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缘由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响缘由

影响缘由 篇1

1.执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政策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民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后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上下功夫,从青年自身角度强调了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高度重视对象的主体地位,强调主体的自觉性。2.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教育制度以等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依旧存在教学内容割裂了学生们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重预设而忽视其自然生成,教学方法重灌输、说教等方法忽视实践探索以及交往式教学方法等现象,使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被压抑,主体性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3.基于导师课题的影响

本选题是在导师课题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影响下进行的选题所确立的论文选题。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1.丰富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研究理论

2.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 实践意义

1.回应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发展的时代需要

2.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3.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

三、研究现状 研究成绩:

1.在研究内容上:研究覆盖面宽,相关研究成果丰硕。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已有的成果均涵盖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相关联的多个方面,主要有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大学生主体性特征、大学生主体性现状、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对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多样。一些学者采用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主体性进行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历程,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既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有更强的现实意义。研究不足:

1.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直接研究成果较少。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大学生主体性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过程中、或其他教育过程中的大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只是在部分著作的相关章节或期刊论文中略有所涉及,没有专门的研究。

2.在研究深度上,还有待继续。目前学术界在主体作用方面更多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其作用,而且也比较零算,缺乏从微观的过程中具体阐述。

四、主要内容

五、重难点

(一)本选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选题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体现在第四章。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学术界对怎样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其他教育中有较充分的研究,但还不够系统、缺乏可在操作性,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研究严重不足。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遵循怎样的教学原则,实施怎样的教育方式,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使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是本选题的落脚点,也将会是本选题的重点。

(二)本选题研究拟解决的难点问题

本选题难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解析和发挥存在的困境分析,体现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首先对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解析难度大。对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必须找准相应的维度,再根据相应的维度一一穷尽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还应避免相互之间的交叉性,这是本选题的难点所在。其次文件设置的科学性和调研的有效性析难度大。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存在的困境需要做实证研究,用数据说明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设计、实施调查到数据分析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必须保证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对研究者研究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是本选题的第二个难点。

六、创新点

首先,视角新颖。目前对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研究,基本限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以及从教育者、教育介体等角度来研究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从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作用角度出发来研究的目前尚属空白。本选题将从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研究出发,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现有研究成果,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捐赠背后的缘由 篇2

与此同时,慈善机构的领导们也在考虑捐款者的捐款能力能否一直持续下去。或更值得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动因能使得他们在第一时间内捐出他们的支票。

“一直以来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年龄、收入及教育程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捐赠。”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慈善中心主任帕特里克博士说。

近期,慈善研究中心对美国7500个家庭做了调查。数据显示,捐赠的可能性与捐赠数量跟年龄成正比。例如,21-40岁之间的美国人年收入在5万-10万美元,他们会用1.9%的收入做慈善,然而,65岁以上的美国人,尽管收入和上述人群相当,但他们用在慈善事业上的捐赠占收入的4.2%。而且,65岁以上的人群做过慈善的占92%,相比之下。21.40岁的人群做过慈善的仅73%。

研究还显示,捐赠最多的并不是那些最有钱的人。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并不比收入在5万-10万美元的美国人捐赠得更多。例如,那些65岁以上的年收入在10万-20万美元的美国人会拿出收入的1.5%做慈善,而收入在万-10万美元的同年龄段美国人则拿出收入的4.2%做慈善。

罗尼博士说,通常人们会认为白人比其他种族的人捐赠多一些,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美国慈善中心在“9·11”事件后对4200个家庭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如果不考虑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白人同其他种族人群在捐赠上没有实质差别。性别似乎也影响捐赠。单身女性在捐赠上更加慷慨,在收入和教育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她们的捐赠金额比单身男性要高出13%。

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年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同那些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在捐赠上同样慷慨。原因何在呢?一个较为肯定的说法是,人类是群体性动物,当给予受难者帮助时会感觉到自己与整个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分享着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但是,假如捐赠真是基于道德情感的驱使,那么如何解释人们对“9·11”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的捐赠与对艾滋病和非洲贫困的捐赠的巨大差距?

如果我们认同受难者,我们便会更容易去给他们捐赠。美国人根本不会去想象他们有一天会失去家园的景象;但又有谁会把自己同巴基斯坦难民联系在一起呢?

1991年,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的沃伦·皮特试图通过鼓励人们怜悯受难者的方式增加慈善收入。他写信到一家知名的慈善机构,信中或鼓励人们站在受难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说他们的帮助能起到实质性作用。但,最终他的做法失败了。相反,告知捐赠者他们的捐赠可以有效地帮助受难者的募集方式却赢得了更多的捐助。

写作的缘由 篇3

有很多人也郁闷对我:“平时想那么多干嘛,多多去放松一下自己。”其实我早有回答,只是憋在心里,自己吧,伤心痛苦火舌不开心时,拯救自己的还不是自己的?而着一切都来自己的思考,我个人认为吧,思考能够然后成长,从而踏上另一个台阶,而那一刻,也是释放自己的一个极点。因为去思考,从而有了自己的答案,能足以回答迷茫无路可走的自己,因为一直以来,得以获得最佳,最能让自己去相信的言语,那都得感谢自己会迷茫,更可贵去思考。

出去的时候,我常常被人说的很疯,像着刚放出鸟笼的鸟儿,我也询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至今为止,我的答案是因为有你们的相伴,我的以释放,学校是个好地方,但让我繁杂的,一定程度上去压抑自己,好的地方也是有的,能给自己大幅度去进步的环境,尽管那惨不忍睹。学会去接受,毕竟你就是这么被带着长大的,希望自己能够在如何环境去学习自己想接受的那一面,只有那样,才不至于烦到爆。

按照心里所想,勇敢写出自己内心想法,哪怕文字不够那么的优美,但,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姓名:杨鹏

眼睛痒的缘由 篇4

眼睛痒是什么造成的

1 、异物刺激

如果眼睛里不小心进入外界异物如灰尘、毛发、药物、病毒、刺激气体甚至是尖锐的物品都会直接侵犯到眼球表面而产生痒甚至疼痛的感觉。

2、局部敏感反应

眼睛痒也有可能是局部眼球表面的敏感反应,如过敏体质者,受到过敏原的感染后,除了全身皮肤出现瘙痒意外,眼睛也会感到水肿和异物感。

3、感冒致痒

当细菌或病毒造成上呼吸道,如口腔、鼻腔的黏膜血管膨胀充血以外,眼睛的黏膜也会有同样的反应,这使得眼球表面的神经感应到异样刺激,所以会产生痒的感觉。

4、春季结膜炎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过敏性结膜炎症,在春夏季节病情尤其严重,秋冬季节减弱,最主要的特点是奇痒,伴有异物感,分泌物呈粘丝状。临床上分别为睑结膜型、球结膜型和混合型。

5、沙眼

沙眼也是导致眼睛发痒比较常见的原因。沙眼除了导致眼睛痒以外,常伴有干涩症状。

6、眼寄生虫病

眼睛痒也有可能是眼部寄生虫病的反映,其特点是眼睛奇痒难忍,伴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或玻璃体混浊,或眼球突出,或视网膜异变等。据报道,可以造成眼睛痒的寄生虫有蛔虫、丝虫、线虫、蝇蛆等。

眼睛痒怎么办

1、如果眼睛偶尔因风吹、进沙子赃物等发痒,可用清洁湿巾轻轻地擦一擦眼睛,没有湿巾可以把纸巾沾上水擦,一般擦一会儿发痒症状就会消失。

2、如果湿巾擦完了还是有些痒,可以用淡盐水把眼睛轻轻地冲洗一下。盐水可以消炎杀菌,注意兑盐水比例要控制好,大约是1:100左右为宜。如果发痒症状还是不减轻,可以去医院进行专业清洗眼睛,把异物清洗干净。

3、如果眼睛干涩并经常发痒,可能是患上干眼症。它是由于眼泪分泌不足或泪液不稳定引起的一种眼表病变,与长时间地使用电脑、电视以及戴隐形眼镜等有关。在干眼症的早期阶段,通过适当的休息和眼药水等的使用,绝大多数干眼症是可以得到缓解及治愈的。在注意眼睛休息的同时每天点眼药水3次,连续用3天左右即可。注意要选用合格的眼药水,是用于缓解眼睛疲劳的,使用眼药水不宜超过一星期,否则对眼睛副作用大。

4、如果眼睛痒发生的部位不在眼球上,而在眼皮和眼角处,没有明显的分泌物而且持续性的发痒,那么可能是有炎症,最好去正规医院检查一下。

5、除了眼睛、眼皮、眼角等发痒外,如果还有红眼、异物感、烧灼感等症状,早上起来眼部有较多分泌物,甚至有时会因分泌物多而粘稠导致眼睛难以张开。可能是有结膜炎了,那就要立即去正规医院看一看了。只有治好炎症,眼睛才会不再痒了。

春节要贴春联的缘由 篇5

1、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2、贴春联的心理特征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3、春联的介绍

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1]

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

春联的大全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

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上联:日日财源顺意来

下联: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

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上联:天地和顺家添财

下联: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

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春联的来历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随大流”的缘由 篇6

老张明明担心这样做不妥,但是,面对他人的众口一词,他收回了自己原来的观点。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

当我们在街头看到许多人围住一个摊位或排起长队抢购某种物品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购买者的行列中去购买,其实当事者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该商品的优点或真的需要它。在单位年终评选先进人物时,如果多数人都同意某人,那么原本不同意的人往往也就随声附和地同意了,还有人们在服装、发式方面所表现的“赶潮流”,都属心理学上的“从众现象”。它是个体迫于所处群体的压力,而不由自主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大学生,实验内容是让被试者对两个图片上的线段的长度作出比较、判断。左边的图片上画了一条直线;右边的图片上画了长短不等的三条直线,其中一条与左边图片上的直线长度相等。主试者将被试者分成几组,每组被试者中,前5名都是实验者有意安排的假被试,只有最后一名是真正的被试。实验要求被试者在右边图片中找出与左边图片中等长的直线。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不难判断的,因为右图中第三根线的长度明显地与左图直线相等。可是,当前面的假被试?穴真被试并不知道他们是假被试?雪一致作出错误回答时,真被试中约有37%的人受其影响,也作出了同样错误的判断。

人为什么会出现从众行为呢?芽这一方面是由于来自群体方面的压力。在群体内部,一般都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行为标准。它包含正式的、非正式的及不同性质的,有明文规定的,也有成员之间“心照不宣”的。比如在辽宁一个工厂的某个车间里,工人们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定额,大家每个月不用花太大力气都能达到这个标准,完成之后即不再多干,人人如此。那些完不成定额的被看做懒汉受到歧视;而个别超额的工人则受到集体的嘲讽和攻击,被认为是“假积极”、“出风头”等等,使其在群体中受到孤立,形成无形的压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压力越大;群体对成员的影响越大,压力也越大。但在同样情况下,从众行为的产生也因人而异。一般与个体知识、经验、自信力及独立性强弱等有关。此外,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显示出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

《长恨歌》作者介绍及文章缘由 篇7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先世居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父季庚,早年卒于襄州别驾。这就是说,他出身于小官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仕进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他少年时,正值藩镇混战,为避难流浪于江南的苏州、杭州、越中,后又到长安符离、襄阳、宣城等地。这就是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一定很深地体味了民间的疾苦和当时行政的得失。所以,他提出文学主张:“唯歌生民病。”政治主张:“用正人远佞幸。”这都是和他的生活阅历有关系的。但“居易鄙人也,上无朝廷附丽之援,次无乡曲吹嘘之誉”(《与陈给事书》)。情形如此,要想仕进,只有由科举一途了。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果然功夫不负人,二十七岁时,他考取了进士。当时,他是很得意的,他在《及第归觐留诸同年》诗中说:“二十常苦学,一朝谬成名。”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官职。于是,他又参加了拔萃科。

及第后,才授为校书郎。元和初,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激直仅列四等,授盩厔尉。这就是说,他由中央被外放到外县去了。尉这个官职,只是管捕盗贼察奸宄的县级辅佐官。这实是对激进作者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作《京兆府新栽莲》诗说:“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在这里,他却幸运地结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上看来,他写《长恨歌》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一、对弊政有些认识;二、对佞幸有些认识;三、心有委屈。认为自己尽忠竭智,却反被外放,所以极不满意时政,极不满自己的处境。这些因素会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长恨歌》中呢?是:很可能。

白氏类分其诗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作解题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敏,仆虽不敏,常师此言。„„谓之讽谕,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独善之意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 非平生所尚者,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以上引见《与元九书》)

由此可了解两个问题:

一、作者主观要求的并不就是客观所重视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相矛盾了。

二、《长恨歌》作者自己把它列之于感伤类诗中,没把它列在讽谕、闲适两类里,那就是没有把自己“兼济”之志,“独善”之义寄寓其中,而只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伤感诗了。作者自己这些话很重要,很可作为理解评议《长恨歌》的参考。当然,这也只能看做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还必须依作品的实际,才能决定。

作者怎样对待“时之所重”的《长恨歌》呢?元和十年他与元九诗说: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又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未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类材料,还可有些,但仅此就可看出,白氏也是以社会上爱他的《长恨歌》为光荣的。而自己也称“一篇长恨有风情”,以为是可以“气粗言语大”的。这对作者的重讽谕、闲适诗,而轻感伤诗来说也是个矛盾。由上可知,作者自己对《长恨歌》的认识,就有两重矛盾:分类上虽轻它,社会上却重视它,他也以为荣,他自己也称赞此诗“有风情”、“近正声”。“有风情”,就是有“国风之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又是作者依客观效果,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了。总之,是矛盾。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本身。

二、概述

全篇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算是一首长歌。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自开始“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共三十句。主要是说篇中两主人公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由来、相爱的实际和相爱所达到的程度。但主动的是唐玄宗,一切都是由他发起发展的。杨贵妃仅以自身的美和自身的媚获得玄宗无以复加的宠爱而已。作者的写作态度,依作品实际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用的欣赏口吻;“御宇多年求不得”,是你为着急的口吻;“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代为庆幸的口吻;“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是“天实为之,非人力也”的口吻;“回眸一笑”两句是对贵妃之美的很典型的形象写法;“春寒赐浴”四句是贵妃因美而受恩泽的情况;“云鬓花颜”十句是贵妃承恩泽后受宠的几项典型事例;“姊妹兄弟”四句是因宠贵妃而旁及的恩泽并因此显示出宠爱贵妃达到的程度;“骊宫高处”四句,是对玄宗前面宠爱贵妃行动的总结性概括。其中“从此君王不早朝”和“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都必须以文学笔法目之,是两句形象语言,形容玄宗对贵妃的宠爱竟达到了重女色大大超过重朝政、重国家的程度,以至于全天在看还看不够,可谓爱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白氏这绝不是纪实,而是在以他俩的情况为基点,创作的一个极情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和开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同样是以情为主的情笔、诗笔、文笔、绝没有一点史笔的味道。有些人认为这两句“不早朝”、“看不足”是寓有贬意的,这是用史笔来看这两句的。这就是观点上的错误了。文学理论,是对既有作品的理解和说明,是先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后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的。“至情”和“纯情”的作品,在文学理论上有论述,这是有根据的。这种作品就是这种理论的根据。千百年来,对这篇伟大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于文笔和史笔的不分,纪实与创作的混淆,极可感概。谁都知道,在理论上,有纯情至情作品的说法,而对纯情至情的作品,却偏偏要以实论之,真是奇怪。“杨家有女”、“养在深闺”、“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不是实际。所以说这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是用的文学创作笔法,而不是记实的.史笔。 以下“回眸一笑”、“金屋妆成”等,全都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是创作,不是亲身见到而记的实事。此而不知或以实求之,就太不合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了。

以下自“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叙述马嵬坡事件的产生、实况和后果。也是以玄宗为主的。你看,事件的产生只用了六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到“西出都门百余里”。事件的实际也只有六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到“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完全是被动的。“黄尘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断肠声”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东望都城信马归”六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二;“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十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的说法之三。共三十二句,分三个层次,用三种形象描写马嵬事件的后果。主人公全是玄宗。无论叙述事件的产生,还是叙述事件的实际,大都用的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而不是直白地记述实事的语言。你看“宛转蛾眉马前死”哪里是事实?事实是《旧唐书·杨贵妃传》上所说“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花钿委地”是更加重写贵妃死后惨状的形象,也不可能是实际。“黄尘散漫”、“蜀山水碧”也都是文学上用景表情的形象语言。“归来”以下十八句更全是描写抒情的文学语言。总看这三十二句,全是描写的形象语言,全是作者创造的形象语言,当然也都是文学之笔而不是史笔。

“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共四十四句,为第三段,主要说的是“海上仙山”中的事情,全是想像虚构的事故,没有一句是纪实的。这一部分,历来都以为是白氏自创;但前于他二十年的李益(生于玄宗天宝年间,白居易则生于代宗年间),在《过马嵬》之二上说:“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

方士问蓬莱。”是写道士访蓬莱,可见当时已有此传说?潞琛冻?性故事。所以,以史实评《长恨歌》是错误的。“临邛道士”四句,是事故产生的缘起;“排空驭气”四句是事故产生中的屈折,“忽闻海上”以下十八句,是道士对“海上仙山”事故的叙述。全是用的想象的形象语言。你看“揽衣推枕起徘徊”多形象;“云鬓半偏”六句,使人如见。“钿盒金钗寄将去”,很显然是应上“花钿委地”两句的,是作者虚构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四句,看似事实,而实在是《孔雀东南飞》结尾的翻新,是唐****中习用的笔法,自然也是虚构的。至于全篇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作者对全部事故的总结语,是作者感其事而寄予同情的话,也正是作者之所在和歌咏此事故的目的。全诗以此作结,也以此点明写作的主旨。《长恨歌传》“(王)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

总全诗看来,第一部分发生在宫中,

甲胎蛋白偏高的缘由 篇8

肝病专家专家介绍,肝细胞癌变会引起甲胎蛋白的偏高,这时会比正常人的值多出数十倍甚至数万倍。甲胎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指标,阳性率达70%以上,并且是肝癌普查中一项重要的指标。

偏高的主要原因如下:

1、肝癌是常见的造成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之一,一般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μg/L,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据了解发现约有80%的肝癌病人血清中甲胎蛋白会升高。

通常以400μg/L为标准,高于此数值应该考虑肝癌的可能性,一般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甲胎蛋白就已经升高,所以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家族中有肝癌病人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定期的检查。因而,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提醒一点的是:不能仅仅靠借甲胎蛋白偏高的指标来诊断或排除一种疾病是不可靠的,因为肝癌的发现未必都需要甲胎蛋白偏高,有一些肝癌可以是甲胎蛋白值正常的,故应同时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查和B超、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可增加诊断可靠性。

2、妊娠妇女和新生儿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一时性升高,因为甲胎蛋白是胎儿的正常血浆蛋白成份,是胚胎早期的主要蛋白质,妊娠期妇女甲胎蛋白是会明显升高,一般在妊娠后3个月,甲胎蛋白就明显升高,到7-8月孕妇母血中AFP量达到最高峰并相对稳定,但其仍旧低于400μg/L,约在产后3周后渐渐恢复正常水平。

3、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非恶性疾病如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恢复期,肝硬化,先天性胆道闭塞,畸形胎儿等甲胎蛋白可出现升高,然而起升高的幅度比较小,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4、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生殖细胞肿瘤有关,据资料显示大约50%患有生殖细胞肿瘤的患者其甲胎蛋白(AFP)呈阳性;一些其它胃肠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病人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胎蛋白偏高;除此以外,若甲胎蛋白大于25μg/L的男性病人还要考虑睾丸癌的可能。

5、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甲胎蛋白有轻度、中度升高,一般在50~300μg/L,与肝细胞癌不同点为升高幅度低,一般不持续增高,经治疗后降低以至恢复正常。

6、新生儿肝炎。30%新生儿肝炎可测出甲胎蛋白,发生率随病情的严重度而增加,大多明显增高。此可与先天性胆道闭锁鉴别,后者甲胎蛋白大多正常。

缘由天定,份在人为 篇9

这年头,相亲已经普遍得不能再普遍,不过相亲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开花结果的.要知道西天取经都还九九八十一难呢。所以率直、圆滑、可爱的秦奋也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完成相亲,什么同性恋、卖墓地的、失魂落魄的、未婚先孕的、性冷淡的、炒股的以及西部少数民族都碰上了。众多相亲对象中,除了第一位,其他个个都有味道,但说到底无非是要幸福先谈条件。

这相亲注定了是走马观花。毕竟短暂的见上一面肯定解决不了心灵上最迫切的需要当领教了那些有备而来的女人,或许只有视而不见遇上漫不经心才能进出火花,秦奋遇上笑笑酒后吐真言,在笑笑眼中,这个光头和那些油头滑脑的大佬爷们相比才是最真实的人.悬着空中的心触碰到了地面,真的落到了实处秦奋不傻,一个“诚”字被他表现得那么鲜活诚心去说、诚心去做、开诚布公,谁也不伤着谁,耿直大度,幽默风趣还别说,一句“拿我当个知心不换命的酒友吧”,那叫仗义.与爱情无关仗义多了也见证了笑笑对感情的痴和真.秦奋在北海道小饭馆里对邬桑的一席话点醒梦中人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遇到潜力股就这么欲擒故纵地候着,总有遇见光明的时候同情催生了可怜.可怜滋生了喜欢,喜欢孕育了爱恋最后.“我爱上你了”,淡淡的一说,把大伙为那厮急得冒烟的心一股脑地全淹进了海里.那爽畅劲甭提了。

影响缘由 篇10

心理学专家指出,学习心理咨询就是一个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不仅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排除困扰,还能让自身的境界得到升华,这种“教学相长”的工作模式,让每一名心理咨询师都不可复制,也因而越老越吃香。

待遇丰厚的崇高职业

目前在长沙,心理咨询师的面询收费从每小时200—1000元不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服务也越来越多地被企业重视与采购。

市场急需的潜力职业

家庭扫盲:缘由、途径和挑战 篇11

编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UIL)近期发布了题为《学习型家庭:代际扫盲教学法》(Learning Families—Intergeneration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报告。报告共涉及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南非、乌干达、巴林、巴勒斯坦、澳大利亚、尼泊尔、新西兰、瓦努阿图、加拿大、德国、爱尔兰、马耳他、荷兰、罗马尼亚、土耳其、英国、美国、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墨西哥22个国家的26个代际扫盲项目。本刊特约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吕耀中教授及其学生对这一报告的部分内容进行编译,以飨读者。

作为“2015后教育议程”“教育2030”的一项重要原则,终身学习是建立在学习与生活一体化的基础上,包含不同生活背景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通过正规、非正规、非正式等形式以满足大众广泛的学习需求与要求的所有学习活动。“家庭扫盲”(family literacy)是一种较新的学习方法,尤其对弱势家庭而言,它在提高读写能力与营造学习文化氛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扫盲”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家丹尼·泰勒(Denny. Taylor)于1983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有关儿童和父母参与扫盲的学习活动。但事实上,家庭扫盲起源于“代际学习”(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这一最古老的教育传统。代际学习活动根植于各种文化中,而家庭参与扫盲活动的教育项目也遍布全球,尽管这些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家庭扫盲”,但是这种家庭扫盲学习使成人和儿童有机会成为独立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早在1994年,家庭扫盲就被视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家庭扫盲”主题召开了一次全球研讨会,旨在回顾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家庭扫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了家庭扫盲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程度,以及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加强家庭纽带关系的潜在作用。20世纪90年代,将教育系统中“儿童早期教育与初级教育”和“成人与社区教育”两大部分结合起来发展家庭扫盲项目的思想由美国传入欧洲;在过去的十年里,这项主张对英国产生了极大影响,诸如爱尔兰、马耳他等欧洲国家也在家庭扫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土耳其在此领域的表现特别突出。比利时、保加利亚、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立陶宛、罗马尼亚等国家近期对家庭扫盲项目进行开发或试点。与此同时,家庭扫盲学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行,澳大利亚、巴林、加拿大、哥伦比亚、古巴、危地马拉、马里、墨西哥、纳米比亚、新西兰、尼日利亚、巴勒斯坦、塞内加尔、南非、乌干达、瓦努阿图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

这些国家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把“成人与社区教育”和“学前教育与初级教育”相结合,以提高成人和儿童的识字、计算和语言能力,从而帮助教师和家长预防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如果儿童在家庭中无人为他们进行朗读,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未看到过家庭成员是如何读写的,那么,扫盲对他们而言也就毫无意义,而这将导致这些儿童很难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在读写领域存有短板。

一、推行家庭读写项目和代际学习法的缘由

尽管当下人们并未对“家庭扫盲”这一概念形成统一的、正式的定义,但代际扫盲学习法有着共同目标,即支持家庭、社区学习活动,致力于消除不同环境中的学习障碍,为受教育水平有限的家长提供重要支持,促进儿童与成人的扫盲学习。“扫盲”一词不仅指获得读写能力,也包括习得语言、文化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它也被视为一种社会(交互)行为,即在不同语境中的人们之间的扫盲学习行为及其持续过程。“家庭扫盲”一词不仅仅指家庭或社区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其概念涵盖更为广泛的学习活动。因此,家庭扫盲学习是一种以家庭或社区为基本单位、以代际互动为主的学习方法,旨在促进个体读写及相关生活技能的提高。“家庭扫盲”这一术语指(大)家庭里的扫盲学习实践,同时也可用于描述任何以扫盲学习为主的代际教育。

代际扫盲法得到“读写习得与发展不受年龄限制”这一理念支持,意味着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扫盲学习,读写技能的发展不受正规学校学习的限制。在理想的情况下,扫盲始于学前时期,在小学、小学后甚至中学、大学后尚可继续进行。在过去十年中,许多学生的发展经历表明,从出生到两岁左右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期。实际上,家庭扫盲项目鼓励家长们尽早开始培养儿童的“前读写”(pre-literacy)能力,包括为孩子朗读、拓展词汇量和提高语言技能、开发其字母知识(letter knowledge)和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为其下一阶段的读写学习打好基础。

但是,对于在读写领域有短板的家长或看护人来说,对儿童认知、语言和前读写能力进行早期开发仍是极大的挑战。由于从未上过学或过早辍学,不少人仍未能掌握基本的读写技能;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的读写情况测试调查表明,即使完成义务教育的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读写能力。虽然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儿童的上学问题,但很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读、写、计算能力,以致大多数青年和成人虽然完成了义务教育,但仍不具备充分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读写能力。由于儿童时期的读写短板,许多人成年后也会刻意规避读写活动。而当他们成为父母后,则会把个人对扫盲和学校教育的消极思想传递给(通常是无意地)自己的孩子,继而形成“跨代文盲循环”(intergenerational cycle of illiteracy)。大量研究证实,孩子的读写习得情况与其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有几项研究强调扫盲项目中运用代际扫盲学习法的重要性,这些方法涉及儿童期(即“广义的儿童时期”)的所有方面,并关注“多样生活圈”(multiple-life-cycle)教育,以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并提高父母和祖父母的读写能力。

通常情况下,渴望让孩子上学的父母愿意参与或再次参与学习。通过对所有学习形式(正规、非正规、非正式)的鼓励和重视,克服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人为障碍,消除代际分歧,家庭扫盲学习法能够为不同年龄群体成员的读写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关研究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扫盲不仅对儿童和成人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能够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二、组织和实施家庭扫盲学习项目的途径

虽然许多不同形式的家庭扫盲项目已推行多年,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全球有多种关于代际学习法的政策、策略及方案,这种多样性明显体现出这些项目的不同目标,同时反映出其不同的实施环境、不同的目标群体,以及不同的机构设置与能力。通常,家庭扫盲项目针对的群体是学前和小学阶段儿童及其父母、家人或看护人,而且以(学前)学校教育或社区教育为中心进行。这种项目最为常见的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成人课程、儿童课程、成人与儿童共同学习的课程。

家庭扫盲学习项目和活动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为家长(父亲/母亲)和儿童共同或单独提供广泛服务;二是直接为家长(父亲/母亲)提供服务以提高其读写能力,并为其子女提供间接服务;三是通过将家长(父亲/母亲)当作“工具”和变化的间接接受者(indirect receptors of change)而直接关注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四是在社区或其他地方举办没有儿童和成人直接参与但对双方都有间接影响的活动(如有关反对家庭暴力的媒体宣传活动)。

本报告中家庭扫盲学习项目大多在学校或社区学习中心进行。部分项目,诸如巴林的母子家庭教育项目(Mother-Child Home Education Programme)、南非的家庭扫盲项目(Family Literacy Project)、巴勒斯坦的母亲面对面项目(Mother-to-Mother Programme)和土耳其的母子教育项目(Mother-Child Education Programme)也都包括家访活动。

以家长课程、儿童课程和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课程为三大核心的学习方法应用于马耳他的喜利得家庭扫盲项目(Hilti Family Literacy Programme)、土耳其的母子教育项目等。另外,瓦努阿图的家庭扫盲项目(Vanuatu Family Literacy Programme) 注重扫盲与家庭、家长角色、多语言等不同元素的联系,使家长作为课堂学习的支持者参与其中,从而架起家庭与学校间的桥梁。其他项目已开发出更为复杂的项目设计。例如,新西兰的马努卡家庭扫盲项目(Manukau Family Literacy Project)由成人教育、儿童教育、亲子教育,以及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心、小学和成人教育中心举办的亲子时间(parent-and-child-together time)四个部分组成。乌干达的扫盲与成人基础教育中的家庭基础教育项目(Family Basic Education Programme of Literacy and Adult Basic Education)主要由培训者学习(仅指成人)、儿童课堂学习(仅指儿童)、家庭课堂学习(包括家长与儿童)、家庭学习(包括家长与儿童)、成人基础扫盲学习(仅指家长)五个部分组成。

一些项目,比如南非的跑回家阅读项目(Run Home to Read)、澳大利亚的一起阅读项目(Reading Together)、英国的阅读起跑线教育项目(Bookstart Educational Programme) 以及荷兰的沃利斯快速项目(Voorlees Express Programme),致力于营造家庭阅读与学习的文化氛围。其他项目则满足更广泛的家庭学习需求,例如乌干达的综合代际扫盲项目(Integrated Intergenerational Literacy Project),旨在通过将扫盲学习与生活技能培训相融合的方式,对农村家庭进行生活技能的可持续化培训。哥伦比亚的整体学校扫盲项目(Integral School Literacy Programme) 也将扫盲与生活技能培训相结合。

一些项目则针对目标群体,如纳米比亚的全国扫盲项目(National Literacy Programme) 主要针对成人,通过让这些成人分享与其孩子在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教育实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危地马拉国家成人扫盲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for Adult Literacy) 推行的整体家庭内部扫盲项目(Integral Intra-family Literacy Programme) 鼓励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为成人家庭成员(通常是母亲)提供扫盲教学;墨西哥推行的家庭学习试点项目(Family Learning Pilot Programme) 则采取不同的方法,致力于“打造一个扫盲社区”,通过调动学习资源,以及由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志愿者组成的辅导网络,提高那些在全国教育成绩测试中处于劣势的学生的识字与计算能力;英国的监狱家庭学习项目(Prison Family Learning Programme) 主要针对收监的母亲和子女,以此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密切代际关系,联接家庭纽带。

各种项目的设计都是在相关政府或地方当局参与下,由不同机构与(或)组织合作进行的。一些项目,如土耳其的母子教育项目组织性很强,更“学校化”(school-like);其他项目,诸如德国的家庭扫盲项目(Family Literacy Project)在时间与课程设置上十分灵活;南非、乌干达和尼日利亚的家庭扫盲项目则优先推行家庭学习;尼泊尔的祖父母故事阅读(Grandparents Stories of READ Nepal) 则把老一辈人的智慧作为学习内容的核心。许多项目致力于使阅读文化走入家庭日常生活,鼓励各家庭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并营造读写环境。尼日利亚的母子教育项目(Mother and Child Education Programme)、南非的家庭扫盲项目和墨西哥的家庭学习项目(Family Learning Programme)则在课程中包含了第二语言的学习,以满足其目标群体对掌握民族语言的需求。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附近的图书馆、社区学习中心或学校,本报告涉及的项目所产生的影响表明,这种以家庭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代际学习法不仅提供了一种教育福利,而且能够促使成人成为合格的父母和社区成员,也可加强家庭纽带关系,改善代际关系,增进家庭、学校与社区机构之间的联系,激活社区网络,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并促进社区的发展。

三、家庭扫盲项目的成功要素

及面临的挑战

一系列确凿的证据表明,成功的家庭扫盲项目不仅应对于学习者的需求和关注点予以回应,还要拥有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支持,并致力于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欧洲委员会近期的研究发现,家庭扫盲项目能否取得长期成功取决于四大要素,即项目质量、合作关系、基于研究的成果证明、资金支持,有些项目也将媒体支持视为影响项目持续性的第五大要素。这项研究表明,阅读和学习必须自然而且有趣,但这需要一种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国家项目必须足够灵活,以满足地方和个体家庭的需求。家长和看护人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而且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200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与汉堡大学联合举办的家庭扫盲国际研讨会指出,成功推行扫盲项目有赖于以下要素:一是加强不同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二是立足家庭与社区的扫盲实践及优势;三是对参与家庭的需求与兴趣做出有效回应;四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强学习策略运用中文化与语言的敏感性;五是重视并强调学习的乐趣;六是运用适合儿童和成人读写能力发展的良好教育实践方式;七是聘任乐于奉献、合格且训练有素的员工;八是提供便利且受欢迎的场所;九是帮助学习者克服参与障碍;十是建立持续的、可控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提供有利于项目改善和问责的信息。

家庭扫盲学习项目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下八点:一是促进弱势家庭参与并持续参与家庭扫盲项目;二是改善有局限性或不良的读写环境;三是开展多语言环境的扫盲项目;四是解决资源获取有限的问题;五是削弱传统教学法的主导地位;六是改善员工态度和职业发展情况;七是在社区和目标群体中培养主人翁意识;八是确保干预措施的持续性。

语言、距离、性别关系、文化传统、固有的权力关系等多种因素仍在阻碍家庭加入扫盲项目或定期参加扫盲活动。这些阻碍在南部国家(countries in the South)的农村地区尤其普遍,这些地区仍有很多青年以及成年文盲,读写环境相对落后。报告建议采用行为研究法进行分析并试行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结语

本报告中涉及的所有扫盲项目都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项目体现了学习型家庭的理念,即每个儿童都是家庭的一员,在这样的学习型家庭里,每位成员都是终身学习者。尤其在弱势家庭和社区,家庭扫盲学习法更有可能打破教育和读写能力低下的代际循环,并增强学习文化氛围,而不是通过分散或孤立的措施来解决学习成绩低下及读写和语言能力短板的问题。但是,要想成功推行这种学习方法,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持续培训,发展机构、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意识,并通过长期的政策支持,确保资金的持续投入。

上一篇:2023年上半年离退休干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某企业宣传片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