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精选8篇)

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 篇1

积极心理学实录

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的授课对象:对积极心理学有兴趣的人及想更开心的人。适合任何对他有兴趣的人。倾向于适合那些不会投入那种为了明把某个概念而大为头痛的努力,而是努力把这些观念融入你的生活的人(但不代表其他人不适合学习,因为它真的很有用)。

简而言之,积极心理学适合所有人,包括那些非常开心而想更开心的人,以及那些不开心但是想更开心的人。

2、在2000年David Myers(霍普学院)做了一项关于心理学概念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是在1967年到2000年(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形成期),心理学界对“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其中有消极方面有5584篇文章研究愤怒、41416篇研究焦虑、54040篇研究抑郁,而积极方面只有415篇关于快乐的研究、接近2000篇关于幸福的研究、生活满意度最多超过2500篇。

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起作用的东西上,Abraham Maslow曾提到过这种现象:“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他(指人类)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很少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它的实际愿望和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自愿固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

3、①2004年克里姆森发表了一个关于哈佛大学生抑郁的调查(为期6个月),调查表明大约有80%的哈弗大学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都经历过抑郁期,(这里所说的抑郁指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抑郁)。大约有47%的哈弗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过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得抑郁期,他们无法出门他们要痛苦的度日。这不仅仅表现在哈弗大学,在整个美国大学都是一样的。Richard Kadison(哈弗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领导)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记述了他关于全美国13500名大学生的调查,这些人来自不同类别的学院,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他们的研究表明,全美国45%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过无法正常生活学习的抑郁期,基本与哈弗的47%一致。

②调查表明今天的抑郁症病例比1960年高10倍,自杀人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这两种现象所存在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越来越多的抑郁现象、焦虑、精神紊乱。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应该继续加大关于“消极方面”的研究,21比1还不足够,30比1才像样。消极方面不重要吗?他不应该继续扩大吗?我们怎么可以去研究幸福、健康、爱和快乐?我们不是应该首先处理真正迫切的问题吗?比如抑郁、焦虑、神经症等等。

乍一看来,上述观点很有道理,但是积极心理学主张我们也要集中研究心理学的积极方面,即积极心理学。

4、学习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在于三个大的方面:

⑴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至关重要,因为有用的或者集中研究的会成为现实。

⑵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领域的研究学科是因为快乐,并非只是对痛苦的否定,摆脱

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事或得了快乐。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

⑶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最有效的方法,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实际上都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

这三个原因表明我们需要积极心理学。

5、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曾说过:“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这句话有一点至关重要,即他所说的是同时,而非说专门,甚至没有说主要。

★案例一★

心理学家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受危人群,越来越的钱、政府资金、大学资金、慈善基金会都投入到研究城市或地区里,那些所谓的受危儿童身上,他们更容易退学,以后更容易犯罪、少女妊娠等等。他们投入了大量金钱,大量的精力。心理学家们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为什么受危人群中有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退学?怀孕?犯罪?”。他们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动机良好、头脑灵活、投入了很多金钱,投入了很多资源,然而,变化却非常少。这些研究带来的变化微乎其微,很多地区的情况继续恶化。情况没有任何好转,虽然动机良好,资源充足、人们头脑灵活。他们都被投入去研究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非常有意思:我们需要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建筑、更多的资源。但是实际变化很少。然后出现了有一种范式,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范式转移,通过Antonovsky及Ellen langer和Alice lsen等其他人的努力,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他们不再去问问什么那些人会失败,积极心理学家开始问是什么让某些人成功了?即使面对的是不理想的环境? 也许有很多人失败了,但并非所有人,有些人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心理学家们开始问:为什么他们如此成功?心理学家们开始识别这些人的各种因素,以及各个方面并深入分析他们,他们开始研究这些成功的人,并识别出各种因素,然后他们通过研究想出介入方法,突然结果出来了,真正的结果,切实的结果,打破了数十年零结果的局面。

6、案例一解决的关键仅仅基于一个简单的问题,那时候出现的主要概念,通过这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他们开始问积极的问题,开始专注于研究成功的孩子们。那时候开始出现的概念是适应力,现在大家都在谈适应力,在哪里都在谈。而这些成功的人中都具有适应力。

在20世纪80年代,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适应力,他被定义如下:一种现象,特征是积极适应模式,即使是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环境。

7、开始,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成功的人是很优秀的,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因此是不可模仿的,但是当心理学家继续研究时,他们发现这些人很普通,普通的孩子,普通的性格。心理学家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

①这些人很乐观,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会圆满的解决。他们乐观地认为:“好吧,也许这次不成功,他以后会成功,我从刚才发生的事学到了东西”。他们对生活有信心,认为他有意义,这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做他们相信的事,他们中很多事理想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现实主义,因为我们心中需要理想主义。所以这些人会有“意义感”。不管是个人成功方面的意义还是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意义。或者是服务社区的意义,还有事情的目标意义。

②乐于帮助他人,进行利社会行为,从无助转变到有益。在帮助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我们便进入了自助和助他人的上升式螺旋里。所以他们都是利社会者。

③他们的目光放在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缺点,他们不忽视自己的缺点,但他们会问:“我真正擅长的是什么?”

④他们为自己设立目标,面向未来。他们不但思考事情现在有多糟糕同时也思考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目标。

⑤他们都拥有一个榜样,他们会说:“我想向他一样,或我想向她一样”。榜样可以是老师、父母、朋友甚至一个历史人物或小说人物。一个他们可以仿效的人。榜样给予他们力量,给他们方向感。

⑥他们不单干,这点最重要。他们有社会的支持,他们不会说:“我够能干,我可以自己做”。他们会说:“我能够干,我可以请求帮助”。

⑦还有承认弱点的勇气。承认有某种需要的勇气。

8、社会支持的重要一点就是找到合适的人,那些你想他们请求帮助,便会给予回应的人。

9、关注问题的力量。问题导致改变,问题制造现实。

《针对案例一》 想想一个问题带来的结果,数十年间,很多可以得到帮助的人没有得到,因为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在专注于积极的问题被提出来后,心理学家突然想到数十年来一直在眼前的东西,它就在哪里、显而易见、等待着被发现,但他们完全忽略了。他们聪明、动机良好、资金充足。但仍然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所以问题制造现实,他们制造可能性。因为一个问题引起一场探索。Antonovsky曾说过:“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知道重要的进步伴随着新问题的形成而来,问题才是突破点,答案来之不易,但重要的是新问题,‘有益健康’(此词具有抽象性,不仅仅代表身体健康,以下同上)的问题,也就是我想你传播的(正在发生)的,是一个极为新颖的问题,他推动新范式的形成,以帮助我们了解健康和疾病。他对研究人员和医生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如此。”

10、积极心理学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Antonovsky的努力,就是让我们从致病模型转变到有益健康模型。根据Antonovsky所说:“研究疾病很重要,不管是精神疾病还是身体疾病。但是研究健康的人也同样重要,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健康”。

11、蜜月期后夫妻间问得最多的问题,不管是蜜月期后的一个月还是一年:“怎么回事,有什么问题?怎样去改善关系?”首先这个问题对于婚姻感情问题很重要,但如果是他们之间的唯一问题,那么我们了解看到的只是这些消极的。只是我们的不足,那些出了差错的事情。然而,我们只关注于这些被提出或主要提出的问题,那么在这对夫妇看来,不是客观上而是在这对夫妇看来,他们的关系里没有好的事物了。虽然他们之间好的东西就在他们面前,盯着他们,但是对他们而言,他们是不存在的。这种现象是跨文化的,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欧洲、非洲、等等他们都是存在的。大多数人都会问自己:“我的弱点是什么,我们要改善什么”。而很少有人会问自己:“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擅长什么?”在我们自身看来:“我们的长处、热情、美德,我们身上美好的事物就像前面的那对夫妇关系的好处那样,毫不存在。

试想一下,一个只关注于自己的缺点的人,会有很高的自信心和很多的快乐吗?我们还会奇怪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婚姻会失败吗?孩子啊奇怪为什么抑郁、焦虑、以及自尊心低落的情况增加了这么多?动机是有的,我们都是好的动机 我们问的是:“我们如何改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我们不问这些积极地问题,在我们看来那部分现实并不存在,就像数十年来对那些心理学家一样,他们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在他们眼里 在那些成功孩子身上 在他们适应力里 问题缔造现实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会走的道路。我们会过的生活。不管是从个人方面来说,从人际关系来说、从组织方面来说都是这样。”

12、看看“appreciate”的个意思,其一就是为某事感激,而不是认为某事理所当然,这样做很好,我们不应该把长处 成功看做理所当然,我们不应把别人看做理所当然。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他的另一个意思是增值,钱在银行里会增值,经济会增长,当我们感激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便会增值,他会增长,不幸的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当我们不感激好的东西,把它看做理所当然,好的东西会贬值。那就是大多数婚姻,蜜月期后发生的情况特别是关于那些有动力去提高,想变得更好的人,那是件好事,如果那让你感到开心的话。同时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同样重要,我的长处、优点是什么。但是不会做到自我陶醉的程度。、13、Stavros和Torres在一本关于婚姻的书里说过:“我们会看到要寻找的东西,错失不去寻找的东西,虽然它在那里。我们的阅历被我们的关注点深深的影响了 ”。

14、问题缔造现实。理解什么是问题的首要事情就是我们要理解那些问题。但是我们理解问题之后,知道我们要问什么问题也很重要。

15、停止抱怨别人,承担自己生活的责任。

16、考察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我们要问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认清这个学生的优点,长出之后,我们便去欣赏他,但我们欣赏他的时候,优点和那整个人都会增值,假如有一粒种子„种子是有潜力的,他会长成花草树木„假如有一粒种子,如果他没有受到灌溉,没有阳光照耀会怎样,他会枯萎死去,人类的潜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灌溉它,如果我们不照耀它。他就会枯萎死去,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17、被动受害者与积极主动者:假如说我的女朋友离开了我,如果是被动受害者,那我只会自怜,为自己难过、思考这种情况有多糟糕,随后,我从一个被动受害者变成抱怨着,她很糟糕,都是她的错、我怨她、我抱怨我的父母、他们教育不当、我抱怨他的父母、我抱怨布什总统。抱怨之后,我变得沮丧和愤怒,对她生气、对我的父母生气、对她的父母生气、布什总统,总之我很愤怒。结果呢,很少有结果。因为我沉迷于反思和自怜之中。而反观积极地主动者,首先从行动来看我会行动,我承担责任,经历痛苦之后我会到处走走,我去能认识他人的地方我去匹诺曹(哈弗的比萨店)或者另外一个约会的地点,我承担责任,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行动会增加我的自信心,使我有更多的希望和乐观,就像自我应验语言课中所说的,希望和乐观会变成自我应验预言,我更容易找到伴侣我更可能变得开心。

作为一名积极者,并不意味着不给我们自己时间、空间让自己感受痛苦的感情,以及摆脱这种感觉。没错 我们一定会摆脱他,然而我们要在适合的时间。他可能是现在 可能是一两天后。去行动、去承担责任、去做事情,这样我们对希望和乐观的自信就回增加。

Nathaniel Branden的书里提到了 自尊的六根支柱,其中一根就是自我负责,自尊心强的人会承担责任,想培养高自尊心,培养自信的人会承担责任,承担生活的责任等等。

为生活承担责任就是理解没人会来,没人会来„穿着闪亮的铠甲的骑士不会带你到幸福的乐园没人会来让你来生活更美好,没人会来。腻味自己的生活负责,获得自信、自尊、幸福。没人会来。

字体注释:

紫色:重点、关注点

绿色:文章下面有注解

蓝色:人名或调查

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 篇2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随后, 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在20世纪末的10年中,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于心理疾患的预防, 在对于预防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发现, 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坚韧、人际关系、技能、创造力、勇气、乐观、信仰、希望、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 等等, 因此, 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 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 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 激发人的活力, 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 并探索人的健康与发展途径。因此, 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 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 并探索如何增强人性中的积极层面, 帮助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 这将是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 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近况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主要涉及: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乐、乐观、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兴高采烈, 等等, 即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同时, 对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

1、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 B. L. F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 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 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如Susan E. (2000) 曾对7个被试的多种积极情绪进行了连续98个晚上的持续追踪, 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间存在着一致的同步关系: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都体验到其它的积极情。

2、积极人格特征的塑造

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 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 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人的整个生活空间, 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论、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有很大意义。积极的情绪状态 (乐观) 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 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Taylor等人发现, 对于感染AIDS疾病的人, 乐观者病理症状晚出现, 生存期也长, 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 在康复锻炼中表现得更好。而消极的人会使ALD症状更早出现。Taylor的研究思路对于预防和改善行为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

Salovery等学者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 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而没有关心积极的情绪如何增进健康。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他们认为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这里, 既有直接效果进人体免疫系统发展, 也有间接效果增强心理统摄、社会资源利用、健康行为促进。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乐观与希望能够有效的增进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研究意义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品质, 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颂扬, 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人的“机器”“动物”隐喻的反动, 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建设性, 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积极心理学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尽管它对传统心理学存在批判, 但不同于后现代心理学的无情颠覆:其批判主要集中于研究对象、内容和价值观层面, 相对于批判,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似乎更倾向于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和纠偏, 强调汲取现代主义心理学两种对立文化取向中各自的精华。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突出特点是其一经产生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迅速传播的根本原因。

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一样, 积极心理学也存在着自身问题。

首先, 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所引发的问题。如:幸福感、快乐或幸福生活与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Myers在对有关的研究中认为:促进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 此外两个要素分别是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但对于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来说, 西方社会文化就比东方文化更加以强调, 而东方的社会文化就比西方更强调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念。可以说, 人们怎样来创造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 那么, 哪些东西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重视的, 将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

其次, 不能将幸福、快乐看成是终点, 它们只是在对有意义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当把自我实现当作是一个终点、一个目标时, 那么自我实现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个问题已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 亟待积极心理学工作者给予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回答。

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积极心理学是在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中产生的, 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 治疗精神疾病, 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三是鉴别和培养天才。他认为, 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前一种使命, 积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全部担负起来。从这个标准来看, 年轻的积极心理学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 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在积极理学现有的三个基本领域中, 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 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就目前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来说, 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 都远不及它所批判的“限制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这说明, 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方面、众多的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去开拓。第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 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

其次, 要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积极心理学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 它更应该也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考虑到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头——人本主心理学, 虽然对壁垒森严的临床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提出了挑战, 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但由于没有实证科学的积累而限制了其的应用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已经把那些原本在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研究, 如实验, 测量, 应用, 转到积极心理学的模式上来了。但积极心理学已经提出, 且有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 甚至取而代之之势。这可能意味着,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 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 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 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 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五、总结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是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与补充, 但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 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 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 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因为积极心理学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试图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还为时过早。积极心理学的崛起, 使得心理学家能够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 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 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 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 积极心理学势必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影响, 也必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6-217.

[2]张倩, 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 2003 (3) :6-10.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5-14.

[4]Ruark J.Redefining the Good Life: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Fredrick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8-226.

[6]Engine S.Mapping the meta-domain of discrete positive emotion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00, 61 (4-B) :2260.

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其基本路径具体有三个基本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方面的培养来获得幸福。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种幸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使学生的心理发展自发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从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到主观快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惑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积极情绪的培养

积极情绪主要探讨人类的满意度、快乐感、幸福感、乐观和忠诚。积极情绪的培养就是指培养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育对象的身体和心灵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创造有利于培养以前被传统主流心理学遗忘的人的乐观、希望、自尊、自信、追求幸福等方面的良好性格和积极素质。其方法有如下几点:1.心理健康教育由解决问题入手转为积极情绪渗透;2.心理健康教育由说教为主转为健康积极情绪培养;3.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理论建构转为注重实践模式探索。以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为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的人,能在自己的人生大舞台上担当有用的角色。学校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

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探讨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格培育包含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即个体将特定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效实施这些标准化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人格培育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积极心理刺激内在需求和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体的精神,从而激发人们不断增强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不仅包括各种智力因素,还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而积极心理则是促进人的非智力因素,如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积极心理是个性培养的重要方式。个性代表了多样性,代表了美,代表了活力,代表了自由……多样化的个性是人类社会中最美丽的事物。以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为例,学校可发起性格运动。确定常见的性格特征以及每一种性格的用语,并印制海报挂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每天在校园通讯网络中宣讲每周一个的性格单词及其确切含义。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同时,教师观察学生,并且在学校的颁奖大会上通过向学生颁发奖状,来认可学生的性格表现。

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探讨人类的美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既包含了个体的培养目标,也兼顾了群体和社会的培养目标。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是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体系、有效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及积极和谐的社会团体,为个体积极特征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类实现完美充实的生活创造条件。包括如何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如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以培养美德为例,学校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美德,关键是我们要学生自己去发现,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生活,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人生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和自我接纳,使学生可以充满希望的面对挫折,具有面对逆境的抗压能力。教育学生无私、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热爱集体、积极对待社会问题、融入社会生活、學习体验幸福生活。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学习,这可能会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曹新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幸福积极心理学 篇4

《叫我第一名》观后感———希望是一种习惯

系文法系

专业

班级文新101—2班

姓名王若臻

学号201090502228

指导教师滕涛

学年学期2011学年第二学期

2011年11月22日

希望是一种习惯

电影《Front of the Class》(叫我第一名)中讲述的是一位患有妥瑞斯综合症的孩子,总是难以自制地痉挛和怪叫,但他却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客服重重困难,最后如愿成一名优秀教师的感人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在一次面试失败以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是一种戒不掉的习惯。无论自己遭遇多少困难,无论受到多少歧视,主人公始终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心存希望,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最终获得成功。

有个朋友乘船往英国,途中忽然碰到狂风雨的袭击,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朋友却看到老太太非常镇静地在祷告,眼神显得十分安详。风浪过往后,朋友十分好奇的问老太太:“你为什么一点都不害怕呢?” 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戴安娜已经往了天堂,小女儿玛利亚就住在英国。刚才风浪大作的时候,我就向上帝祷告:“假如接我往天堂,我就往看看戴安娜;假如留我在船上,我就往看玛丽亚。不管往那儿,我都可以和我心爱的女儿在一起,我怎么会害怕呢?”故事中的老太太境遇和影片中Brad Cohen的遭遇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积极心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随身携带的法宝,华盛顿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困难而不安,Brad Cohen尚能在先天缺陷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微笑面对生

活,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实现梦想,我一直清楚的记得Brad Cohen在拿到奖成功时说的,千万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阻止你工作或玩耍或是谈恋爱。谁都会有面对困境的时候但并不是谁都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境,当你拥有了一个积极的心态,你就是成功的。有人说过,不管怎么样太阳还是会照常升起来,天空还是蓝色的,云还是白色的,天空不会塌下来,我也不会倒下去,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能正正常常的过日子,正正常常的过日子„„不要去在乎别人对你投来的不相信的眼光,坚定的看着前方充满希望的方向,没有谁会被命运打败,被打败的只有自己,一个被消极不自信的想法淹没的自己。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生,荆棘从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久,才能寻找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飞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可寄放的净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你声“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坚持一下,保持一份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困难。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境遇,换一种想法,换一个角度,世界总会变得不一样。

浅谈积极心理学 篇5

摘要:为了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此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背景、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主要观点、运用领域、启示和意义、展望。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1 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它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正式开创的,具体指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促进个人顺利的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诞生背景 3.1 理论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1]。在二战期间这种研究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思潮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关于“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的观点,对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以及把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关系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都产生了影响。3.2 现实背景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种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了主导性模式[2]。目前,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孤独、焦虑、精神空虚等负面心理也层次不穷。这让心理学家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注重对第二、三使命的完成,也即是对积极品质、人类的潜能等进行研究,于是积极心理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诞生了。4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3]。另一方面,虽然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但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4]。如:它学习和继承了质性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等。积极心理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真得可谓做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也有利于它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5.1 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

它对人类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人类对过去的幸福感、满意感,对现在的快乐感,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5]。其中对幸福感和快乐进行了重点研究,强调了只有对它们进行充分关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

5.2 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它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等,这些特质许多早期都被研究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有关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6]。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这个层面中,积极人格的研究是其重点。5.3 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

积极心理学家认识到要想人们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只从个体层面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对积极社会组织的建构。于是他们致力于探讨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对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的学校等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6.1 心理学应该重新实现其价值平衡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作为统治20世纪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对于人性存在一种共同的隐喻,即否认人性的独特性,将人喻为机器或动物。认为消极性是人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的心理观[7]。积极心理学反对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反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它提倡积极地人性论,也不是把人的优点看作克服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本身的目标,最终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6.2 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乐观、宽容等积极力量,这种积极力量不仅对自己是正向的、建设性的,而对他人也应该是的。每个人都必然存在着积极的力量,只要我们找出他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就可以预防和制止他的“疯狂”和“错乱”,这样比他“疯狂”和“错乱”后再去医治价值要大得多。如:马家爵事件,如果我们对他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积极力量进行引导,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果了!

6.3 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地意义。其实消极和积极都掌握在我们手中,主要来源于我们的认知。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性,一是多角度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体验。例如:期末考试有一门你考了50分,你不妨归因为自己的运气稍微差了点,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低。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领域 7.1 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

积极预防指的是系统地塑造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潜能和品质,而不是去修正缺陷。通过发掘人类乐观主义、勇气等积极力量来预防出现心理问题。例如,要阻止那些易于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一个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男孩还会网络成瘾吗?。

7.2 积极的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提倡心理治疗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8]。

7.3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主要是进行积极教育,也即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9]。例如:我们常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有点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正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利于发展的教学环境,才让学生最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7.4 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经济领域人们从收益(积极)和损失(消极)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做决定时,通常趋向于以收益为核心来做出选择,可见对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思想主要以积极为主。在管理领域,注重对员工的愉悦、兴趣等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成员之间、成员与顾客之间形成相互的影响,更有利于企业事业的发展。因此,现在企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和对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与意义 8.1 积极心理学的优点

积极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空缺,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人类消极的一面,而它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使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看做机器和动物,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的心理观,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和建设性。8.2 积极心理学的不足[10] 8.2.1 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脱节

前人已经研究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但积极心理学并不借鉴。例如: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已经早就把它看成研究对象了。8.2.2 积极心理学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

它的许多概念大多散见于各种文章和研究报告中,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起来的主线。8.2.3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它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8.2.4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

消极心理学毕竟存在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其价值,对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能完全的对其否定。9 积极心理学的展望

积极心理学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发展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只要积极心理学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批评,并给予改正,一定会走得更远和更好。因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11]。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篇6

最近几天阅读了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有所思,记录下一些感想。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换了个角度去理解心理学对于人的作用,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基于心理疾病的模式去寻求归因,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心理学并不是只为“病人”服务,应该为普通人提升幸福感、愉悦感提供思维源泉,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特别有悟的是三点,第一,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世界上有痛苦和人类的缺点,而是认为美好与卓越和疾病与悲痛都是真实存在的;第二,心理学对目前已经有幸福感的人更有效,因为虽然对这些人有较少的改善空间,但相对他们携带的包袱更少,也有更多的技能和资本让心灵之旅走得更好。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畅所欲言和思想和心灵探索,但也强烈推荐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例如:感谢信vs宽恕信、娱乐vs善举、时间的礼物等等。也提炼出不少实验论证的效应来解释一些心理学应诉对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如峰终理论、曝光效应、捐赠效应等。

这几点也解释了长久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市场上有很多训练机构以所谓心理学工具来提升员工所谓的凝聚力或幸福感,却往往一开始就被毫不客气地抵触,比如感恩信的训练,领导往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有感恩之心,而员工往往认为这个就是领导忽悠员工的一种手段。当心理学不去作个体自我觉察的引导,而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般的励志;当心理学被当作来“治病”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帮助普通人发现生活意义的润滑剂;当心理学只是强调“哲学功用”,而缺少一些实验和现象归纳总结的理论体系时,心理学也就成为了某些人的驾驭工具了。

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尊重人的精神和自尊,不把人类当作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研究,区别主要在于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变坏和变好的能力,美好生活知识一种选择;积极心理学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数据中获取,也可以从个案研究、访谈、大众普查、历史资料分析中获取。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包括主观感受、还包含生物学唤起的特殊形式,思想爱你个和行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在于,积极情绪一般不与特殊的行为倾向相关,但积极情绪扩大了我们的选择范围(注意力宽度更宽了、记忆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对知识的感受性增强了等等),更多对未来有决定作用;积极情绪也能够消除消极情绪所导致的生理学反应,如焦虑等。

只是积极心理学也未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宗教或精神信仰的人,在积极情感的得分上往往会很高。

很多培训都很强调性格特质的力量,比如勇敢、幽默、坚持等,而往往忽视或者不探究这些性格力量后的目标是什么?问题在于人肉炸弹也很勇敢,嘲讽别人也很幽默,坚持做暴力网络游戏也很积累财富?积极心理学强调了价值观的作用,研究人的性格力量更要关注这种性格力量所指向的目标是什么。价值观就相当于汽车的GPS,而性格相当于汽车的方向盘,两个都可以决定方向。但GPS决定了大方向,而性格则是在关键时候、关键弯头发挥作用。

最后摘录下作者和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创始人)组织了一个由社会学家组成的小组,共同商讨制定出VIA(行动价值协会)性格力量手册。

VIA包括六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分别如下:

1、智慧和知识: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

2、勇气:实性、勇敢、坚持、热情

3、人道主义:善良、爱、社会智慧

4、公正: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

5、节制:原谅/怜悯、谦卑/虚心、审慎、自我调节

6、卓越: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虔诚/灵性

6种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的名称及简介

他们推荐使用标志性力量的训练来提高幸福感。这项训练的目的有两层:

第一,通过再现的VIA-IS识别你的标志性力量,网址为或。这些网址能够针对你得分最高的力量分类,给出快速便捷的反馈信息。找出你在标准中得分最高的那种力量就是你的标志性力量,决定哪一种最高的力量能够成为标志性力量,也就是真是的你。第二,使用你所识别出的标志性力量,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每天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实践这种力量。这是系统的进行测试并得出对幸福感方面的长远积极效应的一种干预措施。关键的一点就是采用新的方式去使用这种力量。你可以自己想新的途径,但这里有一些纳什•海德以及泰雅•莱斯德和阿夫隆•安姆的建议值得参考: 对美的追求

去参观一件你并不熟悉的艺术馆或者博物馆

开始记录美丽日记,每天写下你所能看到的最美丽的事情

至少每天一次,停下来发现自然的美丽瞬间,比如落日、一束花、小鸟的歌唱等

真实性

避免跟朋友撒谎,无恶意的也不可以(包括虚假的赞扬)考虑一下什么事你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每天根据这些价值做些事情 当你向某人解释你的某种动机的时候,试着使用真诚的方式 勇敢

在团队里大胆地说出不受欢迎的想法 保护适当的权威不被你看到的不公正待遇侵犯

做一些你平常不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处于害怕才不去做 创造性

报名参加一个陶器制作、摄影、雕塑、绘画或喷绘学习班

选择家里的某件物品,在它的典型用途之外寻找它的可能存在的其他用途——最好不是把自行车当做你的晾衣架那么简单

给你的朋友寄一张贺卡,上面写着你自己创作的诗句 好奇心

参加某个主题讲座,这个主题讲座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去一家餐厅吃饭,它的特色菜是你从来都不熟悉的口味

去探索发现你城镇的一个对你来说全新的地方,试着学习有关它的历史 公正

至少每天一次,承认所犯下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至少每天一次,给予某个你并不太喜欢的人信任 听完人们所说的话,不要打岔 宽恕

每天祛除怨恨

当你感觉要发火时,即使有理由发火,也要把它隐藏起来,不要告诉别人你的感觉

写一封宽恕信,不要寄出去,但这一周的每一天都要读一遍 感激

每天记录你说“谢谢”的次数,并试着在这一周内每天增加说“谢谢”的次数

每天即将结束时,写下三件进行顺利的事情 写一封感恩信并把它寄出去 希望

想一下过去失落的地方,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机遇

写下你下周、下个月以及下一年的目标,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去实现它们 讨论你的消极想法 幽默

每天至少让一人微笑或大笑

学习一种小魔术,表演给你的朋友看 自娱自乐 善良

拜访某位正在住院或住疗养院的人

当驾驶时,主动避让行人,当步行时,主动避让车辆(这一条同样也适用于审慎的练习)

匿名帮助你的一位朋友或家人 领导力

为你的朋友组织一次社会聚会

承担工作中发生的不愉快的责任,并确保并愉快因此而消除 用自己的方式让新来的人感觉舒服和亲切 爱

接受别人对你的称赞,不要推诿;简单地说声“谢谢” 给你所爱的人写一张便条,把它放在每天都能看到的位置 跟你做好的朋友一起做他/她最喜欢的事情 热爱学习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阅读那些“推荐”的书目而不是那些“必须”的书目 每天学习并使用一个新词汇 阅读一本非小说类的文学作品 谦虚

一整天,都不要谈论起你自己 穿着打扮不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想一件你的朋友做得比你好的事情,并就此向他/她表示称赞 开放的思想

在谈话中,扮演唱反调的角色,质疑你自己的个人观点

每天,想一些脑子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并试着想象一下你这种观点或许是错误的

听收音机上或阅读报纸上关于“其他”政治战线的观点 坚持

每天列出以张目录,写着你所要做的事情,并按照这张目录去做 在安排的时间之前,提前完成一项重要任务

连续不断的工作几个小时而不被打断,比如不去看电视、不接听电话、不收发电子邮件

洞察力

想一个你认为最富有智慧的人,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人去生活一天 只在被询问时提供观点,尽量考虑周全 解决两个朋友、家庭成员或工作同事之间的争端 审慎

除了说“请”或“谢谢”之外,说任何一句话之前先思考两遍 驾驶时,保持车速低于最大限制车速五公里每小时 吃甜点之前,问一下自己“为这个东西而发胖,值得吗?” 虔诚

每天,想一下你生活的目的 在每天开始的时候,进行祷告或者冥想 参加一项你并不熟悉的信仰宗教服务的活动 自我调整

开始一项训练计划,并且这一周的每一天都坚持进行 避免背后议论或说别人的坏话

当感觉即将失去耐性而发火时,请从0数到10;必要的时候重复多次 社会智力 让别人感到舒服

当朋友或家庭成员做事情出现麻烦时,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完成所做的事 当有人惹恼你的时候,去理解他/她这样做的动机,而不是伺机报复 团队合作

尽力成为最好的组员

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拾起走廊里的纸屑,将它们放入垃圾桶 花时间去参加慈善组织的活动 热情

至少这周的每一天,尽量早睡而不用闹钟催你起床,早上醒来后吃一顿有营养的早晨

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 篇7

一、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过程, 还影响其积极人格的形成。持久稳定愉快的情绪体验, 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稳重等积极人格特征。当幼儿的情绪处在积极状态时, 会更加自信主动, 思维活跃, 乐于学习, 勇敢且富有创造性。反之, 则会成为易生气动怒、跋扈娇纵、爱哭泣的孩子, 更易被伙伴群体孤立, 强化不良情绪的积累。幼儿情绪易冲动、易传染、易转移、不稳定、情绪调控能力差。但幼儿情绪可塑性强, 家长应帮助幼儿获取积极情绪体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 创设宽松和谐、规范有序的家庭环境

理解接纳、宽容和谐的情感氛围,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前提条件。家长对幼儿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 使幼儿感受爱和尊重, 心情愉悦, 极易产生向上的积极情感 (乐观开朗、自尊自信) 。规范有序、美感意趣的物质环境,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物质保障 (情绪稳定、坚持自制)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天生具有秩序感。规范有序的环境, 符合幼儿心理需求, 心情愉快。家庭中的家居物品, 摆放有序;家人的生活作息, 规律有序。这些都是幼儿积极情绪获取的基础条件。

(二)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

幼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不会表达自己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 让幼儿理解情绪的产生、尝试换位思考, 体验感受不同处境的心理情绪。如绘本《各种各样的情绪———感觉大书》, 画面生动有趣, 表情夸张到位, 非常巧妙地呈现各种情绪, 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情绪, 并理解其产生的原因。《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都是情绪管理的绘本。幼儿在两岁半, 会出现“第一次反叛”。情绪易激动, 特别任性、执拗, 甚至为达到目的, 哭得歇斯底里, 不惜伤害自己。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 淡化处理的方法。其次可以采取不制止、不干涉的方法, 让幼儿将不良情绪彻底发泄, 待安静后, 再进行对话处理。但对于脾气暴躁、大闹不止, 甚至动手动脚的幼儿而言, 可以尝试“特殊方法”。当家长发现孩子无理取闹大哭不止时, 可以抱着孩子突然说:“你是谁家的宝宝啊?怎么到我家来了啊?” (幼儿惊慌) “我家宝宝很乖的, 不会哭闹的, 你是谁啊?” (幼儿着急解释) 待稍微安静后“, 噢, 你刚才被巫婆施了魔法, 对吗?” (嗯嗯幼儿点头) “噢, 现在才是我的宝贝呢。”

(三) 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不明白情绪的好坏之分, 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弱, 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宣泄, 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作为家长不能压抑幼儿的不良情绪, 也不能任由其发展, 而是要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倾听幼儿的想法, 用关爱和理解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认识各种情绪, 特别是对于过激情绪的初步认识, 尝试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现实生活中幼儿不如意时要发泄其不满的情绪, 而父母不能够宽容、理解孩子的心情, 用权威占了上风, 结果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长时间抑郁纠结, 越积越多, 情绪发展就会走向消极方面。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常常不一致, 情绪表达的发展滞后于情绪认识。家长应帮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 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家长可以创设条件, 通过亲子游戏、家庭舞台、秘密话吧等多种形式, 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中调节和舒缓不良情绪。另外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 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有时候会犯“无心之错”, 家长应站在幼儿角度, 与幼儿真诚交流, 理性对待, 冷静处理。过度严厉的指责, 反而会强化他的错误意识。同时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 更容易出现退缩、责难、抵抗、执拗等不良人格特征。

二、积极行为构建

积极情绪产生积极行为, 但积极行为的产生不是刻意教育所得, 而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

(一) 隐性教育

家长应注重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隐性教育, 即“教育无痕”。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 不露痕迹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为范, 家长的榜样人格是幼儿积极行为构建的基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成长和知识获得是在不断的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家长的榜样行为, 无形中会影响到幼儿积极人格的发展。孔子曾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人格魅力, 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灵的成长和积极人格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对他人的谦让、对子女的疼爱, 以及对小动物们的关心, 这些优秀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亲近社会的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为后期具有高尚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人文环境

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是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摇篮。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包括民主有序的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一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父母, 潜移默化中会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幼儿。家庭中处处体现温馨、意趣、学习的角落, 闲暇时更多出现的是打球、爬山、听音乐、泡图书馆等文化娱乐, 这种生活风格无形中促进幼儿积极的人格行为。家庭不仅重视人文环境中的文化熏陶, 还应注重生活中的幽默诙谐。家长的幽默品质, 家庭中的诙谐趣事, 都会给幼儿带来开心、放松、自由的情绪体验, 更易于积极行为的产生。

三、积极人格形成

积极人格的形成,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是个体在对外界事物的影响下, 不断内化分析再内化的复杂过程, 通过这种内化人格品质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积极人格培养除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为构建之外, 家长还应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如多带幼儿外出活动, 扩大眼界, 增加幼儿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多陪幼儿逛超市, 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物品, 自己买单, 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邀请邻居或其他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 帮助幼儿感受同伴交往的乐趣。 (2) 引导幼儿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交往技能。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家庭剧场等游戏环节, 培养幼儿换位思考, 初步掌握感受、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要学会等待, 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适当给予引导, 切不可大包大揽。

积极人格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关键期, 通过创设家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引导幼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形成积极行为, 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 最终形成完整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麻将的积极心理学 篇8

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Histories)是第一部包含有游戏内容的书籍,其中描述了3000多年前人们开始喜欢游戏的场景以及游戏对当时的文化作用。在此之前,有证据显示早在埃及的帝国时代(公元前15到公元前11世纪),人们就发明了最古老的游戏,名为“宝石棋”(Mancala)。

在《历史》一书中希罗多德写道,大约3000年前,阿提斯在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为王,有一年,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起初人们毫无怨言地接受命运,希望丰年赶快到来,但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吕底亚人因此发明了一种奇怪的办法来解决饥荒问题:玩游戏。人们用一整天的时间玩游戏,借此逃避对食物的渴求。接下来的第二天,他们吃些东西,克制玩游戏的欲望。依靠着这样的办法,他们一熬就是18年,其间发明了骰子、抓子儿、球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的游戏。

吕底亚人饿着肚子玩游戏的典故,不免让人联想起前些年四川、云南等地遭遇地震以及河南遭暴雨灾害时,人们仍在临时安置点打麻将的画面。其实,我们和吕底亚人没什么不同——以麻将为典型的集体游戏把生活变得能够承受,更重要的是,吕底亚人面对的是饥饿、混乱、不适合居住的生存环境,而即便当代的人们不再对食物那般渴求,一种巨大而原始的“饥饿感”正折磨着许多人——如何更多、更好地投入世界。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游戏熬过18年大饥荒”的真假,但它蕴含的道理其实揭示了游戏的部分重要本质,包括棋牌、麻将等娱乐方式在内都适用。

麻将是一种优秀的游戏

提及麻将,普通人认为它的用处无非是娱乐消遣,少数人可能视其为生财之道,再往深里挖掘,便有很多活生生的因沉迷麻将导致的人间惨剧。玩物丧志是在多数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这一点上,对棋牌麻将上瘾者与网瘾少年都归在一个类别中,属于“这是病得治”和“再手痒就剁手”的范畴。

但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顶级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看来,全球文化都对各类游戏心存便见和忌惮。她的新书《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提出了利用游戏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理念,包括利用游戏设计的优势弥补现实中的不足、像游戏设计师一般引导真实的企业和社区等。纵观全书,麦戈尼格尔的许多观点都相对超前,语言上也洋溢着美国式的“我要如何、世界将如何”的张扬式宣告,乍一看似乎还有为游戏爱好者乃至成瘾者“洗白”的意味。这位资深游戏专家因地域所限可能无法领略麻将的强大,但其书作中对游戏的定义、归纳以及游戏心理学的分析,却仍可以让人触类旁通地了解为何麻将让人喜爱以及如何避免上瘾。

较之于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现在的游戏都有更多的形式、平台和类型,单从麻将来说,全国各地的麻将种类不一而同,而且已走出国门,在海外融合出新品种;不仅可四个麻友对面而坐,也可以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网络游戏平台上的棋牌麻将类始终经久不衰、玩家众多。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游戏,人们一旦上手,便立即知晓这是游戏带来的独特体验。归根结底,所有游戏以及游戏活动都有四个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目标是游戏参与者努力达成的具体结果,它吸引玩家的注意力、调整其参与度,具体到麻将来说,便是最先凑到赢家的牌面、推倒重来;规则为参与者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它限制或消除了达成目标的最简单方式(直接去拿13张需要的牌),推动玩家探索未知的可能。在麻将中,各地不同的规则繁多;反馈告诉参与者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等到······的时候游戏就结束了”,对玩家来说,这是一种承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从而给予人们玩下去的动力。在麻将中,麻将牌的图形和哗啦作响算得上直接的视觉和听觉反馈,爱好者乐此不疲;自愿参与要求玩者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了解是建立多人游戏的基础,任意参与和离去的自由保证玩家把游戏中的高压挑战工作视为安全、愉快的活动。

哲学家伯纳德·苏茨对游戏的定义相对全面: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这一定义解释了游戏带给人类动力、奖励和乐趣的一切——它激励人们主动挑战障碍,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强项。从这一点来说,麻将和高尔夫、俄罗斯方块并没有什么区别,数字游戏和非数字游戏的差别只在于反馈的力度和种类——电脑游戏的互动循环更紧密更快速,却无法取代一群人围坐一桌、搓动麻将麻将牌的画面、声音以及氛围。

一些人对棋牌、麻将并不入门,部分原因在于此类游戏先将目标和规则摆在面前,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的过程后才能在游戏里寻找反馈。现代的电脑游戏则把反馈系统的顺序提前,“边学边玩”。一款出色的游戏很快就能让玩家上手,显然麻将可以算作这样的范畴内。这类精心设计的游戏,其实是在邀请参与者“克服不必要的障碍”,如果游戏的目标有吸引力、规则简单有效而且反馈又激励人心,人们便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满怀热情、真心实意地挑战游戏中的重重障碍。

这又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现实中的障碍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自愿去克服这种不必要的障碍,哪怕没有明显的外部奖励?

麻将带来的愉悦和自豪

打麻将之类的游戏让人们愉悦,原因在于它是我们主动选择去从事的“艰苦工作”。大量研究表明,优秀而艰苦的工作是最能让人感到愉悦的方式。可长期以来,从来没人把游戏当作“艰苦工作”,而且玩游戏一直是和工作是对立的。对此,游戏心理学家布莱恩·萨顿史密斯表示,玩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

根据临床定义,人的情绪低落通常表现为缺乏信心的悲观感和缺乏活力的沮丧感,要扭转这样的状态,就要有对自我能力的乐观态度和充沛的活动力。游戏恰恰充分地带来了这样的情绪,它让人集中精力、积极乐观地去做一件擅长且享受的事。在“克服不必要的障碍”时,玩家朝着情感频谱的积极一端前进。游戏激活了与快乐相关的神经和生理系统——注意力系统、激励中心、动机系统以及情绪和记忆中心。激活极端的情绪,是麻将、棋牌等各种游戏让人亢奋甚至沉迷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现实中的艰苦工作不会让人乐观地进入精神集中的状态,这类工作通常是不得不做,让人劳累或引来批评、失败的后果,还有些工作不够艰苦,让人感到无趣、看不到回报,因为无从发挥自己的优势。

nlc202309020226

在麦戈尼格尔的表述中,麻将一类的游戏可以被视为一种“重复性工作”,在现实中,这类工作通常单调枯燥,但一旦人们主动选择,便会感到自得而多产。麻将同时带来的还有调动认知的脑力工作、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体力工作以及合作的团队工作。

打麻将相当于工作,这样的提法略显荒谬,但心理学研究中的“经验取样”法已经证明游戏这种“工作”比简单的娱乐更有趣:传统意义上的娱乐,如看电视、逛街等,都很难让人好起来,因为它们属于被动娱乐和低投入度活动,只能把紧张焦虑转变成无聊抑郁。而良性压力让人拥有艰苦的乐趣,它在生理上产生的结果与负面压力相同:催生肾上腺素、激活激励回路、血液流向脑部的注意力控制中心,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心态。

面对良性压力,人们不会恐惧或悲观。游戏玩家主动选择艰苦工作,有目标地进入一种紧张环境,充满信心,他们享受这种刺激和激励的乐趣,从而投入其中、与人合作,把一件事做好。艰苦的乐趣比单纯娱乐更能带动心情,这可以解释春节来临时一家人围坐麻将桌要比坐在电视前发呆更有意思。玩游戏,尤其是棋牌麻将,毫无疑问属于艰苦乐趣的活动。

游戏带来的情绪好处还有自豪(fiero),后者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冲动,这种情绪难以描述,心理学家认为是那种战胜逆境后的感觉——双手高举过头顶、欣喜若狂地呼喊。人类的大脑和身体在进化初期便产生了自豪体验,神经学家认为这属于“穴居人神经线路”的一部分。斯坦福跨学科脑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自豪让人产生了离开洞穴、征服世界的欲望,是一种克服挑战、赢得战斗的渴望。科学已经证实,自豪是人能够体验到最强烈的因神经化学物质释放而产生的快感之一,其涉及的大脑奖赏回路是典型的与奖励和上瘾相关的部位。人们克服障碍的挑战性越强,自豪感也就越强。

心流与幸福成瘾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发表了一篇突破性的科学报告,《超越无聊和焦虑》,研究重点是他称为“心流”(flow)的特殊幸福形式——创造性成就和能力提高带来的满足感和愉快感。希斯赞特米哈伊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度缺乏“心流”,但在游戏和游戏类活动中随处都有它的身影,他引用的例子是棋牌、打篮球、攀岩和双人舞,这些都是有明确目标、既定规则和提高技能水平的挑战活动。最重要的是,“心流”纯粹是为了享受而实现,与金钱、地位之类无关。他的研究表明,游戏的三大因素能够最有效地产生“心流”。

自从希斯赞特米哈伊的突破性研究发表以来,研究人类的蓬勃发展、如何实现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开始兴起。这个学科中对游戏成瘾者的著名案例研究,证明了太过沉迷造成的“玩家之悔”:1983年,爵士乐钢琴家兼社会学家大卫·沙德诺对一款名为《突围》的视频游戏开始着迷,整整三个月,他没日没夜地玩这款游戏。在长达161页的回忆录中,他记录了自己游戏成瘾的心路历程,其中两句话道明了游戏的强大力量:30秒的游戏让我体验了全新的生命,身体里的每一根神经都在呐喊。

沙诺德描述的便是玩优秀游戏时大脑和身体呈现的状态:极端地激活神经化学物质。在游戏中,他专心致志、高度积极,全力以赴地发挥个人能力,很快便沉浸其中,并迅速达到“心流”状态。通过游戏这种便宜、可靠、快捷的手段激活“心流”,幸福简直是唾手可得,不夸张地说,许多参与游戏的玩家等待的就是这些——看似免费且源源不断的兴奋活动。

三个月后,沙德诺耗尽了似乎无限的“心流”源泉。他打到了游戏的最高分,那是他人生中最“自豪”的一次。也就是在这一天,他对这款游戏的痴迷结束了。在后来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家证明,“心流”只是幸福长卷里的一部分,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李·凯斯认为,“心流”与其说是人类机能的特征,不如说是一种短暂的状态,人不可能随时都生活在“心流”中。

“心流”是让人最兴奋的刹那,它让人们感受到激励,强烈的“心流”可能让一个人在随后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都感到心情愉悦。但同时它也意味着极端的投入状态,最终会耗尽人的精力和体力。凯斯认为,人们需要更“持续”的幸福方法,“我们必须找到享受世界和生活的办法,不一定非要随时随地、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潜能的极限。”

太多的“心流”会导致幸福倦怠,而游戏带来的过多自豪感则让人上瘾。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的教授艾伦·赖斯对游戏玩家的自豪感进行了神经化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玩家进行高难度的游戏时,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在获胜的那一刻,玩家大脑的成瘾回路异常活跃。他们因此认为,一些玩家对心爱的游戏活动上瘾,最大的潜在原因便是自豪感。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幸福理论,但有一个共识是:实现幸福有多种途径,没有哪一种物体、事件、结果或生活环境一定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幸福还需要自己创造,从事艰苦工作以及能带来反馈、奖励的活动。其实,人们真正需要的游戏,是那种能够超越让人感到短暂“心流”和自豪、带来更持久的情感奖励的游戏,哪怕不玩的时候也让人感到愉悦。只有这样,游戏活动和现实才算达到了恰当合适的平衡。

抽文

根据临床定义,人的情绪低落通常表现为缺乏信心的悲观感和缺乏活力的沮丧感,要扭转这样的状态,就要有对自我能力的乐观态度和充沛的活动力,游戏恰恰充分地带来了这样的情绪。

上一篇:purchase的用法和例句下一篇:幼儿园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