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哲学论文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生哲学论文

养生哲学论文 篇1

养生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二要“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人们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此,古代许多帝王经常希望找到“长生不老”之术。“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老子的养生观确实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曾收孔子做学生。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后世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

老子的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在1973年长沙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老子》的两种抄本。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死后就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见,老子在汉代就受到人们的推崇。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清心寡欲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不知道身体就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还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二)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三)静以养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人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诀窍。

可见,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他的这种见解,也被中国道家继承下来,如庄子、抱朴子、孙思邈,甚至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大文学家在这方面都有文字记载留传于世。所以,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养生家。

(责任编辑:张恒溢)

养生哲学论文 篇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研究形而上的医学哲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医学哲学之宗”。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主要由“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相互对立转化的观念两大基本内容组成。

《黄帝内经》对于人类生命有着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它指出“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同时,“气”对生命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气”之盛衰与人之健康息息相关。它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与自然密切相关,因此,天人相应思想贯彻始终,表现在各个方面。此外,它还论述了昼夜晨昏、日月星辰、地理环境等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观念,它主张水平高明的医生应该着眼于疾病尚未形成、发作之前采取措施,有效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发展。养生应当置于治疗之先,应当积极主动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有几大观点:

1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2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伏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4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已除,故而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5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6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持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阐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主张养生应该顺应自然,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年之中要顺时养生。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标志和长寿的基础,要协调人与天地阴阳的和谐,还要协调人体内部阴阳的和谐。“精”、“气”、“神”是维持生命的三大要素,养生应该注重保养之。只有人之身心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构建了完整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所以,养生的关键就是疏通经络,保持气血畅通。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黄帝内经》独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和技巧,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养生学说,成为养生史上的里程碑。

中药对付感冒的养生哲学 篇3

《看世界》:英国媒体报道了感冒药中毒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林博士:大多数感冒药在缓解感冒症状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有镇咳效果的右美沙芬,有些患者对其过敏。感冒药可能对感冒症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其他器官却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尤其对儿童来说,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健全,如果对肝脏负荷太大,就会引起一些更严重的反应。感冒自然病程在5~7天,如果不太严重,可以不用吃药。

《看世界》:在药品的副作用方面,中西药有何差别?

林博士:中药一般是复方成分,不像西医的成份比较单一,复方成分能避免药物的活性,另外复方成分能发挥单一成分起不到的作用。经常服用西药,会产生耐药性,就是一种药服用多了,就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中药就不存在这个(耐药性)问题。

《看世界》:中药对感冒的治疗侧重抗病毒还是缓解症状?

林博士:中药强调的是改善内环境,感冒一般是由微生物和细菌感染的病毒引起的,如果人体的内环境适于病毒生存,它就会爆发出来。一般抗病毒药对流感疗效不佳,故预防胜于治疗,春季多服用板蓝根,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抵抗流感病毒,避免传染。还要多喝水,让身体保持通畅。

《看世界》: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什么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是西药呢?

林博士:中医包括中药强调对症下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感冒的原因也有差别,如南方长年湿热,感冒一般属于热毒性,而北方天气寒冷,气温变化较大,就属于风寒性感冒。由于消费者大多不具备这些知识,不了解自身的情况,而西药相对简单,所以造成市场上(感冒药)以西药为主的局面。

《看世界》:在现代中药的生产和推广方面,白云山制药厂做了哪些努力?

林博士: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致力于现代中药的研发和制造,产品板蓝根冲剂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这是消费者对中药板蓝根的认可,另外公司在全国首创“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机制”后,得到全国很多企业的响应,立法的呼声不断。公司还创办了“神农草堂”,这是全国首个半开放式中医药博物馆,对弘扬中医药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看世界》:儿童感冒时,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

林博士:首先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儿童本身免疫系统不太完善,加之抵抗力较弱,容易感冒,如果感冒不是很严重,没有必要担忧,万一引起发烧、酸痛等现象,就要吃些针对性的药。用药时要注意,儿童的耐药性与成人不同,不但存在剂量上的差别,有的药还会伤害儿童身体发育,属于小儿禁用,因此家长不要擅自给儿童服用感冒药,以免造成身体负担。

《看世界》: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西药还是中药?您有什么建议?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秘录 篇4

玉溪子丹房语录

心凝曰神,凝神归气以炼丹。情复乎性,复性归根以养命。还丹之本,铅汞而已。元精为命之根,宝元精而真铅自生。元神乃性之宗,啬元精而真汞自产。是知固精以养气,固气以养神。铅汞有时而相投,驻息绵绵而成火候。真气无刻不相聚,忘念久久而成金丹。若真铅走而真汞枯,元神散而元精竭。欲求返还,不亦难乎?非遇志人,勿轻传授。保而重之,秘之。口诀

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则内药也。外有作用,内则自然。精、气、神之用有二,其体则一。以外药言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细细,至于无息。思虑之神,贵在乎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合之精自不泄矣。炼气,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炼元神也。坎离合,体成干也。元神凝则思虑之神泰定。其上更有炼虚一者,非易轻言,贵在默会,心通可也。勉旃勉旃。玉溪子宜春心诀

三千六百法,养命数千家。率皆旁门小法,无非曲径。仆阅历《参同》,仅三十载,作规中图十二字诀,用传学道。君子以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处中以制外。以熙和、中和、敛静、敛肃八字为辅,调御四时,由外以应中。上合天心,中稽人事。默符造化,顺轨阴阳。外法五行,内理五脏,以为日月循环无端。不施为,不存想,晏然大定,以总元机。但要绝嗜欲,定心气,省思虑,节饮食,调鼻息,警昏睡,悭视听。养天和于四威仪、四聪,合自然之妙,别无繁难也。已立鄞鄂者,以是契符火,养圣胎。未立鄞鄂者,以是益元气,养精神。为立鄞鄂之渐至于虚耗损失,疾病交攻,则以是驱疾固元为补益、延年养命之术,可谓简易法门矣。宋咸淳己巳岁下元节,宜春玉溪子李公明序。规中图

规中者,如居一规之中,如大圆镜之一我。但正心诚意为主,为中心柱子。当万虑具泯之时,真人出现,如鱼跃深渊,游泳自乐而不离方寸是也。喜怒哀乐未发,当此时,可以居规中,游泳而潜。

御四时以正造化,四威仪中,不可失节焉。物来则应,应过复归于中,绝不可动着中心柱子。于中常令空虚,一尘不立,久之不纵不拘,自得受用其妙也。六阴归坤,万物 ;元复赴建,始萌长。

子绝父体。一阳潜动处,万物未生时,从这里起,便是作用处。当斯时也,跏趺大坐,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气从虚无中来,杳杳冥冥,无色无形,非子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肾中,以育元精,日益月强,始之去,次之返婴,积而为内丹之基本矣。袁真人云∶元气补元气,岂是凡砂石,此补益之上法也。朝屯者,君子经论之始,是万物萌芽之初,仁之端也。夫子时始生之气在肾,是不召而自来,宜保而养之。调息无令耳闻,但听有悠悠绵绵,合乎自然,则与天地橐龠相应。久之,则肾气合心气,二气之交感,以降甘露而产玄珠焉。暮蒙者,以养正圣功也。使不失赤子之初心,义之端也。午时其始生之气在心,是亦不召而自来,无思无虑,冥心内照以合之。静坐而照,久而则心合肾气而成既济之功焉。人居三才之一,一身之造化,与天地等耳。故日月常行,天地之气相应,真一之精相符。人之元气,八百一十丈,与二气橐龠相合。所以元气大运随天,小运随日也。但人生不能体天地造化之大,以至作丧伤败,精神迷乱,自与之违,天地岂违者哉。知道之士,若能顺理握机,则可以符化工而为修丹内炼长生久视之道也。舍人之外总皆禀混淆,而在元气中均为化物耳,又安能驭之气也。《参同契》云∶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从戌亥。又云∶赏罚应春秋,昏明应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中黄内旨 玉真先生云∶无极中黄大道,本是口传心授,不立文本,吾今慈悯初生之士,一时闻之,不能记忆。故设为此善巧方便,令彼入耳注心,眼观神领。传度既毕,实时焚之,勿令泛之。内旨曰∶夫天有九宫,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中黄为太阳,地有中黄为太阴,人有中黄为丹扃,俱名为中黄。八极中言其位,黄言其色,故谓中黄。八极者,是八方总会要处,又只是中宫,即黄庭、即玄牝、即先天一气,即玄关一窍、即至善之所、即黄极之道、即允执厥中。

在五行谓之土,在五脏谓之脾,在五常谓之信。药物、三气、五神、火候、乎吸,尽在是矣。行住坐卧皆当注念,不可须臾离也。不废人事,但当正心处物。常应常静。吾祖师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又言∶三十辐共一毂。辐者胁肋,毂者中扃也。又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乃呼吸之谓也。呼则肾气升,得土则止。吸则心液降,逢土则息。即此谓水火锻炼而成大丹。若能存守,则法无不灵。吾常谓若要道法灵,须是守中扃。中者,理得上下四隅,不偏不倚之谓也。天地相去八万四升里,人之心肾,即一身之天地,相去八寸四分,以中指节文为则,自脐上至尻尾骨尖,尺有八寸四分。今云脐者,盖与肾对也。故心之下去三寸六分,脐肾之上三寸六分,惟中间一寸二分为黄庭,主我身命,所谓至圣之道,秘之秘之。

三茅真君云∶精养于气,气会于神。精神不散,是曰修真。子不离母,母不离子。子母持守,长生不死。洞真先生云∶谨守谨守,莫言莫言,自然自然,玄之又玄。闻道之士,皆千生幸庆,宿有仙缘。或资谈笑,漏泄于人。有不测之祸,蔓延之灾。受授之后,勤而行之。

玉溪真人云∶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颜、曾、思、孟,历代道统相传,即此道也。升少慕清虚,留心至道。万法千门,无不师访。因游衡岳,方遇至人,密受紫阳仙翁丹诀。按九宫八卦,以年易月,以月易日,以日易时,取天地之正气,夺造化之奇功。纳归中宫,交感成丹。非止延年,可以住世,所谓我命在我不由天。升自得之后,体力不衰,发鬓不白,日行百里,举动轻便。神异证验,不可具述。

其间水火既济,又为坎离交会之法。久而行之,可以成丹。今之人盖火燥炎上,水湿润下,自勾引阴邪之气,乘间而入,令人多病。寿夭若遇,此诀使之。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顺行则凡,逆行则圣。玄之又玄,今悉于后。诀曰∶一升便提,气气归脐;一降便咽,水火相见。此十六字,简而易行,不拘时候。或在官府,不妨政事;虽处富贵,不妨行用。所谓至道不繁也。如有风疾,见效甚速。但于日中少暇,或盘膝,或垂足、正坐,皆无所拘,取鼻中出入息为候。

入息谓之吸,即便升气,将下部微力前提,其气尽归脐间,此之谓气气归脐。盖脐乃人之气海,所聚元气尽藏于兹。出息谓之呼,即便放身自在,一咽 然有声,此谓之水火相见。如是行之,不计次数。要行且行,得止便止。若能久持,脐下常如火熨,腹中气响如雷,小便渐减,精气不泄,腰脊坚强,饮食倍进,百病去体,外邪不侵。行及一年,宿有诸疾尽除。行之既久,自然三宫升降,二气循环,遂成大道,长生久视也。昔年都下有过海王先生,教人行持,随鼻出入息升降之法,而不得提搐之法。次有恩州李道人,授杨和玉,只教提搐之法,而又不得出入息之法。皆用其偏枯。升因游南岳紫气峰下,亲受李先生秘诀。先生山东人也,一百五岁,发须不白,面如童颜,行步如飞。予得其传,行之既验。不敢自秘,谨以传好道之士。四段锦

一开臂,二开胸,三搅车,四挽弓。青霞翁《丹经直指》∶仆自幼学道,弱冠弃家,遍历江湖,求师问友。得先师张悟真以来,诸前烈丹经、诗词、传记,熟读精思,寻友求义。又尝遍参道友术士,访名山洞天,祷求石碑壁记,得海琼仙指迷大道之要。后遇率然居士于朱陵洞天,作诗章以相赠,始得证海琼之妙旨。乃知年少所学、所求、所见,已是屋上架屋,枝上接枝,殊不知屋便是屋,枝便是枝,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一但顿悟,切恐湮没无传;且念后之学人,未必如此肯心留意。因录数语,以贻后人。得之者可因文解意,猛省用功,虽不求师,而在其中矣。夫男子四大,一身皆阴。惟先天一气真阳,此气非吹、嘘、呼、吸之气,亦无形影气象可见。

故悟真先生以为可见不可用,可用不可见也。然此气未受形之先,在父母胎中,先受此气,然后生二肾,便生二眼,由此生心、生肝、生脾、生肺、生九窍四肢而后人象俱足也。此气只在两肾中间,名为玄牝之门。先师玄牝歌言之详,世间人莫能悟之。今人宰牲杀猪,但见两肾中间、腰脊去处有一空,膜中有此,呼吸膨动,直至肉冷方息是也。此气未死之先,气血全盛,魂魄相属,内含五采,受气如汤。人一死则如牲畜,气血一散而气馁矣。只此一气,便是金丹大药。故先师以肝、心、脾、肺、胆、肾、肠、精、津液、涕唾、气血为非道,又以精神、魂魄意似是非者,此也。人之一身,右足大阴,左足太阳。而足为涌泉,发水火二气,自双足入尾闾,上合于二肾。左为肾堂,右为精府,一水一火,一龟一蛇,互相囊龠。二肾之间,虚生一窍,是为玄牝。二肾之气,贯通玄牝之间,由此发黄赤二道。上夹脊双开,贯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之下,会于风府,上朝泥丸。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宫,下入重楼玉阙,直注于绛宫,复流入于本府。日夜循环,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即不是动手脚做成的。今人流入旁门者,不知虚无自然默默运用之理,却乃妄行屈伸、呵咽、摩擦、引导、存思、注视,妄想妄作,反致成疾。如白莲道人多黄肿,运气道人多气蛊,皆其验也。夫此一气,人人一般,即无多少,但有涵养的做得成,无涵养的做不成。其流行出入,自有定数。

如海中潮候,弦朔必应天上,斗柄子午自移。又若女子月经,因时而至,确然不差。此气遇阳时为火,阴时为水。火即木液,水即金精。又左肾为坎,右肾为离,离中有己,坎中有戊。以戊己二土合为圭字。

又名水中金,金者,刀也,故名刀圭。又火即木,水即金。为金木无间,水火同乡。其实金木水火只是一土,一土为总五行尔。先师以为五脏无气,六腑无精,故谓此也。此气自然时时运转,不假人力。

凡言辘轳、三车、黄河、曹溪,取象如此,非以人力强为也。此气常以子时而至,为阳火。午时而至,为阴水。以卯时而至,为木液。酉时而至,为金精。卯中有甲,酉中有庚。故须采取用甲庚。子中有戊,午中有己,故运中土。自非洞晓乾坤升降、阴阳盛衰、药材老嫩、水火潜亢之理,不足以语此。然先师言之甚详,而后人甚惑;言之愈多,而后人愈疑者,何也?皆缘终于虚无,无则不知下手功夫,是以胎息不成而归于顽空。忽于自然,溺于妄想强作,是以心神枉费而返致疾。夫虚无者,言其不可见闻。

自然者,言其不可以迎取。今之采取火候等逐节工夫,深浅之言,句句分明,节节谨切。谨守奉行,无不应验。凡未入室以前,且理会,得安鼎采药。每日夜,且习打坐,坐一定然,则骨节关开,脉通自膀胱至夹脊,便如车轮运动。先天一气,自然由三关朝泥丸,下重楼,入绛宫。然其来有时而采亦有时,须得甲庚金木旺相之时,默默端坐,不须用摩动。须臾觉顶中火热,喉中甘露垂垂滴而下,便以目内视,一意以内送纳之绛宫玄牝而止。凡一日之间,以甲应上弦,庚应下弦。自子至卯为上弦,得汞半斤;自午至酉为下弦,得铅半斤。采甲汞庚铅各半斤,自然定数。所谓铅见癸生须急采者,言木汞金铅以甲庚二时采取也。如此采取之法。然初采之时,不计年月,久久积之,方成鼎炉。夫一身,炉也。绛宫,鼎也。今人以脾中黄庭、顶中泥丸为鼎,皆非也。年月既久,炉鼎方成。然后种药,药物一生,且采且炼。采而积之为药,炼而成之为火。采之一日有一斤数,炼之一日有铢之得。采药之时,须采甲庚旺气。行火之法则,忌甲庚沐浴,有此不同云。采之法,亦如鼎,然不过目,其自然之来.迎之以意,送之以目。

故丹书有黄婆、青女之说。黄婆,意也。青女,眼也。以意迎逢,谓之黄婆媒合;以目内送,谓之青女传言。人身之气,随意而动。意行即行,意止即止。故送入鼎中,随意即止。不复下流矣。谓之种药。药既入鼎,然后有火候焉。圣人传药不传火,以火与药同归殊途,同情异功故尔。子为一阳,至巳为六阳。自子至巳,火得六数,而六阳成干。当其子至巳,以意迎之,谓之进火,谓之添。午为一阴,至亥为六阴。自午至亥,水得六数,而六阴成坤。当其午至亥,以意送之,谓之退火,谓之抽。

故子巳为火,午亥为水。言火不言水者,添进为火,抽退为水耳。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丹经言河图洛书之有数者,言其火候自然,与此生成之数合也,非必待用力而合此数也。言朝屯暮蒙,昼 夜复。亦言与卦默合,非必用力而方合此卦爻也。如运用之说,则言此气营运流灌五脏百脉。如亥子旺肾,寅卯旺肝,巳午旺心,申酉旺肺,辰戌丑未旺脾。自然此气营运,由旺宫而出。亦不必妄想此时此脏有气出入流运。然采取造鼎之初,则无禁忌。时至即为,既了即了。至如入药行火,则须择日入室。一毫俗事,不可妄干。使耳目鼻口,四象相忘,胸中淡然,虚室生白,一有所着便是封固不密,药物走漏,便非道也。既居室内,惟半饥半饱,不可求睡。每使胸次惺然,常常提醒。见药即采,遇火即行。一年之内,止除卯酉二月不行水火。以其卯则木旺,酉则金旺,木旺则火旺,金旺则水旺故耳。凡此二月不行水火者,盖行则返过而伤也。一年十二月内,除卯酉二月外,止存十月。故十月而胎成,过十月又不须行火,则又谓之伤丹,此谓火候。十月胎成,移入泥丸,谓之换鼎。此胎气既足,如人已生,但须乳哺。故换鼎入泥丸,乳哺之谓。此时不须工夫火候,亦无沐浴,但只常常温养之。如此三年九载,则天门自开,婴儿自然出矣,往来无碍而位登仙翁矣。此首尾用工之说,皆出自然,不假人力强为妄想,不过及时以意迎之而已。此是积日累月,造鼎安炉。一年十月,结胎行火,先师以为一日金丹赫赫红是也。又谓顷刻可成者,何也?言一时半日之工夫,可夺一年半纪之造化。当其药生之时,不过顷刻迎逢,谓之顷刻金丹。即非终日终夜,劳神苦思,强为之也。夫药、炉鼎、火候、沐浴、胎息、婴儿、运用、抽添、主宾、浮沉、升降、铅汞、水火、真土、金精、木液,一切言说,皆是假名换姓,其实只为一物。钩锁连环,自可熟论见义。其有用工下手虚无自然之说,先师许多丹经词诀尽矣。参同吻合,一以贯之,不过如此而已。然言之非艰,行之为艰,行之亦非艰,守之为艰。何以守之为艰?大抵旁门小法,具无报应。惟金丹一件,便有报应。今人采药,年少者,须半年功夫,守斋戒、沐浴、绝欲、忘念、静坐,默取采之。候时节到来,耳目手足轻健,百病具无。自然两肾火起,夹脊如车轮,泥丸如汤浇,口中常有甘露滴滴而来。若能不睡,存神不绝,不过两月余,得目生神光,此心明了也,若有慧性,此之验也。得之者,不可便以为至道,否则狂念一生,遂成颠风。至若三月,行火之余,时刻工夫不差,则九窍光明,头有金轮,洞视内外,远接鬼神。当此之时,婴儿已成形象,不可便纵其运动,出入须加紧护牢收,否则火漏丹散。十月既满,婴儿受气已足,自然如瓜果之熟,脱蒂而去,然后出入往来,可以移身丈尺。远则不可远出,一出便还须收回,否则神一夺而迷途遂至,投胎托化,不复顾屋庐矣。直须三年九载,日子满足,骨格老成。如人生十数载,知人事深浅轻重,方可纵其自然往来出入,此则飞升变化登真仙位矣。然犹有魔障焉,当其入定坐忘之时,而聪明倍生,神异百出。凡天下奇奇怪怪之事,生前死后神仙希遇之事,鬼怪警怖之状,并集于前,直如慧眼神见,又若神明根据附。此魔障之来,不可便以为道,须要定见把握。一念凝坚,所谓太玄之一守其真形是也。切不可见妄为真,从情为性,如此守一,方能成道。今人多如此时无定力定见,故为外邪所附。不为学道无成,及致坠堕,以为神仙有无何渺茫?惜哉!仆平生读书结友,参师问道,躬行力践,所见功验如此,并以告之未来学者。有志之士得而诵之,寻文求义,参之先师丹经遗论,求之道藏玄文秘旨,一一皆合。但能根据此修行之,十月胎成。移鼎温养之后,又参向上一着,方可看悟真下编求精进法。又当自然有希有之遇,有不言传者。若不如此次第行之,则身中无主,婴儿不育,妄参禅学,如水之无源,木之无根,觉成顽空,顽空之下,不思工字用工。丹田合一,方是贯通之理,一有走漏,到老无成,终归轮回恶趣,皆思平日空下工夫。修炼成丹,合一成真,方是贯通,诚实也。再用丹田修炼成珍,则脱体化神,方是宝也。修得实宝在身,丹成之后,修成深浅,把握定否。如何有报应,却是用功处。一时不可怠忽,一步不可放纵。就中飞升为上,尸解为次,夺舍又次之,投胎为下矣。至如飞升、长生久观一也,尸解二也。二者尤须功圆行满,有代天宣化、济物、利人之功,方能及此。若无功行,但足以增年益寿,亦不能为仙矣,何以言之,神一去而不回,则气一绝而不苏。上则夺舍,下则投胎。又下为无着之魂。仆痛惜愚惑之徒,谈道者千万,功成者一二。故并述为来者之戒。不揆轻泄,冒成此书。后之作者,得玩味披研,如对师资,如见君父,珍藏什袭,永为身宝。非人勿示,非人勿传。有违此语,先祸其身,后及九祖。坠沉无间,永无出期。时咸淳甲子秋望日,书于朱陵洞天。

大道歌

道不远,在身中,物即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神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神御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术则易知道难遇,几人遇了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与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金锁乃玄关处,玉匙即元气也。静坐之际,调鼻中之息。规守中扃,以得定处自然。神息绵绵,不可以一毫别念。待调息已匀,鼻中自觉无出入息。但存中去处,一念坚固。以元气呼吸,息纳于玄关。

忽觉一声,其关即开,当时自有所见之趣。工夫至此,中字方洞彻矣。

金鼎欲留砂里汞。金鼎是中字,又即鼎炉,中间欲留存。砂里汞,是元精也。玉池先下水中银。玉池是华池,水是神水也。金鼎中欲留其汞。静坐间先守中扃,中扃若守得定了,出入息自然微默。

微默之后,自觉息定,元气自在内藏呼吸。待身体自觉混融,恍不知有物、有自身、有天地后,如此,华池水自来。待得满口,一咽 然有声,就下以意送至中扃。中扃玄关处 然一声响,似开锁。

恁时,就闭目回照,顾己内境,自灵异景象,不可尽述之耳。

金丹问答

问曰∶如何谓之金液还丹?答曰∶金液者,金水也。金为水母,母隐子胎,因有还丹之号也。

前贤有曰∶丹者,丹田也。液者,肺液也。以肺液还于丹田,故曰金液还丹。

问曰∶何谓铅汞?答曰∶非凡黑锡水银也。真一子曰∶铅是天地之父母,阴阳之根基。盖圣人采天地父母之根而为大丹之基,采阴阳纯粹之精而为大丹之质,且非常物造作也。汞性好飞,遇铅乃结,以其子母相恋也。

问曰∶何谓火?答曰∶火者太阳真气,乃坎中之阳也。紫清真人曰∶坎中起火是也。

问曰∶何谓候?答曰∶五日为一候,是甲子一终也。日有十二时,五日六十时,终一甲子也。

紫阳曰∶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节,以起火之际,顷刻一周天是也。

问曰∶此火候如何?答曰∶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时,时中用刻也。

问曰∶何谓真一?答曰∶人能将自己天真安于天谷之内,乃守真一之道也。金洞主云∶真一者,在于北极大渊之中也。问曰∶何谓动静?答曰∶阳主动,阴主静。翠虚曰∶动中求静,静中有为,动静有作,口口传之。

问曰∶何谓九还?答曰∶金生四,成数九。还者,自上而还下,九乃老阳之数。阴真君曰∶从子至申为九还,亦顺也。问曰∶何谓七返?答曰∶火生二,成数七。返者,自下而返上也,七乃少阳之数。阴真君曰∶从寅至申为七返,逆行也。问曰,何谓炉?答曰∶上品丹法,以神为炉,以性为药,以定为水,以慧为火。中品丹法,以神为炉,以气为药,以日为火,以月为水。下品丹法,以身为炉,以气为药,以心为火,以肾为水。又有偃月炉。问曰∶何谓鼎?答曰∶鲍真人云∶金鼎近泥丸,黄帝铸九鼎是也。

问曰∶何谓药物?答曰∶即此药物,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五行颠倒,大地七宝。五行顺行,法界火坑。百姓日用而不知也。紫清曰∶采药物于不动之中是也。

问曰∶何谓神水华池?答曰∶李筌云∶还丹之要,在于神水华池。紫阳曰∶以铅入汞,名曰神水。以汞投铅,名曰华池。海蟾曰∶从来神水出高源。紫清曰∶华池正在气海内。问曰∶何谓三关?答曰∶头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问曰∶何谓内三要?答曰∶第一要,大渊池也;第二要,绛宫也∶第三要,地户也。

问曰∶何谓外三要?答曰∶口之与鼻共窍,是神气往来之门户。下工之际,调鼻息,缄舌气,闭兑也。问曰∶何谓兑也?答曰∶真一子云∶兑,口也。问曰∶婴儿 女正在何处?答曰∶婴儿在肾,女在心。问曰∶肾属水为阴,婴儿属阳,心属火为阳,女属阴。何缘居此?答曰∶肾属坎,阴中有阳,乃真阳也。心属离,阳中有阴,乃真阴也。

问曰,泥丸宫正在何处?答曰∶头有九宫,中曰泥丸。问曰∶何谓金公?答曰∶金边着公,乃铅也。紫阳曰∶要能制伏觅金公。

问曰∶何谓黄婆?答曰∶黄乃土之色,位属坤,因取名焉。紫清曰∶金公无言 女死,黄婆不老犹怀胎。

问曰∶呼吸何如?答曰∶呼则出心与肺,吸则入肾与肝。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呼吸风云,凝成金液。

问曰∶何谓琼浆玉液?答曰∶皆神水也。

问曰∶何谓神气?答曰∶神是火,火属心;气是药,药属身。神、气,子、母也。虚靖天师云∶气者,生之元。神者,生之制。持满驭神,专气抱一,神根据气住,相合乃可长生。三茅真君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

问曰∶何谓十二重楼?答曰∶人之喉咙管有十二节是也。问曰∶何谓帘帏?答曰∶眼是也。下功之际,含光云房,曰闭户垂帘默默窥。

问曰∶何谓子午?答曰∶子午,乃天地之中也。在天为日月,在人为心肾,在时为子午,在卦为坎离,在方为南北。问曰∶何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答曰∶天地五十五数,故干得一九,合而成十。坤得四六,合而成十。巽兑得二八,合而成十。震艮得三七,合而成十。离得五,坎得十,坎离无偶,所以自合也。

以数言之,则得天地之中数。以爻言之,则得天地之中爻。以位言之,则得天地之中位。坎离不亦大乎。

问曰∶何谓五岳?答曰∶《五岳真形图》曰∶在人之头。紫清有巾藏五岳冠之句。

问曰∶何谓玄牝?答曰∶在上曰玄,在下曰牝。玄关一窍,左曰玄,右曰牝。

问曰∶何谓玄牝之门?答曰∶鼻通天气曰玄门,口通地气曰牝户。口鼻乃玄牝门户矣。

问曰∶何谓三男三女?答曰∶干道索坤,长男曰震,中男曰坎,少男曰艮。坤道索干,长女曰巽,中女曰离,少女曰兑。问曰∶何谓火龙水虎?答曰∶虎,西方金也。金生水,反藏形于水。龙,东方木也。木生火,反受克于火。太白真君曰∶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是也。问曰∶何谓分至?答曰∶子时象冬至,阴极而阳生;午时象夏至,阳极而阴生;卯时象春分,阳中含阴;酉时象秋分,阴中含阳。人身亦有分至。紫阳曰∶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夏二至。

问曰∶何谓沐浴?答曰∶真气熏蒸,神水灌溉为沐浴。太上曰∶灌以甘泉,涤垢污,出自华池,后归坤户。杏林曰∶沐浴资神水是也。

问曰∶何谓抽添?答曰∶既抽铅于肘后,须添汞于中黄。《传道集》曰∶可抽之时不可添是也。

问曰∶何谓搬运?答曰∶搬金精于肘后,运玉液于泥丸。下手工夫,口诀存焉。

问曰∶何谓三田?答曰∶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若得斗柄之机,斡运则上下循环,如天河之流转也。问∶背后三关?答曰∶脑后曰玉沉关,夹脊曰辘轳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

问曰∶何谓神室?答曰∶元神所居之室也。朗然子曰∶未明心室千般挠,达了心田万事闲。

问曰∶何谓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聚也。

问∶五气朝元?答曰∶五脏真气上朝于天元也。

问∶和合四象?答曰∶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动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精、神、魂、魄聚于意土也。

问曰∶马牙、真主人神符、白雪?答曰∶皆铅汞之总名也。问曰∶河车?答曰∶北方正气名曰河车。左曰日轮,右曰月轮。搬运正气,运在元阳,应节顺行,下手无非此车之力。问∶老嫩何也?答曰∶采药之时,审其老嫩。彭鹤林曰∶嫩时须采老时枯。紫阳曰∶铅见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是也。

问∶浮沉?答曰∶铅浮而银沉也。

问∶清浊?答曰∶阴浊而阳清也。清者浮之于上,浊者沉之于下。修丹者,留清去浊属阴也。

问∶五行相克?答曰∶《金碧经》云∶金木相伐,水火相克。土旺金乡,三物俱丧,四海辐辏,以致太平,并由中宫土德之功也。

问曰∶往来何也?答曰∶子往午来。阴符阳火,自子进符至辰巳,自午退符至戌亥。始复终坤,皆以卦象则之。一消一长,一往一来,以成其变化。《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也。问∶雌雄?答曰∶雌阴雄阳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寡阳不能自生。《参同契》曰∶雌雄相错,以类相求。注曰∶雄,金砂也。雌,火汞也。相须合吐,类聚生成,以为神药也。问曰∶防危?答曰∶防火候之差失,忌梦寐之昏迷。翠虚曰∶精生有时,时至神知,百刻之中,切忌昏迷。问∶交合?答曰∶磁石吸铁,隔碍潜通。

问∶有无?答曰∶《金碧经》云∶有无互相制,上有青龙居。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

问∶刑德?答曰∶阳为德,德则出,万物生。阴为刑,刑则出,万物死。故二月阳中含阴而榆荚落,象金砂随阴气动静落在胎中,故曰归根也。八月阴中含阳而荠麦生,象金水随阳气滋液于鼎内,故卯酉乃刑德相负。阴阳两停,故息符火也。

问∶黑白?答曰∶《参同契》曰∶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也,黑者水也,以金水之根而为药基矣。

问∶寒暑?答曰∶真一子云∶不应候,风雨不调,水旱相伐。或阳火过刻或阴符失节,凝冬变为大暑,盛夏反作浓霜。火候过差,灵汞飞走,运火之士,可不谨之?

问∶晦朔?答曰∶《参同契》曰∶晦朔之间,合符中行。乃金水符合之际也。

问∶固济?答曰∶太真云∶固济胎不泄,变化在须臾。言其水火既济,闭固神室而不可使之泄漏。

问∶圣胎?答曰∶无质生质,结成圣胎,辛勤保护。十月如幼女之初怀孕,似小龙养珠。盖神气始凝结,极易疏失也。问∶四正?答曰∶子午卯酉为四正。玄关一窍为四正宫也。问∶黄庭正在何处?答曰∶在膀胱之上、脾之下、肾之前、肝之左、肺之右也。

问∶金乌玉兔?答曰∶日中乌,比心中液也。月中兔,比肾中之气也。

问∶炼形?答曰∶炼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也。金洞主曰∶以精炼形,非凡砂石。

问∶张紫阳曰心肾非坎离,何也?答曰∶心肾特坎离之体耳,有体有用。

问∶所有者,何也?答曰∶气乃心之用也,属离。形乃肾之用也,属坎。交媾之际,运用于此矣。

问∶功夫?答曰∶知时而交媾,进火而防危,阳生而野战,刑德而沐浴。以至温养成丹也。

问∶野战?答曰∶《龙虎上经》曰∶文以怀柔,武以讨叛。紫阳曰∶守城野战知凶吉,增得灵砂满鼎红。问∶温养?答曰∶杏林云∶温养象周星。毗陵曰∶金鼎常留汤用暖,玉炉不要火教寒是也。

问∶烹炼?答曰∶烹金鼎、炼玉炉。口诀存焉。

问∶赏罚?答曰∶春气发生谓之赏,乃巳前阳火之候也。秋气杀物谓之罚,乃午后阴符之候也。问∶守城?答曰∶抱元守一而凝神聚气也。问∶堤防?答曰∶驱除杂念而专心不二也。

问∶神庐者,何也?答曰∶鼻也。乃神气出入之门。《黄庭经》云∶神庐之中当修治,呼吸庐间入丹田。

问∶太一含真?答曰∶守真一于天谷,气入玄元,即达本来。天真答上曰∶真道养神,若能守我在死气之关,令七祖枯骨皆在生气。生我者道,活我者神。将神守道,以道养神,是也。

问∶三尸?答曰∶《中黄经》云∶一者上虫居脑中,二者中虫居明堂,三者下虫居腹胃,名曰彭琚、彭质、彭矫也。恶人进道。喜人退志,上田乃元神所居之宫,惟人不能开此关。被尸虫居之,生死轮回,无有了期。

若能握元神栖于本宫,则尸虫自灭,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而百窍齐开,大关通百体尽通。则天真降灵,不神之神所以神也。

问∶胎息?答曰∶能守真一则息不往来,如在母胞胎之中,谓之大定也。问∶玉池?答曰∶口也。《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是也。

问∶橐龠?答曰∶橐乃无底囊,龠乃三孔笛,又是铁匠手中所弄鼓风之物也。《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升降论》曰∶人能效天地橐龠之用。开则气出,合则气入。出则如地气之上升,入则如天气之下降。一升一降,自可与天地齐长久矣。

问∶五芽?答曰∶乃五脏之真气。《中黄经》曰∶子能守之三虫弃,得见五芽九真气。

问∶屯蒙?答曰∶《道枢》云∶坎者水也,一变为水泽之节,再变为水雷之屯,其爻居寅。离者火也,一变为火山之旅,再变为火风之鼎,三变为山水之蒙,其爻居戌。抽添水火,在于寅戌,十二卦气,在于屯蒙运用也。

问∶采日精月华?答曰∶非外之日月也,采心中真液、肾中真气也。

问∶内外八卦?答曰∶头为干,足为坤,膀胱为艮,胆为巽,肾为坎,心为离,肝为震,肺为兑也。

问∶修炼待时,然后下手?答曰∶有时中之工夫,有刻中之工夫。毗陵曰∶炼丹不用寻冬至,心中自有一阳生。马自然曰∶不择时中分子午,无爻卦内别乾坤。此皆刻中之工夫也。问∶金丹形象如何?答曰∶形若弹丸,色同朱桔。抱朴子曰∶大如弹丸黄如桔,中有佳味甘如蜜。沙门得之即禅定,黄衣得之即超逸,审之行之天地毕。《元枢歌》曰∶君不见,一粒金丹何赫赫,大如弹子黄如桔。人人分上本圆成,夜夜灵光长满室。盖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当知非有形之物也,吕公曰∶还丹本质也。

问∶玄关一窍,正在何处?答曰∶在人之首。功夫容易见,下手的难寻。若不遇真师摩顶授记,皆妄为矣。

问∶真空?答曰∶返本还元为真空。杏林曰∶不知丹诀妙,终日玩真空。

问∶作用?答曰∶螟蛉咒子,传精送神。

问∶出神?答曰∶能守真一,真气自凝,阳神自聚。盖以一心运诸气,气住则神住。真积力久功行满,然后调神出壳也。问∶超脱?答曰∶超者,出也。脱者,换凡躯也。皆天门出。前圣有脱壳之验∶六祖七层宝塔出,钟吕七级红楼出,海蟾公鹤冲天门出。诗曰∶功成须是出神京,内院繁华勿累身。会取五仙超脱法,炼成仙质离凡尘。

夏季养生食谱之养生菜谱 篇5

将苦瓜洗净去瓤,放入沸水中焯透,捞出浸入凉水后切片。将文蛤洗净,放入锅中煮至文蛤张口,捞出去壳,去内脏,入锅油炸,加生姜汁、料酒、精盐拌匀。将苦瓜片铺在锅底,蛤肉置其上,加入生姜汁、料酒、精盐、蒜泥,适量清水,炖至蛤肉熟透入味,淋上麻油出锅即成。此菜清心明目,健脑益智。

2:东坡茄子

茄子洗净去蒂去皮,切成5厘米见方的块。在茄块平面剞十字花刀,深度为2厘米。炒勺放油,烧六七成热,放入茄块炸成枣红色捞出沥油,摆入大碗内。勺内留少许底油,烧热 放入猪肉馅炒至变色,加葱、姜末稍炒,放酱油、盐、味精、白糖、料酒、汤烧开后倒入装茄块的碗内,上屉蒸10分钟。把汤沥勺内,茄块扣入盘中,再把原汁用湿淀粉勾芡,淋明油,浇在茄块上即可。

3:农家四宝

用料:香芋、南瓜、淮山、番薯各250克,碎珧柱适量。

做法:将香芋、南瓜、淮山、番薯去皮切成3cm厚的薄片,加入碎珧柱,一起蒸熟,用高汤素打芡即可。

特色:田园农家风味足,健康有益。

4.酱爆茄子

取长形茄子,削皮切成二寸长的段,每段均用刀剖成一端相连的四爿。起热油锅,投入茄子段滑油,待茄子段呈金黄色,质地柔软时捞出。另将肉末或肉丝一两入油锅煸炒,放入蒜泥少许,再放入甜面酱八钱,炒透后再加入黄酒、酱油、糖适量。将茄子段倒入热锅与肉丝等一起反复拌炒,再用湿淀粉勾芡。颠翻几下,浇上麻油即可。

5.糖醋茄子

将洗净茄子一剖二,切十字花(运刀不能用力,防止皮肉断裂),然后切成均6厘米长段块,用盐腌渍半小时去盐水,下油锅用文火煎成金黄色盛碗待用。锅内留少许油。将白砂糖、镇江醋加鸡精调好入锅内烧开,将煎好的茄子放入糖醋锅内翻炒,留少许汤汁时即可盛起装盆。酸甜度可按各自口味调配。此菜特点:烹调时不加水不易馊,特别适合夏季用餐。

6:白灼虾(美食煮义之夏季菜谱)

原料:基围虾500克,酱油50克,精盐、香油各5克,葱条10克,红辣椒丝25克,姜块10克,花生油15克。

制法:将鲜虾洗净,辣椒丝放在味碟上;用旺火热油,浇在辣椒丝上,再加入酱油、香油、葱丝、姜末、精盐拌匀。

清水烧开后,放入鲜虾,焯至熟时捞起,控去水分放入碟中,同时上味碟。

特点:味道鲜香。

7:鸡油黄瓜煲

制作方法: 配料:取黄瓜500克,鸡油15克,精盐4克,味精3克,黄酒5克,鲜汤200克,精制植物油200克,香菜15克,火腿片5片。

制法:先将黄瓜用刀削去皮,一剖两半,挖掉芯,切成6.5厘米左右长的一指条,用刀修成一样粗细备用。炒锅烧热,放入油,烧至三成热,放入黄瓜拉油,至黄瓜软瘪,捞出沥油。锅中放鲜汤,加黄瓜、精盐、味精、黄酒,烧滚后转温火焖一焖,焖酥后改旺火烧滚,淋湿淀粉,用铁勺推匀,推和成薄芡。煲加底油烧热,下香菜,把黄瓜连卤倒入,淋上鸡油,放上火腿片,加盖即成。本品特点为色泽多样,口味肥鲜,温中益气,补精添髓,清热利尿。

8:鲜蘑龙须菜

原料:龙须菜150克,鲜蘑120克,盐2克,味精1克,糖1克,葱15克,姜4克,淀粉4克,香油3克,植物油20克,鸡汤50克。

制法:龙须菜、鲜蘑分别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控去水。

炒锅上火,加植物油,煸葱、姜出香,冲入鸡汤,取出葱姜,加入主料,调味烧2分钟,勾芡,淋上香油即成。

特点:汁白,味鲜,清淡,素雅。

9:杂菇苦瓜

把香菇,草菇,蘑菇各23只洗净,切片待用。苦瓜一根直剖为四,去子,洗净,斜刀切成薄片,用盐腌渍半小时,沥干盐水。锅中烧水至沸,把苦瓜倒入烫一下,即起锅,沥干水分,拌入盐,糖,味精和麻油,铺在盘底。炒锅入油,把杂菇片翻炒几下,淋入蚝油,加水和糖,勾芡后盛在苦瓜上即成。

10:翡翠苦瓜盅

小暑养生小技巧 小暑如何养生 篇6

六月六,晒红绿”的民谚流传甚广。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乡村人家多会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乡间还有“晒水”的习俗,将暴晒热的水给小孩洗澡,说对皮肤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小暑养生小技巧7、不坐湿板凳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所以在小暑节气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

药浴养生馆古方养生市场大 篇7

瑶族药浴, 瑶语称“绕身哩”, 是流传在从江县境内的瑶族中古老神奇的沐浴保健方式。由于瑶族以前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 多散居在大山深处, 为了抵御风寒, 防病治病, 瑶族的祖先经过无数次实践, 创造了用山中草药煮水沐浴、洗脚、净身的奇特健身、防病、治病的方法。

项目特点

1.古方养生, 健身防病。

瑶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 经过烧煮成药水倒入水中, 人坐在浴池中熏浴浸泡, 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 能够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淤、排汗排毒的功效。经常药浴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病有一定效果。无病者通过药浴也能消除疲劳, 舒筋活络, 健身防病。

2.内病外治, 方便有效。

瑶浴养生馆秉承传统, 结合自然养生保健技术, 只需每天洗洗澡就可以轻松保健, 简单有效, 无需耗费很多时间, 让消费者在享受的同时便已达到了保健的作用。

市场分析

如今市场上养生保健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随着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 养生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状态下, 瑶族药浴养生馆的诞生, 填补了中国大陆高端发展市场的空白区域。相较于其他养生项目, 瑶族药浴以其独具特色的养生服务和历史的长期实践具有更令消费者信服的优势。

经营条件

药浴养生馆的加盟费用最低为3万元, 此外根据店面面积不同, 还有10万—50万元等加盟费用级别。公司总部要求经营者具有长期合作的意愿, 并且需要对意向加盟者进行一定的加盟资格审查后确立初步合作意向。

效益估算

以经营一家120平方米、浴桶8位的药浴养生馆社区店为例, 总共固定资产投资约为15万元, 每月经营主要支出包括:房屋租金2500元/月、日常损耗500元/月、员工福利3000元/月;宣传费用300元/月, 共计开支2500+500+3000+300=6300元/月。假设药浴养生馆无产品销售, 单次服务收费88元/次, 单次服务成本20元/次, 单次服务毛利即为68元/次, 可得平均每天开支为6300÷30=210元/天, 盈利平衡点即210÷68=3人次/天。

投资提示

太极拳的养生哲学之我见(四) 篇8

自古“文以载道武以修德”,太极拳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文武兼备的内涵博大精深必有实据而非空穴来风,如同天地玄黄星移斗转江河奔涌草长莺飞等等万事万物生长运行都有自己特定的章法、仪轨一样,太极拳自创始至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并仍在不断丰富着的一整套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规矩、法度。这些规矩法度是太极拳自创始人开始的大师们一代一代亲身体会、琢磨、砥砺出来的智慧结晶的集大成总结,是习练太极拳希望有所成就者遵之则成、违之则谬的不二法门,也因此成为了太极拳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陈式太极拳的老架一路(74式)是最古朴的太极拳套路,每一招每一式都看上去动作简明而实际上要义繁难。从最基本的手、眼、身、法、步的形态到最奥妙的螺旋缠丝劲的运用,其要义虽用尽天下笔墨亦难尽述其万一。此说绝不夸张。仅以掌型为例开说,陈式太极拳的掌型要求是瓦棱掌,五指伸直而掌心内含,拇指与小指有微微相合之意,中指挑领。其原理何?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四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指(趾)为筋梢。所谓梢,即是指人体的肢体或器官或血液或骨骼或筋脉的最末端,手指(脚趾)即是人体筋脉的最末端。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要义是说讲究“行气”的太极拳如果不能使“气”达于四梢则定会虚实失当,由此可见练“梢”、练拳过程中对于“梢”的锤炼、通达对于太极拳习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作为“筋梢”的手指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伸直”、“微合”、“挑领”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细枝末节,而是关系到成与不成的大是大非 。从基本要求来看,做到这几点并不是很难,可是一趟老架一路74式打下来始终不变地遇到出掌的时候就不折不扣自然而然是这种掌型,除大成者外谁能做到?大成者之所以大成也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包括掌型在内的所有要诀密钥才成其为大成者。这是不是练拳经年而无所成者之所以无所成的原因之一或没有之一就是原因呢?

大师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这里再次提到了手的当紧之处。当代诸多太极拳名家在教授太极拳时反复强调太极拳练的是“整劲”,“一动浑身无有不动”,也旁证了手和全身的关系。操拳时手指伸直,全身筋脉方能极尽舒展,气息意念方能周行无碍;拇指和小指微合,意为“开合有度虚实合宜”;中指挑领,带动脊椎“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仅此一个小小的“梢节”,即有如此讲究,即能发生如此“法力”,提领太极拳习练者逐步窥见“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玄妙境界,最终登上技击和养生的峰巅。可见“小处不可随便”绝非一句笑谈。

由于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本身的天然缺陷,大师们在口传太极拳要诀的时候客观存在着“词不达意”不能尽述的无奈情形,久远之后的文字传承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再次“打折”的情况,这些实情的存在使得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会或多或少丢失一些弥足珍贵的宝典,使得继承者在接受太极拳真传衣钵时会或多或少遗漏一些稀世绝学,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是上苍在武学领域给人类留下的“缺憾的美”。既如此,后学者跟随老师亦步亦趋尚有可能留有遗憾,那么“尊法度守规矩”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文仅只论到了手的一型——掌型,也只论到了对掌型的些须皮毛感悟,就已略感口干舌燥,推而论之与全身那么多器官组织有关的要紧关隘都需要谨守,说这些规矩法度“浩如烟海”绝非危言耸听。因此,静听、细悟、恪守明师的教导并遵照苦修是想在太极拳学习中有所成就的唯一路径,舍此无他。

如此说来习练太极拳岂非“苦海无涯”了吗?何时何地才能有出头之日呢?不必悲观,君不见包括明师在内的大成者、包括已有豁然开朗之感的小成者放眼望去比比皆是吗?老子曰:“天下之难作于易”,“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尤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看似繁难的规矩法度在每日的不辍习练中谨遵不易,在失矩时能及时醒悟或经老师指点后及时矫正,点滴的“谨遵”积累成动作的习惯,日久天长,当这些规矩法度已经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的时候,你也会绽放出“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拈花一笑。

(版权所有,非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张震)

上一篇:2024广州积分入户细则出炉下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