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论文(推荐7篇)
爱猿
张大千又名张爰,他爱猿性通灵,纵使移家多次,仍有豢养,最多曾畜有十余只。与猿朝夕相处,他懂猿之生态习性,笔下动物题材屡引入画,猿是世界上最有灵性,最有感情,但最怕伤感的动物。先生在即将临盆时,其母亲曾友真曾做一梦,梦见有一长髯老者持一大铜盘送给曾氏,盘中蜷伏着一小黑猿,曾氏接过此物后,老者即倏忽不见。曾氏惊醒后不久,即生先生,故有‚黑猿转世‛之说。
从小不沾荤腥
张大千自幼不沾荤腥味。辛亥革命(1911年)前一年的大热天刚一过,他病倒在床,害了一场几乎使他丢命的伤寒症。当时的他瘦骨嶙峋,加上用药不当,头发大量脱落,更严重的是他两腮发麻,说话不清。因此,他对吃,力求清淡,连香油都不用,生冷更是大忌。后来经一位精通医术的老道开了个单方,将母虎腹中的胎虎切成片,在瓦上用火烘焙,然后捣成粉末,和酒酿冲服。这样竟使少年张大千的病逐渐好转,秃头上生出头发,说话也清楚了。他病愈后,12岁才开始吃荤,以后他对人说:‚我第一次吃的荤肉是老虎肉。‛
百日师爷
20年代初的旧中国匪祸横行,年方18岁的学子张大千在重庆求精中学因入暑假与同学结伴归家途中,在邮亭铺被土匪绑票,土匪令其写家信赎身,结果匪首见其书写工整洒脱,胁迫留下任“师爷”为其书写文告、书信等,其间大千洁身自好,固守本性,不顾性命之虞坚持从《诗学涵英》中学习诗文,百日后经家人的搭救获释。“百日师爷”的奇特经历让张大千对人生、友谊等有了深刻的看法。
戒赌
张大千28岁在上海学会了赌博,在诗钟博戏社,以“打诗谜”的方式聚赌抽头。刚开始大千是偶尔为之,后来越陷越深,有一次被人设下圈套,用家里祖传的无价之宝———王羲之的《曹娥碑帖》抵了赌债。母亲临终之前想看一看这件传家宝,张大千手足无措,欲哭无泪。这件事被好友叶恭绰知晓,叶毅然将自己花重金从别人手中购得的这一珍宝归还张大千。张大千十分感激,他后来在为叶恭绰的书画集作序时,把自己年轻时的这件荒唐事公布于众。朋友们劝他不必再自揭短处,张大千则坚持写进序文,一则让世人知道叶恭绰的高尚品德,二则让世人知道不经一堑不长一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可陷入泥淖。
张大千因为此事,发誓至死不进赌场,也不让家人玩麻将,他还严厉告诫儿孙:‚谁也不准进赌场,进了赌场就不是我张家的人!
敦煌觅食
张大千在敦煌石窟中还发明了许多运用当地食材烹饪的菜。他在敦煌有一个食单,写着这样几道菜: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在敦煌这种贫瘠的地方他能创下这些美食,让人难以想象。这些菜中的一些食材比如鲍鱼、沙丁鱼是他带过去的罐头。而另外一些新鲜的食材比如蘑菇、苜蓿和榆钱、山药则取自当地。敦煌位于沙漠之中,在沙漠里面他竟然能找到鲜蘑菇,这不能说不是奇迹。
关于找蘑菇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张大千住处附近有一片杨树,每年7月这些杨树下都会长出蘑菇,每天可摘一盘。张大千在临离开敦煌的时候特意画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送给了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在地图上张大千详细地标明了野蘑菇的采摘路线和采摘时间,还标明了哪一处的野蘑菇长得最好、口味最佳。这让常书鸿非常感动,说这张图无疑是雪里送炭,是张大千留给敦煌工作人员的一个宝。
张大千与徐雯波
1943年的—天,张大千在家中“大风堂”发闷,迎来了张大千的大女儿心瑞的女同学,徐雯波。1947年,48岁的张大千与18岁的徐雯波正式结婚。大千曾说:“有了学生,就没有了四太太。”1949年12月,他们离开成都时,张大千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只弄到三张机票。此时,徐雯波已为大千育有一女一儿,从一个母亲的私心来说,她完全有理由带自己的孩子走,结果她却狠心抛下自己的一子一女,把机会留给了张大千与第二位夫人黄凝素的三岁女儿心沛。
低价出售名画
张大千一生都视收藏的古字画为珍宝,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给多少钱他也不卖。但1951年张大千却在香港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售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和元代方从义的《武夷山放棹图》三幅无价国宝。而且他不卖给外国人和香港古字画市场,只以最低的价格转让给他的一位朋友。其价格甚至低于香港市场一般的古字画,如《韩熙载夜宴图》只开价2万美金!刻有‚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张大千的这一举动使很多人感到震惊和迷惑。
《韩熙载夜宴图》是张大千于1933年以500两黄金准备在北京定居买房的高价买下的,也是张大千所有藏画中最心爱的,他为什么舍得低价割爱呢?
这个谜底直到张大千逝世后才被披露出来。原来张大千是怕自己寓居海外,万一国宝流失将成千古罪人。于是他决定将画留在大陆。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先以最低的价格转让给一位朋友,不久,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当时任国家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赶赴香港,从张大千那位朋友手中购回这三幅国宝,而且都是原价。
‚千耳毫‛笔情
60年代初,张大千在巴西认识了一位巴西农场主,经他同意,在5000头三岁大的巴西小牛的耳朵里各取一撮牛耳毛,终于获得了一公斤牛耳毛,立即送到日本东京,请日本‚玉川堂‛制成8枝世间少有的毛笔。光加工费就花去700美元。制成后,大千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毕加索,当即送了两只牛耳毛笔。第二个想到的是曾经陪同他到敦煌临摹壁画的书画家谢稚柳,不过谢稚柳的两只毛笔由于邮递原因寄了10年才到谢手上。台湾书画家梁均默,早年曾经觅得过牛耳毛,请日本玉川堂制笔,未能如愿。张大千特地带两枝牛耳笔到台湾相赠,无奈梁均默已经作古,大千感叹不已,乃将两只牛耳毫笔在梁氏墓前焚化,以谢知音。张大千自己留下两支笔,用了20几年,直到1983年去世为止。
六一丝
菜谱里面有一道菜叫六一丝。张大千61岁那一年在日本东京开画展,东京四川饭店有一个名厨叫陈健民,为他特意发明此菜,是用绿豆芽、玉兰苞、金针菇、韭菜黄、芹白、香菜梗6种蔬菜加火腿丝,就是所谓六素一荤,呈红、白、绿、黄四色。这道菜清鲜爽口,张大千十分喜欢。这个六一丝他每次款待嘉客的时候必须上,是他家宴的保留菜品。这个菜我们也可以用很多其他食材来替换,做成多种六一丝。
大千菜单
最负盛名的‚大千食单‛,当推1981年2月20日的一份食单。这是当年元宵节的翌日中午,他在台北摩耶精舍宴请张学良及其夫人赵一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及其夫人,作陪的有国民党元老张群和张群的长子张继正夫妇。这份食单是这样写的:‚辛酉元宵后一日,命家人治具邀汉卿、一荻兄嫂,屏秋副院长及其夫人共进午餐,岳军大兄与其哲嗣夫妇亦惠然莅临,尽半日之欢。是日小园垂丝,海棠盛开,宾主尽欢,汉兄命记食单如下:干贝鸭掌,红油豚蹄,菜苔腊肉,蚝油肚丝,干烧鳇翅,六一汤,葱烧乌参,绍酒火靠笋,干烧明虾,清蒸晚菘,粉蒸牛肉,鱼羹烩面,氽黄瓜肉片,煮元宵,豆泥蒸饺,西瓜盅。‛其中的‚六一汤‛,是张大千61岁那年在日本东京开画展时所创制,用绿豆芽、玉兰苞、金针菇、韭菜黄、芹白、香菜梗加火腿丝做成,所谓‚六素一菜,众星拱月‛,红白两色相映悦目。
席间,宾主谈笑风生,其乐融融。酒足饭饱后,张学良意犹未尽,顺手拿起张大千书写的这份食单说道:‚大千先生,我要收起这份菜单留作纪念,请您题记作跋落个款吧。‛张大千点头微笑,轻轻捋捋胸前长长的美髯,欣然命笔、盖章,并填写了当日摩耶精舍小园垂丝、海棠盛开、宾主尽半日之欢等句。
却说,张学良拿到这份食单竟珍同名贵书画大作,精心设布、精工装裱成手卷,还特意在后半部分留出长达1m多的空白宣纸。不久,张学良就携带手卷去摩耶精舍。张大千展开手卷看了又看,对老友好此珍爱这份食单感动不已,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在手卷留出的空白处画上了一小撮鲜绿的萝卜缨、5只圆润的红萝卜、2棵大白菜,红绿白相间生色,并题了一首意味深长的小诗:‚蔓菔生儿芥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坐清虚府,那许羊来踏菜园。‛最后题道:‚汉兄(张汉卿,即张学良)以爰(张大千又名张爰)所书菜单装成见示,卷有余纸,试涂数笔博笑。壬闰四月十六日。‛张大千的这份食单,就这样居然成了一件书、诗、画合壁生辉的艺术珍品。1992年春上,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张大千回顾展》中,其第83号展品就是这件别开生面的食单手卷。自此,‚大千食单‛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就像张大千的书画作品一样成为人们觅求的珍品。
绘画换油条秘方
1963年,张大千与女儿孙女在香港团聚。张大千用画好了的一张写意画,是一个调皮的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图换了早餐店老板做油条的秘方。并说这是两代人的情谊。
画虎
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孖画老虎很出色,被称为虎公,在网师园居住时曾豢养一只乳虎。早年张大千曾和二哥合作画虎,但经常是二哥画虎,他补景。其实,张大千也能画虎,但他很少画。一次他酒后画的一幅虎啸图流落出去,不少商人登门出高价请他画虎。张大千后悔不迭,因为二哥以画虎享有盛誉,他原是为了二哥一直避讳画虎的。其实二哥也并不因此有什么不高兴,他的那幅虎画二哥倍加称赞,还题了字。但是张大千仍然不能原谅自己,他本来是很爱饮酒的,这次他发了誓:从今以后誓不饮酒,也誓不画虎。‚大千愿受贫和苦,黄金千两不画虎‛果然张大千从此跟饮酒和画虎绝了缘。
、胡子
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遣他。可是,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义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落后,说:‘先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鬃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这时,关公立于云端,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肖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
听完张大千讲的这个故事,众人哑口,从此再也不胡扯胡子的事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家生设宴为他饯行,邀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众宾客也莫名其妙。张大千含笑解释道:‚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一句话引得演堂大笑不已。
众所周之,张大千是个大胡子,胡须铺垂近腹。一次,朋友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你的胡子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搁在里头呢?张大千一愣,回答说:“这……,我也不清楚。没在意这件事,明天告诉你。”晚上,张大千先生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感觉好像不太对;搁在被子里面又感觉不自然。这样折腾了一宿,都觉得不妥。
千秋万岁
“千秋万岁”,就包含了张大千的一段爱情佳话。大年张大千在上海拼搏,结识女画家李秋君,彼此仰慕但一直没能结合,因为当时他已有四个妻妾,认为把李秋君纳为妾实为不尊。张大千一生为李作画无数,相怜一生。1948年,张大千五十岁。九月亦是李秋君五十岁寿辰。在上海的友人和大风堂弟子,倡议为张大千与李秋君合办“百岁大寿”。张大千特别将取两人名字中的一字,亲自制成“千秋万岁”印章赠与李秋君。20世纪80年代初,李秋君去世,张大千更是为其作长篇悼文,说其心丧,十分感人。
大千与戏曲
张大千与孟晓冬也有非常深厚的交往,1967年9月孟晓冬由香港赴台定居,深居简出。孟性格孤傲,流落香港、台湾之后始终不再唱戏。但最后却在香港专门给张大千唱过一次清唱,可见两人交情之深。孟晓冬实际上是梅兰芳的姨太太,最后又嫁给了上海大亨杜月笙。其死后墓碑上书有‚杜母孟太夫人墓‛,就是张大千给她题写的。
一、张大千在其书画艺术中的创新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张大千的画风先后经历数度改变,他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泼墨荷花,墨中有水,水墨交融,被称为“大千荷”。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结构,不论在形式和意境的表现上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充分的发挥了中国笔墨精神,使他在驾驭笔、墨、色、水、纸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并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
张大千除了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和精鉴赏,富收藏及能诗文以外,书法也极有造诣。他的书法师从清末民初的著名书家李瑞清,并以超常的临摹天赋很快掌握了李的书法特点和精神,以至能够逼真地临摹其书作。一次,张大千写了一副对联,拿给善摩李瑞清书迹的李健看,同时开玩笑地说,这是老师所书但未署款。身为李瑞清侄儿,也曾在叔叔身边学了许多年的李健,细细看了起来,竟然分不出其书作的真伪!在李瑞清病重卧床无法写字时,社会上送来的笔单大多由张大千代书。三十年代以后,张大千的书法开始酝酿变化,他参以明代大家黄山谷的笔势,追求拆杈和屋漏痕之妙,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愈发跳荡灵动,清隽奇肆。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场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后人称为“大千体”
二、张大千形成其书画创新的主要因素
张大千的绘画历程,是一临攀,二写生,三创作。即先师古人,再师造化,最後以师己心为的,以求独创为最高宗旨。
1、人生积淀,性情豪放。
张大千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他出生于四川省的书香门第兼官宦世家,但却成了举世闻名的一代画王;他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白面书生,但却被迫“落草为寇”,做了一百天的土匪师爷;他是一个自愿“削发为僧”的沙弥,但却又是一个娶了四位夫人的大丈夫和儿孙满堂的“老祖宗”;他是一个公开宣布已经被枪毙了的中国人,但却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笑嗤胡虏漫披猖”;[1]他一生旅居海外几十年,却坚决乡音不改,并在巴西圣保罗市郊购地建中国式庭院“八德园”;他与二哥张善孖共同兴办“大风堂”画室,培养许多著名弟子,但他却用毕生精力创作书画,仅存世画卷即为三万多幅…纵观张大千的一生,他对艺术的感情十分深挚,他自言:“视艺事有若性命”。接著又从师从造化,行万里路,遍览名山大川,入大千之胸,将天下美景,尽汇笔下。所以大艺术家最高的境界是他直接在宇宙中观照得超形相的美。[2]张大千丰富的人生积淀和生性豪放的性格,是促成其“泼墨泼彩”独特风格的因素之一。
2、临摹名画,熔铸古今。
张大千一向强调“七分人事三分天”。他认为学画必须学习传统,在基础上下功夫非常重要。纵观张大千的学画经历,一生摹古不辍,他从清代石涛入手,一直追踪到明人、宋人、唐人的画迹。由近及远,由粗转细,再由远返近,由细返粗,循环往复,形成笔墨和风格的多变,这种手上的功夫,主要是从临摹得来。以至于他在学习古人方面竟能达到以假乱真之地步,他临摹的石涛画作曾被当时称为上海滩最权威的鉴定大师黄宾虹误以为真,因此有“大千石涛”之称。张大千临摹古人之多,上至南朝梁的张僧繇,下至清代乾隆年间的新罗山人、金农等,时间跨度在1200年左右。如若将他临摹的壁画计算在内,其时间跨度还要长。他临摹壁画最早的为十六国时期,那么时间跨度就达1400年左右,为其他画家所不及。张大千通过两年零七个月敦煌壁画的临习与研究,不但促进了自己独特国画风格的形成,对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价值的遗产也进行了发掘整理,为后世研究敦煌学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3、修养深厚,广结师友。
张大千曾说:“我常言,有些画家舍本逐末,专在技巧上讲求,却不知要回过头来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3]读万卷书、博览名作,使他在创作时具有了渊博的学术修养。他还喜欢广结师友,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取长补短。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他还常告诫其弟子们说:“你们不能只学一门,应广泛地学习,要山水、人物、花鸟都能画,笔墨是融会贯通的,各种画都要学好,这才能成为一个大家。”学无止境、多改以求精进的思想使张大千在一生中总是非常用功,手不释卷,脚不停步,笔不停挥,掌握了绘画中的十八般武艺,不断地突破古人,超越别人,并不断地突破和超越自己,终於成了世界上的一代艺术伟人与巨匠。
4、中西对比,敢于创新。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与西方著名画家毕加索同誉为“分踞中西画坛的巨子”。当年毕加索看张大千临摹的先人画作后说:“我要看你自已的东西”。想不到这句简单的话给张大千以巨大震撼,从此他独辟蹊径,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渐渐形成了自己“泼墨泼彩"独特的风格。此种画法是他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在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上享有盛誉。他除创作泼墨泼彩山水外,另具代表性的还有他那泼彩朱荷墨荷,此种风格主要来源于石涛的“气”和八大山人的“韵”,因他早就掌握八大山人“面”的泼墨形式来发挥水墨,所以他可以让点线面在任意泼洒中奇妙贯通,大面积中有线条,各线条中有色相,墨色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创造出意气飞扬的画风。经过他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张大千的这种艺术创造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三、张大千的书画创新对后世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张大千一生中,在全面继承中国美术博大丰厚遗产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地求新求奇求变,以致於“大千多变,每变必兴”。他在自己不断地达到了一个个新的高度的同时,也弘扬着民族艺术,推动与繁荣着中国美术事业。他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能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技法突破与创新,创造的大泼墨、大泼彩技法如今已被人广泛的应用;其经典大作的问世和高尚的画外修养都不愧为这样的评价说:“国画家能够上承古代美术遗产,兼摄世界美术之长,使国画的技巧境界向上延伸一步的,在今天只有张大千。”
参考文献
[1]林彬.一代画王张大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5.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411
齐白石、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书画的两大主角。然而纵览张大千的一生,他并不像和他齐名的齐白石一样“官运”亨通。齐白石在北平艺专当过教授、当过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他以萝卜白菜锄头农具入画,受到毛泽东的肯定,政府表彰他为“人民艺术家”。
而张大千,除了晚年定居台湾后被国民党当局所重视,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只是一名民间的职业画家,并且后半生云游海外,在大陆音尘迹绝。民国时期画艺高妙者为数众多,为什么张大千不仅能够在生前享有盛名,而且在身后仍然对市场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在传奇中永存
艺术品价值的难以界定,使得市场形成了一种粗略的定价策略,即靠艺术家本人的知名度来界定他的艺术水平。然而生前有名之人不少,如何在身后也继续有名气?
名人是靠故事流传的。民国名人不少,如今最有名气的恐怕应属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著作、抒情诗歌或者花鸟画,而是因为那三角恋情故事。
画家也一样。假如今日问一普通民众,你知道的最著名的画家是谁?答案不是张大千,也不是齐白石,而是唐伯虎。若追问他为什么知道唐伯虎?自然是因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张大千在普通大众间的知名度,很大程度靠的是他的一个个传奇性的故事。他曾被劫为匪,后又出家为僧,生时为灵猴转世,后又在苏州养虎。他在上海拜师,住过颐和园、青城山,后来远走巴西、辗转北美,最终归根台湾。他青年时仿石涛的画骗过了黄宾虹和吴湖帆,他先后有4个妻子和两个情人,还有一个暧昧不清的李秋君。每个故事都具有非常易于传播的传奇性。
张大千性格大气,经常爱做一些轰动的大事,形成新闻故事。在画画上,他最有轰动性的新闻当属1940年代临摹敦煌壁画。这件事当时受到很大的议论,被不少人指为破坏文物。他带着大队人马和家眷,跋涉千里,远走沙漠。这次临摹耗时达两年之久,耗资“五百条黄金”。为了1:1临摹巨幅壁画,他请青海喇嘛秘制大尺幅画布,所费青绿颜料由国民党高层张群派飞机运送。从气魄和规格上相比,同时代书画家顿时逊色不少。即便往前数十年,张大千还在青年时期,就曾为了画画数次登临黄山。第一次登黄山之时,黄山还没有路,他便雇人在前面修路,一边修,一边登山,一边作画。这样的故事,讲起来激动人心,听起来何等气派。
一个个的故事,使得至今人们说起张大千,都有无数的谈资。张大千也成为艺术圈内人人皆知的共同话题,于是他就在这些话题中得以永生。
仗义疏财
张大千的三哥张丽诚经营工商业,所以张大千在大部分时间内生活还算优渥,遂出手大方,为人豪爽,广交朋友。他曾到日本学习一年染织,回国后便拜师海派名家曾熙和李瑞清,以师法石涛为主要面貌。高明的画艺和侠义的性格,使他短时间就能进入上海书画的高级圈子,与黄宾虹、黄君璧等名家成为好友,并且凭借一手好画成为相当有名气的画家,与溥心畬并称为“南张北溥”。他和兄长张善孖共同创立大风堂,广收门人,宾朋满座。与他交好的不仅仅是藏家,连印人、装裱工、造纸者、甚至一些没饭吃的闲人,他都出资出画养着。譬如,印人方介堪为张大千治印,不论其治印数量多寡,每月固定10张小画酬劳。晚年张大千定居台湾,摩耶精舍内日日高朋满座,其中闲杂人等或有偷画的,或有伪造假画偷偷用印的,张大千即便知道,也当做没有看见,意在给其一条生路。
不仅在小财上,即便大笔财物,张大千也不放在心上。1950年代,张大千曾存在门人方召麐处200多张古画,在纽约出售。但因为朝鲜战争在即,美国政府怀疑方召麐在为中共筹款,要对她进行逮捕。方召麐遂将这批画存在美国一位姓楚的医生手里,自己连夜前往伦敦。事情平息之后,这位医生矢口否认曾接受过这些画,警方也无从查证。张大千得知此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方召麐说,“都是身外之物,无妨。”
这种大气与生俱来,别人学也学不会,真是到达了郑板桥“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的辽阔境界。所以连陈巨来这样一个性情古怪的人,在其回忆录《安持人物琐忆》中,对别人都或多或少有讽刺挖苦,但对张大千赞不绝口,一句坏话都没有。至于张大千资助过的香港《大成》杂志,更是对张大千满篇赞誉,几乎说成神人。
张大千的人格魅力在无数的故事中得到重复和强调。我们大致可以理出一个形象来:他有书画天才,在绘画上用功摹古,并且水平高超到可以骗过最高级的鉴定家;他做事大气,为了画画可以做出惊天举动;他的圈子高级,与黄宾虹、黄君璧、吴湖帆、溥心畬等名家为友;他风流有趣,所以艳遇颇多,并且对每一位夫人或情人都重情重义,绝无薄情之举。他朋友众多,门人也多,对待每个人都以恩义为先,一生没有敌人。可以说,张大千的人格魅力是他赢得一生盛名的重要原因。
五百年来一大千
当然,市场买账并不仅仅因为张大千的人格魅力,藏家最看重的还是作品本身。关于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徐悲鸿曾称赞道: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可谓是对张大千的最高赞誉。张大千不仅是五百年来所出的一个奇才,而且更是一个全才。据香港收藏家李典回忆,大风堂大师姐侯碧漪曾对他说起张大千,一脸骄傲的神情:“齐白石怎么和我们老师比,我们老师什么都能画。”
nlc202309021817
张大千的画艺可谓“奇全”。奇者,在于张大千能够在艺术水平上到达很高的程度,不仅师法古人,并且自创一格,他临摹的古画骗过大收藏家吴湖帆,书法也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大千体”,其绘画艺术更是精妙绝伦,并且在人物画和花鸟画的领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全者,在于他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书法无一不精,并且在晚年还独创了极具震撼力的青绿泼彩画法。相比之下,同时代画家大多只擅长一类题材,或者仅有一门绝技,张大千的艺事就显得格外醒目。
就像商品有大众小众之分,艺术品也有。张大千的画在艺术性和市场接受度的融合拿捏上相当精妙。他的线条圆熟优美,但却因生拙趣味的加入,而不流于甜俗;他的画面优美鲜艳,但却因其美学标准直追唐宋而显得高古不凡。他完美地融合了优美和壮美两种美学属性,使得市场接受程度最大化。而他标志性的东西诸如荷花、唐宋仕女、书法则是万变不离其宗,在大量的作品中不断重复,成为了他在艺术界被人牢牢记住的符号。
巨大存世量
张大千除了天分高外,还肯下苦功,他自己认为成功的十之七八在于后天用功,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心苦画,直到溘然长逝之前,还在创作《庐山图》。因而他的作品存世量极多。
存世量,这对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市场没有横空出世的天价,任何一位正常的画家作品价格都合乎冰山原理。也就是在你看到的天价之前,有沉没在水中你看不见的众多低价筹码。作品存世量越多,也就意味着底部低价筹码越多,那么这位画家价格的“冰山”就越高越稳固。另一方面,持有其作品的人越多,在价格方面,市场就越会看涨,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作品贬值。这也是张大千至今不能为市场遗忘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市场上出现的署名张大千的作品仍然远远大于张大千实际的作品数量。张大千作品是假画重灾区,因其画坛地位,他尚在世时便有不少人仿造其假画,所以他不得不每隔5年就换一批印章,并且登报逐出伪造自己假画的门人胡若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香港更是伪造张大千假画的重镇。这些假画的意义就仿佛盗版,一方面侵害了真品买卖双方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作品存世量,对张大千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去国离乡成就世界性大师
如果拿齐白石和张大千走的艺术形象包装道路相比,齐白石是中共塑造的国家性大师,而张大千则将自己打造成世界性的大师。
因为政治原因,1949年以后,张大千便去国离乡,先后旅居印度、巴西、北美,最终叶落归根于台湾。在这三四十年中,张大千先后在巴黎、伦敦、东京、纽约等地举办展览,先是在海外华人圈子中获得认同,后又打开了国际市场。在1961年6月12日张大千给三哥张丽诚的家书中写道:“弟此次在巴黎博物馆展览,颇得好评,可惜目录不能与哥嫂寄回。哥嫂见了,一定是欢喜,你的小兄弟成名世界了。”
在塑造世界性大师形象的方面,他最为出名的新闻,是在巴黎和毕加索见面。虽然只是短短一下午,但在媒体的笔下却成了东西方大师的伟大会晤,那张合影也成为了象征东西方艺术相遇的历史性一刻。
在西方艺术占据主流地位的世界艺坛,毕加索拥有毋庸置疑的大师地位。且不论西方世界如何看待,在东方世界的观念中,这个会晤就代表着张大千与毕加索拥有了同等的艺术地位。而毕加索在会面中拿出自己临摹的中国画作,以及对中国书画艺术的赞誉,也可以解读为国际艺术界肯定了张大千的艺术。张大千的世界性大师的形象开始初步奠定。
更重要的是艺术上的世界性。张大千的泼彩画填补了中国画中融合西方的空白。泼彩画的缘起还有一个故事,张大千的入室弟子方召麐在1950年代末曾受美国抽象艺术大师波洛克的影响,画过一张青绿泼彩山水。张大千看后颇受启发,也开始青绿泼彩的创作。有趣的是,与张大千不画虎类似,方召麐也不再画泼彩。
张大千的泼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抽象画,而是将抽象之技法拿来,营造具有东方禅意的云烟世界。这一点上来看,张大千真正实现了以中学为体的中西融合。泼彩青绿山水一出,张大千创造了一个中国画上从未有过的美学面貌,并且融合了西方最为前卫的抽象艺术,因而他的世界性大师地位也无可厚非。
政坛厚爱,国之重宝
张大千的“生平第一知己”李秋君,在他迎娶四姨太徐雯波时,曾将张大千的手交到徐雯波手中说,此乃国之重宝也。李秋君的话并非“情人眼里出西施”,晚年的张大千选择回归台湾后,真真成为了国民党当局的国宝。
早在1949年之前,张大千就曾与国民党高层交好,张群、张目寒等都是其好友。1949年张大千离开大陆的机票也是通过张群所得。有了国民党当局对于张大千的器重,回到台湾后,他更是如鱼得水,台湾当局不仅拨给他紧邻台北故宫的风景优美之地供他建造摩耶精舍,并且多次嘉奖,颁发中正勋章,连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拜师张大千,行跪拜礼。其时张大千在台湾的展览规格高端,人山人海。连台北历史博物馆为他所出版的大型七卷本画册,其书名为张群所题写,而落款竟是“张群敬题”,一个敬字,可见其大师地位。晚年的张大千,有了政治的保驾护航,国宝级大师地位不可撼动,其作品的市场表现自然是扶摇直上。
门人遍天下
说到宋美龄拜师,不得不提到大风堂门人。张大千一生所收徒弟众多,登记在册者据统计有126人之多。他的门人分为专业画家和以绘画怡情养性之社会名流。在专业画家的筛选上,张大千对其艺事水平要求极高,比如后来成为长安画派领袖的何海霞,以及功力深厚的胡若思、刘力上、俞致贞、田世光、曹大铁、方召麐等。而在以绘画怡情养性之人的门人,张大千则多半选择社会名流,或者利用收徒来制造一些新闻故事。比如收女弟子叶名佩,只是听她弹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时收郁氏五姐妹为大风堂女弟子,时人称之为“五美拜师”,传为画坛盛事,轰动一时。
大风堂诸多门人遍布各地,不仅受张大千指点教习,也为张大千办事,卖画、联系展览、宣传其艺术。譬如1949年去国离乡后,张大千就曾多次写信给香港门人方召麐,请她帮自己在香港卖画,并且向四川老家寄送奶粉、原子锅等稀缺物品。126位门人在张大千离开大陆后,俨然成为他影响力的辐射点,并且通过这些门人的社会关系影响到更多的人,诸多大风堂再传弟子、私淑弟子成为了张大千和大风堂的延续。这不得不说是张大千在扩大影响力方面的一个上上策。
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溘然长逝。他在由三间房间打通而成的大画室内绘制巨幅作品《庐山图》时心脏病发,送往医院抢救无效。一位画家执笔而逝,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非常有电影感。加上这一生中豪侠义气、浪迹天涯的故事,以及无数精妙绝伦的画作,张大千永远不可能被人忘记。他可谓是中国画家中第一位也是最懂得包装运作自己的大师,因而他的市场也不会遭遇低潮。
着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
据说有一人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搁在里头的?”
大千先生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
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第二天,大千先生对那人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平时是搁哪的,
资料
”那人见大千先生两眼布满血丝,似有所悟,愧疚道:“对不起,张先生,让您受累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 更新时间:2011-3-17 10:18:32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2011课题指南》已经通过,即日发布。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同时开始受理有关张大千研究项目申报,现将项目申报工作的相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2011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立项的指导思想是: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总要求,努力繁荣发展艺术科学,深入整理、继承和发掘张大千文化艺术遗产,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
二、申报2011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应做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力求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观点创新;基础研究要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应用研究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低水平和重复性研究;既重理论研究也重应用研究并力求二者的结合。
三、本项目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除面向四川省内高校外,本面向范围适当拓展至中小学美术教师、教研员和部分省内外有志于张大千研究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申请人要依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公告的要求进行申报工作。申请资助经费要有合理的预算,应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并根据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提出预算。
四、省内高校范围内凡申报本中心课题的,均不占申报者所属学校指标;凡有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未结题者不得申报;在评审会召开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名义为申报事宜走访评审专家,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五、《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2011课题指南》所列条目,旨在大致确定2011张大千研究的重点领域和范围,为申报者提供研究参考。申报者应根据自身研究实力、研究基础等情况自行设计具体题目,鼓励集体攻关课题和围绕张大千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六、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的完成时限,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二至三年;应用对策研究类课题应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紧迫性和时效性确定完成时间。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不限,根据实际情况或专著或论文或研究报告皆可,注重质量。凡成果形式为专著者,原则上应为公开出版物。尚未公开出版者,至少需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1篇相应学术论文;凡成果形式为论文和研究报告者,结题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发表2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画册、模型等)应附成果使用部门有效证明材料。具体要求根据每年立项通知执行。
七、各高校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审核,确保资格审查、内容、选题等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的充分条件,并签署明确意见。
八、本中心2011申报受理时间从即日起至2011年7月1日止。申报者务必于截止日期前用挂号信将申报书一式3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12份,单独装订)以及电子文档和项目负责人详细联系方式报送本中心,请自留底稿,逾期不再受理。
张大千17岁时, 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18岁东渡日本, 学印染, 兼习绘画。20岁曾一度出家为僧, “大千”就是禅定寺主持逸琳法师为他取的法名。后还俗。之后, 在上海以诗、书、画崭露头角, 尤以摹仿石涛之作而为人所知。在1933年, 其作品参加巴黎波蒙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 《荷》被该馆收藏, 《江南景色》被莫斯科博物馆收藏。34岁的他开始走向世界。1940 ~1943年他潜心于敦煌壁画的临摹, 随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办展, 轰动了整个文化界。1949年底赴印度大吉林大学讲学, 从此云游西方各国, 先后在印度、美国、法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留居, 并举办个人展览, 成为“世界第一大画家”。1978年后定居台湾, 完成《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宏伟巨制后于1983年4月2日逝世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中国的山水画在清代基本上为“四王吴恽”所把持, 其间虽有石涛、八大山人等“遗民派”的冲击, 但影响甚微, “家家一峰, 人人大痴”的四王遗风一直左右着清代整个山水画坛, 以致使山水画日渐衰微。张大千将毕生精力花在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上, 清初“遗民派”的画风亦因他的推崇而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张大千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中西合璧, 开创了泼彩山水画, 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上作出了重要的开拓, 为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纵观其艺术人生, 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奠定基础阶段。
张大千主张学画从临摹入手。学古是为了创新。他从未纠缠于“传统派”与“革新派”的争论之中, 一心只在传统绘画的领域中临习探索。他画人物从山水的点景到唐寅的化妆, 进而仿赵孟頫的《九歌》、李公麟的《七贤》, 追寻人物画的远源取为己用。他的几笔游鱼和折枝海棠又回到八大山人的写意和新罗的没骨, 尤其在山水画的发展中, 从学石涛, 效八大山人入手, 并由此旁及石溪、渐江进而研究沈周、唐寅, 摹仿王蒙, 远追董源、巨然。这个时期, 他醉心于石涛的研究, 他临摹的石涛作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曾使当时北方最有名望的画家兼收藏家陈半丁和南方有名的鉴赏家黄宾虹、罗振玉都一度“看走了眼”。可见其摹古方面的功夫和超人的天质, 因而获得“石涛第二”的称誉。
张大千知道, “师古人为了师造化, 师造化还需师古人”的道理。从穷追古人之迹到穷探古人之心, 1927年开始, 他由师古人转入了师造化, 开始向生活学习, 将自己从古人那儿学来的真谛开始运用于生活当中, 他向古人穷追的目的是探寻古人师造化的奥秘。从此, 他便“放眼江天外”了, 他欲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这期间, 他四处出游, 探索名山大川之精微, 画了许多写生山水画。八年间, 三度登黄山, 并为黄山填壑搭桥, 先领黄山仙境, 成为“黄山派始祖者”“昔年唯恐其不入, 今则唯恐其不出”。他和石涛一样, 师古而不泥古, “搜尽奇峰打草稿”, 领略造化真谛, “集传统精英和生活灵秀于一炉”。张大千最终以他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卓越的才能, 在山水画坛上树起了同代人难以逾越的标杆, 从而赢得了“南张北溥”称誉。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四十年代, 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明显的发生了转变, 这个转变的契机在于对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
在1940 ~1943年间, 张大千三次长途跋涉到敦煌, 日以继夜地整理、研究、临摹古代壁画, 尽情吸取那稀世的养料。
“敦煌归后笔纵横”, 画风大变, 他的人物画一变清丽俊雅而为富丽堂皇、雍容健美, 他的“荷花一绝”, 则吸取了佛画莲台花瓣的优美造型与流利敦厚的线条, 散发出石窟艺术的幽香。尤其是他的山水画, 一变清新淡雅而为宏大幽深。喜用复笔重色, 融积墨、破墨、积色为一炉, 将墨彩与青绿结合起来, 层峦叠嶂、丰厚浓重、金碧辉煌, 以鲜明的个性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为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大千敦煌壁画展”于1944年展出后轰动了整个文化界, 启迪了一部分画人对敦煌的期盼。其中, 画家潘潔兹在“敦煌热”的感染下踏上了敦煌的漫漫征途, 从此建树了他毕生的事业, 也为敦煌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几千年绘画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张大千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创立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泼彩法。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张大千开始周游世界, 开阔了眼界, 吸取西方绘画的长处, 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 把古人的泼墨法发展为墨彩合泼法。数十年的海外游荡生活, 国际画坛的耳濡目染, 更认定了中国画的特质, 又致力将西画的长处融入中国画之中, 将泼墨、泼彩、积色、撞色和撞水诸法并用, 格调奔放、气韵生动、色彩明快、光怪陆离、变幻莫测, 为中国山水画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又添了新的一章。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从博采众长到推陈出新;从“黑笔师爷”到“五百年来一大千”;从传统的勾皴点染到中西合璧的彩墨合泼法; 从周游名山大川到云游世界各地;从中国名家到“世界第一大画家”, 无不渗化和积聚着画家的艺术张力。
张大千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求与实践, 形成了以“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画写实的抒发, 豪迈奔放的形体, 苍茫浑雄的气度已绝过了一切依傍, 开中国山水画以来所未有的格局, 是令人惊绝的艺术创造。他的艺术生命是亲近自然, 是借鉴, 不断使他的造诣升腾幻化, 滋养着他的艺术思想与创作, 从而使他新兴的风貌卓然而立, 一幅幅宏伟巨制震撼着世代画人。
1968年, 张大千完成了他历史性的画卷《长江万里图》。这是一幅高53. 3厘米, 长1996厘米的宏伟巨制。长江奔流于群山之间, 时隐时现, 湍急处惊涛拍岸, 浪卷飞舟;平静处回光倒影, 水天一色, 江村城镇, 舟辑桥梁点缀其间。全图开合得宜, 疏密有致, 墨色交融, 气象万千, 雄浑壮丽。这幅画在技法上以墨线为骨, 皴擦点染, 浑厚华滋; 复施以泼墨泼彩, 五光十色, 瑰丽堂皇, 把长江的气魄风采描绘得淋漓尽致, 凝聚着画家的一片深情。
张大千先生师古而不泥古, 坚持以造化为师, 不断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尤其是他晚年的泼彩山水画使我国的古老艺术得以更新, 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摘要:张大千是一个性格豪爽、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具有多方面的修养, 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极高的造诣, 尤其是创泼墨、泼彩法, 在山水画表现方法上作了重要的开拓。
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原是南宋侍郎史正志建的“万卷堂”,后为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重建,他自比归隐渔钓的渔父,故号“网师”。乾隆末年太仓富商瞿远村又整修添筑,布局遂大。清同治年间,曾国藩幕僚、江苏巡抚李鸿裔隐居于此。辛亥革命后,张作霖以30万两白银购此园赠予其师张锡銮作寿礼。园中理水叠山情趣特异,沿小径缓步进一隅的殿春簃,里面假山参差,泉脉幽深,抬头望见小轩西墙之上的“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便不免想起张大千那段在苏州的岁月。
那正是中国文化的转折期,在中西文化大碰撞中,中国画遭遇了千年未见之大变革——徐悲鸿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国画,林风眠中西合璧自成气象,黄宾虹则坚守传统化境独裁……那时候的张大千就是以苏州为中心,沉潜传统又博览造化,为自己积蓄着传统文化最坚实的力量。
蜀国双髯举世无元方磊落季方清
1932年秋,张善孖和张大千兄弟因张锡銮之子张师黄的关系住进网师园的殿春簃,西侧的套室便成了张氏兄弟的画室“大风堂”。张善孖年长张大千17岁,本身是画虎名家,更是张大千绘画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之一。在张大千日本留学期间,张善孖想尽各种办法搜罗名迹,为其学画提供方便。在回国后,张善孖又帮助大千结交名家,为其艺术之路奠定了丰厚的根基。可以说没有张善孖,张大千的艺术之路要坎坷许多,网师园便见证了二人之间的兄弟深情。
当时张善孖豢养了一只幼虎,郑逸梅叙述当时的情景若在目前:“善孖别号虎痴,蓄虎一头,不用锁链,纵放在园中,虎听从他指挥,很为驯服。虎张开大口,他把头伸进去,人们看了捏一把汗,他若无其事,虎也从不伤害他。”那时张大千已经名震全国,一日他酒后戏作六尺中堂《虎啸图》,张善孖对之评价极高大力揄扬,此画更是被一日本人高价购得。人们闻知此讯便纷纷来请大千画虎,甚至说大千画虎远超善孖,愿出十倍于善孖之价求购大千虎图。大千勃然大怒,不仅断然回绝,而且撰联明志:“大千愿受贫和苦,黄金千两不画虎!”为了维护兄长的尊严,他此后不仅不再画虎,而且戒了酒。
随着中日关系愈加紧张,时局动荡不宁,张氏兄弟合作《十二金钗图》以寄幽怀,其中主角是张善孖以虎儿为模特画就,补景则是大千取自网师园之轩榭楼台。每幅画均以《西厢记》艳词为题,第一幅乃猛虎当道题为“蓦然见五百年风流孽冤”,虎儿回首题为“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情趣之外隐喻禅机,让人看出兄弟二人此时心中对世事的思虑,二人的情义与默契也深镌在每幅画里。
后来虎儿夭折,张氏兄弟也因抗日战争爆发离开网师园。50年后张大千在台湾念及旧事,写下“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一纸,遥寄苏州故里。1986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在网师园的殿春簃院内举行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立碑仪式,参加者有吴门书画名家张辛稼、张寒月、徐绍青、曹逸如、曹大铁等人,而墓碑的主人就是那只埋骨于此的虎儿。参与者都明白这场活动的意义——张大千怀念虎儿背后其实是在怀念那段与兄长在苏州的岁月。
从师古人到师造化
张大千成名于江南,他留日归来后到上海拜曾熙、李瑞清二位先生学习书法,又受二师影响博览古迹,尤其对石涛情有独钟,“山水倾慕石涛,工笔花鸟学陈老莲,写意仕女学唐寅,继而上追宋元,对传统下功夫钻研临摹”。张大千对古人的追摹以石涛为中心,又精研八大、石谿、青藤、白阳,甚至上追宋元乃至隋唐。
张大千论学画说:“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切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如果说张大千在上海修炼成“石涛专家”,那么沉研古迹博览众长的过程就是在苏州完成的。
上个世纪末,谢稚柳先生和一批专家在江苏的某博物馆看画,一幅石谿的作品被其他专家交口惊叹,惟谢先生不发一言,后来据谢先生透露这幅画就是张大千在网师园时仿制的。当年大千在苏州与常州名士谢玉岑友情极笃,谢稚柳先生常随其兄玉岑住在网师园。谢先生常和人说起大千作画之苦功:大千经常每天三四点便起床作画,他对古人用笔方式和节奏韵律深入钻研,对用墨的习惯和干湿浓淡安排了然于心,甚至对用纸用印都有深入透彻的探究,这也使他对传统的笔墨技巧和文化内涵有了最精深的把握。
张氏兄弟在苏州期间,有《大风堂兄弟画集》面世,谢玉岑不仅题写了封面,而且几乎在所有画上均有品题,这些品题也印证了张大千在研习传统方面的最新成就。黄苗子在《张大千的艺术修养》中云:“张大千的诗古文词修养甚深。他早年和诗人谢玉岑交谊最笃。谢玉岑才华绝代,工书画,诗词更是卓然非凡。大千的文章诗词,一面是受曾(熙)、李(瑞清)的熏陶,另外就是朋辈的影响,特别是谢玉岑,因为常在一起,所以影响更深。”
《画集》中有一幅张善孖的《美人图》,玉岑题道“……张髯独居吴门,自耽翰墨,丹青不知老将至耳。”大千兄弟在苏州就是这样每天沉潜笔墨之中。其中一幅《黄山图》乃是以渐江仿黄子久笔法画成,玉岑题记“大千居士游黄山归,其画纵横渐江、二石,而参以造化,遂觉前贤亦可畏矣。”大千在那段时间不仅师古人,而且以苏州为圆心遍游华山、罗浮山、穹窿山、黄山、莫干山、龙门石窟等山水胜迹,这些师造化的作品很多都是回到苏州画就,有着“作于吴门网师园”的题跋或“网师园客”的印章。
nlc202309011240
对于师造化,张大千道:“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在苏州,张大千遍法古人进而师法造化,在英杰辈出的20世纪画坛奏出独一无二的绝响。
十载吴趋老网师故交零落各天涯
当年和张大千同住网师园的是叶恭绰,而苏州城中也是名流云集,大家交友往还可谓极一时之盛。据吴湖帆日记中记载,1933年元月3日晚张大千等人在彭恭甫家中聚会,合作仿石涛画。大千画水仙及瓶座,何亚农画松,谢玉岑画梅,陈子清画柏,彭恭甫画竹,吴湖帆画兰及瓶,这不仅是风流绝代的雅集,恐怕在艺术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1933年春节,在苏州的文化名流章太炎、陈石遗、李根源、叶恭绰共聚张氏兄弟的殿春簃,时任《吴县日报》副刊编辑的薛慧山也受邀参加了聚会。薛慧山后来在《半世纪翰墨缘》中回忆说当时他还年未弱冠,面对名满天下的前辈们紧张拘束。张大千便主动向大家介绍他“这位薛先生年纪最小,但写起书画评论来,倒是一支敢言的健笔。后生可畏,谁都逃不了他的品评月旦呢!”一席话使前辈们对薛慧山肃然起敬。饭后众人在网师园老松下合影留念,张大千提携晚辈、豪迈仗义的性情也为人所称道。同年十月,张大千还与谢玉岑参加了陈石遗、金松岑发起组织的“惠荫园秋禊”雅集。
1933年冬,张大千兄弟连同叶恭绰、何亚农一起加入吴湖帆、陈子清、彭恭甫等人成立的“正社”书画会,随即在1934年元旦举行了“正社”首次书画展,又于同年秋赴北京在中山公园展出200余件书画作品,其中近五分之一为张大千作品。当年《北平晨报》在《画坛今日多才艺,谁似蜀人张大千》中称:“大千且多精品,各家不免为其所掩,使读画者咸有专大千之感。”影响所及使溥心畲、于非闇等名家同时加入“正社”,成为当年艺坛盛事。
1934年,张大千应老友徐悲鸿之邀赴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徐悲鸿对大千推崇备至,盛赞“五百年来一大千”,早在1933年就以大千作品参加法国巴黎“中国近代绘画展览”,使大千载誉欧洲。张大千从此便经常在南京与苏州间往还,并与张善孖在南京举办展览,又在1936年举办了“张大千新作展览”。
1936年是抗战爆发前一年,也是张大千在苏州的最后一年,那时谢玉岑已于去年离世。元月末他邀请金松岑和谢稚柳到园中相聚,画《黄花水仙图》赠谢稚柳并题诗:“黄花水仙最有情,宾筵谈笑记犹真。剧怜月暗风凄后,赏花犹有素心人。”诗后题记“玉岑三入予梦,……丙子新正,稚柳二弟来过,因话前梦,遂作此图并记。”就在这一年,张大千正式迁居颐和园,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这些故友也在纷乱时事中各自漂泊聚少离多。
苏州,对于张大千是一个不解的情结,这里封存着他和兄长沉潜艺术最安逸的时光,封存着他与至交好友诗画唱和的温暖记忆。晚年他有许多山水画依稀有姑苏风貌,神游故国之际也难免慨叹“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在一幅《风雨泛舟图》中他题诗“谁将折柬远招呼,长短相思无日无。契取酒壶诗卷去,一帆风雨过姑苏。”仿佛作画时回到了40多年前,那天他与兄长一叶轻舟初至姑苏,在那不远的水巷码头,那些逝去已久的故人们依然带着温存的微笑,挥手迎接他们的到来……
【张大千论文】推荐阅读:
大千世界的色彩初中作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