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监督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众监督(通用8篇)

公众监督 篇1

新闻媒介舆论监督效果较好的六个因素:时机因素、地域因素、互联网的作用、舆论监督的长期缺席、政府的容忍度和积极应对。对于新闻媒介今后的舆论监督报道,我社区愿意接受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请新闻媒介与社会公众做好监督性报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促成社会舆论的迅速形成;加强我社区媒体间的合作交流,重视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联合的力量;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共同进行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效果较好的因素

1.时机因素:2010年6月份《郑州日报》与《大河报》共同对我们汝河路街道办事处的所属社区卫生环境问题进行了报道,由此引起了我办事处书记的高度重视,立即下达命令各个社区要对各自的所属辖区环境进行彻底的整理,不允许再次有任何一个社区被媒体再次报道,如有发生社区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接受办事处的处分。我社区也在次的报道之中,王主任亲自挂帅,亲历亲为,下大力度把社区的卫生环境做了一次整治。同时我们主任与两个报社取得了联系,同他们共同商议之后,与他们共同合作,在以后工作日中共同合作,媒体获得了空前的报道自由和报道空间,开始 更大胆地尝试一些以前不敢触及的报道领域。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2.地域因素:中原区的郑州日报社与行政区的大河报是郑州市传媒业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社,中原区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特别是跨地区监督报道做得一直比较好,其中郑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郑州日报》更是因此闻名。《大河报》同样作为郑州市具有影响力的媒介,随不在中原区,但更好的是这样跨地区合作能够更好的起到我们的最终目的。3.互联网的作用:网络媒体在此次舆论监督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各个网站对新闻报道的刊登转载,没有网友们的激烈讨论,没有如此迅捷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公开性等优势使各种社区情况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成了舆论监督的成功。

4.舆论监督的长期缺席:对于执法、司法机关的批评性报道一直是中国新闻界的“禁区”,新闻媒介对于此类部门的腐败丑行要么缄口不言,要么隔靴搔痒,不直接触及要害。5.政府的容忍度和积极应对:办事处领导集体强调以民为本,对于传媒关于本次办事处环境卫生的报道以及社会公众的相关评论给予了很大的宽容,非但没有制止社会公众 言辞激烈的评论,反而采取果断措施,加大调查力度,执法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这是新闻舆论监督达到良好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进行有效舆论监督的几点建议

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历来是人民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此次关于办事处环境报道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在中国现实的情况下,政府和传媒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舆论监督受制于外部的环境,即舆论环境和舆论空间。舆论监督的存在、发展和进步,取决于政策、法规和社会习俗。尽管如此,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空间,改善环境,使舆论监督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新闻媒介对此次社区环境卫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为的分析,和对促成此情况成为舆论监督因素的总结,对于今后与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进行舆论监督给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做好监督性报道,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弊端和腐败现象进行有力地揭露和监督,避免新闻舆论监督缺席。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促成社会舆论的迅速形成。3.加强媒体间的合作交流,重视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联合的力量。

4.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共同进行舆论监督,推动不合理现象的改变、不合理制度的废止和社会的进步。同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媒体所开展的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独特优势:不受地域行业、领域限制,对社会进行全方位扫描;干预迅速;社会成本低廉。但是,媒体自身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才能推动事情更好的解决。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所谓监督,即媒体代表公众的根本利益,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准确、尖锐的曝光揭露唤起公众对社会腐败、阴暗现象的警醒与正视,净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维系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国家快速而健康的发展。舆论监督是作为社会守望者的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新闻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一种守望监督的工作,守望的是整个社会,监督的是各个领域的弊端和腐败现象。

公众监督 篇2

一、公众舆论监督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 公众舆论监督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公众舆论, 简言之, 就是公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公开表露的认识和意见, 是公众心态和情绪的社会集纳。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 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充分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他们可以对国家公职人员评头论足, 包括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现代公民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与代表国家机器的官方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对话, 以图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一种互动、影响关系。在这种互动、影响过程中, 公众舆论监督可以形成一种既无形又巨大的舆论压力, 来催促国家机关的从政人员不致于滥用权力, 尊重普通劳动者, 为公民真诚服务, 这种舆论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如果说, 把“以权力制约权力”看成是现代法治国家自治的一种法治信条的话, 那么, “以公众舆论去监督权力, 制约权力”, 则可堪称是现代社会文明中公民用民主理念彰显的一面旗帜。毋庸讳言, 由于国家公用权力天生具有一种扩张性, 因而在国家对公民的侵权方面, 广泛且脆弱的社会个体大都无能为力,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公众舆论, 对处于绝对强势的国家执政者来说, 给予一定的舆论压力是完全必要的。公众舆论, 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巨大民间力量资源, 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

(二) 媒体舆论是公众舆论的主导

媒介舆论在公众舆论中影响力最大。一般讲, 媒介舆论监督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这种层次性首先是对国家政权方面的党务、政务以及重大决策的选择与报道;其次是对国家各级公务员执政工作的评估与报道;再其次就是对社会上一切违纪人员、犯罪人员的人和事的评价与报道。舆论监督的主体在这里显然是公民, 而新闻媒介通常也就成了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代表和喉舌, 它们既可以矛头对上, 又可以矛头对下。中国媒介作为政治工具有它浓厚的属性特点, 他对政府有一种依附, 而恰恰是这种依附, 决定了中国媒介传播在对权力机关实施舆论监督时, 就不能不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境地。但对权力机构来说, 诚如尤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型转型》中指出的:“它们能够操纵‘公共舆论’, 而本身却不受公众舆论的控制。”

二、保证公众舆论与政治文明关系正常发展的对策

(一) 培育公众舆论发展土壤, 为公众舆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公众舆论发展不够成熟, 与公众舆论本身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公众舆论的主体是广大民众, 公众舆论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1.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

长期以来, 在封建专制环境下,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因素被掩盖甚至变异。例如, 儒家的“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种思想反映到具体统治政策上, 就是要求统治者能够纳谏如流, 高度重视民众的意愿呼声。虽然统治阶层关注民生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其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要积极地参与到政治中去。新中国成立之后, 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宪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虽然我们表面上也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也说批判继承, 但实际上却只有批判而没有继承, 把传统都当做糟粕抛弃了。这使整个社会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 以至社会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凝聚力, 变得十分浅薄和散漫。”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 从中吸取真正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华, 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消除头脑中“莫谈国是”这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痼疾, 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真正以国家主人的态度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

2.提高公众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以提升公众舆论质量

公众舆论参与到政治过程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 尤其是在民主政治发达的今天, 群氓式的盲目表达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政治的发展, 公众舆论需要更加理性、更有说服力。作为公众舆论主体的广大民众, 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能够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作出一定程度的分析, 用理性来指导自己的意见表达, 防止被特定集团或者个人诱导和利用。同时, 公众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秩序和结构, 防止由于政治上的偏见和盲目引起更大范围内的混乱。

3.公众必须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 使公众舆论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公众舆论与西方公众舆论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 西方公众舆论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其所属集团的利益,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众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 我国出现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分化直接导致了公众舆论关注对象的多元化, 这对于公众舆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没有社会利益的分化, 公众舆论的趋同甚至毫无差别将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公众在维护自己以及本阶层利益的同时, 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没有根本利益的差别, 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 不能以牺牲其他阶层民众的利益为代价, 否则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 在依法治国框架下促进公众舆论发展

1.加强公众舆论法制保障体系建设

对公众舆论进行立法, 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公众舆论的发展要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这是立法的前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公众舆论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 加强公众舆论立法工作, 从根本上讲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其次, 立法必须避免空洞化, 必须对公众舆论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明确规定。法律不仅要保障公众舆论的顺利和深入发展, 更要为公众舆论的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规范, 使公众舆论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都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进行。再次, 公众舆论立法中必须明确舆论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社会主义的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 公众舆论也是一样。媒体作为现代公众舆论的主体之一, 媒体的合法权利必须得到保障, 但是媒体也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要承担的责任, 在法治框架之下进行舆论监督。最后, 做到立法工作的与时俱进。只有不断适应社会进步, 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便于执行的法律。例如国务院2005年l月颁布并于5月1日正式施行了新的《信访条例》, 规定“疑难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信访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范围、行政机关负责人坐镇信访接待日、信访事项必须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等新内容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新条例充分体现了现代政府注重参与, 强调对话和互动的理念, 也体现了政府宽容行政、注重民意疏导而非围追堵截的执政思路的转变。”这体现出公众舆论立法上的与时俱进。

2.坚持有法必依, 维护公众舆论的法律尊严

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实施, 有法可依的同时必须做到有法必依, 只有这样, 才能将关于公众舆论的法律规范落到实处。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首先, 我国没有形成一个有法必依的社会环境, 法律的强制效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这对于我国公众舆论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民众对遇到的一些问题希望通过上访的方式由上一级政府解决, 这是我国宪法赋予公众的一项权利。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信访渠道不够畅通、信访问题处理只转不办、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对待上访者经常采取堵截和推诿的方式, 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其次, 公众舆论在传播和形成过程中也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公众舆论在其形成和传播的最初阶段, 往往是不可控的。民众在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时, 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采用合法的手段表达意愿, 以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 而不能滥用公众舆论。例如极少数人打着“上访”的旗号, 组织非法跨地区串联聚会, 这就是一种滥用公众舆论权力的行为, 对此必须严格依法处理。有法必依是维护公众舆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否则公众舆论的发展将是盲目而无序的, 不仅无助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还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3.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 保证公众舆论的规范性

“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 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不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更是一种民众应该具有的社会意识。建国以来, 虽然有过破坏法制的非常时期, 但总体来讲, 我国立法以及普法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以后, 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公众舆论的迅速发展其实也是我国公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反映。但是在公众舆论的发展过程中, 也暴露出民众的法制意识不够完备、法律观念淡泊等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出现的过激行为,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某些地方政府举措失当引起民众极其强烈的反抗情绪, 另一方面, 也说明群众法制观念比较淡泊, 对人民政府机关的权威缺少应有的尊重。因此, 必须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 使法律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意识。只有这样, 民众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表达意愿时, 首先考虑是否合乎法律规范, 自己的要求在法律上是否成立, 然后再形成个人意见, 经过一定的途径进行传播, 形成公众舆论。这样公众舆论就带有相当程度的理性色彩, 其参与到政治进程的可能性也就要大的多。反之则公众舆论的情绪化色彩比较浓, 一些要求没有合法的依据, 很难得到满足。所以说, 培养民众的基本法律意识, 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公众舆论的质量, 还能保证公众舆论从产生、发展到传播都能够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摘要:公众舆论, 简言之, 就是公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公开表露的认识和意见, 是公众心态和情绪的社会集纳。舆论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因此它能极大地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在我国当前情形下, 只有通过培育公众舆论发展土壤和在依法治国框架下促进公众舆论发展才能保证公众舆论与政治文明关系正常发展。

关键词:公众舆论监督,政治文明,建设,关系

参考文献

[1]吴献举.“媒体审判”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J].新闻记者, 2007, (9) .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7-09-27 (1) .

[3]徐创俊.中国咨询业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8, (2) .

舆论监督“忽悠”公众现象简析 篇3

“忽悠”一词经常见诸于报刊、电视,由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而流行。“忽悠”的本质是“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但是与“诈骗”一词比较起来,它好像更温和一些,具有一些调侃玩笑的含义。说到新闻报道的“忽悠”,那就不是一种调侃、一种玩笑,而是对公众的“蒙骗”。综观媒体“忽悠”公众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放大新闻事件追求轰动效应

舆论监督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就是批评报道。由于批评报道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因此,一些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中,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往往会将新闻事件放大,把鸡屎说成牛屎,把局部说成整体,有的甚至还会以偏概全。譬如,有观众向媒体反映,说某地垃圾多,环境差。当记者赶到现场发现事实并没有像观众反映的那么严重时,记者就会在镜头上做文章,在笔尖里下功夫,将垃圾的镜头放大(其实只有一小堆垃圾,还反复从不同角度拍摄),将事情说得十分严重,唯恐批评不能引起轰动效应。报纸不需要镜头,在某些批评报道中,还竭尽全力拉来“马大嫂”、“李大婶”、“张老伯”等,然后在“:”号下面信手写上“这种情况不光这里有,我们那边也有”,“我也有这样的遭遇”,“她还算好呢”等等,让公众觉得媒体所报道的问题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再如当前房地产新政一出台,有的媒体就以较大篇幅报道房市已经松动,有多少多少市民放弃观望,正在持币购买房子。其实呢,只是个别房产商搞了一个促销活动,少数市民预订了(甚至没有缴订金)几套住房,房市的人气根本没有聚拢。还有的如车祸事故,其实当事人只受了一点小伤,出了一点血,有的媒体就会在一个“血”字上大肆渲染,报道写得血淋淋。如此“轰动”,“忽悠”公众。

2、监督无娃无名批评朝天放炮

做媒体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难搞,这是因为被批评对象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报道抱有抵触情绪,不仅不配合采访,甚至想办法对抗新闻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障碍阻挠记者的采访,有的被批评者还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因此,业内有人戏说批评报道不仅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现在连猫屁股也不能随便摸了,甚至连摸鸡屁股、鸭屁股也得考虑考虑,会不会摸出一把鸡屎来。于是乎,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中就出现了一样情况:隐去被批评者的单位名称(电视还要剪掉有单位名称的画面),变成某某单位。如最近发生在绍兴国际大酒店的食物中毒事件,个别媒体对被曝光单位的称呼就是城西某大酒店。殊不知,城西有好几个大酒店,一些没有发生问题的大酒店就来电质问有关媒体,为何没有直接点名,混淆视听,影响了他们的生意。

一些媒体在对“强势部门(单位)”手下留情的同时,还会在“编后”、“点评”上面做些文章,比如措词模棱两可,朝着天空放空炮,等等,让受众不知其云,半天摸不着头脑。再如有的新闻事件本来事实就很清楚,记者和编辑也明明知道是有关职能部门所要解决的事情,却因为某种关系,抑或是某种利益,变成了“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请有关部门去管一管”、“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去现场看一看呢”等等,让公众不知道这“有关部门”到底是哪个“有关部门”。

3、曝光协作单位批评避实就虚

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防贼防盗防记者。此话虽然有点偏激,但确实也暴露出个别媒体记者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开展舆论监督中,个别记者就以批评报道要挟企业搞“敲诈”。然而也有一些记者,对协作单位却是另外一副嘴脸。这些协作单位,大多出钱在记者所在的媒体上做了广告,或者是出钱合作办了栏目,这个时候,记者采写的批评报道就是两码事了,除了上面说到的被曝光监督的单位隐去了名称说成“某某单位”以外,记者往往会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有的由于新闻事实实在难以“隐藏”,记者也会帮助被曝光监督的单位出一些招法,想办法“捂盖子”、“找路子”。譬如,在报道中避重就轻,说一些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事情;再譬如,来一个报道追踪,说被曝光监督的单位已经采取了整改措施,没有整改措施的,也会让被曝光监督的单位表态“这事我们一定处理好!”对于此类报道,媒体的编辑和领导当然也是心照不宣,既然被曝光监督的单位有了态度,这事也算对公众有了交待,报道也算是圆满了!

媒体“忽悠”公众的现象还有很多,以上只是笔者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几种情况。但一句话,在开展舆论监督中,媒体也好,记者也罢,“忽悠”来,“忽悠”去,“忽悠”的还不是公众,亵渎的还不是监督的正义?

新闻报道的原则是客观公正,舆论监督也被公认为是“第四种力量”。那么,对于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忽悠”公众的现象,该如何面对,如何规避,又有何对策呢?

1、让事实说话防止哗众取宠

批评性报道是极容易产生矛盾的报道,作为新闻记者,在采写这类报道时,一定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找准新闻事件,并且所报道的新闻事情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普遍意义;采访的内容、所采写的新闻事实不得有一丝偏差。面对新闻事实,大就大,小就小,一定要让事实说话。否则,极易被人“鸡蛋里找骨头”,给自己造成不利和麻烦。有的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捕风捉影,哗众取宠,强硬地去“窥一斑而见全貌”,将一件没有普遍意义的小事说成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甚至无中生有。说白了,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是记者的工作态度、采访作风的一个反映。

因此,对于批评报道的采写,记者一定端正态度,抱着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遵循新闻事实,客观公正报道。这样,新闻媒体才能取信于民,舆论监督才能激浊扬清。而哗众取宠,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给媒体带来的也只能是一时的收视率和读者群,长此以往,公众是不会买账的。

2、要敢于碰硬防止隔靴搔痒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新闻媒体,特别是一些舆论监督类的新闻性栏目,更有责任对社会上发生

和出现的各种时弊和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监督和抨击。虽然在开展舆论监督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挠,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上給部门的说情。但只要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案例),作为新闻媒体,就要在“帮忙不添乱”的前提下,勇于揭露社会弊端,敢于正视社会问题,该点名的就要点名,该揭露的就要揭露,清白与混浊,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遇到阻力大的,必要时,还可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在进行舆论监督中,不痛不痒,隔靴搔痒,只能“让新闻媒体坐蜡”,“使公众迷失方向”。久而久之,不光公众会对媒体的行为表示不满,也会对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对一些前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善意指出、把握分寸,不要一棍子打死。因为受众也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要把客观事实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摆在公众面前即可,这样也可以防止造成媒体自己的被动。

3、摒弃蝇头小利防止利益均沾

批评性报道因触及某些当事人的利益而容易受到当事人的阻挠,而我们的媒体,也有一个利益均沾的问题。上面已经说到,有的媒体为了“要钱”,利用舆论监督“要挟”企业,有的因为是协作单位、关系单位,就可手下留情。作为媒体人,大家都知道,新闻媒体的公益性,决定了它的功利是大功利,是与整个社会有益,而不是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将批评报道作为要挟的工具,一切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择手段地捞取钱财,时间一长,新闻媒体的威信扫地事小,败坏整个社会风气的事就大了。

此外,要改变以上所说的状况,新闻媒体除了加强自律,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闻价值取向,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外,还应该加强监管,包括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媒体的监督,向全社会宣传有关新闻管理规定,让外界了解新闻界。还有,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将创收与新闻宣传彻底“剥离”。现在已有好多媒体单独成立了广告公司,将创收与新闻宣传分开,这样做,或多或少可避免一些嫌疑,也可减少一些“忽悠”现象的发生。

一句话,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健全,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分析和鉴别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舆论监督都很关注,很敏感。媒体要持续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肯定,自身必须站得正、立得直。倘若新闻媒体对批评报道认识不足,掉以轻心,马虎从事;倘若在报道中,又是变着法儿“忽悠”公众,到头来,只会影响新闻媒体的声誉。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说得严重一点,甚至还会影响工作大局,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公众监督 篇4

一、第二条修改为:“本办法所称非上市公众公司(以下简称公众公司)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其股票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一)股票向特定对象发行或者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

(二)股票公开转让。”

二、第四条修改为:“公众公司公开转让股票应当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公开转让的公众公司股票应当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集中登记存管。”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公众公司可以依法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

“公众公司发行优先股等证券品种,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四、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二条,修改为:“股票公开转让与定向发行的公众公司应当披露半报告、报告。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众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 1

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五、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公司申请其股票公开转让,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制作公开转让的申请文件,申请文件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转让说明书、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证券公司出具的推荐文件。公司持申请文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核准。

“公开转让说明书应当在公开转让前披露。”

六、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中国证监会受理申请文件后,依法对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进行审核,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中止审核、终止审核、不予核准的决定。”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六条:“股东人数未超过200人的公司申请其股票公开转让,中国证监会豁免核准,由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审查。”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八条:“本办法施行前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股份有限公司,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九、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中国证监会受理申请文件后,依法对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以及发行对象情况进行审核,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中止审核、终止审核、不予核准的决定。”

十、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五条,修改为:“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票的公众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不超过200人的,中国证监会豁免核准,由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自律管理,但发行对象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一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应当发挥自律管理作用,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股票的公众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信息进行监督,督促其依法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发现公开转让股票的公众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的行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十二、第六十一条改为第六十五条,修改为:“本办法施行前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股份有限公司,不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票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应当按相关要求规范后申请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

十三、将修改后的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中“股票向社会公众公开转让”的表述修改为“股票公开转让”。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众监督 篇5

1、有效的公众演说可以瞬间说服一群人 影响改变一群人

2、有效的演讲用一人之力创造十倍、甚至百倍的绩效

3、快速倍增自信心,避免组织被控角,化解组织崩盘的危机

4、建立影响力最快的一种方法

5、最快速累积顶尖人脉的方式

6、最快速倍增组织的方式

7、最快速开发客户的方式

8、最快速令人敬佩你的方式

9、最快速吸引人才的方式

申请个人公众号 篇6

身份证的要求、限制

同一个身份证,可登记2次信息。

目前只支持中国内地年满18周岁的身份证进行信息登记(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

手机的要求、限制

同一个手机号码,可登记2次信息。

支持填写中国内地的手机号码(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其它国家的手机号码暂不支持。

固定电话的要求、限制

固定电话是没有登记上限的。

固定电话:必填内容,如不提供固定电话将无法完成信息登记,如您没有安装固定电话,您可以提供可以联系到您的固定电话即可。

手持证件照要求

1、身份证上的所有信息清晰可见,必须能看清证件号,不可遮挡;

2、照片需要免冠,建议未化妆,手持证件人的五官清晰可见;

3、照片内容真实有效,不得做任何修改;

公众监督 篇7

政府会计,从学科分类角度应该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本文仅研究财政总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是一门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的情况,报告政府公共财务资源管理的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专门会计。 基层政府会计,我国政府分为五级,最低一级为乡镇即基层政府, 但我国人口众多在管理上村委会代行乡镇政府履行相关职能,同时,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街道办事处的职能相当于乡镇一级政府,因此,本文将城市中的街道办事处及其所属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财政资金运动都归为基层政府会计范畴内,其资金运动都属于基层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强调公共服务的产出,政府接受人民委托,就需向人民表明其公共服务效率,增进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会计公共关系日益被重视, 基层政府为了解除受托责任,加强会计监督势在必行,为了满足需要,基层政府应建立起内、外部会计监督体系。

政府内部会计监督一直在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建设进行,外部会计监督一方面要调动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为监督主体所需的会计信息提供条件,本文拟通过调查来分析基层政府外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意愿以及进行外部监督的条件,为建立起外部会计监督体系提供依据。

二、基层政府会计外部会计监督调查研究设计

调查目的: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着重了解外部监督主体的意愿、监督条件是否满足监督的需要。

调查对象:根据笔者对基层政府会计核算范围的界定,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城市中的居委会两个层次。

样本特征: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14份,回收问卷714份,其中有效问卷668份。 问卷内容设计分乡镇( 城市街道办事处) 、村委会( 城市居委会) 二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包括外部会计监督主体的监督意愿、实施外部会计监督所需信息的满足度及外部会计监督的现状。 基于人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受其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背景和职务的影响会较大的考虑,本调查分析此四个因素对外部会计监督主体的监督意愿以及监督所需信息满足度的影响,以便为后续完善内、外部会计监督体系提供依据。

三、基层政府会计外部会计监督意愿及获取信息满足度调查分析

1、基层政府会计外部会计监督主体的监督意愿分析

通过利用EXCEL汇总分析,对基层政府二个层次会计外部监督主体监督意愿调查结果统计的对比分析,掌握外部会计监督主体的监督意愿情况。

体现对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层次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意愿的是:

( 1) 您希望了解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吗?

( 2) 您认为您了解这些信息对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有作用吗?

( 3) 您获得了解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 会主动进行监督吗?

( 4) 您会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监督?

体现对村委会( 城市居委会) 层次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意愿的是:

( 5) 您希望了解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吗?

( 6) 您认为您了解这些信息对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有作用吗?

( 7) 您获得了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会主动进行监督吗?

( 8) 您会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监督?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基层政府二个层次外部会计监督主体监督的参与意识都很强,希望获得基层政府会计信息的比例,乡镇层次的是96.41%,村级层次的是97.02%;进行监督的意愿都很强烈,会主动进行监督的比例,乡镇层次的是81.88%,村级层次的是83.38%;确信其进行外部会计监督会有效果,认为了解会计信息会提高基层政府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乡镇层次的比例是90.9%,村级层次的是92.06%。 二个层次社会公众监督意愿以及相信外部会计监督效果的情况,从比例上看基本一致,意愿都很强烈且相信监督会有效果,这为基层政府建立起外部会计监督体系提供了主体条件。

此项调查的统计结果,两个层次的比例基本一致,可以看到,没有一个权威的监督部门被二个层次的社会公众绝对相信,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各项比例来看,人们更相信公共媒体,以向媒体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乡镇层次的比例是29.44%,村级层次的比例是29.41%,相关的管理部门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而使其更依赖新闻媒体,这是值得政府深思和改进的。

2、基层政府会计外部会计监督主体获取信息满足度的调查分析

( 9) 您是否得到过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

( 10) 您得到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方便吗?

( 11) 您得到的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能满足您的信息需求吗?

村委会( 城市居委会) 层次:

( 12) 您是否得到过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

( 13) 您得到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方便吗 ?

( 14) 您得到的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能满足您的信息需求吗?

通过以上三项调查结果表明,基层政府二个层次外部会计监督主体获取信息满足度情况基本一致,乡镇层次的社会公众获得会计信息、获得会计信息方便程度以及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度都在60%左右,这与其进行外部会计监督意愿的比例差距很大,说明社会公众对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的条件亟待改善。 为解决此问题,需要找出原因,本文进行了基层政府外部会计监督意愿及获取监督信息满足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四、基层政府会计外部会计监督意愿及获取监督信息满足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通过乡镇层次及村级层次社会公众监督意愿与获取监督信息满足度差异情况表明,社会公众真正能起到对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的作用还需解决获取外部会计监督信息的问题,为此,要找出影响社会公众获取外部会计监督信息的因素。 我们针对乡镇及以下生活的社会公众,其文化水平相对不高,故选取了影响人们关心社会事物较重要的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背景、职务四个因素来分析其对外部会计监督意愿及获取监督信息满足度的影响。

为分析相关因素对社会公众进行基层政府外部会计监督的意愿及获取监督信息满足度的影响,本文建立起逻辑回归模型。 在此模型中通过变量转换,将表达对基层政府进行会计监督的意愿、 获取监督信息满足度的选项分成二类,令Y服从二项分布,取值为0,1。 Y=1的概率为P( Y=1), 则k个自变量分别为X1,X1,X3,...Xk所对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

Y———表示对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的意愿、获取监督信息情况;X1———表示监督者的年龄;X2———表示监督者的受教育程度;X3———表示监督者的知识背景; X4———表示监督者的职务。

1、基层政府会计外部会计监督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乡镇( 城市街道办事处) 层次监督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1) 您希望了解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吗? ( 2) 您认为您了解这些信息对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有作用吗?( 3) 您获得了解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会主动进行监督吗?

通过对以上三个因变量与所设定的四个自变量的lo- gi sti 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第一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significant( 显著度) 为2.5%<5%,模型通过检验,而其他二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significant( 显著度) 分别为19% 和5.9%均大于5%,模型没有通过检验。 模型通过检验说明四个自变量在总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而模型没通过检验,说明四个自变量在总体上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从表8可看出,第一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了检验, 但四个自变量中只有知识背景这一自变量的significant ( 显著度) 为6%<10%,说明其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都没有显著影响。 第二和第三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没有通过检验,且四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sig- ni fi cant( 显著度) 均大于10%,说明四个自变量各自对因变量也都没有显著影响。

村委会( 城市居委会)层次监督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 您希望了解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的会计信息吗?( 2)您认为您了解这些信息对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有作用吗? ( 3) 您获得了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会主动进行监督吗?

通过对以上三个因变量与所设定的四个自变量的lo- gi sti 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sig- nificant( 显著度) 分别为5.3%、18.3%和18.9%,均大于5%, 三个模型都没有通过检验。 说明三个模型中,四个自变量在总体上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从表9可以看出, 虽然三个模型都没有通过检验,但第一个因变量模型中X3和第二个因变量模型中X3的significant( 显著度) 都小于10%,说明知识背景这一自变量对社会公众获取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的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对了解会计信息对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认识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个因变量模型中的四个自变量各自对因变量都没有显著影响。

从二个层次社会公众对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意愿的逻辑回归结果表明:社会公众的监督意愿基本不受所设定的四个因素的影响,只有社会公众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社会公众对基层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政府资金利用效率都很关心,这关系到其切身利益,不受自身的任何约束因素的影响,当然,社会公众的知识背景对其监督意愿更有促进作用。

2、基层政府会计外部会计监督获取信息满足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乡镇层次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满足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1) 您是否得到过乡镇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 ( 2) 您得到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方便吗?( 3) 您得到的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会计信息能满足您的信息需求吗?

通过对以上三个因变量与所设定的四个自变量的lo- 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sig- ni fi cant( 显著度) 分别为12.8%、1.6%、 小于0.0%, 只有第一个因变量的模型没有通过检验。 说明在第一个因变量的模型中, 四个自变量在总体上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第二和第三个因变量模型中,四个自变量在总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从表10可以看出,虽然第一个模型没有通过检验,但第一个因变量模型中X4的significant( 显著度) 小于10%, 说明职务这一自变量对乡镇层次的社会公众获取会计信息的满足度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个因变量模型中X2和X3的significant( 显著度) 都小于10%,说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背景对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程度有显著影响。 第三个因变量模型中的X1、X2和X3的significant( 显著度) 都小于10%,说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背景对所获得的会计信息满足程度都有显著影响。

村级层次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满足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1) 您是否得到过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 ( 2) 您得到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方便吗?( 3) 您得到的村民委员会( 居委会) 的会计信息能满足您的信息需求吗?

通过对以上三个因变量与所设定的四个自变量的lo- gi sti 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sig- ni fi cant( 显著度) 分别为35.8%、0.4%、 小于0.0%, 只有第一个因变量的模型没有通过检验。 说明在第一个因变量的模型中,四个自变量在总体上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第二个和第三个因变量模型中,四个自变量在总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从表11可看出,没有通过检验的第一个因变量模型中, 四个自变量各自对因变量都没有显著影响。 第二个因变量模型中X1、X2和X3的significant( 显著度) 都小于10%,说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背景对得到会计信息的方便程度都有显著影响,第三个因变量模型中X2和X3的signifi- cant( 显著度) 都小于10%,说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背景对获取会计信息的满足程度有显著影响。

乡镇层次与村级层次社会公众是否获得过会计信息受所设定的四个自变量的影响总体上不明显,乡镇层次会计信息获得受职务影响显著,说明社会公众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乡镇政府接触会有便利条件获得信息。 乡镇层次与村级层次社会公众获取会计信息方便程度受所设定的四个自变量的影响较大,其中乡镇层次受知识背景、受教育程度影响显著;村级层次受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背景影响显著,说明村级层次的社会公众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 由此,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基层政府外部会计监督,基层政府在发布会计信息的方式要进行改进,以便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知识背景的社会公众都能方便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 乡镇层次与村级层次社会公众获取会计信息满足需求的程度受所设定的四个自变量影响较大,获取信息的满足度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背景的影响显著,说明社会公众自身的条件影响其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这又要求基层政府会计进行对外报告信息时,要将信息进行一定的分类,让社会公众更容易理解信息,也可以通过增加文字信息披露的方式来报告信息。

五、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公众对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的意愿很强烈,但进行监督时受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背景的影响,参与监督的现状令人担忧,解决此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农村以村委会为单位,城市以居委会为单位, 对社会公众进行会计信息获取方式及对会计信息分析方面的培训; 二是基层政府要完善会计信息报告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分类信息的报告,可以尝试单记账主体双报告主体的方式,让社会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各类资金运动情况,同时增加文字信息的披露,让社会公众更容易理解资金的使用效果。

摘要:本文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会计公共关系理论认为,社会公众更关注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受托方的基层政府应该通过会计信息的提供增进社会公众的了解,解除受托责任,建立和谐关系。本文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总结、分析了社会公众对基层政府进行外部会计监督的意愿以及其现状,从而提出改善社会公众进行外部会计监督的条件,提高社会公众外部会计监督力度,进而促进基层政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其履职能力。

关键词:基层政府会计,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公众监督 篇8

一、代表和公众参与预算监督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参与热情有待提高,社会思想认识欠到位

1.从实践现状来分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预算民主恳谈和项目听证会较少,尤其是一线的工人、农民、妇女、外来人口等普通群体参与度不大。有些公众代表即使参与恳谈,但在恳谈过程中始终保持沉默,未达到实质性参与。

2.从思想意识来分析。部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参与主动性欠强、热情不高,存在“随大流”“搭便车”思想,参与力量总体偏弱。有的认为参加预算民主恳谈与否都能享受到恳谈后的“公共品”,而参与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交通等成本,何况发言的影响又微乎甚微。

3.从社会氛围来分析。部分代表是预算审查行家,但是碍于直言部门预算存在问题,会引起部门领导抵触情绪等原因,不愿多讲。有的部门本位主义严重,通过事先安排、公关等方式,使预算恳谈会成为向财政部门要资金的援助会、诉苦会,影响预算恳谈效果。

(二)参与渠道仍需拓展,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1.恳谈活动载体不够多样化。当前,上海市闵行区人大常委会、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江苏省无锡市、河南省焦作市等地已搭建了项目听证会、市级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代表工作站预算征询恳谈以及镇级预算初审民主恳谈等各种预算协商平台,供社会各界公众自愿报名参加。但是,纵观全国各地,公众参与预算协商的平台仍然不够多样。

2.程序设计仍需优化。我国部分地方的预算执行恳谈会或监督会等形式和渠道仍需拓展,恳谈程序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恳谈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多样化,预算修正权行使不够充分。有些预算项目在代表和公众没有参与进来以前,政府领导早已“拍板”定型,公众参与往往只能在基调已定的情况下作一些小修小补。

3.反馈机制亟待完善。公众参与民主恳谈后,对自己所提意见有没有采纳、落实得如何等情况无从知晓。有些预算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开发网上评议、互动交流等功能,预决算公开反馈机制不够健全,阻碍了政府和公众深层次交流。

(三)代表和公众素质尚需提升,全过程监督较为缺乏

受专业知识影响,有的代表和公众只能粗线条地阅读预算草案,对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存在“走过场”现象,影响监督实效。受利己思想影响,有的代表和公众仅关注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没能从市域发展高度参与恳谈,甚至把恳谈会当成信访会;有的公众甚至发表某些偏激言论,对部门领导进行“要挟”。受个体能力影响,部分公众参与能力还处于低水平层次,对一些问题纠缠不清,发言偏离预算恳谈主题。受预算改革进程等客观原因限制,代表更多地关注预算编制,而对预算执行、决算情况缺乏全过程跟踪监督。

(四)公众对预决算关注度不高,公开实效有待增强

1.预算公开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的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主动公开意识仍然欠缺,经过各级人大多次催促和提醒后,各预算单位才“勉强”公开。有的部门预算编制比较细,但是向公众公开的预算却比较粗,使代表和公众难以有效开展监督。

2.预算公开关注度不高。公众网络参与监督仍处于自发状态,一定程度呈现自发和无序特征。有些预决算信息虽已在网上公开,但是有些网民对预算公开持“无所谓”态度,预决算浏览量和点击量不高。部分网民侧重道德层面调侃、发牢骚,对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关注度并不高,缺乏从会计科目、财政预算等专业技术方面开展探讨。

二、深化代表和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制度化建设,完善操作规程

1.加快顶层设计,全力营造氛围。推进预算法修订等工作,及早出台公众参与预决算监督的条例。对预算民主恳谈、征询恳谈、项目听证、预算修正、执行监督、绩效监督等制度和规程进行全方位跟进和完善。

2.加强制度保障,健全目标考核。只有将公众参与置于制度化框架下,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监督才能具有可持续性。建议各地加快推进制度化建设,注重制度落实,使预算恳谈不断走向民主化、基层化。广泛推行参与式预算,并与当地相关目标考核结合,为公众参与预算协商提供制度保障。

3.加大改革力度,强化监督刚性。代表在预算修正和调整方面,加大改进力度,建议在人代会部门预算专题审议后,引入预算修正案程序,弥补以往整体表决通过预算的弊端。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常委会投票表决项目方式,强化预算及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议实效。

(二)注重常态化参与,强化意见采纳

1.推进公众参与平台的多样化。在常委会审查预算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人代会预算审查等过程中,注重旁听公民制度的常态化,增强预算审查监督的透明度。通过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人大代表工作站预算征询恳谈等载体,进一步突出重点,使预算草案接受更多的公众和代表“挑刺”。在项目听证会方面,扩大参与范围,对各种重大社会民生项目进行听证,注重意见吸收,促进项目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通过部门收入预算执行监督会等形式,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2.注重公众参与科学性。全面建立并及时动态调整预算审查监督参与库和专业库,采用设定条件、科学抽选等方式,选出公众代表安排到各个预算恳谈小组,通过讨论发言、问卷调查等方式参与预算协商。预算民主恳谈要进一步优化公众参与程序,注重代表和公众的会前调研,增加询问和辩论环节。

3.推进公众参与平等性。积极培育社会中间组织,吸收更多草根组织参与预算协商讨论,确保各利益集团平等地表达利益诉求。高度重视每一位公众意见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采纳意见,促进预算和项目决策进一步科学合理。

(三)注重教育培训,激发参与兴趣

1.提升代表和公众素质。通过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媒体宣传、会前培训、人大手机报、印发小册子、阳光预算宣讲小组等载体,定期对代表和公众进行预决算知识培训和辅导。设立预算专家咨询机构,帮助人大代表解决在预算审议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难题,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预算信息解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监督能力。

2.强化长远规划。对在校大学生,采取选修公共财政预决算课程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政府预决算的监督水平。对初中、高中学生,采取设立预算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提升预算意识,普及预算知识,进而推动全社会提高预算水平。

3.注重预算编制通俗性。政府部门要对预算进行精心设计,不断增强全口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注重预算细化。参照香港等地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配大量的插图、表格和漫画等方式,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图片和视频为代表和公众进行介绍,使公众了解起来方便轻松,激发参与者的兴趣。

(四)注重扩大参与面,开拓参与新渠道

1.进一步扩大预算恳谈参与度。注重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精选预算恳谈项目,让利益相关方、受益群体、受损群体、专家、社会组织等各方充分参与。逐步扩大非政府组织参加人数,吸引网民、外来人口、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自愿报名参加,保障公众有序政治参与。通过组织推选、定向邀请、媒体公告、自荐,选择专业性、代表性较强的专家型人才参加。积极借助“外脑”,发挥审计、发改、监察等部门作用,充实财经工委议事委员会力量,各县级市适时成立预算工作委员会,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力量。

2.进一步拓展预算恳谈渠道。积极创新听证会、民主恳谈会、预算征询会等载体,注重代表和公众恳谈实效。借助报纸、网络、宣传栏、电视、调查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民意并及时反馈信息。

3.进一步完善公众网络参与。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逐渐成为公众参与预决算监督的新载体。不断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信息平台,公众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的预算信息,实质性地参与预算编制、审议、执行等全过程监督。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完善网上实时评价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形成监督合力。

上一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下一篇:整改报告书 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