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的论文(通用11篇)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发布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发布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6);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性。新媒体环境是一个新兴的信息化平台, 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的帮助下, 能够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动向, 帮助其尽早地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的数量比较庞大,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 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问题可能就会越来越严重, 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学生想寻求帮助, 但是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比较多, 势必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时间, 新媒体环境的出现能够较好地缓解这个问题。
网络平台的及时性能让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 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 运用网络引擎搜索、论坛提问等方式, 即刻获得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大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比较独立内敛, 一旦发现自己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 潜意识里就会非常恐慌, 不知所措, 且由于害怕其他同学发现自己的问题后会用另一种态度对待自己, 所以又拒绝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由于接受心理咨询会涉及个人的隐私, 学生怕自己的隐私遭到泄露, 所以出现问题往往都是自己藏在心里, 怕别人知道, 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新媒体环境很好地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出现问题之后, 可以匿名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既不用面对面地对人讲自己的问题, 也不用害怕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 有些不知如何开口的话通过网络媒介能够进行很好的传递, 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 积极面对心理问题, 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3) 大胆倾诉, 缓解压力。网络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都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等方式来进行的, 不是生活中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因为性格的原因很难找到谈得来的朋友, 在网络上却能够找到。当今高校学生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无处释放, 存在很多的心理安全隐患。正是因为这种沟通方式的出现, 使得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释放自己的压力, 不用担心被人嘲笑, 心理压力能得到有效的疏导。
2.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建立系统的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既庞大又复杂的工作, 在这项工作中, 要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还要有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高校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站, 这是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所以网站的内容要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能够通过这种渠道很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还可以帮助他们测评心理压力, 网站中还应该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员, 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心理问题。学生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在线咨询或者留言, 让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解答。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员能帮助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 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网络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福音:它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网络的快捷可使一位咨询员“同时”接待多位来访者。[1]
网站还应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程,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件的下载,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使其不仅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同时还知道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部分问题。
(2)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新媒体环境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 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 其中存在着很多虚假的信息, 没有情感交流的坚实基础, 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 就会将所有情感愿望寄托在网络环境中, 一旦回到现实世界, 恐又会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所以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于新媒体, 保持线下的信息畅通也尤为重要。
要想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光靠心理方面的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人数众多, 每个学生是独立而且不同的个体, 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 特别是坚持在一线的辅导员, 应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和个别的辅导, 建立老师—班长―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寝室室长四级干预机制, 积极发挥各级同学的积极性, 保持线上线下信息畅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区分群体性心理问题和个别性心理问题, 做针对性分析, 并通过谈话、主题班会、与学生骨干沟通等有效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有的是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 但是问题的突显与发生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即使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做好常态的预警预案也是尤为必要的。院系可以分年级做好日常的心理健康演习预案, 然后针对时下高校学生的突发的心理案件, 进行讨论分析, 切实保证方法的常做常新。
现在网上还有很多高校辅导员在线交流平台, 通过这些平台辅导员可以经常在线上和其他高校的辅导员交流工作心得、经验。
(3) 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积极作用。高校可以院系为单位, 建立针对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社团, 使其在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下, 设计和制定专业性质、针对性质较强的工作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团体辅导等活动,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并受益。学生团体课外还应加强与外校心理社团的合作, 及时发现心理社团活动的盲点, 查漏补缺, 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2]
(4) 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自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辅导员岗位以来, 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高校辅导员队伍仍然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工作职责不明、流动性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影响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作用的发挥, 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3]
2014年3月25日, 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 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了全面严格的要求。辅导员也确实需要从多方面不断地完善及强化职业的专业化。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方面, 辅导员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 还要及时有效地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研究, 熟练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能够广泛地对其进行应用, 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得更加丰富、全面、贴合当前的实际。
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用辩证的态度借助于这个平台, 师生能够实现网上心理辅导, 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心理测试、在线交流,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高校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 积极探索,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更好地对其进行帮助。我国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 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完善, 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献敏, 梁淑英.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 2004 (04) :81—82.
[2]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01) :113—116.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新思路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手机、平板等新媒体工具逐步走进了高校,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环境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当下的媒体环境,需要各个思政工作者的共同思考。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1、新媒体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依靠书籍、报刊等,这些内容一般信息量局限且滞后,常常出现内容和现实不相符的情况。这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一点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更加便捷的获取最新的海量信息,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通过媒体,学生可以获得国内外的最新新闻,能够涉及各个领域,通过网络的筛选,可以便捷的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内容,需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高效。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阅读国内外的权威的专家老师的实时文献,可以跟全球的朋友实时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为新媒体的发现变得更加丰富。
2、新媒体变化了思政教育形式
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使得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变成了双向,海量的资源也使得高校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新媒体环境颠覆了传统严肃的教育形式,轻松的环境之下,高校大学生可以更加自主的选择教育内容,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会更加明显。同时交互性还可以使得大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从而在教育双方形式良性的互动。新媒体环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方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大学生的自主性逐步提高,大大弱化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新媒体更新了思政教育手段
传统教育形式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为主,通过课堂讲授、班团会、课后谈心等方式进行。方式比较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制于此种形式之下,教育者单一时间进行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有限,受教育者获得针对性教育的机会比较少,此种情况下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以抽象的方式来进行。使得很大部分思政教育工作停留在形式至上,无法细致成效甚微。在新媒体环境之下,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载体更加多元,空间时间都不成影响。思政教育可以从传统的现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教育。新媒体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新媒体一起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手段更加多元,同时也更有成效。
4、新媒体提高了思政教育时效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用现实的沟通交流,这个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使得效率低下。利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空间时间在此時都不成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就问题和思政工作者进行沟通,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师生间的交流也更加顺畅,大大减小了教育双方的现实隔阂。受教育者能够更加轻松的表达真实的想法,能够没有顾忌的表达困惑、苦恼,拉近了教育双发的心理距离。通过此种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能更真实更迅速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问题能够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时效。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思路
(一)提升媒体素质
媒体素质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环境的需求。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学生信息交流、学习休闲等活动的重要载体,如果高校思政工作者不能随之进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媒体素质,也就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会大大减低。
(二)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但是教育的方式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当今网络不断发达,信息化不断迸发,新媒体使用越来越平常的当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教育者针对当下受教育者的现况,转变适合他们的教育观念,做到有针对性,才能使得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展开。
(三)创新工作平台
传媒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靠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形式是传统的面对面谈心、班会等,但是在新媒体发达的当下,思政教育的平台不仅仅是局限于现实的环境之下,如QQ,微信、微博等载体都能成为当下思政教育的新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据此不断创新工作平台,适应科技发展的节奏,才能更快的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进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倩文.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师范大学,2011.3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媛媛.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策
【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对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高校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已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在潍坊部分院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率为85.7%。
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n,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0提升至90.1%,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学校学习的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与学习,与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课本上的以及与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但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同学却少之又少;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节日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在选择学习传统文化手段方面,57.6%的同学选择手机、32.7的同学选择了电脑、9.7%的同学选择了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自信危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到近现代遇到了严峻挑战,出现自信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观抢占了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由此?е麓笾诙源?统文化的自信缺乏正确的态度。
2.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建立在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契合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甚至在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易导致其盲目信任。
3.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商业化、物欲化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象牙塔”,在金钱、权力、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已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导致政治冷漠与投机、缺乏艺术情趣、道德素质低下等现象泛滥。部分大学生更多的向往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而漠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隐患。
4.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新媒体的发展,致使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淡化;二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掌握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老教师,在新媒体学习方面显得较为吃力;三是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对策
1.创新新媒体形式,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一是创新网络媒体。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如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就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二是创新手机媒体。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微信平台、APP软件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创新数字电视媒体。“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满足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相关部门应以文化节目为突破,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2.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积极作用。我国已经建设了很多关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典籍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二是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媒体平台。高校要立足于校园文化,将经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学生的客户端,学生也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发到朋友圈,实现高校与大学生的良阻三互动。
3.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是净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要加强媒体的监管,抵制“三俗”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媒体意识,接受社会提倡的文化,提高自律意识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二是实现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转换。三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当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更多的出于自发状态,需要高校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保证大学生拥有应对媒介类型多样性、媒介信息内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3.1 新媒体环境下的就业信息多元化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的特点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打破了“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方式,以“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即时传递给目标受众,由于信息发布更自由,渠道更加多变,来源更加丰富,形成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受到消极就业情绪的影响,迷失了奋斗方向,使高校就业工作推进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2 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特点
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以“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态度,释放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各大BBS、手机微博、互联网社区的“弄潮儿”。在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环境下,大学生更为主动的输入和输入信息,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我的观点和态度,并主动表达利益诉求和展现个人风采为主动性的表现。
3.3 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体系的进一步构建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建设中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开展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成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详细阐述了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旨在使其推动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党建带团建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在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其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提高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视。
一、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带团建工作指导仍需加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在此背景下学生思想培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因此,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对现代学生教育的需求。同时,部分高校年轻的共青团干部只拥有理论知识基础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导致部分高校出现了共青团干部无法利用实践经验带动学生并对其进行相应指导的问题。其次,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开展中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工作,从而导致该项工作无法在正确的引导下有序展开。
2.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党建带团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机制的构建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未明确表示党建带团建工作例会的具体制度,因此在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规范和不完善,导致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致使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于此现象,高校相关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发展的特点制定一套符合高校特性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同时要求相关人员在制定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化方法,并全面考虑其他因素对党建带团建工作产生的影响,从而确保机制构建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1.着力加强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在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高校相关部门应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育,提高高校对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同时,高校相关部门也应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宣传高校团组织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应构建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奖惩制度的构建也可达到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目的。此外,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领导阶层应定期召开会议,在会议中加强自我批评和工作人员间的相互沟通,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着力推进“五带一优化”政策
“五带”即带思想建设,通过开展相关思想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组织建设,把党建带团建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做到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加强、同推进,形成党建、团建同步进行的局面;带工作,把团的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坚持党建和团建目标管理体系相衔接。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共青团工作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带队伍,加强对团干部的日常培养教育,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带作风,学生党员率先垂范,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用榜样的力量把党的优良作风传递给团组织,传递给每一名团员青年。首先,在确定党组织工作目标时,要全面考虑到外界因素对其的影响,并应确保内容设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其次,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应确保其在大型活动中起到带动作用,最终提高高校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再次,在工作中也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机制,并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机制的内容进行。
“一优化”即优化活动。党组织在开展重要活动时,请团员青年参加,团委组织重大活动时,也邀请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共同参加。高校党委应要求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坚持定期给团员青年上党课、作形势报告,增加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重视团组织的阵地建设,倡导和支持团组织开展富有青年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党团活动成为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必须通过高校的合理教育途径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应从加强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入手,引领广大团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为我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出自英文“Media Literature”, 也称为传媒素养或媒介认知力等, 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 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例如与印刷媒体联系在一起称为阅读素养;与图形图像、电视、电影联系在一起称为视觉素养; 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称为网络素养, 等等。
早在20世纪30年代, 英国和丹麦教育工作者就提出并主张推行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以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1]。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并能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使学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不断成长。具体来看,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学习媒介基础知识和媒介使用技巧;二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三是传授学生创造媒介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四是学习整合媒介信息, 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服务。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 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在新媒体信息海洋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可以看做是一种终身教育。
2.边疆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 学习风气不强,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差。同时, 边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信息较为闭塞, 学生对新事物的接触和适应力较欠缺。笔者通过对云南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观察、交谈和调研, 对当前边疆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作介绍。
2.1媒介素养概念和内涵认识模糊
对绝大多数边疆高职学生来说, 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媒介素养之类的概念很模糊, 特别是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十分陌生。大多数学生将媒介素养简单地等同于上网、玩手机、看电视电影等, 难以举例说出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媒介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例子。因此, 边疆高职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是零散的、片面的, 学生的媒介素养几乎都是在日常接触媒介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缺乏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理论的指导和相关训练, 因此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2.2媒介接触和使用存在偏差
边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媒介是手机, 其次为互联网, 而对印刷媒介的接触越来越少, 过多使用手机的学生比例很大, 主要用于娱乐如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和刷微博等, 加上自身缺乏控制能力, 连上课时也离不开手机, 严重影响学习。在使用网络媒介方面, 某些学生只具备简单的信息检索能力, 正确筛选和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还很欠缺。从接触媒介的动机看, 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娱乐, 而非获取学习信息。另外, 很多边疆高职院校学生渴望获得大众媒介相关的知识和提升媒介使用能力, 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程, 并不能满足他们差异化的需求。
2.3媒介批判意识和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 媒介信息评判能力不高, 独立思考、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有所欠缺, 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时, 往往缺乏独立判断与筛选的能力, 看问题偏颇甚至偏激。同时, 媒介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容易使学生的身心易受到损害, 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 个别学生也因为自律意识和能力差, 媒介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 盲目跟风, 散布不良信息, 走到触犯法律的危险边缘。
3.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本科院校或其他地区高职院校相比, 边疆高职院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3.1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更滞后甚至缺失
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且更新速度慢, 加上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 导致对媒介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独特性的认识、思考和分析不足, 在学生培养体系和教育规划中未能及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进去, 在教学实践中缺少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学生往往只能从计算机文化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中学习对新媒介技术的知识和使用方法, 从思想政治课或讲座中学习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能力, 但这些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媒介认知、使用和提升信息素养的需要。另外, 具有区域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 难以指导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
3.2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保障
目前边疆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特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阶段, 学术界已开始向社会呼吁要关注边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但尚未引起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校的足够重视, 国家目前也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些地方政府对媒介信息的监管力度还不到位, 对青少年群体的媒介接触和使用尚无具体政策的保障。
3.3专业师资匮乏
目前能够从事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大多是传播学背景、教育技术或计算机等学科背景的教师,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而在边疆高职院校中, 师资队伍主要以专业技能型为主, 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相对其他地方更匮乏, 远远未能满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和实践的基本需求。
4.边疆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4.1唤醒学生媒介素养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实现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自我约束和对媒介有效利用, 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使学生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起来。因为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师资匮乏, 媒介素养课程开设困难, 所以可以请从事媒体行业的人士到学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媒介的发展历史、优缺点和运作机制等, 增强他们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唤醒学生的发展和增强媒介素养意识。
4.2开设高职特色的媒介素养课程
开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边疆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知识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边疆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经济条件、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等方面出发, 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体系上, 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优势, 以学生为本, 把媒介素养教育巧妙地引入以技术传授为主的课程中, 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
4.3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边疆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围绕边疆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学生社团活动和网络中心等机构和平台, 积极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媒介实践活动, 如在举办校园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时, 制作介绍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和边疆自然风光的校园广播节目、校园DV作品和征文比赛、网页制作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等, 在丰富学生校园活动的同时, 丰富他们对媒介的感性认识, 逐步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和使用的能力。
摘要:新媒体时代, 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陌生及地方高职院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甚至缺失令人担忧。本文以云南边地的高职院校为样本, 就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和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旨在为边疆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高职院校,边疆地区
参考文献
[1]宋海霞.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7 (6) .
[2]张珺.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探究[J].职业教育, 2013 (9) .
[3]贾占兵, 奚立敏, 武立博.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当代电视, 2010 (8) .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这项工作必须要久久为功,长抓不懈。
近些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和冲击,西方国家也利用新媒体与我们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对我们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挤压和蚕食,其重点对象就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群体,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得到巩固,但教学模式仍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新媒体特点进行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得到拓展,但形式较为固定且见效不大。讲座报告、座谈会、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的辅助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授课方式,但是带动性较差,收效甚微。有的高校建立并开始运营从学校到院级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没有把这些新媒体平台作为丰富和拓展思政教育的有效平台。
教师的岗前培训得到落实,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媒体时代,强化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多数高校却只有针对一线教师的岗前职业培训,对辅导员队伍、宣传工作队伍却缺乏这一环节,理论培训也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
关注新媒体的硬件建设,但思政教育队伍的配备和建设仍然不足。高校的思政教育队伍配备和建设均滞后于现实需要,高校的辅导员和宣传部门人员也都长期缺编运行状态,许多学校专职网络管理人员配备尚未到位,宣传部也都是一名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很难保证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各高校基本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宣传平台散而乱。高校各宣传平台之间都是相对独立,各自为阵,都有一套各自独立的工作队伍,处于分治状态,宣传内容的同质化和步调不统一、口径不一致,严重弱化了宣传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解决路径
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用“互联网思维”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高校党委班子要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执行者,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拨付、阵地建设、条件保障上予以大力支持和保证。其次,要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新媒体传播和发展对师生成长成才的舆论引导规律,推进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形成形态多样、手段创新、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政理论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新技术、新资源在教育方法上求突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作为平台,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与互联网这个新的教育阵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话语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完善强化培训,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要切实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另外还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优良,能够适应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高校党委宣传部长要由党委常委兼任,坚持高标准选配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定期系统的培养,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宣传业务熟、技术水平精的宣传工作队伍,培育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研判和评论队伍,切实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融合高校宣传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高校要从平台融合、内容聚合、健全制度等方面制定总体思路和实现路径,进一步研究新旧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实现新旧媒体平台的深度整合,构建共存、互补、互动、互融多位一体、互联互动的校园全媒体宣传格局。
建立经费保障和考核激励机制,将新媒体平台建设列入党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并列出运营维护专项经费以保障高校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宣传思想工作量化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并作为员工年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以充分调动宣传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好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加强舆论监控。加强对课堂阵地的管理,重视师德建设,严格执行有关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高效课堂教学的管理办法,并对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约束处置制度要做进一步细化并坚决执行;严格执行并落实《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备案审查和监督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及其主要活动;严格落实有关规范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备案与年度检查制度进行,有效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活动,加强对境外资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监管。
深入研究网络特点规律,加强和改进网络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监管能力,加强对网上舆情的检测、研判,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对师生思想、心理的困惑及问题给予及时的回应,充实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对网络媒体言论的监控与引导,旗帜鲜明地批判驳斥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增强广大师生析事明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孔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给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全新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作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与发布渠道,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传统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已经越发难以适应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需求,因此,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强化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意识形态教育缺乏良好的基础条件
近几年来,在高校学生扩招等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高校辅导员却并未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呈现出了年轻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很多辅导员都是刚刚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即参加工作,年轻的高校辅导员虽然能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更好的学习、接受新兴事物,但同时也带来了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理论素养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而一旦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良好的理论素养作为基础支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就很难有效展开。其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虽然十分重要,但却只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如心理辅导、学习问题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样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完成,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通常都比较大,很难抽出精力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最后,部分高校辅导员并未正确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缺乏重视,这同样限制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
高校辅导员主导性话语权逐渐丧失
在传统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高校辅导员由于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都有着普通大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话语权方面往往具有着较强的权威性与主导性,无论是理论传授还是实践指导,都能够得到多数学生的普遍认同。但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网络这一信息传播方式高度发达,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更多,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更为广泛,因此在看待问题时也会更具独立性以及反权威性,而在遇到自己不了解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大学生往往也更习惯于借助网络来解决问题,如发帖求助、百度搜索等等。这样一来,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虽然仍具有着理论、实践、阅历等优势,但在却很难再引发学生的认同感与信任,教师的话语权也不再具有权威性与主导性,这一改变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多元化网络信息使大学生价值观偏离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呈?F出了多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是指信息传播主体与渠道的多元化,同时还代表着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在信息发布、传播门槛极低的新媒体平台,网络信息呈现出了良莠不齐的状态,这里既有着正能量、宣传正确价值观的内容,也存在着错误价值观导向的内容,很多不法分子为了满足自身欲望或获取经济利益,会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一些如反政府、过度鼓吹西方文化之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经过刻意或无心的传播后,就会在网络上进一步泛滥,并很容易被大学生所获取。而大学生虽然多为成年人,但却基本都处于价值观完善的关键时期,对这些信息缺乏准确判断的能力,很容易在此影响下出现价值观偏离的情况,甚至会为了追求刺激或满足好奇心理而触犯法律底线,而一旦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偏离的问题,那么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难度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
(1)扎实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
想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高校辅导员在自身的理论素养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点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教学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方面,虽然单纯的理论灌输很容易打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大学生产生对意识形态理论教学的逆反心理,但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意识形态教育中仍是非常必要的,辅导员只有对意识形态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新的知识理论、决策论断都不断提出,而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对这些理论基础进行学习,进而增强自身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是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提条件与有效手段。
(2)良好的实践教育能力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而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则一般发挥着辅助性的作用。当前的大学生思政课程大多比较重视理论的灌输,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比较少,对于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必须准确关注到这一点,并在工作中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也就是说,除了组织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讨论,也要结合思政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实践教育能力,学会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及对教育载体进行科学的选择,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等。
(3)能够适应新媒体教育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下,当代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变化,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来说,不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实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效果强化的重大机遇。新媒体平台的存在不仅打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同时还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来说,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跨时空的教育信息传播,大大扩展教育空间,同时也能够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播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形象、更具感染力,这些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必须保持开放性的教育态度,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所喜爱的事物进行了解与学习,学会运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网络平台,牢牢把握时代变化趋势,将新媒体技术充分的应用到意识形态教育中来,建立起新媒体教育模式,将新媒体时代给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
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1)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媒体背景下,意识形态教育对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让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满足这一要求,不仅需要学校在人才选聘、培养上完善,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工作之外的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十九大精神等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实现政治理论上的成熟,同时结合自身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针对性的思考,从而将思想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工作进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更新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在学习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多接触新媒体平台等网络媒介,积极获取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专业化的解读与判断,进而使网络媒介成为自身生活、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深人挖掘新媒体教学资源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教育这项工作本身与大学生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关系,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知识内容也并非无法被大学生所接受,当代大学生之所会对高校辅导员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产生反权威性的逆反心理,主要还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育信息具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些具有政治色彩的信息内容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而围绕这些信息内容开展的教育工作也比较枯燥。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丰富的新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发掘,并将其利用到意识形态教育中来,从而解决学生价值观偏离、主导性话语权缺失等问题。首先,教师应将学生习惯使用的新媒体平台作为新的师生沟通渠道,通过个人微博、微信等渠道,与学生进行平等.轻松、和谐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与思想特点,进而对教学方案、策略进行合理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及时发现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实现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其次,可以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开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将新媒体的互动、?w验等功能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实现虚拟空间教育与现实空间教育的结合,提升教育效果。例如辅导员可以在新媒体上发布学生感兴趣的文童内容,或发起相关的热点话题讨论,从而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3)坚持个性化教育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以及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得学生往往在网络上比较活跃,而现实交际能力却比较差,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同时面对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大学生所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现象,并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关注,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与特征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使意识形态教育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要实现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者的姿态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来,与学生平等共处,使意识形态教育更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并走入学生的内心。
摘 要:进入新时代,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电大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网络性、远程性、多层次性等特点,给做好电大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电大学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新的对策和路径。
关键词:电大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网络时代;理想信念;创新思路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电大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电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1]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电大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网络性、远程性、多层次性等特点,又给电大教育工作者做好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我们必须正视新问题,迎接新挑战,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政治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一、电大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方法陈旧
表现在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我打你通”、“我训你服”层面,被动应付多,积极主动少;照本宣科多,生动活泼少;开会发文多,循循善诱少。满足于机械化、程序化甚至是符号化,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二)手段落后
不能很好利用网络、微博、微信、QQ群、社交平台等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还是依靠一张嘴在“说”。即使“说”,也说不到点子上,说不出新花样。“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才是举足轻重。”[2]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手段,根本引发不了年轻人的兴趣,难以产生良好效果。
(三)埋头教书
不少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书记、校长的事,是专职教师的事,是政工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只埋头教书,不愿也不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会在课程教学之中,不能“触景生情”、不会“见缝插针”,形成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现象。
(四)队伍缺乏
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没有得到及时建设和加强,师生比例不合理,专职师资队伍更是缺乏,培训跟不上,待遇不到位,大家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五)社团不力
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各类社团以及志愿者机构等,或者制度不全,或者活动不足,或者内容空洞,既没有有所侧重,又不能形成合力,思想政治工作在最基层失去根基,处于漂浮状态。
(六)素质欠缺。开放式教育学员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从七零后到零零后均有,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历”,而不是为了“真才实学”。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价交换、敷衍应付等思想盛行,考试作弊成为常态。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的学员,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漠视他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七)社会影响
社会上形形色色思想、行为、现象和现实,对校园的浸染不容小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娱乐至死等在电大学员中大行其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发扬光大。
(八)自轻自鄙
电大学员或以高考最低分数段录取,或在开放式教育中从低层次学历上提升,他们基本上都属于高考的“失败者”,自以为电大文凭含金量不高,学历不过硬,普遍存在自暴自弃、自轻自鄙的现象。
(九)网络挑战
“现阶段网络信息非常丰富,然而其中也包含许多负面信息,有时甚至会使高校学生无法理性思维,迷失方向。”[3]发达完善的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在给学员带来大量实时资讯和信息外,也带来很多腐朽、堕落、颓废的文化和各种不健康东西,造成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价值观失衡、社会责任感缺少以及自由意识泛滥。
二、电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各种思想思潮交融,社会意识呈现多元格局
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占据社会发展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不可避免带来深刻变化。各种意识交流、思想碰撞、思潮交锋,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抗拒,有渗透有抵制,有统一有抗争。电大的学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他们受各种思潮的浸染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内容明显广泛,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彼此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互相影响,造成电大学员思想政治状况错综复杂,形势异常严峻。
(二)理想信仰的崇高神圣,在现实面前受到空前挑??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带来人们思想的趋利性、利己性、排他性和一切向“钱”看意识。任何事情都与物质金钱挂起钩来,理想和信仰不再神圣。重物质、重实惠、重利益,成为很大一部分电大学员的价值观主流。理想的淡化,信仰的迷失,必然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讲大道理,做空泛文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又缺少物质载体,不能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又加深了学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空”的认识。
(三)内容形式的空洞陈旧,使思想政治工作滑入“说教”泥潭
在学习内容方面,资料呆板,理论性太强,辅导性太差,故作高深,晦涩难懂;在思想教育方面,基本还是会议传达、发文要求、课堂教学“老三样”;在典型引路上,习惯性用“高大上”的先进人物为标杆,给人感觉一是“十全十美”难以学,二是“远在天边”不易学,忽略了身边的优秀典型,不善于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空洞,致使思想政治工作走进“说教”的死胡同。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潜移默化规律,抵挡不过弥漫社会的急功近利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主要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风细雨,潜移默化。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立竿见影。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间接性、潜在性、积累性等特点。因为如此,有一些电大领导干部就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来的慢,不如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来的快,因而主观上忽视思想政治工作。
三、做好新形势下电大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对新形势下电大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创新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一)把握新思想
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护信任,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
(二)占领新阵地
网络和移动终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电大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个社会信息大舞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4]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展活泼生动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对学员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要做好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情绪。
(三)利用新手段
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QQ群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寓“政”于学。引导学生创作小视频、微电影、H5、VR等,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四)构建新机制
鉴于电大学员开放式教育的特点,构建学校教育、学员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互动机制。学校主抓,学员自我锤炼,学校及时将学员思想政治表现通报学员所在单位或社区,共同营造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五)探索新思路
探索在教学班中建立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发挥学员党员的带头表率作用。坚持分类施教,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六)形成新合力
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校团委组织实施,辅导员、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各部门负责落实,党团组织通力协作。建设一支由学校党政部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构成的队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注意发挥学生会、各类社团、志愿者组织和各种兴趣小组的作用,在各个基础层面各自做好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 党建 载体 创新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9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他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高效的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能促进大学生高政治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国家提供合格的建设者,为党输送可靠的接班人。目前,新媒体在高校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關注和喜爱,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一、搭建党建互动平台
依托微信群、QQ群、SNS网站、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建立党建互动平台,教育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网络互动,拓宽学生党员政治思想交流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和接受反馈信息, 实现党务公开,交流畅通,从而起到及时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的作用。创新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学生党员学习形式,开设手机微信党报,保证及时发布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实现互动,解答学生党员所提出的问题,使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时时处处都很到位,实现党员时刻自觉历练思想,提升政治觉悟;建立权威发布平台,让学校的声音出现在学生网络活动中,其核心是要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敌我、你我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解禁,使党建时刻能够服务和影响学生党员。
二、建立党建微博、微信群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交互平台新名词接连不断地映入人们的眼帘,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当今 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时代有所不同,微博、微信已与90后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网络活动的微观领域,充分运用这些微媒体。一方面,在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要建立学校和二级学院官方微博,开通党建工作微博群,有效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建微博群,选派专人管理,全面实现党员教育、党员发展、政策宣传和特色活动等工作的信息发布;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微博、微博群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时进行监控,对校内外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做到及时认真研判和处理,做到第一时间防控事态发展。另一方面,在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微信在信息交流中的优势。微信通过手机传播,它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因而更易为学生接受,为党建教育进入手机提供了多样性。当前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高,几乎达到人手一部,可建立“掌上党员论坛”“手机党支部”等平台,实现党建工作者与学生随时随地的即时交流。
三、适时组建网络党支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党员人数和基层党支部的数量也逐年增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任务加剧;修读年限和创新创业政策出台,以及毕业实践环节增多,致使高校学生党员的流动性很大;随着国际办学形式的增多,部分学生党员选择了出国深造。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网上党支部的建立,有效地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和无地域性作用,方便快捷、随时随地把党支部的成员迅速联系起来,如开设“外出实习学生网上党支部”“创新创业学生党支部”“留学学生网上党支部”等,发挥网络功效开展日常党建工作。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只要身边有网络,就可以迅速和党组织取得联系。通过定时上网过组织生活,定期提交思想汇报,定期交纳党费等,网络打破了空间上的距离感,使学生党员始终都能围绕在党组织的周围,接受教育,获取党的信息,参加各种支部活动,让学生党员有了“归巢”的感觉,同时也实现了高校流动党员的科学化管理。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问题与挑战,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从载体创新方面构建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以适应新情况,与时俱进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毕武春,柳博,付东然,等.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解决方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06):54-55.
[2]华星.浅谈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理论观察,2014(07):17-1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的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09-16
浅谈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07-21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11-21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宣传的思路创新07-05
新媒体与新媒体下广告11-07
多媒体环境教学设计心得11-27
多媒体网络环境与小学数学教学05-31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09-18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06-26
新媒体时代论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