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1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

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4510

3专业领域名称: 学科教育(语文)

学制:二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师资培养历史,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主要专业方向。多年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经历了从本科到教育硕士等多种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为广东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层次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学院把它作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

人文学院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80%。博士和在读博士占绝大多数。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办学质量,加大力度建设导师队伍,严格遴选硕士导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并在番禺区建立了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他们不仅对教育硕士进行了教学指导,还给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近几年来在学校作报告,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答辩,提供学员参观实践,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院坚持聘任优秀的师资为教育硕士授课,开设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史,文艺学与语文教学,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实践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针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分析、观摩活动、学术讲座、网上交流、教学实践六大板块,构成立体交叉,多向互动,贯通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使教育硕士成为兼具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方面,本专业组在近5年在各学报,各核心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目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多项,如 “如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都为在研项目。

三、培养目标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明确所有领域方向的教育硕士都姓“教”,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终极目标为:具有教师气质与人格、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确立了能力本位、质量至上的培养理念,明确了教育硕士培养规格:

1、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2、有广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的素质结构和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

3、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较强的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能力。

四、培养方式

(一)专业引领,理论升华 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基于对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具体的措施如下:

1、开设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引导学生以新思想、新观念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从经验升华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2、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包括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等研究方向,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自由组队参与。

3、聘请社会人才参与培养。聘请对象为思想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名教师。

4、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按照“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为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通过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活动,如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问题咨询、实施调研、课堂观摩、集体设计、经验交流、拉手结对、导师协助等,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交流经验,分享智慧每个学生均自不同的地域、学校、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本身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培养方案中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既能贡献经验、又能分享经验的平台。例如,要求学生根据专题准备经验交流的题目与内容,按主题分组交流,集体共同分享,并进行现场答疑。

(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培养工作除了日常教学,更要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潜能,有效培养对当前教育及教师工作的反思、变革、实践的能力。具体的思路是:

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合作者。通过改革实践,教师既是培养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也成为与学生共同参与了解基础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的学习者与合作者。

2、学生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通过改革实践,学生既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也成为导师或教师合作学习的伙伴,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科学评估,及时促改将强化教育培养过程与结果的评估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程把握培养工作状态与效果,及时调整改进后续的培养活动。要注重收集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学校和已完成学业和在学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养工作。拟采取如下做法:

1、制作《培养效果评估反馈表》。依据近年的培养经验,参照国内外的有效做法,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培养效果反馈表,在学习的不同环节及学习结束时由学生填写。

2、举行教师总结评估会议。在每届学生毕业后举行,所有导师和任课教师都要参加,自我梳理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3、邀请专家评估。邀请有关专家以独立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过程评估,或选派专家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间,对已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现场追踪评估,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五、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理念、目标与规格,要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从“确立教师良好的素养与风范,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优良、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一整体思路出发,推进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及其体系建设。现将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三大板块:教育素质板块、教育能力板块、教学实践板块,总学分为36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硕士)。

六、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番禺区教育局商定,在番禺区教育局所属行政范围设立语文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聘请番禺区教育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双导师参加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指导工作。

2.番禺区教育局为每届研究生提供不少于半年的在校研究实践安排,并对研究生的课题运作提供必要的协助与指导。

3.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所属专业方向的性质、特点与范畴,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完善开题和中期审查制度,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等。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5万字。

2、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至少有1名相当于副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中小学专业教师或教研人员。论文评阅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审查,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

3、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保障举措

(一)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教育师资力度

在立足现有师资队伍的同时,对缺乏学科教育师资的学科方向,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尽快予以补充完善。组建、做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吸纳各学院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的机构。

(二)推动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

1、成立广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该机构协助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并受其委托,履行以下职责:(1)研究国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指示精神,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2)组织评议教育硕士各领域培养方案;(3)组织开展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4)组织、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该分委员会下高教育硕士管理职能办事机构,在研究生处的领导下,负责处理该机构的日常工作。

2、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单位和学校“三位一体”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把专业学位的教育纳入政府的人才规划之中,及时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规格与规模要求,调查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方案,确保专业学位教育始终紧贴社会需求。

(三)创设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该类基地既是教育硕士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也是我校教师与基地所在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提升的重要基地,实现我校、学生、基地所在学校多方受益。基地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基地学校应是省内基础教育界比较有影响的先进学校,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成功经验;师资条件良好,初步具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并能够为进入基地的学生在教学与科学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及教师科学研究、培训等提供基本保障。

(四)专项资金支持

设立教育硕士专项经费,支持对外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改革等工作。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确保图书资料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五)提供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同等的奖学金支持

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众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被录取者,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待遇,学校提供一等奖学金(包括免学费和提供生活补贴。)

(六)设立以专业学位发展为对象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王杰

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电话:*** 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附件: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校外导师情况表:

十二、必读和选读书目(仅要求本学科领域的参考书目,不少于20本)1.《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论语文教学》,吕叔湘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李卫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论语文教育》,黎锦熙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论语文教育》,朱自清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8.《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9.《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著选》,李杏保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王尚文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 1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读解学引论》,蒋成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文学理论研究导引》,汪正龙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许结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王富仁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7.《作文思维风暴:最有效的高分原理》,陈根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王晓辉等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中国书院史》,邓洪波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2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由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问世。这两部书都站在知识更新的立场上,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两部书自出版以来,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然而,这两本书对于新课标的理解、阐释,对各类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在编纂的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试从两书的写作教学的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书对于写作教学观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对写作教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写作教学过程的比较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学生作文成效如何,往往与教者对作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很大的关系。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将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这四个阶段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一套写作教学过程,但从书中列举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写作教学过程。通过对比,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注重写作教学过程的体系,而且偏重教学理论与原则方面,而潘新和主编的书更注重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贡献与指导,偏重于指导实际操作。

二、写作训练方法比较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进展,就一定要采用一些适当的训练方法。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非常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七种作文训练方式,有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等。

潘新和主编的书中也提到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常见方法,具体归纳为讲授式、讲练式、评改式等。“讲、读、写、议、评、改”是写作教学教法的常规要素,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写作教学宽广的可能性及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强调多练,意在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则更强调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实际,意在帮教师打开思路,让教师们有更多灵活的选择。

三、写作批改的比较

写作批改亦称为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具体内容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等。潘新和的这本书指出了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精批细改”存在的弊端,即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评价,容易误导学生,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对素材的运用,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在阐明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叙述了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的写作评改过程。书中指出,每一次的作文批改,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等,而且要注重写好作文批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的书看重作文批改的实效性、育人性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潘新和主编的书则更看重如何用作文评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等。

四、对写作教学的展望

新旧世纪更替之际,我国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派争鸣迭起、理念创新的活跃的学术景观。其中,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变化更是格外令人注目。通过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书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研究还比较片面。王文彦、蔡明的书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写作教学过程的四环节,对传统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有所改革与发展,但是依然呈现出一种直线的发展过程,没有体现各个阶段、各种因素的复杂交错的关系,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师指导贯穿了整个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作文训练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及系统的训练内容。提出的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没有密切联系各个年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更没有考虑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训练内容,这就会给老师们带来困惑,虽然方法五花八门,却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与使用。最后,作文评改方式虽然指出了“精批细改”的弊端,认为其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是书中所提倡的方法,对教师要求都普遍过高,具体可实践操作性并不强,依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看到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应该认真思考作文评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3

【关键词】学科本质;教学本真;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就是“语”和“文”的统称,“语”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字词句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文”就是文学,就是学会运用这些字词句形象化的反应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确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语文教师就要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优化教法,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

一、语言文字教学

音形义、字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打开语文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始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字词,只有回归了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表达。

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最实惠的教学方法,琅琅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单独朗读,然后比一比哪个同学吐字清晰,哪个同学声音洪亮。教师把本课的部分生字,规范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永远是课堂不能缺少的配置,教师规范的书写,是对学生写字最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把黑板让给学生,小学生是爱表现的,他们都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在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天空变幻莫测的颜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关于颜色的词语。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记忆,培养语感。教师要把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再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感性的认识,寻找字词形义的内在关联,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

二、文学欣赏教学

语言文字偏重于工具、实用,而文学则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字积累,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欣赏文学。小学教材中每一种文学形式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懂得真善美,明辨是与非。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阅读教学中,这是一首诗歌,篇幅不长,语言凝练,感情热烈,节奏感强烈,思想境界开阔,表达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师范读课文,用充沛的感情,投入的神情,来感染学生。“同学们,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老师,你说这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诗,我觉得里边的语言像歌词,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是的,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流畅。”“您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豪,浑身热血沸腾。”“这位同学已经走进了诗歌,诗就是饱含感情的文字,它比任何形式的文章感情都要浓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好不好,在读的时候除了要体验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要思考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在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积累和感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

三、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规定:能说普通话,学会倾听,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商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时要懂得礼貌,说话要有条理,等等。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评价中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要改变现状,要从教师的认识入手,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常规化。

在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或者是传说。上课,学生朗读课文,自主交流,共同分享,给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接下来,教师安排了一个谁来当导游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谁来当导游,要求说话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介绍有条理并且不能只是背诵课文内容,要自己组织语言,还要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现在老师先当一个总导游。”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教师先介绍莫高窟的总体情况:“游客们上午好,看到眼前这些洞窟了吗,大家能数数一共多少个吗,我告诉大家吧,一共492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挖掘里边的口语因素,积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发展,口语交际都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善谈,愿意交流,工作生活就会顺畅,相反可能就会处处碰壁,很难成功。

语文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学好汉语言,欣赏汉文学,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保全.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21).

[2]方祥锋.走进文本世界 追寻儿童语文[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7).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4

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都知道,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首先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 学会预习。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预习可以分两步走:第一, 读通、读顺、读准课文, 第二, 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预习的要求相对要高些。比如, 预习中查找资料, 弄懂字词的意思,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画出重点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 并在初读中思考, 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学会抓重点词句, 侧重感受揣摩训练。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读、想想、画画、演演, 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含义,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同时引领学生探究语言规律:文章为什么这么命题?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 学会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文章的个性, 概括特点是对文章的整体回顾, 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就等于拿到了打开课外阅读的钥匙。

二、积累内化训练

结合语境的积累, 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就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之一, 课文讲完后,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 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 释放情感, 在读中明意, 读中感悟, 读中吸收, 并把好词、段, 积累下来, 日积月累, 学生词汇丰富了, 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 这是语文教学效果显著的一种外在体现。

三、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需要放眼于课内, 更需要放眼于课外;它重视学习, 更注重应用。

著名的教育专家尹建莉这样说过: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如果不关注阅读, 死抱着教材学语文, 那么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而阅读是需要“诱惑”的。

在这方面我曾经做过大量的尝试。有一年, 我教二年级语文, 在上课前的两分钟, 我变戏法似的拿出了《木偶奇遇记》, 然后饶有兴味地读了起来,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 我又突然嘎然而止, 这样, 还没等到下课, 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把我的《木偶奇遇记》借去看了, 这之后, 他们便有了看课外书的兴趣。

四、搭建“读写”之间的桥梁

语文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学, 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的教学, 因此在“读写”之间搭建桥梁, 让学生跨过“桥梁”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又一规律。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 趁热打铁, 读写迁移, 就是语文教学应该搭建的一个“桥梁”, 我在教完《三味书屋》时, 让学生仿写了一篇《我家的小屋》, 学完《爸爸和书》后仿写一篇《我的爸爸》, 学完《翠鸟》后仿写一种鸟或其它的学生喜欢的动物……总之, 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 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 学一类, 仿一类, 让学生有样可照, 仿得轻松练得愉快。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5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可谓风起云涌,名师们各领风骚。许多教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了课改的行动,但在激动的行动中有盲动,语文课堂也变得浮躁而复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被挤压。许多老师也感觉如今的语文课看不懂,学不到,如何是好!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我们似乎迷失了语文的方向,一切全是新的,教学目标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要求的教学理念也是新的,学习的方式也是新的,评价的目的也是新的,什么都是新的……许多人不禁感叹,教了近三十年的语文,却没有学会怎么教语文。

一、私塾教育和语文教育现状

1.历史悠久的私塾教育的成功

历史悠久的私塾语文教学是这样的:每天上学,进门坐下就是赶紧读书背书,准备先生的检查。检查完了,先生就教新书,主要是教学生读一读,偶尔也是讲解一下难懂的地方,学生回到座位还是读背,接下来是玩,下午是写字,然后是作文,内容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这个时期确实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最盛世,四大名著、李白,杜甫,苏轼等等,不胜枚举。

私塾的语文教学是简单的:无非是看别人是怎么写文章的,便让学生照着写、看书法家是怎么写字的,便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基本上是不讲知识的,不讲什么写作方法的,不强调对内容要有多少理解。然而正是这样符合了学习语文规律,现在的语文教学呢,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私塾教育是直指根本的,也是简单的。它的成功之处告诉我们简单有理。我们要的是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

2.语文教育现状

现在语文承载的角色太多了,不堪重负。听说读写,现代的古代的,语言的文学的,要识字还要培养什么美德什么情操什么能力。多了就乱,无所适从。语文教学强加给了许多非语文功能,也可以说是弱化了语文的学习目标。在创新教育大张旗鼓进行时,不管是阅读、作文、生字、口语交际等教学中都大力开发创新研究,人人都写创新文章。对学生进行想象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同时却是过了分。而忽视了或是弱化了正常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语文的本质

语文的本质就是简单。崔峦先生:“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学做人,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

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才能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如《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用62个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段文字中,华雄被斩,酒还没有凉,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写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简练,写法何等绝妙。语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须读书。

三、教师应还原语文本色,简单教语文

1.平淡教语文

平淡致真。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平淡致静。教师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

平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言“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见平淡教语文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了。

2.简单教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语文课要“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言其少也、精也。而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是“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华,讲精髓,讲精炼,画龙点睛,提纲挈领,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有时要咬文嚼字。

把復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

3.扎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按“预设”,一成不变。由于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捻”,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因势利导。

4.轻松教语文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升学;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9-01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具有双重的任务,一是把握好高考,为高一级的职业学府输送合格的人才;二是让学生在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之前获得良好的语文知识和素养。这就要求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围绕这两种目标教学,从而才能做到升学和输送人才两不误的教学任务的实现。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这两种教学目标做出过深入的探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特于此撰文提出,以与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切磋交流。

一、重视语文的基础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有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想教好学生,就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清楚了学生的特点和层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总深感教学的费劲,原因是考到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的程度都不太好,有点像沙地上建楼,基础差,而你又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那就要求老师下大工夫,要深入实际地因材施教,不但要教好对应的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还要从基础补起。大凡从高一接手新生,我们老师们大都会有垂头丧气的感觉,因为这些学生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但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塑造学生的,老师的眼里是不能有差生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要想搞好中职语文教学,就必须从中小学的语文基础补起。针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侧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听说学习和训练

除了要努力升学的一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要在中职毕业后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具备良好的听说等语文素养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听说能力几乎就是一个人素质反映。所以我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从来都很重视。结合学生基础差,而又对当今的电脑网络都非常着迷的特点,我从不束缚学生爱上网的个性,而是对他们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网上搜索健康有趣的语文方面的视听教材,或者是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影视材料。让他们巧记里面的台词,甚至达到能够背诵的状态。有时还会引导他们结合这些内容情节,自编自导一些小话剧,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培养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2、让学生养成快乐阅读和积极写作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其读写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快乐阅读和积极写作。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使学生日有所读,读有所记,形成乐读爱写的良好习惯。有了兴趣光读光说不是最终目的,读的结果是能把看到的、观察到的上升到自己的思维中去,通过感知,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这就是读书心得。教师教学生如何去写,已是阅读训练的关键。因此,在阅读课上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为了使读书笔记很好地坚持下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定期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激励,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向媒体投稿。如今的投稿渠道很多,有报纸,有网络,基本上都能刊发,这样学生在获得价值肯定的同时,读写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总之,读写结合为每一位学生探索出了一条学习语文的有效之路,因为它直接触及到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必有成效;读写结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的桥梁,教师们只要精心施教,尽显才华,必得硕果。

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这个特殊工具更好地开启其它自然学科之门

走上社会的学生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原来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好的学科知识用不上了。但是唯一能广泛运用的,即是语文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要想实现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的目标,我们就决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其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说,语文学科是开启其它自然学科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有升学要求的学生,学好语文是其必然的选择,而对于欲中职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应让其明确,语文强大的工具性功能,是他将来走上社会后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与人沟通交流,邮件往来,应用写作都根本离不开这个工具,所以只有在中职学校打好语文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一帆风顺。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从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下,教师往往会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培养。

总之,在当今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完成语文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努力塑造优异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功能性、实践性,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特点,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呼唤“大语文” 篇7

一、手捧“大教材”

诚然,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 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它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与阅读要求, 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需要。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 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 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 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 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 还要从报刊中学, 从影视中学, 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 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 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 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笔者在所教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 有几十上百册书不等。这些书, 有学生捐的, 有我个人收藏的, 有学生集资从书店和旧书摊上购得的。书不嫌其旧, 无破损缺页, 有利于阅读就来者不拒。这样一来, 学生阅读的兴趣倍增, 知识面开阔了, 课余生活充实了。阅读量大了, 语文水平也随之提高。

当然, 提倡“大教材”观, 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的关系。笔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 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吕叔湘先生认为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要读25本书。没有广泛的阅读, 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 借助课外阅读之舟, 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二、置身“大课堂”

生活中, 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除了把握好课堂45分钟之外, 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

现在, 许多语文教师主张“跳出课堂教语文”, 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 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 它们相辅相成, 无主次之分。

在学校, 应充分利用各种“阵地”。目前, 有许多学校相当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来抓。例如办墙报, 成立文学社, 出校刊, 建立校园广播站 (电视台) , 举行读书比赛, 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语文活动天地广阔, 可大有作为。回到家中, 可以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记得前些年, 《语文学习》杂志社曾成功举办过一次活动, 主题是“今天我当家”。这次活动就是“家庭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佳作层出不穷。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 社会生活已不再局限于“上学路上、回家路上”了, 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员。此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 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谈巷议等。这些对于他们的人生第一步乃至一辈子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45分钟, 不应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 应大胆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走出作业堆, 奔向图书馆, 奔向大自然, 奔向广阔天地, 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胸怀“大教法”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 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 改变惯性的课堂结构, 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 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 (2) 一是教师讲得太多, 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教师对课文分析太多, 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 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 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 讲多练少, 一节课下来, 老师讲得唾沫横飞,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 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 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面目全非;满堂提问, 追求表面热闹, 本末倒置, 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

目前, 有一些观点之争颇为激烈。例如, 有人对提问法津津乐道, 有人却不遗余力地批判。其实, 要曲径通幽的不妨多些提问, 深奥难懂的不妨多些讲解。有些教师认为每堂课必须将一半时间交给学生训练, 教师少讲甚至不讲。笔者认为未必如此。文质兼美的可以以诵读为主, 情节复杂的可以以讨论为主, 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为主, 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切不可一概而论。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笔者赞同“授之以渔”的观点。往往旧的知识在脑海中尚未立住脚跟, 新的知识已铺天盖地涌来, 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正如叶圣陶所言:“‘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3)

注释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见《语文教育论文选》, 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第153页。

2顾之川《中小学语文教育讨论综述》, 见《语文论稿》,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73页。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8

一、开展课前预习, 前移关口培养学生自习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快节奏学习中, 会出现不适应状况, 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升教学成效, 教师需要在提高学生预习能力方面下功夫。

1.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模式, 将教学重心全部放在课堂教学环节, 一切知识点都要经过自己讲解才能够放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思维惰性, 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课前预习作为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 帮助学生养成课前充分预习的良好习惯, 将基础性知识掌握在课堂教学之前,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2. 指导科学的预习方法。

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能力, 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预习技巧方面的指导, 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读、划、做”三步预习方法进行, 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阅读与思考, 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并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重点做上记号, 便于学习时候强化记忆, 在预习活动结束后还要自己尝试做一做, 检查预习成效。

3. 搜集预习的难点信息。

在预习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活动的针对性,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考题的时候加以吸收, 进一步提升思考题与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程度。

二、开展课堂探究,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新课程改革中,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构建起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 通过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 组织探究学习。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变教师的传授为指导点拨, 以探究题为主要线索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以探究思考题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 我设计出一组探究题:作者设想的三天光明生活带给海伦一种怎样的感受?三天的活动表达了海伦怎样的内心世界?分别找出具有代表性或是意义深刻的语句。海伦最希望看到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一句话或是一首曲目来形容海伦的意志和精神, 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探究思考题, 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了解、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及时地给予难点点拨, 帮助学生领悟其精神境界,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维拓展, 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组织教学拓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许多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其思想教育意境还具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可以组织教学环节拓展活动, 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教学《祖国山川颂》时, 为了提高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认识, 培养他们对祖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搜集一些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语段、照片等,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讨论, 为教学活动增添生动素材, 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升教育成效。此外,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也是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 针对学生对职业选择与未来规划方面的不同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活动, 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辩论交锋中逐步纠正片面观念, 加上教师适时点拨, 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巩固教学成效。

3. 开展角色互换。

在一些复习教学中,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优秀生的思维引领作用。例如在古文复习教学时, 我安排一些语文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开展复习内容讲解, 从文学常识、重点字句理解、古今互译、重点语段分析及思想主题感悟等多个方面进行分工协作, 每人负责一个主题, 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教学生复习巩固, 其中一些技巧与方法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增强掌握的效果, 如学生总结出文学常识联想记忆法、重点字词归类记忆法, 对于其他学生的帮助作用非常大, 将教材内容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自我总结进行处理, 增强记忆的深刻程度, 提高思维水平。

三、开展课外活动, 拓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 还应当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开展课外活动, 深化语文教学成效。

1. 组织专题研究活动。

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取一至两个教学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如文言文翻译技巧、语法知识要点等, 通过这些深入研究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组织学科竞赛活动。

结合教学进度安排, 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一些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竞赛活动, 如文学常识抢答赛、读后感评比、古诗词背诵竞赛、语法知识竞赛等, 以赛促学,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竞赛活动中巩固教学知识理解, 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如作文教学中, 学生作文经常存在素材匮乏、事例干巴的毛病, 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进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 增强学生的实践感知,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感知来增强素材积累, 为作文教学积累生动的素材信息。

综上所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 拓展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过程, 整合教学资源, 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提升语文教学质效,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改变以往课堂45分钟的狭隘教学模式, 构建起前延后拓的立体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前移教学关口, 提高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启发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思维探究能力;开展多种课外主题活动, 为学生创建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 培养实践运用能力。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篇9

【关键词】厘清实质 改变 语文教学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是什么?

这是长期纠缠着中国教育和中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两个世纪问题。申小龙在《语文阐释》中,以依据“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做了高度概括。这一个争论主题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史的一个永恒,以至于至今还在延续。但不管如何争论不休,都无法抹杀汉语的人文和科学的双重特性,也很难准确界定二者孰轻孰重。

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败笔。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语言总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阐释与歌吟,因而关于语文教学上的争论注定是毫无益处,它无助于准确界定语文学习的任务,无助于课堂任务的推进。那么,我们似乎更应该厘清语文的本质,那么,语文究竟是谁?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富于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浸润着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有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有回肠荡气的美妙,是悠远美妙的诗韵……

语文是科学,是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时时处处都充满创造和创新。目前,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已被广大教师们充分关注,体现着语文教师不懈的进取。然而,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常显现令人心忧的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成为教师个人才艺的展示空间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和精神相忤逆。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科学有效发展,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与成才的天地。如何在课堂达成目标实现,我认为,在厘清语文是什么的基础上,紧接着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是使语文课堂不呆板,不被动,灵动起来,诗意飘飞,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作为传承文明和缔造灵魂的语文教师,也应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用诗意的课堂点燃孩子的感情,用灵动的春风去唤醒沉寂的原野。然而,放眼语文课堂,却不尽如人意:缺乏灵动与诗意的课堂,是毫无生命的灰蒙荒原。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灵动以致于教与学的创新呢?

第一、以民主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民主是实现师生平等的桥梁。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与平等的情境,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和饱满的激情作为灵动的因素,去感化和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不训斥和惩罚,并耐心指导,学生取得点滴进步,就及时肯定和鼓励。如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鼓励他们。鼓励他们“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和学习,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以学习兴趣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与活跃的因素。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时,让学生先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朗读后,可根据朗读情况,表扬、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三、以机会的提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主人意识是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有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在教学《雨点》时,为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第四、以改变“整体统一”实现“层次多元”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之于无差异的教学,势必会造成教学错位,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教师的使命,是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特点。比如,在作业布置环节,可改“整体统一”为“层次多元”,可一改以往命令和强制,给学生“自助餐”模式作业,让学生有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习古诗《小池》后,可设计三个能力次级的作业:

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B、《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C、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这三项作业,A项旨在积累语言;B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帮助实现阅读能力迁移,由易到难,给不同学生不同的能力区间,实现不同水平学生各自千姿百态的发展。

总之,厘清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实现教学改革提升语文课堂诗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灵动和诗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

语文教学,当有语文味 篇10

第一、引导学生适度体验,多元化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文本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加深对文本、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于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

前不久,笔者曾有幸观摩了一堂有关于当代诗人高汉的《绵绵土》语文教学观摩课。应该说,教者充分理解了作者创作此文的真实意图和想法。但是,笔者以为,教学过程中,教者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转嫁给学生,是不妥的。试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堂课45 分钟,要想达到与教师同等的理解,是难以想象的。只是,教者一味的以自己的理解,诱导学生,不断拓深,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而对于不同于或影响自己教学步骤的一些学生的别样理解,则以无关痛痒的评价轻轻带过,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做一定的拓展延伸。这对于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本身,提高语文素养,是有着一定的益处的。但是,拓展延伸,也应立足于课堂本身,不能流于语文课堂之外。拓展延伸,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拓展延伸的内容须与课堂本身有关,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语文学科特点。过深的分析,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产生语文学习的疲劳;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可能会让学生流离于课堂之外,转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失去了语文课的根本地位。

第二、适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日常教学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一堂好课,适度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很必要的。

通常情况下,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介绍文章创作的背景,或者由一定的教学活动渗透,或者是教学问题的设计,又或者是直观的影像资料或网络视频等。不管是哪一种情境创设,皆因文本而起,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运用,适度创设。例如,笔者在教授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一课时,首先以“一一”故错发问,启发学生思考,在文中找出作者一一回忆的往事,并加以概括,然后,从“依依”这个词语的意思入手,再度启发学生讨论,比较“依依”与“一一”的不同含义,了解题目“往事依依”的真正用意。文章不仅仅是叙写了作者回忆的往事,而且表达了作者的对幼时所涉及的人和事的深厚感情。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思考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猛然爆棚,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三、适度整合教学辅助手段,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当下,一支粉笔写春秋,已然不是我们语文教师上课演绎教学的唯一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一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

当前的语文课堂上,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上课,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只是,个别老师,一味地迎合比赛需求,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上,或是流行音乐高歌,或是网络视频盛行,又或者是五彩纷呈的图片,让人眼花缭乱,多个感官备受煎熬。如果不是会标提醒,还真当做是“中国好声音选秀”或是“中国名胜古迹探访”。对照多媒体设备的基本目的,反倒有喧宾夺主之嫌,语文课倒上成了音乐课、地理课,或是其他课程了。

还有,在教学文本面前,我们个别教师忽略文本本身所传递的语文信息,反倒对文本所包含的政治问题、地理问题或者自然问题,大感兴趣,别出心裁,而语文文本本身所渗透的人文关怀则轻描淡写。笔者曾经在一次地区范围内的优质课评比中,看到了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七年级语文《狼》专题时“,狼”和自然的图片层出不穷,俨然上成了一堂生物课。虽然,他最后也巧妙地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主题,但整个上课的过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不少狼的图片,文本本身所揭示的人文情怀倒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

相反,笔者也曾经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梁杰的一堂示范课———《母狼的智慧》。在这堂课中,梁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问题的建构,字词语句的揣摩以及文本本身所折射的人文关怀,着实让人佩服。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则简单明了,锦上添花,既不失语文课的原汁原味,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对语文教学就曾经做过论断: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是其他课程。在现在看来,几十年前老教育家的谆谆教诲,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也应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

摘要:当下的语文课堂,无论是平时的原生态课堂,还是特定时候的教学公开课、竞赛课,老师们都在努力追求实效和高效。笔者以为,在教学的诸多环节,我们应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着手,去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展开适度的拓展与延伸,不断关照学生的切身体验,语文课堂才会有语文味,语文教学才可能会达到最佳效果。

探寻语文历史 把握语文教学 篇11

语文到底“性”什么?自古以来关于这门具有艺术般唯美课程的教学辩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纵观各路的不同见解,虽然各自差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所谓的“工具性”,另一是所谓的“人文性”。两个观点似乎水火不熔,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语文到底“性”什么?这个问题也关系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致,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一个所谓的“新的”能够平息这种“两性”观点,但我认为这种和稀泥的说法根本无肋于问题的解决。

要解决这个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问题,还得从历史入手,寻根探本,知其端底,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生途径。中国的语文教学,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那是自古就有的,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有六个科目,既文艺:礼、乐、射、御、书、教,其中的“书”就是识字教学。到了孔子时期,言语,文学的概念已经出现,虽然与现代的语文概念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大致上与今天的语文已经很接近了,但口头上的“言”多被视为俗语,不入圣人之道,于是很少被重视,当然也就没有纳入正规的学习范畴。可是,作为古代圣人“立言”的书面语——“文”,那是很被重视的,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往往十分重视语文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属对,以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到了现代,我们应该把言、文渐趋结合,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所以语文是学习与合作的基础工具,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生了解了学习语文的性质,自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了解其性质以后,就要从各个角度去掌握它。首先,注重的应该是阅读,在阅读时,思绪要随目光所及的文字上跳跃到其它的地方,产生由此及彼,由近而远的引申和联想,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这里的“思”不仅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探究、推敲,也包括由书本而展开的引申和联想,引申通常由文章内容直接或间接地生发开去,形成新的想法,与原文的关系比较密切;而联想则比较宽泛、自由,可以上天入地,“精鹜入极,心游万仞“,从而让学生的思想进入一个个新的领域,让学生保持这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态度。而阅读的重点则应在于讨论,阅读文章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则有助于突破学生固定的学习模式,打破习惯的思维套路,实现思想的碰撞,发现并纠正谬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文言文似乎已经成为阅读的难点。我要求学生要培养对文言文的“读懂”意识,这读懂的意义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读懂文章字面的意思,就是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疏通字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二是指通过记诵、感悟、辩析、揣摩、比较、质疑等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后,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个人的文化积累。

学生提高文言文后又对散文产生厌恶的心理,认为散文是比较的枯燥无味, 我就试着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阅读给学生们欣赏,把散文的魅力展现给学生看,使他们认识到散文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意旨之新、情思之真、构思之巧、意境之美等方面,也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好的散文以其精美考究的语言体现了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我还会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家推荐给学生,并告诉他们,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由于作家的禀赋、阅历、教养等不同,写成的文章也就各师其心,面目各异,所以要克服散文恐惧症,就必须要先去了解文章的作者。学好了散文,也间接地为学习小说垫下了基础。

其实,教好语文就这么简单。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复习重点下一篇:财务管理提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