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推荐10篇)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篇1

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卫法监字[2012]47号

各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将《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与我厅联系。

联系人:孟玥 电话0531-85599932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七日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确保公共场所建设项目符合公共场所相关卫生标准、规范,预防、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的危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预防性卫生审查,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场所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的卫生审查。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公共场所的新、改、扩建项目:

(一)住宿场所:宾馆、旅店、招待所;

(二)进餐(饮)场所:饭馆、咖啡馆、酒吧、茶座;

(三)沐浴场所:公共浴室(包括浴场、桑拿中心、浴室、温泉浴、足浴等);

(四)美容美发场所:理发店、美容店;

(五)购物及文化娱乐场所: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商场(店)、书店、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六)健身场所:体育场(馆)、游泳场(馆);

(七)等候场所: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监督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查工作。

第五条 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查。审查类别分为设计和竣工验收卫生审查,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动工前和建设项目竣工后投入使用前申请。

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选址设计、竣工验收,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不得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

第六条 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公共场所项目实施预防性卫生审查时,有权查阅有关资料,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卫生监督员对所掌握的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章 设计审查与施工监督

第八条 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建设单位,向具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时,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或备案文件;

(三)建设项目选址及环境情况;

(四)建设项目设计图纸(根据项目选址、扩初、施工的不同阶段分别提供项目方案、地形图、扩初、施工的总平面图,建筑平、立、剖面图,工艺流程图,暖通空调设计图,给排水设计图,电气设计图,结构图等);

(五)卫生防护设施专篇;

(六)宾馆(酒店)等住宿业,沐浴场所,游泳馆、体育馆,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建筑面积大于3000m的商场等购物场所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个人,还应提交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卫生学预评价报告;

(七)申请人对所提供材料真实性、合法性的承诺书;

(八)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设计审查申请后,进行申请登记、受理审查,当场受理或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补正申请”或“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对需要补正申请的申请单位,应一次性告知其应补正的所有资料。

第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建设项目设计审查申请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资料和现场审核。

第十一条 设计审查未通过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改进意见,待改进后由申请者重新提出申请。

审查通过的,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公共场所设计卫生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公共场所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的图纸和方案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设计。如确需变更设计的,须征得原审查的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意。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到现场进行施工过程监督。

第三章 竣工验收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公共场所建设或经营单位应向原负责设计审查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施工图纸及其说明;

(三)建设项目设计审查认可书;

(四)建设项目验收检测报告或评价报告书(设计卫生审查需提供卫生学评价报告的建设项目);

(五)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后,进行申请登记、受理审查,当场受理或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补正申请”的书面决定。对需要补正申请的申请单位,应一次性告知其应补正的所有资料。

第十六条 受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后,卫生行政部门应于20个工作日内进行资料和现场审核。

第十七条 竣工验收卫生审查未获通过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改进意见,待改进后由申请者重新提出申请。

验收通过的,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公共场所竣工验收卫生审查意见。第十八条 公共场所建设或经营单位通过预防性卫生审查后,方可申请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者,卫生行政部门不得发放《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第四章 附则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篇2

1 在传染病预防中关于公共卫生管理定位的思考

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作为传染病中流感的新类型,以其人群易感性、传播蔓延速度快,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不断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广度和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地方预防甲型H1N1流感时仍然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县以及县以下卫生防疫功能的低下或缺失,着实令人担忧,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医院对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治疗束手无策,从预防到治疗全程的缺位,不得不让人重新提起公共卫生管理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法“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需的资金。预防保健机构要做好社会群体的预防保健工作。医疗机构也要密切结合自身业务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2]。不难看出“公共卫生首先具有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它的具体内涵是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及相关卫生宣传、健康宣传、免疫接种等”[3]。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宏观调控和积极指导的作用,同时,又能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中在总体上把握调整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恰当尺度,对发挥政府职能,调动全社会力量做好公共卫生事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在传染病预防中对各种干预手段应用尺度的伦理思考

传染病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需要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媒体应对。在预防工作中为了达到国家防控的两个关键目标:有效防控大规模出现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爆发;加强对临床重症患者的救治。群策群力,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将是战胜疫情的法宝。

2.1 行政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干预尺度的伦理思考

政府政令措施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宏观防控的部署与安排,及时制定全国预防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禽流感的防控原则。一方面,在预防工作中,“政府利用财政扶持、卫生宣传、法制规范等手段对公共卫生服务市场进行宏观调控”[4],另一方面,疾病防控中心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管理下做好疫情和传染病的监测、检测、信息报送和疫苗接种等工作。随着传染病预防工作的进展,以及防控、科研、医疗部门对病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不断调整和改变了最初预防预案的方法和方式,干预尺度由感染者的点到接触感染者的线的预防方式,转向了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社区等重点块的防控,再通过有组织的预防知识的广泛宣传达到全面预防的效果。在整个预防工作中,由于有些传染病对医学和民众来讲都是新型传染病,所以不同认识时期,行政管理干预的尺度也要有所不同。在预防初期,在医疗科研机构还没有完全掌握传染病毒的类型、病理、危害、预防和治疗手段时,公共卫生管理干预的尺度最深,用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来形容并不为过,在这个阶段,疾病防控中心的监测、检测工作最为精细,重点放在外堵输入和内防扩散上,一旦发现感染者立即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应该说从伦理学视角来看这些举措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危害的模糊性来看,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占绝大多数的易感人群的健康与利益,这种干预尺度对个体而言虽然未必最恰当,但却是疫情应急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当疫情随着季节变化,在特定季节不断扩散的前提下,公共卫生管理的防控策略和尺度也相应地调整为强化预防措施,严控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减少疫情危害。这时,由于患者骤然增加,医疗救治机构已难以对所有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再加上医疗行业对传染病病毒认知、危害和治疗方面有了更大的把握,在临床救治中主要转向重病患者的治疗。但各地疾病防控中心仍然要坚持普查和筛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疫情进展和动向,特别是要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这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职业性质决定的,也是职业道德责任的要求。通观全国防控疫情的现状来看,地市级以上公共卫生防疫机构建制比较完善,而县以下乡村防疫网络依然薄弱,甚至很多县级医院都根本无法救治重病患者,不能承担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和道义,基于这种情况,行政管理机构要下大力气,上下协调,首先在全国逐渐实现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整合卫生系统内部的资源,建立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跨部门、跨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综合联动的信息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5]。特别是社区和乡村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其次,在国家财政上增加对社区、乡村等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落实基层免疫等卫生保健服务,改善基层医疗设施,满足基层医药供应。最后在疫情发生之时,免费对地方医疗力量进行培训,在传染病治疗方案和方法上实现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逐渐实现全民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的公平、正义,维护全民健康与利益。

2.2 法律法规在甲型H1N1流感预防中干预尺度的伦理思考

法律法规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在依据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其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应急事件中的职责。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测和预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建立预警制度;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开展培训、演练,使卫生应急能力迅速得到提升。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将使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疫情时能统一行动、有法可依。“坚持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坚决服从统一指挥,遵循相关的技术要求甚至法律要求也就成为赢取胜利的关键”[6]。具体到当前在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的预防、救治工作的干预尺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防疫措施都要依法进行,像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监督管理,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及组织对特殊药品进口的审批等工作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现了法律法规对防疫救治工作的普遍干预,这种普遍干预能在预防工作中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在面对疫情之时追求和满足人道主义伦理要求。不过,我们也要清楚看到一方面在预防和治疗工作环节中,还未能得到法律法规的全程支持,使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出现失当;另一方面,又不可否认法律法规的过度干预所导致的不良或潜在的不良社会后果的出现,影响应急预案实施的时效性,造成不必要的遗憾。比如为了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预防用的疫苗和临床重症患者治疗药物的研制生产必须突破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给予相应的紧急授权,尽快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组织实施各类疫苗的临床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辟疫苗快速审核通道,按照“依法依规、程序不变、标准不降”的原则,严格、公平、公正地对疫苗企业的注册申请进行审评审批。扫清政策法规方面的障碍,克服法律法规深度干预的负效应,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责任。

2.3 媒体应对在甲型H1N1流感预防中干预尺度的伦理思考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公共”性表明卫生事业是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以政府为主导的媒体舆论导向对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相对复杂,与一般医疗卫生的具体应对措施不同,媒体的应对受到政府相关规定的影响、单位性新闻源的封锁、媒体自身的报道方式、受众接受程度及社会的开放、信息的多形式流通等等方面的限制”[7]。在2006年2月26日出台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在传染病预防中,也要发挥媒体正确且恰当的应对作用,及时报道疫情发展现状与趋势,保证信息的畅通,严防流言的扩散,做好事件处理的报道工作。美国《丹佛邮报》在评论美国在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中谣言四起时,颇为无奈地说,“如果说还有比流感传播更快的东西,那就是没有根据的谣言”。可见媒体应对要把握好舆论宣传的主动性,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即便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发布疫情等级之时,也要全面考虑。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根据疫情实际综合考虑可能造成的影响,高度戒备,谨慎行事,不要轻易宣布进入疫情紧急状态,因为一旦宣布进入疫情紧急状态,就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并会对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地冲击,特别是可能导致患者及社会人群的极大恐慌,在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时,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就容易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像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注射过程中,就有不少谣言干扰和影响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辟谣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主流媒体的主动宣传,使谣言不攻自破,从而给公众以信心,保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针对不良媒体造谣生事的不道德行为,一定要依法进行管理和处罚,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也要为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信息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工作规范。最终维护公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总之,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的思考,恰当地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媒体应对的干预尺度,体现了政府对公众、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摘要:传染病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又需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媒体应对。在预防工作中为了达到国家防控的两个关键目标:有效防控大规模出现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爆发;加强对临床重症患者的救治,群策群力,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将是战胜疫情的法宝。这体现了政府对公众、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公共卫生管理,干预,伦理

参考文献

[1]万慧进.生命伦理学与生命法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R].中发[1997]3号.

[3]李丽.公共卫生效能源于定位公共行政管理中[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5):389-390.

[4]涂如兰.公共卫生中的政府职能现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8)上:211.

[5]任涛,秦雪英,武轶群,等.关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6):565-566.

[6]李本富,李曦.医学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6.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加强婴幼儿游泳场所卫生管理,保障婴幼儿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传播和健康危害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指为婴幼儿提供游泳健身、戏水娱乐等活动的经营场所,包括泳池间、缓冲休息间和更衣、洗浴间或区域,其布局应合理。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境内各类室内婴幼儿游泳场所。

第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卫生许可,不得从事婴幼儿游泳场所经营活动。

第五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分为单项(单人单池或多人一池)和多项(单人单池和多人一池)两种。

第六条 单项经营的婴幼儿游泳场所面积应不小于25㎡,多项经营的婴幼儿游泳场所面积应不小于40㎡。多人一池的平均每位婴幼儿活动水面积不得少于1㎡。

第七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的内外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舒适、明亮、通风,空气质量应符合附录A要求。第八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单人单池池水应一人一换。多人一池池水至少每日更换一次,并有能满足水质处理要求的水循环和水质消毒、水温调节设备。泳池水温宜为34—36℃,游泳时的水质应符合附录B要求。

第九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使用的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必须取得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或卫生许可批件,禁止使用氯制剂、二氧化氯制剂、臭氧等对皮肤黏膜产生刺激作用的消毒剂及消毒设备。

第十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应设有空气消毒、空气温湿度调节、机械通风等设施。室温宜为26—28℃。

第十一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应配备体温计、空气温湿度计、PH值计、水温度计等设备。

第十二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地面应使用不渗水、不吸水、无毒、防滑材料铺砌,在地面最低点设置地漏,以保证不积水。

第十三条

婴幼儿游泳池与池水接触的材料或涂料应无毒、无害,并不得对婴幼儿身体产生危害。第十四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应保持良好通风,机械通风设施正常运转。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游泳场所,其空调通风系统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应在适宜位置设置废弃物盛放容器,应设有预防控制病媒生物的设施。

第十六条 在婴幼儿入水前应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7℃不得入水。

第十七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应一人一换一消毒,并具有相应的消毒及保洁设施。

第十八条婴幼儿游泳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九条 婴儿游泳场所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并建立卫生管理档案,卫生管理档案应当有专人管理,分类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第二十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应当制定预防传染性疾病传播等健康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第二十一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应当建立卫生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学习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相关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岗。第二十二条婴幼儿游泳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婴幼儿服务的工作。

第二十三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工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戴饰物。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第二十四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卫生许可证应悬挂在场所醒目处。

第二十五条 婴幼儿游泳场所禁止出租游泳衣裤。第二十六条 婴幼儿场所入口处应有明显“严禁肝炎、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等患者进入”的标志。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篇4

公共卫生学院实验中心(The Center of Experiment)组建于1999年,由原分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整合而成。该中心现有专职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兼职教师4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5人,中级22人。专职人员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实验教学的准备和部分实验指导、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另外,隶属于学院各学系的兼职教师在实验中心承担各专业的实验指导工作及科研工作。

实验中心机构图

预防医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室

教学实验中心 食品质量与安全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室 卫生检验与检疫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室 公共事业管理综合素质训练教学实验室 多功能案例情景模拟实验室 本科生预防医学创新试验训练平台 公卫学院实验中心

生殖表观遗传毒理学实验室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 科研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分子预防医学实验室 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室

实 验 条 件

实验中心现有教学实验室1623 m2,科研用房1737 m2;其中近三年教学实验室新增面积636 m2。教学仪器设备共计1414台,总值1646.03万元。实验中心配备有独立的常规教学仪器和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现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全自动核酸蛋白提取仪、Odyssey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荧光倒置显微镜、荧光正置显微镜、中低压制备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色谱仪、高分辨溶解曲线分析系统、超高速低温离心机、多功能酶标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轮转式切片机、冰冻切片机等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为学生掌握过硬的实验技术、教师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较强的设备保障。

教学、科研工作及对外服务情况

教学工作情况

公卫学院实验中心2013年被评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面向预防医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达21门,开设实验项目达160项,全面涵盖了包括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学、卫生监督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卫生法学等学科,每年实验学生人数1691人,完成的实验课程教学人时数约7.2万人时/年。

实验教室分布:1.预防医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室6间;2.食品质量与安全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室2间;3.卫生检验与检疫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室3间;4.公共事业管理综合素质训练教学实验室2间;5.多功能案例情景模拟实验室1间;6.本科生预防医学创新试验训练平台1间。

科研工作情况 多年来,实验中心始终把“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相结合”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顺应当前国内外预防医学最新趋势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实验室多年来的工作基础与优势,制定主要研究方向—环境、遗传与疾病关系研究,包括环境与生殖分子毒理学研究、环境与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环境与疾病遗传学研究、环境与健康卫生政策研究等四个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水平居我省同领域领先水平。近10年来,实验中心先后承担或完成了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项目等60多项科研课题,获科研项目经费600多万元,获得包括两项福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在内的数十项科研成果。在国际和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75篇,SCI 收录论文97篇。

对外服务情况

中医药毒理学实验室(中医药科研国家二级实验室,2004年通过福建省卫生厅评估,2011年通过复评):主要承担中医药研究的毒理学实验和安全性评价任务。

化学物毒性鉴定实验室:主要承担化学物(食品、药品、农药等)急、慢性和三致实验,各种生化指标检测。

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评价实验室:主要承担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服务。

最 高 成 就

近年来实验中心共获得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经费达481多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称

胚胎期镉暴露对F1子代卵巢颗粒细胞生长发育与功能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

Protein S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基于SIRT1/AMPK通路浒苔多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脂代谢的机制研究 铁负荷、铁代谢关键基因多态性及其与HBV感染的交互作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2017-2019 2017-2019 2015-2018

时间

2017-2020 肺炎衣原体感染、DNA甲基化及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原发性肺癌的影响 早期镉暴露致卵母细胞发育和颗粒细胞激素合成障碍及其相关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对卵泡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miRNA参与百草枯致神经细胞损害的作用及转录因子Nrf2在其中的作用

2015-2017 2014-2017

2013-2015 2012-2015 miRNA相关基因SNPs、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原发性肺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12-20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脂质代谢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医护人员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警示识别模型研究 正己烷对卵泡生长发育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Nrf2/ARE通路在百草枯致神经细胞损害中的作用和机制 吸烟、DNA双链断裂修复(DSBR)基因多态与肺癌危险的研究

免疫对预防疾病的公共卫生重要性 篇5

免疫的益处

通过诱导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手段——疫苗,正在全球范围被广泛性、常规性的应用,这也是基于常识性的原则:即避免疾病发生胜于发生疾病后再去治疗,让人们避免痛苦、伤残和死亡。2002年免疫预防避免了大约200万人死亡,另外,免疫预防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生,缓解卫生系统压力,使节约下来的经费可用于其他的卫生服务。

免疫预防是一种已经证实的可以控制甚至消灭疾病的工具。1967-1977年期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消灭了天花的自然流行。自从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在全球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以来,脊灰的发病已经下降了99%,使约5百万人逃脱了瘫痪的疾患。在2000至2008年期间,全球麻疹死亡下降了78%。

常用的疫苗

目前,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常规疫苗接种来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作为使用多年的这一标准的疫苗组合现在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增加了乙肝疫苗。在发达国家,一般提供更宽的保护范围,通常包括针对流感、肺炎的优势株、腮腺炎的疫苗(腮腺炎通常与麻疹和风疹疫苗联合),免疫规划一般即针对婴儿和儿童,也会根据各国所关注的疾病针对青少年或成人。

全球免疫接种率

全球来讲,自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展扩大免疫规划以来,接种率已经显著提高。在2003年,全球百白破联合疫苗三针接种率从1980年的20%提高到78%。即便如此,估计全世界在2002年仍有210万人死于这些广泛使用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其中包括140万5岁以下儿童。

有效性和安全性

所有常规免疫使用的疫苗预防疾病都非常有效,虽然没有任何疫苗可达到100%的保护率。为增加产生免疫力的机会,一般会提供一剂次以上的疫苗接种。疫苗是非常安全的,副作用轻微——特别是与其所预防的疾病相比较而言。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很罕见,例如,麻疹疫苗发生急性严重的过敏反应低于每百万剂次1例。

免疫预防的成本效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篇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也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立即处置的危险事件[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承担着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职责。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 同时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遵循的有效而经济的基本方针;常备不懈的方针, 是人们长期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 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建立的长效机制。

制订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应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平战结合、应急为主,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 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和处置办法。平时的预防主要是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战时的处理, 主要是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就地处理和控制蔓延。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监测, 通过各种监测网络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及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 为预防与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预警是根据监测网络提供的信息, 运用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和判断[2]。它对整个社会提高预防与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 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的, 但是, 在发生前一般总有迹象显现, 只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 及时注意捕捉信息, 并对此进行科学分析, 就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科学预警报告。

2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初步判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及时提出是否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依靠科学方法和技术, 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如属于重大传染病暴发的, 就要按照防治传染病的规律, 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各地方要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和传染病收治能力。加强应急物质的储备,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艰巨性、危险性等, 医院应有针对性地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器械, 以满足应急需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当地流行病、多发病的实际需要确定建设内容。救治队伍建设按属地原则, 在当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选择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有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组成, 并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急救治队伍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力保障。医务人员无论是传染性疾病还是不明原因疾病或中毒事件, 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思想, 对控制灾害蔓延、减少灾害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门、急诊是接诊传染病的第一线, 也是院前、院内急救的部门,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护人员在瞬间就要投入一线参与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 加强急救意识, 提高其急救技术, 同时应加强急救技能的研究。

3 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主要包括:重大的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也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广泛参与, 各负其责, 相互配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工作目的在于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及时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突发性的社会灾难, 它不但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也危及着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 强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是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蔓延的首要目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经常有大量的社会公众受到危害, 这些受到危害的社会公众需要得到及时救治安置, 而快速救治可最大限度的减少伤残、减小损失。挽救生命是预防与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目的。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 可以及时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社会影响, 促使公众反思不讲卫生的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公众健康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篇7

第一部分

1.未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的住宿场所,不适合此表,不参与评级。

2.评分表中分值为“※”的项目为关键监督项目,达不到此“评查内容”要求的记“0”分,评为不合格,不予评定等级,需责令限期整改。

3.评查内容中可以有合理缺项,在该项“备注”中注明“合理缺项”,评分时需标化。4.现场检查时,将检查情况如实记录于相应项目的“得分”栏中,依评分标准计入该项目得分处,填写相应的阿拉伯数字。

5.将各项目的得分汇总后填入表头“总得分”和“标化分”处,根据标化分情况核定等级记入表头“核定等级”处,并由住宿场所经营单位负责人或陪同人员和卫生监督员共同在量化分级评分表上签字。

6.卫生监督员必须熟练掌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住宿业卫生规范》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内容,方能运用此表进行准确评查。

第二部分

基本信息(表头)

1.总得分:依据住宿业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单位进行评定的实际得分,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2.标化分:标化分=实际得分除以应得分×100,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3.核定等级:将合格的单位评定为A、B、C三个等级,用英文大写字母填写。4.单位名称:按照卫生许可证上单位名称填写。5.地址:按照卫生许可证上地址填写。

6.负责人:按照卫生许可证上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填写。7.卫生许可证编号:按照卫生许可证编号填写。

第三部分

量化信息(正表)

指标设置概况:本表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34项。

(一)一级指标说明

1.卫生管理:指卫生许可证件、体检培训、个人卫生等。

2.功能间卫生要求:指消毒间、布草间、保洁设施、卫生间环境等。3.公共用品卫生要求:指棉织品清洗、清洁工具等。4.通风系统:指机械通风装置、集中空调。

(二)二级指标说明

第一项

卫生许可证(关键项)

1.本条是对公共场所经营资格的规定。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营单位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经营,经营者经营时须持“卫生许可证”且在有效期限内。

2.卫生许可证应真实有效,不得擅自伪造,涂改、倒卖或转让他人,逾期3个月未复验视为过期。

3.不符合上述要求判定为不合格。第二项

亮证经营

卫生许可证原件应悬挂在经营场所明显醒目位置(如接待处、前台的面向顾客墙面等处),未公示判定为不合格。

第三项

卫生信誉等级公示

公共场所卫生信誉等级标识应悬挂于经营场所明显醒目位置(如接待处、前台等处)。第一次评定等级,此项为合理缺项。第四项

卫生管理制度 1.卫生管理制度包括:(1)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及个人卫生制度;(2)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3)卫生检查奖惩考核管理制度;(4)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通风系统清扫制度;(5)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报告制度;(6)预防控制传染病应急预案与健康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2.卫生制度有缺项扣2分(根据住宿场所实际情况可合理缺项,不扣分)。

3.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分别应置于卫生档案和相应工作岗位的墙上。星级宾馆6项制度须分别列出,普通旅店可以允许一项制度内包含多项内容。第五项

卫生档案

1.卫生档案内容包括:⑴卫生管理组织,⑵卫生管理人员,⑶卫生制度、应急预案,及自查记录,⑷健康证和培训证,⑸卫生用品索证资料,⑹卫生监督文书,⑺卫生监测报告等,缺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2.集中空调系统档案内容包括:⑴卫生学评价报告,⑵空调系统竣工图,⑶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缺一项扣1分。

3.卫生监督文书和卫生监测报告期限应为1年内的;集中空调卫生学评价报告期限应为2年内的。超过期限为无效文书或报告,各扣1分。

4.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不合格或无评价报告,扣1分。第六项

卫生管理及人员

1.卫生管理体系指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卫生部《住宿业卫生规范》的有关规定,住宿场所应设置卫生管理职责部门或组织机构,未设置的判定为不合格。

2.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场所卫生管理的具体工作。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应有从事住宿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经验,经过公共卫生管理培训并考核合格。具有法人资格单位或职工人数在二十人以上的单位,查文件或会议记录,其他单位查会议记录或在卫生管理制度中有明确规定,未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判定为不合格。

第七项

体检培训

1.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众健康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住宿场所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上岗前应当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继续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健康合格证明”不得涂改、伪造、转让、倒卖。

2.实行上岗前卫生知识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每两年进行一次。

3.抽查三人以上,缺一人扣2分;不足三人全部抽查,缺一人扣2分,全部从业人员无健康、培训证明扣6分。

第八项

个人卫生

1.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卫生部《住宿业卫生规范》的有关规定,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2.抽查清洁客房的从业人员2人,一人不合格扣2分。第九项

检测报告

有效检测报告应符合以下条件:

1.住宿场所经营单位应提供1年内有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2.检测样品包括:空气、微小气候及公共用品涂抹样品。3.检测报告中主要卫生指标包括:(1)宾馆(有空调设施的):顾客用具消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新风量。(2)旅店、招待所:顾客用具消毒,二氧化碳。

(3)地下室旅店:顾客用具消毒,机械通风量,适度,噪声,二氧化碳。4.主要卫生指标合格率应达到100%。

无有效公共场所卫生检测评价报告的,此项目不得分。第十项

食品、客用化妆品及一次性卫生用品

1.标签:粘贴、印刷在包装上及置于销售包装内的说明性材料。

2.标签应用中文注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卫生许可证号等内容,对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妆品须注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提供食品、客用化妆品或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单位,应提供供货商的购货凭证,批量购买的应有生产厂家或受委托加工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资料复印件。以上资料应保存6个月以上。

第十一项

洗消间(关键项)

提供非一次性(饮)具的住宿场所应依据GB9663-1996《旅店业卫生标准》设置专用洗消间。

1.洗消间应做到:“专人、专室、专工具、专消毒、专储存”。

2.建筑结构兼顾耐用、易于维修、易于保持清洁、应能避免有害动物的侵入和栖息。3.洗消间应设置在室内并为独立的隔间,洗消间在门、窗关闭时与外环境及其他公共服务场所之间能够相互分隔。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的可开启的窗应设防护设施,如防蝇纱网。洗消间不得与厕所/垃圾堆等污染源相连通。

4.每个洗消间面积不少于3㎡,床位数在60张以上的,每20张床增加洗消间面积1㎡。

第十二项

洗消间环境

1.洗消间环境整洁,地面、墙面、顶面、台面、柜内等处均应清洁,无脱落,各类物品摆放整齐。

2.洗消间内不得放置拖把、饮水机、制冰机、电热水器等与消毒无关的杂物。第十三项

消毒设施(化学、物理消毒可二选一)(关键项)

1.采用化学消毒应设置清洗消毒水池(桶)2个以上,并有明显标识。2.采用高温消毒应配备热力消毒柜和2个清洗池。第十四项

消毒药品(可合理缺项)

1.无消毒药品或消毒药品过期的,此项不得分。

2.使用的消毒产品的生产企业应取得当地省卫生行政部分颁发的卫生许可证,产品应取得卫生部颁发的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批件,在采购时应注意产品标签并向供货方索取购物凭证。以上资料应保存6个月以上。

第十五项

消毒药物配比容器(可合理缺项)

容器为带有计量单位的配比容器,如量筒,量杯等,主要为保证消毒液配比浓度的正确。使用固体片剂或仅用热力消毒法可合理缺项。第十六项

客用饮具

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污迹、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第十七项

清洗消毒程序

包括客用饮具、棉织品、拖鞋、卫生间卫生洁具等客用物品清洗消毒操作规程正确,有一项消毒程序不正确此项不得分。

第十八项

非一次性拖鞋消毒(可合理缺项)

1.不提供拖鞋或提供一次性拖鞋的住宿场所此项为合理缺项。

2.为客人提供非一次性拖鞋的单位应有相应的拖鞋消毒设施,配备拖鞋专用消毒池(桶),大小应和提供拖鞋的多少相适应。

3.拖鞋消毒池(桶)必须专用,安装上下水设施,不得用于其他物品的消毒。第十九项

布草间(关键项)

1.星级宾馆设立专用布草间,设置密闭存储布草设施。

2.布草间应采用混凝土、砖木等结构,以保证其坚固耐用且与外界有效分隔,避免有害动物的侵入及栖息。

3.布草间应设置为独立的房间,有可开合的门、窗,有良好的通风及照明设施。4.布草间面积应与住宿场所使用面积、床位数相适应。5.普通旅店设置密闭储存布草设施,储存布草的设施不得设置在公众经常经过的通道处。

6.布草间只用于储存清洗消毒后的洁净布草。

第二十项

布草间环境(普通旅馆可合理缺项)

1.布草间应保持环境整洁,无卫生死角及积尘等。

2.布草间内只能存放清洁棉织品,其他无关的物品均不得存放。如:消毒液、客用化妆品、一次性用品、使用过的脏布草等。

3.布草间内的布草应分类码放。第二十一项

脏棉织品收集

1.住宿场所室内应设有脏棉织品收集容器。2.收集容器应密闭并有标识。第二十二项

保洁设施

1.公共用品用具(棉织品、饮具等)经清洗消毒后应及时放置在密闭保洁柜内存放,不得直接放于地板上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防止二次污染。

2.保洁柜四周密闭并有标识,不得与外界相通,有可开合的柜门。3.柜内无污迹及积尘。

4.保洁柜内只能存放洁净公共用品用具,其他无关物品均不得存放,如:一次性用品、从业人员个人物品等杂物。

第二十三项

卫生间排风设备

1.卫生间应设有机械通风装置,如排气扇、换气扇。

2.使用中央空调的卫生间所使用的排风管道不得与其他机组、风管共用或连通。第二十四项

卫生间环境

卫生间应每日清扫、消毒,保持地面无积水、便池内无积粪(尿垢),室内无蚊蝇及异味。

第二十五项

未配备卫生间的客房盥洗设施(可合理缺项)

普通旅店盥洗室每8~15人设一龙头,沐浴室每20~40人设一龙头,男厕所每15~35人设大小便器各一个,女厕所每10~25人设便器一个。便池宜为蹲式,配置坐式便器宜提供一次性卫生坐垫。

第二十六项

公共用品数量

公共用品用具包括:棉织品、饮具等,与床位数之比应达到1.5:1以上。第二十七项

一客一换

1.保证公共用品做到一客一换,常住旅客的床上用品至少一周一换,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2.更换后或清洁消毒后的床上用品(床单、被罩、被套、枕芯、棉被、毛毯、褥子)均须平整无褶皱,无破损,无茶渍、血迹等污迹,无毛发。

3.更换后或清洁消毒后的浴巾、毛巾等应清洁,固定位置存放,无破损,无茶渍、血迹等污迹,无毛发。

4.更换后或清洁消毒后的客用物品应清洁,固定位置存放,无破损,无茶渍等污迹。

第二十八项

自洗棉织品消毒(关键项)

1.自洗棉织品(毛巾、浴巾、浴衣裤等)的,应配备清洗、消毒设施、设备。未配备清洗、消毒设施(设备),不予评定等级。

2.消毒设施(设备)不能正常使用,不予评定等级。

3.消毒设施(设备)消毒能力与棉织品使用量不相适应,不予评定等级。第二十九项

外洗棉织品(可合理缺项)

1.外洗客用棉织品,须记录送出日期、时间、物品种类、件数等,回收日期、时间、物品种类、件数、须双方确认签名。送洗记录应保留3个月以上。

2.若棉织品外送清洗消毒,须索要清洗单位的相关资质证明(单位的营业执照、检测报告等)。

3.回收外洗棉织品均须检查(或抽检)清洗消毒的情况,如有无污迹、毛发等。第三十项

客用毛毯、棉(羽绒)被、枕芯等

1.客用毛毯、棉(羽绒)被、枕芯应定期清洗消毒。

2.现场检查客用毛毯、棉(羽绒)被、枕芯等有污迹或有异味, 扣2分。第三十一项

面盆、脚盆或水桶

1.无卫生间的客房应配备有脸盆、脚盆或水桶,未配备此项不得分。

2.按照每个床位配备脸盆、脚盆或水桶各一个,未按床位数配备的,此项扣2分。3.脸盆、脚盆或水桶要有明显区分标记。

4.清洗、消毒面盆、脚盆或水桶的工具及盛放工具的容器应分开,清洁工具应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5.清洗消毒后的面盆、浴盆或水桶无污迹,无异味。第三十二项

客用物品运送工具

1.客用物品运送工具(布草车或布草篮),应分开区域、分类摆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清洁工具、回收物品,并有明显标识,避免交叉污染现象;一项不合格扣2分。

2.供客人用的茶包、洁净杯具应使用密闭容器存放;不合格扣2分。第三十三项

机械通风装置

1.住宿场所应保证室内新风量符合国家标准,在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必须安装机械通风装置。

2.机械通风装置应按要求正常使用或运转。

3.机械通风装置过滤网应定期清洗、消毒,并有相应记录,记录包括清洗消毒的日期、消毒剂种类、消毒人员签名等。清洗消毒记录应保留3个月以上。

第三十四项

集中空调(可合理缺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方法》的规定。1.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运行参数应满足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新风采气口的设置应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远离建筑物排风口和开放式冷却塔等污染源。严禁直接从空调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2.机械通风系统新风口和回风口应安装防鼠防虫设施。

3.普通机械通风装置应定期清洗消毒,过滤网、过滤器、风扇、集中空调机房不得有积尘,现场检查和查看清洗消毒记录。

4.集中空调机房应独立设置,不得堆放洗涤剂、消毒剂、拖把等无关物品。5.开放式冷却塔应远离公众通道,设置有效隔挡设施。6.开放式冷却塔应定期清洗消毒,并有清洗消毒记录。第四部分

量化分值计算及评级标准(表尾)

1.评分表总分为120分,实得分是依据本评分表对住宿场所进行评定的实际得分。2.合理缺项的分值需标化,标化分=实际得分除以应得分×100。应得分是各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减去合理缺项后,应得的总分。

3.根据总得分确定级别,如有缺项,则根据标化分确定级别,分别作出优秀、良好、合格的量化分级结论。

(1)标化分为9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核定为A级;(2)标化分为70~89分者,评为良好,核定为B级;(3)标化分为60~69分者,评为合格,核定为C级;

(4)标化分低于60分者或标注“※”的关键项不达标的,评为不合格,不予评定等级。(对关键项不达标的单位应完成评分表)

山东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篇8

【发布日期】1992-11-03 【生效日期】1992-1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1992年11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6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保护正当经营,保障公众活动的正常开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场所包括:

(一)影剧院、俱乐部、文化宫(馆、站)、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

(二)录像放映点、音乐厅(茶座)、卡拉OK厅、曲艺厅、舞厅(场)、游艺室、游乐场、电子游戏室;

(三)体育场(馆)、游泳池(场)、溜冰场、健身房、台球场(室)、保龄球场、高尔夫球场、营业性射击场;

(四)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

(五)公园、风景游览区;

(六)饭店、酒馆(吧)、咖啡馆、理发店、美容厅、浴室;

(七)车站、码头、渡口、民用飞机场及其广场;

(八)集贸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大型商场(店);

(九)用于举办大型定货会、展览(销)会、物资交流会、灯会、庙会、山会、体育比赛、文化演出的临时场所;

(十)省公安机关认为应列入治安管理的其它公共场所。

旅馆业的治安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机关、团体、军队、企事业单位对外营业的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第三条 公安机关是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商业、城乡建设、铁路、民航、交通、旅游等部门应配合公安机关搞好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固定的公共场所必须符合下列安全要求:

(一)建筑物和各项设施坚固安全,安全出口处设置明显的标志,疏散通道畅通;

(二)消防设备齐全有效,放置得当;

(三)电器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夜间开放的公共场所须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和突然停电时的应急措施,临时增加电器设备,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核定人员容量,不得超员;

(五)使用音响音量符合国家规定;

(六)售票处、财会室、机房、播映室、配电室、锅炉房、库房、贵重物品储藏室、物品寄存处等,按规定配置安全防卫设施;

(七)危险的路段、部位,设置护栏等安全设施;

(八)禁止游客、顾客、观众进入的区域,应设置明显标志;

(九)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公共场所应具备的安全条件。

第五条 第五条 公共场所严禁下列行为:

(一)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

(二)卖淫、嫖娼或者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

(三)吸毒、贩毒;

(四)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

(五)算命、测字及其他封建迷信活动;

(六)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秽物品;

(七)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八)污损文物古迹、古树名木、雕塑、建筑设施;

(九)其他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第六条 第六条 严禁公共场所经营单位雇佣、诱使服务人员进行色情服务,招徕顾客。

第七条 第七条 公共场所实行治安责任制。公共场所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本场所的治安责任人,应对所经营或者管理的公共场所的安全负责,落实安全措施,维护治安秩序。

公共场所应建立治安保卫组织或配备治安保卫人员,规模较大、治安情况复杂的公共场所,主办单位须设立治安办公室。

公共场所治安保卫人员上岗前,主办单位应按照公安部门的要求对其进行安全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

第八条 第八条 公共场所应根据维护公共安全和秩序的要求,制定游客、顾客或观众须知,悬挂张贴在明显位置。

公民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则,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第九条 第九条 公共场所发生扰乱公共秩序、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和治安灾害事故时,经营单位应予以劝阻、制止和维护现场秩序,组织抢救伤员,疏散群众,并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

第十条 第十条 在公共场所摆设商业摊点,应在指定位置,不得妨碍治安、交通秩序。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开办本办法第二条

(二)、(三)、(六)项所列公共场所的单位和个人,须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开办的文件、证件,向公安派出所申请治安审查,规模较大的向县(市、区)公安局申请治安审查,公安机关应在15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审查合格的,发给《公共场所安全审查合格证》;审查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逾期未作审查决定的,视为合格。

前款所列公共场所停业、转业、扩建、租赁、兼并时,应向原批准发证的公安机关办理注销、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民间举办的或营业性的大型经贸、文化、体育等涉及公共安全的活动,举办单位应于活动举行日期的30日前,持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向所在地县(市、区)公安机关申请安全审查。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应在7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并通知举办单位。逾期不通知的,视为批准。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经常对辖区内的公共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公安人员到公共场所进行检查时,应出示由省公安厅统一核发的证件,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具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公安机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模范执行本办法,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成绩显著的;

(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或抓获违法犯罪分子的;

(三)协助公安机关查破案件的;

(四)在同治安灾害事故斗争中事迹突出的。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未领取《公共场所安全审查合格证》而擅自开业的,公安机关应责令其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对法定代表人或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举办涉及公共安全的活动,公安机关应责令其补办安全审查手续,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公安机关有权停止其活动。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由公安机关对经营单位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其限期整顿,经整顿仍不改正的,在征求其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后,吊销《公共场所安全审查合格证》。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依据本办法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诉、起诉。逾期不申诉、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理决定或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在给予罚款处理时,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罚款收据。罚款收入一律上交同级财政。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公安人员在公共场所执行公务时,应严格执法,秉公办事,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违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六日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公共文体娱乐游览场所治安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篇9

1 报告

按照卫生部《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7010-1997) , 以上病例虽诊断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依据不足 (缺乏临床表现) , 但考虑到被检人员中有57人从事餐饮工作, 且转氨酶升高者有人群聚集性, 不排除有甲肝早期流行的趋向。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相关规定, 检验人员意识到该事件可能是一起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不及时预防和控制, 将造成该单位甚至当地局部传染病暴发的严重后果, 遂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并果断采取了预防控制措施。

2 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示,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于2008年5月21日对该单位全体职工进行了肝功能检验。

2.1 实验室检测对象、方法及结果

2.1.1 检测对象

该单位1 434名全体人员 (包括已体检的99人) 。

2.1.2 检测方法

肝功能和甲肝IgM普查。转氨酶用赖氏法检测, 总胆红素采用重氮法检测, HAV-IgM采用金标法和酶标法检测。

2.1.3 检测结果

1 434人中, 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有198人, 甲肝金标法筛查, 阳性81人, HAV-IgM酶标法检测出阳性4人, 其中2人为单位职工食堂从业人员。

2.2 临床检查及诊断

2.2.1 病例诊断方法

按照卫生部《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7010-1997) 进行诊断。

2.2.2 临床检查

经临床检查, 出现乏力30人, 厌食15人, 恶心27人, 尿黄48人, 腹痛21人, 头晕8人。

2.2.3 查体

巩膜轻度黄染4人, 肝区叩击痛13人。

2.2.4 诊断

确诊甲肝病例2人, 疑似病例21人。对281人有临床症状或检测转氨酶升高的人员分别给予临床治疗或隔离观察。

2.3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3.1 人群分布

治疗或隔离观察的281人中, 年龄小于20岁7人, 20~39岁219人, 40~49岁41人, 50岁及以上14人。

2.3.2 饮食情况

281人平时在单位3个食堂用餐, 3个食堂转氨酶升高患者数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大多数人近2个月来偶尔食用过外来食品, 未见异常。有24人抽血前曾服用过抗感冒药。281人全部饮用单位集中供水, 饮用水来自定西市城区统一供应的自来水。

3 紧急处置措施

3.1 阻断传染源

对从事餐饮工作的2名甲肝抗体阳性者及所有转氨酶升高者, 调离餐饮工作岗位。对1名临床症状严重的转传染病科治疗。对转氨酶升高的198人、酶标法检测出的HAV-IgM阳性的4人及疑似病例21人、金标法阳性81人, 共计281人按检验结果分4类全部进行隔离观察, 对其中有症状者同时进行服药治疗。

3.2 严格消毒

对食堂用具、场所、饮用水和单位生活污水、粪便、环境及281名人员的衣物、便器、床上用品、日用物品等进行了彻底消毒, 加强了单位环境卫生清理和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3.3 保护易感人群

经当地政府批准, 对该单位有可能与甲肝患者接触的392人进行了应急接种甲肝疫苗。

3.4 开展健康教育

2008年5月23日, 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对全体职工进行了防疫知识讲座, 并发放了《怎样预防和治疗甲型肝炎》《甲肝防治知识》等资料。针对职工提问, 进行认真、细致的解释, 消除了职工的恐慌心理, 确保了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时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了个人防护疾病的意识。

4 结果

对隔离观察治疗的281人先后进行4次抽血检验, 对检验正常人员逐次解除隔离。其中: (1) 5月31日化验281人, 69人检验结果恢复正常, 次日解除隔离, 另1例乙肝患者转院治疗; (2) 6月14日化验211人, 199人检验结果恢复正常, 次日解除隔离; (3) 7月18日化验12人, 6人检验结果恢复正常, 次日解除隔离; (4) 9月1日以后化验6人, 待检验结果恢复正常后, 陆续解除隔离。

5 讨论分析

定西市某单位组织部分餐饮人员进行肝功化验, 结果发现多名被检人员转氨酶升高, 引起检验人员高度重视, 为报告可能已经存在或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保护易感人群健康, 依法逐级进行了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对该单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并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避免了一起危及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此起案例的发生、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最终控制自始至终有检验人员参与, 突显了实验室检验在发现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该案例最终没有演变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在于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核心是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强。假设检验人员只负责体检, 而不考虑检验结果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间的关联, 那么, 本起事件必将演变成一起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 篇10

办法的通知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09-09-10 18:19 浏览次数:353 各县区卫生局,市卫生监督所、市疾控中心:

现将“宝鸡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宝鸡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分类管理暂行办法是依据陕西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制定的,并将原文一并转发,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及时告知市卫生局卫监科。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宝鸡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分类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保证职业卫生审查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卫监督发[2006]375号)及《陕西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等,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建设项目,是指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第三条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备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宝鸡市境内所有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五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机构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编制。

第二章 分类管理

第六条 建设项目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实行分级管理。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一)宝鸡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二)在我市境内总投资在20亿元以下的建设项目;

(三)放射性同位素、加速器、放射治疗、辐照加工装置的建设项目;

(四)跨地区和省卫生厅委托的建设项目;

(五)需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复的项目。

第七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有关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审查工作。

第八条 对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评价报告实行专家审查制度,参加审查的专家名单须报宝鸡市卫生局备案。

第九条 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由职业技术服务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确定。

(一)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表和控制效果报告表,报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经有关专家按照法定程序审查后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建设单位取得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后方可设计、施工。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需要试生产的,在试运行的12个月内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单位凭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等资料申请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竣工验收。

(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除进行前项规定的卫生审核和竣工验收外,还应当进行设计阶段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委托有关单位或组织有关专家对防护设施设计进行审查,审查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第十一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专家库。专家库按职业卫生、辐射防护、卫生工程、检测检验等专业分类。我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所需的审查专家可在省级或省级以上专家库中抽取,抽取的专家数不少于参加审查专家总数的3/5。

第十二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组织5名以上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技术审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将待审查的报告提前2日送达参加审查的专家;涉及保密的技术资料可以不送达,但审查时至少应给专家留有半天报告书浏览时间。

审查专家实行回避制度,参加评价报告编制和负责内部审核的人员不得作为该项目的审查专家。

对建设项目有管辖权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指派人员参加审查会并监督审查过程。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

第十三条 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第十四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陕西省《关于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和宝鸡市《关于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分类管理的暂行办法》的规定要求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审核或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备案)申请书(2份);

(三)属于卫生部、省卫生厅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范围的证明文件(复印件)(2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1份);

(五)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机构的资质证明(影印件)(1份);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含复核意见、专家签名)(1份);

(七)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修改说明(1份);

(八)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委托书(复印件)(1份);

(九)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资料完整性和规范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服务范围,评价报告的规范性,技术审查专家组成及审查意见处理情况等。

第十六条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预评价报告结论为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进行备案。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备案通知书(凭证);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

第十七条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预评价报告结论为职业病危害一般或严重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审核同意的,应当予以批复;不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修改说明应加盖评价单位公章,标明修改日期。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应有专家组长的签字,签发日期,并附参加评审专家的名单及签名,签名应使用签字笔或钢笔。对建设项目有修改意见的,应有专家组长的复核意见。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

第二十条 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确定为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书(2份);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卫生专篇(1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单位的资质证明(影印件(1份);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批复(复印件)(1份);

(六)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辐射装置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技术审查意见。

第二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后,可以指定机构或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进行技术审查,并根据技术审查结论进行行政审查。审查同意的,应当予以批复;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备案)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评价结论为轻微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评价结论为一般或严重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竣工验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当尽可能由原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第二十三条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向原审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或备案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备案)申请书(2份);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1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机构资质证明(影印件)(1份);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批复或备案通知书(复印件)(1份);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批复(复印件)(1份);

(七)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委托书(复印件)(1份);

(八)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辐射装置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竣工验收申请后,应当组织对建设项目的审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应当予以批复;不合格的,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 申报受理

第二十七条 申报材料的一般要求:

(一)申报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不得缺项,同一项目的填写应当前后一致;

(二)申请材料一般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

(三)所有申请材料原件应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复印件应清晰并与原件完全一致;

(四)申报材料除注明外,均为原件。

第二十八条 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公函格式应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要求,由建设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单位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应作出书面说明。

第二十九条 委托申报证明应载明委托事项、受委托单位名称和委托日期,并盖有委托单位公章。

第三十条 受理机构在接收申请材料时,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对申请事项是否需要许可、申请材料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等进行核对,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卫生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建设单位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建设单位当场更正,但申请材料中涉及技术性的实质内容除外。建设单位应当对更正内容予以书面确认;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受理机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

(五)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应当受理其卫生行政许可申请,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三十一条 受理机构出具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均应注明日期和加盖卫生行政许可专用章。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建设单位,一份归入档案备查。

第三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凭“行政许可申请接收凭证”领取“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并在受理机构发放登记表上签字。

第七章 审查批准

第三十三条 专家审查结论分为:建议同意(建议通过)、建议修改后同意(建议整改后通过)、建议不予同意(建议不予通过)。

修改、整改后的报告需要经过专家组组长认可并签名。

第三十四条 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行政审查,并依法作出是否批准的卫生行政许可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做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的,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出具“行政许可决定延期通知书”,将延期理由告知建设单位。专家审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

第三十五条 受理机构应当自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知建设单位。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凭“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原件、领取人身份证领取批复文件。受理机构收回“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领取人应在批复文件领取单上签字。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对已备案或审核批准的建设项目发生变更的,应当提供备案或审核批准的证明文件(复印件)和变更后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资料。

第三十八条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标准》发布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分类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据标准、规范和职业卫生相关知识识别、评价和判定。

第三十九条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将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报告书的质量由评价机构负责,卫生行政部门不单独组织对报告书进行技术审查。对竣工验收提出整改意见的,建设单位提交整改报告后才能批复,建设单位没有提交整改报告的不得批复。

第四十条 由卫生部负责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评价工作必须由甲级职业卫生技术报务机构承担。其他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甲级和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报务机构均可承担。

第四十一条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擅自开工的建设项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对建设单位进行处罚并依法要求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不得要求建设单位补做项目预评价报告和防护设施设计;要严格把好此类项目的竣工验收关,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批准。

第四十二条 建设项目所在地与建设单位所在地位于不同行政区域的,由建设单位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同时抄送批复至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第四十三条 相关术语。“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系指获得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卫生部指定的放射防护技术机构”系指取得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放射防护)甲级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第四十四条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市级职业卫生审查的受理工作。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宝鸡市卫生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党政办工作体会下一篇:幼儿教师网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