻的,并且是浓郁悲怆的。这种悲怆并非展示血淋淋的事实,而是朦胧的甚至是具有着哲理的深刻,是种带有浪漫性质的悲剧。同样,这种悲通过奇妙高超的描绘手法表达出来,使其带有戏剧性、哲理性。前有借“鬼雄”以抒其悲愤的《战城南》,又有《薤露》《蒿里》这样的挽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露》)“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前者以薤上露为比喻人生的短暂,悲怆动人。后者又以魂魄与鬼伯的对话与对峙,凄凉委婉。先民对死亡的恐怖想象在这样凄厉的想象中被暴露无遗,凄婉而又悲恸。

汉乐府是中国叙事诗歌的一个高峰。且看简短急促的叙事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意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全诗四句,仅16字。但其中的哀伤只仿若千言万语在空山中回响,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仿若短小的戏剧故事,但对于堕河而死的公子的悲伤却无法自止。因而有学者“一句一转,一转一哭,节短调悲,其音自古。”(王尧衢《故唐诗合解》卷一)有人称之“尽人凄凉无尽”(顾茂伦《乐府英华》卷五)或“不增一语,其哀无比。”(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全诗如前所说,并未展示血淋淋的事实,但表达了无尽的悲哀。沈德潜在《古诗源》中亦评价这首诗歌“缠绵凄恻”。汉乐府中“死亡”主题的悲歌不仅具备哲理性,戏剧性,且带有朦胧的浪漫色彩。我们简单的比较一下刘兰芝和焦仲卿之死与朱丽叶和罗密欧之死。刘焦之死的结局是“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多么的富有诗意且浪漫!后来者的爱情诗歌“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对这种原始浪漫的循环表达。这显然比朱丽叶和罗密欧那种在残酷、血腥下的死亡要浪漫的多,因为这里没有毒药、刺刀、血腥、阴谋、误会和复仇,只有五彩斑斓的鸳鸯双宿双飞,自由并行。

三、物我合一的神秘意境

意大利著名文论家维柯曾说:“诗的最崇高的动力,就是对本无感觉的事物赋予感觉和情欲”。这种原始性的诗性思维自古皆有。犹如杜甫所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感情可以移位到没有意识,思考能力的动植物身上。汉乐府中“死亡”主题的诗不仅具有物我两化,物我合一的境界,并且这种境界是奇异而又神秘的。如《薤露》,将露珠比作人命,可显人命的异常脆弱。同样《乌生》借“乌”之口表达人之悲哀,是如此的生动,这比从人口中唱出更显得形象。在这里,“乌”是有灵性的,是思考的。其悲凉与人类的悲凉类似,且具说话能力。此时,人与“乌”不分彼此。《枯鱼过河泣》是一则短小寓言。枯鱼过河哭泣,后悔自己的死亡,写信给鲂鱼,希望后者要谨慎,不要重复当初他的下场!不仅表达自己想重回生命饱满状态的愿望,这更是借自然之物的口道出作者的心声!更甚者,这种物我合一的手法就创造出神秘的境界。再看《战城南》:“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二句。本为写景之语,实为烘托之词。这两句营造了一个凄厉残酷的悲景来衬托战场上这悲哀惨烈的一幕!此时,水中的蒲苇仿佛都在为死者哀鸣。这一幕让死亡让死亡显得可怖,但又如此神秘莫测。《蒿里》亦是这样一幅图景。人死精魄归蒿里,因为“人命不得少踟蹰”,在这里遭受鬼伯的催促。试想一下,大量的鬼魂聚集在蒿里,天空无月,野草摇摆,风声呜咽,如果这幅情景都不能表达死亡的恐怖神秘,那死亡又该如何表达?因而,汉乐府中“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浪漫色彩。物我合一的境界就是将人的生命自身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将自身比对于自然,思考生死。郊庙歌辞《日出入》便是如此:“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

这绝对不是一首简单的祭祀之歌,而是在抒发祭祀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并且向太阳神祈求个人生命的永恒延续,但是人类怎么可以和太阳比肩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四时春夏秋冬却是永恒的,以前,当我们生活其中的时候,会觉得和自然相依偎,栖息其中,与之共存,但现在体悟生命值浩荡哲理,才发现“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春夏秋冬不是我所拥有过的春夏秋冬,它亘古的存在哪里,默然凝视人间之生死离合。人们翘首云天,盼望那曾带著黄帝仙去的“乘黄”降临的时候,“龙翼马身”的乘黄,却总是渺无踪影、不见下来。此歌结句“訾,黄(乘黄)其何不倈下”,正绝妙地抒写了人们盼而不遇的一片失望之情。读到这里笔者不禁觉得人不如不要去求长生,而应该顺其自然而死,融入自然之道中。这样,生在自然,死于自然,才是生命的完美完结。因而及其赞同陈本礼《汉诗统笺》解释的这四句话∶“世长寿短,石火电光,岂可谩谓为我之岁月耶?不若还之太空,听其自春自夏自秋自冬而已耳!”这大概也许是生死之真谛吧。

综上所述,以“死亡”为主题的乐府诗,可以观照出古人对于“死亡”这一命题的疑惧性。当表述对其的神秘感受时,运用运用夸张瑰丽的想象,精炼绮丽的语言以及其高超的表达技巧使其具有悲剧性,戏剧性,哲理性,并打上深深的魔幻色彩。

[1]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79.

[2]孙希旦.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1989.

[3]沈德潜.古诗源[M].中华书局,2006.

上一篇:论曹操大学论文下一篇: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