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选举制度对比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美选举制度对比(精选8篇)

中美选举制度对比 篇1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的警察体制独具一格,各有千秋,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任何一个国家的警察体制都不是一模一样的,都受到本国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如同新中国其他的政治、经济体制一样,中国目前的警察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国家设公安部,隶属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公安行政机关。各省、自治区设公安厅,直辖市设公安局。各市设立公安局,市辖各区设立公安分局,各街道设立派出所。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型的双重领导体制。

中国各级警察机关在公安部领导下,既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又受上级警察机关的领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与中国的中央集权的警察管理体制截然不同,美国实行的是非联邦主义,警察管理体制是分散型,权限分散下放。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警察制度。各州、市警察的警徽、警服、警车的标志和样式各不相同。联邦和州、地方的警察部门没有隶属关系。警察机构大小也极不一样,有的警察局拥有近3万名警察,而有的只有一名警察。在全美,从事警察业务的独立的政府机构有近2万个。

从组织机构来看,美国现行警察的组织体制极为庞杂,如果按行政区划分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话,美国的警察机构可分为:联邦警察、州警察、城市警察、县级警察。在这4种警察机构中,除联邦警察只接受联邦政府或联邦部级中央部门统一领导外,其他三种警察机构均直接受地方政府领导。

美国警察是服务于民众的。美国警察在履行警察职责、执行警务工作中,特别注重与民众保持良好关系。他们对公民的求援,总是随叫随到,并且服务周到。即使是查处违章交通事故或询问犯罪嫌疑人也是彬彬有礼,而不是粗暴处置。感觉就是美国警察有些惧怕市民,而不是民众怕警察。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美国警察的费用来源于民众,警察的工资、服装、设备均来源于每一个纳税的美国人。在美国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穷人多的地方警察少,富人多的地方警察反而多。因为这跟纳税有直接的关系,你纳的税越多,警察所提供的服务越周到。倘若公民不满意而投诉可能导致警察被辞退,失去饭碗等严重后果。

中国的警察是来用来管理民众的。中国警察的费用是中央或地方统一调拨的,所以也就不会存在美国那样由纳税的多少来决定警察多少的现象。警察与民众的关系也不是那没融洽,直观感觉就是民众怕警察。这种警察管理体制对国家社会具有强有力的控制力,会让国家社会更加的安全稳定。但是像中国这样实行中央集权警察制度的国家,警察权的范围极广泛,人民的权利常常得不到保障,比如户籍、驾照这样本该由政府管理的也是警察管。但是广泛的警察权利的监督却不够完善,容易产生滥用权利、腐败、侵犯人权等问题。在美国,警察的权利很小,比如说在美国,除非是犯罪,警察是没有权利去查别人的身份证的,美国非法移民多就是这个原因。

在警察文化上,中美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异。近日,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近百名警察因为不听从指令受到停职处分,有的甚至面临刑事处分。追溯事件缘由,很多人都会被吓一跳:这群警察在城市闹市以125英里每小时的高速飙车,向嫌疑人所驾驶的车辆射击137发子弹,致两人身中20多枪死亡——而最后调查发现,所谓的“持枪嫌疑人”根本手无寸铁。就这样,警察还认为自己被处罚得太冤了。

类似的情节在中国或许无法想象,但在美国却属正常——“警察的生命第一位”是西方警察文化的首要原则,在警察的职业判断下,只要警察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就可以开枪自卫;即便在刑事案发现场,如警察随身没有携带武器,那么他只需报警而非阻止罪案,这是他们行为规范中的“正确选项”。

因此,警察“不顾自身安危”的情况在西方很少发生,工作“过于积极”、“奋身救人”,不但不会被表扬,反而会挨批评,要写检讨。

而在中国,警察的首要任务是“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生在安徽的“警察反应迟钝”事件就很能说明中外警察文化的差异:一名17岁的超市女收银员被歹徒连捅10多刀后遇害,两位在现场的民警因没有“挺身而出”奋力制止而被民意舆论的口诛笔伐吞没。而类似的情况如果在美国,警察并没有太大过失,因为从监控视频来看,两位民警并无携带武器,而歹徒手中有刀。

当然,我们无法就此简单评论中美警察文化的优劣,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两者也无法并列而比较。在两种文化中,“生命”都是摆在第一位的,更进一步,无论是谁的生命,都应该被足够珍视,对警察保护过甚以致渎职而不受罚,或对警察责之太甚,苛求其时时“奋不顾身”,都不可取。

中美选举制度对比 篇2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 是按一定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综合描述。其构成的内容主要包括会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就中美两国看, 从会计属性、会计目标设置、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企业的预算编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都最终反映了两国的会计准则。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千差万别, 因此, “如果走向极端的话比较会计将会成为考察文化背景和会计实务中细微差别的无尽无休的工作……”因此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是在具有相同会计模式的国家集群之间进行比较。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从大的方面来讲, 这些会计模式又可分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以会计职业界自我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民间自主型模式;另一类是以法、德等国为代表的以行政立法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集中立法型模式, 由于这种模式多为欧洲大陆国家所采用, 因此也可叫欧洲会计模式。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会计模式从总体上看, 也属于立法集中型模式的范畴。

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 是指影响和制约会计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企业环境) 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政治、经济法律、科教、自然、人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最为显著。宏观环境属于系统性的影响因素, 对所有主体的会计和会计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会计意识等。一般所谓的会计环境主要指外部宏观大环境。人文环境也称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会计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会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会计的各项人文环境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会计模式发挥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中美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同

在会计目标设置上, 美国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工作的目标, 其中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目标, 还包括供内部决策使用的管理会计目标;而在我国, 企业的会计目标则较少采用精确的定量设置只采用定性方式来表达, 即使在会计准则中也未明确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核算上, 美国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及企业界都强调收益是会计核算的中心, 把收益作为表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和衡量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投放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 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成本, 成本处于整个会计体系的主导地位, 在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时, 不仅注重他们创造了多少效益还要看他们的成本开支是否符合规定, 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够大。

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上, 中美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 立法机构国会对会计问题极少关注, 因而会计核算十分强调灵活处理, 允许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个别情况, 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会计方法;而在我国, 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 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都对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范, 加以强制性管制。

在企业预算的编制上, 由于受中美文化环境对时间的取向上有很大不同, 因此, 多数中国人更倾向于面向过去, 而多数美国人则倾向于迎接未来。这反映在企业预算编制上, 美国公司将预算看成是真实而必要的, 在制定预算中考察了诸多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并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决策和进行全面预算。这对于中国的会计人员看来, 只有真正的会计业务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实的, 对预算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编制预算也还没有严格的规定, 甚至在一些企业把预算制度作为可以敷衍的一项工作。

在审计监控方面, 美国的审计业十分发达, 企业中都有十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他们把职员的遵规守矩归于有这种监控制度的存在;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其审计的范围只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效益审计和业务审计。

四、中美会计要素的不同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简称。在会计要素方面, 美国与我国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 美国有10个会计要素, 而中国只有6个。

首先, 涉及权益的要素不同。如我国“权益”一个要素, 而美国仅涉及权益的要素就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原因是美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 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 权益业务和事项不仅数量多, 而且十分复杂, 通过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利得”两个要素, 将会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但由于我国涉及业主和业主利得的经济业务不多, 也不复杂, 且业主利得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 (“支付股利支出的现金项目”) 和损益表反映出来, 故没有将其纳入会计要素。

其次, 美国把利得和损失确认为会计要素, 我国无此二要素。这是由于美国主要是为了强调营业收入和费用与利得以及损失发生的原因不同, 为“尽可能有用地列出综合收益的来源”, 以便尽可能公正地对企业经营者作出评价。我国会计界认为, 利得和损失都因非正常的偶然原因而发生, 它分别与收入、费用的实质是一致的, 利得和收入都导致利润的增加, 损失和费用都导致利润的减少, 认为两者完全可以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

第一, 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 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 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 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 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 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 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涛.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11)

中美高考制度对比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中美高考制度    对比    优缺点

高考已成为中国一种极其重要的升学考试制度,使千千万万的学子走上相对公平、公正的继续上台阶的学习和成长之路,是中国考试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模式。但在新时期,需要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角度应用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改革和优化策略,这就要求重点突出教师应怎样教,强调教师教学的行为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力图从素质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和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创造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力打造适应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试图将教育从片面追求结果和目标转到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要结合主观与客观的要求,以特色定位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杠杆,并制定适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应用策略,使该教育策略具有生命力。最终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重视教育教学的策略和策略中的每个环节,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以有效扭转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教育教学的结果不足局面。虽然考试可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但考试仅是对结果的考查、考核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不是学生综合学习结果的具体需求和要求。目前高考就是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模式,最能体现选拔人才继续深造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不同形式的高考模式,但考试的方式是不同的,下面主要以中国与美国的考试制度中的高考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考改革提出建议。

各种类型的考试制度已经经历了若干年,并且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都是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学习、选拔人才最终结果的具体手段,但不同时期对考试形式、要求是不一样的。

国内不同考试制度是有差异的,如国内的高考制度是国家行为,一年一次,考试成绩当年有效,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学科,还一些荣誉加分政策。美国的ACT考试由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美国高等院校考试中心ACT举办,与高中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分为语文、数学、阅读、科学、写作五个科目,为标准化考试,每年分别开考7次和5次,两年内成绩有效,考生可多次考试、自选成绩报送大学,很多考生从十一年级(高二)开始考试①。

招生原则,国内采用划分数线,按一定比例进行投档(俗称调档线),从高分向低分录取,直到录用到国家规则的计划名额为止,并且录取一名,发放一封录取通知书,即以分数高低决定考生是否继续进入高一个阶段学习。近年来,中国积极采用了众多措施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高考制度,让更多的综合素养高的学生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习,并积极提倡和加快步伐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让更多有条件、想读书的考生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在美国,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提供申请书、简历、考试成绩、中学成绩、推荐信、申请论文等;学校招生需要综合衡量中学成绩(最重要)、人品/个性、班级排名、中学表现、课外活动、特殊才能、学校/老师/同学的推荐、SAT/ACT成绩/两科或三科SATII成绩、申请书、申请论文、家庭背景、面试、居住地区、义务工作情况、工作经验等综合素质考核。

在美国对于不同的高等学校,标准也不一样。因此,不同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不同要求,如中学所修科目、排名;对于SAT或ACT成绩,并不设定分数线,但可能提供以往录取学生的成绩供参考;特长与兴趣、个性等则通过申请书和推荐信了解,一般涉及学术趋向、智力、个性、兴趣、人际关系、社会活动能力。一些名牌大学需要提交论文,显示出学生的热情、智力、成熟、创造性和写作水平。一些小规模的私立学校还在学校或委托各地校友组织面试,测试学生的处理事务的应对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因此,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社会化、标准化的考试:完备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实现了考试的多样化、多元化、组织化和标准化,避免了考试过程中的特权化、关系化等;(2)开放式与选择式结合的招生制度:实现了招生的弹性、柔性;(3)(选择式招生)综合招生标准;(4)学校自主招生、学生自主择校,双向选择:实现招生考试制度的双向性和相互选择性;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公开、公平和公正地招生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选择不同的学校。这样的招生更能满足学校、考生的要求。

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方面,作为培养社会需求、满足教育需要的一种制度,它不能脱离高等教育制度的其他方面单独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中的其他方面的制度而存在,而是要以社会要求为出发点,以国家需求为前提,以国家其他相配套的制度为基础。比如,美国的招生人员不能徇私,是因为有自由的办学制度下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多方利益代表的监督、权责到人的负责制度。推荐信、高中成绩单可作为录取依据,是因为社会诚信体系已经建立,一旦被发现“有水分”,这位老师、这所学校将不再被信任,并进入信誉“黑名单”中。

从中国与美国的考试制度分析表明,中国的考试制度是国家行为,是学校行为,是集体行为,而美国的考试制度是(非)盈利的服务中心实现的公立和公立高校效力的两大体系来实现。从美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来看,他们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学生的升学结果,而在国内基本上采用考试分数定结果。因此,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中国与美国的高考的入学考试制度对比来看,我国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以结果录用考生,而美国则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录用考生,从这一点可以得到,美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是考虑综合能力的、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中的每一环节整合决定考生的走向,即美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是多元的、多样的、过程的,而且考查学生的能力是全面的、积极的、诚信的、有效的。当然中国与美国考试所存在的差异性是由于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但各有优点。

(1)中国的考试制度,如我国的高考入学考试制度可以全面合理利用、调配教育资源,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向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向发展,也可以有效促使考生朝着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化方向学习知识,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2)美国的考试制度,具有更强的灵活性,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单方面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衡量考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有效整合素质教育思想。

以上以中国和美国为例简要分析了各自的高考制度,有利于在美国高考制度中找到平衡点,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注释:

对比中美大学毕业演讲 篇4

毕业典礼演讲时大学毕业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大学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寄托了学校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的教育理想。这个演讲很重要,中美大学都极为重视。

中国的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大多是一种“忠告+说理”的结构模式,结构主体基本上围绕提出的忠告进行论述说理。如,2009年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的毕业典礼演讲主题是“服务国家战略”,围绕该主题提出了三点具体希望。

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则是一种“个人故事+忠告”的结构模式。以哈佛大学近三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为例,演讲者都是结合个人的丰富经历谈感悟,由此出发对学生提出期望和忠告。如,2009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嘉宾是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他先回顾了自己在斯坦福大学和贝尔实验室的工作经历,说明了他从实验室工作转向美国能源部工作的原因,最后呼吁大家致力于改善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的气候环境。

中美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模式,不仅在结构内容上不同,而且在结构顺序的安排上也有差异。中国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一般先提出忠告,然后围绕忠告展开说理和论述,类似举例论证;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一般先讲故事和经历,然后提出忠告,类似演绎推理。

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起因于演讲者身份的差异。中国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者大多是大学校长,受身份的限制,加上不可能每年都重复讲述个人经历,所以通篇演讲只能围绕对学生的期望和忠告进行,也因此在感受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上都有所欠缺。美国大学毕业演讲者每年都不同,且都是某一领域的成功人士,每个人都可以贴近生活谈自身经历,这种由个人经历悟得的人生哲理既感染人,又有说服力。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每个毕业典礼演讲者都希望向毕业生传达一些认识和看法,这就是演讲主题。中国大学的演讲主题关注于个人对国家、民族的作为和贡献,美国大学的演讲主题则关注于个人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

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则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类关怀精神,多是将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而没有明显的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概念。

中美大学毕业演讲在主题上的差异,体现的是二者认识问题上的差异,即,什么才是大学生最应该关心的问题。除了现实的生存和物质的生活之外,大学生还应该关心什么?也许,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思考和回答所折射出的,正是大学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上的差异。中国大学致力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才,美国大学更着眼于培养能理解并能解决普遍的人类困境的人才。

由于中国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者是校长,其身份的特殊性要求演讲必须严肃而沉稳,所以大多是站在一个长者、教育者的角度告诫即将毕业的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其视角自上而下,多抽象说理,少感性形象的建构,语言风格相对严肃而千活泼。

美国大学由于邀请的都是校外人士,所以演讲形式灵活,风格比较活泼幽默。尽管每个演讲者都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用这种自我解嘲的幽默方式放低了演讲者的位置,拉近了与听者之间的距离。接下来的演讲则不像是报告而更像是诉说,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传达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然后鼓励学生如何为面对世界。这种平等的演讲身份使演讲者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听者也更容易接受。在演讲风格上,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表现得相对有激情,更鼓动人心。

中美两国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所存在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各自的大学传统有关,也与各自对于大学文化、精神和使命的理解不同相关,更与各自呼应的现实需求不同有关。可以说,目前中国大学更多地受制于毕业生的现实生活压力,这迫使毕业典礼演讲必须关照学生如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谈现实自我的人生价值。

回国随笔:中美对比(范文模版) 篇5

马万宝

最近悠闲,回国转游了一个半月。与美国比较,虽然中国仍然有很多不足,但另有许多方面胜过美国这个所谓的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因为我所转游的地方主要是北京,天津与西安等城市,所以以下所述主要是城市情况。

1。人民勤奋:比如很多商店营业从早上7点到半夜12点,大街小巷从早到晚忙碌始终,但在美国人们的懒惰致使早晚街上冷清萧条。

2。商业繁荣:各个城市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小街巷,门面房也不浪费而是开成小店,大街更是门面房全部开店营业。批发市场随处可见,兴旺繁荣,小商小摊贩及小吃小食品更是无处不有。这即使经营者得到了滚滚财源,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看美国,即使号称全美国第一的纽约时代广场,其繁荣与方便程度与中国随便一个城市的许多街区比较都相形见绌。

3。生活方便:中国商店小贩及餐馆等到处都是,生活方便。以前人们的概念是中国人注重饮食口味,所以在做饭烹饪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而造成社会浪费。但是现在的中国,虽然人们同样注重饮食口味,但已经很少有人经常做饭,很多人已经习惯性的顿顿吃餐馆(可不是布什所讲的所谓垃圾食品“快餐”)。我在很多朋友的家中看到冰箱几乎是空的,原因其一是不做饭,其二是即使做饭买菜也很方便-街头巷尾随处可买到新鲜蔬菜。这些在美国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在西安与天津吃一碗面2元,一个油条2角人民币,在美国则吃一碗面5美元多,一个油条1-2美元,还要再加小费。中国人坐出租车被认为平常的交通手段,在美国坐出租车则被认为是

非常或奢侈的交通消费行为。在西安出租车起价51.4元人民币/公里),在美国则一般是起价 12-14 美元(1.4 美元/公里)。中国公交车一般是几分钟一躺,票价有的是每三站 5 角人民币或上车1-2元人民币。在美国一般城市的公交车都很不方便,票价上车1-3美元。

4。医疗效率高:中国许多机关学校医院等每周七天上班,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星期六星期天照常上班,但在美国周末你即使牙齿疼死了也很难找到一个上班工作的口腔诊所。再比如看牙病吧,在美国须先打电话预约,时间常常要约在一个多月以后,不管病情多急,但在中国则随时去医院挂个号然后等一会儿就看了。在美

国很多病就是这样预约等候时间太长给耽误了。

5。中国手机使用量远远超过美国。在中国城市中手机(及小灵通)几乎人手一个,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在街上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我现在工作在美国的一所州立大学,大约有一千中国人,这壹仟中国人中我认识大约也有两三百,据我所知其中有手机者不过十来个,低于5%。我在这里六年多了至今也没有手机,但回国一个多月就买

了一个小灵通(时间短,没买手机),而且常拿朋友的手机用。这些在美国都是难以想象的。美国买个手机月费 40 美元,中国小灵通月费 27 元人民币。

6。电视节目丰富:中国几乎家家连有有线电视网(CABLE),但在美国,以我所在大学的1000

中国人为例,有 CABLE 者不到20%。在西安用 CABLE 月费不到10 元人民币,而且很多单位或小区统一租用电视 CABLE,价格更低廉,而在美国 BASIC 的CABLE 月费也要 35 美元,我租住大学的教工校舍,也没有统一的 CABLE 租用。在美国没有 CABLE,电视就那么三四个台,还常常被广告或宗教或老掉牙的肥皂剧占居多半时间,连国内外新闻都难以看上。我们这里很多中国人连世界杯足球赛都没看上一场,原因就是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转播都在 CABLE 台里。就此也可看出在美国文化生活贫乏可怜的一面。

7。物质生产活力高。中国很多生产厂家明确表示,任何美国的东西(导弹飞机等大物除外),只要拿个样品来,中国厂家都能做出同样质量的产品,而且成本价格一定比在美国生产低的多。

8。人情淳厚:比较而言,中国人不但对亲戚朋友,而且即使对异邦人士,也富情友好。在美国人情冷漠已经让美国人自己也难以接受,美国人对外国人的歧视更是毫不含糊。

9。从这样的物价来分析,即使用美国一般人月薪2000美元与中国一般人月薪1000元人民币来算,中国人的相对收入与相对生活水平仍高于美国人。

以上只是随笔写写,共分享,不只是讲给那些崇洋媚外者。

当然,中国确实还有许多地方不如美国,比如严重的环境污染,信用卡系统,贪污腐败,等等。

-------------

读马万宝先生『回国随笔』的随笔(作者:螺杆)

马万宝先生走马观花,在国内所见到的七点“情况”的确如此,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所以我谓之走马观花。大约马先生在海外呆的久了,加之故土情结,回到祖国就有“月是故乡明”的感受,这份爱国之心值得称益。但在大陆生活的中国人,特别是只有凭“暂住证”才能在上海北京深圳逗留的中国人,与马先生的感受却是天壤之别。

别不多谈,就来评一评马先生所见七点:

1。人民勤奋:比如很多商店营业从早上7点到半夜12点,大街小巷从早到晚忙碌始终,但在美国人们的懒惰致使早晚街上冷清萧条。

评:国内人民为什么勤奋?一是没条件懒惰,就拿开饭馆来说,你若不每天从早七点忙到半夜十二点,那不出半个月你准得破产,市场的激烈竞争就不说了,象工商局税务局公安派出所卫生局防疫站自来水电业局消防队居委会等行政性的苛捐杂税乱收费,还有黑社会地痞流氓的盘剥你就应付不起。因为失业者太多,人们都涌入服务行业,结果是卖方市场扩大了,买方市场缩小了,虽在表面上看一片繁荣,但这是一种虚假繁荣。

二是中西文化有差异,马先生不能把两国人民生活方式的不同简单归结为勤奋和懒惰。再则,欧美人购物习惯是一次买很多食品储藏在家中,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自由空间供业余消遣,正因欧美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而中国人民则相反,才造成这种冷清与忙碌的反差。

2。商业繁荣:各个城市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小街巷,门面房也不浪费而是开成小店,大街更是门面房全部开店营业。批发市场随处可见,兴旺繁荣,小商小摊贩及小吃小食品更是无处不有。这即使经营者得到了滚滚财源,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看美国,即使号称全美国第一的纽约时代广场,其繁荣与方便程度与中国随便一个城市的许多街区比较都相形见绌。

评:前面已经谈过,在国内,这种“繁荣”并非是大都市所独有的,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是全民皆商,当然是方便了消费者,但国内银行却有八百亿元人民币的民间存款,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市场繁荣不能看簇动的人头和拥挤的人流,如果美国也有十三亿人口,你看纽约时代广场热闹不热闹?没错,国内市场的顾客是很多,然而他们却不肯消费,经营者何来滚滚财源?马先生所看到的大街小巷无不是门面房,这种情况若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大城市中,小商小贩倒是有可能维持生意,但换作其它城市就绝不是这样。再说,经济的“兴旺繁荣”是要有科学的市场调查数据来证明的,中国那些摩天大楼里的商人难道都是中国人吗?中国的繁荣富强只是这几个大城市就能代表的吗?就如有人戴了一只名贵手表,却穿不起裤子光着屁股,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3。生活方便:中国商店小贩及餐馆等到处都是,生活方便。以前人们的概念是中国人注重饮食口味,所以在做饭烹饪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而造成社会浪费。但是现在的中国,虽然人们同样注重饮食口味,但已经很少有人经常做饭,很多人已经习惯性的顿顿吃餐馆(可不是布什所讲的所谓垃圾食品“快餐”)。我在很多朋友的家中看到冰箱几乎是空的,原因其一是不做饭,其二是即使做饭买菜也很方便6元人民币(1.2-1.4元人民币/公里),在美国则一般是起价 12-14 美元(1.4 美元/公里)。中国公交车一般是几分钟一躺,票价有的是每三站 5 角人民币或上车1-2元人民币。在美国一般城市的公交车都很不方便,票价上车1-3美元。

评:“现在的中国,很多人已经习惯性的顿顿吃餐馆”,这恐怕只是马先生朋友们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成是整个中国人民的水平。没错,包餐馆已经是大陆中产阶级的小康象征,至于中共权贵阶层,包餐馆早有传统,邓小平在世时就包了全聚德,象李鹏的二公子,目前也在新加坡专门包了一家有名的鲍鱼餐馆。所以看了马先生这段话,不能不叫人想起“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这句俗语。我还要说说,我家里的电冰箱也是常常空着不用,这不只是我拿不起电费,还因为常常停电,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常常买不起需要冷冻的鸡鸭鱼肉们。说到西安吃面2元人民币,美国吃面5美元的消费价格差,我就怀疑马先生到底是否生活在美国?还是只到过美国旅游探亲?因为据我所知,美国人的中等收入是年薪约三万至五万美元,而大陆人民的中等收入是年薪约一万至三万人民币,以同层次收入水平和同层次消费水平相比,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比大陆中国人要高一倍,马先生自称是在某州立大学工作,收入应该不会太低,不知他这种比较的根据是什么。不过如果他在这家大学里是属于低收入阶层,年薪只在2万美元以下,却非要与中国的中产阶级比,不与下岗工人比,不与打工仔比,那他比起来的结果自然是美国不如中国了。

再说“打的”和公交车,作为中国中产阶级或小市民暴发户,“打的”不仅是解决私家车的问题,也是满足虚荣和富有的象征,决非普通人家的“平常的交通手段”,绝大多数工薪阶层,还是靠公交车来解决交通问题的,这也正是中国“打的”便宜,公交车班次多的原因。据我所知,美国人的私家车拥有量差不多是每三人一台,在流动人口少的中小城市,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私家车,公交车由于乘客少,班次自然也不会多,当然不方便,但在大多数城市中,乘坐公交车是按时间计费的,在票面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随意乘坐各种车型和转换各条线路,同一张车票,下了公共汽车可以转乘地铁,在中国就不是这样,你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路程办同一件事的交通费,将远远超过美国。

4。医疗效率高:中国许多机关学校医院等每周七天上班,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星期六星期天照常上班,但在美国周末你即使牙齿疼死了也很难找到一个上班工作的口腔诊所。再比如看牙病吧,在美国须先打电话预约,时间常常要约在一个多月以后,不管病情多急,但在中国则随时去医院挂个号然后等一会儿就看了。在美国很多病就是这样预约等候时间太长给耽误了。

评:马先生大约只是患了牙病,所以专举了牙病的例子,但众所周知,在任何国度,牙病都不能算成大病。评价医疗效率,不能只看医院林立诊所遍地,要看医疗质量和国民受益程度。据我了解,在欧美国家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还有很多慈善医院可以帮助穷人,但这些中国都没有,有大病的穷人若交不起住院押金,就只好等死。至于医疗事故或见死不救收红包等医疗道德问题,马先生在中国多呆些时间,再深入民间体察一番,相信他应该会有耳闻目睹。

5。中国手机使用量远远超过美国。在中国城市中手机(及小灵通)几乎人手一个,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在街上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我现在工作在美国的一所州立大学,大约有一千中国人,这壹仟中国人中我认识大约也有两三百,据我所知其中有手机者不过十来个,低于5%。我在这里六年多了至今也没有手机,但回国一个多月就买了一个小灵通(时间短,没买手机),而且常拿朋友的手机用。这些在美国都是难以想象的。美国买个手机月费 40 美元,中国小灵通月费 27 元人民币。

评:看来马先生在美国这家某州立大学里,确实是低收入阶层,舍不得花40美元的手机月费。但依我看来,美国人手机拥有量不如中国,问题恐怕不在月费多少上,而是个需求观念和价值观问题,比如私家车,月费绝不低于手机,但美国人的拥有量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因为它是必备的交通工具。手机也是这样,当公用电话不能满足需要时,手机就成了最方便的通讯工具了。据我了解,在美国公用电话亭遍地都是,花二十五美分,随便你打多少时间,有这么方便的公共设施,只有傻瓜才去花40美元。顺便再说两句价值观的问题,拥有手机在中国大陆人看来,也是炫耀富有不可缺少的物件,就象故意在街头花钱擦皮鞋,半里路也要打的士一样,是一种极庸俗的小市民心态。

6。电视节目丰富:中国几乎家家连有有线电视网(CABLE),但在美国,以我所在大学的1000 中国人为例,有 CABLE 者不到20%。在西安用 CABLE 月费不到10 元人民币,而且很多单位或小区统一租用电视 CABLE,价格更低廉,而在美国 BASIC 的 CABLE 月费也要 35 美元,我租住大学的教工校舍,也没有统一的 CABLE 租用。在美国没有 CABLE,电视就那么三四个台,还常常被广告或宗教或老掉牙的肥皂剧占居多半时间,连国内外新闻都难以看上。我们这里很多中国人连世界杯足球赛都没看上一场,原因就是世界杯足球赛电视

转播都在 CABLE 台里。就此也可看出在美国文化生活贫乏可怜的一面。

评:“电视节目丰富”?马先生大概忽略了中美两国在制度上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中国的广播电视百分之百是官办,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上搞专制是不惜花钱的,国内的电视频道是不少,但大多数频道必须在同一时间里转播CCTV的“新闻联播”,必须一个腔调的为党和政府进行政治宣传,除了这些,就是粉饰太平的莺歌燕舞的,人民根本不能通过广播电视来认识世界,对外界的一切都不能有客观的了解。当然,这笔用来洗脑,用来堵人民耳目的巨款,还是来自于人民的血汗。而美国差不多所有的媒体都是民办的商业化的,不花钱装闭路,当然也就看不到更多的节目,人们花了钱就会看到他们喜欢的任何节目,而且人们还可以随便安装卫星接收天线,甚至有条件也可以自己办电视台,这些中国会有吗?马先生所在的某州立大学,应该是间国立学校,在民主国家里,和中国大陆正相反,包括政府在内的官办机构是最穷的地方,有什么理由为教职工花这笔福利费用呢?所谓1000中国人有 CABLE 者不到20%,这有什么可不平的呢?那20% 肯花钱是因为他们收入高吗?我看未必,恐怕还是那剩下的80%中国人,享受惯了大陆的官方免费电视节目,到了美国不肯适应环境罢了。

7。物质生产活力高。中国很多生产厂家明确表示,任何美国的东西(导弹飞机等大物除外),只要拿个样品来,中国厂家都能做出同样质量的产品,而且成本价格一定比在美国生产低的多。

评:为什么不讲物质生产创造力高?“只要拿个样品来,中国厂家都能做出同样质量的产品”。讲出这种话的马先生,不觉得替国内同胞脸红吗?同样质量的产品再配上同样的商标,意味着什么?

8。人情淳厚:比较而言,中国人不但对亲戚朋友,而且即使对异邦人士,也富情友好。在美国人情冷漠已经让美国人自己也难以接受,美国人对外国人的歧视更是毫不含糊。

评:中国人“人情淳厚富情友好”,要看什么对象什么场合,有什么利害关系。我也有很多朋友在美国,他们的看法就与这位马先生截然相反,据说在美国,如果溶入主流社会(与白人打成一片),老外也是很讲人情味的,而且老外更喜欢打抱不平见义勇为,在美国,绝对不会发生那种流氓在街头污辱妇女众人围观大饱眼福,儿童落水母亲跪求却无人相救的情景。在美国,由于个人隐私受到最大尊重和保护,给人的表面感觉就是人情冷漠。中国人到哪里都难以接受当地文化,一定要搞出唐人街中国城来,过去,人们将这种不见容归结为东西方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不同使然,但如今已经是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了地球村时代,我们自己不肯进入人类大家庭,却一味感到被岐视,这种心理真是奇怪。

9。从这样的物价来分析,即使用美国一般人月薪2000美元与中国一般人月薪1000元人民币来算,中国人的相对收入与相对生活水平仍高于美国人。

评: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美国一般人的月薪2000 美元(这可能也就是马先生的收入水平了)是指中低收入阶层而言的,而中国大陆月薪在1000 人民币的人,应该不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是月薪不足六百元人民币),而是中等收入。马先生用美国的中低收入与中国的中等收入在同等消费水平下相比,显然是不合理,这其中还没有将中国的社会福利条件与美国相比,象美国这类发达国家,有很多社会公益事业和设施,比如公园不收门票,还有图

书馆和社区中心等都是免费的,另外,对老弱残障儿童的社会保护,还有义务普及教育等等,这些在中国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以上也只是随笔写写,共既不了解美国也不了解中国的人分享,不只是讲给那些不崇洋媚外的,却赖在美国不走的爱国者们。

中美小学生暑假生活对比 篇6

心玩

http:// 2012年07月03日 10:49 扬子晚报

美国孩子参加社团活动

中国孩子们在参加兴趣

最近几天,微博上有一个帖子广泛流传,列出了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包括“开睡衣晚会、去野营、去远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其中第100条表达了美国小学生暑假最重要的目标——玩得高兴!据了解,中小学暑假一般在6月到9月间,大概有百天左右。

而南京的小学生们的暑假从7月1日到8月31日。网上的这份列表引来了很多南京家长(微博)和学生参与讨论。

南京小学生的“中国式暑假”

中高年级能撒欢玩吗?

美国小学生的暑假看着真是羡慕人!那么,南京的小学生有没有可能过这样一个堪称真正丰富多彩的暑假呢?

五年级的汪梓洋:除去各类辅导班,暑假还剩20天

拉萨路小学即将读小学六年级的汪梓洋学习成绩优秀,他曾在前不久扬子晚报举办的数学小能人大(微博)赛中获得冠军。7月1日是放假的第一天,汪梓洋已经开始按照“暑期模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妈妈吴燕告诉记者,基本上就是上奥数班、英语班以及写作业。

“做家长的当然希望孩子尽情地玩,但是考虑到小升初的压力,我们坐下来好好谈了一次。”吴燕说,儿子非常喜欢数学,于是,在征求儿子意见的前提下,报了一个15天的奥数班、一个12天的英语班,一个12天的综合课程。

扬子晚报记者算了下,除去上培训班的时间,汪梓洋的暑假满打满算也就20来天。

“以前每年暑假我们都带着孩子和老人旅游两次,今年只能出去玩一次了。”吴燕说,总体而言,作为即将小升初的儿子,这个暑假过得可谓是先苦后甜,紧张中难得有放松。

四年级的张如意:自己制定暑假计划,有学有玩

相比之下,马上就要就读五年级的小朋友张如意轻松许多。张如意的妈妈陈焕玲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音乐老师,她是与儿子如意一起“放假”的。

说起儿子的暑假,陈焕玲充满了喜悦。她对记者说:“如意现在可开心了,天天一蹦一跳的,暑假对他来说是很美的一件事。早在22日期末考试之后,他就自己细致地做了一份暑假计划。”

如意妈妈向记者展示了这份计划表: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开始早读,半个小时后进行调整休息;八点到九点半预习五年级的课程。计划表的九点半是陪同妈妈买菜,然后一起做饭。午饭后是三个小时的午睡时间;下午三点钟吃水果。之后去上培训班。如意上的培训班有三个:音标班、乒乓班和游泳班。

另外,如意妈妈将在假期的第二个月带他长途旅游,到九寨沟去玩。

低年级孩子能玩个够吗?

和五六年级的孩子相比,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暑假能不能像美国小孩子那样尽情玩呢?答案也是:很难。

二年级男孩吴祈凡:自己要求学奥数,暑假只剩15天

南京市银龙花园小学的吴祈凡只上二年级,但让记者惊讶的是,他已经上奥数班了,而且是自己央求爸妈给他报的。

吴祈凡的妈妈阚娟是学校杂志社的插画编辑。她对记者说,儿子从小就很喜欢接触各种数字游戏等,对科普等课程更是深感兴趣。

“我一直认为吴祈凡是个另类的孩子,他从一年级时就央求我们给他报奥数班,但是我觉得他这么小,上奥数干吗?今年暑假之前,他又在要求了。”于是,阚娟给他报了个14天的暑期班,儿子非常高兴。

除去上课以及围棋时间,再除去做作业的时间,对于吴祈凡来说,暑假只有15天。阚娟说:“孩子还小,我们想要孩子过一个快乐轻松、没有负担的假期,放松一下,但是他不愿意,不肯放弃自己的‘最爱’。”

如此令人省心的孩子,相信诸位家长看后都会很是赞叹。阚娟说,曾有一个寒假,自己对孩子放任自流,没有报任何班,也没有加以指引,结果孩子开学后一直无法“收心”,到学期末才找到学习的状态。“所以,也不能太过放任,以免孩子无法把玩心收回来。”

二年级女孩黄盈盈:很多辅导班,恨不得“一周有8天”

而另一名二年级小朋友黄盈盈的暑假也排得差不多了:奥数班、英语班,再加上钢琴、乒乓球,“恨不得一周掰成8天过!”

盈盈妈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英语和乒乓球是孩子自己喜欢的,而奥数和钢琴是家长给她报的,“没办法,孩子现在成绩还不错,人也比较聪明,我们还希望日后她能‘优录’呢,奥数不能不学吧?至于钢琴,女孩子多接触接触可以培养气质,我们倒也没想她去考级。”

这么上培训班不累吗?盈盈妈妈说,“也不是一天到晚不停地上,假期中我们全家打算来个出国游,盈盈也盼望得很呢!?”

■专家:

暑假玩好,下学期才能学好

暑假到底该怎么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怎样,中国小学生与美国小学生的暑假,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对此,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潘春雷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小升初压力以及家长和全社会的心态问题。

潘教授说,怎样过暑假的问题,在中国一直争论已久。中国人对学习、知识的渴求,导致只要放假就主动去充电,以至于令自己负担深重,压力山大。“坚持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让假期成为真正的假期,才会有利于身心发展。”潘春雷说,充足的休息,对人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尤其对于儿童而言,让孩子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愉快、空闲的假期,会让孩子们得到身心的放松,这种自我调适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疾病等。

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 篇7

近期, 一组名为《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的贴图在网上热传:从出生9个月到13岁的阶段, 美国孩子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做各种家务, 而中国孩子则是“读书、学习、才艺培训”。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 但是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的是, 相比如今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宠溺, 导致那些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都还没有自理能力, 国外的家庭教育实在要比我们高明得多。让我们一起看看从小到大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吧——

中美教育对比研究 篇8

关键词:课堂形式 知识观 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尝试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语言。开设了中文教程的美国学校不计其数。同时,美国是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最多的国家。中文在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外语了。由于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增长,美国对专业汉语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即使国际汉语教师成为最热门的职业之一,近些年教师的发展仍然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将中美两国进行对比研究,给予国际汉语教师一定的启发作用。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课堂形式。在美国,学校对上课学生服饰规定不多,拖鞋、低腰裤、鼻环、唇环等见怪不怪。甚至还有教师组织学生将点心、饮料等食物带到课堂上,共同品尝。课堂气氛是相对轻松自由的,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这一种课堂形式当然有其弊端,比如学习注意力分散等,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提高。事实上,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包括能力、特长、个性等等,推崇标新立异,美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个性化和多样化。课堂上,老师采取的是一种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善于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同时,美国的学校课程考查内容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学术训练营,户外求生等实践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完善。学生的课业、学业也不像中国学生那样由期末的考试成绩决定成败。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潜质的挖掘,而不像个别中国家长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天真浪漫的年纪却要天天上补习班、培训班,使孩子的童心荡然无存,甚至孩子的兴趣也得不到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安排的“兴趣”。所以,在美国教育熏陶下的他们学生很难接受呆板传统的中式教育。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学生知识和人文修养。这个特点包括个人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等。因而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尤为重要,为了阐明清楚一个观点,往往会利用一节课甚至是更多的课时去解释清楚。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少的,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堂上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齐刷刷地做着笔记。当然中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发展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结合两种文化特点进行分析,为国际汉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汉语提出建议。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课堂形式的对比,我们了解美国课堂形式看似“散”但是却有较浓厚和轻松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给予学生一种精神自由,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讨除了书本以外所潜在的答案,这一种散发性的思维模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此类课堂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中国课堂的形式多数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合作为辅,当然,近几年,许多高校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在上课前会做好预习的工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多了,在一定的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了只有老师参与的课堂形式。

第二点是中美高等教育中的知识观,在课堂上,两国在知识侧重点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曾经有人形容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是在培养一群群会背书的“机器”,是呆板的,原有的教育体系使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可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两国之间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教育质量的考察主要依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与教师的上课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上课的时候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甚至好些同学恨不得记住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字,因为只有记住平时老师讲过什么内容,到了考试的时候才会做题。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低,笔者认为这种知识灌输的体系有利也有弊,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美国则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教学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往往“满堂灌”“一言堂”,墨守成规,比如考试制度、上课形式等并没有因地制宜,使美国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所以,面对中美教育文化碰撞的局面,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美国教育观念的培养下,学生与教师亦师亦友,课堂气氛活跃,甚至表现得过于自由,课堂上形成了与中国中学生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英国学者怀海特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记忆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情况。”可见,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但是能力却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也知道即使是对那些业务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也存在的知识更新的问题,所以学生自身能够有意识地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知识,有效传播教授汉语的能力很重要,这么做还可以在学与教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之所以在课堂形式和知识观方面存在如此大差异,究其根源是两国的教育理念有本质上的区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理念的核心部分,我们一直强调孩子应该是全面发展,但是真正能做到综合看待孩子成绩和个人素质方面的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作为应试教育的大国,“唯成绩论”是突出的部分,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念。我们经常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少学校也会拿考试的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虽然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相关的措施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状,但是短期内以成绩和学校等级给学生进行定位的事情还占据着多数。笔者认为这是在无形中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成绩达标。美国教育系统中,对于学生的成绩单不会大肆地宣扬,因为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作为家长,也不会以成绩来评论孩子,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多数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去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美国的教育观念偏重于实践的研究,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向权威发起挑战。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公共场合上,他们都能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实际上是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培养自由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中国则是更为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强调要对知识点掌握到位,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体现了老师的主体地位,学生较少会去质疑权威。中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个人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人文情怀。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批判思维模式和创造力的发展较为缓慢。

最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美国的教育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注重的是“本性教育”,提倡的是做人要善良、诚实和守信等等,这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最为基础的素质。而美国教育强调的是宗教、自由和人文精神等。

综合两国的国情特点分析,美国属于移民国家,其包容、创新的特性明显地体现在教育领域之中,更多强调自由独立、个性发展等。中国大部分区域属于内陆国家,其保守渐进、稳扎稳打的特性体现在教育理念当中,更多强调修身养性、求同存异。中美两国的教育背景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国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教学经验,以其之长,补我之短,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与中国华南师范大學教育技术学系作为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二者的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管窥中美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历程的异同,利用“事件路径”法让我们发现了两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从中不难发现其对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潜在意义。除了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商业思维和市场理念可以说是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系一次次走出困境、不断超越、走向繁荣的动力之源。这种商业化理念值得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和借鉴,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当然,要真正实现专业转型并不容易, 但我们坚信:通过加强中外教育技术界的交流、学习与借鉴,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转型与超越将指日可待!

笔者通过对中美两国课堂形式、知识观、教育理念的对比出发,研究两国之间的差异性,为国际汉语教师更好地传播汉语建言献策。在跨文化交际中,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继承我国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国别化的探索,能够创造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

[注本文的指导教师:周欣茵 周文]

上一篇:大学生开展学雷锋主题活动系列篇下一篇:日照市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