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5月20日 作者:杨春霞、杨军

【小 中 大】

文章关键词: 经济发展问题 水源生态林地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设施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平原可开发利用林地面积约5万亩,现己开发1.2万亩。当前,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经济效益怎样,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到我县林地资源大镇接山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接山镇是我县最大的生态林基地,拥有涵养水源生态林地1万亩,其中己郁闭林地3000亩。该镇自2005年发展林下经济以来,现己形成“林菌”、“林禽”两种林下经济模式。其中,“林菌”模式占地240亩,建有晾棚120个,涉及农户20户,发展品种有木耳、平菇和香菇等食用菌;“林禽”模式占地10亩,主要以养鸡为主,共养6000只。以2009年市场价格测算,“林菌”模式每亩每年收益1万元左右,全年预计收入240万元;“林禽”模式每亩每年收益9万元,全年预计收入90万元。2009年,该镇林下经济预计收入330万元。这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存在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以接山镇为例,全县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

(二)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仅有“林菌”和“林禽”两种模式,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林地属于涵养水源的生态林,主要集中在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四)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五)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以接山镇“林菌”模式为例,因没有菌棒生产企业,各农户均自行制作与扩繁,不仅菌棒成本高,而且质量无保证。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因缺乏行业协会组织,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三、对策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接山镇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5点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要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林菌”模式,即在林下建晾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规模饲养肉牛、奶牛、野兔等畜类。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种植各类蔬菜。

(四)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要搞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各乡镇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县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县银政部门要创新担保形式,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三要搞好市场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2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然而,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扩大和出口拉动, 国内消费份额过低,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不协调,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本世纪以来, 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投资增长过快, 投资率不断上升, 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增长方式难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1979~2007年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快速扩张, 其中资本形成总额和外贸拉动GDP的百分点逐年加大, 国内最终消费逐年减少, 近十年来更是迅速下降。从横向比较, 我国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 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 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 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11月为应对金融危机, 大力增加投资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第一选择, 我国迅速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 过度投资和内需不足正在催生经济泡沫, 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引起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 特别是房地产泡沫, 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和财富, 形成经济隐患。国际经验表明, 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同时, 我国经济的增长高度依靠国际市场, 对外贸易占经济的比重较高,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 使得我国经济难以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 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 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 投资、消费和出口严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必须对其结构占比加以调整。

二、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 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 等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干。近年来, 我国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以投资扩大外延为主拉动经济发展, 投资主要向第二产业和垄断行业积聚, 农业发展落后,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形成经济结构不合理。

从农业来看, 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 农业生产率低, 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而且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 进一步制约着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工业来看, 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 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 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 1978~2008年的30年间,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50.7%, 超过了一半。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产品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而一般技术水平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失衡亟待解决。

从服务业来看, 目前我国服务业还比较薄弱, 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难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内容的需要。目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 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服务业不发达, 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 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另外, 服务业是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部门, 但由于其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 所以也就难以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4, 000美元, 需求结构正面临深刻变化, 客观上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增强经济增长后劲。总之,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 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 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

三、粗暴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达极限

虽然我国资源总量较大, 但就人均水平而言,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国家, 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草原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14%和32%, 因此, 经济快速增长与国内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 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 如果以增量资本产出率衡量, 我国从1995年至2009年的15年里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为4, 即每增加1元国民生产总值需要4元投资, 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 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总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 资源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耗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 为了经济增长, 不惜滥采、滥伐、滥垦, 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 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高排放、高污染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目前,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而且,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2010年的坎昆会议就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召开的, 我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中国的工业化迟早会因为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走到尽头, 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战略也迟早会因为环境和资源成本的提高而失去支撑, 因此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不仅已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而且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经济高速增长并未惠及人民, 反而促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不可否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现象。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比重为2.44∶1.12∶1, 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 劳动与资本、政府之间的分配比例也不合理:居民收入占总收入过低, 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未来消费增长前景堪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从1997年到2007年,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 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由30.8%下降到23.7%, 企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 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95%上升到20.57%。同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 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 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 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761元, 收入比为3.53:1,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 中国仍有4, 00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所以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正是由于农民收入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使得农民的人口数与其所占消费份额极不相称, 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滞销更制约了农村需求无法扩大, 加重了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矛盾。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在2007年已高达0.4725, 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资料, 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 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的人口占收入或消费份额的50%。以非法收入暴富的群体, 在财富占有和生活消费上出现了两极分化, 剥夺了本应由广大普通民众享有的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将对市场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如果更多的公众无法从改革中获得收益, 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阻力, 因而分配不公, 贫富悬殊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有资料表明, 2009年涉及农民工争议的劳资争议案达60万件。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平衡, 已经对经济发展形成负面影响,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社会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快速发展。

五、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不足,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 20世纪以来,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 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但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严重不足, 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中国经济增长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只有39%, 而创新型国家高达70%以上, 技术进步的脚步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进程, 也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据统计, 我国的发明专利是韩国的1/4, 是日本和美国的1/30, 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 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虽然我们能够实现登月, 很快就会探测火星, 但总的技术水平较低, 创新能力不足, 基本上处于模仿和“拿来”阶段。我国许多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纵观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 多数工业行业的建立和新产品的生产, 大都是通过引进成套设备进口实现的, 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大。因此, 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的科技自主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停留在口号上, 而没有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 没有形成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同时, 科技投入仍然不足,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不少企业目光短浅, 创新动力不足, 尤其对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科技创新较为敏感, 目前我国只有1/4的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 而发达国家企业普遍在3%~5%之间。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 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和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有待加强。科学技术决定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 显然, 缺乏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维持下去。

总之,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到了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

参考文献

[1]张素芳.从政府主导转换为市场主导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J].江汉论坛, 2010.8.

[2]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1.

[3]马建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3.

庭院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篇3

【关键词】庭院经济;问题;建议

1 庭院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机制不健全

庭院经济领导机构不健全,缺乏政策指导和实施方案。部分县(市)对庭院经济促农增收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别县(市)建立了庭院经济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庭院经济设施方案,但大部分县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户参与庭院经济的开发工作。

1.2 缺乏科学布局

庭院经济中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布局。一是农民群众自发的庭院经济活动随意性大,中长期发展策略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科学布局,整体管理处于落后水平。二是地区间、农户间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1.3 发展水平偏低

庭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品开发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档次较低,缺乏增收潜力。总的来看,大部分农村发展庭院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大多农户庭院经济还在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简单经营、初级加工状态,规模小、效益低,庭院经济的组合发展优势还未发挥。其次,品种单一、数量小、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种植养殖还是传统型、大路货为主,稀有品种、反季节种植很少,品种单调,特点不突出,效益低下。除养鸡、鸭、牛、羊外,庭院养殖其它品种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抵御市场风险。

1.4 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不足

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市场经济意识差、销售渠道不畅。庭院经济是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经济力量薄弱,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供销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整,服务不到位。

2 发展庭院经济的建议

2.1 明确责任,各单位分工合作,加强领导职能

一是明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发展庭院经济的牵头部门和引领、扶持、服务的地位。二是各县市党委、政府尽快出台进一步培育发展庭院经济的意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把培育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内容,抓好落实。县、乡、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有专人负责,形成高位强势推动之势。实现特克斯县庭院经济2012年增收40元、2013年增收60元目标。

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搞好服务

鼓励农民根据自家特点,灵活多样,大力发展短、平、快高效优质项目,在发展策略上做到“品种、质量、数量、技术”四个超前。传统项目上档次,优势项目上规模,技术项目上水平,以点带面,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庭院经济规模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强化庭院经济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庭院经济带动型农户的资金技术扶持、经营管理培训、市场信息的服务,为发展庭院经济创造良好的空间。

2.3 配套实施,同步发展

随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带动农户庭院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结合安居工程、移民工程、牧民定居工程及扶贫开发、沼气等项目实施,捆绑使用资金。使农户庭院建设起点高、设施全、功能配套,为加快庭院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太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4

去年是“太原招商旅游年暨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太原市委、市政府通过这次大型系列活动,不仅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而且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以“唐风晋韵,名都太原”为主题的品牌形象已经在全国叫响;以晋祠为龙头的太原景区建设和基础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太原为核心的辐射全省的“三小时旅游经济圈”已经形成;以“太原国际面食节”为载体的节庆活动形成了规模;太原旅游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产业,建设旅游强市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太原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建设旅游强市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太原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建设旅游强市的任务十分艰巨。现就太原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 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太原旅游业发展现状:

太原旅游发展,在新的一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

(1)、太原周边城市密集,旅游消费人群庞大,潜力无限。

全国、全省大环境将对太原市旅游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上到下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许多民间投资由过去的传统行业转向旅游业,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二是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用于旅游消费的支出将逐年增多;三是国家“春节”、“五一”、“国庆”长假政策的执行,居民休闲时间增多,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经济运行机制,吸引更多外商来内地投资旅游业,吸引更多客源来并旅游观光;五是山西省正在进行行业结构调整,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鼓励太原市在核心景区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对太原市旅游业发展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优先支持,这些都为太原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历史美和人文美,是太原旅游最大的卖点。

太原素有“锦绣太原城”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寺观祠庙、古遗址、石窟造像、名人故里和故居、名人陵墓等人文旅游资源80多处;历史名山、河流和湖泊、泉水、溶洞、森林、避暑地等自然旅游资源40多处;旅游博览与会展设施、公共休闲园林设施、瞻仰纪念类设施、旅游购物设施、旅游娱乐健身和艺术表演设施等社会旅游资源 100多处。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市留下众多名胜古迹,拥有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晋阳古城遗址、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永祚寺、纯阳官、崇善寺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处,在全省位居前列。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为太原市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随着大运高速公路的建成,太原作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贯通山西南北的大运高速公路通车在即,太原市作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太原是通往晋北、晋南、晋东、晋西的枢纽,与省内各大旅游区具有关联作用。2002年已开通国内航线46条,飞往香港、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铁

路运输四通八达,是石太、南北同蒲、京原、太焦、太古兰等6条铁路干线的中枢;有4条高速公路连接省内外,大运公路纵贯全市、太茅、太汾、石太等8条公路干线,以太原为中心横贯全省向四周辐射,通往省内各大旅游景区;市内交通方便快捷,通往市内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市话11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71万户),占全省的30.5%。全市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 144家,占全省的 44.31%;旅游星级饭店 66家,占全省的30.28%。交通通讯食宿设施日趋完善,为太原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旅游业存在有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除了晋祠——天龙山景区较为成熟之外,其他景区根本没有形成规模。

旅游产品长期处于浅层次开发,品牌产品单一。晋祠—天龙山景区刚刚具备一定规模;双塔文化旅游区尚无影响;尖草坪傅山文化旅游区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其他清徐葡萄沟、阳曲黄土风情仅仅停留在季节性旅游的状态。太原旅游品牌,缺乏新的热点产品牵引客源市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开发限于旅游资源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少,购物环境差,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比较落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缺乏一个统一的旅游协调机构,政出多门,管理不到位。

市级旅游宏观管理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县(市、区)旅游管理部门不健全,除尖草坪、阳曲、晋源区外,其余区县没有完善的旅游管理和监督机构,机制和法制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宏观监控力度不够,缺乏发展大旅游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合力。旅游行政管理工作、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和景区(点)管理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文物、宗教、城建、园林、林业、规划、土地、国土、环保、公安、工商、计划、财政等部门,缺乏综合协调机构,整体上呈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并存的局面,相互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3)旅行社业小、散、弱,旅游人力资源匮乏,缺乏竞争力。

全市旅行社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全市131家国内旅行社,注册资金仅7753万元,按照注册资金100万、40万、30万分类,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40家,小型企业67家,一年营业额千万元的仅一家,500-1000万元的6家,有20-30家旅行社年营业额仅几十万元。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形不成集团,难以跟市外和境外旅行社进行竞争,不能适应大旅游的需要。旅游星级饭店虽评定了星级,但按照星级标准进行管理仍然不够。缺少高层次管理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影响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和旅游形象的形成。

(4)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品牌促销后劲乏力。

近年来,尽管全市对旅游业的投入在逐渐加大,但与周边城市、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太原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多,2001、2002年在旅游基础建设上投资仅476万元,其中省计委补助175万元,我市自筹301万元,2001年在全省排第八位,2002年排第九位,分别占全省投资的4.8%和2.56%。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形成集聚优势,直接影响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业发展缺乏后劲。

(5)产业政策滞后,环境污染严重,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无法进入。

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市外、境外投资太原旅游少,市内旅游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高级人才、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引不进来。二是品牌意识不强,旅游宣传促销薄弱。硬环境方面,水资源短缺,环境重度污染,景区周边的采煤采石严重影响到景观质量。部分区域环境污染大大削弱了旅游资源和其他优势的发挥,旅游线路网络构建不够,大交通在建,小交通待建,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难以形

成联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旅游大格局。

二、做强做大太原旅游业的对策:

根据我们的优势,总结我们的不足,我们认为太原旅游今后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1)要将尽快着手成立“太原市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分管副书记、副市长等担任副主任。成员由文物、旅游、水利、林业、园林、文化、宗教、宣传、外事、公安、财政、税务、城建、规划、交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建议太原市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设在太原市旅游局。这样可以把旅游发展纳入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发展的重点战略、纳入各部门支持的重点项目、纳入全社会重点扶持的主要产业,彻底改变现在的只有旅游局一家“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将旅游发展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投入。

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旅游产品促销、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学术研讨、影视剧创作、支持旅游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各县区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旅游事业发展。鼓励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积极推荐股份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市场化融资方式。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政府间投资、国际金融机构优惠贷款开发旅游项目,壮大旅游企业。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可以通过出让、租赁、拍卖等有偿方式使旅游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旅游企业用水一律视同商业企业用水定价。对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举办的旅游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3)全面进行体制创新,将傅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全省旅游经济特区。

尖草坪西山一带,是明末清初文化大师傅山先生的故里,至今留有窦大夫祠、西村、多福寺、净因寺等众多人文遗迹。此外,随着汾河二库的建成,西山一带呈现出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此地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管辖区分属尖草坪、万柏林、阳曲县、汾河二库管委会等不同的地区和部门,造成开发分散,资源浪费。建议由太原市旅游局牵头成立“太原市傅山文化旅游区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统一进行市场运作,使之尽快成为太原乃至山西旅游发展的特区。

(4)深入挖掘晋祠景区的文化内涵,将晋祠建设成为博物馆式的大景区。

晋祠,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拥有历朝历代众多文物遗存,是享誉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充分运用国际间政府的资金支持,开展学术研讨,出版系列文化研究精品,举办文物精品展览,与强势媒体合作,拍摄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大型电视剧,提高晋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晋祠建设成为博物馆式的大景区。

(5)全市旅游景区要从每年门票收入中安排不低于百分之十的费用,用于旅游宣传。

配备专用的旅游大篷车,成立太原市旅游记者协会,突破传统的宣传促销模式,以“五个一”形象工程为龙头,绘就太原旅游文化的大手笔。在宣传促销渠道上,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太原的知名度。加强与外省市旅游资料交流,与全国各地特别是主要旅游城市电视台之间进行旅游专题电视片的交流。在全国主要的新闻媒体上刊登或播发太原旅游资源宣传资料,扩大太原在全国的影响。在国际上加强宣传促销,特别加大在日本、美国等地的宣传促销力度。

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今后要重点做好太原旅游营销的“五个一”形象工程。即:制

定一个完善合理的旅游规划:出版一系列以“唐风晋韵,名都太原”为主题的图书作品;举办好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太原面食节”;与海内外强势媒体合作拍摄一系列介绍太原历史文化的专题片;拍摄一部反映太原历史文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6)进行体制创新,将晋源区人民政府整体改制为晋源风景区人民政府,做强做大晋祠旅游龙头产业。

晋祠,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但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周边私挖乱采的小煤矿、小石场屡禁不止,景区周围的农民骗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晋祠的发展。为了统一管理,调动方方面面的因素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开发,结合外地龙头景区开发的先进经验,建议将晋源区人民政府整体改制为晋源风景区人民政府。这样既可以实施属地化管理,又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因素,做强做大太原旅游产业。

(7)各县区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成立旅游管理机构。太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事业前景广阔,为了充分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真正造福人民,建议在各县区成立相应的旅游管理机构,确定一名副区(县)长分管此项工作,把旅游事业发展纳入各县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8)尽快成立“太原市旅游节庆活动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和指导假日节庆旅游工作。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以及其他节庆日,已经成了旅游市场的火爆点和井喷期,另外,举办旅游特色节庆活动,是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文化快餐。为了加强对节庆旅游市场的管理,促进太原旅游节庆活动朝着安全、祥和、文明、健康的方向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太原市旅游节庆活动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拨出专项经费,实施统一管理。节庆办可以附设在太原市旅游局。

(9)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全面构建旅游发展大格局。根据太原市“十五”计划纲要和《山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实施《太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旅游景点较为集中的晋源区、清徐县、尖草坪区、阳曲县和主要景区都要根据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分别制定出本区域内旅游业发展规划,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落到实处,争取使区域旅游业在“十五”后期有一个较大发展。

(10)加快旅游精品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法规,深度开发旅游资源,重点搞好11个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

1、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项目;

2、太原市黄河九龙生态旅游风景区;

3、古唐文化生态园;

4、晋阳山庄国际旅游度假村;

5、清徐葡峰山庄风景开发区;

6、太原双塔和城区文物旅游风景区;

7、阳光shopping mall项目;

8、太原市傅山文化旅游区一期工程;

9、悬泉寺风景旅游区;

10、云顶山景区森林旅游区;

11、太原博物馆工程等 通过以上旅游景点、景区及配套服务业的开发建设,分步实施,发展以汾河公园为中心,集文物古迹、园林艺术、自然景观、旅游购物、旅游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及旅游服务业,促进我市旅游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上效益。

(11)加强旅游基础建设,改善旅游基础条件。便捷的交通,是发展旅游的首要条件。要加快建设以太原为核心、辐射全省的三小时旅游交通圈。在大运高速公路即将建成之际,加快太原周边的旅游支线和专线建设,形成旅客能方便到达太原旅游点的交通环境。加大对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交通道路的中英文指示牌,加快旅游车辆的更新换代。优化饭店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市委、市政府要协调省旅游局尽快将旅游饭店的评级认定工作下放到太原市。太原市旅游饭店发展要在规范一、二、三星级饭店的基础上,适度朝前发展,建设1-3处五星级饭店,同时要大力开发特设旅游饭店、民俗饭店和青年旅馆,满足太原旅游蓬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培训中心、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建设的功能。旅游培训中心每年要定期开展旅行社经理培训、景

区人员培训、导游培训、司乘人员培训及其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旅游交通集散中心要合理调度、科学设计市区、市区与各市、外省之间的旅游交通线路,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2)加快旅游城市和旅游城镇体系建设,构建旅游发展的载体。太原市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美和人文美是太原旅游最大的卖点。城市建设要将太原市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统一作为旅游景区来规划,特别是要避免破坏文物、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现象发生。今后城市开发、旧城改造要征求文物旅游部门的意见。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城镇建设的同时,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如晋源区的晋源镇、晋祠镇、金胜乡;阳曲县的青龙镇、东黄水镇;尖草坪的上兰镇;清徐县的徐沟镇、孟封镇、东于镇;古交市的岔口乡;万柏林的神堂沟;迎泽区的郝庄乡;小店区的黄陵乡;杏花岭的西焉乡等保存着大量文物遗存或者具有优美自然风光,这些城镇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要保持和保护好自身的文物资源和自然景观,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铁石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王杰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递升,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但是农业扶持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如何?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那里?需要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等?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

带着这些疑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铁石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希望这次调研能对了解铁石乡经济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本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铁石乡的基本情况

铁石苗族彝族乡位于黔西县东南部,距县城29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共5475户20286人,人均年纯收入2000余元,居住着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6%,幅员面积90.3平方公里,有耕地19035亩;境内无任何矿场资源,无任何企业,是典型的少、边、穷乡镇。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和群众,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主线,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努力,现已实现全乡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电视的“五通”目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组织工作、科技兴农、计划生育、水利工作、畜牧业的发展等工作都有了明显的起色,特别在畜牧业发展规划上前景十分可观。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铁石乡完成了沼气池建设360口,超额完成160口;配合水利局完成在铁石乡实施的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烟水配套等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国土局,抓好农村居民用地报批工作和矿产资源的管理,自2002年来,铁石乡无一起非法采煤、采矿行为;2009年在铁盔山村、墓老坝、米新寨、六棱山等村实施土地开发整理710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任务,完成乡镇用地整体规划;墓老坝村、安乐场村投资31万元人畜饮水工程的申报立项工作。完成投资326.6万元的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投资35万元新修维修索桥、建江公路,钟山至铁石的油路正在建设中。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工作。全乡有黄花基地1个,烤烟基地1个,玉米高产示范基地5个,红高粱基地1个,脱毒马铃薯基地2个,油菜和小麦基地各1个。分别建玉米、水稻、油菜、小麦样板点各6个。

3、畜牧工作。全乡有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种草养羊示范基地4个,养牛基地2个,养猪基地4个。大牲畜存栏3852头(匹),生猪存栏8440头,其中能繁母猪1260头,各类畜禽肉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67%,畜牧总产值达1334.2万元。通过科技兴农、畜牧发展、外出务工收入等途径,实现农户创收,2009年9月启动的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总投资1440万元,项目初步在油沙坡、铁盔山、堰塘寨、米新寨等4个村落成。

4、新农村建设。铁石乡是全县率先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四个试点乡镇之一。全乡危房总计1217户,其中一级1183户,二级34户;县下达2009年全乡危房改造指标共268户,在全乡10个村实施268户“黔西北民居”危房改造扶贫项目工程;目前全部危改主体工程基本竣工,预期春节前可全部移入新居。

三、铁石乡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乡级财政空虚,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村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四、发展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乡,民不富则乡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乡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农产品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打造2009年9月启动的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科技总投资1440万元的扶贫项目,拟建扶持农户500户,采取集中连片的原则,购基础母羊10000只,种公羊500只,人工种植优质牧草10000亩,新建圈舍15000平方米;建良种繁育场一个,购纯种母羊90只,纯种公羊6只,项目投资建成后年增加社会产值1355.65万元,实现利润413.72万元,可解决500多个劳动力人口就业,使500户农户户均增加收入8274.40元,本项目拟算采取“放一还一”的滚动发展方式,逐步向安乐场村、青杠坝村、石垭口村、许家坝村、六棱山村、慕老坝等6个村辐射,力争把全乡建设成为种草养羊大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大力开展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养殖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农副产品,提高竞争力。

(三)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四)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坚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配合上级部门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

总之: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铁石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能够在此探讨农村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深感荣幸。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突出问题。

一、土地问题。

由于小城镇建设、市场开发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二、人才问题。

受近年来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创收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 ”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从农村转移过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并且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问题。

农业耕地总面积数,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市场开发占地已经不足,比较平整的土地减少。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资金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五、增收问题。

目前农民的大部分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剧增,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六、市场问题。

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

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对于提出的以上问题,只是我的一些浅显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能批评指正。

目前,我们白竹坪村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以及新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村应拿出与时俱进、知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村综合建设的新局面和新格局。随着综合建设任务的加重,基层领导的工作要求也要有新的提高,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领导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它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本村居民,我个人提出几点关于本村出现的几点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

1、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民生活与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本,尤其是耕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业对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据我村基本数据显示:10个村民小组,266户,1046人;稻田530亩,旱地228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2亩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我村居民对耕地最基本的需求。这几年农民“土里刨食”根本就不挣钱,还有大量地抛荒现象,土地的重要性看似降低了;其实不然,我在城市常听人说,下岗工人其实比农民都难!为什么呢?因为工人下了岗就什么也没有了,农民还有一

块地,至少不用为吃担心。而我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和部分农民急功近利,只愿挣现钱,对种粮食不发财没劲头,随便种点够吃甚至不种粮食随便买点粮食吃就满足的思想意识,致使我们村大量的土地撂荒和半撂荒,没考虑到土地的综合利用,使其充分创造更高的价值。

2、人才问题

在政府部门和农村中,很多人思想观念陈旧,对人才认识不清,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才是人才,从而忽略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合理利用,导致我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年轻力壮的实用人才,村里面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他们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性格又保守,不敢有丝毫的冒险和开创精神,所以始终保持着只要能自给就能满足的消极意识,从而抑制了我村的农业生产和综合发展。我村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他们许多是由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在我们村中像这样的老人大部分是文盲,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进行人格与道德上的培养。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上的辅导与心理上的沟通,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有的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记得有一次,我问我一个侄儿,不读书了能干什么?他今年十

七岁,刚读完高中,准备辍学。他想了很久后回答我:不知道。我说要我告诉你吗?他点点头,我说像你们这样大的孩子不读书了走向社会,只适合做一件事,那就是上网玩游戏。他听了默然不答。

3、基础设施问题

虽然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在附近毗邻的几个村庄横向比中,略占优势,不过我们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和教育都待进一步加强。村里1个村民小组因农户均已搬迁,未通电和公路外,其他小组均已完成简易公路的修通,村部和卫生室均无,特别是照明,通往农户家中的全是分股线,变压器也是农电员私人购买,因此村民用电价格颇高(1.2元每度),每块农家电表每月另加2度电损,村民意见很大,负担较重,80%的村民居住的仍是上百年破乱不堪的旧木房,其中危房57户。饮水也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90%的村民依旧直接与家畜同饮河水,由于村中日常生活垃圾的增加和上游水质的污染,村民还在饮用此水,已严重损害村民健康。

4、资金问题

以前,我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是以讨要的方式,从上面各单位部门要一点资金,来逐步完善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我们村在修建村部和卫生室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无法落实,工不能停,建设资金又无处可得,现任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行。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呢?那就是农民创收,为了实现农民创收,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就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

基础。当前我村农户大部分没有过多的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并且受金融机构政策的限制,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贷款,从而压抑了群众搞规模生产和养殖的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5、增收问题

现在,整个农业生产形势已经由自给和半自给转向于商品生产为主,而我村居民土地经营规模由小,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又相对困难,独立完成生产过程又不经济,致使我村的大部分村民收入,都依靠着外出务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从事着低收入、高风险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所以他们无法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从而长时间的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很多在外务工人员都频繁的更换工种和工作场地。更有甚者是,出门三月,无获而归;真是误时、误地、误事、误人。

6、市场问题

我村老百姓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搏,分散经营农户无论是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场建设体系滞后,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老百姓卖难、买难问题相当突出,市场机制在我们村的作用,几乎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和效益。

7、法制教育问题

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一些外来的犯罪分子,利用我们村里的老人和妇女,没有见识的弱点,不择手段诈骗钱财,偷鸡摸狗。一些失学少年三五成群、邀朋搭伙,白天泡在网吧,夜晚四处行窃,盗取钱财。还有部分青壮年无心务农,整天打麻将、扳砣子赌博,买六合彩,只想一夜暴富,好不容易打工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家里不搞建设,老人不服养老,儿女不交学费,最终将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双手送人;以上这些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我们村的治安秩序,伤害了我村正常的社会风气。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7

1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森林的覆盖面积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人们亲切的称森林为大自然的肺, 因其自身具备了较强的空气净化功能, 不仅能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 还能释放较多的氧气。在抑制自然灾害上也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如洪水、泥石流等破坏性较强的地质灾害发生时, 树木可以起到很好的拦截保护作用。同时, 森林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 还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 由此可见, 林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 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 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 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 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 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 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 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 因此, 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 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 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 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 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 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 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 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与此同时, 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 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 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 所以, 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 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 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 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 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 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 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 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 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 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 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 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 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 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 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所以, 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 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 必须不断加强。过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 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 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 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 加强企业管理, 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 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 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 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 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 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 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 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 加大理财力度, 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5结论

林业做为我们的自然屏障, 时时刻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新鲜的氧气和保护, 但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无节制的大肆开采, 致使我们生活环境和气候日渐恶劣, 并且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显得更加的手足无措。因此, 合理的开展林业的经济是有效的缓解这些现象的重要手段, 我们必须丰富林业发展的结构形式, 并带动林业相关的副产品的发展, 形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方的共赢局面, 同时也要加强林业经济相关人才的培养, 并注重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 加强监管力度, 实现合理开采、合理种植的模式带动林业经济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 以便于更好更快的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伟大构想。

参考文献

[1]李开政.当前我国发展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之友, 2010 (5) .

试论新疆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8

关键词 新疆经济 发展 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中央到各地方省市,社会各界对全国最大的行政区一新疆的发展一均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虽然说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无论从经济的总体规模,还是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来看,新疆同其他内陆省份相比较,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疆内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还表现在整体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等方面,同时,疆内各地的社会事业,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凸现出比较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迎接正在扑面而来的大发展高潮,正确认识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促进其今后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就发展经济而言,从新疆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出发,发展一两项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以工业产品为主导的产业,并使其在规模上能够形成左右全同同类产品的能力,进而引导和带领新疆经济全面发展,应该是它结合自身实际的一种最佳选择。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新疆经济主要受地理因素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得疆内各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没有很好地把追求规模经济的因素考虑在总体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进而造成了各地主要围绕自己现有的经济资源,把对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化产业的认识,只是简单等同于如何不断增加本地区工业经济成分,以及如何获取简单经济利益上,这就造成了目前新疆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业经济,首先在规模上因为没有把自己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而使得整体经济在增量上没有形成比较突出的亮点。例如,除番茄制品外,新疆在丌发其拥有的非常丰富的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矿产以及独具特色的农林资源等方面,疆内各地都暴露出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在开发这些资源的过程中,虽然这些资源的总量优势和产业优势都非常明显,但是围绕这些产业发展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具备左右全国市场的能力。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带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如果不能够在行业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那么围绕这个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其上下游产品的可能性就不会在这个地区出现。而这种只强调资源优势、且遍地丌花的发展方式,由于没有把发展具有决定性规模效应的产业思路放在首位,进而使得新疆丰富的经济资源,由于在产业发展上因为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而使得其无论是在发展增量经济方面,还是在提高现有经济的增长质量方面,都没有形成经济学特别强调的最优组合效应。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的确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这并不是说新疆在这方面就完全没有机会,我们知道,随着国家和19个省市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新疆已经把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解决自己身为欠发达地区的主要良方,首选目标就放在了新疆丰富的资源类产品的丌发上,因为资源类产品不仅能够带来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人文环境等实际,千万不能重复一些中西部地区在资源丌发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而且其丌发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固定的用T人数,对于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够产生非常直接的实现意义,因此,它就成为各地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首选突破口。而丌发新疆的资源类产品,一定要立足于新疆各地千差万别的地理、地貌和人文环境等实际,千万不能重复一些中西部地区在资源丌发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众所周知,新疆矿产资源的丌发,一直受制于因地理因素而形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没有形成同资源储藏量相适应的比例,形成了一种比较典型的富资源同弱环境之问的背离。但是尽管如此,一些地区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准许一些企业进行粗放式矿产资源丌发而LI现的诸多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不仅应高度注意,而且还应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制止和纠正。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离不丌必要的资源、区位、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支持外,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非常重要。随着国家和全社会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重视程度的口益提高,新疆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首先要理清楚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只有认识清楚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制定出解决方案,才能够使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化做最大的生产力。虽然疆内各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来实现,但是,如何使社会问题有效解决,同本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是需要各地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过程中高度關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中央和全社会对新疆工作高度关注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再犯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错误。

当新疆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的时候,无论是了解新疆或者是不了解新疆的阶层和人士,都无一例外地把新疆的发展机遇及方式同它的资源、区位优势,做了一次罗列并提出发展建议,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新疆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我们在分析新疆自身资源及区位优势的时候,一方面要真实客观,另外一方面要把对应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可能做的科学合理,并且还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新疆10年后的发展,充其量也就是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而以新疆的发展条件,实际上它还能够走得更远,这就需要各方在规划新疆未来蓝图的时候,一定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以新疆的区位作用而言,过去那种把它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大通道等看法,虽然在今天看来总体上并没有错,但是在如何发挥好这种作用的问题上,我们还需要好好反思,尤其是在它迎来新的机遇的时候。

新疆向西丌放的桥头堡或者大通道功能具体是指:它不仅具有同周边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5400公里,以及一个国家一类口岸、11个二类口岸等对外交流的便利条件,同时它还具备庞大的铁路、公路交通网和各地完备的机场群建没,加之其所处的中亚地区腹地中心的地理位置,这就使得新疆有条件把自己的区位优势及交通能力作为一种资本广为宣传。

虽然新疆对外辐射和联络的条件非常好,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它运用这种条件的能力,却由于过分强调自身存在的单一优势,忽视了把区位优势同整个中亚地区的国际分工相结合,进而使得自己的区位优势,只是服务于对本地区及外地商品的运输与周转,而不是在更大程度上将其用于本地区经济的总体发展。例如,目前新疆利用其大通道作用,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石油,只是简单地转运到内地的做法,充其量发挥的是“资源前端”的基础性作用,而没有将其留在本地区进行深加工,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分工而单纯强调通道作用的做法。尽管这其中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但是新疆自身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是否到位,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再强调,在一个具备了资源与区位双重优势的地区,要想使其作用最大化,只有将二者的力量结合,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应才是最优选择,但是对新疆的区位优势而言,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好。问题主要出在,一个时期以来,它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分丌,而不是在主观上努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拥有并整合好各种资源,是对其进行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够对所具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不能使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而且还会产生诸如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现实生活中资源大省不是经济强省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没有对其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一定在各种诸多的客观原因中排在首位。

上一篇:三分钟演讲-红与黑介绍下一篇:村两委班子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