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述》读后感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师讲述》读后感(精选11篇)

《名师讲述》读后感 篇1

罗庆玲

2010年的寒假,我利用休息时间认真阅读了《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一书。从浏览精彩的课堂片段感悟名师们是怎样将新课程教学理念,实实在在的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的。

虽然不是每个课例我都都能理解,但是我最直截的感觉就是,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能坚持学习,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们身处教学第一线,却始终能站在教科研的最前沿,始终以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实践。

2、他们都能视教育为事业,对待孩子的问题总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始终以学生为主导。

3、从这些优秀教师成长的足迹感觉到,他们善于积累,能坚持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对比我自己的教学经历,虽也做过一些偿试,但始终不能坚持;要从有经验的教书匠提高为研究型、学者型的名优教师,我的差距太大了。在教学时,有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不能用孩子最易于接受,最感兴趣的方式去传授知识。

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要切实做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作充分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课堂学习效率不是走形式,也不是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课堂的精彩之处在师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学生思维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真正引领学生探索思考的、牵着学生思绪走的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让一个个由浅入深的、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平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掘教材,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石,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讲述》读后感 篇2

一、课前交流, 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曾说过:“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幽默与爱升华了他的课堂, 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 以“情”为纽带, 以“趣”为氛围, 以“美”为手段, 着眼“新”、“活”、“实”,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而孙双金老师以他睿智的头脑和风趣的语言为学生们树立了自信, 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名师的课堂教学虽风格不同, 但对教育教学的炙热追寻是相同的, 对课堂教学的透彻解读也是共同的。名师们仿佛都有一种魔力, 他们几句简短的话就可以很快地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能放松自己, 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 尽快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这种魔力我觉得应该是名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朋友或妈妈的角色,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爱。他们善于选择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开始交流, 让每节课在一开始就激发孩子的兴趣,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二、新课导入, 开启精彩课堂的序曲

名师的每一节课都犹如一曲激荡人心的乐章, 而导入环节就是这一乐章的序曲。窦桂梅老师在《难忘的一天》的导入环节, 用自己最难忘的事引出学生最难忘的事,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 产生了与课文主人公的共鸣,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会讲课的教师, 必然熟知学生心理并加以引导。孙双金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导入就更独特, 以一曲《好汉歌》开始, 让学生在音乐中列举自己最喜欢的水浒人物, 再到让学生解释好汉的含义, 最后在齐声朗读中列出了课文的标题。

三、课堂提问, 掀起思维冲突的高潮

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名师的课堂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矛盾之中, 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和学习的兴趣, 使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精神追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 孙双金老师用语贴切, 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 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句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提出疑问, 同时设下一个选择疑问句, 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活着是为了讲述》读后感 篇3

江少CB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这是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是为了讲述》封面上的一句话,似乎是对马尔克斯一生的总结,对生活永怀热情,永远热泪盈眶。

对马尔克斯的第一次接触源于《苦妓回忆录》,是在福州路的大众书局。一个秋末下雨的午后,上午逛完上海书城,吃过午饭,顺便到这看看。

在大众书局的展台上看到《苦妓回忆录》,薄薄的一本小书,想着能很快看完,就打开看了两页。描写一个即将90岁的老人在一家报纸上开设了一个专栏,这个专栏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因为年纪太大了,老人准备把专栏停掉,并着手为自己准备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再享受一次处女的身体。

对,你没看错,是处女的身体。90岁高龄与处女的身体联系到一块,画面是不是太美。但如果再往这里面注入文学性、西洋风情,再用老练独到的地中海文风讲述出来,完全就成了一项艺术。

为此,这个老人动用了老关系——联系了妓院的老鸨,让她帮忙促成这件事,由此而发生了一些事,顺带讲述了生活的细节,娓娓道来。每句话、每个逗号都散发着文学的光芒。

建议你去看一看。

在《活着是为了讲述》这本书的第二页,有这样一段话:下个月,我就满23岁了。我逃过兵役,得过两次淋病,义无反顾的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在哥伦比亚的沿加勒比海城市巴兰基亚和卡塔赫纳游荡,为《先驱报》撰写每日专栏赚取聊胜于无的稿酬,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

这句话画面感真是太丰富了。当读这段话的时候,脑海中立马呈现出一个20郎当岁的文学青年,也许还在大学读书,留着盖到眼睛的长发,穿着松松垮垮的汗衫,宽松的裤子,一手拿着一份文学报纸,一手拿捏着香烟,在年代久远的街道上踱步,这条街道上有书店、咖啡馆或者报社……如果你喜欢看电影的话,这个画面你一定在某个经典的电影里看过,似曾相识;也许会让你想到韩寒、许知远,如果你对他们够了解的话。

这段话的信息量颇丰。逃过兵役、得过淋病(还两次)、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撰写每日专栏,虽然寥寥数语,却每个词都引人遐想,期望接着往下读,去探索背后的故事。

这段话的文学性很高,看起来是简单的叙述,却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咂。

这本书很厚,有450页,但也只介绍到前半生。买来之后几度放下。因为里面描写的事情很琐碎,很多地方花大量篇幅去介绍时代背景,讲述当时哥伦比亚(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国家)国内政治、**,令人乏味;而且里面的人名都很长,常常分不清谁是谁,要翻到前面去回顾。但又几度拿起,因着对马尔克斯的极度信任——觉得不读完就是损失;更因着对马尔克斯叙事文风的深深迷恋。

马尔克斯是有天赋的,不仅在文学方面,还有音乐等等,稍加练习就能做得很好;他也是有短板的,比如数学,常人觉得很正常的事情,他却觉得难到不行。这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尤其是他在一些领域的天赋,能把读者气的直跺脚,慨叹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这让我想到了钱钟书考上清华的故事,也许凡是在一个领域能成为大师的都是需要一些天赋的,勤奋固然很重要,但是缺了那一点天赋是做不到极致的。

马尔克斯在这本书的第四页写到:我按照当年的方式,用头一根的烟屁股点下下一根,一边吸烟,一边重读威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当年他是我最牢靠的精神导师。

《活着是为了讲述》读完一半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去买了《八月之光》,那段时间下班之后回到家里洗完澡,就泡上一壶茶,坐在躺椅里一会儿看《活着是为了讲述》,一会儿看《八月之光》,直到腰酸背痛、夜深人静,爽到不能自己,似乎已活在了书中,不再有自己。

《名师讲述》读后感 篇4

篇一: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黄佳韵

在生活中,我们读过无数的书,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就要数《科学家故事100个》了,它让我i认识了许多科学巨人。

如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当上〝科学巨星〞的戴维,〝蒸汽大王〞瓦特„„他们有的被名声,权势蒙蔽了双眼,有的为了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谦虚谨慎„„但是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特点――坚持不懈。

其中,我最佩服居里夫人,她是科学家中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镭的母亲。

她生活异常艰苦,住的是阁楼,冬冷夏热。每顿吃饭只吃一丁点,每天通常只睡几个小时。后来她生了个女儿,可忙到没有时间带孩子,只好把她带进工作室喂养,1903年居里夫人和丈夫荣获诺贝尔奖,可是居里在1906年被马车撞死了,居里夫人在悲痛中继续着两个人的工作,在1910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奖。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科学做贡献吧!

篇二: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张雨博

在这个暑假,我看完了《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科学家有的是春秋时代的鲁班,有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有的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和等等许多的著名科学家。

读了这么多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有几个故事令我铭记在心,这个故事是《从“班门弄斧”说起》,采石江边一堆土,礼拜张宁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首诗是李白墓之后梅之涣写了这首诗,鲁班,是春秋末年的巧匠,人们称他为木工的开山鼻祖。

鲁班他发明了锯子,因为我国考古学家近年来在山西蓝田县,武功县发现西周时期铜锯,早于鲁班。因此有人认为流传多年的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不靠谱,但此说还没有定论。

那时,木工的工具只有斧头,鲁班带着徒弟,上山有斧头砍树,非常吃力,常常累的满头大汗,一次,他的手破了,鲜血流了出来。他一看,手不是被斧头弄破的,却是被野草刮破的。鲁班想:野草怎么这么厉害呢?鲁班一看,这叶子长长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鲁班深受启发,便在铁片上做出许多小齿,发明了锯„„

还要有一个关于鲁班的故事:小时候,鲁班雕刻一只凤凰,结果雕出来的却像一只鸡。后来,鲁班不断学习雕刻,手艺不断提高,终于雕刻出了美丽的凤凰,受到人们的赞扬。

鲁班的敢于创新让我汗颜,熟能生巧,天才也使于勤奋。只有努力才能勤能补拙。

篇三: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每当我一想要问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时,我就会捧起妈妈给我买的《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

《科学家故事100个》是叶永烈写的,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发明大王”的秘诀。里面讲的是有一位科学家叫爱迪生,爱迪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人生哲学是工作,我想要揭示在自然的奥秘,并以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后来,爱迪生真的做到了。

1879年的10月21日,爱迪生造出的第一只电灯泡射出明亮的光线,那天,爱迪生沉醉在欢乐之中,电灯 泡点亮的时间越长,我们越觉得神驰魂迷。我们坐着,洋洋自得地注视着那盏灯,它边续点了45小时。爱迪生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科学。有人问这“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百的灵感,加百分之百的汗水。

爱迪生的笔记本,他每隔一星期要换一本,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离开了人世,终年只有84年,他给人们留下这样的话:”科学是永无一日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这样一直继续下去。“

《科学家故事100个》里面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一直深深地记在我心中,让我十分感动。

篇四: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这是《科学家故事100个》的作者叶永烈的名言。

翻开《科学家故事100个》里面收集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有建筑大师:鲁班,喻皓,有神医:华佗,有药学家:李时珍,有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有外国的”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有镭的母亲——居里夫妇„„

整本书我看的爱不释手,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最感动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居里夫妇是法国伟大的科学家,一起得过诺贝尔奖,居里夫人得过二次诺贝尔 奖,居里夫人本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小时候生活困难,为了让姐姐完成学业,自己为别人当家庭教师,把自己的钱寄给上学的姐姐,6年之后姐姐毕业了,玛丽 有自己存下的一小点钱,和姐姐的帮助上了学,她的成绩名列前茅,长大后她和居里结了婚。之后,一个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镭,使他们感兴趣,后来一次的不幸,居里出了车祸死了,可居里夫人没有被拐到在这里,最后经过努力成功,这个元素损害了她的健康,她得了恶性贫血,别人为了纪念她,把她称为镭的母亲。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的成长道路。科学家们热爱科学,专心研究,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故事启迪我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总有收获。

篇五: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必读书目《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它是由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这本书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鼎力推荐。

读了《科学家故事100个》我从心里佩服这些勤奋勇敢、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如神匠——鲁班,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妙手神匠——华佗,昆虫迷——法布尔,发明大王——爱迪生,飞机兄弟——莱特等等。他们都是受人崇敬的人。

你知道华佗吗?华佗是安徽亳州人,他四处行医。帮百姓治病,在三国时代,华佗就救过一位武艺高强的人,他叫关羽,关羽的手臂被毒箭射中,毒已入骨,这时华佗就前来帮关羽消毒,他用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华佗用刀刮骨,窸窣有声。不一会儿,毒就刮尽了。这个故事就是刮骨疗伤,华佗真是神了,在技术落后的三国时代,他就用开刀的方法治病,华佗先用医学专用药给病人喝下,再拿着小刀,划开病人右下腹,切去盲肠,再用消过毒的线缝上,病人就没事了。这种在古代用开刀的方法治疗疾病,那是多么先进的技术,华佗竟让做到了。

华佗还创造了五禽戏,可以修身养气。他每天坚持做五禽戏,50岁还能翻山越岭。

《名师讲述》读后感 篇5

一听名字就知道该片文艺气息浓厚,实际上我很早之前听过这个名字,只是没有尝试去看,因为是校园类电影,按照正常的逻辑,故事发展的矛盾多是反叛学生与机智老师的恩怨情仇,毕竟名片《放牛班的春天》走得也是这种风格。

但是碍于老支书的面子比较大,我还是把这130分钟的电影仔细看了一遍。

你能相信吗?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什么都记不住,脑子里全是主角罗宾·威廉姆斯那诡异的笑容。

罗宾·威廉姆斯是个喜剧派老戏骨,擅长一种和蔼式的幽默感,他是《博物馆惊魂夜》系列中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是《机械管家》里的人造人。虽然有着173cm的身高,由于他伙食还可以,看起来总是很圆润。

他在《死亡诗社》里的角色是一名浪漫的英语教师基廷(keating)。注意到我用浪漫这个词,不仅仅是指他懂得诗情画意,泡的一手好妞,而是外国人说到浪漫这个词的时候,通常带有冒险,激进,独特的意味。

基廷任教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古老而又传统的男子学校,依靠严格的教学方法,每年生产一大堆牛津剑桥哈佛优等生,其管理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滚出去:开除。

所以自然而然的,里面肯定会有一群被压抑到内分泌失调的学生。

基督教的人都知道,如果他深陷痛苦,只要他诚心祷告,上帝就会派人来解救他们,更何况那些学生每天吃饭睡觉都在祷告。

基廷老师就是上帝派来解救这群学生的人。

然而130分钟过去后,我唯一不太确定的是,他是在解救他们,还是在释放他自己。

size the day(把握当下),这是整部电影的思想。基廷老师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教导学生,要突破自己的思想禁锢,释放自己,争取自由。时间易逝,谁都抓不住,归于尘土之时,一切乌有。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够争取做到不浪费自己剩余的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也就是be youself。

安德森,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小朋友,害怕自己跟不上曾经是威尔顿预科学院优秀毕业生的哥哥,一直都不敢表现自己,流露自己的内心。

基廷老师让他在课堂上闭上眼睛,不顾台下观众,大胆说出自己所想,不断冲击他想躲藏的内心。

同样是老师的我,觉得让某些内向的学生敞开自己心扉,在公开的场合下表现自如,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本人也很内向。

但是在电影里面,富有浪漫主义的基廷老师做到了,虽然我不排除情节的真实性,基于本片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注意是最佳原创剧本,说明这肯定不是套路了,而是作者基本上已经活在另一个世界了。

建议各位年轻教师在校长的陪同下观看此片,这做法值得鼓励,但不提倡。反正我是不敢随便在课堂上刺破一个内向学生的内心,谁能预测学生会爆发出什么东东。

不过,安德森小朋友变开朗了,估计是基廷老师最成功的一次教导。

以下是我觉得比较有争议的例子。

首先是尼尔,一位帅气且富有艺术感的美国帅哥。

尼尔的学习很好,各课稳稳地都是A,同时也热爱课外活动,这简直就是素质教育的逆天模板。但是父亲佩里先生并不满意,他固执地认为尼尔应该减少课外活动,才能专心于学习,顺利考上医科大学,他曾尼尔许诺:“只要你医科大学毕业后,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限制尼尔的课外活动,并不允许尼尔申辩,基本可以断定为摧残人性,尼尔可以说是这群小伙伴中最憋屈的一个。

不可否认,尼尔的父亲做得很过分,以爱做绑架,是最让人无言的。

让我们来看看尼尔的父亲佩里先生。

是不是觉得他一脸奸相?可能大家不认识这个演员,他叫做柯特伍德·史密斯,演过很多电影,都是小角色,并且是坏角色,坏透的那一种,比较出名的是在老版《机械战警1》中的黑帮老大,就是因为他的心狠手辣,往墨菲身上射了无数子弹,墨菲才会变成机器人,顺带失去了老婆和孩子。

我不知道为导演为什么要找他来演尼尔的父亲,这家伙连笑起来都是一副强奸犯的模样,导演的这一做法,实在是在误导观众的.价值观,这绝对是套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尼尔父亲的做法,首先不允许尼尔违背他,或者是对他说的话有意见;其次让他放弃课外活动,多专注学习;最后发现尼尔违背自己意愿,出演话剧,决定送他去军校读书。

这做法,不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父亲都在做的事吗?我觉得导演可以将主角基廷和尼尔父亲两个演员对调,这样观众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基廷老师在教唆尼尔违背他父亲的一番好意。

最后尼尔的死,确实是个悲剧,如果尼尔的父亲肯退一步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或者说尼尔自己能退一步,他也不会这么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或者说基廷老师能够预感到尼尔父亲的强硬,也能退一步的话。

有些东西在脑子里告诉我,尼尔在朝自己脑门开枪的时候,想的可能是,如果不能把握当下的话,活着有什么意义?

还是把罪过归咎于美国那该死的法令,没有禁枪。

另外一个就是诺克斯,一个荷尔蒙爆表的男孩。

同样也是帅哥。

他在一次去父亲朋友家里做客,遇见了切特的未婚妻,一位妙龄少女,从此深深地爱上了她。他苦恼于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因为他要是尝试去追切特的未婚妻,他的家人和切特都不会放过他。

这时我们基廷老师的金句良言又开始起作用了,把握当下,不浪费生命,追求自己的希望。因此诺克斯鼓起勇气,勇敢去追求切特的未婚妻,最后居然还成功了,直接KO掉了年轻力壮的切特。

别人的未婚妻,真是浪漫又刺激。

电影的环境背景是美国的一所预科学校,既然是美国,像这种大刀阔斧地抢别人女朋友的事情,充满了美国山姆大叔的冒险精神。

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都有,但是让学生自我启发去抢别人的未婚妻,就有点不适宜了,因为对方并无自发的感情破裂。对于被抢掉未婚妻的切特而言,什么才叫安全感?莫过于我们经常所说的社会上面人人的互相信任,切特信任自己的未婚妻,也信任其他人,结果却不如自己所想。

诺克斯也许觉得自己很勇敢,他和切特未婚妻很浪漫很幸福,但是信任的裂缝,就此潜移默化。

导演的巧妙之处,就是把切特设计成了一个四肢发达的家伙,惯性思维告诉我们,那家伙估计没什么脑子。

这种艺术手法,给很多人产生幻觉,那就是我们意中人的另一半,都是存在缺点的,因为我们比别人优秀,只要我们高兴,就可以拆散别人,我们只不过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去拯救自己的意中人而已。

也许我说的不太对,不过我对这部电影总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电影一直都处于一种不慢不急的节奏,你在跟着电影情节走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电影里面的美景。时间由秋天再到冬天,伴随着尼尔的死,一场大雪的降临,故事的发展跟随着季节。

很多人都提到电影的片尾,非常感人的一幕。学生在教室不顾新老师的苛责,都站到自己桌子上面送别基廷老师,说实话,我也很感动。学生的做法,是对基廷老师的认同,也是对基廷老师的爱戴。

这是基廷老师面对学生送别的表情,谢天谢地,这笑容终于没有那么诡异了。

名师人生读后感 篇6

——《名师人生》读后感

读了一位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故事,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的真谛。入职后的这半年里,面对着一群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孩子们,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习惯,我一直在不断的反思和自我批评中进步着。我自信一开始就是一个爱学生的老师,然而在爱学生的路上,我也一直在做着改变。

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但作为一名教师,爱的落脚点在哪儿呢?从上大学时开始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一味的爱学生对学生是不是好呢?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越来越感受到,爱的方式很重要。想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不仅要有真心,还必须方法得当。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称自己是长大的儿童,小学老师的生涯,让她幸福地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这让她更能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她的真心也更能被孩子所接受。孩子们在她眼里,是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因此她热爱自己的工作,爱孩子们,而这也给了她强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年轻时,她很开心做孩子们的大姐姐,对孩子们的喜欢清清楚楚地摆在脸上。课上,想出各种方法吸引孩子们,使课堂生动有趣;课下,和他们一起玩儿游戏。在她眼里,孩子们的心灵是娇嫩的宝贝,是不能忽略、不能挫伤、不能压抑的。直到她年过花甲,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感觉世界是那么美好、新鲜,仿佛是第一次看到。

从李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一颗教师的真心。教师的幸福莫过于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快乐健康地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真心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自己所教的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取得进步。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一名画家,充满信心,凭着爱心,耐心地把几十个品格各异的学生染上绚丽的色彩,融成一道可爱的风景线。

在有对学生的真心的前提下,要也时刻铭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包括教育上的和教学上的。学科的教学任务是教师的基本业务,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因为爱他们,更想把自己会的都交给他们,有了爱的原动力,努力精进教学业务就成了一位优秀老师长期的功课。

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坚持给学生求真、求实、讲究实效的课堂,不弄虚作假,不摆花架子。每上一堂课,课前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材,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不放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不放弃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

因为爱学生,所以要给他们最需要的,给他们知识和能力。刚工作时,我曾经一味的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因为我爱我的学生,希望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是快

乐的。然而,我竟然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性,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于是,我在如何实现高效课堂上下起了功夫。

要实现课堂高效,只有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教的方面首先要重视备课,备课是教育观、教学观念的总体现,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重任,既要过学生关,又要过教材关。备课还是解决教师策划能力、学生认知水平与教材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教案、课后反思这几个环节都是不可少的,且都要用心完成。其次抓学生的作业和个别辅导,如果学生的知识点、思考问题的方法没有掌握,就要想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予以补救。

在学的方面,我觉得充分利用导学案是个好方法,让自主学习成为多数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曾读到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结底都是自学”。我们必须设法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我们必须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我们要做的是为学生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引发、支持、管理学生的学习。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这种方法的优点体现得尤为明显。用导学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任务,并同时提供知识点帮助,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清晰、有条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我记忆非常深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目标,她告诫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分层指导。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方式相辅相成,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自由但不散漫,课课紧扣教学目标,尝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整个课堂是一个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大胆了,学生积极了,学生主动了,学生有事做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主体位置保证了。高效课堂,每节课都应该是精品,每节课都要像打仗一样紧张。怎样才能构建这样的课堂?这是一个系统而繁复的问题。需用摸索、实践、总结、提升。

有些老师爱学生,是打从心眼儿里为他们着急,觉得为什么该学好的学不好,由此“因爱生恨”。我认为,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语文特级教师张化万说,“是他们成就了我”,是学生们让他把做教师当做快乐。他认为,一个教师优秀与否,不在于他的学生有没有错误,而在于怎样去应付和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和纠正错误。,是不是对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有足够的尊重。

原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至少我们做教师的心理应该时刻装着这句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意识地去构建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尊

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的越俎代庖。

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像保护珍贵瓷器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在那上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没有自尊的学生是燃不起奋进的雄心的。

与名师同行读后感 篇7

觅渡桥小学谢妤

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一门让人着迷的艺术。音乐是灵动的,音乐是鲜活的,音乐是个性的。。。音乐是人生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迫切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音乐教育乃至美育这门大艺术,对于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人们的健全人格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身为一名音乐的传道授业者,我感到无比幸运,同时又充满压力。如何在小学阶段把这么美的艺术传播给学生,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音乐系统,好多个为什么在我心底浮现,我不奢求我的学生都能成为音乐家,但我希望在我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人生漫漫我欲求索,《与名师同行》仿佛是一剂良药,一面明镜,一条捷径,让我从这些一线音乐名师身上吸取了很多经验,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成为名师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些名师中有一直从事小学音乐或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老师,也有是从演员转为音乐老师的,还有的现在成了专职教研员。记得龚自珍说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是哪种情况,他们被称为“名师”都毫无疑问。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能打动我们心灵的地方。音乐课不是简单地张张嘴教唱歌,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和释放,使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音乐课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综观这些名师都有一些共通点。1.扎实的基本功底彰显个人魅力

在书中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音乐名师在音乐课堂中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独特的教学风格,充分展示了个人魅力,音乐课堂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她们用声情并茂的歌声、优美迷人的舞姿、诗情画意的语言,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音乐教师高华,她是一位197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本科生,放弃了做演员的机会,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工作在小学音乐教学的第一线,在音乐艺术的大世界里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她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明确歌唱的基本要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有效地讲解音乐知识,用生动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辅助高音训练。有人说小学音乐教学“浅”,但我认为“浅”中有深;有人

说小学音乐教学“杂”,但我认为“杂”更需要“博”。深入才能浅出,厚积才能薄发,兼通才能有备无患。

2.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音乐名师能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不同授课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能力为出发点,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

如:张洪涛老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将生动形象的图谱有效地运用于小学音乐欣赏、歌唱、器乐以及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中;吴少华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计算机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增大学生的知识量,为欣赏音乐打下扎实的基础。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上好每一堂课。

3.智慧的教学设计令人回味无穷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音乐名师的智慧的教学设计令人回味无穷。

如:刘瑛老师的音乐课《水蛙仔子》,她采用了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她加入了启发、体验等多种方式,师生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主动,课堂效果好。在歌词学习部分,她利用部分学生有较好的闽南方言基础的优势,在聆听环节之后让这部分同学为其他同学讲解歌词大意,再让学生以模仿的方式跟随教师学说歌词;学生边说歌词边做律动,培养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创编与表演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教师通过让学生准备与“小青蛙”开联欢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自编表演动作,加深了他们对歌曲民族风格特征的认识。

来自名师教育智慧读后感 篇8

很早就听说《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这是本好书,读完整本书受益匪浅,其中对魏书生更是由衷敬佩。2012年暑假,我在辽宁师范大学有幸参加魏老师的讲座,亲眼目睹了这位名师的风采,而且之前也拜读过《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魏老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深深吸引着我。

魏老师说:“一名好老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 魏老师特别强调:“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魏老师说:“教师尊重了学生人格,就等于尊重了教育。”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才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关于管理,魏老师提倡学生自主管理。魏老师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就是剥夺人家的权利,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魏老师管理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令人称道。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老师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老师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魏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管理,给学生订计划、订目标,让他按照这个目标努力。让学生形成互助的关系,有困难互相帮助解决,有成果相互分享。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我们要撩拨学生的真善美的神经,如让学生轮流当班长,教会学生自己留作业,教会学生自己批作文,教会学生自己出测试卷等。有事情与学生商量共同解决,让学生觉得老师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或者是班级的问题。建立学生监督检查的机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事情,互相监督,共同管理好班级。建立总结反馈系统,把每个同学的表现和班级的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反馈,进一步完善。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民主作用又体现了科学管理的优势。

魏老师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另外,除课堂教学,魏老师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魏老师让我深刻理解:所谓班级管理,并非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其实,施教与求知的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魏老师讲座中提到的的每天坚持一小点让我记忆深刻:松、静、匀、乐。松是每天身体放松,静是心灵宁静,匀是呼吸均匀,乐是情绪快乐。只要我们坚持了这一小点,每天都能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的走进教室,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你就

会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9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做?会有什么行动?请写出来。”学生进入角色后,亮出了许多有差别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水平,从中评出最佳做法,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充当卖菜的阿姨,全班观察他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个小片断。将真知化为行动,又化为作文,知行合一,人文一致,一举两得。

《师道,名师张鉴周》读后感 篇10

此次有幸认真读了《《师道,名师张鉴周》一书,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细细品味本书,它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这么一位堪称青浦教育界的传奇教师张鉴周老师种种平凡下隐藏着的不凡的故事。

40年来,张鉴周老师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充满荆棘的道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是我的追求!”直到今天,他无怨无悔。教书育人德为先 师德,教师人格与角色的结合。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使张鉴周老师深深感到:传道,不仅要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当教师的在学生面前一站,就应该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是什么样的教师。请看— 无数个早晨,他总是顶着风霜雨雪、迎着翅霞曙光最早一个走进尚未完全苏醒的校园,和学生一起做操、跑步;无数个夜晚,他总是披着星辉月色,带着欣愁和倦意最后一个回到家人早已安歇的居室。学校,成了他心中的绿洲和梦中的圣地。请听— “学生在校时,教师必须在校;学生要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张鉴周老师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师,对于任何幼儿就是一个“爱”字。孩子们的世界犹如一张纯净的白纸,那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日常工作中,我会更加真心实意地为幼儿的成长着想,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保证孩子们在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能保持属于他们那个世界的那份“纯真”,使幼儿们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名师悄悄在做的事》读后感 篇11

我们平常认识名师,往往在汇报会上、示范课上、著作中,只看到名师展示亮丽的一面,读罢《名师悄悄在做的事》,我又了解了名师悄悄做着的许多事:他们对学生除了真诚的关爱,还巧施“小恩小惠”;他们除了和其他众多老师一样地教课,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他们除了在学校专心备课,还在课下用心钻研;他们除了与同事切磋、学习,还积极寻求外校名师的帮助……

《名师悄悄在做的事》这本书不同于纯理论的教育名著,体例很有特点:每个主题中,“名师故事”生动、形象;“教育启示”理念先进,点拨到位;“反思实践”指导性、操作性强,很实用。我对六个专题中的“专题五:与良师益友同行”很感兴趣,名师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把教育科研当作一种享受。在他们看来,只有不断地学习,积极地学习,才能不让自己落后于时代。而学习中,反思特别重要。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你可能只是一位教书匠,而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你可能成为一名名师。这印记了众多名师在成长之路上,离不开反思。

反思,无处不在。我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只重课后反思,往往忽略课前反思和课中反思。课前反思,可以总结自己过去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人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加深理解,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课中反思,可以有效调控教学活动,根据学情,解决课堂问题,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反思不及时,且书面反思不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景往往一纵即逝。如能及时反思,笔录教学片段,这肯定是教学研究的好素材。三是,没有很好整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有效的载体莫过于撰写教育随笔。让教学随笔记录下自己教育教学的足迹,教育教学中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撰写教育随笔的过程,正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身教育实践的过程,正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过程。今后,我应拿起笔来多写教学随笔。

【《名师悄悄在做的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1.做的自己该做的事作文

2.过年做的事作文

3.《最想做的事》读后感

4.《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读后感

5.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美文欣赏

6.来不及做的事散文

7.星期天做的事日记

8.做青春该做的事随笔

上一篇:成本会计考试卷下一篇:有温暖的话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