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精选8篇)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1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作者:陈丽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我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由于当前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不科学,考核指标存在不合理现象,客户经理考核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到位,引发人才外流,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文章针对存在.妁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商业银行应完善物质激励制度,加强客户经理制激励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精神激励和行政激励的机制,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加入WT0之后,提高企业形象,留住人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激励机制;商业银行;WTO

[中图分类号]F830.33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是金融行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商行正不断通过强化自身财务管理来适应现代金融行业环境的需要。但是, 从历来的商业银行的审计状况来看, 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仍然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 必须要认清当今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中外的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模式方面的区别

1. 1 财务管理理念的区别

就目前银行业状况而言, 商业银行正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商行生存发展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国外的商业银行首先认识到了必须要把风险管理放在核心地位, 在金融服务中, 只有帮助客户规避风险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 才能实现自身收益。与此同时, 也要重视资源的合理配制, 尤其要注意资本和成本两种资源的管理, 这两种资源是财务管理的主要部分, 不可轻视。在成本的处理分配方面, 需要严格控制成本支出, 把资源主要集中放在效益好的产品或者业务上, 用以开拓新的产品业务市场。在机构的组织协调方面, 实现扁平式的管理方式是工作重点, 这样做不仅能够减少冗杂无用的管理程序, 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 有效节约固定成本。在网点的经营设置方面, 将重心放在无形网点的建设上, 相反, 那些人员配制齐全, 业务门类全面的综合性实体网点反而较少, 主要是以自助式银行和网上银行为主要发展项目, 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费用开支。在具体业务或产品的经营运行中, 要重视对每个产品或业务进行风险核算。成本核算观念贯穿于财务管理和银行经营的每个环节。

1. 2 财务管理体系的区别

国外的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上很大的一个特点, 就是在其组织部门方面, 对其分支部门开展垂直式管理或者双线责任制。根据商业银行规模大小的差异, 分支部门的负责人将由总部的财务管理者直接领导, 在部门内部, 负责人对于日常的业务处理实施的是双线责任制, 即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本部门自身全部的财务事宜, 协助责任人开展组织活动, 而且要对其上级的财务负责人负责, 落实总部部署下达的相关政策, 监督部门内的所有业务工作具有可行性和可控制性, 还要义务向上级财务负责人报告本部门内发生的重大财务事宜。分支部门的财务责任人大多是由上级财务负责人进行考核和挑选, 其升迁方面也是需要参考部门负责人的意见。而在我国, 商业银行长期遵循分级管理的模式, 因此财务管理权利较为松散, 很难能够有力集中, 导致了总分行两财务主体的分层, 譬如说, 分行的财务负责人只对直接管辖其的分行行长负责, 而不对总行领导人负责, 以致整个银行财务管理组织不能形成集中统一的完整体系。

1. 3 财务管理方法的区别

在国外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中, 正慢慢实现着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管理会计将不再仅仅满足于为财务会计提供基础的数据, 并且能够利用已知的会计信息对未来的财务状况加以预测甚至决策, 对往后的财务活动进行掌控, 以此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最大化。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基本上还是把重心放在对财务活动事后的处理和监督上, 没有对财务活动事前的预见性。其次, 西方的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成本控制, 而是发展成为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主要是交给专门的财务部门管理, 基本方法有控制费用, 减少预算, 节约开支等, 但全面成本管理是将银行的每一笔业务都遵守集约化运营的标准, 对银行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 得出成本收益比来选择更好的业务组合, 总的来说, 就是对成本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无死角的管控。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是停留在简单控制费用方面, 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大规模发展。

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措施

2. 1 更新商业银行管理经营观念, 准确认识股东价值

当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的业务工作开展整体规划布局时, 首先需要准确认识股东价值, 尽量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效益是由风险、成本、收入三要素组合而成的, 因此银行在提高经济效益时, 需要以风险控制, 适当的成本支出和平稳的收入组成, 换句话说, 就是在适当的资源投入基础上, 尽量规避风险, 才最有可能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效益的本质出发, 它是将成本管理、经营运行和风险控制综合为一体, 其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 绝不能有偏倚现象发生; 2股东价值最大化要求必须对目前可以预期的收益水平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进行收支安排的同时, 协调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不能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对长期的利益置之不理, 因为它们都是银行利益的组成部分, 只是体现在不同的时期而已, 所以在安排财务活动时, 要考虑效益的回报期长短问题, 合理安排实际经营工作, 有助于给银行本身提供光明的前景, 提高全行在整个行业里的影响力; 3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不只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区域, 影响的是银行的整体价值。

2. 2 改善财务配置, 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在本身的财务运营中, 为了推进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要求强化预算管理。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数量大且差异明显的特点, 不能盲目推行会计责任制度, 必须正确划分各部门各层次的成本、利润和投资中心, 然后对每个中心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程序中, 一般使用的都是只有一级法人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以致当费用定额的同时, 对费用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项目, 可以根据合同上确定的标准, 但规定只能在定额范围以内使用。实现定额管理, 能够更好的实现财务控制, 合理降低内耗成本, 提高行业竞争力, 根本上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整体价值。

2. 3 改进银行内部财务管理方法, 加强全行集中改革整合

简单来说, 商业银行的集中财务改革是一项难度较大, 结构复杂, 涉及范围较广的工作, 因此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 需要吸取其他银行的改革经验, 然后结合本行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银行开展集中管理改革时, 为了确保财务信息及时落实到位, 银行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银行财务情况, 在技术支持的前提下, 可以提高银行内部财务核算的层次, 实现银行内部数据共享。

3 结 论

如何在商业银行中完善财务管理模式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 对商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应变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商行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要求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能够根据金融事态发展现状, 吸取中外商行发展经验, 走出一条稳健灵活的发展道路。必须明晰自身固有的问题症结, 完善当代金融环境中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 推动银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福妹.对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10 (12) :87-89.

[2]汪文成.谈关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9) :212-218.

[3]程丽.对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J].企业研究, 2013 (16) :124-124.

对完善我国廉租房退出机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廉租房;退出机制;对策

廉租房政策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体现救助功能的一部分,其救助对象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中住房困难的群体,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对该群体保障所动用的公共资源必须充分利用。而任何一个家庭的家庭收入、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已经享受廉租房保障的家庭,如果其家庭情况不再符合廉租房准入的标准,就应该退出将公共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家庭。因此,只有对廉租住户进行有效的审查,让收入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廉租住户通过一定渠道或方式退出,才能保证有限的廉租资源起到最大的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和完善廉租房退出机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廉租房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层级高、细致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是退出机制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我国关于廉租房退出机制的法律制度存在长期缺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立法层级较低。现阶段与廉租房相关的法律文件多为部门规章、通知、办法等,尚未出台一部真正意义上有关廉租房的法律,法律效力层级低,权威性不足,在廉租住户发生拒退或者转租等违规行为后,管理部门难以诉诸法律强制执行。第二,细化程度不够。目前有关廉租房的法律文件大多内容比较笼统,很多制度规定细化程度不足,例如对违规行为的界定不够细致,相应处理程序和实施措施也不够具体等,使得退出机制在执行上缺乏操作性。第三,惩罚力度过轻。目前我国对于违规廉租住户的责任处理主要是退还或补交租金补贴、退出廉租房或者取消廉租户资格,再严重的也只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这样一方面违规成本过低对违规住户起不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违规转租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住户铤而走险骗租谋取私利。

(二)收入资产动态信息监测难度大

廉租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资产情况是实施保障的基础,也是执行退出机制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个人收入申报核查机制,目前对廉租住户家庭收入资产情况的认定基本只能依靠住户自行申报,管理部门通过民政、街道、社区等渠道进行核实的方式来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收入申报信息失真、隐形收入无法统计等问题,使得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廉租住户的家庭收入资产情况。尤其是廉租住户的家庭成员大多属于无稳定职业、常年外出打工或是灵活就业的群体,收入具有临时性、隐蔽性的特点,其家庭收入资产动态信息更加难以跟踪监测。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廉租住户收入资产动态信息的这种缺失使得退出机制在执行上缺乏依据。

(三)退出鼓励机制与后续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公共租赁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廉租房处于保障体系的最低端。对于因家庭经济条件变化而不再享受廉租房保障的家庭而言,在退出廉租房后理论上应该进入到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房的保障范围,但由于廉租房和其它层次保障房要求的支付能力差距较大,很多家庭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改善,超出了廉租房保障标准,但仍不具备购买或租住其它层次保障房的经济能力,一方面主动退出廉租房享受不到有效的奖励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退出后得不到后续的住房保障,很可能就会落入无保障的“夹心层”。因此,多数家庭在利益权衡下会选择继续占用廉租房,不会主动退出。

二、完善我国廉租房退出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

1.提高有关廉租房的法律文件效力层级

从我国住房法制建设现状看,出台专门的《廉租住房法》不太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正处于酝酿阶段的《住房保障法》内加入廉租房的专章内容,把与廉租房相关制度和办法上升为法律法规,同时各地也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地方性的廉租房法规,从而完善有关廉租房的法律制度体系。

2.制定廉租房管理的法律法规细则

在立法过程中,应从法律层面更加清晰地规定廉租房的保障对象、保障标准和水平、资金来源、退出机制、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等,并适当地出台一些相关的配套规定来对廉租房的申请条件、租金标准、退出管理办法等进行细化,从行为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细化对廉租住户违法违规行为的界定,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处理程序与实施细则,从而提高执行上的可操作性。

3.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骗租、违法占用廉租房等行为,应加大惩罚力度,例如没收违法所得、重金罚款、永久性取消保障资格、记入个人信用档案甚至监禁等,以高强度的惩罚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住户的违法违规成本,从而有效地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收入资产动态信息管理

1.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即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查询。政府可以成立或委托个人信用评价管理机构,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联合银行、证券、保险、法院、公安、税务与审计等部门,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和及时沟通,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退出机制提供信息支持。

2.完善收入资产申报制度

实行定期申报制,即要求申请廉租房的家庭和已经入住的家庭定期(半年或一年)将有关单位或者居住地有关部门证明的个人资产、收入、住房、家庭人数等变动情况向有关部门主动申报。可在廉租房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违规申报行为的处罚细则,如拒不申报或申报信息失真构成骗租行为的,从严惩罚。通过完善申报制度加强对廉租住户收入资产信息的动态管理。

3.强化社会监督

利用宣传和教育手段,强化个人信用的重要影响,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同时可开通社会检举通道,允许、鼓励群众举报他人瞒报收入资产情况的行为,对检举属实者实施奖励,以增强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增加廉租住户谎报收入资产信息的压力。

(三)建立健全退出鼓励与后续保障机制

1.建立退出鼓励机制

即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廉租住户主动退出廉租房,自行置业。例如,规定廉租住户如果主动退出,就能获得低息或无息购房贷款、优先购买或租住其它层次保障房、购房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性优惠,而若不主动退出,由管理部门强制执行后不仅得不到置业优惠,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一些经济条件转好的廉租住户主动退出的积极性。

2.健全退出后续保障机制

应大力加强住房保障体系中各层次保障房的建设和投入,构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三层次或更多层次的住房保障模式。一方面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使尽可能多的廉租住户在经济条件好转后能获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增加租金低于市场水平但住房条件优于廉租房的公共租赁房的供应量,使廉租住户在退出廉租房后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时能通过租住公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退出后续保障机制的健全,不仅能有效保证廉租住户退出后有房可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住户的居住条件,以此提高廉租住户自主退出的意愿。

[参考文献]

[1]陈佳婧.廉租房退出机制研究——以福州市廉租房退出机制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3).

[2]李岚.我国廉租房准入与退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2010(4).

[3]曾国安,胡晶晶,周盼.论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家庭腾退住房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及基本构想[J].山东经济,2010(6).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4

?­取得的成效、现存的问题以及与目标的差距,监督机制都是一个重要因素。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完善监督机制对推进依法行政至关重要。

(一)这些年来,我市在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已?­建立了不少好的监督制度,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

一、权力机关监督

一是加强立法监督,保证依法行政。市人大在地方立法中,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中坚持法制统一的?­则,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对重大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草案,采取媒体公布、进行听证等方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同时加强了对政府立法的监督,2005年底,市人大印发了关于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程序,正式实施对政府规章审查的制度。2008年起市人大又正式启动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以监督政府立法行为的合法与规范,从源头上保证政府依法行政。

二是督办代表建议,推进依法行政。全市各级人大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每年确定重点建议,重点督办。高标准、严要求,督促行政机关解决了一批疑难问题,提升了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解决突出问题。全市各级人大在执法检查内容上,坚持突出重点和有针对性相结合,将涉及全局以及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在执法监督中,不断改进检查形式,特别注意抓好检查后的跟踪和整改落实的监督工作,对推进依法行政、解决突出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是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形成良好的导向。2004年市人大出台了《关于对提请任命人员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各市(县)、区人大也制定了相应办法,这一制度的实施,切实提高了政府组成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政府组成人员向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述职,人大评议的重点也是依法行政情况,从而形成了依法行政的良好导向。

二、司法监督

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是制约行政权的重要方式,全市两级法院通过日常案件审理,加强了对行政权的司法监督。

一是健全司法救济功能。在行政诉讼中,突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入手,严格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案件审理的进行,达到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是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事后监督。法院通过案件审理,针对行政机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或瑕疵,以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发出建议书,要求有关部门予以整改,或以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提醒,帮助执法部门总结?­验教训,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

三、行政内部监督

全市各级政府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抓手,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一是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从源头上保障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我市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和备案审查规定,行政机关制订规范性文件,必须?­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目前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以政府名义签订的各类民事合同都?­过法制部门审核。各市(县)区和市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报送市政府备案,市法制办建立了登记、公布、检查和通报制度,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法严格审查,有错必纠。

二是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既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条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同时更是行政机关实施层级监督的制度设计。全市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在案件受理上,只要符合受理条件的均予以受理,扩大监督的范围。在案件审查过程中,重视对申请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和对被申请人的行为监督,对被申请人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对一些尽管没有被撤销或者变更,但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瑕疵的,通过向被申请人发出建议函的方式,要求行政机关及时整改。每年还对行政复议案件进行汇总分析,对案件中反映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下发有关部门。今年上半年全市行政复议审结162件,其中撤销4件,确认违法1件。

三是建立行政执法

投诉制度,及时督促纠正行政违法、行政不当。2004年,下发了《无锡市行政执法投诉办法》,设立了投诉电话和网上投诉平台,明确了投诉处理的分工负责和具体要求。通过执法投诉和处理,纠正了一些执法违法行为,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四是坚持行政执法责任制检查。每年由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邀

请人大、政d­有关工委领导参加,结合社会评议、平时投诉等情况,对执法部门执法工作进行考核。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开展创建规范执法单位和示范点活动,表彰先进、通报问题,起到了促进监督作用。

五是实施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从2006年开始,凡是处以罚款2万元以上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重大行政处罚,必须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重点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方面情况。

六是着力规范行政执法文书。推广有关地区和部门的说理式行政处罚示范文本,组织专题研究讨论,2006年制定了执法文书规范和评查标准,并在执法检查中作为重点评查内容,增强了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程序意识,提高了执法水平。

七是梳理执法依据和清理行政职权。2005年底开始,组织全市各行政部门开展了梳理执法依据工作,并统一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各执法部门还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明确了有关执法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并创新了评议方式,使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要求得到有效贯彻,强化了对执法行为的监督。2007年底,着眼于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又组织全市行政机关清理行政权力,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打下基础。

八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d­调。全市政府法制部门与两级检察院联合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强查办和预防渎职侵权案件d­调配合及案件移送工作的有关规定》,定期召开d­调会,规范了办案过程中的配合d­调及移送程序。政府法制部门还与两级法院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文书传递和疑难案件研究制度,加强行政审判与行政复议方面的信息交流,专题研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在提高办案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监督的实效。

四、专门监督

全市审计、监察部门重视对行政机关的专门监督,各级行政机关也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机关的监督。

一是行政监察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实施《无锡市效能监察办法》、《无锡市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在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政府“阳光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强行政监察,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市监察部门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专门设立行政服务投诉中心,通过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实时监督各行政机关的审批行为。严肃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纪案件,通报了一批典型的行政违法案件,处理了一批公务人员。

二是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严格实施审计监督,逐步把?­济责任审计由企事业单位延伸到行政机关,从离任审计扩展到届中审计,推行审计预告制、审计结果通报制等制度,对?­济责任审计、重点政府项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制定落实整改措施,一批领导干部因此引咎辞职或被免职,为整顿和规范财?­纪律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促进了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五、社会监督

全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注重为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机关创造条件,切实保障他们的举报、投诉的权利。

一是打造和拓展便于群众监督的平台。政府及各部门都设立了监督电话,市政府在《中国无锡》网站上设立了投诉专栏,凡是对政府及职能部门行政行为存在异议,特别是对行政执法行为有意见的,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投诉,由有关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网上进行答复,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办理结果还接受群众打分。对一些行政执法违法的案件,还在有关媒体上进行曝光,以切实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是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栏、《无锡市人民政府公报》、《中国无锡》网站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向社会公布政务信息。市级机关和部门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政务公开,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确定了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及时向社会发布重要信息,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知情权,更便于对行政机关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这些年来我市在完善监督机制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规范了行政权力的行使,有力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监督主体多,力量整合、形成监督合力尚欠缺。二是行政监督主要依靠事后监督和追惩,事前预防监督以及事中过程监督还比较薄弱。三是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五是监督过程中责任追究不到位,处理上有时失之于宽。

针对存在问题,立足于更高层次和更大力度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监督机制当前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抓源头,实现监督前移

第一,要监督行政决策程序。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现监督前移,从源头上抓起,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监督,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一是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行政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凡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二是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要扩大听证范围,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进行听证。要规范听证程序,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确定分配听证代表名额,听证前,应当告知听证代表拟做出行政决策的内容、理由、依据和背景资料。确保听证参加人对有关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平等、充分的质证和辩证。对听证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要吸收采纳,并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三是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制度。四是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第二,要监督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依法行政,要在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上用气力。一是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发布程序。政府和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要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控制发文,可发可不发的坚决不发。制定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未?­听取意见、合法性审查并?­集体讨论决定的,不得发布施行。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要向社会公布,未?­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二是严格备案管理。政府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发布后,要在15日内向上级政府或本级政府报送备案。按规定要向人大常委会报送的也要及时报备。建立受理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规范性文件建议的制度,认真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定期清理制度。政府和部门每隔两年要进行一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相互抵触、依据缺失以及不适应?­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清理后要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文件目录,未列入继续有效的文件目录的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二、抓落实,确保监督到位

针对政府及机关的执法监督,目前有人大监督、政d­民主监督、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但是,监督不到位、不落实仍然是影响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因素。落实监督措施,加大监督力度,发挥监督的综合效益,要作进一步的强化和探索。

第一,人大监督要体现权威性。人大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加强对政府及其部门包括组成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坚持定期听取政府组成人员述职制度,探索对述职进行评议,必要时要行使罢免权。

第二,法院监督要提高执行力。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是制约行政权、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要实行行政诉讼重要案件易地审理、指定管辖,积极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司法权的效力高于行政权,行政裁决必须服从司法裁决,对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履行。

第三,层级监督要增强严肃性。要完善行政复议监督机制,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坚持便民利民?­则,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在实现复议救济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复议的监督功能。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对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该撤销的坚决予以撤销,该变更的坚决予以变更。对有瑕疵的要下发行政复议建议书指出问题。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当前重点是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细化基准。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的评议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规范执法的整体水平。要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同时,对违法责任人的追偿也要落实到位。

第四,专门监督要注意针对性。专门监督中的行政监察除了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监督所特有的案件查处职能,通过严肃执纪,确保政令畅通,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推进依法行政。专门监督中的审计监督除了要继续加强行政机关执行财政纪律的审计外,要针对当前政府管理效率较低、行政成本过高、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实行政府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加大政府投资效益审计份量。要在坚持正确绩效导向的同时,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追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失职失误造成的管理效益低下和行政成本失控的责任。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5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的特殊性和监事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以南宁产业投资公司为例,提出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监事会监督工作机制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投融资平台 监事会 工作机制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已成为地方筹集发展资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地方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p根据职能和运作模式,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与一般国有独资企业有着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

1.特殊的发展背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近年来得到大量发展有着特殊的经济环境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一匹马车,而在总投资中政府投资所占比例极大,尤其从2008年11月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强刺激计划,包括“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10大产业振兴计划,并配套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投资大幅增长。在以投资拉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下,政府的急需大量投资资金,而地方财力有限政府又不能作为负债主体,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应运而生,且得到迅速发展,承担起为政府投资项目筹集资金的角色任务。

2.较强的政策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主要是根据地方政策确定投向,完全反映地方政府的意图,建设项目带有明显的公益和扶持性质,投资以注重社会效应为主,经济效应为辅。

3.资金来源的特定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本金主要来源是财政拔款和国有股权(资产)划入形成;投资资金主要是财政担保和以存量国有股权资产担保进行发债、向银行借款等渠道进行融入。资金来源的特殊性,要求经营者提高风险警觉、提高对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率的责任感。

4.融资主体的“平台”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对划入的国有股权资本和财政拔入资本金的有效运营,构筑具有较高融资能力的资产平台,在融资活动中以“借还一体化”运作形式,借助“平台”整体性优势,发挥了有力的杠杆作用,能为投资项目筹集大量建设资金。另外,融资平台是一个复杂的资本运营体系,无论在融资或是投资环节,由债权债务和股权关系形成的体系庞大而复杂。

5.强调资本运作的阶段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资方向主要是竞争性不强的领域或地方经济中起着支柱性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的项目作为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工具,平台所投资项目具有较强引导性,投资项目重在引导和扶持,由于经营活动不是政府本职,所以平台公司对项目的长期经营不是其最终目的。随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资运营将是阶段性和多样化的。

(二)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监事会监督工作的特殊意义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但在政府融资平台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运作不规范和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正在加速暴露,成为捆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主要渠道。⑤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监督工作,使其能健康运行,继续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摆在平台公司决策者和经营者的紧迫性任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监事会是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国资委)派出的权益监督代表,负有确保地方产业政策得以正确贯彻、国有资本得以安全有效运作的历史重任,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特殊性也赋予了监事会监督工作特殊意义:

1.监事会监督工作是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在新经济环境下为实现产业政策目标筹集资金,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实现产业发展的产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监事会监督工作以是否符合政府产业政策为主要目标作监督评价,因此,监事会有效的监督工作,是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能切实执行、基础性产业得以扎实发展的重要保障。

2.确保国有资本投向符合国民利益,保证国有资本使用的公平公证,同时维护多方权益。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来源的特定性和融资主体的“平台”性使得平台公司的运营牵及国民的根本利益和多方金融机构权益。平台公司决策者和经营者只是政府国有资本运营的受托者,两者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而平台公司监事会是政府的监督代表,因而,监事会的有效监督是平台资金投向符合政府意愿和国民利益的根本保障;另外,由于平台性运作的作用和反作用都是巨大,通过监事会的有效监督工作,使平台公司规范运作,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不规范的决策、执行引发的巨大破坏性和产生对多方权益造成的损害。

3.对企业用权状况进行清晰监督,避免由于权限混淆引起的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行为产生。国有企业中的所有权主体缺位、经营者越位和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在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中或也难以避免,并且随着“授权经营”范围的扩大,企业还拥有部分所有者的权力,因此作为所有者委托的监督人,监事会可以监督企业授权和用权状况,避免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现象产生。

4.督促企业严格遵守业务规则,推进举债行为规范化,有效防范财政和金融风险。为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国务院2010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以达到规避风险、发挥企业真实融资水平的目的。这是关系到平台公司能否存活的关键性政策要求,监事会监督企业对此文件精神的执行情况,督促其按要求运作,增强规避防范财政和金融风险能力,使平台公司健康运行,真实发挥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南宁产业投资公司监事会工作机制建设实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南宁产业投资公司监事会工作机制建设实效 南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南宁市政府为实施产业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产业类投融资平台。近年来,该公司代表地方政府,通过运营国有股权资本,对南宁市的重大工业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投资。公司成立以来,根据《公司法》建立了国有企业内设监事会机构,与董事会、经理层构成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目前南宁产业投资公司拥有参控股企业19家,除了本部设立有监事会

之外,公司对16家参控股企业根据市国资委的要求及相关公司章程规定共派出监事25人,初步建成了利于开展监督工作的集团监事工作团队和管理体系。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南宁产业投资公司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监事会工作机制,公司监事会对决策过程和执行结果实行了全面监督,积极履行出资者监督代表职责,基本实现投资资金来源的市场化,保证了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和安全高效性,很好地完成了政府投资监督使命。对参控股企业的派出监事进行了有效的工作指导和监督,利用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纪检等力量增强财务审计监督成果。对重大事项决策及时提出质询,纠正了企业运营中违规现象,加强了对企业董事、高管的履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强力地促进企业规范化运行,有效保障了国有股东的权益。

(二)目前监事会工作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随着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项目多样化、股权关系复杂化,监事会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某些隐性问题显现,影响了监事会监督工作的效率,严重阻碍了监事会工作在规范企业运行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1.监事会主席身份不独立,履职过程中容易产生身份混淆,导致监督结果的公正性受影响。公司监事会属内设监事会,虽然监事会主席由国资监督部门指定,但其身份仍属企业内部人员,在企业内部兼任有其他职务,在绩效考核、薪酬方面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监事会主席履职的独立性和监督结果的公正性经受考验。

2.监事会监督成果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由于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大,参控股企业增加,影响派出监事工作实效的信息不对称性情况进一步加强,以及由于体制问题造成的监事会与被监督者地位不平行,导致监事会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中未能很好地起到制衡作用。

3.有效的派出监事管理体系有待建立,监督力量滞后于企业规模变化速度。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向产业控股和金融控股集团转型的端倪,以产权为纽带形成的企业体系规模不断扩大。而目前南宁产投公司配置人员数量较少,高端专业人才更加奇缺,公司成立以后仅引进人员15名,管理人员由45名增至60名,而公司资产规模则由10亿增至70亿,参控股企业由3家增至19家。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本运营的职能和特点决定了资本进入和退出是经营活动常态,因此,面对不断增长的资产规模和股权企业数量,一个稳定而又能适应动态工作的派出监事管理体系和一个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监事人员团体尚待组建。

4.监督工作与其他工作联动性不强。孤立的监事会力量在监督工作中将受到拘束,作为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者,融资平台规模的扩大令监事会的社会责任在不断加重。而在南宁产业投资公司内部,纪检、内审等工作制度还没成熟,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的关联,在新的经济环境和形势面前,公司监事会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监督力量显得前所未有的局限和单薄。

三、进一步完善南宁产业投资公司监事工作机制的思路

经过两年发展,南宁产业投资公司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其监事会工作亦在由资本纽带形成的复杂参控股关系下主要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对公司本部的监督工作;二是对子公司派出监事的管理工作。由于政府投融

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监事会工作的侧重点与一般企业有所不同,在监督领域和空间上都有所拓展。因此,本文也着重从平台公司的特殊性为出发点提出改进监事会工作机制的措施和思路。

(一)加强公司本部监事会监督工作的措施及思路

1.严格保持监事会主席身份的独立性,保证监督评价的公证性。作为地方国有独资公司,其监事会主席一般是由地方国资委在监事成员中指定,这是与《国有企业监理会管理暂行规定》中央企监事会主席的派出制度和做法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当前体制下,地方国有独资企业中监事会主席往往还兼任所在企业的工会、党组织中的职位,因此,监事会主席要明确身份的主次,在其他工作与监事会工作发生冲突时,首先要站在国有资产代表人的角度,保持与企业经营独立的身份,做到评价客观,保证监督工作的公证性。

2.保持与地方组织部门和公司纪检部门的密切联系,科学全面地监督和评价公司高管履职情况。目前,公司高管纳入市管干部,其年度考核亦由组织部门进行,监事会作为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应积极与组织部门联系。一方面,通过参照组织部门的年度考核方法和意见,结合企业发展绩效,全面、正确评价高管们的履职情况;另一方面,建议组织部门在国有企业管理层年度考核或干部提拔过程中增加监事会工作评价的权重,加强监事会监督工作与与干部考察、考核的联系。另外,监事会与纪检监察部门紧密协作,保证监督信息的互通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全方位、全程监督检查的良好互动局面。

3.加强与政府审计部门和公司内审部门的有效联动,实现监督信息共享和畅通,增强监督工作的客观和权威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代表政府出资建设的项目,需接受地方审计部门的审查,相对于企业内部的各项审计核查和社会审查,地方政府部门的审查全面、细致、负责。政府审计不但要反映项目建设过程的合法性,还要是否与地方政策、地方政府意图、经济性相符合,这是与监事会作为国资代表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监事会除与公司内审部门有效联动之外也要积极利用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作为监督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督工作的开展:一是与审计部门全面互动,互通信息,使得监督更全面客观、权威;二是对审计状况进行评析,对审计部门查出的存在问题,监督企业是否如实进行整改,确保项目建设的审计措施落到实处,保征国有投资资金的正确使用。

4.对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应以决策前期阶段为重点,全程介入为主线,保证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执行的合规合理性。鉴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资引导性职能,监事会对投资项目要从前期阶段就开始介入监督,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内容如:项目可行性、项目建议书作深入分析,以便在决策过程中提出合理意见,必要的情况聘评专家介入分析,重点监督从立项到申报政府审批的整个过程,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决策每个环节都要提出监事会评价意见,确保内部决策过程合法合规,避免由于道德风险和决策的违规造成投资项目有失公平和国有投资重大失误,防范于末然。

(二)建立高效的国有企业监事会机构,其中监事会主席由政府任命派出,提出派出监事工作管理机制的措施和思路

1.创建“三位一体”的派出监事工作组织体系

对子公司派出监事工作建立由“公司监事会指导、股权(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派出监事执行”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公司监事会负责推

荐举子公司派出监事的人选,并对派出监事进行培养和工作指导,使其能出色代表公司履职;股权(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派出监事的日常管理,负责收集和整理监事工作材料,按公司监事会的安排组织派出监事的交流活动,与子公司对接相关监事会工作;派出监事则根据本公司监事会为指导,遵从股权(资产)部门的工作安排,通过公司的授权对子公司进行正常监督,以股权(资产)管理部门为通道向公司提交监督意见。“三位一体”的方式,分工科学,关系紧扣,实现高效监督。

2.加强派出监事团队的专业化管理,形成强大的集团监督体系

地方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往往由于人员资历的限制,派出监事从履历上、时间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在公司本级监事会的指导下,建立母公司派出监事办公室,设置专职的监事会秘书,在母公司内部建立对子公司派出监事工作的集中管理平台,加强对派出监事团队的专业化管理。通过整合集团内部各种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避免监事会在企业中单兵作战,解决监事会人员有限问题;善于利用集团各子公司资源,充分发挥子公司监事会作用,组成一支国资监督的同盟军,形成集团监督体系,发挥监督体系的综合优势。

3.构建派出监事工作交流机制,推进监督检查成果的运用

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资行为对地方产业扶持的性质和特点较为突出,投资项目的多领域性使得监事会监督工作的着重点不同,对不同项目派出监事的工作经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构建派出监事工作交流机制,统一对派出监事进行定期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和相互通报派驻企业的监督情况,同时指出不足,督促改进,不断提高监督检查成果运用水平。

4.加强内审机构建设

内审机构是企业内部重要的监督力量,内审机构在规范公司内部运行,纠正不良行为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公司本部首先完善内审机构和相关制度,引导子公司加强内审机构建设,监事会充分利用内审机构的优势,与其共同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

5.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加强对派出监事的管理

(1)建立派出监事工作激励机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在其监督成本小于未进行监督而造成的损失的情况下,适当激励是合理必要的。由于监事是资产所有人的受托者(代理人),因此合理的激励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在激励方法上既要采用精神激励,又要采取物质激励。

(2)加强派出监事的考核约束。有激励就必须有考核约束,通过加强考核逐步引导监事会工作由事后检查向事前建议、事中控制方向全面发展,使监事会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出更高的效率。派出监事在本部监事会的指导下对公司负责,要形成工作报告制度,把工作报告是否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派驻企业经营状况作为考核重要依据。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6

如果说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的灵魂、管理的核心,那么根据发展战略建立的绩效管理机制则是保证企业战略执行、促进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是提升业绩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纵观国内外优秀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实践,虽然在绩效目标确定、考核指标设置、考核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最终都能殊途同归,通过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来贯彻落实战略目标,实现各项业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重构与农行“3510”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紧密衔接、体现打造优秀上市银行管理要求的组织绩效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相对建立优秀上市银行的目标模式,农行现行绩效管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行已构建了以战略为导向、以价值为核心、涵盖机构与部室的矩阵型组织绩效管理体系,在推动全系统树立价值理念、加快经营转型、强化基础管理、提升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建立优秀上市商业银行的目标模式,对照国内外优秀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实践,现行的绩效管理机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绩效管理的战略性和整体性有待提高。一是组织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对接有待强化。由于农行实行战略管理时间短,现行绩效考核体系存在与战略实施连接度不强、对战略重点传导不够清晰,关注部室局部重点工作忽视全行整体战略等问题,导致“战略稀释”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机构整体考核和三农单项考核的定位和架构有待理顺。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既是农行全面推进事业部制改革的起点,也是传统机构层级管理和现代事业部条线管理衔接的难点。如何理清机构管理和条线管理的关系,如何搭建分行整体考核和事业部考核架构,是未来组织绩效管理架构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三是绩效考核体系之间的关联度有待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科学性有待加强。一是分行整体考核的综合性有待加强。由于分行整体考核与条线并行考核架构尚未建立,目前分行整体考核存在考核体系繁杂、考核重点不突出、指标代表性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分支机构及时理解、掌握、传导总行绩效管理政策和要求。二是考核体系的全面性有待提高。受管理系统支持不到位影响,目前分行考核和等级行评价体系缺乏人力资源提升、境内外及母子公司联动、客户满意度等指标,部室考核体系缺乏条线盈利能力和价值贡献等内容。三是精细化考核有待加深。

绩效管理流程有待优化。一是绩效沟通和系统性传导有待加强。虽然农行在绩效计划、绩效考核过程

中不断加强沟通和辅导,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个别分支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与总行政策导向差异较大,部分分支机构仍未建立横向部室绩效考核体系,导致总行绩效管理政策不能逐级传导到基层,造成一线员工无法获知全行发展方向和总行政策要求。二是培训宣传工作有待系统化。绩效管理是一个从明确考核目标、宣传考核思路、实施考核评价、进行绩效反馈到兑现绩效奖惩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通过宣传教育促进员工绩效的改进。但是,目前个别分支机构对绩效管理环节认识不足,造成了绩效考核实施前的宣传力度不够,员工缺乏对考核导向的了解,对考核结果的认同感较低,导致绩效考核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政策有待完善。虽然农行各项考核制度列明了考核结果的应用政策,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部分应用政策不透明,分支机构无法预知和测算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资源,这导致绩效考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分支机构绩效管理运行情况看,个别分支机构资源配置,特别是绩效工资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力度不大,造成其辖内分支机构既不关心全行发展战略和总行绩效管理导向,也不关注绩效考核结果,组织绩效管理“失灵”。

从管理架构、考核体系、管理流程等方面,逐步构建具有农行特色的组织绩效管理机制。

基于现行组织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未来一段时期农行组织绩效管理机制改革应以“3510”发展战略为导向,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核心,以打造优秀上市银行为目标,创新绩效管理架构,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规范绩效管理流程,加大绩效结果应用力度,逐步构建体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科学有效、具有农行特色的组织绩效管理机制。

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理论和以上思路,未来农行应从绩效管理框架、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管理配套等方面完善组织绩效管理机制,使各部分交错渗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来说:

重构与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相适应的组织绩效管理框架。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总体要求后,农行开始启动以事业部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并于2008年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随着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计未来农行将相继成立其他事业部。因此,根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结合事业部制改革进程,未来农行将建立健全以分支机构和事业部(条线)层级考核为核心、以重点城市行和重点县域支行穿透式考核为补充的绩效管理架构。其中,事业部(条线)层级考核最终将形成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和事业部(条线)绩效考核并行的“1+N”绩效管理架构,并逐步传导、分解至辖属职能部室、分支机构甚至每一个岗位和员工。

再创以战略为导向、价值为核心的组织绩效考核体系。根据“3510”发展战略和打造优秀上市银行、建设世界一流银行要求,农行要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以全面发展、稳健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结合机构、条线、部室等考核客体的经营管理差异,从效益管理、风险管理、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四个维度建立个性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其中,机构综合绩效考核要以战略性、全局性指标为核心,突出战略转型重点,强调整体业绩提升,关注境内外和母子公司业务联动,全面反映机构的当期绩效和价值增值;业务条线绩效考核要以综合性、特色化指标为核心,突出战略任务分解,强调条线经营管理特色,关注品牌塑造、队伍建设和条线交叉互动,综合反映条线的经营业绩和价值贡献;职能部室绩效考核要以个性化、明细化指标为核心,突出部室职责落实,强调主要工作推进,关注重点业务与产品拓展、部室间协同配合和客户满意度,客观反映部室的经营绩效和管理水平;重点城市行和重点县域行绩效考核要以针对性、市场化指标为核心,突出市场导向,强调在重点区域的价值提升和竞争力增强;等级行评价要按照当期考核与中长期评价分开的思路,以综合性、通用性指标为核心,统筹平衡经营业绩、规模贡献和管控难度,综合反映分支机构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潜力。

建立多样化、差异化的组织绩效管理方式和方法。从国内外银行的实践来看,综合性考核制度具有全面、均衡、多角度的特点,有利于反映机构或条线整体情况和综合贡献;专项考核制度具有专业、精细化的特点,有利于突出战略导向;计价考核制度具有直观、易传导、见效快的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行和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此,农行要综合运用多种绩效管理手段,扬长避短,发挥合力,实

现绩效管理政策在横纵指向上的统一。要根据经营特色和管理定位,对不同层级的分支机构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法,突出不同的重点,如总行、一级分行对下级机构可实施综合性考核为主、专项考核和计价考核为辅的模式,着重采取标杆、赛马、KPI等管理方法;而二级分行对支行、网点及其员工则应实施计价考核为主、综合性考核和专项考核为辅的模式,统筹运用目标管理、行为锚定等级评价等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从本质上看绩效管理是战略实施的有效管理工具,不论其方式、方法先进与否,只要立足实际、符合内部经营管理需要,就能有效发挥战略实施和牵引功能。考虑农行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各级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组织绩效管理必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入科学、实用、符合行情的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同时,要统一规划、着眼未来,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绩效管理改革方向,持续加大对先进管理方法的学习和消化,积极宣传、创造条件、适时引入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工具,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业务经营中的灵魂和指挥棒作用。

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绩效管理流程。在绩效计划环节,要综合考虑考核对象的属性、层级、定位和职能,选择适宜的绩效管理模式、指标体系和计分方法;要统筹机构、条线、部室考核,确保绩效管理导向、政策和要求在横纵指向上的统一;要整合综合考核、专项考核和计价考核,防止重复考核、重复激励。在绩效辅导环节,要制定绩效管理指引,加强绩效培训和宣传,帮助分支机构理解、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方法和总体要求,实现总行政策意图在机构、部门之间传导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要建立绩效管理方案备案或审查制度,确保总行绩效管理导向和要求逐步传导到基层和员工;要创建制度化、双向互动式的沟通反馈机制,通过建立绩效管理联系行制度、加强绩效管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绩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提高各级组织对绩效管理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在绩效改进环节,要建立考核结果通报制度,提高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反馈的质量、频率和效率,并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要建立绩效管理问询和提示函制度,持续跟踪分支机构和相关部室绩效改进措施落实情况,促进分支机构和员工不断提升团队和个人绩效水平。在绩效结果应用环节,要按照政策清晰、考核严谨、激励到位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应用政策透明度,加大结果挂钩力度,让各级机构、各层级员工算得出、拿得到、有实效,切实增强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7

一、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 检查信息资源浪费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经常都开展对重要空白凭证、印章的保管使用情况, 金融机构账务核对情况, 操作人员离岗签退, 贷款账卡和金融机构财政缴存款等内部自查, 同时接受上级行相关部门的检查也不少。而每次检查都要制定方案、抽调人员、集中培训, 分赴各被检查地进行检查, 并对检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 随即了事, 可检查中做得好的、值得推广的经验几乎没有很好地总结利用, 等下一次检查时又重复以往的做法, 信息资源被忽视了, 还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人、财、物。

(二) 监督部门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

由于各职能部门与内审、事后监督、纪检监察等在监督方向具有趋同性、核查范围具有一致性, 对同性质的检查没有一套统一的检查方案, “各吹各打”, 重复检查, 造成了各部门监督工作的重复劳动。

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检查组与检查组之间、检查组与被检查单位之间、外部检查与内部检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未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检查信息隔绝, 不能及时获取信息、掌握动向, 导致监督成果得不到充分的转换运用, 特别是与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交流不到位, 致使监督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监督方式单一

目前监督的方式主要是职能部门的检查、业务部门的自查。而检查和自查主要还停留在靠手工的方法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汇总分析和比较鉴别, 没有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监督信息采集的电子化应用程序, 以人工手段去监督检查信息化处理的业务, 没有形成相应的操作风险评估、衡量体系, 对风险发生的前兆、等级以及预警, 对风险防范重心仍处于事后管理的状态, 无法起到事前防范和预警的作用。

(四) 缺乏对监督部门执行力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监督部门是对各岗位和部门的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内控建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应该说, 内部控制运作过程中的大多数问题、差错、隐患一般能够在监督检查中被及时发现。但事实上, 有些行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往往是一些诸如资料不全、漏盖印章之类的小问题, 而真正涉及到会计财务、资金安全等关键性、敏感性问题和责任时却往往不能深入其中, 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 无法对监督部门执行监督的力度进行细化考核, 导致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对弱化。

二、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想

建立管理决策层、监督检查部门、各职能管理部门、各业务操作部门共同构成的综合监督体系。通过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级、信息反馈等信息的交流互动, 实现风险控制、成果转换运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利用, 达到监督力度合理分配, 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共同监督, 形成高效的综合监督体系。

其结构、流程见下图:

(一) 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中心

1. 信息采集。

收集业务操作部门日常的自查信息资料 (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查) 、收集各职能管理部门检查各类信息资料、收集监督部门监督检查信息资料;收集外部检查信息资料;收集相关联的案例信息资料;收集突发事件实时报告、系统故障;相关制度规章等信息。

2. 信息分析。

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系统对业务的流程、要害岗位、要害部位设置基本控制标准和主要风险指数, 对所收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定期测评, 提供趋势性和数量化分析, 识别风险。

3. 风险评级。

应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系统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再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级。

4. 风险控制。

分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制定改进方案、分享教训;定期跟进、讨论、议定风险评级, 采取对应措施减轻和转移风险, 降低对业务的影响, 提高恢复业务操作的能力;监督对应措施的实施效果;高风险评级上报管理决策层。

5. 信息的沟通反馈。

信息沟通贯穿于整个机构, 相关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 是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规章制度、审计报告、工作计划、管理理念的有效沟通是执行力的基本保证。

内控的沟通通过对风险发生的前兆、风险的等级提出预警, 使业务操作部门采取防范应对行动, 对风险防范重心置于事前管理;对于制度的漏洞、缺陷及时反馈管理部门修订完善;对管理风险的信息反馈, 使人事、纪检部门及时获取掌握职能部门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执行力以及对风险的判断、控制的能力信息, 使监督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 树立综合监督管理的理念

内部控制是由管理决策层、职能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业务操作部门、各级员工共同执行的一个过程, 它不仅仅是某一个时间点的流程和政策, 更是银行各层的持续活动。

1. 业务操作部门 (国库、资金清算、发行基金、信贷资金、信息安全) 都是以巨额资金为对象, 加强内控、防范资金风险是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业务操作部门是风险比较集中的部门, 不要以“平常心”看待各种数据, 每一个不寻常的数据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 所以业务操作部门主动将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组织的各项业务自查、检查以及整改完毕、无法整改业务、系统运行的情况及时报送“风险管理中心”;对“风险管理中心”提示的风险预警、风险评估作出响应,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职能监督部门的检查、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营运,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内审、纪检、事后监督是人民银行的职能监督部门, 在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完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是业务操作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 监督部门的每一次检查、每笔资金的勾对都至关重要。监督部门把组织每一次的检查情况及问题、教训、经验及整改情况及时报送“风险管理中心”;根据“风险管理中心”提示的预警跟进被查情况及时上报。

3.业务管理部门是各项业务活动的管理、指导部门, 也是制定辖区业务规章、制度的部门。要求下级及时汇报风险固然重要, 但确保制度的有效实行的检查机制同样关键。

业务管理部门, 主动把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上级最新规章制度提供给“风险管理中心”;把组织每一次的检查情况及问题、教训、经验及整改情况及时报送“风险管理中心”;根据“风险管理中心”提示的预警跟进被查情况及时上报。结合辖区实际, 对制度漏洞、缺陷造成的制度风险及时上报总行。对辖区的业务考核情况报送“风险管理中心”, 以便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

三、相关建议

对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8

2012年,全球金融开始步入一个多重时代。所谓多重时代,是以多极经济为基础、多重危机为特征、多重制约为常态和多重失衡为规律的特殊时代。[1]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重要经济实体的中国,必须在金融监督和管理上有所突破。我国金融监管由国务院统筹,很多金融问题的化解看起来没有太大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一个假象——似乎中央银行的权威性不够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长远来看,这种格局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弊病。[2]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更应该围绕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督和管理。虽然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从法学视角所做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拟从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权限入手,从法学视角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初步研究。

一、金融监管及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权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究其根本,金融监管部门缺位、监管乏力、监管范围过窄,政府部门没能有效担负其责任,是导致这场危机的重要原因。[3]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当发挥政府的作用。金融领域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比如,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追求规模经济引发的垄断或行业壁垒问题等。金融监管就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因此,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4]

根据规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金融监管分为功能性监管和机构监管。所谓功能性监管,一般是指依据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和金融产品的性质而设计的监管,也就是将金融监管从原来针对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转变为面向特定类型金融业务(比如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分别加以监管,而对一些边界性的金融业务也要明确监管主体,并加强不同监管主体间合作的监管制度。例如,商业银行的设立和日常监管尽管是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能,但当该商业银行经营保险业务时,对该业务实施监管的机构就应该是保险业监管机构而不是银行业监管机构。[5]机构监管,则是指为履行政府监管职能而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由不同的监管当局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实施监管的一种金融监管方式。机构监管适用于分业经营,并由专门的金融监管法规定对金融业中的银行、证券、信托及保险机构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监管。相比之下,功能性监管更能够实现对金融业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监管,是金融监管比较理想的模式。

目前各国的金融监管通常是由中央银行进行的。一般来说,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这是由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具体而言,金融监管的目标可以分为4个层次:(1)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2)保护信息较少方的利益;(3)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金融业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率;(4)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与西方国家有所区别,但大体模式相近,中央银行是金融监管的核心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享有如下权力:(1)规章制度制定权。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有权依照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性法规,制定从事金融业务所需遵守的规定、管理办法及其他规章。(2)监管信息索取权。人民银行根据履行监管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各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3)检查监督权。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金融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等监管对象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对出现支付困难的金融机构,可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进行检查。(4)检查监督建议权。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有权建议银监会对银行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5)处罚权。中国人民银行有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其他法律、规章的规定对金融违规行为施以罚款或其他处罚。可见,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作为国家机关存在的,享有《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广泛的金融监管权。

二、我国加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权的重要意义

经过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权限在事实上得到了加强。我国适时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权限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权是履行其法律职能的需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包括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和管理人民币、经理国库等。为了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必须制定金融统计制度,掌握相关的金融统计数据和其他资料;必须制定准备金管理和利率管理等规则,检查监督金融机构执行相关规定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货币政策手段;必须制定银行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市场组织及业务活动规则,并在此基础上监测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和货币政策效应,而这些都是金融监管的内容。

要对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进行有效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也必须制定相关规定并检查监督执行规定的行为;为了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顺利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必须会同银监会制定支付结算办法并监督执行;为了经理国库,中国人民银行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并检查监督金融机构执行代理其经理国库的行为;为了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制定有关信用资料采集、汇总和查询等相关的管理办法并检查监督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执行情况。

2.我国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权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1990年代以前,财政与金融的直接挂钩及金融组织的官办性质使得“金融稳定”这个术语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几乎没有金融机构会破产,也就没有金融资产是不安全的。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以若干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和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为标志,金融风险才开始与国家稳定联系起来。机构风险可能造成局部金融危机已经是一个被证明了的现实,因此,中央银行因其所具有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而逐渐成为稳定金融运行乃至经济与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从中央银行的地位来看,它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是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国家机构。在整个金融系统运转过程中,中央银行的角色是多重的:一方面,它代表国家制定和推行统一的金融运行规则和货币信用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引导信用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市场的公开操作来调节货币供求,引导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它还作为最后贷款人和存款准备金的集结者,通过自身资产的高度流动性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余缺,在宏观上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3.我国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权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

公共利益理论最早用来解释政府的合理性,根据该理论,政府监管的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中央银行行使金融监管权同样负有实现公共利益的责任。金融市场作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同样存在着外部效应、自然垄断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其无法克服自身的弊病,导致金融市场失灵。[6]而由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信用过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存款人与银行之间、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减少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7];更重要的是,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可以减少无序和恶意竞争的出现,减少垄断发生的机率,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

三、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面临的困境

汲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经验教训,近年来我国不断构建审慎的金融监管制度,但就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而言,仍存在着如下缺陷。

1.金融监管制度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制度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情形并存。[8]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度供给,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制度需求,金融立法滞后,许多金融市场领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亦得不到有效监管,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一些多余、过时或者无效的监管制度和监管立法仍在发挥作用,市场运行中的行政性干预过多,压制了金融市场的自主性。

2.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缺乏有效沟通

中央银行的一个主要职能是维护金融稳定,这就必须保证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进行连续观察,以便发挥其“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同时,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建立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之上的。以调控货币政策和调节利率为例,如果不了解和掌握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这一职能也是根本不能实现的。然而,由于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缺乏默契配合,缺少监管的协调性,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从而影响了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明显滞后

在现实中,经济和金融法律关系是跳跃发展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监管活动也应随之不断调整,以适应金融秩序的新需求。但法律制度具有滞后性,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制度本身的改革和完善也需经历一个过程。这一缺陷突出地体现出金融监管所表现出的事后性特征。从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来看,监管手段比较单一,行政性、强制性色彩浓厚,并且我国中央银行本身的独立性较差,监管过程中的裁量权有限,难以及时调整监管方式,因此面对新生金融法律关系常常束手无策。在具体实践中,中央银行的监管工作明显滞后于金融秩序的衍变,使得许多金融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从而加剧了金融风险。

4.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权的独立性有待加强

我国目前主要采取金融分业经营模式,金融监管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并立,它们分别对不同的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与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趋势——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权——是背道而驰的。根据最新文献研究,外国学者对发达国家战后长期高通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一定程度上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大,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反之亦然,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经济增长率没有明显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稳定物价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和金融监管权力的独立性就必须加强。

四、完善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建议措施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在美国,金融危机和其他政治事件不断推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但实践表明,美联储的监管行为往往是无效的。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弊端也暴露无遗,金融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实要求。笔者认为,我国中央银行至少应从以下3方面进行改革。

1.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制,将统一的金融监管权交给中央银行

鉴于当前严峻的金融形势,在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统一行使金融监管权并协调现存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该机构的具体职责包括: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处理和解决有关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监管的突出问题;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关系,促进业务创新。要在不突破现行体制的前提下建立此机制,最可行的选择便是将金融监管权统一交给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最核心的金融监管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可以采取各种必要的法律措施。相比较其他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除了具有法律上的优先地位,还具有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因此最合适的选择是将金融监管权统一赋予中国人民银行。

这一选择是有法律依据的。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由此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9]而对于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在内的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关系的协调,也应交给中国人民银行进行。

2.在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为改变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因信息不能共享而不利于金融监管效率提高的现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该避免向同一机构重复收取数据信息。为此,各方应达成协议,明确何种信息由谁收取及如何交流与共享。在确定了信息由谁收取之后,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重点考虑的就应该是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以使各方的数据需求都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由此奠定了信息共享机制的法律基础。虽然在金融监管过程中,中央银行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但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使得中央银行所能获得的信息有限,只有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在第一时间获得充分的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并据此进行有效的监管。[10]这就要求,中央银行要主动利用其他监管机构的有效信息,其他监管部门也应及时、主动地向中央银行提供它们认为重要的金融信息。

3.建立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

在不同的监管机构之间建立完善的协商机制,有利于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当某一监管部门行使监管权时,如其监管行为涉及另一机构的管辖权,应事先协商,减少由此造成的冲突和推诿。当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包括风险预警、现场检查、信息共享、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在内的各种合作事项作出具体规定。[9]《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有这样的规定:“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合作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一规定为协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对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的监管,可以由国务院出面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组织和协调。这一举措对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发挥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语

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金融开启多重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迫切需要以金融稳定来恢复消费者的信心。作为负责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更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责,从而在金融监管中扮演恰当的角色。

[1]陆红军.金融改革要守住稳定和信用底线[N].解放日报,2011-12-12(10).

[2]吴晓灵.金融监管割裂:酿系统性风险[EB/OL].(2012-01-03)[2012-06 -10].http://www.chinareform.org.cn/people/w/wxl/Article/201201/t 20120103_131750.htm.

[3]杨谊,刘军.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范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J].南方金融,2011(12):53.

[4]房燕.货币银行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88.

[5]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9.

[6]蒋海,钟琛,齐洁.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其政策的反思[J].经济科学,2002(4):87.

[7]陆岷峰,葛虎.后危机时期金融中心的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1):43.

[8]王忠生.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9]安起雷.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问题的改革研究[J].时代金融,2010(6):53.

上一篇:农村两委干部培训心得下一篇:劳动保障工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