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通用10篇)

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篇1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遵循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1、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

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开启“词句百宝箱”。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象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篇2

1、深入挖掘,探究主题

作文写作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提升高中生写作质量和水平尤为重要。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深入挖掘题干内容,探究主题。深入挖掘,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需要摆脱传统学习方式中的浅层理解、而是需要透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及命题作文等写作要求掌握这些“要求”背后蕴藏的真正含义。这样有助于防止自己的写作立意脱离轨道,在考场作文写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失误,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质量和水平,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讲解写作技巧,让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的技巧。在写作技巧中,较为重要的技巧是分析题干与扣题。深入挖掘题干内涵、探究主题是在应试教育下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使全文写作内容与自己设定的题目息息相关,并在写作形式上扣一下标题。这样可以使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避免出现跑题、文不贴题等情况。

例如,2015 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对于这道命题作文,学生在分析时需要抓住“英雄”和“一天”这两个关键词,同时思考这个命题作文的文体形式是议论文、抒情散文还是记叙文。学生通过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得出“英雄”的范围主要限定在了历史人物上,而命题形式也比较适合记叙文,同时在这“一天”中,需要体现“我”与英雄的交流,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并进行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另外,学生在分析这道命题作文时还需要关注字数、书写要求以及标点符号等细节问题。

2、全面思考,更新角度

多角度立意是高中作文教学较为提倡的一种写作技能。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更新自己的思考角度多角度立意,保持立意的“新颖”“准确”与“深刻”。在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忽略了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在分析优秀作文肯定该立意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讲解不同立意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高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生只会中规中矩,采取保守策略,在写作时不求新、不求深刻只求稳定。在这种观念下写出的文章只会千篇一律,使阅卷老师出现审美疲劳,不会取得较高的成绩。所以,为了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漏洞,现阶段的作文教学需要格外重视对高中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帮助高中生学会多角度立意。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物”,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质量。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技能,一个材料作文里有很多关键词,大部分情况下一部分关键词代表一种立意,另一部分关键词则表达了另一种观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词分类,并通过分类明确自己的立意方向,以此达到全面思考,更新角度的教学目标。

3、关注生活,表达感情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只有生活化的作文素材才能打动阅卷教师,打动读者的心。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生活化的素材为自己的作文增添生机,并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只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文章。“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有的人认为生活是悲喜交加的,自己在悲喜交加的过程中感悟了人生真谛;有的人认为生活是不易的,只有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人还认为生活是多彩的,自己每一天都在幸福中醒来,又在幸福中睡去。所以,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高中生只有静下心来,关注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看到寻常人看不到的风采,感悟寻常人无法感悟的人生。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3

一、把握練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地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远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增删,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教师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著名文章《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2.用材料来拟定文章题目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毫无生气可言。这是教师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

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填充进我们熟悉的素材。

总之,高考语文中作文是重点,一篇文章的优劣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语文功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作文教学研究,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

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篇4

写作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获取无尽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世界[1]。然而,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发现,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机械的背诵优秀例文,导致他们对写作产生厌烦心理,不愿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更不愿将自己的所闻所见写到作文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在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进行自我反思,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什么样的手段给予学生有效指导等,使其爱上写作,将其视为学习乐趣,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中,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生活

作文写作离不开生活,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就像鱼儿与水、鸟儿与天空、花儿与蜜蜂的关系,小学生在写作时几乎都会写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就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指导[2]。曾经笔者听了一节作文课,这名教师在指导文章内容的时候并没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指导。教师让学生写社会人物,学生在理解社会人物时比较到位,有的说送水工、有的说保安、有的说医生、有的说警察、有的说厨师、有的说施工人员,还有的学生说清洁工人,等等。在为学生选择范文时选择了这样的范文对学生进行指导,大致内容是“一名小学生生病了自己去医院,一名医生过来帮忙,不仅帮他出了医疗费还陪他打针,并且帮他买午饭等,这名学生体验到了这名医生的良好的精神品质,并将这些优秀的品质进行吸收和利用。”听到这篇范文,开始笔者觉得不错,通过社会当中的人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可是在这个时候,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令笔者沉思了。“老师,我们的年龄太小了,生病了不会自己去看病啊,都是爸爸妈妈陪着的,还有去医院在外面不会遇到医生,医生都有自己的诊室还要看其他病人,怎么会陪他打针。”听了这句话后笔者开始反思,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的发生几率微乎其微,不符合现实,我们只在乎了文章中情感的表达,却忽视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必然性。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流露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再次指导这类作文时,教师要避免阅读范文,而是要引导学生讲讲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社会人物、他们做了哪些事情,对他们产生怎样的情感。并让学生随时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儿积累写作素材。如此一来,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的意识,还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篇5

株洲市茶陵县洣江中心小学 曾艳红

教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关系紧密,可谓渊源深远。教育的根本功能之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当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在探寻改革良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树起了素质教育的大旗。学科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这一观点是无可争辩的,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基础板块的作文教学也必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和手段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新课标改革的施行者,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回顾近几年的作文课堂指导,课堂教学中写作的序列训练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从每年的试题,辅导材料中的话题作文,凭主观臆断搬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训练。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广大教师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转,二是:话题作文比原来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学生的写作范围更加广泛了,作文中离题、偏题、游离中心……现象相应减少,教师不必再化大力气去指导这方面的知识。由于写作的随意性增强了,造成文体规范性训练削弱了,有的学生的文章,从开头到结尾前似乎与话题毫无关联,而最后点了一下话题,居然也能得个好分数。因而出现有些老师把最后这一二句话指导学生为点睛之笔,得分之笔。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写作源头的开掘,学生也很少去观察、积累、感悟,而是从大量的作文选中去拼、抄、凑。三是:学生不能、也无法深人生活,学生在校围着教师转,在家围着作业、电 1

视转,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缺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因而也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意的文章来。

鉴于此,如何来夯实写作教学的根基,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写出真情,是我们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前线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必须引导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性、拓宽学生阅读面、利用信息技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积累、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才能真正激活写作源头,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社会生活是作文的根本之源

解决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立足教学实际,在分析和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实破口,探索出路。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材料的积累,观察社会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学习语言,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从实际出发,构建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同时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讲评的新途径。当然,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在不断的分析现状一反思一摸索探讨一总结回顾的过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才能真正找到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途径。

1、社会生活与作文紧密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

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的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在这里,叶先生把生活视为作文之路,而写作方法是后来加上去的东西。生活是作文的前提,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途径,自然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作文来源于社会生活,这个道理人人都能“旁征博引”一番,可很多时候人们对它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一让学生写作文他们就皱起眉头“憋了半天我还是什么也写不出,谁让我生活在三点一线的牢笼里呢”。看似理由充分,其实却是荒谬之极。并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有些教师认为所谓“作文来源于社会生活”仅是指生活为作文提供了事实材料。其实,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包括情感与认识,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它体现着作者的主观精神,即情感与认识。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

2.如何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体验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开辟作文写作的源泉。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则是积淀生活叠加成文的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搞开放式作文教学,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尽量做到创造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

教学网络。

通过实际的劳动和生活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百态、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受力和洞察力。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①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二课堂。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学校和社会。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里有养育我们的父母,有疼爱我们的祖父母,有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社会问题随时都会反映到家庭里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注意从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如在写亲情方面,可引导学生在“今天我是家庭出纳员”、“我代妈妈上班去”等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写好体验笔记,以求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把亲情写得真实感人。在写其它家庭小事方面,也要运用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以小见大,要注意反映时代特色,和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能够逐渐做到从家庭生活的变化中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风貌。

②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社会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了解和体验社会,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我们要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

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③ 在大自然中体验。

大自然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写作美感的广阔天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拓宽视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各种合理而有创意的安排:学生可以走进活生生的生活的世界,接触柴米油盐、了解超级市场和探索城乡最近的急剧变化;可以去旅行,观看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或者观赏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这样一来,学生肯定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写。因为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就产生一种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的创作冲动和欲望,自然地作文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教师应当注意去引导学生阅读社会生活这本教科书,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像等多种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积累写作素材是极其重要的。

二. 学校教育是写作的间接源头

① 阅读对于写作的意义

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我认为,阅读可以是对美文意蕴及技巧信息的接受,通过吸收优秀语言,并不断地将其提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掌握包括字、词、句、段、篇、章以及修辞、逻辑等语言文字使用的基本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基本功。而写作则是在此基础上力求写出类似的美文,并通过创新,实现将阅读获取信息转换为知识、能力,实现真正写作。正因为如此“阅读能为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写作的基础是阅读,阅读决定了写作;写作的“根”在阅读,写作只是“根”上钻出的“枝叶”。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离开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重视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② 阅读的方法与窍门

对于如何阅读,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谈到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方法。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背诵。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古往今来,背诵是人们读书的一种传统方法,也是最古老的积累方法,如果对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片断进行精读、背诵,日后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养成背诵的习惯,也会终身受益。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教师应督促学生抓紧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如果忽视这一宝贵时期的背诵积累,读书再多,也仍可能造成“腹中空”、“根底浅”的后果。

③ 阅读教学的实施

首先,立足语文课本,充分利用语文读本。

写作教学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必然要求我们首先要立足教材,以教材为蓝本,同时以读本为辅助教材。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写作的教学,脱离教材的教学都是一种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做法。教材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获得语言、运用语言的题材库,是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的保证。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坚信:丰富的写作素材既来自课本也来自于社会生活,更主要是来自课本。要利用好教材,掌握好语文教材,活学活用,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不行的。现行教材,资源丰富,是最为有效的作文题材库,何况作文中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一种的亲切感。现行教材中很多文章是我们写作的间接材料的来源地,很多经典美文内涵都极其丰富。在写作的时候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材料。只有这样,学生写的文章才不会苍白无力,而是内容丰富,有血有肉,多姿多彩。

其次,重视课外阅读,积累更广的作文素材。

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有利于写作习惯的多方面地养成。习惯渐渐养成,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直到没有。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找到恰当的方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水平也会随着提高。只有多领域的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我所用,才不至于在作文时为没有写作素材而犯愁,才能真正达到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要提高写的能力,必须多读,熟读,精读。写,需要指导,需要练习,但没有读作基础是不行的。讲一篇文章,指导学生好好地理解,好好地读,也正是在指导他学习写。不要把读和写看成不相干的两码事。”“作文教学也是要改进的。主要的原则应该是密切地结合阅读教学,因为只有把语言的运用(写作)建筑在语言的吸收(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一些语文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这片天地是人类文化的广场,凝聚着人类从历史到现在智慧的结晶。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的获取各种信息和文化滋养,而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性又能保证其个性的成长。学生在其中广收博取、移情化性、培本丰源,语文课的人文价值也因而得以实现。试想如果仅仅靠接触语文教材上那屈指可数的几篇课文,仅仅靠语文课堂上讲授的那点有限的基础知识,怎么能建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阅读作基础,怎么能积累汉语这一历史悠久的语言丰富的语汇,形成流畅的语感,进而把握贯通的文气呢?因此要使学生在写作中拥有扎实地阅读基础,就必须拓展阅读视野,让学生不仅从教材文本中学到、悟到读写知识,还要扩展到优美的课外时文的学习,名著的阅读,去捕捉积累为我所用,并进而提笔成文。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篇6

一、将学生的写作和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跟学生强调,将自己的写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也不是凭空就能够得到提升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础,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教师要找到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以前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大量的背诵。而现代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举个例子来讲,在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名言名句和有名的、高质量的文章,并且要求学生以这样的文章作为模版进行写作。其实这是画地为牢。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被限制在这些内容中。而现代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则更多的让学生去理解和感受。对于一些高质量的文章,教师会鼓励学生去理解,感受其中蕴藏的深意。同时,教师还会积极的将这些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百分百的重复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去体验生活。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详细的记录下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些都为学生日后的写作积累下了宝贵的素材。

二、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

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这是学生能力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生的思维其实是比较自由的,在看到一些事情或者东西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其实也是得到发展的。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命令式的教学任务,转而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写作文,在写完以后教师要认真的批改,并且和学生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给教师出题目,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思考题目。这样教师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的差异。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有针对性的处理一些问题。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7

一、加强作文兴趣与技能的培养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诱因的支配, 强迫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 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必备条件。玩是儿童的天性, 是提高儿童身心智能水平的重要手段, 同时, 也是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作文素材、培养写作兴趣的主要渠道。所以, 教师指导小学作文时应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 选取趣味性强、贴近生活的写作题目, 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言之有物, 具有真情实感。例如:在学习《黄鹤楼》后, 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踢足球、打乒乓球、拔河比赛等协调性较高、组织性较强的集体活动。然后, 让学生们将自己在活动中对朋友的认识写出来。同时,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 提倡学生们多运用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和流畅性。其次, 我们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这一板块, 以锻炼口语组织能力来带动学生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如让学生们以“学会感恩”四个字进行口头阐述, 阐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们结合自身的实例来讲解一下为何要感恩、怎样感恩等问题。口语交际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不断积累, 丰富作文的素材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小学生作文就是积累。所以, 我们在作文指导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亲近自然, 走向社会, 观察和体验生活, 多读书、读好书, 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观察是小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观察呢?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经过精挑细选的,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对事物的一般观察方法, 这是夯实小学生作文的基础。平时在教学中, 重点要求学生在“仔细”上下功夫,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进行总结, 并布置一些小片段, 让学生进行仿写。在学习《荷花》一课时, 就应注意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对荷花的描写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如观察事物时可以先从总体到部分的顺序来进行, 先观察事物的外观形态, 再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在观察过程中, 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事物的特征在亲身体验下就会清晰地留在脑海中。其次,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写观察小日记, 有意识地把观察的所得归类收集起来, 建立一个作文材料库。

三、让小学生学会倾吐自己的心声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他们的作文中处处充满了纯真无邪的童真。例如, 一个小学生写到:“小壁虎呀, 你向老牛借尾巴, 你是不能用的, 太重了。小壁虎你应该向你的姐姐哥哥们借, 这样才能装上你的尾巴呀……”这充满童真的语言就是他们自己的。“小蝴蝶姐姐笑了”、“地球爷爷太累了, 我们应该减轻他的负担”。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去欣赏孩子们那幼稚童真, 赞赏他们抒发自己的童真世界, 赏识孩子的幼稚, 让他们去倾诉、去描述, 正是因为充满童真与童趣, 才使得作文具有生活性。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孩子们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甚至是荒诞无稽的。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而应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 只有敢说真话, 才能写出好文章。当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时, 不论他们的想法有多天真、幼稚、可笑, 只要是真实的都是可爱的, 都应加以表扬。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话语, 发自内心的感受。让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孩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修养, 还能使学生有真实的内心体验, 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四、在评改结合中促进学生作文进步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在作文讲评课上, 要特别注意挖掘作文欠佳学生的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 都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但作文仅评不改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 只有评改结合, 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进步。为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不妨采用“附加分”的作文评分方法。根据学生作文进步的程度, 酌情予以加分。这样, 让学生修改、重写作文, 他们不再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 而是一次新的挑战。采用这种评改结合的方法, 从学生的心理上消除对作文的排斥, 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明确, 指导学生评改作文, 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 而是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然,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够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并且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之作文教学 篇8

关键词 避免 积累 方法

一、注意排除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一)课文教学作为硬任务,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教学计划中的教完课本所规定教学的课文作为硬任务,换句话说,教师之所以对那些课文,必须要认真去教完教好的,主要是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倘若没有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出现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就会令考生措手不及,难以对付,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说到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对于作文的教学,不做重点,涉及多少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多数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要求以什么文体展现,每个学生总可以多少写一点,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相比较而言,它不像课文教学,内容都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在作文阅卷方面(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达到统一的细化标准,存在着随机性较多。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会存在差距,有时甚至还会有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

(二)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 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只要掌握好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的技巧,可以水到渠成。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读了这类书,就可以获得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其实,这类问题,早在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存在了。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曾经在一封信中说道:“ 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它的表达,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的结构设置上动脑筋,也是于事无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二、学生平时的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仅凭借语言和文字,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去领悟和联想。学生一旦打开想像的空间,获得由此及彼的通感,就会在无形中扩大作文素材的数量,作文的内涵和深度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我借鉴宁波杨琳老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响作文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音像效果,让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而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最后感悟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美丽境界。

作文写作的成功,意味着作文素材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开发。既然声音可以引導学生的联想,那么味觉、触觉也同样能为学生敞开另一道大门,开拓更大的作文空间。一、二年级由说到写的训练,由图画至文字的练习,就是很好的例子。

走出课堂,打开自然空间。作文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要尝试着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三、重考前方法教育

考前,做好应试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自身水平的良好发挥有重要的作用。

1.要有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建议拟草稿,防止“脚踩西瓜皮儿”(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2.选择文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容易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3.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缺少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4.思想要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要求你只说冠冕堂皇的话,不是要你刻意拔高,“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含义是指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

5.写法上可以求新,要去考虑,怎样表现更智慧,更艺术,更有可读性,但更要求稳。我的意见是大家一定要在一种比较稳的情况下,确有把握时才可写小小说或者是写戏剧,或者是写别的,确有把握之后才可涉及这种文体,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就选择比较稳妥的老的文体,老的写法。

6.苦于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爱好。你如果喜欢体育,那你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你如果喜欢听××的歌、看××的书、爱好上网……你就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命题联系起来。

7.一定要完篇。好文章常表现为“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

四、真正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否

语文作文的教学反思 篇9

同样以《秋天的田野》这篇作文为例。经过前面的交流,我们最终确定选取“稻田”、“树叶”、“果园”这三个场景进行描述。那么,如何把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的语言写得优美动人呢?当然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其中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不外乎比喻和拟人。于是,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主要就是引导她立足于景物的原型,结合自己的想象,找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再把两者联系起来。比如,当她写到田野里金色的稻田的时候,常见的写法是“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压弯了腰”,那么,“弯了腰”,是否可以再通过想象扩展呢?于是,我作出了弯腰状,问她这情景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的样子相仿,她想了一会,小声说到:驼背的老人。好,顺水推舟,那些金色的稻谷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比作老人背上的娃娃。至此,稍微整理一下语言就可以把这一个句子写成“稻田里,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腰,就像一位驼背的老爷爷身上背着许多金色的娃娃”。再如,描写落叶的时候,我们常把纷飞的落叶比作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这里,我们不妨在运用比喻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两句,使语言富有童趣:“有时候,它们也很淘气,无声无息地溜进我的帽子里、书包里”。这样一来,落叶淘气调皮的形象马上浮现在眼前。最后一小段是描写果园里的景象。下笔之前,我们先聊了一下她喜欢的水果,目的是引导她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她说她喜欢香蕉和梨。好,那么果园里许许多多的水果,我们就选取她喜欢的香蕉和梨作为描写的对象。说到香蕉,我们脑袋里立马会浮现它的`形状,像小船,像镰刀,像月牙……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若是采用拟人呢?我同样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直立弓起身子,模仿香蕉的样子,双手作睡觉状,并引导她联想童话里的人物——睡美人。一系列引导后,最后一步,组织语言,从香蕉的形状、颜色下笔,“看,那穿着黄色衣裳、弓着身子睡觉的香蕉小姐,就像童话里的睡美人,在安静地等待她的王子”。

至此,不难总结,本次作文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写自己喜欢的事物,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挖掘素材,发散思维,丰富语言。

对了,一篇较完整的作文写下来,最后一步也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步——修改,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写的文章,哪怕只是改一个标点,也是有益的。最后,我还对她提出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写过的精彩的片段当作写作的素材积累起来,储存在脑袋里,随时提取加以运用。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10

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 苗 慧 223221 摘要:文章针对新课程新高考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从写作外部的指导到学生写作心理的需求作了全面地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作文教学的诸如快乐作文、学会感悟生活和强化语言训练的一些外部指导方法,以及关注学生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方法探究。注重科学地有效地做好作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高考,作文教学,写作方法,写作心理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新高考试卷中作文的分值增加到70分,这又为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冲击。回顾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呢?不可否认,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按文体循环教学的模式。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批改方式单一 ;作文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任务而已。这样的作文教学怎能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呢?

在这课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对于作文教学的外部指导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究。

一、把快乐作为作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与快乐还给学生。避免出现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

要快乐作文,首先得给学生一份写作的自主权,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可自由些。教师可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学会感悟。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让其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其次,呵护和点燃一份激情。教师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再次学会分享成功,这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在写作点评时可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没 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多去关注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教师的快乐也莫过于此吧。

二、注重积累素材,强化语言训练。

苏联作家斐定曾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重要抓语言。它是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而积累词汇,灵活地运用,是能增加高考作文中的亮点的。如何积累?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其中有些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写作帮助很大。因而可要求学生要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

三、注重作文交流意识的培养,减少作文中的“硬伤”。

考场作文是一次不见面的交流。有命题人与考生的交流,还有考生与是与阅卷老师的对话。这更为直接,更为关键。如果你的作文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阅卷老师,阅卷老师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么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很多考生的失误,就在于不能很快地、有效地跟阅卷老师进行交流。说起话来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或者呑呑吐吐、闪烁其辞,让人如坠雾中,甚至使阅卷老师感觉到有的考生总在回避,不情愿与别人交流,致使交流产生障碍。这当然也不会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样一个不见面的交流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仔细审题,从容应对。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能丝毫不顾命题者的意图,那就纯粹成了自言自语,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也就是说要认真审题,按要求做答,不另起炉灶,不转移话题。

2、真挚坦诚,不自欺欺人。写出自己的真话,抒真情。用情打动别人。提倡平实作文,不要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当然,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训练注意对学生书写等方面的细节。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作文教学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它需要一个细化咀嚼的过程,因而对于作文教学,一定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外部的教学指导是一种方法指导,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指导。然而写作主体的心理也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这里主要阐述学生在作文时的一些心理障碍:

(一)审题时的心理障碍 学生作文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审题。审题是一篇作文的起步,是立意的基础,是构思行文的依据,它关系着学生写作的成败。学生要做好作文,必须抓住这重要的一环。可是有些学生一见到话题,心里就发慌,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表现出焦虑不安的种种心理状态。

1、“没有内容可写”,产生困惑心理

面对作文话题,无话可说,渐至陷入困惑之中,致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这种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于中差生中间,大大蚕食学生完成作文的信心,毁灭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孜孜以求的意志,它将导致学生在作文观念与实践上全面走向困境的可悲境地。

2、“不知从何下笔”,产生迷惘的心理

作文是一种信息的输出。作为作文话题是一种信息源。这种信息源,通过学生的发散思维,众多的信息会接踵而来,如果不能调整这众多的信息,进行集中思维,那么就会不自觉的陷入迷惘的烟海之中,如:有的学生面对“家”这个话题,虽觉难度小,但小家、大家、家庭、家园、国家等太多,写哪种家?写什么?犹豫难定。学生审题时的这种迷惘的心理,不仅拖延一篇作文的起步,造成“入题太慢”、“选材不当”等作文通病,且影响作文的条理性,甚至导致文章文题喧宾夺主,终将文章导向失败。

3、“还是老题目”,产生侥幸或厌烦的心理

中差生对“老题目”是求之不得,“旧题再现”,侥幸轻松完成一篇“旧作”,对于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来说,写东西只是“旧调重弹”,兴趣索然,厌烦之极。其实,侥幸也好,厌烦也罢,均不利于作文。不仅不能提高水平,白耗时间,更严重的是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

审题时的困惑心理、迷惘心理、厌烦和侥幸心理,常会障碍、迷乱学生审题的目光。如果我们了解和把握了这些心理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防止这些心作祟,就打破了审题时难于下笔的僵局,就会引发灵感。

(二)构思时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跨越了审题关,迎面而来的是立意构思。构思中也会遇到障碍。如采用什么结构、选取那些材料、如何组织语言,这些无疑是属于基本功的问题,但伴随着基本功的训练,始终存在着一个心理问题,如消极定势心理、惰性心理以及机械运用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

学生作文往往会采取先入为主的借鉴模式,差不多千篇一律,倒叙式回忆性文章:引子——回忆——结尾,又如议论文:起——承——转——合,总也不变,新式八股文,总之,采用的结构总是一样的。这种结构模式的产生,无疑是受消极心理定势的影响,这种心理定势干扰着以后的思维活动,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限于单一化。再如惰性心理。“一材多用”:思维僵化,形成 一种懒于思索的惰性。还有机械地堆砌华丽词藻,移用生动佳句,结果,费尽心思组织好的一篇文章,去不知所云,因为它只是“成品化语言”的组合。

结构模式化、材料通用化、语言成品化,来源于思想认识的贫乏,从心理角度探讨,认为思维方式的呆板是导致上面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研究学生构思时的心理状态及思维方式,确是我们提高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行文修改时的心理障碍

构思好了一篇文章,将其由“脑贮”“翻印”到纸上不成问题,但并不是“完事大吉”,针对可能出现的“成品”——文章的质量问题,要检查,要修改。叶圣陶在谈写作时说:“写完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但不少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常是“一挥而就,”他们对待作文修改存在“不愿改”的惰性心理和“不知何处须改”的盲目心理,有这两种心理作怪,使许多学生从根本上取消了写作训练中“修改”这一重要环节。其实,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劳动成果的珍视,认为写完就大功告成,这是一种懒于思索的怠惰心理。有修改的愿望,但不知何处修改,有的是盲目自足,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明白了学生在作文时存在以上方面的心理障碍,不妨按照以下的步骤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以期学生作文能够克服有些方面的困难。

1、指导学生审清题意,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或组织学生有意的观察,深刻的感受,形成新的表象,产生写文章的激情和欲望。

2、帮助学生对观察和感受到的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3、再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并对他们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内部联系和规律性,使文章主旨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4、按提纲帮助他们选择表达方式,组织语言,写成文章的初稿。以更好的表达主旨为准绳,通过集体的或个别的评点,指导他们对初稿进行修改。

5、作文可尝试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既有孕育文章的心理反映过程,又有表达中的心理需要,既有写作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心理情绪的变化过程,高中作文教学只有掌握高中生作文的这些心理,顺势而动,发动写作主体的内部能动性,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享受写作”的最佳心理状态。

参考书目:

《中国历代文论选》主编郭绍虞2000年版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当代西方文艺》主编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揣摩语言”教学浅论》(耿寿轩)《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孙犁)

上一篇:这个时刻诗歌下一篇:人生箴言名言警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