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寒假阅读心得

2025-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弟子规寒假阅读心得(共10篇)

弟子规寒假阅读心得 篇1

在这里,我又重新学习了《弟子规》,进一步了解了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段话的意思是父母亲在呼唤你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

父母亲在交代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不能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亲在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时,是为了我们好,我们要恭敬聆听。如果我们做错了事,父母亲责备教诫我们,我们应当虚心接受,一定不能强词夺理,使我们的父母亲生气、伤心。

阅读《弟子规》有感 篇2

《弟子规》是依据圣先师孔子的教导而编写出来的,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它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是一部可以跟《三字经》媲美的诗歌类文章,语句简短,由三个字组成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这几天我刚读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这三个篇章,想来谈一谈感受。( )

总叙,顾名思义,就是《弟子规》的总起,只有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导:它有力地概括了下面的五个篇章,把我们引进下面的学习中去。在总叙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文字的魅力,仅用短短二十四个字,清清楚楚地交代《弟子规》的内容和核心,在我们现在这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中是很少出现的。我要学习古文,学习古文的简短流畅,发扬古文的独特魅力。

入则孝主要描写的是我们该如何尽孝道,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我们,我们不应该缓慢;父母命令我们去做事,我们不应该偷懒。出去回家都应该告知父母……读到这里,我刷得一下红了脸:每次爸爸妈妈让我去做事,我都半天不得相应,扭扭捏捏不肯去,还振振有词。出门回家告知父母就更别提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这几个坏毛病,才好端端正正做人。

出则第主要描写的是我们该如何尊敬长辈。读完之后我吓了一跳,我发现,古时候的少年是那么的有礼节:不论是乘车还是骑马,幼者都要等长者走完百步后才可以跟上;长者站着,幼者也得站着,长者坐着,叫幼者坐下,幼者才能坐下;凡事长者为先,幼者为后;对着长辈说话时,幼者声音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要是把如此严苛的要求让我们去执行,我们肯定不习惯,也不愿意习惯:饭桌上,鸡腿鸡肉往往是我们的,长辈们好像只配吃骨头;在长辈面前顶嘴,大吼大叫,好像已经成了我们的`专利;不等长辈说,我们早就“自觉”地坐下……我觉得,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应该改掉好吃懒做,没有礼仪的毛病,应该向古时候的少年学习,学习他们的彬彬有礼。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建设祖国的担子已压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良好的习惯,才能让长辈对我们刮目相看。

《弟子规》读书心得 篇3

这个假期,应学校的要求,我认真的学习了《弟子规》。看了学习发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以及《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主讲:蔡礼旭老师,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说《弟子规》在我们学校推行了两年了,但是真正的系统的学习是在这两本书上。

《弟子规》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虽然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学到有关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的东西。这样让我受益不浅。除了检验自己的身上的缺点以外,我还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教会我的学生。

在《弟子规》中,我最喜欢就是“入则孝”这一部分,孝是人之所有,是人的根本。现在社会,人们的工作忙碌,空巢老人的增多,再一次将孝这个美德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在工作忙碌之余,抽出时间来好好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工作,聊聊孩子,聊聊生活。不在身边的父母,要多多打电话给父母,问问好,聊聊家常,即便是父母唠叨自己,也是爱的一种表现。有时候常常想,有父母的唠叨,有父母的责备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倘若有一天,没有了父母的唠叨了,那是怎样的悲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而教育孩子怎么才能做到孝,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认真倾听父母的需要。其二,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并且是立即行动,不拖拉。在《弟子规》中体校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孩子,孩子应该马上回答父母,而不是对父母不理不睬;父母要求我们去做的,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认真的去完成;父母的话,我们要认真的听讲;父母的责备我们应该认真的敬听,并且改正。这才是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

弟子规心得 篇4

通过学习《弟子规》“余力学文”对我启发很大。我经常在课堂上利用《弟子规》教育学生,和学生边交流边理解,边受教育。没想到某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没有了。现在我把“余力学文”的内容和理解与大家分享: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计划,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如果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所用的笔、砚、台要摆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这个人读书的目的心术不正,乱写字的学生,就表示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环境维护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们的学习。懂得从人的微小动作去观察每个人是否有用,有才,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存放经典著作,要有固定的书架或书柜,每一次读书之后,要将书放回原处存放。书本有残缺或损坏时,应补好,你爱书,书就爱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这一句是告诉我们爱惜经典著作是一件头顶大事,没有一件事情能够比爱惜经典著作更重要。我们要像敬爱尊长一样敬爱经典著作,要养成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敬爱和尊重,“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为一个学子,从小就要立志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教、行圣贤之道,不是圣贤之书,则千万不能看,若在学习圣贤之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时,绝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以圣贤为老师,为楷模,长期熏习圣贤之崇高品德,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榜样。这一句教导我们一定要接受圣贤之教,学以致用,做人决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力量。

弟子规读书心得 篇5

最近学校开展了“诵读经典古文”的活动,我们班自然也不能落后,这不,人手一本《弟子规》读得津津有味、摇头晃脑,还真有些书生模样。

不过,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我们中国在古代就有这样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真是不可小视啊!有许多教诲都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注意的,所以说中国文化“永不过期”真是至理名言。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每一段语句都是三个字,既押韵、好背、琅琅上口,又不乏童趣。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说话,最要紧的是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讲胡话,那怎么可以呢?是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最重要的也是诚实讲信用,如果自己觉得无所谓,一笔带过,说话不负责,那怎么可以呢?

《弟子规》里面虽然都是一些“小道理”,但是却是受益终身的。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书中的“孝义”、“信义”„„为人处世的道理,相信我们就此生无忧了,起码也可以活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啊

古人的道理是永远也不会“过期”的,只要我们心存善念,不违背原则,不伤害他人,世界就会没有战争,世界就会充满和平,就像那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在„„”

我们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着、追求着,常常患得患失„„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寻找着真诚地带,在追求完美人生„„总是以为事事完美就是幸福,却不知道蓦然回首中,忙、盲、茫的路途已经走过了将近半生,忙到看不见亲人的需要,忙到自己迷失了自己,忙到心中没有了主宰,自己却没有感觉到半点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想营造属于自己幸福的人生,可是为什么半生走过,自己的幸福还没有找到?

回首来时的路,原来寻找真诚时,其实自己并没有付给这个世界多少真诚,只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身边的人、事、物样样完美。以一颗有求的心,一直在向外攀求。却忽略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其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应该完美是自己的那颗心。

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得到别人的尊重,却不知道却主动关怀别人,常常忘记去尊重别人,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我们为什么常常觉得自己不幸福,那是因为我们要求的太多,付出的太少,我们总是想拥有许多东西,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幸福,甚至很悲伤,比如,有的人喜欢漂亮的衣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自己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

觉得不幸福;有的人喜欢地位、荣誉或金钱,当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不幸福,这常常不幸福的原因都是由于自己的过多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在感觉不幸福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想一想自己付出了多少,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多少,如果我们常常这样反省一下自己,那么也许我们会觉得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了,做到问心无愧,那么许多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觉得心中坦然,没有必要觉得不幸福。

今年新接手的一年级,由于后进生人数多,成绩很不理想,我也曾经苦恼,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每天中午用放学后的时间给后进生进行辅导,加强了和家长的联系,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认真批改,并指导改错,在课堂教学上也紧跟课改的步伐,为了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每学完一课都出一张训练题,并认真批改,所有应该做的我都做了,所有应该努力的我也都努力了,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许多,虽然比另外两个班还是有一段差距,但是我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了,问心无愧了,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还是感到了幸福,他们每一次对我的问候,他们的每一张笑脸都让我感到自己做为教师是幸福的。

最近除了阅读《细讲<弟子规>》,我们都还在读、背《弟子规》,前面学习了“入则孝”,我觉得这一部分是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做人,也就是说告诉了我们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入则孝”讲得是“为人”,现在看了“出则悌”,它告诉我们怎样和兄弟姐妹相处,由此延伸出去,就是在单位上,在社会上,怎么样和同事,和朋友相处,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单位里,只要做到“财物轻”和“言语忍”和别人的关系就会很融洽,再就是“长者先幼者后”,这个也是无论在哪里都应该遵守的,我认为“出则悌”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和别人相处,讲得就是“处世哲学”,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出则悌”里面说得去做的话,那我们无论是什么单位或团体,都会量个十分和谐温暖的家庭。

后面的“谨”讲了一个人知道了为人和处世的方法后,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它从很细微的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如“冠必正,纽必结”等就生活中最细小的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修养,这一则我觉得用“修身”这个词来概括应该可以体现其中的意思,“谨”就是告诉我怎么样注重自己的形象,怎么样做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后面的“信”、“泛爱从”、“亲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养性”,“余力学文”就是提高升自己,让自己在以上的基础上升华,让自己更加完美,如果我们能把《弟子规》中的要求都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自己身,那我们离完美就很近了,虽然说,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切,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那应该就是完美的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那么好,但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做,努力让自己离完美越来越近,那么我们离幸福的人生也就越来越近。

《弟子规》中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已;已不欲,即速已。”我觉得这一句话也告诉了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真谛,我们有时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是因为自己“取”得多,“与”得少,自己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所以自己才会觉得不幸福,如果我们能像《弟子规》中这几句话讲得那样,做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已;已不欲,即速已。”那么,我们的幸福人生其实就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做为教师,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这样圣贤教诲,让他们从小

开始去向着完美的方向进步,那我们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人生,还成就了无数学生的幸福人生,就让我们谨记圣贤的教诲,成就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并为学生将来的幸福人生做好奠基工作吧!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共事总是很难相处,关系不和睦,总是在抱怨不公平,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我早点接受这样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这段时间,我好好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里教我们许多良好的习惯、品质,对我们与人、亲友、社会交往,培养良好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当我读到只一句时,对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

终,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开这句的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读书是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的一段。这段还未读完,不要应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别的一段,而东翻西阅,比坑定写信来,按部就班地读完。读书是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原来是这意思。看来,《弟子规》中的文言文字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奥,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学习弟子规心得 篇6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古时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当其冲要考察的便是其为人和孝道,这与当代是大不相同的。几乎凡是古之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这样一句“性至孝”,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好坏的重要依据。在古时候,即使你身份显贵、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样会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有官员名叫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说“首孝悌”。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证明他的社会生命宣告完结,“人无信则不立”。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余言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笔法之遗风!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在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就像吹进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呢?!这大概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亲尊师,与人为善”,《弟子规》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于此。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7

1987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东西就是这些。”

凡有所成就、能成大事者,必从细节、小处都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敬父母、遵守规则、重视道义,正是这些“小事”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并从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一个人走向成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心得体会。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改编的生活规范。《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经过家庭、学校、社会,逐步推广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在读《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一句中使我想起了“虞舜至孝”的故事: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在舜的母亲过世后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当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读书心得 篇8

“弟子”指的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用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道德行为规范。《弟子规》里面分别有《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些内容。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则孝》这一篇,“入”是在家里,“孝”是善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入则孝”是说在家里要善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

记得有一次,妈妈叫我吃完早餐去晾衣服,我只是嘴上答应,一吃完早餐就跑去看小说。小说内容很精彩,我看得很入迷,完全把妈妈吩咐的事情当耳边风。过了一会儿,爸爸发现了,催了我好几次,我都是嘴巴上应付,心里想着看完这一篇再去也不迟,就又拖了好久。结果被妈妈发现了,她批评了我一顿。可是我非但不听话,还大声跟妈妈吵了起来。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看到里面有句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让我觉得很惭愧。后来我主动向妈妈道了歉。从此以后,父母交代我的事我都会按要求去做,再也不会拖拖拉拉了。

《弟子规》读书心得 篇9

这本书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体现了一个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告诉了我们青少年时代该干的事,本书有许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终身难忘,启发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优点。

读《弟子规》中,让我有难忘的一句话是“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他的典故是管宁与朋友读书时朋友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出外面乱逛,管宁割断了席子与他绝交,对他说:“我不与你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张席子”。说完,管宁认真读书,不再理朋友了。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们。

读完这本书,我觉的它像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该尊敬长辈,谦让幼小,对大人多一份敬重,对小孩多一份关爱,对学习多一份用心,那会让我们永向光明大道走去。

读《弟子规》心得 篇10

其实这些章句我们整天都听见,因为每天放学后,广播都会播放《弟子规》的,而忙于吃饭,洗澡的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心思去体会其含义,更别说领略个中做人的道理了。

一天,我到学校图书馆,那本红彤彤的弟子规直奔我的视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要看上一本书,不把它领会透彻,我不会释手。我坐下认真地浏览,掩卷沉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

“首孝悌”,它是教导我们要听从长辈教诲,孝敬长辈的。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大多数属于叛逆型的,随波逐流,脾气暴躁,做事情缺乏耐性,常自认为做事情很正确。此刻,我知自己道错了。

“次谨信”——通行社会的绿卡,这个我们每个同学基本做到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个人谨言慎行了,就会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这样的人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这些我们都深有体会。

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是“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几句。自从上了初中后,我们班同学的眼里只有中考,个个都成了学习的“奴隶”,忽略我们身边的同学和生活,成了“两脚书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同学之间的交流。而我们因为是同学,碍于情面,不敢给予任何批评,尽管那时无原则地纵容。后来,班主任很机智地唤醒我们无知的心灵,并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领略到“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精髓。

从那以后,我们同学、朋友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习也有了飞跃的进步,这总算不费老师的一片苦心了!先学会如何做人,再谈如何学习。

上一篇:小班绘本阅读活动方案下一篇:因材施教,发掘幼儿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