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声声慢张枢密,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声慢,声声慢张枢密,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共10篇)

声声慢,声声慢张枢密,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篇1

《声声慢》是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的晚年时期作品,表述了在北宋的亡国之痛加上亡夫之痛这样双重打击之下,作者在难解的愁绪下诉说着满纸呜咽。此不朽词作,至今传诵不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翻译家的研究和探讨。正是由于中国诗词特有的音韵特点,使英译形式对等难度加大。中国诗词的杰出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对于美学的追求使之成为古典诗歌翻译的代表人物,近来有不少学者在其“三美论”及功能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其他方面为之甚少。文本类型理论是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三大方向的理论,本理论强调文本类型是超越了词句层面,力图再造适当的功能效果,以达到交际目的理论。下文将以文本理论的框架对许译版《声声慢》进行赏析。

二、文本类型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Katherine Reiss(以下简称Reiss)在1989年对文本类型做出划分,并最后归纳总结为三种大分类,即信息型文本(information texts)、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感召型文本(operative texts)(Reiss,1989)。文本功能建立在语言功能的基础之上,文本功能和语言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的,但对某一具体文本而言,总有以某一功能意义为主导的问题。Reiss认为原文的文本类型对译者后面的所有选择有决定作用,是翻译中必须被保证其恒定不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换言之翻译的策略方法的选择由文本类型来决定。有学者在其他领域对文本类型理论与旅游建筑文本进行研究(陆海涛,2013),迄今为止用作诗歌英译的研究实属罕见。《声声慢》是一首语言美、意韵美和意境美三美于一身的词作,措辞晓畅平淡见奇绝,以叠字叠韵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词人百无聊赖凄苦绝望的心境。根据Reiss的分类,表情型文本以小说传记、散文诗歌为主,以特有的形式表达作者感情和态度,其翻译采用仿效法集中表现文本特殊形式特征,力求美学效果同时尊重原文语言。许译版即属于此。

三、表情型文本与《声声慢》

许译版上阕,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本词起笔七对双生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充分利用汉语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英译设下巨大障碍。许渊冲是韵体译诗的杰出代表,此处他采用短音押韵,译文用“miss”生动再现原文第一句的“觅”字,“cheer”对应“戚”字的音韵特点,元音相近辅音相同,最大限度地演绎词人李清照原作的音韵特点。其中“without cheer”将全文感情基调与原词契合,蒙上一层阴郁的色彩;“lingering cold”来对译“乍暖还寒时”把秋末多变的的天气拟人化,生动再现原文风貌;压尾韵的“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描述“晚来风急”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仿若在眼前描画疾风之劲。押头韵和对句等修辞手段,生动刻画作者寻寻觅觅却又所寻茫然的心境。

下阕,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arasol-trees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本阙诗文精湛短小,讲究意象美和音韵美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原词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音乐性抒情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音律的偏执。那么作为一个好的译本,许渊冲先生将音律划为重中之重。下阕中他再次采用英译诗体中典型的押尾韵技巧,使得译文乐感十足,且不失悲切。原词中,作者李清照以实物静态描述了菊花枯萎堆积满地的景象,在许先生笔下看似信手捏来的“in showers”,却是将群花凋谢、落英缤纷的一幅完整的动态美画面呈现给读者,由静到动仅仅一词使得译文达到形、韵、意全方位统一。“On parasol-trees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As twilight grizzles.”许先生为寻求尾韵而采用倒装,以“grizzle”使通篇尾韵规范得当,且描绘出黄昏来临时灰暗的天空和人物心情的悲凉,可谓是匠心独运。五组尾韵和谐悦耳动情达意,使文本“express”的情感远远超过了简单的陈述,构建了语义和艺术层面的统一。

Nida曾表示,“好的译者须精通母语和源语,了解其文化差异;面对丰富多变的语言具备敏捷的领悟力和出匠心独具的艺术创意。”(Nida,1997)许译版《声声慢》乍看上去失去了原词音韵雅致的美,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许先生对汉英两种语言具有深刻的见地,在译文的结构和特点方面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把握与处理,使译文极大的发挥了英语言的优势,却也未使汉语的韵味丧失殆尽。而这恰巧符合了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以文本作者美学成分为主导,突出作者和文本特殊形式表征的特点。Dollerucb(2007)认为表情型文本的语言有美感,感情丰富、富于创新,文体复杂。文体考究不苍白的许译版可称为表情型文本的典型范例。

四、结语

许渊冲先生译本对原文本做好文本类型的定位,合理运用表情型文本中“效仿”的手段并伴随创新,再现了一幅女词人黄昏披衣出户,若有所失却又有所寻,借酒消愁却依旧愁绪满怀,愁观黄花堆积漫天飞舞且凋谢,卧听梧桐细雨,悲凉凄切的场景。译文中大量尾韵叠词的运用和整齐的韵式使文本更加生动,符合源文意境且创新之美;看似清新淡雅,实则交互了视听味触觉多方面意象,实属诗歌译文典范。

摘要:《声声慢》作为中国诗词典范众多译者对其英译版进行探索。文本类型理论是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以文本分类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基础。本文在文本理论框架中对以韵律美著名的许渊冲译本进行赏析,从而反映在适当的文本类型下选取的翻译策略会对译文的美感和忠实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篇2

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1.“寻寻觅觅”,叙写作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她在寻觅些什么?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吗?是过往与夫婿的甜蜜爱情吗?可这些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两组叠词,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2.“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冷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萦绕。这四个叠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凄冷,秋风萧瑟,又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独在异乡,举目无亲;身处陋室,寂寞寡居;展望未来,茫茫无知。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3.“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写出了内心的凄苦无告。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些愁多为离别、相思之闲愁。但是现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这些“愁”已经不再是闲愁了,而是真正的哀愁,是真正的深哀巨痛,是时代苦难的哀歌。这些愁苦凝集心头,向谁去诉?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二.意象叠加,彰显愁情蕴味美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的情感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细读《声声慢》这首词,除开头和结尾几句之外,它几乎由密集的意象组成。如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因此,在解读这首词时,我们似乎更应“看山不是山”,把词中意象放入作者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去体会那深厚的蕴味。

1.过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看到过雁而伤心也就不足为怪了。“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这过雁不正是从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2.黄花

菊花这一意象与作者的人格节操、志向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屈原《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正是这二人高情远志的象征,而李清照所钟情的正是屈原陶潜的高洁人格之美。李清照以菊花自喻,不愿做亡国之民,正表达了其坚贞高洁的品格。但同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的“黄花”却让她感到现实格外的凄凉与孤独。纵使满地黄花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然摘得,也是“天上人间,无人堪寄”。所以,此处菊花之用,可谓一箭双雕,意味无穷。

3.酒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种忧是作者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是诗人满怀失意苦痛,无从解脱;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与朋友离别之愁……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酒”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出现的相当频繁。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而此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真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浓睡不消残酒”,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几句黄昏秋雨的景物描写是传神之笔。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点点滴滴”无休止地敲打着作者痛楚的心,愁肠寸断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纵览全词,“大雁、黄花、梧桐、秋雨”等冷色的伤感的意象负载词人浓重的“愁”情,满含作者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而词人内心这种悲凉感伤的基调同这些客观物象建立了联系,通过蕴意深厚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悲怆凄凉,孤苦冷清的意境,从而表达出深沉凝重富有蕴味的愁情,令古今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三.情意直抒,彰显愁情率真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词最后以此句作结,率真性情在笔端表露无遗。此句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词人痛,因为天上人间,各半;词人悲,因为美满姻缘,难全;词人伤,因为半壁江山,沦陷;词人恨,因为朝廷偏安一隅,用奸;词人苦,因为形影相吊,孀晚;词人愁,因为漫漫余生,难捱……这一切的一切,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率真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声声慢的原文及其赏析 篇3

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作品【注释】

第①将息:将养休息。

第②怎生:怎样,怎么。

第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这一部作品《声声慢》这首词中,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满含凄苦情堪称千古绝唱。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宋朝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汉族政权南迁。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对于文学,同样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宋朝女词人李清照词,也以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为界线,在其前后明显地有所不同。

虽然她对于词的创作,具有传统的看法,因而把她所要反映的严肃重大的题材和主题只写在诗文里,但她和当时多数人所共同感到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她个人所独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无儿女、晚年块然独处、辛苦艰难的悲痛,却仍然使得她的词的境界比前扩大,情感比前深沉,成就远远超出了一般女作家的和她自己早期的以写“闺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这首词是她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

从词意看,当作于赵明诚死后。通篇都写自己的愁怀。

这是她早年的作品也写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之愁,所以使人读后,感受更为深切。

我们来看看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如张端义《贵耳集》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张氏指出其好处在于“无斧凿痕”,即很自然,不牵强,当然是对的。元人乔吉《天净沙》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都用叠字组成。陆以湉《冷庐杂识》就曾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白雨斋词话》更斥为“丑态百出”。严格地说,乔吉此曲,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

接下来但说此三句“自然妥帖”,“无斧凿痕”,也还是属于技巧的问题。任何文艺技巧,如果不能够为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即使不能说全无意义,其意义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它们的好处实质上还在于其有层次、有深浅,能够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达词人所要表达的难达之情。

“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似乎难以理解,细加玩索,才知道它们是用来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夔《鹧鸪天》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凄凄”一叠,是外之环境与内之心灵相连接的关键,承上启下。在语言习惯上,凄可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以与惨、戚相结合,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词,所以用“凄凄”作为由“冷冷清清”之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之心灵描写的媒介,就十分恰当。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三杯”两句,本应说借酒浇愁,而愁仍难遣。然而这里也不说明此意,而但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在用意上是含蓄,在行文上是腾挪,而其实仍是上文十四叠字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在这个时候,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蓦然闯入,便打破了当前的孤零死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却不是喜,而是“伤心”。因为雁到秋天,由北而南,作者也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因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了。《漱玉词》写雁的有多处,以此与她早年所写《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及南渡前所写《念奴娇》中的“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对照,可以看出,这两首虽也充满离愁,但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则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过片直承上来,仰望则见辽天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又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又谁有这种兴会呢?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所感所闻所见,无往而非使人伤心之事,坐在窗户前面,简直觉得时间这个东西,实在坚固,难以磨损它了。彭孙《金粟词话》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所论极是。这个“黑”字,是个险韵,极其难押,而这里却押得既稳妥,又自然。在整个宋词中,恐怕只有辛弃疾《贺新郎》中的“马上琵琶关塞黑”一句,可以与之比美。

“梧桐”两句是说,即使挨到黄昏,秋雨梧桐,也只有更添愁思,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意。“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则它们不但滴向耳里,而且滴向心头。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得完结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这就逼出结句来:这许多情况,难道是“一个愁字”能够包括得了的?(“这次第”犹言这种情况,或这般光景,宋人口语。)文外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

《声声慢》的本色美 篇4

词有什么特点?“第一,词是一种都市的娱乐性的文学;第二,词是女性的软性的文学;第三,词是抒情细腻的文学;第四,词是感情低徊感伤的文学。当然这只是就词的本始面貌而言,也就是前人所谓词的本色而言,后来兴起的豪放词又当别论了。”当然,词与诗相比,还有许多的特点,例如与音乐的关系更密切,句子长短不齐等,但最主要的,就是以上几点。而李清照本人及其词在以上几个特点上的表现尤其突出。

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声声慢》的本色美的重要表现———语言的音乐性,并简单说说李清照。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叠词的运用,二是押韵。而本词的语言既有音乐性这一特点,又很好地同本词的情感特点及词的本色美统一起来。作者与词的本色美的关系表现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声声慢》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影响。

汉字是一种乐音文字,其语音本身就有音乐性,因为它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而每一个音节基本上都有一个元音。我们知道,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辅音响亮。汉字有响亮的元音,再加上高低起伏的声调变化,所以一连串的汉字念起来,很像那宛转悠扬的歌声。中国人在南北朝时就发现了汉字的这一特点,所以当时的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说法,并把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最终促成了唐朝格律诗的出现。“诗歌”一词,本身就说明了诗与音乐的紧密联系。而词则被称为“诗余”“曲子词”,同样也表明了它同音乐的密切联系。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特别强调的就是词的音乐性。李清照的《词论》说,“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又特别强调了词与诗在音乐上的区别,即词更加注重音乐性。

恰当地运用叠词,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因为音乐是讲究节奏的,声音的重叠,自然地形成了节奏,也就具有了音乐性。押韵同样会形成节奏感,使音乐性更强。《声声慢》的叠词有“声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押韵的字有“觅”“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叠词多,并且基本上是句句押韵,音乐性是很强的。这种音乐性,显现了“词是一种都市的娱乐性的文学”这一特征,让人在品味鉴赏词所创造的优美意境的同时,还得到了一种优美的听觉享受。

应该说词这种文体都具有音乐性,但是由于《声声慢》的叠词特别多,押韵特别密,因此它的音乐的本色美这一特点就特别明显。不仅如此,《声声慢》的音乐美还同它的情感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声声慢》的情感还是软性的,是低徊感伤的。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在低徊感伤时,他的呼吸声调是比较低而且细小的,如果这样的情感出自一位感情丰富的女性,就会更加低而细小。这样的情感,显然不适合用嘴巴张得很大的开口呼韵母,而要用齐齿呼韵母。我们仔细看看,《声声慢》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和押韵的字“觅”“戚”“息”“急”“识”“积”“滴”都是齐齿呼韵母,特别能够表现女性那种低徊的感伤的。但是李清照早年所作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也是表现女性低徊感伤的,可是它押韵的字“秋”“舟”“楼”“流”“愁”“头”,却用的是开口呼韵母,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是相思闲愁,虽然愁,却还有大雁寄锦书,有人分担,是“两处闲愁”。可是到了写作《声声慢》的晚年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为个人而愁的,也有为家庭而愁的,还为国家而愁。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的程度要远超《一剪梅》。所以《声声慢》押韵的字是齐齿呼韵母,这是为了音乐美同它的情感特点的有机统一。

“文如其人”,李清照本人就是词本色美的代表。因为李清照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是一个温柔多情的女人,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由于遭受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变故,李清照终于写出了她与词合二为一的能代表词的本色美的典范之作———《声声慢》。

声声慢赏析推荐 篇5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李清照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李清照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李清照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李清照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李清照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李清照,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李清照,情何以堪?所以李清照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李清照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声声慢》经典赏析 篇6

赏析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这首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这首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这首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这首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这首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这首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这首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这首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这首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这首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这首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这首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这首词中诉说了这首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首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这首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这首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这首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这首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这首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李清照信息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这首词人,婉约这首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这首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这首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这首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这首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这首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这首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这首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和赏析 篇7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⑤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一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之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啊。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的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秋声原文赏析及翻译 篇8

声声慢·秋声原文赏析及翻译1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叶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叶半、分与雁声。

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叶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叶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叶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叶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叶边捣衣叶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叶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蟋蟀声。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叶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叶夜分为五更,叶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

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

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赏析

在词中,词人写了叶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叶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叶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叶夜分为五更,叶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叶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叶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叶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创作背景

在深秋时节,词人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不禁引起心中阵阵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叶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声声慢·秋声原文赏析及翻译2

声声慢·秋声

宋代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赏析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创作背景

在深秋时节,词人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声,不禁引起心中阵阵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

声声慢·秋声原文赏析及翻译3

原文: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

菊花黄黄雨开放在那深深雨小巷,枫叶红红雨映照着低矮雨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雨声音。豆子开花雨时候却来了下雨雨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雨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笳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雨风铃声?

系着彩绸雨号角发出雨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雨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雨声音。邻居雨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雨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雨,就像那数不清雨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雨大漏,让大漏代替她雨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雨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雨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雨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雨器具。

赏析: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声声慢诗歌的英译赏析 篇9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声声慢》是其代表作。历来也备受翻译大家的青睐,其中英译文以林语堂,杨宪益夫妇、徐忠杰和许渊冲的译文尤具代表性。本文将这四种译文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拓展大家的翻译思路。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杨译: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徐译: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

许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解析:1)林译全部选用单音节词,押头韵,且词语的选用层层递进,可谓独具匠心。“dim”和“dark”表明天色已晚, “dense”和“dull”展现了浓重不化,寻觅不得的忧愁和失落,继而“damp”和“dank”渲染阴冷凄苦的氛围,最后“dead”推向高潮,体现了词人绝望无助,凄凉痛苦的内心。译文言语简练,内涵丰富。

2)杨译用七个形容词对应七对叠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情感的变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徐译,相较而言,不免显得不够简短。译者另辟蹊径,将词诗歌化,但由于句子偏长,翻译得过于明白,失去了原词的意境。

4)许译增加了主语,点明了寻觅之物是“what I miss”,似乎过于直白,少了原词的.委婉朦胧之感。译者韵脚的选择十分用心,“miss”与汉语“觅”音似,“cheer”与“戚”相似。

例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林译: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杨译:Even when it’s warmer there is still a chill, / It is most difficult to keep well.

徐译: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 It is warm, 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 / An unbroken rest-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许译:How hard is it / To keep me fit / In this lingering cold!

解析:这两句说明天气突然转暖,却仍然寒意未消。变化无常的天气,也影响着人们的心情。而词人此时生活颠沛流离,心中愁思满满,更兼无常的天气,更难休息和修养。

1)林译将“最难将息”译成“最难忘记”,与原词的意思出入较大。

2)杨译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原词的意境和意思。

3)徐译译文明白易懂,但不够含蓄委婉。

4)许译调整了原词的语序,“lingering cold”点明了“还寒”,但未说明“乍暖”,丢失了原文信息。

例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林译: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杨译: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 / How can they ward off the strong morning wind?

徐译: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 / To cope with the rising evening gale.

许译: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解析:1)三杯两盏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翻译方式多样,四位译者的翻译都可以。

2)原文的“敌”字,选词巧妙,生动传神,而四位译者对“敌”的处理,完全不同。相比较而言徐译的“cope with”和许译的“endure”力度不够,不及其他两位译者选用的“ward off”和“against”。

3)有三位译者保留原文的反问句式。反问、设问、感叹等句式语气都较为强烈,一般的翻译做法是与原文句式保持一致。且在译文风格上,许译相较于他者,风格较为不同,尤为突出的是“Oh, how could I”,使译文更具英诗风格。

例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林译: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My old friends, /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杨译:Wild geese fly past, while I’m broken-hearted; / But I recogni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徐译:Myself, into woe, a flight of wild geese has thrown./ But with them, very familiar I have grown.

许译: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 Foe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解析:1)自古鸿雁传书,雁是古时人们互通书信的重要工具。亲人分离,山河破碎,正伤痛,又看到雁飞过,恐怕传递的又是坏消息,更何况还是旧相识。旧愁新苦涌上心头,更添悲痛。

《声声慢》说课稿 篇10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一首词——《声声慢》。

一、说教材

必修四第三板块编选的是唐诗宋词,在苏教版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唐诗宋词单元。宋词部分节选李煜、晏殊、柳永及李清照的作品,四首词均是婉约词风。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婉约派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诵读本诗,揣摩诗歌内容。

重点的依据:鉴赏诗歌,首先就是要理解诗歌最基本的内容,即诗歌大意,只有结合注释,能理解诗歌内容,并完整表述出来,接下来才能去进一步去细化,去鉴赏其形象、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学习难点

1、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难点的依据:“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出艾米,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情感类题型的考查力度。而学生在这方面或多或少,还有欠缺。

四、说教法

诗歌,重在吟咏,让学生在吟咏中去体会、去理解。本节内容结合136课堂模式,我按照136模式的六个环节来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课前预习,解决诗歌字词读音及作者简介问题,课上让他们充分阅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并结合导学提纲中的5个问题问题,先自主学习,通过圈、点、勾、画,自己有一定的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行政组长主持组员展开讨论,组内人员各抒己见,组长进行总结归纳,最后班级展示,有把握、有能力的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别的组测学生可以质疑、可以点评。整堂课,在自学、交流、展示中让学生鉴赏诗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六﹑说学习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 导入新课

结合图片以及两副对联,猜一猜图片上的女子是谁?

对联一:

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对联二: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二>检测预习并出示学习目标

作者课前已经布置了让学生预习作者及写作背景,任务简单,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

三个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三个目标的设置,都结合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等,目标的出示,让学生事先心里有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环节,5个问题,由总述词的大意,再到揣摩本词抒发的情感及艺术手法等,问题的设置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己先懂脑子、梳理诗歌,思考问题,归纳答案。<四>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之后,进入小组交流环节。这次并没有分配每个小组需要展示的具体问题,所以,导学提纲中的5个问题都得去思考,去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每组的2号同学主持讨论,其他成员结合问题展开交流,各抒己见,组里的1号则负责最后的总结和归纳。<五> 班级展示

没有规定学生讨论结束,进行展示,由各组推荐代表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质疑,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六> 总结评价

首先让学生结合一个知识框架,分析本词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继而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表现予以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1—6号)

上一篇:优秀作文900字 信任下一篇:我对行政管理的深刻理解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