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精选8篇)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篇1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金牛镇中心学校 徐云贵

教师老龄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困扰农村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隐忧:农村小学老教师比例过大,不仅是新课改之“痛”,也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痛”,更是农村孩子全面发展之“痛”。由于我所在乡镇——金牛镇“爷爷奶奶教小学”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常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金牛镇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及编制情况

金牛镇目前有完小13所,教学点5个,在校小学生4685人,在编小学教师273人,其中30岁以下23人,30至45岁58人,45岁以上192人,其中女教师50岁—54岁20人、男教师55岁—59岁共57人,女教师53一54岁的13人,男教师58—59岁的27人,平均年龄高达48.5岁。比较偏远的徐桥小学10名教师年龄最小的达57岁,三年内全部退休;泉波小学9名教师55岁以上的有7人,5年内基本退休;胡铺小学13名教师50岁以上的达12人,抗大小学10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8人。

近年来,农村学校生源在不断减少,农村小学教师总人数超编,根据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1.6,我镇小学教师超编56人,而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学科教师的奇缺。

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源在不断减少,所需要教师的数量也在减少,受教师编制限制,有的学校连续十几年未进一名年轻教师,而近十年来我镇年轻的骨干教师进城人数高达六七十人,初中教师进城了就从小学年轻教师中抽调。这样一来,年轻的教师进不了,年纪大的出不去,加之近几年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年龄大的教师越来越集中,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由此产生。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小学生源不断减少,农村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超编的现实情况,年轻的新教师很难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老龄化现象将有继续加重的趋向。

三、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镇农村小学仍有一大批老教师在讲台上支撑着,他们绝大多数爱岗敬业,辛勤耕耘,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涯中也曾有过辉煌,但严重的老龄化对未来农村教育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其一,教师年龄结构的老化往往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多老教师由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任务重,教育思想滞后,教育效果不理想,虽然很多老教师也很敬业,毕竟因为年龄原因,往往力不从心。

其二、随着临近退休,老教师失去了对教学的激情,不愿意改变自己,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更是让老教师们不堪重负,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给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三、对学生们来讲,年轻教师少了,学校自然缺少活力,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其四、部分学科教师奇缺,尤其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多数农村小学的这些课程名存实亡,成为阻碍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道坎儿。

四、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应对措施和建议

我认为如何应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应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中小学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简要地谈一下个人想法。

1、引导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让老教师心理年轻起来,同时加强培训,不断为老教师补充“能量”。

科学表明,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心理的衰老开始的。在众多的老教师中也不乏一些“老有所为”的典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他们的事迹进行推介,或者请他们现身说法,一方面是对他们的充分肯定,同时激励一部分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同时,在各级培训中我们不能忽视了老教师的存在。过去我们很多学习培训都将参训者年龄定在45岁以下,使老教师倍受冷落,从而发出:“老了,没用了”的感叹。在当前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安排老教师参加一些培训,不断补充“能量”,也是缓解老龄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2、对农村小学适当放宽编制标准,为农村小学补充师资提供空间。

按照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1.6,实际上这种比例只有当学生规模达到近300人时才适用,是一种为城市服务的标准。而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农村小学100人左右的学校较多,根据这种比例根本无法全面开课。编制的硬性规定已把“进 3

口”卡死,新教师难以充实到农村小学中,因此,农村小学师生比例应该适当放宽,为补充师资提供空间。

3、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多渠道为农村小学补充新鲜血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鼓励农村小学现有的年轻教师安心从教,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他们适当倾斜。

针对今后几年农村初中生源相对稳定,小学生源稳中有升的实际,按照初中学科教师配备标准,对初中部分学科富余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同时对于分配到农村的资教教师根据需要尽可能安排在农村小学任教,为农村小学补充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4、尝试引进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制订一系列鼓励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乡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的政策,鼓励城区学校抽调教学精英到乡镇中小学定期锻炼,同时倡导乡镇农村学校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入城“取经”,形成城乡学校互派交流的新型教师流动途径,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合理循环,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年龄结构,教育公平

一、农村小学老龄教师存在的问题

学历与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导致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较低。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知识结构老化, 教育思想落后, 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很多农村小学的一些所谓的“副科”课也只是走走形式, 很多都是形同虚设, 难以符合课标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思想认识上达不到要求,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身心压力过大, 工作动力不足, 老龄教师缺少活力, 教学缺乏激情。农村小学教师长期身心压力过大, 不仅导致其工作动力不足, 还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在任课的同时还不得不兼顾家里的一些生产劳动, 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力不从心, 不能专心教学,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小学合并, 生源的不断减少

农村小学生源不断减少, 从而导致农村小学校教师编制超额问题更加严重。受学校定额编制限制, 农村小学所需要老师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有的学校连续十几年未进一名年轻教师, 教师年龄普遍偏高, 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 叔叔阿姨教初中的现象。

(二) 城市学校的扩建, 对年轻农村小学教师的拔高调用

据调查, 很多地区为解决初、高中教师短缺问题, 从乡镇乃至村层层抽调年轻教师, 初中教师进城了, 就从年轻的小学教师中抽调来填补空位, 这样一来, 农村小学教师年纪大的出不去, 年轻教师进不来, 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比严重失衡, 加剧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

(三) 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 年轻教师“留不住”

近年来为改善农村小学教师总量不足和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实施特岗教师、大学生支教、顶岗实习以及三支一扶等计划, 虽然诸多计划大大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等问题, 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问题。

三、解决教师老龄化的建议

(一) 加强教师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定期考核制度

加强教师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 考核通过可以继续任教, 考核不通过则没有任教资格。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不仅可以督促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学习, 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 还可以调动起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小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 改革农村教师的编制制度, 或实行合同考核制

实行合同考核制招聘学校所需求的教师不仅可以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还为年轻教师创造了就业机会。

(三) 改善农村小学基本办学条件, 减少生源外流

由于农村小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师老龄化、以及教学质量低等原因, 导致农村小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 改善农村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减少农村小学生源外流和师资外流的必要条件。

(四) 定向培养农村小学需求的教师

“201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师工作会, 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6个子文件, 文件“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 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下的去, 留得住, 教的好’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年轻教师”。

(五) 提高农村教师薪资待遇, 多种方式吸引年轻教师前来任教

农村小学教师长期以来待遇偏低, 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争相进入城市小学。而在农村小学任教则是最后考虑的选择。只有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 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在薪资以及评职称方面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 才能吸引一些优秀教师来任教。

(六) 增强“特岗教师”“大学生支教”的稳定性

“特岗教师”“大学生支教”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稳定性, 很多“特岗教师”由于农村的艰苦环境在三年任教期满后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农村学校, 大多数“特岗教师”是来自异地的大学生, 所以特岗计划中的相关保护政策也要充分落实, 并且从根本上提升“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 减轻“特岗教师”的经济压力, 充分提升“特岗教师”的吸引力。

(七) 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些农村小学老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小学,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因此, 推进城乡教师的交流、轮岗,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教师老龄化现状, 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莫运佳.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4 (03) .

如何应对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 篇3

中老年教师心理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丘陵山地,以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多民族杂居,村屯校点分布极为零散,受条件限制难于集中办学。目前,学校共163名在编教职工,30岁以下8人,30至40岁62人,40至50岁55人,50岁以上38人,分布到全乡12所村校及5个教学点中任教。其中原籍本地人或已经在乡内落户成家的教师占八成以上,外来教职工比重较小。上述状况在我市周边县份相差无几,40岁以上教师人数占绝对比重。

据统计,年龄在50周岁上下的教职工,基本上是原民办或代课教师经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他们大多数是单职工家庭,配偶务农。身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平日需要赡养老人,又供子女上学读书。放学后回到家又上“劳动班”,干些耕种农活补贴家用,工资收入很少用于购买书籍、科研投入等学习类开销。教师本身业务上没有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知识面比较单一。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系统的主力军,大多数人曾经是学校教学骨干,在众多的代课教师中脱颖而出。这些教师在被聘为小学高级教师后,通常感觉自己已经到达事业顶峰,不想再努力拼搏。

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本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几年来不断引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区学校学生普遍爆满,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每年从乡镇选调40周岁以下优秀教师进城任教。城乡教育在物力、人力等资源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不少村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小,教师之间缺少竞争力,比学赶帮没有竞争对象,和尚撞钟的心理自然产生,人还在岗位心却先退休了。

变换思路,寻求对策

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者,严格说并没什么财务权、人事权。上级政府或教育部门一纸调令,学校领导不同意骨干教师调出是不可能的。根据现有体制,中老年教师偏多、年轻教师稀缺的状况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所以,农村学校管理者如何恰到好处地调动本校中老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务之急。管理者首先要明白,中老年教师的工作激情相对要少,职业倦怠反而会多。如不能引起学校领导足够重视,有人甚至会虚度退休前的光阴。为此,笔者在学校管理中总结出了一些小窍门:

理解与沟通并行,取得相互信任是基础 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中老年教师不是不想卖力工作,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如果学校领导再横加批评指责,必然会引发他们内心不满和抵触。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年轻领导很容易陷入唱独角戏的窘境。所以,身为学校领导,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经常过问工作困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领导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主动征求老教工的意见看法,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只有经常性的沟通和理解,双方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达成更广泛的共识。也只有达成共识相互信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各项工作必然蒸蒸日上。

培训和目标同施,提升工作信心是关键 当今社会,电视动漫新片不断,网络游戏惟妙惟肖,对学生的诱惑十分强烈。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依然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课堂注定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每一位教师必须重塑自己的课堂,尽可能利用生动的声像手段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然而,中老年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少接触多媒体器材。学校领导除了适当增加培训经费,委派老龄教师多外出学习,帮助老教师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知外,电脑应用知识、多媒体课堂的构建等也是必补课程。近几年,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点资源全覆盖等为教师提供了许许多多现成的优秀课件,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即可轻松接收使用。同时,还需要帮助中老龄教师树立更高远的人生目标,以此激励他们的再一次发奋工作。例如,2013年初实行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同样是中级职称,却有“八、九、十”三个档次差别。每位教职工只有努力工作,干出成绩才可以使自己在三年一次的岗位调整聘任中逐级高升。只有做到业务上帮助他们,目标上引领他们,学校的整体目标才能提升一个高度。

成绩与经验共展,重燃工作热情成推手 很多老教工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姜”,对当地的民俗乡情及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了如指掌,利用他们开展家校联系,通常是事半功倍的。适当减轻中老年教师的工作量,让他们做年轻教师的思想导师,充当顾问角色。同时,让年轻教师帮助老龄教师梳理常年的经验做法,形成较系统有针对性的论文并报送参赛,获奖证书一来,双方皆大欢喜。在日常说话、会议中,尽可能多提他们过去的辉煌成绩,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小学中老龄教师群体比年轻教师群体庞大得多,学校领导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对他们引起足够的重视,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促使中老龄教师完全发挥余热,老、中、青教师和谐发展,何乐而不为?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篇4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

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

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篇5

7月26日,“积极老龄化,养老新转型”调研团团队就现阶段养老服务模式的调研,在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周围的地区,对广大中老年人展开了问卷调查。

下午四点,团队乘车前往山大宿舍公交站附近的生活小区,这里聚居着多数老年人,他们有些是山大退休职工,有些在此地买房养老。团队每位成员进入小区后,便开始分头发放问卷。老人们多数都很热心积极地配合问卷调查,有一些还和成员分享他们的经历。由于很多老人听力能力欠缺,所以成员们都是将问卷读给老人听,再亲自填上老人的回答。一个小时后,团队顺利回收了二十份问卷。

晚上六点,此时太阳已下落,正值很多老年人外出散步、锻炼,团队趁此良机继续开展问卷调查。所有成员先在蒙牛广场集合,随后分散成两波,一波负责在校园内发放问卷,另一波负责在学校外的沿海休闲区域发放问卷,这样就能使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问卷调查中团队注意到,为了提高问卷的普及性,调研的范围不能总是集中于学校周围区域——聚集着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老年群体,而应该扩展到各类型的老年人。在这次的问卷发放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老人,有退休的老教授,有从外地前来居住的老人,有还在教会工作的教徒,有互相扶持的老伴······从他们的回答中,成员收获的不仅是问卷里的答案,更是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世间百态。此行确实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晚上八点,团队顺利回收四十份调查问卷。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篇6

分享

创新

县老龄办主任关于老龄工作的述职报告

过去的五年我办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老龄部门的悉心指导帮助下,用科学发展观统揽老龄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老龄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统筹兼顾,夯实基础,努力完成了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创新老龄工作新模式,摆脱陈旧的老一套工作方试,为构建和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五年来我办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龄工作、用实际行动开展为老服务活动。

2007年3月在上级老龄的指导下,我办开展了一次为老服务北京游行动,我办认真策划,精心按排组织了梅港乡坂头村老年协会的老年朋友春季游北京,让这些吃了半辈子苦的老人,从来没出过远门的老年朋友们大开了眼界游上了北京,完成了他们一生的夙愿。得到了社会各届人仕的高度评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敬老氛围。

2.积极应对、促进老龄事业协调发展。

2008年我办对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进行大普查,我县总人口99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3.365万人,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3.5%。,我县已进入了初级以上的老龄化阶段。我县为了保障好老年人吃住穿问题,经请示县领导,我办进行科学强证,采取积极应对老龄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帮助老年弱势群体解决困难政策。帮助困难老人优先解决低保、解决危房设施改善和改造问题。农村五保老人和低保老人,帮他们出钱解决了农村新型合作医保、住房维修等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民生工程促进了我县老龄事业得到良好的示范发展。

3.加强基层老龄机构建设督促、规范老龄工作目标。

2009年我办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提高老龄工作的效能年活动,打造老龄工作走向老龄极积化的新思路。汇同县老年体协一起对全县各乡镇(场)进行了一次维老机构大督察。①检查乡镇老龄机构网络建设情况。②检查老龄工作人员配备安排情况。③检查老龄工作经费落实情况。检查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化养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老年人协会走进社区的政策落实和贯彻,也是努力迈进老龄工作走向十二规划的新历程。

4.历年来对农村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示范点进行了规范验收

免费

分享

创新

①我办在发放上级老龄部门配备的物资之前再一次组成工作组下去检查示范点硬、软件是否达标,检查了制度是否完善、班子是否健全、开展工作是否经常化。逐一逐步地认真检查。

②发放手续是领条上必需协会盖章,俱领人签名,由协会例入公共财产。今年我县第五批农村老年人协会示范点建设顺利结束。经省、市、老龄委办验收已达标合格,示范点建设很好地推动了我县老龄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发展我县老龄工作迈向十二五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5.认真落实老年人优惠政策,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2011我办组织了老年人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检查,深入机关,乡镇重点企业、事业单位了解老龄工作情况,发现典型,找出问题,对某些单位长期以来不重视老龄工作的不良现象,同时表彰了康山乡等单位高度重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得到了贯彻和落实。真正保障了老年人合法权益。

2011年我办为全县28位百岁老人增加了长寿补贴,每人每月发放200元,同时为每位老寿星庆贺了寿辰典礼。今年,我县加大了《老年人优待证》办证工作力度,下发通知,加强宣传,专人办证,上门服务。张帖了老龄工作流程和老年权益保障法。同时,汇同司法局共同创办了县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为全县32名老年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切实加强了老年人维权工作。

6.精心组织老人节活动,竭力营造老人节日良好氛围。

根据省、市委办的文件精神,在建党90周年大庆之际一定要组织好各区县老年人开展节日活动。开展好和谐文明城镇社区重阳活动,组织新农村老年朋友在建党九十周年庆祝活动,为建党90周年增添风彩,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促进和谐社区。我办对县直各机关和各乡镇(场)下发了老年人在节日期间开展庆祝文体活动的通知,普天同庆。

每年重阳节,县民政局、老龄办专门组织了民政局退休干部、抗美援朝复员军人、援越抗美老战士、进藏老干部、离休老干部、军转干部开展了老人节日座谈会和会餐。对全县有功勋的老红军和老干部等老同志拨出专项经费1万元,用于重阳节开展活动。走访了全县百岁老人,敬老院孤寡老人、光荣院老同志,送上节日慰问金,带去了最美好的节日祝福。

免费

分享

创新

自我担任县老委公室主任以来,社会已经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我切身体会到老龄工作是一项意义非常重要的工作,乃至国内、国际都要面临的未来减压保障。我身为老龄办主任更要努力组织倡导社会各界人仕支持我县老龄事业的发展。利用重阳节的敬老氛围,大力呼吁全社关注老龄事业,鼓励社会各界多办公益助老事业,拓宽助老工程渠道,为老龄事业多作贡献,涌现出大批知名企业家成为尊老、敬老的先锋模范。促进了老龄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自2004年我提拨为副科干部以来,我一直注重自身素质,以入党誓词为一面镜子时刻注重自己的党员形象、干部形象。始终以“三个代表”为自我思想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用科发展观的眼光去开展创新。我在勤政廉洁方面非常自律,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是以党的纲领和章程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坚决执行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求自己,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五年来,我在思想学习工作和廉政等方面总的来说是好的。但对照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我感觉到仍有一点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虚心学习,坚决做到服从领导安排,克已奉公、严已利己、顾全大局。创新本职工作,努力做好新民政工作,做好新民政人,办好新民政事。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争先创优,争当桥头堡,勇做排头兵。

①老龄建档工作得到了省老龄委办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市老龄办的表扬,是全省老龄建档标准点范。

②推荐敬老模范,争取了荣誉先进,2010年我县人民医院退休老中医张克忠同志荣获省十大孝子荣誉称号。

③2011年乌泥镇乌泥村的老龄工作,得到了省老龄办高度赞扬,被评为全省十大敬老模范村。

④我办通过积和上级部门沟通,取得了上级部门的支持。额外解决了我县洪家嘴乡中山村老年协会和三塘乡神埠村、瑞洪镇新塘村、鹭鸶港乡三湖村等老年协会示范点。

⑤在06、07、08、09、10市老龄工作考核中评为综合先进。本人

免费

分享

创新

历年来被市办表彰老龄工作先进个人。今年被省老龄办推荐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工作者。在党务工作中,我个人先后在2008、2009、2010中被县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四、关于今后的老龄工作打算,我办准备在以下几项工作有新突破

①是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在全县乡、镇(场)建立老龄机构,配备专职工作员;村、居委会建立老年人协会组织,并有领导分管,形成组织网络。

②是加强老龄工作先进乡镇(场),先进社区、先进居委会组织工作,评选尊老敬老先进个人,推动老龄工作全面进步。

③是继续落实老年人优惠政策,同有关部门协调,拓宽优惠项目,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

④是加大老年人法规政策宣传力度,拟定在明年举办一期老龄工作业务培训,争取在电视台开通老年人宣传栏目。

⑤是继续搞老年维权服务工作,发挥老年法律援助中心作用,重视和搞好老年人信访接待调查处理工作,为老年人维权工作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

⑥是加大老龄工作选宣传力度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为老龄工作进社区提供舆论、资金支持。

⑦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九九重阳节庆祝活动,开好座谈会,组织文体比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等,增添“老人节”节日色彩。

⑧是认真挑选好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点,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贡献。

我国老龄化居住问题研究 篇7

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划分年龄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也是指人口的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 其简单表现形式是“老年比”上升。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为适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要, 把60岁作为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因此, 在划分人口类型时,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时, 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都超过了10%, 成为老龄化国家。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 还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截至2009年底,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 比上年增长了3.22%, 占全国总人口的8.5%, 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 比上年增长了4.53%, 占全国总人口的12.5%, 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上海、北京、天津和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都已超过10%, 在我国已率先成为“老龄化”城市。 (见表1)

另外, 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 中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 并持续20余年。到21世纪中叶,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 特别引人注意的还有高龄化问题, 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可能超过1亿, 是现在的10倍左右。

面对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口和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居住和生活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少子化等特点, 造成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据有关资料分析, 中国的老龄化比率 (65岁) 从5%上升到7%仅用了18年时间, 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日本 (50年) 和西方发达国家 (近百年) 。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大, 中国不仅拥有全世界50%的人口, 也是老年人拥有率最多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将面临着相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然而我国仍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尚不健全, 相对薄弱的经济条件无疑为我国解决老年问题增添更多的压力。以上种种因素表明了新世纪我国必将迎接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种种挑战。因此, 在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居住和医疗保障等方面都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途径。

资料来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二、我国老龄化居住现状

老年问题是极为综合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要素之中, 居住问题又是人类生存过程中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功能任务。根据《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定义:老年人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 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干休所、老人院 (养老院) 和托老所, 也包括普通住宅中供老年人居住或是使用的部分。老年居住问题, 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问题:所谓硬件, 就是建筑和相关的设备, 也包括环境在内。所谓软件, 指的是相应的管理和服务, 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乃至临终关怀。老年居住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不仅与医疗、护理、长期关怀、乃至社区管理息息相关, 同时还与老年政策、住宅政策、房地产投资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 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养老模式

近年来, 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同时为应对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龄事业发展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我国养老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国部分县 (市) 建立了高龄生活补贴制度, 启动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在黑龙江、江苏、湖北、重庆、甘肃5个省份进行试点, 有效缓解了老年福利服务的供需矛盾。制定了《机构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国家标准。基本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 并且开展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老人的住居模式是与养老方式密切相关联的, 从世界范围看, 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是在家中安度晚年。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 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影响下, 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或邻近子女独自居住, 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 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的主要形式包括:

1. 老年人单独居住。

这些老年人一般身体较为健康, 自理能力较强, 不需要依靠子女或亲属。这种居住形式家庭关系单一, 代际之间的干扰少。但是随着老人年龄逐渐增大, 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老人就会出现寂寞孤独感。

2. 与子女或亲属共同居住。

这种居住形式几代人在一起, 共享天伦之乐, 对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和老人健康都有好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 家庭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代际之间生活习惯和观念存在差异, 又受到经济因素制约家庭住房面积不足, 设施不配套, 老年人的居住条件无法得到改善;同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 生存压力大, 人口流动频繁, 这些都限制了共同居住形式的发展。

3. 与子女或亲属毗邻居住。

老人和子女能保持各自的独立生活, 又能经常探望和相互照料, 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老年居住形式。

(二) 养老机构不足

截至2009年底, 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 比上年增加908个, 床位266.2万张, 比上年增长9.1%, 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 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市养老服务机构5291个, 床位49.3万张, 年末收养老年人32.3万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1286个, 床位208.8万张, 年末收养老年人173.0万人;光荣院1401个, 床位6.7万张, 年末收养老年人4.6万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47个, 床位0.8万张, 年末收养老年人0.4万人;复员军人疗养院35个, 床位0.6万张, 年末收养老年人0.4万人。

老年公寓、养老院等老年性服务机构, 费用支付有社会赞助、政府拨款和个人承担三种方式。虽然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持续快速发展, 但作为社会养老方式的敬老院、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数量相当于我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极为有限, 养老机构的功能也较为雷同、类型单一, 大多数处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温饱水平, 距离老人的实际需要和老年护理的先进标准有很大差距。

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龄化的国情使得养老机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绝对数量不足——即与国际上老年人口入住老年机构4%~6%的比率相比, 我国目前养老设施所提供的床位数与老年人的比率仅为1%左右;其二是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国内建设的养老设施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豪华型的, 即面积标准比较高, 区位也比较好, 但价格高得普通人难以接受;另一种是平民型的, 即价格可以接受, 但是由于老年性服务机构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多数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老人出行不方便, 配套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因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养老机构并不多的现实, 集中居住形式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并不盛行。

(三) 我国目前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社会福利性养老为辅的, 简单的二元结构的养老体系已逐渐暴露出很多缺陷, 不能满足于我国快速进入的老龄社会所必须的养老敬老要求。

1. 家庭小型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日本平均每户人口1955年4.97人, 1985年降至3.11人, 1993年家庭平均人口已到3人的水平。在美国1930年平均每户人口为4.11人, 1970年下降为3.14人, 1980年下降到2.75人, 1993年的全国家庭平均人口已经达2.6人。

受独生子女政策、传统观念的更新、社会竞争的加剧、经济依附性削弱等因素影响, 我国家庭结构和家庭人口规模也正在向着小型化的趋势发展, 许多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形, “4+2+1” (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 家庭增多, 传统家庭的养老模式和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在2000年之前, 我国20~64岁劳动年龄人口赡养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老年赡养比)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成员国中保持了最低水平。但到2050年, 我国老年赡养比将跃升为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日本。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必然促进了养老资源呈现社会化需求的趋势, 如老年公寓、托老所或老人日间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的出现。但就目前的实际状况, 一是目前养老环境尚不完全规范;二是目前已有的养老设施不仅单一而且根本无法满足于快速发展的老龄化需要。

2. 传统的依赖政府开办或目前少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进行收养, 无论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快速进入的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一方面, 在养老事业的建设资金投入上, 没有真正有效地调动社会、家庭、老年人本身的潜在力量而建设滞后;另一方面, 由于现有养老形式的简单化, 没有真正给老年人创造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 导致老年人与子女、家庭、社会间存在着不和谐的成分,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

三、发达国家老年居住模式借鉴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来看, 理想的老年住宅应该是允许老年人自由且独立地生活, 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而不应该一切包办, 否则反而会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 加速老化进程。发达国家在解决老年居住问题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让大多数老人仍住在自己家里, 同时发展为老人上门服务的业务;二是适度发展老年公寓。按类型可分为普通型老年公寓、养老院型老年公寓和医护型老年公寓3种;三是个人支付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一) 美国

美国的老年人一般不与子女同住, 在气候温暖的南方、西海岸, 相继开发大型的老年社区, 规模从500户到70000户不等。在美国, 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养老居住建筑和服务设施类型, 全面覆盖身体状况从健康到虚弱, 生活自理程度从独立居家生活到需要辅助生活的各阶段老年人, 美国的老年住宅 (Senior Housing) 按照不同的服务内容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独立生活住宅 (lndependent Living) 、集中活住宅 (Congregate Housing) 、生活辅助住宅 (Assisted Living) 、护理院 (Nursing Homes) 、特殊照顾型住宅 (Alzheimer’s Care) 。

虽然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但大多数美国老年人依然以“以房养老”方式作补充。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向62岁以上的老年人推出了“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 至今已有多年的经验。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 联邦政府保险的倒按揭贷款, 该贷款由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进行保险, 大约90%的倒按揭贷款属于此种类型。这种贷款业务经美国国会认可, 形式机动灵活, 可供选择的方式很多。其运作模式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专门的倒按揭公司, 然后每月领取生活费。具体数值同房产的价值和该机构对此人的寿命预期相关, 一旦确定就不可更改, 双方要承担中间风险。用户可以尽可能长地生活在自己的住房内, 但只在一定期限内按月分期获得贷款。

第二, 由政府担保的倒按揭贷款, 该贷款由美国联邦全国抵押协会办理。这种贷款有固定期限, 老年住户须做出搬移住房及实施还贷计划后才能获得贷款。

第三, 是专有倒按揭贷款, 这种倒按揭贷款模式由不同的公司推出, 根据客户群分类而有一定的差异性, 属于个人理财型产品。一般由金融机构办理, 贷款对象资格不需政府认可。采用这种方式, 发放贷款机构与住户共同享有住房增值收益, 但放贷款机构要求保留住房资产的25%-30%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这样虽然减少了放贷额度, 但有利于住户对住房增值部分的收益。

美国“倒按揭”贷款放贷额一般原则为:住房资产越高则可贷款数额越高;年纪大的住户可贷款数额高, 这是由于其预期寿命短, 还贷周期也就短;夫妻健在住户比单身者可贷款数额低, 因其组合预期寿命大于单身者;预期住房价值的增值越高可贷款数额越高。贷款的款额每隔3年便会重估一次。以上三种“倒按揭”模式, 前两种与政府行为相关, 后一种则由金融机构等办理, 不需政府的认可手续。

(二) 英国

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 有92%还是居住在普通住宅内, 老人在习惯的居住环境中可以得到基本的社区服务;有5%居住在老年社区内, 以自立自理为主, 同时享受较多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另有3%居住在养老院 (老人之家) 内, 接受日常生活和医疗服务。英国的老年住宅比较重视营造家庭氛围, 以小型的居多。老年住宅的分类, 比照美国老年住宅的称谓, 按服务内容可分为以下四类:独立生活住宅、集中生活住宅、生活辅助住宅和养老院。

英国是住房金融产品出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其住房养老模式则更多地借助于保险公司的力量, 即房屋主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所获得的贷款须充当保费用来购买年金, 因此,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英国又被称作“逆向年金”。

(三) 新加坡

新加坡是实施住房养老模式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20%, 新加坡政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1978年实施“老年人住家计划”;1982年实行“三代同堂住屋计划”。老年居住模式主要有:⑴两代或多代居。政府在公共住宅开发中, 设计适合老少多代共居的大型居住单元 (多代同堂组屋) , 以两户既分又合为原则, 对多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上的差异在室内空间布局上做了相应处理。⑵养老院, 又称老人之家, 分为公立 (养护老人之家和特别养护老人之家) 、低费 (轻费老人之家) 和完全自费 (收费老人之家) 3种, 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在新加坡, 政府规定倒按揭只限于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 新加坡政府建造的组屋不能参加倒按揭操作。新加坡“以房养老”模式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种:

1、允许符合条件的组屋拥有者出租全部或者部分居室来换取养老收入。

2、对于一些居住在原来较大面积的已退休夫妇来说, 如果子女长大成人并且已经搬到他处居住, 老年夫妇可以将现有住房置换成面积较小的住房, 以大换小后获得的净收入用作老年日常开支, 或者投资一些风险小的产品来获得收益。新加坡允许当事人根据经济状况选择一次性或者分步地完成住房的以大换小。比如, 卖掉私人住宅后换取5房式的组屋, 然后再换取3房式的组屋, 依次类推。

3、在新加坡, 只有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才能参加倒按揭操作。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金融机构, 由这些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仍居住在自己的住房内, 当其死亡后, 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置, 抵押变现并结算利息, “剩余价值”交给其继承人。

(四) 日本

日本自197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2006年日本总人口为1.3亿, 老年人口2660万, 占总人口的20.8%。相关研究显示, 预计到2055年, 每2.5个日本人中就有1名65岁以上的老人, 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1名75岁以上的老人, 社会平均年龄将达到51.3岁。

日本政府针对老龄问题以及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作了各项尝试、借鉴、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日本老年居住和服务设施分类详细, 全面覆盖了各类人群的需求, 养老模式也逐渐从医院和机构养老向家庭养老过渡, 日本居住在普通住宅的老人占94.6%, 逐渐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

日本应对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介护保险政策。从2000年起实施, 日本要求国民从40岁开始交纳介护保险金, 65岁以上需要护理或帮助的老人, 以及40岁以上未满65岁的特定疾病需要护理者, 可以享受保险。介护服务按要介护度分为7个等级, 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保险金支持。

日本老年居住建筑包括各种层次的老人之家、租赁式的老人住宅、以及银发住宅等, 服务设施则主要围绕社区设置, 如日托中心、短期入住设施、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在宅介护支援中心、咨询中心等。其中, 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作为介护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产物, 也是日本政府近年来着力推行的养老服务模式。它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营模式, 实现了嵌入社区中的就近服务, 使养老服务全方位进入家庭。

(五) 法国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国家。法国的养老设施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生活辅助住宅、老年公寓、护理院和疗养院。居住在养老设施里的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6%, 在欧洲国家中收养率最高。在法国, 住在普通住宅的老年人达90%以上, 且绝大多数与子女分居, 其中仅有5%为三代同堂。老年人的生活由社区的家庭服务员提供从生活料理到医疗保健的多种上门服务。同时, 社区的老年俱乐部丰富了老人的业余生活。此外, 法国的老年酒店式公寓具有特色鲜明, 在这种酒店式公寓中, 配套设施完全依据老年人的需要设计,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居住时间的长短。

(六) 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设立养老保障的国家。德国的老年住宅模式大致分作社会住宅体系和养老院体系两种入住养老院体系的老年人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5%。上述两种体系通常毗邻建设, 以共享服务设施和医疗设施。

老年人的居住模式根据其身体健康状况大致划分为社会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将老年公寓、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功能组成一体综合运作的机构, 能够使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身体状况的弱化, 仍得到连贯的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模式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

德国的老年住宅, 内部多为无障碍设计, 政府对老人住房采取补贴措施。在生活方面, 老年住宅房产主与民间福利团体签订提供服务的合同。该合同可成为房产主获得建设资金贷款的融资条件, 养老院体系里的老年住宅, 以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为居住对象, 是一种接近住宅形式的养老院。在规划上, 设计者把社会体系的老年住宅和养老院毗邻建设, 以便在设置服务网点和急救站时, 两者能共用。

(七) 瑞典

瑞典老年住宅模式主要有普通住宅、老年专用公寓、服务住宅和家庭式旅馆和老人之家。瑞典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 约有91.4%居住在普通住宅内, 可以得到基本的社区服务;有5.6%居住在服务型住宅内, 以自立自理为主, 同时享受较多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另有3%居住在养老院内, 接受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瑞典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在养老金发放、住房补贴、免费医疗、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较完备的养老保障制度。其住房政策以扶助老年人独立生活为目标, 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长期居住在一个他们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中的意愿。

四、发展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

从发达国家养老居住模式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成熟和完善的养老居住体系, 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 为各年龄阶段、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居住和配套服务, 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目标。

在充分了解我国老年人群结构特征和需求特点的基础上, 积极探寻适合中国的养老居住模式。借鉴国际相关经验, 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情况, 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一是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二是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三是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1.以家庭养老为主, 完善配套设施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老年人的人均收入普遍较低, 绝大多数以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 家庭仍将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居住场所。然而, 我国目前住宅设计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设施, 《老年人建筑设施规范》也是1999年才颁布实施的, 大部分老年人仍居住在缺乏必要设施的居住环境中。老年人住宅与普通住宅在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 不仅从居住需求上的空间要点, 还要从室内平面设计、光线、无障碍设施等方面达到相应水准, 细化是建设老年住宅最为关键的点。

家庭养老并非由家庭成员来承担全部的养老责任, 而是采取社会化服务的方式, 建立一个处于社区中心的老年会所解决养老责任。老年会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衣食住行及保健护理, 也可以接待老年人短期或长期的居住, 并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交往与娱乐活动, 创造一个和谐的、亲情的、健康的、以人为本的养老居住环境。

以家庭养老为核心, 依托社区服务, 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体系的、以点到面的老年居住模式适合我国国情, 是一种最佳选择。在具体的建设对策上, 可借鉴国外的“一贯养老社区”的建设方式, 将多种老年住宅引入现今的普通住区。在住区“面”的层次上保持混合老年住区的基本环境, 面向的是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人, 但在“点”的层次上引入独立老年住区的集中特征, 以老年邻里的适宜规模在普通住区中“镶嵌”纯老住区, 面向的是部分集居养老的老人, 其根本目的则是使集居化模式的老年住宅以及其中生活的老人常态社会化。这种住区大范围内的混合特征和小范围内的集居特征相结合的模式, 将是我国城市老年住居的发展趋势。

2.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虽然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在实施中也明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农业人口养老保险覆盖面仍比较窄。因此, 应该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加大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力度, 特别是农村养老制度建设,

从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来看, 政府在社会养老制度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发达国家政府在社会养老制度建设中承担从立法、组织实施、资金投入到监督管理全过程的职责。因为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 各国的社会养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较为规范。同时, 各国政府都对社会养老给予了很大的财力支持。法律是保障社会养老实施的基础,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制度都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 我国应该尽快制订与社会养老相关的法律。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制度中的责任, 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体系, 发挥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养老机构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吉向鸿老龄化城市的居住问题探讨城市化期刊2005年第三期

[2].陈明立杨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中国住宅设施2007年07期

[3].探寻中国特色的养老居住模式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06月07日

[4].谭征我国老年居住形式探索王英姿《人民论坛》2009年18期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篇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成都市老年化人口逐年上升,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给成都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研究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成为了越来越需要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挑战

据2013年市委市政府发布的《成都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11733486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30491人,占总人口的19.01%。老年人口中,60-64岁老年人口713352人;65-69岁老年人口513683人;70-74岁老年人口392785人;75-79岁老年人口283550人;80-84岁老年人口188376人;85-89岁老年人口92333人;90-94岁老年人口34906人;95-99岁老年人口10736人;100岁以上770人。全市百岁老人共计770人(比去年增加14人),其中男性227人,女性543人;农村458人,城镇312人;100岁-105岁711人,106岁-110岁50人,111岁以上9人。”依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地区)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地区),成都市显然已属于人口老龄化

地区。

相关研究指出,按成都市近年平均增速预测,到2015年,成都市老年人口将达240多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以上,这即是说到2015年,每5个成都人中,将出现一位老年人,相对全国而言,成都市可能提前10年,率先进入老年社会。

严峻的现实显示,成都市老龄化问题已经呈现出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老龄问题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影响成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一大因素,意味着自然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能够缓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矛盾,维持人口规模的稳定,为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延长发展生命期间。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则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社会赡养系数增高、社会及家庭负担加重、社会性保障设施和场所不足、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和家庭成员精神缺失等

问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养老事业长足发展,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需健全

近年来,成都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得到了广泛推广和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老年社会保障政策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保障范围不均衡、保障水平不高的状况。受政策支持,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百岁以上超高龄老人得到了很好的关爱和保障,而一些低收入、独居、空巢、失能的困难老年人则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扶助和生活保障,养老政策研究及制度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2.养老福利服务事业在政策建设和资金投入上不足

目前,成都市的养老福利事业主要靠政府投入,投资渠道单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不太明确,没有形成较完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年来成都市先后有近30家民营企业或个人向民政部门提出有意愿投资建设养老机构,但由于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难以保障,项目落地极为困难,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争取到土地等上的政策支持,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应需发展。

3.养老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给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及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保障面相对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同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近年来,成都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数量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截止2012年,全市共有3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196所,床位38548张;共有30张以下床位的养老机构87所,床位1636张,但与老年人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问题突显。二是养老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上也存在突出问题,养老事业的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从业人员普遍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素养较低,缺乏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特别是在民办养老机构里,由于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以护理人员为例,每月收入在1300元左右,绝大多数没有社会保险。由于工作累、责任大、待遇低等原因,很难招收到本地的护理人员。90%来自成都以外的边远农村,平均年龄57岁左右,文化程度也很低,具有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匮乏,更达不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持证上岗。三是养老服务行业规范与监管相对薄弱,民办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估体系,不能很好地对民办养老机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情况开展综合评价,缺乏行业自律,也无法获得行业组织的保护。四是公益性、长效性的服务功能尚待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服务组织很少,社区里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场所、设施不足,服务功能及层面单一,难以实现服务对象公众化,而志愿类的公益

活动多在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开展,经常化、长效化还有待加强。

nlc202309040014

三、对策

从成都市的老龄化特点和存在问题可以看出,面对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推进积极老龄化,必须重视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和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高这两点,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此,提出如下对策。

1.深入调研,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

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进一步展开调查研究,对影响成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因素,即成都市的老年群体状况及需求,尤其是低收入、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群体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老年疾病控制、空巢老人赡养、农村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推进等问题,制定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延展性强的中长期计划及自然增长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方针、政策,进一步从总体规划、建设标准、类型划分、用地保障、财政资金补贴、相关费用减免等方面加以明确,以政府联合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多元分支建立功能强大的养老保障,促进政策措施到位。

2.增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社会保障是前提。为了提升现有低保收入水平,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扩大福彩慈善资金投入、激励社会投入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一是继续增大财政投入,缩小城乡差别。设立养老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对基础性、示范性国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维修、改造力度,并根据政策,按规模或服务项目给予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组织一定补助。二是扩大和逐步提高福彩公益金用于老年福利事业的份额,鼓励和引导慈善资金投入和社会捐赠,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调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补充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三是支持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并适当在土地供应、税费增收、供水供电上给予照顾,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进入街道社区开办养老分支机构,促进社区配套机构的健康发展,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需求。

3.强化建设,提升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水平

对老年人的服务既是时间和劳动密集型,又是科学管理型的服务。需要进一步明确办民办养老机构标准和加大养老机构上岗员培训力度,强化行业服务的专业化、规划化,持续培育专业综合素质过硬的从业人员,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对此,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规范统一的养老机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从业人员标准、安全标准等以及建立健全养老机构服务评估、评审制度,提高国办养老福利机构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完善服务功能,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在生活照料、医疗康复、老年大学、认证培训等方面具有服务、研究、培训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加大专业服务人员培训教育力度,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持续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民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4.重视社区,做好家庭和机构养老结合

受传统意识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尤其是低龄健康老年人不愿意到机构养老,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故而,社区成为了老年人的重要聚居地、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因此应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做好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结合。对此,政府应以社区为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力量来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公办民营、委托管理、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服务功能承包等运行方式,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营建功能齐全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加大老年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整合依托社区服务信息载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热线、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多元服务。

5.促推宣传,增强积极意识和公益互助

要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需要充分调动、激发老年人抵御疾病、孤独、落寞等心理障碍、融入社会、提升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提升老年人口的健身意识,更新老年人养老观念。需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将尊老、敬老和爱老等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日常内容,大力提倡社会互助,健全关爱、照顾老人的服务网络,发展和壮大为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促进老年人更新观念,激发和提升老年人口的自我保健和身心提升意识,加强对老年人口参与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指导,增强他们对文体活动的兴趣,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减少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数量,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带给社会发展的压力。

(作者单位:崇州市委党校)

上一篇:博山区第一中学教育队伍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作文 故乡的马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