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篇1

篇一: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依托网络媒体的支持,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与量作为最高目标,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新途径;以媒体支持环境为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拓展教师、学生个体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渠道。

二、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1.增加了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完整、系统。

一般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在理解楞次定律的基础上,学会如何使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而我的设想是不仅要如此,而且要通过楞次定律的应用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本质——利用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或电能的转移。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教师的引与导为辅,以媒体环境为支撑,以任务单为活动线索,使学生活动活泼、有趣,更有序。

为了贯彻二期课改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的精神,本次课改的探索目标是如何开展以媒体为支撑环境下的互动教学。在初步的实践后,我们发现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将成为此次实践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有了这一设计。

三、教学的得与失

1.在以媒体环境为支撑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如何谐调好师、生与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由于媒体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从教学活动中游离出来,从而影响教学,因此在这类形式的教学中,必须加强的学生活动的引导与控制,做到收放自如,使教学活而不乱。为此这节课我再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变革:(1)强调课前预习,并在课前每人发放一份活动任务单,明确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同时将这份任务单带入课堂作为课堂活动的内容来完成;(2)对课件的使用做必要的说明——由于有些课件学生课前并没有接触过,对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不熟悉;(3)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监督与指导,使行为偏差的同学及时得到纠正;(4)利用演示文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师的影响力;等等。通过实践表明,以上的变化还是起到了良好作用。

2.合理选用互动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功能,是媒体支持下互动开展成败的关键。

当前,每一个相关内容的教学课件在网上都能找到很多,但是,是否适合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设计。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课件真的不容易。另外,有的课件并不适合互动活动的开展,而有的课件还存在科学性问题也不能使用。一个合适的互动课件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科学性;(2)可视性,特别是实际实验中的微小变化与瞬时变化;(3)变量的可调性;(4)使用的便捷性;等等。本节课中,我在探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关系”时,所选用的课件是合理且有效的。

3.正确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关系,是一份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

“方法新一点,形式活一点,容量大一点,效率高一点”是我校对当前教学活动要求的总结性形象化表述,然而,这里却少了一个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应该贯彻始终的一点,那就是质量。没有质量,“方法新、形式活”就成了花架子,“容量大、效率高”就成了>口号。质量是效率的基础,是效率的最终归宿。在“楞次定律”这节课的设计上,由于过于追求量,而影响了质的提高是一个教训。

篇二: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合作互动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回顾旧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尝试的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具体到探究课的设计,我在强调“过程性”的前提下总体上把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构建情景,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与”,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今天我们教师确应具有转换自身角色的紧迫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互动,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用心体验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沉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当然,仅仅强调第二环节中的参与,一堂课或许也会非常热闹,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我想说:参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才是探究课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当然,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参与体验中,将学生动手实验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实验结果可信,媒体演示直观,让学生能够更热情地参与,同时更真切地体验,以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激励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不断探索

我还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新问题的习惯。学生时时获取,又不断有所发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大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循环状态吧?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上,要放在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上;在知识模块的时间安排上还要更合理些;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摸索。而且我觉得在探究过程中,关键还在于体现其“重过程”的核心要求。还要应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大胆地放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总之,我觉得探究课中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同时各环节又都有其追寻的目标,有新意;学生参与讲究“全”: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更要让每一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用心体验强调“细”:要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仔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同样重要;获取规律后力求“变”: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更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四个字“新、全、细、变”或许就是探究课众多模式当中的一种了。

篇三: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反思

本节课是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为主线,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教师启发,寻求“中介”归纳规律,图表记录、实验检验、评估结论。最后,通过对现象的再分析总结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阻碍”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最初,利用电磁炉点亮电灯的实验引入课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熟悉的家用电器发生并不熟悉的现象,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最大限度激起学生迫切探究的欲望,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即复习了前节内容,为本节探究实验打下基础,又为下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中,可以从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入手,构建各相关量关系的流程图,引出“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楞次定律的简洁表达,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探究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利用图表这种直观生动的方法总结出楞次定律,实验中不乏盲目、不知所措的学生。对于线圈绕向,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关系,磁铁运动与磁通量变化关系等问题,仍有多数学生缺乏直接经验,针对上述问题,为顺利突破难点,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结合前节《探究感应定律的方向》自主设计实验,原则简单、直观,便于发现感应电流方向规律及磁通量变化清楚。

第二阶段,执行探究实验,将两个小组研究的过程、现象记录的图表通过展示台展示(可能什么都没有,或不着边际),各小组讨论;如何体现探究的相关因素,如何记录现象、怎样归纳、整理(通过图表、对比、控制变量法等),得出规律。

第三阶段,改进方案,再次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图表优势,利用多媒体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动态展示,整理,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实验进行中对于出现的关于灵敏电流表偏转方向、线圈绕向和电流方向的问题及其它突出问题可采取统一讲授解决,三个阶段逐步推进,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式学习”,“我也可以”的感觉,从而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习题教学的反思

本节课难点中还有对于“楞次定律”中“阻碍”一词的理解。这时,不妨将课堂上的探究实验示意图,作为第一个例题以多媒体展示出来,将楞次定律中几个重要因素逐个对照,得出感应电流方向,再与实验现象对比;第二个例题可将法拉第感应圈作为例题,潜移默化地将楞次定律的应用过程整理为四步,让学生规范记忆、应用;其余练习引入感应电流效果阻碍导体与磁铁间相对运动,及结合能量守恒理解“阻碍”的含义。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在于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切不可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而致“学习”不顾,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估计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于基础性问题,可在前节探究基础上提前解决,否则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很有可能流于形式,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而失去意义。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篇2

“楞次定律”的探究过程蕴含着“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等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 是一节很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 摆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接下来, 就应该思考“怎么教”, 即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己两次“楞次定律”的教学实践, 阐述“还原规律探究过程”的教学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以促进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创新。

一、“楞次定律”的第一次教学实践

1. 设计思路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的教学重点, 更是本章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同时也为了降低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得出“楞次定律”。

2. 过程简述

教师演示表1中预先设定好的四种实验操作,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并把结果填入表1中。依据表1中的实验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楞次定律”。

3. 教学反思

按照上述的流程进行教学, 过程一定是顺畅的, 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的。表面上, 学生在课堂上也经历了实验探究, 学习的氛围也是热闹的, 但事实上, 学生的思维是冷却的。这是因为, 教师完全掌控着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 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照单抓药”, 被动地完成教师精心安排的学习任务, 并没有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 这一次教学实践仅仅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即学生只是知道了“楞次定律”的内容。其实, “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 对此,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缺少体验与领悟的。因而,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楞次定律”的学习就会产生以下两个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1: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选定表1中的四种操作来进行实验?

思维障碍2:学生会想, 确定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是我们的实验目的, 为什么要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学生还会问, 教师为什么会想到用“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来描述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的关系?

二、“楞次定律”的第二次教学实践

1. 设计思路

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两个思维障碍?针对第一次教学实践, 笔者对“楞次定律”的教学进行了改进。第一, 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第二, 采用了“还原实验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 让实验探究与科学思维齐头并进”的教学策略。所谓“还原规律探究过程”是指把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与科学家发现规律相类似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与同学合作,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探究方案并解决问题, 领悟规律发现过程中的“大智慧”, 从而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 进而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过程

为了判断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 教师事先要指导学生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 及电流的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计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教师:演示条形磁铁插入、拔出螺线管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的同时提出问题: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经过动手实验、交流讨论, 学生能够发现, 原磁场B0的方向和原磁通量变化ΔΦ0决定了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

教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原磁场B0的方向和原磁通量变化ΔΦ0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要求学生说明控制变量的具体做法。

经过交流讨论, 学生能够发现, 原磁场B0的方向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存在4种组合情况 (学生自然就不会产生思维障碍1) 。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感应电流I感方向的实验现象记录表格。

学生:设计的表格如表2所示 (学生不会想到还要记录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 , 并按照表格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分析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原磁场B0的方向和原磁通量变化ΔΦ0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发现, 虽然感应电流I感直接是由原磁通量变化ΔΦ0而产生的, 但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怎么回事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 。

教师:因势利导, 引入“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B′”。演示图1所示的“铝环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铝环远离磁体说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铝环靠近磁体说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请分析产生斥力与引力的原因。

学生:铝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会与条形磁体产生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可以根据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判断出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 然后再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现在我们发现了一个既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有关又与感应电流I感有关的“中介”, 它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B′”,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中介”联系并确定感应电流I感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的关系。 (学生自然就不会产生思维障碍2)

学生:在实验表格2中增加了“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这一行, 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楞次定律”。

3. 教学反思

第二次教学实践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探究“楞次定律”中来, 采用类似真正的科学探究的方式, 还原了“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 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思维品质的丰富与优化、强调科学素养的培植。在学生无法找到感应电流I感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的时候, 教师并没有把“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生硬地“强加”给学生, 而是利用“铝环实验”自然引入。这样做,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能满足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铝环实验”不但操作简便, 而且原理通俗易懂, 更重要的是, 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知识驾轻就熟, 这些优势为学生能够顺利得出“楞次定律”给予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77-02

【作者简介】王俊鹏,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

(上课前先播放壶口瀑布壮丽景象的视频)

师:(定格视频)请大家注意观察,本来平缓的水流何以能够飞流直下,汹涌澎湃?

生:水流从高处落下,重力做功,根据前面学过的动能定理,知道其动能增大。

(说明:这里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用物理知识和语言表述自然界的现象,在情境中复习了以往所学的知识。)

2.引入模型,提出猜想。

如图1,把摆球拉起一个高度后释放。

师:在摆动过程中,有什么现象?

生:小球向下摆动时,高度(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动能)增大。向上摆动时,则相反。

在铁架台上水平搁置一根直尺,让小球从直尺同高度处释放。

师:小球来回摆动,看到什么现象?

生:好像小球还能回到原来的释放高度。

师:小球势能减小时,动能增大;势能增大时,动能减小。似乎应该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其和不变。

师:如果要来探究你的假设正确与否,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生:做实验。选择两个不同的状态来测定小球的势能和动能。

师:选择哪两个状态有要求吗?怎么测定势能和动能?

生:理论上讲没有要求,摆动过程中任意两个状态都可以比较。但为了简便起见,可以选择摆球释放点和摆动的最低点两个特殊位置。通过测高度可以计算出势能。要计算动能,可以测定小球的速度……

师:小球速度怎么测量?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

生: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摇头,似乎不行!)

(也有人提出用光电门来做)

师:无论是打点计时器还是光电门来测定小球的速度,我们是直接测量速度这一状态量的吗?

生:不是。都是测出距离和时间而间接测量的。

师:对!采用了转换的思想方法。是用过程量(距离、时间)来表达状态量(速度)的。而且在光电门实验中,还用微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其瞬时速度。如果没有光电门,有没有简便的办法?如果到达最低点时,绳子正好断了,会怎么啦?

生:以最低点的水平速度作为初速度平抛运动。测出其平抛的高度h和水平距离s就能测出速度v。

引导学生设计出在铁架台上小球摆动的最低点安放小刀片,当摆球摆到最低点时把绳子割断,小球平抛出去,落在桌面上的复写纸上。

(说明:这里采用的模型是经过简化的,在学生探究这个模型时,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采用迁移、类比的思想方法来得出测量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探讨、互动合作,体现了合作交流的人文精神。)

3.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小组合作完成各项实验步骤,记录数据表格时,可改变小球释放的高度,多做几次。教师做好引导、释疑和点拨。

4.理论分析。

师:同学们,我们要注意,上面完成了实验,但仅有实验的结果是不够完备的,还应该从理论上进行严密的推导分析。

如图2,质量为m的物体平抛后在高度h1时速度大小为v1,到达高度h2速度大小为v2,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推导其物理量的关系。

学生用动能定理分析,验证了实验的结果(机械能守恒)。

师:从本例中,可以分析出守恒的条件是什么?

生:只受到重力作用。

师:前面做实验的摆球也是符合这个条件吗?

生:不是。小球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绳子的拉力。但是拉力不做功。

师:那守恒条件修正为——只有重力做功。

接着,可以观看撑竿跳高的视频,分析其中机械能的变化(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为: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写出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形式。

(说明:理论与实验是物理学的两大基石,在有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也一定要用数学工具进行理论推导分析,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二来可以在推导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物理公式的运用。)

5.应用与总结。

学生分析解决给出的例题(具体过程略),教师讲析步骤、方法和注意点。

强调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表达形式。

物理思想:守恒的思想,转换的思想。

研究方法:情境—问题—猜想—实验—理论分析—完善;间接测量的方法(用过程量来替代状态量)。

二、教学反思

这是我的一节常态课,整节课中,学生的实验探究质量和整个教与学过程是有效且高效的。上课开始时播放的视频,气势宏大,给学生以震撼,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心智的作用和目的。在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了一种急切的期盼、关注的心理之后,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并提炼了符合学生水平的一连串问题,最终让教学水到渠成得出规律。除了以上几点外,我还注意课堂中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越俎代庖,在教学中也合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等等。

另外,本节课通过问题串的呈现,把科学方法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数据的测量、物理模型的抽象、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获得、物理理论的建立,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思维方法,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或者明确告知我们采用的思维方法,注意有意识地、明明白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小团队合作活动,团队精神、民主作风、合作意识和百家争鸣都是科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实验活动中时刻提醒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数据记录,这种态度就是要教会学生追求科学的“真”。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所以师生互动在本质上就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让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通过自我发展主动建构起知识的体系,全过程自始至终都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教育培养。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篇4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5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基本上来讲,本节课三个班完全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八二班上的时候,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一、三班就不同,一、三班的学生已渐渐适应了新课的变化,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在谈到电流形成的原因时,余镇塔把电流和生物上的生长素做了对比,不论这种对比有没有道理,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放开想问题。对于如何测车的流量,学生考虑的比较全面。这不全是因为这两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二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二:

《欧姆定律》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进行同一导体两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后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自己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理解三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教师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对欧姆定律建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物理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和磁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自然科学》中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由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并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考证。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有点繁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还有欧姆定律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三: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安排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从而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欧姆定律。实验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熟练地连接电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一种科学探究能力。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不能一下子得到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的关系,但是教师可以从他们的错误数据中,找到他们实验操作的错误或不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这对他们以后在解题中遇到电路故障题就比较容易解决。通过实验,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老师该讲的还是要讲,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

掌握本课的知识。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四:

课前:期待——课改在我心中是坚定的。本学期,“教学评”的思想给我们课改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清楚如何上有效的课堂。在做教学设计之前,我反复的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教学评的一致性是什么意思?教学评价到底是什么?如何制定?最后我的理解是:“一致性”是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即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性、盲目性。而教学评价则是确定学生有没有学会的依据。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是指导学生思考。

据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九年级的复习课——《欧姆定律》。

本章内容在课标中是要求是理解,也就是最高层次,因此也是各种考试的考点。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本章又是对电学基本知识的综合复习。知识点琐碎且互相联系。对学生来说,既不好记全,又容易记混。关键在综合复习之后如何把已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现阶段学生的难点。

结合同备课组教师的意见,我们将目标定位3条:

1、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2、通过复习用伏安法测电阻,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进行相关的综合计算。教师的引导以问题式呈现。每当学生要回答问题是,我都针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给出的评价标准。每个大块的知识点复习完都会有一道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联系结合。教学设计做完之后,我很兴奋。自信这样的课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又能让听课教师赞赏。随后又依据教学设计精心制作了课件和学案辅助课堂。信心满满的等待着周三下午的到来。

课中:引入——目标——问题——标准——学生回答——同学评价——练习——学生评价,课堂在顺利的进行。但是这种顺利却给我一种难受的感觉。然而就连这种顺利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目标2的第2个活动中就打住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回忆不起来,知识的不熟练导致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清楚,以至于在练习中,作为题目铺垫的简单题目学生感到无趣,而知识提升部分又不会做。整体的课堂是死板生硬。我的激情在一点点的衰减,沮丧、烦恼随之在增加。最后,课堂检测的练习也没有完成。

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学生的基础太差,没能跟上我的步调。反过来也就是说,我没有充分考虑学情,课堂环节不够优化,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思想的碰撞,老师始终在牵着学生向前走,没有主动性,自然也就毫无兴趣可言。老师累,学生更累。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有效,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更优化呢?课后课改小组教师的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毛校长在会后又一个一个环节的点拨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为什么课堂上学生死板,是因为老师没有把学生调动起来,是因为老师把课堂环节分割的太碎,就像一个馒头,你老师已经把他嚼成碎块了,学生吃起来必然是无味的。若是针对目标提出一个主问题,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依据课本,结合小组研讨,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恢复了生气。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所有的环节老师都死死的扣在自己的手中,没有放给学生,不相信学生。原因在于没有始终以学生为本分析学情,造成教学设计与学生脱节。所以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定然是空中楼阁,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

收获:

1、通过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思想来设计教学可以使目的更明确,规避随意、盲目性。加强目标意识、时间意识,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有重点有突破。课堂环节不再啰里啰嗦,而要紧扣目标。

2、想要课堂高效,首先要有效,而有效的前提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奋点,不仅要让学生想学,还能学得会。

3、复习课应该是知识打包的过程,充分讨论知识点之间的练习,达到以点到面,继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6

1 课题引入

课前我们已经按照导读单进行了预习,并进行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间为3分钟.

2 交流讨论

(1)各组长汇报学习提出问题,并板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时是不是一定要先试触大量程?

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呢?

为什么要求电阻的平均值?

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

利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测电阻的题目不会做.

(2)师生共同解决上述问题.

3 进行实验

(1)课前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定值电阻的大小,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定值电阻的实验方案是否需要修改?怎么修改?实验注意点是什么?

(2)老师启发:如果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灯丝的温度是否会改变?电阻是否会改变?那么电阻的差异是否就是误差?

(3)学生得出的修改方案.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时不能求平均值,必须将原来表格的最后一列删除.

(4)教师提问学生还有哪些实验注意点:

(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用法)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重新设计表格并建立坐标系处理实验数据.

(7)让一个学生将其中的一组数据绘成I—U图像,强调图像不会成一直线. 4 实验拓展

(1)如果小明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可能是什么原因?

(2)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3)教师要求学生拧下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4)如果小明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可能是什么原因?

(5)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6)教师要求学生将小灯泡短路,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公开课的前一天,我试上了一下,发现了以下问题:

(1)导读单准备的还不够细,学生课前实验模块中没有给出较为详细的实验步骤,给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实验带来的较大的障碍.

(2)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调查后发现课前导读单有两题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完成.

(3)课中学生小组汇报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是很充分.

(4)学生在分组实验时,耗时过长且实验数据的处理环节不是很好.

(5)由于课前导读单准备时,要求过高,对用单个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学生掌握不是很好,课上尽管在这部分内容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课堂训练单反应出学生仍然没能真正掌握,而且还淡化了本节课的主题—伏安法测电阻.

③调节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指针指到合适的位置,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记录表格中.

④重复第三步实验步骤两次.

⑤计算出每次测得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⑥断开开关.

实验步骤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步骤,另一方面在这一部分与原来的比较多了一个电路实物图的连接,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同时也复习了电路图与实物图的转换连接.从效果来看,改进后学生对照实验步骤课前更容易完成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也为课堂上学生迅速完成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于导读单上题目难度的设置,将原来难度较大的关于单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的题目删去,减轻了学生课前的学习负担,另加了一题有关实验操作的题目,以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实验.

(2)关于课堂刚开始时的小组长汇报疑问的形式改进

由于小组长汇报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是很充分.我做了如下改进,让6个小组长将课前出现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这样全班所有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充分的考虑时间,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些问题可以由全班学生共同解决,有的问题可能刚上课学生无法解决,等本节内容结束时这些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3)关于课堂上的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教学设计改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耗时过长,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一方面,学生课前尽管做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但学生主要的精力可能不是在实验操作上,而是在导读单最后单个电表测量电阻的具体题目上.这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做测量灯泡电阻时不是很熟练.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环节由于要自己画表格,记录数据,再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最终得到灯泡的I—U图像,这样一整套的数据处理学生费时当然很多.第一个方面我已经在导读单上作了修改,突出了实验的主题,后来班级学生实验明显比前一个班要熟练,也缩短了实验时间.另外一方面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为了能够让学生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好数据我多加了一张学生的课中实验

在完成实验单的同时学生对两个表格的的取舍有进一步巩固了小灯泡的电阻不能测量求平均值,知道小灯泡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学生印象深刻.

(4)关于实验拓展的改进

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设计的电路故障分析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先判断再实验验证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使得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而且还使得学生对实验故障有了深刻的理解.

(5)关于特殊方法测量电阻的教学改进

关于单个电压表测量电阻值的问题,这个学生一开始是很难想出测量方法的,但我设计了一个简单计算题做了铺垫,题目如下:

这样,学生对单个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再将单个电流表测量灯泡的电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的教学 篇7

物理概念来源于物理实践、物理事实, 它是将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 再回到实践中去, 用来指导实践, 并予以检验和深化。若学生只知道物理事实, 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 就不能说学到了物理知识;若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 就谈不上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掌握;若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 就难以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 更不能正确地应用定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准备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 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 对楞次定律的教学必须足够重视。

关于楞次定律的教学安排一般有两种: (1) 先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如将磁铁插入线圈或由线圈中抽出, 观察线圈中感生电流的方向;再分析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 还要分析感生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 进而研究感生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原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的优点是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定律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的过程, 但由实验到结论, 现象多、过程复杂, 效果不好, 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2) 直接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来分析感应电流的方向, 得出结论后再用实验验证。采用此种方法, 如果学生基础较好, 可简化楞次定律的教学过程, 能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定律的实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定律, 教师普遍感到难教, 学生感到难学。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不仅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结论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 因此教学重点要从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 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 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 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 建立物理概念。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 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 但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 而重力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所以在学习电场前, 先复习重力场, 重力场是力的性质, 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 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的概念, 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不会感到空洞, 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 可以轻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 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物理课不再抽象、难懂。

三拓展延伸, 深化理解

楞次定律的文字表述概括性强, 学生常常理解错误。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量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不是和原磁通量相反;“阻碍”不是“阻止”而是“延缓”。如果磁通量的变化被“阻止”了 (即不变了) , 则感生电流也就无从产生。

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是一致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举一些实例要求学生分别用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来判断感生电流的方向,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两者的一致性, 从而在具体应用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具体运用时一般可以这样选择:如果是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作切割磁力线运动, 则常用右手定则;如果是由于磁场变化引起整个闭合回路磁通量的变化, 则常用楞次定律。

这节课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 学习氛围浓厚,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生对楞次定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如果概念不清, 对于“教”和“学”都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可以在教学中选用一些经典例题, 让学生亲自“品尝”概念不清的“苦果”, 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展开讨论, 甚至争论, 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学,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为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和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 展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物理规律的探究式教学, 探析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

楞次定律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探讨 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楞次定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12-02

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

本课利用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一、情景体验,引入课堂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小魔术

师:老师这里有一辆小车,现在把它放在平板上,我现在用物块靠近它,现在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小车会运动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这样?

师:此时把纸巾打开,让学生观察到盒内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内容-----楞次定律

二、实验观察,提出问题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小实验。老师把两个发光两极管并联接入电路中,再接入一个螺旋管。同学们认真观察,磁铁靠近,磁铁远离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靠近时,上面灯亮,远离时,下面灯亮

师:这个实验安全说明了什么?

[过渡]靠近,远离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不同的。

师:那么,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科学猜想,自主探究

1、科学猜想

师:请各位同学在小组内讨论、猜想

生: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有关。

2、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下面请各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2)学生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探究原理:通过实验得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关系,从而得出感应电流磁场与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探究准备:仪器准备和知识准备,同时用投影仪映出思考题:

①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增大或减少)有什么关系,怎样研究?

②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记录什么?

探究过程:分组实验,探索研究经过讨论,确定利用如人教版教材P88页图4-2装置进行实验,(用导线、灵敏电流计和线圈组成回路),分别用磁铁的N极和S极移近或插入线圈、离开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①[问1]:磁铁靠近,远离,能反映Bi与B0方向有什么关系?

②[问2]:磁通量的增大,减小时,能得出Bi与Bo方向有什么关系

那么从作用效果来说,Bi是有助于原φ的增大,还是阻碍这个φ增大。

师:那么学生们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刚才我们探究后得到的规律。

四、抽象概括,规律理解

1、抽象概括

(1)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精练描述:①就磁通量变化而言,“增反减同”。②就磁极相对运动而言,“来推去留”。

2、规律理解

(1)“磁铁穿管”实验:磁铁穿过两管的快慢会不同

a让强磁铁通过塑料筒,会迅速掉下来

b让强磁铁通过铝筒,会发现缓慢的掉下来→“阻碍”不是阻止。

(2)理解“阻碍”

谁起阻碍作用?→感应电流的磁场

阻碍什么?→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如何阻碍?→增反减同

结果如何?→阻碍不是简单地“相反”,阻碍不是阻止,使φ变化变慢

师:教师借助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来增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五、规律应用,课堂总结

应用1:通过学生练习习题总结:

“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应用2:定性解释引入实验和二极管实验。

应用3:冲天炮模型。

六、课后思考

电吉他中拾音器是将声音信号转为电流信号的器件,请查阅相关资料

要求学生带总是下得后思考,怎么用楞次定律解释这一现象。

七、课堂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这也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为造福人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当然,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法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崐进行。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必须注意两点:①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②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上一篇:0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下一篇:小班美术教案:西瓜真好吃教案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