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精选10篇)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1

1引言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第7学期,满足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使用现代工具分析、设计、预测、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等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熟悉电力系统设计的规范、电力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2课程设计现状及问题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2

一、国内外CDIO研究现状

2000年10月, 麻省理工学院 (MIT) 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成立了CDl0国际合作组织。自2000年起, CDl O模式在全世界以MIT为首的几十所大学操作实施以来, 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 已经有包括丹麦、芬兰、法国、南非、新加坡、中国等国在内的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 并全面采用了CDIO理念和教学大纲, 取得了良好效果, 受到社会与企业的欢迎。2008年12月14日至15日, 由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和汕头大学联合主办了CDl 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了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18所高校为第一批CDl O试点高校, 这表明CDl0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CDIO培养模式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框架和理念, 通过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的研究, 反思我国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寻找到症结点, 为我国的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CDIO是较为前沿的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 它强调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同时更关注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协调发展。CDl0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将成为我国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本研究, 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理解当前较为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通过对CDl0教育理念的分析, 对我国当前针对工程教育改革而发起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综合实训是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训课程与实验课程相比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更强, 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综合实训旨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普通实验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 国内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工程素养、创新意识,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信息系统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 其学习的任务和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完成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主要步骤, 并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有关应用软件, 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建立文档规范及设计开发符合软件工程规律的观念, 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规范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未来的系统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院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应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社会适应性。但是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追踪反馈显示, 毕业生的系统设计与使用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原因归结如下:第一, 传统教学方法“重讲解, 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发现满腹经纶, 无从下手。第二, 缺乏对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显示, 毕业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在校期间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提升, 达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针对这些问题, 尝试采用CDIO教学模式来提高《信息系统设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信息系统设计综合实训》课程虽然是一门管理学课程, 但是完全符合CDIO教育的理念。该课程是实训课程, 强调课程的实用性, 工程化, 符合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并且CDIO模式与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课程设计目标相一致。可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符合学院“十二五规划”教学质量提高的精神, 如何评价教学的质量?“软的更软, 硬的更硬”是本研究的理解, 即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需要理论知识的理论更强, 需要技能的技能更高, 因此,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但是整体的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 (比如我国现有的160万年轻工程师中, 大约只有16万人适合在外企工作。我国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而印度是25%, 比利时的数字在75%以上) 。在应对业界要求而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工程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如工程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工程教育和工业界脱节, 课程体系相对陈旧, 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 双师资格制度缺失等。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专业面窄等问题, 难以满足社会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切实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推进产学研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加强与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以业界的需求、项目、资金、设备基础和更新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学实践的辅助平台。根据CDIO (即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 工程教育理念的改革, 我们提出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正是应对为产业界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 并以能否满足产业界的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志。

《信息系统设计综合实训》课程, 目前该课程采用的是理论课与实验课一体的教学模式, 共48学时, 32学时的理论课和16学时的实践课。理论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的吸收知识。16学时的实践课, 只是理论课的一个辅助内容。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缺少工程化, 系统化的教育。也与我院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所以对该课程进行CDIO教育模式的改革, 即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 也能使学生毕业以后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

四、具体的改革措施

①重新构建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 高校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 采纳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主角的扮演者, 不再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 而是要充当引导教学的角色, 启发学生去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 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信息系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操作流程外, 还应该掌握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学科知识, 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和发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 这些要求会促使教师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课堂驾御能力迅速提升。第二, 教师要围绕专业目标进行课程系统设计, 建立课程之间的关联 (如: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的关联) ,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用于解决综合问题。而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是打破教师之间和课程之间的壁垒, 组建教学团队集体讨论设计关联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衔接, 难点重点的处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等。上述工作的定期研讨使得教师的CDIO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高。

②强化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衔接

《信息系统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以实践课为主。教师在少量的理论教学之后进行大量的综合实训教学。理论部分也要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选取2—3个案例发给全体同学, 分小组课后进行讨论, 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 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 课上学生可以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案例讨论给予扼要总结, 内容应该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的学习要点,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 对学生讨论中不够准确、不够深入的问题, 作重点讲解。对于案例讨论的评价, 以正面激励为主, 对不参加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后续的讨论。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更能培养与人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系统综合实训》课主要是通过仿真训练使学生熟悉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完成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主要步骤, 并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有关应用软件, 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建立文档规范及设计开发符合软件工程规律的观念, 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规范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未来的系统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是:

第一, 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案例。

第二, 明确仿真训练目的与内容。

第三, 完成仿真训练的准备工作。首先,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3-5人, 小组成员模仿公司中软件开发的各种身份。

第四, 仿真训练过程。通过该过程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建立文档规范及设计开发符合软件工程规律的观念, 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规范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 师生共同点评。根据场景模拟实况, 师生客观地给予评价, 以激励为主, 也可以指出不足及完善的建议。

第六, 课程后期可以将学生送入校企合作的企业中, 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 给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打好基础。

五、小结

在《信息系统综合实训》课程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 师生通过“做中学”共同获取知识, 促进教学相长, 不仅能突出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 也能促使教师的CDIO能力迅速提高。通过让学生收集、编写、讨论分析教学案例, 总结归纳信息系统开发的有关应用软件,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代理业务的仿真训练, 使学生既能熟练应用税务理论知识, 又能提高税务代理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达到了本门课程教学大纲预期的教学目标, 为走向职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进了课程考核方法, 创建了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安德智, 李燕.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 10, (28)

[2]陈乐, 王沛民.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5)

[3]陈春林, 朱张青.基于CDl 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3)

[4]陈国中, 蒙争争.应用型高校毕业实践环节CDIO能力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 10, (3)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综合布线;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当前,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通晓理论、谙熟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虽然前景非常美好,但是各地高职院校的实际课堂教学和实训水平,与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尝试。

一、综合布线人才的市场背景和需求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市场需求主要涉及布线材料、设备、工程、监理和验收、管理和维护等多个方面。目前,各行各业普遍应用了综合信息系统,如交通、小区物业、商场、银行等部门的监控系统、社区楼宇安防系统、智能小区信息化网络等。可以说,21世纪是网络综合布线的时代,市场急需大批网络综合布線技术人员,也需要大批生产制造技术工人,更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

二、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现状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因其比较偏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较多。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知国标、欧标、美标和国家规范,了解一般楼宇综合布线的常用材料和品牌,形成对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测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纵观该课程教学目前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实训器材存在不足,教学实施困难;学生觉得上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用人单位觉得学生技能薄弱,不符合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学生也不了解当前工程中的实际操作方法。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1、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方向。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偏重实训的课程,教师不应该把它上成一门理论课。教师和学校应该注重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建设,通过高仿真的标准实训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调试,以直观地、全方位地了解综合布线的七大系统。通过在标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中的学习和实践,将布线工具、传输介质和连接器件的认知,双绞线跳线的制作,110型和快接式通信配线架端接,PVC管槽安置,信息面板端接安置,机柜安置,光纤熔接和FLUCK测线仪的使用等教学重点一一铺开,让学生掌握真实现场施工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组内各成员彼此信任、共同进退。一旦出现问题,大家能及时讨论应对方案,合理安排组员之间的配合,并及时开展集体总结,对过程进行反思。

2、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通过与相关企业的交流,笔者了解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要求远远高于他们对学生单纯理解综合布线的设计理念娴熟程度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除了必备的理论基础外,其他理论知识点可以在学生进行项目实训中逐步展开。当然,这也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据此,我们可以对课程的教学方式做下方向的调整。

首先,要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具体的项目为学习目标,将要讲授的知识放在项目模块中,学生经过对所提出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研究、讨论,明确其中有关的知识点,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建立。

项目教学可以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即: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讲解,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实现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教师需要对整个设计学习过程进行监控,验收评价设计项目,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展示和点评优秀作品。

其次,要善于利用实物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知综合布线系统的部件,在课堂上经过实物展现和让学生动手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在学生实践后进行作品点评。经过这种学生参与、老师和学生交互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理解的误区,及早发现难题。

最后,还要尝试进行现场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理解综合布线各模块的含义,了解综合布线线缆的路由情况,在讲授综合布线系统结构时,组织学生到学校网络中心进行现场教学。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综合布线的各个子系统,了解各子系统的实施情况,还能聆听网络中心工作人员的现场讲解,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和现场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

3、教师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教师要利用寒暑假积极地走出校门,直接参与企业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内实训室,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建设。由于网络综合布线设备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很难始终拥有紧贴市场前沿技术的专业实训室,重复建设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也应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引进校园、让项目走进课堂,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减少教学和企业经营的成本,实现校企共赢。

5、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介绍给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认定标志,也成为学生走进职场的敲门砖。学校应该吸纳企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将安恒布线系统测试工程师(CCTT)、安恒光纤布线系统测试工程师(CFTT)、福禄克网络维护工程师(CNMT)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介绍给学生,以开拓他们的视野。

诚然,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要求,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教育也无法代替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但是,我们可以直面问题,通过教学改革、实际项目模拟等尝试,最终把學生锻炼成具有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技能,能独立进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安装和调试的全面技术型人才,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实现“零”距离办学思想和“零”距离就业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 许建豪.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5).

[2] 武国祥.综合布线与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2011(13).

[3] 刘娜.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车辆工程专业“热工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4] 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 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人才需求规划和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5).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4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编号: 本大纲主笔人: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开设目的

本课程是在前导验证性认知实验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命题设计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查阅资料、设计、安装和调试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电子工程素质和科学实验能力非常重要,是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必由之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和自行调试的综合性试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模拟、数字、高频电路知识,解决电子信息方面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了解一般电子电路与单片机构成简单系统及简单编程的方法。促使学生积累实际电子制作经验,准备走向更复杂更实用的应用领域,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前的技能培训课程。目的在于巩固基础、注重设计、培养技能、追求创新、走向实用。

二、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2.1、基本要求

1、以电子技术基础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设计实验分为基础型和系统型两个层次,基础型指基本单元电路设计与调试,系统型指若干个模拟、数字、高频基本单元电路组成并完成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

2、熟悉常用电子仪器操作使用和测试方法;

3、学习计算机软件辅助电路设计方法,能熟练应用Protel 99 SE、Protel 99 PCB SE或Protel DXP进行电路设计和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制作;

4、学习电子系统电路的安装调试技术;

5、拓展电子电路的应用领域,能设计、制作出满足一定性能指标或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设计任务。

2.2实验方法

1、学生自学与指定设计题目有关的参考资料;

2、在规定时间内学习使用有关电路设计软件进行电路设计的方法

3、学生针对实验课题的要求,查找资料提出设计方案,写出设计步骤,并进行初步设计;

4、学生必须完成基本设计任务后才能进行选作实验;

5、教师在课内外给予及时指导和答疑

6、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应适当讲授。2.3、总结报告内容

1、设计题目

2、设计任务和要求

3、原理电路设计:(1)方案比较;(2)单元电路设计;(3)元件选择;(4)整体电路(标出原元件型号和参数、画出必要波形图);(5)说明电路工作原理。

4、整理实验数据和测试波形,对模拟电路应有理论设计数据、实测数据、仿真数据和误差分析,数字电路应有设计逻辑流程、波形图、时序图或真值表。

5、实验困难问题及解决措施。

6、实验参考文献。

三、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

3.1、方案论证(方案比较)与总体设计(举例说明)3.2、单元电路的设计步骤(举例说明)3.3、电子元器件的选择

1、电子元器件选择原则

2、模拟集成电路的选择

3、数字集成电路的选择

4、晶体三极管的选择

5、电阻、电容、电感的选择 3.4、参数计算

根据性价比和预设指标,合理选择参数进行计算。3.5、总体电路画法

1、按照信号流向,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画出各单元电路;

2、整体电路尽量用计算机画在一张图纸上。将独立和次要图纸画在另外图纸,注明连线编号;

3、电路图中的元件符号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3.6、安装调试

1、电子元器件的一般安装原则

2、电路调试前的直观检测

3、电子电路调试注意事项

4、电路故障及故障排除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静态工作点测量法 3)信号寻迹法 4)对比法 5)元件替换法 6)旁路法 7)短路法 8)断路法

5、电子干扰的抑制措施

四、电子电路综合设计项目(计算机辅助设计)4.1、模拟电路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

1、OCL和BTL音频功放的设计 课程设计

2、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课程设计

3、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

4、水温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5、语音放大电路设计

课程设计

6、集成差分放大电路(单运放差分放大器、双运放差分放大器、三运放差分放大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

7、方波-三角波发生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

8、压控振荡器(VCO)的设计(LM324、LM331、LM566)课程设计9* 多路数据巡回检测显示电路的设计 4.2、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课题设计

1、数字频率计 课题设计

2、数字电压表 课题设计

3、数字时钟

课题设计

4、出租汽车里程计价表 课题设计

5、数字电子秤

课题设计

6、红外线数字转速表 课题设计

7、数字温度计 课题设计

8、电容数字测量仪 课题设计

9、大电流测量仪 课题设计

10、加/减法运算电路

课题设计

11、数字定时声光报警抢答器的设计 课题设计

12、高速并行A/D转换系统

课题设计

12、四位LED显示器动态扫描驱动电路的设计 课题设计

12、数字式自动调节电路的设计

课题设计

13、直流电机的数字脉冲控制电路设计 4.3、高频电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1、调频接收机的设计

课程设计

2、LC正弦振荡器的设计与实验 课程设计3、50W高频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

4、CATV干线放大器设计 课程设计

5、频率合成器的设计与实验

课程设计

6、小功率调幅高频发射机的设计与实验 课程设计

7、收、录/放、扩四位一体机的设计 4.4、综合设计

课程设计1 测量放大器设计

课程设计2 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设计 课程设计3 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课程设计4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课程设计5 高效率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课程设计6 简易智能电动车设计

课程设计7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 课程设计8 电压控制LC振荡器设计 课程设计9 智能调制接收机设计

五、教学时间安排(48学时)

5.1、模拟电路综合设计:选择2个综合设计实验,在第7学期集中1周实验,不足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2个月内完成全部设计任务

5.2、数字电路综合设计:选择2个综合设计实验,在第7学期集中1周实验,不足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2个月内完成全部设计任务

5.3、高频电路综合设计:选择2个综合设计实验,在第7学期集中1周实验,不足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2个月内完成全部设计任务 5.4、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任选1个设计项目,在1个月内完成设计任务,上交设计资料和电子挡案。

六、电子课程设计验收考核办法

1、电路布局及安装焊接工艺

2、基本功能及性能指标

3、创新设计及扩展功能

4、问题答辩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现场绘图:电路原理图和PCB图

6、验收时间:3天

七、课程设计报告(文档和电子档案)

课程设计报告是课程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课程设计报告应反映出作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以及作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7.1、课程设计报告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报告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课程设计大纲; 2.课程设计任务书;

3.设计方案电路的结构框图; 4.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

5.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元件参数计算以及元器件型号的确定; 6.设计手段、设计过程、步骤; 7.设计程序;

8.制作、安装、调试步骤; 9.实验测试数据和误差分析;

10.如果发布到Internet网站上,需要提供网站网址; 11.设计的电子文档; 12.答辩记录; 13.成绩单

14.署名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姓名; 15.电子课程设计文件在档,保管齐全。7.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1.每个学员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纸清晰、数据完整、结论明确; 3.课程设计报告后应附参考文献;

4.要求课程设计报告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

八、本大纲适应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物理教育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个综合设计实验

九、大纲实施基础:

在学生学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Protel 99 SE、Protel 99 PCB SE或Protel DXP等课程集成上方可进行电子电路综合设计,为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十、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参考教材: [1] 国防科技大学 高吉祥主编《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二版 [2] 华中理工大学 陈大钦主编《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子电路实验.设计.仿真》第二版 [3] 清华大学 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4] 清华大学 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5] 清华大学 梁恩主、梁恩维编《Protel 99 SE 电路设计与仿真应用》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5

综合设计型实践教学课题设计报告

专业班级: 城规091 学号: 200911002107 姓名: 呵呵 课题名称: 我的家乡

一、综合设计概述

本次综合设计主要是实现教学管理系统中的部分功能,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方法,利用PPT学习、熟练操作等功能。

二、幻灯片设计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 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 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2 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踯躅,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人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

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3

养花种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划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

历史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年一度民族传统盛会“三月街”,就在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

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

大理景点先不急,先看一下大理火车站附近的风光。

大理火车站前:

五朵金花,大理是《五朵金花》的故乡: 很多建筑都喜欢顶个球,叫它夜明珠吧:

夜明珠上俯视:

(正前方为火车站)

大理的景点有古城,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洱海。

古城:

三塔

蝴蝶泉

洱海

三、演示文稿功能描述

幻灯片中包含各类文本、图片、剪贴画等,应用各种添加效果(飞入、强调、退出等)使其更生动的表现家乡的美。

四、总结和体会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6

为了了解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习指导、个人发展工作。本组设计了这份问卷。本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您所填写的任何信息我们都将保密,请您放心填写。请您在所列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谢谢!

1、你目前对《教学系统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状况是怎样的?

A. 对所学的内容没一点印象

B. 浮于表面,未深入理解

C. 对所学内容比较熟悉了,能对以后自己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D. 对所学内容很熟悉、通透

2、课前你有进行预习吗?

A.从不B.偶尔C.经常

3、你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有清晰认识吗?

A.不知所云B.模糊不清C.清晰认识

4、课堂中,你希望老师对你经常提问吗?

A.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

5、学习过程中,希望以何种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

A.面对面B.电子邮件C.在线讨论D.其他

6、学习过程中,希望课后获得哪些帮助?(多选)

A. 图书资料B.电子教材C.在线讨论D.课件下载E.在线视频F.其他

7、你认为以下哪种动机是你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动力?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8、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A.课堂讲授B.自主探究C.小组讨论D.小组协作

9、学习理论知识时希望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

A.教师主讲型B.课堂讨论型C.案例分析型 D.其他

10、你喜欢进行案例学习吗?

A.喜欢,学习时就没有那么枯燥了

B.不喜欢,不知道有什么用

C.说不清楚,看老师讲的好不好了

11、希望在哪种教室学习我们的课程?

A.普通教室B.多媒体教室C.多媒体网络教室 D.无所谓

12、你觉得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清晰地将课本内容陈述出来吗?

A.能够清晰地呈现课本内容B.不能完全呈现课本内容C.不知道

13、比较喜欢哪种类型的练习?

A.简答题B.讨论题C.论述题D.其它

14、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对这门课程进行评价? A.试卷考试B.写课程论文C.其它(并在横线上注明)

15、你认为怎样才能将这门课程学好?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7

《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是我校本科 (船舶电气方向) 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船舶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1]、数字化技术、总线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为培养高质量、就业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船舶设计和制造专门人才提供实验保障。

《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课程改革是国家级“船舶”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随着船舶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教材内容陈旧, 需要对教材进行实时更新以适应最新科技发展动态;针对我院课程设置的现状, 对课程进行统一安排、调整, 使得课程安排更科学, 结合多媒体技术, 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增加项目任务培养方式, 基于“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实验室”的先进科研设备,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 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教材革新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 是教改的出发点。在教材选用上强调以实用为主的指导思想, 改变以往仅仅注重对船舶电力系统原理的阐述而对船舶电力系统应用技术的忽视, 从目前船舶企业实际需要为着眼点, 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使得在校学习和实际企业技术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双语教学, 向有双语教学丰富经验的老师“取经”, 在多种《电力系统》英语教材之间精心选择, 筛选出突出我校船舶特色的优秀教材, 并且在现有英语教材的章节上进行筛选, 比如《船舶电气设备与系统》这本教材结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 以岗位的需要制定学习内容、设计训练项目, 将所需的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知识融入课程中, 旨在实现学生完成校内学习之后能掌握企业所需的基本英文知识。但是该教材对船舶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过于笼统, 所以,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 我们注意有选择性的讲授教学内容, 并注意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完成专业教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的编写。

三、教材新颖

选择的教材比传统教材新型, 不但涵盖船舶电力系统的基础理论, 而且体现在两个方面:教材设计风格的改进, 在以文字和公式为主的传统教材中增加实验数据、图表说明, 有利于学习过程中便于比较, 更加直观明了;最大的革新之处在于增加了视频演示部分, 通过视频给出的实际船舶企业的生产介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教材体系完善

根据教学中的实际经验, 将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将教材划分为两个体系, 包括船舶专业知识的专业分册和船舶电力系统分册, 有利于船舶专业知识与船舶电力系统的专业特色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船舶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掌握船电具体知识。此外, 设置完善合理的教学大纲, 使得教材更加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合理的分配课时,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的进度, 使学生学起来游刃有余。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及课程安排有利于船舶基础知识和船电专业知识的衔接,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 更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进地掌握所学知识, 这也完全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五、课程设置创新

我院《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课程集中在第七、八学期开设, 然而, 第七、八学期是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关键时期, 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学好该门课程;我院该门课程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 往往不利于学生前后知识点的贯穿和比照, 而且乏味、枯燥,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门课程重点在于实验与教学结合, 学生在找工作中能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学主要是书本知识的传授, 没有重视实验环节, 这样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吃力, 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深刻。下面谈谈对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

1.通过作者对教学实践规律的总结, 结合我校船舶基础课程设置的不利因素:由于《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需要船舶方向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电气方向的知识, 但是目前将该门课程设置在第二学期,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 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将《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课程的设置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 其中, 第四学期开始《船舶综合电力系统》专业知识分册讲解, 为后续实验分册提供理论基础, 有利于对知识的逐层深入。

2.根据我校电气教研室的实际情况, 加强课程组人员之间的讨论和研究, 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青年教师的船电方向的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水平的学术梯队。同时注重教研室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以老师为中心, 实现以教师为辅导[3],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色。

3.针对传统板书结合PPT教学的不足,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增加动画、视频、EDA仿真软件等, 可以将教材中复杂的电路原理图和结构图进行生动的演示。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直观的认识到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4.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学生很难做到全部掌握课堂上教授的知识, 为了巩固和吸收课堂上知识难点、重点, 积极探索微课教学方式, 微课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将课程内容或课堂视频在网络上共享, 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在线辅导,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5.根据《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课程的工程项目特点, 从船舶基础知识到船舶电力系统选择逐层深入的项目设计题目。依托我校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实验室, 可以开展与船舶电力系统相关的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电力传动调速控制综合实验, 船舶电力推进仿真实验, 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船舶电力系统知识, 同时也结合了实际船舶企业的生产实际, 有利于加深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的工作经验的培养[4,5]。

六、教改创新的光明前景

船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为了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 《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该方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 即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在教学中, 突出项目实践环节,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这与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显现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参考文献

[1]马伟明.舰船动力发展的方向:综合电力系统[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2, 14 (6) :5-8.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胡乐宁.浅谈高校教改形势下对教师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 2012, 1 (2) :48-49.

[4]张波, 朱晓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问题探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5) :4-6.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8

关键词: 知识体系 多媒体教学 CBT教学 理实一体

引言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机务)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对口的就业去向为民航飞机的一线维修工作岗位。《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是机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实际工作有重大影响。本课程是一门从基础理论过渡到实际应用的学科,与维修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维修理论、维修方法都来源于该课程,是今后考取维修执照所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包括飞机各主要系统。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飞机各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见故障和排故勤务方法,并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较高的要求[1]。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本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与改进具有重要的实际教学意义。

1.课程面临的问题

《飞机结构与系统》作为我院学生必修课程,既有高职课程共有的问题,又因其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有自身特有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六年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介绍民航飞机各系统的教材常用的主要有宋静波老师主编的《飞机构造基础》、任仁良老师主编的《涡轮发动机飞机结构与系统》、杨华保老师主编的《飞机原理与构造》、王志刚老师主编的《飞机构造》等。其中《飞机原理与构造》侧重于力学方面的分析,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要求。《飞机构造》以歼七为主要案例进行介绍,不符合专业要求。《涡轮发动机飞机结构与系统》主要是为机务基础执照考试服务的,内容介绍较为基础,往往没有原理性的介绍。我院选择的教材是宋静波老师主编的《飞机构造基础》,该书主要以B737作为介绍对象,对飞机系统介绍比较详细,对各部件原理阐述比较深入。但该教材有其不足之处,同时是其他基本教材缺乏的。其一是教材中先进技术介绍得较少,内容主要局限于经典技术与理论[2]。而今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已广泛应用在民用飞机新机型上,侧重过多陈旧或已淘汰的技术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但对工作并无帮助。其二是教材大量篇幅介绍原理性概念,缺乏各种原理的实际应用。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目标是一线工作岗位,职业技能不仅包括系统部件的原理功用,更重要的是实际维修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其三是教材内容体系安排不够合理,各章节独立介绍,没有有机联系,学习时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1.2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该课程现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授课方式,随着多媒体的引入,授课时可大量引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辅以板书与文字,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采用该方式有一定的坏处,首先是多媒体资料的播放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无形中使授课进度加快,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内容。其次是多媒体资料中涉及众多专业知识点和专业英语,学生难以迅速理解其内容,导致效率下降。不少高职学生不会在课后花大量时间在复习和总结上,容易跟不上课程进度,产生消极心态。

1.3理论与实践脱节

该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根本,也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依仗。学院虽然针对该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实训项目,但限于实训场地和教师,实训仅涵盖该课程少部分内容,且因为是大班授课,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实训时间的安排并没有与理论授课进度相一致,实训缺失反过来影响理论教学质量。

2.课程改进方向

2.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进行内容评价,针对课程提出一定的教学目标,确定最佳逻辑顺序、主次详略及难易顺序[3]。如起落架、飞行操纵等系统以功能要求→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控制显示→使用注意→维修勤务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会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进行内容优化,根据核心知识点,提出任务,围绕该知识点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如可设定一个任务:如果飞机着陆时发生硬着陆,应该怎么处理?通过该任务可以详细讲解起落架收放系统的各部件结构及原理,对收放有什么影响,并且可以讲授起落架收放系统的维护和收放测试等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案例讲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加交叉课程相关内容,本课程与众多课程有所交叉,如飞行原理、专业英语等,涉及的内容可作为课余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

2.2改进授课手段

除了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授课外,结合我院软硬件设施,可以利用以下方式进行讲授。视频与实物参观相结合方法。在课堂上采用视频教学是理论教授的有益补充。通过视频既能形象理解飞机结构功用,又能了解常见的维修操作流程,从而将纯文字描述上升为实际操作,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参观教学则让学生接触实物,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利用CBT系统进行教学与自学,我院B737-800机务在线学习系统已完成验收,马上可投入使用。课程教授时可充分利用学习系统,尤其学生可利用该系统中大量多媒体资料进行自学,以达到复习与预习的目的。采用小组讨论法。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知识点众多,无法一一详细讲解,因此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小组任务,让学生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讨论,课堂教学时陈述。如此可将非难点和重点教学省略,大大节约授课时间。

2.3理论实践合理结合

我院有丰富的实作设备设施,可开展本课程涉及的大部分实作项目。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开发相应实践项目,且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集中进行一些基本技能培训之外,还能够按模块、按系统针对性实训,以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合作,在实作中实现小班化教学,以使每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结语

根据《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的特性和共性,本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手段的结合,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文峰,龙江,刘峰.《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课程教学探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3:30-31.

[2]柳明.《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5):122-124.

[3]段维祥.《飞机系统》课程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12(2):4-7.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9

课程名称: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学 时:2周 学 分:2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集中实践环节 先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通信原理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根据本校《2004级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和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通信类专业通信原理后续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有关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通信技术特点。本课程设计通过集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使学生在认真消化通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产生、变化和传输有进一步的了解,是通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毕业后从事通信系统设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巩固并扩展通信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结合EDA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DSP技术和程控交换技术等,使学生能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增强软件编程实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实验,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l、进一步巩固和加深通信原理和系统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验证通信原理的能力。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测试原理,熟练运用有关仿真软件、单片机或DSP开发环境。

4、能独立撰写设计说明,准确分析实验结果,正确绘制课程设计得出的各类图形。

5、课前做好预习,准确分析实验结果,正确绘制通信原理的验证图形。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通信理论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四、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

学生可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嵌入式课程设计题目,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实验室现有条件,自己确定题目经教师审核后作为课程设计题目。

(一)双音多频信号检测芯片和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教学要求:本题目要求学生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接口,重点掌握单片机对用户线接口芯片的控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程序,实现用户线接口电路的设计。

重点:1.用户线接口电路芯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单片机对摘机信号的检测及振铃信号的产生 难点:单片机对被叫号码的识别或通话 安排时间: 安排一周

(二)DSP与串行A/D或D/A芯片的接口设计

教学要求:本题目要求学生了解DSP的工作原理及接口,重点掌握DSP与串行A/D或D/A芯片接口电路的设计。

重点:1.串行A/D或D/A芯片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DSP与串行A/D或D/A芯片接口电路的设计 难点:DSP与串行A/D或D/A芯片接口电路的设计 安排时间: 安排一周

(三)计算机通信

教学要求:本题目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于DSP+FPGA的计算机RS232通信原理;掌握用DSP编写程序和FPGA的RS232通信的方法。

重点:1.在现有的实验平台上添加必要的外围设备,并正确连线,实现计算机通信。2.掌握DSP程序的编写、下载及固化的过程。难点:DSP+FPGA的计算机RS232通信设计

安排时间: 安排一周

五、考核方式

以实验报告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参考提问和出勤情况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六、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1.《现代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沈保锁等编2002年8月

2.《数字通信系统建模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段吉海主编

制定人:王秀清

审定: 批准: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措施论文 篇10

(2001年制订,2003年修订)

课程编号:210018 英 文 名: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 置 课:信息导论、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后 置 课: 学 分:4学分

课 时:7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54课时,课程设计18课时)主讲教师:丁大可等

选定教材:张金城.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课程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 B》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课程重点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评价、控制与审计的原理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教学目的:

本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系统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将已有的管理知识、系统科学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结合起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获得对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方法、技术及其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进一步深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建设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4.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有关方法的基本思路。

5.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了解原型法、面向对象法和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CASE)的基本概念、应用简况及发展状况。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授课。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原则的同时,密切结合工作与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掌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真完成习题和课程设计,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系统思想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了解从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到现代系统思想兴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理解信息系统的发展对未来的影响;深刻理解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是什么

二、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系统的特性

一、系统的整体性

二、系统的层次性

三、系统的目的性

四、系统的稳定性

五、系统的突变性

六、系统的组织性

七、系统的相似性

第三节 系统思想的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二、系统思想的淹没

三、现代系统思想的兴起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如何理解一个组织是一个系统,试举例说明。3.小论文:系统论是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4.名词解释:系统、系统结构、系统的目的性。

第二章 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因素和采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理解系统思想的基本原则、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框架及其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义。熟练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概括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开发方法,深刻理解经典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熟练掌握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结构化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与决策

一、决策过程

二、各管理层的决策特点

三、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信息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信息系统建设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

二、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一、系统规划阶段

二、系统分析阶段

三、系统设计阶段

四、系统实施阶段

五、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第五节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一、早期开发方法的不足

二、结构化方法的产生

三、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四、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五、面向对象方法

六、软件开发工具

第六节 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一、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

二、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

三、系统开发的准备工作

四、选择开发方式

五、系统开发的计划与控制

第七节 管理信息系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二、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 思考题:

1.决策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结构化决策?什么是非结构化决策? 3.各管理层的决策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5.管理信息系统有什么特点? 6.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基本职能?

7.解释下列名词:分布式系统、专家系统、BPR。8.请简述30多年来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9.简述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10.信息系统的研制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各阶段应提供什么技术文档?

11.为什么说系统分析是研制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困难在什么地方?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

12.在系统开发中,用户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失败,重要是领导的失败? 13.原型法有什么优点?

1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什么特点?

15.小论文: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三章 系统规划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和关键问题,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掌握战略级转移法的基本思路与步骤,掌握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企业系统规划(BSP)方法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与步骤,了解资源分配的工作内容和有关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工作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BSP法。难点是BSP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特点

一、系统规划的任务

二、系统规划的特点

三、系统规划的原则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

第三节 企业系统规划法

一、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机构调查

三、定义管理目标

四、定义管理功能组

五、定义数据类

六、定义信息结构

七、计算机逻辑培植方案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2.总体规划有什么特点? 3.试述战略转移法的基本思路。4.试述BPS法的四个基本步骤。5.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

6.什么是资源和资源的生命周期?试举例说明。

7.在总体规划阶段,用到哪些图表?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8.可行性分析的含义是什么?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系统分析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系统分析的目标和主要活动内容,理解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熟练掌握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常用工具。掌握系统分析中收集信息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活动的目标、工作内容、关键问题和主要工作成果的描述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必备文档的编写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各阶段活动的内容。难点是系统分析中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中各项文档的编写。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分析的任务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

第二节 作业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一、作业流程图

二、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成分

三、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四、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数据字典

一、数据字典的各类条目

二、数据字典的使用与管理

第四节 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

一、结构化语言

二、判定树

三、判定表 四、三种表达工具的比较

第五节 数据查询应用分析

一、数据基本的存取要求

二、数据立即存取图

第六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和系统说明书

一、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

二、系统说明书的内容

三、系统说明书的审议 思考题:

1.系统分析员职责是什么?他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2.用作业流程图表示到图书馆借书的过程。3.用数据流程图描述到储蓄所存款的过程。

4.结合本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画出“异动管理”、“奖惩管理”的数据流程图。5.对所在的学校的图书馆出纳台业务进行系统分析。(1)画出数据流程图。(2)编写数据字典。(3)画出数据立即存取图。6.某校学籍管理制度规定:

(1)经补考仍有两门考试课不及格者留级。

(2)经补考,考查课和考试课共计仍有三门不及格者留级。

(3)经补考,仍有不及格课程但未达到留级标准者可升级,但不及格课目要重修。试用判断语句、判定树和判定表分别表示上述规则。

7.一个游戏:主持人对A、B、C三人说:“我这里有三顶红帽子、两顶白帽子。现在用布蒙上你们的眼睛,我给你们各戴上一顶帽子,然后请你们依次睁开眼睛,能正确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者有奖。”戴完帽子后,A拿下布后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说:“我不知道。”然后,B 解开布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后说:“我也不知道。”轮到C时,他没有拿下布就正确地说出了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试问:C戴的是什么帽子?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8.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用到哪些图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9.系统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五章 系统设计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设计的目标和任务,熟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主要图形工具,深刻理解并掌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特别是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掌握信息系统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掌握系统详细设计中各部分的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特别是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理解系统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了解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要求。本章学习重点是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图形工具、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难点是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要求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二、系统设计的内容

第二节 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模块

二、结构图

三、模块间的联系

四、模块间的耦合

五、模块的内聚

六、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

七、模块的扇入与扇出

八、实例:病人监护系统

第三节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

一、变换分析

二、事务分析

三、数据流程图层次的转换

第四节 一体化设计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选择树初步设计

三、事务设计

四、事务的结构化描述

五、数据库模型设计

第五节 代码设计

一、代码的作用

二、代码的种类

三、代码的类型

四、代码校验方法

五、代码设计的原则

六、代码设计的步骤

第六节 输出设计和输入设计

一、输出设计

二、输入设计的原则

三、输入设计的内容

四、数据记录格式设计

五、输入数据的校验方法

第七节 人机对话设计

一、人机对话设计的原则

二、人机对话的方法

三、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第八节 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一、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第九节 计算机系统的选择和系统设计说明书

一、计算机系统的选择

二、系统设计说明书 思考题:

1.评价信息系统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说从系统研制的角度讲,系统的可变更性是最重要的标准?

2.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3.系统设计阶段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4.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什么是模块间的耦合?怎样度量耦合的高与低? 6.什么是模块的内聚?模块的内聚有哪些情况? 7.什么是模块的控制范围?什么是判断的作用范围?

8.画出图书馆出纳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给以优化。9.画出学籍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设计出相应数据库。

10.试根据下面的数据流程图,画出“工资处理”子系统的结构图。

第六章 系统实施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领会系统实施阶段在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领会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内容,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深刻理解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对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掌握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领会系统转换的任务和基本方式。

本章的重点是结构化程序设计和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难点是系统测试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

一、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

二、系统实施阶段的特点

第二节 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和编程方法

一、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

二、编程方法

三、好程序的标准

四、结构化程序设计

五、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六、可视化编程技术

七、程序的内部文档

八、编程风格

第三节 系统测试

一、测试的概念

二、测试的原则

三、测试用例设计

四、排错

第四节 系统的交付使用

一、系统的交付使用 思考题:

1.系统设施包括哪些主要任务? 2.结构化实现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划分版本要注意哪些问题? 4.“好程序”应具备哪些条件?

5.什么是结构化程序设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二者有什么联系?

6.根据你编写程序的经验,说明有哪些技巧可以提高程序设计的可读性?

7.程序TRIANGLE输入A、B、C三个实数,它们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边,该程序产生一个结果,指出该三角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还是不等边三角形。为测试这个程序的正确性,你能举出哪些测试用例?

8.系统转换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七章 系统维护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该项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理解维护工作的特点和影响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系统维护工作的程序和有关管理问题,领会系统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领会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概念,掌握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主要措施,领会系统开发与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意义,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维护、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信息资源管理。难点是系统的维护。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维护

一、维护的内容

二、维护的类型

三、系统维护的管理

第二节 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一、系统的可靠性

二、系统的安全性

第三节 系统监理与审计

一、系统的监理

二、系统的审计

第四节 系统评价

一、系统评价 思考题:

1.试说明系统维护的意义。

2.系统维护包括哪些内容?系统维护分为哪几种类型? 3.系统修改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4.什么是系统监理?系统监理包括哪些内容? 5.系统审计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6.评价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7.什么是系统的可靠性?

8.什么是系统的安全性?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 软系统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知道软系统方法的概念及其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型法

一、原型法的基本步骤

二、原型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 软系统方法的由来

一、“硬”系统方法的实质

二、“硬”系统思想在“软”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节 “软”系统方法论概要

一、案例

二、“软”系统方法论的轮廓

三、“硬”、“软”系统思想的比较

第四节 “软”系统方法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一、多视点方法的目标

二、多视点方法的轮廓

三、人类活动系统分析

四、信息分析

五、社会-技术方面的分析与设计

六、人机界面设计

七、技术方面的设计 思考题:

1.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有什么特征?这种方法用于研究非结构化问题存在什么问题? 2.试比较“软”系统与“硬”系统思想。3.简述多视点方法的要点。

4.软系统方法论使系统思想有哪些发展? 附 录:参考书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黄鳞雏.系统思想与方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谭跃进.系统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王诺.系统思维的轮回[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邝孔武,敬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7.徐国华,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8.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9.薛华成,汪授泓.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刘润东.UML对象设计与编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11.季延平,郭鸿志.系统分析与设计[M].台北:华泰书局,1995.12.Hirschheim R,Klein H K,Newman M.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s Social Ac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e[J].0MEGA,1991,19(6).13.完颜乐雯,归瑶琼,陈群.人员的观念因素对MIS开发应用的影响J..管理信息系统,1997.14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5.陈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16.王选.软件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17.潘锦平.软件系统开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18.邝孔武.开发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方法[C].第三届全国计算机应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上一篇: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三1班复习备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