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精选13篇)
现代社会正逐步走进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2000年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经历着信息潮流的我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下面将自己的几点理解与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里,合适的方式是关键。而计算机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山区中小学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开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往往不能有效地达到大纲的要求,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有很多乡村的孩子都无法理解,如人教版小六教材中引用了一个“过山车”的实例。但在课堂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根本没见过“山车”,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黑板、教具模型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新授时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能很好地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地显示出来,随时观察到各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如在讲旋转体时,教师可以使用《几何面板》制作的课件形象动态地演示圆柱由一个长方形旋转而成,圆锥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的过程。在人教版小六(上)截几何体时可以演示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的过程,可以直观地看到所得的截面是什么图形,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而难以理解和制作教具模型的麻烦,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几何画板》还可以在图形运动中动态地保持几何关系,可以运用它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比如,用其画点/画线工具画出一个三角形后,可以用鼠标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和边,就可以得到各种形状的三角形。我们也可以让三个顶点在三个圆上运动,作一个动态的演示,这时就可以说:“这就表示一个任意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做出它的三条中线,演示不管三角形如何变化,其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能够更有实感的去把握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计算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利用计算机可以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即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在数学科学研究中,数学家需要反复实验才能发现规律,然后才是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述和证明。而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听教师口头讲述获得的,几乎没有实验。学生多半是在听数学,听那些缺少发现过程的结论。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再创造的活动,使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探索问题的情境,给学生的比较和抽象创造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他们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1995年夏季学期,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个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学校一名学生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了几何画板,通过对圆的画法,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半径与直径关系等知识地进行引导,学生在自学和展示中的一些困惑就迎刃而解,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揭示了半径、直径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学生单纯去想象半径、直径的概念要容易得多,使静态的知识点变为动态的图像,学生记忆深刻,理解起来也易如反掌,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快乐。
(二)、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如今的Internet,是一个拥有信息最丰富、交流信息最为快捷的媒介。每天,千百万人正在通过Internet学习、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Internet可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在世界范围服务器主页上浏览,可以利用E-mail交流,可以通过聊天室通话,可以通过BBS进行讨论,可以使用同步多媒体环境的虚拟教室。这样,可以让远方的专家、教师替代计算机有针对性地来帮助,让学生集体通过交互讨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所以有了网络,合作式的学习就大大发展了,这会给个别化教学提供另一种解决方式,使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性学习
利用计算机进行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也是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方法, 一张嘴, 一支笔, 一本书, 将抽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广泛应用将为有效教学打开一扇事半功倍的大门。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做好课前备课的添加剂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 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料, 如图片、数字、素材等, 制作精美的课件, 设计课堂教学, 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如在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关于年、月、日的认识时, 我上网搜集了一则谜语:桌上一本书, 三百多来页, 每天看一页, 读完这本书, 家家过新年。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日历。借此引入课文, 学生必定兴趣盎然。随后精选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日子, 并配有相关的历史图片等制成PPT, 使学生对年、月、日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一年的中的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用图表的形式制成PPT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 也可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微视频, 课上展示或是课前传到家校微信群供学生学习, 一定会收到奇效。
在备课时教师也可采取微课的形式, 把学生接受的信息都蕴含在视频当中。教师可选择电子书包作为视频传递的载体,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之前把具体的内容推送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中, 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自习时间, 要求学生对接收的知识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提前预习。这种课前预习形式很好地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 同时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传递教学视频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 把更多的自主时间交到学生手中,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这样的备课才是真正的备课。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前备课的添加剂。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 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所需信息,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 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的, 因此,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 再利用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时出示一幅情境图, 大树爷爷的树叶上停着小鸟, 树枝上蹲着小松鼠, 树下卧着吃胡萝卜的小白兔, 使学生对上、下的空间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师生可以对着这幅情境图提出各种各样饶有趣味的问题, 学生会很感兴趣, 回答的正确率会很高。
三、现代信息技术是优化教学环境的助推剂
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验, 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数学教师, 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形象生动、密度大、节奏快、感染力强, 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通过眼观、手动、脑想, 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学有所乐。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时, 我使用了PPT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设置情境:秋天到了, 果实成熟了, 树叶黄了, 一片片落下来, 小蚂蚁爬过来, 动画效果演示蚂蚁沿着树叶爬行了一圈, 这就是———周长。有一个小蚂蚁累了没爬完, 设问:这个是不是树叶的周长?随后出示课本、书桌、文具盒、米尺等我们身边的规则图形, 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它们的周长, 从而认识什么是周长。在学习如何计算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时, 采用动画效果, 演示该如何计算, 学生记忆深刻,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些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教学的便利。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氧化剂
有些数学公式法则等过于抽象,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难以理解和认识, 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 变抽象为生动有趣, 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关于“位置与顺序”的教学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很抽象。如果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话, 就会加深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 变抽象为具体。如在教学“前后”一节时, 课件动画设计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情境, 梅花鹿、松鼠、兔子、乌龟、蜗牛在赛跑, 谁在谁的前面, 谁在谁的后面, 谁排第几等, 一目了然, 学生兴趣盎然。更有趣的是新龟兔赛跑的动画, 这次的比赛场地是一座山, 上山时兔子在前, 下山时乌龟叽里咕噜滚下山, 乌龟在前, 且又获得了第一名。
五、现代信息技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兴奋剂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表明, 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数学课, 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唱独角戏, 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 缺乏高潮,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巧设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的时候,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出示了A、B、C、D、E五张照片, 它们的比例不同, 照片的效果也不一样, A、B、D三张照片虽大小不一, 但不失真。适时提出问题, 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在方格纸中显示出它们的长宽。通过列式A:4:6;B:2:3;D:8:12;三个图形的比值都是2:3, 其余的图形的比值不是2:3, 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从而引出比的前项、后项、比值等。
适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 既形象又直观, 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增强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剂。选择恰当时机,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活性剂
班班通升级版的畅言系统中有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各册教材配套的课件,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有与各版本相配套的课件、视频, 这些课件和视频贴近我们教学实际, 生活气息浓厚, 可操作性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借鉴使用, 很方便, 合理地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有效的课堂,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 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 完成知识构建, 使其成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活性剂。
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 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 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必须充分加以应用。
摘要: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已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认同。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熟练地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充分地运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班班通设备、电子白板及畅言系统服务数学教学, 采用微课的形式, 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为我们的课堂不断地创新, 呈现新的气象, 使教学如虎添翼,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它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学注入新的活力,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不受时空的局限,它可以突破学校的围墙,可以把任何地方的生动活泼的东西简单地带到课堂中。它可以再现生活,重现历史,让学生充分走进生活,打开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用录像,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我在教学《指南针》时,课文要求研究指南针,我就利用课件展示历史资料,是谁发明的,它的作用等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有兴趣研究指南针的秘密和用途。课堂上学习氛围浓烈,学生积极发言,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二、巧用信息技术,让科学实验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许多自然现象的形成要么需要长期的过程,要么有动态感,教学中就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容易接触或不可能接触的事情,对于这些知识,学生认识起来就可能感到吃力,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声形、图文并茂的实验过程,形象直观、生动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环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例如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播放蚕的每个生长阶段的动画,观看后,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深深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
三、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仅靠教师授课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些知识库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中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导师。
例如:上《地震与火山》这一课。我把事先准备的关于地震、火山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地震”的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火山”的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地震的原因”;有的学生找到了“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了……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地震与火山》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学习,所有知识都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获得,从而使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质量,是推进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备课,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集体备课。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如何在教师队伍中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集體备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集体备课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增加信息来源,弥补个人对知识理解的局限性。集备教研组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关资料的查找方面要加强集备力度。督促各位教师共享网络资源,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上课。通过“常态课”“提升课”“示范课”“复习课”等不同的课堂类型凸显集备的效率。
二是增加网络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中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方式和状态。通过信息技术,南方的孩子可以看到雪域高原的实景,北方的孩子可以看到南方鱼米之乡的美丽……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论坛发布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提出教学中的疑问等;其次我们提倡教师个人、教研组建立实名博客,利用博客作为知识信息存储、有效反思、课题研究、发布成果的工具。最后,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课件的学习与评价。通过“人机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
总之,科学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学注入新的活力,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恰当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更能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了老师说学生听、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我们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设计多媒体课件,才能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武方.浅析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和有效措施[J].教育文汇.2016(06)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描写首都北京夜晚美丽景色的文章,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灯光夜景的词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做这课的课件中,找了很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什么样子是华灯高照、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等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记忆深刻。
再如:在教学《梅花魂》这节公开课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梅花品格的句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后,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课文《葡萄沟》,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靠教师采用传受、口述等一般媒体设境进行这一段语言文字教学,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还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而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动画的动态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学们观看葡萄干过程的动画,通过看、读、议、想,顺利地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一、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联系实际,也能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
二、动态画面能突出重点,巧妙理解计算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将平面上能画的立体图形真正立起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课堂上既有教师的组织,又有学生的参与,可以达到激发兴趣,体现辅助性的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网络来弥补不足,网络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利用动画,区分形近字
在识字认字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形近的字,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造字方法、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例如,“戊、戌、戍”三字的差别就在于中间的一个笔画,讲解“戍”字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人拿着戈,站岗戍边的动画片,学生马上就意会到戍字与戊戌两字的区别了。
2.利用动画,拆解难认难写字
在识字认字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难认难写字,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生动拆解这些字,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把识字认字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同时,教学也要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例如,讲“觅”字,它其实是上面一个“不”字演变而来的,下面是一个“见”字,我运用信息技术,按动画的格式将其分解,“不见就找”的意义让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
3.利用幻灯片,讲述成语故事
在识字认字教学中,教师应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用语言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例如,教授“顶礼膜拜”一词时,我利用幻灯片演示了一些行礼的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的内涵。
●信息技术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
1.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有逻辑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的内容做到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字词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进行解读,如怎样构造,怎样演变、派生、延伸扩展或者改变初生意义而转化,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等。教师在“序”上多下点功夫,讲解时就会条理清晰,容易突破难点、疑点。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3.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富有趣味性
兴趣在任何教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那么教师的讲授就要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特别注意取材的趣味性。
4.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手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运用;小学数学;多媒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学生对它都喜闻乐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学“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间相结与内含的关系,再由观察计算机网络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种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满足不同學生发展
学生学好数学,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激励他们要养成认真观察、主动观察、勇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能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当学生说出例2的统计图旁边数字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点击后闪烁几次,突出数字,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课件的设计呈现动态思维过程,满足不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核心任务,数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只是对教学手段上的一个补充,我们要发扬“拿来主义”选择有用的为我所用,不能盲目地,全盘否定或全盘接收。只要我们适当、适时、适度进行合理运用,它就能发挥逐步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功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新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多媒体提供的友好界面、形象直观的情景式学习环境,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启发学生、引导思考、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生活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并配有大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插图。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这些“死”的资源转化成接近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的交际情景,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缩短了教学与现实的距离,充分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以身临其境的直观教学帮助他们加强记忆,引导他们用英语积极思维,也给他们提供了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有利于英语单词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而多媒体却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环境,更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Is it a cat?》时,这课主要掌握动物单词,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里,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下载这几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下载flash动物图片,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叫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上述单词,在单词的操练阶段,我同样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操练,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练动物单词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游戏“What’s missing ?”来操练单词。先把九个动物单词按顺序排在一起,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单词打乱顺序旋转几次以后,只剩下八个 单词,让学生快速说出哪个单词消失了,这样反复几次,不断操练这几个单词,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竞争意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了培养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一种语言要想学习好,听说是基础,也是关键。要提高听说能力,首要的就是听到这种语言的纯正发音。在语音训练阶段,我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听准确,正确感知标准的发音。为此,我在课堂上多借助于收音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这种语言。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准确清晰的印象,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发音上的偏差,为其流利地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模仿秀”的游戏,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Do you have a pencil?》时,让学生先看一段Janet和Ben的视频,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学生观看后,兴奋盎然,跃跃欲试,我趁势指导学生模仿有关用语,使学生很快学会了“Do you have „?”“Yes, I do.”“No, I don’t”等用语,在真实的语境中,我再配合身体语言辅助教学句子May I use it?/OK.Here you are./Thank you.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很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生活用语。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消掉课件中对话的声音,让学生充当角色给课件配音。学生们分别给课件配音,进行得投入,表演得得体,进而利用听到、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表演。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掌握了句型的具体运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
五、运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有利于突破句型难点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认知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信息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能够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制灌输,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传统死板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在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平等、和谐、活泼的新课堂环境的建立。
2、信息可以更好帮助教师的因材施教,优化其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接收能力,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精力有限,教学上顾此失彼的现象不乏多见,课堂效率不高。而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缓解这个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课堂内容,教师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也恰恰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符合,同时也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信息技术在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教师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2、信息技术在学生认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嘘声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连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却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3、信息技术在批改、评阅作文中的应用
以往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往往是根据作文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判。在作文课教学中以网络信息技术设备为工具,会使作文的批改、审评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进行作文批改时,教师可将范文录入Word文档中,再通过投影大屏幕进行点评、修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也可以同时看到。在运作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Word 的剪接、复制、粘贴、删除等工具对文章进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删、段落的重组变得轻松自然,并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协作意识。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可通过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师生一同阅读、分析、修改,达到作文批改、评阅的较高境界。
4、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管理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信息技术以其形象性、科学性等特点,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教学研究、课堂优化、教学反思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从而促进教学管理形式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加强教师之间思想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无论是集体备课的效果还是集体备课管理的水平都得到了优化。例如在进行语文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电子网络将语文教师组成了一个集体,而这种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备课形式中的地域限制,使得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观点的实时交流,即主导备课的教师通过课程分析将内容通过网络派发给各个教师,每个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备课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并将初步确定的备课方案分享到网络平台上,供大家交流讨论,最后教师之间通过集体的讨论研究,对备课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并确定最终方案;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利于实现集体备课管理的优化,即学校利用网络存储、查询等功能可以及时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而这样透明化的管理,不仅可以监督教师的备课工作,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管理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完成新课引导、创设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同时利用旁白介绍桂林的地点,桂林风光的特色以及“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美誉的由来;然后,教师按照“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欣赏全文”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利用课件提出问题:根据阅读内容,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并在课件上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原文中表达这些特点的句子;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练习,同时将习题分享到班级的学习交流群中,而学生在群里可以随时针对教学内容向教师提出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消化所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深化教学理念的必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中,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一、通过实时记录深化教学研讨,在过去,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专题研讨会时,由于缺乏及时的会议记录,导致会议的效果被削弱,而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研讨会可以通过录像等方式对研讨会的内容进行音频、视频记录,这样教师们就可以根据录像回放对研讨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二、便于名师指导,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在线指导和在线交流已经非常普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名师在线交流等方式,拓展研讨思路,优化研究效果;三、教学课件使得研讨内容更加多样,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在研讨会上发言,只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进行阐述,而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制成丰富多彩的幻灯片,从而提高其研究内容对其他教师的吸引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种教学反思变得更加方便,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开设“教学总结”一栏,然后将教学中的得失,甚至在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的教学反思内容通过在教学资源中的分享,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行评论,教师在评论中可以汲取各方面的观点,并进一步了解其教学的实际效果。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让教师在关注与交流中感受到教育的价值,还可以让教师在交流中领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谛,从而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
五、结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优化集体备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语文教学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学良,范德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30-131
[2]翟艳春.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的优化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7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能力,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可以用来设计全新的整体教学过程和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 它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地融为一体, 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新的创意, 促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的变化, 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 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信息技术已经在英语课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 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是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从厌学困境中解脱出来, 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是英语老师的职责。在教学中我们借助多媒体辅助软件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教英语字母时利用字母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中学,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需求有效利用Power Point软件动画设计, 直观展示各种运动项目;通过上网下载, 介绍部分体育明星;通过动态感知, 激发学生兴趣, 积极参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 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 在学生面前展现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 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跟随演示课件在动中学, 学中动。
2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真实生活情景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 把单词、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集于一体。利用这个方法, 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情境。一个人的认知过程首先需要外部的刺激, 而多媒体课件这种形式, 可以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方式, 从教师一味的灌输, 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使教学内容超越了教科书的局限, 使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形象, 使学生处于一个尽可能最佳的情境中学习。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制作课件, 分解重点、难点,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在合作中,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又由发散而集中,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眼动手动脑, 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3 运用信息技术, 巧过单词难关
在英语学习中, 单词的学习是相对枯燥的。传统的方法是教师领读或用录音机范读学生跟读, 显得单调乏味, 机械性很强, 不能有效全面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而现代信息技术则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 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给学生全新的感受, 他们的兴奋点自然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对于单词的学习也就轻而易举了。例如:unit 2这一单元时我以提问的方式:“What animals do you like?Why?”导入课题, 学生开始思索, 但是他们目前不会用英文单词表达, 他们就会用中文讲出来, 所有人都积极参与进去了。这时, 老师再把他们提到的这些有关的词用课件打出来, 并且所有词都有连接的图像和相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思考———说———老师给答案———再根据直观形象的图片和与动物声音的记忆, 学生就很有兴趣往下学, 并且愿意记单词。为学习下面的句型和课文扫除了障碍。利用多媒体课件, 把乏味的文字内容变为富有情趣的、直观形象的图像, 和富有刺激性的声音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在英语单词教学中, 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 运用信息技术, 增加信息密度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 语言输入的质、量对外语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另一特点就是其集成性, 即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 将结果综合地展现在屏幕上, 这一特点有利于形成对学习者感官的刺激。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 节省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也节省了教师课堂大量板书的宝贵时间, 使演示的速度简明快捷, 而且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 就能让教学内容、图像画面、文字资料等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 现在的课文中有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so...?that的用法、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的用法等, 很多内容放在一起, 学生很容易混淆, 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如果上课时没有信息技术的配合, 要想在复习课中, 一堂课内复习那么多的内容是显然是不可能的。信息技术跟英语课堂整合起来, 复习就显得简单省事多了。
5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不同于母语学习, 我们的学生记住的是一些单词和语法规则, 而在真实情境中就说不出来, 课堂学习和生活口语交际严重脱节, 难以掌握正确的发音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不足。通过下载一些纯正的语音材料,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的英语发音, 同时学生也可以很便捷地矫正自己的错误发音。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本知识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很多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有些课文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就是勉强表达出来了, 学生也感到很难理解, 在这点上, 多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在解释单词时, 可以运用网络资源, 用图画或动作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起来既简单又直观。同样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老师往往会感觉到缺少语言环境, 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枯燥的练习,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此时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自己创设一些真实环境, 如制作一篇动画短片, 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动画与语言结合, 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对小学科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突破科学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获取知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对小学科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和学的传统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适应教育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我国的地域辽阔,祖国河山壮丽,各种资源丰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获得知识的真正唯一途径是书本,但真正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还需依靠多媒体技术,那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学习与了解呢?这样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强大的网络媒体,利用学生已有的上网技能,把课题提供给学生,然后就让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自己上网去寻找与之相关的材料。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找到很多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再把搜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上以“我来当一回小老师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不光是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到了所研究问题的答案,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并不
是学到了什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世界上的科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新的知识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自行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有在教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他们才能受益无穷,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推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后,就可以在网上进行人机对话,根据个人需要,寻找相应知识,扩充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在网上与人对话,探求新知,扩充眼界,弥补个人局限,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自行获取新知,不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科学教学的重点难点
科学课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难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空间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原因,在搜集实物教材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学时这些内容就成了教学难点。但如果运用课件,就能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岩石》,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学生学的有趣、轻松、牢固,比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在这里课件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良好的探究的习惯是指:正确使用器材、探究进行记录、思考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已初见成效。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CAI的直观性让学生判断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好的探究习惯。如:《细菌和病毒》、《生活中的真菌》等许多课的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很
多,教师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给学生。于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一方面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教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设置信息课,让学生到电脑机房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培养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和加强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给了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在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进行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的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
五、信息技术运用对实验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投影的放大作用。多媒体投影仪是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很好的的工具。我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
电脑动画的启发作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
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如何用动画技术再现科学的过程就完全依靠技术水平了。
总之,科学课知识丰富,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吸引孩子,帮助学习,又能省时、省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学生的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形成接受知识的最佳氛围。课件在科学课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它能很好地解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配套软件会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方式必将飞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科学视野网:关注细节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张巧云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推荐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06-04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10-2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11-13
尝试教学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7-21
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09-19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09-20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6-15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