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共8篇)

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篇1

解读文本

——创设生本对话的乐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对话有生本、师生、生生、自我对话等方式。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但是,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与文本之间终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文本情境】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课文情境,将文字、图像与声音融为一体,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可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能很好地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如:《船长》这一课的开头就是这样一个场景:“诺曼底”号轮船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船上一片混乱。船长哈尔威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孩子很快就了解当时情况危急,让学生很快体会到人物当机立断的鲜明形象。

【朗读情境】

俗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努力营造书香的气氛,使课堂成为阅览室。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默读、略读、精读、朗读,比赛地读,质疑地读,激起感情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教材的特点,读出年级的特点,读出教师的教学风格。《西湖》,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图象,把山石读活,把湖水读美,实现生本对话。

【联想与想象情境】

联想与想象分不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情境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小学生天真烂漫,爱幻想,教师可以多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想象情境,为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创设条件。如在上完《虎门销烟》一课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想象情境:“如果此刻你就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想象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使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构建问题情境】

阅读是一种建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批判。课文说什么是容易理解的,新课程在明确课文说什么的基础上更要引发“我想对课文说什么”。如果没有挑战性的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文本对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有思维深度,只有深入读书才能解决;问题富有挑战性,能激起头脑的风暴,碰撞思维的火花,挑起探究的学习方式。《七色花》一文的教学,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被七色花神奇的魔力深深吸引后,问学生:你们认为珍妮的哪一片花辨用得最有意义?紧接着进行角色换位:如果你也有一朵七色花准备怎么用?这样,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七色花的使用进行评价,并由评价引申到自己的七色花准备怎么使用。学生的发言,尽管角度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文本意义的有效建构。

【表演情境】

模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字词句的含义,体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所应承载的情感,可以创设相应的表演情境,通过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扮演相应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践、探索,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换成为能够“运用”的“积极语言”,即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本来就是剧本的课文《负荆请罪》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同学当演员,一组当评委,依据这段文字进行演出或对演出进行评判,再交换角色进行一次。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同学们进行角色分配:谁是蔺相如,谁是廉颇„„然后分头咬文嚼字地读起书来。几分钟过后,只见被大家选出来的导演手捧语文书,对照着课文在向演员们“说戏”。经过选拔后的“廉颇”在一边大声地“负荆请罪”的那段话,他用高亢、坚定而又有力的声音将廉颇所说的话一字不错地“吼”了出来。这边大度的“蔺相如”也感受到他的诚恳。这组同学的表演赢得了另一组“评委”们的热烈掌声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可见,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累时,他们自身的态度、价值观也在悄然地改变、丰富和提升。同学们用这样的方式读书,是把书读活了,读懂了,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内涵,读出了人生的价值。学生的精神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升华。

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篇2

一、运用“ 疑惑”来加强语用

疑惑是我们进行语用的有效方法, 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疑惑就会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让学生主动地了解语言的运用方法。例如,在进行《记金华双龙洞》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知识的梳理:这是一篇很著名的游记,这篇文章在写作的手法方面有很好的借鉴,可以说线索清晰,一目了然,用词也很准确,语言可以说是恰当简洁。但是在进行全文阅读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就是我们每读到一处的时候都会发现很吸引人的内容,但是,还是不过瘾,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教学环节,就是学生可以对文章中的不理想部分进行改进,让大家来挑毛病,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学生说:文章的标题是双龙,但是对于双龙的介绍只有几句话,只是有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这样的写作不是很具体,也不是很形象,对于青龙的形态没有进行刻画;还有的学生说:在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石钟乳和石笋的刻画是很粗糙的,没有进行代表性的细节描写,如果能够有一处进行重点描写会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的学生说:是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地方都用力了,所以,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感觉没有重点。

当看到学生在进行兴致勃勃讨论的时候, 老师可以借机让他们来进行补写,因为,这些作品是给大家进行修改的,这时候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变得高涨起来了。作为老师,我们不要去对游记的好坏进行点评,也没有这个资格。但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这篇教材来实现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对于“语意”到“语用”,我们就会改变过去的满堂“品”的整体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

二、要善于运用

《桂林山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很经典的课文 , 课文的特点是文质兼美,让人读了耳目一新,这样的文章在整个课文修改的过程中都进行了保留,我们对这类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很多时候只是对文字进行理解,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词句进行仿写,但是我们忽略了一样东西, 学生在进行仿写的时候只是仿写了形式,对其核心意义没有更多地深入了解。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自然生活中也能得到最好的运用。所以,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可以调整为“习得写景文章的写法”。可以通过对比学习的语用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运用,比如,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进行对比, 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语言文字的多结构形式进行了解,从时间布局、游览顺序进行描写。《桂林山水》就是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布局的,在这里抓住了“水”和“山”,从水清、水静水绿、山奇、山秀、山险的角度写,整个句式的运用方式也非常恰当,文章不是很长,但景象却很鲜明。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来对其他景物进行描写吗? 学生原本是生搬硬套地进行句式的模仿,在进行对比模仿的时候,我们带领学生来剖析句式,学生在进行句式剖析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感悟,这样就可以进行模仿写作学生的模仿写作方式有很多种, 但是要和自己所写的景物进行相互的配合,有的学生在《雪乡看景》中进行这样的叙述:我见识过哈尔滨的大雪纷飞,欣赏过北京的鹅毛大雪,却从没看见过雪乡这样的雪。雪乡的雪真白啊,白得像一团奶油;雪乡的雪真奇啊,堆成的雪堆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形态各异,各不相连;雪乡的雪真厚啊,厚到可以没过我的大腿。有时候你会踩到“地雷”,身子会陷下去,如果旁边没有人,你就可能起不来了。语言的运用要尽量的灵活和多样,因为文本的范例作用,这一次的《桂林山水》真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

关注多重对话 正确解读文本 篇3

一、以读者视角与文本对话,整体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教师要沉下心来细读文本,整体感知,读进去、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如阅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如果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就是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因此,在阅读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只是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表层,而要加强整体阅读,把局部、细节与主题有机地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从而体会到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以作者视角与文本对话,智慧阅读,突出文本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操,可以是一种理解或理念;也可以是一种直白,是一首婉曲;也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或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自己有限的心得或是济世博大的胸怀……“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质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是一篇富有趣味的诚信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鸟为了实现自己一年前的承诺,不惜艰辛地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树,要唱歌给它听。作者在故事中将动植物间的友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读课文,充分感知动植物间的“友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作者的视角正确解读文本,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主题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把握文本主题解读的底线,突出文本的价值取向。

三、以教者视角与文本对话,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主体特征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于一体,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好文章。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秧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展示了“虽然生命短暂,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意义,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充满光彩,充满活力。文本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小学毕业后便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残而不废,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修,笔耕不辍,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和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的名言“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正是她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句,相机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及她的名言,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对“生命”这一厚重的话题有新的感悟,使学生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产生个性化的思考,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四、以学生视角与文本对话,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建构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一位教师教学《将相和》一课的结尾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能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一下将相二人吗?”(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生1:假如我是赵王,我肯定会这样说:“我赵王真的是三生有幸,遇到两位百里挑一的贤才,他们能处处为赵国的社稷安危着想,赵国有望了!”

生2:赵国的百姓听说了“将相和”的故事后,纷纷夸奖道:“我们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位深明大义的父母官,我们老百姓今后就能过太平日子喽!”

生3:我猜想此时的秦王一定很羡慕赵王,他一定在暗暗地思索:“要是我手下也能有这样两位以大局为重的左膀右臂,那我秦王真是如虎添翼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延伸和创造性的想象说话训练,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人物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演绎出一节高效的精彩课堂。

加入WTO中国承诺文本全关注 篇4

房地产服务

自有或租赁的房地产服务(CPC821)

大洋网讯 广州日报报道,除以下内容以外,没有限制:高档房地产项目不允许外商独资,包括高档公寓和高档写字楼,但不包括豪华饭店。

在收费和合同基础上的房地产服务(CPC822)

只允许设立合营企业,但允许外资控股。

其它商业服务

广告服务只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中国设立中外合营广告企业,外资比例不超过49%。中国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控股,加入后4年内,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华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

通信服务

速递服务(CPC75121,但不包括中国法律规定的现由中国邮政部门专营的服务)

加入时,允许设立中外合营企业,外资比例不超过49%;中国加入后1年内,允许外资控股。中国加入后4年内,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华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

建筑与相关工程服务

中国加入WTO后3年内,允许设立外资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只可承接下列4种类型的建筑项目:

1、完全由外国投资/或拨款资助的建设项目

2、由国际金融组织资助并通过依据贷款协议条款进行国际招标而授予的建设项目。

3、外国投资等于或超过50%中外合营建设项目和外国投资少于50%但技术上难以由中国建设企业单独执行的中外合营建设项目。

4、由中方投资,但中方建筑企业难以单独执行的建设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可以由中外合营建设企业联合承接。

零售服务(不包括烟草)

外国服务提供者只可在5个经济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和6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设立中外合营零售企业。在北京和上海,合营零售企业的数量不超过各4家,在其它地区,合营零售企业的数量不允许超过各2家。允许北京合营零售企业中的2家在同一城市(即北京)设立分店。

中国加入WTO时,立即开放郑州和武汉。中国加入WTO后2年内,允许外资控股,并开放所有省会城市、重庆和宁波。

外国服务提供者可以从事除以下产品外所有产品零售业务;加入后1年内,允许外资企业从事书报杂志的零售;加入后3年内,允许从事药品、农药、农膜和成品油的零售;加入后5年内,允许从事化肥的零售。

中国加入后3年内,没有限制,除:

——化肥,加入后5年内将取消限制;

——超过30家分店的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商品的连锁店,如果销售如下产品:汽车(加入后5年内将取消限制)以及以上所列产品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附件2a中所列产品,不允许外资控股。只要连锁店按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外国连锁店经营者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金融服务

所有保险及其相关服务

a、寿险、健康险和养老金/年金险

b、非寿险

c、再保险

d、保险附属服务

A、企业形式

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外资比例可以达到51%。中国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独资子公司,即没有企业设立形式限制。

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外方可以自由选择合资伙伴。

合营企业投资方可自由订立合作条款,只要它们在本减让表所作的承诺的范围内。

大型商业险经纪、再保险经纪、国际海运、空运及运输保险和再保险经纪,加入时,合资公司外资比例可以达到50%,中国加入后3年内,外资比例可以达到51%,中国加入后5年内,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子公司。

其它经纪服务,不做承诺。允许保险公司随着地域限制的逐步取消设立国内分支机构。

B、开放地域

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在上海、广州、大连、深圳和佛山提供服务。中国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寿险、非寿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在以下城市提供服务: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天津。

中国加入后3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银行及其它金融服务(不包括保险和证券)

银行服务如下所列:

a、吸收公众存款和其它应偿付的公众资金;

b、所有类型的贷款,包括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保理和融资;

c、金融租赁

d、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包括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包括进出口结算);

e、担保和承兑;

f、自营或代客外汇买卖。

A、地域限制:

——外汇业务:加入时取消地域限制;

——人民币业务:按以下时间表逐步取消地域限制:加入时,开放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加入后1年内,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和武汉;加入后2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加入后3年内,开放昆明、北京和厦门;加入后4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

B、客户:

外汇业务:

加入时,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提供外汇服务,没有服务对象限制。

人民币业务:

中国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服务。中国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C、营业许可:

中国金融服务部门营业许可的发放条件完全是审慎性的(即在营业许可上没有经济需求测试或数量限制)。中国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金融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发放的非审慎措施。

旅行社

加入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外国服务提供者可以在中国政府指定的旅游度假区和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开办中外合营旅行社:

(a)主要从事旅游业务的旅行社;

(b)每年全球年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

 合营旅行社的注册资本金应不少于400万元人民币。中国加入后3年内,注册资本金应不少于250万元人民币。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资控股。加入后6年内,允许设立外资独资旅行社,取消地域限制。

(以上为承诺文本的部分内容,敬请最后以外经贸部公布中文文本为准。)

电信业承诺文本 电信服务

增值电信服务包括:h.电子邮件;i.语音邮件;j.在线信息和数据检索;k.电子数据交换;l.增值传真服务(包括储存与传送、储存与调用);m.编码和规程转换;n.在线信息和/或数据处理(包括交易处理)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设立中外合营增值电信企业,无数量限制,外资比例不超过30%。中国加入后1年内,开放地域将扩大到成都、重庆、大连、福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沈阳、深圳、厦门、西安、太原和武汉,外资比例不超过49%。中国加入后2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比例不超过50%。

基础电信服务

寻呼服务 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设立中外合营企业,外资比例不超过30%。中国加入后1年内,开放地域将扩大到成都等地,外资比例不超过49%。中国加入后2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比例不超过50%。

移动话音

数据服务 中国加入时,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设立中外合营企业,外资比例不超过25%。

中国加入后1年内,开放地域将扩大到成都等地,外资比例不超过35%。中国加入后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49%。中国加入后5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国内业务

国际业务 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设立中外合营电信企业,外资比例不超过25%。加入后5年内,开放地域将扩大到成都等地,外资比例不超过35%。加入后6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比例不超过49%。

(大洋论坛)

(编辑:肖山)



文本解读 篇5

新课程倡导独立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我们备课时只潜心于教师用书,而忽视对文本的品味和探究,对文本的认识基本靠“拿来主义”,极少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此为前提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弊端:  阅读主体意识缺失,导致语文课趣味的残缺。(语文课趣味的残缺在于文学趣味的匮乏;而文学趣味的匮乏缘于文化的贫困)

 文本解读注重宏观抽象,忽视微观感受。知识与思想分裂,导致知识的泡沫与高级语文能力的丧失——听、说(没观点)、读(没趣味)、写(无文体写作经验)。

增强课堂教学的阅读趣味

——细读法

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从非专业到专业阅读,至少要由①读后感式到②知人论世式的阅读——尽量对作品作一种深层的解读、阐释:

要能够读出文本、语言中展现出来的复义;读懂文本中的暗示与空白;能通过有效阐释生成作品的意义。

 关键词解读法

 比较延伸法

 矛盾对照法

《愚公移山》关键词:愚公智叟

愚————————智

(人力之渺小与自然之宏大)

公————————叟

(老公公)(无限人力与有限的大山)(老头子)

移山的意志—————————— 移山的实践 比较

英雄形象:

中国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中国文化:农耕民族靠劳动去“创造”,靠勤劳取得收获,所以崇拜勤劳与毅力。偏重苦斗的意志力和乐观精神,坚信人终将能战胜一切。

西方神话: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和奥德修斯等。

西方文化:海洋民族靠冒险、武力和狡黠去“征服”靠力量和智慧攫取财富,所以特别强调英雄的个人力量与智慧。

——同是体现人民意志力量的英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比较

——通过比较,鉴赏诗的意境

•《游园不值》(叶绍翁)《马上作》(陆游)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杨柳不遮春色新,一枝红杏出墙头。

——通过比较,体味诗的“二重”意味。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李白:“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丘为:“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山”

——通过比照,延伸对诗意的理解

•体会王维诗句中—— “空”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体会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通过比照,延伸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木兰辞》: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汉乐府《江南》: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徐渭)青藤书屋对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王实甫)阳关对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 比较:

•《陌上桑》中有一段借“美的效果”来写罗敷之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荷马史诗》对希腊美女海伦的描写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两个部落为了争夺美女海伦,打了十年仗,死了几十万人,可是胜利了的希腊部落的长老见到海伦,居然说:“没有人来责备这场战争,因为她确实是一位不朽的女神啊!”由此可见海伦的魅力。

——侧面描写的好处。“诗人啊,替我们把美所引起的欢欣、喜爱和迷恋描绘出来吧,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已经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莱辛《拉奥孔》)。还原矛盾

《木兰辞》: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

功成身退的故事。

英雄——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

巾帼英雄形象——武艺超群,机智英勇。

矛盾:全诗一字未写木兰的浴血奋战及战争中的英勇。百

战之苦、十年之艰,一笔带过。

写了什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用十六行写为父担心,决心出征的女儿心思。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行写备马。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八行写行军中对爹娘的思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

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

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八行写奏凯归来的封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

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

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六行写归来后家庭的欢乐,又用六行写木

兰换衣化妆。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

木兰是女郎。”

——四行写成功掩盖女性性别的得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宿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打仗(概括)

——在原来的观念中,“英雄”的概念是怎样的?写在经典文本中“英雄”的内涵又是怎样的?作

者在本不该简略的地方惜墨如金,在本不该铺张的时候却极尽渲染之能事。其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他想要塑造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 发现矛盾

•《荷塘月色》主题:写于1927年7月,表现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但又不知该何去何从的苦闷彷徨。

•感情变化:未去荷塘时淡淡的哀愁——荷塘漫步是淡淡的喜悦——离开荷塘时又是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流程: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作者介绍——解题——行踪线索(出门-小径-荷塘-

进门)——情感线索(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局部分析(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词句-什么修辞手法)——概括小结(不宁静-宁静-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 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平日的荷塘——今晚的荷塘

另一个世界?宁静

•受用荷香月色——热闹的蝉声、蛙声

受用什么?排斥什么?

•平常的自己——今晚的自己美好

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想想什么?不想想什么?

朱自清对心灵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真切呼

唤与小心呵护.发现矛盾

《背影》:我的心理父亲的言行

往事中的感受回忆时的感受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制造矛盾:《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本性守拙

3、归向何处?——园田

4、归去如何?——无尘杂有余闲

初中学过的课文: 《五柳先生传》《饮酒》《桃花源记》等。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在他们的心目中,陶渊明淡泊名利,闲适飘逸。而《归园田居》这首诗正好符合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的形象。这可以加快对诗歌的理解,但这种认知的平衡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补充新信息,制造矛盾,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

—— 对贫富两种生活的抉择的动摇。

对光阴虚度、壮志蹉跎的矛盾。

对生活中缺少朋友、不被理解的痛苦。

体会诗人“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十三年的时隐时仕是一个俗念和本性、现实和理想、肉体艰辛和精神痛苦的不断权衡矛盾的过程。并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最后隐居田园的决心既是他为官多年后的大彻大悟,更是一种自我超越。

体会陶渊明超然物外的真朴、自然境界。

•《咏贫士》

–“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

–“晨起理荒秽,月落荷锄归。”

•《读山海经》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苦,终晓不能静。”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杂诗八首》

–“知音苟不赏,已矣何所悲。”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苏轼与陶渊明比较

•“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古人谈读书文本解读 篇6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三篇短文是依时间之序来编排的:第一篇内容出自《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第二篇言论来自宋代 的朱熹,与孔子的距离相去一千六百八十一年。第三篇是清代的曾国藩所作,距离朱熹也有了近七百年的岁月。自古有两个半圣人之说,孔子为至圣,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而朱熹作为程门弟子,其在宋朝 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成就了“程朱理学”一派。如此安排,显然让我们可以从三人对于读书的观点上找到一脉相承之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渊源关联。

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首篇,一下子将那几千年的时间浓缩在了这一页纸上,阐述了文明传承 所依赖的阅读主题。孔子着重道义的教诲,朱熹注重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而最后的曾国藩则注重了志 向、见识和恒心之间的逻辑思考。这一切都是在“告诸往”,阅读必然 指向“知来者”。所以课文后面安排 了“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后面安排了冰心的《忆读书》和叶文 玲的《我的“长生果”》,也就是对这个话题的呼应。

二、文本解读

阅读方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提出了“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也即在“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首位的。而到了曾国藩那里,“心到”则表现为“有 识”的提升。阅读不仅要读进去,更重要的是要有 自己的见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这个“有识” 上随“有志”而起,下启“有恒”之可能。

读书,是读书人的“志”。“好学”是成功阅读 者的共同品质。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正因为 “敏而好学”,才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耻下问”这样 的学习行为。在朱熹的观点中,“志”由“心”生,所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乎?”。曾国藩则 直接提出首位是“有志”,因为“有志则断不甘为 下流”。如果谈“智商”的话,那么这三人中曾国 藩应该属于智商最低的。最为经典的一个传说 就是,他为了背一篇文章而挑灯夜读,恰逢一梁 上君子静候下手时机,偏偏曾国藩迟迟背不上,就在那里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诵读得小偷 已经全背会了,急得从梁上跳下将课文背了一通给他听后,扬长而去。就这样 的一个人,何以成为千古“半个 圣人”?靠的就是这种“不甘为下 流”之志的支撑。

“学 而不厌”并非孔子的自我评价,而是其自我追求。朱熹对于阅读的追求同样是在于一种持久,虽然文中是从记忆持久的层面来说的,但过程中的坚持精神是提到了最终目的性的高度的:“只漫浪诵读,决不 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曾国藩 对于这种“坚持”可能体现得更是直接:“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也即“有志者事竟成”的不同版本而已。

谈及“圣人”,谈及“理学”,似 乎总是给人以一种过于严肃、过 于高远的感觉,其实这三位先贤 何以能如此读书,靠的并非“吃 苦”精神,因为在他们眼中,读书 绝非“苦”事。我们不是要拘泥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而是要 借此打开一扇窗,读读三位先贤 的相关故事,他们的形象会更丰满起来。

除了前文中所讲的曾国藩的小故事之外,《论语》中关于孔 子的故事更是丰富多彩。而对于孔子的观点,必须在《论语》中找 到相关联的内容,形成主题模 块,会更利于理解、记忆乃至运 用。比如前面所讲到的“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除了可 放置到原本的语言环境中思考,作为教师,还应该稍有关联性的 积累。如关于“识(zhì)之”,还有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另外就其“不厌”与“不 倦”相关的有:“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通过再 现这样生动的对话场景,不仅丰 富了孔子之“不厌”“不倦”之内 容的经历,还阐明了“圣人”之所 以为“圣人”的原因。

朱熹对于读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对于当时还是现在的阅读者都是一种挑战,然而 朱熹却常常从生活细节中挖掘自己的“理学”之所附体。如何让别人接纳他的理念,正是其智慧所在。

被冠以“笨人”的曾国藩,发 表看法还是极注重深入浅出的,除了他自身的轶事之外,文中还 有两个非常典型而有趣的故事:伯之观海、井蛙窥天。“井蛙窥天” 就是孩子们熟悉的坐井观天。不 太了解的是“伯之观海”,需要资 料补充,作为一种辅助奖励,讲述 给孩子听听,不仅帮助理解了文 本的深层意思,还轻松了学习的氛围。

书,一旦被打开,你就有了读不 完的可能性,你的心智都将被它 调动。人生三大问之于一本书同 样可问:

你是什么(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必须将阅读带到每个阅读者的生命中去,而让读者将自己的生命读进这些文言里,这样的来回才是阅读真正的目的。

通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三位古人之间由阅读所构成 的关系:阅读,让在现实世界里不 可能相遇的三个人穿越时空而相 遇了。这种相遇,必须要保证后来 者即是承继者,又是创新者。朱熹正是在孔子的思想中生发出创新 的思考,为孔子的理论总结提炼 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曾国藩的记忆力可能真不好,但绝不排除他的创造力。

书,是读不完的,真正的阅读 者是不会被淹没的,而且都能读出 自己。借用孔子对于水的论述来喻 书:“夫书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源深远,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包罗万象,似度;其万世必进,似意,是以君子见书必观焉尔也。”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在书海中启航。

三、语文素养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

通过总结回顾整篇课文,从而总结出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实际中去。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设计以诵读为本,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应用本课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读书学习。

教师:渡江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张熙

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篇7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以强烈的战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而著称,与此同时,先生逻辑的论证与严密的说明吸引着众人,但是如何深入了解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挖掘文章的本质与内涵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关于“《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文本解读”尤为重要。

2.《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探析

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对当时极为盛行的“复古主义”与“卖国主义”以及其它左翼混乱思想的批判,同时推崇“拿来主义”,寓意深刻,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1“拿来主义”是建立在爱国基础之上的

“拿来主义”必须以爱国为前提,如果丧失了爱国的基本原则,那么“拿来主义”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从清政府的腐败到开明民国这百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可以说都是典型的“送去主义”,无论是战败还是胜利,割地、赔款似乎成为一种“惯例”。这样不仅仅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更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之上,只有民族的尊严得到了良好的维护,发展才能成为一种现实。

2.2“拿来主义”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拿来主义”如果随意性太强,或者缺乏实用性,那么这种“拿来”就失去了为其应用的意义。“拿来”的东西必须是对自己有用的,必须是我们切实需要的,必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不能抱着“连国外月亮都比国内圆”的偏执想法,如果这样的话,“拿来”的东西就是垃圾,就失去了应有的实用性价值。为此,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拿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拿来”的东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地创新与改进,将其真正内化成为自身所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这种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年轻一代人的身上。

2.3“拿来主义”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文本解析

首先,“拿来主义”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拿来主义”的核心与内涵就在于“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纵观学者们的研究,不难发现,最受欢迎的观点就是“文化遗产”是拿来的主要对象,而且人们通过“大宅子”这一经典、贴切的比喻,自然就可以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随着又可以慢慢发现针对国外,又出现了开头的闭关与送去等字眼,这样就实现了“外国文化借鉴”与“本土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机结合。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逻辑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拿来”的对象是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要尽快确定,而且务必要准确、到位。我们回到先生的“全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杂文中的实际逻辑关系和各种比喻意义,我们认为最恰当的说法应该就是“外国文化”。

立足当时的写作背景,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坚持“闭关锁国”,不仅仅自己不愿意走出去,而且也不允许别人走进来,后来被枪炮攻破国门,就彻底成为了送去主义。先生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甚至根本就不想与他人交往,一直将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先生对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极为痛恶的,同时也非常痛心于因为这种政策而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与无能;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我们又开始任由他人进来,不仅仅是经济的,同时还有文化的,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坏了,甚至就连一些原本意识清新的年轻人,也开始陷入了恐怖的状态,而此时,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不仅仅可以送去,可以送来,还要学会拿来。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葆有清晰、勇敢与无畏心理,提出了“拿来主义”。

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

不同的教材版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价值的设定方面都是存在某种程度差异的,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文章的主要内容,去实现对学生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以当前的社会现象为主要对象,让学生围绕现象来发表观点和看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待学生基本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者学生自我搜索的方式,依托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写的激情或者是说的欲望,让学生准确把握“拿来主义”的精髓,同时又能够将这种精髓准确应用到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先生文章中所特有的“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再次,通过对不同“主义”的对比,理解“拿来”的内涵

无论是学者,还是教师的文本解决,都无法脱离开文本的论证思路以及对文本论证方法的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会把文章作为一篇极为典型的议论文来教,常用的思路就是对论证结构以及论证方法的分析,有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将其作为杂文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是提到了,也只是分析文章在语言方面的幽默性与讽刺性,这样就不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涵,进而加以正确应用。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主动发现文章中的几点见解,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拿来主义等。送来主义离不开教师的实际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至于闭关主义,不仅仅是自己不出去,更是指别人也不能进来,而送来主义就是无论好坏,只要是来自于国外的,我们统统都要。其实这一切论述都是为了反衬尽快实施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种对此,学生们往往就能更加自然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不仅仅是占有与挑选,更重要的则是创新。

3. 结语

对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笔者建议一定要关注其内涵,如果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明确最为贴切、恰当的说法就是“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外国文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仅仅把先生的文章作为一篇议论文,而非一篇杂文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影响到其后续的应用。

杂文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写作的幽默与讽刺,这也恰恰是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有力的依托,实现个性化杂文阅读的构建,具体来说就是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初步体会出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并在体会中分析出杂文批判和主张的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探究杂文的主旨深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和解读必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不仅仅要去品味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去深入感受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超越时空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现实性的、是由针对性的、而是富有哲学性的。

先生的杂文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是对当时大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政治感、时代感以及历史感并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杂文中挖出来,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回到历史的现场中去,而不应是被老师加进去的。背景的挖掘和理解,是为了更好体会杂文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所服务的。先生的杂文一向被公认为擅长漫画取像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讲明道理,部分批判意味较强的杂文通过夸张、反语等手段极尽讽刺之能事,又幽默风趣、读来忍俊不禁,同时蕴藏着鲁迅先生成熟的理智思考和浓郁的感情色彩,让人读罢掩卷深思。《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中的经典之作,若零散地让学生选几句话来品读一番,恐怕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及鲁迅只会讥讽嘲笑别人的印象了,便失去了《拿来主义》本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爱平.关注文本解读的现实意义-重读《拿来主义》有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04:33-34

[2]张苗.《拿来主义》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确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胡恩泉.对《拿来主义》教材分析的两点质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2-14

[4]王嘉良.论鲁迅杂文的喜剧美[J].江西社会科学,2012.15:49-50

[5]吕英利.奋笔疾书为民智-浅析“拿来主义”的“选择性”价值[J].科学教育,2010.06:47-48

文本解读三人谈 篇8

沈大安: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小学部主任,语文特级教师,文中简称“沈”。滕春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部主任,语文特级教师,文中简称“滕”。王崧舟: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文中简称“王”。

沈: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要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灵活机动地进行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本解读这个话题。

文本解读是第一位的

王:前段时间有个老师要教《二泉映月》,设计了一个教案给我看。他认为他的教学设计汲取了几位特级教师之长,是很不错的。我问他,《二泉映月》这个文本你有没有好好地读过?他说什么叫“好好地读”?我就发了我的两个文本细读的笔记给他。邮件发出后,过了一个多星期他才回信,用上了“震撼”这个词。他说没想到课文要这样读,他还得出一个结论:别人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因为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这样看来,文本解读确实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滕:我觉得语文学科和理科不同。理科老师所教的知识,可以说是客观的,大家公认的。可是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文本解读往往没有客观的、公认的答案。语文老师需要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用个案的方式去解读每一个文本,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就这一点来说,我想无论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好,还是作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体现也好,文本解读的意义都是很大的。

沈:如果在听课中发现有些地方不太满意,找找原因,绝大部分可以归结到老师对文本把握得不够准确上。《检阅》(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一课中有两个句子,一个是“这个小伙子真棒”,一个是“这些小伙子真棒”。不少老师主要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让学生想象博莱克是怎么苦练步伐的,还引用了海伦·凯勒的事迹。但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怎样把握?仔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文章侧重写的是“这些小伙子真棒”。写残疾人自强自立的课文不少,而在尊重和关心残疾人这一点上,这篇课文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文本没有解读好,教师教起来就难免发生偏差。

王:现在很多老师关注“怎么教”,实际上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教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只研究“怎么教”很有可能会南辕北辙。在“教什么”上确实很容易出问题。比如,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以为教材上的东西就是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教材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没有经过二度开发,就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而老师加工、开发教材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仔细解读文本。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把基调定在美好的感觉上。但是如果仔细地读一读,我们就会发现,这样处理是不对的。因为文中交待了“早先有过”。这一个词就把整个文本的基调都定下来了。它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过去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再来读天蓝水清,产生的就是一种悲凉的情怀,而不是享受。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在教的时候很容易“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滕:有种说法叫“走过文本”和“走进文本”,也是这个意思。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教法问题。其实就算是名师的课,我们分析一下,教法也不过是普通老师常用的几种方法,读读、想想、写写等,关键就是文本解读的功力不同。优秀的老师可以在老课文中发掘出新的亮点。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和文本的把握放在第一位,教法永远都是第二位的。

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王:我刚才讲的对文本要“犁过去”,就是要细读,这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现在很多老师最缺乏的一项专业修炼。没有这个基本功,再先进的理念、方法、模式,都不能转化为教学能力。那应该怎样修炼呢?我觉得引进一些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和微观分析的技术,是很有帮助的。20世纪40—50年代欧美“新批评”文论(以下简称“新批评”)所倡导、实践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沈: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倒上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很久,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但“以意逆志”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言语、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这会把阅读教学简单化。

王:细读法正好弥补这个不足。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强调确立甚至放大文本的语言价值,回到言语本身,它让我们重新确立言语和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强调“细”。细读跟粗读是相对的。粗读是对语言的抽象,把文本的血肉、精彩生动的细节统统过滤掉;而细读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抓的就是一个个细节。唯有细了,才能够深入。

沈: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文本细读”跟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细读首先是我们的一种态度,细细读,细细品味,然后才是一种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放过去一个字,要仔细研究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中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如果老师真抓住了这个字,就可以引出学生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王:我们的文本细读跟新批评的不同,这很对。我们的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的时候我们对表达方式注意得不够,其实它是很重要的。比如,《小音乐家扬科》(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册)中有一句,“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为什么不说“这是扬科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什么要倒过来说?仔细去品味品味里面的情韵,可以挖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挖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

沈:《冬阳·童年·骆驼队》(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有一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仔细读,大家会发现,前面那两句话是多余的,可以直接说“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加上这两句,读起来味道就大不一样,让人不禁感慨时光流逝,一去不再复返。像这种句子看起来很普通,但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就慢慢跟作者融合了。文章中有的地方好像是冗余信息,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冗余信息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很丰富的。

王:沈老师刚刚讲的表达方式问题中还包含着一个言语节奏的问题。言语节奏是一种形式,不是一下子看得见的,但是你只要一诵读,那个节奏包含的情味就出来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这是一种一唱三叹式的节奏,这种节奏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老北京、对童年难以舍弃的情怀。语言的节奏是一种言语的形式,这正是语文课要学习的内容。文本细读很重要的一个指向,就是指向言语形式。

沈:英美新批评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寻找缝隙,对我们来讲也是有启发的。有的文本,我们可以去寻找它的自相矛盾之处,或者寻找文本跟我们的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也能有所发现。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这么长这么宽,阳春三月,江面上不会只有一条船吧。但是李白却说是“孤帆”,因为在李白的眼里,其他的船都不是船,他的心里只有这艘载着孟浩然的船。要细读,还要细想,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这是语文老师应当经常做的。

王:其实这就是叶老一再强调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咏”,就是要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另外沈老师刚才讲到寻找文本的缝隙,我就突然想到了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这本书中提出的两个方法——还原和比较。他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把作者所写的,还原成生活,这样你才会发现,他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有矛盾的,你就要去品味它,跟其他的文本去比较。

滕:不过我觉得,细读虽然要抓词抓句、抓表达方式,但还是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抓住一句话,一两个词,断章取义。在文本细读的时候,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沈:关于文本解读,我们还有一种传统的方法,那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如果对作者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我们对这个作品的把握也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江雪》(人教版九义教材第三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在那里钓鱼?孩子有很多理解,有的说他很穷困,有的说他对钓鱼有兴趣,有的说他是在排遣心中的郁闷,有的说他比较喜欢清静„„但是究竟哪种理解更接近柳宗元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呢?如果我们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他的身世际遇,对理解作品还是有帮助的。

滕: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把作家、时代背景介绍一下,没有与文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这对文本解读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沈:我们刚才是从英美新批评的一些观点来看文本细读的,这个流派主要流行于20世纪40—50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崛起了,那就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创造。换句话说,我们在阅读中不需要孜孜以求地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中读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这样,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可以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创造,是一次愉快的人生体验,是一个放飞想象的乐园。

王:沈老师提到的这个观点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如果说文本细读更多的是“六经注我”,那么基于接受美学的文本解读就是“我注六经”。所有的文本解读,它都有一个主语存在,这个主语就是“我”。我们不能把这个主语丢掉。是“我”在进行文本解读,所以最后读出来的一定是“我”的东西。

滕:文学作品有一个特点,它的语言是比较模糊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解读空间。按照接受美学的说法,这是一种“召唤结构”。它召唤着我们自己去感受。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多元解读的可能。这也是文学作品解读的复杂性。

沈:我觉得能认识到这一点,在人类文化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我们回顾一下世界历史,中世纪是神学,以神为中心,然后打破神的观念,建立了人本的观念;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过去总是以作家为中心,现在我们打破作家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每一个阅读主体都可以发挥作用,这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

滕: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背后折射出来就是人本主义这个理念。最近兴起史学热,我就想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跟这个对应的还有一句话,就是“一切解读都是误读”。我们现在的人去阅读以前的文字,始终是带着一种现在的心态、情感,跟自己目前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带有时代的气息。我们推崇人本意义下的多元解读,也许道理就在这里。

沈:老课文可以读出时代意义,我想到一个课例。山东省特级教师张伟教《再见了,亲人》(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当亲人,这一个层面大家都会做。张伟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经深了一层。张伟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下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这个结论跟作者写作的本意相差何其远也!张伟这样教有没有道理?有,他是对《再见了,亲人》作了一个当代的解读。他的当代解读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王:其实关于多元解读,说到底是一个阅读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可以有两种阅读价值观,一种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而另一种是尽可能地寻找文本对“我”生存的意义。第一种价值观是指向“物”的,是朝外面看的,第二种价值观是指向“我”的,是朝里面看的。站在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显然第二种阅读价值观更有意义。所以,从根本上说,读文本是读自己,读文本是为了自己,这才有意义。

沈:我们还可以这样想,一个文本,特别是一个经典作品,它不断地被解读,人们总可以不断地从里面读出有益的东西来。一个文本在一百年前,五十年前,十年以前,以及当代,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一个作品的阅读史。

把握文本的教育价值

滕:不过,多元解读也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因为我们要考虑文本的教育价值,所以在多种意义当中还是要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在文本的原意和多元解读之间我们需要作一个平衡。作为老师,在面对学生多元解读的时候,需要分层对待。如果涉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层面的一些问题,老师就需要更多地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考虑,把学生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课改以来,面对“老师的引领作用到哪里去了”的疑问,教师还是要理直气壮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沈:现在,在有的课堂上多元解读就是强调大家思想的不同,有一些解读是比较另类的。一个社会有主流价值观,也有一些另类的观念。我以为,有的东西你尽可“另类”,比如衣服啊、发型啊,这些都是个人爱好,我们不需要多干预。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跟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最后痛苦的、牺牲的不是主流社会而是你自己。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必须把握住这个方向。

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读“森林”和读“树木”混为一谈。比如,读《“诺曼底”号遇难记》(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册),读出了船长“舍己为人”,依据的是其中的一些局部情节。而如果读“森林”,基于整个故事文本来把握,读出的就是船长的“恪尽职守”。作为一个文本的主导倾向,是通过“森林”反映出来的,还是通过“树木”反映出来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沈:这就是一个“个性”和“共性”的方法问题。现在很多老师把文本读得泛化,讲到自然景物,就是“美”,讲到人际关系就是“爱”。这样解读没错,但是没有把握住特定文本的意义。教材选了几百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到的教育价值。

王:我们若把几个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比如,同样是讲环保主题的,《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大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在讲要保护环境。把两个文本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它们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就是这个文本独有的价值。

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多元解读出现了问题,并且找到了问题症结进行引领的时候,也不能采取简单说教的方式。好的做法还是回到文本,回到细节,回到文本的整体当中去。比如,《景阳冈》(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店家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去读读文本中描写店家的那几段话,孩子们就不会产生那种“店家要和武松分奖金”的说法。能不能迅速引导孩子回到文本中去,这就要看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了。

王:这就又回到了原点上——我们谈的价值取向、主导倾向,一定要深深地扎根在文本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细节上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抓住主导倾向,就是抓文本中的形象。因为语文不是用抽象的结论说话,语文是用典型的形象说话。

沈:文艺理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做“形象大于思想”。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例如,讲《负荆请罪》(苏教版第十一册),不要光讲知错就改,而是要让学生把这幅画面刻在心里。

滕:我还想强调要坚持整体理解上的细读。多元解读和文本拓展不同。拓展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细节做文章。因为拓展是以掌握语文的表达形式为主,你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拓展都可以。多元解读必须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

王:经常有老师问我:“你的文本细读确实很深入,为什么这个文本搁在我面前,我就什么感觉都找不到?”文本细读难在哪里?从根本上来说,文本细读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所以,在我看来,要说具体的方法,那是没有的。但是大的、根本的方法是有的,那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丰满起来。其实每个人就是一个文本。你这个文本越丰满越深刻,你去读那个文本的时候,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我觉得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沈:不仅要成为一种习惯,也要成为一种兴趣爱好,从读书中得到乐趣。老师读教材文本,要有一种欣赏的眼光,这样你的工作才会变得有滋有味,从读教材文本中感受到做语文老师的乐趣。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五年级下数学期末答案下一篇:小学开学须知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