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伤害案件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轻伤害案件(通用7篇)

轻伤害案件 篇1

为了规范办理轻伤害案件,为创建“平安江苏”提供政策法律保障,根据省委政法委《关于组织开展2004年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苏政法〔2004〕15号)精神,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分别报告省法院、省检察院和省公安厅。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江 苏 省 公 安 厅二OO四年十二月十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暂行规定》苏公发〔2004〕79号

第一条为了规范办理轻伤害案件,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司法效率,根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安机关接到发生人身伤害的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开展以下工作:

(一)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查缉逃匿的违法犯罪人员;

(二)抢救受伤者,保护现场;

(三)勘查现场,收集、固定、提取作案工具等有关证据;

(四)围绕发案过程、人身伤害情况、致伤原因、事件因果关系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调查走访当事人和现场目击证人,制作相关调查笔录;

(五)其他需要立即开展的查证工作。

对非现行的人身伤害案件,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前款规定开展有关工作。

第三条公安机关接警单位对不属于本单位管辖的人身伤害报警,应当按照第二条规定及时出警并开展有关工作后,及时将案件和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办理。

管辖不明或者管辖发生争议的人身伤害接处警,按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四条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对案情简单、因果关系明确的轻伤害案件,应当视情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的,或者经双方当事人申请、公安机关予以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的,公安机关可以不予立案。

(二)告知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自诉。被害人同意自诉的,公安机关应当将其具体意见制作笔录加以固定,并依法向被害人提供伤情鉴定结论。

(三)被害人不愿自诉,且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公安机关应当说服被害人向人民法院自诉;被害人坚持要求公安机关处理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第五条被害人自诉的轻伤害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属于“被害人有证据证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有明确的被告;

(二)有轻伤害法医鉴定结论;

(三)被告人承认伤害行为或者被告人虽然不承认,但有证人证言、作案工具等证据证明其实施了伤害行为。

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后,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案件有关证据材料,公安机关应当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第六条人民法院受理轻伤害自诉案件后,对证据不足,或者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立案侦查。

第七条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公安机关立案后、向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前,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进行调解。当事人自行和解的,或者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完毕的,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当事人自行和解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第八条调解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在自愿、合法,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行。

第九条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应当制作调解笔录。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执行。调解书应当由调解机关、调解主持人、双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签名、盖章,并分别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机关应当留存一份备查。

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又反悔并拒不履行协议的,依法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自诉或者按公诉程序办理。

第十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轻伤害案件,公安机关不得进行调解:

(一)累犯、黑恶势力伤害他人的;

(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引起的;

(三)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引起民愤的;

(四)其他不宜调解的。

第十一条一方当事人采取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同意调解的,应当终止调解,无论是否达成调解协议,均应当依法按照公诉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对短期内难以作出伤情鉴定的伤害案件,法医可以作出初步的伤情分析意见。经法医初步分析认为可能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公安机关可以立案,并采取有关侦查措施,查清事实,收集证据。伤情鉴定作出后,不构成轻伤以上结果的,应当撤销案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根据第十二条规定立案侦查的案件,一般不得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符合刑事拘留条件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

(一)雇凶伤人、在公共场所恃强凌弱,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

(二)曾因故意侵害他人人身权利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三)在作案地没有固定住所且不具备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的;

(四)其他依法可以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在办理轻伤害案件过程中,可以视情责令加害人预付必要的治疗、抢救费用。第十五条公安机关对本规定第四条第(三)项规定的轻伤害案件立案侦查后提请逮捕、移送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审查,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应当依法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

第十六条经公安机关依法侦查,确因证据欠缺无法查明致伤原因和直接加害人,不能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的轻伤害案件,应当撤销案件。受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办理伤害案件,应当对伤情进行法医学鉴定。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告知被害人到案件发生地的法医鉴定机构做伤情鉴定,并出具《鉴定委托书》。法医鉴定机构应当及时作出伤情鉴定。

第十八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轻伤害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提高办案效率,依法及时处理。严禁推诿扯皮、该立不立、该查不查、该处不处。

第十九条人民检察院应当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理轻伤害案件加强法律监督。

轻伤害案件 篇2

一、轻伤害案件在审查逮捕阶段的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轻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审查逮捕阶段被批准逮捕的占有很高的比例,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如下:

(一)被害人方面的因素是轻伤害案件批捕率高的重要原因。

审查批准逮捕阶段案件尚处于侦查阶段,一般来说距离案发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情绪往往很激动,提出过高的赔偿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其经济赔偿要求就到处上访告状,如果不批准逮捕就不罢访,为了息事宁人,办案机关则只能靠逮捕犯罪嫌疑人来换取暂时的稳定。

(二)加害人方面的因素是轻伤害案件批捕率高的辅助因素。

加害人也就是轻伤害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虽然受害人的伤害是其行为直接造成的,但是案件的起因并非全部是犯罪嫌疑人的过错,被害人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一定过错。案发之初,双方当事人的情绪都比较激动,加害人对被害人提出的赔偿要求置之不理,这更增加了双方当事人的独立情绪。被害人坚决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办案机关不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被害人就四处上访告状,为了“以捕促调、以捕促和”检察机关在此情形之下只能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对行为人具有很大的压力,也增加了被害人所要赔偿金的砝码。犯罪嫌疑人为了免于刑事处罚,就想法设法托关系、拉人情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甚至不惜超出正常的赔偿范围。

(三)公安机关的内部考核机制是造成轻伤害案件批捕率高的推动因素。

为了更有效的打击犯罪,公安机关基本上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严打活动,在严打过程中,公安机关内部对其各个侦查部门进行比赛、评分,每个侦查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立案侦查的案件数量,其中立案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措施后的批捕率都成为公安机关内部考核制度中的指标,考核落后的要受到批评,甚至可能会与经济挂钩。轻伤害案件由于其具有高发、频发、易侦破等性质,为公安机关各基层办案单位提供了大量加分因素。于是,侦查人员到审查批捕部门进行游说,对事实、证据清楚的案件一律批准逮捕。

(四)检察机关的自身因素是造成轻伤害案件批捕率高的程序性因素。

由于逮捕的作用是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在有些轻伤害案件中虽然嫌疑人的犯罪情节不严重但是嫌疑人是外地人,就是因为外地人,审查批捕机关就想当然的认为该嫌疑人可能存在逃避审判的可能,索性就批准逮捕,以防不患。检察机关这种求稳怕错的心理导致“够罪就捕”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律没有明确赋予检察机关调解的权利,因此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只有负责案件侦查的办案部门出具双方不能调解成功的说明就一律予以批准逮捕。

二、轻伤害案件批捕率高的危害性

(一)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民族文化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和为贵”的理念,长期存在息诉、厌诉的传统,主张冤家宜解不宜结。而我国目前我存在的轻伤害案件有很大一部分存在邻里、家庭、同事、同村等关系,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并无很深的矛盾,甚至有的只是因为某事而发生争吵一时冲动双方动起手来。通过司法机关的介入,将犯罪嫌疑人逮捕并不一定能起到很高的左右,正如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所展示的,秋菊赢得了官司,山杠爷被抓走了,可是秋菊也迷惑了,这本不是她所追求的呀!这类社会关系完全可以通过调解、和解的方式加以解决,司法机关的介入,从表面上看当前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更加重了当事人之间的对立心理,在深层次上留下了矛盾的隐患,不利于长期的社会和谐稳定。

(二)浪费司法资源效率低下。

刑事案件从立案进入侦查阶段到审查起诉到最后的审判阶段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甚至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投入其中,加之轻伤害案件属于频发型案件,因此司法机关每年都会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这类案件。对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后要将其羁押在看守所中,在看守所需要有人管理无形之中又占用了一部分司法资源,再加上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轻伤害案件占用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在现行条件下,司法资源本身就不足,尤其是基层办案单位,人员少、案件多,而这些轻伤害案件却恰恰也是需要基层司法机关处理的,导致基层司法人员办案压力大,对很多案件不能深入审查分析,效率低下。

(三)审查逮捕案件质量不高。

逮捕作为一种严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当慎重适用,《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同时2006年出台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案件质量标准(试行)》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对符合逮捕事实证据条件,但不符合可能处刑条件和人身危险条件,没有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是逮捕质量有缺陷。”轻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后很多因捕后达成和解协议而撤案,使得逮捕变得没有意义,也导致基层检察机关的案件逮捕质量不高。

三、轻伤害案件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的合理解决途径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度,介绍轻伤害案件的不同解决途径。

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对于轻微的刑事案件既可以自行起诉,也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轻伤害案件,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公安机关可先予以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可自行到法院提请诉讼,这样案件的诉讼流程缩短,案件可以得到更快的解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确实需要公安机关进行侦查的轻伤害案件,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仍可以进行调解,如双方确实不能达成调解协议,可提起公诉。

(二)加强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合作机制,使轻伤害案件合理分流。

公安机关在提请逮捕前的民事调解时可以邀请检察机关人员在场促调,由公安机关主持;提请逮捕后检察机关也可在作出批捕决定前邀请公安人员在场主持进行民事调解。双方无调解意愿或调解意愿不大的案件在捕前不能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制作《调解终结程序意见书》,作出批捕决定后不允许公安机关作撤案处理,公安机关应尽快查清案件事实,快速移送审查起诉。双方有调解意愿但对赔偿数额有争议、或加害方赔偿能力有限,一时达不成民事调解协议的案件,建议公安机关直接移送审查起诉,尽最大努力促成刑事和解。

(三)明确被害人的目的,不得随意变更。

公安机关在轻伤害案件伤情鉴定作出之后立案决定之前,负有告知义务,应明确告知被害人有行使自诉权的权利以及启动公诉程序后被害人不能随意要求和解的后果。公安机关受案后,可以要求被害人明白表示是否需要国家专门机关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还是仅仅要求获得人身损害赔偿,并对被害人的本意制作笔录附案。如果被害人坚决要求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在提请批准逮捕时应当将被害人本意的笔录付卷。

(四)建立加害人赔偿保证金制度。

如果犯罪嫌疑人认罪,并能缴纳一定数额的赔偿保证金,则受害人的赔偿要求就有了保障,当事人双方的对立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没有上访隐患。同时加害人能够保证随传随到,保证案件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可由公安机关直接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再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

四、根据轻伤害案件起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虽然从结果上说轻伤害案件都是对被害人身体造成轻伤的伤害案件,但是从伤害的原因分析,导致这类案件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因婚姻家庭财产纠纷而产生的;因邻里乡亲琐事纠纷而产生的;因打架报复而产生的;双方互不认识一时情急而产生的。尽管轻伤害案件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却不能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办理轻伤害案件,要根据案件的情节、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分流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使轻伤害案件得以合理解决,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一)因婚姻家庭纠纷产生的轻伤害案件在和解不成的基础上直接移送审查起诉。如犯罪嫌疑人胡某经常在酒后与其妻争吵打斗,在一次打斗过程中将妻子打成轻伤,再如犯罪嫌疑人张某因自己的母亲与姨娘有债务关系,姨娘到张某家要账未果,砸坏张某的家具,张某在此情况下将其姨娘打成轻伤。这类案件的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不大,如果对此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种案件应该最大限度的适用刑事和解,公安机关受案后应当首先告知当事人可以自行达成和解协议,提交和解协议书后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如果当事人坚持不予刑事和解,公安机关可以收取犯罪嫌疑人赔偿保证金后对其取保候审,案件侦查终结则直接移送审查起诉不再提请批准逮捕。

(二)因邻里乡亲琐事纠纷而发生的轻伤害案件特殊情况下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原则上不报捕。邻里乡亲之间的琐事纠纷大多事出有因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主观恶性小、危害性不大等特点,对这类案件应采用以教育、调解为主,打击为辅的原则。政法机关应尽可能的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以提高办案的社会效果。如犯罪嫌疑人柳某因与邻居扔垃圾发生争吵后发展至动手将邻居打成轻伤;再如犯罪嫌疑人胡某因下雨自家的水都流到邻居家,邻居找到自家院子垫土,双方为此发生争吵动手,胡某将邻居打成轻伤。双方当事人的居住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这类案件从长期的社会发展来看,应当以和解的方式予以解决,更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社会的和谐。发生在邻里乡亲之间的轻伤害案件只有情节恶劣的才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一般情况下不报捕。

轻伤害案件 篇3

关键词:轻伤害案;刑事和解;高额赔偿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办理轻伤害刑事案件中,积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通过运用刑事和解制度,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实现了定纷止争、息诉罢访,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然而,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检察院对2008年以来处理的150多件故意轻伤害案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刑事和解中高额赔偿较为普遍,有的案件已经超过法定标准数倍乃至数十倍,应当引起司法机关的重视和思考。

一、轻伤害刑事和解高额赔偿案件的主要特点

1.和解案件赔償数额普遍高于法定标准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统计的150起轻伤害案件中,有62起因被害人要求赔偿数额较高,双方没有达成赔偿协议,占41.3%;按法定标准或略高于法定标准赔偿实现刑事和解的只有11件,占7.3%;超过法定标准1至4倍的有46件,占30.7%;超过法定标准4倍以上的6件,占4%。

2.高额赔偿多发生在邻里、亲友、同事间

超过法定标准1至4倍的有46件中,因邻里、亲友、同事之间日常琐事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35件,占76.1%。在超过法定赔偿标准4倍以上的6起轻伤害刑事和解案件中,因邻里、亲友、同事之间日常琐事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3件,占50%。

3.对外地、经济宽裕或有正式工作的犯罪嫌疑人漫天要价

对外来人口、经济比较宽裕及有正式工作的犯罪嫌疑人要求赔偿数额较高,一般都超过法定标准的2倍以上。检察机关能取保候审的往往限于有当地户口、有正式工作的人员。在不少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心目中,这一做法已成为一项不成文的司法政策。其“理论依据”就在于“他是外地户口,他跑了,我找谁去?你负责还是我负责?”基于此,外地人所付出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4.高额赔偿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超过法定赔偿标准3倍以上的32起轻伤害刑事和解案件中,2008年6件,2009年8件,2010年11件,2011年前7个月7件,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诱发轻伤害刑事和解案件高额赔偿现象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案件中出现高额赔偿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执法人员观念没有转变,对政策把握不够

在办案过程中,一些办案人员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刑事和解的涵义,认为犯罪嫌疑人只要给付了赔偿就等于双方实现了和解,而忽视了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犯罪后态度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致简单地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片面追求社会效果或法律效果。对检察环节达成了赔偿协议的,写了谅解书的就作没有逮捕必要或不起诉决定,忽视了其他从轻、减轻情节,这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曲解了刑事和解的真正用意,不仅对犯罪嫌疑人有“赔钱免刑”的隐示作用,也直接影响了被害人对赔偿数额的预期度,同时,增加了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难度,导致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相互效仿攀比,致使高额赔偿现象逐年上升。

2.被害人的报复心态在作祟,很难达到真正的化解矛盾

在一些轻伤害案件中,被害人因为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犯罪嫌疑人心怀怨恨,他们往往利用刑事和解对犯罪嫌疑人量刑的影响,从经济上进行报复,对犯罪嫌疑人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甚至远远高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要求,通过法律威慑迫使犯罪嫌疑人屈从于己方提出的高额赔偿条件。也有的是因为是邻里、亲友、同事之间,平时因日常琐事积怨较深,借用此事件实施报复,已达到心态平衡。

3.当事人对赔偿标准的理解偏差及对法律规定不了解

司法实践中,轻伤害刑事案件能否实现刑事和解,往往取决于犯罪嫌疑人赔偿数额。被害人往往认为赔偿医疗费后不能弥补自己的实际损失,还应包括大量的误工、营养费,特别是巨额的精神损失。同时被害人对法律规定不了解,认为检察机关在对方赔偿后,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无逮捕必要时,犯罪嫌疑人就取保候审,释放出来没有罪了,或者作出不起诉、法院判处缓刑,被告人不用坐牢,太便宜对方等。

三、预防和遏制高额赔偿现象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赔偿标准,完善对被害人的精神抚慰

在刑事和解中,我们认为被害人可以适应超出其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与犯罪嫌疑人进行和解,但对最高数额应当加以限制,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将经济赔偿最高额度限制在被害人遭受实际损失的三倍以内,以更好地平衡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利益,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可以在刑事和解中,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适用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形式从精神层面上对被害人进行慰抚,从而真正达成谅解,修复因犯罪行为而受损的社会关系。

2.完善检调对接机制,充分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

在办理轻伤害案件中实行检调对接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刑事环节的和解工作。检察机关对提出高额赔偿的轻伤害案件,应积极同当地人民调解组织沟通、配合,建立工作衔接机制,将捕前和解、诉前和解的通过检调对接机制纳入到社会大调解大进程中,对轻伤害案件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进双方真正地解决纠纷、修复关系、平息矛盾,最终达成较合理的赔偿协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刑事和解。

3.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正确理解刑事司法政策

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刑事司法政策,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进一步强化刑法对民生的保护,正确理解和处理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宽与严、支持配合与监督制约的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刑事和解。

4.加强人权保障,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为了解决在刑事和解中存在的因贫富差距所导致的刑罚适用不平等问题,应建立必要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就已相继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通过这一立法,使那些因犯罪而受损的刑事被害人得到应有的补偿,目前这一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使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体现了对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郭宗才.对进入公诉程序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思考.《检察实践》,2005年第2期

[2]何军甫.轻伤的赔偿数额不能无原则.《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2期

轻伤害司法鉴定 篇4

解决办法之一,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根据我国《刑法》《刑诉法》和两院一部《关于执行刑诉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现行的司法实践经验,建议对有关轻伤害案件管辖范围作补充修改,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新的实施细则,譬如:哪种损伤在什么时间鉴定,哪种结果由哪个机关受理,哪种行为需要侦查等等,划定一条既明确又易于掌握的界限,从根本上解决扯皮推诿的问题,轻伤害司法鉴定。这样,才有利于公安、法院机关在工作中的配合和协调,才有利于互相监督。

解决办法之二,从鉴定结果上划定管辖范围。即以结果论,就是说,公安、法院接到报案后应当积极进行调查,并及时聘请法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微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中的规定作出鉴定结论。如果鉴定结论为重伤,则由公安机关受理,按照《刑法》第134条2款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果鉴定结论为轻微伤,这由公安机关受理,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治安处罚;如果鉴定结论为轻伤,则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至于轻伤案件中对于案情复杂,影响较大,因果关系不明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协助县人民法院调查,但最终由人民法院处理。这样,既可以避免公安、法院两机关由于受理管辖界限不清而推诿扯皮的问题,又可以减少诉讼程序,做到快审快结,便民利民,及时打击违法犯罪。

处理轻伤害案件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李文辉

近几年来,作者处理几起轻伤害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下面结合处理过的两个案例来共同探讨一下处理轻伤害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案例1 2007年3月28日,程某某(69岁)与刘某某(61岁)因宅基地发生纠纷,两人系妯娌关系,两人厮打过程中造成程某某胸11椎体上缘轻度压缩骨折。程某某报案后,有当地派出所立案调查,派出所委托濮阳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进行伤情鉴定,该鉴定所不能做出明确的鉴定意见。受害人程某某到处上访,要求重新鉴定,直到2007年11月14日濮阳市公安局再次委托郑州华美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所鉴定,结论构成轻伤。随即刘某某被拘留羁押。案件到法院后,刘某某申请法院重新鉴定,2008年10月9日中国法医学会司法鉴定中心作出程某某不构成轻伤的结论。

问题:轻伤鉴定的标准与轻伤案的犯罪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联合发布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6号] 已经“试行”近二十年,原有的鉴定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司法体制。就拿上面提到的案例来看,虽然有胸椎骨折的现象,但是如果简单的对照《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程某某的伤情就构成了轻伤。然而,中国法医学会司法鉴定中心经过综合分析认为,程某某的急性期骨折应是在胸椎陈旧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不能完全适用《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对其进行损伤程度评定。虽然排除程某某的轻伤,然而刘某某在看守所里已经羁押七个月之久。

目前,《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的有关规定存在着严重不足,影响轻伤案件的处理,有些处理不当激化了社会矛盾。有些条款标准过低,无损害或者损害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打击面太大;有些条款标准模糊,不易操作;

(一)对鉴定标准的建议

1.适度提高伤情鉴定的评定标准。许多伤害案件中,伤害结果仅为眶部单纯骨折、鼻骨粉碎性骨折或者鼻骨线性骨折伴有明显移位、外伤性鼓膜穿孔、牙齿脱落或者折断两枚以上等情形屡见不鲜。上述伤情按现在的医术治疗水平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肉体损害程度已大大减轻,它的社会危害性亦大大减弱,并且很容易造假,很多地方的鉴定人员因此而犯罪,司法鉴定《轻伤害司法鉴定》。

2.模糊性概念应确定化。《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八条规定:“头部损伤确证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的情形属轻伤,而医院临床中头部外伤后“脑震荡”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属于这一条的范围之内。问题的难度出现在如何判断有无脑震荡中的“确证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上。这一条标准是纯粹的主观症状,没有客观的体征或医学辅助检查来支撑,只能依据伤者的叙述来判断。许多伤员及陪护者故意隐瞒真情或夸大伤情,其目的在于求得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较多医药费的赔偿,或是故意追究、加重对方的刑事责任或抵消自身对对方伤害的责任。此时,法医根本就无法确证或者否定这段病史,处理的结果无非有两种:要么是只凭伤者的叙述进行认定,要么就是不认定,而多数结果往往是对真正的伤者也不敢认定。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视力、听力损害程度的核查鉴定等等。

(二)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不简单地把轻伤等同于构成轻伤罪。伤害等级虽然是确定能否构成轻伤罪的前提条件。但轻伤等级不是决定构成轻伤罪的唯一条件。也就是说,达不到轻伤标准,一定不能构成轻伤罪;而达到轻伤标准,并不一定构成轻伤罪。是否构成轻伤罪,还应把伤势程度和其他情节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判断。轻伤从法医学的角度可分为重度轻伤、中度轻伤和轻度轻伤。一般来说,在轻伤中,伤势较重(重度轻伤),或伤势虽然不重(轻度伤害或中度伤害),但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应作轻伤犯罪处理。而有些伤害虽达到轻伤标准,但从全案衡量,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仍然应根据刑法第13条规定,作无罪处理。笔者认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轻伤(特别是轻度伤害和中度轻伤),一般不宜作犯罪处理。(1)间接致人伤害的。即伤害并不是加害人直接以暴-力手段所致,而是介于其他间接因素造成的。如两人扭打摔倒地上撞伤等。本案中的程某某就是摔伤的,不宜认定为犯罪。(2)受害人有重大过错的。如受害人无故挑起事端,漫骂侮辱他人,或者首先动手殴打他人等,引起他人气愤而致伤受害人的。(3)防卫性质的轻伤。相互打架斗殴,一方在斗殴过程中,有明显的忍让或节制,或要求和解,而另一方却仍继续纠缠行凶,激发对方进行还击,因而致伤他人的。(4)亲属间对违法犯罪者教育失当而致伤的。如对确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肖之子”,有的甚至是“害群之马”,其父母或兄长采用棍棒等不正当方法教育,有时气愤之下,一时失手,将违法犯罪者打成轻伤的。(5)因民事纠纷引起的伤害。如因婚姻家庭纠纷、相邻权纠纷等引起打架致轻伤的。对于轻伤罪与非罪的认定,不能搞“唯伤级论”。要把伤害等级和伤害情节结合分析,综合判断。只有既属于轻伤,又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按照轻伤犯罪处理。本人曾受理过一位教师因一名学生多次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在老师批评教育时顶撞老师,该老师出手打了学生一记耳光,结果学生耳膜穿孔,学生家长要求老师赔偿60000元,否则就追究老师的刑事责任。教师委曲求全,赔了60000元。该教师的行为不宜认定为犯罪,因为其没有伤害的故意。

案例2 冷甲与冷乙产生矛盾,2008年12月18日16时两人在生产路上相遇,发生厮打,后冷乙左胸部受伤,经鉴定构成轻伤。当时两人打架时没有其他人在场,冷甲不承认将冷乙打伤。冷乙报案后,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后,仅有受害人冷乙的陈述,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冷甲将冷乙打伤的事实,公安机关建议冷乙提起刑事自诉,材料送到法院后,法院认为既然公安机关已经立案侦查,就应当有公安负责将案件按照刑事案件的办案程序进行公诉。公安机关认为证据不足,不能提起公诉。至今案件没有结果。

问题:轻伤案件的公诉与自诉

轻伤害案件即可以公诉也可以自诉,这是目前法律上都认可的事实,并且大多数都是公诉,很少有自诉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报案就立案,侦查就拘留、批捕,公诉到法院调解处以缓刑或则拘役,最终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一旦让受害人自诉,法院就会扯皮推诿,导致当事人无法自诉,随后就会形成一个上访案件。

建议轻伤案件的刑事诉讼自诉为主、公诉为辅

故意伤害案件的防范 篇5

故意伤害案件就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故意伤害犯罪行为造成的事件,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利。伤害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与健康密不可分,生命不存在了,健康自然不复存在;生命虽然存在,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其生命存在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实现。因此,保护人身健康不受侵害也是防范工作的重要任务。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伤害行为一般表现为以暴力方法(打、砸、砍、扎等)或非暴力方法(如投毒),通过作为的方式实施。在个别情况下行为人有义务防止或阻止他人身体受到伤害,而故意不履行此义务,即不作为,也构成本罪。故意伤害罪是结果犯,即只有给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结果,才构成本罪既遂。伤害结果,即对他人身体健康的损害,一般表现为两种形态:其一是破坏了身体组织的完整,如打掉了牙齿、砍掉了手指、摘除了某内脏等等。其二是损坏了肢体或者外部器官或体内组织的正常机能,如造成耳聋、失明、变哑、精神失常等等。伤害行为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伤害致死。按照法律规定,只造成轻微伤的不构成犯罪。故意伤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也应当以本罪定罪处罚。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因此,只有查明认识因素(对伤害结果的明知)和意志因素(对伤害结果的希望或放任态度),二者统一,才能对伤害结果负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一)、故意伤害案件的特点

故意伤害案件在部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多发性案件,其特点与 1

故意杀人案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的一些值得注意和特点。

1.起因简单过程短,具有突发性。故意伤害案件中,作案人大多数是在激情状态下实髓犯罪的。所谓激情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扭曲的情感支配下,意志失去控制力,虽然明知其行为将造成严重后果,但无法克制并放任其发生的一种犯罪形态。激情犯罪的发生,主要是由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它是犯罪动机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士兵多数是20岁以下的青年人,而且士兵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处在人生不成熟与成熟的交替时期,因此,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很多特点。如易于冲动、冒险和寻求刺激,过于自信、好奇和追求享乐,具有逆反、对抗和以我为中心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他们尚未形成独立人格,因而缺乏自制力、判断力,容易冲动而误入法网。在激情状态下实施故意伤害犯罪的形式,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发下,顿生犯罪动机,即刻实施,犯罪人往往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者一件不足为奇的小事而突然产生伤人念头并实施犯罪行为。有的因为酒后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而为之;有的出于“哥儿们义气”、“老乡情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为之;有的甚至为了在不相识的女性面前呈能而为之。这些案件的发生往往给人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但是,如果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我们从中也能找到有效控制的时机和办法。

2.结伙殴斗打群架,具有团伙性。故意伤害案件的犯罪人具有纠合性,这种纠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地方人员发生冲突后,如有的单位在“小团体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往往出现一个军人受到打骂,领导带领一伙军人“还击”而导致军地人员伤亡;有的军人在与地方人员冲突中吃了亏、受了辱,为了讨回所谓的“公道”,便纠集同乡与地方人员“决斗”,结果造成军地人员伤亡。这种纠合性的特点也表现在与军队内部人员发生冲突后,如有的军人因为与其他

省份或地区的军人发生了矛盾,就纠集本省份或本地区的人员与对方“算账”,如果对方吃亏,又采取同样办法对付,结果必然导致重大伤害案件的发生。

3.心胸狭窄多猜疑,具有报复性。故意伤害案件的作案人,大多数是处于报复心理而实施犯罪行为的,从报复心理引起的攻击行为的时机来看,往往是在感到被忽视、被轻蔑、被侮辱、被压制,人格、尊严受到践踏和伤害的时候。如玩笑口角过分时,受到批评处分时,评功评奖、入党入团、上学提干落空时,疾病伤残、家庭困难、婚恋受挫时等等。

4.缺乏理智自控差,具有愚昧性。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战士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强烈的排他心理。表现为称王称霸,狂妄自大。他们不懂得只有自己首先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的基本道理,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对别人的人身安全、荣誉、人格都不屑一顾。头脑中时常有一种被歪曲了的“强者”形象,不是用努力进取,在工作中取得成绩而求得别人的尊重,而是信奉“谁胆大谁英雄,谁胆小谁狗熊”的信条,由于一些单位对蛮横无理、寻衅闹事、以强凌弱的人惩治不力,更使一些战士把拳头当本事,把粗野当风度。他们往往看不起别人,也瞧不起领导,盲目地狂妄自大,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听不顺耳的话或吃了一点亏,便张口闭口要“修”这个,要“扁”那个。如果遇到对方“还击”,导致故意伤害案件发生就不可避免。

(二)、故意伤害案件的防范措施

1.加强军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认识修养、道德情感修养、道德意志修养和道德行为修养。加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那么,如何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呢?首先要加强学习。一个不重视学习和知识贫乏的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不高,遇到挫折时必然会产生不正

常的情绪反应,如果性情粗暴的人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便会失去理智,实施故意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常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明辨是非曲直、懂得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有用政治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想问题做事情才有很高的标准和远大的目标;只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明白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允许的范围之内。其次还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作为青年战士,要经常解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经常分析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性格引起的过激行为将会给他人带来的是什么?带给自己的又会是什么?还可能给部队带来什么?只有在这种不断地自我反省反思中,才能使自己性格、气质中消极的一面逐渐转化为积极的一面,使自己的道德水准得到提高。

2.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人都有性格,人都有脾气。青年军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可能出现的急躁性格和粗暴脾气。而粗暴的脾气和急躁的情绪,正是引发伤害案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战士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必须在调整他们的性格上下功夫。首先要启发他们学会克制和忍让。一个单位的军人来自五湖四海,由于个人的经历、成长的环境、性格、志趣的不同,相互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都是正常现象。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令人气恼的事情也会时常发生。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都是对双方当事人的一个考验,如果剑拔弩张,大打出手,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果有一点忍让精神,则会息事宁人。因此,要启发他们遇事不发火,用克制和忍让来“冷却”自己的激情,抑制动手伤人的冲动。当然,对于青年军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通过加强修养来逐步达到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坚决摒弃江湖义气。我军是人民的军队,相互之间在政治方

向和革命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同志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理想下建立起同志情、战友爱,才能有益于军队建设,才能使部队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江湖义气”是封建宗法思想和行帮思想的具体化,往往与故意伤害犯罪的犯罪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把“江湖义气”作为道德信条和行为准则,把“江湖义气”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拜把子、结兄弟、发誓愿,声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生死,共患难”、“为朋友两肋插刀”,表现出极大的愚昧性和盲目性,往往导致严重的故意伤害犯罪。另外,“江湖义气”往往是亲一部分人,疏一部分人,以“小圈子”对抗“五湖四海”,以出“馊主意、歪点子”对付同志之间的坦诚相见,发展下去必然会使内部关系紧张。还要看到,一些“江湖义气”严重的人,他们靠“哥儿们”不靠组织,靠老乡不靠领导,当老乡和同志之间发生矛盾时,就不分是非曲直,夫原则地站在“哥儿们”一边,串通一气,抱成一团,替老乡出气,聚众打架,严重者则导致伤害案件的发生。因此,“江湖义气”和“老乡观念”是青年战士成长过程中的腐蚀济,是阻碍青年战士成长进步的陷阱,必须从树立远大理想、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条令条例的高度,拼弃“江湖义气”和“老乡观念”,强化战友之情、同志之爱和“五湖四海”的观念,建立政治上互相关心,生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促进的真诚的同志关系。从根本上杜绝故意伤害案件的发生。

4.坚持教管控相结合。正面教育可以使青年军人充分认识故意伤害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可以引导青年军人选择正确的处事行为,防止故意伤害案件的发生。严格的行政管理可以使青年军人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在健康有序:地环境中进行,避免并减少与不良因素接触地机会,避免并减少引起愤怒激情的条件,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案件的危险因素,从而防止案件的发生。但是,教育和管理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好斗成性”的重点对象,还必须采取有效

当前伤害案件多发的原因正稿 篇6

南漳县司法局刘小力

当前,伤害案件渐趋多发频发态势,已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为减少此类案件发生,笔者就如何认识把握伤害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遏制、预防、处臵这类案件的应对措施。

一、当前伤害案件发生的特点

据县公安部门统计,2009年南漳县共发生各类伤害案件99起,同比上升了17.9%,占刑事发案总数的22.5%。从发案的原因看,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家庭纠纷导致伤害案件突出,具有隐密性。去年,仅此类伤害案件全县发生12起,占案件总数12.1%。首先,由于城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量增多,导致双方长期分居,加之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出现恋爱和家庭婚姻的感情破裂情况增多。有的成年人不能理性对待正确处理感情纠纷,受感情支配而发生过激行为,酿成恶果。这类伤害案件的发生虽然有一定过程,但涉及到当事人的很多隐私,双方都不愿意找基层组织调解。即使基层组织掌握了情况,但此类纠纷除了有情感原因外,往往还涉及到财产分割、返还、补偿等,调解难度大。一旦调解无效,矛盾纠纷长期沉积,就可能导致伤害案件发生。

二是利益纷争引发伤害案件突出,具有普遍性。这类伤害案件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十分看重田边地角、禾苗庄稼、宅基地界线、房屋排水、采光、道路通行等问题,邻里之间往往为田界、山界、生活生产用水、鸡猪狗牛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矛盾纠纷,发生争执,由于当事人不能互谅

互让、协商处理,进而由普通民间矛盾纠纷演变为打架斗殴,暴力伤害他人。

三是青少年暴力伤害案件突出,具有倾向性。当前,一些渲染暴力、影视、网络游戏等低俗荒诞内容对青少年心灵的浸透污染,使一些青少年迷失了人生方向,心灵发生了扭曲,他们崇尚暴力,追求惊险刺激,以武力征服他人为乐,作案胆大妄为,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从年龄段看16-30岁的人员占犯案人数的40%。此类伤害案件对社会危害性大,作案的青少年往往以团伙为主,越来越呈严重的倾向性发展。

四是日常生活小事引发伤害案件突出,具有突发性。从去年发生的99起伤害案件来看,因口解纠纷发生的即时伤害案件在70余件,占伤害案件发生率70%。在日常生活中,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因行走碰撞、车辆擦挂、开玩笑、甚至酒桌上发生的口角纠纷引发矛盾冲突,演化为打架斗殴,伤害他人。案件发生不受时间、地点、环境限制,也不分年幼,这类案件占伤害案件比例较高,防范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危害性大。

五是伤害案件发生分布不均,具有区域性。从伤害案件发生地域分布来看,经济大镇、中心集镇由于人口密集,流动人员多,产生的利益纷争与其它镇区也相对较多,发案率较高。其次是经济文化较落后、交通闭塞、人员思想较陈旧、法律素养不高的山区镇发案率也较高。去年仅城关镇就发生各类伤害案件34起,占总发案率的34%。武安镇、九集、东巩这样的经济大镇发案率也普遍较高,分别占15.1%、14.1%、8.1%。而经济文化较落后的长坪镇、板桥镇各11起,分别占总发案率11%。

二、伤害案件发生的原因

伤害犯罪是一种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有其诸多

方面的因素,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偏低,道德修养低下是发生伤害案件的思想根源。从2009年全县发生的99起伤害案件的人群结构、文化程度来看,农村户口占80%,初中以下文化占73%,文化素养偏低人员犯罪占绝大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发生家庭、社会利益纷争后不是找基层组织解决或走运用法律解决的途径,而是采了争吵、辱骂、撕打甚至暴力伤害的办法,尤其是低文化层次的人员,法律素养低,自我约束力差,思想狭隘,做事容易冲动,报复心理严重,甚至只为出口气,争个面子,而一意孤行,铤而走险。

(二)受不良文化影响,家庭监管不力是引发青少年伤害犯罪的社会根源。一方面,由于当前网络变化发展较快,内容良莠不齐,加之文化市场管控不力,宣扬暴力的成分越来越多,许多直接针对青少年消费群体,而家庭、学校、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效建立“防火墙”。青少年模仿力很强,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为琐事大打出手。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居民、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婚姻破裂等社会现象凸显,导致留守少年、单亲家庭增多,对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监护管理,加上同龄群体不良交往的影响,使部分青少年人生方向发生了扭曲,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存在死角。一方面,农村税改后,随着村组合并,地域扩大,干部减少,职能转换,基层组织作用越来越弱化,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人民调解工作疲于应付,尤其是偏远村问题更加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也很难触及到这些末梢神经,使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解决利益纷争的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农村婚姻家庭纠纷、土地山林纠纷、宅基地纠纷大量增多。一些矛盾纠纷长期得

不到解决易激化。

(四)对伤害类犯罪打击不力,对犯罪分子震慑不大。伤害案件,特别是轻微伤害案件是属自诉案件,不少基层公安干警认为轻伤害案件不是恶性案件、重大案件,因此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偏重调解。同时办案人员证据意识不强,对轻伤害案件的调查往往要等到受害人伤愈、鉴定结论作出后才开始进行,因时过境迁,有的物证灭失,有的发生串供,有的证人迫于各种压力不愿作证,有的证人对案发时的情况确实回忆不清,不但证据的收集十分困难,更有甚者,有的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惩罚出逃外地,使案件长期无法结案。即使部分案件起诉到法院,也是重民事赔偿,轻刑事处罚。

三、遏制伤害案件发生的措施

(一)健全工作网络,完善联动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平安湖北建设的意见》,按照县综治委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健全工作网络,完善联动机制。一是搭建工作平台,建立三级联劝网络。乡镇综治联动中心要严格按照力量上整合、职能上融合、工作上配合、网络上组合、信息上汇合的要求,坚持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渠道分流的办法,综治办、信访办、派出所、法庭、司法所、民政办、国土所、林业站等部门在联动中心挂牌办公,做到简单的事情马上办,特殊的事情变通办,复杂的事件联合办,切实解决了群众的诉求;村级建立联动工作室,由支部书记(或主任)担任主任,治调主任为副主任,其他班子成员为联动室组成人员,由治调主任负责日常工作,每周集中一天联合办公,集中解决一周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继续加强农村“三联”治安中心户防控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中心户长的作用,网络片区治安积极分子、法制宣讲员、纠纷信息员,认真开展好治安联防、纠纷联调、物事联管,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在最基层。通过搭建镇、村、“三联”中心户三级联动平台,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联动工作网络。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为了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必须认真执行县综治委下发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暂行办法》,坚持以乡镇综治联动中心为枢纽,对联动中心受理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各自受理的矛盾纠纷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坚持遵循“谁受理,谁处理;先受理,后处理”、“宜调则调、宜诉则诉、先调后诉、以调为主”、“互通信息、相互配合”、“自愿平等,便民利民”四大原则,联动中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联合调解重大疑难纠纷,坚持执行责任查究制度,对渎职失职导致矛盾激化,酿成重大案(事)件的,坚决查究责任。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要认真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坚持定期对矛盾纠纷进行拉网式滚动排查,集中化解。与此同时,要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农村矛盾纠纷呈现区域性、阶段性、类别性特别,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治理工作。如农村土地纠纷突出,要认真分析土地纠纷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具体办法,集中开展排查调处活动,从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入手,从根本上治理土地纠纷突出问题;要坚持治调主任月例会制度,利用例会机会,组织治调主任对调解成功和不成功的纠纷典型案件进行评点,共享成功成果,吸取失败教训,提高调解技巧、运用法律水平和成功率、加大对调处成功的重大疑难纠纷的奖励力度,凡符合重大疑难纠纷奖励办法规定的,均要按规定上报县综治委予以奖励。

(三)加快社区建设,增强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上流散着大量的无人管理人员,留下了许多治安隐患,只有加强地域社区组织建设,实行统一治理管控,才能将这些人员纳入有效的管理范围。各镇区中心以及原撤

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心集镇发案多的原因就是人员结构复杂,流动人口较多。要加快这些地域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社区组织,加强社会事物管理,重点抓好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社会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以及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开展群联群防,消除治安隐患。

(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当前,要结合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利益的相关法律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以案说法、以文释法,深入基层和农村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让其能够正确运用法律途径解决自身利益诉求;针对青少年特殊群体,要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做到教育关口前移。要从早从小教育,要注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庭中父母应当言传身教,耐心地引导、启发,坚决杜绝家庭暴力,远离不健康文化产品,杜绝接触网络暴力游戏,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的社会环境。同时,学校要抓好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反暴力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暴力,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意识的预防犯罪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用健全、文明的精神产品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

两起免责触电伤害案件的启示 篇7

基于和谐原则或迫于受害人 (或家属) 信访压力, 一些供电企业没有责任的案件中, 法院大多判决供电企业承担部分责任或调解供电企业承担部分责任结案。但审判实践表明, 供电企业只要注重基础管理工作, 线路建设合规, 线路维护到位, 工作痕迹留存充分, 因房主坚持建房施工酿成事故的案件, 供电企业也能免责, 最终由房主 (或开发商) 、承建人、受害人承担责任。

本文援引两起典型案例, 以期各供电公司从中借鉴, 充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1 通知要签收痕迹要留存

案例一:2011年4月10日上午, 受害人杨某受雇于殷某为其建房, 在建房的过程中, 杨某手持钢管不慎碰触到高压线触电, 经抢救无效死亡。2013年3月6日, 受害人家属以侵害责任将信阳供电公司诉至信阳平桥区法院, 认为供电公司线路架设不符合国家规定, 应对受害人的死亡事故承担责任, 要求赔偿各项损失共计186.2万元。庭审前, 供电公司要求追加房主为被告, 原告拒不同意, 并明确表态, 自愿放弃对房主的诉权, 同时变更诉求, 要求供电公司承担部分责任7万元。

庭审中, 原告主张, 一是高压线对地距离不符合规定;二是供电公司未履行告知和警示义务。供电公司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抗辩, 一是提供了2001年“平桥分局农电建设 (改造) 工程验收鉴定证书” (下文简称“鉴定证书”) , 证明高压线路架设符合国家规定;二是提供了2011年3月15日平昌供电所送达给房主殷某并由其亲自签字认可的“违章建房通知书”送达回证。并辩称, 在殷某建房过程中, 供电公司多次进行警告和劝说, 但殷某不听警告, 应对事故承担责任。供电公司无行政执法权, 已经尽到了告知义务, 依法不应该承担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 供电公司提供的鉴定证书证实架设高压线路符合相关规定且验收合格, 应当认定高压线路架设符合法律规定。杨某触电是因为房主殷某在电力线路保护区内违章建房所致, 且供电公司也向房主殷某下达了“违章建房通知书”, 履行了告知和警示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或者高度危险物存放区域受到损害, 管理人已经采取安全措施并尽到警示义务的, 可以减轻或者不承担责任。被告信阳供电公司辩称, 殷某属于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从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建房行为, 造成其雇员杨某触电死亡, 应承担赔偿责任, 该辩称理由成立。且本案中原告已和房主殷某达成赔偿协议获得赔偿, 殷某的赔偿是雇主责任的赔偿, 原告已选择了雇主赔偿, 现又起诉高度危险责任赔偿, 属重复赔偿, 本院不予以支持, 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供电公司免责。原告不服提起上诉, 后经二审审理, 裁定驳回上诉。

2 保护区内违建房屡劝不止要担责

案例二:2012年7月9日, 陈某受雇于张某, 为渑池县仰韶花园新区7号楼六楼东户施工上料, 不慎碰触到楼顶上方220千伏高压线, 造成五级伤残。后陈某诉至渑池县法院, 要求雇主张某、承建人赵某、开发商和电力线路设施产权人三门峡供电公司共同赔偿各项损失40.5万元。

法院经审理查明: (1) 事故线路是三门峡供电公司220千伏李高线, 始建于1985年。 (2) 发生事故的小区建于2010年前后, 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 未经电力管理部门批准。 (3) 小区建设之初, 供电公司就向现场施工负责人员送达“危害电力设施安全隐患整改告知书”, 要求其停止施工。建设期间, 供电公司平均每周送达整改通知书一到两次, 施工方拒不签收时, 运行人员拍摄照片留存证据, 同时在小区多个入口设置醒目高压危险警示标志。 (4) 小区施工出地平后, 供电公司申请中断对违章项目供电。 (5) 小区建设到3层时, 供电企业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到小区联合执法, 仍不能阻止小区施工。建设到4楼时, 供电公司测量发现, 该小区4楼西户厨房窗口距离高压线不足4米, 要求施工方封堵窗户并禁止出售此房。施工方当时将该户窗户封死, 并写下保证, 在高压线前移之前该套住房不卖。然而小区竣工后该房就被开窗出售。 (6) 2013年7月8日, 在小区尚未交付钥匙时, 张某自行找人开锁进入室内装修, 雇佣陈某利用上料机运送装修材料。7月9日, 陈某上料过程中, 不慎触及上方220千伏高压线路, 造成损害。

法院认为, 被告张某作为雇主, 未能提供安全的施工环境, 应承担原告损失的30%。被告赵某是小区承建人, 但是以开发商名义施工, 被告主体不适格。被告开发商在多次被告知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仍然继续施工, 主观上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 应承担原告损失的50%。原告陈某作为成年人, 在施工中未对自身安全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 应承担损失的20%。被告供电公司已经积极履行了告知义务, 劝阻被告施工, 且高压线建设在先, 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是开发商强行施工, 故不承担赔偿责任。

3 案例分析

2001年,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具体指导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处理, 其中规定了电力设施产权人4项免责事由:不可抗力;受害人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受害人盗窃电能, 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为而引起触电事故;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行为。

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 将线下违章建房、违章施工归结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行为”, 只要证明属于违章建房、违章施工, 电力设施产权人就可以免责。案例一就是援引该解释内容, 判决供电公司不承担责任。

2013年4月, 最高人民法院废止了《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审理中不再有针对触电伤害案件的特定免责事由规定, 作为电力设施产权人的供电企业, 免责与减轻责任的依据主要为《侵权责任法》中的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七十三条和第七十六条。

案例二中, 法院正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六条判决供电公司免责的。

4 案例启示

俗话说, 打官司就是讲证据, 上述两起案件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供电企业提供了扎实证据证明电力设施建设合法、维护到位。供电企业从这两起胜诉案件中得到的启示是: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一定要合法合规。

一是加强线路巡视, 发现违章要及时。要切实做好线路的定期巡视、故障性巡视工作, 保存好线路巡视记录, 对违章施工、违章建房现象要做到早发现、早消除, 否则一旦发生人身触电伤亡事故, “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在所难免。

二是加强通知送达, 签收证据要留存。发现违章施工、违章建房, 要及时送达“安全隐患整改告知书”, 告知其安全隐患, 促请其停止违法行为, 及时拆除违法建筑。拒不签收的, 可以公证送达, 或者邮寄送达。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送达, 签收回证、公证文书、邮寄表单一定要注意留存。

三是加强警示设置, 警示标志要突出。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同时加强警示标志的巡视检查, 发现标牌毁损、字迹模糊时, 及时更换。

四是加强供电管理, 屡劝不止要断电。对于线下违章施工、违章建房申请用电, 可依据《供用电条例》, 拒绝其用电申请。对于事后发现的违章施工、违章建房, 屡劝不止者, 可以采取停电措施。对于擅自提供电源为违章施工、违章建房供电者, 可以先劝阻, 若不能阻止, 可按规定程序进行停电处理。

五是加强政府协调, 拒不改正可强拆。对于以上多种方式仍不能有效阻止施工、建房的, 可以依据《供用电条例》, 申请制止和强制拆除。

上一篇:钢材买卖合同标准版下一篇:房屋交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