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工业园区
1、加强领导,关键是要集中精力。调整工作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工业发展摆在整个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更加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用更大的力度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行主职主头主抓,安排精兵强将专抓,拿出1/3以上的时间具体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2、加大投入,关键是要突出重点。要痛下决心,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市本级重点支持德山开发区建设,城建资金、工业发展基金都要向项目倾斜、向产业倾斜、向园区倾斜。确保用两年时间,全面完善德山科技工业园的各项基础设施。各区县(市)也要集中财力,加强园区建设。对招商引资工作,要安排专门的经费,保证必需的开支。尤其是对有合作意向的大项目,更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配套建设到位。要加大对项目开发的投入,组织专门班子,优化项目包装,增加项目储备,切实改变目前有资金无项目、有项目无包装、有包装无档次的状况。
3、改进方法,关键是要建好园区。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尽快提高园区硬件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园区兴工管理机制,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配套落实好园区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进一步健全园区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把推进产业建设作为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造工业发展的集群优势。从2006年开始,要将园区建设情况纳入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和工业发展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园区和个人要给予重奖。
4、狠抓落实,关键是要多上项目。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领导主要围绕项目转,工作主要围绕项目干。总的目标任务是,用2—3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去年的400家发展到600家以上,实现1万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3—5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1200家以上,实现5000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将这个指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和开发区,实行半年一调度、一年一考核。
目前, 国内的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已初具规模。然而, 由于我国建材工业长期处在以原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 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 工业设计在建材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从“十二五”开始, 我国建材工业将由原材料制造为主向加工制品生产为主转变。工业设计在我国建材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并将成为推动我国建材工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工业设计将为建材加工制品业发展提供支撑
目前, 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0平方米左右, 人们的住房消费将开始升级, 对于居住场所节能环保、舒适方便成为住房消费的新期待、新需求, 这就要求建筑业转型升级。走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 也要求建材工业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 而这些光靠技术是不够的, 需要通过工业设计提供支撑。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推动建材工业差异化发展
目前我国建材产品基本上处于对发达国家先进产品的模仿跟进阶段, 不仅严重影响先进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伴随而来的是知识产权的不端行为, 使得我国在国际上广受诟病;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这就需要工业设计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同时将产品同质化竞争降到最低。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培育和打造知名建材产品品牌和知名企业品牌
目前, 我国建筑陶瓷在国际市场的平均售价还不及意大利、西班牙的1/3, 石材不及1/2, 深加工等贴牌产品6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公司拿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缺少品牌竞争力。因此, 为了推动我国建材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除了需要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外, 更需要工业设计作支撑。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沈阳远大集团上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个仅拥有30几人的铝合金门窗安装公司, 近20年内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璃幕墙提供商, 2008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序列, 2011年营销总收入突破250亿元。巨大的成功归功于采用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通过构建设计团队, 用设计方案进行市场竞标, 中标后根据细分产品设计采购原材料加工成建筑部品, 并最终交由其安装施工, 产品设计构成其核心竞争力。可以说, 没有工业设计, 就没有远大的今天。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促进建材工业绿色发展
绿色设计是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 还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产业, 通过绿色设计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提升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的价值。北京宝贵石艺就是通过绿色设计变废为宝,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价值的成功案例。另外, 通过绿色设计, 还可以推动绿色建材品质和功能的提升, 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
发展工业设计, 有利于促进智能化建材的发展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最高阶段, 发展智能化建筑是满足人们方便快捷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有效解决途径, 而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需要智能化建材作支撑, 发展智能化建材同样离不开工业设计。
对我国建材行业发展工业设计的初步构想
工业设计犹如一块魔方, 一旦与建材工业发展嫁接, 将会对促进我国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 应当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重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建材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 为推动行业工业设计搭建服务平台
为促进建材工业设计的发展, 恢复建材专委会停滞已久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协调, 目前已经明确建材专委会的办事机构挂靠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组织开展“工业设计建材行”活动, 在全国广泛宣传工业设计以及工业设计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构建行业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提高行业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设计亦属技术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系;促进越来越多的建材工业企业成为工业设计创新投入的主体;积极探索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 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形式行业工业设计创新联盟;探索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建材工业设计产业园区;高度重视建材工业设计产品的标准化工作, 既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标准, 也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品的施工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
加快构建行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为促进行业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高等院校, 设立侧重于建材产品设计的工业设计专业。同时, 在现有建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工业设计的课程, 创造条件引进国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 (来华) 从事建材产品设计工作, 积极探索以工业设计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工业设计人才培训方式。
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促进行业工业设计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机制
长安工业科协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已十多年,活动已成为推进公司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载体和科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长安工业公司党政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公司领导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非常重视,组织竞赛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副总经理、科协主席担任,副组长由公司科协副主席担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指导竞赛活动的开展,讨论和审定竞赛活动内容及年终总结评比等重大事项。日常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工作由公司科协办公室专人负责。为了建立科学、规范、制度化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长效机制,公司科协制定了《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协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管理办法》,《办法》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立项、项目管理、考核、奖励作了明确规定,并且公司科协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进行奖励,从而使公司“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开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形成“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自主创新活动氛围
长安工业公司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从2010年以来,开展了以“十项技术创新、百项工艺改进、百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创价值过千万”的“十百千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成了公司“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司科协认真组织,科协各分会密切配合,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公司科协各分会上报“讲理想、比贡献”项目158项,审定计划完成150项,其中完成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项目76项,通过公司财务部逐项审核,节创价值达1361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07人雨引信体机加工艺改进,S101前立柱上段内板左、右IE改进,数控机床精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H/PJ1703-55/03-64左/右立板工艺改进等效果十分突出,在公司内形成了积极广泛的影响。经过严格评审,评出“讲理想、比贡献”项目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6个、优秀奖313个、并给予了表彰奖励。
2014年,公司科协各分会上报“讲理想、比贡献”项目250项,实现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其中以“十项技术创新,百项工艺改进,百台重点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载体活动50项,节创价值(经财务部审计)520万元。
2015年,紧紧围绕增强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以“节支降耗、提质增效”为重点,开展比专业技能、比管理创新、比合理化建议、比技术改造、比工艺改进等创新实践活动,争做公司技术攻关的带头人,为公司的经营发展贡献聪明才智。2015年,长安工业公司在科技人员中,针对公司科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降低公司成本,积极开展以“降本设计”为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竞赛,如“磁钢部件装配工艺改进”、“改进07人雨引信体注塑工艺,降低成本”、“XXX产品发泡固化工艺改进”等项目。从急、难、新、特、尖的角度,开展了“XXX产品工艺稳定性提升”、“XXX产品加工效率提升”等项目。同时,各分会还积极申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35项。长安工业公司科协通过开展“节支降耗、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和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外,长安工业公司科协通过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聪明才智。2013年公司科协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发动科技人员结合本单位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提合理化建议9866条,实现经济效益达2131.38万元,为长安工业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公司科协紧贴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继续组织发动科技人员开展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全年总计提合理化建议2000条以上。
围绕科研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企业科技繁荣与发展
为了使科协工作持续创新,富有特色,2013年公司科协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了促进企业数字化管理,加速数字化制造进程,促进企业科协“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工作的进一步提高,2013年3月和2014年5月公司科协分别组织了部分科技人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交流,通过参观学习充分意识到存在的不足,深受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广大科技人员促进数字化管理,加速数字化制造进程的信心。2013年,公司科协围绕公司急需的相关技术举办多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全年共举办学术交流会15次,参加交流的科技人员达898人次,学术会上交流论文50篇。其中,公司科协计划内学术交流“数字化设备先进制造技术研讨会”、“数字化制造技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公司科协挂靠的弹箭引信专委会、热处理材料专委会在重庆、西安等地开展了学术交流年会,编印了两册论文专辑。2013年,公司科协对评出的一级论文7篇、二级论文30篇、三级论文47篇给予了奖励。2014年5月,公司科协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研讨交流会,深受科技人员好评。2015年,公司科协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各分会共上报学术交流活动35次,参加交流的科技人员近100人次,上报科普讲座25次,预计参加科普讲座的科技人员达2500人次以上。
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员工科技文化素质
长安工业科协充分发挥企业科普资源优势,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围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普及、新材料应用、新标准实施,节能、环保、减排、增效等,广泛开展科普进车间、进班组活动,把科普工作与员工的切身效率挂起钩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作用,使员工自觉地成为科普工作的受惠者和宣传者,从而达到了推动科技知识运用的目的。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如何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突破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在项目实施、资源集聚、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促进步。但整体而言,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业结构低、小、散,优势主导产业总量不大,发展方式粗放,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意识和拼搏进取意识不强,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倒逼机制而被动实施技术改造,没有将技术改造作为企业的提升工程来抓。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涉及较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如我县大多数轻钙企业以生产非专用型普通钙为主,约占全县80%左右。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生产劳动环境差,-1-
环境污染大,与我国从日本、英国等进口的高档活性碳酸钙(价格约2500-5000元/吨)相比差距很大。一些生产企业每年虽有新项目、新产品,但真正形成产业化不多。
(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不够。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十一五”期间,我县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只有1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仅2项);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仍较少,在全省排位靠后。多数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充当县外企业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低。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强劲的增长点。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有限,技改项目总体投资偏小,很多项目重复建设,技术改造方向比较单一,产品升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一般认为,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即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小于3%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据统计,2009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16%,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同时,受资产规模、效益指标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普遍感到贷款难,致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金。二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据2010年统计,我县财政科技拨款为3993万元,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05%,排名在全省靠后。
(四)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优。一是企业技改资助比例偏低,资
助面窄。目前,我县企业技改资助比例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省级5%和国家10%的资助比例标准,且园区新建企业5年内不能享受技改贴息,技改资助力度有限。二是申报上级资金资助项目不少,但难度大。以2009年省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为例,明确规定欠发达和海岛地区项目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或直接投资额应在2000万元以上,且该批项目资金补助倾向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而我县所申报项目均不是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获得上级补助资金难度高。
(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要留住人才较难。如从企业看,需要大量懂业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各种人才,却难以招聘到,而从劳动力市场看,大量本地劳务人员却难以找到工作。二是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技术攻关的依赖性大。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备,尤其是创新平台建设迫在眉睫。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我县工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路径。
(一)以实施创新项目为主线,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根据常山实际,以产业规划为导向,结合现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的需求,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和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培育和发展高新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申报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把市级高新企业逐步培育成国家高新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新企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先导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产业在我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二)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引领主导产业创新率范。一是轴承产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建立轴承产品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轴承行业进行改造,提高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轴承企业产值百亿,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品品种齐全、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轴承产业基地。二是化工产业。要倡导绿色化工发展理念,以改造提升与巩固整治为重点,以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精细选择效益好、污染少的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加大力度支持有发展前景、有绿色发展理念、有做大做强意愿的化工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工业水厂、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化工园区基础保障设施,以发展来促进化工的结构调整,以发展来实现转型升级。三是钙产业。着力提高钙产品的档次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燃料节能、工艺改造和产品的创新。大力推广钢制立窑罗茨风机、多层多列筒式烘干机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四是纺织行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
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医卫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品。五是光伏电子产业,要大力提升半导体致冷片、LED灯、太阳能发电、热电材料、高密度覆铜板、单晶硅棒等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一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鼓励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快公共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轴承、汽配等区域特色产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合力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示范和推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要推进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县科技文献平台服务功能,扎实推动网上技术市场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拓展工业110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功能,为广大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四)以发展创业投资为保障,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一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择优扶强原则,适当提高技改贴息比例,突出技术进步,注重项目质量,实行差异化奖励政策。要设立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专项资金,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阶段即给予扶持,降低企业搞技术创新风险,增强企业信心。建议政府适时建立企业风险投资险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重组、相互持股或技术入股等方式投入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制,以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撑。三要激励企业自主投入。要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开展的技术研究与攻关、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新产品开发与工艺装备更新等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或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着力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一要全面加强政策扶持。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用足用好各级推进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争取在我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采取果断措施,下大力气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发展的条件、环境,改变目前人才外流的不良趋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营造我县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2012年创新发展纪实
2012年,是东莞市轻工业学校凝聚人心、发愤图强的一年,更是东莞市轻工业学校继往开来、改革创新的一年。
随着东莞市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顺利推进,东莞市校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厚街镇委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上下团结进取,新校名、新校区、新思路;新目标、新机制、新举措;大机遇、大挑战、大发展,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在“阳光、和谐、平等、竞争”的校园环境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大步前行,掀起了创新发展的高潮。
一、理清发展思路
打造特色教育,争创一流名校,牵动着轻工业学校的每一个人。这一年,学校教代会通过了《学校发展方略》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管理特色、教学特色、专业建设特色等方面,为学校的特色发展设计了基本的框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年,学校制定和完善了《行政领导值班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等管理规章,建章立制,规范行为,试行了一系列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起了反应快速、执行坚决、高效有力的学校运行机制。通过作风整顿,教职工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这一年的9月25日,学校正式更名为“东莞市轻工业学校”,市教育局、厚街镇等各级领导都对轻工业学校的创新发展寄予了厚望。现在,学校新校区按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中学、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进行建设,达到了省内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一流水平。新校区给予了学校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新校名赋予了学校走专业化办学的神圣使命。“轻工业”,既是东莞市对学校办学在专业建设上的一种行业区划,也是学校特色化、专业化办学的发展核心。由此,学校掀开了创新发展的崭新一页。
二、创新德育管理
这一年,学校以推行宿舍准军事化管理为突破口,以不断提高学生日常行为
规范的养成教育为重点,完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全员育人,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准军事管理把学生宿舍设为准军事化管理区,对学生提出“五个严格执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严格执行内务标准;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严格执行礼仪规范;严格执行层级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宿舍管理的无序状态;学生处、专业部、班主任与教官四位一体,密切合作,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确保准军事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走出宿舍,融入校园,将准军事化管理的良好效果进一步向品质延伸和校风延伸,全方位辐射和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全过程,有机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框架内。这一年,学校从学生的一日生活常规抓起,重视学生的穿着仪表、言行举止,形成了从升旗、上课、实训、自修、出操、就餐、就寝、交往、活动等方面的系列训练方案,强化学生生活作息、教室学习和社团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这一年,学校努力营造积极健康、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兴趣小组,进行有益的课余文化活动。男女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毽球队、羽毛球队等运动队,钢管乐队、合唱团、舞蹈队、礼仪队、戏剧社等艺术队,学生会、文学社、电视台、广播站、美术社、电脑绘图社、家具设计社等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班会、体育比赛、文艺竞赛等系列活动此起彼伏,加上实习、实践、技能竞赛,多方面、多平台、多途径地使学生发展特长、展现自我、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这一年,学校德育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学生违纪人数大幅下降,没有出现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学生因违纪而被开除,学生德育考核合格率高,违法犯罪率保持为零。仅仅一年,校园氛围迅速改观,学生面貌焕然一新,社会评价明显提升。
三、强化常规教学
这一年,学校以扎实有效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修订实施《教学常规管理规定》,建立学校“名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推动教育科研工作;强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深化校企关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
业锻炼,组织学生进合作企业实习、学习;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坚持“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思路,积极鼓励、推动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师生在市家具设计大赛中分别包揽前六名,省赛拿了团体第一名,在市技能大赛中,也首次拿到了两个一等奖。高考辅导,学校推出了三师包干制,语、数、英各一位老师组成一个辅导组,有竞争也讲合作,有效调动了积极性,上线人数、上线率再创新高。考证工作,通过加强校、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狠抓常态化过程管理,保障考前强化辅导,通过率较以前均有相应提高。
四、完善设施设备
这一年,学校大力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努力使校园更美丽,设施更齐全,设备更充实,为提升办学水平夯实基础。三栋实验楼里建了35个实训功能室,设施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家具实训中心里建了15个专业功能室,已经安装了200万元的设备,还有市教育局600万元的家具专项设备也正在采购;另外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及2个计算机机房,贯通全校办公、学习、生活的校园网实现了校园信息化管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这一年,校园环境也得到不断优化和美化。完善了运动区设施设备,引进了专业的饮食公司提供后勤综合服务,优化了宿舍空调、热水、饮用水供应等生活条件,完善了校园绿化和景观美化,尽量使师生在校如家,增强校园生活的舒适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五、提升育人水平
这一年,学校树立“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育人理念,注重引导教职员工更新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学校主要领导的作风带动、模范带头、理想号召、深度沟通等途径,统一思想,凝聚心智,努力抓好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行动在教师中树立了榜样。各专业部长自觉要求比普通教师想得多、动得勤、做得好,加快节奏,提高效率。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校发展、学生需求、自身成长等方面谋求创新和进步,爱岗敬业、勤奋争先的良好氛围在学校里迅速形成。一大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成绩突出、有较高声望的中青年教师,在学校帮助和自身求索的双重推动中,不断探索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主力军,提高了学校的整体育人水平,支撑着学校未来的持续发展。
六、教育教学成果
今天的轻工业学校,校园更新了,环境更美了,课堂更静了,学生更活了,纪律更好了„„校风迅速好转,师生文明守纪,校园和谐高雅。
现在,学生变了:比过去更有礼貌,更守秩序,精神面貌好了,有信心,有朝气。
现在,家长放心了。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以前连家人都不打招呼,现在见了乡邻主动问好,好像突然长大了,懂事了;有的家长管不住孩子,家长开放日到学校实地参观后,很吃惊孩子的表现,对学校管理拍手称赞,对学校也更放心和有信心了。
现在,社会反响也好了:上级领导肯定鼓励,兄弟学校认可观摩,新闻媒体也对学校发展、教师进步、学生成长等进行了大量报道。
2012年,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捷报频传,赢得了省、市、镇众多奖励和荣誉,其中集体奖10项,教师获奖114人次,学生获奖86人次。11月15日,东莞市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在学校举行,出席会议的喻丽君副市长、杨靖波局长、厚街镇万卓培镇长等分别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与会的全市教育战线工作者也纷纷赞扬。2013年1月6日,东莞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东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一等奖!
2012年,在外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内强化了办学素养,但是,这一年只是东莞市轻工业学校创新发展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坚实、稳固的第一步,学校必将走得更远更高!
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联原〔2015〕4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主管部门: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执行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印发的《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引导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助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带动材料产业升级换代,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抓住机遇培育壮大石墨烯产业
石墨烯是在光、电、热、力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极具应用潜力、可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在能源装备、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产品上已呈现良好应用前景。发展石墨烯产业,对带动相关下游产业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激活潜在消费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石墨烯材料及应用经过自主系统研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储能器件、改性材料、智能穿戴等产品上的应用效果逐步显现,产业化势头可喜,多个具有石墨烯特色的产业创新示范区已露雏形,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当前,我国石墨烯材料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
但受石墨烯材料生产技术成熟度不高、产业化应用路径长等因素制约,我国石墨烯材料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尚未完全实现,还存在技术转化能力弱、工装控制精度低、质量性能波动大、生产成本比较高、标准化建设滞后、商业应用领域窄等问题。因此,在我国新材料、高端装备快速发展,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进程中,亟待以石墨烯市场开发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终端产品需求为牵引,采取“一条龙”模式构建完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配制创新链、集聚创新要素,强化上下游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石墨烯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综合性能,推进石墨烯首批次产业化应用,加快培育和壮大石墨烯产业。
二、把石墨烯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创新为动力,着力石墨烯材料高质量稳定生产,着力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着力构建石墨烯材料示范应用产业链,着力引导提高石墨烯材料生产集中度,加快规模化应用进程,推动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
到2018年,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开发、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基本完善,开发出百余项实用技术和样品,推动一批产业示范项目,实现石墨烯材料稳定生产,在部分工业产品和民生消费品上的产业化应用。
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实现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建立若干具有石墨烯特色的创新平台,掌握一批核心应用技术,在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石墨烯企业,建成以石墨烯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发挥国家有关专项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石墨烯材料研究成果产业化进程。
坚持创新驱动,典型示范。创新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打造产业发展利益共同体,以实现产业化应用为龙头,突破制约产业化应用的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上的障碍,加快推进示范应用。
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石墨烯产业链纵向延伸,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立足提质降本增效,协同开展生产和应用技术攻关,完善石墨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体系。
三、推进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
(一)突破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围绕石墨烯材料批量制备以及基于石墨烯的各类功能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引导骨干企业携手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发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促进关键工艺及核心装备同步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对石墨烯层数、尺寸以及表面官能团等关键参数的有效控制,提高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的工艺稳定性、性能一致性、产品合格率,有效降低成本。
(二)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机构等,协同开展石墨烯产业关键技术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体系建设,提升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定期发布石墨烯产业专利态势,建立石墨烯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机制,促进知识产权高效利用。
(三)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完善石墨烯产业发展所需公共研发、技术转化、检验检测与信息交流等平台,建立开放的石墨烯材料与器件性能参数数据库。引导石墨烯材料生产企业联合下游用户、相关科研院所,围绕石墨烯产品生产和性能评价,建立合作开发机制。
四、推进首批次产业化应用示范
(一)创新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利用石墨烯材料提升传统产品综合性能和性价比。推进石墨烯材料在新产品中的应用。开发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备设备及石墨烯材料专用检测仪器。重点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热工产品以及用于环境治理及医疗领域功能材料的生产应用技术,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触控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制备技术。
(二)开展终端应用产品示范推广。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现代消费需要,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显示器件、智能休闲健身等领域,构建石墨烯制品示范应用推广链,促进石墨烯材料的研制生产、应用开发及性能评测等环节互动,提升性价比,示范推广利用石墨烯生产的储能材料、导电材料、导热材料、功能涂料、复合材料、光电子微电子材料以及环境治理与医疗诊疗用新材料。
(三)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大石墨烯材料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围绕石墨烯材料应用开发建立军民口科研机构协作机制,推动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专业人才、基础设施等要素的互动。发挥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开展两用技术交流对接,借助建设以军民结合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提升石墨烯产业军民融合水平。
五、推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一)壮大石墨烯材料制造业规模。加快石墨烯材料生产迈向规模化、柔性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建石墨烯材料生产线原则上要进入化工园区,符合化工园区环保准入条件和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粉体生产线装置规模不低于10吨/年,薄膜生产线能够连续自动转片。鼓励石墨烯粉体制备与天然石墨资源开发有机结合。
(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石墨烯材料生产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等为纽带,在材料制备领域提高生产集中度。支持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专精特新”优势,利用石墨烯材料开发适销对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创新、创业活动,集群发展石墨烯材料应用产业,形成聚集效益,打造产业示范基地。
(三)实现产业绿色发展。优化石墨烯材料生产工艺,完善生产装备,鼓励选用符合能效1级或节能产品推广目录中的产品和设备。发展石墨烯材料清洁生产技术,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石墨烯材料生产过程废物的综合利用及达标排放。推进智能化生产,加强石墨烯材料生产的污染物排放和能耗、物耗管理,开展石墨烯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六、推进拓展应用领域
(一)积极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立足石墨烯材料独特性能,针对航空航天、武器装备、重大基础设施所需产品的性能要求,协同研制并演示验证功能齐备、可靠性好、性价比优的各类新型石墨烯应用产品。加快防腐涂料在海工装备、港口岛礁等设施中的推广应用。
(二)不断开拓工业领域新应用。重点围绕涂料、树脂、橡胶、电池材料等现有大宗产品性能提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所需新产品,引导石墨烯材料生产、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跨行业联合,利用石墨烯材料协同开发性能适用、成本合理的石墨烯应用产品,并根据终端应用需要持续提高石墨烯材料性价比,培育和扩大石墨烯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市场。
(三)努力提升服务民生能力。开发基于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功能纤维的穿戴产品,满足人们对智能休闲健身产品的多功能需求。加快开发石墨烯发热器件,推进基于石墨烯的高效供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和应用推广,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创新石墨烯产品在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各类资源,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支持企业围绕石墨烯产业发展,加大石墨烯材料制备关键工艺和装备研发力度,鼓励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交流培养专业人才,发展高端品种、提高质量性能,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
(二)加强投融资引导。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石墨烯企业股权并购和高端项目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融携手创新基于构建完整产业链、着眼终端产品推广应用的互惠合作融资模式。研究建立石墨烯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风险补偿机制,鼓励石墨烯产业化应用。
(三)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建立适合我国产业特点并与国际接轨的石墨烯标准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尽快完善石墨烯材料的术语、产品、方法以及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规范,统筹前沿领域标准预先研究,鼓励制定先进的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研究石墨烯材料认证技术要求。
(四)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指导建立石墨烯产业发展联盟,完善石墨烯行业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发布产业发展动态信息,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组织推广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共性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探索开展相关产品认证,防止不当竞争与虚假宣传,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石墨烯产业发展实际,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积极引导、协助上下游企业打通产业链,指导开展知识产权建设、保护和运用工作,促进石墨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一、徐州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性
徐州地处我国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 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同时, 随着徐州地区人均GDP的增加, 徐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过程中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日趋旺盛, 工业设计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运用工业设计的手段, 在传统设计中融入美学概念和文化因素, 实现设计结果在结构、功能、外观、造型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创新, 满足人们对产品外观、个性化和时尚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是提升制造业产品档次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徐州市已集聚了一批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工程机械企业, 徐州市也成为国家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但徐州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传统的要素依赖型产业集群, 应多致力于应用技术创新, 加大现代科技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 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将在应用技术中融入人机、美学、环境、市场等因素, 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 从而成为徐州制造业发展新的推动力并提高徐州制造业的设计品质, 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将对加速徐州市制造业由“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
二、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
进入21世纪以来, 热闹的中国工业设计交流舞台上, 除了国内举办的各种设计研讨、学术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外, 又增加了新的景观:一些国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家纷纷来华访问, 登台亮相。这都清楚地表明, 我国的工业设计市场正被国际看好, 他们正以极大的热情争取企业的关注和信任。
当今, 国内产品设计公司的数量之少, 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公司的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且也与本土广告及平面设计公司、包装装潢公司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计资料表明, 国内各产品设计公司的近3年年均营业额很少有超过250万元人民币的。而在国外, 仅以一般中小型的设计公司为例, 平均营业额都达到了200万美元。就设计公司的规模而言, 我国的产品设计公司最大的不超过30人, 多数是以作坊式的模式运作, 着重以完成产品外型设计为主。而在国外, 稍有影响的公司, 其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 一些大的公司员工达500多人, 设备条件先进, 并且在国内外拥有稳定的客户。许多公司已发展到将产品设计与相关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水平, 可以为客户提供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人机分析、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策略顾问等一系列完善的服务。
从设计师整体素质与设计水平方面分析, 我国的工业设计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 多数是从学校刚刚毕业不久, 缺少实践经验。设计人员当中, 留学国外及获得高学历的人数不多。我国的设计公司极少参与国际上设计竞争, 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普遍不高。在设计公司的管理上, 我国的设计业由于发展历史短、规模小, 并且一直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 因此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与国外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加工的, 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1. 工业设计是一种利用科技、智慧的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活动
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创造活动, 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创造更美的人—自然—社会的环境, 它不同于物质材料, 不可以用数量来测定, 设计有无法量化的价值。商品的物化性能及包装的强度都可以测定出数据, 但是商品的功能、形式、装饰、材料的感觉等精神品位, 其社会价值却是难以测量的。
2. 工业设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大生产的产品, 迅速抢占市场, 获得利益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发明创造的成果层出不穷, 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重大技术发明要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转化为物质力量, 只有通过设计使其产品化, 一方面更新品种, 优化结构;另一方面促进由新产品系列而带来的生产领域、管理体系、消费结构的变化, 创造更新、更科学安全、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3. 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武器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不断创新, 企业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重视产品设计的企业会通过对其产品的技术与艺术处理, 包含产品外观、造型、功能、使用质量及其信誉的综合观察与思考, 得到满意的结果。好的产品设计便是这些内容的综合, 并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突出的、新颖的、令公众可信任的, 不断开拓发展的形象。设计不仅是设计产品, 同样设计着企业的本身。
4. 设计可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企业效益
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和运输费用等有形的“硬”价值外, 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之类无形的“软”价值, 并把这种“软”价值作为“高附加值”, 并通过价格表现在商品的价值中, 如果这种软价值所占的比例很高, 就可认为该产品为高附加值产品。同样的产品, 同样的功能, 同样的制造成本, 由于设计的差异而使售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只有优秀的设计才能创造高附加值。
5. 设计将创造新市场
200多年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以“看不见的手”的名言阐述市场商品经济社会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正是被这看不见的手控制操纵着。几十年工业设计实践证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 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只有工业设计才能实现。
6. 设计提高产品的美学质量
未经设计或设计不好的产品, 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 且上市后无人问津, 造成滞销, 损失的首先是企业。如果经过名师变革结构, 更新色彩, 增加恰当的装饰, 不但减少成本, 且供不应求,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工业设计是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书形的电子计算机, 鲨鱼状的飞机, 人物形的衣柜……这些产品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设计。
四、徐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研究
1.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以优势制造业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 以提升企业形象及产品竞争力为目标, 加快行业设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 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 培育工业设计产业, 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地区工业设计水平高、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工业设计技术创新中心, 促进徐州市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2. 基本原则
(1) 注重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立足徐州市产业基础, 以满足徐州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 全面提高企业、产业竞争能力。
(2) 注重以产品设计创新为核心。围绕制造业产品的外观造型, 开展产品设计创新, 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促进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3) 注重工业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主要依托徐州市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 加强资源整合, 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低成本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构架。
(4) 注重以多元化路径整体推进。一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布局的宏观引导作用, 超前部署, 有序推进;另一方面, 按照市场规律, 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3. 徐州工业设计产业近期发展目标
(1) 初步构建徐州市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以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工业设计学会建设为切入点, 建立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形成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的推进格局。
(2) 在优势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工业设计中心, 在工程机械、交通装备制造、家具、轻工与包装等领域组建5个左右的行业设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3) 打造工业设计创新品牌, 建设创意产业园, 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与专业人才, 并培育工业设计品牌。
五、结束语
现在是建设创新型徐州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徐州市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时期。为此, 以工程机械、专用车辆等领域为重点,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对促进徐州市工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对提高徐州市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创立知名品牌, 促进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工业设计是现代制造业的第一道工序, 在产业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正在发展成为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现代服务为主的独立的新兴产业。本文分析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 并对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这对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徐州“二次创业”的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同.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继2007年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后,在2010年3月两会期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表明工业设计不仅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复合型边缘学科,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心理学、人机学、符号学、生态学、市场学、创造学和技术学等广泛领域的新型的综合学科。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始终代表着不同经济时期生产力的最强音。纵观近几年的工业设计的成长路程,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2013年的工业设计是具备很多创意元素的。
产品融入现代
创新设计精神
何为现代创新设计精神,它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其核心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审美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还要考虑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又加上其特性,就要求工业设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对产品美学功能的鉴赏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进行产品设计。
创新性设计就是没有任何的标准和样板的自主式设计,是一种原创新的设计。产品注入了创新的元素固然很好,但也要考虑它的适用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应企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企业效益与利润,利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适应性的产品,充分利用工业设计这一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开拓市场,利于企业的发展。
融入艺术,工程与人文的设计
目前现代设计无论是建筑还是家具设计都融入了东方精神,正如近年来奥运在北京召开,世博在上海隆重举行,人们不断的将目光投射在这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上。正是如此世界各国的设计师们也同时认识到了这点。为了满足人们对东方精神的好奇,为了揭开东方精神那富有神秘色彩的面纱,许多现代设计的作品中早已不断涌现出体现赋有东方精神的产物。这视乎早已形成了一种设计的风潮,一种设计的标杆,一种设计的趋向。创新设计融入工程,人文的因素,例如,武汉理工大学郑建啟科研团队为某著名海外旅游公司开发一款长江豪华游轮设计中,运用了社会学中的用户行为分析法,对该产品的目标用户——国家政府官员及领导的特征和用户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设计定位:要求产品在体现时代感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有与使用者身份相符的稳重感、肃穆感和庄严感;运用比较方法和策略分析方法分析同类产品。
中国传统设计融入现代工艺设计的必要性
文化底蕴在对传统中国设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设计能否融入现代设计的关键。中国有许多很经典的传统纹样,十分有必要运用于现代工业设计中。这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融合。
将中华传统设计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在产品表面绘制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图案就可以了事的,文化在产品中的融入应该是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并且以产品本身为载体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传达出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产品在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之上的第三种价值——精神价值的体现。例如产品水嘴,微微上翘的扁方形水嘴,采用中国古代君王头顶象征威严的饰冠造型,体现中国传统中至高无上的尊贵元素。在设计上运用最简单流畅的线条,既生动地传达了东方精神,又融入了时尚要素和现代科技元素是中国特色的杰作。中国特色的唐装,让人不禁回想起大唐盛事的繁荣,中国特色的雅鼎的“君临天下”系列龙头,宛如帝王再现,其威严、尊贵的气势,堪称经典。
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中不单单是提升产品价值促进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催化剂,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整合资源与知识,创造更合理的使用方式
创造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出路不仅在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而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视野和能力维度的改变,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开发我们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理论。工业设计是社会的润滑剂,设计就是要打破学术壁垒,将人、资源、技术原理和知识整合推广,创造更合理的使用方式。
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工,所以设计一开始诞生的作用就是协调矛盾,协调行业之间的矛盾,协调企业间各部门的矛盾,协调技术与艺术的矛盾。按照人们的使用方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与知识,融入绿色设计与创新精神的概念,使制造业的价值最大化、资源最优化。
作为设计师必须善于抓住可以用于现代工业设计的精髓,融会贯通。在接下来的不断的学习和在生活中的体会了,要有新的观念、构思。创新设计就是要创造更加合理的优化资源的形式。
【创新发展工业园区】推荐阅读:
创新求发展09-23
勤奋实干创新发展06-21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07-14
现状与发展创新07-21
中国创新创业发展09-22
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06-18
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06-19
创新思维推进企业发展10-04
发展创新主题班会教案10-28
企业创新体系发展情况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