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师引领(通用10篇)

名师引领 篇1

飞雁学校

杨丽华

又是一年秋收季,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在这里参加名师论坛,此刻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什么名师!而能和在座的各位名师坐在一起交流我感到万分荣幸,在座的各位名师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一套自己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今天我谈的算不上什么经验,只能说说我在教育教学和几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一、在听课中顿悟

机缘偶得,2014年去长沙学习,现场领略了名师的教学艺术,面对面的聆听了名师高屋建瓴的教育建议,让我深感到在名师的引领下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名师的课堂总是那么丰满?他们的见解总是那么的深邃?他们的角度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反思自己的课堂,觉得差距真是太远了。“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作为老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而不听课,不学习,是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只有不断从别人的课堂上吸取精华滋养自己。而名师讲课更是让我获益匪浅:“潘小明的本事在于他捉得住学生。一堂课40分钟,学生一直在思考,这是因为他一直用有吸引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徐斌的课堂教学“设计巧,效率高,气氛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在春风化雨中提升,他的无痕教育是一种理想和智慧的教育;吴正宪总结了十几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当然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模仿,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学习名师,使我深受启发。

二、在读书中积淀

当我们年复一年奔波忙碌的时候,似乎忘记一件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事——学习。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徐斌老师的成长历程更是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他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可以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为了掌握教学规律,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容易让孩子听懂,他每天听鞠萍讲故事一小时。他的案头、床边,随处都是书,光学习笔记就有几十万字。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才可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谁能随随便便的成功,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造就了他们丰富的知识背景、开阔的认识视野和厚实的文化积淀。

三、在练笔中升华

今年2015年8月27日至9月2日我又有幸参加了华中师大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这次培训使我在学习又上了一个的平台。教授的现场执教,专家当面解惑释疑,引领指导,同行交流,畅所欲言,几天学习,更是让我一生受益。每次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叙事”和“课后反思”,总是匆匆完成了事,并没有静下心来真正经历“学习——实

践——反思”过程。这次学习中余映潮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深深教育了我,他的语文教案,每节课都分为“知识点及教学程序、预想学生的学习、意外及反思”三个部分来写;每上完一节课,只要有点滴的感触,就会用笔记下来;发现有价值的课例,就会及时写下来。而对于每一次公开课之后的反思,更是从不懈怠。而且每年规定自己要发表文章多少篇,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课时的应对自如。“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刻苦钻研的教师,别看我上课时潇洒应对,其实,课前我所做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每一个提问,学生会有几种回答,会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我都力求想全,并准备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法。”曾经被名师精湛的教学设计所倾倒,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所折服,却未曾想象名师课后对教学的钻研精神,对事业的无上追求。

四、在课堂中实践

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

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名师引领 篇2

谁都知道, 国家在培养“名师”方面是下了大力量的。就是在经济实力还很有限的前些年, 也要从“牙缝”省出钱来, 尽力去做这件事。只不过指向没有这么明确, 规模没有这么“轰动”而已。如今, 当然更不含糊了, “名师”工程层次之高、学科之全、策划之细、投资之巨, 自然也就更加空前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对于基础教育同样重要。

众所周知, 培养“名师”一要出人才, 二要出成果。其实, 这两者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人才的“名师”, 别说没有成果, 就是成果“绵”了点儿, 也难“名”副其实。所以, 只要进入名师培养的“序列”, 就要有不出成果决不罢休的心气儿和劲头儿。

教学“名师”,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 他们的成果一般都要从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实践层面, 二是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主要看课堂教学, 理论层面主要看经验总结。既然是成果, 无论是哪个层面, 都得在改革和创新上拿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以破解那些长期令人困惑甚至困扰大家的难题。因为费这么大劲培养名师, 绝不仅仅是为了只“出”几个“角儿”, 给学校、区县装装门面, 而是需要这些名师能够用他们的成果, 为大家做出改革的“样子”, 带出创新的“路子”, 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用句“专业”的话说, 就是要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是“名师”的一种责任, 一种社会责任。原因很简单, 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说到课堂教学的成果, 这些年, 不少名师还真因此而名声大振了。不光在本市为同行做研究课、观摩课, 有的还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拿了奖。不过, 同行的羡慕不能替代名师的作用。大家总希望能够真正“分享”他们高效教学背景下的思路和招法, 而且希望“分享”到的越具体、越实际越好。学科教学总是有规律的, 学生学习也是有规律的。名师的高明之处, 就在于不仅能准确地把握规律, 还能把规律转化为每一节课的结构设计、方法选择、技术运用等具体而形象的教学“行为”, 使面向全体、师生互动的理念和合作探究、精讲多练的思想, 变成鲜活的教学过程, 形成稳定的基本模式。特别是大家更为关注的“结构设计”, 直接关系到在每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 学、讲、议、练各个环节, 究竟如何“摆布”才更有效率, 如何“分配”才更见效果。

其实, 关于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先是60年前风靡全国的凯洛夫, 后是40年前“登陆”的布鲁纳, 他们的影响至今还在。但是, 这些“舶来品”, 面对咱们的学生和教材, 人们总是觉得好像“水土不服”。是不是人家的好东西让咱搞得走了样儿, 也未可知。近些年,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大潮, 不少学校又是南下北上, 又是东学西访, “拿来”了一些, 也“移植”了一些, 但是坚持下去的很鲜见。因为眼睁睁人家住校, 所有时间均可掌控;咱们“走读”, 八点上课, 五点离校。这个时段里教学任务要是“清”不了, 你就甭打算“日日清”。应该说, 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对于咱们的启示不言而喻。特别是前者倡导的“结构设计”, 后者强调的“先学后教”, 更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至于搬过来不适合, 也在情理之中。“橘生淮北则为枳”, 他们毕竟不是咱们, 咱们也毕竟不是他们。也正因为如此, 大家才急切期待咱们的名师能够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 拿出适合本地“水土”的基本模式, 为大家做出“样子”。

不久前, 有个地区搞教师集中培训, 对请来的名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能不能‘点’哪堂课, 上哪堂课?”这个要求似乎有点儿“矫情”, 其实正表达了大家的心声。有人说, 作为名师应该敢拍胸脯:坚守真实, 拒绝“走秀”。这话虽说有点儿“不恭”, 但还比较中肯。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名师自然是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的“高手”, 如果总用那几节演练了多少遍的“熟”课“示范”, 难免受到“腹诽”。要能不管赶上哪个年级的内容, 不管借用哪个学校的学生, 只要是自己研究的领域, 哪堂课都能上得非常好;学生就是兴趣高、效果好, 负担轻、后劲足;让大家能够看到、学到、得到实用、管用、好用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才算真的做出了“示范”。

费这么大劲培养名师, 绝不仅仅是为了只“出”几个“角儿”, 给学校、区县装装门面, 而是需要这些名师能够用他们的成果, 为大家做出改革的“样子”, 带出创新的“路子”, 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说到经验总结的成果, 这些年确实很多。无论是正式出版还是会议交流, 都不会缺了名师。他们把教学实践的探索、体会, 提升为观点、方法, 也不乏对教学理论的创新。但是, 名师首先还是教师, 多数经验不可能“理论化”得多高、多深、多广。作为“高手”, 只要能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 经过认真的反思、归纳, 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 应该说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总结经验起码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自己”的;二是“清晰”的。所谓“自己”的, 就不是“别人”的。特别是创新, 更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当然, 除了自己“原创”的经验以外, “改造”别人的经验, 也能算“自己”的, 只要这个“改造”注入了“自己”的新“元素”。但是, 如果原样搬过来, 显然就差劲了。所谓“清晰”的, 就是要让人明白, 不能让人糊涂。要想真的让人明白, 就得有啥说啥, 不要云山雾罩, 因为你的经验要让人看, 让人学。所以, 无论是自己积累的东西, 还是外边获得的信息, 都要经过“深加工”。它深就深在经过筛选、整合、论证、升华以后, 至少能够回答四个根本性问题, 即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回答“为什么”, 是说“明”改革的动因, 包括多年“障碍”教学的主要矛盾;回答“是什么”, 是说“准”经验的“主题”, 包括教学创新的基本观点;回答“怎么做”, 要说“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主要阐述如何操作、如何落实;回答“怎么样”, 要说“清”改进教法的实际效果, 应当明示成在哪里、败在哪里、注意哪里。只有这样, 才能带出“路子”。

那些命了“名”的经验, 更不能回避这四个问题, 哪怕倚重倚轻也不合适。比如, 经验里过度论述“为什么”, 且越说越远:外国人说了什么, 老祖宗讲了哪些, 似乎不讲“希腊”、不谈《学记》, 就找不着“根”儿。可你也要为大家想想, 经验总结如此引经据典, 大家还摸得着“门儿”吗?名师站在巨人肩上, 固然无可非议, 但要总拿巨人说事儿, 就让人费解了。经验要是接不上“地气”, “引领”肯定就是空话。再如, 经验一味描述“怎么样”, 且越说越大:学生如何欢迎、同行如何赞许、专家如何首肯、媒体如何宣传。说得越大, 人们反而觉得不是经验, 而是“忽悠”。名师自然要有成就, 但成就不能代替经验。如果不能解决“怎么做”, 只是大谈“怎么样”, 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就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要是再说别人不懂、只有你懂, 更是不合逻辑, 毕竟大家都在“业内”。忙乎了半天, 没有忙到“点子”上, 总是曲高和寡, 怎能发挥“引领”作用。

至于结集成册、出版专著, 乃至进行教学风格或是教学艺术的研讨, 真是不能操之过急。这就如同泥塑, 还没等把泥摔“熟”, 就忙着“捏”成作品, 到头来只能是作品越大, 裂得越快。摔“熟”的过程, 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再认识、再提炼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可或缺。

名师引领创新机制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16-02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专业学习共同体,在中等职业学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学校已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很不均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归纳为:名师工作室的定位不准、随意仿照;建设专业不具有典型性、没有发展空间;名师工作室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未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等。針对以上情况,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后,本文就名师工作室的创建提出如下建议。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因地制宜,与专业特点、社会需求、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相结合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教师专业共同体,在专业名师的带领下,名师工作室要发挥它的功能,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专业选择上就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反映学校特色、社会需求,甚至能代表区域特点。不是什么专业都能建立名师工作室,要少而精,不要全而广。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应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一些地方的名师工作室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检查而设立,其建设过程只是对一些已有成功名师工作室的仿照,并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社会需求、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工作室研究现状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没有对已有成熟案例进行“深挖掘”,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根基与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由启发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却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很多名师工作室并不能真正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功效,其建设结果也必然是“形同虚设”。

科研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路径,是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名师不是宣传和打造出来的,而是在学校里、课堂里磨炼出来的,是在一次次的实践和学习中积累沉淀出来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大赛、信息化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为名师成长提供了平台,观摩、听评课、成果展示、学术沙龙……推进学校学科教学的良性发展,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一般教师要想成为名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与学习,在学习中反思,进而升华。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益、提升教师品味的关键,教师必须通过科研来学习、提高。

名师工作室建设应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统一于工作室建设的整体思路,在整体统一中求个性发展,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社会需求、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法,形成不同的工作格局。苏北的经济发展、办学条件与苏南地区尚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本地区的现实情况,创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名师工作室,加强阶段性评价,对目标实施各个环节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名师工作室的良性发展、稳步前进。

名师工作室应打造教研品牌,推广教研成果,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专业品牌的提升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室应以领衔人特长为依据来组建教研团队,开展教研活动,依靠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力量,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从而开发研修资源、凝炼研修成果。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科室搞好相关教研工作以及举办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实实在在的提高教研质量与效益。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打造教研品牌,推广教研成果,扩大示范辐射作用。

名师工作室还应创造学校特色,整合实习实训优质资源,并根据工作室目标,系统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网页,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名师工作室应起到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名师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是教学中的带头人,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标兵。他们有责任带动一批批有工作热情、有职业素养、有专业素质的骨干教师,培养骨干团队,加强教师合作。名师工作室应发挥自身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团结思想进步、理念先进、专业技术过硬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一系列实践、研讨,形成一整套、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的经验、成果,依靠工作室的引领作用,进行推广、普及。

名师工作室要能够充分发挥名师专业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名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以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工作室全体人员,潜心研究专业课程改革,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建立全校优秀教师之间合作互动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使其成为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骨干教师的发源地,成为师生创新实践、教学科研、技能提高的基地。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建立健全名师培养机制,形成名师成长的长效机制

作为重点打造的名师工作室,工作开展得如何,需要定期进行考核评估,这就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工作突出,成绩优异教师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这既是对工作室成员工作的认可,又为工作室今后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要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名师工作室建设规划应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过程性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性。通过全程的动态管理、灵活应变,高效率、高品质地进行项目的计划实施与控制。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在创建名师工作室时应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创建便利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工作热情、注入活力与动力。

四、名师工作室建设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名师工作室不仅仅是几间简单的办公室或是几块挂牌,而是一个具有学校教师核心凝聚力的磁场。名师工作室不仅要培养工作室成员,还要辐射到学校的全体教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要构建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之路。它可以设置在学校,也可以拓展到社会;它可以是具体的场所,也可以是发达的网络空间;名师工作室还可以是横跨南北、突破地域限制的共同学习、平等对话的大平台。名师工作室只有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效能。

(责任编辑:夏英)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苏北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XHZZ2015039)阶段性成果。

名师引领心得体会 篇4

讨会的心得体会

乔家湾中心学校 陈引弟

2013年十二月十四日,我校一行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的学习,对于这次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课堂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文笔糟糕,不能够将所有的感触都通过文字显然于纸上。

这次学习我们听了四位老师的课堂展示,在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他们的课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其中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讲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时,很轻松的将本课的重点凸显出来,鸟叫,花等实物与音乐的关系就将这堂课完美结束。其中华尔兹音乐的播放,题目重读,节奏都是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我县的王老师所授《狼牙山五壮士》,那激情澎湃的语调,优美动听的导语都给我深深地震撼。特别是在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那段视频,我的心都跟着激动,这时学生们的感情已经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带动下来,这堂课完美结局。下午两位老师同课异构,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精彩,他们都将朗读放到这堂课的重点,在朗读中悟,思。课文的重点感情便在朗朗的声音中浮现。几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来把握教材,让学生体会感情,最后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令人惊叹,当我听着几位名师讲课时,不由惊叹,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魅力,他能把学生带进无限的遐想,引出狭小的课堂。

名师引领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5

一、说教材《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称为母亲河。感受黄河的母亲情怀,感同身受的去感知黄河的忧患意思和治理策略。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初二的地理教材,对学生的情况作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1、知识掌握上,经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掌握,而黄河这一特殊的河流有较生疏,因此要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心理上,学生对于地理课有一定的厌倦的心理,不掌握学习的方法。

名师工作室如何引领教师快速成长 篇6

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当前推动优秀教师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归家疃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导师之一,我已经主持自己工作室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了。回顾一年多的工作,我感觉要想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引领优秀教师的快速发展,应特别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合理选择培养对象 这里所说的“合理选择”主要有五点:一是要选择那些发展欲望强、主动性高,有坚定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这既是对大量优秀教师成长因素分析的结果,也是工作实践中所得出的结论。名师工作室是教师发展的一个新生资源,他不可能面向更多的教师,必须选择那些有内在动力的人选。二是选择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诸方面要有一定的积累。这里指的积累既包括表彰、荣誉、教研成果、公开课优质课等硬件的积累,更包括业务能力、业务水平的内功积累,以及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三是选择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个性方面应与导师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对象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四是导师和培养对象之间应互相认同、互相信任,建立良好发展心理基础。五是名师工作室培养对象的确定,要避免单纯的组织行政部门给配对的做法。应以教师个人申报(体现自主发展的要求及对导师的认可),业务主管部门的初步审查,导师通过听课、座谈等调研方式后拿出的初步意见和理由,最后由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审核批准。

要有科学的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 不管是哪一个级别的名师工作室,选择的培养对象都应该是系统中的佼佼者。对于他们的发展,应该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思想与观念、教学的风格与特色、班级管理与学生管理,以及教研科研的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总体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导师还应该结合不同培养对象的个性特点,对他们提出具体的个性发展方向和要求。比如有的发展重点定位在课堂教学,有的定位在课题研究,有的定位在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等,而且在每一个大的方向之下还可以追求更加具体的特色。总之,名师工作室的培养对象应该是追求成为全面优秀而又有个性的教师。每位培养对象应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定出自己在培养周期内的发展规划,设计自己成长的蓝图。

建立完备的活动制度和活动要求 无论是导师还是培养对象,他们在自己所在学校都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因此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应在协调各方面工作状况和特点的前提下,在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活动要求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活动形式上既要有导师自上而下的对培养对象的指导方式,更要有培养对象经常性的、带着问题寻求导师自下而上的交流。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还要注意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打破时空界限进行交流与研讨。在建立制度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名师工作室工作还要追求灵活与自由,因为导

师和培养对象的很多工作不是在八小时以内能够完成的,更多的是在业余时间,在双休日,名师工作室工作应寻求自由与纪律的结合。

注意名师工作室工作的阶段性特点 前面谈到工作室工作的总体任务目标的确定,在工作展开时,还要注意阶段任务的不同。在工作室成立的初期,应以对培养对象的调查研究、制定规划任务为主。比如要了解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与特点等等。第二个阶段应着眼于培养对象的全面提高,这是完成培养任务和培养规划的一个主要时期。第三个阶段是追求培养对象的个性发展阶段,应使培养对象在某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第四个阶段是总结提升阶段。系统地对工作室工作、对培养对象的发展进行疏理提炼,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突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导师和培养对象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轨迹,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和活动内容,导师和培养对象的典型教育教学经验,所有这些都将对区域内的教师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工作室的工作要能面向学科教师开放活动内容,扩大工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也应该安排一定数量面向区域内教师的指导性工作,担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

加强对名师工作室工作的管理与评价 名师工作室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和培养对象的专业自觉。为保证工作室工作的开展,相应的主管部门要抓好对其的管理与评价。一方面抓好导师对名师工作室工作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主管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调控,建立阶段总结汇报制度。

名师引领 篇7

一、名师带动, 精心筹备

论坛主题由连云港市西苑中学魏玉柱老师提供, 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吕恒莱和惠志东老师知悉该话题通过了杂志社的审核后高度重视, 马上以“吕恒莱名师工作室”领衔组建了主持团队, 连云港市“333”体育学科带头人樊纪良、张兴百老师, 市骨干教师宫莉、范凯燕、魏玉柱老师积极加盟。在两位特级教师的带动下, 主持团队先后在新浦区浦南中心小学和新海实验中学进行了两次集中学习研讨, 查阅文献、解读话题研讨提纲、研究研讨重难点、做好主持分工、拟定研讨进程、准备研讨资料、确定主持集结地点, 为顺利开展主持引导工作奠定了基础。市体育教研员李虎主任亲临主持现场指导、参与研讨;惠志东、范凯燕、魏玉柱三位老师驱车100多里赶赴主持现场参加主持工作, 当晚直至凌晨才返回, 激励和感动着参加论坛的老师们。

二、行政支持, 广泛发动

为发动更多的老师参加论坛, 引领其自发地参与网络教研, 主持团队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新浦区教育局向全区中小学下发了《关于参加“吕恒莱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的通知》;惠志东校长电话通知周边的骨干教师, 让他们带动身边的教师参加论坛;团队成员利用江苏体育教师QQ群、连云港市体育教师QQ群等宣传草根论坛、介绍本期研讨主题、讲解参与办法、帮助老师到草根论坛注册、报到;樊纪良老师积极争取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新海实验中学制作了主持现场的宣传刊版, 为主持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连云港市教育局对新浦区、连云区、市直中小学体育教师、吕恒莱名师工作室成员明确提出提前熟悉话题内容、提前注册报到、按时参加研讨的“三项规定”, 并把此次活动纳入其学年考核评价中。

在这种行政管理与公共宣传相结合的模式的带动下, 连云港地区体育骨干教师都积极参与到了本期论坛, 这也为其今后参与和带动身边教师参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各种网络教研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

三、策略呈现, 提升技能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老师们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表现、提升策略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达成了共识。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 涵盖了为高效达成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目标, 体育教师所具备体育运动技战术的示范、讲解、指导、评价、教学计划设计、研发教材等方面的教学能力和技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应关注“会教”技能, 体育教学技能的高超与否不在于体育教师教学才艺的个人完美展示, 而在于学生是否高效达成了学习目标, 这也契合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如, 漂亮的示范是教学技能的表现, 但示范时机的把握、示范展示角度的选择、示范次数的掌控、示范与讲解的结合等, 都要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否为基准,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学技能, 还要“会巧妙运用”教学技能。。

提升途径:

1.制度引领, 考评跟进

建立一套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评制度, 用制度引领教师加强教学技能学习。如北京市出台了相关制度, 定期考评, 教师持证上岗, 考核不合格的将待岗学习, 可补考一次, 有效引领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专家引领, 团队研修

教学技能的获得仅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和悟性是远远不够的, 有计划地开展青蓝课程、专题研修、同课异构、名师展示等活动, 用专家引领、团队研修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3.规划引领, 自我发展

体育教师要发展, 关键还在内因。职业的荣誉感才是职业生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体育教师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 使长处更长, 短处更短;聚焦攻关, 找准突破口, 寻求增长点;坚持坚守, 创新是根本, 研究是保障。

本期论坛, 研讨教师们对体育教学技能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对如何提升体育教学技能开阔了思路, 确认了改进方向, 借鉴到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这必将助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将引领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网络教研, 不断学习、成长。

名师引领 篇8

一、凝聚名师团队智慧,帮助教师谋划专业发展蓝图

调研发现,多数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缺少整体性规划和明确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此,我校凝聚名师团队智慧,帮助教师谋划和实施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学习、反思一规划、践行一检验、改进”,促进教师实现目标。“学习、反思”,即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专著学习,自我诊断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规划、践行”,即教师利用名师制定的规划纲要,根据个人需要制工具体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实施:“检验、改进”,即由名师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并指导其解决,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法和过程有:第一,名师工作室召集特级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根据本校教师特点,以教师如何基于新课程理念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采取哪些措施分步达到年度目标为核心内容,编制《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书》。第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建构职业理想,设计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并上传至校同网,名师分工审议,提出修改意见,帮助教师优化方案。第三,分阶段考核、管理,每个阶段结束,在教师自我总结的基础上,由名师逐个审阅目标达成情况,撰写评语和改进意见,指导教师调整下阶段规划,并将审阅意见呈报校长室,为领导层优化培师方略提供参考。其间,工作室邀请部分要求指导的教师与名师团队一起研讨,开展面对面的指导。通过实施规划,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一批成熟教师谋求新发展成长为名师,一支德艺双馨、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二、通过探究教科项目,促进教师快速提升专业水平

我校名师团队是一个开放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员包括特级教师以及各位名师所辐射的普通教师。为扭转教研科研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共同体主动吸纳普通教师参与名师领衔的项目研究,使其直接得到名师指点,与名师一起探究,掌握和运用科研方法,感悟研究过程,快速提升教改创新能力。

1.参与课题研究,突破课程改革难点

教学方式改革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难题,对此,笔者利用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改革探究”之机,吸纳多位教师参与。重点指导其转变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实践;尝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课标、教材、教学整合研究,提高创造性运用教材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学习。特别要求教师先行变革自身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究,谋求教学相长。课题研究推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由我校名师领衔的“面向新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和谐发展研究”等课题,已构成了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系列,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使教师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了教育教学ll}1的热点问题,取得了丰硕士的成果,

2.研究课堂教学,推广科学教学模式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名师团队在全校推出“强化主体参与构建优效课堂”的主题探究活动,指导教师从教学的科学性、伦理性和艺术性高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和创新思维。在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在创新实践中求质求效。为使活动扎实有效地展开,所有特级教师率先开放“魅力课堂”,各级骨干教师继而开放“创新课堂”,青年教师踊跃展示“活力课堂”,教师可跨学科观摩教学,直接与名师探讨,通过“弘毅讲坛”和博客发表见解,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名师即时为其诊断和谋略,从教学各环节进行全方位指导,帮助教lJ币拓展教育视野,提升教学艺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型”。

3.参编教材,提升专业研究层次

笔者参与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模块的编、修及学生学习光盘开发时,让部分教师承担一些研究任务,带领他们参与撰稿、初审、修改、互审、深度探究、再改、统稿、校对和定稿全过程,参与这些高端学术项目的研究,有效强化了教师的严谨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研态度,提高了驾驭教材的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名师还主编了《黑马英语语法》《中国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校本教材)等,参编了校本教材《生活-物理,社会》,较多教师在经历专业砺炼的同时,也体验了分享科研成果的喜悦。

4.创新命题思路,促进考评与课改相统一

教师对考试改革抱怨较多。地方性统考和考试排名常使广大教师被繁、难、偏、怪题所羁绊,校际交流也有低层同质化倾向。我校利用多名特级教师参与高考命、审题工作的独特优势,引领教师走出怪圈。名师们开设专题讲座,举办创新题设计比赛和评议活动,要求教师基于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命题,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取材,编制出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优质试题,使考评与课改要求相统一。同时创新学生作业,在作业纸上开辟学生命题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建构新知,深入社会生活采集有用信息,自主设计试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了与新课程教学要求相符的校本作业。

5.开发校本课程,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是课程实施中的新课题。为突破难点,特级教师率先开发《校园风景石》《江风气象》课程,并在全校示范,从三方面指导教师:第一,理论先行,提升素养。首先从理论上搞清楚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开发原则。其次要求转变学科观,不仅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更要善于与多学科、多领域特别是学校先进文化相融通。最后,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谋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第二,研究特点,突破难点。针对疑难问题开展深入探索,如某些动态生成的资源,要组织学生及时捕捉、整理提炼:无统编教材,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开发:无统一测试标准,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自主设计评价项目和标准等: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见解,与学生共探,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间和师生间的协作。第三,形成特色,体现价值。要求教师萃取学校文化之精华并将其融入课程建设,通过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名师引领既使老师们提升了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实践效果。名师的道德垂范和学术引领,使学校呈现出了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长共赢的教师成长氛围。由粥师团队协助教师谋划专业发展蓝图,以名师领衔带领教师参与项目探究,使广大教师既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又提高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参与高端项目研究,使专业成长周期大为缩短。

张厅长对名师名校长引领期待语 篇9

李本禄 2012年1月1日

12月26日——12月28日,在济南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届中考核会议。会议期间,张志勇副厅长全程参与,让我们又一次近距离见识了他的博学、睿智、犀利,领略了他的敬业、务实、严谨,三天下来,感受最深的是张厅长说过的以下这些话:

1、恰当的表达是名师的基本功。言为心声,名师要能抛开稿子讲话,要能正常的、及时的、恰当的表达与交流。

2、思想是朴实无华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事实求是”——这就是思想。你的教育思想就是你对教育本质及发展问题的独特的真理性的认识。

3、名师名校长是否卓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二要有体现自己思想的卓越的教育实践,要有教育实践案例——能传播、可借鉴的案例,三是要有卓越的学生。

4、一些教师的骨子里缺乏一种平民思维。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成功首要的要看全体学生,只要孩子是快乐的,健康的,达到了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就是卓越。

5、把有益的探索做到极致就成为特色。有人只所以在各种思潮面前丧失自我,就是因为没有教育思想,一旦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都可以把各种探索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6、在杜威那里,民主的价值是培养公民的。民主高效课堂的价值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公民。

7、要整合国内外的课程资源,要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

8、什么是“以人为本”?西方曾长期以神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资源为人服务。对师生来说,以生为本,对领导和教师来说,以教师为本。

9、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身上。

10、学生喜欢一门学科的“喜欢”是层次的:感觉阶段是第一层次,理性阶段能感受和理解老师的爱,是第二层次,喜欢这个科目是第三层次,对学科产生高峰体验是第四层次。

11、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去回答什么是教育?要了解教育史,了解教育家们智慧的光芒,要了解学科历史,要知道学科教育史,要知道教育教学流派,弄明白了这些,才能搞清楚这环节那模式。

12、不要误读了“分层教学”。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是分层次教学的价值追求,凡是按成绩强制分班的都是违背了分层教学的初衷的。

13、要有大课堂观、大课程观,如果把课堂只理解为教室,再讲“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就是大问题。

14、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首要的是心中要有课程标准,有了标准,用什么教材都一样,名师既要研究所有版本的教材,也要创设自己的课程。

15、每位教师都要回到原点看自己的教育。如数学的原点在哪里?课程标准:数学的价值;具备什么样的数学素养是原点;必修:共同的素养;选修:不同的素养;时代、每个公民的关系

16、名师工作室是你成长的记录。平时要及时记录,不能交给别人管理

1)做研究:真研究、真探索、真记录

2)要反思:读书、反思是基本功;下面读书要纳入考核。

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 篇10

摘要: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作为名师,他们除了具有普通教师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教师群体的特征。包括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实践知识、突出的科研能力、崇高的教育信仰等等。名师成长的途径也是由于内外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名师;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在教师群体中,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而言的。相比之下,普通教师无论从教学智商、人格魅力、教学风格、教学情感投入、教育信念与信仰等等方面,都与名师相去甚远。毫无疑问,名师的影响力是普通教师无法企及的,对名师的集体性特征以及成长途径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则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认同感,从而找准发展路径、规划职业生涯。

一、理解名师——名师内涵之重新阐释

“名师”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初见秦》中“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1] 此处“名师”一词是指雄师、著名的军队。后来“名师”一词被引申为著名的老师,例如,在《元曲选·百花亭》中就有“从小拜个名师”的记载。

现当代学者专家对于“名师”概念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陈钧和程达先生指出:“广义地说,名师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简言之,狭义名师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2]王涵平先生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成就显著、美名远扬,影响较大的优秀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3]周红对名师的界定为:“名师,可解释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的著名教师。”[4]曾晶指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5]陈万勇指出:“所谓名师者,非有沽名、虚名之谓也,有精神与学问立于学生心中之谓也。”[6]郑强生指出:“名师是指教师理念先进,教育行为规范,教学艺术高超,教育教学风格独树一帜,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中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社会肯定,在一定区域内享有知名度的教师。”[6]王毓珣采用渐近的方法对“名师”的概念进行界定,他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7]卢杰认为,“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名是教师,即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8]张静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大教育影响力并在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无论是师德素养还是业务水平他们都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是对本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教师群体。”王毓珣认为:“程达先生观点中的广义名师说将‘名师’与‘名人’或‘名士’化了等号,明显存在概念扩大化的问题。而狭义名师说又违背了概念界定的基本规律,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例如,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等本为种属关系,简单罗列显然违背形式逻辑学。名师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名家与大师的合称。”[10]王涵平对名师内涵的界定比较合理,但他认为名师还应包含其他教育工作者,这又有将名师概念的外延扩大化的倾向。在周红女士的定义中有“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等短语,而这些短语语义相近,难免造成重复。曾晶女士认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显然与名师的评价制度相左,因为“名师”是由社会的正规组织或机构,尤其是权力部门认可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遵从一定的程序评出来的。郑先生对“名师”的界定同样含混不清,普通教师的教育行为难道就不规范,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就不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王毓珣则认为名师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师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遇到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甚至在历经坎坷之后才蜕变成为名师。“自然而然形成说”显然站不住脚。

以上诸多有关“名师”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未曾提及学生。笔者认为,尽管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但最终还是学生成就了他们,换句话说是在他们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能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学生,得到学生的赞誉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名师。就一般意义而言,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老师。老师是因为学生而美丽,因为学生的存在而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命和职业理想,一定程度上说,学生是老师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换言之,,因为名师一定是在培养了大量的“名学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没有“名学生”作底,名师不可能诞生。

基于此,笔者在从多个角度权衡之后,认为“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如下: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具体而言,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如下几点:

(一)名师首先是老师。成为老师,活跃在教学一线,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沃土,然后才可能成为名师。

(二)为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名师一定是培养了众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名学生”。

(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谓知名度,是指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名师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因其突出的成就肯定会为众人所熟悉、称道。

(四)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名师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为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毫无疑问,会得到包括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五)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名师通过自己辛勤的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也就收获了社会对自己的赞誉。

(六)具有很高的影响度。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向上的影响更大、更深远更能够成为同行学习效仿的榜样,也更能影响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取向。

(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普通教师除了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再无建树,名师则不同,他们能够触类旁通、独树一帜,能够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特有的教学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取得成功。

二、走近名师——名师集体性特征之分析

笔者认为名师应具备如下集体性的特征:

(一)独特的人格魅力。名师无一例外都拥有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影响了无数的人,并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而这种影响是和名师个人的奋斗历程、突出的教学成就分不开的。名师于漪现在已是我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无数人竞相学习的榜样。

(二)精湛的专业知识。精湛即精深之意。和普通教师群体相比,名师的专业知识更加的系统化、精确化和深度化。蔡元培、陶行知、叶澜、魏书生等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的某一个领域内出类拔萃,毫无疑问,精湛的专业知识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三)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基础。作为名师,像李吉林、窦桂梅、鲁洁等,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

(四)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只能从教学一线来。名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思、对学生的研究、对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综合成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名师李吉林毕生研究、探索和实践“情境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情境教育”的实践性知识,名师通过不断地尝试创立了“尝试教学理论”,可以说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五)突出的科研能力。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学创始人于永正,“情智教育”理论的建立者孙双金,曾分表过1600余篇文章的名师曹津源……如果没有突出的科研能力,试问他们又怎么能结出如此累累硕果。

(六)显赫的教学业绩。与同行是工作成就相比名师的业绩可谓显著。名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深的学生、同行、家长和社会的拥戴才能成就名师之名。像名师徐特立、费孝通、霍懋征等等等等,他们都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七)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可以说,合作的意识的有无是衡量一名教师能否取得长期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八)崇高的精神力量。崇高的精神力量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孜孜不倦的追求真善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根据不同人理解名师角度的不同会有很多,如果能够把更多关于名师的特征胪列出来,那将会使得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更加的丰富和生动,再就是可以对那些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精神食粮。单独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说,我对名师的仰慕之情可谓由来已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教育才会进步的更快,才会更有活力,才能够造就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成为名师——名师成长途径之分析

(一)广博的专业知识

常言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滔滔不绝的水。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的学生。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名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文情怀,执着的科学精神。他们能高屋建瓴,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例如,郑州铁路一中特级教师王振中就是这样的老师。“十年**”下放期间,他精读了《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细读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通读了《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等书。重上讲坛后,又背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庄子》等。他还从“古人文史哲不分家”得到启示,除继续自学语文学科中的精深知识外,还读了不少社会学、哲学、逻辑学方面的书,甚至还看起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质地理等专门书籍。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研读了《阅读学》《文章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史》以及不同国家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著。平时翻《参考消息》,看《小说月报》,自学第三门外语,从电视上看精彩的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很好的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说扎实的学识功底使得王振中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之路上纵横驰骋,成绩斐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又如何能去奢谈名师之名。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别以为读了几本教育学的书,谁就能如愿成为一个教育家,离开一线的教学实践经历,离开最能锻炼人、培养人的课堂实践,离开和学生们心与心的交流,根本不可能造就名师。北京教育学院分院语文特级教师张增甫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去上课,怎样去做班主任工作。于是他虚心向老师请教,在实践中摸索。他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队活动。1974年,他作为青年教师的代表,在其所在的区进行巡回演讲,介绍自己初为人师,做教育教学工作的体会。后来,张增甫老师更加注意多读书、多积累,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形式的教研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张老师的专业知识,使他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他能够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教学、指导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张增甫老师还很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提高。他经常深入学校听课、和其他的老师研究教材,努力吧读书学到的理论、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张老师很崇尚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很欣赏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杭州大学教授朱作仁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大三实”和“小三实”的主张。“大三实”即语文教学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的原则;“小三实”即提倡“真实、朴实、扎实”的课风。张老师认为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他认为所谓的“有准备”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去做刻意的准备,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习、积累、提高,使自己具备挑起更重的担子的能力。认真学习、多年的实践,使的张增甫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后来的他蜕变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三)崇高的教育信仰

扬州教育学院的名师夏心军认为信仰是信念中的信念, 是教师对自己所崇尚的教育主张、思想的一种信服和尊崇。首先, 信仰“爱”, 这种爱的信仰包括教师自身的“自爱”, 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种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重、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 能引导名师们构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联系, 是一种教育魅力的展示。其次, 信仰理解。夏老师认为名师对自己所遇到的教育境遇总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对概念化的教育信仰往往都会用理解的教育思维解决,这对于那些刚入行或入行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必须不断地历练不断的学习的。[12]江西丰城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严剑琴说他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段话:“生命有时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又属于亲人朋友,因为他们把关爱给予了我们;它属于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严老师说:“我想,我的生命是属于学生的,因为我爱教书,爱学生,也正是学生给予了我不竭的动力,才让我这微不足道的生命闪出了光芒。”[13]20年的教育历程使得严老师坚信,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只有不断进取和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不愧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才不会辜负党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四)不懈的追求与超越自我

可以说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成功与他的不懈追求分不开。他的追求贯穿于求学与工作的各阶段,并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孙双金,1962 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农村。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读中学时,老师经常叫他帮着批改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些同学课后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也时常请教他,久而久之,他内心中就产生了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在他中学阶段不断得到强化且潜移默化到他的意识深处。另外,他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深感有学问、有威信的老师在他当时所生活的农村,受人尊敬。因此,他从小就非常崇敬与羡慕老师。也许是这种潜在的情感动机,加上当时困窘的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促使他于1979 年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丹阳师范。1981 年,孙双金从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丹师附小任教。在工作初期,他力求做一名“好教师”。当然,他对“好教师”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起初,他追求的目标是:当他每次上完公开课,凡是听课的人都满口称赞。后来,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他觉得作为一位好教师,光课上得好还是不够的,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他认为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一要爱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二要能上课,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三要有思想,能从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孙双金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定位为成为著名的特级教师,即他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始终走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国家级学科领域改革的领头羊;讲课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一线教师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现在他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来看,他的目标基本上如其所愿了。[14]江西省武宁县新宁二小特级教师夏银秀说:“梦想,是你生活的航标;梦想,是你美好的憧憬;梦想,是你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长大要当一名教师,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用我的智慧去呵护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博览群书,为他们打开智慧的宝库。”[15]夏银秀老师的确是这样做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步的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超越最终成就了她的永恒。

(五)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毛蓓蕾老师——全国首批德育特级教师认为,人民大众对人民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时时处处以教师为榜样,他们从教师那里学文化,学知识,也学老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品质,学做人的道理。为此作为老师就必须在各方面以较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其中更要重视道德品质上的修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此可知,自古以来,为人师者的“身正”早已引起关注。教师的“身正”,涉及道德素养方面的诸多内容,其内涵和外延既广又深,毛蓓蕾老师以切身的感受,分别从政治学习、、道德情操和严于律己等方面谈及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体会。

1、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

毛蓓蕾老师说,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会涉及法律常识、土地法规和经济政策,若是老师对有关政策比较了解,就可用恰当的例子、浅近的语言来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一些政策界限。为此,毛老师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公布的法令、政策,并力求学懂理解。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一下子也把握不住,答不出来,她就对学生坦诚的说:“你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这很好,但是,你提出的问题我也不很清楚,我想用一点时间去查资料,向懂行的同志请教,然后再和你一起商讨,好吗?”可以说毛蓓蕾老师亲身体验到教师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尊重与理解的。若是作为老师不懂装懂,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政治观点和方针政策的问题作出含糊不清的、本末倒置的回答,就会造成教育上的负面影响,其后果将是严重的。所以,教师多学一些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是非常必要的。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毛蓓蕾老师认为,少年儿童求知欲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易受感染。他们敬重老师,亲近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的情操应该是高尚的,对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了挚爱;勇于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热烈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赞赏并支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人和事,憎恨并唾弃社会上不时冒出来的丑恶现象。教师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股精神力量的发挥,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时处处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

3、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毛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教师也不例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缺点和弱点也时常会暴露出来,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来从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思想上、性格上的缺点和弱点能够尽量减少或去除。毛老师说,古人尚且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更何况我们是肩负培育人才重任、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呢。为了发挥表率作用,我们必须严于律己,做到勇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控自己。毛老师认为,教师若要做到严于律己,有几个方面需要做到:(1)、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规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去执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严要求自己,容不得半点疏忽。(2)、说话要守信用,向学生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3)、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16]

(六)关键人物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曾教过两届初中毕业班,六界小学毕业班,做过国家、省、市级课题,承担公开课60余次,撰写论文40余篇的夏银秀老师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数学特级教师。可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名师曾经也面对过高考的失利。和常人不同的是夏老师那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精神使她先是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初登教坛的日子里,紧张、拘束、语无伦次,板书不流畅等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年轻的夏老师,正当夏银秀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她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任恩师。老师在教学中向她展示出来的教学上的硬功夫以及对教学的痴爱,给了夏老师极大的震撼,使她懂的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而深知自己知识浅薄的她从此在工作之余更加发奋读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九江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夏老师更是倍加珍惜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的研读各门课程。在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夏老师自告奋勇的来到武宁县鲁溪乡中心完小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说夏老师是在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夏老师遇到了她的第二任恩师,老师对她的教学风格很是欣赏,并举荐她去参加由县里举办的青年教师赛课,在这次赛课比拼中夏老师是载誉而归。而后,因教学成绩突出,夏老师被武宁县新宁二小聘用。在新的岗位上面对新的挑战夏银秀老师是越战越勇,在担任新宁二小副校长之后,她带领二小走出了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在蜕变为名师的过程中,很显然,夏银秀老师牢牢地抓住了命运几次三番抛给她的橄榄枝,最终成就了自己,也向我们再一次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上一篇:作文题目一张白纸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详案教案《动物找家》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