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研究论文(精选9篇)
教师只会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一个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奴隶,而没有做到学习的主人。在学生中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种传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氛围,至关重要。
一、选择开放式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创新思维
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这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在熟知的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有所创新。比如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分配任务。将全班学生分为小组形式,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对下节课要讲解的诗歌进行讲解,讲解形式由每个小组讨论创新。通过讲解对比,选出最佳创新小组,来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创新。让他们在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习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才能够使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出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求新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其中有一句是“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让学生充分理解司马迁所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人一定要经历挫折才会有一番成就吗?”,“司马迁是不是在炫耀什么呢?”等,通过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使同学们充分理解课堂内容,并提出创新。著名教育家陶知行先生说过“:创造源于思考”,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重视备课环节。为什么总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创新的兴趣呢?通过对教师的观察不难发现,在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将备课内容和实际课堂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从而使高中语文创新成为了一个难题。在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下,要求语文教师要结合生活背景,添加生活元素,让学生建立对于语文课的自信。为此,教师应加强对于备课环节的重视,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充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细心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为了赶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对自己所学内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学而不精的现象,更别提有所创新,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对所讲内容有一个重复的过程,使得反应不够迅速的同学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而成绩也不会有所提升。为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学习需求,对教材内容适当延伸,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为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促进他们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3.提升自我创新意识在对知识的创新理解过程中,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能形成独特的自我见解。教师没能用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当学生在运用所谓的创新方法学习时,不能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我创新意识,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促进每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结语
一、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观念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程, 其中就强调了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注重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树立了民主的教育观、教学观, 教学才能走向民主, 走向开放, 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二、激发兴趣, 引发学生的自学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的自学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升起,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要使之乐于学习, 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与课本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如有条件的话可适当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展示、视频音频的播放,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我在教《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 为了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利用了视听手段, 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儿跳井一段的视频。视频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首先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 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同时, 要让学生学有成效, 长久保持自学兴趣, 教师也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适时适当提供策略方法, 予以指导点拔, 帮助他们闯过难关。
三、创设学习情境, 切实落实自主学习
《纲要 (试行) 》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备课组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策略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首先合理组合, 开展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以专题教学为主。新课标要求语文选修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为学生提供语文素养拓展和提升的空间。在文本信息量大, 内容多, 时间较紧的情况下, 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就只能是走马观花, 一阅而过, 甚至一些内容会上成枯燥的政治课, 难以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我们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主题, 由各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主题, 再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信息收集、学习整理、讨论归纳等学习任务, 最后,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这种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学习, 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研究能力的提高。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 需要进行学生的分组。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从本质上讲,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 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 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分组时, 若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方式, 即在理解、操作、分析、概括等方面素质均衡的分为一组, 虽组内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比较均衡, 利于交流, 但在活动中, 学困生组的成员思维不能与优秀学生组达到一致, 很可能挫伤学困生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 将优秀学生与学困生混编在一起。要求在小组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讨论, 形成小组意见。这样, 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避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当前很多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以前那种以教师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当前高中语文写作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写作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存在问题的,具体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教师的口传知识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当然对于高中语文来说也不例外,教师单一的讲述成为当前语文写作的主要教学方式。但是随着当前教育观念的更新,这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1]。比如在高中语文写作中,需要的是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这样他们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才能够想到更多的内容,而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落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阻碍了学生们思维的发散性。
(二)教学互动性不足,学生缺乏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理念中,要求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独特个性因材施教[2]。但是当前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比如我们在语文议论文写作课上,基本上还是语文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很少有互动的,而且这样造成了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们的思维僵化。
(三)重写作模式,轻学生交流。
当前我国写作教学过程中,大都重视的是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的指导和相关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独讲课,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很少,不遵循作文教学规律,轻视对学生们写作兴趣的培养,也不注重他们平时的积累,缺乏对于学生们系统的作文指导,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必然会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
二、高中写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写作引导。
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就是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的作用只是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我们在讲到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时,就可以不再只是教师是讲授的主体,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根据一个既定的题目,说出自己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哪些相关素材,教师再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学习氛围。
针对高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师生互动较少的问题,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的,也有利于教师进行高效教学,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种比较严格的形象。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在心理上是排斥教师的,当教师进行写作技巧的传授时,学生不会主动配合,而是选择被动接受。比如在传统的写作练习课堂上,教师给出一段材料,学生统一进行写作,教师再机械地进行讲解,这样虽然保证了写作练习的时间,却没有保证写作的水平和质量。需要构建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主动参与,敢于提出想法和意见,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提供自由讨论空间,加强学生彼此交流。
在高中写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材料型作文,要求学生们根据给定的材料,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自选角度写作。对于材料作文来说最怕的就是抓错中心思想,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跑题的现象,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些自由讨论的时间,让他们交流想法,互相分享,这样就会让那些思维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借鉴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想法,学习他们是怎样分析材料、怎样获取中心思想的。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们提供自由讨论的空间,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是需要改变教学方式的。针对当前在高中语文写作中学生自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燕玉.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3,34:50.
[2]郝旭安.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深入分析自主学习策略应用[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2.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又一次面临深入改革和挑战,广大英语教师正在接受一场振奋人心英语教学实践。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对比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学生在掌握的词汇以及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接受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实施之前,高中学生应掌握的英语词汇只在左右,现在达到了3300。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从以往的十几万增加到现在的三十万。
因此,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具有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具有自主性学习语言能力的学生具有以下的品质:⑴深刻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⑵能采取积极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⑶勇于尝试;⑷善于猜测;⑸重形式更重内容,即重视语言准确性,也更重视适当性;而且高中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应涵盖以下几个基本方面:1)能确定学习目标,即根据自己或他人(如教师、学校、大纲、社会等)要求,定义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在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调整或确立新的目标;2)定义学习内容,即识别和收集能帮助他实现学习目标的相关学习材料;3)拥有一套应用于指导自我学习的技能,掌握完成不同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策略;4)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学生能识别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变化学习进度;5)评估学习成果,即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高中学生具备以上这些基本素质,他们的成绩会大大地上一个台阶,也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而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方面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他们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先天不足,学习经常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学而不得要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还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自主性外语学习进行研究与探讨,但大量的是阐述自主学习的理论背景,对自主性学习能力进行界定(Holec, 1981; Little, 1991; Dickinson, 1993)。不少学者还对培养自主性外语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课程设置和实践结果等进行讨论与分析(Dickinson, 1993;Wenden, 1991; Dickinson & Wenden, 1995; Pemberton et al. ; Benson & Voller, ; Cotterall, 2000; etc.)。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主要侧重于介绍和分析大学生自主性外语学习及其培养方法(周新琦,;郑敏,2000;华维芬,;彭金定,2002;魏玉燕,2002等),在中学范围内,有不少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培养作了探究,但都是限于针对重点高中学生而言,而针对重点校以外的一般高中学生的自主性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不多。本课题将对一般高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作一探究。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⑴理论意义:通过调查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仍更多地关注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较低。
⑵实践意义: 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如果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了,有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如能做到课前预习,及时复习,经常反思和总结,定期检查,选择有效的学习途经,同步检测计划实施情况等,那么,英语的教学质量就产生飞跃。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让高中学生能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意图和教学要求。学生基本上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和节奏是不够的,教师应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把教师、教学目的的转化成自己的学习目的或需要,教师还须充分理解学生的个人特征和需求,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选择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学习任务。
2.能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的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学生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有必要时还要科学地调整学习计划或规划好自己的英语学习时间。
3.能了解初高中英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存在的差异,特别要重视两个不同阶段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为迅速进入高中阶段的英语作好充公的准备。
4.能学会科学使用词典,借助英语词典的帮助,查阅生词,尤其是要学会使用英英词典,
从而学会准确确定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准确理解句义,从而把握词语的正确用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增强对语句和语篇的理解与把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能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仍更多地关注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更谈不上依此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发展其自主性学习能力。
6.能监控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大多数学生有时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但当其发现某种学习方法不切实际时,却不能及时换用其他合适的方法。因此,中学英语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本身的知识,也要使学生拥有监控和调控学习策略的知识能力。
7.能运用和监控所学的语言知识,并能监控与评估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内外很少能主动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和运用英语,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身的语言错误,即使能意识到也很少能找出错误的原因并独立纠错,为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言直觉能力的训练。
8.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他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
9.教研结合。在课后,定时地就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研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完善,深化教研活动,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与人员分工(见下表)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段研究名称 研究形式 承担人
1 .3-2007.5 自主性预习课文 问卷调查
以文字形成对策 刘金星
2 2007.6-2007.10 科学运用英语词典 访谈与教学实践 郑心目
3 2007.9-2007.12 培养高一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调查研究 王进龙
江积化
4 .1-2008.8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阅读教学研究课 黄温仲
5 2008.9-2008.11 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讲座与课堂实践 黎国清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完 成 时 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08.12-.3 一般高中学生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 论文 刘金星
2
3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XXX中届高一学生直至升入高二和2007届高一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该课题源自于刘金星老师近年的一篇小论文,题目是“高中学困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调查和对策”该文将发表在东北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英语测试报﹒教研版》第36期第七版上。该文主要调查了一般高中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1)对英语无兴趣。(2)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课堂笔记。(3)对考试成绩无所谓。(4)课前很少预习或根本不预习。(5)爱面子,有问题也不问老师,不能主动攻克英语学习难题。(6)不能主动到阅览室阅读英语方面的书刊等等。同时努力探求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但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强化创新观念,激发创造热情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语文新大纲强调“语文 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这些都提示了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大、深远意义。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工程的主导,学生是工程的主体。其中,教师的创新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就象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所说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本身如果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就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然后开发它。”因此,教师必须深谙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牢牢树立创新观念,自觉激发创造热情。在此前提下,教师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等的有关文件或精神,结合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当代形势来深入认识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此来调动广大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师生双方的创新观念都牢牢树立了,创造热情都被鼓动起来了,就能为以后持久的创新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训创造技法
1、更新观念与教法、学法,全力营造创新氛围
想要让课堂创新活动能顺畅有效地进行,师生——尤其是教师——必须摈弃过去一些陈旧的观念,学习和接受一些先进的现代人文、教育、教学、学习观念,并不断改进与更新教法、学法。为此,从高中的第一节课起,我就给自己的课堂
定下了八条原则:课堂主体化原则、民主宽容原则、博览广思深虑原则、答案多样化原则、激励创新原则、互动创新原则、教师先行深研原则、非一次性结束原则。这些原则的坚持实施,就能很有效地营造了民主、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幼苗的破土而出提供了一块块肥沃的土壤。
2、学习创造学知识,培训创造技法
我本身对创造学感兴趣已经有很多年,从众多的创造技法中筛选了一些适合语文创新的技法。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创造才是课堂创新的关键。因此,我从正常的语文课中抽出一些课时,专门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创造学知识,了解一些必要的创造技法,并进行相关训练,此称“创造学知识及创造技法培训系列课”,主要有发散求异思维课、逆向思维课、创造性联想课、创造性想象课等。这就为日后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实践奠定了思维及技能基础。
三、抓稳寻常课堂,开展创造劳动
寻常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自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应当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创造潜能硬盘”,其存储量是很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便是他(她)在“课堂”这个“视窗”上能否成功“点击”并打开学生那些“创造潜能硬盘”,从而生产出丰富、新颖、优质的思维产品。
下面,谈谈我“寻常课堂,点击创新”的五种常用技法: 1.发散求异法
这是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在语文教与学创新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一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向多方面发散,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的思维方法。求异性思维,则是不满足于原有或他人的答案,主动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或途径的思维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使用下列方法开发师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①、穷尽列举法。即把某一事物的特点与功用、或文中某个词句的隐藏含义等,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如“世界上都有哪些灯?灯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为教巴金《灯》时的阅读和课后的写作做准备),“一群狗在深更半夜遇上人却不叫,可能因为什么?”(学鲁迅《药》时),等等。这种做法往往能帮助师生围绕某一事物建立起与之相关的众多的表象或属性联系,在阅读上能给读者提供众多的理解可能性,在写作上则给写者提供丰富的形象素材或本质联系素材。②、对同一内容用不同形式表达。如学巴尔扎克《守财奴》前,我问学生:“表现某人非常贪婪吝啬,你有哪些表现手段?”学生发现除了用文字从正面描写外,还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此外还可以用绘画、雕塑、音乐等去表现。③、抽象词语的多种形象化表达。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不够形象、生动、传神,除了词汇量欠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给那些抽象词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在表达上有所创新,我平常很注意进行此项训练。如要求学生用众多的表象来表达“顽强”这个词,经过努力,学生找出的形象多姿多彩:悬崖上横空而出的树木,绷紧的弓弦与弓身,牛儿耕犁时的脚步,磐石下曲折而出的小草,冬天里落尽叶子的老树,逆流而上的小鱼,等等。④、对前人、别人的答案与思路不予苟同。包括对教科书、参考书、老师、同学等的说法或思路,都不要轻易地点头称是,而要尽力另辟蹊径,另发新说并力求自圆其说。
总之,发散求异法能大大拓宽师生思路,造福师生的智慧世界和听说读写。
2.逆思法
这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反方向思考、从而得出新结果的逆向思维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主要通过下列方法来“点击”师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动语文创新:①、对一些常见事物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问学生“苍蝇有什么优点?”一开始,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可经过深入思考、认真讨论后,都不得不承认它有飞得快、飞得准确、视野广、嗅觉灵敏、适应性强、免疫力强等优点。在学巴金《灯》后,我让学生思考:“很多文章中的灯,都是令人感激、赞美的,那么,有没有令人恐怖、令人厌恶、令人愤怒的灯呢?”大家在一番思索之后,列出了深夜伴着搓麻将声的灯、小偷入室盗窃时的灯、战场上敌人的探照灯等具有反面品质的灯,为其说话、写作等搜索到了新素材、新思路。②、对文艺作品的形象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在学龚自珍《病梅馆记》临结束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你是否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有的学生用逆向思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文中所说的“病梅”,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见得是“病梅”,现在很多把玩盆景的人就喜欢这种梅,难道这些人都有毛病?他的看法不无道理,我们师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提醒。③、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反向分析。有时,从正面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不容易奏效,这时,不如来个反向分析更好。具体做法是:去掉文中的某些内容,然后比较改动前后文章内容的差异,这时,我们对其深刻性反而容易领会。例如,在学茅盾《风景谈》时,学生对文中那些议论、抒情句子的表达作用比较难于理解,我便提议让同学们试着将那些议论、抒情句子去掉,看看有何变化。这么一来,不用费多少口舌,那些句子的重要表达作用便明白地凸现出来了。在学陶铸《崇高的理想》时,有学生认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用了十个人物的事迹作为论据,来从正面证明作者的观
点,这在人们看来是增强了说服力,但换个角度看,却让人有堆砌累赘之嫌。我们当即以热烈掌声鼓励这位同学。
用“逆思法”来促动语文的教与学的创新,能使师生考虑问题时跳出俗套,突破思维定势,产生一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当然,运用逆思法,一定要注意符合真善美原则。
3.改换法
所谓改换法,是指改换原有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从而使阅读或写作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新技法。
在高中语文的寻常课堂中,我们通过下列途径来实施改换法:⑴.改换原文中的事例。⑵.改换原文的词句乃至段落。⑶.改换原文的思路。⑷.改换原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等。⑸.改换原文的环境描写。⑹.改换原文的立意。⑺.改换原文的结构。⑻.改换原文的一些标点符号。⑼.改换原文的语言风格。⑽.改换原文的标题。
改换法,并非专门为了标新立异而实施,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改才好。我们都知道,包括课文在内的好文章,一定是浑然一体、疏而不漏的,有时容不得滴水渗进。因此,我们不会轻率否认原文的价值,一般是在领会、肯定了原文的精华之后,为了避免读死书、亦步亦趋而进行改换,更为了举一反
三、扩大启迪、“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而大胆改换。改换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世界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被公认为经典、权威的东西不一定无懈可击,此法的实施使我们增添了许多自信,也让同学们学会了许多批改作文的技巧。
4.联想法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活动现象。联想能力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在他的《创造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联想力,就是产生有价值的观点和概念的能力。它是创造的思考力,体现了创造性思考的特性。”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
在语文阅读及写作课堂上,我们通过以下途径来训练、发展师生的联想力:⑴.故事联想。即由文章中的故事,去联想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相似或相反、相关联的故事。⑵.人物联想。由文章中或别人口中的人物,去联想相似或相反的人物。⑶.文段联想。由所读到或所听到的文段,去联想有某种关联的其他文段。⑷.知识联想。由正在接触的知识,联想到相关的或相反的知识。⑸.道理联想。由目前所接触的道理,去联想相同、相似、相反或能相类比的道理。⑹.语言联想。由目前正接触的语言去联想在别的语境中与此有关联的有声或无声语言(如态势语言、绘画语言、雕塑语言等)。⑺.环境联想。由手头文章的环境描写联想到其他文章中的环境描写。⑻.主题联想。由某一篇文章的主题联想到其他一篇或若干篇有某种关联的文章的主题。⑼.思路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条思路联想到其他的若干条思路。⑽.结构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联想到另外的若干种结构方式(本文的或另文的)。⑾.感受联想。由一种感受联想到相同或相反、相关联的感受。⑿.优缺点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优缺点联想到其他相似文章的优缺点,由一位作者某文的优缺点联想到他的其他文章的优缺点,等等。
联想法的实施,使得师生几十人将自己在不同的学习、生活、交往、思想、感情等领域中所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东西,不断地展现出来,大大地丰富了大家的
精神积累,也有力地活化了大家的思路,点击出很多灵感与创意,对大家创造性地阅读和写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我们在课堂上运用联想法的时候,注意遵循有效和适度原则,以保证课堂效率。)
5.想象法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实施想象法的主要途径是:①.人物形象特点想象。即根据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正面或侧面或细节描写,去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等。②.故事情节想象。我们一般用两种方法去练习:一是在原文结尾的基础上去想象,一是给故事开头或结尾或中部,让师生去想象。想象的题目师生都可以出。③.环境气氛想象。即根据文章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去想象文中的细致画面及其给人的感受,并要求想象者用语言及态势表达出来。④.艺术效果想象。即想象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件艺术作品将在何种读者中产生何种艺术影响。⑤.社会效果想象。即想象作品对不同社会条件下的读者将在思想、道德、伦理、行为等方面产生何种实质性的影响。⑥.变换条件想象。即将原文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条件改变,想象一下将出现何种新的结果。
想象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课程。通过想象,在阅读上,能使人们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从而能更深、更透、更容易地理解文章与作者;在写作上,则能活络思路、创造丰富的材料、产生特别的感受、激发灵感等;在听说能力的提高上,也功劳卓著。
四、巩固深化成果,力求再上新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一般只是那种正向的继承,而缺少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同时,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一蹙而就的教育教学成果,“满堂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课堂上只有教师单向的传输信息,没有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是机械、被动地,亳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学生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探索者。“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相当普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切合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1、课题内涵
“自主”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机械”、“他主”,也就是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学习的一种意识。
“探究”是求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自主探究”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探究的方法去探究教材, 既达到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又能够促进学生养成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
2.1.1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既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这样,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就不复存在。
2.1.2尊重个人意见
既然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而不应该以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人们不同的知识概念。2.1.3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主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
2.2发现教学,做学习的主人
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现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已获得知识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研究
1、寻求自主探究素材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我们使用的是江苏教育集团出版的化学必修和选修教材。教材,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范例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一直坚持“依据课程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准、灵活使用教材”的原则,但不排除对苏教版的教材进行二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1对插图的利用与开发
插图是重要的教学素材,苏教版教材必修、选修模块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化学实验图(装置、操作、现象)、物质图、化工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图、微观与原理模拟图、肖像图等插图,具有时代气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教材插图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化,是值得教师探索的一个课题。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孤立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记的旧习惯,针对不同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探讨一些问题,最后整理记录,逐步形成结论。
案例1:必修1-对“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利用
教学设计如下:(1)投影:书本P64图3—2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忽略SiO2的影响);(2)思考:①该工艺分哪几步进行?②猜测每一步的操作作用是什么?③通过工艺流程的学习能推测出氧化铝具有哪些重要的性质?
特点:让学生自己解读铝土矿制备氧化铝的工艺流程,找出问题和困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图片给予的学习空间是编排教材的作者和教师无法想象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会将发散思维影响到每一个人。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图片,学生很容易形成许许多多的结论,加深对图片相关知识的掌握,一看到图片就想起了内容,起到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效果。1.2对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教材拥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学实验。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科学性强、易于操作,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信息资源。如何让教材中的实验在探究问题中为师生所用,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但是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自主探究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略现深度不足,或有更为理想的实验方法、方案。在实际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我们经过研究和操作,引入了进行改进的更佳实验方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案例2:必修1—硝酸与铜的反应
为论证硝酸具有氧化性,做铜分别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如果只简单地按教材100页实验
1、实验2的示例去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而不对实验进行改进,不对现象进行探究,就起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
改进:设计为相同体积的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相同质量的铜反应(注意铜适量并完全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差异,并启发学生探究造成差异的实质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反应后溶液颜色差异:浓硝酸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稀硝酸反应后溶液呈蓝色)。然后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加热加以证实。
优点:反应结果不但决定于反应条件,而且还与反应后的环境有关。这样,既引导了学生对实验现象与条件关系的深层观察和全面观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这种尝试,既丰富了学生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甚至于一个实验的改进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故个人以为这样的尝试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前景的。1.3对化学史料的发掘与利用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面,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新教材中呈现了很多的化学史料,课堂教学中如能利用化学史料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素材,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3: 选修5-“苯分子结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对苯的结构,他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紧凑。于是他集中精力研究了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很多结构式之后又被他的实验一一否定了。直到1865年,那时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晚上,他在书房里打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轴,忽然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一样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他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用心
爱心
专心 4
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地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教师:下面我们就沿着先人的“梦”,开始对苯分子结构的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制成的元素周期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等典型化学史料作为探究素材,可以使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中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进行推理判断、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创设自主探究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我们也是这样做了: 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案例4:必修2—“燃烧的条件” 问题情景创设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见过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 [与学生以往常识相矛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没有见过。
教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一组实验,让大家见识一下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
[组织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实验: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第二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第三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教师: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谁能解释实验1和2中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谁能通过以上实验和教材知识总结出燃烧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2.2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习者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即“学以致用,用中求新”。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必须细心观察,留意分析,从现象中提示本质、探求规律,从而提炼出相关问题。如日常生活中一副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5:必修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景创设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学生:思考、困惑(引起认知矛盾)。(注: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大家议论纷纷。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教师: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注:这一点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0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教师: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6
2.3利用课堂资源,激励生成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这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6:选修4-“盐类水解复习”问题情景创设
在复习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的时候,有的同学在黑板上把S2-的水解写成S2-+2H2O == 2H2S↑ + 2OH-,教师及时抓住教学契机问学生:“该同学写得对吗?哪位同学帮他改正?”这样引起全体同学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同学发现了水解是微弱的、很少量的不应该写气体符号,有同学发现了多元弱酸的水解应该是分步水解,以一级水解为主。这样利用学生的错误不但使出错的同学改正了错误,而且也能让其他学生自己总结了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的注意点。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
3、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最佳学习环境。3.1课堂氛围民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案例7:必修1—“氨的喷泉实验”复习
实验复习课中,针对必修1中出现的氨的喷泉实验,个人以为有演绎拓展的教学价值。这个实验原理是通过操作——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喷泉。复习中既可做同向思维延伸也可作逆向思维拓展,教学中选取图Ⅰ所示装置,引导学生探究原理、操作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按照课前的预设,鼓励学生讨论找出合理的引发条件,学生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收获,学生的回答似乎是统一的,即通过增加烧瓶外部压强的方法。
杨忠的回答:“锥形瓶内液体为酒精,向水槽中小心加入浓硫酸或加足量固体烧碱,物质溶解放热,导致乙醇挥发,形成喷泉”。
金平的回答是:“锥形瓶先装稀硫酸,再加小苏打粉末或铁粉等,使烧瓶内压小于外压形成喷泉”。
这些都是我事先就准备好的答案,我很是满意,想就此过去……
这时意外发生了,学生王洋质疑:“这个喷泉装置不合理”,这是教师课前没想到的,惊讶!不敢轻易否定高考题且已流传甚广的一道较经典实验题的科学性。面对两难,毅然从尊重欣赏的角度鼓励学生:“可以把你的看法说得具体点吗?”
“烧瓶是封闭容器,乙醇喷入烧瓶,由于空气不溶于酒精,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会导致烧瓶炸裂或不能形成正常喷泉;且加浓硫酸不安全,也是不可取的方法”,王洋回答。
顿时,教室里议论开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觉得王洋的回答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在他的提议下,对这一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课后,通过操作获得了安全、持续时间较长的喷泉。
课堂上,与学生同探索、共创造。使课堂氛围自主化,自由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3.2探索方式多样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案例8:必修1-Cl-的检验应用
教师:在学习了Cl-的检验后,请学生思考:区分2瓶已失去标签的NaCl
用心
爱心
专心
溶液与蒸馏水的方法有哪些?哪几种可以在家里厨房中解决?并请学生回家后做一做。
学生:思考,讨论(这是一个很开放的课题)。
教师:鉴别方法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不同学科和日常生活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注:这一点拨,学生尤如吃了定心丸,思维活跃了,思路也打开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计了利用AgNO3、测密度(掂份量)、“尝”味道等方法。
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作出大胆尝试,追求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创造激情会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会孕育成长。3.3评价策略多元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案例9:必修1-“SO2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教师:实验室可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请根据该反应特点,设计实验装置。
学生甲:“该反应的特点是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可采用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Ⅰ。
教师:“有道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在加入液体与塞塞子之间可能会有气体逸出,有时还会手忙脚乱的,会对实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否可以稍作改进?”
学生乙:“把单孔塞改成带有玻璃导管和长颈漏斗的双孔塞;操作:先塞塞子再加液体”。并将装置图改为Ⅱ。
教师:“该装置解决了甲同学的问题,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但是老师还是有个问题:产生的气泡会有从长颈漏斗的底部出口处逸出,怎么办呢?”
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很是高兴,但很快又陷入了深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9
学生丙:“在长颈漏斗底部出口处套上小试管,起到液封的作用操作:先塞塞子再加液体”。并将装置图改为Ⅲ。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液体加入的量难控制,反应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怎么办?”
…………
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最后总结出了以下反应装置图:
Ⅰ Ⅱ Ⅲ Ⅳ Ⅴ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其他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改进了不合理的设计。在这样一个轻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方式灵活了,知识网络体系也得以构建了。
四、收获与反思
1、研究的收获
1.1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以想象,当一个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自己的研究、探索下得到了解决时,同学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啊。也可以断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学习动力是充足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同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学中,我们以此为契机,一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现状,确实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引入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想要改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除了改变教师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还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在行动上下功夫,改变已有的“满堂罐”教学模式,建立起与新课程相匹配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了“问题推进、启发讨论、实践探究”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新型课堂。在培养学生建立浓厚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上发挥了作用。1.3强化了自主探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并且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这方面也花了不少的精力,当然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十二中周边南门江水质的检测报告等。
2、研究的反思
2.1参与对象受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
在研究中发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受参与对象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自主探究学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明显的发展。学习中上等、思维较为活跃、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参与最积极,效果最好。如何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以后研究。2.2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
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在前进,在发展,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技能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鼓励个性化理解,从而激发教师本身的想象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往往并不十分完美。这时教师不经意的评价很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中断。因此,我们不能看轻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结果,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2.3自主探究过程要把握好“度”
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解决,必须由老师进行协助和讲解,但有时候老师把握不准“度”,还是一味得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难以达到课堂实施的理想效果。因此在探究内容的选择环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一、导语引路,激发学生走上讲台的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导语则是激活学生思维,创设积极学习情境的关键所在。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舍得花费时间给每节课设计一个响亮的开场白。如果由学生来设计导语,再选择优秀的导语由学生到讲台上展示,如此引课会收到什么效果呢?如在教学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我先把《再别康桥》的导入环节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课外搜集资料,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新颖、生动、启思的导言,使课堂蕴蓄无尽的活力。学生结合画面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康桥的美,走进诗境,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导语,如:“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对语言的涵咏、玩索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是美的体验和感悟。探求语言的深层意蕴,是语感教学的途径和手段。语文素养,体现的是人的修养、品格、情感。拥有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才可能对自然人生有诗意而浪漫的感受。《再别康桥》,它炼字神妙,于自然灵动中营造了浪漫而又美丽的诗境,让人赞叹。其中泛舟康河一节诗,显现给读者的,是晶莹璀璨的康河夜景,一个“载”字,点石成金,意蕴无穷。随后,学生结合诗句能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学生学有成效,长久保持自学兴趣,教师也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适当提供策略方法,予以指导点拨,帮助他们闯过难关。那方神圣的讲台强烈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在同学们意犹未尽时,带他们《再别康桥》,相信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的。我在教态、语速、语调等方面给学生们以适当的指导,学生信心大增。尽管这次只有一部分学生走上讲台,但由上台者的自豪之情,台下同学的羡慕之意,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上讲台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个精妙的导语让师生在情感的碰撞中开始了45分钟“快乐之旅”。
二、环节自选,激励学生站稳讲台的信心
有了课堂导入的体验,学生上讲台的拘谨和紧张感很快消失了。我趁热打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感知课文、自主探究、文笔赏析、拓展迁移、体验反思几个板块逐步交由学生组织课堂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实施教学的机会。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在做好充分准备后走上讲台,俨然真正的老师一般,引领同学交流、讨论、质疑、解疑,在民主氛围中学习知识,交流感受,扩大见闻,锻炼能力,从而拥有当好老师的自信心。如在学习《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利用了视听手段,学生自己找来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儿跳井一段的视频播放观看,视频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首先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在学习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母亲的信》一文的情节设置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戛然而止(文卡对母亲寄来的三卢布做何感想?文卡会不会有改变?)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对结尾的质疑而思,对情节的重新续写,显然能起到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功效。看到学生把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处理得这么好,我从心底里高兴,因为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三、活动自主,提升学生站好讲台的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老师”,能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对学生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基本能做到上台发言不怯场,思想清晰明确,讲话有条有理,组织和应变能力比较强。高中的学习是比较紧张的,同学们的压力也很大。如何在进展之中制造一些轻松活泼又有益于提高大家说话能力的活动就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因为我们在鼓励“说”,训练“说”,强化“说”的同时还必须做到灵活“说”。因此,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站好讲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演讲赛、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好书推介会、课本剧编排和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主持人,指导学生自主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现他们的创造力,进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真正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沿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总之,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我的孩子们在流光溢彩的讲台上快快成长起来,让自主之花在他们心中开得更美更艳。
摘要: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在阅读课教学中,很多老师喜欢将任务放在各种活动当中,比如,要求学生阅读短文,然后依据所读的短文进行讨论并回答相关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经常采用固定不变的活动,无论你是做头脑风暴活动还是小组竞赛给学生奖励小花,都很难让这种阅读变得有趣,更不要说提高阅读能力。时间不长,你的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是为理解而阅读,不是快乐阅读,不是通过语境理解生词,不是训练语法,也不能投入到交际的互动的学习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创新阅读活动来解决上面出现的问题。
一、 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1.词汇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不学习词汇就谈不上阅读,它是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首要因素。有限的词汇量往往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一大障碍。词汇量小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还影响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反之,词汇量越大,阅读面越广,视野就越开阔,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就越高,阅读兴趣也就越大。一般来说,对阅读影响最大的是重点词汇,其次是普通词汇,再次是专业词汇。因此,在学习中要熟练重点词汇的用法,尽可能多的学习和记忆普通词汇,尽量多得认识专有词汇。
2.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能力。学生之所以阅读速度慢,对文章理解不透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的不良习惯造成的。例如,阅读时发出声音,或者不出声只动嘴,或者喜欢用手指、或笔指着文字材料逐字逐句地阅读,這些习惯都会影响阅读速度,从而造成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割裂,无法形成整体印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者,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受母语的影响,总喜欢将所读内容在心中默默译成汉语,这样也导致了阅读速度的减慢,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3.认识和思维方式
认识和思维方式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方法,是阅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利用许多认知策略参与信息加工过程,其中包括猜词悟意、预测、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概括等。以前,当提到阅读理解能力时,人们往往只想到词汇、语法等语言因素,却忽视了认识和思维因素的巨大作用。其实一些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于透过语言的外在形式获取文章的深层含义,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立场观点。
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1.扩大词汇量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应该说,词汇量越大,掌握的词汇越多,阅读的基础就越好。所以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尽可能快地扩大词汇量。扩大词汇量的途径很多,除了阅读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以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一些词汇。①构词法。语文中有许多词都是由词根+前、后缀组成的,不同的前、后缀可表示不同的意思。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构词方法,如词缀法、转换法、合词法、逆成法及缩略法等。学生掌握构词法的话,即使某些不认识的单词也能猜出词意;②词的多义性。语文单词具有多义性,如:同义性、近义性、反义性和上下义性等。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可以通过词的多义性结合上下文猜测某些生词的意思。
2.灵活运用语法知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些教师认为语法可以被忽视,致使学生在理解复杂句、省略句和晦涩句时经常出错,影响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师必需转变观念,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法知识,借助语法分析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句中事与事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是正确理解所阅读材料,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达到阅读目标的有效方法。反之,脱离语法分析的阅读往往是肤浅的、不透彻的,理解的偏差往往也是不可避免的。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要加快阅读速度,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讲究阅读技巧。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了解,阅读目的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阅读方法可以分为详读、略读、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使学生懂得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纠正一切不良阅读习惯。① 养成默读习惯;②拓宽视野,减少回视;③尽量不查字典。在完成全文阅读并做完练习后,再查阅字典以核实所猜测的词义,加深记忆。
4.转变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认识,在头脑中产生概念,然后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再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人的头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识活动;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领悟新课改标准下对生物课堂标准的基本要求。在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渗透进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来彰显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高中生物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探究性
针对高中生物的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探究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遗传”一词时,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可以引领主题的小故事:在美国有一个漂亮的舞蹈演员,她拒绝了所有风流倜傥的公子哥追求,转而向一穷二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信中写到“我们的结合将会使我们的后代像我一样漂亮,像您那一样聪明”教师提问:“他们的后代会如他们所愿吗”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即使答不上来问题,但也因此产生了兴趣,针对问题探讨的结果,学生们都可以喋喋不休的抒发自己的认知以及看法。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营造出很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实践性
教师是否具备灵活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况。在进行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充满创新实践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经过教师的引导积极进行观察、论证、探讨以及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对相关问题本质内容的全面掌握。同时,要注重将多种思维方法与实践的灵活性、高效性相结合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关于无氧呼吸知识这一知识点时,向学生们提问:“为什么我们长跑过后总会感觉到腰酸背痛?”并且在特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亲自体会长跑过后是否有腰酸背痛的感受。实践证明:人们长跑过后总会感觉到腰酸背痛。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经过长跑后的氧气供应不足,身体细胞经过少量氧气呼吸后会产生乳酸,人体乳酸累积过多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现象。实践出真知,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精神。
(三)个性化
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个性化。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发挥个体的性能,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的实现。大部分教师都不喜欢概念和理论的教学过程,认为其枯燥、无趣、乏味。但是,如果将教师的幽默感引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实现“雅俗结合”,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新颖的材料以及与众不同的思维,都能够将枯燥无趣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将繁化简,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会知识。例如,教师教育男学生抽烟的方式。教师在介绍有关于细胞癌变时,一本正经的说学生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方面烟草的营养价值较高,燃烧时可释放4000余种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焦油、尼古丁以及砒霜等。另一方面,学生抽烟将来可成为医学专家,抽烟者可以充分体会肺气肿以及气管炎,同时可以与癌症交朋友,至少有43种 已经被确认为是致癌物。文章中教师将急切的心情转化为对学生关怀的话语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相信比教师声色俱厉的训斥更有利于转换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推动作用。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设计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
在教师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针。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再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时,要以对学生启发性比较强的综合性问题为主,培养学生通过使用多种方式、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设置的题目是“在肝脏内糖类是如何被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作为高中学生的生物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引导、点拨以及启示的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求同存异,不断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方法,取得新结论。根据生物教材的缺陷性,其阐述的部分结论阶段性以及时间性都比较强。时间久了,新证据的出现会推翻或者改变原有的教学结论。所以,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要杜绝固定思维模式的形成,学生不可以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照搬与记忆。
(三)创建科学评价体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评语,能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将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考虑进去,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对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结束语:
【高中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研究的论文10-09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10-3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10-21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9-28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06
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心得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