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涯教育感受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生涯教育感受(精选13篇)

学习生涯教育感受 篇1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非常值得每一个学生悉心学习的课程,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而且指导我们如何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及生涯作出正确有效的规划,为我们早日迈上成功之路的铺下基石。

我们谁的奴隶也不是,除了时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仿佛在和时间赛跑,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以便于一步一步的趋近于成功,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一个航海家出海航行时必备地图或者指南针一样,我们每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也绝对少不了一份完整的正确的“职业规划书”。它不仅是我们主观的理想和志向的客观承载,同样也是可供我们时时刻刻参考的“兵法宝典”。人生又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样,要想力克群雄,没有稳妥高深的策略是万万不行的。所谓“战而有备,方可破之”。

这门课程对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自从学习了这门课程,我才发现我真正的“清醒”了,我对自己有了全新的客观的认识,不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从思想上,可谓是有了质的飞跃。我以前只知道一心向前冲,都不知道停一停,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足迹,欣赏一眼自己错过的风景,所以致使我错过的越来越多,收获的也没有多大的量变。而《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教会了我如何在不耽误行程的前提下,顺便欣赏到路边的风景。我从中受到的启发很多,逐渐地认识到自己在思想上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主要锻炼的方面。另一方面,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一份正确的职业规划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有时候太冒失了,以至于做出种种本末倒置的行迹,这与我们所追求的相觑甚远。我们口口声声喊着追求成功的口号,但却做着不切合实际的事,根本没能迈近成功一步。而制定一份职业规划正是非常迫切的事,我们如果可以认真对待,那么成效绝对显而易见,非同凡响。

学习生涯教育感受 篇2

一、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研究表明, 在学习生涯起步阶段, 由于人的可塑性强, 学业转换的成本低, 此时有符合实际的规划, 非常利于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学习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个性潜能、成长环境等, 结合所学专业和对职业生涯的预期, 确立三年学习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拟定行动方案, 进而付诸行动的过程。

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对学生开展以一贯之的制定规划、践行规划, 并对规划实施实行有效管理与监控, 确保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高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能力, 更好达成人生目标的指导过程。

学习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一) 系统性

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执行者、学习者, 还涉及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 它是在专业团队的宏观策划、组织实施下, 学生人人成为学习生涯规划的主体,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督促、检查、监控、指导,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设计。

(二) 连续性

从过程看, 学习生涯规划教育包括学习生涯规划的设计、实施和有效管理, 是指导学生确定目标、付诸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根据变化的实际进行调整、修正, 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目标迈进的持续渐进过程。因此, 它应以一贯之, 做到“纵不断线, 横不缺项”, 在任何阶段、任何环节不中断、不掉链, 具有连续性。

(三) 衔接性

高职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它应以职业生涯预期为指针, 根据职业愿景来规划学习生涯, 体现规划的衔接性。学生确立职业愿景的过程便是认可学习生涯规划的过程;学习生涯规划实施过程则是不断向职业愿景靠近, 并逐步实现阶段性职业愿景的过程。

二、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规划定向”, “实践定位”

规划定向就是指导学生深刻全面的认识自己, 认识专业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明确自己对所学专业是否有兴趣、毕业后是否可能选择对口的单位就业等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进而确立学习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规划定向的落脚点是确立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三年, 避免目标摇摆不定或不停变换。

实践定位则是指导学生按照自己预定的发展路径进行定向发展培养, 以最终达成目标, 确立自己在职场的位置。其落脚点是学习生涯规划执行过程的有效管理和执行力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涯规划执行过程管理得越到位, 执行力越强, 其效果就会越好, 最终达成的目标就越体现规划的初衷。

规划定向与实践定位缺一不可。规划定向是前提和方向, 实践定位是过程和结果。只有规划定向, 实践定位才不会偏离方向;只有实践定位, 规划定向才不会流于形式、落空。

三、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是学生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的培养, 规划执行力和执行效能的提高

(一) 学习生涯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的培养

学习生涯规划意识是指学生具有对高职学习阶段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思考和设计的理念。学习生涯规划能力是指学生在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专业、把握环境的基础上对高职三年发展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二者是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的基础, 只有量身定做的学习生涯规划才是最适宜的学习生涯规划, 才会成为三年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是学习生涯规划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点之一。

首先规划意识的培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有所思才会有所行。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认识越到位, 规划的主动性会越强, 制定出来的规划会越适宜。因此, 要通过专题讲座、校友“现身说法”、主题班会等形式营造学习生涯规划的浓厚氛围, 使学生置身其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推动, 增强规划自觉性, 主动规划, 主动学习。

其次规划能力的培养。它包括科学认识、评价自己的自我认知和定位能力;对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了解和把握能力;将自身实际与社会要求结合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的思考与设计能力。要通过科学测量等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从兴趣爱好、个性潜能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来剖析、评估自己;通过编制《学习生涯指导手册》, 从专业整体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相应要求, 每学年应注重培养的能力、素质和应完成的考证, 获取毕业资格须达到的条件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认识、了解专业实际;通过设计《学习生涯规划登记表》, 并进行具体解读, 使学生明确学习生涯规划的程序、方法、原则和规划内容, 遵循个人实际与社会需要结合、强项立足的原则, 从知识、能力、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来规划学生的生涯, 选择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进而按学年和学期制定阶段性目标, 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二) 学习生涯规划执行力和执行效能的提高

学习生涯规划执行力和执行效能是学生将学习生涯规划付诸行动、将目标变成结果的能力和完成程度和效率。提高学习生涯规划执行力和执行效能是学习生涯规划教育必须解决的又一关键点。其根本在于建立和完善对学习生涯规划的执行实行全程跟踪指导与监控的工作机制和制度。

首先, 成立由学院领导、教务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学生工作团学组织成员组成的“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 组建专业团队, 明确其职责、工作范畴、指导方法、实施细则等, 构建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体系, 为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宏观策划与指导, 负责制定学习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 并下设三个指导小组, 即教学系列指导小组、学工系列指导小组、团学组织系列指导小组, 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教学系列指导小组主要负责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研究, 负责《学习生涯指导手册》的编制和学生学习引导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指导;学工系列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学习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反馈、评估、修正等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指导和具体考评, 负责学生品行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团学组织系列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及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具体实施。

其次, 建立和完善学习生涯规划执行的检测、评估、反馈、指导修正的工作机制, 通过每学期开展的“学习生涯规划执行情况回头看”活动, 对学习生涯规划实行有效管理与监控指导。“回头看”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是学生对照学习生涯规划阶段性目标, 检查目标的完成程度和实际发挥的效果, 并依据现实情况和指导教师意见对目标进行微调修正, 制定相应的措施, 填写《学习生涯规划登记表》中“执行情况反馈与修正”表;二是指导教师进行检查指导, 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 分析原因, 找出障碍, 给出指导性意见, 然后在《学习生涯规划登记表》中签署“指导意见”;三是每学期末辅导员收齐《学习生涯规划登记表》, 对所填内容进行检查、归纳、总结, 并向“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做专题汇报;四是每学期初“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学习生涯规划执行情况对教育方案作出相应调整, 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 进行宏观指导。据此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监控和教师的管理与监控结合起来, 实现全程跟踪指导与监控, 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时间、精力和提高其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选定的目标上, 从而提高学习生涯规划的执行效能。

四、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是学校的重视与支持, 全体教职工的全员参与

(一) 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首先, 全院上下尤其是学院各级领导要把学习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

其次, 学院要加大对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 尤其是在学习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团队的培训提高和相应的场地、设备和活动经费上大力扶持, 以保障学习生涯规划教育基本条件到位。

(二) 全体教职工的全员参与

所谓全员参与就是全院教职工要积极投身其中, 将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自己常规工作范畴, 结合本职做好指导。

首先, “学习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的教师是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肩负着全程跟踪指导重任。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专业, 准确定位, 科学规划, 制定符合实际的三年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生涯规划实施的有效管理与全程自我监控。

其次, 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 是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的最直接引领者和指导者, 他们的学习生涯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 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辅导员在学习生涯规划教育中最重要的职责, 一是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涯规划, 二是督促、指导学生对学习生涯规划实施进行全程自我监控, 并定期检测、评估、反馈和微调修正, 三是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品行修炼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再次, 专业教师对学科的兴趣、敬业态度、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因此, 专业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另一方面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水平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

最后, 学院其他部门的教职工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良好品德与素养的形成也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 他们同样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学习生涯规划教育中担负起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国珍.从高职学生学习状况谈学习生涯规划教育[J].职业教育研讨, 2008 (2) .

[2]肖明, 黄少峰.如何做好高职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 2010 (1) .

[3]刘志坚, 周冬根.高职学生合理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4) .

[4]杨航.谈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视野, 2009 (3) .

学习生涯教育感受 篇3

我在1994年到2003年,先后在欧洲当了9年大使,先在荷兰,后在日内瓦,最后到了法国。9年中,我接触了国内到访的许多代表团,在与他们的接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国内许多真实的情况。

但是,我在同某些人的接触当中,也感到了一些问题。譬如,有人对我们国内取得的进步非常自豪,但不注意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我在巴黎就听到这样的说法:“巴黎有什么,房子都是旧的,看不到什么新楼,比我们差远了!”有些人,从非洲回来,途经巴黎。他们讲起非洲的那种神态,我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些人,到国外之后,名牌商标留在袖口上,生怕别人看不见。这些现象,使我思考了很久,看来,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存在决定意识,这可能是中国在过去100多年里被别人踩在脚底下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弱国心态的反映。

弱国心态的表现很多,顺手拣来,大约就有以下几条。

一、对别人的评论十分在意。

别人说我好,就喜出望外,到处说“某某说我好了”,好像别人说我好,我的身价也就提高了;对别人的批评则不加分析,一概斥之为“反华”。其实在今天的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一股反华势力,对我国有很深的偏见,经常攻击我国,但也并非讲“中国好”的就一定对中国好,批评中国的也不一定就是对中国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捧杀”和“打杀”,在中国取得了相当进步的时候更要警惕“捧杀”。

二、对自己的成绩喜欢炫耀,言过其实,不顾实际地拔高,有三分偏要说到六七分,不说到六七分就不过瘾。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三、对于存在的毛病和缺点则不大愿意提及。

从中国崛起的长过程看,中国还处在崛起的初期。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在这方面,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们在对外国领导人介绍中国的情况时,既讲成绩,又对中国的问题和困难讲得实事求是,给外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瞧不起小国、弱国。在一些小国、弱国面前,我们有些人,那种毛主席和周总理所深恶痛绝的大国主义就冒出来了。

五、在大国、强国人士面前,总有些底气不足,自惭形秽,觉得矮人一头。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弱国心态的表现。鲁迅先生当年所批判的阿Q精神,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种弱国心态的表现。

弱国心态说到底是一种缺乏自信心,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反映。弱国心态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危害很大,它的危害可以用“害己害人”4个字来概括。

“害己”,首先是这种心态会增加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的阻力和困难。

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道路全然不同。世界对于历史上那些大国崛起带来的腥风血雨依然记忆犹新,有些人担心中国会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覆辙。弱国心态会使我们失去朋友,增加我们崛起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其次,弱国心态使得我们不能全面看待自己,容易浅尝辄止,鼠目寸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进步毫无疑问是巨大的,但距离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即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5年我们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5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然而,世界知识产权的97%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不到2%。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全世界产业分工链中,中国人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打工仔”的地位。

“害人”,弱国心态容易伤害别人,不能平等待人,不必要地激化矛盾。

弱国心态是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所形成的。要摒弃弱国心态,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要克服它也并非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就需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弱国心态的危害,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这样才能逐步摒弃弱国心态。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感受 篇4

刻地意识到现代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之重大,意义之深刻.现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它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老师不再仅仅手持粉笔和板擦,而是配备电脑,视听器材以及各种各样IT设备等.它不仅促进了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在学科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现代教学技术的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

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学科的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使宏观现象的教学具体化.现代教育技术使历史镜头在学生面前重现,使学生品味到历史的真实感,发挥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教学工作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但这无疑提高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和信息技术掌握水平的要求.PPT的制作,WORD和EXCEL的使用,Frontpage以及浏览英特网获取网络资源等等都已成为一名教师必须运用自如的教学硬件.这个认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一定要把这门课程学好,将它学懂,学深,学精.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感悟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自身的科学教学,创新教学,运用现代技术教学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真正能够用心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2,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想学好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并非是一

朝一夕之事.恰如学习网页的制作时带给我的感触:制作一个网站就如同亲自建造一幢大楼,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有自己特定的工作流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同时它也需要有着很好的设计功底.3,提高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修养

想制作出一个成功的教学课件或网站,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从学生的视野来选择表达的形式以化抽象为具体;懂得创造怎样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懂得怎样突破自己的局限,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这过程中,专业技术的不足以及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我坚信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各方面知识,一定可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新鲜的学习环境.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小结

学习到现在,我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我以后的工作增添了很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艺术蕴涵,更增添了

学习生涯教育感受 篇5

一种商业理念叫作帮员工取得工作胜利。怎样做到帮员工取得工作胜利呢?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员工感受绩效管理的价值。即经理人和员工应当共同工作,如团队伙伴一般,两人均对员工的绩效水平负责。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从关心和建立信任开始;二是有效绩效管理的三个关键点;三是共同收获。

从关心和建立信任开始

人们常说:伙伴关系从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开始。当员工得知企业真心在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反过来支持企业。企业要关心员工。要坦诚地对待他们。要帮他们树立责任心。要让他们独立负责。但是企业不能拆开这些行动。必须具备全部四项。在这种关系里存在着很多信任和尊重,之后才会出现关心和坦诚。有时,不得不退避一下,假如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不够,那么这时候若要进行有挑战性的对话,如批评,就会演变成一种攻击,从而造成伤害。

但是假如企业在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充分的前提下,那么员工就很容易感到企业对他们并无恶意,企业通过看似强硬的对话,如批评,所要传达给他们的是关爱和帮助。员工并不能确定上司对自己是否存有恶意。员工必须信任上司。但前提是,经理们舍弃对员工的评分,而转为辅导和帮助他们

获得A的成绩。

有效绩效管理的三个关键点

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具备三个部分。首先是绩效规划,建立目标和绩效考核标准。假如员工不清楚目标,他们如何去实现?假如员工没有清晰的目标,他们就只会干坐着或直接放弃,虽然人在办公桌前,可是并不尽全力工作,因为他们不了解该做些什么。定义成功的一项益处,即企业可以在实现成功的时候肯定和称赞。这就营造出“成功者的氛围”。第二项有效绩效管理的关键点是每日辅导,或者称执行。这是指经理观察员工的绩效表现,表扬和必要时的重新指导。有效绩效管理的最后一个关键要点是绩效评估,在企业中等同于回顾和学习。这时该坐下来,和员工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绩效表现。记住:绩效管理并不应作为年终评估的工具。相反地,它应当贯彻在全年中使用,指导经理和下属员工共同工作,帮他们取得A的成绩。

共同收获

帮员工取得工作胜利,企业和员工双方面都有得益。当员工拥有清晰的目标,有意义的工作,以及每日的支持,他们的工作意愿将受到鼓励。这意味着员工在工作中所做的事对他们本身就存在价值,他们认为自己每天都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他们本身都获得发展。最终让员工获得一种强烈的 归属感。员工来这里工作,感到自己属于这里。当员工认为自己能带来改变时,他们就会爱上这种归属感。当员工想留在一个地方,他们留的越久,就会想方设法地回报所在的组织,而且他们自身也获得发展。员工的保留率和创造性都会得到提高。

学习生涯教育感受 篇6

近年来,因中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而造成的社会问题频频见诸于新闻媒体。这说明,中学生青春期问题教育已刻不容缓,如果延误时机,将会给他们、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去重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故此我选修了这门课——青春期心理与人格教育。我想即便是以后不做老师,为人父母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门好课。

总体而言,选修了这门课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了解了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层面,即性心理学、性生理学、性社会学、性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层面,即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青春期困惑、疑惑及问题的实际技能,如这样建立自信,如何发泄感情,如何和异性相处,如何处理失恋等等;

3)态度层面,即对性别的态度和对性的态度,如男孩对女孩的平等态度,对性问题的科学态度等等。

下面我将详细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孩子到了青春期,迎来了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不论少男还是少女,他们在身体内外部都将会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心理上,青春期也是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和动荡期,在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是一个自然 的过程。我们将来作为老师及父母应该注意尊重与信任青少年,多与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心理,协助他们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一般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显得非常急躁,对孩子突然的叛逆表现认识不够,轻则训斥,重则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镇压”,从不去分析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以为孩子长大了,不愿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不尊重家长和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是更激化了矛盾。要知道,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女孩子比男孩子出现得更早一些,一般从初二到高二阶段会表现得更明显。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自制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也没有学会去体谅别人的心理感受。将来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面对孩子的过错和过激表现要宽容、克制、理解,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爱。遇事一定要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自主权利,千万不要命令和训斥。当意见不一致时,先让孩子讲讲理由,然后分析利弊,最后再做出决定。作为家长和老师,这个阶段要主动积极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帮助孩子解决心理矛盾,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恋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生理成熟及性意识觉醒是青春期孩子早恋产生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早恋不但会使学生精力分散,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也会转移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到班级和学校的学习气氛。但由于早恋行为的产生是复杂的,早恋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对早恋孩子的教育策略必须讲究艺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首先我们要端正青春期学生对早恋的认识,采用恰当的方法疏导青春期孩子的早恋情结,比如故事说理法、活动转移法、比喻说理法以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青春期“性”与“爱”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对青春期孩子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性教育,而且要以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对待性教育。指导他们掌握性心理、心理卫生和保健卫生知识,以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以平常心迎接“青春信息”。

我们也不能忽略网络成瘾症,部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客观原因包括:网络本身的诱惑力、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贫乏、学校网络教育的缺乏、网吧监管的不力;主观原因包括:青少年神经中枢的异常状态及病态心理。这都可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局。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给我们的便利及负面影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让书籍占领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业余时间,让书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学完这门课程,收获很多,体会感悟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在这一一列举。其实谁都是从那个阶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只要用多一份的耐心和热情去对待青春期时代的学生,给他们正当的人格教育,祖国未来的花朵都会茁壮成长的。

感受数学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篇7

二、感受数学的自然美

古希腊的泰力士, 在圆里面画出了直角三角形, 为了这个发现, 宰了一头牛作为献祭;毕达哥拉斯因为发现了勾股定理, 举行了一次百牛大祭。人们不禁为他们认识自然, 如痴如醉地献身数学研究的探索精神而感动不已。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 这种信条对数学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 自然是按照数学规律设计的, 美就是和谐。因此, 让学生体验大自然与数学和谐美, 从数学角度来认识大自然的美, 启发学生留意观察大自然中一些有趣事实, 如植物叶子的形状, 动物皮毛的花纹, 地球的外形, 国徽上几何图案, 建筑物造型等, 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三、感受数学的环境美

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生活, 保持一份美的心境, 无疑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激发。如果学习过程中有了这种氛围, 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充分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风趣感人的语言, 整洁规范的板书, 科学严谨的推理, 生动活泼的教法, 亲切和蔼的教态, 以表演艺术家的风度创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 应用美的力量激起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 让学生感受美的课堂环境, 陶冶情操, 激发学习兴趣, 产生积极学习态度。

在实施新课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去感受美。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感受数学之美, 对数学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 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完善。

人们所说:“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数学美。”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美, 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较好地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一、感受数学的创造美

美国当代数学家克来因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实质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或解决问题之前, 告诉学生“你也可以像数学家那样得出结论”, 然后让他们自觉地或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 通过假设、猜想、演绎推理、反复尝试, 不断克服困难, 甚至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在千辛万苦的波折经历之后, 会沉浸在欣喜和愉悦之中。数学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 困难和复杂的数学问题,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勇于创新, 有时会出现出人意料新想法、新成果, 使学生心灵感到由于惊奇而产生愉快。每到此时, 教师对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承认

学习经典 感受魅力 篇8

对于同样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植树问题”,如果从“棵数与间隔”的关系进行研究,就是常见的“植树问题”;如果从“每行棵数与栽的行数”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成为了“杰克逊的栽树问题”。杰克逊是一位数学科普作家,在他的数学科普名著《冬天傍晚的推理娱乐》里有这样一道题目:

9棵树,每行栽3棵,最多可以栽几行?

这里,只要在同一直线(包括横、竖、斜)的3棵树都称为行。

人们一般会认为最多可以栽8行(如图1)。如果告诉你,实际上可以栽成9行,最多可以栽成10行,你能在左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得到相应的图示吗?

据说,大数学家牛顿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如下问题:

10棵树,每行栽3棵,最多可以栽几行?

类似这样的“栽树问题”,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道奇生在他的童话名著《艾丽丝漫游仙境》中也提出了下面一道栽树问题:

10棵树栽5行,每行栽4棵。如何栽?

而对于“20棵树每行栽4棵,最多可以栽几行”这一个问题的研究,绵延了几个世纪。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数学学习过程永远不能满足于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而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思考更具活力。

【教学目标】

1. 经历“栽树问题”的研究过程,逐步学会利用基本图示进行变式优化的策略。

2. 通过对“栽树问题”解答过程的了解与图示的欣赏,感受数学爱好者与数学家的探究精神,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类问题,叫做栽树问题。

师课件出示:9棵树,每行栽3棵,可以栽多少行?

师:谁能回答?

生:3行。

师课件出示图2的左边部分并说明:用图来表示这样的过程,就更加清楚了,但在实际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画出一棵棵树来吗?那么,怎样才能清楚、简洁地表示树和行呢?

生:用点和线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图2的右边部分。

师:如果老师给这道题加上一句话“三棵树成一条直线就成为行”,相信题目会更加有趣了。关于这个“行”,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我们平常的“行”,是怎么样的呢?(生答)那这里的“行”和我们以前理解的“行”,一样吗?(生答不一样)

(点评:怎样将一个著名的“高高在上”的数学问题和学生已有知识起点连接,是这节课要突破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原有的认识基础进行审题,从最简单的栽成3行开始逐步研究,然后在对“行”的新注解下提出问题,找准了思维的增长点。)

二、 由简到繁,递推规律

1. 从栽8行推导栽9行

师:在这个题目中,除了这3行,还有其他行吗?

生:可数出8行。

教师课件演示图3后,追问:同学们真善于活学活用,那么为什么棵数没有增多,行数却增多了呢?

生:有一些重复数。(师板书:重复数)

师:哦?重复?那你知道9棵树分别被重复了几次?

生:2次、3次、4次。

师:这些树的重复次数都一样吗?(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

师: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那我们可以把这些点进行——

生:分类。

师:对啊,看来同样是重复,但重复的次数也不一样。

师:对于同类的树,就不需要一一研究了,其实这里是9棵树,而我们待会研究却只需要——

生:3棵树。

师:聪明。那么这是不是我们要来研究的栽树问题呢?

师课件出示题目:9棵树,每行栽3棵,栽9行,你觉得可以怎么栽?

师:你想到了吗?在纸上画一画。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

集体交流,重点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移动这个点的?为什么想到往里面移动?(见图4)

小结: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通过自己探索尝试,通过和同伴的交流讨论,解决了这道推理题,真棒。

(点评:由栽8行推导栽9行,教师要求学生借助于栽8行的图示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和思维的支架,有利于中下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用重叠问题的思考方法来区分不同点被重复的次数,也为学生总结增加行数的基本策略提供了思考的方向。这些小步骤重引导的方法,有利于社团活动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

2. 从栽9行推导栽10行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问题,大数学家、大科学家牛顿也曾经研究过,他在解答了这个问题之后还发现:9棵树,每行栽3棵,还可以栽10行。

师:我们能在9行的基础上,解决牛顿提出的问题吗?

这时有人明白了,开始自己画图(如图5)。

师: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请你也说一说思路。

(点评:实际上,9棵树每行栽3棵,栽成9行,还有其他的画法(如图6)。但是,就如何从9行的图示迁移到10行的图示,显然图5的画法更能使学生形成联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追求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方法的可持续性。)

3. 总结“9棵树,每行栽3棵”栽树问题的思路

师:在解决“9棵树,每行栽3棵,可以栽几行”这个问题时,我们从8行的图示开始研究,找到了9行、10行这一些画法。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体会后教师小结:当我们得到一种结果或者结论的时候,不应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研究,像牛顿一样继续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点评: “9棵树,每行栽3棵”的栽树问题,从解决8行,到9行再到栽成10行,一步一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而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解题的思维就是“探寻规律”,涉及“分类、重复、类比”等方法,通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形成解决栽树问题的基本思路,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精神。)

三、 链接史料,感悟精神

1. 链接史料

师:同学们,其实“栽树问题”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让许多的数学家与数学爱好者为之着迷。下面我们以“20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这个问题为例来了解它的历史。

早在16世纪时,古埃及完成了16行的排列,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课件出示图7)

到了19世纪,美国的数学大师loyd Sam 完成并绘制出了精美的18行图谱,而后还制成娱乐棋盛行于欧美。(课件同时出示图8)

在20世纪70年代,两位数学爱好者巧妙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超越18行纪录,成功地绘制出了精湛美丽的20行图谱,创造了20棵树的栽树问题的新纪录并保持至今。(课件同时出示图9)

2. 感悟精神

教师把图7、图8、图9用箭头连接,然后提问:从“16行、18行到20行”,经历了近400年的探索,你肯定有很多体会,愿意和同学们说说吗?

生:同样的问题,有很多答案出现。

生:不要满足于解决了一个问题,还要继续思考,并且提出问题。

生:要有研究精神。

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栽树问题的背景知识,你能提出自己的猜想吗?

生: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栽更多的行数吗?

(点评:“栽树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名题,通过上面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的漫长与艰辛。同时通过对这些图示的赏析,也可以体会到图例的美感,以及数学名题的文化背景。)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311200)

学习生涯规划 篇9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如何,身体健康是重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根本连一件小事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谈其他宏图伟业和人生大计。所以,无容置疑,我们都要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就身体健康而言,坚持体育锻炼,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生命在于运动!”没有体育运动的人生是站不住脚的。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毅力、意志。当前,面对繁重的学习,进行体育运动的机会相对减少。这就要求我们正确选择特定时间来进行体育运动。每天,上学、吃饭等事项已经占去绝大部分的时间,另外,我在学生会的部门工作也不能够怠慢,这样一来,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就显得少之又少。对于我自己钟爱的羽毛球、网球运动,我大多情况下也只能够作为旁观者,而不是亲身参与其中。即使时间紧迫,但是我还是会抽空出来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仅仅在体育课上进行锻炼而已。我希望成为更为强壮的人,就得更多地锻炼身体。相对而言,心理健康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不健康的心理,往往让人走上不归路,向着歪路走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要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这样,我们才可以自如地应对面前的突发状况,而不至于不知所措。

学习,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经过高考之后几个月的休息,我们这些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总会有那么一点不适应。但是,时间并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已经将要过去,阶段性学习也将要结束。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我个人对大学教程以及教学模式并不是太了解,以为这和高中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差别。显然,我是错的。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的大不相同。大学里的学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而不会处处督促学生,那么,学生就应该要懂得自律的重要性。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助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也就不应该分心于学习之外。大千世界,让我们有时候误入歧途。作为一位大学生,必须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否则就不用谈日后的成就,毕竟成绩是现在唯一衡量我们自身能力的依据。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又怎么能够拥有好的职业?总的来说,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义,学生只有把学习管理好,才有参加课外活动的资格。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必须建立起好的人际关系网。无论对于就业前还是就业时,人际关系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基本上只包括亲人、同学,然而,这样的人际关系并不足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需求,我们必须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好的人际关系网,那么,我们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在家靠亲人,外出靠朋友。”朋友,在我们的人生中往往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朋友,给予我们的帮助也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结交不同阶层的、不同年龄段的朋友。这一些,都会成为我们日后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的择业、就业之路做铺垫。

学习生涯作文 篇10

网络上,有一个知名的大型网站,一个中小学生都喜爱的网站-学乐中国。每次李老师打电话过来,我都会抽时间上网去完成练习,巩固当天的知识。

我把电脑打开,输入学乐中国,接着打开同步课堂,做今天的练习,当我发现有许多的小朋友与我一样也在专注得上学乐网时,我的心情便会异常激动,但有时也会思考:这个网站普普通通,到底有哪点好呢?

当我知道这个答案是,已是我现在五年级时,我看了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让人经不住赞叹一番,又得同学把一天的功课复习得仔仔细细,在排名中显示,这是花了多少的心血啊!有的同学上传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一幅幅画上似乎展现了同学们的心思与劳心劳力。看了同学们的作品后,我也开始努力学习,抓紧赶上每位同学,与他们一起,在这片学乐蓝天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感受数学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篇11

一、感受数学的创造美

美国当代数学家克来因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实质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或解决问题之前,告诉学生“你也可以像数学家那样得出结论”,然后让他们自觉地或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通过假设、猜想、演绎推理、反复尝试,不断克服困难,甚至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在千辛万苦的波折经历之后,会沉浸在欣喜和愉悦之中。数学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困难和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有时会出现出人意料新想法、新成果,使学生心灵感到由于惊奇而产生愉快。每到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承认和鼓励,学生的荣誉感便会油然而生,并将这种愉悦上升为数学的创造美,在以后的学习中将这种创造美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强大推动力,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

二、感受数学的自然美

古希腊的泰力士,在圆里面画出了直角三角形,为了这个发现,宰了一头牛作为献祭;毕达哥拉斯因为发现了勾股定理,举行了一次百牛大祭。人们不禁为他们认识自然,如痴如醉地献身数学研究的探索精神而感动不已。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这种信条对数学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按照数学规律设计的,美就是和谐。因此,让学生体验大自然与数学和谐美,从数学角度来认识大自然的美,启发学生留意观察大自然中一些有趣事实,如植物叶子的形状,动物皮毛的花纹,地球的外形,国徽上几何图案,建筑物造型等,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三、感受数学的环境美

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生活,保持一份美的心境,无疑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如果学习过程中有了这种氛围,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充分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亲切和蔼的教态,以表演艺术家的风度创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应用美的力量激起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让学生感受美的课堂环境,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学习态度。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去感受美。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感受数学之美,对数学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完善。

浅谈学习高等数学的感受 篇12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就知道了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猜想到它应该是建立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之上, 能解决中学数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学习了微积分第二章《极限与连续》后就让我对过去的猜想产生了怀疑, 感觉高等数学在知识上并不是中学数学的简单继续, 在思想方法上更不是中学数学在数量上的沿袭和扩张.极限思想方法的“显形”, 让我深刻认识到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下面笔者谈谈对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些区别与联系.

1.高等数学的一般化与中学数学的特殊化

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之后, 我发现中学数学中研究的问题很多是高等数学中一些概念的举例.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与中学数学中相应的特例联系起来, 一者可以帮助理解高等数学中的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者还能在高等数学的观点下准确把握中学数学的本质, 可谓“一箭双雕”“登高望远”.

比如, 中学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问题都是一些特殊的函数, 其研究的基点是首先用发现、归纳的方法得出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及性质, 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平移、对称等变换得出较为复杂的函数的有关性质.例如, 在讨论函数y=a-x+1 (a>1) 的单调性时, 就是由特殊的指数函数y=ax (a>1) 是增函数为出发点, 然后通过对称变换得到y=a-x (a>1) 是减函数, 再通过平移变换得到y=a- (x-1) (a>1) 是减函数.由此可见, 中学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但高等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从一般入手的, 比如在研究函数y=f (x) 的单调性时, 只要求出y=f (x) 的导数, 当y′≥0时, 则函数y=f (x) 是递增的;当y′≤0时, 则函数y=f (x) 是递减的.这种求导的方法不仅让你能解决中学数学中所不能解决高次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具有一般性, 它能让你摆脱中学数学中的“题型”“套路”, 能让你感受到高等数学解题的更高“境界”.可见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相比较在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上都是从一般到特殊的.

2.高等数学的抽象化与中学数学的直观化

比如, 中学数学对数学概念更多的是用简单的汉语进行描述, 这样的描述在理论上可能不十分严谨, 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甚至对一些难以描述清楚的数学概念通常采用“形如”的方式来表述.而高等数学则是进入了高度严谨与高度抽象的思维领域, 对数学概念的表述和题目的解答力求简捷、准确、完整.例如, 用中学数学的观点讨论函数

f (x) ={1, x<0, x, x0

在x=0处是否有极限这一题目时, 我们可以画出其函数图像, 从图像上容易看出limx0-f (x) =1limx0+f (x) =0, 即易得函数f (x) 在x=0处没有极限.再如, 求limx1x2-xx-1的值时, 我们用中学数学的方法将函数f (x) =x2-xx-1变形为f (x) =x (x≠1) , 从函数f (x) =x (x≠1) 的图像上可以看出函数在x=1处没有定义且图像的左右是“碰在一起的”, 即函数的左右极限相等且都等于1.可见用直观的几何方法有助于对limx1x2-xx-1=limx1x (x-1) x-1=limx1x=1的抽象性的理解.

虽然我们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用中学数学的方法解决更为直观, 但它难以解决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应该知道我们通过用直观的中学数学方法来说明这类数学问题的解决不是在寻求简便的方法, 而是力求对limxx0f (x) =A成立的充要条件limxx0+f (x) =limxx0-f (x) =A这一概念更深刻的理解.

3.高等数学的动态化与中学数学的静态化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静止的, 极限思想方法的“出场”标志着数学的学习进入了高等数学的学习阶段, 使得数学研究的对象也由静态变为动态, 研究的观点也就由原来的模仿、套用的静态的观点变为运动、发展的观点.例如极限、导数等概念都是以动态的观点进行定义的.

4.高等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中学数学学习的被动性

中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单一性的被动的模仿, 老师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 老师对知识的讲授是精细、详尽的, 题型、方法归纳通常是由易到难, 并能形成系统的解题套路, 所以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聆听, 在课后模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可见中学数学的学习淡化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学习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被动的学习.

但是高等数学由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单凭依赖任课老师就能学好高等数学是不现实的, 因为高数老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抽象概念、原理、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和对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例题讲解数量有限, 而且此例题在课后完成作业时未必能效仿.还有老师授课内容的次序未必与教材完全一致, 所以只有养成自主预习教材和对同类参考书的学习与巩固的良好习惯, 把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 才能使我们真正走近高等数学、理解高等数学、学好高等数学.

改变学习方式 感受学习乐趣 篇13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浪漫,爱说爱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视这些特征为影响学生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好像是被捆住了手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日积月累,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必将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数学课上有“童话”。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童话入迷。《白雪公主》、《小红帽》等优美的故事伴随着他们长大,并潜移默化地从中懂和许多道理。数学课上为什么就不能有童话呢?如在“8的认识”时,我们就可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让学生装扮“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从而引出“8”,还可不断变换“白雪公主”的位置,让学生区分“8”和第“8”的不同含义。

除了利用已有的童话创设情境,还可以教师自己编,慢慢地让学生编。如“10的认识”可这样创境导入:在数学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0”非常伤心,这时“1”站出来和“0”手拉手组成“10”(板书“10”),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这个新朋友“10”,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又渗透着思想教育,一举数得。

二、数学课上有“儿歌”。

儿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数学与儿歌联系起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时,可出现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脚在下,胸在前,背在后,两手侧平举,指着左和右。”要求一边读儿歌,一边做动作,甚至可以让它成为课中操。相信经过几次练习,这六个方位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又如“10的分与合”可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三、数学课上有“游戏”。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有利于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符合不孩子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人民币的认识”的练习中,可设计“天线宝宝卖文具”的游戏:“拉拉新开了一家文具店,欢迎小朋友去参观„„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当“天线宝宝”,其他孩子当顾客,看价钱、讨价还价、付钱、找钱„„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真正实现了“玩中学,乐中学”。

此外,课堂上还可有“玩具”,课堂上还可有“擂台”,课堂上还可有许许多多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总而言之,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情境,让孩子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江承杏)

探究: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

教学案例:[现象]这是一节口算教学(9+几)的新授课。师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9+4,然后要求学生用小棒操作探究算法。学生表现却出人意料:有的小声说:“不用摆,我都知道等于13。”有的则毫无热情地摆弄起小棒;还有的趁机把小棒当玩具。教师见状,草草收场,探究到此为止。教师自己也纳闷:学生都会算了,还有操作探究的必要吗?

[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只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交流等活动,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奉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动手探究,但我们对学生的信任要把好一个“度”,切不可过分轻信学生。因为学生的“会”可能是家长告知的,是一种假象;也可能是“空洞记忆”,经不起推敲,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我们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蒙蔽,就会给后面新知的学习留下隐患。

[对策]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只是注重结果。这就要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根据探究计算方法的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定向操作:(1)动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2)操作中的观察提示:师边巡视,边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让生明确操作的顺序,观察的重点,让他们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具体的提示方法视情况而定。(如a、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b、就操作过程中的某种现象请生说明;c、提醒已完成的学生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等)。(3)操作后要有分析讨论:抓住关键、概括算法。只有把观察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离开学具后,在头脑中留下鲜明、完整的表象。

[结论]在计算教学中,应大胆地让学生探究算法,但千万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应下功夫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和学习。

(江承杏)

以评促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应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由此可见,过程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向。如何让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尝试:

[镜头一]这是前不久的一节公开课上,我设计了四枚奖章:“发言章”(图案:大嘴巴)、“合作章”(两只紧握的手)、“倾听章”(一对竖起的耳朵)、“真棒章”(竖起的大拇指),正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出现的生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场景。

“‘倾听章’要跟生交朋友,因为他觉得生,特别专心听同学的发言。(当发现有个别学生走神时所作的提醒评价)。”

“‘合作章’”想和生

2、生3手拉手,因为他们两个合作特别默契。(促进其他小组合作时所作的评价)„„(以下是课堂小结时的评价)“我认为生4可以得到‘发言章’,因为他爱动脑筋,积极发言。” “我觉得我的同桌能得到‘合作章’,因为他今天肯跟我合作了。” “我可以得到‘倾听章’因为我很专心听讲。”

“认为生

5、生6和生7都可以得到‘真棒章’,因为生5和生6今天的课堂表现与已往相比,进步特别大,而生7爱动脑筋,想法与众不同„„”

征得其他学生的同意后,我郑重地把“奖章”颁发给爱表扬的孩子。得到“奖章”的学生,面对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他们的小脸兴奋得通红,腰杆子挺得笔直。

[镜头二]在平时,课堂教学评价采用星级制,评价结果体现在课堂评价表里。评价表分三级(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经评价在发言、倾听、合作等方面有一项表现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颗星,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均可以得到三颗星,表现特别突出还可以加星。然后在周末、月末、期末时,评出语数课堂表现的周冠军、月冠军与学期冠军,予以奖励。此外每次测试都与相应时间内的课堂表现情况挂钩,酌情加分或扣分,引起学生甚至家长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积极评价,学生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1)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求知欲更旺。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公正评价和积极的肯定。由于在评价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性差异,注重纵向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地评价,发现其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就使得聪明的孩子得到了肯定,调皮的孩子得到了关注,而中间状态的孩子也得到了细心关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

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感到与同学相处的重要,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增强了。他们学会客观评价、发现并欣赏他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他们也学会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评价正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说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处方”,那么我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所做的尝试,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一个“药引子。”衷心地希望,在领导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药引子”能引出更多的“好药方”。

(江承杏)

少一些限制

多一份惊喜

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构建,学生思维的开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完成,是老师是不可替代,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起作用。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大打折扣,总觉得不放心,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无意识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近日,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不已,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教学口诀“一一得一”时,只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请学生根据图写乘法算式,全班出现了两种答案:(1)1×1=1;(2)1×1=2。我没有指出谁是谁非,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谁讲得清原因,谁就对。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交流特别激烈,出现以下发言:生1:只有1朵花;生2:只有1堆;生3:只有1个1„„生n居然说:“因为只有一堆,每堆一朵,1个1是1,所以1×1=1。”当生n说完后,孩子们已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了。此时,我突然觉得我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打心眼里不敢小瞧这些孩子。接着由此导出的口诀“一一得一”学生的理解也顺理成章了。在之后的其他口诀的教学中,我继续放手给孩子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兴趣异常浓厚,学习效果也不错,孩子们不仅能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最快的30秒内算了32题)而且连二年级才学习的7、8、9口诀也能同理推导。他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达到了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原来,课堂上适当放手,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讨论、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会绽放出如此耀眼的火花。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放心、讲得多、不放手、包得多”的倾向,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学生能发现的知识,老师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并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次数,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江承杏)

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 ?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对这一问题的老师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新课前应适当的复习做“铺垫”,让学生明确方向,避免走“弯路”。(观点二)创设有利的情境“直奔主题”更棒,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那么,新课前到底该“复习铺垫”还是该“创境直奔主题”呢?带着这个困惑,查询了一些资料,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加上自己的尝试,有了一些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个新问题,当你去解决它时,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别无选择,你只好在碰到问题后,在实际解决过程中摸索出需要哪些知识,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试想,如果在学习新知前,我们都无微不至地为学生“铺垫”,那么当学生有一天突然要独立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新问题时,他该会多么的手足无措啊!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既要按教材的学习进度,确定学生解决新问题应具有的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针对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比作“树上的果子”,学生的学习对新知的探索就像“摘果子”。那么,“复习铺垫”就是提醒学生“摘果子”时的该从哪儿开始“跳”,该怎么“跳”(即限制“跳跃起点”和“跳跃方式”),而“创设情境、直奔主题”则是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想一想,如何“跳”才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摘到“果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如果惟恐学生“摘不到果子”拼命地“铺垫”,长此以往,造成 学生能力低下,这样的“好心人”做不得。教师应该是”好心人,但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心人”,要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体察学生,准确地定位学生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要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在果树下思考”。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应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达到既“摘到果子”又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江承杏)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

都说“只有创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生趣,生趣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说到“创设情境”,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苏教版教材。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引起了老师们极大的关注。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时,让学生从现成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但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好象不再感到新鲜有趣了。难道主题图的作用到此为止了吗?我在困惑中尝试,在尝试中有了感悟。

二年级下学期“角的认识”的主题图是两个学生手中拿着剪刀,五角星等许多带有“角”的东西。备课时,第一反应就是将这张情景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但仔细一琢磨:不对,“角”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而且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呢?于是,课前我就布置了一道作业“你能找到隐藏在生活中的‘角’吗?”并要求每生至少带一样实物。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果然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角”的实物(除了课桌上现成的课本、作业本等,他们还带来了积木、自己折的五角星,四角扑克等,甚至还有个孩子得意地宣布他发现了一个可大可小的活动角——妈妈晒衣服的裤架)。但是,在请他们指“角“时,却意外地发现,很多孩子都只指着“角”的顶点,这说明学生对“角”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在反复的实物触摸中充分地感受“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角”。后来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角”时,他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不能光指着它的顶点;“角”有大有小;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上的“角”相等„„

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的所得,重新认真地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通过细细地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原来可分为两种:(1)自然情境类——向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的主题图,我们就可以直接将其作为挂图,让孩子们在美丽的“游乐园”中“畅游”,找到隐藏在其中的数字娃娃;(2)活动方式类——提供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或操作的方式,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就属于后者。

享受着尝试成功的幸福,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新教材在给我们师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课改真的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理念—观念—行为”是一个很漫长的艰辛的过程。所以,做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新理念,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审视“主题图”,寻求最佳的切入口,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展示其迷人的“内在魅力”,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上一篇:成长的快乐600字作文初一下一篇:检讨书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