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故事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人读故事(推荐14篇)

名人读故事 篇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三年级二班的秦超然同学,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读名人故事,圆我成长的中国梦!”

习主席告诉我们: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介绍了敬爱的周总理和同学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将来能过好日子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解决家庭贫困生活而读

书„„。这时只有周总理斩钉截铁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回答让老师震惊,让老师敬佩,让老师骄傲!事实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实际行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终实现了伟大的中国梦:当上了国家总理,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让“中国”的名字响彻世界!

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如今也在读书学习!我也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而读书?毫无疑问我也想斩钉截铁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我被无数次的失败打的几乎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几乎没有了勇气说“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

记得那是在一次期末考试后,成绩不佳,名次下滑,学期末的“三好学生”也与我无缘了,我这个从上学以来年年被评优秀学生的孩子心情很郁闷,神情也很沮丧。一向关心我成长的爸爸妈妈开导我、引领我,让我与名人故事成了朋友,特别是总理的成长故事让我深深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风雨过后必有彩虹。打起精神,努力拼搏,踏平失败的坎坷,必踏上洒满阳光的大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我在本学期的成绩提升快,进步大,获得了不少荣誉,包括这次代表班级参加演讲的机会。

总理的成长故事告诉我:失败是人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是经受风雨夭折的玫瑰,却有着无限的幽香,它是秋风扫落的枫叶,却曾被热土渲染。它教会我们用微笑去面对失败!因为失败未必会折断我们梦的翅膀,失败本身也是一种成功!我相信:中国梦就是在无数次前人失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我如果是失败者,就为他人总结经验教训;我如果是成功者,就为他人提供成功的方向道路!

名人读故事 篇2

首先, 从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看, 课外阅读名人传记有助于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众所周知, 知人论世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怎样知人论世?教师的讲解是一方面, 引导学生走向文本作者, 阅读作者的传记 (教材中作者多为名人大家) 则是更重要的方面。譬如学生倘若阅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知晓了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天真淳朴的大诗人, 是生而旷达的士大夫,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是瑜珈术的修炼者, 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哲人, 那么对他的词作理解不是很深切了吗?我们知道文本的风格只是作者精神的自然流露, 如果学生能先走近作者, 知其人探其源溯其本, 然后再学习他的辞章, 颂其诗读其书, 岂不深知其味?同时课内学习文本教材也会促使学生走向课外的名人传记, 正如司马迁所说:“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

其次,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 阅读名人传记可以使学生丰富写作语言, 学习写作技巧, 积累写作素材。因为传记创作需要对资料进行翔实的考证, 对是非善恶有透彻的看法, 对资料的剪裁去取有娴熟的技巧, 所以创作者往往兼有哲学家的智慧和文学家的才情, 他们的作品也便成了学生学习最好的范本之一。而且不少传记的作者本身即是名人, 如周汝昌 (有《曹雪芹传》) 、罗曼·罗兰 (有《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 。他们的传记之所以引人入胜, 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语言的魅力。学生沉潜于字里行间, 流连于墨韵书香, 会情不自禁地积累精妙的语言。同时一部部名人传记也就是一个个名人非凡人生的缩影,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这里有坚忍不拔、播撒仁义集才能、智慧、胆识于一身的仲尼 (钱穆《孔子传》) , 有心系民生疾苦而极度怜惜弱者的杜甫 (冯至《杜甫传》) , 有万里觅封侯忠义耿耿抵御外侮的陆放翁 (朱东润《陆游传》) , 有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铁骨铮铮的闻一多 (闻立雕、杜春华《闻一多图传》) , 更有为人类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陈景润 (沈世豪《陈景润传》) 、爱迪生 (李其荣《爱迪生传》) 、梵高 (欧文·斯通《梵高传》) 。只要学生用心涵泳, 这便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素材宝库。

最后, 从阅读与人生的关系看, 阅读名人传记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在一本好的名人传记里, 有充实的精神家园, 有一流的人格追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表达了他们对成功的向往、对崇高的渴望, 是一种激励, 一种鞭策。沉浸于传主的故事中, 他们接受的是一次次神圣的洗礼:既可以丰富人生体验, 咀嚼人世沧桑, 学习传主与命运相搏的那种淡泊与从容, 又可以提高自身深度, 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美好人格的形成。而且阅读传记也即是在阅读另一个灵魂:或圣洁纯净, 或善恶相合, 学生会在他们心灵的矛盾中辨是非、明善恶。

既然阅读名人传记对学生有多方面的教益,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自己首先要是名人传记的阅读者, 这样才能言传身教, 无形中影响学生, 也才可以切实推荐一批优秀的名人传记, 以引领学生走近名人, 培养一种国之栋梁的胸怀。同时定期开展阅读课, 给学生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 也可据此检查学生的传记阅读情况。还可以督促他们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将阅读名人内化为自我精神的成长。其实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了作品中传主的心灵世界, 那么传记深厚的文化润泽、浓郁的人文情怀将净化他们的灵魂, 充盈他们的心田。当他们合上书后, 可以想象他们或微笑, 或噙泪, 或长吁感叹, 或凝神回忆“那一生”, 想想自己的快乐悲伤, 他们会不自觉地提笔写下心灵的触动。

读名人故事,悟人生之道 篇3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陈鲁民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已82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每天进行演算。他的方式是“随时工作”,累了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累则小睡,醒则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娱乐,“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法的。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项荣誉就够他“吃”一辈子了,即便以后什么都不干,也是大名鼎鼎,辉耀青史。可那只是庸人之见,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荣誉只不过是科研的副产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所以。获奖后的李政道,5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仅2006年一年,他就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研究的都是目前理论物理界的前沿问题,如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诚如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耋之年,他仍在挑战物理。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孔子七十读易尚且“韦编三绝”,毛泽东八十高龄还学英语。然而,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早已功成名就的李政道。本可以养养花,逗逗鸟,含饴弄孙,悠然南山,可是他却没有这样的“雅兴”,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可贵,高山仰止。

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以吃喝玩乐为幸福,有人以游山玩水为幸福,也有人以献身事业为幸福,抱有这样幸福观的人,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也能乐此不疲,再枯燥无味也能甘之如饴。的确,论物质生活他们可能无法夸耀于人,但在他们脸上,时常会露出一个创造者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淡泊名利。倾心工作。是一个人的人生最佳状态。一个有志者应充分利用宝贵的人生,尽量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作出自己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能问心无愧,不白来人世走一趟。就像李政道先生那样,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轰轰烈烈干工作,扎扎实实搞研究,用自己的才华和奋斗为人类做贡献,这辈子才活得有价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衷心祝愿李政道先生健康长寿。科研再创佳绩。

思考:李政道的“生活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有感于袁隆平的“怪癖”

姬建民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千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翁”,却有着青睐便宜货的“怪癖”。一次,他看到商场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一下买了10件。他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穿起来方便。”他全身的穿着加起来价值不过400元。穿得最好的一次是在北京领奖,主办方给他做了一套800元的西装。算是他一生穿得最“奢侈”的衣服。

还有两个故事发人深省:一次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到达洛杉矶,美国官方把同行的另一“相貌打扮更像官员”的同事当作了袁隆平。一次是袁隆平去北京开会,没买到卧铺票。当站在列车过道上等候买卧铺时,列车长不相信满脸黝黑的袁隆平竟是水稻专家。

袁老的“怪癖”就是俭朴。袁老遭到冷遇也无非是由于他俭朴的“农民形象”和“农民本色”。

袁老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可以成为他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袁老从没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他自视是农民的儿子,根在农村,血脉里传承的是农民的朴实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忠厚与节俭。他成名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浮华排场。所以人们才很难把这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我不敢说俭朴的农民形象是成就袁老“杂交水稻之父”的决定因素,但我敢说这正是铸就袁老大功伟业的基本要素。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慷慨”。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对金钱一不吝啬,二不奢侈,只要够用就行。因而,他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也许袁老是世界上最农民化的顶级科学家,是顶级科学家中最农民化的,所以他倾城之富却不私不显,身价千亿却“专挑便宜货买”,袒现的正是袁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与平民本色。财富确是不少人孜孜追求的目标,袁老的身价不知会让多少人艳羡发狂。然而他的身价与他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相比却黯然失色,因为超级杂交稻谷每年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老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恩泽国家、人民,也恩泽了世界,这应该是袁老最大的“慷慨”。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感情。袁老爱祖国、爱人民,也爱家庭。袁老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几乎每天都低头弯腰在田间,成为农民心中的“米菩萨”。国际上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但袁老看重感情,明确表示“我的根在中国”。袁老当然也爱家人。正是这种感情使他以俭朴作风与重大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家庭对他节约俭朴、慷慨捐献的真诚理解和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时提到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袁老正是这样的佼佼者。袁老又是一粒最好的种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2、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像袁隆平一样过着俭朴生活的“富翁”,选择一两位代表人物,搜集他们的有关故事,与同学交流。

傲慢与非偏见

吕麦

学者钱钟书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

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学校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1937年,钱钟书分别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和研究西洋文学。在此期间,“浪漫”的吴宓几经反复,打算和32岁的情人毛彦文举行婚礼。消息传出,钱钟书特撰文一篇,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刻薄地调侃恩师的新娘为“Superannuated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卖弄风情的大龄女人),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成为一时笑柄。

1940年春,钱钟书学成回国,许多知名学府想聘请他,这其中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可是,却遭到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得知此事后,愤愤不平,斥之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后来,陈福田请吴宓吃饭,吴宓特意叫上好友陈寅恪做说客,力主聘请钱钟书,为清华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经过几番努力,“忌之者明示反对,但卒通过”。吴宓很是欣慰。只是,任教两年后,钱钟书和诸公不睦。辞职他就。吴宓又是极力挽留,但钱钟书去意坚决。

钱钟书离去后,吴宓借学生李赋宁的笔记来读。这是钱钟书讲课的笔记。内容有两门课:一是《当代小说》,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吴宓在《吴宓日记》里写道:“9月28日读了一天,29日又读一午。先完《当代小说》,甚佩!9月30日读另一种。亦佳!10月14日读完,甚佩服……深惋钟书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

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一次,他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吴宓。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钱钟书深感自己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师赔罪。吴宓先是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1993年春,钱钟书忽然接到吴宓女儿的来信,希望他为《吴宓日记》写序,并寄来书稿。当钱钟书读完恩师日记后,心内慨然,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且郑重地要求把这封自我检讨的信,附入《吴宓日记》公开发表。

思考:1、文章中哪些细节能表现钱钟书年轻时的聪慧过人?哪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钱钟书“自负自许”“恃才傲物”的特点?

2、“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的?

3、阅读本文后,你对钱钟书及其老师吴宓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说说璔茨的追求

黄晴

最近,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盖茨“散尽家财”,将580亿个人资产悉数捐给其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又“退出权位”,从微软公司完全隐退。盖茨好洒脱,世人看不透的“权”、“钱”二字,他看得透,而且如《聊斋》故事中的“豁达先生”,“说走就走,岂不爽快”。

盖茨“裸捐”一事在中国引起议论纷纷,据说远比美国来得热闹。有网友叹:“盖茨的娃儿真可怜。”这倒应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其实,中同也有人对此是看得透的,记不得是哪位古人说过,如果儿孙成器,留钱何用?如果子孙不成器,留钱适足以害之。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他爹也写过一首诗:家也大,业也大,子孙钱多胆也大,天大事情都不怕,不败身家不肯罢。对这类事情也是看得很透的。

在美国的财富文化中,从卡耐基始,形成了两个传统,其一,富人只是资产的管理人,只是在替上帝“理财”。其二,死时拥有巨额资产是一种耻辱。这两个传统对维系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盖茨只是完全彻底地实践了这两个财富原则。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或与这种传统深入人心有关。

盖茨从业界隐退之后,将全力从事慈善事业,继续充当“财富管理人”的职责,只是改变了财富使用的方向和定位。在美国,对慈善基金的使用有各种法律规定和约束,使用上是较为规范的。对盖茨个人而言,人们更不会担心他用自己捐出的钱去搞什么“谋私”的事。

慈善事业怎么搞,也是有学问的。据说,袁世凯有位公子,也好搞“慈善事业”,弄一兜大洋,满街乱散,见人就给。这种搞法,就有点“率性使气”了。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事业,针对个人,它要救人急难,助人自立,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针对社会,它要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道德文化品位为目标。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有三种满足的境界,家庭的满足、事业的满足、宗教的满足。人类的文明形态有异,所谓“宗教的满足”,或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满足。香港邵逸夫先生有言:“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慈善,或应是企业家的宗教。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盖茨个人是一个事业传奇,他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了当代信息产业的一个象征。现在,盖茨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他还算年轻,有思想、有创造力,也有管理能力,在慈善事业上,他将有什么创新之举,人们对此怀有期待。

思考:1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主要原因是什么?

2、“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读《名人故事》有感 篇4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名人是孝感动天的舜。

舜的母亲很早就去逝了,父亲是瞽叟是个盲人,后来又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继母唆使瞽叟和象几次三番地加害舜。有一次瞽叟假意让舜修补仓房,却和象把梯子抽掉,在下面纵火,幸好舜依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读到这里我觉得舜肯定会找父亲和弟弟算帐,但舜却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一父母,关心兄弟。可他们策划了第二次谋杀。这次瞽叟又让舜掘井,当井挖得很深的时候——瞽叟和象在上面填土,要打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沉着冷静,迅速在井壁上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钻出来,又躲过一劫。我心想:这回该回去找瞽叟和象算帐了吧?结果舜对他们还是像从前一样,而且更加诚恳恭敬。正因为舜有这样的品德才能,尧才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读了这个名人故事后,让我知道了:我们应该要像舜一样包容别人,尊重长辈。。

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篇5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饱含睿智的目光,蕴藏博大精深的智慧,具有执着的精神,拥有深远的影响,向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外名人故事》就是介绍这些人的,我怀着敬佩之情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海伦出生于1880年,死于1968年。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海伦是一个不幸的小女孩,在快满两岁的时候却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连续发了好几天的高烧,使她丧失了听力和视力。她还以为所有人都和她一样生活在黑漆漆的世界里,但后来,小海伦长大了,她渐渐地发现自己的感官和别人都不一样。到了六岁,正常的孩子开始上学念书了,但小海伦却只能在家里。爸爸也带着她去给医生看过,可是没办法治好她。医生们建议海伦的父母去华盛顿找一位叫亚历山大·贝尔的博士——一位非常热心的盲聋教育家。但是,去找这么一个好教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大家都在期盼中等待这位老师的到来。

读到这里,我很感动,真希望这时就有一位好老师在帮海伦上课。读到后面,海伦的精神使我湿润了眼睛。后来,莎莉文老师来了,细心、耐心地教会了海伦摸盲文、拼单词,这位老师改变了海伦的命运。海伦的成功是她自己用努力换来的,摸盲文磨破了手指都要学习的精神,让他考起了哈弗大学。

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篇6

故事介绍了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四百年前修订的《本草经》差错很多。于是他决心重新修订。在以后的.十年中,李时珍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害论》等许多古典医籍的书。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1552 年,李时珍开始重修本草。他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就照,辩认药物。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无不是他的老师。为他提供许多药物知识,李时珍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本草纲目》脱稿了。

读完全文,我被李时珍的好学、坚持所打动。想想自己,遇到不会的问题,不动脑筋,就问妈妈。跟李时珍相比真是差远了。

名人读故事 篇7

从一年级起, 我们班就建立了班级图书室。图书室里有很多的注音读物, 其中有一本《小猪唏哩呼噜》。在这本书里, 作者孙幼军把生活中的许多知识与道理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巧妙地传达出来, 使得这本童话书中小猪唏哩呼噜的形象无比生动。书中故事内容简单有趣, 语言亲切活泼, 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 在阅读整本书时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生字, 这样会影响他们读书的兴趣和效果。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自我阅读之前, 我采用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读故事, 帮助孩子们了解故事的内容, 利用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 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每天中午午休过后, 我都手捧《小猪唏哩呼噜》,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 为大家朗读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这时, 教室里静悄悄的, 只看见孩子们一张张专注倾听的小脸, 一双双渴望阅读的眼神, 我们一起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与享受之中。后来, 在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时, 有好多小朋友告诉我, 他们买了《小猪唏哩呼噜》, 正在阅读。其中, 小牟很自豪地对我说, 他已经把整本书都读完了。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会, 到主动愉悦地接手整个故事的阅读, 是多么自然。所以, 为孩子们读故事, 正是帮助他们成为真正读者的必然过程。

我和孩子们从一年级一路走来, 现在已经进入二年级的学习了。班上的孩子也逐渐养成了与小朋友共同分享自己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在前几天的读故事活动中, 我们一起分享了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

《猜猜我有多爱你》向我们展现了在柔和、静谧的月光下, 大兔子与小兔子的一段关于爱的对话。大兔子的爱永远要比小兔子的爱多一点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付出了爱, 得到的永远要比付出的多得多。

我先给孩子们读了第一遍故事, 大家从整体上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 我又朗读了第二遍, 请孩子们找找, 故事中的小兔子和大兔子一共有几次对话。我与孩子们一起梳理, 了解到故事中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有八次对话。接下来, 我请孩子们自己朗读故事, 了解小兔子和大兔子八次对话的内容。小兔子临睡前向大兔子表白并问道:“猜猜我有多爱你?”毫无心理 准备的大 兔子说 :“喔, 这我可猜不出来!”于是聪明的小兔子借助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身体活动 (如张开手臂, 举起手臂、脚趾头, 跳) 、小河、山丘、月亮打比方, 表达自己对大兔子的爱。机智的大兔子领悟过来, 同样用身体活动、小河、山丘、月亮与小兔子进行对比, 以表达自己对小兔子的爱。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此时, 你的心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出来吗?”孩子们七嘴八舌,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感动、温暖、舒服、爱……”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的口中流淌出来。接着, 我追问道:“谁爱谁?”有孩子答道, “是小兔子爱大兔子”;还有的孩子答道, “是大兔子爱小兔子”。“仅仅是小兔子爱大兔子或者大兔子爱小兔子吗?”“是小兔子爱大兔子, 大兔子也爱小兔子, 它们之间相互关爱。”……

名人破案故事 篇8

美国总统林肯在做律师期间,曾为一个被诬告谋财害命的青年阿姆斯特朗辩护。复审时,原告收买的证人再次当庭确认:10月18日晚11点钟,他在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南20-30米处作案,月光照在被告脸上,因此看清了作案者是阿姆斯特朗。林肯当即指出,证人是骗子!根据如下:当晚是上弦月,晚上11点月亮已经下山,怎么会有月光?退一步说,即使证人记不清时间,假定月亮还在西天,月光从西边照来,被告如果而向西作案,证人在东面的草堆后面,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又怎能在20-30米处的草堆后面看清被告的脸呢?林肯科学有力的庭辩切中要害。证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经原告收买来诬陷被告的。

罗斯福:用巧克力破解疑团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做私人侦探时,曾破解了一起杀人疑案。冬天的一个夜晚,罗斯福接到考古学者卡恩博士的电话:古代玛雅文明的黄金假面被盗窃了。两个小时后,罗斯福坐上了博士秘书驾来的汽车。来到博士的研究所,罗斯福在会客室刚坐下,上楼的秘书从楼上传来了惊叫声:“不得了!博士上吊自杀了!”罗斯福上楼摸了摸博士的面颊和手,有点感到奇怪:室内相当冷,死者的体温同生前几乎完全一样。会不会留下遗嘱呢?罗斯福检查了博士穿的工作服,口袋里只有半块没吃完的锡纸包着的巧克力,他拿着这半块巧克力心里起了疑团:“杀人犯就是你!”罗斯福指着秘书说,“盗窃黄金假面的也是你。”“这根本不可能!我开车去接你,路上来回3个小时。如果是我把博士杀死的话,那尸体早就该凉了。”罗斯福指了指墙上的插头,说道:“为了表明你不在现场,你玩弄了一个高明的手法。”原来,秘书把博士杀死并造成上吊自杀的假象,随后用电热毯将吊着的尸体紧紧裹上,才去接罗斯福。回来后,自己先上楼把电热毯取下,这样,尸体不会变凉。但是,口袋里的巧克力却随着身体一起变暖而融化,罗斯福终于识破了秘书的诡计。

诺贝尔:科学知识破诡计

读《名人童年故事》有感 篇9

尤其是女性名人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如《轮椅上的张海迪》、《渴望读书的林巧稚》、《勤奋的居里夫人》………

张海迪5岁那年,残酷的病魔无情地摧毁她的生活,脑部以下的肢体全部瘫痪了,从此她再也不能去上学,就连日常生活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她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磨练了意志,坚定了信念,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她要为儿童写作,给千千万万个小朋友带去快乐。这心灵的热望几乎使她忘记了自己的残疾。张海迪姐姐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到,还在轮椅上翻译了许多部英文作品。轮椅可以禁锢她活动的自由,反而使她的心生了翅膀,放飞了美好的理想。人们很敬佩地称她为“轮椅上的强者”。

接着我要说的是渴望读书的林巧稚。在林巧稚小的时候,那时的人们因为轻视女孩子而不让她上学。但她心里有多羡慕能上学的哥哥们啊,总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同他们一起上学堂,享受学习知识,与同学为伴的快乐。这个梦想给了她力量,她用心良苦,自己装病要求父亲支持她读书的愿望。父亲没办法只好答应了。林巧稚非常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发愤学习。后来她坚持学习,努力工作,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为千千万万个家庭送去了欢乐和幸福,有“送子观音”的`美誉。

最后我还要说说勤奋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很小的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俄国沙皇占领了,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爱,她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在这种志向的激励下,居里夫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一丝不苟,能一个小时看书纹丝不动。她成绩优异,每次考试总得第一。长大以后她留学巴黎,后来成长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了元素“镭”,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这些人物让我非常敬佩,因为她们不仅都勤奋好学,还有一颗报国的心。

晨读精选名人励志故事 篇10

葛优没有出名之前,经常扮演一些普通的配角。有一次拍摄之前,葛优看到自己的鞋上粘了一块白色油漆,于是对导演说,想去换一双鞋子。导演笑了笑,继而摇摇头说:“何必呢?你在后面,谁会注意得到?”可是,葛优的倔脾气一上来,谁也劝不住。他找了一个空当,一溜烟地跑到后台,重新换了一双鞋子。他跑回来演出时,衣衫湿了一大片。导演也被他感动了,叹道:“这小伙子,早晚要成事……”

葛优成名之后,接拍了一系列卖座的影视剧,成了颇受观众喜爱的演员。不过,葛优没有半点架子,他常常告诫自己,要认真表演,必须对得起观众。有一次,他拍一场深夜灯光下默默无语的镜头,而背景是屋外一片鸡鸣鸭闹。对葛优这样的演员来讲,表演这样的情景,实在寻常,可他总觉得,要把主人公内心那份烦闷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不容易。为了演好这场戏,他硬是让妻子买回了几只老母鸡,又把朋友的一条大黑狗借了过来。他让妻子牵着那条大黑狗,在院子里吓唬那几只老母鸡,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他自己则在屋里细细地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

多维解读勤奋追求。在当今这个偶像盛行的时代,葛优的长相确实不敢恭维,但他用自己的努力,一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便是勤奋的力量。

精益求精。艺术家的魅力,不在于他的表演有多么逼真,而在于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否真实。正因为他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生活才给他无上的荣光。

励志故事2:我只想知道我做得怎样

一位少年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到一个庄园主家里当工人。他很勤奋,也很卖力,生怕自己干不好被辞退。

庄园主是一位绅士,对待工人很友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那边传来一个中年人的声音:“先生,您需不需要工人?”

庄园主摇了摇头,轻声地说:“对不起,我有工人了,不需要。”

“我绝对可以起早贪黑干活,我的工钱可以减半!”对方急忙说。

“不,我的工人非常勤快,真不需要。”庄园主有礼貌地补充说。

“我保证一刻也不闲着,包括所有角落的灰尘都擦到。”对方又说。

“我家的工人也是这么做的,像你一样细致。”庄园主回答说。对方无奈,只好挂断了电话。

庄园主不知道,安排打这个电话的,正是在庄园里干活的那位少年。那一天,他拿着发的第一个月的薪水,跑到镇上,找来自己的叔叔,用全部的薪水支付电话费用,然后让叔叔给庄园主打电话。叔叔搞不清楚他在做什么,便问他说:“孩子,你就在那里做工,怎么还问人家需不需要工人?”少年听后笑了,对叔叔说:“叔叔,我在那里做工,就要对他们负责,我只想知道,在他们心中,我做得怎么样,被不被认可。”

叔叔顿时对这个侄子刮目相看,认为他将来必有出息,蹲下来告訴他:“孩子,将来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记住你的那句话,经常问客户你做得怎么样……”

少年后来就跟在叔叔身边做生意,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最后离开了叔叔独自创业,跳槽到纽约一家公司,从零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逐渐出人头地。

他叫范德利普,后来作为总裁,领导花旗银行十年。这十年的时光中,他的战略就是发展国内中小企业客户,而他每年都有大半的时间在各地跑,做调研,只为征求客户对银行的意见,再有针对性地改进。花旗银行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他任职的第二年,便成为美国第一家总资产达数亿美元的银行,为它的辉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就是一个企业家最大的智慧。

励志故事3:脸上充满笑容,内心才会欢喜

被称为“奶茶”“文青天后”的刘若英,自从几年前低调结婚后就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更多时候,她在个人微博上抒发做饭、听音乐、带孩子等平凡日常带给她的满足与快乐。尽管刚过完了47岁生日,但岁月并未在这个女人脸上刻下多少痕迹,她也一如既往地爱读书、爱旅行、爱一切美好简单的事物,一如当初般总是洋溢着自信和文艺气息。

人前人后,脸上总有着春风拂面的温暖笑意,这或许是刘若英之所以被称为“奶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接受采访时,刘若英说:“很多人说‘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但我奶奶对我说的是‘脸上充满笑容,内心才无比欢喜’,受我奶奶的影响,我喜欢笑,也一直过着内心欢喜丰盈的生活!”

刘若英两岁时,父母离婚,刚开始她被寄养在亲戚家,但亲戚待她刻薄,有时候还打骂她。后来爷爷奶奶就把她接回了家。刘若英的爷爷叫刘咏尧,曾官至国民党陆军中将,也曾著书立说,在台湾大名鼎鼎、德高望重。对于从小就像男孩子一样调皮捣蛋的孙女,刘咏尧却极其溺爱,有时候任她“为所欲为”。次数多了,刘若英的奶奶钟光仪就不干了,她说,不能因为刘若英的父母没有陪在身边,就一味放任和宠溺她,相反,更要培养她成为真正优雅得体的女人。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到知书达理、通琴棋书画,钟光仪要求刘若英从里到外都要成为一个“体面、优雅”的人。

当然,奶奶不是光说不练,她对刘若英的教育,更多来自言传身教。“她在家做饭、收拾屋子,都会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若有客人来访,奶奶一定会穿着丝袜。”在刘若英的记忆里,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奶奶都是穿着得体、笑容满面。这个别人眼中的“全职太太”,更多时候却像要去学校授课的教授。

劉若英上小学时,老师问她的理想是什么,她大声作答:“当刘太太!”“刘太太”就是她的奶奶,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风范,做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读的书、画的画也少有人能及。更重要的是,“刘太太”有一种让所有人都如沐春风般的优雅和亲切。

刘若英曾问奶奶:“难道您就没有不高兴的事情吗?不然为什么总在笑啊?”奶奶说:“因为总是在笑,所以内心充满欢喜。内心用来装满欢喜,没有地方盛放悲伤难过。”年纪渐长后,刘若英明白了奶奶这句话的意思。一个每天从衣着、举止和待人接物等各方面都得体、优雅的女人,当然会被人喜欢和尊敬,因为被人接纳和肯定,当然也就会笑脸盈盈、心情愉悦。

很多人以为将军夫人大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刘若英说,奶奶这辈子穿衣吃饭的确无忧,但她从来不像有些官太太那样坐享其成,对人颐指气使。奶奶每天都忙忙碌碌,也许干的不是体力活儿,但一定是在努力做到“得体”二字。因为得体而心安,因为心安而欢喜,内心欢喜了,笑容自然会随时浮现在脸上。

奶奶对刘若英的影响很大,1995年,她凭借电影《少女小渔》一举成名。台前的刘若英衣着得体、谈吐优雅,落落大方。电视台记者不甘心,想捕捉刘若英幕后的窘态。某天,几个电视台记者赶了个大早,装作送奶工去敲刘若英的家门。没想到刘若英打开房门,丝袜、长裙、高跟鞋,笑脸盈盈地向他们道“早安”。“只要是开门迎接客人,就一定要穿正装、不慌不忙、笑容满面,这是我四五岁就懂的道理。”所以从踏入娱乐圈第一天起,刘若英从里到外,都恰如甜美可口、养心养胃的奶茶一般惹人喜欢。

如今,90多岁的奶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她忘记了很多人和事,但依然是大家心中的“女神典范”,因为她走路时挺直腰杆,卧室之外必定穿戴整齐,逢人就展现春风般的笑脸。

笔者问刘若英,害怕岁月流逝、容颜不再吗?她笑着说:“怎么会呢?看到奶奶现在的样子,我倒是常常期待暮年到来。因为当我老得快走不动时,一定还会像今天这样,笑容满面地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像18岁的少女一样,内心总被满满的幸福和激动充满!”

励志故事4:让总统愧疚的短信

4月的一天傍晚,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小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布什打来的。芭芭拉·布什的腿疾又犯了,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医院里接受治疗,但是芭芭拉·布什的心情好像还不错,她爽朗地说“没事,一点小毛病,过几天就好了。你别担心我,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孩子。”

刚挂上母亲的电话,小布什的手机又响了,这回是父亲老布什打来的。老布什的语调显得遥远而深沉“有空的时候,回来看看你的母亲吧,她需要你。”

小布什说:“会的,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回来看您和母亲。您知道的,我最近真的抽不开身。议会正在为伊拉克的问题争论不休,非洲的援助基金也出现了问题,还有阿富汗也颇为棘手,更重要的是反对党的那些家伙,总是暗暗拆我的台……”

“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老布什语调幽幽的,说完就挂了电话。

小布什苦笑了一下,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过了一会儿,小布什收到了一条短信,是老布什发来的:“你8岁那年,有一天夜里下着大雨,你发烧了。你母亲当时正在几十公里外的农场里。她忙赶回来看你,可汽车在半路上抛了锚。我让她找个旅馆休息,第二天再回来。可是,你母亲在风雨中步行了3个多小时,夜里11点终于回到了家里。还有,你10岁那年,我正在非洲访问,你打来电话说:‘爸爸,你答应陪我过生日的。’于是,我中断了访问,回来陪你过生日。因为答应你的,我一定会做到。我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告诉你,在爱与责任面前,所有的忙碌与阻碍,都不能成为理由!”

看着看着,小布什便满心愧疚。这几年,他一直忙于工作,总是没有时间陪伴父母,自己也觉得心安理得,并不感觉有丝毫亏欠。可是父母,他们总会在自己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借口与托词。

小布什简单地安排了一下工作,然后就带着夫人与两个女儿,坐上了专机,飞往得克萨斯。晚上9点多钟,小布什满脸微笑,出现在了母亲芭芭拉·布什的病床前。芭芭拉·布什看着小布什与劳拉,双手搂着两个乖巧的孙女,灿烂地笑了。笑着笑着,芭芭拉·布什的两眼就湿润了。

老布什沉静地站在窗外,一边抽着一根雪茄,一边朝着小布什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下午,小布什一家辞别父母回到了华盛顿。因为是私人活动,小布什将要为此承担10。8万美元的专机使用费,这相当于小布什半年的工资。但是,小布什以为这值得。

励志故事5:打败昨天的自己

出生在法国北部的鲁昂市,从小便有着与众不同的政治天赋。他在小学时就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演讲,许多老师说他天生好口才。

中学时,他已经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了,学校组织的几乎所有比赛,他都会欣然前往,全力以赴。

高中二年级时,他被选为学校新年晚会的总编辑,负责整场晚会的文字准备与编辑工作。他将自己关在宿舍里好多天,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他整理出来一大堆无用的文字,无论是主持人的台词还是晚会的串词,都是漏洞百出。

晚会的总导演法克先生以轻蔑的眼光瞅着眼前这个一度不可一世的年轻人,二话不说,要求学校教务处撤销他的总编辑职务。

他很快收到了通知,通知简洁明了:总编辑工作另觅他人。这对于一个刚刚17岁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的眼泪肆无忌惮地攻击着自己的脸颊。他找到总导演与学校筹办晚会的相关负责人,向他们表示自己会从头再来,下一次肯定会取得成功,请求他们收回成命。

没有人理睬一个孩子的心情,一些好事的学子们将此事传得沸沸扬扬。他们的潜台词就是:做人不要太自以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他思考一番后,重新将自己关在宿舍里。这一次,他组织了两位同学,一位有着良好的声乐天赋,一位具有表演天才。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他将整理好的文字重新放在总导演法克的书案上。

法克正在为此事烦恼:晚会已经逼近,合适的文字编撰人员仍然没有找到。

放在案头的文字似一道闪电,打开了法克先生的心门。法克一边看着,一边手舞足蹈起来。台词出类拔萃,串词惟妙惟肖,整个文字与整场晚会的融合顺畅自然、浑然一体。

法克的目光紧盯在文案后的名字上:弗朗索瓦·奥朗德。

奥朗德在宿舍里模拟了整场晚会的全部节目。他与两位同学一块儿锤炼语言,尽可能做到每句台词都逼真地反映现场的气氛。

他最终获得了成功,惊艳全校。学校通讯社认定他将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人才。

奥朗德在一周后的校报上刊登了专栏文章《打败昨天的自己》。他说:人最大的对手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无时无刻不在与昨天的自己斗争,你的目标是打败昨天的你,不能让昨天的你凌驾于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之上。

奥朗德大学毕业后便踏入政坛,开始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后来一路顺风顺水地由一个“潜力股”飙升为“绩优股”。他擅长演讲,且演讲极富“煽动性”。至今,他一直担任法国社会党的领袖。,他以社会党推荐候选人的身份与时任总统萨科齐一起角逐法国总统。

在竞选演讲中,他提出了“号召全民力量,振兴经济”的口号。他提醒大家:学会反省自我,昨天的我不堪一击,今天和明天的我一定是最优秀的。我们的国家同样如此,虽然面临经济停滞的困境,但只要全民同心,与昨天的国家斗争,明天的国家一定会充满希望,朝阳就在我们的前方。

名人与牙病的故事 篇11

苏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牙刷的国家。据考证,公元959年辽代应历九年就有了植毛牙刷。到公元960年趙匡胤建宋之后,史书上关于牙刷的记载便多了,其中便有苏轼的一则逸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患有牙病,朋友还因此给他寄来当时还是奢侈品的牙刷。当时的牙刷是什么样呢?考古发现宋代墓葬中有骨质牙刷,刷毛早已不在,只有牙刷的骨柄,牙刷头不大双排12孔,与当代保健牙刷相似,可见古人的智慧。

后来到了元代,有了与今天牙刷相同的名称。元人郭钰《郭恒惠牙刷》诗云:“南州牙刷寄来日, 去垢涤烦一金值。”讲明牙刷的功用是“去垢涤烦”。其实,当时的牙刷用材骨、角、竹、木等都有, 购者可自选,在城市里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郭钰收到的牙刷,也许是象牙或银制,才可能“一金值”。

丘吉尔

丘吉尔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给人最深的印象是随时都衔着大大的烟斗。由于长期吸烟对牙齿危害极大,丘吉尔的牙齿很早就开始“罢工”,他只能靠全口假牙维持生活。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丘吉尔所戴假牙却断裂了,寝食难安,直接影响军事指挥,于是不得不求助牙医重新做一副新的假牙,这样才顺利应对当年时局。

蒋介石

蒋介石为浙江奉化人,江浙人多喜食甜食,蒋介石也不例外,他的牙齿一直不好,早就装有假牙,西安事变时由于逃跑仓促,竟把假牙忘记了。到了台湾后,蒋介石经常到荣民医院牙科就诊,有一年夏天又到该院牙科就诊,但他要求不准开空调,不准开电扇,为了防止意外,除警卫人员外,在他就诊椅旁边还蹲着两条狼狗,只要看到牙医手放在口袋里,狼狗就会马上咬住其手腕。牙医又热又紧张,汗流浃背,只好找一人专给牙医擦汗,牙医战战兢兢地为他治牙。

金日成

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晚年患牙髓炎,本国牙医碍于他的特殊身份不敢给他治疗,只好对症处理一下,当然解决不了问题。于是金日成的病反反复复,总不能完全好,朝方只好请中国牙医出诊。中国牙医没那么多顾虑,只管按照常规处理,把他牙髓打开引流减压,治疗得法,症状自然马上得到改善。事后,金日成还因此盛赞中国牙医高明。

关于名人与牙病的故事,还有一则悲剧——

吴佩孚

读《名人故事》有感300字 篇12

这本书让我了解很多名人:孔子、李白、唐伯虎、爱迪生、爱因斯坦……他们的故事各式各样:有的非常感人,有的非常有趣,有的让我很受启发,有的很搞笑,有的让人哭笑不得。

下面我来给你说说唐伯虎的故事:唐伯虎 13岁那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有个商人慕名前来,给唐伯虎出10两银子,让唐伯虎给他画像,要求要画得要像他自己。可等唐伯虎画完之后,那人却不要了。唐伯虎索性又加了几笔,把他画成了一个被捉住的小偷,标价是20两银子。那商人看了这幅画,不想买又不能不买,只好扔下20两银子,卷起画像,灰溜溜地跑开了。看来,唐伯虎不仅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还有聪明的头脑和敢于和恶人作斗争的勇气。

名人读故事 篇13

刘鑫

今天,我又读了这本《208个名人故事》一书,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故事对我而言都很重要,因为他的每一篇故事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孙中山的故事。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家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传倡导者,曾任命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结,孙中山著有《孙中山选集》、《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建国方略》等书,其著作在逝世后被多次出版。

1866年11月12日夜里,在村边一栋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便是孙中山。孙中山降生的家庭是一个贫困家庭,他六岁的时候,就和姐姐一起上山砍柴,除草。再大一些的时候,还给别人家放牛,因为要用那家的牛给自己家犁田。

孙中山小小年纪就爱打抱不平,他见两个小孩打架也要去问个究竟,问清楚后,就支持有理的那一边。

有一次,一群清兵在当地抓人,还强占了那家的房产,可是没人敢站出来说话,孙中山挺身而出,质问清兵:“他们又不是贼,你们凭什么抓他们?还有没有王法,”王法?我就是王法,滚开!孙中山哪里是清兵的对手,他只有暗暗地在心中下定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不再受你们的欺负。”从此,他发奋图强,努力的读书学习,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对孙中山又多了些敬佩之情,因为孙中山从小就有正义感,并且从小心里就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我才这么敬佩孙中山。

其实,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学习他那种从小就有正义感,学习他不怕清兵的那种勇敢,和从小就有以后不再被欺负的决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些误传的名人励志故事 篇14

牛顿没被苹果砸到头

英国科学家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而受到启发导出了万有引力灵感的故事广为流传,它完美地象征着通过观察普遍事物就能突然涌现灵感的概念革命。《牛顿一生回忆录》由牛顿的好友、与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撰写。回忆录于1752年出版,手稿珍藏在英国皇家学会档案馆,过去只用于学术研究。回忆录证实:“牛顿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而是看到苹果落下,这个偶然事件令牛顿投身于一项本来可能被搁置的研究。”而科学史家也早就注意到,苹果的故事直至牛顿辞世前一年(1726年)才由他本人说出口,这与他做出伟大发现的那个“奇迹年”(1666年)相距长达60年。

牛顿还有一句名言“站在巨人肩膀上”,被作为谦虚品格的写照。但其实,他的小心眼、爱吵架和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一样出名,他的那句名言据说原是为了贬损身材矮胖的另一位英国科学家胡克。

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

英国发明家瓦特因看到水壶壶盖被蒸汽掀动而受到启迪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也纯粹是编造。实际上,瓦特打算制造自己的蒸汽机的想法,是在他修理他的同胞托马斯·纽科门(1663—1729)发明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瓦特的发动机,实际上是几百年以来前人的经验和设计的结晶。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前就有,他只不过改良了而已。

华盛顿没有砍倒樱桃树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棵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事实上,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后来被证实为纯属虚构。有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马克思没有磨出脚印

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2006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还在继续讲述着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其实是编造的!早在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游历大英图书馆的中国人发现了这个故事的“真相”:大英图书馆的管理员证实,根本就不存在马克思固定座位的问题,更没有神乎其神的“脚印”。在《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脚印的真相》这篇文章中,图书馆管理员认真地告诉作者:“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把地上磨出一个坑的事情了。”

肉眼在太空看不见长城

曾几何时,我们被告知,宇航员在太空轨道上观察地球时,用肉眼只能辨认出这颗星球上两项非天然的特大工程,一项是我国的万里长城,另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不过,“太空肉眼见长城”这一奇闻,长期以来却既令人兴奋又饱受争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进一步确认:肉眼不可能从太空中看到长城,只有分辨率达到一定程度的卫星遥感才能获得长城影像。根据计算,假使长城宽度达到10米,则人眼可辨别长城的最远距离为36千米,远低于公认的太空高度,何况长城宽度基本上只有2米左右,除大的关隘城楼外,一般城台(如烽火)的宽度也只有5-6米。由此可以断定宇航员是不可能从太空仅凭肉眼就能看到长城的。

伽利略没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

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所做的那个一举推翻亚里士多德落体定理的著名实验,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可许多学者都怀疑这个神话般的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除了伽利略的弟子兼传记作者维维安等极少数人外,伽利略和其他同时代人都从未明确提到过如此有名的“判决性实验”。当代著名科学家霍金认为,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并非真事”,并写道:“他(伽利略)已经在倾斜的平面上做过实验,为什么还要在没有准确计时方式的情况下爬到高塔上去验证呢?真是活见鬼!”

凯库勒没梦到蛇咬尾

无独有偶,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是在他做出重大发现35年后才谈及,当年他在公共马车上打盹时梦见了一条扭动着并自咬尾巴的蛇,脑子里突然灵光闪现,终于想明白了苯环结构。但凯库勒的梦境逸闻一传开,就遭到了许多同行的抨击。据《阿基米德的浴缸——评科学中的若干神话故事》一书披露,此事过后一个世纪,美国化学协会在1985年召开的年会上还曾专门讨论苯事件,有两位美国化学家在会上声称:凯库勒不可能梦到那个著名的分子式。

达·芬奇不可能画不好鸡蛋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14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老师说,画鸡蛋是基本功。于是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了一年、二年、三年……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其实,达芬·奇成为弗罗基俄的弟子时,已经十三四岁,而且有一定绘画功底了,不可能连鸡蛋也画不好。

爱因斯坦幼年不聪明是误传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手工课做小板凳的故事,成为小学生们学习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经典版本。但这个故事更不靠谱:爱因斯坦虽然成绩不是十分出众,还有点偏科,但也不至于到连个手工作业也做不好的程度。

爱迪生反光救母不可信

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而且医学上来说,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摘自《新传奇》

上一篇:初一第一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制定企业年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