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的审题立意(共8篇)
近日,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该名单中的35位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学历,且清一色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其中,仅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有20名。此事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论。
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是否是大材小用?当这一道辩题摆在你面前,你会支持哪一方?
请根据以上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引发人们热议。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可以认为不是“大材小用”,可以从职业取向、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重视基础教育等方面分析立意;也可以认为是“大材小用”,需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此角度不建议)。
参考立意:
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大材在小岗位上也会有大用;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的根基,硕士博士到中学任教大有可为;让高层次人才当教师有利于人才培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观点“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然后结合不同的人物事例进行分析论述,如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仍然有一些人拥有了不平凡的人生,因为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情有独钟。结合汶川地震中那后一群可爱、可亲、可敬的武警战士、袁隆平、邓亚萍等事例来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对一件事情情有独钟,投入感情,认真的去做好它,就一定能有非凡的成就;平凡亦是伟大,也唯有平凡能造就不平凡。
一、作文分析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联想,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人的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立意:本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引发人们热议。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可以认为不是“大材小用”,可以从职业取向、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重视基础教育等方面分析立意;也可以认为是“大材小用”,需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此角度不建议)。
参考立意: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大材在小岗位上也会有大用;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的根基,硕士博士到中学任教大有可为;让高层次人才当教师有利于人才培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观点“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然后结合不同的人物事例进行分析论述,如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仍然有一些人拥有了不平凡的人生,因为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情有独钟。结合汶川地震中那后一群可爱、可亲、可敬的武警战士、袁隆平、邓亚萍等事例来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对一件事情情有独钟,投入感情,认真的去做好它,就一定能有非凡的成就;平凡亦是伟大,也唯有平凡能造就不平凡。
素材:转变就业观念,发挥专长,做到极致,才能成“状元”。
时代在变化,每个人自我价值体现的方式也在变化,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如果自己真是个“大材”,就不需要害怕大材小用,就应该更加勤奋,以卓越的表现和成绩,让人佩服、称赞,从而实现“大材”大用。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根本不是人才,但是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向历史证明了自己的伟大。李白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尽管唐玄宗不认他这个人才,但是李白以自己的诗篇,证明了自己实在是中华文化的天才。历史发展虽然确实埋没了许多人才,但是也让更多的、数不胜数的英杰、伟人,如耀眼的繁星。体育比赛总有黑马杀出,演艺界常有新人涌现,都很能说明真正的人才是不可能永远被埋没的。
那些觉得自己小材大用,而实际上很有可能不是“小材”,只是为人低调、谦虚的人。这样的人,必然能够踏实肯干,勤奋好学,以勤补拙;这样的人,必然领导器重,群众佩服;这样的人,必将进步地快,即使真是“小材”,也必然能终将成长为“大材”。
当前浮躁的时代,不少人容易眼高手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安于踏踏实实做事,只会抱怨和指手画脚。他们愿意看、愿意说,却不愿干。看到别人工作,他们嗤之以鼻,评论起来头头是道,可若要将他安排到同样岗位,却做得不如别人。这样的人最爱抱怨“大材小用”,其实是自不量力。
当今需要抓住难得发展机遇,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扩大教育硕士规模,坚持培养原则,确保培养质量。
教师是平凡的,普通的就象一颗小小的铺路石,没有水晶纯净,没有宝石艳丽,更没有钻石那般光芒四射。我曾经这样想过:谁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局限在那小小的三尺讲台?谁愿意,面对着一群懵懂的孩子日复一日地传授着相同的知识?谁愿意,在一届届学生的迎来送走中看到自己的年华流逝?可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能满足那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眼神,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愿意。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不选择捷径,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认真、踏实地工作,积以时日,梦想变为现实,事业获得成功,这就是非凡的凡人。
三、优秀标题
1.教育需要人才
2.以“大材”育“大才”
3.大材施教,未必小用
4.民族发展,教育先行
5.投身基础教育,岂能言“屈才”?
6.平凡铸就不凡
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审材料:对文字的表述内容不能断章取义, 不能脱离了对整个材料的完整认识, 要全面解读材料。只有全面审读材料, 才有可能靶打十环, 命中红心, 而不至于偏离命意甚至相悖万里。从审题角度来看,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写什么”入手, 压缩材料
1. 抓关键词句。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 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例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 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 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 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 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读这则材料, 就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 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初露锋芒说“下一个”, 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 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例2: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要是你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 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 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2. 筛选信息。
筛选信息的主要作用是找出主要的、重要的内容, 除去次要的干扰信息。例3:海里有一种哺乳动物, 叫抹香鲸。它的胃里有一种病态分泌物。把它从体内刚取出来的时候, 它有一种难闻的气味, 但在人们对它进行洗涤、烘干后, 它就变成了世界驰名的龙涎香了。审题时我们可以列出如下主要信息:
物:病态分泌物———洗涤、烘干———龙涎香;人:不好的东西———处理———好的东西;有缺点的人———教育———优秀的人
二、从“为什么”入手, 分析材料
例4:古代有一个渔翁, 一天, 在井里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 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 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 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 这是为什么呢?
结果———两条大鲤鱼三条鲫鱼几只米虾空白;原因———井里捞鱼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 能较快速地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 方有丰硕的收获。
例5: (哲理诗)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的透明。
“写什么”———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的苍白的透明。“为什么”———分析材料:透明的露珠因为折射不同颜色而产生不同形象, 因为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色彩。
立意: (1) 相同对象 (人/事/物) 在不同位置 (背景/环境) 会有不同的形象 (角色/价值) ; (2) 位置与形象 (角色/价值) 。
三、从“怎么办”入手, 解决问题
例5:立意: (3) 正面立意:适应环境; (4) 反面立意:坚守自我;不因环境 (际遇) 而失去自我; (5) 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 (6) 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 营造和谐的社会。
四、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例6: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 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话题作文的核心一定是“话题”本身,审题立意时,应把重点放在“话题”上,而不能受到材料的干扰,有时甚至可以不管材料。话题作文的类型,大致如下:
一、观点性话题
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指向的观点,用来拟制为话题作文的“话题”,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观点性话题”。如:
有人说,有什么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病;没有什么都无关紧要,千万不要没有钱。也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请以“我看钱这东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我们在拿到这样的题目以后。如果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很容易写到大谈金钱的作用,弄不好还有拜金主义的思想流露,那就和命题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显然是要我们去阐述充分肯定金钱的作用,但也要阐明对金钱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全面把握材料,让文章在合理的范围内纵横驰骋,而不游离于命题之外。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在作文时,这类话题启示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沿着它所给的线索向前延伸,不能偏离航向。
二、范围性话题
话题既没有表明什么观点,也不提供几个事物或现象的比较,而只是圈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至于写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由度很大,这类话题其实也就是“范围性话题”。“范围性话题”等于为我们的写作画了一个无形的圆,使我们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都只能局限于这个特定的圈内,不可超越。例如:
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变化”上,而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去改变世界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三、关系性话题
有些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涉及到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那么命题人在拟定话题时就可以将这两种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性话题”。审读关系性话题作文,容易陷入两种误区:
其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2003年全国高考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性话题作文为例。首先,考生在审题时应从两者的因果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思考;其次,考生要运用辩证法思想,在把握两者之间因果关系上做文章。即思考是否感情亲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正面的影响;最后,在种种不同的思考中把握住根本性、结论性的东西,将其作为文章的主题思想。
其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关系性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四、对比性话题
有时候话题作文的提示性材料中会涉及到两种互相矛盾或者是对立的现象或态度,命题人就有可能将此作为作文的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比性话题”,也可以叫“正反对比话题”。如:2006年重庆卷的“走与停”和05年福建卷看图(圆形和星状)作文,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作文。
在审视“对比性话题”时,我们不能像以往写议论文那样,肯定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也无须两者兼顾。完全可以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无论怎样选择,都只能是所给话题中的一部分,不能另立话题。
1.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角度提示】:阅读材料,我们会找到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擦亮你心灵的窗子,你会发现更真实更精彩的东西在闪闪发光,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不是可以直视的,要用心去发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擦亮窗户就是擦亮眼睛、擦亮心灵。擦亮心灵的窗户,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东西都是你没看过的。擦亮你的窗子。
这是一个比喻型作文,我们应善于从喻体中发现本体,然后通过联想类比,这样才能打开思路。这里的窗子并非只是实指的窗子,而有更深层面的意义,是非物质化的心灵、认识、修养类的窗子。隔着物质的窗子看世界有时会很不分明,很不清楚;隔着心灵上的窗子更会让心迷失方向。这个话题可以写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或缺点,可对于自己的问题或错误往往看不到,因此别让灰尘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擦亮窗子可以使我们看清这个世界;因此多找到自身的不足,检讨一下自己,而不要一味地怪罪别人。文章需要从这个层面展开,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2.有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有这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妙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妙的歌,曲终而命绝。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疼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声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角度提示】 主旨: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
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荆棘鸟从离巢便不懈寻找着荆棘树,经历磨难,超脱自身的痛苦,唱出最美的生命绝唱。①超脱出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②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活中的荆棘;③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
如何让把握寓意。
1、提取关键语句。
2、明确材料主旨
3.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角度提示】写优势互补才能够达到共赢。
1、相互映衬,构筑和谐
2、互惠互利,实现双赢3.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4.巧“借”巧“还” 牵牛花借枯树之躯,得以昂然,此巧“借”;攀而附之,展叶开花添美丽,也使枯木逢春,此巧“还”。于巧借巧还之中,牵牛花得以笑傲枝头,枯木得以久病逢春,田地间万物因之和谐、因之美丽。
4、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腹地有一个小村庄比赛尔,它紧贴在一块仅有1.5平方千米的绿洲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所迫,村民们曾多次试图离开那里,但无论向哪个方向走,却一次次有走回原地。原来,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凭感觉前行,常常会走出大小不一的圆圈,从起点再回到起点。1926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肯?莱文来到这里,他教会比赛尔人认识了北斗星。他们沿着北斗星指引的方向,只用了三天就走出了大漠。【角度提示】(1)科学改变世界(2)方法决定成功
5、有一家人生活很贫困,一位富有的女士很想帮助他们。一天,这家人的邻居去找那位女士,劝她不要管他们,因为他们是在装穷。这个邻居说:“这家的孩子天天都能吃上美味的食物。”
当天中午,富有的女士去拜访那家人。她刚要叫门就听到屋里有人说话,一个小女孩说:“今天你要吃酱肉吗?”另一个女孩答道:“不,今天我想吃烤鸡。”听完这番话,女士敲了一下门,然后走了进去。她看到两个小女孩坐在桌前,而桌子上只有几片薄薄的干面包,两个冰凉的土豆和一罐水。那位女士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家人说,他们把这点可怜的食物想象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一个小女孩说:“当您把面包当作水果饼时、面包就会变得非常可口。”“如果把面包当成冰淇淋的话,它会更加美味。”另一个小女孩说。
【角度提示】(1)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2)乐观是快乐之源(3)美好的心态孕育快乐
6、一阵海啸过后,沙滩上出现了许多鱼。它们的心被无奈与痛苦充斥。有的鱼,选择自暴自弃,一动也不动,在寂寞的等待中结束了生命;有的鱼,不停地跳跃,想回到碧蓝的大海中,但没过多久,它们就累死了;有的鱼,它们知道回去已不可能,但努力呼吸适应没有水的新环境,在呼吸中他们长出了肺,鳍也变成了四肢,于是,它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许,陆地上的生活比海洋里的生活更美好。
【角度提示】(1)适应是硬道理(2)用行动改变现实(3)学会调整(4)积极应对(岂能坐以待毙?)
7、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乡镇给失业家庭各发放1000元补助,一个宣布为“救济金”,一个宣布为“保险金”。前一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后一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同样是1000元,效果确实如此不同。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表述和产生的不同结果蕴涵着什么道理?你对此又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角度提示】(1)从积极的角度思考,生活便会焕然一新(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健康心态,积极生活
8、(1)袁隆平一行三人组成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乘飞机到达洛杉矶。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已经打着牌子在机场迎候。初次见面,威尔其闹了个以貌取人的笑话。袁隆平笑道:“威尔其先生,您认错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刚果布’,也就是‘非洲黑人’的意思。”“您真了不起,袁先生。一认清您,我就想象出您的伟大发明是怎样取得的了。”威尔其敬佩地说。
(2)袁隆平说:“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闪烁,神采焕发。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你对发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
【角度提示】(1)伟大的成就,来自忘我的奋斗(2)钢铁是这样炼成的(3)兴趣引领成功(4)对科学的追求就是对美的追求
9、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马上要开了,一个穿着整洁的青年一步跳上了已经启动的车子,回头对售票员说:“我的皮夹被人偷了,没钱了。”售票员说:“没钱就不能上车。”这个青年理也不理地坐到位置上。售票员让他下车,他装作没听见,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车上的人议论纷纷:“就5元钱,值得这样吗?”“也许是没有钱了,开车吧,就算做件好事。”“这样拖着,我们怎么办?”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一会儿,一个大学生模样的人掏出5元钱,对售票员说:“我替他买了吧。”售票员接过钱,给了车票。车子开出不久,那位没买票的青年人掏出手机与别人滔滔不绝地聊天„„
【角度提示】(1)坚持原则,维护秩序 2)遵守规则,社会有序和谐(3)动机与效果
10、一个酷爱芭蕾舞的女孩决定将跳舞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她很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天分。于是,当一个芭蕾舞团来到女孩居住的城市时,她跑去求见该团的艺术教练。女孩说:“我想成为最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天分。”“你跳一段舞给我看看。”教练说。5分钟后,教练对女孩摇摇头说:“不,你没这个条件。”女孩伤心地回到家,把舞鞋扔到箱底后再也没穿上。多年后,她去看芭蕾舞演出,在剧院门口又碰到了当年的教练。她给教练看了自己家人的照片,并聊起了现在的生活。她说:“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您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我没有当舞蹈家的天分呢?”“哦,你跳舞时我几乎没怎么看,我只是对你说了对其他所有人都会说的话。”她气愤地叫道:“您的这句话毁掉了我的一生,我原本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舞蹈演员的!”“我不这样认为。”老教练反驳道,“如果你真的渴望成为一名舞蹈家,你是不会在意我对你说的话的。”你怎样理解这件事?请以“谁动了我的‘舞鞋’”或“谁动了我们的‘舞鞋’”为题作文。
【构思提示】这是命题作文。“舞鞋”是比喻理想、目标、爱好。在选择题目中的“我”或“我们”的时候,要考虑你的素材,以及题目的难度。“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对于一个目标坚定而又能果敢行动、发愤努力的人,世界都要为之让路!那些毫不负责任的言论又岂能左右他们的脚步?
8、有一只鸟从远处飞来,捕鸟者张开鸟网等着它,鸟一头扎进了网,捕鸟者轻而易举捕得了鸟。这时捕鸟者发现,鸟只是钻进网上的一个网眼,于是有人便制作了只有一个网眼的捕鸟网,结果再也捕不到鸟了。
吸引了无数好事之
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
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
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
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
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
遍的赞赏。
我们来做这个小练习。
判断下列立意的是否正确。
请判断以下立意是否正确.
1、应顺应自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
2、残缺也是一种美。
(√)
3、坚持就是胜利。
(×)
4、攻书莫畏难。
(×)
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审题立意的方法:
从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入手。正确的判断应是——(点击幻灯显示):
实事求是
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一些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具有明显地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总结:请看大屏幕(看第十四张幻灯):
按图索骥
乌鸦学抓羊“下一个!”引狼逐鹿为维纳斯接断臂
从分析原因入手从抓关键句入手从辨明关系入手从感情倾向入手
新材料作文给了我们新的感觉,新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牢记的是——(打开第十五张幻灯)请大家一齐朗读一遍:
点睛之言
1、根据所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
2、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好,我们研究并总结了四条审题立意的方法,但是,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咱们要实战演练一下。请看大屏幕(点开第十六张幻灯,指一生读完后小组讨论):牛刀小试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认真审题,写出两个以上的立意。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或者局部,自主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要求:小组讨论,推出代表发言。注意每组的立意至少有两条,发言不得重复前组同学的观点(老师巡视并参与)。
小结:请看大屏幕(点开第十七张幻灯):
肯綮之言:
(一)为人、做事要诚实、脚踏实地,不应弄虚作假,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外表不漂亮,但也可以追求心灵美(诚实才是真的美);美丽不需要伪装,可以用心去塑造。不必借外表美来提高自己;弄虚作假要不得。
(二)自己先天不足、条件比别人差不要紧,只要有进取之心,肯努力,善于博取众长改善提高自己,一样可以脱颖而出。
(三)对待那些借用自己的优点而提高甚至超越了自己的人,我们应该怀有宽容、大度之心,不应妒忌甚至损害对方。
(四)不应只凭表面现象去评判人。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研究学习了了新材料作文的的特点及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和方法,就等于掌握了高考作文之门的钥匙。我们只有运筹于平时训练之时,才能决胜于高考考场之内。
5、布置作业。(看第十八张幻灯)略
结束语:同学们,“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绿意盎然的六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湖南省长沙雅礼寄宿制中学教务处(410129)向华
审题立意就是仔细地审查研究作文的材料,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确定写作要求、主题思想、选材范围、表现手法等等。作文,不管是全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都有一定的写作要求,写作者只有明确这些要求,把握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写出的作文才会“符合题意”。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重要的题型,曾经占据了高考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以及题目所限定的话题往往只规定了写作内容的指向和范围,写作的空间很大。然而,自从各省自主命题后,作文命题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在全国各省的命题中都已出现。其实,不管命题如何变化,“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
“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条。所谓“题意”就是命题者在题干、材料、话题和要求中所体现出来的考查意向:诸如内容、范围、中心、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要使文章“符合题意”,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要对材料所给的情境、题目、要求,反复思考,全面领会;
2、对作文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按规定要求作文,诸如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
3、要恰当地把握审题方面宽严的尺度,了解命题的限制性和启发性。
可是,我们的考生在作文时,到底做得怎样呢?
一、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方面的“硬伤”
1、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给阅卷教师的第一印象。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
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可是很多考生却喜欢把“话题”作“标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汉作法。
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题一卷的作文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但是又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应该说文章提供的角度是多向度的,适合学生辐射思维,发挥想象,有很大的的灵活性。可是,有很多考生只看到了乌鸦的“不自量力”和“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很多考生简单地采用了《乌鸦和老鹰》、《乌鸦抓羊》等简单的题目;可是在评卷中,被评为优秀作文的如《正确地估量自己》、《在追求中认清自己我价值》、《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一种情况是无标题。可能是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则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2、审题
供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主旨和寓意往往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有些考生认为大家都去这么想、这么看,写出的文章岂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绕开这一主旨,别辟蹊径,结果造成立意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其实,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固然要认真审查,而命题者在提供的材料背后,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也应该视作“题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看,片面理解,轻视后者,那么审题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2006年高考作文北京卷试题“北京的符号”: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该如何对待代表着过去文明的辉煌成果,又创造出崭新的成果,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与2001年上海卷的“文化遗产”,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这道题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并与高中生日常生活相关,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扩大观察视野和知识积累,写出北京的文化特征,写出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怀。它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眼光,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启迪了将来的高中教与学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引出题目的材料与提示语,从中获取有益的辅导。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是:
1、由“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明确题目中“符号”的含义——指那些“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如果换一种说法,可称为城市的“名片”)。
2、由“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这组举例,明确“符号”的特点——既可以是包括建筑在内的实体,也可以是风俗、民风;既可以是杰出的文艺作品,还可以是那些标志着城市繁荣与发展的新生事物。
3、由“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能得到一个暗示:可在文中想象或设计未来的北京将出现哪些“符号”。
4、由“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可以看出对“符号”应持的态度,同时这句话也提示了写作角度:既可只说“保留以往的符号”或“创造新的符号”,也可二者兼谈。考生经过这样一番细读,一般而言,不仅题意审清了,立意也大体明朗了。接下来,选择哪一个(或哪一组)“符号”来展开,是关系到作文成败的重要方面。
拿到试题,大多数考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胡同、天坛、地坛、长城、天安门等老北京特有的“符号”和色彩,但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而北京是古老与现代结合紧密的城市,其“符号”不仅是多元的(如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京剧、京韵大鼓、相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能代表北京的艺术“符号”),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形成的,考生应打开思路,将各种现代“符号”发掘出来;要善于以小见大,显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使笔下文章具备视野广阔、气韵酣畅的优点。
又如2006年的湖南高考语文题,有的同学就抛开“意气”和题目材料中提供的三个义项,将“意气”理解为“义气”,自然就严重偏离了题目的主旨。
3、入题
所谓“入题”是指文章的主旨在主体内容要尽快地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扩大文章容量,可以尽量发挥每一个字的效力。
还以2006年北京作文题《北京的符号》为例:
有一篇优秀作文的作者详写“如歌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别具匠心,胜人一筹。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来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文章的结尾又回应开头: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向前飘,将一直飘向2008……到那时,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这醉人的“冰——糖——葫芦……”“葫芦——冰——糖……”,正是亮点所在。相信读过此文,“这醉人的京韵”,一定会长久地萦绕于读者耳际,留存于读者心中。议论文的写作,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扣住话题,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理想的开头,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先人为主的印象,即使你后面的论证“到位”、“上档次”,阅卷老师也难作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例如2006年全国卷二作文题是一道关于“国民图书阅读率”的作文题。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漫步宁静的树林,端着一杯芳香四溢的清茶,一边品尝一边沉醉于书海中,我们去遨游、去阅读、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触摸伟人心灵的律动。网络却能让我们“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鼠标轻轻一点击,想要的文章、想了解的内容,不到一分钟,便可检索出来。“鼠标”掌握在手,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为人们节约了很多时间,提高了人们的阅读效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文化的出现,它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有着一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人类的进程离不开它,因此,我说,书不可丢弃。
文章一开始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现代人的书本和网络阅读的现状,接着作者就旗帜鲜明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书不可丢弃。”语言简捷有力,很好地扣紧了题目
可是我们许多考生却犯了“入题慢”的毛病。或是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或是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或是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议论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
针对以上学生作文在审题立意上出现的“硬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有效指导,正确的审题立意。
二、把握题旨,确定体裁
题旨,即题目的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把握题旨,就是耍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揭示其本质;同时选择恰当角度,确立文章中心。
怎样才可以“把握题旨”呢?
1、咬文嚼字,抓关键词
有些题目通俗易懂,如《也说“班门弄斧”》,这样的题目审题难度不大,一眼就能看懂题目要求。“班门弄斧”是这个题目议论的中心话题,主要的表达方式应是议论。
也有不少的题目,我们既要弄懂它字面的意思,也要弄懂其深层的含义。例如《特殊的风景》,这里“风景”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是自然的风景,还是社会的风景,是外在的美景,还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灵美景,都值得我们去思索。而且,风景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也是我们必须斟酌的。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拓展思维、发挥想象的题目。
2006年广东高考题《雕刻心中的天使》,是一个富于诗意和美感的好题。“雕刻”和“天使”明显地带有比喻意义,我们可以把“天使”理解为成功、完美、理想、信念等,把“雕琢”理解为行动、完善、要求、逐步实现等,把“雕琢心中的天使”理解为用行动逐步实现理想、心存理想(信念)、追求完美等。
可以说,“雕琢心中的天使”这一话题是以人生价值观为主题,启示考生探讨生命的内涵。由此,我们可以从人生这个角度揣摩到命题者的整个命题意图:检验考生的人生态度,引导考生的人生航向,为创造辉煌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些,离得开我们对题目材料的咬文嚼字吗?!
2、整体把握,揣摩语境
有些作文题目,字面的意义是确定的,而所指的内容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审题时,就要抓住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变化。如《桥》,题目虽“老”,对“桥”意义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如《脚印》,“脚印”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人走路时留下的痕迹,还可以写出人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点点印记:一次失败,一点成功,一份体验,一种收获等等。
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谈“意气”》,“意气”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出题者为了拓展考生思路,还提供了这个词的三个义项,对学生审题时的语境意识,不可谓不高。
在把握了文章的题旨后,应明确自己的作文可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也是十分重要的。话题作文的要求“文体自选”,不是不要求文体;各省自主命题后,有相当一部分省份的作文就明确了作文题的文体。中学生作文,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是十分紧要的。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作文的文体呢?
1、抓标志,定体裁
一般说来,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较明显的语言标志,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就可以确定所要写作的文章体裁。例如议论文常见的标志就有:“说”、“论”、“议”、“谈”、“读„„有感”、“„„的思考”等,如《谈“意气”》、《说“谦虚”》、《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滴水引起的思考》、《流水的启示》等等。
例如2006年 2006年浙江地区高考作文题“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话题表面上是相互矛盾的,却又是辩证统一的。文后的提示语是这样的:“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应该说学生选择问题是多样的。“生”这个词,也和学生的生活、追求以及人生观紧密相关。整体而言,题目的辩证性确定了大多数同学会写议论文,就是写作散文,也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让文章既要以理服人,又能以文“感”人。阅卷后出现的优秀散文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2、明题意,明方向
例如,题目中如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往往要求写成记叙文,如《街头小景》、《似水流年》、《成功的一瞬间》、《生活与风景》等;有的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是一个判断,赞成(或反对)一种观点、一种主张,或者题目带有明显的辩证意味,这样的题目就可以写成议论文,如《爱拼才会赢》、《树木与森林》、《也谈承诺》等等。
当然,有些作文题,往往带有象征意义、抒情意味或者可以进行多种理解,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合的体裁,如《脚印》《路》《习惯》《暖流》《桥》《细节》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添加成分法”来界定此类作文题目的范围,明确文章的重点。如作
文题《盼》,范围就非常广泛,可以在中心词前添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来帮助确定写作范围,像“我的期盼”、“家庭的期盼”、“师生的期盼”、“社会的期盼”等。当然,不管在什么范围内,“期盼”总是文章要表现的重点和关键。
例如2006年高考作文福建卷:
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
(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3)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作文题给出了三个话题,以三选一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任选其一为题作文。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选择发挥的余地和更加广阔自由展示才情的空间,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腾飞思辨与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鼓励考生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三个话题呢?
我们以第一则和第三则话题为例:
在中国,“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写作难度不大。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将目光只局限在故事上,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尽可能地从故事深含的寓意、给人的启迪、引发的思考、得出的教训等方面去思考,去联想、想象。可以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从诸葛亮、周瑜,或者诸葛亮与周瑜,或者历史、现实、未来,或者历史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等方面去立意,去深入挖掘。就体裁讲,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散文、杂文,还可以进行故事新编。体裁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考场上,如果能够恰当地选用自己最得心应手的体裁,那么,我们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留下一点空白”这个话题,有着更大的自由度,为考生提供的想象表达的空间更广阔。它很明显地含有想象的意味,更适合发表议论,抒发感想。我们可以选择有关自然现象、生活态度、学习理念、待人方法、处世哲学等角度去想象,深刻立意,辨证思辨,从而深入的议论抒情,才有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能这样周密和深入的思考,明确题意和写作的方向就不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三、审题立意思维拓展举隅
(一)化大为小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
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会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小见大,“一针见血”。
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据此可以写“妈妈的选择”、“同桌的选择”、“困难面前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等等,这样一限制,“选择”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就明确了。我们还可以作这样的设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选择?”、“他的选择有什么意义或给人们什么启示?”等等,通过设问,对题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文章的立意也就容易确定了。
(二)化虚为实
有时话题是抽象的、虚拟的,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一时捉摸不准,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任尔所为。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以“苦难”这个题目为例:
《中国青年报》曾以一篇题为《幼稚与艰难:解读八十年代》的文章中探讨了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如崇尚自由,讲究情调和品位,藐视权威和传统,不关心政治但关注舆论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普遍表现为IQ(智商)很高,EQ(情商)很低,简而言之,就是只执迷于一些小的细碎的玻璃式的情感,很敏感又很脆弱,而在伟大、崇高和悲剧、苦难的情感面前,他们常常显得漠然,很难感动,或者无法感动。大家对苦难有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吗?请以“苦难”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对于这道题的审题立意,我们可以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话来诠释“苦难”的含义把话题化小、化实,来发散思维:
苦难是战争废墟中的孩童的哭声。
苦难是铁达尼号撞上冰山的那一刻。
苦难是一杯失意者独自啜饮的苦酒。
苦难是安乐种下的恶果。
苦难是有志者成功的阶梯。
苦难是没能正确对待的幸福。
苦难是老母亲额上深深的皱纹,头上丝丝白发,手上厚厚的老茧,以及她那蹒跚的背影。
苦难是黎明前的黑夜,只有经历黑夜,才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苦难是走在明媚的阳光下,心却寒冷如冬。
苦难是帆,苦难是桨,正因为我们拥有苦难,生命之舟,才能历险滩,战恶浪,闯暗礁,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苦难是时间淬炼人的工具,经过苦难的淬炼,人才会从“不懂”到“懂”。
苦难是落叶飘零无法挽留的瞬间,是运动场上无法超越的1秒。
苦难是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生活境地。
苦难是梦想翱翔蓝天的雄鹰失去了强健的双翅。
苦难是勤劳人的前半生,懒惰人的后半生。
——李敖的一句名言:不怕苦,苦半辈子;怕苦,苦一辈子。
苦难是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当你未曾经历过时,你没有资格说它,当你经历过后,你会觉得你更没有资格说它。
——所以智者常常缄默,而未经世事者因一点疼痛逢人便诉。
苦难是一架梯子,它让勇敢者踩着它,摘取幸福的果实。
苦难是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20岁,史铁生的人生之门刚刚打开了一条缝,憧憬的眼眸从门缝里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阳光、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飞蝶,可是这门突然“哐当”一声关上了,留下的是无边的黑暗与令人窒息的寂静。史铁生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用作品照亮了宇宙。而史铁生照亮的是人类的心灵。史铁生“用他的苦难提高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他的恳切、优美的散文是让读者无法不感动的人生的诗。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1剥笋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质朴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大多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内容平铺直叙、通俗、晓白。对这类材料我们采用“剥笋法”,层层剥开,凸出材料中心。
例如: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只要将学者的话层层剖析。就能总结出结论。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自尊自重的品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行为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看出,老学者最初在幼儿园接受的启蒙教育是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的教育,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则材料的主旨就是: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事业。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2俯瞰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如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漫画等。分析这类材料,要“俯瞰”表象,揭示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得出这样的结论:打猎时要保护小动物,捕鱼时不能斩尽杀绝,得出人类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了利益的久长应注意猎捕方法和措施,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同学提出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只看到表象,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无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弊端:只顾眼前,不顾未来。这才是隐藏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也只有看清这个理,我们才可以立出这样的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提取“公因式”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公因式)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例如要求全面理解下面三则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上述三则材料的公共信息即“公因式”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核心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观点:①慈善时尚化是社会的一种进步。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慈善。③慈善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④人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
4顺藤摸瓜法
一般的作文材料都会或显或隐地限制、提示写作者的思维指向,而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对所叙述的人或事、现象、问题等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是材料的思维限制之一。要想立意准确,必须体察材料的情感意向,注意材料的倾向性,不要盲目的和材料“对着干”,注意思维的有效性。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吸引了无数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断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未能普遍赞赏其中的任何一种设计。
【高三作文的审题立意】推荐阅读:
高三高考作文的审题窍门07-01
作文审题和立意09-13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法05-30
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06-30
作文指导审题立意训练11-22
准确审题立意,写好话题作文09-25
高考作文指导一 审题立意10-06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06-21
考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强化训练模版10-31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4题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