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精选4篇)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篇1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1-4 A.博比特

C.查特斯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B)1-15 A.相关化 C.融合化

B.专门化 D.广域化

B.麦克尼尔

D.波特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1-12 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B.实践兴趣

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2-127 A.“基础教养论” C.“最近发展区”

B.“中间语言”

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B)1-26 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D)1-39 A.明了阶段 C.系统阶段

B.联合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C)1-35 A.福禄贝尔 C.裴斯泰洛齐

B.奥苏贝尔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D)2-95 A.赞科夫 C.瓦根舍因

B.皮亚杰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2-124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D)3-152 A.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B)4-186 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C)4-208 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

C.社会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A)2-140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2-141 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C)附-382 A.学术性和逻辑性 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5-220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C)5-226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B)4-197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C)5-234 A.微型课程 C.轮形课程

B.STS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C)5-242 A.美国 C.德国

B.英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C)5-250

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D)5-249 A.杜威

C.鲍尔斯和金蒂斯

B.克伯屈 D.杰克逊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C)6-280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D)7-312 A.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

B.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7-319

A.描述 C.测验或测量

B.心理建构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C)7-329 A.差别模式 C.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D)8-332 A.学校材料 C.师生的经验

B.学校文化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C)8-337 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B)8-342

A.利益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C)8-359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160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第二点: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制定教育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操作,为了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

第三点: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4-194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第二点:本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6-301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

2、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

第二点:课程实施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

1、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5-259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第二点: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

第三点:班级授课组织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169

147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本质: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

第二点:价值:明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就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第三点:局限:

1.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即课程目标的制定究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技术性和价值性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2.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从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目标模式,无疑标示着课程目标取向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2-76

答: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1、“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2、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也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3、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二、过程模式

1、“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它把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活动者,教育的功能则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它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

3、现实意义:

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理性落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这显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6-284

答: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但人们往往满足于开发出“新课程”、采用“新课程”。“新课程”在实践中实施到怎样的程度?“旧课程”是否依然在悄悄进行?是否表面上实施的是“新课程”,但支配“旧课程”的观念依然在沿袭?“新课程”在实施中发生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理解到怎样的程度?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关注得不够,因而无法对“新课程”本身做出公正的评价,也无法调整课程改革的政策。深化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研究。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计划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即是因应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与改变的过程,对“计划的课程”绝对忠实地实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是课程变革必须充分重视并给予政策上的保证的。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自己课程的开发者。当专家开发的课程能够开掘出教师和学生创生课程的源泉、使教师和学生自主走上个性发展之路的时候,课程改革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5-241

答: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single-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3.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multi-subjects)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同分科课程之间其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5.在小学阶段,儿童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以综合课程为主可以发展其整体素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综合课程中表现出的知识琐碎等问题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分科课程的比例,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牢固。

6.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只学习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实践课程应当作为学生素质提升的必要因素,贯穿于整个年龄的课程体系中,同时,实践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篇2

一、单选题

1—5:ACADA6—10:BCCBA11—15:DCBCC16—20:CCBCB21—25:CDDAD

二、多选题

26:ABD27.BCE28.ABC29.ABCDE30.BCE

三、名词解释

31.调阅制度是指各单位因工作需要查阅档案,须经单位主管人批准;如外借得按时归还等。

32.雍正五年设置,负责检查、汇报交各部议复公文的办理情况和核对收存谕旨。

33.宋代仿照唐代匦使院,设立鼓司,受理天下文书。景德四年改称登闻鼓院,简称鼓院,是皇宫的信访机构。

34.侍立天子之侧,为天子提示遗忘之事,回答天子提问的史官。

35.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四、简答题

36.程序:(1)必须由原任职衙门保送;(2)由军机大臣进行考试;(3)有皇帝亲自决定是否任用条件:(1)品德良好,相貌端正;(2)年富力强,精明强干;(3)撰稿迅速,书写端正;

(4)聪明敏锐,办事谨慎;(5)必须是普通官员

37.(1)决议案;(2)宣言;(3)纲领;(4)章程;(5)通告;(6)报告;(7)组织法;(8)指示信;

(9)会议记录

38.(1)撰写;(2)用纸;(3)封套(4)封匣(5)递呈(6)批阅;(7)发还;(8)缴回

39.辽代南面官有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构。中书省内设有中书舍人院,负责起草外制;门下省设有起居舍人院,负责记录统治着言行和重大政治活动;并有通事舍人院,负责传达、宣布诏命;有符宝司,负责保管印章;有登闻鼓院、匦院,置有谏议大夫、补缺、拾遗等。

40.东汉“事归台阁”,御史寺承担的秘书事务,一部分移至尚书台,一部分转归太尉府,它成为专事监察百官,保管图籍档案的机构,其秘书职能也就消失了。

五、论述题

41.(1)受命制定机关工作制度;(2)转发文件材料;(3)知道全国的电讯业务;(4)增设印刷业务

42.明中叶以后的皇帝大多沉湎于享乐,荒怠朝政。皇帝每天需阅办几十件奏章,这些奏章往往冗长晦涩,不易一下子看出其中心意思和问题的主次,且夹杂有许多专用名词和人名地名,使皇帝厌倦,于是从通文墨的太监中选用一些人,帮助他阅读这些奏章,弄清其中心意思后向他扼要奏告,原来掌管皇宫内礼仪、刑名事务的司礼监就承担了这一任务,演变成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篇3

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73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现行信贷资金管理的分类指导原则,是指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实施有区别的管理方法。()

2.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相比,其筹资成本要相对较低。()

3.资本性债券是为了补充银行资本不足而发行的,介于银行存款负债和股票之间的一种长期债券。()

4.政策性贷款与财政拨款在性质上是一样的,企业可以无偿使用。()

5.借款人从银行借得外币贷款,必须严格遵守:“借外币还外币”的原则,不得借外币,还人民币。()

6.抵押期间,抵押人宣告解散或破产,抵押权人可依法处分抵押物。()

7.银行的基本建设贷款是一种投资性贷款。()

8.申请乡镇企业贷款的企业,只要在当地银行或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即可。()

9.政府混合贷款可以促进本国资本商品的出口,提高其竞争力。()

10.以智力密集的大型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要对象的贷款,属于“星火计划”开发贷款。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从1985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实行()的管理体制。

A.差额包干

C.总量控制B.统收统支D.实贷实存

2.银行发放农业开发性贷款的意义有()。

A.帮助农户购置农业机械

B.发展某些名优特农产品

C.帮助农民解决必要的劳务开支

D.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3.金融债券信用等级的评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即盈利能力、资本额和()。

浙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A.发行价格

C.资产质量B.发行的数量D.支付利息的多少

4.商业银行的贷款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

A.定向性

C.安全性B.偿还性D.保本性

5.银行发放科技贷款,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是()。

A.管理的综合性B.业务的开拓性

C.投资的风险性D.技术的先进适用性

6.抵押物估价要体现防范风险的原则、公正性原则和()。

A.按重置成本法估价

C.易于拍卖B.易于保管 D.科学性原则

7.反映企业资金流动能力或偿债能力的比率有()。

负债总额A.负债比率=×100% 资产总额

B.流动比率=

C.速动比率=流动资产×100% 流动负债现金资产×100% 流动负债

销售净额×100% 资产净额D.资产周转率=

8.按贷款用途的不同,贷款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和科技开发贷款。

A.信用贷款

C.活期贷款B.担保贷款D.消费贷款

9.技改贷款和基建贷款的区别有()。

A.前者的还款资金来自于折旧基金,后者来自于国家拨款

B.前者的贷款期限比后者要短

C.前者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后者是内涵扩大再生产

D.前者的项目要经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而后者不需

10.静态分析国民经济效益的常用指标有()。

A.投资纯收入率B.销售利润率

C.纯收入净现值D.纯收入内部收益率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浙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主要有三种来源:利润积累、()。

A.发行债券B.中央银行分配的铺底信贷资金

C.股本金D.同业拆借

E.信贷资金调拨

2.影响企业存款数量变动的因素有()。

A.市场银根松紧状况B.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C.居民消费结构D.市场物价水平

E.居民货币收入水平

3.下列属于贷款人的权利的有()。

A.要求借款人对贷款办理担保或抵押

B.向借款人提供必要的咨询

C.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有关的相关资料

D.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债务、财务、生产情况等资料保密

E.贷款人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4.申请技术改造贷款时,其贷款项目应具备的条件有()。

A.贷款项目要符合有关政策、法规

B.土建投资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20%

C.借款单位的自筹资金不少于项目总投资的20%

D.贷款期限要短于1年

E.贷款用于“外延”扩大再生产

5.按贷款风险的内容,可以将贷款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_____和_____。

()

A.静态风险B.动态风险C.直接贷款风险

D.内部风险E.政策风险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金融债券

2.贷款政策

3.政府混合贷款

4.抵贷返租

浙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5.贷款风险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银行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企业存款具有哪些特征?

3.为什么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要坚持定向性原则?

4.抵押贷款有何特点?

5.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分析重点在哪里?

6.根据现行贷款结构政策,我国银行应对哪几方面加大贷款投入力度?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信贷资金运动与财政收支的关系及其启示。

2.试从内、外部两方面来分析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篇4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C)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C)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A)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 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B)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A)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B)

A.差别模式 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 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C)

小桂子,加油哦!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B)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 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

A.实例式教学 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C)

A.如何设计课程 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 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B)

A.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 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D)

A.斯金纳 B.拉伊 C.格拉泽 D.加涅

17.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B)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编制》 18.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理念的教育家是(C)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9.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C)

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

C.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

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

D.教师

20.以下不属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专家是(D)

A.派纳 B.阿普尔 C.韦克斯勒 D.哈罗普

小桂子,加油哦!2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A)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2.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C)

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2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A)

A.学科 B.目标 C.计划 D.经验 24.“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C)

A.布鲁纳 B.杜威 C.加涅

D.布拉梅尔德 25.“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首倡者是(B)

A.威斯特迈 B.斯腾豪斯 C.奥利沃 D.塞勒

2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B)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7.以下涉及隐性课程问题的是(D)

A.主学习B.副学习C.相关学习D.附带学习28.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C)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9.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B)

A.SBCD模式 B.RD&D模式 C.兰德模式 D.情境模式 30.“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命题的提出者是(B)

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p97-98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P198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P304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P54-56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P234-237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

小桂子,加油哦!什么?P170-176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P21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上一篇:宣扬企业文化活动方案下一篇:成长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