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教案教学设计(推荐9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会写y、w.2.学习声母y,w和单韵母相拼.【教学重点】 让学生准确掌握声母y w的读音,记住形,联系以前学过的整体认读音节来学习yi yu wu及它们的四声。
【教学难点】 学生牢固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u的省略两点的规则。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和拼音字母卡片.【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
1、《摘苹果》游戏,出示课件认读声母、韵母。
2、抽读平翘舌音。
二、故事导入,学习声母y和w.《y、w的故事》引出课题。
1、与老师书写课题。
2、出示课件两幅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图中哪个地方长的像哪个声母?
(一)学习声母y.1、出示教学图片第一幅:看图编顺口溜。
2、老师编儿歌:树杈树杈yyy,小i的妈妈是大y.3、指名试读,师纠正发音。
4、认读y,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5、和老师一起书空y。
6、多种形式学习y与韵母四声拼读。(小老师、碰碰车等等)出示卡片y,告诉学生衣服的“衣”读得轻些短些就是y的音.(二)学习声母w.1、出示教学图片第二幅:看图编儿歌:屋顶屋顶www,小u的妈妈是大w.2、指名试读,师纠正发音。
3、认读w,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4、和老师一起书空w。
三、课间休息操。(拼音操)
四、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yu wu.1.出示课件讲故事: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i.wu 2.分别学习yi wu的四声,各种形式认读。
3.大y妈妈和小ü的故事复习jqx与ü相拼的儿歌,顺便带上y。
4、学习yu的四声,各种形式认读。
五、书写y w
1、观察大y妈妈和大w妈妈的家住几楼。
2、书空练习、指导书写。
3、评比展示。
六、巩固练习yw的四声。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灵魂和归宿。它设定得恰当与否是判断一节课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为一堂好课列出了九条标准,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是否一致”。对此,他还作了专门的阐述:一堂好课目标的设定,必须基于教材、基于课标、基于学生,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并在课堂中很好地落实,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走进当前许多语文课堂,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搞不清“三维目标”只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要求,与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一堂课的目标设置上不懂得进行取舍,动不动就是“三维目标”一齐上,这样,经常造成课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落空。再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学参考用书,而根本不去考虑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经常造成目标设置不当的问题。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选了当代散文作家梁衡的写景抒情散文《夏》,关于该篇课文,教参给出了如下三条教学目标: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于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语言美,以及教学生如何学习用精美的语言表达美上,而忽视了对梁衡散文内在的情感美、哲思美的领悟,以及对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的品味与欣赏。这就造成了对该篇课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这样的目标定位其实就是割裂了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联系,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其次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向教学目标迈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活动必须紧扣目标和内容展开。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我们会发现余老师的课堂基本都是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来推进教学的。比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全课只精心设计了两次学生的活动。第一次活动:阅读课文,看“温晴”“宝地”“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的”“理想的境界”这六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第二次活动:美段细读——品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教师共设计了5道题。1道必做题:说说你发现的这段在上的一个美妙之处。4道选择题: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4.品析“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一堂课,通过两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总体上把握了文意,理解了老舍笔下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领会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更突出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他所提出的“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萃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语文课堂的完美境界。研读余老师《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余老师在其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把整体感知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品味欣赏老舍散文优美的语言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与重构,选择确定的教学内容不仅重点突出,目标达成率高,更凸显了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第三是寻找和确定“视觉临界点”内容。南开大学徐江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当前语文课堂所教内容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师所教本身就是错的,以非为是;第二类是教师所教虽是对的,但却是无用的;第三类是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但学生自学即明,无需教师所教的;第四类是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学生自学不会,必须教师教的。而这四种类型,前三类充斥着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而第四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上述的说法或许有些偏激,但道出的一个基本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当前我们许多语文课堂在教学起点的设置上都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一堂课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如何,能否寻找到合宜的起点非常重要。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冰山理论”,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我们在寻找和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过程中,也可遵循这一理论。即在制定教学起点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看到“冰山”的哪些部分,哪些部分是学生视觉的临界点,哪些部分则是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起潜入水底才能有更多、更新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从学生的“视觉临界点”出发,不断向水下未知的领域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而学生的那个“视觉临界点”就是我们要制定的合宜的教学起点。找准了这个起点,我们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学生在教师教之后才能明白和掌握的,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
一、学习目标:
1、学会y.w,能读准音,认清形,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i.wu.wu和它们的四声。
3、练习y.w与音韵母a.o的拼读及复韵母的拼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难点:声母y.w与音韵母a.。o的韵母i..u.û的区别,以y与û相拼的规则。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声母卡片: b p m f d t n l
2、抽读音节卡片: zhai zhao chai chao shai shao
3、j q x 与û相拼时的规则:
问:j q x 与û相拼时,û有什么变化?
二、新授:
一、教学y:
1、出示投影片:
问: 图上画了什么?
指名说―――评议
2、指导读音。
问:谁会读?
追问:你是怎样学会的?
师:对,我的借“衣”读出y的音,把“衣”读得轻短些就可以了。
指名读――――指名说――――范读――――反复齐读
3、记忆字形:
①观察树杈的形与y有什么联系? 指名说―――评议(树杈y)
②师:对,我的借树杈的形记住y的形。4、i与y对比:
师:过去我的学会的i是韵母i。今天学的y是声母y。i 读音响亮,y 读音轻短,它们的字形也不一样。
二、教学W。
1、看图,说图意。指名说―――评议
2、指导读音。指名读―――指名说(你怎样学会的)――――范读―――齐读 3、指导字形。
(1)观察图形下字母的联系。指名说―――评议(鸟窝w)4、u与w对比。
问:u与w都有那些地方不同?(u是韵,w是声母)
三、教学整体认读音节。1、复习。
出示:i.u.û.y.w 师:声母y.w和韵母i.u.û不能单独成音节。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新的整体认读音节,y和û组成的整体认音节yu,小û要把点去。顺口溜:小û有礼貌,见到y也脱帽.2、板书:
yi(衣)wu(乌)
yu(淤)
师:这些整体认读音节,直接读出,不拼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yi wu yu的四声。
板书:
yī
yí
yǐ
yì
wū
wú
wǔ
wù
yū
yú
yǔ
yù
两人一组练读―――指名说(分组)―――齐读
三、y w与音韵母,复韵母的拼音。
1、板书:
y––––a–––––ya
w––––a–––––wa
w––––o–––––wo
问:这些音节声母和韵母分别是什么?
指名拼读–––––范读––––齐读
2、板书:
y––––ao–––––yao
y––––ou–––––you
y––––ai–––––yai
y––––ei–––––yei(1)分小组练读(先说音节是由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组成的,再练读)(2)指名读――――反复齐读 3、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
yü zi dai yú
wū
guī(2)出图:
自由试读–––––批名读(图和音节对是照验证)――――范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y: 占中上格;笔顺:
y––––– w: 占中格; 笔顺:
一、注重学生课堂生成。在教yi 的四声是,我让学生分别用它的四声组词。到第二声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依赖”。我一听,是第一声,就遗憾地告诉它:“我们在用第二声组词了。”李老师跟我说:“其实依赖这个词语说得很好,虽然不是第二声,但是也应该要好好表扬学生。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老师一定要善于把握!”
二、给学生第一印象就是对的。其实,这早在我工作第一年时就深刻体会到了。但是今天我设计教学时,我希望由孩子来教我怎么写。第一个孩子告诉我y应该如何写,她说清楚了y的位置,但没有说明开口大小问题。于是,我就故意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口的y,惹得学生哈哈大笑,这时候,好多小朋友举手了,他们意识到y的口不能太大。这样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写的时候很可能就想到我第一个写的那个大口的y。我可以改变一下策略,让学生观察开口大小,然后再来教一教我。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三、书写需反馈。因为本课容量较大,有三个整体认读音节,我也不想教一半,一年级学生书写要占很长的时间,所以我就选择缩短耗时的书写时间。课堂上,我只让学生描红,没有投影反馈,这样确实不好。在平常的教学中,容量没有那么大,我几乎是要花半节课时间在书写上的。以后,也不能因为有人来听课,就加大教学容量,忽视书写。
四、写字姿势应随时提醒。学生不规范的写字姿势确实让我很苦恼,今天,听课老师给我提一个建议,我觉得非常有效。就是全班摆好写字姿势以后再动笔写字,一个都不能少。后来,我试了一下,真的非常有用。
六、情境图片有妙用。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情境图里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今天,李老师点拨了我。这两幅图其实是有关母爱的。我拓展了乌鸦反哺的故事意义不大,在黑板上写的“反哺”儿子基本无效。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应当严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必要,而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
七、重视儿童语句训练。出示情境图时,我一不留神,自己把情境图的两句话说了,其实,可以让孩子说的。我用汉字出示的情境歌,让学生读,最好出示汉语拼音,不然,识字少的孩子就没办法参与这部分的学习了。关注孩子要全面。
小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听故事时都会比较认真,因此我借助课文插图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天气晴朗,小明妈妈把衣服晒在晾衣绳上。小明到小河边看小鱼,小鱼吐泡泡,乌龟见了乐呵呵。”引出i、u、ü的教学。让学生找一找这三个单韵母藏在哪里?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发现了它们的藏身处。
二、儿歌、口诀助记忆
拼音教学如果单纯的读读写写会非常枯燥,这样的识记学生就算当堂课上记住了,也极易混淆遗忘。学生虽小,可也要开始培养他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的能力。对一年级孩子来说,通过儿歌、口诀等学习是很好的理解识记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拼音的读音、标调和书写时,我都采用了儿歌、口诀识记的方法,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i、u、ü和y、w的读音和识记时,我在让学生观察故事插图,通过编简单的口诀帮助孩子快速记忆。“牙齿对齐iii,一件衣服iii,一只乌龟uuu,一只乌鸦uuu,一条小鱼üüü,小鱼吐泡üüü,屋顶相连www。”y在课本插图中只有字形“像个树杈yyy”,在教学读音时,我出示了现在古人衣服的图片和现代大衣的图片,让学生记住y的音和形,“一件大衣yyy”。
在四声标调方面,学习a、o、e时,是直接在字母上面标调,但i的标调比较特殊,需要去掉上面的点再标调,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一规则,我教了孩子一句口诀:“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并通过一起书空让孩子加深记忆。再次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观察ü也有点,能不能也去掉再标调?很快就有学生想到了不能去掉,去掉了就变成和u一样了。对i、u、ü的标调规则有了理解,在今后书写过程中,特别是i四声的书写就不易出错。
在识记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特别是对yu的读音和字形识记时,我通过带着学生念儿歌:“大y带小i,大w带小u,小ü没人带,急得直掉泪,大y走过来,擦去两颗泪,不哭不哭我来带。”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音节中的是ü,所以yu发音和ü相同。
在拼音格中进行书写方面,a、o、e的书写全部在中格,从i开始,学生将接触到字母在三格中不同位置的书写,因此这一课需要让学生掌握字母在拼音格中的正确书写规则。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拼音书写规则,我编了一句口诀让学生牢记,“上格下格住一半,中格住住满。”并通过i、ü和y的书写为学生讲解并强调这一规则。在学生练写时发现部分学生在书写y时,第一笔收笔没有写到中格底下的第三条线上,发现这一情况后,我再次强调了“中格住满”的意思是每一笔都要碰到上下两条线,并及时调整教学,在口诀后面都加上一句补充说明,“上格下格住一半,上下两处不碰线。中格住住满,每笔都到线。”,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口诀去检查自己的字母书写,再次书写时问题明显少了很多。
三、动一动更静心
一、知识与能力
1.解读生字,积累新词。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
3.明确文章的主旨,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强烈的对比效果,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确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关注生态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阐明的观点。
2.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借助强烈的对比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讲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使用】
收音机、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鸟鸣音乐)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聆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如果在这样的音乐声中开始我们一天的学习,感觉如何?
(舒适、惬意……)
我们今天居住的城市里,还能听到这种天籁之音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今天,让我们从中国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的随笔《都市精灵》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形象
1.自学生字,解读新词。
2.“精灵”在神话传说中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请说说文中的“精灵”指的是什么?作者写了哪些“精灵”?
明确:城市中的小动物。喜鹊、松鼠、红嘴鸥、鸽子……
3.画出文中有关“精灵”的描写,试着体会其形象给你带来的感受,并体会作者蕴含在这些描写中的情感。
明确:活泼、可爱、充满生机。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探讨主旨
1.文章的第10段写道,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都市动物。文中的哪些大都市拥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作者对拥有都市动物的城市持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
明确:昆明的红嘴鸥、上海的鸽子、旧金山的海鸟和海兽。羡慕、佩服。
2.北京有哪些小动物?有没有标志性的动物?为此作者持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作者为什么会觉得“非常可惜”?
明确:麻雀、老鸹、燕子……没有。觉得非常可惜。老鸹曾经是北京的一景,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人们不懂得保护动物,爱惜环境,老鸹、麻雀、燕子等动物越来越少,已经成不了景致。
3.作者对北京所持的态度与作者对昆明、上海、旧金山所持的态度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作者对不同城市所持的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对比。渴望人与鸟、鱼、兽能和睦相处。
4.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课文中的原句)希望人与动物能够和谐共处。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组织学生找出并朗读能表现动物可爱,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的语句,并抓住关键词加以分析,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预设:
(1)第1段中连续使用“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三个句式一样的短语表现鸟儿的欢乐和活跃,充分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第9段中“漫步,白白胖胖,小胖手”描绘了孩子和鸽子的憨厚活泼,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画卷。
说明这些城市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高,生活环境质量优。
2.组织学生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体现人与动物不能和谐相处的语句,并抓住关键词加以分析,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预设:
(1)第4段中“忙碌的大城市”暗示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鸟儿失去自己的家园。
(2)第4段中“居高临下”原意是处于有利位置。在文中表明鸟在城市里已没有自己的安身之所。
说明这些城市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低,生活环境质量差。
五、延伸拓展,主题升华
“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人类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存环境”,与鸟、鱼、兽友好相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六、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看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鸟、兽、鱼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学习本课后,希望我们所有同学身体力行,做一个真正的“与狼共舞”者。仅有人类的社会不可能称为和谐的社会,只有人类与山川万物真正实现了和平共处才是真正的和谐。
【板书设计】
都市精灵
和谐共处
喜鹊 活泼 可爱 红嘴鸥
松鼠 鸽子
麻雀 海兽
燕子 海鸟
老鸹 非常可惜 羡慕 佩服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竹溪县实验中学)
1.“遵路——入境——悟神”。这是教案设计思路中最基本的思路,即沿着作者著文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从感知理解课文到寻觅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课文思想意蕴,再到体味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进而探求语言运用的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 诗中所说的“路”,指的就是作者著文的思路;“境”指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则指的是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叶老诗中提到的既是阅读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它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需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桥》一文作者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一路展开,顺流而下的。我们在设计思路上首先应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循路而行。这就要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一步一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从读懂开头写山洪暴发,烘托险恶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为故事发展作铺垫,到读懂一座毫不起眼的窄窄的小木桥在洪水泛滥成灾、村民面临死亡威胁时成了大家逃生的唯一路径,为下文老支书舍己救人的展开埋下伏笔。再从读懂老支书在千钧一发、生死抉择面前处惊不变、临危不惧,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取群众的生命,到读懂最后通过亲人的祭奠,交代牺牲了的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再次感受老支书舍小家、救大家的崇高精神。文章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作者思维活动与语言活动的结果。遵循作者行文思路,才能了解作者的思維与语言活动,这大概就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意向所指。
而在“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阶段,设计思路则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寻觅作者的心路,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就需要通过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读、理解进入情感体验。如,设计思路中,可以把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结尾(祭奠)部分。祭奠是文章主题的自然延伸,除了再次凸现老支书的崇高品格和牺牲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外,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壮和凄美的色彩以及对老支书的无尽哀思。这样的收束,使得课堂教学掀起了又一次高潮,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并从这里真正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在脑海中展示出文章情境,在心灵深处唤起感情共鸣,从而走向了作者,自然就“入其境,感其情”了。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境始于亲”。
至于“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并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形成良好语感”所明确要求的。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往往具有潜伏性,作者把它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的运用去咬文嚼字、去感受、去领悟。如,第15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第20自然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个自然段里都有“吼道”,但是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意味却全然不同。前面一个“吼”字,凸现了老支书严以律己、不徇私情、先人后己、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境界,令人震撼,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而后一个“吼”字,则真实、形象地表现了老支书的父爱是那么强烈,把儿子的安危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动。这是文章谱写出来的感人乐曲,也是人文价值的精彩一幕,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理解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把握它们的显中之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领悟作者运笔的匠心和文章的精神韵致。
2.扣文眼,抓文章关键。扣住文眼,抓文章关键,从关键处入手,一路走下去,这种设计思路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桥”既是课题,又是文眼。以“桥”为题,表明故事所有情节的发生必然都与“桥”有关,“桥”必然和整个故事有着某种内在的紧密联系,必然对表现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扣住“桥”字,一路挖掘下去,进而认识文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以及老支书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把“窄窄的木桥”变成全村乡亲得以逃生的“生命之桥”所蕴涵的生动内容和深刻意义。读懂这座小木桥怎样成为挖掘故事题材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和意义的点睛之笔,看到“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昆仑山似的高大巍峨形象,并了解这种文章的表达方法不是对“桥”进行具体的实写,而是通过“桥”暗示出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比较含蓄,需要经过揣摩、分析,才能弄清题旨。这样就帮助学生形成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从中感悟“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桥”这个文眼所要点明的要旨。
3.抓重点,突出课文主题。这一设计思路就是把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串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教材中一般对教学重点都有提示,这为我们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因此,设计思路可以凭借这一点从重点突破,深入开掘。《桥》一文被安排在第四组,开头有这样的提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提示中“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正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抓重点基本上就要抓这些地方。设计教学思路时,应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文中老支书的人物外貌变化与语言动作的描写,再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把这些阅读重点串到思路上去,就显得比较清晰、集中了。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文中老支书在小木桥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被他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与此同时也应帮助学生认知文中多处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于以烘托环境充分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科所)♦
作者简介: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主编了《小学语文阅读扩展读本》等数套学生课外读物,主持过多项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责任编辑 徐纯军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芜湖也有很多山,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形态不一,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果皮会被扯开(边讲课边进行演示,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用手演示)。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知识细化,学生一目了然,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擦去背斜顶部,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师:各位请看,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而成为山地,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如课本图49,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 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 知识目标
①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②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③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④区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⑤区别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⑥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⑦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 能力目标
①运用图解方法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亲子之间在遗传学上的因果关系,养成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拒绝迷信,崇尚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等位基因等概念;②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③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难点
①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②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概念,基因、性状、基因型、表现型、显隐性基因、显隐性性状等概念还是有一定的生疏。需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区别来获得学习预测亲代和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基础。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中让学生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这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而理性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来引导。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难点之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最后能够运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第二课时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引导学生明确并加强要求掌握的概念,接下来通过探究活动,设立问题情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思考中掌握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
五、教学简要过程
1.知识点的梳理
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知识梳理,思考后对知识梳理进行补充。明确哪些概念需要掌握,并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师生互动: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纠错,师生总结(6分钟)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控制生物体的( )
(2)若成对的基因是不同的基因,称为( )基因。如A和a。
(3)在等位基因中能得到表现的基因叫 ( )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 ),而作用被掩盖的基因为( )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 )。
(4)基因型和表现型
有耳垂和无耳垂属于( )型。基因组成,如AA或Aa或aa叫( )型。
(5)体细胞中染色体( ){填“成对”或者“成单”}存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 ) {填“加倍”或者“减半”} 。
2.有关配子的计算问题
学会人体产生配子的概率问题的计算,通过1个相关问题的设置,来巩固提高同学对这部分的知识点的掌握。提问学生,发现不足,其他学生纠错。(4分钟)
3.探究单双眼皮的遗传是否有一定规律性
通过同学们汇报自己以及父母亲有单眼皮或有双眼皮的现象,同学会汇报出好几种可能的表现型。当有同学汇报出父母亲有双眼皮,而自己有单眼皮时,提出双眼皮基因可能是隐性基因吗?然后再预测双眼皮的父母亲的基因型,最后师生一起书写出遗传图解。写完遗传图解后让学生自己上台到黑板写出另一种表现型的遗传图解,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来纠正。目的在于提高同学对遗传的理解以及遗传图解书写的注意事项(要求比初中适当提升),(时间12到15分钟)
4.应用以及能力提升
非洲白化病人遭到迫害,目的在于引导同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高同学们生物科学素养。 有关白化病的计算题目,目的在于加强同学们对于“预测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训练。(时间10到13分钟)
(1)应用。例题1:白化病( 白化病和表现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设A基因控制表现正常, a基因控制白化病)该题中基因型AA、 Aa 、 aa的表现型分别是:( )( )( )。如果父母亲都为白化病,则其子女的表现型为( )
(2)能力提升。例题2:有对夫妇表现正常,但是该夫妇各自的母亲都是白化病(aa)。
①该夫妇的基因型是( )和( )?②现在请问他们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③很幸运他们生下一个表现正常(没白化病)的孩子,请问该孩子是AA的概率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1)概念(基因 性状 基因型 表现型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2)配子的形成
【yw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yw教案11-03
拼音《yw》教学及教学反思05-28
《公输》教案设计-教学教案12-18
语文教案-《五彩池》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1-14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
《谈骨气》教案设计-教学教案01-30
《贴鼻子》作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09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7
《想北平》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10-06
《马来的雨》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