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习反思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学习反思(共10篇)

新课改学习反思 篇1

开学伊始,我校请来了山东昌乐二中的贾主任讲解他们学校的成功经验——“271”高效课堂。他们将课堂分为三大板块:即一堂课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通过这样的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们学校可否照搬这样的模式呢,这点引发了我自己的深思,我有了以下的感悟:

他们的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旧式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的变化,课堂模式的变化,学生角色的转变,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崭新变化。反思一下我的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困惑。教学反思,重点谈几点不足:

1、课堂讨论的反思

在我的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

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2、如何对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失误

在各组同学知识点的讲解等有些环节上出现了很多错误,本来这正是下面其它同学找错误、讨论交流互动的绝好时机,可是当同学在很短时间内没有找出错误时,我有点着急,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就直接给出了正确的点拨。

课后想想,我的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纠正错误的机会,是反例,应该好好的加以利用,结果被我轻易地点拨出来了,错失了一次大好的纠错机会,真不应该。有时因有人在课堂上听课,所以就见不得学生犯错,看到出状况就着急,又想收复失地回到了以前的讲台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把学生的错误放大后再加以化解,尽可能使更多的同学加以注意从而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当然,我们现在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摸索阶段,我们不是昌乐二中。如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协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是个难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参与,我们展望,我们期待。

新课改学习反思 篇2

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实践基础

1.小组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摒弃了“教师满堂灌, 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 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 如举事例、设计实验、作调查等等,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使课堂充满激情和自由。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 更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潜能, 使他们积极主动, 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 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 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 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 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内心积极体验, 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我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自始至终都充满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这不仅减轻了教师课内的负担,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异质学习小组中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 进行互帮互学, 这有利于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 有利于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学交往结构, 并将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 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以前教学的覆盖率不高、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够多、训练不够充分的缺点, 逐步改变了学生惰性较强、懒于开口、过分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沟通, 相互认同, 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个别差异, 缩小两极分化, 有助于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实施, 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1.合理分组。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合非常重要。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 组组同质”的原则, 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 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 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如何分组一直以来是我头疼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方法。根据教室座位我一般分六个人一大组, 三个人一小组, 大组有组长兼大组代表, 小组有代表, 这样便于有人负责分工, 有人负责记录和交流。当然这些工作都由课代表来做。可在教室为了学生的视力, 经常会换座位, 课代表会及时重新调整人员。时间一长, 当组长和代表的人在班里占大多数, 使大部分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大组一般讨论学习较复杂或现象、事例比较多的知识点, 如生活中的噪声、汽化现象、液化现象、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的电磁铁、电动机举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现象等, 这些知识点有的难度大, 有的例子比较多, 如果人数少不会发散学生的思维, 毕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在实验室, 大组四人、小组二人, 对于难度小、事例现象易举的则以小组进行, 对一些探究实验, 需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数据记录表格一般大组进行, 如观察水的沸腾, 我都采取四人大组, 一个人负责报时、一人读温度、一人观察沸腾现象、一人记录。再如熔化和凝固实验也是这样。但是有些实验, 二人就行, 如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 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实验, 测力计测拉力等实验, 这样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不会出现“旁观者”。

2.合作课型。在物理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 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 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现实,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根据多年的经验, 下面的课型较适合采用。

实验课。在物理实验中, 要想让合作学习发挥成效, 且对优等生有益, 老师必须让学习好的学生任小组长或组代表, 让他们在实验中起主导作用、示范作用, 还应根据实验的需要, 让他们对其他成员分工, 让他们去发现其他成员在实验探究中的问题, 这样就各得其益, 共同去完成任务。在某些实验探究中, 组长和组员一起提出实验方案, 共同去探讨, 最后由组长来交流各组的合作成果, 这样不但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而且组长以“教师”的身份得到锻炼, 让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 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将来的栋梁, 而非“书呆子”。

现象课。很多现象、事例最好的合作学习形式就是小组讨论, 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交流与争执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更有好处, 也许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 他听不进去, 但同学的交流会让他记忆犹新。如光现象中的平面镜应用、生活中的透镜、简单的磁现象、生活中的电动机等。

课外实践活动课。合作学习不光体现在课堂上, 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调查报告让学生合作去完成效果更好, 例如调查同和办事处所辖街区的污染情况, 让一个班分成六个大组去完成, 分别从水、空气、噪声、光几个方面去调查, 形成调查报告并交流。在交流时, 他们的报告让人耳目一新, 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内容, 问他们原因, 他们都说是合作的成果。在组长的带领下, 获取的信息要真实得多。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3.合理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 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 讲求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 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

下面以研究物体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为例, 来看看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 主要看小组成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 分工是否与学生本次实验的个人能力吻合, 每个成员参与各自任务的积极性, 最后再看通过探索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结论。若这些方面都能合乎情理, 则给予本小组满分鼓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 主要观察在完成自己的特定任务时, 是否准确。比如实验操作员是否科学、有序地进行动手实验等, 在整个探索实验过程中, 和其他成员是否配合默契, 有合作技能, 在合作中是否有创新性的表现等。这些都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及个人参与时的表现。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

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在实施时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减轻了老师的课内负担, 但课堂外的时间非常紧张, 因为要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 设计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 教学时灵活掌握合作的时机及动态。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每节课的设计, 每年的授课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就好。

2.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 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这种情况下应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环境。老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既合作又竞争的环境,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3.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 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 教师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不敢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一些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老师就匆忙结束任务, 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 许多学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

新课改学习反思 篇3

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实践基础

1.小组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举事例、设计实验、作调查等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充满激情和自由。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内心积极体验,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我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物理学习自始至终都充满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这不仅减轻了教师课内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异质学习小组中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进行互帮互学,这有利于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有利于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学交往结构,并将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以前教学的覆盖率不高、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够多、训练不够充分的缺点,逐步改变了学生惰性较强、懒于开口、过分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助于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实施。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1.合理分组。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合非常重要。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如何分组一直以来是我头疼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方法。根据教室座位我一般分六个人一大组,三个人一小组,大组有组长兼大组代表,小组有代表,这样便于有人负责分工,有人负责记录和交流。当然这些工作都由课代表来做。可在教室为了学生的视力,经常会换座位,课代表会及时重新调整人员。时间一长,当组长和代表的人在班里占大多数,使大部分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大组一般讨论学习较复杂或现象、事例比较多的知识点,如生活中的噪声、汽化现象、液化现象、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的电磁铁、电动机举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现象等,这些知识点有的难度大,有的例子比较多,如果人数少不会发散学生的思维,毕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在实验室,大组四人、小组二人,对于难度小、事例现象易举的则以小组进行,对一些探究实验,需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数据记录表格一般大组进行,如观察水的沸腾,我都采取四人大组,一个人负责报时、一人读温度、一人观察沸腾现象、一人记录。再如熔化和凝固实验也是这样。但是有些实验,二人就行,如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关系,凸透镜成像实验,测力计测拉力等实验,这样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不会出现“旁观者”。

2.合作课型。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现实,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的课型较适合采用。

实验课。在物理实验中,要想让合作学习发挥成效,且对优等生有益,老师必须让学习好的学生任小组长或组代表,让他们在实验中起主导作用、示范作用,还应根据实验的需要,让他们对其他成员分工,让他们去发现其他成员在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这样就各得其益,共同去完成任务。在某些实验探究中,组长和组员一起提出实验方案,共同去探讨,最后由组长来交流各组的合作成果,这样不但学习气氛更加浓厚,而且组长以“教师”的身份得到锻炼,让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将来的栋梁,而非“书呆子”。

现象课。很多现象、事例最好的合作学习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与争执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更有好处,也许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他听不进去,但同学的交流会让他记忆犹新。如光现象中的平面镜应用、生活中的透镜、简单的磁现象、生活中的电动机等。

课外实践活动课。合作学习不光体现在课堂上,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调查报告让学生合作去完成效果更好,例如调查同和办事处所辖街区的污染情况,让一个班分成六个大组去完成,分别从水、空气、噪声、光几个方面去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交流。在交流时,他们的报告让人耳目一新,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内容,问他们原因,他们都说是合作的成果。在组长的带领下,获取的信息要真实得多。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3.合理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讲求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

下面以研究物体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为例,来看看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主要看小组成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分工是否与学生本次实验的个人能力吻合,每个成员参与各自任务的积极性,最后再看通过探索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结论。若这些方面都能合乎情理,则给予本小组满分鼓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观察在完成自己的特定任务时,是否准确。比如实验操作员是否科学、有序地进行动手实验等,在整个探索实验过程中,和其他成员是否配合默契,有合作技能,在合作中是否有创新性的表现等。这些都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及个人参与时的表现。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

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在实施时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减轻了老师的课内负担,但课堂外的时间非常紧张,因为要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教学时灵活掌握合作的时机及动态。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每节课的设计,每年的授课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就好。

2.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这种情况下应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环境。老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既合作又竞争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3.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一些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老师就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许多学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一节课能否上的成功,不仅要看教师的业务素质、课前准备、工作态度等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果课堂组织管理不好,准备再多的知识也是白搭,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教师劳而无功。所以,我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多学习、探讨如何搞好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将学生镇压下去,使课堂在表面上起来风平浪静,而学生的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科学、机智的课堂管理,能够营造严肃、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高效,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搞好课堂管理?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几点建议:

1、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一桶水。如果在课堂上学生问你问题,你却似是而非,学生便会一下对你失去信心,教师的威严也就不复存在。

2、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是学生的引领者,在为人处事上更是学生的楷模,如果教师在道德上不被学生认同,那么他的话也就难以服众。

3、端正教学态度。一个教师只要走上讲台,没有不想把学生教好的,这点毋庸置疑。这里所说的“教学态度”更主要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不向,不抛弃“差生”,实现教学公平。

4、放低姿态,收获精彩。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这样会使课堂变的更加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5、育人为主,重视集体。我们的教学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有集体责任感的人,然后才是知识的学习。正如《弟子规》里所说的:“有余力,则学文。”

6、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处理学生要讲策略,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强正面引导。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5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

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物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6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教育教学的材料及实践基础。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反思自己教学观念和行为

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尖子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忽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重视教学反思, 践行新课改 篇7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任何一个理性而成熟的教师都是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 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 最优化原则。看课堂教学是否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目的性原则。看教学过程是否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围绕课程标准优化课堂结构, 认真落实各学段、年段的课程标准。 (3) 整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各种教学因素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既考虑到对教材、教师、学生的优化, 又考虑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优化, 使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合理结构。 (4) 教学和谐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 看实际教学中教与学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 两方面是否和谐互动。

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 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 是反思的主要对象。

实行新课改这么多年来, 很多老师还是“穿新鞋, 走老路”, 习惯于知识的灌输和方法的传导, 喜欢辅导资料, 不喜欢课本, 喜欢做题, 不喜欢研究教材, 所以出现了“千课一面”--习题课的局面, 学生的成绩短期内提高了, 但是学生的很多可贵的潜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要求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所以, 教学活动要进行以下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长的过程, 这种构建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学生地位的转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对新学知识不作认真思考, 不下一番功夫, 是难以形成能力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反思, 去经历痛苦的思索过程;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3.教学手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 要放手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配以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新课程新的理念主张采取“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强调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空间, 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要改变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意义,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对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大胆猜测, 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甚至是异想天开, 而不是扼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四种方法。1.激发学习爱好,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上课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 实现自我, 提升自我。不是被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照亮着别人, 燃烧完自己的“红烛”, 而是既照亮别人, 又不断进行自我充电, 自我提升, 实现教学中的“双赢”。2.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课堂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探索,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自由飞翔的平台, 引导着他们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 引导着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后自己会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相互交流、发展创新思维。3.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让学生因循守旧, 要有创新的思维, 才能在创新中不断前进, 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面向全体,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一刀切,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 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

新课改新教学新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关注学生; 语文活动;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38-02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任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几年来我们时时在反思:要给学生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这里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被老师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主体被有意无意的替代成了教师自己。我们觉得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流淌着人文、诗意和爱的课堂。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有个性地发展,都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前知识、先经验的反馈,每讲一篇新课文时都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例如,“这篇课文有那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给你哪些启示?在生活中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等等,让他们参与其中。另外还应注重充分备课,有主见地个性化地备课。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对所学文本的预习情况,充分掌握学生已经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同时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站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角度,设计学习流程,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展示与交流的情境。围绕文本或学习内容,凡能让学生自己问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主动问;凡能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凡能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之间合作解决,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更侧重语文课堂的实用性

虽然新课改强调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力的空间,但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花哨的形式、热闹的表面现象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必然。切合实际,符合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的做法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往往在教学形式上,能够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确让人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这虽然有得肯定的地方,但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要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得——既获得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还愉悦了情感,即情商智高得到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实用性,实效性,这才是让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能观赏到美丽的花即获得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乃至一辈子都能品尝到课堂教学所带给他们的甜蜜丰硕的“果”。

3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的放羊式讨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课离不开讨论,其实“合作讨论”的设计、组织以及形成实效是很难的,也未必课课都有必要讨论。

其次是综合与实践活动,它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在每册必修教材中都有“梳理探究”专题,该专题大多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语文活动。从培养兴趣,增加文化积累、提高综合素养的角度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根据学情调整专题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由梳理探究高考考点入手,培养兴趣,注重实效,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课前登台朗读、评论。这样既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4加强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

5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更重要

要想提高整个年级的语文成绩,当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形成一支精诚团结,友善合作的语文教师队伍更重要。由于同学科教师都使用相同的教材,面对同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所以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评价等方面的认识都比较相近,教培养的目标比较一致。而且同学科教师基本上都集中在同个办公室,从时空上保证了合作交流的条件。教师间的团结合作主要体现在集体合作备课,合作教研,合作练习设计等。在这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教学内容严谨有序,以此形成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果,也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多一些反思,少些误区,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努力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冬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当代创新教育》2010年第1期

[2]明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9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高三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反思教材教法

教学反思是一线教师盘点教学活动成败得失的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水平的根本保证。有反思,才有进步,所以在从事教学活动一定时期后,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必要的。下面我就陈述一下进入高三两个多月以来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反思

由于自己并没有经历新课程改革后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而是半路接神,直接从事高三教学复习,所以难免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认识不够,对新课程的要求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仅通过上次暑期的讲座培训及对相关资料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要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今天的教材(课改后)已完全改变过去对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预留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向,明确在达标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反思

1.进步的数学教学观与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对数学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模仿与理解记忆”,并进行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

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我对教学所持的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现代教育应是开放性教育,师生互动的教育,探索发现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

可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迫于升学的压力,课堂任务完不成的担心,总是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尝试,畏首畏尾,放不开,走不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记、练,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少,这种形式单一的教法大大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成绩无法大幅提高。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想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板演机会,创造条件,使得学生总想在老师面前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交流。忽视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差异视而不见

我所教的两个文科班级,每个班级都是60多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平时我在授课时基本一视同仁,也不过分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致使学习困难的同学“吃不了”,越落越远。根据这种情况,我的教学内容应瞄准大部分学生,教法设计要关注全体学生,课堂问题的设计不能只关注部分优生,要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发言的机会,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教学,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要怕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因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这样才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教法设计,淡化了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我在教学过程中多半只重视教法的设计,而淡化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所以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困惑:“平时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可就是自己做题一做就不会”,或是“我平时也没少做数学题,怎么一考试就完”,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对那些只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打的较牢,但数学

思维能力、应用意识较弱,解题时碰到能力型试题就不会迁移,难于完成。针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最好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鼓励他们多动手进行探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上课自主性较强,思维较活跃,解题运算不细,好马虎,推理不严谨,形成一看就会,一动手就失分的学生,课堂上可为他们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提高运算能力,减少失误丢分。

4.师生情感交流欠缺,学生潜能难以激发

有句话说“爱,要先了解”,是啊,有了解才能有爱。由于任教时间短,我并不十分了解我的学生,现在还有部分同学的名字叫不上来,师生之间难于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于是总是居高临下的看问题,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我们之间有距离感,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潜能得不到激发。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蹲下来看学生”,放下架子,主动到学生中间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用鼓励的眼神去看待学生,多用启发的语言去开导学生,对学生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句富有创建性的语言或一个不很成熟的想法)都要予以肯定,并及时表扬。坚持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要尽可能多的创设师生互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才能逐渐自然消失,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这样才能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总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教学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教师的成功要靠学生的成功来实现,只有关心和爱护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才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潜能,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从教高三文数两个多月以来的反思,我想,教学无止境,总要教教想想,多反思、多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上一篇: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倡议书下一篇:软件工程相关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