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教案(共10篇)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结合剧本阅读领略蒙太奇手法的奇妙之处。
2、感悟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为国家日理万机所体现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结合剧本阅读领略蒙太奇手法的奇妙之处。
2、感悟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为国家日理万机所体现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蒙太奇手法的奇妙之处。
【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课文第一课时
影片《周恩来》(上、下集)以“文革”十年中周恩来鞠躬尽瘁、忍辱负重、排除种种干扰破坏、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动人事迹为主干,辅之以其革命生涯中许多闪光的片段,在银幕上树起了周总理崇高形象的丰碑。这部影片在结构上采用现在时(文化大革命)和过去时(历史)交错、呼应的叙事手法。
所有的情节的发展,以周恩来的主观情绪、心理轨迹为贯穿,这不仅使剧作内容十分紧凑、丰富,更在于借此极为确切地开掘出了这位伟人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和感情天地,相当完整、生动地传达出他晚年矢志不渝的精神状态和忧国忧民的痛苦心境。影片融文献性、纪实性、典型性为一体,交响着凝重与深沉、悲怆与崇高的历史诗情,是这一时期传记影片的不可多得的精品。
影片《周恩来》感人至深,同其独特的选材、构思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多方面的品德和个性是半个世纪烈火般激烈斗争的锻炼造就的,他这些光辉的、令人目眩的人格魅力,是通过他与各式各样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剧本将其归纳成几条主线:
1.周恩来与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内部(包括军队)诸人物;
2.周恩来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内(包括军队)诸人物;
3.周恩来与邓颖超;;
4.周恩来与美国、苏联官方代表的国际外交事务;
5.周恩来与第三世界各国及日本民间代表的国际外交事务;
6.周恩来与“四人帮”;
7.周恩来与围绕着他工作生活的医务人员、勤务人员、秘书人员、服务人员;
8.周恩来与国内普通劳动者(包括文化、科技、卫生,工人、农民、宗教人士、少数民族)。(周恩来》整个剧本,就是由以上几条关系线索组成的关系网,1至3条贯穿全片,而其他线索,则时断时续,“呼之即出,挥之即去”,以非完整的形态出现,完全服从于周恩来人物刻画的要求。
从以上的归纳可以看出编剧的构思用意,就是集中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来展现周恩来这一伟大的光辉形象。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片段,分别再现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奇迹——“乒乓外交”的历史;总理回到延安的一场戏则表现了人民的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病重期间对罗长青的嘱咐既表现了总理始终把祖国统一大业挂在心头,同肘也直接展现了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活图景,充分表现了周总理的伟大的人格风范。
上集的第五章共有41小节,可分为四个场景来欣赏。
回答美国球员科恩的问题,总理巧妙地用玩笑的方式使气氛有些严肃的会场再度活跃起来,然后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肯定了嬉皮士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表达了青年要和社会相容的观点。在这段情节中,作者着力塑造的是一个反应敏捷、对答如流的长者形象。
第二个场景(第24~25小节):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用一束鲜花来反映总理谈话的积极的影响,来进一步衬托总理的光辉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外交家的形象与智慧长者的形象结合得是那样和谐,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个场景(第26~31小节):写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谈话。这一段,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畅笑声”暗示谈话气氛和谐,两人见解一致。“你要注意休息”一句告诉读者,总理付出了很多的精力。而“请主席放心,我会安排好的”一句既表现了总理为国家操劳的性格,还为情节的发展设下了悬念。安排什么呢?读者自然会这样发问。这一场景从侧面展现了一个日理万机,为国操劳、为毛主席分忧的共和国总理日常生活、工作时的情景。
第四个场景(第32—41小节):正面描写周总理工作时的情景。
作者安排了两个细节来体现总理工作的细致。一是为美国球
员安排去故宫参观;二是推敲《人民日报》关于此新闻事件的报道的措辞。这一场景主要体现总理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一片段通过“乒乓外交”的史实,塑造了一个有远见的睿智的外交家形象。
第二个片段选自下集的第三章。共有48小节。
可分为三个场景欣赏。
第一个场景(第1~10小节):写总理回到丁阔别已久的延安。
在这幕场景中有一段抬车的情节,可说是“一石几鸟”。其一,形象地表现了百姓对总理的爱,人民的总理人民爱;其二,表现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其三,为后面总理的愧疚埋下了伏笔,解放这么多年了,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汽车还要“抬”才能进来,可见其贫穷、落后。
第二个场景(第11~38小节):写总理对百姓们的愧疚和期待。
总理耳闻目睹延安的落后面貌,感到了自身的责任,他对乡亲们说的那番话,又何尝不是许多喝延河水、吃小米饭成长的人共同的心声呢?这段话情深意切。
周总理的讲话很有时代特色。第一是以总理的身份提出的要求,第二、第三则更多地流露了个人的情感,“如果我不死”一句暗示总理已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些力不从心,“如果我不犯错误”一句则是总理内心心情的不经意的反映,如履薄冰之感更增添了人物的真实可信度,使人感到了他的“委曲求全”之中包含的那种“顾全大局”,那是一种“韧”性的坚强。
第三个场景(第39—48小节):回忆1935年秋来到延安时的情景。
锣鼓声巧妙地把总理的思绪拉向了1935年秋。这段回忆的意
义在于说明,总理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是人民养育了他,他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幕场景交代了对人民的爱是总理忘我工作的精力永远不竭的源泉。这个片段通过总理回延安的情景揭示了总理和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一个人民的好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光辉形象。
第三个片段选自下集第七章。共有41小节。可分成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第1—16小节):总理病重期间约见罗青长部长。总理病重了,却睡不着。什么原因呢?他要约见罗青长部长。从卫士小高俯下身子听总理讲话,我们可以看到总理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然后是邓小平的电话,邓颖超对罗青长部长的嘱咐,都表明总理病重。第二个场景(第17~39小节):总理和罗青长部长谈台湾问题。
总理拖着病躯要谈的是什么话题呢?原来是台湾问题。总理谈话的内容是两个,一个是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归,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坚定的信念;第二就是要保持和台湾友人的联系,这是嘱咐人们要继续坚持对台工作方针和政策,确保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这幕场景塑造了一个为国家呕心沥血的好总理形象。还是那样细致,还是那样操心„„
第三个场景(第40~41小节):总理病危。
总理睡着了。总理为国家、为人民操心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
但是,还有多少事情在等待他去做呵!晨雾笼罩着北京人民大会堂,更笼罩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最后一句话一语双关,既以天气的恶劣暗示了总理病情危急,又暗示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处于不稳定、不明朗的阶段,还暗示了当时普通百姓对总理病情的关心和焦虑。作者把万千思绪都浓缩在这两句话中了。
这一个片段正面塑造了总理为国家操劳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
二剧本的又一独特之处是蒙太奇手法的大量运用。
周恩来一生奋斗的历程涉及各个领域,建立的功绩浩繁博大,怎么将他历史风貌的精髓之处,在有限的银幕时空中真实地再现?
面面俱到地铺陈主要经历显然不行,只有选取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些重大事件,来展现他历史风貌中最动人心魄的精神之魂。现在的影片以周总理在“文革”十年最后岁月为主线,把“文革”作为现实叙事时空,并用闪回插入过去的时空片段或瞬间,这样的开掘题材敏锐地捕捉到了周恩来独特历史经历所特有的东西。周恩来一生感人至深的精神、品德、人格和作风,在“文革”灾难的特殊处境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和集中。现在这样处理,对表现周恩来的一生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仅以一段历史导出一个人物的传记总有局限,厚度不够,于是剧本辅之以八处各历史时期的闪回场面。从气氛来看,这些延伸增强了再现人物历史风貌的纵深感,大部分的闪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人物形象多了几分历史的积淀感。
关于练习
一本题引导学生体会电影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参考答案:
蒙太奇手法在课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科恩的母亲给周恩来总理送鲜花,英语画外音与花的组接,由花做触媒,音、画、时、空的组合,补充说明了乒乓外交的效果。,第二次是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老区探望乡亲时,对第一次回延安时的情景的回忆,由锣鼓做触媒,是时空对接,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总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本题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作用。参考答案:
美国球员科恩向总理的提问不仅仅是对嬉皮士式的人生观的认识问题,还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看你这个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总理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不能简单地肯定,因为,美国嬉皮士中有很多人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因为其中又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这两种回答,前者容易造成美国政府的误解,后者则很可能立即造成与部分球员的僵局。总理巧妙地用玩笑的方式使气氛有些严肃的会场再度活跃起来,然后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肯定了嬉皮士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表达了青年要和社会相容的观点。在这段情节中,作者着力塑造的是一个反应敏捷、对答如流的长者形象。科恩的母亲感谢周总理对科恩的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使之能够客观地、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对待自己。
三本题引导学生注意体会电影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电影剧本的画面,本来是要求明确,不能有歧义的。但有时
提到周恩来这三个字,敬意都会从亿万国人心底油然而生。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对手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对手以及朋友的尊重。
少年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苦读,青年时,他为寻求真理而远渡重洋,虽历经坎坷依然意气风发。他说:“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面对剧烈动荡的革命年代,他没有留意个人的得失,他说:“我们在死难的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泪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走出陕北窑洞,在西安、在武汉、在重庆纵横捭阖,在一张张诡异莫测的谈判桌前他为民族大义而据理力争,在每一个需要大智慧与大勇气的地方他为了中国的前途不懈努力。在赶走了日本人的土地上,和平并没有立刻到来,他毅然返回陕北展转于枪林弹雨,在新中国的地平线上,虽然百废待兴,但他鼓励大家“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在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社会思潮混乱不堪的时候,他仍然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热爱的祖国、人民做出最后一点努力,他说“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在上次看完电影《周恩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被他那种时时刻刻都装着党和人民,把关爱和献给了最需帮助的人,把痛苦留给自己。毫不夸张的说是把是一生献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他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
费利克斯 格林
西方政客在悼词中陈赞周恩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毫无疑问,他是的。西方报纸讣告强调了周恩来的睿智,文雅,尤其是他的务实主义。但是周恩来远不止是一个杰出的,更是孜孜不倦的领导人。
我和周恩来总理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60为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举行的一个小宴会上。查看记录,我找到了那时我写的这些:
周恩来到了。我看着他,深深被他的举止和他迅速变换的表情所吸引。那是张不同寻常的变化的脸,时而讽刺,时而诙谐,时而笑着转过头来;在听取一些评论时,立即警惕小心,聚精会神。他无疑是我们现代史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从一开始他就处于最激烈的时刻。他的人头悬赏二十五万美元,但是他无防备地投身在农民群众中。在这样一张脸上我们读到了什么?当然是坚韧不屈,诙谐幽默,犀利睿智;一个全身心无私奉献的人;同时他还能置身事外,一个沉着冷静,超然世外,思虑周密的人。
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6年,他在《中国现时之危机》的演说词里,在分析国家的内忧外患之后,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号召青年学生以救国为己任。他的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使他对救国救民问题的探索比较深入,为接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在追求真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他以坚强的意志,破旧立新,逐步同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旧道德、旧观念实行彻底决裂。五四时期,他高举“革心”“革新”的旗帜,在积极从事改造社会的革命斗争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周恩来还十分重视体育,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他后来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担任繁重的任务,适应艰苦的生活准备了条件,是我们广大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
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到日本后,他细心观察、研究日本国情,广泛阅读介绍各种新思潮的书籍报刊。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列主义传到日本,使他受到极大鼓舞。他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学习钻研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开始新的飞跃。
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日益深入,祖国酝酿着一场革命风暴的时候,1919年4月,他毅然弃学返国,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英勇坚决地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第一线,并很快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倡议并组织了天津青年革命团体“觉悟社”。在他的领导下,“觉悟社”成了五四时期革命社团中组织最严密,斗争最坚强的一个典范,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核心。
1920年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寻求根本改造中国的方法,周恩来又到欧洲,如饥似渴地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欧洲社会进行深入的考察,用社会实践来检验他所接触到的各种主义。周恩来思想成长的过程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突出表现
周恩来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一生中为党为人民进行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承担过各种最复杂、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不论是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还是在力挽狂澜的北伐东征中,或是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无论是在一触即发的西安事变中,还是在出生入死的重庆谈判中,或是在气吞山河的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奋不顾身、机智果断、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都是随处可见的。
1937年4月,周恩来等一行20多人乘坐一辆卡车,离开延安,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不料消息被国民党特务指挥的土匪侦悉。他们阴谋杀害周恩来,事先埋伏在离延安60公里的劳山险要山口。待卡车进入伏击圈后,敌人从三面以密集火力进行射击。周恩来沉着指挥战斗,一边还击敌人,一边向密林深处撤退。经过激烈战斗,死伤20人,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参谋陈友才也英勇牺牲了。因为他在西安工作,穿着呢子衣服,口袋里又装有周恩来的名片,敌人误以为杀害周恩来的目的已经达到,又怕红军援兵赶来,就仓皇逃走了。周恩来在危急关头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脱险后又踏上征途,为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奋不顾身地继续战斗!
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仅在战争年代需要有忘我献身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需要
具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在周恩来身上,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冲断了郑州黄河铁桥。周恩来亲临现场,冒雨视察水情,指挥抗洪斗争。1955年4月,周恩来冒着生命危险,率团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前,国民党特务一手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周恩来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外交封锁,不顾个人的安危,按原计划率代表团毅然踏上飞往千岛之国的航程。再次表现了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在所不辞的精神。
周恩来的人格精神,还体现在他那出众智慧、临危不乱,多谋善断的非凡决策和指挥能力上
翻开中国革命的史册,在每一个重大斗争回合中,周恩来都是力挽狂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周恩来在重大决策活动中不仅能够慎重稳妥地进行决断,而且还善于在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事态中驾驭事态的变化,显示了丰富的决策经验和临危不乱的决策胆略。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煽风点火,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两种不同的路线。有的人在会上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所谓“颠覆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矛盾实际上指向中国,会议气氛一度相当紧张。周恩来洞察帝国主义的阴谋,坚信团结反帝是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团结绝大多数与会代表,力排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调解某些与会国之间的分歧。4月19日轮到中国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周恩来又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还以确凿的事实和有力的论据,令人信服地回答了所谓中国没有宗教自由、中国进行“颠覆活动”的问题。周恩来最后热情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周恩来的发言博得亚非各发展中国家的称道。他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进步人类的普遍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团结战斗的历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周恩来的人格精神还体现在务实求真,明达磊落,睿智超群的气度,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争功不诿过的自谦品德上
凡是和周恩来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深切体会到,他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领导,而且是一位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长者。抗战时期,一批同志跟随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国。一到兰州,他不仅在政治上一再对大家作了耐心的关照,在人身安全上作了细致的布置,而且连一些生活上的细小事宜,也都一一考虑到了。正是从一句话、一件小事上,大家感受到了周恩来那炽热的情感,无私的心。所以,当他们顺利到达延安时,总难忘这段终生值得记取的旅行。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什么周恩来能获得所有人的尊敬,就是因为他居功不自傲,处处以礼待人,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充分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崇高品质。待人接物,总是设身处地,先为别人着想。通过周恩来的言行,才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使各方面的盟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在共同战斗的几十年中能够做到甘苦共尝,并肩前进。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外交部长、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在国际上树立起新中国的威望,进行了长期艰巨的斗争。他还是中美关系和中日缓和以及中国对非共产党国家新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凡是会见周恩来的外国人,都为他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口若悬河的谈吐、亲切谦逊的态度所倾倒。在周恩来身上
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萃。西方的领导人们对他的明达磊落和政治家风度怀有最高的敬意。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震动了联合国,联合国当即决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给予这一位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以独一无二的殊荣。当年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无比敬仰地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一个国家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存款?”人们并不只因为他是8亿中国人民的总理、国家的元首而敬重他。周恩来正是以他的无可非议的高风亮节,使天下众望所归;超群绝伦的动人魅力,使全球人心向往。
他所领导的工作有了问题,首先自己承担责任,决不诿过于人,在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方面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周恩来在发扬民主作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规方面也是全党的楷模。周恩来身上这种特有的人格精神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偶成,而是他终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他认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终生的必修课。“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他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自觉进行党性修养的生动写照。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天下而不自私的人,才能真正流芳千古。我想,这恐怕就是周恩来人格精神永远散发魅力源泉所在。
同学们每天都在下面认真听同学读,下面我也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一夜的工作
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做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件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移,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通知把我叫醒。她对我说:“总理叫你去。”我立刻起来,揉揉朦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找和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我。
这时候,值日室的同室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的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周总理为了能让中华民族共和国强大起来,整天都每夜的工作,而且周总理的每一天的时间都非常紧,看一看下面这一张表,你就会知道周总理的一天有多么的紧:
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1974年3月26至27日
下午3时:起床
下午4时:与与雷尔总统会谈
晚上7时:陪餐
晚上10点:政治局会议
早晨2时半:与民航局同志开会
早晨7时:办公
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2时:休息
周总理的一天表,让人看了就头晕眼花的,而周总理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努力着。
2.一个人,如果生活在战争中,他永远知道珍惜美好朴素的生活.
3.我早已习惯了在战争中的生活,但是敌人每一次来伤害群众,我都觉得很痛心.
4.同志们,只有心中有信念才能胜利!
5.战争如戏,人之望终.
6.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7.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8.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 /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9.我们在死难的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泪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
10.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11.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
1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
1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14.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15.入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本质。
16.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以取得同志的监督和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一)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蛰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二)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
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三)
同侪争疾走,居独著先鞭。
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春日偶成》(二首)
一: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二: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雨后岚山
一: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
美观……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
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二: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濛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
《死人的享福》
西北风呼呼响,
冬天到了。
出门雇辆人力车,
车夫身上穿件棉袍。
我穿着嫌冷,
他穿着却嫌累赘;
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
我感谢他爱我,
他感谢我助他方便。
共同生活?
活人的劳动!
死人的享福!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
三个月没见你,
进步的这般快了。
前些日子念强来说,
你要往英,
我以为不过说说。
过几天丹文又来说。
你要往法,
我也以为不过说说。
那知不几天,
你来别我;
当面告诉我,
你能去了。
你竟去了。
述弟来信告诉我,
说你给他去的信道:
“……况且我是个人,
可以作工自给的;
无论如何,
总不至饿死他乡!
你要知道:
幸福是要自己去找;
株守相等,
是没有得到一日的。……”
你别时也同我说:
“……买四等票,
坐三等舱。……
……勤工俭学去;
念一年书后,
工读自助。
……研究实用理化;
本我的兴趣,
辟我们女子的生计独立、精神
独立的自由径路;
保我们女子的.人权天赋。……”
念你的精神,
你的决心,
你的勇敢;
兴勃勃的向上,
全凭你的奋斗壮胆。
出国去,
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
奔腾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到那里,
举起工具,
出你的劳动汗;
造你的成绩灿烂。
磨练你的才干;
保你的天真烂漫。
他日归来,
扯开自由旗;
唱起独立歌。
争女权,
求平等,
来到社会实验。
推翻旧伦理,
全凭你这心头一念。
过南京,
见着述弟;
想象中下关车站,
黄浦江畔,
一刹那的别离难。
同在世界上,
说什么分散。
何况情意绵绵,
“藕断丝不断。”
两月后,
新大陆又见了述弟的足迹。
大西洋的波澜,
流不断你们的书翰;
两个无线电杆,
矗立在东西两岸,
气通霄汉。
三月后,
马赛海岸,
巴黎郊外,
我或者能把你看。
行行珍重!
你竟去了。
你能去了。
三个月没见你,
周恩来的外交幽默
周恩来是一位博学多谋、辩才杰出、富有幽默感的人。在长期对外交际中,周恩来以幽默一次次地巧解人意,化险为夷,深受众人的敬佩。
—次,他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对方又问:“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着头走路呢?”他又微笑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了。”廖廖数语,使对方哑口无言。
—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在高级外交场合,他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1972年2月,他陪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
“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尼克松听后,“啊”了一声,随即连连点头赞叹。
5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设宴招待外宾,正当宾主围着工艺品般的佳肴赞不绝口时,突然,用笋片刻成的一个中华民族图案,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来宾大吃一惊,面面相觑。这时,周恩来神态自若,随即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一种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转而,他又爽朗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顿时,宾主哈哈大笑,一会儿就把这道菜吃个精光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
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曾说:“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决不能局限于到外交部搞工柞,而是搞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结合起来的外交。”
作为周总理生前的翻译,接受记者采访的老外交官们这样评价:“周总理是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纯熟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我们外交官的偶像。”
严厉批评基辛格
过家鼎(前驻马耳他、葡萄牙大使)
周总理在外交方面的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外交史上几次重要表态都是他做出的。一次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总理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进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果然,这句话讲完两个礼拜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入朝参战了。
第二次是在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发表声明说:“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不要跟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接着,周总理又指出台湾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国侵占了台湾,应该从台湾海峡撤出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台湾从历史上、法律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用什么方式来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无权干涉。
第三次表态是在中美建交前夕。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是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实现的。大家可能会以为周总理与他举行会谈一定很友好,其实周总理非常严肃地批评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批评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当时,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听。当然,总理搞外交非常注意方法。他待人总是彬彬有礼,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进行说服。比如1963年底总理到亚非14国访问时,阿尔及利亚比较急躁,也要马上建社会主义。总理就对它说,革命是有阶段性的,你看中国革命成功以后也并不是马上就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再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然后到社会主义的。总理这样的现身说法自然令对方信服。
中法建交破常规
张锡昌(前驻法国使馆参赞)
国际社会称周总理是“解决外交难题的能手”,确实是这样。我参加的中法建交谈判就是总理外交艺术的杰出体现。
1963年10月,法总统戴高乐派前总理富尔来谈中法建交,双方一共谈了6次,是总理亲自主持的。谈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法国跟台湾的关系。富尔表示,法国只承认一个中国,但又强调中法在互相承认的问题上不应该提任何先决条件,所以希望中方不要坚持法国必须首先跟台湾断交。于是谈判陷入僵局。
这时,总理安排法国代表到内蒙、山西参观访问几天,并准备了一个新的方案,即中法在达成“三点默契”(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撤回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基础上先建交,然后法台再断交。这种模式在外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法国也就成了唯一一个跟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不首先宣布跟台湾断交的国家。
清粥小菜化矛盾
胡传忠(前驻英国使馆参赞)
总理的外交手段的确很灵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访华,向中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援助要求。周总理说无法完全满足,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周总理就指示外交部同志第二天请阿尔巴尼亚代表们访问大寨,并交待说明天的晚餐就吃小米粥、玉米,再准备几个简单素菜和一个荤菜。当时,负责的人都不相信,说招待外宾怎么只有一个荤菜呢,于是又给准备了两个,但总的来说吃得还是比较简朴。
从大寨回来以后,周总理就对阿方代表说了:“你看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多送给你阿尔巴尼亚一吨米,我们就要勒紧自己的裤带。”后来,那个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就降低了要价。
三次披上缅甸服
程瑞声(前驻印度、缅甸大使)
从总理三穿缅甸服装上可看出他非常尊重他人。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缅甸时恰逢缅甸的泼水节,缅甸总理吴努便要求全体中国人员穿上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泼水节,周总理马上表示同意。第二次是在1961年1月份,周总理率领一个400多人的访问团去缅甸。1月4曰是缅甸国庆节,缅甸领导人又提出要周总理穿缅甸民族服装出席国庆活动,周总理又同意了。第二天,也就是1月5曰,吴努陪周总理参观缅甸的古都曼德勒时,希望周总理还能再穿一次缅甸的服装。为了曼德勒人民,总理又同意了。
在这次访问期间,吴努还提出要周总理和他一起为和尚们布施。本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做这些很不便,但是,总理经过考虑还是同意了,这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表明总理非常尊重他国的宗教信仰。
巧对美记者提问
梅光(原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
谈到周总理的外交技巧,我记得有好几个小故事。解放初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中国现在还有没有娼妓?面对这个挑衅性的提问,周总理沉稳地说:“有,在台湾。”仅仅四个字的回答,既客观又现实,令当时中外记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时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支美国产的派克笔,于是便用讽刺的口吻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作为一个大国总理,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周总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战利品,是他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这礼物也的确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这位美国记者讨了个没趣,满脸通红,无言以对。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人类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解放事业,为中国的发展鞠躬尽瘁。读周恩来的人生纪事,学做人道理
一、少年立志 周恩来出生于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力,民不聊生,国运衰微,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认定“有远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为社会尽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树立一个正确而伟大的目标,并且为之奋斗终生。
二、青年学习周总理在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品学兼优,南开校长张伯苓称其为“南开最好的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先后创立“敬业乐群会”和“觉悟社”等。对新知识求知若渴,关心国家大事,养成了坚持读报的习惯,他独爱陈秀主编的《新青年》,让他感悟到“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当他看到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的消息,他义愤填膺地说:“黑奴总有一天要解放。”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充实自我,知识可以救亡图存。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社会服务 三、寻求救国之路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与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相继失败,说明两者的局限性,全国各界人士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直至1917年,俄国10月革命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少年周恩来积极投入学生运动中。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他开始积极思考,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
20世纪20年代初,他到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1年春,他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此时,国内各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正在进行着艰苦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悄悄诞生,周恩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4年,他回到祖国,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从此一直奋斗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
四、革命斗争
回国后,周恩来积极投身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先后作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和南昌起义的前委书记,在战斗中均取得很大的成功与进步。深入基层,进行演讲,将党的思想与理论传至民间,为以后全国统一战线奠定基础。周恩来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共产党吸纳一批批人才。
1932年,在周恩来与朱德的领导下,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完全胜利。又一次谱写以少胜多的奇迹,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由于总纲领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途中,行至遵义,周恩来坚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观念,使党中央的领导构成和中央红军的军事路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红军转败为胜的一次转折点。
周恩来不是盲目遵从共产国际的理论,而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中国利益为前提,提出和支持符合中国革命的路线,唯贤是举,公而忘私。
在1927年,在面对共产国际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压力下,不是盲目申辩,而是以大局为重,极力忍让服从国际指示,不再申辩,不为个人保职位,排除私心完全以党的利益出发,维护了党的统一和生存。
五、民族危亡时刻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心,一切都是从民族危亡的根本出发,独立深入敌方后区,只为寻求救国反列强侵华的道路。即使国共斗争10年,但在面对民族被侵略之时,不计前嫌,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八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周恩来在民族危亡的千钧一发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战乱中心,一切以人民解放为主要任务及目标。在战斗中,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这亦不能阻止一位共产党员前进的道路。机智,沉稳,舍己为人等特征,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争创班级要用周恩来同志的伟大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争创班级能够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伟大精神,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争创班级能够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道德风范,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质,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评比标准:
1.正气、大气,有领袖气质;
2.尊敬师长,学习上进,成绩良好;
3.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文化活动;
5.合作意识强,有团队精神;
6.讲究个人和公共卫生,有环保意识;
7.模范遵守校纪校规,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
8.对外代表学校形象,展现枫叶学子风采。
创建过程:
1.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这本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融思想性、故事性、教育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2.推荐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
3.出五期关于周恩来的主题板报,并在活动范围内举行班级小报竞赛。
4.带领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书籍、材料及影视片等,并组织学习、剪贴、观看在完成对学生宣传周恩来的相关工作后,举办主题班会,主要内容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看完相关书籍、电影的心得体会。
5.完成以上步骤后,组织学生,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展示出他们对周恩来的了解,对于表现优秀的可以设置相关奖励,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6.学生背诵《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与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已命名的班级率先示范,其它班级为创建做好准备。
7.召开主题班队会,深化周恩来总理精神学习活动。
8.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伟人的一生。
9.聘请有关人员来校做周恩来总理先进事迹报告会。
10.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伟人演讲活动。
11.组织学生畅谈学习体会及心得。
12.班级成立周恩来小队。
13.定期举办手抄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