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简介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布依族简介(通用6篇)

布依族简介 篇1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县内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猪大腿一只(约30斤左右),猪肉一方,鸡一对,由男家长辈四人或六人送去。女方家请寨上亲友庆贺,席间酒碗常满,边喝边斟,但不可喝醉,称吃聘金酒,女家将嫁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送给男家来客带去,以便男家择日迎娶。客去时,席上一切暂不收拾,意为桌不收,酒不干,以示吉庆有余。

布依族婚姻过去多由父母包办,几岁、十几岁就结婚,订亲时有的才

一、两岁,故结婚只是一个形式,新郎、新娘不同居。男家决定婚期后,要请两个福寿双全的老妇人,带一只鸡,两斤酒,两斤糖去女家“送日子”,女家请族中老人吃酒商议,同意后女家准备糯米打粑粑。赶制结婚衣裙。接亲当天,男家请村中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称“报古”)和一位姑娘(称“雅古”)到女方家接亲。女家对接亲的小伙子要揪耳朵,打花脸,称“打接亲”。新娘离家时,众亲友、嫂子等相送至本村地界,一同吃完事先准备的小粑粑后就与新娘道别,新娘由族中伴娘陪同前往男家。男家众姊妹到本村地界迎接新娘,进村后由男家安排到邻居家歇息。次日,在男方家行“过门礼”,早晨两、三点钟,由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新娘上穿锦衣十件,下穿蜡染百褶裙十条,头戴九层青布织锦头帕,身系织锦蜡染围腰,拴两条刺绣耍须彩色飘带。新郎家大门口摆一张桌子,上撑红油纸伞,放稻谷一斗、米一升,升子里插三柱香,桌底点七心灯,门坎上放一副马鞍,神龛前摆一桌席,四盘八碗,上坐主婚人。吉时,伴娘陪着新娘到男家门口稍停,新娘的嫂嫂给新娘包好头帕,阴阳先生喊礼“新娘上门,公婆回避”,鸣放鞭炮,新娘手摸斗梁,身跨马鞍进门,新人向堂屋祖先牌位磕头后进入洞房。清早,男家把从女方家挑来的糍粑煎来供祖,分众亲友品尝。男方父母将赠送新娘的衣裙、礼物挂在堂屋墙上让人观赏。同时,屋外放一大坛酒,内插数根竹管,众人围坛唱歌饮酒。酒期满三天,男家打40斤米的糍粑一对,拿12斤猪肉,10斤叶子烟,蜡染裙一条,锦衣一件,白布一丈,猪油一斤,由“报古”、伴娘送新娘回娘家。新娘带来的礼物,除留锦衣一件,裙子一条在男家外,其余带回。婚礼期间,新娘和伴娘同吃同睡,新娘、新郎不同居。待双方到达一定年龄后,农忙季节或逢男方家族办红白喜事,男方才接新娘来帮忙,经多次往返,新娘才长住夫家。

另外,布依族青少年男女还有“榔稍榔貌”的习俗,即在赶场 天或节日里,男女各择所爱,由男方姊妹从中牵线,女方同意后,双双走向田坎、地边,即兴对歌,未婚青年经多次对歌,互有感情后,男家即可请媒说亲,此种自由恋爱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六、丧葬

解放前,布依族盛行石棺葬,有年事较高老人的家庭,往往先请人开挖大石板做好石棺散板以备用,石棺分前、后、左、右、上盖共五块,底部留空。解放后,逐渐发展为内木棺外石廓安葬。

布依族老人去世后,丧家及时向外家及至亲好友报丧,请阴阳先生择定出丧安葬吉日和安葬地点,请布摩先生“开路办灵”。族中孝男孝女披麻戴孝,守灵素食,装殓棺木置于堂屋,棺木有顺梁放置或脚蹬大门放置两种,灵前祭供酒饭,点烛烧香,插上死者灵牌,点脚灯一盏,停丧二至三天,孝女每人做一箩糯米饭供灵。夜间,丧家打糯米粑祭供,并分发给守灵人宵夜。

出丧时,棺材上盖锦被一床、捆雄鸡一只,母舅方派人肩扛带叶金竹幡在灵柩前“引路”,孝女背酒饭与亲友在后送灵。

上山挖好墓穴后,四周镶上大石板,先撒米一把,再用朱砂雄黄在穴中画一个八卦图,放雄鸡进穴“跳井”,然后烧冥钱“暖井”,移柩穴中,拨准字向,上盖石板,孝子先捧一把土盖棺,其他亲友才能帮忙垒坟,最后将“引路幡”插于坟上。三天后,孝子带鸡、酒等到新坟祭供“谢土”、“复山”。

解放前,有钱人家老人去世还要举行隆重的“古谢王”仪式超度亡灵,杀牛祭祖,请布摩先生念三天经,办土斋,用竹子在丧家堂屋搭一“干栏式”楼房模型作灵房,门前栽数丈高带叶楠竹一棵作灵魂升天的“通路”,由布摩先生带领孝子孝媳绕竹行礼,送死者“升天”,届时,敲铜鼓,放地炮,吹唢呐,热闹非常,孝婿要送纸人纸马,纸旗纸伞,全鸡全鸭隆重祭奠,再到田坝砍牛(也有用猪代牛或只割牛耳出血表示的)。最后,布摩先生念“归根经”,女婿砍断竹尖,表示阴阳隔断,才送棺上山埋葬。下葬时,阴阳先生祭东南西北中“五方”,孝子跪拜,撒米,撒粑粑,安葬完毕。“古谢王”客人过多,丧家照顾不暇,由寨上亲友相帮,准备菜饭招待,此种丧俗,至今尚存,但已从简。

七、崇拜

布依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以敬奉灶神、山神、神石和树神较为普遍,祭祀土地庙时妇女不参加,神树枯枝不许拾作柴薪。

图腾崇拜有信龙和祭龙习俗;人生大事有关仪式都要摆上象征神灵的新鲜竹子。

祖先崇拜比较突出和普遍,平时亲戚朋友送礼或遇节日,都要先供祖先。接亲嫁女更要祭祖。

八、节日

过年:清乾隆年间,安顺府属布依族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清代中叶以后,始改岁首在正月,正月初一称大年,月终称小年或了年。过年是一年中最大节日,过年之前要杀猪或买肉,熏腊肉、香肠、血豆腐,打糯米粑,酿酒。除夕,各家供祖之后吃年饭,合家守夜至鸡鸣。初一早晨天未亮,姑娘们争挑第一挑水,意为挑聪 明水,小男孩用绳子到土 地庙前牵来许多小石头,放于牲畜圈中,预祝六畜兴旺,初一或初二上午,各家要打约40斤糯米的粑粑一对供祖,初三早晨送祖。初七、八至十五,各地布依族云集哪叭三岔河桥头玩山,每天人数近千,青年男女对歌、交朋友,解放后,玩山还增加了篮球赛等活动。正月最后一天,吃油团糯米粑,表示过年结束。过年期间,布依族老少击铜鼓为乐,青年男女打键、荡秋千、踩高跷、下石子棋等,尽情玩乐。

三月三:是布依族祭灶神、山神的节日,时逢清明,各家族多备办猪肉、米、酒为祖先扫墓,吃上坟酒。各户喜做清明粑。

四月八:是布依族的“牧童节”,也称“牛王节”,不役牛,吃糯米饭。栽秧多在四月八前后,又称四月八开秧门。

端午:各户用雄黄拌大蒜撒放住房周围,俗与汉族同,但布依族不包粽子。

六月六:布依族称“过小年”,较隆重,祭田神、社神、山神、包三角粽粑供祖,各村寨多沿用“议榔制”制定保护庄稼的乡规民约。解放前,也有的村寨进行玩山。

尝新节:于农历七月半前后“辰日”,各户用麻袋到田间装数吊灌浆稻穗回家供祖,并将未成熟的稻谷与糯米一同蒸熟,配上鱼虾吃,表示尝新谷。摘稻时,田坝中哪块稻谷灌浆早,任何人都可以去摘,田主也不阻拦责怪。

九、禁忌

正月初一不扫地,初一至初三不动土。

“扫寨”时外人不准进寨。

不准在村寨前后的风水山埋坟。

退鬼时不准外人进家。

妇女不准回娘家生孩子,男子不准进产房。解放后,有的禁忌已逐步消失。

【附加】

民族婚俗: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粑粑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礼仪习俗: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布依族一年中有许多节日,除过大年(春节)、端阳、中秋基本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均指夏历)等富于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在布依族生活中,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月月有节日。除与当地汉族人民过的春节、清明节、五月端午节、七月半、八月十五中秋、九月重阳等节日一样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过大年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到了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更是忙着杀猪、熏肉、灌香肠,妇女们烤 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给家人缝制新衣、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轻妇女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管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连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日子。布依族从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门的。人们。都在家中烧起一炉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围火而坐。他们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大年初一也很有讲究、人们都在家里北各式彩灯,、晚八各式各样的彩灯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烘托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小孩子们须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们对长辈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们赏给的压岁铁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节,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相约去“赶表”,以歌声来表达被炸的爱慕,或聚在一起在唢呐.现身、根荒、姐妹萧、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铜鼓刚把”等欢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二月二

二月二可以说是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献活动。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布的地区,几乎每个材寨都建有专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挂有皮鼓、铜鼓,平时不许人进出,更早一些时候还有专人守候。每年凡到这一节日前,由村寨轮流承担祭献的承头户,挨家收集祭献所需的东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鸡、猪肉、各种熟荣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内,然后由承头户负责祭献。祭毕,由祭献者在老人房共享这些祭品。但在祭献或进食的过程中,有一条传统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那就是不许任何人在这种场合讲话、发出笑声,更不准放屁。据说要是在祭献中有人发出声响,就会招致祖先对看管各种野兽的失灵,到时,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会遭受野物的偷袭和咬吃。如那一个冲犯了这条禁律,就必须承担全部重祭的一切费用。有些村寨,习惯上还要在那天上,虐诚地在大门上放一个鸡蛋,并面对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则由祭献人分头到每家门上取回。在此过程中,都不能发出任仍声响。祭老人房的后两天,一般均不许干农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约到寨外山野僻静处唱歌对调玩耍。无论是聚居区或杂<居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盖老人房和从事这一祭献活动,看成是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传统表现。三月三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把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三月三“地蚕会”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人们认为,祭了地蚕,既可使它们迷糊,又能封住它们的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虫害。后来将三月三定为“歌会节”。贵阳南部郊区布依族把“三月三”称为“仙歌节”。节日内容与乌当区新堡乡大体相同,但他们是用唱歌的方法来祈求天神免灾,这天男女青年上山对歌。传说谁唱的歌最动听,天上的歌仙听了,便会赐你一副金嗓子。你劳动到哪里,哪里就会听到金嗓于唱歌,害虫听到这声音就不敢伤害庄稼了。“三月三”是贵州罗甸县布依族的“扫墓节”。此日以二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鸡,摆设酒菜和花糯米饭祭奠。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娱乐、打猎和野餐。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带,“三月三”又称“枫叶节”。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四月八

传说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称“牛。王节”、“牧童节”。黔西地区也称为“开秧”节“,”开秧门“。贵州荔波一带,每逢这个,节目要做黑糯米饭敬”牛王“;望溪县要吃。四色糯米饭;有的地区不但要做糯米饭还要杀鸡备酒祭祖,并用鲜草包糯米饭喂牛,给牛洗澡,让中休息一天,表示人们对耕牛的爱护和酬劳;个别地区还要举行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米花节采花节又称”女儿节,是甘肃省文昙搏赠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相传莲芝姑娘聪颖伶俐,勤劳智慧。她教会人们垦荒种粮,纺线织布,又采来百草为百姓除病,不幸于五月端阳在采花途中遇险殉难。为了纪念她,人们将五月初四定为“采花节”。届时,藏族姑娘在兄弟的陪伴下,纷纷进山采花。五月春风,花开遍地,杜鹃、芍药、构把、草梅、贝母、酒曲等鲜花争奇斗妍,花如海、歌如潮,令人心旷神怕。姑娘们头戴味香色艳的鲜花环,手捧花束。围着篝火且歌且舞,通宵达旦。黎明时分,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边走边舞,向莲芝姑娘道别。采花的队伍进寨时,艾老乡亲们盛情欢迎、款待。姑娘们则给大家赠礼品。晚上,全寨又把采花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请到一起,互敬美酒,祝福健康、吉祥。布依族“四月八”

这节日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古时布依族没有牛,耕田犁地都有用人拉。牛王在天上看到后,很同情布依人的辛劳,在春耕大忙就要到来的四月初八这一天,降生到人间。从此,天下才有了耕牛,从此布依人才摆脱了拉犁的劳苦。为了纪念牛王的诞生,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都要给牛放假,停止做活路,让它们好好地休息。还要用苏木、黄饭花、紫荆藤、枫香叶等天然植物的浸泡汁做成红、黄、紫、白的五色花糯饭,再用糯米酿制的米酒,一同先慰劳耕牛。待牛吃过后,人们才设宴开张,一面用手抓吃五色花糯饭,一面饮酒吃肉,共庆牛王的节日。

在离独山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上司镇墨寨村,还要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斗牛场设在与荔波县羊凤乡交界的拉格约地带。这里,四面环绕着平缓的山丘,山丘上青松绿杉,山花烂熳;中间一块平地,青草萋萋,绿茵铺盖,是理想的斗牛场所。这天,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斗牛场周围和四面的小山上到处人山人海。人们喜气洋洋,男女老少,都著上节日的盛装;尤其是姑娘们,衣穿斜襟的民族服饰,胸前围着绣满花朵的围腰,飘带结于身后,行走时,在山风中摇曳飘荡。山野里,到处花团锦簇,光彩夺目。

当艳阳升到中天,由人工临时装药的铁炮鸣放四排八响后,得高望重的寨老(现多为县、镇领导)宣布斗牛开始。这时,由身强力壮和富于唤牛的汉子们,牵着一长串斗牛绕场而走,长号、锣鼓、鞭炮齐鸣,留下两头斗牛,各立一方,昂首翘角,对视蓄力。双方牵牛手放开绳索,两头牛就俯冲而上,只听到“碰”的一声,两对强劲的牛角相撞了,空中似乎溅出火星,人群顿时发出一片欢呼。两对牛角紧紧地抵在一起,各自都使尽全力,力图把对方抵退。周围的观众也都昂首伸颈,握拳抵足,两眼盯着斗牛,似乎都在为牛用力添劲。眼看一牛退了两步,人群中发出了嘘声,但不甘示弱的退牛,又抵了上来,人们才松了一口气。万人围观的斗牛场上,除了松涛声,只有两牛相抵的喘息声。突然,两牛拉开了距离,又开始了再一次撞角。人们的心被紧张的斗牛场面牢牢地扣住了。“唔唿!”人群爆发了一阵嘲笑似的呼喊,原来一头抵挡不住的斗牛败下阵来。第一轮斗牛结束了,人群恢复了活气,谈话声,欢笑声,在拉格豹的山野上空飘荡。

一年一度的活动,表达了布依族同胞对耕牛的爱戴和喂养膘肥体壮耕牛的愿望,是为迎接春耕生产的一次动员,是布依族人用以增强民族内聚力的一个文体活动。同时,它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谈情说爱、互选对象的好机会。这天,他们邀邀约约、成群结队,在斗牛场周围的山坡上、大树脚、小溪边或青松丛中,吹起木叶,唱起悦耳叩心的情歌,倾吐着各自心曲。听有女青年唱道:“四月初八天放晴,拉格山坡来相会;今天多谢哥手帕,贴心贴意跟哥行。”有男青年答道:“四月初八好相亲,拉格山坡来相会;今天吃了妹糯饭,秋天娶妹同成亲。”不知多少布依青年男女,就从这儿搭起了他们爱情的鹊桥,成为终身伴侣。

斗牛活动继续进行。一对对,一阵阵,输了就下赢了就上,单轮循环,最后战胜所有斗牛的赢牛被封为“牛王”,由主持人给牛王披上鲜艳的丝绸,给牛主人盼发奖励。丝绸在夕阳的辉映下显得更加鲜艳亮丽,连牛主人的脸庞也给映红了。人们敲着鼓,打着锣,唱着欢歌,簇拥着牛王和牛主人转回村寨。主人马上摆出五色花糯饭、醇香的糯米酒、腊肉、豆腐、粘米做的者粑及其它佳肴招待客人和寨上的乡亲父老。大家一面喝酒,一面畅谈,欢庆着斗牛的胜利。“油菜开花满坝香,主家喂牛真高强;牛王出在主家手,主家声名传四方。”有来客唱起了《牛王歌》,向主人家敬酒。主人也马上端起酒碗,站起来,回唱道:“油菜开花满坝黄,牛王来自九天上;牛王来自九天外,同庆节日喜洋洋。”主客一起一饮而尽,在坐的客人也都端碗相陪。酒歌一首接一首,直唱至深夜。整个山寨,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之中。

据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独山州志》载:“仲家以饭肉喂牛……有放牛打角之俗。”可见,独山县布依族的牛王节和斗牛的习俗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一个纪念性和祭祀性的传统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大年春节,故有的地区称为“过小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六月六”被定为布依族代表性传统节日,每年这天,各地隆重集会,举行庆祝活动。布依族“六月六” 各地布依族对“六月六”的称法不尽相同,有“天王节”、“虫王节”、“龙王节”、“歌节”,或赶“六月场”、“六月桥”等。叫法虽然不一,但涵义基本相同,都借插秧完毕农事小闲之际,祭田神、山神、龙王、天王、虫王、盘古王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虽具迷信色彩,但却表达农民挚诚的心愿。各地“六月六”活动方式也各具特色。

与众不同的是,安龙一带布依族是为纪念清代当地人民一次六月六日的反封建抗暴斗争而过“六月六”的,它给“六月六”赋予了另一新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布依族“六月六”活动内容又有新的发展,除传统的祭祀活动、纪念活动和娱乐活动外,增加了各民族歌会和物资交流、商业贸易等内容,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如1981年,由贵州省文化局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惠水县董朗桥举办的“六月六”民族歌会,来自全省各地10多个民族的200多名歌手汇集一堂,引吭高歌,观众达10万人,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它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加各民族人民的友谊,给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活力。在镇宁自治县,近年来的“六月六”,布依族群众除沿袭传统习俗外,还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人们汇集在旷野中,举行篮球,拔河、爬山、赛跑等精彩表演和唱歌、跳舞、吹唢呐、吹木叶、丢花包等娱乐活动;“六月六”节日的市场,也非常热闹,货摊上物资琳琅满目,整个山乡,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黔西南兴义一带布依族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黔西南自治州首府兴义市顶效镇的查白场举行。是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每年这几天,周围远近各县和毗邻的广西、云南等地各族群众三四万人,前来参加歌节,规模宏大,气氛热烈,蔚为壮观。

查白歌节主要的活动内容有:歌节赛歌、认亲访友、吃汤锅、赶表和祭山等,一般连续3天,第一天是高潮。“毛衫树”歌节

“毛杉树”歌节,是安龙县德卧镇“毛杉树”附近布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起源于古代英雄人物传说故事。相传东汉时期,德卧地方恶人乃支,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民不堪命。当时有四名汉将,率兵剪除乃支,为民除害。在激战中,三名武将不幸中暗箭阵亡,时在农历三月初三蛇场天。后人为纪念三位武将,便在坟前栽了三棵杉树,树栽下后,长势神奇,仅三个月便长成九丈高的合抱大树,枝叶繁茂,针叶细长似毛,人称“毛杉树”。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附近几县和广西隆林等地成千上万的各族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吹着箫笛、木叶,邀约伙伴,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毛杉树欢庆对歌,表示对英雄们的怀念和敬仰。同时,还借此机会谈情说爱,寻求伴侣。近年来,政通人和,三天会期盛况空前,赴会人群多达万人以上。

【布依族的节日】

春节:布依语称“庚香老”(过大年之意),是县境布依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前清扫房前屋后,二十三日晚祭灶神。除夕前,有猪人家忙杀过年猪,薰腊肉,家庭妇女忙碾米、磨面,男人忙上山打柴、备煤,都在为过年而忙碌。除夕,民称三十夜,常言道“最忙不过三十夜”,家家都忙杀鸡宰鸭、焚香点烛,化纸磕头,全家围坐吃团圆饭。布依族亦有“守岁”习俗,全家围炉坐夜,给祖宗供茶、煮棕耙、蒸糯米,待鸡叫头遍就打糍耙供祖;姑娘们争先挑“金银水”(又称“聪明水”、“勤快水”)。初一祭祖方式,禁忌因宗族而异。境内布依族除少数姓氏在初二收年(结束祭供),大多姓氏初三收年。正月十五晚上祭祖,县城附近村寨到坟上“亮灯”。正月三十过“了年”,玩春结束,春耕开始。吃新节:节日以粮食作物开始成熟时而定,逢七月用辰日,八月用巳日。布依人认为,其祖先世世代代都是种田人,辛辛苦苦抚育后代,把种子和耕作技术传给子孙,故每年庄稼即将成熟时,都要采新米祭祖,请祖宗先“尝新”。鲁贡地区,则在收割完毕后过。“吃新节”时,先舀一碗新米饭喂狗,传说是狗帮助芒耶,经过千难万险,从天庭把谷种带到人间的。

七月半:县境布依人于农历七月十四过“七月半”。节前三天,各户备好梨、石榴、地瓜、竹笋、香瓜、黄瓜等祭供祖宗。节日清晨,各户杀鸡、煮花糯米饭、蒸搭链把、米团子等供祖,磕头祈佑,然后篮装供品挑到门口举行“送亲”祭把。七月十五,多数人家还兴祭桥(为小孩修的保身桥)、神树、神仙洞等。少数人家学汉俗给祖先烧包十四、十五晚上,各家房院四周遍插围香。六月六:是布依人的传统节日之一。过节之日是以各寨关“秧门”为先决条件,过节有先后,即在农历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等逢六之日过节均可。过节那天,各户到田、地里去祭田、地神。富人家每分田地一只鸡,每祭完一份巴地就把酒上鸡血的纸马插于地中,祝愿秋收时一驮驮粮食延延不断运往家中;祭毕回家后,供奉祖宗,愉快就餐。

四月八:县内布依寨都过“四月八”。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故布依人要打糍粑祭牛王,做粑团喂耕牛,让牛休息一天。布依人“牛王节”传说的大意是:很早以前,人们是刀耕火种,烧山种地时,烟火熏了天宫,玉帝龙颜震怒,决定给人们予以惩罚,便命神牛传令人间“三天只准吃一顿饭”。牛王见人们生活极苦,动了恻隐之心,擅自把令改为“一天吃三顿饭”。玉帝得知,将牛王贬下人间,牛王下凡来时,不慎跌落上牙,但它并不后悔,辛勤为人们耕田犁地,深受人们爱戴和尊敬。从此,人们就把神牛下凡的那天(四月初八)称为“牛王节”。

布依族民居的阅读答案 篇2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布依族民居的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C.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

C.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D.“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

答案:

1.(3分) B (见文中第三自然段:“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原文中只列举了几种建筑,而其他类型未必就有很大差别;另外原文说的是建筑类型,而选项说的是建筑布局。)

2.(3分)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属无中生有,从原文第一、二段可知: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有些是相同的。另外文中没有“原材料决定民居样式”这样的信息。)

布依族的作文500字 篇3

在我县的布依族人民居住地——清水镇,就有着这样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各村寨都有杀鸡宰猪,然后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子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相传说这样做可以防止蝗虫不会来毁坏庄稼,以乞求来年五谷丰登。节日的早晨,就会由村寨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们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打寨赶鬼的活动。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赶六月场。布依族人民在赶六月场时,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鸡鸭鱼肉和水酒去。而且几乎每一个布依族人都会高歌一曲,来表达过年时心中那种高兴、喜悦的心情。歌唱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独唱;有的则是两人进行情歌对唱;还有的一二十人进行合唱。引来了无数的观众,直到散场也不愿离去,还沉浸在那美好,动听地歌声中,久久不能忘怀。街上还有很多我们平常见不到的各具特色、小巧玲珑的布依族工艺品。十分地引人注目,引来了无数的人购买,直到卖完,人们才肯罢手离去。

布依族汉族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 篇4

教师:岑开飞

【教学目标】

1.了解布依族历史、风俗及语言。

2.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在日常行动中自觉做到三个尊重从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二、简介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壮族有相当多的人自称poujai,布依族多数自称pou jai,两族的自称相同,但汉语音译则有布依、布越、布雅衣之别。南盘江、红水河南岸的壮族与北岸的布依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故国家于1956年决定创制壮族、布依族拉丁化拼音文字时,采取壮文与布依文联盟的方针。从古到今,南北两岸的两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亲和姻亲关系。

三.布依语言文字介绍:

1、古文字(出示图片)

2、拉丁布依文

在贵州省的布依语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土语区:第一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第二土语区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

3、简单的日常用语: 你是哪里人? Mengzxeenglwenzgaclaez? 你叫什么名字? Mengzguehxohgecmaz? 吃饭了再走。Genlhauxiesnangc bail.不吃了。Mizgenlies.今天我请客。Ngonznixgulxingchees.你坐下。Mengznangh mal.你真好。Mengzndilgauozxiz.真的好想你。Gulnehmengzgauozxiz.感谢。Jiucmbaais.四、布依族风俗:

1、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2、传统节日

布依族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三月三、四月

八、端阳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吃新节”、重阳节等,其中以春节、六月六最为隆重。

3、文化艺术

布依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等。传统工艺有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蜡染布等。

4、美食文化

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腊肉和豆鼓,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汤锅为上肴。

5、民族忌讳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三脚架及柴灶忌讳踩踏。村寨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触摸和砍伐。

五、其他民族的简介(出示相关图片)

六、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有那些优惠政策: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除了上述5个自治区,下一级的行政区域,还有自治州、自治县。比如我们黔西南就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民族自治区域行政领导人像自治区的主席,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都必须为少数民族的代表来担任。对应该由本地区的主要民族的代表来担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比方说:国家的某一项工作,与该地区每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相符合时,可做出相应的调整,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予以执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的表现之一。

七、民族团结的政策: 1.民族团结的含义:

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友好互助的关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国家用法律形式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的斗争中,主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2.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七、总结,感情升华。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布依族简介 篇5

2011年4月15日

元,全乡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教育及集镇等基础设施得到有力夯实,着力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其中,投资260万元,新修水利设施38件,解决了3200人1800头牲畜饮水困难;投资1650万元,新修和改建乡村、村社公路63公里,实现了全乡 6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59个自然村全部通路目标;投资50万元,完成土地开发整理450亩;投资200余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300亩;投资6853万元,全面完成发达特色旅游小康示范村及长底、把左、本块三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并顺利通过市县检查验收;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改建、扩建了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多功能活动室;投资500余万元,完成长底大街改造、计生办、信用社办公楼及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城镇化率提高到24.7%,集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为集聚人气、招商引资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滇东旅游小镇创造了良好环境。

3、群众生活不断改善。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一是全面实施科教兴乡战略,落实义务教育政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基”教育巩固提高,教育瓶颈得到缓解,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中、小学入学率均达100%,2009年、2010年中学、小学综合考核居全县第一。二是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农家书屋覆盖6个行政村,文化户等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共有业余文艺队20支,唢呐队6支,音像制品销售1户,文化户、联合体27家。三是计划生育

究和督查监管高压态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开展,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大接访、大下访”活动深入开展,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多部门联合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防范和妥善处臵。三是59名包村干部定期深入各村对民族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化解,一旦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就及时组织调处,把民族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多年来,乡境内未出现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稳定,为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取得新成效,2008年至今,累计化解乡村债务868万元。

6、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多年来,我乡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加强民族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社情民意,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全力促进全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在学习培养、实践锻炼等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乡共有少数民族干部11人,其中乡科级干部2人,股所级干部6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

(二)发展中的潜力和优势

1、气候优势:长底乡地处低热河谷槽区,有“天然温室”之称,年均气温16.7℃,年均降雨1319.5mm,年均日照1800余小时,全年基本无霜,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气候,适宜

1、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在水、电、路、安居房和基本农田等项目建设中,加大资金投入,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力度,培植骨干经济产业。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结合长底实际,在抓好蔬菜、经济林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政策,大力发展杉木、油茶果等生态产业,加大畜牧业品种改良力度,着力发展生猪、山羊养殖,形成经济收入多元化。

3、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抓好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一些有知识、守法纪、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上科学致富之路。

4、加大民族政策的落实力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切实加强对基层民族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做好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布依族简介 篇6

——学习《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条例》心得体会 安龙县招堤街道第二小学 王婵

我校于2015年11月30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条例》,该条例于2015年9月25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条例中第八、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义务教育辍学问责制度。同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学校参与、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配合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制度。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父母外出务工的中小学学生服务中心并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关爱工作。这就充分体现了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春天已经到来。

光阴如梭,转眼间我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已有16年,回顾这里的酸甜苦辣,通过对《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条例》的认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针对小学生实际,教师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己、自重、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文明、礼仪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等,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2.以学生为本,倾注全部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被感化。

把“爱与责任”作为主线,以学生为本,倾注全部爱心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求,了解家长和社会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促进教师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充分了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为本,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多形式、多层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点,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努力践行师生双方双向的交流,不忽视一个学生,心与心的零距离感受;多途径、多层面回应学生需求,把情感教学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更教育理念,探索新常态下教育的新模式

全面关注学生发展。对“特殊学生”采取感情上温暖,人格上尊重,专业上激励的方法,做到社会、家长、学校三结合,给学生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对学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创造师生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到一种温馨和责任。

4.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老师对待学生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爱心打动学生的心灵,用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诚心解开学生的症结,用信心和耐心促进学生的成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给学生一种自我满足感;从教育教学入手,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以强化管理入手,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布依族简介】推荐阅读:

上一篇:林业发展建议下一篇:精算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