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实施策略(推荐8篇)
我校在本学期开学初按照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和市视导检查评估细则,制定了《天宝一中德育课程实施方案》,政教处会同各年级部具体实施。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总体上认为: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课程具有适切性,教育成果具有外显性。但也反映出实施中的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1、具体落实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只有学校上层的充分重视,才能保证各项德 育活动的实施。学校个部门通力合作,提供了各项保障。
2、我校各年级部的管理层就是教导处和政教处人员搭配,保证教育教学两手硬,各年级部抽调一人组成德育活动课程方案实施的执行组。
3、师资保证,班主任是课程实施组织人,作为活动的指引者,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4、教材、课时保证:
5、定期进行留存评比和汇总。
6、教育成果显著、彰显课程实施魅力。通过一个多月的德育课程实施,我们感觉到学生的培养应该多形式、多方向,才能培养全方面的人才。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应该让他们多于社会接触,与大自然接触。教育源于生活,就应该生活式的教育。
7、在德育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内在潜质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隐藏个性张扬起来。他们彰显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领导和班主任的重视不够,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2、还未形成制度化,不能定期进行交流。
一、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的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始终将学生学习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中心, 以保证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其中, 教师扮演着引导角色, 在学生学习中给予相应的引导, 发挥其自身的组织作用与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 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 实现自主发展[1]。采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对学生展开积极地引导, 使其在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基础上, 发挥出个体与集体的学习潜能,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难以熟练掌握的内容展开重点的讲解及指导。
对于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而言, 在实施过程中, 最关键的就是自主学习。而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培养其能力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 在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过程中,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有效培养。而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对学生本身的自主性予以全面尊重, 确保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塑造更加完整的人格。
二、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
1. 全面推进学生自我发展
《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书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阐述了个人观点, 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自我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则是能够激发自我教育的教育。另外,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 少年与青年阶段, 是个人、治理、社会意识与道德自我肯定的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内, 学生要想在精神上实现正常发展, 与其在集体人际关系及活动当中的自我肯定程度存在直接的影响。而在此期间, 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 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的特点, 渴望能够脱离对于成年人的依赖。另外, 对于任何事情都喜欢发表个人见解。然而, 从某种角度来看, 学生心理始终是不成熟的, 在渴望获取一定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需要教师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由此可见, 在学生习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形成了机械式接受学习的心理定势。但是, 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社会性心理进行深入地研究与灵活地运用, 并给予正确地引导, 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和个人成长之间存在的关联, 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 而情感与意识得以充分调动, 有效地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实现学生的内在发展目标[2]。
2. 进一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在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意见中明确地指出, 德育课程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作指导性思想, 积极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 需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道德与法制, 包括执业生涯与理想等教育, 有效地增强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其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而对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而言, 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有知识、情感与能力三部分。德育的目标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律实现, 并且以自身行为践行。在整个过程当中, 其学生自我学习、反思与调控等多方面能力是德育目标实现的重点。指导自我学习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以及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培养为最终目的, 与此同时, 对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学习型的社会思想备受人们关注。所以, 学会求知、共处与生存是当前人们必须要具备的生存技能。由此可见, 自主学习、教育及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科技的进步, 还是在职业发展方面, 个体都必须要在自主学习的作用下, 对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 自主学习同样是学生在毕业以后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如果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么在毕业后, 学生的发生也同样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对于学校而言, 其开展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自主学习, 自主寻找知识, 使个人知识基础得以全面拓宽, 不断增强自身学习的能力。为此, 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教育观念进行有效地转变, 将学生作为中心, 使其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得以全面发挥, 突显其主体性的地位。对传统学习方法进行合理地改变, 通过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 同样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相适应, 展现了个体发展的极大价值。
三、中职德育课程中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创新教学理念并合理转变角色定位
为了保证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正常实施, 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展开教学, 正确地认知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及主动能动性, 在心中关怀学生, 并重视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为学生长远发展给予正确地引导。其中, 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应当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师“怎样教”这一理念, 注重学生“怎样学”这一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对于德育课程教师而言, 应当积极转变理论知识教授的观念, 而培养学生品德方面扮演引导角色与促进角色, 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 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进行探究, 并实现互动, 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在此基础上, 应当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 构建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且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此背景下, 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之下, 使自身潜能及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 将学习活动放在自身监控之下, 使学生本身的认知、意志以及情感等多方面能力得以调动起来, 进而主动地构建知识, 实现学习的高效性。
2. 确定具体学习目标
贯彻落实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点内容就是确定学习的目标, 其中, 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客观性对于自主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第一,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对其学习的需求展开深入地分析。而学习需求主要是基于兴趣与爱好发展起来的, 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其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兴趣及爱好进行密切地关注与了解, 深入掌握并探究其需求。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来开展备课工作与课堂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巨大动力。第二,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而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一定要是师生的共同理想, 保证目标的有效性[3]。其中, 为增强目标的价值性, 就要将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生活相互联系, 进一步促进学生通过既有经验来实现新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 学习目标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也就是说, 学习目标确立需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具体指导。基于此, 教师需要对学生设立目标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确定未来努力的重点。而最主要的做法要求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同时, 确定出班级内部学习成绩中等学生可以达到的目标, 以保证与大部分学生要求相适应。而对于基础不稳定的学生而言, 教师需要加强重视程度, 合理地降低标准要求。针对基础牢固的学生, 则需要保证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目标进行合理地参照, 最终确定出具体的目标。
3. 全面激发学习的动机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动机是最大的动力, 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予以全面推动。通过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 确保自主学习具备长久动力, 而这也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有效地激发, 全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第一, 积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 实现分层次地指导, 进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与机会。而教师也同样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与赞赏, 尽可能减少批评, 特别是学习存在较大困难且自卑的学生, 教师应当充分地挖掘其优点, 进而确保其能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预约, 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 给予适当激励以不断增强学习的动机。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并且通过语言来说服,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当中感受自身进步, 不断增强学生效能感。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 应当展开及时地反馈与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行为, 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人学习的效果来进行自我奖励与惩罚, 进而不断强化自我学习。
4. 全面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学习策略的全面优化
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当仅仅重视知识点的讲解, 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 使其主动找寻答案, 掌握专业知识内容。在新时期背景下, 教师运用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时候, 教师不应当仅注重对学生的灌输, 同时, 应当正确指导科研的过程及所使用的方法。而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使其在学习策略应用方面更加科学。而学习策略则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当中, 学生对于学习任务产生的认知, 针对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并适当控制学习过程, 通过学习实践领悟到知识学习的技巧, 不断累积经验, 实现内化。在此形势之下,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出提纲, 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应当把握教师教学思路, 注意重点和难点, 增强个人记录笔记的能力。针对重要的概念与理论, 包括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学习,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认真研究并分析, 以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4]。
5. 合理制定评价标准并开展自我评价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要求其能够自我选择并负责, 同时,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展开自我评价。概括来讲, 将学生发展与进步作为重点, 针对学生学习变化的趋势以及所处学业水平价值展开正确地判断。
第一, 教师应给予学生帮助, 进而构建自我评价的标准。在开展自我评价方面, 一定要具备具体的标准, 若标准不明确, 则难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而自主学习评价的标准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十分关注, 将学生作为中心。与此同时, 自主学习的目标并不是互相比较,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 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任务难度也不同, 因而学生应当自我对比, 只要自主学习达到事先制定的目标就可以认为是成功。通常情况下, 由于学习任务难度较大的原因, 即便学生难以达到事先制定的目标, 但是, 只要有所进步, 就可以认为是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第二,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反思。在学习反思过程中, 学生将个人学习活动当作重点思考的对象, 主动审视并调控个人行为与决策所产生的结果。与此同时, 学生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反思, 能够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 为今后的学习给予重要指导。针对学习效果, 学生在总结方面的结果也会对其后期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 使其可以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 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更深入地了解个人取得的进步。另外, 针对学习中使用的正确方法予以认同, 不断增强个人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基于此, 学生应当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增强思考能力, 对学习目标进行有效地调整。
6. 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根据自主学习理论的要求, 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 确保学习环境条件的更优越。由此可见, 在开展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
第一, 为学生创设问题教学的情境。问题的有效性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全面激发, 并且将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从潜在层次转变成活跃层次, 使学生本身的探索兴致更加浓郁, 全面调动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极为明显的理论性特征, 十分枯燥, 所以, 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讲解, 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 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对学生自身特点也同样需要进行考虑, 实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营造与其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 对其思维进行全面启发, 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 对德育知识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 灵活运用, 并全面增强个人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致更高, 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 使其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5]。
第二, 采取课堂管理方式。德育教师应当积极创建课堂管理的方式及氛围, 与普通课堂管理不同的是, 学生对于教师并不是绝对服从, 而是一种向上且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情绪具有安全感, 能够有效地表达个人想法及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与接纳, 以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当中管理学生, 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基于此, 在开展课堂管理工作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与注意力给予认真地观察。与此同时, 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反应, 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效创设问题, 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其中, 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地准备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的话语, 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正向地引导, 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综上所述, 文章对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并且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 提出了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对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希望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彰显该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实现其自身价值, 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摘要:在诸多教学模式中, 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对学生的引导, 使其能够在自主学习与讨论的过程中, 将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将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 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 学生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其中, 中职德育课程在运用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应当重视对教学理念的创新, 确定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 通过评价标准的合理制定, 实现学习情境的全面优化。基于此, 同样需要对多种关系进行有效地处理, 为此教学模式的贯彻与落实提供有效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洪娟.中职德育课程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 2013 (36) :58-61.
[2]刘小梅.基于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3 (31) :137-137.
[3]丁明跃.分析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 2013 (22) :64-64.
[4]言姝媛.成长、多元、践行、应用:对中职德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15 (5) :71-7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德育;体验式教学;基本特质;实施策略
一、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质
1.基于职业定位的生命主体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处于中高职衔接的特殊阶段,因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学生所处的特定情境并及时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确定学生的职业定位与社会诉求,力求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指导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等特质。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个体独特性出发,关注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快乐和意义,实现体验式教学的最优化。具有自主性的人不仅积极认识和调控外部环境,而且主导着自我意识和行为,实现自我的超越。夏甄陶曾说“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这就要求德育体验式教学要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情境,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职业要求,将教材与实际贯通,课堂与实践链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成长阶段的快乐,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2.基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交往互动性。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成了体验的参与者,师生、生生之间存在交往互动关系,教师、学生与学校社会上的个人、组织、群体之间也可能进行交往互动。教师的教学过程并非教师的单向性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在语言、神态、意见等方面的交流,教师在发出信息(包括知识和传递知识必须的要素)的时候,也在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然后调整自己原初的信息内容和信息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交往互动的需要,并在交往互动中展示自身的独特性和生命价值。同时,交往互动使每个具有生命独特性的个体都成为一个非封闭性的组织,成为一个敞开者和接纳者。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作为承担个体社会化、职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与手段,同时又作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应充分挖掘其中有益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式教学重视师生的交流、学生间的沟通分享、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作用,无疑为学生实现社会化、职业化、现代化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而现实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并且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关系不断丰富而充盈。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认。”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社会交往、交流活动密不可分,而且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也表现为与个体相关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设置情境,回归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课堂教学方法以及一切的设置安排都应以学生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发展人的各方面素质,调动人的主体创造性,激发个体的潜能。“成功就业之自我包装”是高职一年级模块十的第一个话题。在教学中,笔者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求的方式,学会自我包装,体会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取情境模拟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职技巧和自我包装。上课前,笔者布置学生搜集求职信及个人简历的基本要求,并要求他们根据自己专业搜集相关的职业岗位要求,让他们明确社会需求,初步明确求职方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同时,教师应挖掘生活德育资源,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搭建德育与生活的桥梁,为学生将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准备,这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目标。
2.注重活动,多边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体验活动,实现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德育课堂的活力,增加德育教学的魅力。如“学会与压力共处”是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第七章内容,针对认识压力和应对压力两个具体情境,组织多种体验活动,实现多边互动。学生分小组交流自身面临的压力,并分析自身压力的压力源。在此基础上,总结压力的类型与产生原因。通过设置情境,组织多种活动体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互动体验,最终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张耀灿曾说“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与选择,通过主体内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新质行为”。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体验、验证,并运用多种心理因素,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最终达到主客相融的境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获得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行为。体验式教学不仅关注“做”,更关注内在体验。教学更注重体验的生成性,而不单是对现有理论的验证。
3.多元评价,综合衡量。高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必然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系应基于学生的主体生命性、活动开放性、交往互动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评价手段与平台的丰富性;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例如:创新评价载体。班级可以创建公共博客群,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体验、经历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等,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是评价学生的重要要素,教师可以以此为评价载体,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和阶段评价。再如: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后作业评价方式,采用在网络上进行体验表达的方式以实现评价。教师在应用评价时,应注意范围的引导,如提醒学生关注哪类问题和现象,并进行体验表达和体验交流,让学生尽可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社会现象,体验生活,然后写出感悟并交流。
参考文献:
[1]夏甄陶.人的自我认识[J].哲学研究,1998(4):19.
[2]罗瑞长.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应用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安全防范主线,普及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师生的安全自护能力,营造人人关心安全,个个重视平安的良好校园氛围,增强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安全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障全校师生人身安全和学生健康成长。
二、课程目标:
大力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实践演练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自我保护能力,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总体思路:
课程实施总体思路,主要体现在:“编、学、练、考”。
“编”: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七一中学学生安全手册》
“学”:以《七一中学学生安全手册》为教材,学习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掌握防护技能。
“练”: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各项安全演练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摸拟现场组织学生实践演练,提高安全防护技能。
“考”: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整改提升,进一步强化学校师生安全。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启动、编写教材阶段(月—年12月):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制定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七一中学学生安全手册》。
2、师资培训阶段(
1月—2月):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了解《安全手册》内容,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为课程实施培训教师,提供师资保障,并营造氛围,为课程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3、课程实施阶段(202月—6月):按照课程设置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演练。
4、课程实施小结和提升阶段(年6月至7月): 对强调的实施进行考核,进行阶段性总结,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整改,以便为新学年的课程实施作准备。
五、主要工作:
1、成立机构、制定方案。
召开学校安全领导小组会议。成立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成立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组成编写组。
2、宣传发动,统一思想。
大力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认识,为课程实施营造氛围。
3、编写校本教材——《七一中学学生安全手册》
①编写内容:安全手册分为两大板块:一块侧重“防”即防护知识,一块侧重于“救”即急救常识,主要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知识。具体为8个方面:
(一)校园活动安全:如“课间活动应注意什么?”“上下楼梯有什么要求?”“室内活动怎样注意安全?”“上体育课衣着上应注意事项?”
(二)家庭生活安全:如安全用电、用气等常识,防止烫伤,安全使用刀具,防火防盗等知识。
(三)食品安全:如日常生活中饮食安全,防止食物中毒,学会识别安全食品、过期食品、变质食品。
(四)交通安全:如步行、骑车、穿越马路、乘坐机动车、轨道交通等分别有哪些安全事项等。
(五)消防安全:如何防火灾,发生火灾如何报警,如何逃生,怎样正确使用灭火器等。
(六)社会生活安全:如何防范意外伤害,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如何脱险等。
(七)心理安全:本教材主要针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交往问题进行引导,没有必要对心理健康作系统的阐述。可以只选取如:考试态度怎么办?怎样控制愤怒?学习压力太大怎样减压?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与导性交往等内容。
(八)急救常识:如触电、煤气泄漏、摔伤扭伤、骨折、流鼻血、食物中毒、烫伤、宠物咬伤等急救常识,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
②编写要求:
本教材的阅读使用人群定位于初中学生,要求教材选取的防护急救知识,必须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离中学生生活较远,过于生辟的安全知识可以不选取。
教材语言表达应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读懂、理解。
教材选取的防护急救知识最好简便易行,便于操作。过于专业的知识可以不涉及,急救知识仅限送医院前的处理,送医院后由医生作出决定,本教材不用涉及,也不可就使用药品(特别是处方药品)作出过多建议。
③编写体例:
由编写人员商定后统一。
4、培训师资:
本教材由班主任、健康课教师、校医负责授课。学校将对上述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然后传授学生。培训人员由本教材编写者、健康课教师,校医组成并聘请其他专业人员来校培训。
5、课程设置:
①本课程授课(活动)时间为每周五班会时间,每次授课时间为一课时(40分钟),两周授课一次。
②安全实践演练活动由政教处另行安排时间。
③本课程授课教师为各班班主任。安全实践演练活动由政教处统筹协调,各班主任、健康课教师,校医及学校安全工作人员参与组织。
④授课所要求的备课、授课(或班会活动)要求和其它各学科要求一致,每月检查教案(一个月两份教案),和班主任手册一并检查。
⑤课堂授课检查由政教处负责。政教处定期检查,并组织人员听课(班会),课(班会)后进行交流讨论。
⑥定期召开课程实施研讨会。每月一次,时间为班主任会时间若有需要也可定其它时间。
6、安全教育实践演练:
①定期组织校内安全演练。如快速疏散演练、上下楼梯及楼道活动安全演练、常见急救演练等。
②聘请消防局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消防逃生演练。
③聘请交通警察就交通安全进行讲座。
④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配合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⑤根据课程需要开展其它实践活动。
7、小结考核与整改提升。
①期末进行课程实施考核,考核对象为本课程实施的责任人员。考试形式为过程检查,资料检查(主要检查教案及课科),同时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提升水平进行检查,如进行问卷调查、安全知识书面考试、及实践操作考核。
②考核结果纳入教师期末绩效考核管理。
③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整改提升。
六、实施保障及要求。
1、各班必须保证本课程实施课时,要求按课表落实授课(活动)时间,不得随意挤占挪用。
2、本课程实施的相关责任人员要各负其责,强化责任意识,要进一步认识“安全大如天”,认真落实本课程。
1提高师生对德育教育的思想重视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但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研究发现表明,在小学阶段形成的许多好的习惯会使我们的而终身受益。根据教育部最新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在小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就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在各年级段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等方面施加影响,促使小学生形成社会以及培养目标要求达到的德育水平。从教师自身的思想高度来讲一定要提起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充分重视,不能把德育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有教师端正了态度,才能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触动与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来配合德育教育的开展,在小学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小学思想品德与教育》,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向学生系统的讲解思想品德方面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坚守的,什么是必须扬弃的。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德育实践活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讲,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天性好动,对新鲜的食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同时,德育课程与普通的文化课程相比又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德育教育面对的是人,相比普通的文化知识传授,德育教育是通过人对人的教育来达到学生思想上的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该跳出普通文化课的束缚,要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方面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塌下心来听老师讲,另一方面这也是德育课的特色所在,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思想意识的转变。在小学德育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德育课堂教学外我们还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这样的情境中。具体的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通过演讲比赛或者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感受,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美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感情,组织学生自觉维护校园的干净整洁,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表现在每一个小细节中,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熏陶,最终提升学生的德育境界。
3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一、校本德育课程产生的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校为农村高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软件实力,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及意义
目标:首先,让学生在国旗下讲话中进行思考、感悟和锻炼,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积累人生经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我能力。其次,增强校本德育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学校的德育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校本德育特色校。
意义:首先,是它的庄严性。国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在校园中冉冉升起,整个校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感,引起学生深度的思考。其次,是它的及时性。可以结合最新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和全校学生中最近出现的典型事例,大大加强德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第三,是教育主体的群体性。全校师生,聚集在一起,无论是欢呼、感慨、喜悦、悲愤,都让学生感受到同时代人思想和情绪的共振。第四,是充分发挥讲演的魅力和战斗力。能把语言艺术的优点充分发挥,实现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现场交流互动。精彩的讲话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而国旗下的讲话不仅是一次精彩讲话而是系列深刻而精彩的讲话,应列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1、学校的管理、治安、教育等方面。由学校老师,同学代表或领导发言。
2、学生发言多为激励性的内容,贴切学生老师生活。
3、以各种有教育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节日或灾难为话题。
讲话同学提前一周撰写讲稿,交班主任审阅。讲话使用普通话,尽可能脱稿,时间为5-8分钟。若由于天气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升旗,则不再另行安排该次讲话。
五、课程评价的办法和措施
(1)窑中学国旗下讲话评分表(满分100分)
(2)评价程序
a、讲话者自评。把评价表发给每位讲话者,让他们自行评价。
b、领导小组集体评。领导小组每人一份评价表,打分后,由讲话当天的值日行政收集起来计算出平均分,作为领导小组的评价。
(3)奖励机制
每学期评奖一次。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评奖,以领导小组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讲
话者个人自评意见,由领导小组按评分高低,评出薛窑中学国旗下讲话优秀讲话奖共10名,其中教师组和学生组各5名。由学校公布,发给奖状和纪念品。
六、课程体现的主要特色
1.时代性
本课程体现时代性,能够把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跟上时代的脚步,融入到时代的大潮当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新颖性
本课程中的国旗下讲话能吸引学生,内容具有新颖性。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比较感兴趣的,一听到新颖的讲话,心理上就可能进入兴奋的状态,就可能集中注意力,全面地吸收国旗下讲话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针对性
本课程具有针对性,不作“漫谈式”的讲话。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能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进行宣传教育,有的放矢。
4.选择性
本课程具有选择性。国旗下讲话内容繁多,包括了爱国、学习、合作、重大节日等内容。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在主题内容上进行了筛选。
七、课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我校国旗下讲话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功能明显增强,成为我校德育的品牌项目。在内容上既突出了主旋律教育,又紧贴时代脉膊,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内容涉及了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种种疑惑。务实创新,每一次讲话都有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国旗下讲话专著。
(二)由于加强国旗下讲话的德育功能,我校师生思想品德得到明显加强,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师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加强,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心国家大事,并立下努力学习成材报国之志。树立了远大理想并切实地付诸行动。
我校教风、学风良好,学生不满足于家境殷实,勤学之风遍校园。我校连续11年获得同类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由于国旗下讲话促进了勤学成才,实现心中理想的校风形成,我校学生能够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后进生转化的典型越来越多。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国旗下讲话促进我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明显提高。首先很多同学认识到演讲能力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学习演讲知识,请老师指导,为了争取得到上台演讲的机会,平时经常进行口头表达基本功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争取机会主动回答问题,陈述自己见解。
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安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教师参加国旗下讲话,既是一次形象的展示,又是一次经验的交流,更是一次教师自我提高的机会,每位教师都珍惜“出场”机会,都积极面对,全力以赴,促进了教师学习政治、学习专业、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坚持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使教师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成为学生的楷模。
八、制度建设及保障体系
1、加强对国旗下讲话的领导措施。组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军
副组长:德育副校长邱勇忠校长助理蔡建政教处主任吴建军团委书记陆建进组员:各年级年级主任团委干事班主任学生会成员
2、国旗下讲话讲稿质量严格把关的措施。
(1)建立讲稿的质量优化机制。要提高讲话质量,首先要确保讲稿质量。过去曾经有过的不用准备,不用讲稿,临时想到什么就讲什么的做法决不能再重复了。我们建立了以下的制度:
①集体拟题。每学期开始,由德育副校长召集国旗下讲话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全学期讲话的计划,通过团委工作计划的形式向全校公布。这一计划确定每学期讲话的内容安排和重点题目。每月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则具体确定下月的讲话题目。由于形势和情况变化而需要改变题目的,由德育副校长、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临时研究决定。拟题的过程中同时也确定讲话者。
②个人拟稿,集体审稿、改稿。拟稿者一般为讲话者。同时,也欢迎全校师生按学校公布的讲话安排表投稿。有时为了提高质量,也可聘请水平较高的老师拟稿或指导修改。拟好后,由德育副校长召集领导小组部分或全体成员进行审稿,提出意见,再次修改后由团委书记审阅定稿。
③适当安排试讲。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可独自试讲或不用试讲,但新参加工作的年青老师,要求试讲,学生则必须试讲多次直到合乎要求。首先是要求脱稿演讲,不可以低头读稿,需要将讲稿完全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语言,直到完全没有背稿的痕迹,看不出有文稿作依托为止。讲话中可以根据实际和情感的发展适当离开原稿增补少量内容,但必须对文稿原意有益无损。要求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表情和动作处理得当,能与听众交流,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缺乏经验的讲话者试讲时,要请由演讲水平较高的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的成员到场指导。
3、建立国旗下讲话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措施。
具体见第五点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措施
九、课程实施存在的困难及改进建议
一、与时俱进, 更新德育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 所以,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本身就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 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 首先就要与时俱进, 更新德育观念, 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 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 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 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的传统观念。当然,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 这是毋庸讳言的, 但是, 政治不能涵盖德育, 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 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 从根本上讲, 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 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德育评价多元化
德育评价, 是德育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一个“好”或“坏”的标签, 而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和完善, 评价的功能与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人的外貌来说, 即使是双胞胎, 他们的父母和亲友也能根据细微的差别准确无误地认出他们。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没有两个人生长得完全一样,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自然素质区别于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自己的特点。这样的“人”才是自己, 而不是“别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有着其独立的人格、权利、能力和主观体验。
既然个别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那么教师在评价活动中要做的就不是漠视、扼杀这种差异, 也不是抹平这种差异, 而是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 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找到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为他带来创造和欢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 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 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
三、转变角色, 注重以身示范
新课程实施中德育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深入解读德育理念, 引领教师关爱每一名学生。能否关爱每一名学生, 能否读懂每一名学生的心灵, 是制约我们老师能完成“教”, 而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学”的重要瓶颈。我们每一位教师对每名学生倾注我们的关心, 表达我们的爱, 与此同时, 学生要能够理解这份关心, 接纳这份爱, 进而能够生发出一份感动之情, 感恩之心,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关爱的过程。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关心, 爱护学生, 我想100%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学生是否能够理解, 是否能够回报这份关爱, 那就不是100%的问题了, 因此常常会出现:老师一方倾心付出, 而学生一方毫无反应, 毫不领情, 甚至是拒绝接受, 结果好心没有办成好事。关爱每一名学生, 首先就要用心用爱去读懂每一名学生, 需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关心, 究竟需要哪一种方式的爱。我们全体教工要从单纯具备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想法和行为, 通过用心读懂学生心灵之所需, 进而获得关爱学生的适宜的方法和技巧, 最终收获到每一名学生的进步, 收获到每一名学生的感恩。
1、教师是主持人
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效地组织教学, 成功地扮演主持人的角色。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对待学生, 确实影响了德育渠道的畅通。如: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 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2、德育教师要做教学中的引导者
教师组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那么, 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德育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 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德育教师要做情感煽动者
求知的激情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 学生们并非不好学, 而是学习的单一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我们要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快乐而不是负担,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德育教师要做情感煽动者, 使学生们自觉自愿地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四、融于生活, 活动丰富多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53-01
学校德育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具有一定互动性。德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主体、客体均是人,要达到德育目标,就必须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这种协同互动的关系就是德育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德育是指师生之间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知识传播与情感交流,最终达到师生之间一致认同并获得共同发展的交互性实践活动。践行主体间性德育理念有利于形成一种体验式的沟通交流情境,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理解,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一、尊重学生,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主体间性德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民主,因为只有具备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情感交流沟通的良好氛围,使师生敞开心扉对话。因而,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一次上课时,我正在给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其诗歌特点,学生们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这时,我发现学生小睿正在与同桌讲小话,完全没在意老师在讲什么,两人聊得有些忘乎所以。我本想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指出小睿上课讲话的错误行为,但为了保全他的面子,我对他说:“小睿同学,你对杜甫的诗歌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小睿听到自己的名字,先是一愣,但是很快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没有直接批评小睿上课讲小话的错误行为,而是对他进行了委婉的提醒。那周周五,我在“班主任信箱”里发现了小睿写的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陈老师,您讲课时我与同学聊天,您不但没有批评我,还让我表达自己的看法,我真的很感动,我觉得您这样做很好。”
尊重学生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一个核心内容,教师只有尊重、爱护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有利于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二、强化情感沟通,加强对话交流
师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主体间性德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也强调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交流,形成体验式的对话情境,从而实现师生精神世界的共享。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以情感交流为突破口,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更有利于让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实现对话交流。
有一次,我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偶然发现小琳的作业本里夹着一张剪纸画,这张剪纸画无论从手工还是花样来看,都是十分精致的。作业发下去之后,我对小琳说:“这个剪纸画是你剪的吗?”小琳点点头,随后将她学习剪纸的过程和感受告诉笔者。我鼓励她继续坚持下去,同时还送给她一把漂亮的剪纸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琳会不时跟我交流剪纸心得,征询我的意见。而她在我的鼓励下,剪纸技艺有了新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实现平等对话,会令师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关系,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以情激情,在情感交融中实现共鸣
在德育工作中,如果教师积极投入正面情感,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就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实际上,学生的情感发展往往是从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情感,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进而引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德育目标。例如,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平时上学较为辛苦,有的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比较少。为此,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有一回,学生瑶瑶生病了,没办法来学校上课。放学后,我来到瑶瑶家里,询问瑶瑶的病情,嘱咐她好好休息,同时给她补上落下的功课。我还鼓励其他学生到瑶瑶家给瑶瑶补习功课。在瑶瑶生病期间,她的功课一天也没落下。通过这件事,我与学生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学生更愿意与我亲近,也愿意将生活中的烦恼告诉我,并且乐于接受我的指导。
德育应打破传统德育的束缚,从“灌输式”走向“主体间性”。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投入真情感,以情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计划01-15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06-02
德育实践活动校本课程01-08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05-24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情况10-07
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计划12-15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案12-11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10-10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09-28