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香道(精选3篇)
2012年05月02日 10:44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时报
香道表演 通讯员 闫春艳 摄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下午,中日香道文化交流会在寮步镇悦莱花园酒店隆重举行,会场上无一虚席,更有不少香道爱好者站在过道上。此次交流会,寮步邀请了日本志野流派代表、中国香文化专家代表、东莞市沉香协会代表等参与。
据介绍,中国香文化影响深远,但在近代日渐式微,至今已断层160余年。明清时期,莞香贸易繁华兴盛,于寮步集散的莞香经寒溪运到香港、京师、苏杭及东南亚、阿拉伯等地。近年来,寮步镇全面启动“古代香市,现代香都”莞香文化“八个一”工程,以复兴香文化、重寻香记忆。
交流会上,中国香文化专家石德义和日本志野流派谷宗苾分别代表中国和日本演示了两国的香道。据介绍,香道有超过500年的历史,它不像其他茶道或者花道,不是用点、熏,而是用闻的。中国的香道文化所讲究的,主要在于养生以及宗教的方面,而日本的香道更加注重于香道的过程以及技艺的形式,以此来增加闻香的境界和自身感受。
寮步镇党委书记何绍田说,香道文化脱胎于古人熏香风俗,传入日本后得到了新的发扬,成为与花道、茶道比肩的“三雅道”之一。香道文化是连接中日两国的艺术纽带,是中日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表示,本次交流会的目的正是搭建一个国际性香道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在弘扬香道文化的同时,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深入研究和挖掘香文化资源,将寮步打造成为世界香都。相关新闻
寮步商贸文化周昨开幕
昨日上午,中国香市(寮步)商贸文化周暨2012全国消费促进月主题活动在寮步镇东方商业街开幕。
此次活动将持续至5月16日。据悉,目前,拥有5万平方米的寮步东方新天地商业街已更名为寮步香都商城。为期两周多的商贸文化周内容丰富,有5场主题文化表演晚会、国际青少年书画展(广州展区)、“爱心传递”公益慈善活动、中国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高峰论坛等。
东莞时报记者 胡烨
2012寮步香市商贸文化周 100多家参展商云集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中国香市(寮步)商贸文化周暨2012全国消费促进月主题活动在寮步镇东方商城拉开帷幕。活动将持续至5月16日,其间举办购物消费展、文艺表演、书画展、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
“五一购物消费展”作为一大亮点活动,贯穿商贸文化周活动始终。当天上午,在寮步镇东方商城内,记者看到,一个临时搭建起的消费展区内,有九成以上摊档已经开张营业,不少市民、群众也陆陆续续赶来游览和消费。消费展区内所经营产品涉及美食小吃、保健品、装饰品、首饰、家电、服装、日用品等各种生活物品。
组委会有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参加消费展的商家有100多家,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寮步本地商家占四成。
香龄:一生
身份:台湾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知名的书画和文物研究大家,两岸公认的香学研究第一人
传香理念:香道是日本人的说法,在中国应该叫香学,以示区别,以示正宗。
谈论香文化,至少在上海的香界,有位大师级的人物如彩霞一般横贯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并以缤纷的色彩召唤、鼓励着香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昂然前行。他就是被誉为“香界教父”的刘良佑先生。
在刘良佑府上品香
八年前的夏天,我第一次与香道近距离接触,引领我进入这玄秘之径的便是刘良佑先生。刘先生是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的教授,十年前应邀在上海博物馆做研究工作,业余时间则凭借自己的兴趣与积累,在大陆推广香文化。后来,刘教授认为大陆的学术环境更有利于他的研究,提前办了退休手续,在徐家汇附近购房置家。
拜访那日,他极隆重地身穿玄色长衫站在门口迎候,顿时让人感到一种仪式感。刘教授说,他希望我通过品香来认识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玄妙典雅。
刘教授精心营造的雅致环境令人流连。古典家具和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构成了一个非常传统的居家空间,茶几中央是刘教授自己烧制的仿宋汝窑香炉,墙上挂着他画的两幅彩墨画。品了明前新茶后,移至另一间园景小室,他又开了一瓶很好的红酒。我素不善饮,才几口就脸红了。“有点晕吧?而这正是闻香的最佳状态。”刘教授笑得很含蓄。
轻移四扇雕花门板,进入香室。一张徽作榉木束腰四仙桌上罗列着香具,一手可握的品香炉,釉面温润如玉。还有同样仿南宋龙泉窑的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银质七孔香插筒也是南宋的遗物,分别插着紫铜竹节款式的香匙、香夹、押灰扇、探针、顶花、灰铲、香帚。刘教授从一个玻璃瓶里取出一段香料示客,长约八寸,乳白带黄,从外形看与一般的白木无异。然后他拿起一把名为“云音”的大马士革钢刀,在香料上割了一片比指甲略大的木片,放进闻香炉内。他强调说,香料的切割至关重要,顺向、逆向、横向所获得的不同纹理都会造成香气的差异。
此前炉内已经铺了用松针和宣纸煅成的灰,埋入一小块点燃的木炭,刘教授挟了香料盖在炭上,再用灰押轻轻押出放射状花纹的“小山”,操作时神情非常专注。此时,宾主已按礼仪坐定,我年少,居末座。
品香炉的传递是这样的,主人用左手传至主客的右手,客人右手接过来,闻香三次之后再用左手传于下一位的右手。一种古意盎然的仪式感让我兴奋不已,但正襟危坐——这是必须的。
当这只仿官窑品香炉传到我面前时,我的手在微微颤抖。按照刘教授的垂范,我右手紧紧握住香炉的颈,左手虚握成蒙古包状,盖住香炉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一股幽然的香味迅速渗入体内又从脑顶逸出。闭目凝神,脸向左侧,再将鼻腔内的余气排出。
“体会,再体会。”我瞥了一眼左侧的刘教授,他脸上布满了期待和鼓励。其实不用他暗示,我的记忆也在刹那间苏醒了,我仿佛身附羽翼,腾空而起,翩然穿过经幡飞转的雪域高原,置身于大昭寺香烟缭绕的经堂。清幽缥缈的头香过后,第二次为本香,风韵飘逸,逸兴遄飞,第三次为尾香,回味悠长,诗意盎然……
“再过一会,你又会闻到另一种香味。品香的神奇就在于在半小时内,你能体会到不同的气息。香是有生命的,它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停与你对话,你用心与它沟通,它就会报答你。”刘教授如是说,品香炉按顺时针方向开始新一轮的传递。
按照日本香道的规矩,在闻香过程中,要即时在裁成狭长条的香笺上写下心得。由于香的气息捉摸不定,一开始可以借用西湖十景来比喻,后来才用偈句来表达。但如何做到准确而又富有诗意,就需要灵敏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还有诗性的表达能力。刘教授将他累积多年的香笺给我看,往往是一个单词后,再用一句诗来解释。写好香笺,才称得上是闻香已久的“香客”。
香学,应该尽快申遗
那些年,由大师级人物带队的日本香道代表团频频访问中国的北京、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他们既是来寻根,又是在摸底。但当时大陆一时还真找不出可以与之华山论剑的对手,许多研究中国古文化的专家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香道,故宫博物院里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奇楠山子被当做烂木头扔在一边没人理会。
刘良佑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羞愧和沮丧”。但同时他又说,即使请他与日本香道专家面对面,他也不会与之交手。“因为单刀赴会是很难取胜的,目前在大陆我还没有得力助手。”
在他看来,真正的香道研究者凤毛麟角,在台湾也不过十来个人算得上,其他人不过是烧钱。香道是日本人的说法,在中国应该叫香学,以示区别,以示正宗。这门学问的研究,需要文化积累,也需要静下心来,当然也会花费很多钱。“大陆现在经济发展很好,不久也会有许多人玩香,但是在理论上,大家准备好了没有?”
这个,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不久,北京故宫珍宝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刘教授希望我去看一下。“你去看看按原样布置的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两扇门上就有几件香具,许多人都误以为是印盒或其他文具。”他说,“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中国人用香是很早的,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nlc202309032233
刘教授不止一次向我透露,打算在上海组建一个香学研究会,等搞得有点眉目后,再组织学术界的力量,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日本人抢在前面,香学的源头在中国,香学的典籍在中国,研究中心也应该在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香学研究者应该多多交流,加强合作。民间层面,从收藏、玩赏入手,也应该进行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玩赏和投资。”
是的,非遗项目的申报,最关键的是要有传承人。他身为台湾学者,能否代表两岸香界学人来承担这个文化使命?这,或许也不是他个人能够回答的问题。
“你如果进行报道,应该在文章中强调香学的学术价值。我们可以先从浩瀚的典籍中梳理香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再踏勘香事活动遗址,还可从中药典章中寻找旁支脉络,但最重要的是拿得出传承有序的脉络和今天的人类活动形态。这里有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光有钱不行啊,他可能会去抽雪茄、喝洋酒、玩高尔夫。要静下心来,关掉手机,细细闻吸这捉摸不定的气息,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心境。但这事一定要做,否则被日本人抢去了,我们何以面对列祖列宗啊!”刘教授说到这里,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斯人已去,心香永存
后来我又多次应邀去刘府品香,程序依旧,品茶、喝酒,甚至欣赏几轴古画,看看他家院子里的丑石和红豆杉,坐下后再听刘教授天马行空的闲聊。
每次离开雅香缭绕的刘府,我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在刘教授的点拨下,我对香道的理解也在加深。我觉得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
可惜天妒英才,2007年,刘良佑携刘师母,还有几个朋友和学生去青海采风,玩得相当尽兴,最后一天他略感不适,但还是经不住朋友的热情劝酒,喝了一点红酒,似有不适,就睡下了,不久脸色起了变化,马上送医院抢救,刘师母大声疾呼,还是没能叫醒他。
一个鲜活的生命,61岁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着的大地。我与刘教授是君子之交,每次聊天闻香,均获抚掌击节之乐,并有相见恨晚之憾。他还是张大千的高足,跟我讲了不少张大千的趣事。他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贡献的人,而且还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只可惜老天爷没有给足他应该得到的阳寿,冷酷地召他去了。难道,老天爷也想品一品来自东南亚的奇楠香?
令人稍感宽慰的是,刘良佑先生在上海亲授的多位学生,经过数年研修,仔细传承着衣钵,在香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而他编著的《香学会典》等书,至今仍被香道研习者们广泛传阅,他提出的“品香四德”,也被人们奉为经典规范。
中国人在闲暇中品香、吃茶、抚琴、吹箫、挥毫、吟诗等所获取的那种乐趣,或称之为闲情逸致,构成了中国人优雅文明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睿智。在现今世界追逐功利的繁忙、机械、紧张压力下,通过恬静闲雅的传统香事或多或少能得到生活的乐趣与愉悦。闻一多先生喜欢焚香默坐,认为那是东方人特有的一种妙趣,他特别欣赏陆游的两句诗“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中华的传统文化基因毕竟留存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中,愿在中华文明复兴之时,香火重续,香席再聚,有更多的爱好者悟入香妙、馨香永续!
庆长十一年(1606年),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给占城国王、柬埔寨国主、暹罗国王等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希望获得上好伽罗香的愿望。
至今,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正仓院内,还珍藏着一段有1300年以上历史的黄熟香——“兰奢待”。香木的切口处放着三张付签,分别写着足利义政、织田信长、明治天皇三位风云人物“某年某月截取几寸几分”的记录。“兰奢待”内隐“东大寺”三字,号称天下第一名香,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日本人的“求香若渴”,促成了香道礼仪和道义文化的完善,使得其与茶道和花道一起,并称为日本文化的三大瑰宝。
香道的源起和发展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三桅船载来了唐朝的“香文化”。从此,香气缥缈于推崇雅文化的日本,历千年而不绝。不过,日本人讲起香道的历史,第一笔总是“香木传来”的故事。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三年春(596年),有沉木漂至淡路岛,岛人不知是沉香,作为柴薪烧于灶台,香味远飘,于是献之于朝廷。
不管漂来的香木对日本香道的诞生有否特别作用,它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随后,经贵族学者三条西实隆和将军近臣志野宗信的推动,香道成为室町时代东山文化中与茶道、花道并列的“艺道之花”。在那个华丽的背景下确立的“东洋三道”,犹如三条清流灌注至今。
三条西实隆是贵族风格的“御家流”的创始人,还被尊为日本香道的始祖。志野宗信则开创了武士风格的“志野流”。这两位大人的丰功伟绩在于奠定了日本香道的基础,至于完整的香道法度和仪规,是在江户时代才真正建立起来。日本香道因此从“炉香乍熟,法界蒙薰”的佛教供香,到贵族家庭的“空薰”,再到文人骚客的“玩香”,最终演变为一种富有仪式感、秩序感的室内艺术。
到江户中期,香道已风靡一时,由于焚烧名香太过昂贵,普通百姓只好把对香的向往寄托在民谣、俗曲中传唱。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近代化历程,日本传统文化随之面临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问题,香道也发展出了新流派,面向大众的流派直心流就是由香道师松崎雨香在此时创立的。
直心流意在把沉浸封锁于贵族生活圈内的香道解放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参与香道活动并从中获得精神享受。他们在社会上开设香道文化教室,深受欢迎。直心流也是日本香道流派中,与中国交流最为密切的派别之一,早在2001年就参加过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组织的“日本古典文化艺术访华使节团”访问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地,在四地都引起了热烈反响;直心流第二代元松崎雨香先生曾应北京市政协、天津市政协和南京市政协的邀请,率团于2004年2月29日至3月7日访华,这是香道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海外访问,在香道与中国的友好交流中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香室雅集
日本香道的流派有100多个,大小香室之内,香席之上,各派具体做法有所差别,但大同小异。对外行来说,先要了解香道会上的香木主要是沉香,我们日常所见的熏香和线香是不被使用的。闻香时,不是直接燔烧香木,而是通过隔层加热,让香木散发出香气。香会上,由香元(中国称作香主)来完成闻香的前序工作。
割香 端详香木的纹理和色泽变化,寻找适合下刀的地方。用解香刀,切下一小块香木,大小以0.5cm正方、厚0.1cm为佳。
起灰 将香灰倒入香炉中,呈八分满。并用“火箸”将香灰搅拌均匀。对于常玩香的人来说,炉中会常蓄香灰。
点炭 用“火箸”夹起香炭,再用点火器点燃香炭。然后将香炭填入香灰中央,两者高度一致。
铺灰 用左手转动香炉,右手持“火箸”向另一方向搅拌。以香炭为中心,堆出一个“灰山”,让香炭渐渐地从外面看不见。再用“灰押”整理香灰,使灰山呈现美丽的放射状条纹。
开火窗 用一支“火箸”从灰山顶部直插而下,触及香炭时为止。这叫“开火窗”。“火窗”可以更好地将香炭的热度传给香木。现在日本的一些高级香炭,则不需要这样的准备。
上香木 用“银叶挟”夹起“银叶”,轻轻地放在灰山上。再用“香匙”舀起香木,放在银叶上。隔灰闷香,香气开始慢慢地散放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香·火·炉·灰·炭”五元素、“银叶挟、香箸(处理香木时使用)、香匙、莺(一种别针,包香包时用)、羽帚(扫除香炉边的香灰时使用)、火箸、灰押”等七种道具。对于专门的香道受业者来说,比之于茶道、花道,学习香道更显路途漫长,以“御家流”为例,第1年专心致志品闻香味,第2年练习铺灰,第3年练习点炭上香,最后1年进行综合性练习,四年下来才可被授予“初传”证书。一般认为,要获得师范资格的“皆传”需要15年,获得大师资格的“奥传”大抵得25~30年。
闻香的文化妙趣
香客闻香时,需用右手轻轻端起香炉,置于左手上,左手大拇指搭在香炉底部边缘,然后将香炉逆时针旋转两圈,使香炉的花纹朝向外侧。
右手做半月状轻覆于香炉口,让香气集中,接着将香炉靠近鼻子,缓缓吸收和体味馨香。然后将头转向右侧,慢慢吐气。如此,重复三次。接着,将香炉从左手传至下一位客人的右手。依此轮流鉴赏。
在正规的香道会上,每位香客的面前都摆着一副笔墨纸砚,一巡香过后,香客会及时在“香笺”上用毛笔记下稍纵即逝的闻香心得。“香笺”有时记的是“这是什么香”的答案;有时则是自己捕捉到的意象,如“胧月夜”、“春之夕风”,一般在七字以内。香元左侧坐着一位“执笔”,负责将所有香客的闻香心得汇总在一张大纸上,并进行评分。得分最高的香客将获赠这张被视作艺术品的记录纸,作为纪念。
其中,组香是最有趣的形式,其程序也最为复杂。最常见的是富有季节感的四季组香:春之组香(如若菜香)、夏之组香(如菖蒲香)、秋之组香(如菊合香)、冬之组香(如雪见香),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则可能是由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启发而来的“源氏香”和以《古今和歌集》为主题的“古今香”等,这些组香的主题表现,以和歌为最多,其次是汉诗、俳句。
竞马香则是一种富有游戏色彩的闻香行为。它的灵感来源于京都“上贺茂神社”的社祭活动——竞马(骑马比赛)。竞香时,在一个画着格子的竞香盘上,放置两个平安时代风格的骑马偶人,分别着赤色、玄色和服。客人可以是两位,也可以是两队,各选一个偶人作为自己的代表。香主先给出几种香让香客逐一试闻,这是试香。然后打乱这几种香的顺序,再让香客鉴赏。香客在香笺上写下该香属于试香时使用的哪种香。答对者将香盘上代表自己的那一人偶前移一格,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香客们在感受美好香气的同时,也是在体味古典文学的高妙意境。那香席,倒像是文学鉴赏课的课堂。
香道的精神世界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写过一则短笺礼赞香木:“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这就是经由一休和尚宣扬而流播日本香道界的《香十德》。它一方面证明了中日香文化的亲缘关系,一方面也揭示了两国对香木喜爱有加的共同原因。
香木主要产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东南亚国家,包括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在日本,有“六国五味”之说。中国岭南地区也产香。据考证,香港的得名,就是因为三四百年前,这里转运和加工东莞的沉香而名闻遐迩,故谓之“香港”。
香木中的珍品,贵逾黄金。已故台湾香道家刘良佑先生就曾在新加坡购得一段黄棋楠香料,其价为每公斤18万美元。这很像书法家对名墨的珍爱。
香木所代表的是一门秘妙深远的学问,香席所代表的是共感的场,也是自性的良田,而香道自然而然成了一种心灵的美学。在无形无色的香气中,有的人嗅觉苏醒,心旷神怡;有的人尘尽消,浑然忘我;有的人悟到“四时五行”之理;有的人望见“月照空山,万籁俱寂”……
英国著名作家吉卜林曾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以鼻闻香,以心领会,尺席之间,五感澄明。香道正是要帮助你找到自己被遗忘的“鼻子”,找到属于你的一个平和的世界。
TIPS
香道体验礼仪
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目前已有零星的日本香道雅集活动。如果参加雅集,要注意的礼仪是:
参加香席的人必须谨礼仪,尊和气。
为了不与香木之香气掺混,所着衣物不得沾香水、花露水等。
男性一般穿传统服装或西装(须系领带)。女性可着裙子,以简朴大方为佳。
入香席前,取下戒指、手表等可能会妨碍闻香行为的物件。
香会结束前,不私语,不中途退席。
即使感到有些闷热,也不使用扇子,不开门引风。(香室讲究通气不通风)
拿好香炉,勿使香木和香灰从香炉中掉出。
不随意评点香木之好坏。
如果了解其他流派的仪规,也须尊重当前流派的仪规。
顺时针传递香炉,香客轮流进行闻香。
香道馆
如果去日本旅游,想要见识优雅的香道,京都是必去的地方。京都自古就是天皇与贵族的优雅之地,所以香道体验店也较其他城市为佳。
除了体验香道礼仪,在店里还可以买到香袋、香包和熏染在衣服上的熏香。
1.山田松香木店
山田松香木店位置靠近京都御所,刚进店里一定会被浓郁的香气给惊到,不过这就是香木店的特色。京都的香木店都会因应时节推出特别的香包造型,譬如说樱季去当然就是各式樱花香包,有仿造仁和寺的御所樱,还有深粉与浅粉的樱花花瓣,比起一些贩卖给观光客的店,山田松香木店卖的样式更为精致典雅。店里还有仿平安贵族女子袭装的香包,多层锦布依照颜色层层叠叠地缝制在一起,煞是好看。
2.熏玉堂
熏玉堂在西本愿寺的对面,离京都车站非常近。展品大多放在二楼,价格相对较贵,熏玉堂的特色是主攻香包与线香,一些高级又精致的香包竟可达上万日元。
3.松荣堂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